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报表的基本知识

财务报表的基本知识

时间:2023-06-08 11:17: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报表的基本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务报表的基本知识

第1篇

【关键词】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模式

《基础会计》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但由于《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加之其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以增强教学效果,就成为《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难点和热点。本文通过介绍并简要评价常见的4种教学内容设计模式,提出了基于财务报表浅层解构――简化重构――分散仿真重构――集中现实重构的教学新模式,并指出这种模式更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一、常见的4种《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设计模式及其评价

(一)以会计核算的7种专门方法为主线设计

学科体系下和传统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都是以会计核算的7种专门方法为主线设计的,这7种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主要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这种内容安排有其逻辑合理性, 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会计专业人员来讲,它是恰当的、自然的, 但对于刚开始学习会计的学生,前2部分内容有些抽象,难以理解,并且这种安排割裂了会计基础知识和核算方法的有机联系,无法培养学生全盘账务处理观念。

(二)基础知识模块+实训模块

这种设计根据财务各岗位的技能要求,将基础会计学科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和实训模块两个大模块,实训模块主要分设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三个小模块,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这种教学内容安排体现了模块课程的设计理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并把实践提高到与理论并行甚至高于理论的地位,在许多学校《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被采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然而,设计者希望用基础知识模块实现学生知识储备以有效应对实训,结果却造成知识传授与实践实训的脱节。

(三)基于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将课程内容分为5部分,即会计凭证的识别、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及错账的更正;会计报表的编制;综合强化训练;期末总结、答疑及复习。显然,这属于典型的项目课程设计模式。

这种课程设计模式非常适合岗位能力训练,而且预计效果应该比前面三种要好,但这种教学设计属于以职业性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培训,过分强调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及受教育者指向社会组织需要的适应性“有业”,功利性倾向很明显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以及受教育者指向个性发展需要的主体性“乐业”,尤其是设计性“创业”。

(四)以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将《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分为会计概述、借贷记账法及运用、建账、日常处理(包括凭证填制和账簿登记)、期末处理(包括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这种安排将会计核算方法融于会计实践工作过程中,强调会计核算方法的实际运用,突出了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并且以实际工作任务为纽带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地有机结合,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思想,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但这种模式强调了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的操作层面能力培养,忽视了高职学生策略层面职业能力发展、个性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且忽略了会计核算的目标和会计循环的应有逻辑。

二、教学内容设计

笔者认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需要兼顾职业性与教育性、灵活性与一体化、工作过程性与结果性,操作性技能与策略性技能培养,遵循学生学习由易到难、由简渐繁、由浅及深的认知规律,以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循环为主线,逆序与顺序相结合,使学生既从宏观总体视角整体把握,树立全盘账务处理,又能在不同环节通过操作演练,培养会计基本职业技能。为此,应采用基于财务报表的浅层解构―简化重构―分散仿真重构―集中现实重构的教学新模式。

(一)基于对财务报表解构的会计入门教育

首次讲授《基础会计》时,现场提供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的实物样品,帮助学生形成对会计工作过程及成果的感性认识,明确会计报表编制、会计账簿设置与登记、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是《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最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目标,而掌握与这些技能相关的、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是学习该课程的另一目标。

通过解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引出六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由会计要素结合编制好的会计报表导出会计恒等式,由六个要素自然推演出六类会计科目,从会计科目再过渡到会计账户。

(二)基于财务报表简化重构的会计核算流程

当学生对财务报表解构却无法理解报表相关项目金额及其变化背后企业交易或事项的实质时,尝试按照会计核算程序对财务报表进行简化重构,达到对财务报表的深入理解。对财务报表的简化重构时,采用“经济业务会计分录会计账户(‘T’型账户)试算平衡表会计报表”的会计核算程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经济业务用文字描述;结合借贷记账法的教学,引入会计分录,强调会计分录的作用是先将交易或事项明确在哪些账户、账户的什么方向、反映多少金额;根据会计分录过账、结账及更正错账;根据账簿记录进行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和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这种对财务报表的简化重构有利于学生理解财务报表相关项目金额的来龙去脉,同时,“T”型账户的记账过程也简单明了,但不利于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从而为引出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作铺垫。

(三)基于财务报表分散仿真重构的会计核算程序

即,按照“经济业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流程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散仿真重构。这一环节,主要是用原始凭证代替语言描述的经济业务,会计凭证代替会计分录,会计账簿代替“T”型账户,构建符合会计实际工作的会计循环体系,让学生切身体验现实中的会计核算工作,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原始凭证的识别、填制与审核,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进一步强化会计报表的编制。所谓分散性,主要是指在课堂或实训室进行分项实训。

(四)基于财务报表集中仿真重构的手工会计模拟实训

此阶段,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核算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了使学生了解各实训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能将各项目融会贯通,可以采用模拟一个企业某时期内若干笔经济业务综合实训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从原始单据的填制到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及凭证装订的全部会计处理过程。在实训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经济业务、一定的场所和模拟材料(各种形式的凭证、账簿,以及简单的报表),创造一种仿真的经济环境。通过此阶段实训,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之间的依存关系,强化学生对前三个模块的理论知识、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设计的优点

对会计专业学生采用财务报表解构-简化重构-分散仿真重构-集中仿真重构的教学内容设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符合学生认知事物规律

通过财务报表解构-重构-再解构的教学设计,把基本会计理论、基本会计方法的教学合理地嵌入财务报表解构与重构的循环过程,符合学生认知新事物的规律,有利于阐明各种财务报表项目金额及其变化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培养学生逆向与正向思维能力,深入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正原因。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对财务报表的解构,学生在感知真实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中,消除了对这一会计入门课的畏难心理,激发了其学习的动力;同时,通过对会计报表解构,迎合了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调动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的愉悦感逐渐积累。在对财务报表三次重构中,先通过简单重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借贷记账法,在通过两次仿真重构,让学生从实操入手(制单、登账、编表),掌握操作技能,获得成就感,从而调动其内在的潜能,进而带着问题来学,先做后究。学生由知道干什么到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干再到探究根源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老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去教,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使教师有的放矢地带着学生向纵深发展,从而变双方被动为主动,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自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前述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学生以会计核算技能训练为基础,形成了对会计核算程序全面系统的认识,在仿真或模拟的会计工作环境中,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基本会计核算技能,通过财务报表的三次重构,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方法,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四)实现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通过会计报表解构与三次由易到难的重构,将会计理论合理地嵌入不同任务完成中,使学生为完成任务主动探究相关会计理论与方法。另外,三种不同情境下会计报表由易到难的重构,真正体现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仁俊,曹志华. 会计循环-会计信息的“生产”流程[J] . 财会月刊,2003,(9).

[2] 王觉. 基础会计课程建设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3] 李华,雷世平.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目标取向和模式[J] .职教通讯,2004,(7).

第2篇

―、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内在逻辑

按照信息系统论的观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分别是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其中,财务会计亦称“对外报告会计”,它以主体已发生或已完成的交易与事项中的财务数据作为输人,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运用若干普遍接受的会计惯例,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进行加工,最终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将有助于决策和反映受托责任的信息输出给主体外部的使用者。由于财务会计以财务报表作为对外报告信息的主要载体,因此,笔者认为,财务会计系列课程设计应立足于财务报表,按照会计核算程序的不同环节,“基础会计”课程主要解决从凭证到报表的记录这一环节的问题,而“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则应解决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三个环节的问题。

具体而言,“基础会计”实质为初级财务会计,是“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的基础,其重点在会计记录这一环节,以掌握簿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核心,兼顾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级财务会计”以法人企业(非金融企业)的常规业务为依托,其重点是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以掌握通用性的确认标准、计量规则及报表编制方法为核心;“高级财务会计”实质为特殊财务会计,以非法人企业或者法人企业的非常规业务为背景,主要由特殊主体会计(如集团合并报表会计、总分支机构会计等)、特殊业务会计(如衍生工具会计、重整和清算会计等)和特殊呈报会计(如分部报告、中期报告等)等三项内容组成,其核心是特殊情形下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

二、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财务会计教学的目标导向

高等会计教育的目标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决定,具体地说是由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决定。在我国,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规定,会计教育的目标是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的双主导型。财务会计教学目标是会计教育目标中的一个子目标,是会计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笔者认为,给学生讲授最新的会计知识是“与时俱进”思维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反映,“理论导向型”或“实务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对于本科阶段的财务会计教学并不恰当,其目标定位应是“准则导向”。

事实上,“理论导向型”和“实务导向型”教学模式本质上都是将会计准则视为纯粹的技术规范:前者就会计论会计,试图从理论上演绎出最优会计准则;后者侧重于如何具体应用会计准则;而“准则导向”的目标定位不仅将会计准则视为技术规范,更重要的是考虑准则的经济后果及准则制定权的争夺,只有正确把握会计准则的这一内涵特征,才能真正实现会计教育的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的双主导型目标。

(二)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

1.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学、财务学和审计学等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学科人门指导”课程的学习,能够使本科生知道大学四年应该学习哪些课程、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应该如何拓展知识结构等问题,帮助他们及早树立专业意识,形成专业思维(刘海生,2006)。因此,“基础会计”课程应作为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人门课程而非专业人门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尤其是要让学生掌握财务会计核算程序的记录环节,即从原始凭证开始到财务报表结束这一过程,为进一步学习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后续课程的奠定基础。

2.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财务学和审计学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学生应在学习“基础会计”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标准及计量规则以及财务报表的列报和编制;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处理法人企业的通用类财务会计问题的能力(包括会计政策的选择能力以及对财务报表的理解能力),以便较好地适应日后从事企业日常财务舍计工作的需要,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继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后开设的又一门会计类专业课程,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和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的选修课程。其中的“髙级”二字表明了这门课程的层次和难度,也说明了这门课程所涵盖的教学内容,课程主要涉及会计领域的一些“难”(会计难题)、“特”(特殊业务)、“新”(前沿领域专题)内容,是对中级财务会计一般性会计业务和财务报告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特殊主体、特殊业务及特殊呈报情形下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计量及报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其应对复杂财务会计问题的适应能力。'

三、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

财务会计本质上是以财务报表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对外报告会计,其知识体系的核心是财务报表各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其中基础会计”课程主要针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记录;“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则分别针对通用性和非通用性的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按照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的不同,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工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四、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师资队伍建设

财务会计是一门融理论性、方法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独立学科,以准则为导向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自身对会计准则性质的认识,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丰厚扎实的会计理论功底,又要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该课程的教学师资大多数是走出校门后直接进入课堂,缺乏与会计实务界的联系与沟通。这样的师资来源有两点不足:一是所学的理论知识由于缺乏实践应用而略显生涩,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照本宣科;二是没有会计实践经验,对准则的理解容易停留在技术层面,缺乏对其经济后果的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改变这一现状,应当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加强与职业界的合作。高校应与会计职业界建立联系和交流机制。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鼓励会计教师每年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一段时间,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会计实务,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务能力;邀请会计职业界的资深人士来学校讲学;组织有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参加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二是会计教师应积极主动进行社会调查。在社会调查中,会计教师可以接触到实际的会计案例并将其加以总结,只有经过自己实际体会与总结的会计案例,在课堂上讲授起来才会是丰富多彩的。三是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不同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和实践水平各不相同,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无疑将有助于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二)教材建设

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需要有配套的教材予以支持,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教材仍沿袭着“理论阐述+规范(准则、制度)解释+会计处理举例”的套路来编写,形式刻板,体裁单一;另一方面,缺乏对教材提及的会计学关联知识的阐述和解释,内容过于集中、单薄。会计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门类,必然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认为,“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认同这一教育理念,就会统一财务会计教材的指导思想,使教材内容朝着稳定性方向发展,更多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精髓,教学内容也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三)以提高职业判断力为核心,推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革新

新会计准则在其会计理念、体系结构以及具体内容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同时也使得会计自由裁量权加大,从而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谓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等会计标准并运用自身知识和经验,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对经济交易和事项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

第3篇

(一)财务分析课程的特征

1.理论性强

财务分析是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加工与处理,解读相关信息时仅仅掌握会计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学会利用宏观经济信息、微观金融信息、统计信息等信息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这门课程在学生攻读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统计学以及经济学原理等课程后开设,旨在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其应用能力。

2.实践性强

财务分析既是一门综合应用型课程,又是一门基本技能课程。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财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不同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情况做出评价,对企业的管理质量、战略实施成效进行判断,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有效预测。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财务分析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定量分析时可采用结构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等方法,选择合适的财务指标或指标体系对公司经营成效给予评价并做出判断。于此同时,还需结合定性分析。依靠主观判断及相关分析,根据企业财务报表以外有关企业所处环境、企业自身内在素质等方面情况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总体把握。

(二)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

层次不同,专业不同,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则不完全相同。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财务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他们需熟悉财务报表的组成内容、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原理,系统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备灵活的思维方式和操作能力。学生应能运用分析的基本方法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各类型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做出正确的分析、评价与决策。

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和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编选教材案例素材不足

目前教材大抵分为两种,一种以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为主,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业能力和成长能力,加之杜邦分析法、沃尔评分法等综合分析方法。一种通过项目质量分析法分析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资本结构质量、利润质量及现金流量质量,最终分析财务状况的整体质量。但教材所选案例基本是有针对性的对每一章节的理论、概念的举例说明,选取的案例较为单一,不能同当前的经济环境、市场状况紧密结合进行分析,缺乏时效性、针对性、系统性。

2.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财务分析是一门应用型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训练其分析技巧。需要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参与,且学生的参与尤为重要。但财务分析这门课程任务重,课时少,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介绍财务分析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缺乏实践应用的训练,既让学生对口头说教失去耐心,又没有给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二)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1.考核方式单一,一考定成败

财务分析这门课强调其应用性、实践性、技术性。但诸多财经类院校、学院在对其进行考核时考核方式单一,通常最终成绩=平时成绩×30%(40%)+笔试成绩×70%(60%)。平时成绩以教学考勤及分小组案例分析为主,笔试成绩则是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期末一考定成败。但由于期末考试在考试题型、考核时间等方面较为固定,不能客观的测验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部分学生投机取巧,零时抱佛脚进行突击式学习,为了不挂科而学习。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技能。

2.考核时间固定

目前财务分析这门课程课时较少,虽然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但基本上期末考试一考定成败,平时成绩的考核固定在期中考试和小组案例分析两次。平时鲜有课堂讨论、阶段性测验等考核方式,无法随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三、改革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和考核方法的建议

(一)改革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方法

1.重视案例库的建设,改进教学效果

以大案例为主,小案例为辅。收集一个系统的案例,选择一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年报,从项目质量分析、财务比率分析,到财务报告分析,均以这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相关披露资料为依据,由始至终的贯彻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此外还需收集小案例有针对性的阐述某些问题。例如,在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期的分析上,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采用零库存管理理念的日本丰田、美国戴尔两家公司作为小案例选取对象。

2.一人一企,边学边分析

老师在教授的时候选择一个上市公司进行系统的教学。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选择一家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下载该公司三到五年的财务报告,分析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报表附注及其他相关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情况做出评价,对企业的管理质量、战略实施成效进行评判。每个学生选择的上市公司必须不同,不得重复,既可以杜绝案例分组某些同学搭便车的现象,又杜绝了相互抄袭。

(二)改革财务分析课程考核模式

1.丰富考核形式

我们既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考核学生在应用性、实践性、技术性等方面能力的提高,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一人一企,边学边分析的教学模式。学生每人每次对其独立选择的上市公司的分析情况则是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老师上到哪里,他们则分析到哪里。比如对一个公司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业能力、成长能力四方面的分析则构成四次平时作业。在学生提交作业后,老师及时反馈,将其分析中的优缺点及时传达给学生。期末考试可采用半开卷的形式。先闭卷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再开卷考察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选取某上市公司的年报,给出宏观经济数据、行业数据等基础资料,由学生完成该公司的财务报告分析,不硬性规定报告必须由哪几部分构成,由学生自由发挥。

2.分散考核时间,提升平时成绩占比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西方会计;双语课程;教学设计及实践 

 

财经系生源主要来自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毕业后主要是在该地区从事财务会计的相关工作。作为高职学生,很多毕业生受英语能力的限制,毕业后会选择中资企业就业,对于外资企业望而却步。而双语课程的改革以及推进,将为我校学生叩响外资企业的大门奠定良好的基础。《西方会计》作为财经系双语课程之一,必将为我系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课程定位 

作为双语课程,《西方会计》的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都随之发生变化。本课程是我院会计类专业培养财务核算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大学英语》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学生提高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提高涉外财务的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的定位如下: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涉外财务处理能力。 

(二)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的英语词汇、英语表达以及中西方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并具备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在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注重英语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专业英语在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上岗能力,为毕业后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能力目标: 

(一)具备财务岗位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能对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进行必要的口头沟通,专业英语表述得体。 

(二)具备会计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对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进行必要的书面沟通,能准确地理解和翻译专业术语。 

(三)具备涉外会计的实务操作能力,能运用英语进行账务处理,能运用英语编制财务报表并进行报表分析。 

(四)具备判断中西方会计准则差异的能力,能正确地对中西方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进行账务处理。 

三、教学内容 

《西方会计》以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相关规定为导向,选取了西方会计概论、会计循环、会计要素、会计报表及会计报表分析四大模块作为主要内容。选取的内容由易到难,遵循了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过程。 

选取内容与学习资源建设中,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能力培养原则 

本课程在“任务引领教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模块式教学的设计思路,突出会计实践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及使用英语处理西方会计相关工作的能力。 

(二)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原则 

本课程同时按照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设计相关理论知识部分,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辅助。英语作为一种背景能力,是学生进行涉外商务活动的工作语言,在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从事涉外商务工作。因此,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案例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充分考虑工学结合的需求,采用了中西方典型的案例,便于学生对比学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创新性和技能型的人才,改革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来,废除“满堂灌”的方法,《西方会计》教学组织总体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学部分,注重案例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充分考虑工学结合的需求。课堂讲授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启发引导、讨论辩论、中西方会计处理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重在应用。 

实训教学倡导以项目任务的教学途径,主要通过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方法进行。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完成一定的知识学习后,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有关西方会计业务的处理。该活动要求每组学生将完成的项目以模拟公司的形式汇报总结,需要以小组演讲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向同班同学及老师汇报,接受老师及同学就其报告内容的评价。这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改变了以往有些同学只是“抄作业”的敷衍态度。 

(二)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充分积累课程资源,有效拓展课堂信息量,适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努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切实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2、网络教学。网络课堂将为同学们提供简单、有效并且实用的理论知识,其中包括各大会计要素的概念;会计科目的英语表述;相关的英文会计分录;西方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例如财务比率分析法等,让学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处理涉外会计业务。 

通过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沟通。目前《西方会计》的网络课程正在建设中,将于下学期投入使用。 

五、教材的选择 

《西方会计》教学团队的老师,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自编了双语教材《西方会计》。由孔韬,陈汉平担任主编,杨立艳,王祺担任副主编,该教材于2010年8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已经投入使用,受到学生的好评。 

该教材是“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为特点的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之一,主要特点如下: 

(一)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 

(二)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三)基于工作过程,构建知识体系。 

(四)通俗易懂,突出应用性。 

六、考核方法 

《西方会计》建立了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专业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核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包括平时布置的项目任务、课堂提问,出勤状况等都作为期末成绩鉴定的一部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5篇

[关键词]企业 财务报表分析 局限性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社会对财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然而职高学生毕业后很难马上胜任会计工作,所以职高会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那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传统的会计教学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而且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这一环节上,笔者根据职业高中会计专业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作用,加强会计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多媒体教学具有增加课堂教学信息的优势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是借助于网络环境发展起来的交互、动态的信息交换、传递和处理的技术,把这种技术应用到职业高中会计教学中,实现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让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直观,而且这种教学具有密集性,可以把大量的会计素材信息轻松快捷地呈现于课堂,大大提高会计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大会计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加快课堂转换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自主式、研究式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会计教学必须打破以书本为中心的封闭单一的教学体系,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加强会计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为学生学习会计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

二、多媒体教学具有增补学术前沿信息的优势

会计教育的重心是要培养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掌握会计学、经济学、统计学、审计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和会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处理较复杂的专业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熟悉我国的有关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了鳃国际会计惯例,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不断地调整,这需要不断地更新一些会计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例如:会计科目适当的调整、所得税计算的调整等。而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合知识更新和随时在教学中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教师可以轻松地修改课件。这样,多媒体就容易使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主动教,主导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学中许多僵化、陈旧的东西也会受到冲击和更新。

三、多媒体教学具有开拓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在网上被自由、广泛地利用。如:《基础会计》课程的所有教学课件,在网上都可以找得到,还可以进行优劣选择,而且还具有如PPT等容量小、携带方便、保存持久等优势,这种通过网络教学的多媒体可以使学生接触许多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其理论基础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多媒体的信息集成控制性,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课外主动学习。另外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可以考虑课堂与课外形式的相互补充,有意识的精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节省学时,这是一个多媒体教学具有充分开拓网上教学资源的优势。

四、多媒体教学具有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优势

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中具体操作过程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上。用电脑屏幕代替板书、用录像代替所有课堂演示操作过程等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教师动手做演示操作过程给学生看更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看到直观的操作过程,才更具有说服力,才能留给学生更深的印象。教师在设计这类课件时,把繁琐的操作规程可以预先设计在面板上,让操作者自主地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节奏,并且可以利用二维、三维动画技术和视频技术使抽象、深奥的信息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缩短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在实务操作中具有参照清晰的优势。

例如: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通过动画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根据多媒体的展示,进行模仿填制,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又因为具体而又形象的填制,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会在接触原始凭证时,在大脑里展现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巩固教学内容。

又如:在讲授《财务管理》中货币、时间、价值等教学内容时,通过多媒体教学,能更形象地讲述货币的现值与终值,从而帮助学生们理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五、多媒体教学具有连贯前后专业知识的优势

第6篇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它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度和认可度,更会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但由于该课程的专业性和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诸多不适应,普遍感到知识跨度太大、内容艰涩抽象、入门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没能很好地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特色以及各专业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不知道所学内容与将要从事职业的关联度以及该课程的学习在后续课程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导致老师讲得吃力学生听着费力,不能够达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材存在诸多不足,章节安排不尽合理

我国现有的《会计学原理》教材的内容大多采用由分到总的顺序编排,注重和强调基本理论的铺陈与掌握,习惯于运用由一般到具体、由理论到实务的演绎法思路。而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拘泥于教材的编写模式,按教材编写顺序讲解单纯的理论内容,致使学生学习了账户却不知如何运用、大量编写会计分录却不知借贷的含义、频繁进行账务处理却不知如何编制报表以及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等等,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教学理念未能结合学生专业特色,教学方法单一

《会计学原理》所讲内容大多为会计理论知识,由于非会计专业学生从未接触过会计,更没有接触过实际业务,再加上课时较紧教学内容过于集中等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教、轻学的现象,在教学方法上,大都采取“注入式”、“满堂灌” 的强制灌输,突出“准则加解释”,造成学生机械模仿和记忆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禁锢了学生思想,忽视了学生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感到会计既高深莫测又枯燥乏味,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和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缺乏趣味性,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难以实现培养目标 。

3.成绩考核形式单一,不利于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目前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考核没有能够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而是主要通过期末考试再加上平时的作业成绩等来确定总评成绩。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并不在于看学生能否记住那些枯燥死扳的规则,而在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灵活运用这些规则以及再学习的能力,这种一纸试卷定好坏的考核方式造成考试成绩的单纯记忆成分较大,很难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三、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及建议

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目的并非培养会计人员,而是立足于通过“懂会计”为其专业服务,重点是能够根据会计报表解读相关会计信息,并能够对财务报表包含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从而达到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的目的。所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等方面对《会计学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结合专业特色定位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了解生产会计信息的过程, 掌握分析会计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能够解读有关财务报表, 理解报表直接传递及间接隐含的各种经济管理方面信息等。使学生能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建立会计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理念, 具备应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的教育理念应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色,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侧重点;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不同专业的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所用教材在结构、内容及要求上应区别于会计专业。对非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统筹考虑,不应过于强调会计核算, 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会计管理职能,并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例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关注会计中的收入与成本的确认与核算, 以助其进行项目前期调研与开发项目管理。为达到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围绕着如何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可借鉴欧美模式,采用以归纳法为主,归纳、演绎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以会计要素和报表分析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 加深和强化理论基础知识。把财务会计报告产生的过程、编制方法及分析评价解释清楚,并说明报表使用者如何利用会计报表来进行分析决策,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财务报表分析能力,为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结合专业特色引入教学案例,实施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选择、设计或编写有一定教学目的、描述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并含有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的案例,并将案例用于课堂讨论,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评判,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会计学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很多案例可供借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适时引入恰当的案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将课程教学内容案例化,将会计理论寓于案例之中,将会计方法以案例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对会计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及案例评价报告的撰写,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的教学效果,还可以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决策,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7篇

【关键词】 会计学原理;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会计学原理是财会类专业进入会计领域的入门课程,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初步接受会计思想,学习会计的很多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这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以后的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学习。会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课的基石,为使学生打好基础,提出了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会计学原理教学模式。

一、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非常强调实践,以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中包含了诸多基本的会计理论,如会计假设、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权责发生制、借贷记账法等,是长期积淀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完美统一;同时在这门课程中也讲到了如何编制记账凭证、如何登记会计账簿、如何编制报表等实践内容。会计学原理本身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学科,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为:(1)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理论,为经济业务核算的学习打好基础;(2)使学生掌握简单经济业务的核算,理解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经济业务的联系; (3)使学生学会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

二、会计学原理教学模式分析

1.实验课和理论课分开安排。这种模式是学生首先学习会计学原理,在这门课程结束之后,在另一个学期在开设会计实验课,这种模式安排学生会计实践的时间是充足的,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会计的实践环节。但这种模式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对实践环节理解得不透彻,在试验课中对理论环节又要重新学习,不但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也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

2.将会计综合实验课安排在大四。这种模式是在学生掌握了全面的会计知识后再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利用会计知识的能力。这种模式下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安排间隔的时间太长,学生在学习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时,不能及时地解决只通过理论讲授不能理解的问题。在综合实践环节再去复习会计知识,回顾会计核算流程,容易造成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混淆不清,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将会计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这种教学模式将实践环节作为会计学原理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首先讲授理论课程,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用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安排学生实际操作。这种模式不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实践时间非常短,不利于学生完整全面地掌握会计实验知识。

三、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会计学原理教学模式

本文在现有会计学原理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会计学原理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设想是:将会计学原理的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合并在一起讲授,分为两个阶段,总共占用两个学期。第一阶段为会计学原理的理论部分包括基本原理和经济业务的核算,集中详细地讲解。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

一是使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包括会计的职能、会计方法、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复式记账法等,每一个原理都争取能够举例讲解,并对每一知识点都附加练习题强化练习,使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解透彻,打好基础,做好入门学习,为以后经济业务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是使学生熟练掌握经济业务的核算,分别讲解资金筹集经济业务的核算、供应过程经济业务的核算、生产过程经济业务的核算、销售过程经济业务的核算、利润形成及分配经济业务的核算。在经济业务的核算这一部分讲完后,要针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总结,讲解每一生产经营环节经济业务之间的联系,并对讲解到的所有的账户进行分类讲解。理论部分是基础,是学习实践环节的基石,这一部分内容应作为一个整体讲解。

第二阶段为会计学原理的实践部分,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各种会计凭证、账簿的填制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内容可安排为:

首先,讲解会计凭证的理论部分,使学生区分开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并明确两类会计凭证的用途。讲解原始凭证时,结合实物讲解原始凭证的种类、格式、内容、填制和审核,重点是讲解记账凭证,结合实物讲解记账凭证的种类、格式、内容,结合具体的经济业务讲解各类记账凭证的填制,并讲解记账凭证后应该附有什么原始凭证,最后讲解记账凭证的审核。

其次,讲解完会计凭证的理论部分后,把准备好的一套经济业务交给学生,由学生根据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填制记账凭证,并在其后附上原始凭证。对一个会计期间的记账凭证填制好之后,开始讲解会计凭证的装订,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会计凭证的装订。

再次,讲解完会计凭证的理论和实践部分后,接着讲解会计账簿的理论部分,使学生认识各种账簿的种类、格式、用途、账簿的填制方法,接着让学生实际操作,根据已经填制好的记账凭证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各种明细账和总账,并针对学生在填制账簿时遇到的问题讲解错账查找的方法、错账更正的方法、对账的内容,在保证所有的会计凭证、账簿填制正确后讲解结账的方法,并由学生自己结账。

最后,讲解财务报告,首先讲解财务报告的理论部分,包括财务报告的定义、内容、种类、对外公布的时间要求,分别讲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格式、内容。然后重点讲解如何根据登记好的账簿编制三大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作为重点讲解,难点是“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长期借款”等项目的填制;利润表的编制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多步式利润表的格式和填制;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难度较大,但在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中对学生降低要求,只要求学生掌握现金流量表的基本格式、能够区分出属于哪一类财务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即可。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会计学原理中学习的经济业务都比较简单,在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过高,特别是编制财务报表,只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编制方法。

四、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会计学原理教学模式优缺点分析

1.优点。(1)强化了理论教学,为会计理论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理论与实践环节衔接紧密,不易造成实践环节中学生已将会计分录忘记的现象;(3)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讲解,是这一教学模式的一大特点,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理论部分,不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感觉空洞、琐碎,同时结合实践环节强化理论环节,效果会明显优于单纯的理论学习;(4)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会计实践。

2.缺点。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将现有的会计学原理教材重新调整,理论和实践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都需要进行调整。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在给会计教学带来较大变革的同时,也增加了调整会计教学的工作量。

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会计学原理教学模式是本人在从事会计学原理教学的实践中设计出的一套新的教学模式,还未经过实践的检验。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需要广大同仁的认同,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朱莲美.课堂教学与手工实验双轮驱动的会计学原理教改实践与成效[N].宿州学院学报.2009(3)

第8篇

[关键词] 《基础会计学》课程 会计基本理论 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学》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核算方法,该课程的学习对财务管理专业和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基础会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改进该课程的几点建议。

一、《基础会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及特点

1.《基础会计学》课程的重要性

《基础会计学》课程是经济学学科和管理学学科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学习是其拓展知识面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一,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某些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会计学》,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如果有一定的会计实习经验,能够实现跨专业就业,通过这种形式提高了某些低就业率专业的就业率。第二,对于某些有意学习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非财会专业学生来说,《基础会计学》课程为其开辟了了解和钻研其他财会知识的途径。

(2)《基础会计学》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入门课程,是其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第一,《基础会计学》是财会专业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学好《基础会计学》,就好似要进入大厦的顶部却连入门的途径都没有掌握,这样会对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造成障碍,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第二,从更现实的角度看,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需要通过《基础会计学》的考试,因此,学习《基础会计学》课程能为其取得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证书奠定基础,减少难度。

总之,《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对财会专业和非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尤其重视该课程的教学,加强对学生的考核,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2.《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特点

《基础会计学》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核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线,结合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着重阐述会计的基础知识,做到理论与实务并重。基于此,《基础会计学》课程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

(1)《基础会计学》课程是财会方面课程的入门课,基础性强。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财务会计的基础知识,着重阐述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使学生领会财务会计的入门知识和基本流程。

(2)《基础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本科课程涉及会计相关的基本理论、概念非常多,理论性很强;

(3)《基础会计学》是一门连续性很强的课程。《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从而在此基础上理解和熟悉会计的基本流程。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依照会计操作流程去加工生成会计信息,例如账务处理过程有填制凭证、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结账、生成报表等, 课程章节联系紧密,逻辑性强,课程内容和教学都表现很强的连续性。

总之,《基础会计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物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将这些知识和方法运用于企业发生的业务和会计处理流程,二者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颇。由于课程的这些特点,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较高的授课水平,而且也要求有一定的教学手段和先进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合。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基础会计学》课程重要性和特点的认识,目前《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授过程中不注重强化会计基础知识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整个课程贯穿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有些教师认为其非常容易而忽视了这些基本理论的重要性。实际上如果不把基本的会计知识讲深讲透,学生就掌握不了坚实的系统的基础理论。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会计影响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

2.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基础会计学》是一门会计学基础性课程,在教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完全以课本为依据,采用“灌输”的方式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不注重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不强调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其结果导致学生对《基础会计学》缺乏全面理解,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识,甚至部分学生还会机械性的将书本中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以备考试之需。此外,《基础会计学》实践教学环节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授课时间的比例上,普遍存在重视前者,忽视后者的现象,或者只有理论教学而没有实践性教学环节,此外,授课教师理论知识掌握非常好,而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缺少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

3.没有注意《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基础会计学》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其各个章节的内容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容易忽视其各个章节内容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前面的知识不了解后面的内容,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又忘记了前面的内容,从而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无法把《基础会计学》各个知识点系统的联系起来,达不到教学效果。

4.教学方法单一

在《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匮乏的现象。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典型的经济案例,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自己动手、动脑,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合理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要点。例如,在讲授财务报表那一章的内容时,可以用企业连续几年的财务报表或者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同期财务报表为例,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纵向和横向财务报表比较,不但能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而且能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三、《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进建议

开设《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使初学者通过一定课时的学习,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即“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为后续学习或就业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应注重讲授会计基础知识

注重会计基础知识的教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注重会计基本理论的教学,会计基本理论主要指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基本原则和基本特点等内容,这些内容是掌握基础会计的基础。第二,注重会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的教学,这主要包括借贷记账法、账簿的登记方法、错账的更正方法、财产的清查方法、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基础会计需要掌握的内容,也是会计的基础知识,故需要切实掌握。

对于会计基本理论问题,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应确保教学课时,并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应该只是轻描谈写,一带而过,而应当加入适当的例子进行分析,系统深入讲授,例如关于“资产的含义”的教学,不能只是简单表述资产的定义,而应运用资产的本质特征,结合实物进行举例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抽象的书本知识理解具体的实例。当然,由于课程时间安排等原因,对于会计基本理论问题不可能在会计学基础课程中全部都系统深入地研究探讨,但在基础会计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会计主体、谨慎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等重要的会计观念,必要时还应该介绍一定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以便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课堂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解、掌握、运用”三者结合

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使学生理解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概念、程序、方法,二是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具备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分析能力。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做到:第一,对于《基础会计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要讲透,例如,在讲授“借贷记账法的定义”时,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这个概念,而且要结合书中的例题,讲清楚“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涵义以及借贷记账法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看到借贷记账法定义的同时,联想到其具体的操作步骤。如果我们只是作为硬性规定让学生死记硬背,不通过例题给学生解释清楚具体如何操作,学生对这个问题就会总是一知半解,也不利于学生对会计的深入理解掌握。第二,对于书本上所说的流程和操作顺序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而且要通过实际操作使其能够运用,例如,在讲会计凭证的填制时,书本上有很多的条条框框,教师如果仅仅拿着书本给学生读一遍,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从而达不到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每个学生发一张会计凭证,让他们一边学习书本上的规定,一边在自己的会计凭证上填制,就能让他们在学习书本的时候还掌握的如何运用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会计学基础教学仅使学生理解掌握会计理论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使学生学会科学、规范、熟练地运用,培养应用能力。会计学基础课程中应注意以会计账户、记账方法等为主要内容,加强的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上会计实验课,让他们了解并熟练会计业务的处理和基本流程是非常必要的;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采用每个学生复印一张会计凭证,一张各种格式的账页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基本操作,才能把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

3.要注意《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各个章节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其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在教学时讲授某一章节时要注意与其他章节的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授时,首先,要注意把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讲授,掌握会计学基础的总体知识构架。把握好知识的总体框架,才能理清讲授的思路,提高教学效果。会计学基础的内容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讲授会计基本理论,是课程的理论指导思想。第二部分是会计方法,介绍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第三部分是会计方法的总结,主要介绍账户分类和会计核算程序;第四部分是会计工作组织的相关问题。这几个部分是相互依靠,相互联系的内容,教师在讲授时,不能跳过某些内容直接讲后面的内容,更不能本末倒置,而只能循序渐进,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其次,注意讲清知识的内在关系。在把握会计学基础总体框架的基础上,还要熟悉各章节以及各个具体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中不能将相互联系的内容割裂开来,就事论事,而应将教学内容串联为一个知识整体,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握会计学的内在规律,也能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巩固已学知识,例如,教师应讲清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会计账户的关系;会计等式与记账方法、试算平衡、会计报表的关系;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关系;销及财务成果核算的业务处理的关系;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处理程序之间的关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各环节的关系。

4.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因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不同而多种多样。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我认为会计学基础教学应较多地运用图解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会计图解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与归纳,将会计理论知识、会计业务处理方法,以及会计工作的规范程序抽象概括为图表形式,利用图表进行会计教学一种教学方法。图解法教学法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系统全面的特点,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有一个系统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图解教学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在全面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律基础上,进行系统归纳,合理设计。图解教学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基础会计教学,例如在讲授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时,我们可以用“T”型账户图反映借贷的方向和金额,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理;在介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和填制时,可以画出这两个表的大概结构并进行填制,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更立体。在讲解会计凭证的各种分类时,最后通过将账户分类图示展现给学生,就会使学生的思路清晰明了,可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

《基础会计学》里的会计确认、计量和对外报告等内容不仅是规则性很强的工作,同时需要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案例、“小组讨论”等模式,培养初学者的职业判断兴趣,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此外,案例教学法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在会计学基础教学中也应尽可能地推行案例教学。在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时应结合基础会计的课程特点,并兼顾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选题要小而精,有一定的研究性。例如,在讲授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时,可以通过演示一张有多处填制错误的会计凭证,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案例资料请同学判断演示的会计凭证的错误之处,应如何正确的填制该项经济业务。通过趣味性、探讨性的案例,使学生将会计理论、方法与会计实务操作联系起来,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开展启发式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本文针对《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以上几点建议,旨在通过改进《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小结

综上所述,《基础会计学》课程是研究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专业基础课,学习该课程不仅能为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后续会计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而且能为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学知识拓展新的途径。此外,《基础会计学》课程还存在基础性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紧密、连续性很强等特点。本文从《基础会计学》的重要性和特点出发,研究探讨了会计学基础教学改进的建议,强调本科会计学基础教学应注意加强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教学,应注重“理解、掌握、运用”相结合,教学中应把握好知识的总体框架,讲清知识的内在关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钟亚兰涂利平 罗 杰: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改思路探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0-43

[2]梁星梁美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改探讨[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1, 15(3):20-24

第9篇

关键词:财务人员 提高素质 选人 培训 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48-02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兴衰成败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财务管理的主体则是由包括财务主管、会计、出纳、出入库记账员等人员组成。其中尤其是会计人员是否称职,对财务管理的成败具有关键作用。虽然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师以上的从业资格证书,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遍地开花,没有取得资格证书而从事会计等财务工作的大有人在。有的虽取得资格证书,由于缺乏培训和监督,基本技能生疏,财务报表错误百出;有的职业操守欠缺,做内外两套账习以为常,财务数据严重失实,渎职犯罪也时有发生。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善,必将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加强培训和监督,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以适应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需要。

一、财务人员素质方面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因为财务人员是企业单位财物的直接管理者,也是资金来往的直接操作者,同时是单位财务信息的收集、记录、者,所以企业领导对财务人员的配备都相当重视。可以说,在有用人自的企业,财务人员基本上只能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信得过的人担任。虽然从总体上说,绝大多数企业能够按照会计法的标准配备财务人员,财务人员队伍素质是好的,是能够胜任的。但是,由于有些企业负责人的任人唯亲和唯我独尊,财务人员配备中滥竽充数的情况也相当严重。这就必然导致少数财务人员素质低劣,财务管理漏洞百出。

1.缺乏基本技能,账目混乱不堪。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企业单位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如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产物资的收发和增减及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基金的增减的收支,费用和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本的计算和处理等,都必须借助会计核算,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这整个过程都要有熟练的基本技能才能完成。但由于有些企业在选择财务人员时信任第一,水平第二,其任用的财务人员就未必能胜任。有不少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基本上由老板的七大姑姨担任,即使有少数“外人”担任财务人员,也大都有职无权,做些账目善后粉饰工作而已。其结果,必然造成账目混乱。如有一家鞋材公司,会计是老板的外甥女,出纳是他的女儿。上岗一年后,因财务报表不能及时上报,并错误百出,当地税务部门上门核查,这个企业的出纳竟然连凭证制作都不会,她装订的会计凭证和原始发票是分开的,根本无法一一对应。那个会计连基本的会计科目也不懂,账表不符比比皆是。且该企业的许多应收应付款项都是通过老板的个人银行卡,账外运行。面对检查,企业老板能如实提供与客户的资金往来情况,并非有意瞒报营业收入偷逃税款。可以说,该企业账目混乱,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完全是因为财务人员没有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所致。

2.缺乏职业操守,财务信息失真。我国《会计法》对会计的职业道德有明确要求,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但在现实中,不少企业为了规避税费,或者为了得到银行贷款,往往要求会计人员随意改变会计资料,而不少财务人员不能坚持职业操守,配合财务信息造假。尤其在民营企业,有内外而本账的不在少数。这已成为少数犯罪分子偷逃税款和骗取银行贷款的常用手法。据报道,有家企业用瞒报营业收入的方法,而年就逃税1800多万元。还有一家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公司,通过虚报出口额,骗取国家退税3500多万元。虽然犯罪的是老板,但是财务人员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视规章为儿戏,意外财务风险频发。财务管理相对于企业的人事、营销、研发等部门的管理,应该是个规章制度最健全、变化最小的管理系统。从宏观上说,有国家依据《会计法》第50条的界定,制订了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它包括了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制度、会计工作管理制度等基本内容。从微观上说,每个企业从诞生起,就应该制订适合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在有些企业,由于财务人员缺乏责任意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往往让企业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如温州有个企业,因为会计经常擅离职守,将单位财务章、法人章等全部交给出纳保管,结果出纳在二年内就从银行领取现金158万,用于个人消费。后来虽然出纳被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企业的损失已无法追回。又如温州经济开发区有二家企业,遭遇电信诈骗,骗子冒充董事长、总经理,在微信上要会计给其银行卡转账,说用于支付货款,结果被骗400多万。如果财务人员遵守银行账户管理规定,所有公司资金往来通过银行对公账户,就不会轻易让骗子得逞。

4.道德滑坡,监守自盗时有发生。财务人员是直接和钱、物打交道的职业,应该要有和职业相适应的思想觉悟、职业道德和自我控制能力。但是由于有些企业长期忽视了对财务人员的思想教育,以致有些人受拜金主义的影响,监守自盗,大肆贪污受贿。如温州建设集团总会计师余某某多年来受贿120万元,挪用公款1000多万元,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5.经济知识贫乏,财务分析空洞无物。财务报表分析是每个合格财务会计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所谓财务报表分析,即根据报表的资料,通过调研,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计划预算为依据,分析检查各项预算任务的完成情况,总结经验,查明问题,并作出评价。特别是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能力作出评价。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者有用的信息,以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所以,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现在一般企业的财务分析仅是对报表所反映的收支增减原因的说明,根本没有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能力作出评价,可以f没有对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在许多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甚至根本就不做财务分析。近几年的经济调整中,许多的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企业决策者忽视财务分析,财务人员不会运用财务分析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应充分认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财务人员队伍素质确实极需提高。充分认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准确调控经济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1.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团队是企业安全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在现代管理学上有句名言:“当家不理财,等于不当家”。当然,这里说的当家理财,并非是要企业负责人亲自去操作企业的资金往来,而是要任用一支堪当其任的财务人员团队,由他们按照企业预算运作,准确地记录、核算、汇总企业的财务状况,并通过财务分析,形成系统、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供企业决策团队使用。只有加强有效的财务管理,才能让企业负责人在制订企业发展规划、应对市场风险时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把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小。

2.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竞争。但是竞争必须在经济法规允许的框架内合理合法的进行。可是有的企业唯利是图,为了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往往不择手段,伪造并披露假信息就是他们的手段之一。其中,伪造财务信息,骗取客户与之交易,骗取国家政策支持更是他们的常用手段。这实际上是一种诈骗行为。在一些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对这种诈骗行为的打击是十分严厉的。在我国,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完善之中,更要预防和打击这种诈骗行为。预防这种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建设一支坚持职业操守的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队伍。只有绝大多数财务人员克服“端谁的碗,服谁管”的狭隘意识,认识到伪造虚假财务信息是一种犯罪行为,企业诈骗行为才能有所遏制,规范市场秩序才有坚实的基础。

3.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有利于制订宏观调控政策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制订政策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加强风险管理,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而要制订正确的政策和有效规范市场次序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反映经济活动的财务数据真实可靠。在前几年,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失灵,越调控房价越涨,恐怕就和许多房地产企业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和统计信息密切相关。所以,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更是为了政府更加有效地调控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三、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的措施

1.严把用人关。根据我国《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师以上的从业资格证书。但是在现实中,有许多在岗会计人员并没有会计师证书,而是用所谓的会计上岗培训证书来代替会计师证书。这样难免会让有些缺乏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滥竽充数,造成财务账目、报表错误百出。所以,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对现有会计人员开展全面清查,对没有取得会计师证的人员实行强制培训,如果培训仍然不合格的则应要求有关单位马上更换财务人员。如发现有会计师证书的财务人员在工作中有意伪造虚假财务信息的,则应予以诫勉谈话,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性质严重的应该吊销会计证,取消其终生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

2.加强有效培训。会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会计从业人员必须熟悉、精通会计专业知识,掌握会计技术。随着在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专业技术在不断更新,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也应该与时俱进。同时,会计工作具有强制性和社会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熟悉国家经济政策、财政法令和财经制度。

一是要扩大培训的覆盖面。为了提高财务人员培训的覆盖面,我认为财务人员培训应有财政、税务、审计部门联合实施。培训对象应该是除个体户以外的所有有税务登记的企业单位的财务总监、主办会计、助理会计等财务人员。

二是要加强针对性。为了提高培训效果,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要有不同的培训重点。如对刚上岗的财务人员,应重点突出会计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对老财务人员,应以知识更新教育为主。同样,对财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培训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是个比较特殊的职业,其职业道德和其他职业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一般来说,会计职业道德包括六个方面:爱岗敬业,熟悉法规,遵纪守法,客观公正,勤于服务,保守秘密。六个方面缺一不可,但其中熟悉法规,遵纪守法,客观公正尤其重要。因为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具体实务工作,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国家政策法规,往往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给单位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在会计人员培训中一定要加强道德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加强会计道德理论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他们力争做一个道德高尚、坚持职业操守的合格的财务人员。

3.加强监督。任何权力没有监督必定产生腐败。我国《会计法》的27至35条专门规定了对单位财务工作和会计的内外监督内容。从现实看,对单位财务工作内外监督不到位的情况还比较常见。财政、税务、审计等监督部门由于人力有限,往往是被动监督多于主动上门监督。又譬如银行,应该是对单位财务工作的外部监督部门之一,但是有些银行为了拉存款和完成贷款额度,变相鼓励单位多头开户,或者纵容企业虚报资产,或帮助提供外部担保单位套取银行贷款。至于内部监督,在不少单位也是形同虚设,许多中小企业甚至根本就没有内部审计制度。这种状况难免会让财务人员疏于律己,视制度为儿戏。所以,只有真正落实会计法的监督要求,才能发挥监督在改进财务工作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中的作用。

首先是外部监督制度化。财政、税务、审计、银行等监督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对管辖范围的企业单位财务监督,要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做到监督制度化,不能因鼓励经济发展等理由不去监督,不敢监督。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监督应一视同仁,不能对有的企业“查到死”,有的企业“死不查”。对没有尽到监督责任或乱监督的部门应追究领导责任。

其次是内部监督常态化。建立、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要健全内部审计组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特别要防止因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而使内部审计制度形同虚设。要真正让财务人员的工作处于全方位监督之中,尽可能减少财务人员失职渎职行为的发生。

第三是监督与考核相结合。对监督中发现有重大财务问题的单位,应取消其创先评优资格。对有失职渎职行为的财务人员,应该及时给于相应处理,乃至建议更换财务人员。

总之,只要严把用人关,培训常态化,监督制度化,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一定会有新的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也一定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000.7.1

[2] 董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条文释义.书号:ISBN978―7―5158―0532―9

[3] 宋海峰.企业管理制度手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书号:ISBN978―7―204―10398―0

[4] 玉卓.教你做一名秀的财务会计.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书号:ISBN978―7―5639―2229―1

第10篇

摘要:审计专业教学是向社会输送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我国当前的审计教学存在各层次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等问题。需要重新定位各层次审计教学的不同目标,重构高职审计教学内容体系。

关键词 :高职;审计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体系;重构

一、我国审计活动、审计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审计活动“源远流长”。具有“独立的经济监督”特征的“国家(政府)审计”审计起源于西周时期,二十世纪初、中期,又从国外借鉴、引入“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并存。“政府审计”、“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等审计形式共存。

审计专业教学是向社会输送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自20 世纪80 年代初,随着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立、注册会计师审计组织的恢复、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各层次的审计教学的蓬勃发展,专业课程相继设置,审计类专业通常开设“审计学、财务审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审计案例及审计理论专题”等课程。会计类相关专业通常开设“审计学基础、财务审计实务、审计案例”等课程。审计教学内容多有重叠、交叉。且不同层次审计教学课程体系几乎相同。

我国现行的审计教学,从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到职业教育的高职、中职各层次均有开设。但开设课程与教学内容大同小异。由于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趋同性。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专业知识及职业能力”人才的需要。

从社会的审计实际工作角度看,需要不同层次,不同职业能力的人员。高职审计教学基本目标,是由审计工作需要及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求决定的。教学目标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掌握一定的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能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初级审计工作或助理审计工作的人员”。教学内容应定位于“审计基础知识”与“企业财务审计实务知识”与“审计实训技能”等部分,不宜再过多过宽。可开设,“审计基础”、“财务审计实务”、“审计实务”等课程。

“审计基础”应包括:“认知审计种类、理解审计基础理论、熟悉审计基本方法及工作流程”等教学内容。“财务审计实务”应包括“以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为载体,主要的操作程序、操作内容、操作方法及常见错避问题分析处理”等教学内容。“审计实训”应包括“实务训练,即以财务审计实务为主要内容的仿真性模拟训练,全过程的实务作业,达到熟悉、掌握必备的审计实务技能的目的”。

各层次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叠,加之有理论,无实践的教学,使培养出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

二、重构审计课程体系及审计教学内容体系

(一)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重新定位审计教学目标

由于我国现阶段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并存。“政府审计”、“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共存。因而,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审计”侧重于“查错纠弊”,“民间审计”侧重于“经济监督与经济鉴证”,“内部审计”侧重于“改善经营管理”。他们对审计专业人才有着不同的“能力”与“知识”方面的要求。

“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对会计与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的要求表述为:①辨认目标、问题与机会的能力。②识别、汇总、计量、总结、分析、解释那些对处理目标、问题与机会有用的财务审计与非财务数据的能力。③应用数据、作出判断、估计风险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审计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审计专业教学,向社会提供具有审计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人才。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的审计教学目标可定位于培养具有“全面的审查能力、系统的分析能力、流畅的表达沟通能力”的审计专业人才。审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应包括“法律法规知识;财务会计知识;审计实务知识;应用写作知识”,除一般的职业能力与知识要求外,不同层次的审计教学目标应有所侧重、有所区别。硕士研究生应培养审计理论及审计实务的研究型人才。教学内容除审计基础、审计实务外,应侧重于审计理论专题。本科应培养注册会计师等审计中、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应侧重于中、高级审计实务。高职应培养审计初级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初级审计实务技能与知识。

(二)根据审计教学目标,重构审计课程体系及审计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审计教学内容体系应以《财务审计实务》内容的构建为中心,向《审计基础》追溯和向《审计实训》延伸。《财务审计实务》内容应包括①初步审计活动:包括“认知审计流程、了解委托人的基本情况、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风险及评估、制审计计划”等。②业务循环审计:包括“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费用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等。③审计业务完成阶段工作:包括“审计报告编制前的工作、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编制试算平衡表、取得管理当局声明书和律师声明书、进行总体性复合、审计总结、确定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评价审计结果、发表审计意见”等。

《审计基础》课程为“审计实务”的开展提供基础知识、方法。内容包括:①审计概述:具体包含“审计的定义、审计的必要性;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审计的职能、作用、特征;审计对象;政府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及其条件;审计职业道德的涵义、职业道德规范”等。②审计目标与审计流程:具体包含“我国会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会计报表审计的具体目标、会计报表认定;审计的基本分类;审计流程、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评估、审计计划编制、审计各阶段的工作项目”等。③审计方法与审计抽样:具体包含“审计一般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的区别、顺查法与逆查法、错账查找的方法、审计技术方法及运用技巧。审计抽样的涵义及种类;样本的设计与选取;分析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重估抽样风险,形成审计结论”等。④审计准则与审计依据:具体包含“国家审计准则体系、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独立审计的过程;审计依据的特点、种类”等。⑤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具体包含“审计证据的定义、作用、种类、特点,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种类、格式及编制”等。⑥审计报告与管理建议书:具体包含“审计报告的编制、管理建议书的编制”等。

《审计实训》按《财务审计实务》的体系安排具体的实训内容。

参考文献:

[1]张贵平.审计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与体系构架研究[J].中国审计网,2013/4/30.

[2]付晓,姚晓刚.高职审计实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商业会计,2012,21:126-127.

第11篇

一、我国计算机在社会审计工作中应用的现状

1、传统手工审计作业方式还是审计的主要方式

我国社会审计制度的建立和起步比较迟,前几年由于外部环境和人才缺乏的,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仍然采用手工审计方式,即使在审计中应用计算机,也大多是部分手工审计模式的简单模仿。

2、会计电算化尚未全面普及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普及需要软硬件及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支撑,且在欠发达地区及面广量大的小型,会计电算化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这就制约了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3、审计软件专业化不够

现有的审计软件均为办公自动化软件改变,而不是专为审计开发的,如:运用EXCEL帮助客户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以及合并报表附注;并进行性复核与部分实质性测试的审计程序等。由于不是专为审计开发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显示出规范性、系统性、安全性、层次性方面的不足。

4、从业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低

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普遍应用,但有相当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对有关企业信息化的常见企业管理软件如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MRP(物料需求管理系统)、MRP2(制造资源管理系统)和ERP(信息化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了解粗浅。而这些管理软件都是企业现在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主要代表,如果对这些软件缺乏深入了解,那么注册会计师进行计算机审计就只能停留在办公自动化的层面上,无法在审计实务中利用上述系统进行有效的审计。

5、既掌握会计、审计知识又掌握较深的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

现有注册会计师中,有的是老的会计人员,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几乎是空白;有的虽然业务能力很强,但计算机技能不强。而一般院校的审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也仅学了一点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而审计电算化要求有一批既懂审计知识,又掌握较深的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也是阻碍计算机审计深入下去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计算机在社会审计工作中应用的主要对策

l、把握未来审计的发展趋势,赋予计算机审计新的内涵

美国会计学会会长W.SteveAlbrecht教授预言,未来的企业信息管理和理财会越来越复杂,最终会吞食传统的会计行业。在未来先进、高效的计算机环境下,传统的手工财务审计必将被计算机审计所取代,其发展趋势表现在:一是从部分审计工作计算机化转向全面审计工作计算机化;二是从单一的财务报表审计转向整个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三是审计证据和档案化;四是从定期的现场审计转向定时的在线审计;五是审计重点从原来的事后的静态审计转向事中和事前的动态审计。

根据上述趋势,我们必须赋予计算机应用审计以新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用计算机管理的财务和经济管理电子数据进行审计。核实经济活动记录的正确性,就需要对由各类信息系统管理的电子数据的审核,传统审计手段必须进行改革和延伸。二是对管理电子数据的计算机进行审计。要根据数据审计中发现的,进一步核查计算机软件可能出现的错弊,避免信息化条件下“假帐真查”,这是审计工作上的新发展、新调整。三是联网审计。对一些稳定的大客户,可进行联网,实行网上审计。

2、开发先进实用的机审计软件

大型师事务所应与实力强大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审计软件。软件中既要包括财务审计软件,也要包括财务管理软件。总之,审计软件的方向应该是会审一体化,会计支撑审计,审计制约会计,这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能力,而且也是会计软件和审计软件向深层次开发的新的理念和发展方向。审计软件应该具有强大的工作底稿制作能力和查证功能,为审计人员节省时间;数据可传递,能自动生成和人工输入相结合,产生合并抵销分录;能自动产生勾稽无误的审计报告和会计报表附注;有灵活开放的系统,方便用户进行二次开发等特点。

3、加大对计算机配备的资金投入

会计师事务所要重视计算机配备的资金投入,对业务一线的审计人员,要配备一定量的笔记本电脑。有条件的要建立内部局域网,以保证信息的畅通。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要充分利用局域网进行审计报告的传递签发,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可靠性。

4、加快制订有关数据审计证据效力的法规

无纸化的电子数据作为审计的有效证据,是计算机审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审计系统的做法是,要求被审计单位将计算机记录的数据都要打印到纸张上,并由负责人签字,方可作为审计的法律依据。但电子会计数据作为与纸张记载的数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问题缺乏法律保障,因此应尽快制定这方面的法律,为推进计算机审计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5、要加强对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要将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作为注册会计师后续的必修。在培训中,应根据注册会计师人员的不同学历、知识、年龄状况,分类进行教育。通过培训,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为计算机审计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6、要注重引进和培养懂审计、懂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第12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来爱梅(1969-),女,浙江萧山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21-03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16号文指出要针对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强调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在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可以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努力跟随高职教育的发展步伐,致力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化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本文阐述的就是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会计》课程基于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下的课程改革内容。

一、《基础会计》课程设计理念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计理念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一直致力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突出会计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按照岗位能力要求,把三年的教学计划分成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和第二学年侧重核心能力—会计核算及纳税处理能力(含财务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第三学年侧重于财务数据管理和审计监督能力的培养(见表1)。

(二)基础会计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基础会计》课程的设计理念紧紧遵循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计理念。通过企业实地调研和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基础会计》课程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三年的教学计划中,我们把它定位为会计实务操作的入门课程,要求同学们学完该课程后能胜任“会计员”(包括出纳、记账员)的岗位要求,具备会计基础核算能力。按照会计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我们要求学生能在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程序(凭证-账簿-报表)的基础上,强调对于会计核算整体性的把握。

在这样的定位下,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按照会计“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工作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安排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实训。

1.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课程开发团队。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会计的课程团队,包含了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任教师和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能满足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2.建立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课程努力建立独立的会计模拟实验室,而且积极建设较多的关系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

3.积极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与实训指导书。

4.对教学内容进行良好的课程设计和开发,注重高职教育的实用和可操作性。

5.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围绕会计职业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够用为度,围绕会计职业的工作过程,采取项目化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把传统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分成5个大项目,包括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而工作任务则是紧紧围绕三个核心项目展开。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配

理论教学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会计的定义、会计职能、会计任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会计基础理论;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薄、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实训教学部分主要针对企业会计员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一个模拟企业为资料完成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实训、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实训、登记会计账簿实训、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实训。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具体教学内容分配如下:

1.会计基本知识—教学内容为会计的定义、会计职能、会计任务、会计对象。技能实训内容是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了解会计基本职业素质,对会计工作组织有一个整体了解。

2.会计基本理论—教学内容为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复式记账等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基本核算方法整体介绍,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薄、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复式记账在企业销业务中的运用等。

3.会计凭证的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教学内容主要以一家模拟公司的典型业务为主线,围绕着这些典型业务完成识别和填制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这两项最基础的技能。

4.会计账簿的登记—教学内容为在前面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基础上,完成会计账簿(含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5.财务报表的编制—教学内容在前面总账和明细账的基础上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