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18: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财务收支审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国家审计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各项准则、规定等国家审计规范陆续颁布,审计工作正逐步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但在审计实践中,由于审计人员所接触到的问题千差万别,法律、法规以及审计规范,不可能做到对每项问题都做出统一规定,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进行具体分析,把握原则,因事制宜,做出恰如其分的审计处理。现就以下几个具体问题如何进行审计处理作一探讨:
一、审计中查出不属于违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违反《审计法》的违法行为审计机关如何处理
审计中经常会遇到审计发现的问题,有些并不是违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行为,而是诸如计划、业务、人事、统计、会计等等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虚报经济数据、不按规定保管会计资料、工程验收中弄虚作假出具虚假验收报告等,对这些问题一些专门的法律、法规也规定了相应的处理、处罚措施,审计人员能否依据这些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呢?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凡是与经济事项有关的违法行为,审计机关都有权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持此种观点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四条第二款,“审计机关以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为审计评价和处理、处罚依据”;另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只限于对国家规定范围内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只有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规定才能成为审计机关进行审计评价和处理、处罚的依据,不属于违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行为以及违反《审计法》的行为,如果国家没有专门的规定,审计机关不能直接进行处理、处罚,持此种观点的法律依据是,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三条第二款,“审计机关依据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因为任何部门和单位都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审计机关也不例外,从我国《宪法》第九十一条看,设立审计机关的目的非常明确,“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新的《审计法》第二条第二款、第三款也明确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很明显,审计的对象或客体是财政、财务收支,根据责权一致的原则,审计机关应只能对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进行监督,并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处理、处罚。超出其法定职权范围则属违法。这里需要明确三层意思:一是审计机关必须向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作出审计决定,对不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不能进行处理、处罚;二是必须对违反国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作出审计决定,对于超出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范围的事项,审计机关无权作出审计决定;三是审计机关作出审计处理、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应当符合《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有权作出的处理、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当审计机关在审计中,查出不属于违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违反《审计法》的违法行为时,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按有关规定移送有权部门处理。
二、审计中查出被审计单位已自行纠正的违法问题如何处理
审计前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自查自纠,是审计机关的一贯做法,但对被审计单位自查自纠的有关问题如何处理,目前尚无明确规定,实际工作中做法各不相同。一种做法是,对被审计单位自查自纠的问题,审计报告中不再作为问题进行反映;另一种做法是,对自查自纠的问题,审计报告仍如实进行反映,只是在进行审计处理、处罚时,注明该单位有自查自纠的环节,将其作为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的一条理由;还有一种做法,是因事制宜,不同问题,不同处理。具体的讲就是,对自纠后没有不良后果的,审计报告不再进行反映,比如记账错误造成原来账目不平,已及时纠正,对不合规定的入账发票自行进行了订正,对漏缴的税(费)及时进行了补交等。对自查自纠后原违法过程不能消失,且有一定不良后果的,将违法过程如实在报告中反映,并视其情节予以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比如对乱收费及时予以取消并退还违规收费款项,对私存私放财政资金行为及时将存折撤销,对减收、缓收财政收入的行为及时补收等。笔者认为,上述三种做法中,第三种处理方法比较恰当。建议上级审计机关以此规范各级审计工作行为。
三、审计查出以前年度需要冲转或者调整账目的事项如何处理
这个问题也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比如行政单位将应计收入记入“暂存款”科目,将应计支出记入“暂付款”科目,企业单位将应在福利基金中列支的福利支出在管理费中列支,或将应在工资中列支的支出项目在经营费用中列支,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将不应在专项资金中列支的支出列入专项资金工程支出等等,对这些问题,审计人员一般都在审计决定书中,指明要求被审计单位冲转或调整有关账目,属于挪用专项资金的要求归还原资金渠道。对上述问题,虽然都发生在以前年度,但有的需要对以前年度的账目进行调整,如行政单位将应计收入记入“暂存款”科目,将应计支出记入“暂付款”科目,发现类似问题,必须对上年年度的收入、支出、结余等账目进行调整。有的则可以在以后年度进行调整,如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将不应在专项资金中列支的支出列入专项资金工程支出等,则可直接在以后年度进行账目调整。有的则无须再进行调整,如企业单位将应在福利基金中列支的福利支出在管理费中列支,或将应在工资中列支的支出项目在经营费用中列支,因前项影响到企业损益,涉及到补税或退税,应直接在当年补税或退税即可,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账目进行调整,后项因不影响企业损益,不涉及补税或退税,笔者认为则无须再冲转或调整以前年度有关账目。
实践中的验证与研究发现
1.原始数据的检验。(1)综合得分前三名的大学在主因子得分上表现出色。综合排名第一的JLDX在撰写与方面均名列第二、增收节支方面列第六、审计资金总额方面列第十一,在其他各个方面排名也较靠前;综合排名第二的HZSFDX在增收节支方面列第四、提出审计建议方面列第十一,而在审计总额、审计项目总额方面也排在前面;综合排名第三的NJDX在审计建议方面列第一、审计项目总数方面列第六、增收节支总额方面列第五,审计资金总额、有问题资金总额方面也有较好表现。(2)主因子排名第一的大学至少在其因子的某一方面排名第一。从相关统计资料看,上述各因子及综合得分均在某一单项中排名第一,如HZSFDX在公开中获得第一,而NKDX在有问题资金中获得第一,NJDX在提出审计建议方面获得第一。2.研究发现。(1)在第二、三因子上表现较好的大学在第一因子上表现不一定好。HNLGDX在审计项目总数列第一,NKDX在有问题资金列第一,ZGZFDX在增收节支列第一。上述三个学校在第一因子排名中均在前20名之后,而在其他各变量中,除HNLGDX在审计资金总额第六外都不理想。(2)在第一因子表现较好的大学在其他因子表现也好。前面已对在第一主因子排名第一、第二的JLDX、HZSFDX给予了验证,排名第三的WHLGDX在提出审计建议方面占到了第十二。为更深入地进行研究,使验证能够体现出大学内部审计机构的内在特性,本文对截面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宽研究,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机构能够自主选择开展的审计项目是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三项,无论从审计理论的视角,抑或是从审计实践经验来看,经济效益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三种审计形式的层次、难度、作用都不一样。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是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是一种对绩效的全面评价,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出色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与审计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专项资金审计也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其相关要求也多于财务收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是最基本的、传统的审计形式,对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低。一般而言,三种审计形式的难易程度为:经济效益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从表10可以看出,WHLGDX在自主项目选择及开展上有明显优势。从“211工程”大学内部审计相关材料来看,其内部审计还具有以下特色:一是专家型审计人员多。WHLGDX审计处有博士3人,位居各高校第一,其中两人的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均以访问学者身份留学国外知名大学一年。二是贴近内部审计实践的科研成果多。近年来,WHLGDX在《审计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同大学内部审计实践甚至同具体审计项目相结合的文章,如涉及大学内部审计创新、大学审计质量评价、大学内部审计公告、大学科研经费审计、大学经济责任审计等内容的文章。结合审计实践的审计研究成果,使其在审计计划的科学性、审计建议的质量以及内部增值的力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3)科研成果维度可成为“211工程”大学创新审计的抓手。表6对9所大学进行了分析,其中“985工程”大学6所、“211工程”大学3所。综合来看,“985工程”大学的综合审计实力远超“211工程”大学,尤其在涉及审计项目总数和审计资金总额上,但在审计研究能力方面“211工程”大学则有一定的优势。在量的方面,受学校规模的限制,“211工程”大学不可能在短期内有较大突破,但是在不需要更多硬件投入的审计研究方面,特别是以审计研究推动审计实践的“质”的方面却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
进一步的推论高校内部审计的“研究式”审计模式
即研究工作与审计实践工作相结合,研究服务实践,实践检验并完善研究成果,从而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及推动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为清晰描述“研究式”审计过程,本文将提取的三个主因子进一步简化为“审计研究”因子、“选定审计项目”因子、“审计绩效”因子,以建立一种审计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良性互动模式审计实践表明,审计项目同审计资金总额具有相关性,但同查出的有问题资金的相关性更强;审计资金总额同查出的有问题资金总额也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较弱。这是因为不同的审计项目包含着不同的审计内容和审计目的,如财务收支审计往往能发现许多违规违纪问题和财务处理不当问题,但是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则往往涉及效率问题、效益问题和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问题,同资金的违规情况关联不大。这样,通过科学地选定审计项目就可以审计出更多的有问题资金、发现更多的组织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在审计研究指导下的审计项目,其涉及问题的深度、建议整改的力度都将得以加强,其理论研究的手段、方法、水平也将得到提升。对于规模较小的组织而言,由于业务单一、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研究式”审计不一定适用;而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内部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加之大企业审计人员专业、学历都具备了研究实力,因此尝试“研究式”审计对于组织内部审计创新大有裨益。五、结束语内部审计开展“研究式”审计必须紧密联系本单位实际,推动内部审计实践创新,并以实际工作检验理论研究成果,也就是理论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研究式”审计内部审计可以使审计人员站在高端,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审计、以先进的技术实施审计、以专家型的审计队伍创新审计。
作者:阎银泉 李小倩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
近些年,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逐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各个行业的工作重心,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工作重点。审计工作是管理与监督经济活动的一种形式,目前审计工作的重点正在向效益审计方面转移,因此,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与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对企业中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进行一定的分析,期望可以有效的推进企业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含义
1.经济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具体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按照一定的审计标准,对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与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整理相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所实施的审计。
3.企业财务审计
企业财务审计具体指审计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与方法对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依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和决定。具体的财务收支审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财务收支审计流程图
二、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
1.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有不同之处
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财会专业的知识,而且同时还应掌握相应的法律、技术、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能够在比较繁琐的业务中分析生产经营的得失,能够提出不同的改进与修改的意见。财务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就相对较低,仅仅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财务知识与财经法规就可以进行工作。
2.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对审计的方法、审计时间有不同之处
效益审计的方法除了需要财务审计的方法外,还需要同时运用价值工程、管理会计、数理统计、经济分析等多种方法。效益审计的时间上分为事前、事中、事后,而且特别强调事后审计,并且需要经常检查、监督被单位采纳审计建议后的进展情况与取得的效果。财务审计多数使用核对账簿的方法判断财务收支有无差错,而且财务审计主要是针对事后审计。
3.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职能存在差异
效益审计的评价现在已经发展为主要是审查经济活动的有效性,侧重于提高效益与强化管理。财务审计主要是查错防弊,侧重于监督机制。
4.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依据存在差异
效益审计的依据是经济效益原则,由效果与支出评价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审计人员进行效益审计,需要审查该项活动的必要性,判断效益目标实现与否与提高该项活动效益的方法等问题。财务审计的依据是有关财经法规与会计制度,而且是审计人员评价与检查财务收支、会计资料真实性、合法性的准则。因审计的依据存在差异,效益审计的结论与财务审计的结论就会有所不同。效益审计是以建设性原则为主,而财务审计是以保护性原则为主。
5.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着眼点不同
效益审计的着眼点主要是强调未来经济活动的发展,促进未来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过程、方针与计划,而且多数情况在决策计划与方针实施之前就对其效益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同时也可以对审计外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用于优化未来的经济活动。财务审计主要是关注过去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与真实性,其着眼点主要是检查、评价企业发生的财务收支活动。
6.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审计范围不同
效益审计的范围比较广泛,可以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多个方面。效益审计的范围已经由过去主要是检查财务活动,扩展为检查被查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有效性与效益。效益审计评价效益不仅包括近期效益,还包括远期效益、社会效益与宏观效益。财务审计的目的主要是评价财务收支与查错防弊,财务审计的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主要针对被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财务收支的经济活动。
7.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目的不同
效益审计打破了过去的审计的范围,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审计首先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效果性、效率性与经济性检查与评价;其次,分析不合效果性、效率性与经济性要求的多种原因,找寻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与方法;第三,将审计的结果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报告给决策部门;第四,进行后续的审计工作,对被审单位改善经营与管理、提高效益的具体措施进行二次的评价与检查。财务审计是比较传统的审计方法,其主要是检查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财务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财产安全完整、查错防弊,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是一种间接的作用与效果。
8.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审计的对象不同
效益审计以经济效益为对象,主要依据财务审计提供的数据情况对被查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分析、检查,同时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效益审计不仅对过去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与分析,同时需要对提高经济效益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财务审计主要是以财务会计为对象,按照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账簿、凭证等会计资料进行审查分析,掌握企业财务状况与有无违纪、作弊情况,同时对会计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与正确性做出客观公正的鉴证。
三、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联系
1.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有一定的兼容性
企业财务审计中包含有企业效益审计的内容与行为,例如在审查生产成本的合法性与真实性的时候,如果出现效益下降、成本超支的现象,就包含了企业效益设计的内容。而且大部分审计机关并没有把企业效益审计单独列出,而多数仍然是在进行财务审计的同时进行企业经营效益与管理方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计,只是按照财务审计的方法进行审计,没有单独列出。财务审计报告中只是简单提到相应的效益评价与管理的建议,企业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仍然是混在一起进行的,没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2.财务审计是基础,企业效益审计是最终目标
任何企业都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存在的,企业的效益审计是企业的最终目标,而财务审计是企业中必须存在的,企业财务资料是否有序、正确,是企业效益审计的前提。企业的效益审计工作多数应从企业财务审计切入,而且当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不能满足评价经济责任的需要的时候,企业审计就会自行向企业效益审计发展。
高校财务收支管理是我国事业经费使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经费的使用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和人才计划的执行。高校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于保障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必不可少。
(一)高校内部对财务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审计工作开展困难。实际情况中,由于高校学生规模关系到学校自身建设和拨款经费的程度,因此高校行政工作往往以招生工作为首要任务。而对于日常财务经费的使用情况,高校基本以需要为主,而缺少了实际的内部管理和审计。
例如,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招生经费以及学科研究经费拨款门槛比较低,从现实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类的经费数额往往令人羡慕。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具体的使用情况明细却很少被公开,经费的使用缺少审计监督。虽然这只是我国部分高校的极个别情况,但是高校管理人员需要防微杜渐,保证我国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
(二)多元化的高校管理模式,阻碍了审计工作的展开。我国高校大多数采用的是行政负责制,一般情况下对于内部行政部门采用统收统支的制度,但对于校办企业则采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制度,而对于一些自有附属单位又采用三级预算管理,其他单位采用承包经营或者报账制管理方式。多元化的管理方式让高校内部的审计工作愈发困难,到位的财务收支监督工作无法完成。
我省某市一高校负责后勤基建工作的副校长,在高校基建以及食堂承包工作工程中,由于内部审计形同虚设,与自己同学注册公司抬头后外包学校的基建工作和商业承包工作,从中获取大量非法利益,导致高校大量经费外流。直到纪委接到举报,开展审查工作时,高校才得以发现真实的情况。以上情况的出现,表明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对于多元化的管理制度,高校需要建立统一的统计口径或者提高信息的更新程度以及流通速度,来支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展开。
(三)大额拨款资金需要审计工作的同步监督。高校管理建设过程中,有许多的大项目会涉及部分大额的资金,例如学费收缴、科研经费拨款等,这些资金数额巨大,形式多样,使用情况复杂,管理难度非常大,如果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就会导致资金的滥用和误用,因此在这些资金使用时财务审计工作需要同步进行。
二、高校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工作规范程度有待提高。我国高校财务审计工作开展的比较晚,并且由于高校重视程度的不够,导致审计工作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虽然现阶段审计工作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还不高,高校还未形成统一的审计工作规章和管理条例。
(二)审计工作改革进度缓慢,工作内容过于单一化。我国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提高了我国对于高等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模式也在不断的转变,经费的来源也在不断的拓展,经费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但是高校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和工作方式并未同步进行改革,审计内容对于现阶段的经费使用情况表现的过于单一化。
(三)财务审计人员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高校由于对于财务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往往忽视了对于审计工作人员的筛选与审核,不少高校审计工作往往是全部以兼职的方式开展,缺少专业的审计人才对于财务收支进行有效的监督。很多工作人员不是财务工作出生,很难有效的对于高校财务工作开展必要的审查,造成了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不到位。
三、加强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转变审计工作的方式,丰富审计工作的内容。传统的审计工作对于现阶段来源丰富、使用情况复杂的高校财政经费来说已经过于的单一化,无法完全起到监督的功效。转变传统的事后审计工作方法,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保障审计工作内容的多样化,才能强化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效果。
(二)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重视高校财务审计工作。高校的规模和学科建设情况的确决定着高校经费收入以及长远发展的情况,但是财务审计工作是保障高校经费使用和管理工作顺利展开的重要环节,只有改变传统管理理念,重视高校的财务审计工作,才能让高校财务审计真正的开展起来,进而使得高校经费使用更加效率化、合理化。
为更好地配合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实事求是地反映村级干部任期内经济工作成效,明确经济责任,促进财务公开,根据文件精神,现就开展村级干部离任审计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审计工作目标
查明村级组织财务收支,经营成果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严肃财经纪律,纠正不合法行为。查清帐物、帐款、帐证、帐表是否相符,防止集体资产流失。摸清村级债权债务的现状,探索减债新途径。检验村级干部任期目标履行情况、廉政勤政情况,为做好村级换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审计对象和范围
1.审计对象:本镇19个村民委员会。2.审计范围:2009年—2012年第一季度村级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追溯和延伸。
审计内容
1.村级干部任期目标实现情况。包括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否实现预期目标,村集体资产有否增值,债务有否减少等。
2.村集体账务收支情况。收入是否及时入帐,支出是否有度,专款是否专用,收支单据是否经村理财小组审查,手续是否规范齐全。
3.集体财产的管理、使用制度是否健全。如帐物、帐款是否相符;非出纳人员有否插手管理货币资金;有否因管理松散造成集体财产损失浪费等。
4.生产经营和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情况。承包合同是否健全,承包款有否按时足额收取、承包期是否科学合理;学校、村部、工业区、水电、道路、农田基本建设等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否合法、有无非法集资、盲目举债现象等。
5.债权债务增减变化及拖欠占用情况;有否借款用于不合理的非生产性支出;有否将非法收入或销售收入挂在往来帐上等。对债务增加较多的村要重点审查,查明原因,必要的可请区经管站协助审查。
成立村级换届审计领导小组
工作步骤
1、准备阶段(3月15日—31日)
(1)成立审计工作领导机构,组建以经管、财政为主的审计工作小组。
(2)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工作分工。
(3)制定工作计划和安排审计时间。
(4)组织审计人员业务培训。
(5)开展整帐自查,对各村2009—2011年三年的财务收支,债权债务,内部往来等情况进行清理,整理好各种帐簿、票据,并公布财务收支情况。
(6)做好2012年第一季度财务结算。
2、实施阶段(4月1日—4月15日)
(1)审计准备。采用送达和就地审计方式,分两组审计,每个小组四人,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确定审计事项,编制审计方案,下发审计通知书。
(2)审计实施。审计组人员实行组内分工,互相配合,交叉审计。通过审查村委会银行帐户、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有关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取得审计证据,并进行记录,编制好审计工作底稿。
(3)审计终结。审计组应在审计终了后15天内,提出审计报告,并送村委会征求意见,如有异议应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书面意见,交镇审计组进一步核实、研究后作出审计结论。
(4)审计执行:对村委会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期限和要求执行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的,应责令执行或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5)审计档案。审计结束后,按有关要求,整理好审计档案,加强管理。
【关键词】铁路 内部审计 作用 发展
一、铁路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
现代内部审计在审核、评价财会工作的同时,着重向管理方向延伸。拓展铁路内部审计范围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与铁路企业管理的逻辑必然与现实需要,铁路内部审计包括财务收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检查和评价铁路部门、铁路单位财政与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着重检查这些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是否符合铁路有关规章制度要求,是否有虚假,并检查和评价铁路单位各种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鉴证账款是否相符;建设项目审计: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由众多工程项目组成,建设项目审计是对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有效的监督手段;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产物,包括经济合同审计、资产经营责任制审计、离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对铁路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内部控制评审是铁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评价铁路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提出建议。
二、铁路内部审计的作用分析
铁路走向市场以及在铁路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以及铁路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铁路运输业经济效益由长期盈余变为多年低迷,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产业特性等客观因素,但缺乏高效的“免疫系统”(内部审计监督)也是导致其效益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性要求市场主体具有高效的内部约束和监督机制,相应,铁路走向市场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是其必然选择。
随着铁道部深化改革,全面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这是促进铁路发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举措,审计监督成为其必要组成部分。铁路内部审计是铁路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铁路服务而建立的一种经济监督与独立评价系统。一方面,铁道部部门内部审计通过对下属铁路企业的绩效评价,开展事前、事中与事后审计,建立起资产运行过程中的预警机制以及经营动态信息的反馈机制,以保障铁路国有资本的安全与完整、保值与增值;另一方面,随着铁路内部市场机制的引入以及产权关系的进一步理顺,铁路企业强化了资产增值的内在压力,加强单位内部审计监督的需求上升,其重要性也日渐突出。
铁道部确立的“网运分离”改革方向,目的在于达到政企分开、企业重构以及在铁路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铁路企业的公司化改造、资产重组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客观上要求高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信息反馈与内部监督体系以及需要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鉴证与评价。
三、铁路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
目前运输方式的多元化,使得运输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连续几年的亏损使资金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资金筹措、资金运转更加困难。这也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部门必须围绕铁路运输的中心工作,把握大局,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努力工作,为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增收节支,扭亏为盈,确保实现经营目标作出贡献。为此,审计部门应作好以下工作:
1.强化审计监督,搞好财务收支审计
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中,审计部门要针对目前许多单位在经营中存在的“四乱一散”问题,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财务收支审计,促进规范经营和科学管理。既要重视对各单位的审计,也要加强对各单位所属科室车间与班组平时的检查、监控。完善分局下属各单位聘任兼职审计员工作制度,兼职审计员要利用熟悉本单位情况的优势,加强对科室车间与班组执行财经纪律的监控;分局审计部门在加强对兼职审计员工作的指导和联络的同时,集中力量,对个别亏损严重、特别是因经营管理造成亏损的单位,进行重点审计解剖、分析。对严重违反财经纪律,截留收入,乱发劳务费,侵吞国家财产等问题,查清事实,严肃处理。
2.促进经营责任制落实,坚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厂长(站、段长)任期经济责任是企业经营责任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厂长(站、段长)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厂(站、段)长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着重在任期目标的完成,财务收支的合规、合法等方面进行审计,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分清责任,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拓宽审计领域,加强对新的经济现象的审计调查
在铁路企业面向市场,拓宽市场,参与竞争,强化营销的过程中,一些新的经济现象、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出现,成为企业的热点问题,如: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基金、医疗改革基金、对外联营投资等。审计部门要抓住重点,进行专项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履行监督职责,保证专项资金的专项用途。
4.开展多元审计,促进多种经营健康发展
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多种经营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为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在经营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如: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薄弱,漏洞较多,对外投资草率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等。由此,审计部门除对这些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重点帮助经营单位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允佳.关于内部审计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作用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5).
一、工程项目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项目论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在前期的可行性论证和决策上,对编制工程项目意见书和扩初设计,缺乏深入细致的调研和民主意识,其定位不准,使得在建设过程中易出现贪大求全、边建边改、建好即改的情况,造成工程投资浪费、工程索赔(追索)问题时常出现。
(2)对工程建设的规章制度落实缺乏监督力度。工程建设初期,各建设单位都要求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制度,但由于工程项目中存在赶工期、赶进度的问题,因此,在涉及到具体的事件时,经常有跳过规定程序和制度规定,发生违规操作的现象。
(3)基建部门的管理职能与监督部门的职能错位。有的基建部门承担着本应由监督部门承担的事情,而扮演着监督的角色。但更多的是监督部门承担着本应由基建管理部门承担的管理责任,混淆了基建部门和监督部门的职能与作用。
(4)工程效益审计分析评价不到位。目前有的单位内部审计也在试行工程效益审计,但由于工程效益审计涉及到单位领导对工程项目期初决策论证的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及建设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和管理等分析评价,鉴于内审部门的权限及顾及本单位的利益、怕得罪领导或受制于领导的示意等原因,对审计项目的分析评价不能准确到位。
(二)工程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中存在的问题每个工程项目效益审计都是针对事先确定的目标进行评价,目标不同,评价的具体形式也会随之不同。因此,难以制定一个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作为评判依据。效益审计涉及的标准大多具有一定的行业性、专业性和地区差异性,以至于有部门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管理当局标准之分。由于标准的不唯一、不一致,甚至相互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当审计有关各方对采用何种标准无法取得一致意见时,就难以提出完整准确的评价意见,易产生极大的审计风险。
(三)工程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存在的问题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当的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在于效益审计不但关注现时的成本收益,更关注未来潜在的成本收益及其相互关系。财务收支审计只关注过去和现时的成本收益;效益审计对“三性”的评价标准受时间、地域、环境、行业及政策的影响更大,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而财务收支审计有明确的行业会计准则、财经法规制度相对照;财务收支审计依据所提供的审计资料就可以得出审计结论,而工程效益审计则必须在工程结算审计和基建财务收支审计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开展效益审计,因此效益审计比财务收支审计范围更广、复杂性更大、专业性更强、针对性更明确。
二、工程项目效益审计的对策
(一)工程项目效益审计的原则 对工程项目进行效益审计分析和评价时,审计人员必须依据逻辑的推理和科学的测定,坚持以下原则:
(1)客观、公正原则。在审计评价工程项目效益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依据审计证据对照评价标准,对有关具体事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估算,确保审计结果的公平、公正。
(2)谨慎性原则。对工程效益审计必须采取谨慎态度,尽量不夸大审计发现的问题,以叙实性的语言反映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对审计项目的评价指标要切实符合审计项目,同时,审计报告尽量做到事实清楚,数字准确、可靠,避免用感彩较浓的文字。
(3)前瞻性原则。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评价时,应坚持前瞻性原则。工程效益审计主要是对国家公共资金进行审计,而国家公共资金大多数是投入非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建设中。因此,对项目效益滞后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充分估计未来发展的趋势,对其要进行全面考察,包括对短期和长期效益;直接和间接效益;有形和无形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总量和结构效益的评价。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工程效益审计中,如果能够根据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公式,经数字换算能得出定量计算结果的,就尽量用定量来表述。但有的工程项目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其外溢的效益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只能经过定性分析,用定性的文字来描述。因此,在工程效益审计中必须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建立自上而下的工程效益审计机制作为拨入建设资金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建设单位内审资源,及时组织自上而下的工程效益审计。主管部厅、局应根据工程项目规模大小组织实施工程项目效益审计。由上级厅、局组织审计组选聘有关专家建立工程效益审计组,开展对各地工程项目效益审计,强化上对下的指导监督力度。及时对造价跟踪审计和工程效益审计中的成功和不足进行经验总结,提出指导性意见,“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审评结合、着重效益”,将效益审计落实到实处,强化全程监控与督查,巩固和树立审计监督的威慑力和权威性。
(三)优化完善工程效益审计的环境建设单位、工程项目指挥部、基建部门和管理人员对工程效益审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要努力培养和形成自觉接受监督和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学会共享审计资源,尊重引进社会上资质高、信誉好、技术力量强的审计事务所或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的专业人员,协助他们开展好效益审计的监督工作。审计者既要依纪依法开展严格的审计,确保对工程项目“三性”分析评价的准确性,也要注意协调好基建管理部门、监理公司、外聘审计事务所人员、施工单位及各业务管理部门的关系,协助做好工程效益审计的调查了解工作,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
(四)建立和完善外部与内部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对工程效益审计的评价应采取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及时完善工程效益审计的分析评价体系。外部评价主要由建设单位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文件规定,依据规定程序委托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利用基建单位单体工程的结算终审权对其工程造价的合理性进行评价。通过各单位报送的审计资料和审计报告分析、评价各单位工程管理质量。内部评价主要是由内部审计部门承担,通过与管理部门合作,以及造价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在施工管理、材料设备物资采购、设计变更、施工方案调整、现场签证中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或改进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复查或抽查,按成本效益原则分析实施工程审计所创造出的效益和效率,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为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提供准确的审计证据。
(五)开展工程效益审计必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工程效益审计过程中的“发现”机制和精确的预警系统。工程项目效益审计应核查建设过程中的反腐败是否以预防、教育与挽救为主线来治理与控制,建设单位是否配以有力的惩处措施。是否在做好群众举报和工作以外,增设建设单位网上跟踪监督信箱;干部作风与形象情况报告制度;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的干部定期轮换制度;关键部门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制度与行政责任的效能监察制度日常化、规范化是否真正贯彻执行。同时,工程效益审计必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内、外审计应与建设单位纪委、监察、财务等部门联手,形成审计监督合力,要严控有决定权的部门和个人不适当地行使自主裁量权,避免个人说了算,摆正位置,提倡民主决策、民主建设,适时介入全过程动态管理,力求消除审计监督盲点,提高监督效率,预防腐败现象发生。对建设过程中违法、违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对其实行责任追究,使工程效益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早发现并提出预警。
(六)提高效益审计人员素质,增加自我约束能力工程效益审计工作是否有效,人员素质与自律程度是关键。效益审计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它需要各种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参加,如工程技术人员、建筑规划人员、数学、环境监督、心理等专业人才,而现今的审计人员大多数是会计、经济管理、法律人才。因此,要引进和培养工程效益必须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审计人员应廉洁自律、乐于奉献,甘于吃苦,坚持职业道德,办事客观公正,依法审计监督。
一、引言
自将乐县万安镇经管站开展村级审计工作以来,其就开展了全面的集体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村级转移支付审计、粮食补贴审计等专项审计工作,加强了与纪检等部门的联系和配合,发挥审计职能,将事前审计、事中监督结合起来,为推进村级规范性财务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取得优良成绩。
二、审计分析与评价
经审计,审计组认为该村的财务收支基本真实、合法、完整,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基本健全,生产经营和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包制度健全有效,上级部门所拔资金、物资的管理和使用基本符合规定,土地补偿款使用分配较合理,相关的公益事业工程项目操作程序较为规范。在财务管理方面总体还是相对较为规范,账务处理较为及时,基本能够按照财务管理相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财务相关档案资料相对完整,总体村财收入为全县中上水平,费用支出方面手续较齐全,也较合理,上级拨补专项收入基本能够做到专款专用。至审计日结束,没有发现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
1.农村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任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实现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0%以上的目标;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任期内完成了人饮、文化体育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使村容村貌和农业生产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情况。该村财务各项收支及财务会计报表、凭证、账簿基本真实、合法和完整,各项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民主理财等制度基本健全。村民民主理财小组能正常开展工作,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能全面、真实、及时、规范公开,筹资筹劳能实行“一事一议”制度,程序规范,资金收取未超标,资金使用规范。
3.村级财务收支情况。各项收入能及时、足额入账,未发现侵占、挪用、私分集体资金、私设“账外账”或“小金库” 及滥用职权侵占、挪用和长期占用集体资金等现象。
4.村级土地和工程项目发包情况。村级土地发包有签订规范的土地承包合同,未存在擅自转让集体土地使用权现象;村级工程建设、林权转让等项目3万元以上都有进行公开招标。工程完工后都有税务正式票据结算。
三、存在问题
1.村干部发放补贴项目较多。除了相关文件规定的项目外,还发放其他多项项目的补贴。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账面体现入账发放村两委干部工资、补贴共计368660元,其中:按县委办、县政府办印发《将乐县村干部激励保障暂行规定》的标准执行发放的328520元(不含镇政府发放的固定补贴),在干部工资发放中误工补贴标准50元/天,超过规定20元/天。以其他项目发放的金额计60700元。
2.限额内伙食费(接待费)存在从农业支出等科目中列支总计55笔,总计金额34373.49元。
3.有些原始单据摘要不详,项目不清。如2010年3月31日第8号凭证,管理费用中其他人员工资1350元摘要不详。
4.部分大额原始凭证书记未进行共同审核审批。如:2010年3月31日第10号凭证,管理费用中群团组织经费6609.5元书记未签字。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该村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少有接受专业财务系统教育的财务人员,多是半路出家和兼职人员,部分员工年龄偏大、专业知识水平低,缺乏电算化财务知识等,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导致财务管理的混乱。
5.由于村级审计组织没有行政执法权和处罚权,这影响了其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受村级人员编制的影响,其没有设置专门的审计小组,一般由农经部门的财务人员兼任,财务人员本身就有较为繁重的工作任务,还要完成日常审计管理工作,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现象。
四、审计建议与意见
1.对以其他项目发放的各项补贴予以规范,严格执行村干部补贴标准的政策规定,即以县委办、县政府办印发《将乐县村干部激励保障暂行规定》(将委发办发[2008]21号)的标准执行。
2.严格执行《福建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福建省村集体会计委托制度暂行规定》、《将乐县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的相关规定,对于相关费用支出单据特别是村级公益工程项目,必须使用正式税务发票结算,不得使用非正式单据领款。
3.严格控制村级接待费用额度。对于一些确需接待的费用支出,必须严格按照(将农[2011]176号)接待标准执行,并规范接待审批核销程序,限额伙食费不得在其他科目中列支。
4.对于村级接待费用过高的异常现象和超标发放村干部工资、补贴,各类奖金的问题,审计组将根据核查进展情况,经请示有关领导同意后,按照审计程序上报有关职能部门。
5.开源节流,积极组织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根据该地的经济特色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推动林业、木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将该地的旅游资源利用起来,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内容摘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与一般财务收支审计不同,它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责任进行客观的审查、分析和评价,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从而促进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特征、意义、内容等进行了论述,分析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强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 审计方法 考核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和意义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1.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经济效益的审计依据有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计划或预算、决算报表、决策方案、业务规范、各种定额标准、技术经济指标以及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先进水平等。
2.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审计工作结束后,一般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不需要作出审计决定。
3.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具有广泛性。审计范围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资金的运动,甚至包括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经营环节的经济活动。
4.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具有灵活性。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比较广泛,而且经济效益审计是根据审计需要确定审计对象的,没有固定的审计对象和模式,既具有灵活性,也具有专题性。
5.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除了采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查证及其延伸方法外,还要采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分析、审计跟踪等多种方法。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健全,部分企业缺乏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因此,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既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保证企业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又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及时纠正企业不良经营行为,促使企业增收节支,从而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利,增强企业自我发展与调控的能力,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有利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进企业挖掘管理潜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树立效益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3.有利于全面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审计不仅限于财务收支审计的范围,还包括企业采购、生产、计划、决策、营销等方面。经济效益审计,拓展了审计范围和领域,不但要进行事后审计,还要进行事前、事中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一)经济效益的总体评价
经济效益总体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企业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达到预期的决策目标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的内容为:
1.评价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产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企业实际数与计划数、定额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
总之,通过对被审计企业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同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二)主要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
1.供、产、销业务效益的审计。供应过程审查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执行情况,即检查采购业务计划的执行情况、采购结果与计划的偏差、采购方式及批量、采购成本、库存控制等。
生产过程审查生产组织的合理性及生产成果,包括生产规模效应、生产作业计划、生产组织、生产费用定额管理、劳动力利用率、质量效益、生产均衡程度、劳动生产率等。
销售过程主要审查产品销售策略、销售目标合理性及执行情况。其中包括销售组织、销售渠道及促销活动、定价的合理性、信用政策等。
2.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主要审查资金规划目标的合理性、筹集资金的方式及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资金使用效率等。
3.成本效益的审计。成本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审计成本决策、成本目标、成本计划、成本控制、降低成本的业绩、成本效益工程的开展、成本与企业战略的匹配程度等。
(三)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是根据审计需要,对企业的某一经济活动项目的效率或效果进行的审计。其中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固定资产利用、原材料利用、能源利用以及资金利用等活动的审查。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效益审计意识淡薄
由于思想观念落后,对经济效益审计不够重视,企业管理者和审计人员认为,企业经营管理和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关注到,而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和管理建议,只需在财务审计报告提出即可。他们认为,只要企业能够自主经营、合法经营,没有必要再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价。
(二)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是对被审计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评价,要进行客观评价,必须要有具体的评价标准。由于经济效益审计范围广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又不同,同样的项目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不同的审计人员会有不同理解与判断,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标准就很难统一,导致目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制约了效益审计的开展。
(三)缺乏统一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随着审计监督的逐年深入,一些被审计单位的违纪违规行为呈现出智能化,隐蔽化、复杂化和多变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藏污纳垢的“小金库”,以其行为隐秘、线索少、账务记载难觅踪迹,而成为审计执法中亟待研讨的一大课题。近年来,某县审计局在认真总结分析“小金库”违纪行为方式的基础上,针对“小金库”的种种苗头,抓住“账外线索”这条小金库的“狐狸尾巴”不放,采取多种审计手段,先后查出了6起违纪总额高达280余万元的“小金库”。
一、“工作总结”有线索。工作总结,反映了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主要业务活动概况。该县审计人员把审阅、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年度工作总结”纳入主要审计程序,注意关注其所反映的有关财务收支业务活动。如在对某事业单位的审计中,发现其“年度工作总结”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承揽并完成了XX镇的村村通公路工程,拓宽了业务渠道,增加了收入。”但在审查当年及以后的财务收支记载中,却没有发现这项收入。审计人员以此为突破口,一举查出了该单位将160余万元的工程收入及相关支出账外核算,净收入作为小金库资金来源,用于不正当支出的违纪事实。
二、“会议记录”露端倪。一个单位的重要决策、重大经济活动的组织实施,一般都要召开相关会议,并形成会议记录。在审计中,注意调阅被审计单位有关重要活动的“会议记录”,往往能从中发现问题的端倪。
三、“实地观察”找疑点。“小金库”作为账外行为,虽然在财务记载上难觅踪迹,但其所发生的财务收支活动却是具体的、有形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实地勘察,往往是发现账外财务行为疑点的有效办法。该局在对某金融单位审计时,发现该单位新安装了五台空调,在财务账上却没有发现贷款支出记录,审计人员以此为线索,查出了该单位截留82万元利息收入作为“小金库”,用于购置豪华办公用品、请客送礼、滥发奖金实物和其他不合理支出的违纪事实。
四、“相关单位”存证据。一个单位的账外违纪行为往往会在另一个业务相关单位的账内体现出来。只要在审计中时刻注意积累有关线索资料,做有心人,就可以从相关单位间的经济往来中发现违纪线索和问题。该局在对某事业单位的审计中,发现该单位2003年分两次付给另一行政单位劳务费63万余元。有心的审计人员意识到,该类费用往往可能成为收入方的“小金库”资金来源,遂把这项业务记录了下来。之后在对该相关行政单位的审计中,果然在账上只发现了其中的一笔收入,另一笔30余万元的收入却不见踪影。面对审计人员拿出的相关单位费用支出收据,该单位只得将该项收入及有关“小金库”资料和盘交了出来。
五、“突审现金”抓实证。审计发现,许多单位的“小金库”资金大都以现金和存折等形式存放于财务保险柜中。通过突击审查被审计单位的出纳现金及保险柜,往往是抓住账外资金证据的有效方法。该局审计人员审计时通过突查现金,在某企业保险柜中清理出账外货币资金存折两个,共计金额21万元。后经查实,系该企业将下脚料、残次品销售收入放在账外,作为“小金库”资金来源。
关键词:审计;预防性;途径
审计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当前形势下,审计监督已成为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国家审计的发展。审计要在社会经济发展和部队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就必须突出发挥好预防性作用,这是审计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迫切需要。审计作为政府和军队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各种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有责任在永不停息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使其健全机能,改善机制。”
审计机关或部门既要当好“经济卫士”,更要当好“保健医生”。突出发挥好预防作用,要求审计机或部门关必须创新科学审计理念,所说科学审计理念,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作为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指南,紧紧围绕我市各级党政工作中心以及部队各级党委的工作中心,把推进法制、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规律。创新思路,改进方法,更加有效地发挥审计监督的预防性作用。
一、发挥审计预防性作用必须注重事前审计
过去强调审计要强化监督,当好“经济卫士”,侧重的是事后监督,现在要求审计发挥“免疫系统”作用,加强“疾病预防”,就必须将审计关口前移,突出事前审计。在目前情况下,要积极探讨对适应事前审计的一些项目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审计方式。一是要积极探讨对重大支出项目实行全过程的专项审计,将审计触角延伸到重大支出项目的预算编制、采购程序、款项拨付,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增强预算的约束力,防止经费支出的随意性,使重大支出项目更趋合理、科学和规范。二是要积极探讨对固定资产投资与各种专项资金的全过程审计。过去对投资与专项资金审计存在严重的滞后性,项目建起来了,才去审计,发现了问题又无法纠正。解决这种现象,必须从重点审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审批,概预算入手,有效加强事前控制。要把审计财务收支与审计工程质量、建设程序、项目管理、预决算、投资效益结合起来,力求在避免损失浪费、减少重大决策失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要坚持对捐赠、救灾资金的事前审计。捐赠、救灾资金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资金分配和管理环节,捐赠、救灾资金必须从资金分配与管理审计入手,把审计资金分配的公开,采取公示制,资金拨付与使用的透明度作为审计重点,把资金分配、管理与使用各个环节置于“阳光”之下,形成审计监督与群众监督整体合力。
二、发挥审计预防性作用应积极探讨财务收支与管理、决策、制度、领导责任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过去在对经济活动单一监督模式下,只查财务收支对不对、合不合法,不问管理好不好,决策正确不正确,制度是否完善有效。在审计内容上只对财务收支审计,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由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机制、决策机制、制度建设上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一些单位的违纪违规问题是屡查屡犯,一样的违纪问题年年查、年年有,重大的违纪问题即使审计发现了也无法从根本上得以纠正。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使审计内容更宽泛些,将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决策、制度、责任人责任作为审计内容。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中的违纪违规问题进行纠正的同时,研究其管理方式是否得当,决策机制是否科学,制度是否完善有效,对管理方式、决策机制、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促使其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制度体系,这对避免发生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在查清问题的同时,落实领导干部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实行责任追究。通过追究责任人责任,促使领导干部和有关工作人员严格履行职责,可以更有效地起到预防性作用。
三、发挥审计预防性作用应进一步普及财务管理规范化活动
财务管理规范化就是审计机关或部门与审计对象结对共建,积极主动帮助审计对象,整章建制,堵塞漏洞,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加强预防性工作,还应积极推广和普及财经法律法规知识,开展审计进课堂、进基层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对领导干部进行财经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责任意识。财务管理规范化要在普及的基础上划分类别,把规范化程度较低的单位作为审计重点,加强监督。
四、发挥审计预防性作用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公告制度
审计公告制度是把双刃剑,对内可以促进审计干部严格履行职责,秉公执法,对外可以起到警示和威慑作用。通过审计公告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审计结果和信息,披露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既可以起到震慑作用,也可以有效形成审计、舆论、社会监督的整体合力。
参考文献:
1、雷勇光.审计合谋与财务报告舞弊:共生与治理[J].管理世界,2004(2).
二、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一是抓财务基础工作规范,强调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质量,在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上要求作到举一反三,对以前发生的会计技术差错认真地进行整改调账,使财务基础规范工作质量有所提高。二是吸取经验教训,在做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上下功夫,按照《会计法》等财经法律法规、水利工程管理财务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切实履行财务收支审批手续,财务监督从源头上抓起,认真进行财务核算,合理归集收入、成本支出费用,妥善进行账务处理。三是加强除险加固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积极作好项目资金年度实施计划,严格按照工程项目投资计划和概算使用资金,认真细致及时地对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款申请书支付内容予以审核,严格按照结账程序和合同规定结算工程款项。四是通过调查研究与反复测算,制定并上报了xx年我局财务收支预算。五是全面启动了局机关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应用会计软件输入会计数据,由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并打印输出会计账簿和报表,结束了我局手工记账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的历史。与此同时指导帮助公司财务进行会计电算化软件安装与应用,实行会计电算化,标志着我局财务与资产管理工作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三、与时俱进,加强财政四项改革工作管理:按照有关法规、政策和制度规定,我们顺应财政四项改革要求,进一步加大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的工作力度。一是我局xx年部门预算得到了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批准,根据下达的收支预算总额,严格执行部门预算中编列的具体项目、科目组织预算执行。控制预算总额,在支出预算内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重点保证了工资发放、机关运转和我局水库除险加固等基建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为局领导出谋划策,把好支出关口,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严格遵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强对国库集中收付财政信息系统的管理,依据已批复的部门预算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项目,积极申报单位资金使用计划,及时填报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三是按部门预算中列入的项目做好有关政府采购工作,如根据局领导的工作布置,及时申报与采购阳新办公大楼办公家具、空调、微机、复印机等,在xx年部门预算中反映的政府采购项目做到了应采尽采。
四、内部审计、“小金库”清理、经济合同鉴定、提供经济管理决策信息和参谋作用等工作:xx年上半年,我们对富泉公司、长宏公司、汉办、温办20**年的财务收支进行了内部审计,对在内审中发现的违反有关财经纪律和财务规定的行为提出了整改措施。参加了阳新办公楼装饰工程、家具采购、阳新办公楼一层和二层回购、有关建设工程造价咨询等合同的审核和鉴定。针对阳新安居工程未办理峻工决算、温办综合楼二层改造为职工住房、清收职工欠款、部分工程建设项目无预算开支、对富泉公司的拨款管理、加强公务招待费和差旅费管理等问题,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局领导提出了管理意见,为领导管理经济工作起到了参谋作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的通知和局领导的安排,及时组织实施我局“小金库”专项治理清查,向上报送了自纠自查报表和报告。针对省财政厅驻黄石办事处在对我局财务检查中指出的问题,我们吸取教训并采取措施认真地进行了整改,xx年是财务科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顺机制,更新财务理念,服务大众的一年。这一年,财务科在处长的领导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立足现状,努力提高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率,为专项工程和运营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圆满完成了财务管理任务,实现了财政经费的收支平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财务收支基本情况(截止11月底)。
1、收入情况
xx年通行费收入计划13100.00万元,实际收入14070.47万元,完成计划的107.41%。
路产索赔收入35万元。
2、人员及公用经费收支情况:
本年度计划
划1857.73万元,拨款1696.54万元,支出管理费1452.44万元,支出与拨款数相比节余244.1万元。
2、日常养护收支情况:
本年度计划190万元,拨款190万元,支出231.4万元,超支41.4万元。
二、主要财务工作。
1、完成xx年财务决算编报工作。1月初,财务科接受xx年度局财务决算软件培训,全面梳理xx年财务工作,顺利完成了xx年度财务决算报表编报工作,为xx年财务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财政供养人员情况填报工作。3月份,财务科开始填报财政供养人员情况信息表。财政供养人员信息表是厅财政支付中心拔付我处人员经费的依据,其数据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处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xx年我处共填报财政供养人员244人,其中正式人员63人,收费人员181人,这为我处人员及公用经费的报批提供了直接的数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