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年级语文总结

七年级语文总结

时间:2022-09-25 21:58: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级语文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七年级语文总结

第1篇

这一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2)班的语文教学,在紧张匆忙中快要结束了,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为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第2篇

一、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上体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二、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

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本学期语文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学校远程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三、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本期,我们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练,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大作文紧扣课标一单元一写,既有章法,又有创新。

四、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积极组织开展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挖掘学生多方面潜力,通过各类活动与比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本学期我们除了组织学生参加了县、镇有关活动外,我们还举行了缅怀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观看“中央电视台2010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写观后感、古诗文背诵默写竟赛等活动。把每次活动作为每个学生学习、锻炼、培养兴趣的机会,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及综合素质。

五、把培优辅差工作落到实处。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师形成了一个共识:通过培优辅差工作,大面积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此,组里每位教师都拟订出培优辅差的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把培优辅差工作落到实处。不仅解答学生的质疑,而且常常与学生谈心,进行心理疏导。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把对老师的感情转移到学科学习上来,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六、以公开课为平台,努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每位语文教师承担了校级公开课,教师们互相听课,并及时点评,指出不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各位老师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老师甚至上了多节公开课,如郑老师为参加县优质课竞赛,几乎上遍所有的班级,每上一次都有很大的提高,参加县优质课获二等奖。王主任带头给老师们上示范课。王主任不管是哪节课,每节课都是对外开放的,也可以说每节课也都是公开的,每节课也都是很考究的。由于各位老师潜心钻研,精心设计,本期“同课异教”活动开得比较成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向老师的课激情充沛、温馨亲切、循循善诱;宋老师的课舒展自如、洒脱奔放,并有衔接拓展创新……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的周老师自从担任七(5)班语文教学工作。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研读教材、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上。每天早上第一个来到办公室,给我们年轻老师做了很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周老师快要退休了,但是从不以老教师自居,不论是老课文还是新课文,都认真对待。教学个案详细,不仅备内容而且备教法;不仅备教材而且备学生,从字、词到阅读,从课内到拓展,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备课。上课充满激情,下课落实到位,工作顾全大局、雷厉风行、兢兢业业。值得大家学习,值得大家钦佩。

七、加强备课组活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组内活动,研讨教学,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以集体备课、教学展示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集体智慧的凝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每周星期一的第六、七节课我们七年级语文组老师聚在一起,确定单元目标,探讨课文主旨,研究

课文教法、学法,探究课文疑难盲点。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扎实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八、继续实现“三清”策略,扎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第3篇

新一轮的七年级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们初一级五位语文老师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以的热情,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的原则,花了心思,下了苦功,现总结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要求教师把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使老师们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们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使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2.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 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 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学习赶来时才不致于茫然失措。

3.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会,故事会(《寓言四则》<《女娲造人》), 讨论会(《风筝》 ),朗诵比赛( 《理想》<《 天上的街市》<《 静夜》, 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 皇帝的新装》 <《妈妈的唠叨》 ) ,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

1 24. 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如在教室里开设《语文园地》 <《优秀作业展》<《文学阁》等栏 目,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文,课外所找到的资料(如讲到《化石吟》一课时,要求学生在书上<报刊上<电脑上搜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

5. 老师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6. 个别班建立了语文学习成长袋。

在尝试性的探索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感到一些存在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笔者不揣谫陋,提出来求教于大方之家。

. 现在的七年级教材,与小学的衔接不是那么紧密,有点给人另起炉灶的感觉,再加上十多年来我们的小学都一直取消了留级制度,无论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有多么欠缺,学生都一同逐年上升,懂与不懂都一起学习新的内容,一起进入初中的学习,这势必造成学习困难越来越大,越来越没有办法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正视现实,拟订最低要求,提出弹性学习任务,在同一本教材中也有供远远没有完成小学学业的学生继续进行初中语文最低限学习的内容。

1 2

第4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目录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3 丑小鸭

4 诗两首

5 伤仲永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7 最后一课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9 土地的誓言

10 木兰诗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5 孙权劝学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

第四单元

16 社戏

17 安塞腰鼓

18 竹影

19 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20 口技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22 荒岛余生

23 登上地球之巅

24 真正的英雄

25 短文两篇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第六单元

26 珍珠鸟

27 斑羚飞渡

28 华南虎

29 马

30 狼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马的世界

课外古诗词背诵

名著导读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附录 临摹、欣赏:颜体书法

汉语词类表(实词)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写作特点

用“碧绿”修饰“菜畦”,用“光滑”修饰“石井栏”,用“高大”修饰“皂荚树”,用“肥胖”形容“黄蜂”等都体现形容词运用的贴切。

用“扫、露、支、撒、系、牵、拉”这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过程中透露出儿童捕鸟的兴奋惊喜之情,显示了动词运用的精妙。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既表达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心情,体现了句式运用的精当。

重难点句子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乐园”一词是本文的文眼。它专门告诉我们:本文的作者要回忆的是童年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有趣的事。该句是下文的总结句,下文内容是对这句话的具体描述。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作者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等表示动作的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

3.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两个“不常用”,可见先生还是比较开明的,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的。

4.开头一段中“似乎”“确凿”两词矛盾吗?

这两个词不矛盾,却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特殊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年代久远,所以一开始回忆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后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示意识中根深蒂固地有这种印象。

5.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重点段落:

第2段

(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

(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

(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看了“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本目录”的人还看了: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目录

2.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目录

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44-0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尤其是处理教材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可见,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要让语文课以独特风貌吸引初中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热情,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材处理技能。

一、全局把握,分析各册教材,实现统揽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使学生领悟、学会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语文教师应由此出发,思考该如何让学生在三年初中学习时间里更好地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有“全局观”,应对初中各册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体系。以阅读教学为例,七年级要求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对阅读方面没有做详细具体的要求,而级则要求学生逐步按“理解方法阅读的不同方法不同体裁的阅读方法”的步骤来掌握阅读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教授七年级语文教材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对课文作条分缕析的讲解,或者是把课文剖析得支离破碎,让学生丝毫体会不到阅读的美感和兴趣,而应主要从朗读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到了级,教师真正向学生传授相关的阅读理解技能时,学生将会出现排斥心理,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教师应根据整个教材体系安排对各册教材进行巧妙整合。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的教学中,通过整合《春》《济南的冬天》《秋天》《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等课文,选取其中一些优美的片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其中的语言美,由此产生对文章的欣赏之情。到了级时,教师再通过整合《三峡》《短文两篇》(八年级下)《雷电颂》等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并主动学习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更深层次的阅读打下基础。当然,在对各册课文进行教学整合时,哪些应“长文短教”,哪些应“短文细教”,哪些应“难文浅教”,哪些又应“浅文趣教”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按年级阶段授以学生相关的阅读知识。

二、利用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对单元之间的整合相对简单,但是要想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规律,使教材真正成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材料,还需教师具备一定的单元整合能力。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第一、第二单元的所有课文都与“热爱生命”有关,根据课文特点,在教学中可将其归为“生命意识”“生命理想”“生命智慧”三个主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教师有目的的主题整合,加强了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又如,九年级下册的第五、第六单元都是反映古代文化底蕴、古人文化思想的古诗文题材,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字和词的运用演化。教师可通过对教材的共性整合,使学生对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化底蕴、文化思想及不同时代对文言字词的运用有明晰的比较,加深了解和认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如在第五单元先秦时期的《公输》中,助词“焉”与“为”通常合用为疑问助词(如“夫子何命焉为?”),而到了第六单元战国时期的《曹刿论战》中,就演变为只用“焉”表示疑问助词(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更容易了解文言字词在不同时代的使用演变情况,从而加深对文言字词的精确理解。

三、了解单元内课文编排目的,实现课文之间的整合

对于同一单元的所有课文,教师不能逐篇孤立地进行教学,而要审视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给学生规律性、科学性的语言文字艺术熏陶。比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5篇写人物的课文组成,教师应从这些名人传记式的课文中发现规律,总结出人在成长过程中常伴随着艰辛与困苦,需历经磨难,要有奋斗不息与坚忍不拔的高尚情操等,从而把本单元的课文中心整合为“如何做人才能取得成功?名人成功的共同点是什么?”的主题,通过串联整个单元的课文,让学生找出各篇课文的主人公在精神上有哪些异同点以及应学习名人怎样的精神品质等。只有了解掌握课文的编排目的,教师才能把握课文与课文之间人物传记的不同写法,有意识地在教学时分析能表现人物不同侧面的横式结构或以人物成长发展为线索的课文片段,从而指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写人作文。

第6篇

七年级的历史组有耿立老师、李霞老师、新来的李红晶老师、于金龙老师,他们是我工作中愉快的合作伙伴。

耿立老师是组里的大姐,待人真诚、和善,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虽然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仍坚持做到每课的随堂练习都及时批改,并利用课间时间单独辅导学生,教学成绩不断提高。

李霞老师是学校的德育主任,现在还做团委的工作,并教两个班的历史课,而且已经身怀六甲。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她一丝不苟,无论德育工作、团委工作多么繁忙,她都认认真真备课、上课,并抽出时间辅导学生、和大家仔细研究习题;月考、期中考试结束,她都积极参加批卷,教学成绩优异。

李红晶老师和于金龙老师是历史组的新成员,他们的到来给七年历史组又增添了一抹新绿。

李红晶老师原是高中历史老师,教学风格系统、严谨,她的课堂充满激情,深受学生喜欢;于金龙老师是吉大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生,虽然是刚刚走进历史课堂,但以他厚重的知识底蕴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很快就赢得了学生的欢迎。这两位新老师在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同时还主动承担了组内的许多工作,他们虚心好学、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教学成绩突出。

对于我而言,与其说是和他们在一起工作,还不如说是我在向他们学习,坦率而言,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和他们相处如沐春风、和煦温婉而生机勃勃。因为第一次承担备课组长工作,工作中多少会有一点点手忙脚乱,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经常替我分担一些组里的工作,在这里真诚的向她们道一声:谢谢!

在这个学期中,七年级历史老师们爱岗敬业,扎实勤奋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一、认真学习、明确责任、勤奋奉献。

历史组老师们朝气蓬勃,师德高尚。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扎实雄厚。工作中我们认真学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文件,一个学期来我们团结奉献、开拓性开展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借助的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课,学习历史兴趣浓厚的契机,我们积极开展了“动手做历史”的活动,并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具体的制作过程,学生制作了大量的历史小作品,教师实现了寓教于乐,学生则感受到了寓学于玩,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实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扎实开展各项教学常规工作。

教学工作必须从基础常规做起。我们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重温教学五环节、课堂教学常规,并时刻把常规要求自觉贯彻到教学工作中。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我们坚持以各备课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认真组织集体备课,从而保证历史学科教学学思路、基础知识、重点难点、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目标。课堂教学能够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李红晶和于金龙两位教师的新教师展示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为历史组赢得了荣誉。本学期李红晶老师还参加了送课下乡活动,为28中师生带去了一节高质量的历史课,深受各方好评。

三、虚心向同组老师学习是尽快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扎实、科学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我们特别重视向刚刚教过七年级的八年级历史老师请教,并请他们给我们出谋划策,这使我们受益多多。

四、以科研推动教学,使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目标迈进 。

做学者型教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老黄牛式的或者蜡烛式的教师只是精神可佳。我们历史组结合工作实际,每位老师都确定了自己的科研小课题,并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展开了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五、互相关心、团结奉献。

开学之初,耿立老师因病休假,她的六个班的课由新来的李红晶老师和于金龙老师各代三个班的课。这两位老师每次去上课都前都精心准备,认认真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代课工作,并在第一次月考中取得了好成绩。后来,耿立老师休假回来,她的学生才知道自己的历史老师原来是耿老师!在耿立老师休假期间,李红晶老师因发烧而被隔离了一周,她们的课由组内的高晶老师和于金龙老师代上,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历史课学习,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辛勤努力下,期中考试各项成绩在绿园区遥遥领先。  1   | | | | | | | |

查看更多>>

六、兢兢业业,区里集体备课获一致好评。

这学期区里组织集体备课,我们承担了四课时的备课任务。李红晶老师的《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于金龙老师的《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耿立老师的《三国鼎立》和高晶老师的《江南地区的开发》不仅得到了教研员及区内各校七年级历史老师的认可,并且获得一致好评,有的老师在集体备课结束后,主动要求听课,得到我校领导批准后,每个周四都来我校听历史课。这是历史组团结合作取得的成绩,更是老师们兢兢业业、认真工作取得的佳绩。

七、历史知识竞赛在期待中开始。

12月18日,政治和历史学科进行了年级全员参加的政史百题竞赛,学生非常认真、积极,竞赛的结果现在虽然还未出来,但学生在竞赛中的学习状态已经告诉我们,成绩一定会很好的!通过竞赛,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准备,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浓了。

一个学期的时光转瞬即逝,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快乐着、亦或不快乐着,但回头看看,身后是清晰的脚印,我们是丰收着的……带着秋的收获,厚积于冬,我们期待着再一次薄发于明年的春!

第7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改革;系列作文教法

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学生阶段作文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的写作能力和整体素质。近十年来,我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改革,探讨了系列作文教学法,现简单谈一谈作文教改内容。

一、分阶段实施

按年龄、教材编写顺序有步骤地实施。让学生购买作文教材,如《分类作文大全》等。按阶段分篇章实施。七年级:写人篇、记事篇、描景篇、状物篇、抒情篇、应用篇;八年级:在七年级的基础上增加说明篇、想象篇、创新篇、九年级:在七八年级的基础上增加议论篇、创新篇。这样,三个阶段十一种类型的作文就全部学完并会写作。

二、螺旋式提升写作难度

在以上步骤中,八年级虽然还写“写人篇、记事篇、描景篇、状物篇、想象篇、抒情篇”之类的文章,但是,这些篇章的难度要加大,写作面要广阔。如:写作技巧、修辞手法、详略搭配、主旨深化等要比七年级的水平有很大提升。九年级,同样是这种要求。这样,随着学生阅读面的增加,观察生活的深入,知识水平的提高,作文写作的难度也会螺旋式提升。

三、学生自主学习

分解任务:以研讨小组为单位,将这些篇目按组分解,各研讨小组的组长领取任务后,要率领本组对本篇目所有文章进行阅

读,从写作内容、写作技巧、开头结尾、修辞手法、遣词造句、中心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在作文课堂上,要引导本班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又能实施“兵教兵”的教学

方法。

四、从仿写入手,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的模仿力相当强,给学生讲授了范文后,就要写作了。这时,学生可模仿范文进行写作。但仿写并不等于抄袭,可仿范文的结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用自己的语言来写自己观察到的人和事。仿写到一定程度,就要自己独立写作。作文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的劳动,机械地模仿,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客观事物是千姿百态的,写作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想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应该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一切借鉴得来的东西都要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勤己练笔,善于总结经验,汲取精华,作文水平一定会不断提升。

五、观察能写真文章

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到自然界观察动植物、山石水鸟或去村落观察风土人情、人物百态、事物内质等,并写好观察记录,带回第一手材料,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六、阅读拓宽写作面

第8篇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32-02

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由2001年秋季学期使用新教材开始,语文课堂教学就出现了变化。我们大胆地进行改革,不断地探索、总结,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思路。然而,时间也在考验着我们每一个教师,10多年来,有多少教师是真正地在坚持走课改之路,有多少教师仍然以为使用新教材就是进行课改,又有多少教师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进行了课改,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初中任教的语文老师,笔者根据本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现象,就如何实施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单一,如只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设计成为相对独立的三个教学目标。殊不知,由设计单一的教学目标到设计多元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改革的重大改变。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学结果,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学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去考虑。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还要注重体现隐性学习目标的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去探索和实践而生成的学习目标,这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

例如,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2.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积累文言词句。3.深入理解,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后获得感悟和启迪。这3个教学目标看似简单,却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而学生在积极思考、认真讨论采用何种方法找到石兽这个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这正是我们需要体现的课堂教学的隐性目标。

二、创设切合实际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教师缺乏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的意识,有的教师是不会或不擅于创设教学情境,有的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例如,在一次研究课上,一位教师在教学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课文《》时是这样导入教学的:1.请同学们介绍一下南京的昨天、今天。2.同学们,电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整个教学导入环节,基本上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学生没有参与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导入显然是无效的。

不可否认,虽然这位老师创设了教学情境,但是在教学导入环节为什么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呢?原因在于,这位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创设教学情境。在乡镇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看过电影《》,以学生的经验积累来看,也不知道南京的“今天”,更别说南京的“昨天”了,结果教学导入环节就成了老师的“独角戏”。由此可见,教师不仅要有创设教学情境的意识,还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创设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地毯下的尘土》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1.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选取的图片是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的插图,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图片的出处。2.举例说明图片中的童话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当学生看到熟悉的图片时,都抢着回答,整个教室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教师也很轻松地切入了教学主题。可见,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能够较快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进入教学。

三、进行扎实有效的基础知识训练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习惯于把生字新词一次性地全部板书出来(或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然后让学生认读,或当堂听写,这个教学环节往往在教学导入之后或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进行。要求学生会读会写生字新词固然重要,但这样的机械记忆却无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有的教师喜欢把认读生字新词这个教学环节单独拿出来,完成教学任务后便匆匆收工,有的教师则是省略了这个教学环节,以为实施新课改就不需要讲解生字新词了。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职能决定了我们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是要学会运用。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呢?笔者认为,生字新词的学习应采用随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接触语言材料和语文实践中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

例如,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教师在讲解词语“蛰伏”时可以提问学生:“针鼹还有那些生活习性?”当学生回答针鼹在冬天蛰伏时,教师可以趁机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这个词语,同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蛰伏”一词的含义。又如,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苏州园林》一课,要求学生掌握“标本”一词,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最后提问学生:“文中的哪个词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能够依据前面学习的苏州园林的知识来理解“标本”的含义,并学会运用。可见,采用随文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

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群体无意识问题多的现象,如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设计不够合理,缺乏层次,没有突出重点。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一课时,一共提出了9个问题,并且常常是两三个问题一起抛出,学生显得手忙脚乱。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一课时,提出的群体无意识问题更多。

我们在课堂上为什么要提那么多的问题呢?这些提问都是有效的吗?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要看学生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获得了什么技能。教师在教学中不是不能提问题,而是要控制问题的数量。试想一下,教师如果在1分钟里提出2个问题,学生还有思考和自学的时间吗?笔者认为,教师要学会控制问题的数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对话的机会,围绕课文重点多提一些非确定性答案的问题,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

例如,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巨人和孩子》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巨人的花园里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巨人的变化起关键作用的是孩子们的童真与爱。为什么孩子能给花园带来春天?3.这篇童话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学生围绕这3个问题学习课文,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引导。显然,这组问题不多,但富有层次,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给学生留出了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这样的问题设计才是有效的。

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适度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管有没有必要,都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众多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教师只是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学生交流探讨的时间得不到保障,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教师的指导调控不到位,无法达成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度。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学相长,只有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能。做法是: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在内容上要注意整体性、综合性,要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思考价值。其次,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减少学生的依赖性和盲从性。最后,让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就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来看,可以参照这样的流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活动―成果展示―评价激励。

第9篇

摘 要:通过数学读书笔记写作,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总结、概括、质疑、探索等,从而加强数学“双基”的巩固和提高。

关键词:数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在语文学习中经常应用,如果将读书笔记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将会加强数学“双基”的巩固和提高,同时还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数学读书笔记具体写些什么内容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练习。

一、总结性写作

当你学完一节或一章后,可以把这一节或一章学到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特别是在一章学习结束后,详细地写一个总结性读书笔记,是对这一章节的数学知识的归纳整理,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和归纳概括能力;也可以总结自己的自学方法、合作学习收获、老师引导启迪等;还可以总结归纳出那类题型的计算方法技巧,某个概念如何理解运用等等。如,七年级某学生在学习相反数一节后,其中这样写道:“……‘互为’二字让我费了多少年的功夫,今天同学一句话使我恍然大悟。上午老师讲的时候,老师举互为倒数的例子说明互为相反数的意思,其实,我在小学里学习互为倒数时根本就没有弄明白,当然难理解互为相反数呢。在做习题时,我问了同桌,他说:‘你是我的同桌,我也是你的同桌,这就是‘互为’嘛。’这使我茅塞顿开……”

二、困惑性写作

学生在一节或一章的学习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困惑,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得到解决,学生可以把一些典型的困惑写出来。困惑如果解决了,是如何解决的,如果没有解决,又是什么原因呢。比如,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我今天碰到这样一道要求简便运算题:25×378-780×2,我看了很久,没有发现有什么特殊性,我问了旁边的同学,不屑一顾地丢给我一句话:就用乘法分配律做。我看了很久就没有发现有一个相同的因数,怎么用乘法分配律呢?我怕别人笑我笨,不好继续详问就直接计算了。”

三、探索性写作

在这一节或一章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比如,你发现了与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或者做什么习题更方便简洁,或解题方法有多种,或者探究出什么样的规律,或者你发现了那些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等等,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积极去探索,勇于去创新。如,七年级一位学生学习七年级教材上3.1节后,她在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数学真有趣,有时它好像在跟你做游戏,当你掌握了它的游戏规则时,你会发现它的无穷奥秘。今天我们在课堂上推出了(a+b)2=a2+2ab+b2,我不知是哪根神经把我引入到想(a-b)2=?最初我也想借图来找答案,但怎么也绘不出类似的图,后来我想到前面学的减法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于是我把(a-b)2转换成[a+(-b)]2就迎刃而解,直接得出(a-b)2=a2-2ab+b2,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把旁边的同学吓了一跳,不知所云。”

通过写数学读书笔记,可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运用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究、概括、创新的能力,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教师从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时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作者单位 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建全小学)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材 词类

学习词类是掌握遣词造句规则的第一步,是搭建起语法大楼的基石,“划分词类是为了讲语法结构”[1],只有弄清楚“词类是什么、如何分类、有什么作用和功能、如何运用”等问题,才能真正迈入学习语法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大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大纲中规定,从七年级开始“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而词类被列在语法常识的教学之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材中词类部分语法常识的介绍既要纳入到中学语文教学语法体系之中,与传统的语法理论一脉相承,又应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紧密结合,不应太过复杂或太过简略。

考察目前全国较为通用的六套初中语文教材①发现,在介绍词类时,各套教材都能明确地将词类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十二大类,并对各类进行概念解释和举例。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汉语词类表(实词)中解释“名词”为“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的名称”,并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文中摘录例句作了具体说明。

就目前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词类部分的语法常识介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语法点在教材中的体现形式单一

在考察的六套教材中:人教版、苏教版和冀教版的词类知识介绍均只出现在了课本的附录部分,并且仅以“词类简表”的形式体现;北师大版和语文版则是在课本的附录部分以语法专题的形式讲解词类;词类的知识点介绍不只出现在课本附录的只有鄂教版,该套教材在课本每单元后的知识点补充部分对词类的概念、分类、特点也作了介绍。但无论是每单元的知识点补充还是附录,词类的学习始终没有脱离生硬的理论介绍,语言学习也并没有与课文、阅读应用相结合。这样简略的体现形式很容易让教师和学生认为词类学习不重要,从而压缩或省略这一部分的教学安排,导致学生缺乏对词类在概念上的清晰认识,不能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事实上,在中学讲解语法知识恰恰应该避免学院式的理论传授,应以多元化的学习形式呈现,让学生寓学于用,坚持“从文中来,到文中去”。词类的划分,语法体系的形成,说到底是对千差万别的语言现象的总结,是从大量的语言作品中获得规律。将语法知识的讲解同课文的教学结合,让学生在阅读赏析中理解遣词造句的规则,就更容易使他们在写作训练中仿写或创造出规范、精妙的句子。

我们认为在教材中学习词类应当采用随机教学法,“将词类表中的词语分散在相关课文的后面,作为练习题处理,在词语下画线,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再引出词类名称。”[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丑小鸭》中有这样两句:

(1)他在这清亮的水上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

(2)它把鼻子顶到这小鸭的身上,露出了尖牙齿,可是――扑通!扑通!――它跑开了,并没有把他抓走。

例(1)中出现了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这”,疑问代词“什么”和反身代词“自己”,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代词的不同性质和功能。例(2)中用人称代词“它”和“他”,来指代动物。在课后练习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1.联系上下文,说说例(1)中“他”“这”“什么”“自己”分别指什么,前后都有哪些词与其相结合,有什么作用。

2.在课文中找找,看看还有哪些词也有这样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说说例(2)中“它”“他”分别指什么,能不能全部换成“它”或“他”?为什么要这样用?

通过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使他们对代词的概念和特点有更直观的把握,然后再在单元后的知识点补充部分,以“简表”的形式具体介绍代词的性质、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学与用真正结合。

(二)词类的二次划分标准不一

二次分类,即对名词、动词等词类作进一步划分,在教材中列出各小类的名称、划分依据、意义和特点等。词的二次分类在中学语文的语法教学中是否必要,如名词是否细分出方位词、时间词和处所词,形容词是否细分出状态词和区别词,数词是否细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等等,目前各版本语文教材的观点不一。以数词、量词和助词为例考察六套教材(见下表)发现,不同教材的分类同中有异,尚未形成统一的名称和标准。

显然,这种多标准的分类会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这种多标准的分类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具有规范性,而语法学习的初级阶段恰恰需要一种规范的标准来指导学生;另一方面,某些观点,如语气词是否从助词中独立出来等,至今仍是语法学界争论的问题,尚未达成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就过早地将其纳入中学语文教材,且各家观点不一,必然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不利于他们打好语法基础。

我们认为,与其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么多的分类标准问题,不如仅仅在教材中列出每一类词所属小类所包含的不同意义和特点,如“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助词表示词语之间的某种结构关系,或动作行为的状态,或表示某种语气”,并举例说明,至于如何划分,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去总结和把握。原则上,初中阶段只要求掌握一次分类,二次分类的问题可以留到高中阶段,但每一类词的各小类所包含的意义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即在每篇课文或每一单元后设置思考题,或者列表,将各小类的词包含的不同意义分别从课文中举例,使得词类的学习适应课文阅读的需要,小类的划分与课文中出现的多少保持一致。

(三)有些教材(以鄂教版语文教材为例)中关于词类的语法点讲解存在错误或争议

1.“被”归入“助词”。在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汉语词类介绍中,“助词”被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其他助词”三类,其中“其他助词”举例有“似的、一样、被、连”等。可是,“被”的词类归属在语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吕叔湘先生(1980)认为“被”兼作介词和助词;邓思颖(2004)等主张将“被”归入动词;刘东升(2008)认为,“被”应当归入助词,作为被动标记的“被”实际是一个连接主谓语,表达被动语义的语法词,具有高度附着性,它附着在受事成分和动词上来加强被动意义。

虽然“被”归入助词类有其理论依据,但目前在学界仍有争议。中学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法规则的敲门砖,如果将这种存在争议且有难度的问题纳入其中,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困惑,混淆对词的基本分类的认识,甚至会让他们失去学习词类的兴趣,这显然是本末倒置了。加之教材在这里是把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作为定论来举例,又无理论解释和支持,对“连”的介词助词兼类情况也未作说明,更不应该。

2.助词的特点。鄂教版教材介绍“助词”的特点是“独立性最差,意义不实在”。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说到“独立性”,汉语中的虚词绝大部分都是黏着的,一般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所以不存在“最差”之说。而“意义不实在”更不是“助词”所独有的。我们知道,虚词“有的只起语法作用,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有的只表示某种逻辑概念”[6](P39),所以“独立性差,意义不实在”应该是汉语虚词的共有特点。

3.叹词的特点。鄂教版介绍“叹词”的特点是“有些叹词的汉字写法不固定,如‘啊’因为音变,又写成‘呀’‘哪’‘哇’等。”这其实是将“叹词”的特点同“语气词”相混淆了。叹词的特点应当是不与其他词组合,前后一定有停顿[7](P295),如“唉,这么拼命干吗,像电视台聘请他们上银屏当节目主持人似的。”(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伟人细胞》)而“啊”音变作“呀”“哪”“哇”其实是语气词“啊”的特点。位于词尾或句尾的语气词“啊”的读音由于受到前边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产生了不同语音变化,如“多么伟大的人啊(哪)!”(鄂教版七年级下册《我的老师》)这里是教材编写错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在中学阶段“淡化语法”甚至“取消语法”,原因是语法知识不好教,不易学,在考试中不怎么出现。而作为语法入门课的词类学习,也越来越不受重视,语法点的体现形式单一,词类的二次分类标准不统一,教材关于词类的编写有错误或争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与学的困难。其实,语法知识难教并非不可教,而应该从怎样教上着手。从目前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中学语法教与学脱节,静态学习与动态运用分离,语法常识的集中学习与联系课文的分散式语法点介绍不能结合等问题。因此,只有转换教材编写思路,改变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才是当务之急。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ZD173]的一部分,写作过程中曾得到沈阳教授的指导。)

注释:

①分别是: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鄂教版、冀教

版。

参考文献:

[1]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2009,(1).

[2]周一民.关于中学语法教学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8,(3).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邓思颖.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2004,(4).

[5]刘东升.被动标记词“被”应归入助词[J].语言研究,2008,

(7).

[6]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重排本)[M].北

第11篇

如何提高乡镇中学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呢?作文材料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十多年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几点关于作文材料积累的方法:

一、专题积累

在作文材料积累中,教师不能盲无目的地让学生去积累作文材料,那样做只会事半功倍。一定要分专题地让学生去进行系统的材料积累,如七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第一单元,这单元是以写人为主的,教师在教这一单元时,就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背诵、摘抄、观察等方式去积累写人的材料。上第二单元时,这单元是叙事的文章,就让学生去积累写事的相关材料。上第三单元时,则让学生去积累写景的相关材料。一定要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进行各种形式的材料积累,要求学生紧紧围绕专题作文进行材料积累,这样到了写作课时,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相关作文材料积累,胸中有物,写起作文来才不会害怕,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二、背诵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和现代文篇目进行背诵,对一些优美的文章也要要求学生对其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背诵积累,在课外阅读中,对其优美的语段、词语进行摘抄,在早读课上或课外时间要求学生进行反复地诵读,牢记心间。只有当学生大脑中有了一定的语言词汇积累,在写作课上才有话可写,行文流利。

三、阅读积累

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可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读书了,我们有的同学初中三年毕业了,除了几本教科书以外,就没有读过其他任何课外书了,有的同学即使读了几本,无外乎就是一些童话、漫画、笑话、鬼故事或者武侠小说之类的作品。这样的阅读量如何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注入学生体内的新鲜血液,阅读是学生作文的土壤,没有新鲜的血液,没有肥沃的土壤,怎能培育出茁壮的禾苗?作为语文教师,每学期一定要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最好是每个年级组能统一学生课外阅读必读篇目,并在相关考试中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用“以考促学”的方式让学生去主动读一些中学生必读的书目。如七年级上册可让学生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外国文学乔安妮・凯瑟林・罗琳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平时要求学生在读书中感悟主人公的命运,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并对其中自己喜欢或感人的文字进行抄录,或者写成一些读书心得,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下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借鉴他人的选材与构思技巧,增添作文文采,还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感染人生成长之路;也可以在月考、期中或者期末考试中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让真正阅读的学生得高分。

四、生活积累

在作文积累中,还有一种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生活积累。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用心观察身边的事与物。如果只是借助于阅读、背诵积累,那样写出来的文章会很生硬,不太真实。如今年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第三单元时,本单元主要是写四季之景的美文,当时正值秋季,我就让学生去积累秋景的作文材料。在作文课上,我给学生布置的作文题目是“秋”,要求学生抓住秋的特征来写,把秋写为几幅画面即可。经过近半个月的作文材料积累,加之课堂上又学了朱自清的《春》,学生积累了不少有关秋的作文材料。作文课上,我见一个学生文章写得还不错,但文章冒出一句描写秋草的句子:“嫩嫩的、绿绿的”,还有一个班的学生描写秋天的风:“润润的,暖暖的”。面对这些,我知道问题出在学生没有细心观察周围的事与物,于是犯了错误。在作文课上,针对这两句话,我让学生下去再用心观察和感受一下,第二天两个学生才恍然大悟地跑来告诉我:老师,原来秋天的草不是嫩嫩的、绿绿的,而是金黄的、枯萎的。另一个学生也告诉我:原来秋天的风不是润润的、暖暖的,而是清凉的、干燥的。大家惊奇地发现原来细心地观察是如此的重要!除了这些,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还要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有活力,才能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的不同感受。

第12篇

一、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背诵内容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背诵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首: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从时代上看,主要集中在汉代唐代宋代,从形式上看,有三首诗歌两首词;从选取的内容看,主要是励志和风景的描绘;从艺术特点来看,选取的诗词都是同时代的翘楚之作,是中华诗词传诵不衰的典范之作,值得学生认真欣赏、涵韵和背诵。

二、从中考考点的角度把握诗词

从中考题的诗歌赏析题来看,所考诗歌都是课内教读的诗歌,考查点主要是:

一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①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②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④对象征意义的理解。二是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三是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①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②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四是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还可以按内容把初中古诗词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按人物形象还可以分为: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等。

解题思路与技巧主要有这些方面:一是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二是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三是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四是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五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六是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三、举例欣赏诗词

一是选取《观沧海》进行欣赏。首先可以翻译这首诗文如下: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其次是把握其主题思想赏析: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再次可以选取其中的诗句来分析其写作特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怀,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