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据调查方式

数据调查方式

时间:2023-06-08 11:17:13

数据调查方式

第1篇

>> 大数据时代的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体系重构与资本市场变革 大数据时代传统审计方式的重构及趋势展望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服务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广告营销变革 大数据的时代变革力量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变革猜想 大数据时代的传播观念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财会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学校管理变革* 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直销变革 浅析大数据时代的营销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海事管理变革 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的能力重构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商业调查 大数据给传统企业管理带来的变革 大数据时代传媒业的变革 大数据时代下的营销模式变革 浅析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内审变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大数据时代传统调查报道的变革和重构 大数据时代传统调查报道的变革和重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李梅 王倩楠")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2015年以来,数家传统媒体纷纷调整或撤销了其深度报道部,从而使深度报道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深度报道一度被视为传统媒体的救命稻草,此次对深度报道部的动作,被认为是传统媒体自断命脉的做法。其实不然,对深度报道部的调整,实则意味着传统深度报道的终结,新型深度报道的开启。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新型深度报道要适应新的媒体形式,必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而作为深度报道中曾大放异彩的调查性报道,在大数据时代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大数据;调查报道;新闻生产;机制变革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16-03

大数据时代创造了一个历史性机遇,它第一次毫无偏见地为我们提供数量巨大的各种人事的详细记录,数据资源十分庞大,这使得数据资源不仅仅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元素,还是变革新闻生产方式的重要力量[1]。数据新闻即是传统新闻报道在大数据时代转型升级的产物。数据新闻的本质是数据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刻画出“事件的轮廓”,揭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相。这与调查报道的内涵不谋而合,因此数据调查报道成为数据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数据时代深刻影响的一种新闻类型。因此,本文试图以调查新闻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实践探索,分析其在大数据时代生产模式及理念的变化。

一、大数据与调查报道

(一)大数据的含义

“大数据”主要被人们用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所谓大数据不仅意味着数据的海量,还意味着数据的多维,即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交叉复现。目前比较公认的大数据特点为四个“V”:Volume(数据量大),Variety(数据类型多样),Velocity(处理速度快),Value(价值密度低)。大数据不仅意味着数据的“大”而“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大数据思维意味着样本即总体,不执迷于追求精确性,注意力从因果关系转移到相关关系。

(二)调查报道的内涵

调查性报道扮演着舆论监督的角色,是一种调查、分析、揭露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被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行为的报道。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中将调查性报道定义为一种较为系统地以揭露为主旨的报道形式。从调查报道的各种定义中,可以看出调查报道包含以下几个要素:调查的独立性;以揭露为主旨;维护公众利益。

调查报道是传统媒体最具优势的拳头产品,也是反映社会良知的一面镜子。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遭遇危机,处于新闻业金字塔尖的调查性报道也势头衰微。《美国新闻学评论》刊载的《式微的调查性报道》一文中提到,美国调查报道采编人员逐年下降,甚至每年连提交普利策新闻奖的调查报道作品都成下降趋势,整个调查性报道可谓呈现一片衰败之气。在中国情况亦不容乐观。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一些传统媒体纷纷调整或撤销了其深度报道部。2015年3月,《南方都市报》改版,取消深度周刊,恢复深度报道版;1月,《中国青年报》撤销了其“特别报道部”;6月,《京华时报》也撤销了其深度报道部。今天已然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一切皆可量化”,为我们提供了海量可分析资源,带来了更先进的数据抓取工具和分析研究方法,传统的调查报道能否在大数据时代借力发展,实现重构与变革,本文将做以下探讨。

数据新闻即是传统新闻报道在大数据时代的转型升级,现在无论是西方媒体还是国内媒体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数据新闻的实践。全球编辑网更是在2012年设立了国际数据新闻奖,至今已颁发了四届,奖项主要包括“数据驱动的调查性报道”、“数据驱动的应用”和“数据叙事”等类别,每年颁发的数据新闻奖项在业界非常有分量。从奖项设置中可以窥探到数据调查报道是数据新闻的重要类别,也是其未来重要发展方向。那么数据调查新闻与传统的调查新闻有哪些区别,大数据时代调查新闻的生产机制的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革与重构下文将予以分析。

二、数据调查报道的特点

(一)数据是核心资源

数据调查报道是由数据驱动成型的,数据是整篇报道的核心资源,居于主导地位,这也是数据调查报道与传统调查报道的最大区别。数据新闻是以数据为中心,这里的数据既包括传统理解的结构化数据,还包括大数据抓取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人们的社交信息、行为信息、地理位置信息、情感偏好信息等各种维度的信息都可以实时处理,通过各个维度数据的分析,来深入事实内部。

数据调查报道从数据分析中获得线索,依照数据逻辑深入调查,构建逻辑链条,密切围绕数据来组织报道,数据贯穿于整个新闻生产中。如英国《卫报》的经典作品“解读骚乱”,收集、统计、分析了 260 万条 Twitter 数据,收集与新闻议题相关的所有文本信息,根据言论的内容对文本信息进行编码分类,运用大数据技术解读,将不同数据间的相关关系予以可视化的呈现,从而解读造成伦敦骚乱的真实原因。

(二)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数据调查报道生产过程以及信息使用“入口”的开放。传统的新闻生产是组织化的产物,生产过程是相对封闭的,而数据调查报道的生产流程向公众开放,甚至公众可以参与其中。开放性还包括提供开源数据,为公众提供信息使用的“入口”。英国《卫报》一直秉持着开放新闻的理念。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卫报》选择了最彻底、最开放的路径――向用户开放评论、数据及应用工具;吸引用户参与,和专业记者一道对新闻事件作出更全面和深入的诠释[2]。

除此之外,新闻生产也走向了外部化、开放性之路。众包这一新闻生产方式,正是开放式理念的尝试:主动开放新闻生产环节,探索与普通网民进行协作性新闻生产。众包式的新闻报道是一种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合作生产,受众不仅仅是新闻报道内容的信息源,也成为了新闻报道制作的一部分。《卫报》英国议员的消费情况调查就是采用众包模式运行的,项目开发者首先将收集的英国政府议员四年以来的消费花据压缩成约45万份文件通过网络出来,并设计了一个读者可以方便参与的软件,每人可以领取数据,进行数据的审查,正是大众参与数据的清洗,最终作品才得以呈现。

(三)更加注重服务性

过去我们认为调查报道是以揭示事实真相为目的,大数据时代的调查报道已不局限于向公众曝光事实真相,而是更注重其服务性,向受众提供一种信息服务产品。《芝加哥论坛报》的“犯罪新闻”新闻服务应用产品即是建立在对犯罪数据统计分析的调查报道基础上的。它将芝加哥地区的犯罪记录数据加以整合和分析,只要读者输入所在社区或者是街道的名称,就可以一目了然看到这里的安全情况统计,既有最近一周的情况,也有近一年的,甚至更为久远的数据[3]。除了可以查找犯罪数据和行为,这则作品还配有详尽的“调查故事”。这样一个作品已经不单单是数据驱动的调查报道了,而是服务公众的信息产品,通过该产品公众可以自主的了解社区、了解犯罪数据或行为后深层次的原因,可以进行生活区域的选择。这些建立在调查报道基础上的新闻应用产品,也代表了大数据时代调查报道的一种走向。在未来,新媒体将是公众获得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考虑到未来的新闻调查模式,它必然是新技术与公众利益的结合。

三、大数据对调查报道生产机制的变革

在“一切皆可量化”的大数据时代,文本、地理位置、行为、情感、关系等皆可量化,这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了观察世界不同的视角,也为新闻生产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数据调查报道是传统调查报道在大数据时代的产物,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数据调查报道有其独有的特点,其生产机制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信息采集方式:从调查采访到数据分析的转变

新闻信息采集工作是新闻生产活动第一步,包括发现新闻和采集新闻信息两部分。

传统调查报道新闻线索主要依据新闻生产者的线人、民意、舆论以及现在社交媒体上的爆料等。大数据克服传统新闻生产弱点的同时,给新闻生产中的新闻线索来源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对大量多维数据的分析中,寻找蛛丝马迹。

在获取了信息源的基础上,传统新闻生产多是记者通过调查采访方式去搜集第一手资料,获取新闻信息。而大数据时代的调查报道将更多依托大数据技术收集、统计、分析与事件相关的各种数据,发现疑点或规律,从而揭示事实的真相。比如过去调查报道一个人,可以主要通过采访这个人周围的人来获取信息,现在大数据技术可以抓取各个维度的数据,我们可能通过社交网站,抓取微博的数据、微信的数据、QQ空间中的数据等,再结合大量的人物关系,把人和文本打通。

毋庸质疑,数据分析在大数据时代新闻信息的获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不能因此否认调查采访的作用。可能过去的新闻信息95%都是建议在调查采访的基础上,而大数据时代可能70%是依靠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剩余的30%还是要依靠调查采访,数据分析和调查采访的结合,理性思维和人文关怀的兼具,才能让大数据时代的调查报道焕发活力。卫报“解读骚乱”报道中,除了整理分析了Twitter上关于骚乱的260多万条信息,还进行了多个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听取各方声音,力图还原事件的细节。

(二)新闻生产方式:从“记者-编辑”的线性操作模式到“团队协作模式”的转变

传统调查性报道往往从公共利益出发,依照媒介定位和编辑方针选定题材,由记者进行长时间的独立跟踪调查获取信息,接着记者对信息进行处理撰写新闻报道,完成的调查报道交由编辑审核修改,最终定稿刊发。其中记者是整个调查报道的主导者,编辑是把关人,这是一种“记者-编辑”的固化的线性操作模式。

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方式变成了“团队协作模式”。数据调查报道的制作基本都是以团队合作的模式来进行,像《卫报》《纽约时报》、ProPublica、BBC等都有自己的数据新闻团队专门进行数据新闻的制作。在数据新闻团队中一般既有负责处理文字的编辑记者,也有负责分析、挖掘数据的工程师,还有擅长数据可视化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新闻操作时多头并进,数据研究员进行数据的收集、挖掘分析,编辑记者负责调查采访搜集一手资料,综合数据分析和采访进行文字稿的撰写,数据可视化人员依照数据逻辑,进行可视化的呈现,团队人员各司其职,协同进行新闻报道。《卫报》的“解读骚乱”调查报道中,记者和招募的调查小组首先对参与骚乱的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后续阶段对警察、司法人员等进行了采访;数据研究者首先将采访文本进行编码分析,为理解骚乱提供多个细节线索,之后针对广泛讨论的社交媒体骚乱产生的原因,收集了Twitter与骚乱相关的257万条信息,然后进行编码分析。最后互动小组将数据分析得出的谣言形成传播机制,通过热力图和交互时间轴进行可视化展现,通过交互图可以清晰看到,骚乱与社交媒体使用的活跃度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在辟谣期间反而是推特使用的最高峰期。

(三)新闻内容建构:从微观视角向中宏观视角的转变

传统的调查报道更多是针对某一个人物、事件的微观调查,主要通过典型案例由点及面的把握全局,针对中宏观的调查研究有心有余力不足之感。陈力丹教授认为,不同于传统新闻报道的简单数字应用,大数据新闻报道展示了一种从宏观与中观的层面对于社会某一方面的动向、趋势的动态把握。大数据不是一两个数据而是全部数据的抓取分析,是多个维度的信息交叉复现,因此大数据时代的调查报道中宏观层面的把控更胜一筹。例如,《卫报》关于伊拉克战争日志的数据调查报道,通过一幅数据地图形式展现,可谓从宏观到微观对战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展现。该调查报道数据多达39.1万条,其中每一组数据代表了一次军事事件,通过整个地图可以从全面把握了解战争的整体情况和发展态势。而每组数据又包括了消息来源、伤亡人数、时间、主战场等信息,点击进去即可了解每次事件的微观信息。

(四)新闻呈现方式:从单一的封闭话语形态到融合模式的开放形态转变

传统调查报道通常以静态的图文方式呈现,新闻话语形态是封闭性,受众只能根据有限的文字、图片进行解码。数据可视化是数据新闻的一大特色,大数据时代的调查报道多以交互式的信息图表的形式予以呈现,是一种开放形态。在交互式的信息图表中呈现了复杂的数据关系,整合了多种资源,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受众可以依据数据调查逻辑,解读不同的意义。英国《卫报》的《英国骚乱:一个交互时间轴》(UK riot: an interactive timeline)[4](如右图所示),这篇报道将英国骚乱期间的各种事件整合,以交互时间轴的方式展示。拖动下方的时间滑动条,可以动态地了解骚乱发生时不同时间段的主要事件,主界面显示不同颜色的圆形小标表示当天发生的不同事件类型:政府发表的言论、骚乱分子被逮捕情况以及骚乱分子打碰抢的地区情况……[5]。这篇新闻报道的信息展示方式突破了传统新闻报道封闭的线性叙述,基于时间顺序整合了各种事件,作品信息量增大,但采用了非线性结构,读者可以有广阔的自定义解码空间。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数据调查报道的呈现形式已不局限于交互式信息图表,而是向着融合形式进行发展。所谓融合形式并非文本、照片、视频段落、音响、图表和互动性的合并堆砌,而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形式的优势,使其之间产生“化学反应”,以非线性结构呈现在网站上,各种媒介的内容相互补充而不重复,力图呈现新闻过程而非只是新闻结果的报道形式。荣获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雪崩》(SnowFall),是融合新闻报道的典型代表。《雪崩》报道了16位滑雪者在美国卡斯卡德山遭遇雪崩惨剧的故事。整篇报道中有融合数据事实,描写滑雪者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文字报道、有模拟雪崩现场的交互式动画、有人物访的视音频,利用多种媒体构筑了复合型信息流,真正将新媒体元素与文字相互融合、相互嵌套。

四、结 语

专事调查报道的 ProPublica 新闻网站已经两次获得普利策奖,其在探索新的报道模式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也说明大数据时代调查报道仍大有可为。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海量资源、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思维,带来了传统调查报道生产机制的深刻变革。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数据调查报道并非对传统调查报道的完全颠覆,而是其转型升级,是在现有的新闻采集、生产方式中融入大数据技术、方法,通过对海量多维数据的分析挖掘而实现的变革。

第2篇

Abstract: Investigation of land use management of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work, It is mainly on land ownership, boundaries and types of land use right area of the investigation summary,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and use planning. This paper is to survey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ol used by land use survey system design and function are introduced.

关键词:土地利用调查;土地信息系统

Key words: Land Use Survey;Land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P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127-01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概述

1.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目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是以县为单位查清农、林、牧、副、渔、企事业单位以及各村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界线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并在此基础上,逐级向上汇总土地总面积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分布和利用情况,以满足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发展的需要,为全面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服务。

1.2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步骤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流程为:①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培训与试点;②外业调绘与补测以及净耕地系数的测算;③内业转绘;④土地面积量算与汇总统计;⑤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土地权属图;⑥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和说明书;⑦土地初始登记;⑧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⑨成果资料上交归档。

在以上步骤中,除了外业调绘工作需要进行人工实地调查测量,其余工作均可借助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完成,可以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

1.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1.3.1 业务流程分析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和工作流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系统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统计、土地分析等功能。

1.3.2 数据流程分析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业务流程,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系统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分方面的数据: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包括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②土地统计数据。土地统计数据均为表格数据,包括土地统计台账、变更记录一览表、土地统计簿及地类变化平衡表;③土地统计分析数据为由地类变化平衡表生成的分析表格数据;④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重点是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和土地统计台账表格数据。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的设计

2.1 输入输出设计

2.1.1 输入方式设计①初始土地利用现状图输入:共有扫描屏幕数字化、手扶跟踪数字化仪数字化和图形数据转换三种方式。②变更图形输入:当变更内容较大时,采用出示图形输入方式输入;当变更内容较小时,采用屏幕几何作图方式输入。③外业记录手簿、变更记录表输入:外业记录手簿,包括,包括图斑、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类三类手簿;对于变更记录表,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类共用一种表格。它们的输入方式采用键盘录方式。④土地统计台账输入:设计为交互录入方式。

2.1.2 输出格式设计 ①图件输出: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图、权属界线图等,输出格式设计有素图、彩色线画图和彩图三种输出方式。②表格输出:对于土地统计台账,分为设计简表和标准表两种输出方式。

2.2 数据处理设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设计多个数据处理流程,包括初始土地利用现状图图形库建立流程、面积计算与平差数据流程、变更数据处理流程和土地统计数据处理流程。所以需要根据不同数据处理流程进行数据处理设计。

2.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主要对系统维护、初始调查、变更调查、土地统计、土地分析、信息查询六个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整体结构进行设计。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功能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和任务,以及信息系统本身的特点,可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的功能分为系统维护、初始调查、变更调查、土地统计、土地分析等。

3.1 系统维护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按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进行的。要使系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系统维护能进行行政区域代码、地类代码的设置和信息系统的相关配置等。

3.2 初始调查初始调查实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形数据输入、属性数据输入、图形编辑及图件制作等。图形数据输入主要是指调查底图的输入。属性数据输入包括土地利用图斑的权属、地类编号、所在的行政村等基本信息。图形编辑主要完成在底图上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包括图斑边界、行政界线、零星地类、线状地物的输入和修改。图件制作主要是指各种成果图件的制作。

3.3 变更调查变更调查主要完成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的变更以及变更记录表生成和管理。

3.4 土地统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包括: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等,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要从宏观上了解调查区域的土地利用数量、质量、分布以及结构。这一任务基本上都是由土地统计子系统完成的。

3.5 土地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包括:调查、总结土地权属及土地利用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这些经验和问题是在了解调查区域土地利用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概况出来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的土地分析子系统的功能是采用定量的方法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参考文献:

[1]周蓓,陶君.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数字化内业处理初探[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23(2):180-181.

第3篇

收集数据――普查、抽样调查

1. 调查的两种方式

关于调查,请先看这个笑话:

“小明,帮妈妈买盒火柴去,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火柴好多划不着.” ……

小明高兴地跑回来:“妈妈,这次的火柴全划得着,我每根都试过了.”

这个笑话反映了调查的两种方式:普查(全面调查)、抽样调查.调查是收集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调查方式:

普查:为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作的调查;

抽样调查:为一特定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作的调查.

笑话中,小明采用的是普查的方式,这样收集数据固然比较准确,但是不仅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消耗的人力物力也非常大,因而我们通常采用抽样调查这一方法,它既省时又省力,也能用所获取的数据对总体的一定目标量作出推断,从而解决问题.

2. 普查与抽样调查的识别

可见,普查是对总体中每个个体进行的调查,范围广、数据详细;而抽样调查的范围有局限性,数据不全面.因此,我们要根据两者的特点合理选择调查方式.

例1 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普查方式的是( ).

A. 了解南京市的空气质量情况

B. 了解长江流域的水污染情况

C. 了解南京市居民的环保意识

D. 了解全班同学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

【解析】选项A中,要调查的对象范围广,无法全面调查,适合抽样调查;选项B中,要了解长江流域的水污染情况,适合抽样调查;选项C中,南京市居民人数多,要了解居民环保意识应选用抽样调查;一个班的学生人数有限,要了解全班同学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适合全面调查. 故选D.

【点评】调查的方式通常有普查、抽样调查两种.一般来说,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的个体进行调查,或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进行全面调查时,只能用抽样调查.

3. 抽样调查中的几个概念

总体:所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样本: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样本容量(不带单位).

如1中笑话:考察对象是火柴的质量;总体是一盒火柴的质量的全体;样本是部分火柴的质量;个体是每根火柴的质量.若小明随机抽取了3根火柴进行试验,则样本容量是3.

例2 为了解某市参加中考32 0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抽查了1 600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 32 000名学生是总体

B. 1 600名学生的体重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C. 每名学生是总体的一个个体

D. 以上调查是普查

【解析】选项A、C指明具体的调查对象都是学生,实际上调查对象是学生的体重,选项A、C均不正确;本题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不是普查,选项D不正确;本题中的一个样本是1 600名学生的体重,选项B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调查的有关概念,最容易错的就是对调查对象的叙述,做题时应注意.

4. 抽样调查的合理性

让我们先穿越到1936年的美国,看一个真实的案例:“抽样调查,想说无偏不容易”.

1936年,美国《文学文摘》杂志根据1000万户电话用户和从该杂志订户所收回的意见,断言兰登将以370∶161的优势在总统选举中击败罗斯福.但结果是,罗斯福当选了,《文学文摘》大丢面子.原因何在呢?

原来,1936年能装电话或订阅《文学文摘》杂志的人,在经济上都相对富裕,而收入不太高的大多数选民选择了罗斯福.

《文学文摘》的教训表明,抽样调查时,既要关注样本的大小,又要关注样本的代表性.

例3 某地区有8所高中和22所初中,要了解该地区中学生的视力情况,下列抽样方式获得的数据最能反映该地区中学生视力情况的是( ).

A. 从该地区随机选取一所中学里的学生

B. 从该地区30所中学里随机选取800名学生

C. 从该地区的一所高中和一所初中各选取一个年级的学生

D. 从该地区的22所初中里随机选取400名学生

【解析】选项A、C、D所抽取的样本都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反映总体的一般情况,只有选项B所抽取的样本能反映该地区中学生视力情况.故选B.

第4篇

普查报表先审后录

网上数据网下审核

在经济普查中调查单位上报数据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只交纸介质报表,由普查机构进行数据录入。第二种方式是调查单位自己录入数据,录完数据后再交纸介质报表。

针对第一种方式,普查办人员在收到调查单位报表后,首先应对表内的数据和逻辑关系进行审核,如果该单位同时报送了其他报表,还应对表间关系进行审核。在审核无误后,再进入到数据集中采集平台进行录入。

针对第二种方式,普查机构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对调查单位录入的数据进行审核。在普查报表填报高峰期,一天下来一个专业人员可能要审核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单位网上提交的数据,如果在网上直接对数据进行审核,可能费时费力,往往会因为网速较慢,审核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建议将数据从平台导出,在网下进行审核。主要做法是利用平台的数据导出功能,将数据导成EXCEL格式,在EXCEL表中将有问题的数据进行标记,返给下一级普查机构进行修改核实或直接与调查单位沟通核实,网下数据审核正确后再到网上进行修改。

以上两种做法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不受网速的太多限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在数据采集平台上登录的时间,降低系统的压力。

同一终端同一用户

同一终端同一单位

同一终端同一用户指的是同一台计算机上只能有一个用户登录,不允许多个用户登录。同一终端同一单位指的是同一台计算机上只能打开一个调查单位的数据进行审核,不能打开多个单位的数据同时审核。

要求同一终端同一用户,主要是统计数据集中采集平台的设计要求就是一台计算机上只能是一个用户使用,如果多个用户使用,就会出现很多显示错误,如权限紊乱、网页数据显示不正常等情况。要求同一终端同一单位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一台计算机上同时打开多家单位的报表数据页面,这样操作不仅查验的页面数据可能不准确,而且会造成某一用户大量占用系统有限资源,形成多用户在线情况。

如果因工作关系确实需要使用其他用户时,可以先将当前用户退出,关闭IE浏览器后,再打开新的IE浏览器,以另一用户登录。而当需要审核数据时,只能一个用户、一张表、一个单位的选择,不能在终端上同时打开多个单位的报表数据页面。

力争实现日清日结

耐心细致做好答疑

第5篇

关键词:教学微调查;教学实践;经验;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1-0066-03

前段时间,我执教“角的初步认识”,课前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学生对“角”有着怎样的认识基础?他们经验中的“角”又是怎样的?想让他们比较清晰地认识平面图形“角”的难点在哪里?对于这些问题,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凭借着经验去分析与思考。然而,对这些问题仅仅凭个人经验判断是否可靠?有没有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或者反思一节课教学效果的方式呢?我想到了教学调查,试图通过教学微调查的方式,让课堂教学实践从经验层面走向更加理性的层面。

微调查是相对于严格意义上的调查研究而言的,即针对某个微观问题,采用简易的问卷或小型的访谈等方式进行的小范围调查研究。课堂教学微调查主要针对某个教学问题在课前或课后进行的小调查,它具有即时性、灵活性,操作简便,数据分析及时,易于即时利用等特点。那么,该怎样开展教学微调查研究呢?

一、确定有针对性的调查点

之所以提出微调查,目的在于进行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调查时不求全,而强调有针对性,能够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支持。因此,有针对性的调查点的确定是做好教学微调查的重要基础。通过实践发现,可以从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两个角度来确定调查点。教学重点即一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教学难点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困难的部分。事实上,也只有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的调查,才有可能为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提供必要的帮助。

如我曾在“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调查中确定了三个调查点:一是调查学生对计算长方形面积所需条件的知道情况;二是调查学生有无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经验;三是调查学生在会算的同时是否理解算理。三个调查点,均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展开,反映了学生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需要完成的三个层次。同时,第三个调查点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基于以上三个调查点展开的调查,才有可能让我们切实把握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认识基础,才有利于教师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又如我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内容的调查中,确定了以下三个调查点:

(1)学生能否从汉字“角”联想到平面图形“角”?――调查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角”的认识状况。

(2)学生是否认识平面图形“角”的直观图?――调查学生对平面图形“角”的直观认识基础。

(3)学生能否从一些平面图形或物体中找到“角”,并能正确指认“角”――调查学生对“角”的生活化经验与数学概念间的沟通水平,也是真正达到“角的初步认识”的水平。

通过以上三个调查点的调查,可以比较全面、充分地了解学生对“角”的原有认知水平。

实践表明,唯有确定有针对性的调查点,才能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从而真正实现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

调查点确定后,调查方案的设计也是实施教学微调查的重要一步,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设计,二是方法的选择。

因为是微调查,所以材料选取不宜复杂,简单易操作最佳。比如我在上文提到的“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调查中,就设计了一张简单的问卷:你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吗?会的请试着计算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提供的长方形没有标出数据,实际长5厘米,宽4厘米),并写出计算过程。这样的调查材料虽简单,但已足以帮助我们充分了解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学习基础。而且因为调查材料非常简洁,便于调查资料的及时整理与分析。

材料选定后,调查方法的确定也是教学微调查中的重要环节。哪些内容适合采用问卷调查?哪些地方需要通过访谈?都应该是有预先设计的。我在做一年级学生“加法”认知基础调查中,设计了以下调查过程:

首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材料是一张式题卡片,卡片上有8道简单的加法式题:1+4、2+3、4+1、3+2、6+3、4+5、5+3、3+7,其中4道“5以内”(0除外)加法式题,3道“10以内”的式题,1道只限于满十“进位”加法(3+7)。这是作为了解学生“10以内”加法计算基础的。这些材料请全班学生完成。

接着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选定班中一个大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访谈材料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果树上原来有3只小鸟,又飞来2只。现在果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要求学生口头列出算式。第二个问题是请学生说说4+1表示什么意思?可举例说明,目的在于从两个方面了解学生对“加法”运算意义的认识程度:一方面是根据情景列式,了解学生对“加法”作为一种运算与具体情景间对应性的认识水平,学生是否建立起加法与生活情景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说算式的意思或举例子,旨在了解加法作为一种抽象的数学模型,学生是否能够进行相应的解构。显然,通过问卷和访谈两个步骤的调查,还是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对加法的原有认识水平的。

三、实施相应的调查过程

教学微调查一般分为课前调查和课后调查两个部分,其目标指向于课堂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课后反思评价的客观性,突出以数据说话,强调实证。

课前调查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具有怎样的已有认知水平,从而为教师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预案提供依据。课前调查除了考虑调查内容与即将学习的知识有较强的相关性之外,调查对象的选取也需有一定的典型性,即能代表大多数学生的一般状态。样本也不宜过小,一般需要选取调查对象的30%以上,能够超过50%或做到100%则更好。

课后调查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后即时进行,以教学效果为视点,分析教学过程实施的效度。它同样采用以事实为依据的分析评估方式,突出实证性。课后调查对于对象选择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一般仍然以课前调查的对象为对象,这样有利于进行比较分析。调查内容也需要有针对性,以一节课的核心目标为依据。

四、深度分析调查数据

教学微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基于调查所得,或帮助教师以学生的现实起点为依据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或分析教学效果,反思课堂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设计。因此,调查分析是教学微调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课前调查的数据分析

需关注数据背后的典型问题,作出有层次的分析与推断,从而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

如我在“分数乘分数”一课进行的教学前微调查。

全班学生参与调查。完成后,我对数据进行了这样的整理与分析。

表一数据告诉我们,两个班分别有50%和53.8%的学生“会”计算“分数乘分数”式题,均达到了半数。从表二可以看出,能够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来计算的人数占结果正确人数的63.5%,还有13.5%的学生计算结果虽然正确,但计算方法却是错误的。最后又通过对两个班中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计算的所有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没有一位学生能够清楚地解释算理。学生告知是父母所教或者奥数班上老师所教。

有了课前调查作依据,我们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关于“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一半学生虽会算,但也只停留于“形式模仿”阶段,对其意义的理解几乎是空白,学生从“形式模仿”到“意义理解”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一定的引导。于是,我们在本节课的预案中,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针对性教学环节:一是利用对具体情境中分数意义的解读,唤起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知经验;二是引导学生探究算式的意义,沟通“运算意义”与“运算程序”之间的联系;三是组织学生进行算法梳理,探究算法的本义,凸显算法探究与算理理解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的设计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检测,几乎所有学生都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会计算“分数乘分数”的式题。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后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等知识的学习中表现出了清晰的解题思路。

(二)课后调查的数据分析

需关注数据所反映出来的效度,既需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合理解释,同时还需要深度剖析教学得失,为改进教学提供方向与动力。

第6篇

如今,2012年年度人口抽样调查即将开始,笔者回顾并总结了2011年北京市昌平统计局队在数据处理上实施创新性措施所取得的成效,希望对2012年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有所借鉴和参考。

前期:提前做足硬功夫

笔者认为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处理工作中有三个关键性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即参加此次调查的人员、常用工具电脑和数据处理软件。昌平统计局队在意识到这三大关键性因素的重要性后,积极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和基础性工作,这为数据处理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也为后期工作的顺利衔接奠定了基础。具体表现为:首先,在人员的选择上要求各个镇街道抽调的数据处理人员都必须保证是计算机基础较好、业务水平较高且具有很强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的人员,以保证数据处理的灵活性;其次,在电脑的配置上完全按照北京市人调办数据处理组要求的标准进行配置,以保证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再次,考虑到2011年初次使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处理软件,可能会存在程序补丁和审核升级包下发的问题,昌平统计局队要求每个镇街确定一名数据处理业务骨干人员和一个“即时通”电脑联络软件来保持畅通,确保每台用于数据处理的电脑能够及时更新软件,以保证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中期一:实时进行技术指导

昌平区人口较多,外来人口比例过半,统筹城乡规划、交通、生态以及公共资源的压力较大,控制人口势在必行。为了增强样本数据的代表性和精确性,此次调查昌平区在北京市2%抽样样本的基础上将样本量扩大到了3%,这使得数据处理量较大、处理周期较短、处理人员较少,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进行本次调查的难点之一。为了保证质量和进度,昌平区人调办采取的具体措施为:一是,通过设置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即时通”电脑软件及时与三种答疑方式联系,实时回答处理镇街数据处理人员提出的各种疑问,并作出相应的技术指导。比如:如何安装并优化数据处理软件、如何更新软件和审核升级包、如何进行录入复录和审核数据、如何备份数据等等,以规范数据处理流程和纠正发生错误的处理方法,增强镇街人调办组织管理数据能力,提高数据技术处理水平。二是,紧扣培训环节,增强处理能力。按照昌平区人调办“统一组织,分级处理”的原则,采取“分镇街”数据处理方式,做好“四注重”的数据处理培训工作,即注重细致组织、注重难点及重点的讲解、注重实战演习培训以及注重点面结合的培训方式。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培训数据处理工作任务、职责要求以及相关软件的安装部署和使用等,极大地增强了培训人员实际操作数据处理软件的能力。

中期二:集中精力,提高效率

昌平区人调办作为枢纽部门,为提高本次调查工作的效率,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第一,设置了专门人员,将北京市人调办的最新指示和系统软件更新包及时下发到各个镇街,以指导他们正确执行指示和安装系统升级包;实时将各个镇街数据处理过程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反馈,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第二,数据处理期间,昌平区人调办分组对各个镇街数据处理工作进行了督导巡查,先是查看调查表中的数据编码是否统一使用阿拉伯数字填写、是否达到了“书写规范、整洁居中、笔迹清晰、上下一致”的要求,以便有效地降低录入人员在录入过程中因数字不易识别或编码错误而导致的录入错误,以提高数据录入效率。然后查看是否按照统一的方案进行数据处理,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是否符合标准,电脑是否断网,是否做到录入数据、复录数据和报表数据的“三一致”。最后查看数据处理计算机和存储介质是否做到了“专机专用、专盘专用”。由于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处理对安全性要求较高,所以,用于数据处理的计算机不仅要做到专机专用,还要建立“数据日备份”制度,备份设备也要专盘专用,避免因突况造成数据丢失等现象,以提高调查数据的安全性。

后期:严格审核评估,确保质量

做好数据审核和评估工作,对于数据处理工作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项内容。昌平区人调办不仅按照系统内的审核公式严格审核数据,还尽量做到不出现“强制性”的审核错误,“强制性”审核错误主要是指数据处理过程中不允许出现的错误,一旦出现则说明数据有错误,而错误的数据会使现象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势必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因此,必须认真核实每一条“提示性”错误,并对错误原因进行标注,还要按照调查方案的审核规则对已录入的报表数据进行严格的人工审核和经验审核,纠正不必要的错误,最后将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部门数据作认真细致地比对、分析和评估,确保数据的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口抽样调查的其它阶段,例如前期准备、填表上报、数据推算以及成果等阶段,也有一些数据和资料需要转化为电子格式,并进行相应处理。这种政务资料数据处理与前面提到的调查数据处理是有区别的,处理内容不同,处理量差别较大,但同样也应该做到处理内容清晰、处理步骤规范、资料保存完整、日志记录齐全、数据存放安全以及保密措施得当。

链 接

人口抽样调查方法简介

概念:人口统计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指按随机原则从所研究的人口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并根据所得的数据,推断总体相应各项指标值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的特点是:人口抽样调查只调查被抽取的一部分单位;调查目的是为了推断人口总体,必须抽选足够的单位数以达到一定的可靠性和精确度;抽取的方式必须是随机的,总体各单位都有被抽取的相同机会。

优点:节省人力、财力和缩短调查时间,减少调查误差。

第7篇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流;分布式网络架构

1引言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现阶段各地正在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登记发证工作,面对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手续较为烦琐,历史遗留问题多,任务量大等困难,很多地方并未建立一套集成化程度较高的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系统,工作效率较低,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1]。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地籍调查推进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3〕97号)指出“以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为契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的信息化”。广州市作为华南地区枢纽型网络中心城市,高度重视农村地籍管理工作,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权属调查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陆续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农村地籍调查(集体建设用地及宅基地使用权调查)等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集体土地地籍调查成果,为农村地籍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为避免传统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管理过程中主要依靠手工作业造成的工作量大、环节多、质量和效率低等弊端,本文在广州市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平台建设中引入WebGIS、多源异构数据库管理、工作流(Workflow)、分布式网络架构等关键技术,在集成海量GIS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多项平台组件,实现了图形辅助管理与应用,土地登记发证、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专题查询与统计、登记档案管理与利用等功能,实现了农村集体土地登记业务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

2总体架构

系统总体架构采用多层结构模型,分为数据层、平台层、服务层、用户层,采用C/S(客户机/服务器)和B/S(浏览器/服务器)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总体技术架构,其中数据层是系统的数据支撑层,依据农村集体土地相关法律法规及地籍数据库建库标准规范,涵盖了基础底图数据、权属调查数据、集体土地登记发证数据、其他红线数据、登记档案数据、历史注销数据等;平台层为系统的运行支撑层,通过数据库管理、工作流中间件、数据交互、地图服务、GIS功能服务、后台管理等平台组件实现服务层相应功能;服务层主要包括GIS基本操作、图形辅助管理与应用、土地登记发证、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专题查询与统计、档案管理与利用等功能;用户层主要包括市级地籍管理部门、区级地籍管理部门、技术服务单位等[2,3]。

3数据库建设

本系统数据包括基础底图数据、权属调查数据、集体土地发证数据、其他红线数据、登记档案数据、历史注销数据。其中基础底图数据包括线划地形图、正射影像、土地利用现状、行政区划、地籍区(子区)等数据;权属调查数据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集体所有权确权调查、农村地籍调查等数据;集体土地发证数据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发证数据;其他红线数据包括国有土地证、建设用地批准书、争议地等数据;登记档案数据包括电子登记簿、登记发证信息、办理过程信息等数据;历史注销数据包括已注销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宅基地使用权证等数据。

4功能设计

本系统除具备一般GIS系统基本操作功能(图层管理、定位查询、地图标注、地图浏览、鹰眼、数据编辑、空间分析、打印输出)外,另结合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的需求,还具备以下功能[4,5]:

4.1图形辅助管理与应用

图形辅助管理与应用功能采用C/S架构,主要流程有:(1)宗地界线导入:可将外业调查的宗地红线导入,系统将其与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其他红线等数据库进行叠加分析,依据拓扑规则告知是否存在有压盖或有缝隙等情况,并且根据国家规定的宗地编号规则进行宗地代码的自动生成。(2)地籍调查信息调入:系统根据统一的地籍调查表格式提供属性录入界面,并可直接基于GIS服务组件从权属调查数据库中读取相应宗地属性信息,(3)数据审核:录入的宗地界线与已登记发证集体土地红线、国有使用权红线、批准书红线进行叠加分析并显示可供修改的分析结果,对录入的地籍调查信息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对未填的必填属性进行警示,如图3所示。(4)成果输出及结案:经审核通过后的宗地界址及调查信息,由业务人员利用系统提供的打印输出功能进行宗地图及地籍调查表等相关表格的制图打印输出,调查成果数据将同时被锁定结案,由“工作库”自动迁移至“成果库”,提供给土地登记业务

4.2土地登记发证

针对集体土地三种权利类型(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系统支持国家规定的土地总登记、初始、转移、变更、注销、他项权、异议、更正、换证等不同登记方式,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土地登记办法和流程,系统提供从案件受理、调查成果调入、初审、公告审批、公告、审核、审批、缮证、发证等全流程的办理功能模块,基于工作流(Workflow)中间件支持各环节业务人员在系统进行流程办理和发送,将已登记发证的宗地实时更新到集体土地发证数据库中,并将已注销或已变更的宗地移至历史注销数据库,系统同时提供了灵活的自定义工具以满足日后业务扩展的需要.

4.3土地权属争议调处

根据《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和《地籍调查规程》规定的土地争议调处方法和流程,系统提供了涵盖从地籍调查到窗口收件、业务申请受理、调查取证、调解、处理、送达、归档等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整个流程的办理模块。在通过外业地籍调查获取当事人双方争议的位置、面积、判断案件的利害关系人、类型、性质的基础上,将土地权属争议缘由书、指界书、权属界线套图等外业调查成果汇总整理后调入系统数据库,通过GIS服务和工作流(Workflow)中间件,实现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业务案件在各环节的电子办文、流程审批及相关调处资料输出打印等功能。

4.4专题查询与统计

(1)专题查询功能:包括案件信息查询、案件进度查询、历史回溯查询、自定义查询等方式,并支持查询信息以工作报表形式输出,其中案件信息查询和进度查询可按相关条件查询案件地籍调查信息、办理意见、办理环节等;历史回溯查询支持以空间位置为轴,以变更时间为序列,回溯查询某一宗地或区域内的一系列变更情况;自定义查询可供用户自定义选择土地登记业务数据和权属数据的重要字段(如地号、坐落、权利人名称、图号等)的某个或多个字段自由组合查询。(2)专题统计分析功能:根据集体土地登记发证项目管理和监管的需要,针对登记发证不同环节提供了挂起案件、注销案、业务量、缮证量、入库档案、土地登记簿、土地归户卡、业务进展情况等多类专题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进行梳理形成各类工作台账。(3)自定义统计功能:将土地登记业务数据及权属数据中可分类字段(例如登记种类、行政区划等),数字字段(发证面积等)提取出来,用户可对分类字段进行自定义过滤条件设定,对数字字段进行数量统计项设定,统计出用户所需的统计内容。

4.5档案管理与利用

在业务办理完成后,系统支持对案件办理过程中产生的意见信息、收件材料、打印输出的图表等中间成果及结论性信息按标准目录进行归档,实时生成电子登记簿、归户卡等,并支持档案扫描件上传。通过配置不同角色权限,提供差别化档案利用方式。

5关键技术研究

5.1基于ArcSDE空间引擎的多源异构数据库管理

本系统数据分为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其中空间数据包括线划地形图、行政区划、地籍区(子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影像、不同类型权属调查、集体土地发证、历史注销等矢量及栅格数据,非空间数据包括宗地属性信息、档案文件、扫描文件等,数据呈现出空间对象的多语义性、数据存储结构的多样性、获取的多途径性、时空多尺度性等特点。针对多源异构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本系统基于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结合Oracle关系数据库的方式来管理多源异构海量数据库,ArcSDE将客户端对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拓扑数据的查询、添加、修改等相关操作转换成关系操作,以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存储空间数据[6,7],大大节省了空间与属性两类数据库间不断重复的连接操作,在提升农村集体土地海量数据库存储效率的同时,也有效保证了众多用户同时进行的日常数据访问、处理等并行操作,确保了系统在数据存储、访问、交互等方面的高效及统一。

5.2基于工作流(Workflow)技术的一体化业务办理

工作流(Workflow)技术作为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的核心技术,对整个业务过程的信息流进行监督、控制、协调及跟踪。其中,工作流指的是一类能完全或部分按照设定规则自动执行的业务过程,在业务过程中,信息数据按指定的规则进行流动,实现不同组织间的协调工作,以达到业务的总体目标[8,9]。本系统通过工作流技术实现了集体土地登记案件在不同职能岗位间的传递,使登记发证信息在系统设定的环节中无缝衔接,案件受理、任务分配、信息录入、图形辅助审查、办证初审、公告、审核、审批、缮证发证、归档管理等每一项业务办理即是一个工作流的实现,由系统实现设定的节点构成,每一个工作节点与不同业务功能模块相关联,由节点通过中间组件实现对所关联业务功能模块的调用,实现了把相对独立的业务功能模块进行集成一体化办理。根据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的工作特点,以工作流技术服务于业务流程管理为主线,以GIS组件实现数据库管理及图形操作为技术基础,实现了工作流与GIS的有机集成,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效率。

5.3基于分布式网络架构的数据交互

分布式是以网络上分散分布的地理信息数据及数据库操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理论计算模型,其技术核心内容在于运行在不同主机、不同地址空间上的对象能够实现相互数据通信和交互[10]。本系统作为全广州市的集体土地发证系统,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类型的不同登记种类发证,具有业务流程复杂、数据访问量大且频繁、涉及部门人员众多等特点,为保障登记发证业务的顺利开展,系统采取中心城区服务器集中部署在市局,外围区局基于分布式网络架构分别增设分服务器,系统通过消息中间件提供的队列机制方便地实现市、区两级服务器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交互,为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不同部门间的信息交换、网上审批等业务提供支持,有效减轻了网络负载,确保了系统高效运行。

第8篇

关键词:一体化 多尺度数据 坐标系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308-01

要实现城乡土地调查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就要首先解决好已有城乡调查数据的整合、多尺度数据的整合及编码与分区方式的统一等关键环节,已有的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多数以1:500比例尺为主,而农村调查数据则以1:5000及1:10000为主,且调查过程为两种调查分开开展,采集的方法、流程及执行的标准也不相同,调查的重点更是一个以权属为主一个以地类为主,这给城镇地籍与农村土地调查数据的整合带来了很多困难,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中的几个关键技术点提出了自已的解决建议。

1、已有城乡调查数据一体化整合现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中辽宁省各地区均完成了城镇地籍调查及建库工作、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建库工作,但均为双库独立运行状态,二者的一体化均为图层的简单叠加显示,接边工作为以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中的城市图斑为城镇地籍调查的控制范围线,二者采用图形地类硬接边方式处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且统计时为二者分别统计后手工整合。

2、不同尺度数据一体化整合关键技术解决

城镇1:500地籍数据、农村1:1000宅基地数据及1:5000、1:10000农村土地利用数据的融合是本研究工作中的一个核心内容。由于大比例尺城镇数据与中小比例尺的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在调查方法、管理重点、建设标准、统计规范及投影坐标系的选择上都存在着差异,所以,简单地将其硬性地叠加在一起只能做到图形显示的一体化,而不能真正地达到一体化显示、统计、分析及应用。本文针对其中的投影坐标系及比例尺方面提出了建议。

(1)、投影坐标系的解决

根据现行的国土资源调查相关规范、特别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规程的规定,调查及测绘需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3度带投影,当1:500城镇地籍测量的投影长度变形大于每公里2.5cm时,需选择抵偿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且多数的1:500城镇地籍测量都需要选择抵偿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测绘及调查按统一的3度分带就可以满足,如果将地方坐标系的数据直接转换至统一3度分带数据库中则地方坐标系的数据必然会出现投影变形超限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多重投影的概念,其方法核心是采用三层数据应用体系,即数据存储层、中间层和应用层,其中数据存储层为数据的存储系统,传统数据存储的坐标信息多为投影后的平面坐标系和投影信息,而本研究中采用地理坐标为基础坐标存储格式,同时,每一个图元中均记录有数据采集时的投影坐标系统信息,这样的存储不必考虑数据的投影方式和投影变形问题;中间层,作用是根据应用层的不同应用请求,将地理坐标转换为投影平面坐标,并提供应用层使用;应用层,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图形的表现部分,另一部分是数据计算、统计、分析及应用部分,当用于在计算机屏幕中显示时,其只是为了直观的表现出图斑、线状地物、宗地等地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及相邻关系等,可不必考虑其中大比例尺的投影长度变形和面积变形,所以,可使用统一3度分带的高斯投影显示。而当应用层用于计算宗地面积及统计分析或打印大比例尺地籍图时,则需要考虑投影长度变形的问题,这时,中间层返回的数据则是根据其图元中的坐标系信息计算的投影平面坐标数据,从而保证了投影变形对长度和面积的影响在限差范围内。同时,由于存储的是地理坐标,这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的面积计算要求采用椭不球面积的要求也相吻合,可以直接用于计算,减少了由平面坐标计算回地理坐标的计算过程,提高了其计算的精度。

(2)不同比例尺数据接边问题的解决

城镇1:500数据与农村1:10000土地利用数据由于其采集的精度不同、采集重点不同,前者是以宗地权属为主,后者是以地类为主,所以将两者进行一体化整合时还要充分地解决好两者的接边问题,在本研究中采用了以精度为准,两权分离、权类分离的方式进行了补充调查,并根据低精度服从高精度,使用权权属实测的方式进行两者的接边工作。具体的解决方法如下:

{1}权属接边

在进行城镇地籍数据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整合接边工作中首先对权属进行了接边。以城镇地籍实测数据的最宗地边界为准(界址点线均按1:500地籍图精度实测),修改农村土地利用数据中的调绘权属边界,从而保证了其权属的准确性。

{2}地类接边

在对权属进行接边后,还要对边界两边的地类进行接边。当城镇地籍数据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整合到一起后,在地类上需要打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中的农村部分适用的内容,而直接使用统一的分类标准,其接边工作主要是将界线两边的同一地类进行统一。将城镇地籍内部不同用途的地类进行补充调查细化分类。保证其实际地类的准确性。

{3}线状地物接边

在农村土地利用数据中存在线状地物,而在城城镇地籍调查数据中由于其比例尺较大,所以,不存在线状地物的,两者的接边工作主要是对其线状地物的权属、地类、宽度属性进行接边,从而保证其地类一致性。在本研究中还将城镇地籍数据内部的线状地物按农村土地利用调查的标准进行补充绘制其面状中线线。使其在进行统计计算时可以按农村土地利用统计的方法和标准进行统计。

3、结论

本文仅仅是对城乡调查数据的一体化整合关键技术中的坐标系与比例尺接边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设想,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数据的无缝整合,还需要解决好城乡统一编码、城乡统一调查地类标准、解决好城镇宗地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斑的关系问题。因此,要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第9篇

栏目设置:有序存储热门推荐

1998年12月人民网对北京申奥的舆情进行调查,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网络新闻调查个例之一。①人民网是在2000年4月7日之后才推出在线调查服务的,其自主研发的调查系统软件获得知识产权的时间是2005年12月12日。②

随着配合新闻的小调查不断增多,这些零星的页面如何有序地存储、检索、调用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新闻网站开始设置调查栏目,以深度整合利用调查信息。比如:新浪网在“新闻中心”频道下设有“新浪调查”栏目(栏目中最早调查出现于2005年1月28日)。搜狐网设有“搜狐调查”频道(栏目中最早调查出现于2007年10月12日),还在“搜狐评论”栏目下设有“每日调查”栏目。

在栏目设置上,有的网站还处于粗放阶段,如新浪河南“小浪调查”栏目、中青在线“民意中国网”频道、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投票讨论”栏目的调查标题都只简单地倒时序罗列在目录页面上,没有细化的子栏目。有的网站开始设置调查栏目的子栏目,但细化程度不同,着力的方向主要有三:一是进行数据库开发以有利于调查搜索;二是按调查内容分类集纳,有层次地显示各类调查;三是推荐热门调查让受欢迎的调查持续发挥作用。

调查搜索方面,南都网有“查找投票”,新京报网有“搜索投票”,搜狐网有“输入调查关键词”的搜索框。新浪网则较为丰富,有“调查搜索”,有“年度调查盘点”按年显示历年调查,更有日历显示的“往日调查回顾”。专为调查栏目而开发的搜索软件,使调查信息成为有可能被重新利用的潜力巨大的数据库,极大地方便了网友对往日调查信息的查找与调用。

调查分类方面,凤凰网只按调查时间分了“最新调查”和“往期投票调查”,最为简单。南都网分别按调查时序和调查热门程度罗列标题,以滑动门表格多层显示“最新”和“热门投票”,凸显出热门调查,有效利用了显示空间。新京报网也以滑动门表格多层显示“最新投票”、“最热投票”、“悬赏投票”、“我的投票”。“悬赏投票”是投票发起人对参与调查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我的投票”下又有滑动门表格多层显示的“我发起的”、“我参与的”、“已过期的”下一级子栏目,很好地汇总了与特定网友个人有关系的调查,方便了网友存储、展示、调用感兴趣的调查。搜狐网的调查分类有“首页”、“体育”、“娱乐”、“新闻”、“女人”、“财经”、“汽车”、“博客”、“教育”、“证券”、“广东”等14类,类目过于驳杂且分类标准跳跃不定。新浪网的调查分类类目是“全部”、“新闻”、“体育”、“娱乐”、“财经”、“科技”等6类和“新浪调查”、“联合调查”的任意排列组合。与搜狐调查比起来,新浪调查的分类类目少而层次清楚,且利用双滑动门表格矩阵式多层显示,非常节约空间,快速切换浏览调查标题的视觉体验很好。

推荐调查方面,一般网站都会有子栏目推荐热门的调查。如南都网有“热门投票”,新京报网有“最热投票”,凤凰网有“网友参与最多的调查”和“网友参与最多的PK”。有的网站把热门调查用数据库的形式展示出来,如新浪网有“调查月排行”,搜狐网有“调查排行榜(周、月、年度)”。新浪四川“小浪调查”精心地把调查栏目首页包装成专题页面的形式。三栏式的页面布局,由通栏图片截断成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右边栏是“最新调查”,上部左边栏是“往期小浪调查TOP10”,上部最强势的中间栏,从上往下依次是分类推荐的子栏目“舆论场・你的声音非常重要”、“百事通・生活新主张大本营”、“八娱乐・要玩就玩最巴适的”、“情流感・普通人的心灵故事”、“伙食团・饭饭快乐不在别处”,每个子栏目里展示1条最新调查标题,并以“调查问题”和“网友意见”展示上次的调查及调查报告。可惜的是,这几个分类新颖的子栏目没有“更多”链接,看来没有把历次调查按此特色分类存储,不利于有某方面兴趣的网友参与、查看更多该类调查。页面中部是子栏目“小浪调查把网民意见告诉媒体”,展示了小浪调查与纸质媒体合作的以调查为基础的精确新闻报道,并用火车滚屏的方式通栏滚动显示多张有调查报告的报纸版面。页面下部是“往期热点小浪调查回顾”,以小专题的形式详细包装一个热点调查;最下面是“其他热点专题回顾”,以图文方块罗列的形式展示多条热点调查。这种以专题包装、生活化新颖分类、与精确新闻及纸媒结合的方式进行的热门调查推荐,是目前各网站中最有创意与实效的调查推荐编辑手法了。

数据呈现:拓展数据加深解读

网络新闻调查的优点之一是能实时显示调查结果。一般调查页面上会设置“投票”和“查看”链接,网友可以投票后查看结果,也可以不投票直接点击“查看”。调查数据是依托新闻的延伸信息,其价值在于深度了解网友对新闻信息的态度,展示网友的心理、情绪、意见、行动等信息。这些基于调查的网友延伸信息,如何才能更清晰、更有条理地呈现出来,以有利于网友快速浏览和明了信息意义,各网站都在摸索中不断改进调查数据呈现的方式。

搜狐网采用黄框白底的表格式显示,多个调查题从上到下依次以表格罗列。每道调查题,都从左至右地依次显示选项、百分比数据及条形比例,让网友清晰地看到某题某选项有多少比例的人选择,并有具象化的条形长短作比较。

新浪网的数据显示页面,原来与搜狐网相似,目前又探索出更方便网友进行多角度数据分析的滑动门表格多层显示方式。每道调查题,除“表格”、“饼状”、“柱图”3种图形显示方式可以点选,更有参加该调查的用户特点的数据分析。“用户分析”是把用户基本数据与每道调查题及其每个选项的被选状况相结合的交叉变量分析。点击展开或关闭“用户分析”链接,就会在当前页面位置下面展开或关闭一个与整个调查或某个选项相结合的用户地区数据的交叉变量分析,由此可看出参与此调查的各地用户的比例,或选择某个具体选项的用户地区分布的比例,还可以对比不同地区用户选择不同选项的对比性数据。

同样是用户分析,凤凰网在调查题目后增设“年龄”、“性别”、“学历”等用户信息题,比新浪网的分析更深入。凤凰网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有参与调查用户的年龄、性别、学历的单变量数据,更有把各调查题的每个选项与年龄、性别、学历、居住地等进行双变量分析的数据图表,能清楚地看出各年龄段、各性别、各学历、各地的用户对不同选项的选择比例及其对比。但要了解这些用户数据需要增加调查题,题多了容易让调查显得繁琐而被拒答。现在一些专业调查网站,已实现让一个调查里的各个调查题随意组合进行交叉变量分析。新闻网站也应开发能让网友自主对任何两个或多个问题进行交叉分析的调查显示系统,以满足不同网友深度分析调查数据的需要。

对调查数据的深度开发,还需要进行基于调查的精确新闻报道,以全方位整合与该调查主题有关的各种数据及信息,主动对网友协同信息生产进行深度挖掘和再传播。以新浪四川“小浪调查”为例,目前的调查报告新闻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调查数据图表之下用文字叙述各选项及比例,二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添加简单的网友留言作典型例子。都较为简单,没有在数据解读上更显深度。其实,网络编辑可以进行有价值的变量分析,搜集整理网友评论、开放式问题的答案、专家分析信息、外网信息等,综合所有可能的渠道深入分析解读调查结果,写出能让网友对该调查主题有深度理解的调查分析性新闻。

很多网站新闻调查页面与数据结果页面甚至相关新闻页面都是互通链接的,新浪网的页面还可以“转发至微博”。凤凰网把同主题的网友评论直接放在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图表下,方便快速浏览或发表对同主题的评论。新浪四川“小浪调查”不仅把同主题的网友评论嵌入结果显示页面,还嵌入微博上的同主题信息,并可随时刷新,或跳链到微博页面。同主题信息尽量整合在同一个页面上的编辑手法,能满足网友在同一页面汇集某主题信息的要求,享受到多媒介信息有机整合呈现的阅读体验。

选题设问深度参与公共话题

设问题型方面,网络新闻调查比较单一,封闭式问题多,开放式问题少;单选题多,多选题少。最常见的单选封闭式问题,简单易操作,但选项表述易封闭答案范围。其实,一些专业调查网站已开发出更多题型,完全适合网络实时显示调查数据及文字回答信息。问卷星网就有图文结合题、单行文本框题、多行文本框题、组合单选题、组合多选题、下拉框单选题、排序题、态度量表题、矩阵单选题、矩阵多选题、矩阵滑动条题、比重题、数值题、日期选择题、验证题等数十种,均可供网络新闻调查借鉴。

一些新闻网站也开始试用新题型。如新浪四川“小浪调查”里,出现过组合单选题,对封闭式问题添设可由网友输入文字的“其他”选项。凤凰网的调查PK,把选项分为支持正方和支持反方,并有第三方观点的文本输入框。开放式问题虽不利于数据化汇总信息,但能给被调查者以主动提供信息的开放空间,常能挖掘出来自网友的生动、有趣、有价值的事实或意见。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投票讨论”,每期都是配上一小段信息的开放式问题,将网友的回答以评论形式罗列于页面。开放式问题明确规定了信息反馈范围,能更有针对性地汇集对该问题的回答,使信息的反馈和再传播更为实用。如《你所在地的房价最近是涨了还是跌了?》,能看到网友回答的各地房价涨跌的具体信息。

设问内容方面,目前多是问心情、立场、趋势、预测等抽象意见,问具体意见的还很少。最为流行的网络新闻设问内容,是在新闻正文后点选阅读心情,多为愤怒、搞笑、高兴、难过、感动、无聊等太过泛化、流于浮浅的选项。问立场、意见的调查问题选项设置,常分为“支持、反对、不清楚”三种,有些会在简单立场后添加一句支持意见作为理由。这种设问内容,因其立场分明而让数据结果区分度大,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捆绑简单立场及部分理由的选项表述方法,不易展现复杂性分析意见,难以让网友选择到合意的选项;二是容易诱导网友有意无意地简单表态拥护某种立场,从而失去独立、丰富、深入的思考。问趋势的调查问题也较多,但由于大多数网友非专家,一些需要专业知识预测的问题并不适合设计成调查问题。

为达到引导网民协同生产新闻信息的目的,还可以问行为。如新浪网调查《地震那一刻我在做什么?》,网友的回答多是他们在地震瞬间的所处情景、想法和行动,这些信息是对传统采访新闻内容非常难得的补充。

在网络新闻调查选题的提出方面,一些网站开始发挥人人都是编辑的潜力。例如在新浪四川“小浪调查”栏目首页上,用“小浪调查由你作主”和“给小浪调查的意见”两个调查搜集反馈意见,首页底端还有文字框可输入“说出你最想进行的调查话题”,请网友提供调查选题。新京报网调查首页上有“发起投票”链接,注册网友可以个人名义设计调查到调查首页,并会在网友自己的“我的投票”页面上汇集存储。

网络新闻调查选题的标准,一般是选择热点新闻配调查,以保证有较多的网友愿意参与投票。目前的调查选题,较重视网友的兴趣与情绪态度的参与性,不太注重问题的有用性和对实际生活的影响力。网络新闻调查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能够快速方便地广集民意,给网民提供一个汇集、交流意见的平台,形成公共舆论。因此,网络新闻调查的选题及设问,还应考虑增强对公共性问题的实际针对性,了解民意,问计于民,推进人们对公共领域的理性参与,最终达到公民在理性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公共性话题以影响实际生活进程的目的。

注 释:

①肖红慧:《网络新闻调查的价值挖掘和舆论的正面引导》,《中国传媒科技》,2008(6)。

②人民网大事记,

第10篇

目的:探讨基于XML的医院出院患者调查数据集的建立方法. 方法: 通过XML Schema对出院患者调查数据集的整体结构与具体数据项分别进行定义. 结果: 定义了出院患者调查数据集的Schema格式,结合此格式,形成XML的数据表达文件. 结论: 建立了基于XML的医院出院患者调查数据集,为实现患者就诊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 XML 数据共享 数据集

0引言

医院出院患者调查是反映医院出院患者疾病疗效、年龄别构成以及医疗费用等问题,是出院患者临床诊治信息的核心数据. 该数据在不同管理层次及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共享,有助于发挥患者就诊信息的作用,提高卫生服务决策水平. 要实现信息共享,必须确定一个统一的数据格式,包括数据结构和数据元素的定义.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是一种元语言,用于网络环境下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已应用于国内外许多领域的研究,如地球科学[1-2]、土壤系统[3]、地下水系统[4],但应用于卫生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我们在XML的基础上,建立医院出院患者调查数据集,探讨数据集的建立方法,希望实现不同信息系统之间患者就诊信息的数据共享.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医院出院患者调查数据集医院出院患者调查数据集是对国家卫生部卫生统计调查表5《医院出院患者调查表》[5]中的原始数据项进行提取而形成的.

1.1.2技术标准XML是由万维网联盟(W3C)创建的一组规范,用于满足不断增长的网络应用需求,确保在通过网络进行交互合作时,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 XML的优势在于将用户界面和结构化的数据相分离,允许不同来源数据的无缝集成和对同一数据的多种处理[6]. XML可以自定义文件类型,有利于信息的表达和结构化组织,可以以一致的方式格式化和传送数据,适合不同平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1.2方法 根据数据集的内容及数据的收集特点,选用XML Schema进行定义,使数据以XML的格式进行表达. 定义过程中使用XML编辑软件XMLSpy 2007进行编辑.

转贴于

2结果

医院出院患者调查数据集结构划分为患者基本信息、临床信息和费用信息三部分,一共包括44个数据项(表1). 表1医院出院患者调查数据集的结构与具体数据项 XML对数据集进行定义时,把数据集中的每一个数据项作为XML中的一个元素. 以患者基本信息为例,对每一个元素的属性分别进行了定义,患者基本信息中的8个元素定义见表2. 表2患者基本信息元素的定义

3讨论

医院出院患者调查数据集XML Schema格式的制定,是XML应用于数据集,实现数据交换的关键. 当两个不同系统具有相同的Schema格式,根据此格式约束两个系统的原始数据文件(原始数据文件可以是HTML格式、数据库格式或其他格式),然后通过转换程序使其转换成具有相同格式的XML存储库,存储库之间通过XML的交换接口层实现数据的相互交换;交换后的数据可以通过相反的过程转换成原始的数据文件,整个数据的交换过程见图1. 数据的这种交换形式,不仅可以在两个系统,而且还可以在多个系统之间进行.

图1两个系统之间数据交换过程

数据基于XML格式实现交换时,还需考虑: ① 交换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即数据的存储安全和传输安全问题;② 交换后的数据在不同的系统之间有一致的语义理解,能够被互相识别. 只有这两个问题一并解决,出院患者的就诊数据才可在不同信息系统之间实现真正的交换与共享,达到多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从而提高患者就诊信息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Kara LN, Brain H. Automatic transformations between geoscience standards using XML[J]. Comput Geosci, 2005,31(9):1165-1174.

第11篇

关键词:地籍调查基础数据管理建库

1.概述

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作为国土资源管理最基础的地籍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怎样更具体细致地掌握了解“寸土如金”的国土的基础地理和土地利用现状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管理利用等,确实的实施“以图管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基本任务是对全市中心城区开展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全面查清土地资源的“家底”,完成对现有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开发完善,建立起具有较强灵活性和易操作性的新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准确地提供有关土地的数量、质量、使用状况和权属状况的基本资料,实现中心城区地籍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从而提高地籍管理水平和质量,满足地籍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目的是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有关方针政策提供决策服务,为搞好土地登记、统计和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提供基础资料,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加强土地的全面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建设高效、科学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2.1 软硬件环境

2.1.1运行软件平台

(1)操作系统平台

服务器:Windows 2000 server

工作站:Windows 2000/Windows XP

(2)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服务器: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3

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3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支持大数据库、多用户的高性能的事务处理,遵守数据存取语言、操作系统、用户接口和网络通信协议的工业标准,实施安全性控制和完整性控制,支持分布式数据库和分布处理,具有可移植性、可兼容性和可连接性等等优点。它的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非常符合土地海量信息存储的特点。

(3)GIS支撑平台

GIS平台:Arc GIS 9.1/CadaProject 1.0.0.1

(4)应用系统

2.1.2网络环境

利用某市国土资源管理局现有的局域网网络环境,如数据库服务器、备份服务器、图形工作站、磁盘阵列、交换机、路由器等等。

2.2 系统功能

根据某市中心城区地籍调查和日常登记发证工作的需要,某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共划分为5个子系统,即地籍调查数据预处理子系统、地籍业务审批管理子系统、地籍档案管理子系统、地籍信息子系统以及地籍综合管理子系统。各子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2.2.1地籍调查数据预处理子系统

地籍调查数据预处理子系统包括两个模块:权属调查数据处理模块和地籍测量数据处理模块。

2.2.2地籍业务审批子系统

地籍业务审批子系统既是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局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工作流引擎技术为支撑,实现日常土地登记发证工作“窗口收件―权属审核 ―登记审批―窗口出件”的计算机流程化审批。

2.2.3地籍档案管理子系统

2.2.4地籍信息子系统

地籍信息子系统主要是对需要在互联网上公示公告的内容,从地籍业务审批数据库中和地籍现势数据库中提取出来,然后进行适当的整理、。

2.2.5地籍综合数据管理子系统

地籍综合数据管理子系统是综合管理地籍调查、权属审核、登记发证各阶段图形和文本数据的模块。它以图形界面为主,实现数据的录入、编辑、查询、统计和分析功能。

3.1 技术流程

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建库的总体技术流程如图3-1所示。

图1 数据建库技术流程图

首先接收作业队提交的数据,由作业队按照《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和《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案》标准将CAD采集的点、线、面要素转换成Arc GIS的ESRI`S Shapefile数据格式,将注记数据转换成ArcGIS 的E00数据格式。

然后,由技术人员对该数据进行入库前的检查工作,主要是对数据的逻辑关系进行检查,由于不合格的数据会直接影响下一步的面积计算、平差及成果输出等,需要仔细、认真的进行,最终形成检查报告,检查不通过当场返回作业队进行修改。数据检查工作由软件自动完成。包括:表结构检查,检查提交的数据的表结构是否与《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案》标准严格一致;图形重叠、缝隙检查;跨越行政区域检查;面积检查,检查地块面积和与辖区面积差是否超限;属性非空检查、枚举检查;图属一致性检查等等。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数据的入库工作,地籍和地形要素同时入库。通过数据入库子系统可以自动完成由文件格式向Access数据库的入库工程。

接着,某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入库后的数据处理工作,如某些属性的自动赋值,面积的计算和平差,要素风格化等等,一般不需要人工干预。

最后进行成果的输出工作,包括成果图件(地籍图、宗地关系图、行政界线图)的输出,表格输出(界址点成果表、宗地面积计算表、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等)。

3.2 数据转换入库前准备工作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各个系统平台之间、各个部门之间、各种业务之间的协调和规划。首先参照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建立了一套地籍地形一体化编码体系、构造了数据库标准。这两个标准将是各种系统的数据、各种格式的数据进入系统所参照的标准。只有符合标准编码规范和数据组织才能进入系统,才能被系统接纳。

3.3 入库前数据的检查

入库前数据检查的主要任务是对已提交空间数据的检查,针对的数据格式是ArcGIS的ESRI`S Shapefile数据格式。这种数据检查不同于一般的数据监测,检查的内容主要是面向地籍的应用和检查数据在转换过程中标准的符合程度。

3.4 数据入库

数据库设计时,在充分考虑数据结构的普遍性和数据的多样性、准确性的同时,一个总的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就是:充分利用目前GIS厂商所提供的对空间数据存储、管理和应用的成熟解决方案,坚持实用性、先进性、扩充性的设计原则,力求建立一个开放的、灵活的土地基础数据库,保证建成的数据库能为各职能机关或部门提供各种格式的数据资料。

数据的转换入库采取空间数据和注记数据分别入库。空间数据入库是指数据转换后的符合入库格式的数据导入到数据库中,用户可采用按标准图幅和自定义数据导入两种方式将数据入库。标准图幅数据入库是指将按图形分幅标准划分后的图幅数据入库,自定义数据入库主要用于数据更新,它允许用户将需要更新的任意范围的数据导出,并对其进行修改,最后将修改后的数据通过自定义数据入库的方式导入到数据库中,以达到数据更新的目的。

3.5 数据建库中CAD与GIS数据转换

目前大多数外业采集都采用CAD软件进行,但是CAD不擅长于空间分析,最终的数据成果需要转换成GIS格式,即利用ARCGIS进行数据管理以及后期的数据库应用。所以在数据入库前,需要将CAD数据格式转换为GIS数据格式。

由于CAD数据转换到ARCGIS可能存在数据丢失,如CAD图形里存在图形自相交或悬挂点,导致CAD转换的shapefile文件里面有面状图斑丢失。所以如果发现数据丢失,必须及时的进行数据修正。从CAD到GIS的转换,不仅仅是空间图形数据模型的转变,还包括与之相应非空间数据的连接。CAD一般采用外挂数据库的方式,GIS的图形与属性结构是统一的整体,是通过软件内部的逻辑关系,采用多种灵活关联的有机结合,并由此派生出空间要素对象;CAD的外部数据库是通过唯一标识的关键字关联的外挂数据库,其建库与绘图是分立的,如果人工去对应工作量相当大。在格式转换的过程中应尽量自动而准确地将外挂数据库自动整合到GIS的属性数据中去,设置对应关系,确定好一对一的数据结构对照;并且在建库过程之中需按照一定的规则填写诸如要素代码之类的内容,由于人工干预会出现错误,有的作业队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以要素代码对照表的形式自动填写,这样也存在对应不准确的现象。

4 建库的组织与实施

4.1 建库组织

本次地籍调查数据库系统建设工作由某市国土资源管理局信息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制定周密计划,落实工作生活场地、人员组织等。

4.2 建库工程实施过程

整个实施过程为:首先进行实施前的准备工作;然后编制详尽的入库流程与方案、制定提交的数据标准与规范;通过技术研讨会与培训加强交流与沟通;接着进行试点数据的建库工作;在试点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批量数据的建库工作;最终提交检查与验收。

从进行数据建库的技术流程方面而言,各作业队首先利用我们提供的监理检查程序对数据进行自检,经确认数据空间关系、属性数据逻辑正确的前提下,再将数据提交给质检站,经由质检无误后再由质检站将检查好的数据交给我方入库,我方在接收数据后,还会再次对数据进行检查,例如对图斑的空间拓扑关系检查,对图属一致性检查等等,然后进行试点入库,最终正式入库,并定期进行备份。在数据建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库单位积极配合质监站与各作业队工作,提供各种数据处理程序,尽力提升“数字武汉”的基础数据质量与进度,提高作业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干预产生的精度误差;在数据精度检查方面提供了监理检查程序,在最终的数据合并的过程中,边实施边检查,力求最终提交的数据库产品的质量。最终实现“数字武汉”的完整数据整合框架,实现地籍海量数据的成功合并。

整个项目实施的流程图如图4-1所示:

图2项目实施过程示意图

4.2.3批量数据成果提交入库与拼接工作

在试点数据建库工作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按照试点期间的技术工作流程进行批量的数据入库工作。数据入库前,首先提交国家测绘局陕西质检站进行数据检查。驻某市技术人员接收作业队提交的电子数据,利用检查软件进行数据检查和面积较核工作。如果仍然发现问题,返回修改,填写入库检查记录;如果数据合格,则利用入库软件进行数据入库工作,进入Access数据库。

4.2.4建库成果提交检查与验收

建库成果能否通过验收是项目成果的最终评价,因而建库单位努力配合某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做好成果检查验收工作。建库成果提交检查与验收的程序为:首先由某市国土资源管理局进行预检,预检通过提交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检查,最终才提交国土资源部验收。

4.4 成果评价与应用

城镇地籍调查数据不仅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同时也可应用于其它相关部门。为了做好本项目成果,充分发挥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的应用效益,对成果应用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地籍调查成果在日常登记发证工作中的应用

市局地籍处、各分局、土地登记发证中心在日常的登记办证工作中,可通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直接利用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辅助发证,提高登记发证效率。

(2)维护系统数据的现势性

利用本系统进行地籍管理工作应紧密结合日常地籍管理工作,应用土地勘测定界成果、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验收成果、土地登记发证成果及其它有关土地调查资料,随时或定期进行变更处理,使土地变更处理日常化,保持系统数据的现势性、可靠性、持久性。

(3)进一步拓展系统成果的范围

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直接服务于地籍管理工作,除此之外,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的其它业务工作,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审批、农地转用、土地监察、电子政务等。

(4)有限制地向其它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本项目所形成的基础数据可应用于林业、计划、交通、水利等许多部门、在向这些部门提供数据时,应提供由基础数据经加工处理所形成的成果数据、汇总数据。在保证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保密性的前提下,提高数据的共享性。

5总结

在整个某市中心城区城镇地籍调查与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过程中,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提出了一套 “城乡地籍一体化”、“地籍地形一体化”、“矢栅一体化”的数据管理模式,其中以城乡地籍一体化为核心,着力于达到土地权属一体化、土地类别一体化、土地数据一体化及管理模式一体化。并制定了一套适合该数据管理模式的数据标准和要素编码体系。

第12篇

统计法实施条例专家解读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统计法》的原则规定进一步细化、明确和充实完善,给出操作层面权威性的规则规范,突出对政府统计机构权力的约束,是统计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可以预见,《条例》的颁布实施,将从制度上大大推进政府统计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更好地促进政府统计机构依法行政、转变职能、优化服务。

一、严格规范政府统计活动,维护调查对象合法权益

《条例》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放管服的要求,突出对政府统计机构权力的约束,明确统计机构、统计人员职责,严格规范政府统计活动,把减轻调查对象填报负担和保护调查对象合法权益作为重点。

一是改进调查方法,减轻调查负担。《条例》第二条规定,统计资料能够通过行政记录取得的,不得组织实施调查;通过抽样调查、重点调查能够满足统计需要的,不得组织实施全面调查。这就能尽可能地减少调查,缩小发放调查表的范围。

二是严格项目管理,避免重复调查。《统计法》规定,所有政府统计调查项目均应经过审批或者备案后方可实施,《条例》对此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管理规范。《条例》第六条规定,部门、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主要内容不得与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内容重复、矛盾;第九条规定,统计调查项目必须具有法定依据或者确为公共管理和服务所必需,与已有项目的主要内容不重复、不矛盾,主要统计指标无法通过行政记录或者已有统计调查资料加工整理取得等条件,才能被批准。上述规定能够使调查对象的填报负担降到最低。

三是规范调查活动,保障源头数据质量。《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不得组织实施营利性统计调查。第十六条规定,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组织实施统计调查,应当向统计调查对象说明其法定填报义务、主要指标涵义和有关填报要求等。第十九条规定,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应当对统计调查对象提供的统计资料进行审核,发现统计资料不完整或者存在明显错误的,应当由统计调查对象依法予以补充或者改正。这些规定既是组织实施统计调查的行为准则,明确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的权力界限,也能避免源头数据出现差错,切实保障数据质量。

四是保护资料安全,维护调查对象合法权益。《条例》第二十九条进一步明确了《统计法》中关于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资料的具体内容;第三十条规定,除作为统计执法依据外,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不得直接作为对统计调查对象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不得用于完成统计任务以外的目的。上述规定都是对调查对象权益的很好保护。

二、严肃追责统计违法行为,保障统计数据质量

强化监督问责,加大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是《条例》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要求。

一是健全完善监督检查制度。《统计法》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已提出要求,《条例》对此作出进一步补充完善。《条例》第三十六条对从事统计执法工作的人员条件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三十七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和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不得包庇、纵容统计违法行为;第三十八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举报统计违法行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公布举报统计违法行为的方式和途径,依法受理、核实、处理举报,并为举报人保密。上述规定进一步增强了统计执法监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明确了接受统计监督检查的义务,建立了社会监督机制,为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供了更健全的法制保障。

二是细化领导人员违法行为的具体情形。一方面,细化了领导人员失察的具体情形。《统计法》第三十七条第四项规定了地方、部门、单位的负责人对严重统计违法行为失察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条例》第四十条对此进行了细化,列举了三种失察的具体情形,即:本地方、本部门、本单位大面积发生或者连续发生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本地方、本部门、本单位统计数据严重失实,应当发现而未发现的;发现本地方、本部门、本单位统计数据严重失实不予纠正的。另一方面,加大对行政干预统计数据的责任追究。《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负责人侵犯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职权,或者采用下发文件、会议布置以及其他方式授意、指使、强令统计调查对象或者其他单位、人员编造虚假统计资料的,都应当追究法律责任。通过列举失察情形、明确行政干预责任,能够极大地提高领导干部失察和实施行政干预追责的可操作性,真正将领导人员遵守执行《统计法》责任落到实处。

三是加大对统计机构、统计人员违法行为的追责。在《统计法》的基础上,《条例》增加了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的违法行为种类和责任,第四十一条至第四十七条对组织实施营利性统计调查、干预统计独立性、违法实施统计调查项目、违法公布或提供统计数据和抗拒、阻碍统计执法检查等19类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四十九条增设了乡、镇人民政府适用《统计法》责任追究的违法行为。这是《条例》充分响应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对统计权力的有力约束,通过加大对统计机构、统计人员违法行为的追责,进一步规范统计活动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四是明确统计调查对象的严重违法情形。《统计法》第四十一条关于统计调查对象法律责任的规定,设定了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相关违法行为可以并处罚款,并划定了罚款的两个档次,但没有对罚款档次如何确定进行规定,各级统计机构行政裁量权过大。《条例》第五十条对此作出具体规定,明确4种情形属于《统计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情节严重行为,有助于提高各级统计机构使用这一裁量授权的统一度。

统计法实施条例专家解读二

《统计法》是统计工作根本大法,是依法统计、依法治统的基本依据。《统计法》自实施以来,在有效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规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种经济组织以及公民在统计活动中的行为,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计法》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如何防止行政干预、强化统计责任、规范审批流程、紧跟时展步伐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认真总结《统计法》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将法律规定进一步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充实完善有关规定,进一步从源头规范统计调查活动,建立依法统计的制度屏障,夯实统计工作的法治基础,提高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障《统计法》得以顺利实施。

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提升统计工作效能

《条例》第三条规定,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生活和时展进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数据量大、类型多样、变化加快、极具潜在价值的大数据时代,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的大变革、大发展。

政府统计如何与时代同行是国内外统计界普遍关心的话题。一直以来,国家统计局非常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以三网一库、四大工程为代表的统计改革在数据采集、数据获取等方面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在数据采集环节,国家统计局努力变革数据采集方式,在居民消费价格调查、房地产价格调查和住户收支调查中使用手持电子终端采集数据;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全面使用移动采集终端(PDA),实现了数据采集、报送、处理等全流程的电子化、网络化和无纸化,通过采集大量证照、图片资料,增加了非结构化数据在政府统计数据中的比重。在数据获取环节,国家统计局通过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17家企业签署大数据战略合作协议,直接获取互联网上部分电商交易、行业平台、搜索引擎等多方面的海量数据,并将其作为政府统计数据的有益补充。在数据处理和应用环节,将进一步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手段,深度挖掘数据价值,评估校准传统结构化数据的同时,充分发挥数据优势,生产出更及时、更全面、更准确、更直观的统计信息产品。

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一是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统计数据来源和范围。传统的统计数据来源于普查、抽样调查等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使海量网络数据成为统计数据的来源之一。如在居民消费价格统计(CPI)中,利用互联网信息特别是电商交易价格数据以补充完善调查样本;在农业统计中,结合使用卫星影像、空间高分辨图像和地面定位系统采集设备、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积极获取有关农作物种植面积、农作物种类等领域的海量数据,完善粮食等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估计。二是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政府统计工作效能。传统统计数据采集处理的周期较长,月度数据、季度数据、年度数据都有一定时期的滞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获取大量实时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清洗、处理、挖掘和分析,有利于在第一时间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发现的问题快速决策快速解决,提高统计能力和工作效率。三是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增强了政府统计公信力。传统数据上报、审核等流程包含了诸多工作环节,增加了工作难度,可能存在的行政干预降低了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联网直报平台,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级汇总,降低统计数据出现差错的概率,大大增强统计数据的抗干扰能力。

二、规范透明,严把统计调查项目设定、审批关

《条例》对统计调查项目的设定和审批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七条规定了统计调查项目制定机关应该就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论证,征求有关方面意见;重要统计调查项目应当进行试点。第十一条要求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统计调查项目审批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明确了统计调查项目的具体要求,使得审批流程更加公开透明、科学合理。

统计调查项目的设定是进行统计调查的方向标和路线图,是统计调查的行动指南,是决定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只有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科学设计、规范管理,才能有效提高统计调查的工作效率,真正做到科学统计、依法统计。

多年来,按照顶层设计的理念,国家统计局先后制定发布了多项专业年报、定报制度和有关抽样调查制度,规范了指标解释、报表格式、资料收集渠道、数据审核评估以及调查频率、数据发布等,保证了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审批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时,完善审批规定,严格把关、规范管理,保证地方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主要内容不与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内容重复、矛盾。逐步推进统计调查项目审批信息公开,及时发布月度和年度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审批公告,及时更新统计调查项目目录,同步公布到期项目及废止项目,保证了统计调查项目审批的公开透明。

为进一步规范统计调查项目的设定和审批,提高统计工作的科学性,一是要处理好统计调查需求与可行性的关系,确保调查项目既满足实际需要,又切合实际;二是要在制定调查项目时多做调研,不仅征求有关地方、部门和专家的意见,还需要征求统计调查对象的意见,多听取来自基层的声音;三是为了充分保证制度方法的科学性,所有调查报表在正式实施前应当进行可行性测试,重大统计调查项目应当开展试点;四是在审批统计调查项目时,要强化调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审查,最大限度减少重复、交叉和矛盾,减轻调查对象负担。只有通过对统计调查项目科学设计、严密论证、认真落实,才能进一步提升统计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提高统计工作科学化水平,真正把统计部门打造成经济运行的晴雨表、领导决策的参谋部、企业发展的智囊团、公众生活的信息库。

三、强化监控评估,踢好数据生产环节的临门一脚

《条例》规定,国家统计局应当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制度,加强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要统计数据的监控和评估。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充分发挥统计数据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其首要要求就是统计数据真实可信。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生产出真实可信的统计产品,是统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验统计改革和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是各级统计机构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