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

时间:2023-06-08 11:1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媒体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

第1篇

图像处理 图像分析 艺术化 数字媒体技术

一、前言

浙江理工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艺术素养,系统地掌握数字媒体设计、制作、处理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精通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以及面向网络的、新型数字媒体综合开发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电影厂、广告公司、游戏制作公司和大中型企业等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制作、兼通艺术和技术的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是一门在对传统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的基础上,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新开设的专业课,该课程主要讲述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和技术,强调生成不同艺术效果的处理方法。

本文首先对传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设“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课程的必要性;然后就“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课程的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讨论;也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我们的经验与不足。

二、开设“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课程的必要性

从教学内容上,近年来《数字图像处理》已经形成以数字图像基础、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彩色图像处理、图像编码、形态学处理、图像分割和对象表示与描述为基本教学内容的一门信息类专业课程。而且,随着新技术在图像处理中的广泛使用,诸如小波变换、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新内容不断增加到课程体系中。但涉及艺术化处理的内容较少,目前,讲述图像艺术化处理的教材或者参考书基本都是讲述如何使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进行制作的,而基本没有讲述对图像进行艺术化处理的理论和方法的。对旨在培养艺术和技术相结合复合型人才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图像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形式,学习对图像进行艺术化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有益的。

那么,开设这门课程是否可行呢?虽然目前还没有一本数字图形艺术和处理的教材,但针对数字图像进行艺术化处理,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在图像学领域,艺术绘制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艺术化绘制的图形学原理与方法》一书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地归纳总结。图形学艺术花绘制的结果基本都是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从教学内容取材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三、课程的总体设计

根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8讲:

第1讲为数字图像基本概念和图像编程,主要介绍图像概念、图像感知、获取、采样、量化,图像的基本类型和主要文件格式,以及对BMP文件的读写和DIB类介绍。

第2讲为图像信号处理基本理论,讲述几种常用变换及其应用,包括傅立叶变换、离散余弦变换、小波变换和雷登变换。

第3讲是图像特征提取,主要讲颜色、形状、纹理等特征的描述、提取及分析。

第4讲为图像处理基本操作,讲述空域和变换域图像增强,二值图像和灰度图像的形态学处理。

第5讲为图像的分割、恢复与合成,讲述基于像素、区域和辩解的分割及所属;图像降质的数学模型,以及滤波法、代数法、非线性法等恢复方法;图像的合成算法。

第6讲为彩色图像处理,讲述彩色基础、彩色模型及相互转换、伪彩色变换、颜色转移。

第7讲为数字图像的艺术化处理,讲述基于像素级运算的艺术化效果生成,基于笔画绘制的艺术技法模拟,直接借鉴参考图像中的色彩搭配和纹理效果的艺术化绘制,基于绘图样例的艺术化绘制模拟。

第8讲为图像特征降维及其应用,讲述线性和非线性降维的方法和应用。

四、实践教学的设计

“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课程具有涉及的知识面广、理论较深澳、内容不断丰富等特点。对这样一门涉及技术与艺术,既强调处理方法的理论性,又强调实践结果的艺术性的课程。仅凭教师的课堂讲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以足够的实践锻炼,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利用所学理论,进行设计开发和研究创新的能力。

在设计图像处理实践环节时,一方面,要保留有代表性的经典内容,同时考虑到近年来彩色图像已得到广泛应用,增加彩色图像处理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针对图像的艺术化处理,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实验结果的直观艺术效果中能有效弥补理论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实践内容的不同,我们把实验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基本型、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基本型实验,主要是通过实验对基本理论进行实现,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对所学理论进行简单应用;创新型实验主要是通过学生自由分组,通过教师提示,大脑风暴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不要求实验结果的完美性,关键在于创新和创意。综合型实验,要求学生完成运用多种图像分析处理理论和方法,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而且这门课程需要进行实践的内容较多,为了解决实验内容多与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我校在设计该课程的实践环节时,采用实践作业、课内上机实验、大作业和课程设计四种实践形式。考虑到学生后续学习工作的实用性和实验的效率,在实验环境和开发工具的选择上,我校采用C++和Matlab作为主要实践教学语言,在实验类型、实践形式和开发环境之间的具体操作如下:

基本型实验,安排一次课内实验,主要是如何利用C++进行数字图像的读写及直方图统计,以便学生熟悉BMP图像的格式,掌握BMP图像文件的读写,并进行像素数据的处理,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另外,要求学生通过实践作业的形式,学习使用Matlab进行图像读取等基本操作。其他基本型实验主要以实践作业的形式进行,建议学生使用Matlab完成。

设计型实验,主要使用C++作为开发语言,安排三次课内实验,分别是图像增强、图像的特效显示、图像的艺术化处理。图像增强选择空域图像增强、变换域图像增强;图像的特效显示可以实现图像的渐隐、图像的伪彩色处理等;图像的艺术化效果可以完成Laplican素描、马赛克效果艺术化绘制。

创新型实验,以大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可以从参考题目中选择之一进行,也可以自己确定所作内容。如在线图像艺术化处理系统、图像艺术化显示系统等。

综合型实验,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完成。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图像处理系统,或者图像应用系统,但必须包含图像分析、艺术化处理的内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课程的特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的所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在常规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还采用了下面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操作和理论相结合。由于学过艺术类的课程,如《色彩构成》、《绘画基础》、《平面形态设计》等;并对Photoshop和Flash等软件的使用较熟悉。所以在讲述色彩相关的内容时,对于学生熟悉的内容,简单带过;对于图像处理分析的多数理论,Photoshop中都有对应的操作,可以将理论和操作相结合。

2.先修后续课程间广泛结合。由于“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涉及计算机、艺术、信号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广泛应用于虚拟现实、网络媒体、生物医学、工业、国防等多个方面,先修和后续课程较多。同时,增加了课程的难度,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先修和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实践环节的综合。我们在先修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可视化编程中,以图像处理为例子进行讲述,有了图像的编程基础,在“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课程中,实验课就更容易开展。在于后续课程衔接方面,在讲到图像特征提取时,利用“数字摄影”课程的照片,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课中的全景漫游图片的拼接进行讲解,不但把这些课程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其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3.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这门课,内容多,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可时少。在讲授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节省板书时间;利用视频,展示处理过程和效果,更直观;利用网络交互式图像分析处理平台,提高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便于老师和学生就实践环节进行沟通。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教材,目前还没有完全合适的教材可供选用,所以只能使用自编讲义。其次,传统的图像处理理论多针对灰度图像进行处理,如何把图像处理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彩色图像的处理中。第三,对于图像的艺术效果的评价,涉及到人的主观因素,如何客观地进行分析,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成果予以支撑。

六、教学队伍建设

“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这门课,横跨技术和艺术。而同时精通数字图像分析和处理理论,又具有较好艺术功底的老师十分难得。在实践中,我们采用校内与艺术设计学院联合教学,校外积极引进具有艺术背景的教师参与到该课程的教学中来,同时针对现有教师,组织先修后续课程的任课教师,组成教师团队,进行综合教学。

七、总结

本文基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传统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对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不足;结合学校开课实际,就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课程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技术和艺术复合型课程的教学和建设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1]明冬萍.《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69-170.

[2]Michaella Janse van Vuuren and Gerhard de Jager,Art And Image Processing,2005.

[3]Henri Maitre,Francis Schmitt,15 Years of Image Processing and the Fine Arts, Image Processing,2001 Proceedings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4]李杰,刘弘.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形艺术图案生成方法.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38(6):33-36.

[5]耿卫东.艺术化绘制的图形学原理与方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验改革与实验系统的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03,(4):100-103.

第2篇

数字媒体专业设置在理工科院校、艺术类院校或传媒类院校等不同院校时往往还会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会有不同的偏重。本文的讨论将结合山东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予以展开。

1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面向新时期的人才需求,明确数字媒体专业的定位,借鉴学习国内外知名院校相似、相近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并加以整理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科学、系统地制定教学计划出发,组织本专业课程内容,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必须体现知识结构的综合性,使得学生通过该专业的学习,可以充分理解数字媒体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特定应用领域的软硬件环境与工具;并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

2课程体系设计方法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首先做到“强化基础,突出特色”,实施2+2模式。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设置的课程重在打实基础,包括数字媒体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的技术技能与艺术修养;在三四年级所开设的课程强化个人的专业方向特色,避免不恰当地期望学生面面俱到,否则学生在将来就业时可能无所适从。应当在课程安排上尽可能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能够使学生在具备计算机技术与艺术两方面的基础的同时,塑造自身的专长。

实现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是应对上述需求的有效手段。山东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采取课程群的方式,对课程体系进行组织优化。相关相近课程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可以组成课程群,建立大梯队,按课程群进行课程建设,就本课程群课程的设置、知识点、学分安排、相互之间的内容衔接等问题开展研究探讨,并形成课程设置的调研报告,进而加强课程间的衔接与协调,获得整体优化。

课程群的设置以群内课程内容相关性较强、群间课程内容相对独立为原则,同时考虑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设置的要求进行划分。原则上每个课程群内的课程数目在5~10门。课程群设置相对固定。如果某课程群课程数目过多或过少,或根据设置新的专业课程模块的要求,可以进行必要的课程群课程调整。

3课程体系设计案例

按照初步的规划,主要课程群可以包括:公共(数学)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人文艺术基础、数字媒体专业基础、游戏开发、动漫技术以及数字内容管理等。

主干课程可以包括: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开发技术、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素描基础、彩画基础、速写基础、色彩构成、平面/立体设计、脚本策划、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高级渲染理论与技术、动画造型、动画渲染、角色与场景动画、计算机游戏引擎技术、PC/视频游戏编程、游戏项目管理、Web搜索技术、Web设计技术、内容管理与版权保护等。

课程群与具体课程的对应关系请参考图1。课程群的设置规划还需要结合各自院校的特点以及本专业的规范化建设经过一个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

另外,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一定要强调知识点的优化与授课方式相结合,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突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自身特点,包括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及艺术类课程在内。例如,操作系统课程在讲授一般性的基础理论之外,还要讲操作系统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关系、当前主流操作系统的进步如何适应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等等结合数字媒体技术特点的内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中许多课程涉及很多的数学理论,如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像处理,但在知识点的选择与课程讲授中,这一类的课程也要深入浅出,不强调过多的理论问题,而是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中的应用来讲。在此基础上,针对部分学生将来可能进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硕士或者博士阶段进行深造的要求,再增设部分高级研讨课程,进一步深入讲述背后的理论知识。

我们还规划将部分知名公司或培训结构的认证课程适当纳入课程体系,学生通过相应的认证课程后,给予一定的学分,同时限制每名学生的总的认证学分。

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力求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介绍详见本刊同期另文)。相应地,在课程设置方面,计划增设部分跨课程、跨年度的综合实验课程,允许学生按年级、兴趣与特长分别参与相应的项目中不同模块的研发工作。

针对数字媒体专业的特点,还需要不断丰富课程学习评价手段,将作业、课程设计、文献综述报告、考试等各种评价手段综合考虑,加强课程设计与文献综述报告等形式的开放式考核手段的运用,加大分数比重,允许学生有选择余地,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既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避免完全以练代学的职业化教学模式。

在教材的选用上,由于目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很多课程一时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有时也难免以教材定知识点与授课内容,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强调尽可能选用最新教材,并向国内外知名高校看齐,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选取相同教材或相近教材;另一方面,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给学生传授完整、最新的知识,并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建设工作,建立共享的课程资料库。

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数字媒体 艺术教学 应用探讨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digital media art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desig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roportion, higher vocational digital media art teaching qual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overall teaching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digital media ar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proposal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level of teaching.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digital media; art teaching; application discussion

互联网、多媒体与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发展之后,能够相互辅助,提高应用效率P。而高职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也成为教育行业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在高职院校中,但该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职院校予以重视,积极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1教学计划问题

在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所设计的教学计划通常会直接采用与本科相同的教学计划,未能依照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改进。在高职院校中,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使用时间较短,仍未设计出更加符合高职院校特点教学计划,而本科教学计划中,通常是通过划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来进行教学。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达到高职院校教学目的。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W制均较短,过多理论课程的设置会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实验经验少,导致学生往往只能学习一些表面知识,不能融汇到实际工作当中。这偏离了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征,不能为社会培养出足够的专业性人才,造成社会人才匮乏状况。Q

1.2 教材建设问题

完善的教材对教学质量也有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在采取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方法时,由于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专用教材较少,大多数都是为本科而设立的本科教材,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不高。甚至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工作,采用培训机构的培训材料当做教材使用,完全无法达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相关教材建设过于薄弱,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实用性的知识。在毕业后,仍不能快速融入社会进行工作,且理论知识也未能达到相应水准,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R

1.3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问题

在对高职院校进行设置时,需要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的规律进行总结,然后再利用数字媒体艺术进行教学。而根据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采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时,课程设置都较为分散,降低了教学效果S。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长期观察与分析的课程,过于分散的课程设置会导致学生记忆产生分散状况,不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与记忆,进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1.4高职院校技艺融合问题

高职院校在选择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时,不能与数字媒体技术教学混为一谈。在数字媒体技术教学中,主要看重的是对硬件技术的提升,而非学生技能的提升。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则更看重的是对学生艺术才能的培养,主要是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大多是由传统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中演化而来,吸取了传统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进行了改革。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仍未完全将两种教学方式分清楚,大大降低教学质量。

1.5高职院校文理分科教学问题

在高职院校开展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工作时,仍沿袭传统的文理分科教学理念。文理分科教学学生侧重有所不同,文科生大多更偏向艺术方面,而理科生大多更偏向技术方面。高职院校文理分科教学方式间接减少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将学生的潜力完全发掘出来。尤其是在开展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工作后,仍然选择文理分科方式会导致教学出现脱节现象,即,懂得艺术的学生对技术一窍不通,反之,懂得技术的同学对艺术毫无兴趣。这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来说,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T

2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原则

2.1遵循正常发展规律原则

高职院校在选择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时,应当遵循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律,不可违背发展规律盲目开展教学任务。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规律中,主要是以实用、必需、够用为发展目标。所有的教学课程安排与教学方法均应当遵循以上发展规律进行设计安排,以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培养社会职业能力为最终目的的发展原则。若高职院校未能遵循发展规律原则进行教学,会大大降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无法达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也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用之才。

2.2遵循艺术与技术相融合原则

在高职院校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教学艺术与技术相融合原则。尤其是在进行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时,不应当完全将文科与理科分开,应当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与学习兴趣有选择的进行分科。在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职业性、艺术性强的栋梁。

2.3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高职院校在开展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工作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则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同时,还应当做到因材施教,不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面对所有学生。U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性格、思想等均会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可沿袭到现代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工作中,否则不仅不会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教学,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调整。这样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朝向健康方向发展。

3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创新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需要随着教育行业的变迁,加大自身的改革力度,加强对人才的创新培养力度。在开展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时,应当在确保课程专业性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中,大多数仍处于理论教学培养,但由于学习时间的限制,与学生自身理解力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仍处于理论了解的表面位置,不能获得深度了解。在步入社会后,实践能力较差导致无法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应当增加对学生的创新性引导,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思考与研究。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感悟,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引导与总结。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还应当设立专门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可用资源,拓展学生及教师的视野,提高双方能力,必然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3.2加强对高职院校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

在高职院校开展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内容时,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除了需要专业素质高、自身魅力强的教师外,还需要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示范基地。为了能够让高校学生在步入社会前,真正了解所学内容,仅仅依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完全不够的。例如,在建筑高职院校中,为了能够提升建筑造价学生的计算准确度与理解度,学校需要建立专门的实践示范基地,包括钢筋示范、通风管道示范、脚手架搭设示范等多种示范内容。当高校学生能够具体运用所学知识时,实践能力才能得到质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国家补助的资金进行实践基地建设,真正达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3.3加强高职院校实验性教学模式的建设

在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中,需要多种实验教学模式加以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对高职院校进行实验性教学模式设立时,主要分为三种教学模式:第一,建设以工作室制度为实验本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时,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师徒模式进行教学,让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更好的融合,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到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强的动手能力。第二,建设以项目制度为实验本体的教学模式。根据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教W前准备一个实际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根据数字媒体项目需要主动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热情,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能够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第三,以技能大赛为实验本体。可以开展高职学校范围内的数字媒体艺术技能大赛,让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感悟,锻炼自身的本领。以上三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可以极大的提升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4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属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新方向,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人才。为了能够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在进行数字媒体艺术教学过程中,需要正视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不可逃避。为了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状况调整教学进度,这需要高职院校不断的摸索与进步。只有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式,才能够使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教学质量得到真正提升,从而促进我国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进步。

注释

王健,姚多忠,张舒予.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模式探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5(21):15-17.

杨雪,钱秉江.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15,24(28):178.

疏梅.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J]. 铜仁学院学报,2016,01(20):189-191.

韩建敏,李杰.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0,03(10):104-105.

第4篇

摘 要:在现代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数字化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们的重视。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是中职院校中一门主要的科目。其中采用微课的设计方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同学们的关注,并且能够将课程中的重点加以进一步的突出,学生们通过微课这一形式能够更快速的掌握教学重点,并且随时随地的就能够进行预习以及复习。课堂的学习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在开展数字媒体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研究微课的设计以及应用问题,让学生可以更加简单的掌握知识,在娱乐中就能够进行学习,真正的让学生接受这门课程。

关键词:微课;网络推送;创新

数字媒体专业是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一门主要课程。这一课程中运用微课的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以影视制作技术为例,需要学生能够具备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的能力,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对不同影视软件加以掌握,并且能够做到熟练的应用。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但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学生也难以理解这些复杂的内容,更不必说应用在实践中了。所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的分配,进行知识点的整合,采用微课的形式制作出来,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学习知识,最终达到应用在实际的目的。

1 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目标与意义

之所以要采用微课的教学方式,是因为微课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一形式还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在微课设计的过程中,主要运用到了真实的案例,教师通过对某一具有特色的案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原理,并且对知识加以进一步的延伸,重要的是还能够引起他们参与到实际的兴趣,在课堂中就能够有效地利用时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以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实现更好的互动,让学生们真正的⒂氲浇萄е校通过这一方式的运用,真正的突出了中职教学中数字媒体专业课程的重要意义。把课程引导和教学监督的主动权掌握在任课教师手中。实现利用微课组织教学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 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中微课设计遵循的原则

要想更好地设计微课,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为例,在进行微课设计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内容上的设计,一部分是流程上的设计。在进行内容设计时,需要从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之后的就业为依据,采用真实的影视片段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够从中发现行业技术中的发展变化,并且满足岗位上的需求。在对流程进行设计时,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教师的操练,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技术手段,根据学生的基础制定出一个符合他们水平的设计方案,从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能够让知识点更加简单、明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运用微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通常微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内容一定要精简、通俗,只是强调重点的教学内容。操作演示过程不要繁琐,尤其是利用软件工具演示时,要善于总结归纳每个步骤,把那些繁琐的基础操作步骤一笔带过,把关键步骤进行强调,引起观看者的注意。综上所述,我以微课《制作电影――遮罩技术的应用》为例进行详细解析,分享一下这门微课设计的设计思路。

3 以微课《制作电影――遮罩技术的应用》为例,阐述设计思路

在进行这一微课设计时,主要分为四个主要的步骤。首先要学生们对影片进行欣赏;其次教师需要讲解相关的技术原理;第三,根据这一影片的特点进行操作演示,将相应的流程进行总结。最后,再将影片进行合成与欣赏,并且拓展相关方面的知识。下面笔者将详细地对这一微课的设计思路进行阐述。

本课程中笔者选用了真实的影片片段,这在影视制作技术这门课程中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因为选择真实的影片片段能够让学生们进一步的提高关注度,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以韩国电影《绯闻主播》为例,笔者选择了其中一个片段,并且根据这一片段总结了主要的知识点,也就是本节课中需要学生掌握的遮罩技术,探究遮罩技术是如何应用在影片当中的。

学生在欣赏完影片以后,会对相应技术的原理产生求知的欲望。笔者选择了与之相似的影片素材,这样就能够达到与原理一致的目的。紧接着对主人公以及背景之间的色彩关系进行了演示,通过台灯以及背景墙所产生的色彩明度差异加以模拟,学生欣赏到了原素材的效果以及添加完文字之后的效果,进而得到了制作之后的效果,通过这些效果之间的比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循序渐进掌握知识的过程。然后利用字幕提示、旁白。框选动画演示讲解制作原理--利用遮罩技术把主体物从背景上分离,再利用层级关系把文字放在主体物与背景之间。在重点的部分制作三维动画演示来进行强调说明。

操作步骤演示录制一般利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常用的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屏幕录像专家、KK录像机等。我这里应用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制,这款软件的特点是操作简单,录制画面清晰,鼠标配有特效。可以框选录制区域。录制完成后在关键的步骤配有提示字幕。所用命令的参数重点标记出来,方便学生进行参照。因为软件操作过程比较枯燥和繁琐的。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恐惧感。所以,我把案例原先的七个步骤缩减到了四个步骤。但即使做到这样,大部分学生也会容易出现记忆混乱现象,难以完全接受。因此我在操作演示后加一个操作流程总结或流程图注释加深学生记忆。

渲染输出案例,放在课程最后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制作完的效果。也可以把制作练习的案例和电影案例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进行知识拓展对成片进行再加工。这样,既能复习以往授课内容,也能针对以后要讲的课程内容进行铺垫。利用微课进行教学主要是重新安排学生的课程学习时间,弥补课程时间不足的问题。利用网络和视频优势,把只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延伸到课下,让学生可以自由掌握学习时间,教师把握学生学习进度,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作为教师更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视频动画制作学习,掌握互联网和手机App应用技术,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设计微课作品。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结束语

微课设计形式多种多样,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作为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师,更应该发挥专业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眼界与专业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制作出多种多样的微课形式,供教学使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第5篇

对于同类名称专业分布在近百所高校,每年培养近万名毕业生的现状,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克服同质化倾向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各高校数媒专业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也是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明确指出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之一。

一、国内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状况

2004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一些具有前瞻性眼光的院校却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在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专业或在软件学院或计算机学院中开设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目前国内共有20余家高校新设有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事实上全国已有440所院校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涵盖动漫、游戏、网站、多媒体视觉传达、影视、信息设计等多个方向。

二、国内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尝试性办学也有10多年了,在国内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缺乏较为完整的办学思想、学科体系、培养方案和明晰的学科理论,相关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较少。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应用领域较广,宽泛的选择常使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方案不科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特色不明显,部分学生在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及实战动手能力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内容研究

针对地方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计划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研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在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综合实力和专业特点,确定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与专业素质的提升,使他们成为能在影视动画公司、数字媒体出版单位、网络公司、数字展示单位、教学科研部门等从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及相关研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为相关行业领域培养具有领军素养的高素质综合人才。

(二)拓展专业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内容涵盖数字影视、数字动画、数字出版、数字游戏、数字展示设计等专业方向,在学校实行通识基础上的专业(专业方向)教育总体框架下,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多学科交叉特点,设计“艺术+技术+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有宽厚的基础,又在专业方向具有较为精深系统的知识、同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与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识基础教育涵盖全校学生通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同时学习艺术设计及多个专业方向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与专业基本素质,夯实专业基础。专业方向教育涵盖专业方向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计创作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晰的课程体系使具有不同兴趣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且根据所选方向可以提前联系专业导师,有目的地进行专业理论及实践学习、研究,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培养。着重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最新发展成果作为教学的新内容,及时调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三)构建彰显特色的课程体系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提出制定新一轮课程体系的原则意见与框架方案,构建秉承传统、彰显特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着重改革课程设置与知识体系两个方面。研究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毕业设计的课程科学设置问题。研究主干课程(核心课程)和辅助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与学分相互之间如何设置,相得益彰。研究知识体系的构建中艺术设计学科、科学技术学科、人文知识学科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确定课程设置与知识体系构建,选择适合的已有教材、修订原有自编教材和编写新课教材,注重理论传授紧密联系实际应用。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依据制定课程体系选择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从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教学环境等几方面入手,探索适合本专业的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模式上研究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研究探究型教学模式中提出问题、创造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实践、整理分析处理信息等几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采用案例分析、问题讨论、情景再现以及项目执行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加工和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各种先进仪器、设备与设施,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实施环节中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独立设计创作能力、论文的写作能力,口头讲解说服能力,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能力,突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将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设计,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实习、设计(论文)、课外实践等三个模块;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三结合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计划组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工作室和学生工作室,搭建集教学实践、科研、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创作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地域特点和优势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引进设计项目,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

培养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选拔学生组建团队,参与国内外各项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使学生在不断的竞赛活动和实践过程中掌握具有独立创作、团队合作的能力,力争在各项学科竞赛中获得好的成绩,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训”的目的。

(五)构建适应专业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点的教学评价系统,对提高教学质量、学习效果与完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着重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两个核心环节:一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着重评价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参与度、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学科竞赛辅导等几个方面。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试与考查。理论课程一般采用考试方式,以试卷的形式从宽度来考试学生对基本专业知识了解与理解的程度、人文、艺术与技术综合素质的水平。专业课程一般采用考查方式,布置学生完成一个项目设计,从深度来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和在实际创作中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的综合性与复杂性,综合使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方法,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从而更能全面地反映教学活动的进展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发挥教学评价体系的诊断、激励、调节与教学作用,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本文由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1353)资助

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2013BZZ33)资助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BA011)资助

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ZK3125)资助

参考文献

[1]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J].装饰,2008(11).

[2] 黄鸣奋.数码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专业教学 市场互动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立和发展是在“市场导向”(Market-oriented)这一教育大环境下展开的。过去美术院校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下的是艺术家式的人才,而“大众教育”模式是针对市场的。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过去,传统的办学模式导致高校专业教学与市场严重脱节,造成“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从而使大量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这充分说明原有培养模式不是针对社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已经不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今天的社会是一个高度技术化、标准化、信息化的时代,所有最先进的技术、理念、都会被市场立刻消化,而且,这个消化过程正逐渐呈加速化发展趋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紧密联系高科技,因此,专业教学必须加强与市场的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与市场有效衔接的实习、实践环节,及时从市场获得最快的信息,才能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需求。

一、专业教学建立与市场衔接的实习、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包豪斯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现代艺术设计实践引入设计的感知训练。吉迪恩曾评价过“自然,学生靠这些练习不会成为艺术家,但这些练习可为他们打开表达之门,给他们新的视野。诚然,在我国现实的艺术设计教育中,缺乏足够的设计实践是影响我们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其中有办学条件的限制,也有观念的问题。很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不了解相关的行业知识。如交互媒体设计方向的学生经常由于缺乏对某类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特性、使用方法、工作原理和消费者期待等方面的了解而使自己的设计成为空中楼阁、花俏而不实用。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应该积极寻找和创造条件,将专业教学同设计实践结合起来,才是解决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实习、实践环节是锤炼学生艺术思维和技术成熟的过程

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也普遍开设了许多操作性、应用性的软件设计课程,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与社会工作实际需要存在差距。其中有由于数字设计所结合的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造成硬件设备及教学软件更新的问题,同时也有因文理科复合型人才匮乏,理论、实践并重的师资稀少,最终导致课程教学肤浅、实际应用性差的情况。因此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上需要科学、合理的结合设计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好的、顺利的适应这种“技术性的艺术表现”方向。实践就是带有很强技能技巧的揣摩与创作,这种揣摩与创作也正是锤炼学生艺术思维和技术成熟的过程。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实习、实践环节是对专业教学的有力促进

无论怎样的时代,艺术与社会、市场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在商业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国内艺术市场体系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介入到中国的当代艺术系统的各个环节。作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专业教学需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习、实践环节,加强专业教学与社会、市场的互动关系,才能培养出很好的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学生。

虽然专业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但人才培养也是学校为企业服务的核心内容。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是改革发展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因此,建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建设实习、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可依托企业,让企业来推进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学院要积极争取让企业和媒体单位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由企业与学校共同“量身定做”培养方案,根据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特点,突出学生创意实践环节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根据企业中相应的岗位要求确定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等要素,并将各要素分解到专业教学与实践环节中,形成校内创意理论、专业技能训练与校外企业实践环节的渐进性循环,从而有力地促进专业教学的发展。

四、专业教学实习、实践环节建立的设想

(一)在专业课教学中采取一定的以服务社会项目为策略的设计实践

专业教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习基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取一定的以服务社会项目为策略的设计实践,这样就会使师生不可避免的面对艺术、技术与市场三者关系的协调问题,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理念等。

(二)与社会企业、市场合作,建立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

通过与社会企业、市场合作,建立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专业对软硬件更新投资大的客观限制,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与市场结合更为紧密的教学场所。

如现在一些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业界软硬件设备提供商建立合作,给我们今后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如中央美术学院与苹果电脑公司进行的密切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组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数字媒体艺术工作室。在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帮助下,中央美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得到迅速发展。强大稳定的UNIX操作系统,简单易用、功能强大的Final Cut Pro编辑软件。创造性视觉效果的Shake合成软件,让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非常着迷。中央美术学院数字媒体工作室被认为是产品和技术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领域的成功应用范例。成为中国的艺术院校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个参照。再如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分院与美国苹果电脑以及WACOM FAVO的合作,建成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和智能化的宽带网络教学系统,在数字绘画等领域培养出不少富有特色的人才。

第7篇

关键词:实例;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4-0111-03

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模式共包含九个模块,即确定与分析资源建设目标、高职学习者分析、学习资源内容分析、资源环境分析、教学策略设计、多媒体学习信息设计、形成性评价、修改、总结性评价。[1]下面笔者结合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实例“工业产品造型鉴赏”网络课程来阐述资源设计过程及理念。

确定与分析资源建设目标

1.确定资源建设目标

工业产品造型鉴赏网络课程面向的主要是数控、模具、机械、汽车和电工电子等工科专业的高职生。笔者通过分析高职师生对数字化资源的偏好和期待以及现实状况,得出该资源建设的目标为建设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满足其学习需要的网络课程。同时,内容应通俗易懂,适合没有艺术基础的工科学生学习。

2.分析具体资源的教学目标

在该资源的设计过程中,高职教育学科一线教师全程参与其中,并科学合理地设计具体资源的教学目标。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包括一般特征、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数字化学习经历六个方面。其中,具有共性意义的一般特征、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三个方面,采取量表调查和文献研读相结合的方法;而个体差异性较大的知识储备、学习动机和数字化学习经历三个方面,采取非正式访谈为主,力图获得更具真实性的数据。

网络课程的内容分析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内容分析是后续对该资源进行策略设计、媒体设计、平台选择、评价的依据。在进行内容分析时,笔者采用主题分析的方法明确了网络课程的内容,包括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启蒙时期、成型时期、成熟时期、繁荣时期和多元化时期;采用程序分析的方法明确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具体步骤、线索和顺序;采用关键动因分析的方法获取了与网络课程相关的人际技能与态度。同时,通过访谈,了解到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学习课程内容的先导知识以及审美情趣。因而,笔者在对资源进行设计时,应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并使学生明白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资源环境分析

资源环境分析可从绩效环境(应用环境)和学习环境两方面来展开,同时,重点关注真实的社会环境与高职学生所学新知识的关联及高职学校教学环境的客观情况和影响数字化学习的限制条件。

通过访谈及毕业生反馈,笔者发现学生在工作后涉及有关产品造型的工作时,常常存在艺术及审美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从工科制造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背景出发,以“艺术浸润技术”为理念,侧重专业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工科制造类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提供必要的补充。

关于高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笔者对江苏省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作了调研[2],结果表明,学校信息化水平总体较高,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媒体教室及座位数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数字化学习需要。

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下面结合实例阐述网络课程“工业产品造型鉴赏”中的教学策略设计。

1.引起注意

图1是网络课程中,在讲授“马金托什设计风格的形成”时的一张配图。课件中两张椅背超过常见椅背高度的新奇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马金托什的重视简单直线的设计风格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2.告知学习者目标

图2是“学习指导”模块中“学习目标”部分的截图,通过明确展示学习目标,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并建立学习内容的认知关联性。

3.提示学生回忆先前的学习内容

网络课程中“学习指导”模块的“学习指南”部分,明确要求学生“了解成型工艺及其产品特点的基础知识”,提示学生回忆先前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联。

4.呈现刺激材料

图3是网络课程中首页上展示的一个极具设计感的概念车,通过这种特征鲜明的表现形式呈现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提供学习指导

图4是网络课程首页的“课程论坛”模块,该模块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并能够及时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问与难题。

6.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反馈、科学评价

下页图5是网络课程中“练习图库”模块的截图,学生进入该模块进行练习,巩固所学新知。然后教师给予反馈,评价其行为表现。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而且也给了他们一个亲自验证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的机会。

7.促进保持和迁移

除了上述的学习模块,网络课程还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新颖的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艺术修养。例如,在让学生回答各位大师的主要设计理念之后,再设计少量的大师与其代表作之间的连线题,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关于这部分学习内容的“立体化”印象。

多媒体学习信息设计

江苏省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的调研显示[3]:目前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常见的五种多媒体资源类型按数量由多到少分别是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其中文本所占比例最高,且存在多媒化资源偏少,文字资源偏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网络课程中加大了视频、图像等多媒化资源的比重,并根据学习资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学习需要,妥善地进行了资源设计,降低了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

评价及修改

对网络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所包含的因素有建设目标、学生分析、内容分析、资源环境分析、教学策略设计及多媒体学习信息设计。评价后,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对每个因素作出调整,如微调建设目标,增加或删减学生分析要素,扩大或缩小内容分析的外延,增加对资源环境分析的考虑,调整学习资源中的教学策略,调整学习资源中的多媒体信息设计,以及其他具体内容的调整。

例如,图6是网络课程“作品赏析”模块的一幅图片,笔者起初设计的每张图片下并没有文字性的说明。试用后反馈显示,大部分学生希望在该预览页面出现展示的产品的文本信息。而理查德・迈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则强调空间邻近定律,即书页或屏幕上的文字与其相对应的画面邻近呈现比隔开呈现能使学生学得更好。因此,笔者根据学生的意见对其进行了修改,帮助学生能够轻松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总之,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更多、更细的思考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惠颖.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的设计模式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3):127-130.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课程;项目导向;数字媒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36-04

2012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在原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开放资源,创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解决了原有精品课程中出现的实用性不够、交互性缺乏、平台不统一、利用率低下以及后续维护弱等问题,推动了高职院校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一、企业调研,共建数字平台

(一)校企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平台

在平台建设中,校企双方不断进行资源交流与互动,由专业教学团队策划,引进企业实际的情境、设备、工艺、技术等应用实例,进而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供教学使用。在整个平台的开发阶段,服务功能、信息统计、检索、在线交流、后台管理等模块需要专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进行代码编写、网络空间安全等方面的设计。这要求学校必须和企业合作,采用动态网页设计等各类管理技术,从而更好地为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服务。

(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功能设计

教学资源平台是汇集师生教学资源、配合教师课堂教学、共享作品互动交流的一个虚拟共享空间。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要与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企业调研资料和市场需求为依据,构建资源库的框架,设计平台的功能。资源平台应易用、可扩展、可共享,包括教学资源素材采集、资源组织与集成、资源与应用三个步骤。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涵盖集资源库的动态建设与管理、日常教学活动支持、资源共享与展示、资源建设质量评价以及教学管理等功能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建设。首先,建有一个综合学习的平台,包括专业群介绍、新闻动态、主干课程、师资团队、作品展示、视频播放等几个栏目,全面展示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的基本面貌,供学习者浏览和查询与专业相关的各类信息。然后,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网站,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交流空间,网站至少涵盖以下几个区域:

资源区:包括课程授课计划、教案、教学日志、课题作业分析等一系列与课程相关的表格或文档材料,可以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评价提供依据。

测验区:大量的作业习题库以及教师点评,可以在满足日常课堂考核之外,为课外拓展训练提供资源。

演播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丰富的教师授课课件以及视频资源,为学生课后温习、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交流区:通过论坛的形式发帖交流、上传资料交流、即时群聊交流、留言板块交流,方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校企之间的沟通与信息的传播。

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是一个设计部门颇多、建设过程复杂、投入资金大的合作性系统工程,前期需要科学的设计,基本建成后还需要科学的管理,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调试和维护教学设施,以保证教学资源平台有效利用。

二、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始终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市场调研,召开职业分析与专业水平评估会议,着重分析毕业生从事的主要岗位以及岗位所需专业技能,形成一套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项目。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包含动漫设计、游戏美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四个专业,主要面向影视动画、游戏制作、网络多媒体、电视影视传媒、平面广告等行业,培养掌握媒体设计的基本技能和知识,适应从事二维三维动漫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网页设计等工作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基于“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原则,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大部分: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专业平台课程群是专业群中四个专业共享且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为相关专业的方向课程打下重要的理论、技能以及审美等方面的基础,也为学生就业提供充足的基本技能。该课程群主要开设造型基础、设计概论、构成设计、图形图像处理、字体设计、分镜头脚本绘制等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群是专业群中四个专业分立的核心课程。每个专业是根据各专业岗位需求而确立与岗位相关的课程,课程通过企业项目的贯穿,真正达到核心职业技能的培养。动漫设计专业主要开设课程有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等课程;数字媒体专业开设影视特效与后期编辑、网页设计等;视觉传达专业主要开设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课程;游戏美术专业有游戏美术设计、游戏美术制作等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群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延伸专业覆盖面的课程群。专业群中四个专业相互选择,如,动漫专业的拓展课选视觉传达中的核心课程,反之亦然,真正达到高层互选。

三、项目引领,丰富教学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在原有精品课程基础上产生的,要求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作用。专业课程设计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体现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

(一)以教师为主导,组建开发团队

一门优质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课程建设团队。原有的精品课程体系是以“评审”为目的,教师的主导地位难以凸显。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将权利交给教师,保障教师的知识产权,高效利用课程资源,使学习者获益,真正达到开放共享。课程团队在结构上,应该由老、中、青组成,发挥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经历的优势,并保持课程可持续发展;在成员上,应包括教学一线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专业背景、科研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负责人。鼓励教师通过积极参加技术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等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丰富资源内容,课程动态共享

课程教学资源与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构建。将优秀的教学课程文档素材、数字化媒体素材、示范性教学案例素材与可扩充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相结合,将企业行业技术标准、开发管理规范与专业群课程体系相结合。

课程教学方案的修整。通过组织教师开展市场调研、听课议课和开会研讨等形式,完善和修正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项目式课程设计方案、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方案、考核评价体系等,更好地推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涵建设。

优质教学视频和课件的制作。课程视频的录制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总结课程的结构和框架,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研究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力求将课程课件建设达到国家一类课件的标准。

教材的编写与再版。课程实施改革后,需要新的教材与其相适应,所以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显得至关重要。作为课程负责人和实施者,正式出版课程相关教材或者校本教材,才能将教学经验与成果展现给共享资源的学生或学习者。

课程教学成果的归纳和收集。将教师和学生的作品、证书、论文、图片等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统筹管理、开放共享相关资源。

(三)教学方法革新,专兼合作实践

采取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项技能分方向进阶,核心技能逐层推进、反复进阶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采用“一专一兼一课程”项目式教学方法。

(四)评价体系多元,保障课程质量

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法,由基础理论知识考核、校内实训考核、企业实践考核三部分组成。评价主体由学校、教师、实训小组和学生顶岗实践的企业、行业专家等组成,全方位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形式多样化:将分析报告、参赛成果,提案表达、顶岗实绩等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考核地点灵活化:考核地点随教学内容的变动而变动,分布在教室、校内网络实训室、校外基地、实习企业等。

四、优化管理,拓展服务

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的平台系统主要分为前台显示模块与后台管理模块两大部分。前台模块主要向学习者提供有关资源的检索查询、资源下载、讨论交流、评论反馈等功能;后台管理主要是方便管理员对后台数据库和媒体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主要包括对用户信息、资源信息、交流信息以及检索方式等模块进行及时更新、处理和维护。教学平台WEB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该课程管理模式使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校内甚至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首先,优质的管理模式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采取分类审核、上传下载、修改更新等手段来达到新知识、新资源的积累、交流以及共享目的,有助于构建一个操作简便、功能齐全、网络稳定、运行快捷、管理有效的网络平台。其次,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数字化平台的开发具有高效性。作为学校数字化办公和教学科研手段的有利补充,有效的课程管理手段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原有教学资源以及设备的功效,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

[2]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3]丁兴富,王龙.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评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74-78.

第9篇

当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越来越重视,学术界对非遗教育传承方式的论述、各地对非遗教育传承方式的实践研究和经验总结也越来越多[1]。斗门区是珠海市西部行政区域之一,占地面积较大,人口近6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50多所,近5万名学生。斗门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间蕴藏着较多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如水上婚嫁、竹篾帽少女舞蹈、黄杨曲艺、乾务飘色和腰鼓等等,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国家立项有2项、省级立项有3项、市级立项有10项、区级立项有6项,共21项。为进一步了解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传承情况,笔者随机抽取了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关注度”、“了解途径”等维度对中小学生传承情况进行重点探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关注度比较低,“经常”、“不时”关注的比例比较低,只占25%,还有45%的学生很少关注或根本没有关注,通过社会教育的方式在青少年学生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明显不足。从学生了解途径来看,学校通过正规的非遗课程实施教育基本没有,学生主要通过数字化媒体了解,占53%,其次是通过身边的人介绍,占27%。可见,数字化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传承的意义

(一)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目前,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正在减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非常困难。虽然家庭教育传承和社会教育传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但家庭教育主要通过口口相传,不利于非遗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在传承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技艺和文化资料的遗失,并且传承的面也很窄;社会教育传承缺乏规范化、经常性的特点,对非遗的传承也很有限[2]。而学校教育传承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编写正规的教育读本,运用固定时间组织实施,并且可以形式多样、全员式进行,这样,就可以更加有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育传承和保护。

(二)有利于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要研制“学校课程规划方案”,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设计开发。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主要是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尊重学习的选择性,而要合理规划校本课程方案,主要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需求分析,也即合理性论证,主要是学校的培养目标、社区发展需要和学生的课程需求等,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论证。二是可能性论证,就是学校可得到的课程资源,包括学校历史传统、社区文化等。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区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为学校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教育和技艺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也是各种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的关键期。在中小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一方面,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意识;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助于学生素质提升,传统技艺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基于数字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义务教育阶段传承的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化的社会记忆,口口相传和单纯的文字记录很难保持原样,会发生变形甚至断裂[3],如果用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媒体作为补充,必将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而青少年学生又是使用数字化媒体最为活跃的群体,并且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学校和家庭也为学生提供了使用数字化媒体的平台,这就决定了利用数字化媒体将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传承。下面就以珠海市斗门区为例,提出一些基于数字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传承的途径,供大家参考。

(一)组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非遗校本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校教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课程在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中有丰富的操作实例。为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信息技术国家课程校本化,用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置换原来的资料,让学生学习操作信息技术的同时,加深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如在“word综合排版”一节当中,把珠海市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上婚嫁”的资料作为素材,让学生编辑,从而让学生加深对“水上婚嫁”内容的了解。

(二)制作非遗网络小游戏

符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网络小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体现学生在“玩中学”的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技艺传承和文化展现,可以制作如“闯关”等网络小游戏,将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承技艺和展现形式作为闯关的障碍,学生如果想得到积分或闯关成功,就必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学习。

(三)组织非遗网络作品制作比赛

为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家每年都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大赛,其中,电脑绘画也是创新大赛的重要内容。基于此,珠海市斗门区在第十一、十二届中小学师生电子作品大赛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科技创新大赛结合起来,要求电脑绘画的制作题材必须是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在展示的时候解释作品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参加电脑绘画比赛时,就必须加强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

(四)制作非遗网页和非遗微信平台

在数字化媒体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学校也积极转变思路和策略,要将数字化媒体和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数字化媒体辅助教育教学,数字化媒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鉴于此,珠海市斗门区在传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既组织编写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材,也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页和非遗微信公众号平台,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另外,网页带有的音频、视频资料,直观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和制作技艺,也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降低学习的难度。

四、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型;建设框架;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38-03

一、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现代高职教育的大环境下,各地职业院校已充分意识到信息技术在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力度进行资源的全面开发。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资源建设问题却不断出现:多资源、少精品的问题时常出现;高的建设率和低的使用率相伴而生;各大院校相似或相同课程的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数字化的资源开发出现“形式大过内容”的现象,无法真正体现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内涵。

在各大高职院校中普遍开办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也面临同样问题:软硬件建设力量不足,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材、课程、场地、设备以及合作企业资源差距较大,导致开发出的资源无法达到优质效果。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求高职院校牵头,保质保量地开发出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合格资源入库,并确保资源更新率和使用率。

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1.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内涵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面向专业教学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资源信息系统,它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以计算机网络为传输载体与共享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目的是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幼稚教学资源,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件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2.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够集中职业院校教育和管理多媒体相关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形成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知识的社会普及,具体体现在:

(1)共享优质资源,推广专业建设成果;

(2)为专业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实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高质量就业的互利互惠;

(4)深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可见,建设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借助资源库的建设促进不同学校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共享和再应用,实现资源的充分和高效使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基于共享模式的教学资源库的总体建设框架

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大力推动和发展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有效途径。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全过程必须与专业所对应的产业、行业、相关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以实现共赢发展。在我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一:制定专业建设标准

专业标准的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在专业标准的制定和实践过程中,要开展充分的调查和研讨过程,确保行业中先进企业的全程指导和参与,以实现专业契合行业标准、准确定位的原则。

步骤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中开展广泛的人才培养调研,有条件的情况可以将调研范围扩展到国外,参考和借鉴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发展特点和特色,最终形成应用于各类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标准化文件,并且密切联系企业实现实时更新。

步骤三:制定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制定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支撑课程、拓展课程等构成,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为体现专业核心技能性课程,专业支撑课程为核心课程的支撑和基础支持课程。

步骤四:设计符合教学及就业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鉴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特殊地位,将深入研究专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步骤五:核心课程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核心课程建设是专业的立身之本,因此对核心课程的开发是资源建设的重点。课程资源开发可参照国家制定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标准展开全面的资源建设。

步骤六:专业资源平台建设

建设符合专业特点和特色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在本项目中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独立开发的网站为资源平台,实现动态的资源、更新和管理。

对于已经建设完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进行调整和升级。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按照资源入库的标准,结合产业、行业和合作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选用企业新项目改进资源内容。可采取边开发边使用的形式,力求资源库的建设伴随学生学习全过程,并为其职业生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案例分析

在我校重点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校本资源库建设中,重点从三个方向大力推进,最终实现校本资源库的建设和实施:

1.教学资源库建设中有关专业标准的基础研究

(1)实施方案: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资源库建设的起点是专业的基础建设。包括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等。这一系列的基础研究工作是专业开展的根基,决定着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只有基础扎实才能明确专业定位,确保资源库建设路线的正确性。

(2)主要技术手段:针对教学设计中课程设置的修改,开展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具体执行过程在“广东省电子信息类教指委项目――以‘核心课程群’为节点搭建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综合性虚拟实训平台”中实现,主要内容为以“四类能力节点”构建实践教学整体方案。以改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原有实践教学体系中曾经开展过的以“课程为主导的实训形态”和完全以“综合性项目为主导”的实训形态中的不足。

2.针对核心课程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1)实施方案:针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专业课程的资源开发过程有助于形成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共享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2)主要技术手段:通过明确课程资源建设的入库标准,提供资源开发的指导,规范资源开发的全过程。对于计算机多媒体专业资源的开发制定出了“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的入库标准”,在该课题开展的过程中(以两年时间为界限)力求用专业的资源建设入库标准为指导对核心课程开展建设工作,以形成示范效应,并在后续的专业建设中对其他核心课程开展相关的建设,并逐步实现所有核心课程的优质化。

3.开展专业资源库系统的建设,作为校本资源库的基础平台

(1)实施方案: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资源库系统建设中,我们通过开发专业群网站,以专业建设带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

(2)主要技术手段:在网站中所有与专业相关的基础文件、课程建设资源、专业宣传资源、素材库资源等,并实现注册会员管理等功能。由于整体建设以“校本”资源为目标,网站会通过分权管理的方式实现专业宣传性内容全覆盖,而专业核心资源只针对特定用户的功能,以明确的权限管理解决网站运行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问题。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入库标准如表所示。

五、成效分析与未来展望

在为期两年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规划和实施中,我们对该项目进行了效果的评价和成效的分析,整体而言实现了三方面的突破:

1.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实施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优化和推广

选取高职院校色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施全方位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综合性虚拟实训系统、专业教学网站等各类型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将项目落到实处,力争形成典范。

2.探索符合现代高职院校特点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模式

在研究现代高职院校信息化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数字化教学资源标准,落实具体专业进行典范建设,在实际应用中推广和优化资源,并最终形成适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模式。从“虚的研究”到“实的建设”到“虚的总结”,形成一套创新的“专业资源库建设推进模式”。

3.自主开发特色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示范,并形成教学成果

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建成一批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成果, 资源类型包括: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系统、计算机教育软件等。在现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开发更多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合力,包括虚拟实训系统,自主学习系统等,从根本上推进资源的内涵建设。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发展,是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专业化、信息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在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要始终确保专业、产业和行业的发展一体化,真正实现专业的内涵建设,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许哲,刘名卓.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5.

[2]解文明,欧少闵等.建立高校数字教学资源激励和评价机制的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2(8):1-3.

[3]苏小兵,祝智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8):2-4.

第11篇

10多年前,当“多媒体技术”课程刚开始在高等院校开设时,是作为高年级专业课程安排的。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应用领域的日益深入,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很多高等院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另一方面,动漫和游戏的迅速崛起,带动了多媒体技术向数字艺术设计的方向发展,如今,“数字艺术设计”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并且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

但是,广泛的调查表明,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执行高考文理分家,学生过早地专攻于高考考试内容,无论文科或是理科学生,在艺术素质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知识缺陷。而“数字艺术设计”是科学与艺术以及计算机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学生艺术素养的严重缺乏,不利于其在本课程中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因此,主要针对IT及其相关专业精心设计的“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希望能成为多媒体技术知识的延伸,作为数字艺术设计的起步。

1艺术欣赏基础

针对学生艺术知识水平严重匮乏的现状,在“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我们以“附录”的形式安排了两次“艺术欣赏基础”的教学,内容包括“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艺术中的理想”等方面。主要以欧洲艺术史为主线,尝试通过学习“艺术哲学”思想,丰富艺术素养,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学习和实验,理解“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艺术特征”等知识,领会艺术欣赏的基本哲学观点;透过对艺术品本质及其产生规律和艺术理想的认识,学习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的方法;通过因特网搜索与浏览,掌握通过网络环境不断丰富艺术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艺术领域的专业网站来开展艺术欣赏的学习实践;了解主要艺术流派和著名艺术大师及其主要作品。

2教学内容设计

作为“数字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我们把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落实在数字艺术设计基本知识和数字艺术设计主流开发工具的掌握上。

由于开设课程的历史不长,“数字艺术设计”课程的教材和教学资料匮乏,即使有,也大都是理论性很强,而实践与应用性偏弱,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对强调教学型、应用型的高等院校相关课程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数字艺术设计活动本身却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因此,我们也可以而且应该充分重视这门课程的实验环节,以实验与实践教学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笔者编著的《数字艺术设计概论》教材以一系列与网络学习密切相关的实验练习作为主线,来组织对数字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以求掌握该课程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为“数字艺术设计”课程设计的学习内容包含了数字艺术设计知识的各个方面,例如:

第1章:熟悉数字艺术设计。包括数字艺术设计的计算环境、数字艺术设计的应用与作品欣赏等方面。

第2章:基本要素、美学原则与文字图案设计。包括Photoshop基本操作、基本要素与文字效果设计、美学原则与图案风格设计等方面。

第3章: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包括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与Photoshop图层、滤镜效果,图形、图形学、图形艺术设计与数字模拟绘画,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与绘制矢量图形等方面。

第4章:网页艺术设计。包括网页艺术设计及其计算环境、Fireworks Web图形制作初步、Fireworks Web图形制作技巧等方面。

第5章: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包括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与Flash移动渐变动画、Flash Motion动画“字牌翻转”、Authorware与作品制作:台球、Authorware拼图游戏、Authorware大图片显示等方面。

第6章: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熟悉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了解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工具软件。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主体是课堂理论教学,其他如实验、作业甚至于考试等环节都是作为辅助手段来设计的。亦即:知识是老师教的,学生通过实验环节来“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学测评就主要依赖于书面理论考试。但是,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效果普遍出现滑坡,导致淡化了“验证性”实验的基础,因而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事实上,在单纯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从中获取的知识就很有限。

一般认为,“应用型”、“教学型”院校的学生具有思想活跃且活动能力强等特点,但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习自觉性不高、单纯凭兴趣学习的观点重、刻苦精神差等。于是,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同时,提高实验成绩在教学测评所占的比例,以此来“杠杆”学生对实验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视,把教学改革的实践具体落实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上。

我们为本课程教学设计了一系列与网络学习密切相关的实验练习,来组织对数字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以求掌握该课程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共有19个实验、1个课程实验总结和1个课程实践。每个教学单元中都包含课程知识介绍、所需的工具及准备工作和实验步骤指导等,以帮助读者加深对课程教材中所介绍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主流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等。实验内容的具体分布见表1。

第1章实验:包括数字艺术设计的计算环境、数字艺术设计的应用与作品欣赏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数字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因特网搜索与浏览,了解网络环境中主流的数字艺术设计技术网站,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数字艺术设计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与支持来开展数字艺术设计应用实践;通过阅读和欣赏数字艺术作品,了解和熟悉数字艺术设计的应用范畴,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和鉴赏能力,了解和熟悉不同的数字艺术设计技术及其表现能力,初步接触和了解各类数字艺术设计的工具软件。

第2章实验:包括Photoshop基本操作、基本要素与文字效果设计、美学原则与图案风格设计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图像颜色的基本概念和颜色模式;了解平面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技术;通过学习使用Adobe Photoshop CS2软件,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操作和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功能;熟悉数字艺术设计中有关文字要素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字效果的基本内容;尝试设计文字的一般和特殊效果,掌握组合文字的基本处理方法;熟悉和关注数字艺术设计的美学原则,了解数字艺术设计中图案与构成风格的图形创作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图案与构成风格的图形的基本制作方法。

第3章实验:包括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与Photoshop图层、滤镜效果,图形、图形学、图形艺术设计与数字模拟绘画,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与绘制矢量图形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了解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涵;掌握Photoshop的图层、通道、滤镜等技术概念和基本应用技巧;学习用数字艺术设计的方法来模拟传统绘画,从中体验传统绘画与电脑绘画的同和异;了解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熟悉矢量图形知识及其数字艺术设计的绘制方法;了解更多的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软件及其一般功能。

第4章实验:包括网页艺术设计及其计算环境、Fireworks Web图形制作初步、Fireworks Web图形制作技巧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回顾和熟悉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网页设计”的基本内容;通过因特网搜索与浏览,了解网络环境中主流的网页制作技术网站,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网页艺术设计与制作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与支持来开展网页设计与制作应用实践;通过对一些成功网站进行的搜索、浏览与分析,了解网站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学习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成功经验;通过欣赏,熟悉网页色彩设计的表达与内涵;熟悉Web图像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要求;了解Macromedia Fireworks的一般概念和主要功能,熟悉Fireworks工作界面,通过一些简单作品的制作,掌握Fireworks的基本操作;了解Fireworks的层、蒙版、滤镜、特效、样式、切片、按钮、导航栏、弹出菜单和GIF动画等概念。通过一些Fireworks的实例制作,熟悉和掌握Fireworks的设计技巧。

第5章实验:包括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与Flash移动渐变动画、Flash Motion动画“字牌翻转”、Authorware与作品制作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及其工具软件;了解关于Flash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通过“两架飞机”的制作,掌握Flash移动渐变动画的设计操作;通过“字牌翻转”的动画制作,掌握Flas的设计操作;了解Authorware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熟悉Authorware的基本操作;通过制作Authorware作品《台球》,了解Authware程序的基本组成;通过“拼图游戏”的制作,熟悉Authware复合图标的知识与功能;了解外部函数接口和Xtras在Authorware程序设计中的运用;通过“图形显示控制”和“音量控制”等的制作,学习Authorware程序设计。

第6章实验: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了解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工具软件;通过欣赏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优秀作品,提高自己对三维图形设计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

课程实践: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安排课程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举办的艺术(美术)博览会,并根据要求撰写课程实践报告。

4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受教育者的多种要素进行价值评估,而考试是教学评价的工具和手段,是测量应试者知识与能力、素质和潜力的量尺。考试为教学评价提供了量化资料,却不能替代教学评价。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管理和过程中,人们对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存在着认识不清、相互混淆的情况,其主要表现就是由考试来单一体现教学评价,其直接后果就是以应试方法取代教学过程,教师“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考什么就学什么”,甚至“什么时候考就什么时候学”。正因为如此,考试受到的批评和责难也越来越多。

事实上,高等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管理给教师以较大的自由度,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院校的专业课程,面向就业,面向社会,更需要通过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来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学风的积极建设。

我们认为,教学改革必须重视开展考试制度、考试方式的改革,应该提倡和鼓励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理性地认识考试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理解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跃升,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

多元评价认为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尝试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开展评价活动。评价方法的多元性,即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我们可以汲取上述两个方面的优点,使之相互配合、相互借鉴,分别应用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范畴。评价方法应该是: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指标+权重”方式进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则应该采用描述性评价、档案评价和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动态的评价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为同等重要。

实际上,各项测评指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而不应成为学习的负担。例如我们在“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设计的教学测评方案是:

课程成绩 = 艺术欣赏实验成绩(2次)+数字艺术设计技术实验成绩(14次)+课文阅读与课外习题检查+课程实验总结+课程学习能力自我测评-平时缺勤/迟到扣分

其中:通过“艺术欣赏实验”促进学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通过“数字艺术设计技术实验”实现课程主要教学任务;通过“教材阅读与课外习题检查”促进学生对课本的预习、复习,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督促学生完成课后作业;通过“课程实验总结”与“课程学习能力自我测评”帮助学生自觉复习与巩固本课程全部学习内容,加深对本课程教学目的的理解;通过缺勤扣分规范学生的自觉行为。

多元评价要求评价既体现共性,更关注个性;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注重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和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习不再仅仅依靠考试的成绩 (甚至期末不考试) ,还包括了对学习的态度、兴趣和行为等等的考查。用一句话说,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习的发展状况。

5抓实验促理论,抓过程得结果

以精心设计的日常化的实验实践活动促进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有利于从多个方面促进学生优良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促进学风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测评,抓过程得结果,可以有效地促进学风的改善。例如,我们为“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编写的以实验为主线开展教学的教材1,全书通过一系列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和实践的实验练习,把数字艺术设计的概念、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到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从创新的教学内容设计、实验实践内容设计和教学测评设计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1) 抓动手实验实践促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抓教学过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应用型院校和应用型专业课程的很好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改革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设计的基础。

(3) 合适的评分标准有助于提高实验的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并安排了如下实验评分方法:每个实验以5分计,其中,阅读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用彩笔标注,留下阅读记号)为1分,完成全部实验步骤为2分(完成了但质量不高或者仅部分完成则只给1分),认真撰写“实验总结”占2分(写了但质量不高则只给1分)。以此强调对教学内容的阅读和通过撰写“实验总结”来强化实验效果。每个实验成绩的合计为实验总成绩。

(4) 专业课程的教学测评一般都是抽样测评,为培养学生的科学评价概念,我们有意识地把测评的总分限制在95分以内。

6后记

分析表明,学生在专业课程中产生的学习困难,首先来自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而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先做(实验)后说(理论)”和“边做边说”的方法,把根据学科理论知识精心设计的实验实践环节与学科理论教学相融合,并积极实践教学测评的创新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认知困难,符合特定的学生对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发展建设,我们针对同一层次的学生对象,精心设计了《艺术欣赏概论》课程及其教材,对此,我们将在后续再做介绍。

参考文献:

[1] 周苏,王文等. 大学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A]. 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西安,2005)论文集[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4-198.

[2] 周苏等. 电子商务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发展[A]. 第三届中美电子商务高级论坛论文集[C]. 北京:万国学术出版社,2006. 585-588.

[3] 周苏等. 软件工程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创新[J]. 计算机教育,2006(10):27-29.

第12篇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士官大专数字电路》学员具体情况、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论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等问题,主张整合教学内容,增大课堂信息量,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以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士官大专;数字电路;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突出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员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岗位任职的需要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教学起点分析

1、学员情况

该教学班是有线通信技术、视讯通信专业,士官大专层次,总体基础比较差,少数学员初中毕业,大部分学员高中毕业,学习态度和成绩都较差。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建立认识和分析一般电子电路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和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数字电子技术》是士官大专学员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员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员的逻辑思维方式,养成学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相应的基础。

(1)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七部分:数字逻辑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小规模时序电路及其应用、中规模集成(MSI)时序模块及其应用、数模和模数转换器原理与应用以及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感受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适应岗位任职的实际需要打下基础。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善于质疑等良好习惯,形成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

(2)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数字电子技术在数字集成电路集成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开发数字系统的实用方法和用来实现这些方法的工具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数字电子技术中作为理论基础的基本原理并没有改变,理解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基本模块结构仍然需要基本单元电路的有关概念。因此,作为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介绍数字系统中常用的基本单元电路、基本功能模块及基本的分析方法仍然是其基本内容。

本课程的重点为: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对于重点内容,要以板书讲解为主,尽可能结合工程实际多举例题,讲习题课,以达到强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目的。难点为:小、中规模时序电路及其应用。对于难点内容,要以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来讲解,便于学员理解,同时要通过多举例题,讲习题课、适当增加学生习题量等来巩固。

3、经验提醒

(1)为了增加学员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内容应减少理论部分增加应用实例。在教学方法的处理上精讲多练,运用仿真工具演示电路的工作过程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可视性和效能性;加强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的利用率。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学习方法,提高自信心、主动性,多看书,多做练习、多做实验。(2)数字电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点强调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特别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及难点内容。通过实验学员不仅可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3)总结归纳,在教学中要善于归纳,每次上完课应对所讲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员更加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4)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将一些不好理解的内容形象地显示出来。(5)要求学员通过做大量习题,掌握理论知识。

二、课程目标设计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感受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岗位任职的需要打下一定的基础。

2、课程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本教学班的情况,确定各单元(章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①说出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②知道常用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归纳分析方法。③描述时序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功能,归纳常用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 ④说出PLD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简单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②学会常用的组合电路的分析方法。③学会同步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④感受PLD器件的发展动态,了解科学前沿。⑤通过查找和阅读数字集成电路芯片的资料,学会资料的查找和阅读方法。⑥通过课堂演示Multisim2001软件仿真数字逻辑电路工作过程,感受仿真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善于质疑等良好习惯;形成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

三、教学策略设计

1、整合教学内容,增大课堂信息量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教学内容在不断增加,使原教学课时数相对减少,要保证有线通信、视讯通信专业对《电子技术基础Ⅲ》课程的教学要求,就必须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起点,增大课堂信息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目标。

(1)根据课程标准精选教学内容。根据《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课程标准要求和学时,精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其中的组合逻辑电路、小规模时序电路及其应用、中规模时序模块及其应用应作为主要讲授内容,同时适当介绍扩大知识面的内容和学科前沿发展的趋势,并融入一些具有工程实践应用的实例。

(2)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及课程标准,确定每节课的内容。主要讲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的分析方法等,同时适当扩大知识面并融入一些具有工程实践应用的实例;并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了解学员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及时讲解,促进教学互动。

(5)板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重难点知识可以采用板书具体讲解,再结合多媒体技术讲解,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便于学员理解。

(6) 鼓励学员树立自信心。士官学员,部分学员基础差,胆子小,不善于参与课堂交际。教员应对这类学员暗含期望,多给他们一次表现的机会,及时表扬、肯定与鼓励,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7)帮助学员学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及时了解学员在学习本课程时遇到的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辅导。鼓励学员互相帮助,通过“小老师”推动学员进步。

2、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

目前在高等教育中还存在着偏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不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教员教得很辛苦,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原因是课堂教学中强调了教员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却未能体现。因此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1)探索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法应贯彻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原则,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应用知识解题方面,一般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如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学生普遍感到不易掌握,教学时应通过典型例题着重讲清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引导学员开展积极的发散思维活动,师生之间应不断进行情感交流,保持心灵上的沟通,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处于心情舒畅、思维活跃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思维。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员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启迪学生去积极思考,寻求答案。教员要善于启发引导,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重视培养学员的参与意识。在讲课中应注意体现本课程的工程性和实践性,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典型应用实例,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运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分析能力。在教学进行了几个单元后,可以组织学员开展课堂讨论,以提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由教员和学生共同分析作业中出现的概念问题,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大胆地提出疑问。并通过精选的典型例题,引导学员积极思维,引导学员寻求解题思路,最后由教员讲评。通过课堂讨论既可启迪学生的智慧,又能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