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时间:2023-06-08 11:17: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第1篇

论文摘要:高校环境的新变化必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探寻其实现途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交往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价值体现

重视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从哲学意义上说,人文关怀关注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文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其内涵包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自由尊严、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公正平等、民主法则和理性精神。人文关怀的现实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着眼于培养人们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庄严崇高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鲜明的个性意识与集体主义风格,健康开放的文化心态与精神风貌。从现实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关心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人的精神存在及其发展,追问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因此,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本质的内容,其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把人文关怀完全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从以下三个途径展开。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持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或者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充分肯定人,充分实现人的心灵自由、精神解放的人文主义理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基本关系中,追求和谐统一,目的是使当代大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和谐、自由和具有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那种不从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而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来束缚人的传统做法,改变原来那种硬性地要求人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以及人在社会道德规范面前只能是被动服从者的不良现象。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而向对话式转变,实现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对话式教育会引起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这是人与人平等相处的基本方式。对话式教育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教育者的情感投入,从而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2.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这也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特色。在欧美发达国家,学校普遍具有良好的服务中心和服务设施,一般的学校都配有学生活动指导员,并设有咨询处、宿舍顾问、贷款和奖学金部、纪律顾问、法律援助部门等服务机构。同时,学校还聘请一些顾问,如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专家、精神病治疗专家等,来诊断和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服务,在解决学生具体困难的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国家的存在和社会的温暖,其公民的主体人格和爱国情怀也由此得以萌生。这种人文关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原有的强制化和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主旨精神。

3.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培育高品质价值观

学者周围平认为,人之为人,一个更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超越性。超越性是指人对超出生存以上的意义的寻求。与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质。超越性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这是心灵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于对生命的爱,因为这种爱,不愿生命流逝,便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发展丰富的内心生活;也因为这种爱,不愿虚度生命,便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二是灵魂的认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必然会引向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追问。三是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上述的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其实质是对个人内在的心灵生活的无比关注,周国平认为,这比外在的生活更重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采取学习、体验等各种方式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加深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精神品质。

总之,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体现了人学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包含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目的。人文关怀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审视、把握和阐释。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和发扬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实现全面创新。

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赵环(1966- ),女,山东金乡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河南 郑州 45004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67-02

一、人文素质的含义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应达到的发展程度或应具备的综合品质,主要包括四个主要方面:一是理解人文思想,这是人文素质的基本理论基础,文化理念是其核心内容,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民族色彩;二是掌握人文知识,这是人们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具体涵盖了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政治、法律、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三是掌握人文方法,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掌握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让人们如何学会用人文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四是符合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是在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引导人们在掌握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人文思想内涵,掌握并运用人文方法,培养人文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文素质教育引导人们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育人为目的,主要是教会人们对社会的各种现象包括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二、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大学生人文、社会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使大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做人,能引导大学生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人的精神获得满足,摆脱纯物质功利的需求,达到精神文明的高度,促使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同时还会影响社会的治乱兴衰,在塑造民族的文化品质和精神方面意义重大,将对民族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人文素质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高等教育又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也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使学生学会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新时期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1.新时期的大学生人文知识比较狭隘匮乏。由于专业的差异,大学生的学习主要局限于自身专业领域的知识,一般大学生阅读视野不够开阔,加上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也不够重视,这使得大学生人文知识的掌握面比较狭隘。再加上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遍,学生只是一味地寻求快捷便利,缺乏思考。这些都导致了当前的大学生视野范围狭窄,素质修养低下,这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人文素质的教学主要侧重于政治理论课程,缺乏美学、史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课程类型单一,没有形成一个既有知识层次,又有思想内涵的人文课程体系,这也限制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发展。

2.新时期大学生对人文思想的理解比较肤浅片面。新时期大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只注重发展学生的共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逐渐被共性所代替,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按照模具培养出来的一样。这无疑就造成了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的缺失,即便是人才也是相对于共性群体里来说比较拔尖的学生,而不是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创造能力的学生。特别是结合现在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就业形势,多数大学生注重的只是单纯的专业知识学习,学习面比较狭窄,对人文知识的理解也比较片面。

3.新时期的大学生对人文方法的掌握不够充分。大学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高等教育“育人”的主要功能之一,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对事物辨析的能力也日趋增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性也越来越强。传统文化教学只注重学生自身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对人文文化的学习存在功利性,加之当前社会经济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变迁之中,日益竞争激励的社会现实和强大的就业压力难免会造成大学生面对社会现实时的茫然以及理想信念的疑惑和道德的迷失。

4.新时期的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比较淡漠。高校对学生较少进行爱国教育和时代精神发扬的教育,这就造成了高校培养的人才虽然是高级专门人才,但缺乏爱国的热忱,面对国家、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选择时,学生往往不能以国家或集体利益为重,爱国意识淡薄。另外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差,行为举止不规范,尊师重道的学生少之又少,在课堂上不尊重老师讲课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行为举止上很多学生不够得体,不能以学生的姿态去虚心学习,这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后的职场生涯。

四、加强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课程设置。完整的现代教育不是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分割开来,而是将两者有机的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真正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会把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融合。同时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要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在讲授科学现象、规律、方法和应用中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2.注重教师自身的教育与培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中起到主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在言传身教中完成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但目前高校师资队伍人文素质总体水平不是很高,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的力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水平,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3.开展人文活动,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高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人文活动,比如公共艺术欣赏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享受艺术的过程中情操得到陶冶、身心得到愉悦,还能形成知荣辱、促和谐的良好人文氛围和良好的学风。活动的形式应多种多样,要充分结合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形成长效机制,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真正做到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4.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好坏从根本上还是决定于学生自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并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些内在的品质和潜力。同时高校的人文环境对大学生成长极其重要,浓郁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会对学生的自身修养和品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可以利用宣传栏、橱窗、网站、人文景观、校训等有形载体,全面营造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以实现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真正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终极目的。

5.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人文知识的掌握、理论精神的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会人文方法的运用。高校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启发,通过亲身经历来增强大学生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使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得到强化。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体会将会使学生收到其他任何一门功课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以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环节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在求真务实的行动中实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符桂芹,杨双珠.人文素质教育理想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3).

第3篇

论文摘 要:文学经典寓德于文,融情入文。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利用这一特点对医学生进行充分的德育与情感渗透,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得到品德的锻造与情感的熏陶,从而对医学生的人格品质进行正面的干预引导。 

 

当今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功利性,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欠缺。所谓人文精神,其核心包括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的尊重、以人为本、对价值理想的执著追求等。当代大学生往往价值观念自我化,缺少奉献精神;价值取向功利化,缺少理想热情;道德观念淡薄,缺少社会责任感;情感反应冷漠,缺少同情与关爱。屡见诸报端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如清华学子刘海洋的“伤熊”事件等,正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格不够健全、缺乏对生命的关爱而导致的悲剧。 

医乃仁术,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在强调“技术”的同时,更应强调对人的关怀。为医者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高尚医德与大爱之心。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优秀品德的锻铸,仁爱之心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语文萃取文学经典,不仅集萃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负载了可贵的道德品质,蕴含了丰沛的情感。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将品德和情感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 

 

一、体味作者的人生态度与追求境界,完善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方面,历代文化名人高尚的情操与人格,具有无可比拟的感人魅力。屈原遭谗放逐,宁可以身殉国,终不改爱国之志;司马迁忍宫刑之辱,发愤著书,终完成史家绝唱之《史记》;文天祥逢国破家亡,誓不降元,丹心一片光耀汗青;布衣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穷亦兼济天下;鲁迅先生,冷笔热心,“俯首甘为孺子牛”。文化名人们身体力行所展现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民族危难境遇中所表现的信仰坚守等,会给大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撼,涤荡他们的精神世界,明确他们的人生追求。 

另一方面,经典美文极其生动地诠释了作家的人生追求和德行操守。优秀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们的精神气度、道德取向,揭示了其人生态度、理想追求。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是孟子的处世原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的人生抱负;“不惧吾庐独破受冻,而愿大庇天下寒士”是杜甫的大爱胸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奉献精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爱国情怀;“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是孙思邈的医者之心……这些优美的文字无不是陶情冶性的春风雨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激活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对先贤认同、崇敬的过程中,逐渐将他们的德行操守内化为个体生命的自觉。 

 

二、品味作品中丰富的人生情感,健全医学生的人格品质 

 

对生命的态度是人格品质中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它主要指对自我生命的肯定珍视,对生命意义的自觉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世界上生命的同情与关怀。影视作品中的血腥场面,现实世界中的暴力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造成了不少大学生对生命漠视和践踏的心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对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至关重要,而人自身及其心灵的价值正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名诗美文蕴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未来不懈的思考和探索,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陶冶人性灵的最好素材。 

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亲情的深度;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传达了友情的广度;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诠释了爱情的纯度;巴金的《小狗包弟》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展现了寄情自然,物我两忘的和谐愉悦。通过赏读作品,让学生更深刻地去关注自身,关注生命,铸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培育为医者的大爱之心。 

 

三、情感体验——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 

 

德情教育效果的实现以精神自觉为前提,单纯的道德说教、乏味的理论讲解是很难奏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启发主体对人生深入思考,正是实施心灵教育的关键手段。 

情感体验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作品中展现的精神境界、人格品质、生命态度等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被感染,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生问题进行自觉的思考,由个体被动的遵从、选择内化为自身的德行操守。因此教师在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发挥以下积极作用: 

首先,以情感人。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1]同理,教师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语言都不能打动人心。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不仅要挖掘蕴含在作品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力量、体态表情,用自己的真情、深情与激情,去感染、激发学生,让学生进人良好的阅读状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2],学生在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在领略作家人格魅力,作品情致韵味的同时,明辨是非曲直,从而按照美的规律去规划自己的人生。 

其次,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情感效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语文教学只能靠教师语言表述,缺少直观感受的不足,视听元素的加入极大地强化了情感体验的效果。如以往讲授戏曲缺少直观性,情感体验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今教师可以在授课中穿插入对白、唱段、配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受到心灵启迪和教育。此外,如角色表演法、分析讨论法、探究学习法等都是激活学生情感,加深心灵体验较好的教学方式。 

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新知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合格社会人的过程。知识终有更新换代的一天,而良好的德行品质、人格修养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对于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师来说,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德情教育在积极、活泼的情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展延、厚重,培养起学生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他人生命、对自己生命的珍爱,为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涯中成为精诚、仁爱的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第4篇

动力缺失型学生值得关注

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或基本健康的,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是成长中的困惑和来到新环境中的暂时不适应,其中自卑、焦虑、强迫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不过,有一类大学生虽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但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有很多不良表现。调查显示,30%左右的大学生“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对人生观等问题没有认真思考过”;40%左右的大学生“缺乏耐力”、“缺乏自信”、“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总的来说,至少有30%左右的大学生缺乏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和乐趣。

大学生的动力缺失有以下几种表现无所事事、沉迷网络游戏、整日昏睡、通过谈恋爱来解闷、不屑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任何活动、经常无故缺课、旷课、酗酒等,概括地说就是“三无”:未来无目标,学习无动力,生活无乐趣。

“三无”大学生的精神缺失,其重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人生目标的短浅和功利;二是大学教育的人文缺失,没能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精神支撑。

“精神成人”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我国有学者指出,一个年满18岁的大学生,从生物学和法学层面讲算是长大成人,但如果面对多元文化选择,到毕业时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抉择承担力,就不能算作精神成人。

大学生的精神成人,首先表现在已具备社会“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有较好的诚信力,对人类有普遍的爱心、正直心,有良好的符合社会规范的并已经内化为品格的文明的行为方式。

大学生的精神成人,其次表现在对自己和自己面临的外部世界有一个清醒、客观、全面的认识;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有自己独立的、稳定的、比较完善的价值判断标准,不盲从,也不自我封闭,对自己负责,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的精神成人,还表现在面对纷繁的社会环境和内心矛盾,有自主选择的能力,有抗拒诱惑的能力,有不断进取的自我发展的动力和学习能力。

总之,一个在精神上完全成熟的个体,应该是具备了人道主义精神、民主主义精神、理性主义精神的人,这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所以说,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和促进这些20岁左右的青年在精神上成人。

人文教育促进精神成长

反观今天我国的很多高校,几乎成了学生就业前的岗前培训或考研辅导班。如果说高考是高中教育的指挥棒,考研和就业则是大学教育的指挥棒。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大学=文凭=就业,学习被简化为文凭,学习的目标是找到工作而不是获得智慧。由于现在的大学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各种学科很容易让人们专注于具体的细节而忽略了最根本的人生意义。

第5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大学生人生观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开设的目的是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大学生作为活跃而富于创新的高智力群体,他们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其人生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而笔者所在校作为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农村中小学,他们的人生观会影响到他们未来学生的人生观,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语文课堂强化学生人生观培养的可行性

1.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而大学生又是一群青春年少、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强,同时,相对来讲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也较小,因此强化大学生人生观培养是相对容易的。

2.大学语文课程容量大,内涵丰富

大学语文教程中所选篇目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知识,更蕴藏着中华民族千年积淀的民族精神,而正是这些宝贵的、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一直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光大中华民族之魂,而大学语文课程就是一个展示民族之魂的平台,需要我们不断地品味、不断地发掘。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人生观培养的对策

近年来,我们一直将大学语文课堂作为强化学生人生观培养的一个平台,积极探索培养途径,受到了学生们普遍的好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将作者简介换成作者介绍

在初高中语文教学中,通常都是作者简介,老师仅仅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学生对于作家情况的了解非常有限,当然这主要是由于教学对象及教学目的差异导致的。但是在大学语文课程上,如果仅仅是作者简介,显然是不够的,尤其在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作用不大。如果换成作者介绍,通过讲述作者做人做事、人生经历、作品思想,尤其是涉及到儒家、道家、佛家经典时结合着作者人生经历和作品介绍,就能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从而为构建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做好铺垫。比如讲授《项羽本纪》(节选)内容时,笔者详细介绍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司马迁一生坎坷,但是他信念坚定,忍辱负重,坦然面对人生,发奋著书,终成千古名著《史记》,他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精神巨著。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家境困难,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很多,有些学生常常自暴自弃,整天沉湎于网吧,不思进取,听了司马迁的经历之后,学生感同身受,自己的那点曲折和司马迁的人生经历相比,那算得了什么。当然这样的例子在大学语文中屡见不鲜,其他如屈原、苏轼、史铁生等等,可以说每一个作者的人生经历都是一部培养学生人生观的好教材。

2.借助文章内容的讲解

大学语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里面展现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多种多样,通过这些多样性展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这也是进行人生观培养的良好途径。比如在讲授《项羽本纪》时,着力讲述项羽这一富有争议的人物形象,项羽临危不惧、敢于担当、勇往直前、重情重义的男子汉气概正是新时代大学生需要追求的人生观,而不是一味地以成败论英雄,正如李清照所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讲授汪曾祺先生的《钓鱼的医生》一文时,刻意强化王淡人形象:生活清贫,满足于“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的日子,却在穷苦人家无钱时免费治病,发大水时冒着生命危险到处救人,这种朴实善良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和当下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恰恰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再比如介绍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时,重点讲述了郑板桥的重农思想,农业重要、农民辛苦、农村艰难这一现代农业观其实早在郑板桥的信中就得以体现,这一点对于我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深有体会的。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将会更加认识到父母的艰辛和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任,从而更加刻苦学习。

3.师生互动强化认识

通常在介绍完一个单元后,我们总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师生相互讨论,尤其是给学生发言包括辩论的机会。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识、求学经历及自己的一些思考谈论自己的学习心得,尽管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是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集思广益,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培养。

4.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大学语文教学,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多种媒介,不光是教师书面的讲解,在必要时选择一些合适的视频及其它音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避免了枯燥的说教。此外我们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学习网站及课外学习资料,以加深认识。

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人文精神英美文学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陈彦茹(1977-),女,陕西西安人,西安邮电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应用语言学。(陕西西安710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大学英语拓展阶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L00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70-02

人文素质教育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迫切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各个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各院校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教育特色对“人文素质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如今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又如何呢?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笔者反思了现代大学生不容乐观的人文精神现状,认为在大学英语拓展阶段英,美文学课在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笔者着重探讨和研究了英美文学课作为知识文化模块的主干课程在彰显教育的人性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英美文学教育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人文精神是当今社会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文”?自古至今,不同的文化对“人文”都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内容是可以相互认同的。所谓有人文素养的人,首先应该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一定的中外文学名著知识,对传统和历史有一定的研究。此外,还应该对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理解和关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它对于培养高层次、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有着重大意义。人文教育涉及人类文化的各个知识领域,主要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这些学科构成了人文教育的基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指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把人类优秀的文化精神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他们,让他们能受到广博文化和知识的滋养与熏陶;能沐浴在高雅的文化氛围中,从而得到人生境界的提升、心智的完善、灵魂的净化;能够细微地洞察人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寻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急剧增长,整个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因此,许多理工科院校中学生的科学技术教育知识普遍掌握较好。然而,21世纪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单凭一纸文凭或某种专业技能就能闯荡天下的时代了。许多求职不成或是事业失败的人并不是因为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缺乏诚信、没有责任感、集体意识淡薄、团队合作能力差等原因所致。许多大学生上课睡觉,或逃课沉迷于上网打游戏;一些学生心胸狭窄,自私自利,遇事爱钻牛角尖,学生跳楼自杀的事件频频出现。例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案”,清华大学的“泼熊事件”,这一切无不反映出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表现出大学生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消极认识与冷漠态度。

在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中,理工科院校有着极其重要的分量,是我国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理工科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具备科学的头脑,为我国的科学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加强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然而,近些年来许多理工科院校普遍存在偏重传授科技知识和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的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技术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杨叔子院士曾痛陈的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五轻五重”的弊病,即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因而,理工科大学生在学习目的上存在着功利主义思想,对于与自己专业有关的课程会相对较认真地学习,而对专业以外的人文类课程往往缺乏兴趣。从对一些理工科学生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对人文科学类等选修课持轻视态度。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理工科大学生虽然专业技术知识丰厚,但是语言文学方面的人文素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三、英美文学教育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前不久韩宝成教授在“陕西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研讨会”上指出,外语教育的目标是“学文化、启心智、爱生命”。这一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与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不谋而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即把人类优秀的文化精粹传授给他们,培养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给学生以人生意义的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洞悉生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英美文学教育毋庸置疑是完成大学英语教育中“学文化、启心智、爱生命”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接受人文精神教育,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它所承载的文化,启迪心智。与此同时,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因而,学文学不仅是学语言的最佳途径,更是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渠道。因此,鉴于理工科学生接触人文学科课程相对较少,在其英语学习的拓展阶段开设英美文学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英美文学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作品隐含着某种文化下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某种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所以说,英美文学课为学生开启了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扇窗。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了解到凝聚在作品中的西方文明,不仅能掌握西方国家的语言,还能熟悉西方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社会风貌、风土人情和行为习俗。同时,通过了解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格言,以及各种修辞手法,学生还能够加深对英语国家人们思维方式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英语语言的领悟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可见,只有通过研读英美文学,才能对西方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英美文学无疑是大学英语教育中“学文化”这一使命的必然载体。

(二)英美文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文学是一种优美灿烂的语言形式,一种纯粹的语言艺术,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生艺术的体现。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能更加清楚、生动地看到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学世界,从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除此之外,外国文学也是真正学好外语难以回避的途径。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素养的提升,在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教育,必然能够帮助实现“启心智”这一英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英美文学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反映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热爱。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亦能激起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生命的关注与热爱。

四、为理工科学生开设英美文学课的几点建议

以往的英美文学课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指出,“文学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阅读的能力,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在这样的指导下,英美文学课的开展往往更加侧重于学生更深层语言能力的拓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阅读习惯的养成。然而,为非英语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开设英美文学课,在诸多方面应该是有别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课的。因为教学的对象不同,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师的要求、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侧重也应有所不同。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的选择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英美文学课的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我校更以理工科的学生居多。因而,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编上我们既要使我们的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文学常识的了解,对英语文学名篇的欣赏,对英语语言能力的充实和提高,又要兼顾理工科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选取经典名篇。在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上,做到深入浅出。编排一本适合高职院校英语学习的教材有一些基本要求。作为教材,它应简明扼要、精华突出、难度适中;作为读物,合英美文学为一体,适应于欣赏和文学能力之提高。

(二)对教师的要求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注重的是语言基础和语言技能的教授和训练,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最多的是单词、句型和语法。然而,融入英美文学的大学英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本身具有广泛的兴趣、开阔的视野,对本学科和社会的发展动态有敏锐的鉴别、把握和解释能力,并且能够深入浅出地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要求从事英美文学课教学的教师要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在英美文学课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将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好英美文学知识的同时丰富厚实其文化积淀。

(三)教学方法

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方法应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为宗旨,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和评估模式,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首先,应该打破教师“一言堂”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习的主动者。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文学课的内容以一种形象化、生动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优化授课效果。最后,让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英美文学教育应强化人文精神

正如前文所述,英美文学教育不仅是语言学习的最佳途径,更是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渠道。英美文学的教学核心不应该是纯粹语言知识的灌输,还应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滋润。理工科学生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英美文学课教学,更应该强调文学在彰显其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本身就是进行德育教学的生动例子。例如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美国札记》等作品中反映出的拜金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的自私自利的心理、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弱肉强食”和“尔虞我诈”的现象,都可以成为学生道德教育的反面例证。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投入,自由讨论,畅所欲言,交流思想,最后再给学生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蓝仁哲.语言·文学·人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2).

[3]虞建华.“致知”是一种最高的学习[J].郑州大学学报,2002(5).

[4]程爱民,徐劲,柯可,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5]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论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6]向珺.《红楼梦》与中学生人文素养[D/OL]./kns50/de? tail.aspx?dbname=CMFD2007&filename=2007013779.nh,2007-01-23.

第7篇

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顾这四年来我的成长经历,感触颇多。

中学时,我一直都憧憬着美好的大学生活,终于结束了青涩年代。然而之前,一切对于我来说都只是“未知”和“懵懂”。父母长辈帮我思考了我的前半段人生。我按照他们的想法走过了我人生的前20年。一切似乎都顺风顺水。进入大学校园,面对着太多的“陌生”,发现要独自思考,独自承担。渐渐地,那种已经习惯多年的“依赖”弃我而去。我学会了面对,面对事实,面对人生。从一个无知少年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担当的青年。太多的稚嫩被成熟赶走,留下属于我这个年代的痕迹。

小桥,流水,江南的恬静温润,创造了太多的文人墨客。我为自己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汲取知识而感到庆幸。大学的学习,完全有别与之前各个阶段的学习。在这里,学习学要的是自主,是自觉。很多的疑惑学要自己去解决。教师只是在给你指个方向,至于理解和掌握都要独自一步一步地走。因为在大学,学要的是自学,学要的是独立思考。正是有这样的需求,我才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来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之前的被动与机械已一扫而光。

校园里,有着不同与社会上丰富而多彩的课余生活。所谓闲暇时光,有很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一个个分门别类的社团,一场场精采绝伦的演出,一次次意义深远的公益活动,都深深吸引着我的目光。演讲台上,辩论场上,志愿活动中,都能看到我青春洋溢的风采。

独立的大学生活,我并不孤独。有着一帮同样青春洋溢的伙伴。校园的林荫小道上,运动场上,餐厅里,宿舍中,都充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大学的生活有太多值得我回忆和留恋。在这里,我尝试着做一名领导者,一名组织者,锻炼着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辛勤的劳作会得到丰硕的回报,而然并非所有的农夫都能年年丰收。得到了但又总会失去点什么,明月也有阴缺时。不免有些许遗憾,但人生总不会那么完美。

鲜美的河豚鱼,总会引来八方食客。可就是这样的美味依然存在着致命的毒素。虽然,我的大学生活是充实而精彩的。但其中却有着不可掩埋的遗憾和缺陷。大学生,依旧是学生,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可能,自己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以外的方面,顾此失彼。正如前面所说的,得到了但又总会失去点什么。而我失去的这些却是原本可以稍作努力就可以得到的。遗憾终不可弥补,但却可以给未来明鉴。

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开始人生又一段旅途的我来说,会非常珍惜大学四年来自己所走过的道路。相信这四年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会给我今后的人生带来无限的启示!

第8篇

论文摘要:文章从理论课在大学生中不太受重视的实际出发,阐述理论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从而说明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理论

人类思维的发展具有时代性,时代不同,不仅思维的对象、内容不同,而且思维的方式、思维规律的表达形式也不同,从根本上讲,决定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因是社会实践。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在从远古的原始思维走向现代文明思维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方式也随之由传统的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从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从静态思维向动态的变革思维转变。在人类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中,创新性思维方式将成为2l世纪人类的主导思维方式。而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正确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唯物的历史观和发展观的统一,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我们认识壮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智慧之源。因此,开展理论教育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要想今后在社会中谋求一种比较好的工作,最莺要的是在校期间多掌握几门有用的实用技术,如计算机、英语,等等。这种对实用技术的注重,导致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其知识结构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在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关系中,片面看重专业知识而轻视基础知识。因为很多学生认为,既然大学学习有专业的区别,并且学习是以就业为主要目的和导向的,那么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至于说基础性的知识,既然是基础,那么也就可学可不学,因为这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尤其明显的表现是,在不同的基础知识中,大学中一般只重视专业性的基础知识,而忽视其他各种基础性的知识。在这些学生的眼中,基础性的知识范围只限于与本专业有关系的基础知识,而把诸如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作为思维方法的哲学知识、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伦理道德和政策法规知识等都排斥在基础知识范围之外,以至于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活动仅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最后将无法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要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需要很多实用性的技能,因此,在大学生中片而强调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知识,而忽视其他专业知识以及“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学生把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当成其成才立业的根本,过分热衷于过级考证.并且常常把这两种知识与教学计划歼没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是“实用”的知识,而后者是“无用”的知识,因而放松了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事实上,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全面学习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因为理工科知识和人文社科类知识对于塑造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宽广知识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现实牛活的情况是,文史哲等学科在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心目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理工科知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学了以后可以大有作为。而相对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则足虚的,学与不学都无所谓,其中尤其是对理论的系列知识更是不屑一顾,根本看不到其特殊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功能。

二、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一,理论作为科学理论,它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度肯定。因为理论是根据时展需要而产生并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在的伞部理论体系中,科学实践观是贯穿于其中的最基本的观点。无论考察哲学的发展,还是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当代中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到,它们是离不开对实践特点和实践要求的正确把握的,任何创新思想都是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发展,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实践的。通过的理论教学,我们能深刻理解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为我们进行创新思维奠定的基础。因为创新思维本身就是要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以新颖的思路去思考现实问题的思维。要实现这种思维方式上的突破,就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理论教学所能提供的恰恰就是这种科学的指导和内在的肯定。马克思卡义理论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辩证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都是进行思维创新、培养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第二,理论有助于打破阻碍创新能力培养的思维定式,并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目前来说,阻碍人们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思维的传统定势,即人们习惯依据原有的思路和方式进行思考的一种倾向性,尤其是盲目地迷信权威,惟书、惟上、惟经验等错误倾向。通过理论的学习,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些思维定式,因为马克思本人就有一句名言:怀疑一切。马克思正是以这种怀疑、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前人的成果,才超越了前人,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时代性转换,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理论特别是哲学,是形成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最重要的知识基础,其辩证思维知识对人们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理论有助下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认识,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思维方式。例如,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相应的就产生僵化、保守的思维方式;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就必然导致空想、脱离实际的思维方式;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要求全面、发展、辩证、创新的思维方式与之相适应。

理论课的教学正是向大学生系统进行正确世界观教育的主渠道,这既是造就社会屯义事业接班人的政治需要,也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建设人才的需要,作为系统的理论课程,理论不仅具有传播政治理念、思想意识的功能,而且也具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理论水平的作用。其次,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重要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评价,它在总体上决定着一个人对社会、自我、事物的态度,不同的人生观对每个人的人生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错误的人生观对人生具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而正确的人生观对人生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价值。一般而言,人生观通过影响人的态度、兴趣、志向、意志等方而来进一步决定着人生的动力与努力程度,因此,一个人的人生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其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理论教育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发扬传统,继续发挥好理论教学的育人功能,又要创新观念,深入研究,觅分挖掘理论教学在开发创新思维方面的独特价值。马克思义理沦不仪教给人们正确的世界观,而且教育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它要求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以积极的态度来发展人生,努力去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从根本卜说,理论足进行人生创造的力量源泉。

第四,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人与人关系本质的总的认识和评价,不同的人由下所持的价值观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做出的评价自然也就各异。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价值观决定着人生的活动方向和对事物的取舍态度。在现实活动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因此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也就提出了价值的问题,即人类的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不能危害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在进行科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充满着人文关怀,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要有价值标准;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要关注社会需求;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带来的后果。坚持的价值观,实现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有机统一,是进行创新思维时应该明确的目标。

三、创新理论教学。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提高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就要求对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使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优化知识结构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首先,要创新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局面,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由此人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力求把教师变成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把教材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天地。在这当中,教师应尽量遵循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的三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教师允许学生对学习内容做是非判断,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以求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挑战性原则足指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当中,留出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求看似已经完成的学习答案;体验性原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模仿某个情景或生活片段,以感受其思考与决策的不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诸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等等。作为理论课教师,尤其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善于把握理论重点、难点,捕捉社会热点,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因地制宜,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因为第二课堂具有灵活、多样、生动、贴近学生的特点,因而更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如特邀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市长、乡(镇)长、厂长、工人、农民以及知名的教授学者给学生讲经历、做报告,等等,这将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诸如“大学生经济论坛”、“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汇报”等活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将使得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从而缩短了与工农群众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可贵情感。

其次,要创新理论课教学的思维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是要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大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而应该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对现有成果和知识的分析、综合和反思,探究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二是要抛弃以往追求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更加适应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三是要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理论课的教学本身就具有培养创新思维和促进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独特功能,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第9篇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生命教育 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188-02

高校德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因为它关注的是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价值的实现。然而长期以来,受现代社会知识本位、技术至上的价值观的影响,高校德育越来越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忽视对大学生生命意义的提升,距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越来越远。因此,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必须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根本,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从人生的终极问题上思考生命的课题,从而理解生命、欣赏生命、捍卫生命,建立起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和对人生的崇高追求,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

1 高校德育与生命关怀的疏离

生命是人的智慧和情感的唯一载体,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高校德育的目的是“为了人”,即为了学生的人格趋向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关爱生命,以学生为本,是德育的永恒主题,生命关怀也就成为了学校德育的人本诉求。但是,审视当前我国高校的德育,“从教育目的来看,渺视学生生命的完整价值,从教育内容来看,忽视对生命主体身心发展和生活多样性的关注,从教育方式来看,漠视与教育对象的互动交流,从评价机制来看,无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1]表现为课堂内的传授和灌输,只强调教给学生“有关道德的知识”,忽略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德育内容也因疏离了师生共同生活的现实世界,使德育不再充满生命活力,成了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空洞说教,学生变成了盛放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变成了知识的堆积,大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性受到压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难以德育的实效性。

“人是具有鲜活生命特征的个体,关注生命、关怀生命应该成为德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2]它一方面要求人们对生命本身的重视与关切,特别是对人作为个体存在所具有的差异性及其个性发展需要的充分尊重;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对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引导与提升。受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重思辩轻实证、重人伦轻自然、重整体轻个体的影响,高校德育也强调统一人才的培养,强调德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而做有道德的人意味着要“奉献”甚至是“牺牲”,在遇到矛盾冲突时要以满足他人或集体利益为第一选择,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人发展需要,不以学生为本,不以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以及学生的多元价值观为过程,这就导致高校德育与生命关怀的疏离,失去生命关怀的德育在面临各种现实压力带来的挑战时就会降低实效,导致大学生重名轻命,无谓扩大挫折的后果,轻生、暴力等怠慢、漠视生命现象的发生。

2 高校德育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契合

生命教育与道德育息息相关。因为道德的源头是对生命的热爱,德育只有深入人的内心,关心生命,理解生命,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才能唤醒生命深处的力量。高校德育就是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这一特殊时期,区别于其他阶段的德育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本质是促进大学生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和塑造。归根结底,高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视野开阔,享有丰富的资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同时也使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由此也带来了人生目标迷失、浮躁焦虑的心态,因此帮助大学生形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积极有为的人格,追寻生命的价值就成为高校德育的必然任务。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以生命关怀、尊重生命为中心,“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大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的活动。”[3]其最终目的也是“以人为本”,即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惜生命、善于生存,热爱生活,能积极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的人格健全的人。因此,高校德育与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本质上是相契合的。

3 探索基于生命教育的高校德育实践模式

3.1 建构倡导对话和交往的生命化课堂

高校德育只有唤醒大学生内在的情感,激起成功的渴望,才能得到他们的共鸣。因此,高校德育必须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建构以生命影响生命的生命化课堂,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目标,以生活为根基,以活动为主轴,充分释放学生生命活力,体现生命的互动和平等交往的课堂。

道德人格的养成不能仅仅靠简单的说教、知识的传播、理论的灌输来实施,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鲜活的教育情境中才能比教材更生动,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变成自觉的意识。高校德育仅靠传授德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积极的情绪和活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建立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热爱、关怀和赏识学生,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生命情感和优良品格,教会学生珍爱生命,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与交流的过程。

第10篇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In the paper,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careers selec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re analyzed, and right concept of employment is pointed out.

Key words: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careers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悄然来临,随着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了解,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30万,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因此,给毕业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尽快实现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在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求学的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相当高,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而对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缺乏就业热情。(二)存在认识不够,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不能坦然面对当代大学生们毕业时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首先是担心过多: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则会在几次求职受挫后,产生恐惧心理,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心理。其次是自信不足:有些大学生因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性格内向或有某种生理缺陷而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再次是眼高手低:有些自身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自视过高,在择业过程中看不上这单位,瞧不起那职业,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投机心理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渴求走捷径成功,梦想巴菲特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四)存在等、靠思想,对找工作较消极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把择业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亲戚身上,寄希望于靠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做好“全职保姆”,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二、就业观念分析

人生价值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往往决定或制约着具有什么样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在我国当前就业情况还不太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既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和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生应当在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或确立自己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并将其贯彻和体现在择业活动中。

(一)实事求是,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

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择业变得越来越务实。一些人对人生价值实现的评价多以物质收入为参照,这种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对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问题上,大学生不能片面化、极端化。一方面不能表现为极端个体化,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集体利益漠不关心、责任意识淡漠、奉献意识缺乏;或者表现为仅仅追求物欲,认为“有钱就有一切”,甚至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另外一方面不能表现为价值迷失。大学生应对诸多社会现象的是非曲直保持清醒的头脑,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与奋斗目标,实事求是,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

(二)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克服不良的择业观

面对种种不正确的择业观,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多样化的生产关系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部分大学生会产生实用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有的毕业生因向往、追求奢华生活为果,或个人非正当需求不能获得满足,迁怒他人、归罪领导或老师、毁损公物直至违纪违法;有的毕业生受错误思潮的影响,不能把理想前途与自身优势、个人特点及专长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对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和从事何种职业缺乏正确的思考和选择。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三)树立系统的、积极的、快乐的、高尚的、有效的择业观,面对现实,挑战自我。

大学生应树立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前提的正确择业观;正视现实、调整心态,正确分析自己与就业市场,保持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改变一次就业、一步到位的观念,不能因为第一次择业不够理想就丧失信心,应逐步树立多次择业的观念。

(四)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将主动择业和自主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择业只是起点,创业才是保证。创业是拓展生活、一显身手的关键环节。主动择业和自主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尽管择业和创业强调发挥个人的主动性,但这并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纯粹由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所决定的。择业实质上是个人基于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和确定的。创业实质上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职业活动,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的过程。

(五)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第11篇

【摘 要】要树立以学生为本观念,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主动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改革所在。以我校为例,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相结合,纳入新生的必修课程之中,也成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有益探索之一,也是思政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毕业季就业再次成为社会热点。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思政教育;价值思考

2013年7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形势严峻,“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困惑。从自身做起,尽可能早地抓住学业和职业规划的结合,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应当成为共识。党的十把高校就业工作提到了所有就业群体的首位,鼓励青年创业、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大学生新的特点和需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当前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大学生也发生了的变化,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投资,应当得到合理的回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存发展。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需求日趋多样、价值观念更加多样化,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知识面广、逻辑判断能力较强。我校已经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学校基本必修课,进行了必要的和有益的探索。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内容纳入工作的思考和探索领域。

一个人要想在现代社会能够得以生存,就必须选择工作,每个人都渴望能够找到一份能够促使自己成功的职业。当代许多人都关注着这个人生的核心问题——职业选择。然而许多人都并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职业,怎样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人都随大流、随热门选择职业,由于对自身特点欠缺认识了解,最终难以在自己所选择的事业中有所发展。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认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面对人生的大舞台,每个人都渴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而这就需要满足他人的需求才能够加以实现的,实际上就是要通过职业生涯活动来实现的。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象都是在校大学生。过程实践性,内容互通性,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内容体现了教育的性质、方向和特点,也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总体方向和具体选择及实现途径,作用的互补性,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将学生的需求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性,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的思考

正确思考影响职业的主客观条件和正确地认识自我,认真分析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优势和能力,根据社会需要,将个人理想和追求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合理定位,确定自己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出努力。职业生涯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选择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进入社会的角色,进而选择了一种生活的方式。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分析自己的特点,然后分析所在组织和社会环境,最后就要根据分析的结果为自己制定一个职业发展目标,并努力地沿着这个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制定相对应的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职业发展目标,走向成功。一成不变的发展计划有时候如同虚设,每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个人需求和现实社会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职业发展的目标和计划的,选择一份对自己有利和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位。探索职业发展方向,明确人生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将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目标逐渐转化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增强教育的吸引力,能够使工作的目标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发展需要。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培育人的高度,真正地尊重、理解、关心、引导学生。生涯规划有其系统性,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正确地规划职业生涯将会引导一个人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特性,以及一些潜能,重新定位的价值并使其持续增值。而且还能够使自己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从而不断努力,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面对职场上繁杂且不断变动的信息,每一个规划制定者必须考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之后如何对其进行落实,保证计划能够顺利进行。总之,每一个人都应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够了解市场需求,发挥职业竞争力,加快适应工作,提高个人实力,使自己事业能够不断扩展,获得职业发展的优势。调动每一个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这就越容易将思政教育的要求自觉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目标。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历来是学校培养人才第一位,都把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21世纪,人才竞争全面展开,社会更加开放,社会对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者简介:张锐(1970- ),男,重庆工商大学学院,研究方向:思政。

第12篇

关键词:励志影视剧 大学生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41-01

被称之为“屏幕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影视作品在成为他们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更是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对大学生的生活、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励志影视剧是指描写人物通过不断的坚持和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电影和电视剧。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弥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相对滞后的励志教育。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智慧的启迪,品格和情感的培养都有着极有价值的教育功能,并对大学生的情感和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 强化大学生的意志

人的意志总是体现在人的行为活动中。意志与情感和认识紧密联系,彼此渗透。据访谈结果显示,很多受访谈的同学表示在观看完励志影视剧之后,像是上了一次思政课,剧中的人物的成长和奋斗,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激励着他们面对困难不放弃。这种借助于影视的榜样形象,以榜样的高尚情操和励志事迹等所进行的一种示范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榜样励志教育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其展现的贴近大学生心理特征的人物事迹和他们展现出来的精神,对大学生产生了教科书式的影响。第二届大学生电影节中,有位大学生这样写到:“在观看《我的》时,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可是我咬着牙告诉自己不能哭,要像战士钢铁般的坚强,用事实来回报为革命先辈们。学好知识,敢于拼搏,前仆后继,继往开来。以精神为鉴,作为我们今后学习的动力。”从影评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品中主人公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震动,促使他模仿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并激励他在今后努力奋斗。

2 形成乐观、上进的生活态度

电影电视还具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宣泄安抚功能。观赏影视剧的过程能对观众的心情起到安抚、慰藉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需求的欲望不能够得到满足,理想难以实现,往往处于焦虑中。而在励志影视剧中虽有困难重重,但最终获得成功。因此,大学生观赏影片后会感到心灵得到安慰,情绪得到宣泄,并得到一些奋勇向前的勇气和信心。影片多传达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阿甘正传》里的阿甘,虽然天生愚钝,但是乐观努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停止他奔跑的脚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柯察金的坚韧和毅力,这些鲜活的人物,作为榜样无不激励着当今大学生不怕困境,战胜自我,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3 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健康向上的影视文化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电影电视里所展现的人的成长足迹、一连串精彩的故事情节,无不在我们的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到大量的从我们的课堂里、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对“观看励志影视作品,对您价值观产生了哪方面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中,36.43%的同学认为励志影视剧帮助他们树立的积极的人生观;25.76%的同学认为他们的亲情道德观念得到提升;19.86%的同学审美观得到提升;还有17.95%的同学认为观看励志影视剧增强了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例如一些体现爱国主义的励志影片《亮剑》《开国大典》等,剧中真实的再现了历史,对人物刻画细腻感人,场面真实壮观,使得他们的爱国感情得到了共鸣和抒发,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再如一些关于青春励志题材的影视《翻滚吧,阿信》《士兵突击》等,在西方文化不断侵入的今天,观看这类优秀题材的青春励志片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成长观。

4 树立崇高的信仰

信仰指向人生的目的和方向,它是人们为之奋斗而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在追求理想的过程既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潮流,又要有为理想为奋斗的坚定信仰来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重重阻难,才能使理想变为现实。影视作品所折射出的世界观、人生观千差万别,从各方面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以其特有的形式和有利条件,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以其独特的影响力日益成为学生们重要的思想源泉、心理依托和感情寄托的对象。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一些大学生开始重新思考信仰,他们在内心深处需要有一种东西去引领,有一种精神去指引。励志影视剧的题材风格虽各不相同,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它们都会传递给人一种正能量,能够激发一个人的生活热情和工作学习热情,促使人们奋发向上的一种精神。励志影视剧所传递的这种追求和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振兴发展、大学生健康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励志影视作品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生动可信的教材。真正的艺术,总是隐喻着对生活、对现实或对生命的最为深切的印象和感受,它以灵魂和精神的力量深入到人类感性世界的深处,帮助我们恢复对生活的感觉,把一种新的能量灌输给我们,引领我们进入日常生活的超越性境界。那些爱国主义思想影片、那些信仰教育影响等等,都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影响着大学生,激励着他们坚强、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励志影视剧所描绘的各种各样的积极的人物角色,所展现出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大学生学习到很多从当今的课堂上、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潜移默化的为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信仰提供了正确的导向。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励志影视作品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淑英,胡斌.电影艺术中的励志教育[J].电影评介,2010(2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