时间:2023-06-08 11:1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农村 集体经济 三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22-01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社区的全体成员享有共同的劳动果实,通过共同劳动,获取共同的生产资料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许多农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大大提高了收入。r村集体经济中的三资管理是确保农民发财致富的基础,也是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保障。因此,高度重视三资管理,可以促进农业经济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1 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现状
农村集体经济三资主要指的是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统称为三资管理。三资管理与广大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农村经济建设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摆脱传统的观念,迎合时代的发展[1]。这也就意味着三资管理的价值在经济与社会的转型之下得到了进一步体现。而且各地对于三资管理十分重视,尽管如此,还是会有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的利益。
1.1 管理制度不完善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就很难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不过,在我国许多偏远地区的三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这样就会造成三资管理十分混乱。如果管理不完善,就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也难以得到相应的改善。还有一些地区的管理制度虽然已经建立,可依然不够完善,比如管理呈粗放式,或者干脆不按照制度开展管理,这样就无法保证三资管理走向合理的发展轨道。
随着国家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传统的三资管理制度逐渐落后,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问题越来越多,各种管理漏洞接二连三显示出来,三资管理的发展现状十分尴尬。从管理人员角度来看,相关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这样也会造成三资管理的问题越来越多。除此之外,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三资管理就会呈现出更加混乱的局面。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相应的监督也呈现出十分疲软的状态,相关数据混乱,这样也会增加三资管理的难度[2]。
1.2 重视度不足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和传统思维的限制,许多三资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思想均十分陈旧,不了解时代的趋势和发展,也不了解相关工作内容,无法认识到三资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三资管理工作人员仅仅从事一些十分浅显、简单的工作,认为管理好集体的资产,将相关账目算明白即可,对待工作漫不经心,工作频频出错。由于缺乏专业的态度,不了解三资管理的真正含义,就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影响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比如,因土地资源归属权缺乏明确记载,就会引起争端,缔造不和谐的气氛。
2 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管理现状
2.1 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是为了促进三资管理更加规范,实现科学化管理。三资管理的完善,将会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鉴于目前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从制度入手,能够真正约束、监督三资管理。制度要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并且要做到与时俱进,改善旧思想和旧观念,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管理。为了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清查工作,需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和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进行彻底检查,不要错过每一个环节,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使工作人员能够认真负责开展工作。制度的落实有助于明确集体资产的每一次去向,防止公款私用。每一笔交易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了解其用途,并做好相应的账目抽查工作。三资管理涉及到农民的利益,因此需要建立民主化管理制度,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则执行各项规定,使三资管理透明化,公平公正。总之,完善三资管理制度能够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规范三资使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提高重视程度
三资管理需要高度重视,这不仅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利益,还关系到农村经济是否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提高对三资管理的重视程度的关键在于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三资管理人员要认真对待工作,了解三资管理的内涵与重要性,提高广大村民的思想觉悟,了解三资管理的深层次含义。只有了解三资管理的真正意义,大家才能齐心协力共同改善三资管理的现状,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三资管理的质量,使其不再拥有尴尬的发展现状[3]。
2.3 加强三资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飞跃,需要加强三资管理。首先,三资管理关系到农民的利益,是农民发财致富的保障,也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次,三资管理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建设,为农民争取了更多的发言权,使农村经济不断适应中国市场经济所带来挑战。再次,加强三资管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争端,使三资管理透明化,并能够积极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由此可见,加强三资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高度重视。
3 结语
加强三资管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由于其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其管理质量。中国的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这正是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的最好时机,抓住这一时机就需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由此可见,加强三资管理势在必行。通过改善管理制度,提高觉悟,重视三资管理的重要性,就能够带动全体农民发财致富,提高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朱丽. 浅谈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三资管理分析[J]. 农民致富之友,2016,07:193.
[关键词] 集体经济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42-01
一、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村级财务设置中的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与其对应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设置也过于简单,随着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推行,集体经济的实力在不断增加,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设置改变却不是十分明显,除了科目设置不够完善、总账与明细账目混乱外,在部分村落甚至存在没有正式账薄的问题,诸多问题使得机体经济业务无法反映及控制集体资产流失情况。
2.财会人员设置的问题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在村级集体设置财务管理人员,负责本村的经济活动,同时对村级经济活动拥有一定的监督权,但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多数农村的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与管理能力都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尤其是在相对较为落后的村落,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仍采用传统的单式记账法,严重制约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3.货币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核心,货币资金主要是指农村集体经济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形式的货币资金,由于集体经济的业务量相对较少,范围也较为狭窄,因此多以现金与存款的方式存在。同时由于财务人员的素质相对不高,常会出现监督不力的情况,导致管理中漏洞百出。
4.财务收支预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村级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与核算的重要制度及原则,农村集体经济财务支出必须要量入为出,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集基层行政与经济管理于一身的双层职能组织,所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建立收支预算决算制度,做到收入有源,支出有序,量入为出。但由于村级管理人员态度不够明确,对支出审批不够严格,而民主理财、收支预算决算制度及议事制度形同虚设,资产流失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5.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缺失
现代经济运行必须要做到信息公开,而信息不对称就会增加经济运行的成本,作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财会信息是否存在预期对应的披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到社会和谐建设。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信息披露机制属于非商品化信息,披露需要资金支持,影响披露的积极性,即使披露也多流于形式。
二、导致农村集体经济财务问题的原因
1.历史因素
这是历史发展多带来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正处于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在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仍然墨守成规,必然会影响到服务的质量,增加管理的问题,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
2.我国的农村生产力水平与政治文化水平仍然较为落后
不可否认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物质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城市的高效集中管理模式相比仍然较为落后,除了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外,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较差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3.监督与审计的渠道不够畅通
与城市经济相比,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术语一种资源型分散型的经济,而且财务管理规模相对小且隐蔽,使得负责人对其不够重视,集体观念十分淡薄,缺乏监督,同时审计环节无力实施,使得农村的财务与监督形同虚设。
三、解决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有效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对此,必须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加以控制,进而推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1.建立并完善农村经济会计的反映与控制制度
要根据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建立相适应的账薄设置模式,实现科目健全、规范设置、做到不记错账、不漏记账,实现账实相符。
2.建立并完善财务人员与上级总体控制的监督制度
建立并完善集体经济的监督管理体制,配备良好的财务核算制度,尽管村级集体经济业务不经常发生,尤其是新的制度体制下,村级财务管理的内容日益简单,但由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同时兼具经济正直双重管理,因此有必要建立双层财务人员的监督与核算控制制度,加强监督管理,适应新农村新形势尤其农村改革的需要。
3.加大货币资金管理与稽核的力度
货币资金是村级集体经济最为重要的一笔资产,现金与银行存款都可归类为货币资金,是支持村级活动最大的经济来源,但因为其流动性较强,因此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这就要求村级货币资金的管理与稽核力度,做到权责分明,账目清晰。
4.建立并完善财务预算与决算制度
我国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不同,不是单纯的经营与盈利性的单位,但却是一个兼基层(村级)行政与经济管理双重管理的组织。因此,其收入较为匮乏,常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所以,必须要建立村级财务建立预算和决算制度,兼顾多方利益,加大执行力度,同时要接受群众的监督与检查。
结束语
总之,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对此相关部门及农村财务人员自身都要给予其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对策加以改进,推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矿山农村经济 生态农业 财政政策 扶持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村级集体经济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是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经济任务,也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实现基层社会持续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樟村坪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地处宜昌市夷陵区北部山区,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中国磷矿之乡”。近年来,该镇充分利用其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研究探索多种渠道、多种途径,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该镇矿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村级集体经济原有的收入渠道趋于萎缩,缺乏新的稳定的收入来源;一些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缓慢,而支出刚性很难抑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一些村集体经营管理不善,债务沉重的问题比较突出;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思想认识、政策措施还不到位等等。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樟村坪镇的部分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了村级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创新思路发展矿区村级集体经济,已经成为樟村坪镇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樟村坪镇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充足的人力资金为支撑,离不开政府财政资金的大力扶持,政府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没有政府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将举步维艰。为此,樟村坪应该深入分析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的方面,立足地方特色实行生态农业项目化,充分争取扶持资金财政性,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樟村坪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条件。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应该结合樟村坪农业发展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生产经营项目,依靠特色农业和优势产品占领市场。
政府应该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服务,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除此外,还应该积极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效利用集体土地资源,并在法律、政策许可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放宽村集体土地资源开发经营的限制;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盘活集体资产,提高利用现有集体资产开发经营的创收能力,政府要在项目审批、项目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切实的扶持和支持。
(二)积极申报农业项目,争取政府财政扶持
生态农业项目是政府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的项目,具有严格的项目申报方式和程序,需要提供完整的项目申报材料等,是一项极为严格而复杂的大事情,而项目申报是获取农业项目发展资金不可逾越的一环。因此,樟村坪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还必须做好生态农业项目申报,以便争取更多的政府财政项目扶持资金;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减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负担。
一、农村“三资”管理的简述
所谓“三资”主要指的就是农村的集体资金、资产以及资源,而“三资”管理正是针对这三部分进行的管理。首先是对资金的管理,其采用的形式通常是以村帐委托而进行,管理农村的地方资金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表现为建立农村经济组织财会中心,并且该机构是在农村民众同意的前提下所建立起来的。其次就是对资产的管理,其管理方式较也为简单,资产的出入通过建立资产台账进行记录,并且向民众公开还要接受他们的监督。最后是对资源的管理,其管理范围较广包含一切农村所在地区的可利用资源,对所有资源进行建档,做好归纳和记录,并监督和记录对资源的利用情况,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性
从农村集体经济的组成上来讲,农村“三资”是其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农村经济的全体成员拥有其所有权,因此,要想更好地让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就必须对农村“三资”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样不仅能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基础上将农村与城市间的差距有效缩短,还能对农村建设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促进作用。现阶段,农村“三资”的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各个方面都有着较大影响,首先,它对利用集体资产的效率能够造成直接影响,同时也会让农民的合法权益受损,甚至还能左右村集体和干部的权威性;其次,农村“三资”管理的水平对于建设廉政农村以及政府形象的树立同样有着较深的影响。
三、农村“三资”管理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现状
在我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年里,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大进步,尤其是在农村中越来越规范化的村级组织“三资”管理。“村帐乡管”政策在全县得以实行,农村村级会计账、表、薄、证都由乡镇农经站统一进行管理。通过几年来相关管理措施及硬性规定的采取,加上监督查处制度的完善加强,使得农村“三资”管理更加趋于规范,然而即便如此,在现阶段的“三资”管理中依旧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监管不到位、大量资产和资源被流失或受到损害等。
(二)主要问题
1.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农村集体经济中,对管理好“三资”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就是农村干部,农村“三资”管理的最终效果主要就是由他们认识“三资”管理的程度及其工作的积极性决定的。我国农村经济在农业税制度被取消之后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有很多干部在认识“三资”管理问题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思想意识中农村干部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状态,他们认为本身农村经济条件就比较差,拥有的资源也非常稀少,所以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管理,并且在目前农村中土地制度采用的是承包责任制,能?蚬芾淼淖试匆簿透?少,因此就不能很好的认识到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性。
2.对村级财务管理监管缺失。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三资”管理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财务记录及审计上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该问题主要还是在对“三资”的管理上上级缺失监管,在“三资”管理问题上绝大部分干部没有充分的认识,对其管理的重要性及长远性没有正真领会,这些干部在工作中没有起到很好的监督和管理作用,随便将该工作安排给相关人员后,就置之不理,对于该工作的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而无法实现财务工作的规范化,以致于让“三资”管理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3.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在当前整体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不合理的人员分配、财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以及很难引进优秀人才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体制和制度上没有真正得到完善。从管理机制上来说,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缺乏相关规范和制度,还有就是上级管理人员工作失职,就因为存在这两个问题下级工作情况的好坏及效率就直接受到了影响,也就进一步对实现“三资”管理的效果造成了影响。
四、加强“三资”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农民想要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就是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对这三者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实现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最有效途径。因此,为了更好的管理集体财产资源,在思想意识上,各级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要达成统一,对“三资”管理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要能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还要将“三资”管理工作的加强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以最快的速度将管理方法制定出来,对“三资”目录要明确统一规范,对责任的主体加以确定,并定期开展清理审计,实打实的做好农村“三资”管理工作。
(二)加强监督,严肃纪律
在对农村“三资”进行管理时,各职能部门如:纪检、检察、财政及农业等部门应该加强配合,对违反农村“三资”管理责任的制定相关惩戒方法,并严格落实。如果在管理中发现有违规操作、徇私舞弊等违纪违规行为或者对集体资产资金个人无偿占有、挥霍、浪费等,一旦查出就应该依法严肃惩处。
(三)实行委托,推行“村财乡管”
在管理“三资”过程中采取新的财务管理形式,对资产较小、经济业务来往较少的农村集体经济实行村委会计委托制,这种形式对于农村资产管理非常适用,它得到推行的前提条件是能够让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及监督权保证不变,从而再以乡镇农经部门为依托,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记账协议。
关键词:集体经济企业;发展途径;探索
一、引言
2004年石景山区八角农工商公司和刘娘府农工商公司作为改革试点单位率先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到2015年年底,12家农工商公司相继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通过多年的改制改革,石景山区集体经济企业不仅明晰了产权、理顺了机制、规范了管理、壮大了实力、加快了发展、维护了稳定、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在集体经济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分析、论证、总结。通过探索新的经济发展途径,明确集体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全面提升集体经济水平。
二、石景山区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企业关停、固定刚性支出逐年攀升
石景山区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先行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集体经济企业相继关停,造成企业经济负担重。一是企业关停造成员工待业,同时企业每年还要支付这部分人员的社会保险费和工资,而且随着上年社平工资的增加每年的保险基数也在增加,保险费用每年都有10%左右的增幅。二是产权制度改革后,企业还要担负股东的生活补助。以上的固定刚性支出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阻碍了集体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经济收入来源少,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集体土地被征占后,企业经营收入几乎为零,物业返还面积无限期,造成无产业支撑且刚性支出压力过大,导致部分集体企业靠土地补偿款填补日常支出,这种现象制约着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经营模式单一、科技含量低
目前石景山区集体经济企业大部分是依靠以不动产租赁来获得经营性收入,这种科技含量低经营模式单一使集体经济逐渐出现收支失衡,增长乏力,效益下滑等问题,因此企业寻求多元化经营模式迫在眉睫。
三、阻碍集体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高端资源要素匮乏,集体经济提升源动力不足
缺乏高端人才,智力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创新尚未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动力,文化要素和创意功能未得到深入开发是目前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集体经济企业主要从事简单的劳动,技能单一,其本身的就业技能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对劳动力要素要求,集体经济发展差异化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二)政策要素制约经济发展空间拓展困难
“治乱疏解建高端”将集体经济企业发展融合到区域高端绿色发展之中,给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要从增量高端,存量提升,依法治乱这三件事上开创新基业,这三件事契合集体经济工作的实际,只有相关政策支撑,集体经济才能稳步发展,“治乱”在政策上要有资金保障,“提升”在政策上要有支撑,“建高端”在政策上要有鼓励。
(三)缺少稳健的投资项目
目前集体经济企业缺少稳健的投资项目,这是集体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土地征占后,土地资源愈发稀缺,企业可以投资的土地越来越少带来了诸多矛盾。集体经济发展中一部分企业把这些闲置资金放在银行通过收取利息来赚取微薄的收益。
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探索
(一)科技园区带动型
借助区域发展优势,依托石景山区高科技园区的产业载体。一是要整理有效资源,使发展空间更加明确,充分利用集体资产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引导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参股等形式,逐步优化集体经济组织结构,推动优势互补,形成科技创新驱动强,经营管理水平高,规模经济效益好的旗舰企业。二是创新合作开发模式,为园区完善企业产业链提供有效的空间,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性配套服务,充分利用增量楼宇空间资源,选择环境友好,交通敏感度低的高端产业,以此来促进集体经济蓬勃发展,为集体经济企业的发展带来全新活力。
(二)资产经营型
以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前面深度转型、高端绿色发展”的战略要求,充分利用资产集体所有,通过长线持有,加强资产管理,通过盘活闲置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找准市场需求点,开展资产运作,增加集体收入。对集体存量资金较多但本地可利用资源较少的企业,可采取“走出去”战略,通过异地购买资产、开发资源增加集体投资收入。
(三)服务创收型
通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环境、资产、资源优势,针对自身的经营特点,借势发力,将高端物业服务管理融入到第三产业,打造为民服务的有效平台。这样有利于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形成稳固的收入来源,有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新形势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优先选项。
(四)政府扶持型
针对当前宏观调控下,集体经济在发展中遇到的用地难,引进项目要求高等实际问题,提出以下措施。一是完善政策配套设施,大力实施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优惠政策。二是进一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深刻认识集体经济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集体经济企业实际发展现状和遇到的政策瓶颈问题,切实抓紧、抓实。并通过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撑集体经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和突出矛盾。
(五)强管理促发展
发展和管理是促进集体经济企业发展壮大途径的关键,通过完善相应的制度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来提高集体经济企业的资金使用率和资产收益率,从而确保集体经济资产的保值增值。首先对于集体经济企业的资产出租进行规范化管理,出租资产时必须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来实施。集体经济中项目的实施初始要从立项开始抓起,通过对项目综合效益的准确评估来实现集体经济科学性、合理性、综合效能的全面提高。另外对于集体经济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全面推行财务规范化建设和集体经济审计;这样一方面保证集体经济的财务监管能够做到合理化、规范化,并对集体经济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综合、及时的评估,同时合理利用相关财务监督管理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在审计方面也要进一步的加强和规范,集体经济审计的加强能够帮助企业准确、及时的发现财务监督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并可以有效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确保企业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五、小结
集体经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任务,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坚持和探索中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本文以石景山区集体经济企业发展为例,通过分析探索了五点可供集体经济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从中得出发展集体经济企业要结合内外部环境寻找创新和发展机会;另外在发展集体经济时要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刻的认识、理解和系统的研究,并不断总结改革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当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逐渐成熟和稳定后,必然能够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左臣明.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路径探索[J].中国财政,2016(11).
[2]袁昌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农家致富顾问,2016(20).
[3]伏传英.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J].农民致富之友,2015(03).
[4]彭海红.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途径[J].前线,2015(05).
关键词:农村集体资产;经济发展;主要问题;对策
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村干部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管好、用好集体资产,对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农村实行以来,村集体资产处于管理混乱和无人监管的情况,没有建立资产管理制度,尤其对没有集体企业的村社,村干部认为农村几乎没有什么集体资产,矿产资源、荒地、草原等缺位管理。造成集体资产严重流失。
(二)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低,财务管理混乱、集体资产底子不清
一是原始凭证中发票不正规、手续不完善、单据不齐全。 村级经济活动因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村级原始凭证极不规范,村级支出原始凭证中很少有正式的税务发票,大多都是一些形状各异、字迹潦草、签章不全、内容都不完整的白条,特别是村级基建项目,连基本的工程结算单、工程协议都没有,真假难辨,漏洞较多。
二是会计账簿设置、登记不全,个别村没有按照财务要求设置会计账薄、科目,收支记录不完整,特别是有的村存在有账无物和有物无账的现象, 导致集体资产普遍存在没有将自然资源、公益设施等集体资产纳入账内核算。同时,已经报废、丢失、损毁的集体资产仍计入账内。
三是会计工作交接不规范。更换会计人员时,有的财务人员交出的会计资料不全,甚至不交会计资料,新任会计只好重新建账,造成村集体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不连续,会计也就只知道自己工作阶段的经济业务,对以前发生的就不闻不问,是集体资产无形中流失。最终导致集体资产底子不清。
(三) 乡村两级对集体资产监督不力
1.农村审计监督乏力。乡镇农经部门对村级集体资产审计监督不够。目前,由于机构改革后,有的乡镇没有农经部门或者人员不足,农村审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弱化了其在村级经济活动中的监督职能,财政部门由于多种原因也没有对村级会计基础工作进行监督,造成监督主体的缺位。
2.内部监督乏力。村民理财小组作为村级的纪检组织,代表广大群众依法对村级的经济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对村级的收支单据进行审核。但是理财小组成员文化水平不高,不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限制了其职能的发挥,有的村民小组有名无权,无财可理,使民主监督制度形同虚设,村级资产管理失去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全面摸清农村集体资产“家底”
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产权登记制度、资产占用制度、资产收益制度、民主管理和审计监督制度以及资产报告制度等规章制度。在建立健全制度的基础上,依法对集体经济所有的各种资产界定所有权,理顺产权关系,对集体经济所有的各种资产进行重新核实,清查集体经济所有的各种资产,摸清集体资产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行效益情况,确定集体资产的价值总额。依法进行所有权登记,把应归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集体所有的资产都纳入管理的范围。做到账实、账款相符,全面摸清村集体资产负债情况。
(二)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会计委托制
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的基础,是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重要方面,村集体的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收益分配方案,重要集体资产的购置和处分等重大事项,要依法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履行民主程序,接受全体成员的监督,落实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决策权,监督权,增强集体透明度。
农村财务方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化解基层矛盾。村财开支审批实行限额管理,分别由村主任、村两委等进行分级审批,所有财务报账前均须经村民理财小组审核盖章后方可入账。每个村设立由三至五人组成的村民理财小组,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推选,小组成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财务知识。在会计工作中,坚持民主自愿和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的情况下,委托乡镇经营管理机构进行记账、核算和管理,严格遵守现金管理的规定: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各项收入如数入账,不得坐支现金,不允许“白条”冲抵现金,库存现金不准超过规定限额。在会计核算和货币资金的双重下,实现全方位地早监管早管理,从而避免出现现金管理不严、挪用或乱用资金等,从而使得财务管理更加地规范化。
(三)切实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指导和服务
县级以上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政策措施,制定有关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法规和制度,积极争取培训费,加大对农村集体财务人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人员、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素质。县乡两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帮助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经济合同管理和服务,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调解处理合同纠纷。
三、结论
为了进一步的规范和保障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的重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结合实际的发展环境,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促进农村集体资产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乡村治理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意识日益向农村扩展,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受到冲击并发生转型。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意味着传统乡村治理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J村位于广西中部农业区,是典型广西的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来,J村经济结构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型:的实行使集体经济的功能被后来兴起的个体农业经济所消解;近几年来,J村传统但较为单一的农业结构转变为多元化的农业结构,这种转变对J村村庄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在农村社会转型期当中,在市场经济和市场意识日益向农村扩展的情况下,及农村传统农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乡村治理如何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如何才能实现乡村治理的转型?本文以广西J村为例,以农村社会转型期为背景,分析多元农业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问题。
二、多元农业经济:结构与特征
(一)多元个体农业经济结构
1、多元个体农业经济概况
J村多元的农业经济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及其产量两方面。2010年J村全村播种农作物面积共12462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为2717亩,产量896.4吨(早、晚稻总量);甘蔗共播种面积3602亩,产量15008吨;蔬菜种植面积4468亩,产量2904.2吨;马蹄种植面积1025亩,产量3300吨;桑叶种植面积为1849亩,蚕茧产量为252吨。水稻、甘蔗、蔬菜、马蹄以及桑叶的种植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8.87%、25.01%、31.03%、7.13%、14.84%,在作物产量上各占总产量的3.94%、65.89%、12.75%、14.49%、1.11%。因此,无论是在种植面积还是在农作物产量上,这五种农产品所占比重都远远大于其他农产品,成为J村农业经济的五大主导产业。
2、五大主导农业产业
在水稻种植方面,水稻为J村传统农作物。马蹄引进到J村农作物种植行列之前,水稻即为J村稻田种植的主要作物并且一年种植两稻。而J村水稻种植所承担的功能是保证村民粮食自给,其市场化程度较低。在甘蔗产业方面,其市场化率几乎接近100%,除了自家留做蔗种,农户所产的甘蔗均出售,它所承担的是一种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功能。根据政府的相关政策,政府一般会以一个糖厂为中心,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一个“蔗区”,该“蔗区”内的农民所产的甘蔗必须出售给“蔗区”内唯一的糖厂,价格也由省级政府统一制定,农民的自很小。此外,农民砍甘蔗也需要到糖厂申请所谓的“生产证”,并按照“生产证”所要求的时间和数量砍好甘蔗,再由糖厂派车辆将甘蔗运往糖厂。目前,J村属于N糖厂蔗区,所产之甘蔗只能运往该糖厂。这实际上是一种“群众自愿生产、政府强制收购”的模式,农民无法自主选择,失去价格博弈的权利。在马蹄产业方面,J村马蹄产业是在最近两三年间发展起来的,最初由邓家屯率先开始种植,其后才慢慢推广到整个行政村。而在马蹄收获季节,外地的收购商一般都会到J村进行收购,但外地的收购商一般都会与当地的经纪人进行合作,形成“外地收购商+本地经纪人”的模式。在马蹄的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中,农民的自主性较强,整个市场基本上没有受到行政力量的影响。而在J村村庄经济生活中马蹄所承担的主要功能是提高村民收入水平。在桑蚕养殖方面,养蚕是J村的一个传统产业。一般而言,养蝉所需之桑叶都由村民自己种植,而蚕茧幼虫一般要到市场上去购买。蚕茧成熟后一般会卖给当地的纺织公司。据村民介绍,当地政府在蚕茧生产季节,一般会尽其全力以阻止外地收购商进入当地市场而压低价格,维持其垄断利润。J村的桑蚕养殖是受到政府干扰的产业,它所承担的功能也在于增加村民收入。在蔬菜产业方面,除了县城的蔬菜市场外,主要面向的是外地市场。在蔬菜成熟时节,外地的收购商到村里进行收购,同时,也有部分蔬菜用于自给,但其市场化程度较粮食产业更高。据村民介绍,2010年受到全国蔬菜市场低迷期的影响,J村蔬菜种植户特别是辣椒种植户受到严重冲击,价格较之往年大幅下降,甚至出现农户不愿采摘成熟辣椒的状况。
(二)低层次的农民合作组织
J村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的程度仍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状态。目前J村仅有邓家屯一个自然屯存在着正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邓家抽水站协会,它主要负责邓家屯全自然屯的生产生活用水供应,每到生产用水高峰期,村民们都会组织起来统一抽水并将其引到稻田或者其他耕地中。该抽水站协会并没有拓展其他的功能和业务,合作的层次较低。此外,在甘蔗行业,J村也存在着初级的低层次的砍甘蔗的合作小组,以15户J村农户为例,杨某、韦某、韦某某等户自愿组成一个砍甘蔗的互助组,每户出两个劳动力。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只要互助组内的任意一户需要砍甘蔗,其他户都会去帮忙。每一个榨季结束,互助组内都会进行结算。据杨连秋主任介绍,她一户两个劳动力去年参加互助组,一个榨季下来只赚了28块钱,而她家砍甘蔗的人力支出则是以劳动力补偿的方式进行偿还。这种砍甘蔗的互助组在J村普遍存在。
三、多元农业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问题与困境
(一)市场化背景下多元个体农业经济的出现,使村庄集体经济功能逐步弱化
集体经济是村庄治理的经济基础,它的缺失会使村庄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而对村庄治理产生消极影响。目前,J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仍然较为单一,主要是靠分包土地经营权收取租金的模式,此外,每年从国家那里得到约8000元的补偿款。在村庄财务收支上,J村所掌握的经济资源极少,2010年J村村庄收入仅为9.3万元,而村庄支出为6.3万元,其中管理费用支出高达5.1元。J村集体经济的缺失,对村庄治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村庄公共事务的实施需要必要的经济资源,而J村2010年的集体收入不足10万元,难以维持整个村庄公共事务的基本运转,这就影响到村庄公共事务的实施,进而影响到村干部在村庄治理当中的威信,最终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同时,村庄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一方面是集体经济对个体的束缚瓦解,另一方面也造成集体与个体纽带的缺失,导致集体对个体的凝聚力下降。此外,在村庄自主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村庄公共事务的开展只能依赖于各级政府的补助,这就为各级政府介入村庄自治事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这个过程当中村庄治理权又进一步被削弱了。而J村集体经济功能的弱化正是因为个体农业经济的兴起。上世纪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J村将集体用地都分到原子化的农户手中,由农户自主经营,这导致了集体经济的缺失,“在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内部,家庭分散经营层与集体统一经营层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家庭分散经营层的绝对强势和集体统一经营层的弱化”[1]。在集体经济缺失之后,村庄治理所需要的经济资源只能通过村民集资或者各级政府拨款的方式来筹集。由于集体行动的逻辑的存在,即村民可以选择“搭便车”的方式坐享其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村民集资的方式大打折扣;政府拨款对农村进行扶持,也为政府介入村庄公共事务提供了操作空间。
(二)村民个体对经济利益的偏好,造成了村庄政治参与动力的不足
公民政治参与的愿望和意识也随着公民个人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公民的经济状况在一般情况下对公民的政治参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而言,收入水平越高,政治参与的意识和意向也就越强;而收入水平较低,则公民关注的焦点往往在于如何改善自己的收入状况。J村正处于一种扩展型经济需求的特定时期,在“生存理性”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经济理性”成为主流的偏好。在这种转型期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意识向J村经济生活领域扩展以及J村村民生活不富裕的状况,使得追求经济利益、改善收入状况成为J村村民的主要偏好(群体偏好)。这种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个体偏好充分体现在J村五大农业产业的结构当中。这五大产业所承担的功能各有不同:水稻所承担的功能在于保障粮食自给,保证基本生存及减少这方面的支出;甘蔗、马蹄、桑蚕等所承担的是增加收入以提高生活水平的功能;而蔬菜产业在承担蔬菜自给的功能的同时,也承担着增加村民收入的功能。这五大产业所承担的功能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市场化程度的高低,这两者呈现出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见表1)。换而言之,在这种扩展型经济需求的特定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展,农业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个体的经济利益偏好也成为主流。而偏好作为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是具有传导功能的。某个领域内的偏好可以传导到另一个领域内的偏好,对其他领域内的偏好产生重要影响。J村村民个体这种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群体偏好扩展到了政治生活领域,对村庄政治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追求经济利益、改善收入状况占据了J村村民主要精力,再加上多元经济所面临的多元风险和多元的市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村民的政治注意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精力,使得J村村民呈现出一种政治冷漠的现象。根据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参与村民会议的人数仅为5人,占33%,没有参加的为4人,认为没有召开村民会议的有6人,后两项比例高达达67%;而在村民会议上提出过意见的仅有1人,没有提出意见的高达11人,比率高达91.67%;对村务、财务以及政务监督过的仅为2人,选择“没有”的多达13人,比率多达86.67%。这种政治冷漠的现象不利于村庄公共事务决策的民主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J村村委会的民意基础,损坏村委会的合法性与公信力。
(三)村庄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的分离,弱化了村庄政治精英的权威
在基层社会,除了在政治领域内的传统的政治精英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领域内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经济精英,“农村经济精英就是在农村中先富起来,并对当地乡村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人”[2],在村庄治理当中发挥重要作用。就J村市场化率较高的马蹄、甘蔗、桑蚕产业而言,村庄政治精英大多以村民个体的身份参与或者根本不参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很少有村庄政治精英参与农产品生产与销售过程。以马蹄产业为例,村干部除了到省会的农业科学研究所去预定优良的品种以及组织几次流于形式的马蹄种植的培训之外,并没有更多的参与进来。在具体的市场行情、市场价格信息提供等方面均没有参与进来,农产品的收购环节也是如此。在马蹄收获季节,外地的收购商一般都会到J村进行收购,但外地的收购商一般都会与当地的经纪人进行合作,形成“外地收购商+本地经纪人”的模式,而J村每个自然屯一般而言都会有一到两名经纪人,负责与外地收购联系并负责事先收购本自然屯所产之马蹄。据笔者调查,在J村桥头自然屯,该自然屯马蹄收购的经纪人是黄某,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村民,而非村干部。而该自然屯的村干部杨某并没有参与整个的收购过程,她更多时间忙于自己地里的活以及乡镇政府安排的任务和村委的事务。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尚未结合,使得村民在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面对不同的村庄精英,分散了政治精英的重要性,对村庄公共事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在村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以及在村民政治参与度低并显示出一种政治冷漠的情况下,村民更多的是追求收入水平的提高,这就导致村民更多的依赖于经济精英,这也进一步降低了政治精英在整个村庄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而村庄政治精英权威遭到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村庄尚未建立一种新兴经济精英的吸纳机制,使经济精英转化为政治精英的渠道不畅通,使得经济精英影响领域局限在经济领域而难以向政治领域扩展。
(四)低层次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淡化了村民对村庄整体的认同
农民之间合作的组织化,可以提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改变农民个体原子化天生的缺陷,提高农民利益表达的能力,改变农民在面对市场时的弱势地位,“它带领入社农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护并获取经济利益,合法、理性地向政府部门表达政治和社会利益诉求,实现各种利益的合法化、最大化”[3]。而农民组织的建立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途径之一,它能为农民实际参与村庄经济生活和村庄政治生活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能为村民提供一种协同合作的机制,培养村民之间的合作意识。在J村,农民合作组织明显的特征在于村民进行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劳动力的不足。也正是为了解决村庄劳动力的不足,低级的农民合作形式开始出现。然而,这种合作组织的存在往往是临时性的,随时都可以解散,很难长久。也就是说,J村农民合作层次和合作水平仍然停留在一种低层次的状态当中,采取的是一种原子化的合作方式,仅仅在小圈子内部进行,并没有上升到村庄集体层面的合作,也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化的合作方式,不利于村民参与更大范围内的村庄公共事务的意识的形成,进而导致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不强,最终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村庄的治理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村民冷漠的政治参与态度也表明,J村村民宁愿参与认同和协作可以随时消失的初级合作组织,而不愿意过问村庄公共事务,不认可长久存在的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这实际上也说明了村民的认同仅仅局限在小圈子内部,并没有形成对村庄整体的认同。
(五)多元治理中心的出现,冲击了村庄传统内生型的秩序
“乡村治理中各参与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在权力配置上必然产生严重分歧,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博弈,力争扩展自身权力范围,从而形成了乡村治理中的博弈格局与路径轨迹。”[4]改革开放30年来,随之上层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基层农村政治经济体制也随着发生变化。就J村而言,政治经济体制也先后发生了数次较大的变化。在时期,原来J村生产大队的村庄组织模式,管理着政治、社会和经济事务,采取的是一种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权力高度集中,行政的力量决定一切。此时,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身份重合,在村庄治理当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乡政村治基层治理模式确立后,随着的建立,村庄治理体制逐渐从村庄经济领域退出,村庄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开始出现分离,但是由于J村经济领域市场化程度仍然比较低,经济精英尚未形成,使得政治精英仍然掌握着村庄治理的主导权。
另一方面,在资源吸取型的体制下,行政力量对村庄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农业税费的收取上,此时行政的力量通过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对村庄经济领域进行干预和控制。在后税费时代,随着国家控制方式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使村庄政治精英失去了传统的地位,多中心治理的体制开始形成。在政治领域,传统的政治精英仍然占据着主导的作用,但是由于村民个体经济利益的偏好,出现一种政治冷漠现象,使得村庄政治参与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政治精英的权威;另一方面,随着市场意识向村庄经济领域扩展,村庄出现了新兴的经济精英,在村庄经济领域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此外,村庄外部的经济精英也开始对村庄经济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外来收购农产品的客商为村民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而他们所提供的市场信息、市场行情等对村民农作物种植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行政力量仍然对村庄政治和经济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政治领域,行政的力量对村庄选举仍然保持着很强的控制力,进而保持着对村庄政治精英的控制,确保国家的政策得到顺利的实施;而国家对农村的治理方式由资源吸取型向资源给予型转变,再加上J村集体经济的缺失,使村庄失去了抵御行政利用经济资源对村庄控制的能力。这些都使行政力量对村庄自治秩序造成冲击。在经济领域,行政力量对村庄经济生活的干预,取代了市场,影响村民与市场之间的分配关系。
一、利用外资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供给的影响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利用外资历经1979—1985年的起步阶段、1986—1991年的完善利用外资法律法规与改善投资环境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阶段、1992—1997年利用外资高速增长阶段、1998年至今的利用外资结构调整与稳步增长阶段等四个时期。截止1999年底,全国已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42745项,累计实际使用外资4595.6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41012项,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实际使用额3059.22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其对我国投资供给的影响日益增强,特别是进入90年代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大之后,利用外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由1991年的5.7%提高到1996年的11.8%和1999年的6.7%,超过国家预算内投资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第三大资金来源。
我们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总计(GDZJ)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国家预算内投资(GJ
YS)、银行贷款(YHDK)、利用外资(LYWZ)、企业自筹和其他投资(ZCQT)作为解释变量,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1981—1999年期间利用外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为0.081396301,即利用外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增长0.081个百分点。从各解释变量的T值比较看,利用外资在各解释变量中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影响的重要性最低。(2)1981—1990年期间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为0.078。从T值比较看,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影响的重要性低于其他各变量。(3)1991—1999年期间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为0.08866。从T值比较看,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影响的重要性高于国家预算内投资,但低于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与其他投资。由此可见,1990年以后利用外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明显提高,说明1991年以后外资流入的高速增长,使利用外资对各种固定资产投资供给的影响加强。
1981—1999年:
LOGGDZJ=0.086114804*LOGGJYS+0.081396301*LOGLYWZ+
(2.873)(2.369)
0.13579025*LOGYHDK+0.68113992*LOGZCQT+1.1137746+
(4.122)(10.857)(8.920)
[MA(1)=0.98989239,BACKCAST=1981]
(32356.944)
R2=0.999829AdjustedR2=0.999763Durbin-Watson=2.398996
1981—1990年:
LOGGDZJ=0.16851019*LOGGJYS+0.077979345*LOGLYWZ+
(15.524)(10.114)
0.12648539*LOGYHDK+0.64624686*LOGZCQT+
(20.308)(52.344)
0.94501192+[MA(1)=-0.9899256,BACKCAST=1981]
(17.373)(-9250.346)
R2=0.999996AdjustedR2=0.999991Durbin-Watson=2.37395
1991—1999年:
LOGGDZJ=0.036258768*LOGGJYS+0.08866047*LOGLYWZ
(2.573)(4.898)
+0.19766501*LOGYHDK+0.66467377*LOGZCQT+1.0450302
(8.959)(14.155)(13.397)
R2=0.999982AdjustedR2=0.999964Durbin-Watson=2.185445
此外,从各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对变化看,90年代以后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是各种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中最快的,由1993年的783.79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2973.81亿元,名义增长3.79倍,远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2.17倍),也高于增长相对较快的股份制等其他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3.74倍)和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2.54倍)。1996年以后因利用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但从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并未减弱:1993—1996年,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由783.79亿元增加到2712亿元,增长3.46倍;其中直接利用外资从302.55亿元增加到1536.28亿元,增长5.08倍;国内配套投资(国家预算内投资、银行贷款、自筹投资和其他投资)由481.24亿元增加到1175.72亿元,增长2.44倍。1996年以后,受外资流入增长下降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增长下降,1998年出现绝对数量减少,但国内配套投资仍然有较快增长,由1996年的1175.72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1473.76亿元,增长1.253倍,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1.236倍),即1996年以后因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下降、甚至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相对下降,但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需求的直接拉动作用并未因此减弱,而是相对增强。我们以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国内配套投资(包括除利用外资之外的国家预算内投资、银行贷款、自筹投资和其他投资)(GNPT)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用外资作为解释变量,以1993—1998年数据为基础进行对数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3—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对国内配套投资的贡献为0.611922,即利用外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国内配套投资增长0.611922个百分点。
LOG(GNPT)=2.672493+0.611922×LOG(LYWZ)
(6.168)(9.81)
R2=0.960093AdjustedR2=0.950117Durbin—Watson=1.3
二、外商投资经济对我国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贡献
利用外资在增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拉动国内投资需求的同时,直接促进了我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规模及其发展趋势看,外商投资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非国有经济的高速增长拉动的,这一作用体现在工业
总产值构成的变化上,是国有经济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快速下降,由1978年的77.63%降为1999年的27.31%(其中1996年国有经济工业总产值比重的提高,是由于统计口径改变所致,国有经济成分中增加了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这部分产值在以前年份中统计在其他经济成分中。),非国有经济部门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由1978年的22.37%提高到1999年的72.69%。但不同时期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非国有经济成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不同,其中外商投资经济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呈逐步增强趋势。
1978—1985年期间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集体经济部门的快速发展带动的,个体经
济和包括外商投资经济在内其他经济成分只是从无到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主要是“拾遗补缺”的补充作用。
1985—1990年期间,个体经济成为增长最快的非国有经济部门。外商投资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发展空间拓宽,虽然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规模仍相对较小,1990年在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1.88%,但其快速增长已成为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比重提高的主要拉动力量之一。
1990—1997年期间,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高速增长,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高速增长,对工
业总产值的贡献大幅度提高。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在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5.39%和1.88%提高到1997年的17.92%和12.66%,分别提高12.53个百分点和10.78个百分点;期间非国有经济部门工业产值比重提高了23个百分点,即非国有经济部门经济规模的相对扩张几乎全部由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单位经济规模的相对扩张带动。
1997年以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结构性矛盾凸显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结构调整
为主的新时期,利用外资也进入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的新阶段,1999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有较大幅度下降,外商直接投资比1998年减少了51亿美元,但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在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保持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14.91%提高到1999年的15.03%,其中在199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按当年价计算的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26.07%,按不变价计算的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高达29.67%。
从1995年以后工业增加值的变化看,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工业增
加值增长速度,其在全国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由1995年的14.77%提高到1999年的20.69%。从表1和表2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到,1995年以后各年度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比重高于相应年度工业产值比重,且从1995年到1999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的幅度(5.92个百分点)超过工业产值比重提高的幅度(2.71个百分点),说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对全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高于其产值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进一步说,外商投资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要高于其规模扩张对整个经济规模发展的贡献。
为了准确度量外商投资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等不同所有制经济工业产值对
我国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并分析其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重要性,我们以工业总产值(GYZCZ)为被解释变量,以国有经济工业产值(GYGYZCZ)、集体经济工业产值(JTGYZCZ)、个体经济工业产值(GTGYZCZ)和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WZGYZCZ)为解释变量,以1990—1998年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对数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国有经济工业产值与工业总产值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造成不显著的原因估计与1995年前
后国有经济工业产值的统计口径调整有关,1995年以后国有经济工业产值统计中加入了增长较快的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使其相对下降趋势减弱,影响了其与工业总产值负相关的显著水平。将国有经济从解释变量中剔除后,回归效果明显改善: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1990—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或弹性为0.1016,低于个体经济的0.2164和集体经济的0.3798,但三个解释变量的T值比较表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对工业总产值增长影响的重要性远高于个体经济工业产值,而个体经济又高于集体经济。同时,常数项的T值均高于各解释变量的T值,由此推断除各种所有制经济工业产值之外的其他因素,如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对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外商投资经济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有其他所有制经济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990—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对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的综合贡献要显著高于其他经济类型。
LOGGYZCZ=0.3798*LOGJTGYZCZ+0.2164*LOGGTGYZCZ+0.1016*LOGWZGYZCZ+4.4711
(2.332)(2.490)(4.631)(5.603)
R2=0.999547AdjustedR2=0.999275Durbin-Watson=2.403
三、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
我国涉外税收中95%左右是外商投资经济创造的税收(本节数据除特别说明之外,均引自《中国税务年鉴》1993—1999年各版)。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增长及其在我国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变化,与外商投资经济的工业产值增长和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基本是同步的,但在利用外资的不同发展阶段,二者变化略有差异。具体表现为:受外商投资经济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1991年以前税收增长落后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1991年以后,由于较多的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利用外资速度加快、税收监管工作加强等,税收增长快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增长。
(一)不同时期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我国工商税收增长的影响
1982年我国工商税收总额623.17亿元,其中国有经济478.4亿元,集体经济133.41亿元,个体经济11.33亿元,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税收只有0.03亿元。到1985年,我国工商税收总额增加到1197.7亿元,其中国有经济增加到868.78亿元,集体经济287.17亿元,个体经济27.32亿元,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税收上升到14.43亿元,占工商税收总额的比重也只有1.2%。即在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税收虽然增长很快,但其规模相对有限,对我国工商税收增长的影响是有限的。
1986—1991年期间,利用外资规模和外商投资经济规模快速扩大,但受扩大利用外资税收优
惠政策的影响,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经济税收增长低于其他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86年的1.21%提高到1991年的2.85%,增幅只有1.64个百分点,远低于同期其他经济工业产值4.8个百分点的增幅。
1992年以后,我国利用外资进入高速增长期,外商投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涉外税收总额也
由1992年的122.26亿元迅速增加到1999年的1648.86亿元,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工商税收总额的平均速度,其中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由1993年的206.66亿元逐年递增到1998年的1166.95亿元;涉外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4.25%逐年递增到1999年的15.99%,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3年的5.2%递增到1998年的13.48%,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成为国内工商税收中增长最快的重要税源之一。同时,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增长速度高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1993—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增长1.95倍,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分别增长了2.52倍和2.59倍;1992—1999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名义增长2.41倍,而涉外税收名义增长高达3.76倍。
(二)1992—1998年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
我们将工商税收总额(GSS)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国有经济工商税收(GYJJGSS)、集体经济
工商税收(JTJJGSS)、私营个体经济工商税收(SYGTGSS)、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WZJJGSS)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3—1998年期间,国有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最高(0.4991),其次是私营个体经济税收(0.4498),再次是集体经济税收(0.1147),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贡献最低,只有0.04575。但从T值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重要性虽低于私营个体经济和国有经济税收,但高于集体经济税收。
LogGSS=0.49915486*LogGYJJGSS+0.11472255*LogJTJJGSS+
(37.475)(6.816)
0.44980814*LogSYGTGSS+0.04575247*LogWSTZGSS+0.75839442
(18.559)(12.480)(9.738)
R2=0.999996AdjustedR2=0.999981Durbin-Watson=2.507
四、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
利用外资在通过扩大预算约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通过加速劳动力就业结构、产
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转变,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利用外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我国是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且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于农村。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
发展,扩大非农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之一。外资流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1981—1985年期间,利用外资仅处于起步阶段,外商投资经济(包括港、澳、台投资经济,下同)吸纳的新增就业人员只有6万人,占新增就业人员(7512万人)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一。1986—1990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创造了60万个就业机会,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4036万人)的比重提高到0.43%。1991—1996年期间,我国新增从业人员4051万人,其中外商投资经济新创造了375万个就业机会,比1985—1990年期间增加了6.25倍,约占新增劳动力的9.26%,成为我国新增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之一。1997年以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期,外资流入增长下降,外商投资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1997—1999年期间仅增加72万人,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199万人)的比重下降到6%。将外商投资经济从业人员(WZJJ)作为被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WSTZ)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1985—1999年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对从业人员的贡献为1.0599,即外商投资每增加1单位,可以创造1.0599个单位的就业机会。
LogWZJJ=1.0599339*LogWSTZ+[MA(1)=0.90838425,MA(2)=0.31521639,BACKCAST=1985]
(30.575)(7.333)(2.524)
R2=0.9692AdjustedR2=0.9641Durbin-Watson=1.99786
(二)利用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提升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从需求决定论的观点看,产业结构的转变最终取决于消
费需求结构的转变,但推动产业结构转变的直接因素是劳动力(人力资本)、资本和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与再配置,其中由投资决定的新增固定资产和存量资本的再配置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其他生产要素总是伴随着投资结构的转变或资本再配置而流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日益扩大,且90%以上集中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我们以三次产业合同利用外资额作为解释变量、以三次产业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对1984—1999年期间进行回归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贡献最低;T值比较分析也同样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要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程度最低。这说明利用外资是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转变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一产业:
LogGDP1=0.3325493*LogWZR1+7.5875486+[MA(2)=0.89781853,BACKCAST=1984]
(3.092)(17.439)(12.61)
R2=0.850166AdjustedR2=0.827115Durbin-Watson=0.873
第二产业:
LogGDP2=0.497026*LogWZR2+6.084255
(8.784)(15.640)
R2=0.846423AdjustedR2=0.835453Durbin-Watson=0.4765
第三产业:
LogGDP3=0.568403*LogWZR3+5.353824
(5.996)(8.598)
R2.21%提高到1991年的2.85%,增幅只有1.64个百分点,远低于同期其他经济工业产值4.8个百分点的增幅。
1992年以后,我国利用外资进入高速增长期,外商投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涉外税收总额也
由1992年的122.26亿元迅速增加到1999年的1648.86亿元,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工商税收总额的平均速度,其中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由1993年的206.66亿元逐年递增到1998年的1166.95亿元;涉外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4.25%逐年递增到1999年的15.99%,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3年的5.2%递增到1998年的13.48%,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成为国内工商税收中增长最快的重要税源之一。同时,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增长速度高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1993—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增长1.95倍,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分别增长了2.52倍和2.59倍;1992—1999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名义增长2.41倍,而涉外税收名义增长高达3.76倍。
(二)1992—1998年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
我们将工商税收总额(GSS)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国有经济工商税收(GYJJGSS)、集体经济
工商税收(JTJJGSS)、私营个体经济工商税收(SYGTGSS)、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WZJJGSS)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3—1998年期间,国有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最高(0.4991),其次是私营个体经济税收(0.4498),再次是集体经济税收(0.1147),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贡献最低,只有0.04575。但从T值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重要性虽低于私营个体经济和国有经济税收,但高于集体经济税收。
LogGSS=0.49915486*LogGYJJGSS+0.11472255*LogJTJJGSS+
(37.475)(6.816)
0.44980814*LogSYGTGSS+0.04575247*LogWSTZGSS+0.75839442
(18.559)(12.480)(9.738)
R2=0.999996AdjustedR2=0.999981Durbin-Watson=2.507
四、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
利用外资在通过扩大预算约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通过加速劳动力就业结构、产
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转变,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利用外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我国是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且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于农村。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
发展,扩大非农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之一。外资流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1981—1985年期间,利用外资仅处于起步阶段,外商投资经济(包括港、澳、台投资经济,下同)吸纳的新增就业人员只有6万人,占新增就业人员(7512万人)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一。1986—1990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创造了60万个就业机会,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4036万人)的比重提高到0.43%。1991—1996年期间,我国新增从业人员4051万人,其中外商投资经济新创造了375万个就业机会,比1985—1990年期间增加了6.25倍,约占新增劳动力的9.26%,成为我国新增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之一。1997年以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期,外资流入增长下降,外商投资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1997—1999年期间仅增加72万人,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199万人)的比重下降到6%。将外商投资经济从业人员(WZJJ)作为被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WSTZ)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1985—1999年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对从业人员的贡献为1.0599,即外商投资每增加1单位,可以创造1.0599个单位的就业机会。
LogWZJJ=1.0599339*LogWSTZ+[MA(1)=0.90838425,MA(2)=0.31521639,BACKCAST=1985]
(30.575)(7.333)(2.524)
R2=0.9692AdjustedR2=0.9641Durbin-Watson=1.99786
(二)利用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提升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从需求决定论的观点看,产业结构的转变最终取决于消
费需求结构的转变,但推动产业结构转变的直接因素是劳动力(人力资本)、资本和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与再配置,其中由投资决定的新增固定资产和存量资本的再配置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其他生产要素总是伴随着投资结构的转变或资本再配置而流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日益扩大,且90%以上集中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我们以三次产业合同利用外资额作为解释变量、以三次产业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对1984—1999年期间进行回归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贡献最低;T值比较分析也同样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要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程度最低。这说明利用外资是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转变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一产业:
LogGDP1=0.3325493*LogWZR1+7.5875486+[MA(2)=0.89781853,BACKCAST=1984]
(3.092)(17.439)(12.61)
R2=0.850166AdjustedR2=0.827115Durbin-Watson=0.873
第二产业:
LogGDP2=0.497026*LogWZR2+6.084255
(8.784)(15.640)
R2=0.846423AdjustedR2=0.835453Durbin-Watson=0.4765
第三产业:
LogGDP3=0.568403*LogWZR3+5.353824
(5.996)(8.598)
R2=0.719752AdjustedR2=0.699734Durbin-Watson=0.3855
(三)利用外资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利用外资对促进外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增长方面。随着
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由于这些企业基本是两头在外型的,即材料和主要零部件从国外进口,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因此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引起了加工贸易进出动的大量增加,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在我国进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1986年我国外贸进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占4.04%,到1999年,已经提高到48.38%;在出口中的比重则从5.82%提高到45.47%。在促进进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增长还促进了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所以产品结构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制成品所占比重大,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大,对改变我国进出口结构发生了重要作用。据有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多数年份高于全国水平,对提高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发挥了积极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国机电产品出口中的比重,1993年为37.14%,1997年提高到57.87%;在1999年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70%以上。
五、利用外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1 我国农村经济中三资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和监管工作,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件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清理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农村“三资”清理和监管工作,从中央到省市高度重视,其目的是为了搞清村级“三资”现状,规范村级“三资”管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三资”清理和监管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政策和省市的部署上来。抓好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和监管工作,还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和监管工作,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
1.2 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和监管工作,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当前,农村不稳定的因素很多,但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村财务管理公开不到位、集体资产分配不公、集体资源流失严重等。
2 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三资管理中资产的产权归属不明确,缺乏完善的三资管理制度
许多地方不重视三资产权制度的建设,农村三资产权的管理能力有限,给三资产权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例如,一些地方的税管机构在变更农村集体经济所属资产时,收取额度较高的交易费用,致使一些地方资产权属的主体有所顾忌,不愿意办理产权变更,而权属关系不清晰,会为农村集体经济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农经组织本身的制度建设就有待健全,由其派生的三资产权制度就更不完善,农经组织的工商登记制度和法人制度都没有建立,即使建立了也没有得到良好的贯彻,农经组织及其成员的义务权力不明确,健全的财务和三资管理得不到实施,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思想认识也有误区,三资管理产权变更的工作量比较庞大!比较复杂,害怕触及历史遗留问题,也有人以为家庭联产承包后,村集体没有资金、资产、资源,不涉及三资管理,所有这些都阻碍着农经组织的产权制度建设”。
2.2 农村三资管理中取法核算资产机制和监督机制
农村集体的三资反映在财务的账面上不准确,三资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账目,只有资产总额,没有建明细账和台账用来核算,真实具体的三资情况无法掌握,账目也不向广大群众公开,账目的混乱致使资产与账面不符,资源没有登记,三资具体数额不清晰不准确三资监管制度缺失或者不到位,三资监管不力审核不严,责任追究等长效机制没有形成或者有待完善,监管力量还需充实加强,要从监管的源头上杜绝村集体三资的流失。
2.3 农村的消息闭塞,缺乏消息的来源管理资产的能力有限
三资管理在组织架构上分工不够明确,不利于三资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进行,给管理工作带来了阻碍,一些地方村镇领导对三资管理工作认识不明、不甚重视,在人员、编制、职能划分和事务办理等问题上管理混乱,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能力不强,还有就是农村的消息闭塞,信息化能力薄弱,水平良羌不齐,县级主管单位重视的,建设的就好一些,能够运用会计电算化和一些专用软件二不重视的,就差一些,还在使用手工记账,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实施进度,不利于我国农村三资的管理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建议
3.1 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并且对管理制度加以重视,及时发现和改正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做到有章理事,按制度办事。
3.2 加强领导,强化队伍建设
乡(镇)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机构,强化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乡、村两级“三资”管理人员,健全选拔任用机制,选好干部,配强班子,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村干部素质,完善各项配套设施,保证工作经费,落实相关待遇。真正建立起县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农业部门业务指导、审计部门审计监督、各乡(镇)自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3.3 强化监督,提升管理实效
3.3.1 加强民主监督
重视群众的力量,与之相关的重大决策应该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处理,完善民主监督途径,对“三重一大”事项要严格履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民主程序。
3.3.2 严把资金流动关
资金是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应该对财务审核关加以重视。一要严格把好原始凭证的审核,对不符合制度规定和手续不齐的收支凭证要予以退回,并限期整改;二要严格把好资金使用的监督,对村取款等事项,实行事前监督;三要加强对村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盘点核实,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3.3 加大责任考核检查力度
加大对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对村集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并且听取群众的意见,积极探索和创新有效的考核办法。加强对各村“三资”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各项制度切实落实。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统一协调,加大查处在 “三资”管理中出现的违法乱纪案件,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4 全面清产核资,健全台账
虽然以前开展过清产核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因此要对“三资”进行认真细致全面的清查。在清查中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确定责任,合理分工,明确清产核资的内容,规范清产核资程序,讲究清产核资的方法,根据切实可行的标准和规则进行合理整改。并且在日常的收支过程中应该保证账实相符,在三资清查后要及时动态更新数据,保证数据真实、正确、完整。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议
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农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是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抓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我们解决三农问题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有力因素。总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生产力是否得到解放和经济秩序是否安定有序。随着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农经部门的探索意识不断增强,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好的方法。但由于体制不健全,人才较为匮乏,致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呈现出守旧落后、杂乱无章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快实现农村财务的规范化管理。
一、村级财务管理的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财务管理的模式加强与规范日益被各级政府所重视。当下,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都可以处理好最基本的财务预决算工作,较为高效地利用了资金,基本能够按照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来加以运作。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由于农村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各地工作开展不平衡、缺乏有效的长效机制保障,农村财务管理中资金管理混乱、资产流失、监管乏力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完善农村财务管理机制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某些地区,由于财务管理工作出现偏差,致使某些村干部产生了的心理,不H使自己面临着牢狱之灾,更为重要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有所激化,群众不满干部的做法,采取极端方式加以解决,这对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制约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因素
(一)监管缺失
长久以来,村级监管制度没有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若村干部是党员,纪检部门可依照相关规定对其违纪行为进行处理,如不是党员的话,纪检部门也无法有效地加以约束其行为。除此之外,多数村民很少关心集体事务,不懂得行使自身的权利,由于没有构建起群众监督机制,使得所谓的农村民主监管成了摆设,这使得农村干部滋生了的心理。就我国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而言,虽说各个农村财务人员的业务工作归乡镇经管站负责管理,但人事任命上归村委会,他们为了保住工作,不能坚持原则,不能按照规定对农村财务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对村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违纪、违法行为视而不见或敢怒不敢言,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很不利。
(二)管理水平滞后
一是村级主要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了解甚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按规章办事,也不听取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够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要,导致村级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甚至违纪违法现象;二是会计人员水平低。农村会计都非科班出身,且年龄偏大自学能力较差,专业素养较低,同时,会计人员变动频繁,一般村会计都会在村两委换届后,随着村级主要负责人的变动而更换。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进程。
(三)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村干部对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科学的认识,其在财务管理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也不懂得及时地核实会计人员的账目,这使得某些人有了可乘之机。还有一部分村干部对违反财经纪律的严重性没有意识,导致村级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甚至违纪违法现象。尤其是村级会计人员的管理能力较低,不懂得有效地开展理财工作,缺乏“对工作负责、为群众服务”的政治觉悟。未能将自身的财务管家的角色扮演到位,最终使得财务工作陷入混乱之中,助长了违法者的嚣张气焰,侵害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颁布规章制度自然是为了约束人们的行为,但遗憾的是,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并未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即便是有也不会依照规范来开展工作;此外,某些条款过于陈旧,不符合农村的发展实际,必须要加以改革;当下,我国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这为广大的农村完善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各项制度得以完善,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定能够实现质的飞跃。
三、促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建议
(一)提升财会人员素质,增强责任管理认识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而村级财务工作者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村级财务管理的成效。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地提升其素质能力:第一,提升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涵盖了职业道德、规章制度的教育,增强其神圣使命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第二,提升其业务素质,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活动,使他们可以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第三,构建一支高质量的财会人员队伍,为其独立开展工作营造氛围,稳定村级会计队伍。
(二)强化监管措施,创新监管机制促规范
一是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利的前提下,按照坚持集体“四权不变”的原则,推进农村集体“三资”委托,签订规范的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责任。机构要切实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服务水平,明确职责,强化内控监督。要以村为独立会计核算主体,建立会计核算账簿;二是乡镇政府应该构建相应的审计部门,使其监督农村财务工作,确保会计工作者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开展工作;三是将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能发挥到极致,构建完善的协调机制,统一步伐,加强督促,对于违法违纪者给予严厉处罚。
(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实现以制度促规范
依据《会计法》、《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来完善农村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的进行修订。健全农村集体定期清查、资产台账、开支审批等监管制度;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即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销售和收款业务内部控制制度、采购和付款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等制度。镇经管站督促村组付诸实施,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工作行为的目的。
(四)严格集体资金管理,管好资金“进出口”促规范
做到规范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一是要按村分别单独开设银行账户。用于办理村内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通过“双印鉴”管理的方法来开展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就是,村以及乡镇(街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各自保管一套银行印鉴,只有同时聚齐两套印鉴,方可k理银行结算业务。“三资”委托服务中心指定专人负责银行印鉴管理,严格按规定办理银行存款、取款业务,设立登记簿并认真做好记录;二是要管好村集体资金的“进出口”。管好“进口”,首先摸清各村集体收入的来源有哪些,做到应收尽收,防止出现“账外账”、“坐收坐支”;防止不合规的乱收费入账,杜绝增加农民负担。管好“出口”,要严把资金使用“审批关”,做到立项有依据,申请有商议,使用有审批;同时,做好资金使用的全程监管,防止资金流失。
(五)完善账务处理程序,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
完善工作流程,各财务工作者必须要依照流程来办事:经手人必须要有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待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审批合格后才会给予签字盖章;然后上报到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只有委员会签字盖章,报账员才能到镇服务中心报账,由会计人员审核记账;积极地落实财务公开制度,确保财务信息实现透明化,积极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六)抓好档案规范管理,促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
一是规范台账管理。建立了农村集体资产台账、资源登记簿、经济合同台账,并按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整理、归档与保管、调阅、交接、销毁等工作;二是规范资料管理。要对发生的各类村集体经济管理资料(照片、录像、电子文档),如:出台的文件、管理制度、会议决定、承包租赁方案、经济合同、招标文书、财务会计资料等做到及时立卷归档,并同时进行电子归档,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常树春,陈顺达.新形势下村级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绿色财会,2011(09).
[2]李建伟.浅谈农村财务管理[J].现代农村科技,2009(03).
一、充分认识做好村级集体资产处置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村级集体资产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各村所处的区域位置、拥有的资源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村与村之间存在集体资产总量、构成及运行质量的差异。做好集体资产的处置工作,关系到广大村民的既得利益,关系村规模调整工作能否顺畅实施,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新农村建设。为此,各村要充分认识做好集体资产处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决克服各种简单的思想,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高度统一,方法稳妥有效,政策合理合法,以确保这项工作积极妥善推进。
二、正确把握村规模规模调整后集体资产处置的原则
村级集体资产处置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要按照“因村制宜,讲究方法,尊重民意,促进发展”的要求抓好这项工作,在具体操作中要把握以下四条原则。
(一)坚持政策稳定原则。村规模调整后,原村经济合作社与农户或有关单位已经签订的土地承包经营,企业承包经营等合同继续有效,但要与新村签订合同,办理合同主体变更手续。原村已分配到户的大田、山林、茶山、果园、水田等,仍按原定政策保持稳定不变。严禁因新村组建而随意收回承包经营权,严禁在新村调整期间打破原有村界进行土地调整或平调。同时,要妥善处理原村在土地征用上的各种遗留问题,切实维护原承包者的正当权益。
(二)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由于村规模调整的村之间资产状况存在差异,在工作中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处置方法。
(三)坚持尊重民意原则。对村规模调整中集体资产的处置,要在依法的前提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尊重村经济合作社的资产所有权和财务管理自,尊重村民的意愿,涉及资产融合等重大事项,须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四)坚持壮大集体经济原则。村级集体资产处置要立足于保护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改革创新为理念,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提高农民群众生产水平为目标。
三、严格规范村级集体资产处置的工作程序。
为确保村规模调整平稳有序地进行,对村级集体资产的处置要按规定程序,有计划地实施。
(一)选择方案,分类处置。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根据各村人均资产占有量和资源情况,按照资产处置原则和规范程序,因村制宜,采取两种方式进行处置。
1.村账合并:对村规模调整村之间人均占有集体净资产数量基本接近,差异不大的,或双方无大异议,合并条件的可直接把原各村的资产并入新村经济合作社。全镇村规模调整时,原则上采取本方式进行资产处置。
2.统一记账,二级核算:对村规模调整村之间人均占有集体净资产相差悬殊直接并账确有困难的实行有条件并账,在坚持新村统一管理,一支笔签字的前提下,经镇同意实行新村统一记账,二级课目核算。进行有条件并账的,超额资产定向使用,主要用于原村公益事业建设。调整前原村集体资金、资产和农户资料由新村管理,但其产权、收益权以及债权债务仍归原村村民所有,调整后新建各类公益事业遵循“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筹措建设资金。并在以后逐步引导实行资产完全合并。
(二)公布结果,办好移交。在新村账册合并时,要将村级集休资产核对的结果和处置情况作一次专项公布,既要公布村规模调整前后各村的资产情况,又要公布村规模调整后新村的资产情况。对在村级集体资产处置过程中形成的清产核资资料,村民代表会议及其他有关材料,整理归档,永久保存。
(三)合并账簿,规范管理。各新组建的村要针对规模调整后出现的新情况,按照“五个统一”的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村级财务与集体资产的规范管理。
1.统一建立账薄。镇村级财务管理服务中心,要根据调整后的村对原村集体资产的处置法,按照清产核资结果及时结束旧账,建好新账,做好会计核算。
2.统一开设账户。村规模调整后,新村统一开设银行基本结算账户。对采用“直接合并”或“统一新账,二级核算”两种资产处置方式的,要及时进行原村经济合作社的资金划转,做到一村一账户,严禁多头开户,严禁以任何理由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
3.统一财务审批。无论采用何种办法管理原村的集体资产、财务都实行统一审批,由新村按照全市现行村经济合作社财务管理办法执行。
4.统一保管资金。在规模调整后,每个新村设一个专职报账员,负责资金的收支,财务结报等日常业务工作,将原村移交后的有关资料统一保管,村集体专用收款收据由新村统一领用、保管。
5.统一民主监督。村规模调整后,要及时选足配强监督小组成员,认真做好财务公开。
四、新村运行经费的筹集
(四)对实行二级科目核算的新村的运行经费按下列方式筹集:
1.由镇财政给予新合并村启动资金,基数是两个村合并的为万元,每增加一个村再增加万元;
2.以原村人口规模为基数,根据“均筹负担的原则,按人口筹集;
3.新村成立后的项目建设收益;
4.新村成立后的原村集体固定资产、对外出让出租,承包的原则上``纯收益不少于%比例提取;生产资料(山场、田地、水库、水塘)对外承包、出让、出租流转的原则上按纯收益不少于%比例提取;
5.新村成立后土地征用及上级对原村的项目扶持资金,原则上按不少于%比例提取;
6.上级对原属经济薄弱的村级运行经费补助及其他经济补助费用(无偿),全部作为新村的集体收入;
7.其他收入。
五、规范程序,确保村账合并有序推进。
各行政村要组织召开新村村民代表会议,研究确定资产处置方式(直接并账或二级科目核算)。如采用二级科目核算的村,对新村运行经费筹集也应进行表决,并上报镇政府。
六、对村级集体资产处置工作的领导
村规模调整后村级集体资产的处置直接关系到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今后集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各村必须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我镇建立村级集体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主要领导担任。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实行班子领导分项抓,具体业务工作由镇村级集体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抓好落实,各调整村也要建立以合作社长为主要负责人的工作班子,加强领导,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2.周密安排,精心实施。镇政府将制订工作计划,精心组织。采取分片包干,任务到人,各负其责,确保完成的形式,集中力量,认真抓好落实,确保8月底按时完成。
关键词:集体经济;股份制;股份有限公司;信托制度
一、西安市城中村集体经济改造模式
(一)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起点低,需要的资本量小,它是在对全村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公司的资产进行量化,将全部股份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比例分配给全体村民。改制后的公司由董事会负责运营,村集体财产由董事会进行管理。董事会由股东代表选举产生,股东代表由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选举产生,转化身份的村民享受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并享受与市民相同的社会保障。
(二)股份合作制
股份合作制是劳动者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基础的新型经济组织形式,具有较强的“人合性”。股份合作制组织成员既是出资者也是劳动者,共同出资,共担风险,股东不得退股,实行按劳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股东以所持股份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以其全部资产承担责任。
(三)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资合性”公司,其股东可自由地转让股份,其他股东无权干涉,但是其设立条件多,资金需求量大,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村落,才能直接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这种模式可以为企业引入科学民主的管理决策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同时赋予原来的村民持股者投票的权利,消除了对村集体资产的人身依附性。
二、西安城中村股份制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一)集体经济组织改造形式中的问题
1.集体经济改造模式单一
西安市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融资路径,政府只提供基本的启动资金,后期工作主要依赖于改制后的企业或其他社会性质投资的支持。由于投资大,收益低,开发商考虑到成本比例对投资非常谨慎,仅靠村集体自身的财力、物力,很难选择较完善的经济组织模式进行改制。因此面对股份合作模式的逐步淡出,与股份有限公司的超高门槛,西安市现阶段进行集体经济改造的城中村大都实行了有限责任公司模式。
2.村民人数超《公司法》规定上限
除了股份合作制对股东人数无限制外,其他两种模式都无法避免与我国《公司法》规定相冲突的尴尬。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必须50人以下,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规定发起人必须在2到200人。而我市城中村的村民人数都远超越了这一上限,大多村民都不能成为公司登记在册的股东,其权利也无法获得法律的有效认可和保护,难以对董事会进行约束,其权利受到侵犯时能够保证自己的手段很少。
(二)改造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1.股东资格界定问题
由于政策、观念及城中村现实情况的影响,城中村改造程序并不完善,首先,在改造人员范围界定,股东资格的界定方面,仅城三区的区政府进行了制度上的统一,采取“一刀切断,固化股权”方式,配股后遵循“生不增,死不减,进不退,出不减”的原则,但城中村改造流程长,期间人口变动大,在全市政策不统一的情况下,改造后期村民很容易出现股权分配方面的纠纷。
2.股份制改制时间与有形改造工作进程矛盾问题
我市采用有形与无形改造同步的方式,但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时城中村有形改造工作尚未完成,经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的集体资产数额有限,股份量化没有实际意义。部分城中村在股份量化时,将集体土地经评估后量化给村民,组建了新的经济实体。但城改工作启动后,集体土地不再归村集体经济所有,村民在法律上将不再拥有该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导致城中改造后集体资产与村民个人资产的增值部分不能实际取得,村民所持的股权空壳化。
(三)集体经济改制后存在的问题
西安城中村主要以房屋和土地租赁为集体经济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改制后的公司缺乏正确的商业定位和主营产品的策划,大量改制后的公司都陷入了一种为改制而改制的尴尬局面。同时与转制前集体经济组织享有的各种扶持政策相比国家对城中村改制企业优惠政策很缺乏,新生城中村公司须按照工商企业的管理政策实施管理,缴纳各种税赋,负担沉重,严重影响其经营与发展。
三、关于西安城中村集体经济改造的完善与建议
(一)完善集体经济改造形式
1.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转变
西安大部分城中村拆迁前没有村办企业,因此可将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第一阶段改造模式。对于经过初步发展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产业发展成熟的有限责任公司,和在改造初期已具备较强经济基础的村庄,应考虑直接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2.采用股权信托方式规避人数上限问题
股权信托即由作为委托人的村民基于对受托人的其他村民或有资质的公司的信任,将其股权委托于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托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来进行管理和处分,受托人根据信托合同规定取得信托报酬,并从改制后公司的股权收益中获取应得利益。 其有效化解了《公司法》人数的限制的立法尴尬,规避了因股份量化后股权过于平均化的弊病,也扩大了融资渠道。
(二)设置合理规范的改造程序
1.规范股东资格认定方式
我国现无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对改造中股东资格的界定加以规制,各地施行的标准不同,可操作性差。西安是以户籍登记作为认定集体组织成员资格的一般原则,以股份量化基准日为时间点,确定股东的范围。以灞桥区西庄村为例,除对现役军人和服刑、劳教人员户口迁出情况作出特别规定,其余人员全部以户籍登记为确定股东资格的条件,这对户口临时外迁的升学学生与外出务工人员并不公平。在确定股东范围时不应取消参这部分缺席人员股权量化资格,应为其保留份额,直至明确户口永久性迁移的情况时,再将这部分股权量化到其他成员身上。
2.分步改造,完善改造程序
为避免部分资产空壳化可在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后,扣除一定比例的费用,剔除可能灭失转化的资产,再进行股份量化,并以此为基础设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然后,待有形改造成进行到一定阶段,征地款已基本至位,村集体取得一定量的经济发展用地,商品房基本建成时,将集体资产增值部分量化给村民,并将商业用房以入股或委托经营的方式进入公司资产由公司统一经营。并用有形改造的产生的利润与部分征地款来解决公司运营的流动资金问题。最后,在解决了项目,资金,市场,运营等问题后,可根据公司的市场定位与主营产品确定新的公司名称,彻底完成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份制改造。
(三)支持多元化发展,加大政府帮扶力度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应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引下,以村自治制度为基础,确认广大村民的法律主体地位,反映大多数村民的利益诉求,最终形成政府、村集体、开发商、民间等多元化开发的格局。同时应給予城中村改制后形成的新企业足够的政策优惠,特别是税收方面应参照原集体经济组织享有的优惠待遇,给予适当的补贴,保证改制后设立的公司能够健康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香玲,对“城中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