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贸公司存在的问题

外贸公司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6-08 11:17: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贸公司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外贸公司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 外贸制 出口 挂靠出口业务

外贸出口业务可简单地划分为两大类:自营出口和出口。在国际贸易中,出口是普遍采用的贸易方式。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业务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外贸行业体制改革的现时外贸企业实践中,真正的出口业务并不多见,相反,却存在着大量特殊形式的出口,称为“挂靠出口业务”,这些业务,即不是严格意义上业务,也非传统自营出口业务,因此,文章对挂靠出口业务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形成原因加以探讨。

一、挂靠出口业务的主要流程和业务特点

1.挂靠出口业务流程。首先,由挂靠人找好国外客户,并与之谈妥出口业务的各项条件;然后又联系了生产厂家,确定了收购货源的各项条件;然后与外贸企业单独协议,对手续费或费等予以约定。第二,挂靠人让外贸企业分别与国内生产企业签订形式上的《出口商品供货合同》和与外商签订形式上的《外销出口合同》,国内生产企业直接向外贸公司开具增值税发票,由外贸公司办理退税手续。第三,挂靠人根据需要,安排、指挥外贸公司支付国内生产厂家货款的时间和金额,以及出口业务中各种费用支付的时间和金额。第四,以某种事先的约定方式,将扣除费后的出口业务利润和退税款转到挂靠人名下。

2.挂靠出口业务特点。从上述“外贸”业务的过程不难看出,该类业务操作所反映出的关系是较为复杂的。挂靠人是出口业务幕后真正的控制人,外贸公司是名义上的操作人,的实质,自营的形式。

为什么一项非常明显的出口业务要做得如此复杂呢?关键问题在于出口退税。国家规定,出口应由委托方办理退税手续并享有退税的利益,方不能办理退税。而大多数的挂靠人根本没有开具增值税发票的资格,而他们又想获取退税的好处。于是,就让外贸企业与国内生产企业签订形式上的《出口商品供货合同》,国内生产企业直接向外贸公司开具增值税发票,由外贸公司办理退税手续,再将退税款转到挂靠人名下。一项原本应为“”的业务,在实际操作中却变成了外贸公司完全的“自营”方式。

二、特殊出口业务形成的原因

挂靠出口业务最早产生于从专业外贸公司游离出来的外贸个体户,当时一方面,由于外贸公司因体制僵化、经营呆板,包袱沉重,经营日趋艰难,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巨额利润的诱惑下,外销业务员觉得自己在国有企业干吃了大亏,“辛辛苦苦十几年,不如自己干半年”,纷纷将公司业务转成个人掌控,但当时因外贸经营门槛太高,一般无法取得进出口权,所以,有的名为公司职工,实际将业务在外挂靠,个人牟取利益;有的干脆辞职,将业务带走,挂靠某个公司单干,当时公司即使采取再优惠的政策,也不可能让业务员将一单业务利润的99%甚至更多拿走,而在外挂靠,只需交给外贸公司1%甚至千分之几的费,则可以轻松将其余利润全部拿走。

对外贸公司来说,业务员将业务纷纷带走,经营就更加如履薄冰,不得不靠进出口权这块无形资产来开拓业务,手续费降至千分之几,甚至有的不要费,有的还代垫货款或退税款,目的是上进出口规模,从某种意义上讲,规模也是一种效益,如:有了一定规模才能评为重点出口企业,就能享受各种优惠政策,这些会促使更多的人上门。所以,就有了甘心情愿“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企业,也就有了“真假自营”的现象。

虽然2004年颁布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外贸经营权的获取由审批制全面转为登记制,外贸经营门槛大幅降低,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生产企业快速增长,但是挂靠业务依然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并且还十分活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贸进出口经营权从登记制变为备案制,明确规定个人可以进行外贸进出口业务,但是,出口退税政策却没有大的改变,仍然要求个人只有注册为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且必须是一般纳税人,在进行税务登记后才能办理出口退税,实际工作中操作较困难。(2)出口量较小的情况下,重置外贸功能所支出的成本可能比外贸企业的费还高,其经济效益不一定高于通过委托外贸企业出口的方式。海关、商检局、外管局、商务厅、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税务局、商会等各个管理部门的注册、年审、培训、稽查、软件、会费,一样也不能少,这方面的费用每年估计大约在5万元左右。如:加入任何一家商会(五大进出口商会)的注册费是8000元,以后每年的年会费根据上年的实际进出口额收费,最低收费是4000元。不加入商会,企业就无法参加广交会,就不能出口某些商品。再如:各部门年检时,又要求出具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年审报告,而取得这样一份报告至少也要3000元。各部门不仅要求有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的专业人员,如加工贸易申报员,核销员、退税员、办税员,还要购买各种申报软件等等,每项费用少则几百,多则几千。(3)企业在国际沟通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熟悉外贸运作流程、国际贸易惯例和海外市场,这些优势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并非短时间内可以获得。而相当部分的拥有外贸经营权个体企业直接出口时才发现遇到的种种客观困难所耗费的精力与财力比预想的要大的多,而借助大型外贸公司的知名度和商业信用,以及熟练的业务技能,可得到优惠便利,节省办公费用,腾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去开发客户和货源。在这种情况下,挂靠者甚至在自己家中用一台电脑即可完成外贸交易。这种自由的SOHO(small-home office-home)方式颇受有经验的外贸人的欢迎。

三、特殊出口业务存在的问题

表面看来,挂靠出口对双方都有利,挂靠人利用外贸企业的信誉、经营资格谋求更多的利益;外贸企业从挂靠人的经营活动中取得一定利益。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其实双方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风险是不对等的。被挂靠外贸企业只享有收取相对较小数额收益的权利,但却承担了相当大的风险,体现在:

1.以外贸企业名义对外签订收购及外销合同,工厂向外贸公司开具发票,外贸办理退税,在法律上证明外贸公司已经收到等额的货物,必须履行支付等额货款的义务。若发生外商不支付外汇、挂靠人员将资金境外转移、工厂货物有问题等无法履行等情况时,外贸企业就会陷入法律纠纷,打起官司来外贸公司必输无疑。无数例子已经证明而且一直在证明这点。

2.增值税发票产生的风险。从上述挂靠业务的流程可以清晰的看出,挂靠人是真正的操盘手,外贸企业只能从发票上看到工厂名称、产品的名称,不知道工厂的情况,更不知道货物是不是该工厂生产的,若这期间有代开、虚开增值税发票、购买假发票等行为,将给外贸企业带来巨大危害。

3.出口退税上的风险完全由企业承担。外贸公司只做外销单据,从不跟外商联系,典型的不见出口货物、不见供货货主、不见外商,这种“三不见出口业务”,是国家长期以来严格禁止的,一经发现要严厉处罚。如果办理出口退税,单证出现问题,涉嫌骗税,那么企业就要全部承担因出口骗税引起的所有惩罚,情况严重,可能停止企业的出口退税资格,所有应退税资金成为呆账,而导致企业崩溃。

4.税收方面的风险。挂靠业务的利润和退税款除费外,全部归挂靠人,这些所得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在实际工作中,挂靠人用寻找搜集来的各种发票(甚至是虚开的发票)、支付假佣金、支付劳务费等花样繁多的手段将利润拿走,个人所得以外贸公司各种费用的形式转化了,偷逃了大量的个人所得税,外贸公司既有协助他人偷漏所得税而受到税务机关处罚的风险,也有不按规定取得发票受到税务机关罚的风险,另外,外贸公司的费所得,因做成自营,账面已经显示不出来,也漏交了营业税、城建、水、教育费附加,存在被处罚的风险。

5.“挂靠”经营方式虽然不是企业自营业务,但为了拿到出口退税,必须在形式上符合国家的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要求,账面必须按自营业务来进行核算,违反了会计真实性原则,财务账面所反映的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外贸企业只是一个票据流转中心,一台收汇机器、付款机器、退税机器,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失去其真正意义的。

第2篇

关键词:外贸业务;中小企业;业务流程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70-03

一、前言

近几年,随着在工业上不锈钢制造加工类产品的广泛应用,不锈钢行业飞速发展。如不锈钢管制造,根据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的统计数字,2012年我国不锈钢管企业的总产量已达166万吨,其中工业用不锈钢管的产量已从2005年的51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84万吨,年均增长13.29%,至2014年,这一产量数据在不断增长。可快速增长的背后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国内不锈钢产能过剩显现,以致目前我国不锈钢行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关键是要控制行业产能过剩。因此,国际市场的需求将是我们关注的解决产能过剩的主要途径之一。

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不锈钢产量同比增长14.27%至2 169.2万吨,约为全球总产量的一半。2014年全年,中国出口不锈钢385万吨,同比增加119.7万吨,增幅为45.12%。随着不锈钢出口的不断增加,加上国内行业的激烈竞争,企业纷纷把市场转向了国际市场。如,2013年不锈钢无缝管出口总量排名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包钢、常熟华新特殊钢及浙江久立不锈钢管股份有限公司;不锈钢焊管企业出口总量排名在前三的分别是浙江久立不锈钢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永大不锈钢有限公司、中钢集团深圳公司。

不难看出,目前出口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大型企业,对于小型的企业而言,他们一边要应对激烈国内竞争,一边却缺乏走出去的资质和必要的资源。鑫煌就是这样一家小型的金属加工贸易公司,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同行的压价,鑫煌公司对市场策略做出了调整,开始追逐国际市场,进行金属类产品的出口外贸。小型的金属加工企业面对国际大市场,其面临诸多问题。

二、小型企业在外贸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以无锡东方钢材城为总样本,内有1 000多家不锈钢的生产加工企业,经营的钢种主要以201、202、304、304L等为主,规模类似的小企业生产工艺的差别化也不大,整个竞争激烈,我们走访了几十家加工小企业,有的生意冷清,有的在抱怨客户给价低廉,整个状态一般。鑫煌公司的经营状况在整个行业里属于中上游,近几年国内势头发展较好,而在该行业中,客户对其的评价,包括服务评价、质量评价、信誉评价等都较高,且该公司本身也拥有一定规模生产厂房、生产设备以及一定的生产技术,这就具备了对外贸易的一些最基本的条件,但在对外贸易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各种问题。

(一)企业内部

1.小型企业无专业网站。对外贸易最基本的窗口就是网站,尤其是对外的国际网站。对于网站的建设,目前的做法主要是:一是借助阿里巴巴、外贸通等平台建立商铺或网店来推广自己,如阿里巴巴的诚信通就是很多企业利用的渠道之一;二是通过第三方协助,建立自己专业的外贸网站;三是通过外贸公司接单。理论上这三种方法都可行,但实际在执行过程中作为小企业就有自己的顾虑。

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借助平台推广需要有花费,如阿里巴巴诚信通每年产生的基本费用也即年费就将近3万,还不算成交的手续费。企业主考虑回报率,这花费对企业主来说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很多小企业对此操作的意愿性不强;对于自建网站,由于对外贸易网站有别于一般的国内网站,其对网速的要求比较高,因此一般服务器均以美国的为主,这样又产生一大笔空间租赁费和较高的网站维护费,这对于小企业来说,属于超前投资。所以,目前很多厂商采用第三种方式,第三方接单,自己只负责生产,但这种方式也有弊端,即高额的利润给了外贸公司,生产加工企业只拿了部分的加工费用。

2.企业短期难以招揽到可靠且有经验的专业人才。非专业外贸公司几乎不会对这类人才做人才储备,一是因为运营成本问题,二是无专门的外贸业务也留不住真正的人才。这在企业运作中是个很实际的问题,我们也因此对部分外贸销售员做调查,分析他们离开的原因,最终得到了以下结论:(1)小企业对他们而言不稳定,缺乏长期的安全感;(2)小企业的硬件条件太差,不利于长期发展;(3)当手中客户逐渐增多,又无升值机会,就会想要寻找更好的出路。

而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专业做外贸的人才几乎都在逐渐建立自己的公司,规模以小型企业为主,业务上以接单为主,并有自己专门的签约加工单位,这对无外贸经验也无外贸业务的企业来说,无形中被加大了竞争压力。

3.外贸业务无保障,风险大。由于缺乏对客户的了解,所以每笔订单都需要谨慎处理,每个客户都需要去仔细分析和服务,这对小型企业而言是个十分耗精力的工作,所以无形当中就增加了许多工作和压力。同时,由于国与国之间的质量标准不同,做事方式不同,所以在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以及相关的交流上也是对我们的一个极为严峻的考验。

(二)国际形势

同样对于外部国际形势,我们依然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钢材出口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可能性小。国外经济低迷,需求不振,也同样面临产能过剩调整,这也是加大对中国反倾销力度的原因(少数政治因素排除在外)。从2015年3月始,我国出口出现负增长,其中5月、7月、8月和10月降幅都超过10%,10月下滑24.3%。自欧盟执委会在2014年6月启动了反倾销调查,裁定从2015年3月起征收临时关税。欧盟将对从中国大陆进口的不锈钢平板、卷板和卷带征收24.3%~25.3%的关税,最终措施通常持续五年,这对我们企业出口价格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型企业要走出外贸困境还是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当然对于一些存在的外部环境问题我们无法避免,而对于我们企业内部的不足,虽然此次实践时间短暂,笔者也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三、相关建议

第一,对于无外贸经历的小型公司而言,在起步时还是应加大与外贸公司的联系。不管是订单的承接,还是出货的程序,我们还是应当借鉴有经验的外贸公司的相关操作。专业外贸公司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知识、经验和信息,具有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优势,可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信息及各种商业支持,减少贸易风险。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与外贸公司之间只有建立一种共生的长期合作的关系,才能构筑国际竞争优势。在实践中,我们跟外贸公司多有接触,有金属贸易类的,也有非金属贸易类的,走访这些贸易公司,目的之一就是宣传自己的公司,说明我们与其的合作意向。在接触过程中,我们还是意识到口碑效应的重要性,国外客户对国内厂家的深度接触,有很多都是通过外贸公司为桥梁来实现的。所以对于外贸公司,虽然会使我们经营利润锐减,但可能却是我们“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借助一些可信的官方组织或平台。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不熟悉国际市场或由于资金、技术等问题导致无力直接经营进出口业务等原因,开展国际贸易困难重重,所以可以借助一些已存在的大型综合商社。据了解,在无锡不锈钢行业,于2005年9月的无锡市不锈钢型材商会,后2008年8月改名为无锡市不锈钢行业协会(商会)。现有集体和个人会员共350名(家)。其中该商会章程显示的工作内容中显示为会员提供市场信息、经营管理、市场开拓、对外合作、法律援助等咨询服务,组织会员到国内、外考察、交流,推动会员间的经济联合。信息交流,帮助会员发展经济,解决困难。

这无疑对中小型企业而言是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应该好好了解并加以利用。除此之外,还有无锡不锈钢网,网站上不仅有各种行业相关资讯,也同时是让外界了解不锈钢相关企业的重要窗口之一。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看待这些平台,整合好各种有效资源,让其为我们企业走出去更好地服务。

第三,加快对外窗口――即网站的建立。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极其难得的机遇。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活动,对于中小企业有较强的适用性:一是网上贸易可使中小企业获得与大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二是可使中小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减少出口贸易环节,节约交易时间,显著提高经营效率;三是网上贸易可以为中小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网站是对外宣传的必要手段,而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更是必不可少,除了网站以外,本人觉得还需要跟客户或潜在客户时时互动,所以网站,或微信等手段必须要加强,这也可以让公司的动态时时被关注。

第四,重视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由于缺乏规模效益,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生产新、特、优产品获得市场竞争力,因而技术创新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推动力。通过技术创新,中小企业产品的总体质量水平得到了提高,为扩大出口奠定了坚实的质量基础。

第五,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凸显服务优势。只要在价值链条的某些环节拥有相对优势,都可能成为中小企业发展外贸,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基础。我们在对外贸企业的调查中发现,我们有很多产品能打开国际市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服务迅速、及时。这对于我们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打开国际市场的一个好的方式。

综上,我国中小企业应该逐渐培养全球化的眼光和思维方式,为自身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灵活运用内外优势,整合社会资源,这也是是加强外贸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途径。同时,我们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有利环境,借鉴走出去的企业的成功经验,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进步、不断壮大企业实力,为“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拖欠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出现的经济纠纷也有所增加。其中国际贸易拖欠,即在对外贸易中应收款不能及时安全收回,大量外汇滞留损失在外,成为困扰我国众多外贸企业的一大难题。而且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一难题造成的损失也在扩大。支付结算是进出口贸易业务链上最关键的一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支付结算工具日渐增多,这给贸易双方带来了周转与交易的便利,但由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存在,其中也潜伏了风险。以托收方式为例,若买方违约,拒绝赎单,卖方便无法收回货款。

一、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从国外统计数据上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1.从国际贸易拖欠案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2.从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看:(1)海外华人公司(包括我国港、澳、台公司)占50%;(2)不良外籍公司占20%;(3)纯为货物有争议的公司占20%;(4)驻外机构占5%;(5)其他占5%。

3.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

4.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二、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人们经过对几十起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拖欠案件进行调查,发现在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不重视对外商资信调查。资信调查是我国外贸公司对外成交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外商资信状况直接关系到外贸公司能否严格履行合同,安全收汇、收货。有些外贸公司在进出口贸易中,对外商既不做资信调查,又轻率采用对出口方具有极大风险的付款方式(D/A、T/T),给国外一些不法商人欺诈行骗造成可乘之机。在对外贸易中,即使多年合作的老客户资信情况和经营状况也并非一成不变。当老客户付款出现异常时,如果缺乏警觉,不及时进行资信调查,了解其目前营运状况,便会丧失避免风险的机会。

2.货物质量有问题,履约不严肃。出口中不按时交货,货物品质、数量、规格与合同不符,导致外方索赔现象时有发生。

3.合同条款有纰漏,业务操作不规范。有些合同货物品质规格不具体,违约责任不明确,支付条款不对等,出现争议难以解决。在信用证条件下的交易中,由于不严格审证,操作不慎,出现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的不乏其例。

4.不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对外贸易中“重关系,轻索赔”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宁可国家利益受损失,也不愿或不善于拆诸法律,有的公司选择国外不良讨债公司追款,反受其害。

从上述现象和存在的客观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际贸易拖欠的形成,既有国外原因又有国内原因。就国外原因而言,海外一些不良公司利用我国开放之际,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但相应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外贸公司业务人员与管理者还未完全熟悉国际操作规范,又有急于求成的心态,用人情或小恩小惠等方式,将我外贸公司仅有的一些原始警戒攻破,或在合同条款和操作方法上设下圈套,为今后拖欠制造理由。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企业逾期未收汇属于国外方面诸多原因中,进口商信誉差和我驻外机构有意拖欠约占50%的比重。另外,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

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贸公司体制与现代化的国际经贸发展要求不适应。我国外贸公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制,虽经转换经营机制,扩大自,但在经营、企业管理、财务制度等方面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对业务人员和业务活动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因此既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又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3.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4.一些公司管理水平低和业务人员素质差是造成国际贸易拖欠的直接原因。近年来,过分强调国际市场开拓,忽略了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防范;过分强调开拓面和追求成交额,放松了对国际拖欠的管理。对外商进行资信调查在我国外贸公司中没有制度化,业务过程中随意性大,在调查的案件中,我外贸易公司以D/P或D/A成交的占50%,以T/T、银行转账形式成交的占25%。

5.对外贸企业运作中的行为规范管理不严格。有些外贸公司以承包、放权为名,实际是放任自流,致使内外串通、损公肥私、的事件屡禁不止。

6.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企业负责人和业务人员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处理问题,不敢于、不善于动用法律手段解决对外贸易中的问题。有的公司在明显是外方违约或欺诈,使公司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也不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

7.国有资产自我保护机制不健全。在财务和考绩制度上不能及时反映企业逾期未收汇的状况,对造成损失的直接责任者也无相应的惩治措施。主管部门不了解国际拖欠的问题,因而无法设立预警线,难以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8.信用管理方法落后。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业务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做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勾结留下可乘之机。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由于经营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缺陷,国际贸易拖欠问题不断发生,被拖欠的企业不愿意将事情暴露,所以问题难及早发现,形成一个逃避监管的死角。如不及早研究和解决国际拖欠问题,必然会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四、避免和解决国际拖欠问题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深化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使外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得到彻底改善。对此,应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制定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国际拖欠案件的发生,并逐步建立起国际贸易风险的预防、监控、治理机制。

1.提高外贸业务人员素质是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际贸易风险的研究,外贸企业要注重业务人员防范国际拖欠能力的培训,对刚刚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和近年来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尤为重要。外经贸院校也应开设有关课程,同时各进出口商会应对本行业进出口公司提供国际市场开拓与风险管理的咨询服务。

2.建立外贸风险管理的规范操作程序。加强内部管理和对外商资信调查,是避免发生国际拖欠的主要措施。尤其以D/P、D/A成交的贸易,需要进行严格的评审和有关部门出具的资信调查。从实际经验看,坚持对新客户先资信调查后成交,对老客户定期进行调查或发现疑点及时调查,可使境外拖欠案件下降50%。我国外贸企业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一直是进出口业务风险防范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在出口贸易中,我国外贸企业因诈骗而受到的损失是很大的。所以,今后我国要新增设信用管理部门,从规范客户资信管理体系入手,多角度、多方位、动态了解客户状况,统一整理分析客户信息资源,评定客户资信类型或等级,并随所掌握信息的变化及时更新评估结果,尽量做到知己知彼。接着要完善客户信用控制体系,对不同资信类型或等级的客户应在预付款、信贷担保、货款拖欠时间等方面予以不同的对待。

3.外贸公司在无法确定交易风险程度的情况下,应向保险公司办理出口信用险;货款逾期三个月,一定要有追索行动。发现对方逾期不付款,如三个月自己追收不回,应积极寻求外部途径解决(包括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国际贸易经验表明,在货款逾期三个月时即进行追索,损失可以减少70%左右;外经贸管理部门应对外贸企业逾期未收汇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加强对国际经贸法律的宣传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和解决问题。从事国际贸易涉及到广泛、复杂的法律,贸易的每一种方式,交易的每一个环节,合同的每一个条款,都是一种法律关系的体现,涉及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必须依法办事,严格遵守合同,注重发挥律师的作用,这是被国际贸易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

4.我国外贸经营权下放以后初次涉足外贸领域的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可考虑直接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外包”给信用管理咨询公司。与企业自己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相比,实行信用管理委托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具有快速性、专门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降低外贸信用风险。我国外贸企业在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对外贸易的实践中应该学会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做法和手段。

虽然外贸信用风险还将长期存在,但只要我们认真地正视和研究这个问题,就完全可以把货款拖欠的难题解决。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外贸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出口权逐步放开,对于外贸公司而言,不仅原有的政策优势荡然无存,而且要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日趋激烈、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对外贸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给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虽然国有外贸企业多年推行改革,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在财务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历史积弊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映在财务管理上的弊端还是很多,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账管理阶段,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滞后

尽管外贸企业已经被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然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观念和习惯却不能很快改变,虽然也树立起了一些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感,但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防范措施却十分滞后。

以前,企业把财务管理仅仅理解成是借钱、付款、执行财务纪律,是财务部的事情,财务管理游离于经营活动、经营管理举措之外,财务管理根本称不上管理,已丧失其本来意义。

现在,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不管是整体改制,还是分离改制,都是向业务骨干倾斜,大部分的业务员成了公司的股东和主要领导,又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和以前不同的是,企业领导不仅独权,而且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领导层都是业务出身,对业务比较熟悉,因而,在日常决策和工作中,不自觉地偏向业务方面,存在重业务、轻财务、重融资、轻管理的情况,形成了效益是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的财务管理出来的观念,财务管理没有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贸企业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不良资产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而企业管理不善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面对架子很大而实际质量不佳的空壳化资产,许多外贸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资产质量,但不良资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集中体现在:

1、应收款项欠亏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应收款项管理体制没有质的改变,应收款项清欠的呼声很大,得力措施却很少,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外贸公司为解决应收账款问题制定了许多措施,如明晰资金管理权限、限制结算方式风险大的业务等,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堵塞了逾期收款产生,但也导致公司业务贸易机会的流失,形成应收款项管理与业务开拓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一味“堵”的做法,使外贸企业不能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措施,在控制风险的能力上十分薄弱,如在赊销时缺乏严格、科学的调查程序;销售后对对方的监控不力;货款拖欠后保全债权的行动迟缓等等。

2、投资能力弱,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外贸竞争压力越大,外贸企业就越急于寻找多种经营的路子,但由于在投资领域缺乏经验,方向难以把握,投资盲目,失误较多。二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大,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项目,造成资金大量积压和沉淀,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三是在投资领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即使投入巨资占领控股权,但经济效益却每况愈下,如果再加上投资合作伙伴选择不当、银根紧缩筹资不利、投资监督不力钱权交易等情况,损失就更加惨重,企业很容易限于困境。

(三)筹集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外贸企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企业自有资本很少,外贸经营使用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周转。目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是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1、融资方式单一,争取银行借款困难。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外贸行业目前在商品和价格竞争的余地越来越小,付款方式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国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利用商业信用周转的时空越来越狭小,因自身原因,又不能通过发行债权或股票进行融资,只能从银行融资,融资方式单一。而争取银行借款又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一是规模小,风险大,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二是外贸属于流通企业,竞争激烈,很难找到借款担保,就连贸易项下融资,如开立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押汇等往往也是通过抵押或担保都相当困难,更别说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了。2、资金运用不当,缺乏融资成本观念。企业盲目上项目,挤占流动资金,在资金运营上往往流动比例下降,影响正常周转。另外,企业对融资成本的观念比较淡薄,资金报酬率低,业务利润仅仅够支付银行利息。(四)财务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薄弱。企业改制后,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但对决策层的控制仍是个难点和盲点。管理层把控制看成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手段,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公司股东形同虚设,监事会制度更是流于形式,董事长和总经理缺乏有效的分工和相互制约,争权夺利,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个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2、会计核算只有反映,没有监督。对财务人员的挑选,以是否“听领导的话”为标准,财务人员对经理言听计从,不敢监督。整个业务流程只有业务员知道,别人插不进去,收购商品和结汇都是滚动的,一笔出口的采购应该与哪笔销售收入、出口费用相对应,只有业务员才清楚,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的“配单”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跟踪,业务过程,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已经晚了,根本谈不上对业务的监督。

3、财务核算失真。有些外贸公司有业务,为了逃税等目的,常常做一些“真自营假”、“假自营真”的花账,有些外贸公司自身业务没有一笔,仅仅靠提供服务生存,为了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实际业务人拿到出口退税和业务利润,违反会计真实性原则,将做成自营,财务账面所反映的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表面上亿元的自营收入,都是过账,其实质是收入,所以,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失去其真正意义。外贸企业只是一个票据流转中心,一台收汇机器、付款机器、退税机器,帮助业务人逃避税收的机器。

(五)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外贸企业多年动荡、改革,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跳槽选择了更稳定、待遇更好的单位,造成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另外,财务人员仅仅注重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将工作重心由对凭证账簿的管理转移到对业务环节和原始业务信息的管理上,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工作阶段所应具备的专门知识,包括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二、改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积弊,也有新生的问题,既有宏观的因素,更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一套有效、科学的、完善的、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财务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相关财务管理体系。所以,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没有包治百病的通用方法。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手段和思路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要想建立有效的、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企业要形成财务管理是生产力的共识

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上下要纠正财务管理只是算账、报账的观点,要树立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盈利分析、偿债能力、内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活动,有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替代作用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前进的动力。

(二)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做事才能有的放矢。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应兼顾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主体,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否则,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导致失败。

(三)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第5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外贸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出口权逐步放开,对于外贸公司而言,不仅原有的政策优势荡然无存,而且要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日趋激烈、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对外贸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给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虽然国有外贸企业多年推行改革,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在财务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历史积弊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映在财务管理上的弊端还是很多,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账管理阶段,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滞后

尽管外贸企业已经被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然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观念和习惯却不能很快改变,虽然也树立起了一些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感,但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防范措施却十分滞后。

以前,企业把财务管理仅仅理解成是借钱、付款、执行财务纪律,是财务部的事情,财务管理游离于经营活动、经营管理举措之外,财务管理根本称不上管理,已丧失其本来意义。

现在,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不管是整体改制,还是分离改制,都是向业务骨干倾斜,大部分的业务员成了公司的股东和主要领导,又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和以前不同的是,企业领导不仅独权,而且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领导层都是业务出身,对业务比较熟悉,因而,在日常决策和工作中,不自觉地偏向业务方面,存在重业务、轻财务、重融资、轻管理的情况,形成了效益是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的财务管理出来的观念,财务管理没有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贸企业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不良资产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而企业管理不善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面对架子很大而实际质量不佳的空壳化资产,许多外贸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资产质量,但不良资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集中体现在:

1、应收款项欠亏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应收款项管理体制没有质的改变,应收款项清欠的呼声很大,得力措施却很少,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外贸公司为解决应收账款问题制定了许多措施,如明晰资金管理权限、限制结算方式风险大的业务等,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堵塞了逾期收款产生,但也导致公司业务贸易机会的流失,形成应收款项管理与业务开拓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一味“堵”的做法,使外贸企业不能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措施,在控制风险的能力上十分薄弱,如在赊销时缺乏严格、科学的调查程序;销售后对对方的监控不力;货款拖欠后保全债权的行动迟缓等等。

2、投资能力弱,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外贸竞争压力越大,外贸企业就越急于寻找多种经营的路子,但由于在投资领域缺乏经验,方向难以把握,投资盲目,失误较多。二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大,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项目,造成资金大量积压和沉淀,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三是在投资领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即使投入巨资占领控股权,但经济效益却每况愈下,如果再加上投资合作伙伴选择不当、银根紧缩筹资不利、投资监督不力钱权交易等情况,损失就更加惨重,企业很容易限于困境。

(三)筹集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外贸企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企业自有资本很少,外贸经营使用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周转。目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是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1、融资方式单一,争取银行借款困难。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外贸行业目前在商品和价格竞争的余地越来越小,付款方式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国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利用商业信用周转的时空越来越狭小,因自身原因,又不能通过发行债权或股票进行融资,只能从银行融资,融资方式单一。而争取银行借款又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一是规模小,风险大,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二是外贸属于流通企业,竞争激烈,很难找到借款担保,就连贸易项下融资,如开立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押汇等往往也是通过抵押或担保都相当困难,更别说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了。

2、资金运用不当,缺乏融资成本观念。企业盲目上项目,挤占流动资金,在资金运营上往往流动比例下降,影响正常周转。另外,企业对融资成本的观念比较淡薄,资金报酬率低,业务利润仅仅够支付银行利息。(四)财务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薄弱。企业改制后,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但对决策层的控制仍是个难点和盲点。管理层把控制看成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手段,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公司股东形同虚设,监事会制度更是流于形式,董事长和总经理缺乏有效的分工和相互制约,争权夺利,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个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2、会计核算只有反映,没有监督。对财务人员的挑选,以是否“听领导的话”为标准,财务人员对经理言听计从,不敢监督。整个业务流程只有业务员知道,别人插不进去,收购商品和结汇都是滚动的,一笔出口的采购应该与哪笔销售收入、出口费用相对应,只有业务员才清楚,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的“配单”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跟踪,业务过程,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已经晚了,根本谈不上对业务的监督。

3、财务核算失真。有些外贸公司有业务,为了逃税等目的,常常做一些“真自营假”、“假自营真”的花账,有些外贸公司自身业务没有一笔,仅仅靠提供服务生存,为了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实际业务人拿到出口退税和业务利润,违反会计真实性原则,将做成自营,财务账面所反映的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表面上亿元的自营收入,都是过账,其实质是收入,所以,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失去其真正意义。外贸企业只是一个票据流转中心,一台收汇机器、付款机器、退税机器,帮助业务人逃避税收的机器。

(五)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外贸企业多年动荡、改革,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跳槽选择了更稳定、待遇更好的单位,造成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另外,财务人员仅仅注重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将工作重心由对凭证账簿的管理转移到对业务环节和原始业务信息的管理上,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工作阶段所应具备的专门知识,包括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二、改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积弊,也有新生的问题,既有宏观的因素,更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一套有效、科学的、完善的、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财务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相关财务管理体系。所以,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没有包治百病的通用方法。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手段和思路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要想建立有效的、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企业要形成财务管理是生产力的共识

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上下要纠正财务管理只是算账、报账的观点,要树立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盈利分析、偿债能力、内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活动,有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替代作用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前进的动力。

(二)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做事才能有的放矢。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应兼顾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主体,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否则,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导致失败。

(三)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第6篇

1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应用型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差

外贸企业招聘的人员主要倾向于那些操作能力强,对于进出口业务应用非常熟悉的毕业生,因为这样的毕业生不需要外贸企业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培训,就可以开展工作,而且工作能力较强,很容易打开局面。而现在相当数量的应届毕业生,除了理论知识扎实之外,根本就不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甚至连制作一张汇票、发票也不会。

1.2缺乏语言交流能力

做国际贸易的人员都清楚的知道,商品的交易从一开始的询盘、发盘、还盘到接受直至签合同,每一个步骤,都是靠双方语言的交流来完成的。很难想象两个完全不懂得对方语言的人,能很好地进行商务谈判。因此,外语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被摆在了外贸企业与应聘者之间了。很多外贸企业都有反映,能真正用外语进行流利交谈的应聘者为数不多。

1.3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商务与社交礼仪、风俗习惯不了解

商务与社交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或其他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当今的社会里,礼仪已不仅体现个人素质,同时,也体现一个优秀的外贸人员的业务能力,更成为一个外贸企业形象的延伸;而风俗习惯,更体现了对本国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尊重,这在国际贸易中商人之间打交道时就显得尤为突出了,有些国际贸易的失败其根源是对贸易伙伴国风俗习惯的不了解,因此,外贸企业对此尤为重视。但是在高职的教学中,很少有学校开设有关内容,学生也不注重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风土人情和商务礼仪的学习。

1.4总体感觉综合能力偏低

对于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这是外贸企业招聘时所考虑的重点问题,它包括自信心、诚心、意志力、执行力、对企业的忠诚度、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责任心、团队合作意识、职业道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仅仅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达不到要求的,因此,综合能力也是外贸企业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现在的跨国贸易几乎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整套流程的操作。这就需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在电子商务方式下的进出口业务操作技能,如根据IJC制单,本身外贸公司都是在电脑系统上完成,这就要求不仅准确无误地制作好全套单据,而且还要在电脑上快速完成。但相当部分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不具备这项操作技能。

2培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用型人才的方法

既然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各类专业化的实用性人才,这就要求既让学生掌握各种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具备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实现“毕业生与上岗的零过渡”,也就是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工作。减少甚至消除了企业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与毕业生实践能力之间的差距。所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建立一套优质合理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体系,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才能使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这就是我们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针对企业实际需要,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来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与动手能力。为企业培养好用的、顶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以下方法。

2.1聘请外贸专业人员进行讲座

对刚进校门的学生,为了让他们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有个感性认识,我们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外贸人员进行讲座。让学生懂得,作为外贸业务员除要具有国际贸易的知识外,还应具备语言能力(外语)、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有敬业精神、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要有与人的沟通能力、具有团队的合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规避风险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加强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重点、难点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案例的选择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内容精,尽量突出所选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并能体现出课程所学的内容。

例如我国某出口公司收到国外某公司开来的信用证,货物为40000只打火机,总价值为4万美元,允许分批装运,采用海运方式。后客户来传真表示急需其中10000只(总数量的1/4)打火机,并要求改用空运方式提前装运,并提出这部分货款采用电汇方式(T/T)在发货前汇至我方。遇到此类问题应该怎么做?

学生拿到此案例,不知如何处理,我们根据课上讲的有关分批装运和信用证的内容进行分析,由于对方开来的信用证允许分批装运,首先,收到T/T后立即空运10000只打火机;其次,在装运有效期内海运剩余30000只打火机;然后向银行递交全套单据进行议付。这时有的学生就会问到,“信用证上的金额4万美元与数量40000只打火机不符,银行可以拒付”。正是因为信用证规定允许分批装运,银行认为货物已经被分批装运,只要出口商所交单据与信用证完全相符,根据《UCP600》规定,开证行凭单证相符履行付款责任。这样就可以圆满解决这类问题。同时,还可以将问题延伸,假如该客户要取消其中10000只打火机,出口商也可采取类似的方法进行处理。

通过案例分析的教学,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多种能力。一是培养学生对环境、情境分析能力;二是把分散的知识点综合到一个案例中,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讨论,使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思考能力,以及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等。

2.3专业课教学与英语教学紧密结合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必须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主体,构建科学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开设综合英语、外贸英语、外贸函电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外语的需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外贸英语和函电,书写要尽量口语化,源于现在许多外贸公司,通过建立自己网站,借助有关外贸函电的平台,向全球范围内潜在的客户,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吸引相关客户开展业务。

2.4重视对外商务与社交礼仪的培养

从外贸公司的反馈来看,以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只注重专业知识,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经过努力,好不容易要签合同了,由于不懂得外国的礼仪、风俗习惯、文化差异等问题,使到手的合同被取消了。为此,我们开设商务与社交礼仪课程,让学生熟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礼仪与风俗习惯,经常进行演练,使学生熟练掌握。

2.5引进进出口业务操作模拟平台

在学生学完所需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后,安排学生进入一家模拟的外贸公司。而进出口业务操作模拟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能力而开设的仿真实习,依托精心设计的课程平台,学生进入一家模拟的外贸公司,以公司实习生身份亲身体验一笔出口(或进口)贸易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动手完成每个操作文件并在线提交,将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做中学”,来实现“熟悉进出口贸易流程、掌握操作技能的课程目标。

进出口业务操作模拟课程的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突出特点,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现实生活中的进出口业务操作就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师也应要求自己不断实践“做中学”,才能准确把握既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又能在教学中实现的教学应具备的特点。

2.6提倡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从外贸公司反馈的意见看,90%以上的外贸公司是比较重视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的。首先,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它是外贸公司衡量一个毕业生是否具有实践能力的第一条件;其次,职业资格证书所涉及的内容大多跟实际挂钩,通过对它的考取,可以接触到相当多与实际操作有关的知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英语四级(或六级、八级)证、外销员证、报关员证、跟单员证、单证员证、货代员证、国际商务师证及剑桥商务英语证书等。这些职业资格证书跟进出口业务息息相关,是国际贸易每个部分都要涉及到的东西。高职院校要让学生了解到资格证书的重要性和各种证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以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为学生顺利通过搭建考证平台。

第7篇

[关键词] 外贸 法律规范

制度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适应并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我国的制度应用于外贸业务中是始于1984年,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因为各方面原因,尤其是我国关于外贸的法律规范的不健全,给外贸的运用带来困难。然而我国入世后面对着国际市场,完善外贸将会给我国的国际贸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我国外贸制度概述

所谓外贸,是指我国具有外贸权的公司、企业,接受其他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的委托,在授权范围内进出口商品,并收取约定费的―项外贸制度。

推行外贸,是外贸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过去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公司在出口方面一直是采取收购制,即由外贸公司用自有资金向国内供货部门收购出口商品,然后由外贸公司以自己的名义自营出口,自负盈亏。推行外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过去的这种传统做法,即改为由外贸公司接受国内供货部门的委托,代其对外签订出口合同,代办出口手续,收取约定的佣金,至于出口的盈亏则由国内供货部门自负。

依据我国外贸的实际做法,我国外贸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是无外贸经营权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个人,委托有外贸经营权的公司、企业进出口商品,但这种情况下的人只能以自己名义与外商进行贸易行为。对此种的法律性质,大多数学者认为它属于大陆法的间接。

二、我国外贸制度的法律规定

我国目前有四个法律规定都涉及到了我国的外贸制度:

1.《民法通则》: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是基本法,外贸在性质上属于民事,所以应适用《民法通则》第四章关于的规定。

2.《合同法》:虽然该法中未明确外贸合同究竟适用哪―条规定,但是很多学者认为,《合同法》可适用于外贸合同,尤其是它第23章关于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的规定弥补了《民法通则》中仅限于直接的缺陷,使我国的商事制度更加全面和完善。

3.《对外贸易法》: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对外贸易经营者以自己的名义无外贸经营权的组织或个人对外签约的法律效力。它规定从事货物进出口与技术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必须具备―定条件并经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许可,没有对外贸易经营许可的组织和个人,可以在国内委托对外贸易经营者在其经营范围内办理对外贸易业务,接受委托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当向委托方如实提供市场行情、商品价格、客户情况等有关的经营信息,委托方和被委托方应当签订委托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由合同约定。

4.《关于对外贸易制度的暂行规定》:首次将外贸的概念以部门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对外贸的适用范围,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委托协议的作用及订立的原则、形式、争议解决的办法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定。

三、我国外贸制度的法律规定的缺陷

设置外贸制之初衷,在于促进生产性企业能够面向国际市场,改变在“收购制”下的弊端。在法律效果上使得生产性企业得以享受进出口所带来的利益,外贸企业得以将交易结果归属生产性企业。但是外贸首先就出现了性质上的定位错误,在制度选择上―开始就偏离了两大法系之成熟理论。且这种独创也没有认真地作好理论上的准备。从法律性质上而言,外贸确实成为我国法律上的独特制度,既有别于大陆法系的行纪制度又不同于英美法系的不公开本人身份的。其次,在制定外贸的法律规范时选择了部门规章这―低层次的形式,在实践中就出现了适用法律的问题,使得外贸在法律上成为一种“尴尬”。

最后,我国的《暂行规定》、《民法通则》、《对外贸易法》、《合同法》几种外贸法律规定在内容上的不统一也给外贸制度的应用带来了困难。

四、我国外贸制度的法律规范的完善

完善我国外贸制度的立法体例,借鉴国外制度的合理部分,对概念作广义界定。当前两大法系呈现出的不断融合的趋势,这为我们在基本保持原有体系的同时,引进先进合理的法律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与背景。解决各方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平衡问题。1.以法律形式规定委托人与人之间必须有书面委托协议,没有书面合同的关系将不受法律保护。2.完善人对被人的补偿制度,并规定人的竞业禁止义务。

综上所述,我国的外贸制度的法律规范存在诸多的弊端,遇到国内、国际的严峻挑战。入世后,我国外贸制度仍有存在的必要性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尽快完善外贸法律规制的立法,以便为外贸活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民办高职;国贸专业;外贸SOHO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139-02

作者简介:柳春(1980-),女,中国石油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经济师,浙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经营与战略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外贸SOHO含义及特点

SOHO是英文Small Office and Home Office的缩写,意为将办公室放在家里或独自租用办公室,一人承担全部工作,即家居办公。外贸SOHO就是在家办公的外贸人员,一种依赖于网络和电脑技术发展起来的、劳逸结合的工作方式。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互联网信息化高速发展,加之传统外贸企业的痼疾逐步推生出一种全新的办公方式——外贸SOHO。外贸SOHO者应至少通晓一门外语并熟练运用外贸专业知识及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主要包括常用贸易术语的灵活运用、各类结算方式的利弊以及报关、商检、海运等基本知识。

二、民办高职院校国贸专业建立SOHO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国贸专业实训教学主要包括课内实训、模拟实训、毕业实习等。课内实训改革主要是在一些主要的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训课时,但是单个实训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融合;模拟实训虽注重课程之间的融合,但由于课时、师资、教学设备和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仍局限于在计算机房里利用一些模拟软件进行教学,学生既接触不到真实的产品也无法感受真实的商务环境;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是国贸专业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实践机会,学生可进入外贸公司熟悉工作环境、了解产品知识,但由于企业保守商业秘密等原因,大部分学生仍无法接触到外贸的核心业务,只能做一些助理工作等,很难掌握真正的外贸操作技能。

因此,建立外贸SOHO实践基地,一方面可满足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实训需要,另一方面可让国贸专业的学生实际参与整个外贸流程,了解不同的岗位任务。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创业意图的学生来说,外贸SOHO就是一个浓缩的外贸公司,可以了解外贸公司的全部工作流程。此外,实训基地建成以后,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外贸SOHO培训,使其成为培养提高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民办高职院校国贸专业建立外贸SOHO实训基地所需的条件

实训基地就像一个小型的办公室,每个实训室至少可以容纳10人左右。需要配备电脑、办公桌椅、打印机、传真机及一些日常办公用品,最重要的是必须联网。需要寻找客户、订单与生产厂家,同时做到严格保密客户资料;建立宣传网站,注册产品品牌;注册一家香港离岸公司,在国内的外资银行开立外币帐户,并在国内自由操作结算业务。外贸SOHO实训基地真正运作后,可接纳具有一定英语水平和外贸知识的学生来实训基地实习。另外,此实训基地也可以完成外贸其他流程的实习要求,培养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跟单员等,可以与考证挂钩,做从业资格证的培训基地。

建立长效的外贸SOHO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实训基地的管理责任到个人。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实训设备管理和维护保养制度、安全操作规范制度、实践教师管理及培训制度;实训实习条件共享机制;学生实训实习成绩考核体系、成绩评定办法;实习实训基地质量监控体系等。

四、外贸SOHO实训基地成功运作的绩效分析

(一)外贸SOHO实训基地成功运作的经济效应

外贸SOHO实训基地成功运行以后,可以为外贸学校或个人提供培训,同时学生在外贸SOHO实训基地完成外贸交易后可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另外,实训基地也可以完成外贸其他流程的实习要求,培养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及跟单员等。

(二)外贸SOHO实训基地成功运作的辐射效应

外贸SOHO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根据经济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共享,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外贸SOHO实训基地的运作使学校的办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进一步提升;专业群辐射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学生对实训教学反应良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反映较好。

[参考文献]

[1]马燕.SOHO一族: 新的生活方式[J].东方企业文化.2005(4).

[2]陈蓉.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创业教育的突破口——外贸SOHO模式的思考[J].经济师,2010(2).

第9篇

1.外贸统制专营时期(1949~1978)与产品经济和单一的计划经济的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我国建立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这种外贸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使中国在国际收支中避免出现逆差,有利于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隔离开来,有利于控制中国进出口水平和构成,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但是,该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是:(1)独家经营,难以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统得过死,阻碍了企业与买方、卖方的接触,不利于外贸企业发挥自主经营的能力。(3)统包盈亏,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经营之路。而且未能体现地方、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2.放权过渡时期(1979~1987)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年,经贸部实施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项最为重要:(1)1984年1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1985年1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50%的留成外汇;(2)1984年1月,明确28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门所属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3)1984年9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至此,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的主力军。经过简政放权、扩大了省一级外贸自。外贸公司的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自1979年下半年至1987年,全国共批准设立各类外贸公司2200多家,比1979年增加了11倍多。然而,对于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外贸公司仍然是它们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选择。中国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的隔层导致四个问题的出现: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换汇成本差异极大;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国际价格信息没有通过正常途径及时传递给生产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励,而不盈利或亏损的出口产品又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三是缺乏国际市场行情信息,企业不能面对国际市场寻找机会,或根据要求进行产品改良;四是缺乏来自进口的竞争,进口管理和高关税,使进口竞争不能起到促使国内生产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提高竞争力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取消这一隔层,可以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外贸操作效率。高效率的贸易体制需要消除竞争过程和经营机会中的贸易障碍,其中,最大的贸易障碍就是各种形式的垄断,这不仅包括行业产品垄断,而且包括地理疆界垄断。

3.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1990)外贸吃“大锅饭”的体制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外贸事业的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国务院决定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

(1)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工贸)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三年不变;

(2)取消原有使用外汇控制指标,凡地方、部门和企业按规定所取得的留成外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

(3)进一步改革外贸计划体制,除统一经营、联合经营的21种出口商品保留双轨制外,其他出口商品改为单轨制,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直接向中央承担计划,大部分商品均由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自行进出口。

(4)在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进出口行业进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改革试点。

三年来的实践表明,承包制的推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首先,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外贸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为解决责权利不统一的状况迈出了一大步,从而大大调动了各方面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外贸的发展。

其次,它有利于解决中国经营体制上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问题,让企业逐步走向自主经营的道路。再者,它促进了工贸结合,有利于增强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承包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1)尚未建立外贸的自负盈亏机制。承包制仍然保留了中央财政对出口的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非规范化的行政性分配,带有主观随意性,也不符合国际贸易的通常做法。

(2)助长了局部利益的膨胀和不平等竞争的加剧。对不同地区的承包企业规定不同的出口补贴标准和不同的外汇留成比例,从而造成了地区间的不平等竞争,诱发了对内的各种抢购大战和对外的竞相削价销售,造成外贸经营秩序的混乱。

(3)企业行为短期化。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刺激下,缺乏中长期投资眼光和积极性,只重承包期内任务的完成和超额完成,往往忽略了外贸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企业宁可转产附加值低且易迅速出口、换汇成本低的产品,导致国家外向型企业产品结构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

(4)承包期一定三年不变,未能适应国内非经营环境的变化。遇有重大的环境变化,承包企业往往难以完成承包任务。

4.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1991~1993)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微观管理层的变革,它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前一阶段简政放权道路的延续。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有两项特别重要:

(1)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按国际通行的做法由外贸企业综合运筹,自负盈亏;

(2)改变按地方实行不同外汇比例留成的做法,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统一比例留成制度。此后,中国外贸经营基本打破了“大锅饭”体制,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外贸财政补贴的取消使外贸企业第一次被真正作为外贸经营主体和参与竞争的独立实体而受到重视,使国内外贸企业能够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从而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市场秩序健康发展,同时,它还扩大了企业对外汇的支配使用权,有利于保持适度的进口增长,为进一步拓展对外贸易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另外,为了保证国家收汇并防止逃汇、套汇,外汇管理部门和结汇银行实行跟踪结汇,加强了对出口外汇的管理。

截止至1993年底,中国有外贸经营权的各类企业(不包括已投产的8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达8000多家。原有的宏观管理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企业自的扩大,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也呼唤政府建立一套多形式、多层次、既灵活又统一的管理体制。为此,国家提出按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外贸企业进行股份制的试点工作,鼓励专业外贸公司实行进出口制,鼓励工贸结合,发展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从整体上促进全国外贸规模的发展。

5.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1994~)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了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有:(1)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控作用。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实现双重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的、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现行的各类外汇留成,取消出口企业外汇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银行售汇制,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外汇体制改革为各类出口企业创造了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有助于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大大加速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更有效地发挥汇率作为经济杠杆调节对外贸易的功能;有助于中国外贸体制与国际规则接轨。1996年12月1日,我国还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规定的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2)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加强和改善客观管理,即管方针、管政策、管规划、管监督,在1994年《对外贸易法》颁布实施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并实施各种配套法规,将对外贸易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宏观上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汇率、关税、税收、利率等调节对外贸易。对进出口总额出口收汇和进口用汇实行指导性计划。加快赋予具备条件的国有生产企业、商业物资企业和科研单位外贸经营权,截止1996年底,我国各类外经贸企业已达1.2万多家(其中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5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14万多家。1996年9月,外经贸部颁布了《关于设立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暂行办法》,规定外国公司、企业可以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在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外贸公司。外商不仅在生产领域,而且可以在流通领域进行合资合作经营。此外,1996年我国还在5个经济特区进行生产企业外贸经营登记制试点。外贸经营权将根据我国的对外承诺,最终由审批制转向依法登记制。

(3)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国有外贸企业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科学管理,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综合商社和设立监事会、内部职工持股等试点,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我国外贸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政府鼓励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跨行业、跨地区联合、兼并,向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以外贸公司为龙头,贸工技商结合的综合商社和以生产企业为核心,具有多种功能的产业跨国公司。对一些小的外贸企业则根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改组,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通过组建企业集团或综合商社将分散的外贸经营权重新统一起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发展的新趋势。国际经验表明,依靠建立企业集团等形式而形成的行业垄断或产品市场垄断,以及由此出现的不完全竞争条件,是防止产业内部或国家之间过度竞争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和规范国际贸易秩序的一种有效方式。

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认识到,我国传统的外贸收购制的经营方式必须转变,以服务为特征的稳定、有序、高效的制必将是外贸经营的发展方向。通过1996年的深入调研,我国在推行外贸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大力宣传推广外贸制;其次,建立健全外贸法律制度,依法促进外贸制的实施;第三,在加快赋予生产企业外贸经营权的同时,全面扩大外贸公司内贸经营权,将外贸制的推行建立在国内外流通体制一体化的基础之上;第四,将推行出口制与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结合起来,采取一些扶持政策,把工贸双方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4)保持对外贸易政策在全国范围的统一性,增加透明度。这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宏观要求,也是国际贸易规范之一。按照国际规范及中国的承诺,只实施正式公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5)加强外贸经营的协调服务机制。进一步发挥进出口商会等中介机构的协调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外贸行业的律师、会计和审计事务所及咨询服务机制;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惩处力度。1996年9月经贸部成立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为实现我国对外经贸管理,经营和服务的国际化、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近20年来,改革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制,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中央集权,塑造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政企分开、权责分明,一直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

(1)外贸主体沿着“国家———地方———企业”的模式演进发展,即从1978年之前国家主办外贸活动,转变为80年代后地方主办外贸活动,直至90年代由企业充当外贸活动的主角,逐步承认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微观主体地位;

第10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宁波外贸;影响;对策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电子商务在全球的普及率也逐步上升,电子商务使经济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也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活力。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先驱,以北仑港、舟山港这些深水良港为依托,加之政府对宁波外贸的扶持,宁波的外贸很快就发展得红红火火,成为在全国排名前十的进出口贸易城市。但是,在外贸发展的红红火火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如中小企业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正确认识,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不成熟,外贸销售人员短缺等,这些因素使得宁波的外贸企业获利较少。

一、电子商务的特性

在世界经济正逐渐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电子商务在对推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提高自身技术实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所在,已成为各国政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赢得市场资源配置优势而大力推进的战略性任务。电子商务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所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复杂的,是一个由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领域之间所组成的系统工程。其特性有以下几点:

1.协调性

电子商务的全过程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如天猫店,需要客户、厂商、商、客服、售后、物流公司、淘宝公司之间相协调,这样能使电子商务的好处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整体性

在电子商务中,电子信息和人工操作往往是无法分割的,他们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这样可使系统顺利运行,可使人力和物力得到充分的利用。

3.超前性

由于互联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之同时兼具渠道多样化,推销产品,在网上服务客户并提供售后,在网上进行交易,以及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并进行针对性分析的多种功能。互联网所具备的一对一网络营销模式,刚好是与定制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相符。

4.经济性

与以前的实物交换相比,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换,可以是无店面销售,这样店主可以不用交房屋租金和水电费,也不用雇人来看店。而且许多网上商城都是采用电子货币作为支付方式,而不是纸币,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5.普遍性

据调查显示,在宁波,有超过五成以上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来进行国际贸易。他们通过阿里巴巴,速卖通,e-bay、美商网等网站来获取外国客户的信息,客户所需要的产品。

二、电子商务对宁波外贸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宁波外贸的积极影响

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被改造。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产生了一大批向其提品或服务的“虚拟”企业。这些企业产生的原因是电子商务被广泛的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所以这些虚拟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但是在资本关系上,各个企业之间可不必产生联系。因此,这些虚拟企业在效果和功能上比某些单个企业更具有优势。不仅如此,通过电子商务技术,企业可直接面对消费者,不必通过中间商进行买卖,从而简化了进出口贸易流程,使外贸公司或生产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中小企业可利用电子商务来做跨境电商,为企业壮大之后进入国际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电子商务有利于宁波本土从事贸易交易的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外贸公司和外贸加工工厂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建立一个属于本公司的企业,在网站上实时更新自己的产品。因为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广泛使用,所以把产品放在互联网上就等于所有使用互联网的人都能看到这个产品。这样就有更多的外国人通过网络途径,了解本公司的产品从而下单,增加了贸易机会。通过电子商务,生产企业的贸易成本得以降低。(1)通过电子商务,生产企业的采购成本得以减少。生产企业可通过网络技术来获取和传递相关信息,在选择供应商时可将多家供应商进行比较,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供应商,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2)通过电子商务,生产企业的营销成本得以减少。生产企业可建立自己的官网,然后将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商业信息、产品信息在自己的网站上。另外,通过与顾客交流,生产企业可获取顾客对产品、服务的意见,从而降低营销成本。(3)通过电子商务,生产企业的库存成本得以减少。通过网络,生产企业可直接与顾客进行商业洽谈。一旦从顾客手中接到订单,生产企业可把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运达客户手中,从而使生产企业省去了把货存在仓库中的流程。这样就可有效地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产品积压,减少库存的压力。电子商务降低了人们进入外贸领域的门槛。任何一个想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就可在互联网上找产品、找客户、获取订单。例如,你可以在阿里巴巴的国内网站上找货源,在网上看产品的详细资料,向供货商询问产品价格;然后你可以在速卖通、ebay等网站上寻找客户,在网上向他们提品的详细信息,在网上和他们讨价还价。等你从“老外”手上拿到单子之后,你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靠谱的船代和货代,让他们帮你跑海关,办进出口手续。当然,为了节约成本,你也可以自己办。通过互联网,外贸的整个流程你都可以在一台电脑上解决。

2.电子商务对宁波外贸的消极影响

宁波拥有世界货物吞吐量排名前十的北仑港,同时宁波政府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给予本市的外贸企业,所以宁波的外贸发展的相当好。正是因为宁波的外贸事业发展的好,所以宁波的企业长期以来都是面对着外国客户或本国客户,与他们做生意,不直接接触消费者。所以一些外贸企业并未从以用户单位为上帝的观念中转变成以消费者为上帝的观念,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只注重眼前的短期利益。世界各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头迅猛,可市场机制和法律制度的更新却未跟上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多的网上诈骗、造假行为,使许多消费者对电子商务产生了不信任感,这些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电子商务加速了商业机密的泄露。在互联网时代,许多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都在网上做广告。但是,在互联网上,买家和卖家的公司信息,甚至是个人信息都是透明的。在这种透明化环境下,把自己最新的技术、最新的产品、最新的消息传到网上的速度越快,那么暴露自己公司的商业机密、引起同行模仿和制造竞争对手的时间就越快。例如,在纽约时装周刚刚的新产品,没过几天,你就能在淘宝搜到同款。可见在信息时代,同行的模仿能力有多强。许多企业是因为买家的要求才着手电子商务的。很多客人如美国人,他们的要求非常明确,要谈生意必须要有电子商务。当公司向买家要产品资料时,买家就告诉卖家去他们自己的官网上找,从UPC条形码到包装材料全部在里面,非常详细。同时,外国许多大公司都推行零库存管理,使本地的外贸公司在操作上非常困难。大公司的具体方式是把生产计划放在网上,供应商根据他们网上的计划生产,并给自己的部门下订单。对于本国的出口企业来说,这些形式很难操作,因为我国目前尚未形成这样的环境。在互联网时代,网上信息错综复杂,外贸企业很难辨明网上查询信息的真伪。那些第一批通过电子商务做贸易的外贸公司发现,电子商务有两难:一是在网上做生意,买家通常通过该公司的网站了解了产品信息之后,按照该公司在其网站上留下的邮箱地址发邮件,询问自己感兴趣的产品价格。但该公司无法判断该买家是真的对产品感兴趣,诚心询问产品价格的,还是竞争对手派来的卧底。因为此时对卖家来说,只有买家的邮箱地址是确实存在的,但是从邮箱地址中又很难看出买家真正的意图。在这种情况下,卖家很难做出选择。不回复有可能会失去一位潜在的客户,回复的话有可能向竞争对手透露公司的秘密。二是公司通过网上新产品,虽然能吸引更多的新客户,留住更多的老客户,但是也让其他竞争对手有了模仿的机会。那些高科技的产品和技术功能比较复杂的产品还不太容易让人模仿,而低端工艺品和加工品,则很容易被人模仿。

三、宁波运用电子商务发展外贸的对策

1.改善当前的电子商务的环境

尽快的建立以宁波CA认证中心为基础,先进、安全、可靠的计算机信用网络平台,强化网上企业信誉,加大对网上贩卖的假货的打击力度,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放心的购物。

2.全面发展电子商务

将宁波的特色与电子商务相结合。例如,慈溪市政府可推动和扶持本地区电子商务平台,推销本地的特色水果———誉为“甲天下”的慈溪杨梅。余姚市可通过电子商务,推销水蜜桃。政府应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使货品、物流、港口、信息传递得到高效的结合,发挥快速流通效应。

3.中小型外贸企业从外引进或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中小企业可通过与高校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培养实用性的外贸电子商务人才。或对本企业内较有潜力的员工进行外贸电子商务专业培训,使其了解外贸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状况、与外贸电子商务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外贸电子商务中基本的业务常识。

4.在较大的外贸公司推行零库存管理

出口企业可把产品先做出来,然后通过把货运到进口国,再经由商把产品交给买家。这样买家不会有库存,卖家也不用积压货物,所有货物都放在运输公司,以减少库存成本。

四、结论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宁波外贸有了质的突破。可以预见,未来国际贸易运作的主要方式是电子商务。我国有不少网站如阿里巴巴、美商网等,正在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加离线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并逐渐增加在线交易的比重,最终完成全线的电子商务。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我国正成为国际买家的重要采购基地,而互联网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买家实现国际化采购。电子商务已成为国际贸易的新潮流。对宁波企业来说,应顺应新潮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作者:冯诗红 单位:浙江宁波

参考文献:

第11篇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operating mechanism;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61-02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性质的高等教育。本文所讨论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指高中后的公立的高等专科学校(大专)为主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是工作现场的教学与实践,高职院校和企业均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主体机构。因此,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育,是指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活动。

在校企合作中有关校企合作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因此,本文以天津市文科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有关文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文科高职院校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提出一定的建议和对策。

1 天津市文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主要问题(以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

天津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外贸是天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截止2013年,天津市拥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外贸公司17192家,货代公司2564家,外地在本市设立分公司的外贸企业514家,总计20270家。在天津市的外贸企业中,90%以上企业为中小型外贸公司,这些中小型企业特别需要高职层次、上手快、留得住、能够掌握全部进出口业务流程操作的多面手。

目前,天津市共有文科高职院校26所,共有9所开设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或类似专业,每年毕业生在500人左右。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职业大学、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这四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经研究后发现这几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是:目前天津市文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采取的是“企业配合”模式,校企合作基本上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刚刚开始的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还相距甚远。

1.1 校企合作中校方面临的主要问题

1.1.1 缺乏“双师型”教师 职业教育以“实践性”和“技能性”为主要特征,因此,“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能否为高职院校提供稳定的“双师型”教师,保证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

在对天津市四所文科高职院校的调查中发现,目前,这四所文科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双师型”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从本科院校毕业的研究生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这种类型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但是实践能力和实践经历不足。另一种“双师型”教师来源于企业,是企业原有的业务人员,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在高职院校从教。但是这些教师脱离业务一线已经有一定的时间,知识更新较慢,对于不断变革的业务手法了解较少。因此,既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是非常缺乏的。

1.1.2 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不足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企业要参与教学活动,除了提供具备丰富业务经验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兼职教师之外,就是和高职院校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创建真实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

在对天津市四所文科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的调查中发现,目前,各个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数量较多,基本达到了校企合作的要求。但是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形式大于质量,即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度不足,实训基地的作用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只是流于表面。

1.1.3 合作能力、合作模式有限 在调查中发现,就目前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而言,基本上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即大多数高职院校主动寻找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学校更多的只是由于自身发展需要进行校企合作,而高职院校所具备的校企合作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了解企业真正需求的效果,即使在深度合作方面学校提供一些方式与策略,也难以被企业所接受。从企业层面来看,大部分企业仍处于被动,几乎没有从战略角度和实践经验方面进行分析,校企合作最终只是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能够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体现“双赢”的合作形式,或者说是战略发展伙伴关系的却少之又少。

1.2 校企合作中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在校企合作中,校方起到了主导作用,而企业通常是被动的地位,即校方“热”,企业“冷”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状态,在于企业的利益在校企合作中难以体现。只有企业的利益得到满足,才能推动企业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需求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最大动力。以外贸行业为例,外贸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未来稳定的企业用工来源、员工培训等。

在对天津四所文科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调查中发现,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没有得到重视或者难以体现。虽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基本技能和工作态度符合外贸企业的要求,达到了优秀水平。但从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及团队协作能力方面来看,则存在明显欠缺,这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的缺点和不足。同时,对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而言,一个优秀的外贸业务员对于工作经验的要求非常高,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很难在毕业之初达到这一要求的。因此,在稳定的企业用工来源这一点上,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很难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距离企业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在调查中发现,有关员工培训,在校企合作中基本没有涉及,企业基本没有派遣员工到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培训,校企合作基本上还处于学生实践这一层面,企业的利益和要求没有得到实现。

2 天津市文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的原因(以国

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

2.1 政府政策指导和财政支持不够 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现阶段我国政府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政策指导并不完善,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体系还没有真正的形成,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缺乏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准则和规范。因此,在实践中导致了许多具体问题的产生,而这些问题并没有相关的机构负责和政策指引。政府在高职教育上的财政支持不够。实际上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学校在设备经费、人员费用等方面有很高的支出,这些费用成本的支出甚至远远超过了普通高校的支出。我国高职学校因财政投入的不足,饱受资金经费的困扰,无论在实力还是能力上都难以满足校企合作的要求。

2.2 企业的利益难以实现 学校和企业的最大不同在于,学校是公益性组织,而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这二者本身是相悖的。在校企合作中,如果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满足,企业必然会以被动和消极的姿态出现,也就是校企合作中校方“热”,企业“冷”。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在对天津市四所文科高职院校的调查中发现,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基本是各个外贸公司、货代公司、工贸公司。这些公司在校企合作中追求的直接利益就是高职院校能否为公司提供优秀的员工,而刚毕业的学生或者实习的学生在从业经验上肯定存在一定欠缺和差距,企业就会认为影响企业的经营或者耗费企业的精力,从而对于提供企业高素质的业务人员来培训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

3 文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构建

3.1 加强政府的政策指导和财政支持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需要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还处在浅层次的初中级阶段,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必然需要政府的明确的政策指导和大力的财政支持。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第二、政府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平台,对于校企合作中的经费、资源、信息、利益全面协调,统筹规划,维护双方共同利益;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监督管理体系,对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方案监督、评价,指导;第三、对校企合作进行财政支持,比如成立专门用于支持校企合作的专项资金;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财政补偿等。

3.2 高职院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产业的能力

第12篇

1.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商务英语专业,作为职业外语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旨在培养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商务英语和贸易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设置必须遵循英语和商务两个知识领域内各自学科设置的系统性,体现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的平衡;把有关学科最新成果、理论引入课程,使教学内容紧跟并超越时展的步伐,突显人才培养定位原则。

2.课程设置合理。课程设置应根据21世纪国际商务英语外贸交流面临的新任务、新形势,依托英语语言类课程为基础,突出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应用型训练,合理增设《商务英语口笔译》、《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等专业类商务英语课程。同时,依据国际国内外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为目的,将商务知识类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开设《商务函电》、《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金融》等基础课的同时,加大实践课教学力度,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或高校专家以具体案例形式,开设一系列讲座,重点传授商务英语实践中所须掌握的《商务谈判技巧》、《报关实务操作》等相关课程。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获得切身实践经验,增强对社会的感性认识,还能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使课本与实践活动接轨,提高他们日后成为贸易人才的可能性。

二、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开展商务模拟实训。为适应外贸企业对应用型商务人才“工作适应周期短,工作效率高”的具体要求,就必须加强商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利用高科技和网络资源建立商务模拟实验室开展模拟实训,组建仿真模拟公司,明确工作章程、流程及各部门职责分工,让学生轮流担任进出口商、商务,公司老板、秘书、部门经理等角色,对不同角色进行实践训练,能有效地挖掘学生潜力,加强学生商务技能训练,如询、极盘、完单、包装、标记信函等的撰写。

2.培养学生创业设计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创业计划参加创业设计大赛,邀请外贸行业专家学者对创业设计进行评估、指导,分析创业设计可行性及操作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供客观有效的参照体系。

3.加强商务实训基地建设。开展积极有效的创业见习,组织学生到相关外贸公司、企事业单位实地考察,了解商务流程和商品产出环节,增强学生对岗位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到企业公司等教育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或外贸公司顶岗实训,身临其境开展业务,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让学生切身体会自身专业技能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为以后从事实际工作积累经验。

三、创建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1.商务理论和商务实践评价相结合。人才培养应结合社会需求,注重培养人才实用性、创新性和交际性,改变传统考试制度,创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除掌握商务理论外,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商务实践操作技能,如各种进出口单证、外销合同等的制作;在模拟商务谈判中,制定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实训评价的效果评价体系,检测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小组协作与组织策划等能力。

2.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评价相结合。建立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就业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全国国际商务单证考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全国外贸跟单员考试》等,进一步检测学生商务技能,促进学生早日与社会接轨,成为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英语语言教学和商务技能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务英语教学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目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已达600多家。面对学习者众多而教师匮乏,部分教师语言功底强但商务知识不足, 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当前我国急需高水平且能熟练运用商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将英语语言教学与商务技能教学结合起来,便成为商务教学的主要任务。

2.加强师资商务技能培训。除英语语言能力外,还应加强教师商务理论、外贸操作技能及行业知识培训, 派教师进修国内外最新商务课程,参加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所开设的寒暑假讲座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