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课题研究流程

科研课题研究流程

时间:2023-06-08 11:1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课题研究流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研课题研究流程

第1篇

【关键词】科研课题管理系统;课题管理;科研

需求是系统开发的基础,系统的开发过程都是以获取需求为目的的活动,即理解用户根本需求和目标。准确获取用户的需求是系统成功的开端。

通过需求描述,完成需求分析的最终目的,即建立系统的需求模型。

1.现状调研与分析

通过走访和调研高职院校科研处参加课题项目的教师和主管,了解到通常的课题的管理流程如下:省级课题主管单位(下发科研课题指导文件、选题目录等材料)校级课题管理人员及教师(校级课题管理人员组织教师进行选题并申请课题)校级学术委员会(对申请的课题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校级课题管理人员(根据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对课题进行推荐)省级课题主管单位(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研究审查,决定其可行性,进行意见反馈,对可行的课题下达课题研究任务书,并批准立项)校级课题管理人员(提示反馈省级课题主管单位的意见)各课题负责人(①根据课题任务书要求进行开题和课题的研究,并审查课题参与人员上报的阶段成果。②根据研究成果及开题计划,提出结题申请、申请课题延期或撤消课题。③提交结题材料或课题延期、撤消申请。)校级课题管理人员(①对各课题的阶段成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②对课题负责人提出的各种申请进行审查并上报③结题时检查结题材料并上报)省级课题主管单位(①动态监管各学校各课题研究情况。②对上报的结题材料,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根据专家意见对结题申请进行批示,并下达结题证明。③对延期或撤消课题的申请进行审查,并进行批示,反馈意见)校级课题管理人员(提示传达课题主管的批示)各课题负责人(根据批示,进行一下步工作,如同意结题,表示此课题的研究周期结束,自动转移到结题成果汇总;如果同意延期则重复课题的研究过程;如果撤消,则此课题取消。)

2.系统功能总体目标需求

在开发设计本系统时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要便于管理,这种管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输入、输出、查询等功能的实现对各系部科研课题工作的进行管理、监督和服务支持。二是利用信息化的工作方式来减少科研主管部门繁重、复杂的手工科研管理;第二是系统要进行安全性设计。科研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心血的结晶,为此系统通过进行加密算法设计,以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以及系统在网络环境安全运行。第三要可扩展性,即系统开发完成后,不仅仅只能满足现阶段的科研工作需求,还能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内,信息处理对工作量、系统的响应时间和处理能力的需求。

从系统功能角度分析,待开发的科研课题管理系统应达到以下几点:

(1)待开发科研课题管理系统既要有利于科研处的监督管理又要有利于协调各个部门系办的科研工作。

(2)科研课题管理工作涉及到对院校科研处管理员、校学术委员会专家、科研课题参与人员等人员和工作的管理,也涉及到科研成果奖励信息、科研课题项目信息的管理。

(3)对科研项目课题要及时进行申报、立项、研究、结题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并督促教职工将各种科研成果信息及时录入到系统,以便于统计查询各个职工的科研工作情况、各部门的科研工作情况;查询统计全校的科研工作情况。

(4)教职工根据学校的科研计划,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课题,课题申请人进行立项申请,每个部门负责审核,并把符合条件通过审核的课题,提交到校科研处审核。学校科研处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对已经申请的科研项目课题进行审批,对审批通过的项目课题进行立项。

(5)对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课题应组织相关的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成果鉴定,并及时收录到系统中,实现成果共享。各项成果可作为学校评定科研人员的工作情况依据之一。

3.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根据目前的流程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因此本课题管理系统功能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管理、课题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管理等。

3.1信息管理。由院校科研课题负责人,采用内容管理的形式,对需要进行通知和公告的信息进行及时,方便相关人员了解信息和情况。也可以修改、删除相关错误和过时的信息,并进行分类和整理。并根据管理者和使用者权限,设置功能和权限。

3.2课题项目管理。课题项目管理是科研课题管理的重点内容。课题项目从申请、审核、专家评审、立项、中期管理、结题等各环节完全借助本系统来管理,根据流程和用户决定对应的功能模块。课题有其生存周期和各个阶段。根据课题管理要求和通常流程,课题管理需要课题信息管理、课题申报管理、课题评审管理、课题研究管理、结题管理。

3.3科研成果管理。各个课题研究参与人员可以进行个人科研成果信息的录入、修改和删除,以及成果的统计,部门科研负责人可以对各个成员的成果信息进行审核,查询和汇总。对于审核通过的成果不能修改和删除。院校、部门科研负责人可以审核全校或本部门所有人员的成果信息,并可以进行汇总统计。

3.4系统管理。进行系统信息、系统参数、系统初始化等信息录入和设置。由于使用本系统的人员比较多,所以应该根据各自的人员和角色,决定各自的功能和模块。如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系统信息设置、系统信息初始化、数据库管理等。

4.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非功能需求源于用户的限制,包括预算上的约束、机构政策、与其他软硬件系统间的互操作性,还包括安全规章、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等外部因素。如,性能要求、可靠性要求、安全性要求等,具有以下:

1.可靠性与安全性;2.系统的可扩展性;3.系统的性能指标;4.易用性和兼容性

第2篇

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评价体系,促进科研工作有效开展

1.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教育科研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想工作开展得好,制度保障要先行。龙井市教科所自“十一五”以来,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使科研活动有章可循,这不仅是科学管理的需要,还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手段。为此,我们建立和完善了《龙井市教育科研培训制度》、《学校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条件和办法》、《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职责》、《学校课题管理条例》、《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学校教育科研主任职责》、《科研课题实验教师工作职责》等十几项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在课题申报、立项、成果鉴定、推广应用等方面都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工作流程,针对国家级、省级、州级、市级课题的申报与管理都有一套严格的、公正的、合理的审批、监督制度。课题研究坚持初期检查、中期调查、跟踪指导、成果评价等阶段管理方式,形成了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评比、有总结、有推进的全过程的管理体系,避免了工作有名无实、敷衍了事的现象。

2. 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和评估体系,促进教育科研有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就是要研究解决好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十二五”科研工作开展以来,教科所进一步强调学校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只有每位教师都参与到教育科研工作中,形成人人有课题、人人做研究的良好局面,我们教科所的工作才能真正达到做好做实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多次召开科研主任会议和教科所工作会议,根据全市的科研工作情况制定了《龙井市教育科研工作评估方案》和《龙井市教育科研工作年度考核评估体系》。评估方案和评估体系的制定,进一步加强了规范管理,以“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科研工作的定位,进而优化管理、规范行为、提高质量,使教育科研工作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评估体系的每一项内容和评分标准的详细制定,特别强调了学校教师课题研究参与率要达到100%的问题和课题研究实效性的问题。尤其在结果认定和使用中强调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学校,不仅在科研工作中取消各项评先选优的资格,在其他教育教学工作评先选优时也实行“一票否决”,学校的科研考核成绩将作为评职晋级和评选先进个人、先进单位的重要依据在教育局备案。《评估方案》和《评估体系》的制定和实施,引导各校将教科研工作的评价纳入教师工作考核体系之中,做到了以制度为准绳的检查督促、考核评价、指导反馈,提高了科研质量,保证了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不仅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制度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规划化、科学化、群体化、常规化、日常化、本土化奠定了基础,而且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觉性,对学校的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改革科研主任会议形式,促进科研工作有序开展

为促进“十二五”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针对龙井市各中小学科研主任变动频繁的状况,龙井市教科所在“十二五”科研工作开局之初,就将科研主任会议的形式进行改革。为了规范科研工作,有效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教科所变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为教育科研现场会,以现场观摩的形式对科研主任课题研究和管理工作进行培训。为了让科研主任了解课题开题会的形式、内容,明确开题会的目的,2011年10月13日,教科所组织全市24名各中小学、幼儿园的科研主任参加了龙井市细鳞河学校的州级课题开题会。通过会议,对开题会的程序、目的、作用进行现场指导,为各校做好示范工作。2012年3月14日和10月16日组织召开了两次“龙井市教育科研工作现场会”,分别观摩了龙井五中和北安小学的课题研究材料,学习了龙井五中科研主任从事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经验;观摩了北安小学科研室,观看了学校课题研究工作基本做法的宣传片和课题研究资料,了解了科研室建立的作用、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效实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等方法,为参会的科研主任和实验教师代表开展好今后的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有效可行的办法及帮助,促进了各校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三、真抓实干,彰显特色

(一)注重调查研究,做好前期铺垫

众所周知,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最后的落脚点是学生各项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基础性材料收集的正确与否,是判断课题研究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达到数据研究的准确性,增强研究前后的对比性,龙井市教科所要求课题立项学校做好基础性材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工作,尤其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和测试工作。以龙井小学的国家级《小班化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评价研究》课题为例,在市教科所的指导下,学校重点强调实验教师做好实验班学生前期和中期摸底调查问卷工作,问卷内容主要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发现高中低各年段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着差异,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学校要求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从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层次教学,在优等生拔高的同时,重视学困生的指导,促进学习效率的全面提升以及学生各项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课题研究中期,学校再次进行了调查分析,与前期情况进行对比,了解学生的各项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如何,从而确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是否可行,阶段研究计划是否合理,哪些教学技艺的提高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根据各实验班级的数据进行横向分析,得出实验方向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调整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的主要任务,促进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

(二)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教育科研有效开展

1. 以课题组为单位,开展小组竞赛活动。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北安小学根据学校实际,申报了国家级课题《小班化优质课堂与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省级课题《小班化背景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指导研究》和《小班化与小组式教学模式研究》。学校以课题组为单位,开展小组竞赛,促进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按照研究课题的不同分为3个课题小组,每组通过选举产生了课题领导小组。为促进活动的正常、有序、高效、深入地开展,根据学校具体情况,专门制定了《课题组竞赛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科教导主任为组员的课题组评选领导小组。课题组竞赛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而定的。每位实验教师都制作了实验教师成长记录袋,他们精心设计、认真准备,把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点滴进步、研究情况都记录在内,记下了自己向研究型教师成长的过程。竞赛内容主要分为实验教师基本功竞赛、实验教师备课竞赛、实验教师研讨课竞赛、学习笔记评比、实验教师业务竞赛、优秀实验成果评比、教师成长记录袋评比等多方面,大家比哪个小组的研究课上得好,哪个组的教师成果多、哪个小组的板报出得好、哪个小组的活动更新颖。在竞争中学校鼓励每个课题组成员发挥创新能力,大胆创新研究思路,发现好的经验就在全校表彰并进行推广。

2. 开展教学竞赛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为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切实抓好课堂教学实效性,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各个学校都将课题研究的落脚点归位于教师素质和学生能力的提升,积极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对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进行检验。如,东山实验小学每学期都定期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为教师搭建展示舞台,以竞赛促教学,以竞赛促科研。活动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参加,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学年组(或教研组)初评阶段,评选出参加校内竞赛的教师;第二阶段是校内评选。在活动中,教师们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主动克服困难,在保证说课、出课质量的同时,挤出时间研讨、听课、评课。为了使本教研组教师能够在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果,每个教研组开展“教学沙龙”式的教研组汇报课活动,即以教研组为研究团体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利用集体备课和同伴互助的方式,采取“找研究点、选课例、一课多上,反复磨砺”的研究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更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积淀和生成实践的智慧,得到专业的发展,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使课堂有质量,学生有收获。

(三)开展“教师先做读书人”活动

第3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开展教育科研,是深化学校改革,办出学校特色,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要重视教育科研,并在科研工作中提高师生的诸种素质。

第二条 要把教育科研列入教师的考评内容。

第三条 教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对学校改革和发展中一些带普遍性、实践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提高各类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并对完善和发展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出贡献。

第四条 开展教育科研要坚持三性:(1)群众性参与;(2)应用性研究;(3)多样性提炼。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五条 学校成立教科室与教导处、总务处并列,教科室为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学校各部门和全体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行政上接受校长领导,业务上接受市教科室指导。

第六条 学校教科室的职责是:(1)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教科研的理论和方法;(2)聘任兼职教科员,制订兼职教科员条例,抓好教研组,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形成教科研工作网络;(3)指导教科研活动;(4)组织教师学习和运用教科研理论;(5)撰写学校教科研计划、总结,编印校刊等;(6)管理好教科研、教改档案资料;(7)合理使用教科研经费等。

第三章 课题申报、立项、审批

第七条 学校立项课题负责人必须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人应为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研究中担负实质性的工作。

第八条 课题申报与批准

(1)由个人或小组,向教科室提出申报立项要求,并送《课题研究方案(计划)》。

(2)学校向市教科室申报,并进行论证,然后由申报者填写申请书,并附《课题实验方案》一式三份,市教科室、学校教科室、个人各持一份。

(3)由教改科组织力量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由学校转发,市教科批文。

第九条 鼓励有志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

第四章 课题的过程管理

第十条 学校对教师的课题进行分类统计,教师的子课题一般从属于学校的主课题。

第十一条 加强实践研究,按“四个一”的流程进行操作,每人每学期撰写研究论文。

第十二条 学校教科室会同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研究分析,总结经验,找出薄弱,针对情况,加以解决。

第十三条 课题一经立项,实施过程中不应随意更改研究计划或推迟研究进程(特殊情况除外)。

第4篇

我们知道,课题研究是一个假设与验证的过程,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质量,需要在明确研究内容的前提下,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过程,才能开展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活动。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对课题研究过程设计的问题谈两点思考。

一、哪些内容是课题研究过程设计时需要考虑的?

所谓课题研究过程,是指为完成课题研究工作而经历的程序、阶段。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也就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活动作出安排的预设程序。它是课题研究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研究内容、研究阶段、研究方法、研究成员等诸多要素进行分析与思考的结果,更是一个根据研究假设调动各类资源进行实践的过程。

研究内容往往是课题研究过程设计的基本依据。不同的内容,其研究程序也是有所区别的。如课题“小学生家庭作业习惯调查及对策研究”,其研究程序一般先要有相应的现状调查,然后根据调查了解到的问题设计针对性的策略,再通过实践尝试,检验预设的策略是否有效解决了相应的问题,最后分析提炼相应的对策。又如“小学语文‘特色作业’设计研究”这个课题,在过程设计时则首先要对“特色作业”作一定的思考,分析其具备的特征,然后再进行相关设计、应用实践、分析提炼等。

研究阶段则是课题研究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它首先涉及一个课题通过几个阶段的研究完成研究任务的问题,其次则需要考虑对具体的研究工作有大致时间上的确定。如上面提到的“小学生家庭作业习惯调查及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一般分为现状调查、问题分析、对策思考、实践尝试、效果分析等阶段,且每前一阶段研究活动都是后一阶段研究活动的基础,后一阶段研究活动则是前一阶段研究活动的延续。

这里的研究方法不仅指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等,还包括在研究活动中采用的一些具体的操作策略,如问题设计、教学实践等。研究方法设计同样是研究过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过程设计除了受到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影响之外,其实有时也会受制于某个课题研究成员的影响。如有的课题涉及的部门较多,牵涉的人员也就比较多,此时,在研究过程设计中,需要对相关成员的任务作出相应的分配,目的是保证在研究活动具体展开时能够作出及时有效的协调。

二、怎样的过程设计才能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从一个课题来看,其研究过程的设计一般可以从行动路径和研究策略两个方面来体现。其中行动路径是大方向,是对课题研究工作的整体把握;研究策略则是具体研究活动中的操作方法的总和。

(一)规划课题研究行动路径,细化各项研究任务

课题研究的行动路径是课题研究整体推进的重要基础,它是一个课题顺利开展研究工作的保障。行动路径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研究阶段及其说明、内容选择及其说明以及环节设计及其说明。可用图表的方式加以呈现,并配以一定的文字作解释。如《区域实施“绿色评价”的实践与研究》,将课题研究的行动路径作了如下表述:

在以上图例表述研究的行动路径基础上,又作了简要的说明:“理论学习,内涵理解”阶段,主要是通过学习国家、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把握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核心思想,深入理解评价理念及内容的变化,明确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为本区实施“绿色评价”奠定基础;“多部门联动,整体推进”阶段,结合各部门本身的职能,在基于综合素养评价理念背景下,实践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过程,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梳理成果,总结推广”阶段,主要在策略性成果和对象性成果方面作较为完善的分析与提炼。

在以上的“行动路径”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出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且每个阶段的研究主体与研究任务都比较明确。因为有了清晰明确的“行动路径”设计,不但对整体课题的研究工作作出了整体规划,同时还有相应研究内容的分工与阶段性推进的计划,显然有利于课题研究人员在不同的研究阶段,落实好研究工作,而且还能对研究工作作出即时的反思与调整。

(二)想明白各个环节的研究方式,具化研究活动中的操作策略

课题研究过程的设计中,还有一块相当重要的内容,便是针对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活动作出的策略设计、方法选择以及环节预设。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最为具体的工作,一般需要基于相应的研究内容进行思考与设计。

如我区有一位教师在研究“运用几何直观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时,针对“培养小学生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能力”这样一个研究内容,提出了“数形结合,以数化形”“强调直观,以形析文”和“重视图例,突出关系” 这三种策略。并在每一种策略的具体阐述中,又通过一张流程图来表达策略的操作过程。

第一步是化境为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抽象。第二步是以数化形,经历将数转化成多种形的过程,体验演绎。第三步将形归数,经历多形中发现共同点的过程,体验归纳。三步流程使学生经历数(式)与形转化的过程,积累数形结合的基本活动经验,奠定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以上研究策略设计,内容明确,路径清晰,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显然为后续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又如一位幼儿教师在研究课题“幼儿园‘五乐游戏’活动的设计研究”时,提出了“乐运动、乐表达、乐交往、乐探究、乐表现”等五乐游戏后,于每一种游戏活动的研究中,设计了相当具体的操作策略――支架。如在“讲述类”游戏研究时,设计了如下的一个支架:

有了相应的支架,研究者也就有了具体的实践操作依据,后续研究实践活动也就有了“落地”的保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课题研究的具体研究活动操作策略设计体现出了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具体,尽可能的细化;二是有针对性,即与研究内容相匹配;三是可操作,即能够在后续研究中直接可以运用。当然,研究策略并不是一般的操作流程或细节,而是具有一定结构的操作方法。表达在文本中时,需作一定的理论思辨,并有适度的提炼和结构化。

第5篇

摘 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题研究活动为载体、以点带面,搭建科研交流平台。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40-01

为了扎实有效开展国家级课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研究》,新华镇小学校2013年学期初制定研究计划。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题研究活动为载体、以点带面,搭建科研交流平台。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宗旨,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质量。

课题组领导深入课堂,进行听评课活动,同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研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组织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每学期一次科研汇报活动,为使活动有效进行。每学期初制定科研课题研究汇报活动方案。汇报教师进行说课、讲课、课题组成员参与听评课。及时进行总结。孔焓琪老师的课题研究是培养中年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研究,上课伊始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学生排成方阵每排(横行)10人,每列8人,大屏幕闪烁三个方阵,根据大屏幕提供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求三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学生参加体操表演。首先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进行交流,学生汇报。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有的学生求出一个方阵多少人,在求出一共多少学生。10×8×3。有的学生求出3个方阵每一横排,多少人10×3,每一列8人,一共有多少人,10×3×8。有的学生先求出三个方阵每个纵列多少人8×3,每排10人,一共有多少人,8×3×10。着眼于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去研究、去探索,在讨论、交流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所设计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在师生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整理,并对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形成自己的观点,不通过课堂的小结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2013年10月下旬,参与国家级培养学生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研究的数学教师依据学期研究计划,数学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活动。由李春丽、陈志芳等七名教师教学课堂教学成果汇报。汇报的采取教师说课——讲课——评课的流程教学。从教师角度分析。教师都转变了观念。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是学生提出,学生经历猜想、观察、操作、推理、抽象、概括得出结论。结论自己找。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例如李春丽老师教学《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引导学生在复习小数和百分数互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分数与百分数的关系,采取小组合作尝试进行分数与百分数互化。学生群学、互相,引导学生揭示规律,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百分数与分数互化问题。谷春海老师教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注重学法的指导:自主讨论、小组合作、实际操作、观察想象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亲自探索,主动发现。通过经历剪、移、拼。运用转化的方法。把新知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操作过程中,理解变与未变的关系。面积未变,平行平行四边形的底变成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变成长方形的宽。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防止学生思维定势学生理解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是平行四边形不同的底对应高不同。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刘艳群老师教学《分数的简单计算》学生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算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使学生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课堂里有认知的冲突、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思维状态自然活跃。学生深深地吸引,自主探究的行为主动而积极。在合作探究、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张越老师上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学生在利用已学过的百分数的意义为基础,用百分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从“举一反三”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第6篇

【关键词】 生物制药;实验教学;创新思维;科研素质

一、实施背景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生物制药作为其中应用导向较强的领域之一,其实验教学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通过合适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适合社会与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生物制药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1,2]。基于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后对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注重,针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源头创新能力薄弱、基础研究落后的客观现实,我们以学院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重新构建了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突出应用理论与技能的系统训练,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科研素质的塑造。

二、总体思路

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需要,更新了实验课程体系,确定了实验教学的总体思路与规划。将实验教学设计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技能;第二层次以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为主,融合各门专业课实验教学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各种实验技能的能力;第三层次以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科研课题设计,主要在选修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与创新素质。最终形成夯实基础知识技能-形成综合应用能力-拓展科研创新素质的多层次实验技能培养模式。其中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及开放创新性实验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与特色项目。

三、具体内容

1.跨课程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

通过将相关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构,从生物制药首届学生(03级)开始,即开设了跨课程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

在实验总体设计上,以完整的基因工程药物开发流程为主线,整合了《基因工程》、《发酵工艺原理》和《生物技术药物药剂与药代动力学》的实验内容,并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模块,指定负责教师自编实验教材;从知识点上涵盖了基因工程上游技术(包括基因的定位、筛选、克隆、表达、活性及功能的鉴定和分析)与下游技术(包括发酵、提取、纯化、鉴定分析、冻干等技术)以及药效、药理、毒理和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在实验题材上,将来自生物制药研究所的T细胞受体基因治疗药物及重组白介素-18蛋白药物等成熟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并以其研究过程为例,讲解了生物制药的研究与开发流程,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学术层次,并推动了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在师资力量方面,由来自理、工、医学等不同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以发挥专业优势;在实验设备方面,充分整合了现有教学资源,并将新购置的流式细胞仪、蛋白层析系统、毛细管电泳等先进仪器以不同的方式应用于教学,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考核方式上,首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锻炼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同时以知识竞赛的形式考查了实验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了教学效果,整个教学气氛生动活泼,效果明显。

2.科研课题设计

由于选修课具有前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与灵活机动的教学形式,目前在选修课《肿瘤生物学》与《抗体工程》开设了科研课题设计。目的是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拓展创新思维,使学生具备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科研课题的能力,整个过程由学院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加以管理与实施。

具体流程如下:首先是准备阶段。主要是由学生分组自行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备课与讲授,目的是为课题设计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并由全体本科生导师组成评议组对学生讲课情况做出现场分析和点评。第二阶段为选题与标书撰写。在大胆假设、科学论证的原则下,学生提出各自的课题,并与导师讨论课题的可行性。定题后,分别完成资料的调研,研究方案的制定,并严格按照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书为模板撰写课题计划书,最终提交研究方案。第三阶段为课题评定阶段。由教师对学生提交的研究计划进行点评与修改,指导学生最终完成整个实验设计。根据理论课的授课情况和最终计划书的水准评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研究计划,可作为毕业论文及学生创业计划的蓝本。

3.开放、创新性实验

主要面向三、四年级本科生。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学院实验中心与研究所的场地及设备现已全面向学生开放,并设立了专门的本科生创新实验中心。在课题立项方面,首先鼓励学生总结所学知 识技能,凝练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大纲以外的、有一定深度的创新型实验。此外,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开放性实验项目,这些专职教师通常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对教学重点及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有深入了解,能够设计出即合乎学生实际,又能拓展思维的课题,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然后通过宣传招募的方式吸收学生积极参与。

四、主要成果

目前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共设128个学时。经过03级与04级的实践,获得了初步的经验,锻炼了师资队伍,并根据教学需要自编了两版实验教材。拟经过三轮教学实践进行规范,成为学院实验教学的骨干课程与特色项目。在03级综合性实验课程结束之后,我们分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实验管理、教学效果几方面,设置了二十项指标,在全体学生中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的满意率均在90 %以上。学生普遍反应;通过综合性实验,其专业知识、实验技能与科学思维都有显着的提高。

在科研课题设计方面,03级本科生共完成科研课题设计22项。研究方向涵盖了基因工程抗体、RNA干扰、重组细胞因子、抑癌基因等肿瘤治疗的前沿领域,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拓展。此外,通过独立完成课题设计,还培养了学生独立、严谨的科研态度,并使其对课题申报的整个过程有了一定认识。

在开放性实验方面,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完善的生科院实验室开放实施细则。教师申请并组织完成开放性实验项目3项,学生参与17人次;

接受了以上教学模式的严格训练后,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素质、实践能力显着增强,03级本科生进入实习后,获得了实习基地的一致好评,已成为各基地研发、生产的骨干力量。以本教学模式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改项目于2007年获得广东药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发展思路与规划

本教学模式经历了两年的探索、实践与总结。在对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反馈意见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模式不断加以完善,并制定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与具体措施。

在验证性实验层次,将开设竞争性实验。目的是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减少现有教材中已显陈旧的实验内容,同时根据学院专业特色及教师专长,增加具有本院特色、切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项目。具体方案是:各门专业课在开设必修的基本实验、经典实验,确保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设置一定比例的机动实验课时,由各门课程任课教师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编实验讲义。首先经过试讲与预实验并由全体任课教师评审,然后向学生公布各门课程的候选实验,学生通过网络或书面申请方式选择感兴趣的实验。最终根据学生选课结果,确定开设的实验项目。

在综合性实验层次,在保证现有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高质量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上下游技术认识的连贯性和综合运用能力,拟合并《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为一个综合性实验,并论证《细胞生物学》、《现代遗传学》、《细胞分子免疫学》三门课程合并为综合性实验的可行性。最终实现如下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三年级上学期的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克隆获得目的基因,在下学期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中进行基因表达产物的活性、产量的检测,发酵体系的建立、发酵工艺的优化、提取纯化工艺、药代药效学检测。从而将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基因药物、蛋白药物)整个过程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

在开放、创新性实验方面,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要紧密衔接。针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下游技术瓶颈,以开放性实验为平台提高对下游技术的培养力度。拟以学院筹建的核酸蛋白分离纯化中心为基础,大力拓展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吸引来自企业的师资力量与横向课题,将部分课题研究内容以开放性实验的方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并划拨部分横向课题经费作为开放性实验基金来源,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在吸引企业力量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主动的调整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将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与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转化平台相互融合,最终成为教育与技术创新的孵化器[3,4]。

【参考文献】

[1]彭俊文,蒋铭敏.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现状及前景[J].生物技术通讯,2004,15(2):201.

[2]张蕊,田澎.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分析及我国企业的发展战略 [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0(5):107.

第7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最广泛的前沿学科之一.进入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与方法已经应用到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中[1].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方式,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将是作为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工作和将来作为科研人员所必备的素质.近年来,很多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上采取了重大举措,如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实现了研究生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三阶段的培养模式[2].在加强研究生理论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的同时,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实验教学环节,实现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宽领域培养,再通过学位论文的研究,形成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立体全方位培养.作为一个生物学研究生,把本科所学的基础知识与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联系起来,学好、学通分子生物学是必需的一步.基于此,2012年起我校在生物学科研究生学位课中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3年来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研究生与指导教师的认可,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实践,使生物学科的研究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和技能,为后续的研究性实验工作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高科研水平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1课程定位及理念

分子生物学在20世纪取得了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当中.随着越来越多的理论突破,分子生物学技术也日新月异.在高等院校的生物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注重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多,范围广,有一定深度,学生很难透彻理解和掌握,如果不做实验,只学习理论,往往会事倍功半,理不出头绪.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能给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全过程的机会,便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3].研究生来自不同的院校,由于各院校课程设置不同,研究生接受的本科阶段的教育差别很大,这种差别在实验操作能力上体现最为明显.对于已经进入分子时代的生命科学来说,不熟练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学生就很难快速适应课题研究的科研工作.在研究生学位课中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合理安排实验课内容,建立常规操作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是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为学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及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于2006年经批准设立,2007年起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近10年来,已为及全国输送了一批从事生物学研究与开发的优秀人才.“加强专业技术教学、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一直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2012年以来,我们通过在研究生学位课中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不仅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热情,而且明显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2课程建设及特色

2.1课程建设的过程与方法

每学年的秋学期初新录取的研究生入学,根据对新生分子生物学知识背景和实验动手能力的详细调研合理安排实验课内容,建立常规操作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科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力求促进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分为3个阶段进行.

2.1.1准备阶段

组织相关人员成立课题小组,对小组人员进行具体分工,以2015年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他们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摸底,撰写调查报告[4].

2.1.2实施阶段

(1)制定教学大纲.根据准备阶段的调查结果讨论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实行多层次、模块化管理,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3个模块.基础性实验项目以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为主,如:质粒DNA的提取、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分子、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段、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重组DNA分子的构建与转化等、PCR扩增目的基因等.对没有任何分子生物学常规操作基础的研究生要逐个开出;对本科阶段已经接触并熟悉这些基础性实验的研究生可直接开出综合设计性实验,如:多种方法获得目的基因、动植物中某关键基因的克隆、重组质粒的构建等.创新性实验项目全部由本学科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转化而来,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兴趣爱好选择项目完成,包括植物细胞中MYB类转录因子的筛选、与人类遗传病相关的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克隆等.

(2)学生选课.将全部实验教学内容及具体开出安排提前公布,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与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实验内容的选择,这一环节须由指导教师协助完成.选课结束后根据每个项目的选课情况准备实验,包括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耗材试剂和实验讲义与实验报告册分发等.

(3)预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分组情况,每组安排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在实验开出前协助指导教师完成预实验.

(4)实验课开出.按计划认真组织研究生开出实验.实验操作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流程,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同时指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可能主动地、独立地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从事科研设计和科学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5)课程考核.实验课结束后进行成绩考核,综合学生的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撰写情况给出实验课成绩.

(6)编写研究生实验教材.基于教学实践的积累,编写研究生实验教材“研究生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重点面向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将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机融合.

2.1.3总结阶段

跟踪调查,了解研究生在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结束进入课题研究后的情况,掌握他们在分子操作各个环节上的操作熟练程度,对取得的研究资料做全面的整理分析.在学科内部推出“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示范课,并完成相应的资料库与光盘制作,并进一步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同时课程改革小组的成员要不断讨论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兄弟院校沟通学习,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5].

2.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自2012年生物学科硕士研究生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以来,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一直由我校外聘的留美分子生物学专家王建英教授负责,另配2名讲师作为助手.经过3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加上学生与研究生导师的意见反馈,我们发现这种单一的指导教师模式是需要改进的,需要建设一支由长期工作在科研、教学一线教师组成的研究生实验课教学团队.教学任务分配上,根据团队内每位教师主要从事的科研领域和专业特长,分配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每个项目安排2名指导教师,他们不仅熟悉所指导实验的技术要点,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能将本领域相关的科研前沿、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以开阔学生视野,使每次实验均能获得预期结果.同时,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不断发现和审视自己,包括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把握与实验技能熟练程度的反思,这样也能促使他们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提高[6].本课程经各方面协调讨论,现已逐渐组建了一支人员稳定、业务基础全面、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教学团队.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其中大多数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高校基金等科研项目,在努力完成这些科研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将许多科研工作中的思路和先进的技术转化到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实践中.实验课教学团队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实验教学质量,并申请得到了我校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立项资助.

2.3实验课成绩考核与结果评价

经过教学团队的调研讨论,针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考核形式的问题,提出实验课评价体系多层次评价的管理制度,包含预习报告、平时考勤、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撰写情况5个部分,分别所占比例为1∶2∶4∶1∶2;针对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要加上实验方案制定与实验论文撰写环节.针对研究生各实验组人数较少、时间较灵活、学生专业多样化等特点,在考核中更加注重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在课程开课初要将考核方案告知学生,让他们明确各环节的评分标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如实记录作为评价依据.实验课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与后期跟踪相结合”的模式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7].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综合调查研究生对本门实验课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等信息的评价.另外,在实验课结束一个学期后,我们对研究生指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上一年度的实验教学效果进行了后期跟踪评价,对研究生进入到各自实验室工作后的科研思维、实验设计、操作能力等进行调研,综合评价实验教学效果[8].

3结语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在研究生入学后进入课题研究之前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熟练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这是生物学研究生快速进入科研课题与顺利完成硕士学业的基本保证[9].研究生经过基本实验技能培训、全面综合实验及自主设计实验的锻炼及创新实验平台的全方位提升,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普遍反映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为他们顺利进行课题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和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一部分学生在硕士期间就发表了高水平的SCI论文.为生物学研究生开设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在内蒙区内外兄弟院校进行此类设置的尚不多见,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创立并逐步完善研究生实验教学平台,全面提升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10G12],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提炼引入实验教学,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实验内容不断更新,为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及毕业以后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淑平,,李英姿,等.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课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180G183.

[2]郑冬梅,王悦.构建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46G150.

[3]文莹,李大伟,李颖.微生物专业研究生实验课设计思路与特色[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23G126.

[4]郭淑贞,李丽娜,张前,等.基于问卷调查的中医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探索[J].内蒙古中医药,2014(12):138G139.

[5]杜联峰,孙万邦,夏嫱,等.研究生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4):263G264.

[6]郑源强,包玉龙,丁枫.研究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4):548G550.

[7]宁启兰,马捷,李冬民,等.研究生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设计[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693G694.

[8]汪渊,周青,袁凌云.开设博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探讨[J].生物学杂志,2000,17(3):36.

[9]于振江,严国光,郑维洁.进一步加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8,15(4):34G37.

[10]王雅梅,李宝红,于培兰,等.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8,7(2):173G174.

[11]孟照俊,俞小瑞,韩燕,等.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2):86G87.

第8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08702

高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而科学研究是这三大职能有机联系的重要纽带。近年来,地方各大高校引进了大量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成为地方高校科研队伍中最积极、最有潜力的力量。从现况来看,青年教师还未能成为科研队伍的强力军,其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和挑战。

1 青年教师科研现况调查

这里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35岁以下青年专职教师(不含辅导员和行政人员)为调查对象,了解青年教师的科研现状。

经管院35岁以下青年专职教师约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8%,涉及到公共管理(18.3%)、经济贸易(20%)、工商管理(11.6%)、电子商务(11.6%)、信息管理(6.5%)六个系。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的科研论文很少,主持完成的科研课题也很少,就统计数据来看,青年教师还未成为地方高校科研的主力军。

(1)青年教师的职称和学位状况(优秀人才、重要学术兼职、国际会议报告、举办国际会议)。

青年教师职称、学历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约占14.8%,职称方面讲师占专职教师总数的58%,讲师以上或以下职称者比例很小。

(2)和承担科研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和学校科技部门的统计信息可知:青年教师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的核心期刊论文数量较少,大多是普通期刊,且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不到两篇;青年教师主持省部级、国家级项目数量较少,见表3,讲师主持承担的主要是省厅级和校内的科研基金。这说明青年教师在科研基础、成果积累及科研竞争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在青年教师中还没有脱颖而出的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

调查显示,80%以上的青年教师都积极参与了省级、国家级课题,还有部分教师在教材编写、论文获奖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果。近几年学校在科研方面的重视和鼓励政策也调动了大家的申报课题的积极性,青年教师科研意识大大增强。

2 制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因素分析

制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因素有很多,从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学校和政府等的因素。

2.1 主要影响因素

(1)教学任务繁重,用于科研的精力有限。

近些年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师资力量严重缺乏,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加重,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力军,承担了大部分教学任务。大部分青年教师为讲师,讲师的教学工作量是最多的,平均每周有四天时间用于备课上课。可以想象,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完成教学任务,何以有足够的精力去做科研。

(2)青年教师所处的特殊阶段分散了其精力。

高校教师至少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正常情况从大学读到博士毕业一般接近三十岁,此阶段面临着恋爱、结婚、生子、考研、考博或读博。调查显示该院青年教师中:75%为女性,70%有三岁以内的小孩需要照看,18.2%的教师在攻读博士学位。这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都导致青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搞科研。

(3)科研团队意识不强、研究方向不定。

许多青年教师研究方向忽左忽右,浅尝则止,没有加入合适的科研团队。一方面,教师对国家在科技工作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不了解;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进校时间不长,对所在学校、学院的科研特长、科研环境等不熟悉。这两方面都严重制约了青年教师在申报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的运作。另外,许多青年教师做科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评职称而非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致力于理论研究以发表几篇高质量的论文,尤其是在医药类院校的经管院,缺乏服务于实际需要的科研课题。

(4)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的青年专职教师(以讲师为主)的任务主要是教学和科研,完成额定教学量(讲师平均4次/周)是基本条件,否则年终考核通不过。科研包括论文和课题,按照目前的考核标准,论文和课题每年都必须各有一项才算达标。由此看来,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已经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剩下屈指可数的一点点时间做科研,报课题、写论文都是有周期性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青年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考评机制还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

2.2 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首先,通过对样本(样本数30个)的调查提炼出8个关键影响因素,并进行原始赋值。对8个因素赋值,采取五分制(5~1),最高为5分,说明该因素对科研能力提高的影响非常大,2.5分是平均分,说明该因素对目标的影响一般,0分表示没有影响。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8个因素分别是:教学任务过重导致精力不足(A)、学校科研保障条件差(B)、学术交流机会过少(C)、学校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合理(D)、缺乏科研团队、科研带头人(E)、教师科研意识不强(F)、对青年教师倾斜扶持政策不够(G)、研究方向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H)。

第二步,计算各因素对科研能力提高的影响力。根据上一步对各个因素的赋值,取平均值作为影响力的数值(表中A列与5分行交叉数值“10”,表示给因素A打5分的有10次)。

计算结果及顺序如下表4所示:

均值在0-2.5之间,说明该因素对目标的影响较小;在2.5~3.5之间说明该因素对目标影响一般;在3.5~5之间,说明该因素对目标的影响较大。从表4调查结果可以看出,A教学任务过重导致精力不足(均分4.067)、C学术交流机会少(3.6)、B学校科研保障条件差(3.533)三个因素对提高科研能力的影响较大,属于影响因素中的最重要的一个层次,需要放在首要位置来解决;

D学校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合理(3.133)、E缺乏科研团队、科研带头人(3.067)两个因素对科研能力的影响一般;

G对青年教师倾斜扶持政策不够(2.367)、H研究方向缺乏稳定性(2.2)、F教师科研意识不强(1.867)三个因素对科研能力的影响较小。

3 培养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根据前一部分的分析可以得知,影响科研能力提高的因素有影响很大、影响一般、影响较小三类。

3.1 第一层面:减少教学任务、鼓励学术交流、增强科研保障条件

(1)降低教学负担。减少青年教师的额定教学工作量,对于教学工作量不足但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可以适当减免工作量。支持并鼓励在外进修的青年教师,免除其在外期间的教学任务要求,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真正降低处于特殊时期的青年教师的教学、心理负担,保障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科学研究。

(2)鼓励青年教师参与高层次的学术交流研讨会。一方面,学术交流是获取最新学术动态、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应有专门的经费保障。另一方面,积极举办和提供各种学术交流会议信息。因为现在许多国际性的学术会议都是由高资历的教授专家参加的,而年轻的学者很少有机会参加。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发展动态,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学术中,对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3)强化科研保障条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保障青年教师高度的科研热情和信心。

首先,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科研业务培训。科研管理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使其系统掌握国家、地方政府的科技工作、政策、申报科研课题流程及技巧、科研课题组织运作的方法及成功经验。

其次,可以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思路,以确保其尽早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进平台、融团队、融环境,避免研究方向摇摆不定,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再次,科研部门应积极建立完善的科研信息库并及时公布本校在研的科研计划、科研课题,同时加大与地方政府的教育科研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的交流,广泛收集科研课题信息,建立科研课题信息库,为青年教师及时、准确地提供科研课题信息服务。

3.2 第二层面:完善评价机制、形成科研团队

(1)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考评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青年教师年度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营造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的良好氛围,采取科学的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综合科研能力。将年度考核与体现个人价值的个人收入、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挂钩,借助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培养青年科研人才、建立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

(2)鼓励跨学科的科研团队研究。

鼓励不同学科人才的交叉合作团队研究。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为适应时展而在科研队伍管理中推行的一种新的人才组织模式,是高校培养人才、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应有团结协作的精髓,由不同学科人才自主结合、结构稳定、不同年龄、不同研究经验、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组成。团队成员之间应具有足以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相对稳定的共同的目标。

3.3 第三层面:对青年教师加大扶持政策、确定研究方向、增强科研意识

(1)打破论资排辈机制。

对一些需要先在学校层面初审的项目,应重点向青年教师倾斜,打破以往论资排辈的惯例。老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也要多吸纳青年教师参加,以便形成合理的科研梯队和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

(2)建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

为鼓励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出成果,应建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创新性的课题研究,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培养年轻的学术骨干。

(3)提升科研意识和积极性。

地方高校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社会各个层面积极扶持青年教师的同时,青年教师自身应加强科研意识,努力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支持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吴秋生.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科研观[N].光明日报,2009813(10).

第9篇

【摘 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是高等院校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和工业设计等理工科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改革对相关学科人才培养意义深重。基于协同创新能力从汽车类专业基础课的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等方面,构建完整的创新能力训练体系,通过各方资源的调配,建立涵盖不同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 专业基础课 协同创新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4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研究成果。

一、汽车工程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从培养目标来看,国内各高校汽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可分为复合型和应用型两类:前者偏重于跨学科或跨专业的教学指导,各高校把科研课题引入教学过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后者偏重于如何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内容上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调专业知识的宽泛性和学科知识的多样性,主要着重于各类知识的交融和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强调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应用型人才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经过多次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设施已变成一个集资源、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平台,众多高校已配备具有培养基本工程能力的教学链,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已增设相应的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通过基础训练和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现代工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或选修课割裂开来的现象,往往是由教师主导课堂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综合设计技能训练实验较少,不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培养;考核形式重理论轻实践,试卷得分和教师印象的影响较大。

现代汽车电子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的应用,要求汽车工程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应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形势的变化,汽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可进行如下改革:建立涵盖机、电、材料、控制技术等多门学科基础课的平台,基础课平台包含汽车工程专业所需的各方向基础理论课程,根据就科研和就业方向的不同,学生可选一个或多个基础课平台,满足扩大基础知识的要求,也兼顾学生学习的深度要求。

二、基于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创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教育发展的大思路,应该重视个性的发展,从而促进和带动共性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腾飞。协调两个或以上不同资源或个体一致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即协同。“协同创新”是指将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各个创新主体要素进行系统优化、合作创新的过程。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可以有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以团队形式实现教育功能,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以协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模式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作为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专业,汽车工程的专业性质使得高校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发散性等方面的训练,专业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模式和学校管理模式这三者之间的协同水平决定了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发展程度。

各高校应利用本校的工科优势,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和特点,构建灵活多变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提出以学科方向模块为核心构建汽车工程专业基础课的课程体系,例如围绕汽车电子的开发设计、汽车服务管理、零部件产学研和汽车竞赛等方面培养设置课程。汽车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第一,运用互动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协同创新的学习模式;第二,注重学以致用、增强发展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第三,把科研课题研究结论或成果作为拓展知识加入专业基础课教学,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使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改善。学校根据学科的不同方向设置必修、必选和公选课,在保证专业基础课程完整连贯的同时多学科交叉学习,为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理论基础。另外,改变闭卷为主的传统考试手段,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课程评分由考试卷面得分的方式向教师、学生竞赛、企业相结合的考评转变。管理模式的协同涉及高校内部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管理部门和各学院之间的沟通合作。现代大学发展所面临来自自身或外部的事务需要高校迅速做出有效的回应。高校必须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集各方资源于一体,发挥有效管理的职能作用。例如,将职权相近的部门合并重组以优化管理;或明晰机构权责,简化部门工作流程以提高效能。

三、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计划的集中体现,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具备专业特色和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符合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汽车工程专业具有高新技术应用密集的显著特点,学科方向大致有汽车车身与安全技术、汽车设置与制造、电动汽车等。学生在有限学时内不可能学完全部课程,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上,考虑到课程内容与体系的交叉,对课程设置采取模块化设计,如图1所示,即根据专业的不同方向,分通用课程和模块化课程,学生如果选择了某一专业方向,其他两个方向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可作为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要求,让学生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掌握好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构建自己的协同创新知识体系。

2.科研与专业基础课的协同创新。现代科学研究需要多个成员甚至团队协作配合,共同完成。让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是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教育模式和众多的课程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而且许多科研成果见效慢,学生无参与积极性,只能把精力集中于如何拿到奖学金,或考取各类技能证书。许多高校因此制定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一些措施,如设置科研和创新学分制、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计入教学工作量、毕业设计选题与科研课题结合等。对于科研课题如何与专业基础课的协同,还未见有相关的报道。若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面进行一系列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教学实践探索,注重学生对发散性思等方面的训练,必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

高校许多教师的研究课题都与基础研究相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协同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方法引入教材和教学内容。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前沿科学,不仅使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富有影响力、感染力和时代感,而且也能借助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基础课往往有相应的实验学时,可为学生设置基础科学研究相关的试验课题,并提供开放实验室,教师只拟定试验题目和过程指导,学生需独立完成查阅资料、拟定方案、试验操作、数据分析、试验总结等的每一个环节。此外,专业基础课还可育承担普及、宣传、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任务,协同绿色制造相关企业的社会资源到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

3.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基础课的协同创新。如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和校园文化等紧密联系。大部分的科技创新活动需要进行跨学科的整合性研究,高校必须制定跨学科教育的机制,使得各个科技创新活动团队之间建立资源互补的合作关系和新的竞争优势。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可利用专业基础课相配套的实验室创建实训基地,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途径、方法为中心,集聚多方资源,滚动发展和建设,建成满足汽车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开放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

科技创新活动能增强不同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互动效果,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协同创新的思维,帮助学生了解工程实际和社会现实,是大学教育中,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基础课不同模块间协同创新的重要教学环节。

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汽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通过建立涵盖机、电、材料、控制技术等多门专业基础课的平台,学生通过必修和选修的方式扩大基础知识,同时兼顾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要求。以学科研究方向模块为核心构建汽车工程专业基础课的课程体系,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和兴趣爱好。制定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相关措施,把科研成果和研究方法引入专业基础课教学,并帮助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高校制定跨学科教育的机制,利用专业基础课相配套的实验室,建成满足汽车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戚建庄.特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2]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3]于巍,陈少志,侯增文.协同创新 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9):25-27.

[4]李强.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协同创新课程模式改革[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7):35-39.

[5]古广灵.协同创新视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21):36-38.

[6]易军,李太福,葛继科. 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82-183.

第10篇

关键词: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93-01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校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反思型教师校本教研为主线。直面课堂,以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解决为轴心,以学科教研活动为操作平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反思型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

1.1 思想保障。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认识,我校多次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新理念"的培训,使广大教师明确和体会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新课改实施的措施保障。

1.2 组织保障。学校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以校长为首,以班子领导为成员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并建立相应的教研机构,组织实施学校教科研工作。

1.3 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重要保证。学校先后制定了《教师校本教研制度》、《教师听评课制度》、《青年教师培训规划》、《教师反思制度》等,使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逐步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1.4 经费保障。学校以“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加强教科研的硬件建设。首先,从经费上加大投入,其次,建立教科研评价奖励机制,将教师教科研工作列入教师年度考核指标。再次,学校从常规落实、教师参与、教研成效等几个方面开展教研组群体创优评比活动,学期末进行表彰和奖励。

2.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

2.1 开展系列培训活动。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学校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请专家搞讲座;学校领导和优秀教师为教师开讲座;安排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组织优秀教师到先进学校考察学习,互相交流。

2.2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即:同一课,不同教师的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流程一般为:组内确定相同教学内容,由组内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

同课异构拓展了集体备课形式的内涵,不但促进了教师教学的创新,也促进了教师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使教师在“点”的创新和交流中,得到了“面”上的诸多启发;既提高了教师群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水平,又对上课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起着深远影响。

2.3 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我校每学期都会选择一个或几个年级进行教学开放活动。 学校还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听课活动。这样的大面积公开展示,既为教师教学交流建立了有效平台,又促进了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的反思,更增强了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

2.4 开展科研课题研究,促进教学工作纵深发展。课题研究不仅能够解决教师教育教W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校教师积极申报省级、市级课题,把全校教师都吸引和带动到课题研究中,从而在校内形成了浓厚的科研风气,教研风气。

2.5 校本小专题研究。“校本小专题”一般是指由教师个人独立或教师小组合作承担的课题。它是一种切和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对改进教师自己教育教学有用的,能够促进教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题。

开展这种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教育理念的形成,学习和运用,有利于消除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最主要的是由于这种小专题研究来源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个真实的、具体的问题,极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某一节课怎么设计,怎样进行差生转化等,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等。主要研究方法是读书、行动、反思。研究具体实在,易于操作,周期可长可短,具有最为显性的效果。所以教师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校每学期初都会组织教师筛选申报自己的小专题,并给予及时的专业引领和指导,对取得的优秀成果在全校范围内加以推广。

如我校的一位教师,一直任教高年级,去年接手了一个低年级,很不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结果,课堂调控不利,学生没有兴趣,教学任务很难完成。为此,她经过仔细思考,反思自己,挖掘根源,确立了“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的小课题开展研究。自己先后学习了多篇相关的理论文章,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经常邀请学校领导和同组教师听课、评课、交流、反思,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摸索出了一定的方法,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在,她的课堂有声有色,充满童趣,多次做校内、组内公开课,深得同事和家长的好评。

第11篇

选题作为毕业论文的起点,是决定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和质量的关键之一,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认真对待。所谓选题,即在开始论文研究前,选择、确定所要研究论证的问题。选题决定了研究的内容、广度和深度[2]。作为地方性普通高等院校,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学投入都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如何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确定适宜的毕业论文选题,从而更好的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是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来源,综合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近五年的毕业论文情况,可以从以下方面综合考虑选题方式。

2结合教师科研项目选题

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教师的科研课题是教师对某一领域经过较长时间思考研究后形成的成果,一般都具备较好的可行性和创新性[3],同时也具备相对较好的研究基础。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与科研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本专业发展相关的研究热点、学科前沿知识与前沿技术,从而使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研究获得较高的起点。例如,有的教师承担有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这些教师利用已有的科研平台和科研经费,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指导学生撰写了较高水平的学术于核心期刊,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写作能力。

3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选题

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绝大多数都定位于应用型本科[4]。当前社会大量需要应用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5,6]。作为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选取有社会价值的课题,实现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基于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根据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和用人要求来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大力增加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关的毕业论文选题越发显得重要。纵观近五年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也确实在这方面加大了比例。例如,针对当地特色经济桑蚕种养的需求,有的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了桑树病虫害调查及预防、桑蚕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等相关课题研究;针对当地政府为解决喀斯特地貌的农民生境问题而提倡的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的方针,有的教师则引导学生开展了核桃组培苗的研究工作,通过这一举措,学生能学以致用,更好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4根据就业意向选题

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给出选题方向,这一点也是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关键出发点。有的同学在选择专业就读的时候,就已经对某一就业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并立志于本科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针对学生的这一需求,我们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教师增设了能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需求的毕业论文选题,根据学生毕业后所需承担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如技术操作、产品研发、工艺改造等对学生提前进行针对性的行业培训和科研思维培养,通过这一举措可以直接强化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并通过学生在论文研究过程中激发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培养合格的企业员工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针对毕业后有意向从事食品发酵行业学生的需求,我们开设了“甘蔗糖蜜发酵产谷胱甘肽菌种选育及发酵工艺优化”、“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筛选鉴定及产酶工艺优化”、“黑蒜加工过程中各种有效成分变化”等相关选题;针对酿酒行业的学生需求开设了“酒曲中优势菌种筛选鉴定及发酵产物研究分析”、“酒曲中酵母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酒曲中霉菌的筛选及糖化霉能力的测定”等选题,通过相关的研究让同学们提前了解并熟悉企业的技术核心与工业流程,使之能较快胜任毕业后的企业工作。

5根据考研方向选题

虽然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本着毕业后能从事一份跟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就读本科院校的,但其中也不乏想考研究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我们在毕业论文选题上也在优先考虑范围,根据经验,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哪一位导师,都不会乐意去招一个没有一点动手能力没有一点研究基础与经验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招进来指导困难,很难有突破。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录取率,在学生自身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尽量为学生开设跟其考研方向相关的毕业论文选题,加强他们在动手能力及科研方面的素养。例如针对考研方向为微生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的学生,开设的毕业论文选题有“纤维素酶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及“家蚕肠道组织RNA提取方法比较及RT-PCR检验”等选题;针对考研方向为生态的学生,开设的毕业论文选题则有“重金属耐受菌株的筛选及其潜在生物修复功能研究”、“喀斯特地貌下几种不同经济作物种植区土壤动物的多样性调查”及“不同植被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通过这些论文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思维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为将来的研究方向打下了前期基础,提高了研究生复试的通过概率。

6根据兴趣爱好及专长自主选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动力的出发点。研究者一旦对某个事物发生了兴趣,它就会被该事物深深的吸引。因此,兴趣也是毕业论文选题的不可忽视因素。这一类选题相对选择范围较宽泛,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结果,选题方式是先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专业的文献,看看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对这些问题产生过怎样的感触和想法,然后根据阅读文献的感想与教师多次沟通确认可行后再撰写开题报告开始论文实验研究。因为是带着问题与兴趣进行探讨研究,这样的选题学生往往完成得较好。因选题范围宽泛,在此不一一罗列。

7结束语

第12篇

教学教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分管教学教研工作的业务副校长,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是第一生命线、教研工作是第一生产力,必须主动承担起直接责任人的重任。业务副校长至少要准确定位四种角色,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一、承上启下,做教学教研工作的协调者

业务副校长是受校长委托分管教学教研工作的人,副校长处在校长与教职工之间,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校长更大力度的支持,在执行校长办学思想与创新业务管理方式上寻找最佳结合点,做到服从不盲从、建功不居功,不在“传声筒”或“二传手”的角色中碌碌无为;另一方面要多用自己的学识、能力、品行等赢得认可、理解和支持,进而实现配角与主角两种角色之间的和谐。

二、以身作则,做教学教研工作的先行者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业务副校长,必须要在带头执教公开课、带头指导青年教师、带头联系学科教研组、带头参与网络教研、带头学习新兴教育技术、带头顺应新的教育形势、带头撰写论文、带头主持课题、带头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等方面,努力做到先人一步,以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的实际行动给广大教师当好龙头、树好榜样,带动广大教师走上钻研教学、潜心育人、追求成长的幸福为师路。

三,锤炼本领,做教学教研工作的引领者

从某种角度说,学术权威的力量要超越行政权力的力量。作为业务副校长,必须要牢固确立争做专家型业务副校长的目标取向,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活动,时常反思学校及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要扎扎实实做好备、讲、改、辅、研、考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扎根于教育教学这方沃土,努力成为学科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的行家里手,做一名优秀的引领者。

四、创设条件,做教学教研工作的主推者

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必然依赖于良好的环境支撑。作为业务副校长,应该积极搭建业务平台,包括组织专题讲座、业务沙龙、外出考察、技能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加强方法指导,包括课题研究指导、论文写作指导、课堂观察指导、教学反思指导等;提供物质保障,保障必要的教科研经费、配套设备及相应的时间安排;积极培育典型,给予表现优异者更广泛的关注,梯级培养更多的名教师和带头人,以点带面打造优秀的教师群体。

我们常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作为业务副校长,准确定位、摆正角色是“本”,独立负责、真抓实于是“道”。结合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教育形势,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业务副校长工作中至少要牵头抓好五项重点:

一是夯实教学常规管理。按照“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认真组织考试、认真开展课外实践、认真参加校本研修”“七认真”的总要求,综合运用推门听课、同课异构、校本视导、跟踪观察等手段,通过学生测评、同事互评、领导点评、组织考评等途径,充分发挥精细化管理、流程化管理的反馈信息、纠正不足、培育优势等方面的功效,必须做到敢抓敢管,坚决反对“和事佬”作风,坚决杜绝“和稀泥”的做法。

二是重视语文主题学习。在外语分值大幅减少甚至退出统考、降为等级科目的同时,母语学科语文分值增大成为当前及今后高考、中考改革的趋势之一,语文主题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贯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指导思想,通过高效课堂打造、中心备课组建设、教师读书班举办、规划或教研课题研究推进、校本阅读课程开发、师生阅读成果交流与展评、“书香校园、班级、家庭”评比等措施,探索“1+X授课”和“1+1单元授课”等模式实践。大力推动语文主题学习走向纵深,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中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三是提升校本研修质量。进一步健全校长室一教科室(教导处、教研组)一各学科教师三级教研管理网络,以公开课、集体备课和课题研究“三课”为主要突破口,大力变革“时间+汗水”的传统课堂,积极构建“智慧+艺术”的现代教学。抓实校本研修中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引领、创新六个环节,做到组织保障、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网络分享五个统一,促进“学、教、研、训”的一体化,努力实现校本研修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片区教研中心、学科中心组、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班为主要依托,继续搭建教研组长说课程、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青年教师学养测试、“人人一节好课”、教学成果展示等平台。广泛开展网络集体备课、薄弱课程共建、课题联动研究、校际会课、专家会诊、高校进修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学科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积极锻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专业教师队伍。

五是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要做到“三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完善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负责抓、教科室具体抓、教导处和备课组配合抓的领导与指导体系,落实学校干部每人至少联系1个备课组,每个学科中心组(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成员至少指导3名青年教师,形成一级抓一级、一人带一片的工作格局;统筹规划到位,在学校、学科、教师三个层面制定中长期目标和实施计划,将活动设计、学习安排、课题推进、论文撰写、经费投入等内容与标准分解到人、细化到月,做到有的放矢、有序推进;制度配套到位,出台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校本教研实施要求、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科研成果奖励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制度,进一步明确教学教研工作的内容、流程与要求,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与激励作用,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