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会计决算报告

财务会计决算报告

时间:2023-06-08 11:18: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会计决算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务会计决算报告

第1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决算;重要性;体系

一、前言

科学完善的企业财务会计决算体系,能够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有效参考依据与保证,但在财务会计决算中依然存在不足,要做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就要将其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企业财务决算体系建设,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二、企业财务会计决算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是全面优化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所谓的会计信息就是经过会计数据信息加工处理以后所形成的经济信息,其类型有财务信息、财务报表等。在企业财务会计决算信息中,涵盖了财务会计决算管理信息,有效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是优化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促进企业经济信息提升的重要力量。

第二,能够增强企业管理水平。良好的企业财务决算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奠定基础,企业管理水平也会因此提升,有效减少了决策失误的出现,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动力。

第三,是做好财政管理的基础。财政管理是企业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企业财务会计决算则是做好财政管理的基础,更是促M经济结构优化,促进企业改革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可以优化资产运行效率。

第四,是提升考核企业绩效的保证。考核企业绩效做好企业监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企业财务会计决算则能够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保证,促进企业经济行为优化。

三、企业财务决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缺少对财务会计决算的重视

在很多人眼中,企业财务会计决算就是记账与算账,并没有认识到决算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国有企业多数都存在权力集中化的情况,这样一来就使集团决策机制难以落实,再加上管理者不重视财务会计决算,也就没有将与之相关的监督机制建设作为重点。

2.外部审计监督不完善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缺少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决算信息的外部审计监督管理机制,由于缺少外部审计监督,不仅让企业经营行为得不到必要的约束,还会出现违法违规行为。

3.会计决算报告编制水平较低

在研究中发现,一些企业现有财务会计决算编制水平较低,不真实信息大量存在,并不能为企业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奠定基础。很多企业财务报告中都无法真实的反映出企业资产状况与利润,如果不提升财务会计决算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健康状况,更会影响企业经济发展。

4.相关会计控制体系不完善

由于相关会计控制体系不完善,不仅会增加会计人员违法几率,还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通过研究发现,一些企业经常因授权等出现权利过于集中或分离的情况,这些情况多存在于中小企业,此类企业的财务大权多被企业管理者掌控,外人无法了解,这样就出现了会计控制体系不完善的情况。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力匮乏,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由于财务会计决算不规范,再加上会计内部控制能力差,也会出现会计信息被篡改的情况。

四、企业财务决算体系完善对策

1.提高企业财务会计认识

财务会计决算信息关系到企业发展状况,要做好企业财务会计决算完善,就要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会计决算的认识,优化企业财务会计政策,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同时,还要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避免出现违法行为,这也是有效提升企业科学决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2.做好财务报表编制

财务报表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提升企业财务报表质量,就要做好全面审核,明确审核内容。首先,确保财务报表全面覆盖,选择合适的填报方法,规范编制要求,保证各项指标与实际要求相符。其次,如果财务报表数据存在年度变动幅度过大的情况,就要找出促使变动产生的要素,避免出现不合法的情况。最后,保证企业财务资料齐全与规范,且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保证财务报表编制工作可以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

3.构建完善的财务决算考核机制

考核是财务会计决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必要的内部考核以外,还要注重外部复核,避免因内部考核失误导致问题发生。为保证各项指标都与实际要求相符,最好采用人工审核与系统审核两种方式,以此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此外,还要做好外部审计监督,确保会计决算足够透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足够真实与完整。

4.优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在优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入手:首先,构建完善的会计反馈控制机制,全面了解企业经济状况,如果发现其中存在差异,就要及时将这些问题反映给相关部门,保证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得以纠正,进而实现成本控制。其次,做好预防机制的构建,通过这种方式及时了解企业资金动向,预见资金流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资金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最后,做好财务会计检查与考核机制建设。相关部门应经常对会计控制体系利用状况做检查,避免财务决算中存在问题,且做好奖罚机制设置,加大对工作突出的部门与个人的奖励力度,同时也要做好处罚,如果发现其中存在违规行为,一定要严肃处理,避免问题扩大化。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是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系都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强化资金使用率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的基础。因此,企业一定要加大对财务会计决算的重视,构建完善的决算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让企业始终处于良性发展中。

参考文献:

[1]郭峰. 企业财务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商贸,2013,36:76-77.

[2]蔡强. 加强企业会计决算工作的思考[J]. 财经界(学术版),2013,21:160+162.

第2篇

[关键词]新《公司法》 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制度完善

一、新《公司法》中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

财务会计报告是公司提供的反映公司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总结性书面文件,是公司各类利益群体了解公司经营情况的主要途径。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目标是系统、有重点地、简明扼要地向公司经营者、股东、债权人、潜在投资者、潜在交易对象和政府财税部门等使用者提供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必要的财务信息和会计信息,为其做出合理经济决策提供帮助。《公司法》中的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主要应该包括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审核、送交、置备、承认、公示、验证等内容。我国新《公司法》在第165条、166条规定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审验、送交、置备及公示制度。

二、《公司法》在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缺陷

尽管新修订《公司法》在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制度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和创新,但在制度设计、指导实践操作和立法技术等方面仍存在着缺陷。具体体现在: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不明

公司的组织机构包括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公司法对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责任承担应该根据公司各组织机构的权责,明确加以规定。但新公司法165条只是笼统规定,而对于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主体、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如何承认以及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应由谁负责,并未作明确规定,不利于明确责任、防范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二) 财务会计报告的审验制度未能区分对大小公司适用的不同

新《公司法》新增规定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需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增强了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公信力和可信度,但这种审验制度过分注重其价值目标的“安全性”而忽视了“效率性”,没有区分公司的类型和规模大小,没有考虑到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所带来的“效益”与公司所承担“成本”的关系。由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外部监督固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的监督功能,但审计费用由公司承担,监督的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新《公司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要求所有公司都必须接受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无疑对那些规膜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和费用。而且由于抽样审计技术的采用,审计并不一定能够发现被审计公司账目中所有的问题。因此,对于那些股东人数较少并且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实行强制审计制度并“不经济”,不利于小公司的发展。

三、完善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一) 明确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主体

我国新《公司法》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主体规定不明,根据我国新公司法的规定,由董事会制定公司的年度财务决算方案。所谓年度决算方案,是指根据本年度预算执行结果所编制的、尚未批准的公司年度会计报告。因而可以认为我国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是由公司会计部门编制,由董事会审核制定,董事会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对公司负责。建议我国再次修订公司法时,可以明确规定: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应由董事会审核制定,并对其合法、真实、准确、完整性负责。

(二) 明确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责任承担主体

公司法财务会计制度应该明确规定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会计师及财务负责人等主体应如何对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承担责任以及在财务会计报告由初步制定到最终承认的各个阶段应分别承担何种责任,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与经理层之间权责分明、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科学决策、协调运作的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责任承担机制。

(三) 对小型有限责任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审计实行豁免制度

如前所述,我国新《公司法)规定了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强制性的全面审计制度,存在着未进行类型化区分,未考虑成本与效率关系的缺陷。从国外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法定审计模式的演变来看,全面强制审计模式曾经出现过但逐渐被各国放弃。这是由于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模式的选择与公司的类型、规模、所处行业有关。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特定行业(如银行、证券、保险业等)及具备一定规模的有限责任公司,因其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或涉及国家的经济安全,或涉及潜在的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或需要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强制审计带来的“效益”高于“成本”,所以这些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模式应实行强制审计模式。而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并不涉及公共利益,其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模式就可以考虑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实行财务会计报告审计的豁免制度。

因此,待条件成熟,我国也可以考虑在今后修订《公司法》时借鉴国外的经验,增加对小型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审计实行豁免的制度,具体来说:

1.小型有限责任公司的界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根据收入、资产负债表总额对公司规模进行界定的经验,我国《公司法》实行财务会计报告豁免制度的“小型有限责任公司”可以界定为工业、建筑业、电子业销售额1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10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

2.对小型有限责任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实行豁免的附加规定

(1)代表1/10以上资本的一名或若干名股东请求时,公司须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

(2)对实行豁免的小型有限责任公司,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必须由具有中计会计师资格的会计师编制。

(3)实行豁免的小型有限责任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人,必须在其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中附上声明,说明公司符合豁免的条件且未有代表1/10以上资本股东请求,并且在财务会计报告上签名并盖章的人员须声明其对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合法、准确性负责。

四、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新《公司法》中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目前公司财务会计的实际操作,并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先进经验,提出了较为详细而具体的完善我国《公司法》中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对策和相关立法建议:在财务会计报告制度方面,要明确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并对小型有限责任公司的审计实行豁免制度。

参考文献:

[1]《公司法释义》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释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储育明.海峡两岸公司法比较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

二、政府会计改革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一) 西方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分析

20世纪70年代,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停滞期, 致使生产发展缓慢, 通货膨胀严重。为了摆脱滞涨期带来的财政困境,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西方发达国家陆续进行了行政机构的改革 (即新公共管理运动) , 受其影响, 相关国家也对各自政府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做出了调整和改善, 他们使用了类似于企业财务会计中的权责发生制来确认其财务活动, 以便更好地对政府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据了解, 目前英国、美国、法国等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大多数国家都或多或少进行了政府会计的改革。由西方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可知, 一场运动的来袭必然伴随着一场革命的胜利。因此, 在世界经济步入产业转型和产业再布局的环境下, 加快我国政府会计的变革已箭在弦上。

(二) 国际上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经验

国际上, 各国在漫长的实践中都逐渐意识到收付实现制的不足, 因而在政府会计的应用里, 开始逐渐重视权责发生制。表2所列示的美、英、法三个国家的政府会计模式及其特点, 能清楚看出其特色之处, 为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方向。

表2 美国、英国、法国的政府会计模式比较

(三) 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我国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政府职能和财务信息的公开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 汲取别国经验加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十分必要。

美国为了更全面、更系统地在会计核算中反映政府的经济情况, 使用基金会计模式将政府在资产负债的征收和使用上与其他资源分开;英国是政府会计改革比较彻底的国家, 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完善, 已经造就了一条适合自己国家财政发展的会计之路;法国的政府会计改革较晚, 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 融会贯通为己所用, 形成以两大核算制度为基础的预算、财务和成本分别核算的体系, 颇具本国特色。三大发达国家的行政部门会计的改革, 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其特色之处。

美、英、法政府会计改革带给整个行业的影响是普遍的, 同样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影响也不可小觑。我们应充分汲取其成功经验, 促进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当然, 任何的经验借鉴都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我, 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因此, 我们也应有自己的改革方法, 比如由国家制定完善的法规条例系统作为保障, 坚持我国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核算体系且不断完善, 同时配合相应的适合自己国家政府财政情况的改革措施, 不断地进行摸索与尝试, 使得改革之路越走越顺。

三、我国政府会计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长期以来, 我国都是以预算为核心实行收付实现制, 国家的经济通过对预算的执行情况来进行反映。政府部门的报表内容仅突出表现实际收支情况, 而未考虑实际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关系, 这仅是预算执行的结果, 而非当期实际的财务信息。各行政事业单位间仅靠共有资产相联系, 没有共同的核算标尺和准则制约, 致使这些共有资产无人问津, 造成国家财产流失, 政府的会计核算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透明化。

2015年10月, 财政部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宣布, 自2017年1月1日起, 我国的政府会计将由双重模式构成, 即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应用, 使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同时双标准运用, 政府会计主体决算时要求编制政府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两份报告。总的来说, 新的整个会计制度将会围绕四个双全面展开, 即: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双分录, 其中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是改革将要实现的目标, 双分录则是具体实务操作要求。

(一) 四双的适度分离与相互衔接的实施进行规范化引导

1 适度分离

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政府会计主体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收入和全部支出, 进行会计核算时, 主要反映和监督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而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 对政府会计主体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主要反映和监督政府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两种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拥有不同的基础、功能, 最终形成不同的报表。因而, 分离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 需要通过5+3的会计要素体现。见表3。

表3 会计要素

2 相互衔接

在同一核算系统的政府会计中, 预算会计要素与财务会计要素相互协调, 进行平行记账, 决算报告与财务报告相互补充, 编制差异调节表, 从而共同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信息。其中平行记账要求, 将纳入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 在采用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 应当进行预算会计核算, 而其他业务仅仅需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

(二) 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政府会计透明度

财政部最新的《关于贯彻实施会计准则制度的通知》, 为我国政府的会计改革描绘出了大体框架和蓝图, 内容上划定的范围涵盖了所有需要核算的要素, 即会计要素开始实行5+3会计要素。有关政府会计改革各项通知、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 政府会计进一步改革已进入全面的新阶段。政府会计改革是一项政治任务, 所以在借鉴国际经验与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需要相关部门能加快步伐出台政府会计的各项具体准则制度、应用指南;同时要求政府部门人员谨遵各项要求, 落实好政府会计的改革工作, 加强政府信息透明化, 虚心接受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

21世纪, 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运行, 原有的政府会计的核算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 立足国情, 建立和发展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显得尤为必要。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 可以促进对行政部门的资产财产实行管理, 同时更能加强对资金风险的预防和抑制, 使我们的行政机关的资产、债务等信息更加规范、更加公开透明。新的准则及制度的出台, 加上改革试点的运行, 势必会让政府会计的改革进行的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国库司.法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四大特色[EB/OL]. (2015-05-08) [2018-10-08].news.esnai.com/2015/0508/113792.shtml.

[2] 戴红迎.关于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2014.

[3] 迟雁红, 张集琼.浅谈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J].商业会计, 2008 (13) :49-50.

[4] 鲁瑛均, 王如燕.美国、英国、法国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之比较[J].商业时代, 2014 (35) :119-120.

第4篇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开展,从内部挖潜增效,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活动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职能。因此,建设好财务会计报告系统,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一、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现状与评价

1992年实行两则两制的财务会计改革以来,财务会计报告经历了动态的发展历程。国有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从最初的三张主表,发展到如今财政部要求的大量附表和附注的披露,其内容在逐步地丰富和细化,既满足了企业对外披露信息的需要,同时也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的报告体系还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企业高效管理的需要,财务信息细化的程度不够,披露的时效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因此,有必要从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设,使财务报告真正发挥其在财务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现状一:企业可以做到会计核算电算化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电算化,但是二者还没有有效地衔接起来

从企业自身的层面来看,企业的会计核算电算化和财务会计报告电算化已经初具规模,两者都有通用的软件系统支持,但是从会计账簿数据直接编报财务会计报告的功能一直没有实现。会计人员只能先通过EXCEL等办公软件系统拷贝账簿数据,然后粘贴到报表格式上来,这种半自动化的过渡导致会计人员无论是编制中期财务报告还是年度财务决算时,都时间紧、任务重,经常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但结果往往还不如人意。

现状二:财务会计报告仅仅满足对外披露的需要,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

目前,无论是财务预算报表还是财务决算报告,由于有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的要求,编报时基本上以及时、较好地完成对外披露为主要目的。而企业内部日常管理对信息的需求显得匮乏,尤其在专项业务管理时,往往需要纵向和横向全方位的统计数据,但目前不能够随时获得,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重新收集资料。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造成了工作的无序和资源的浪费,显然要应对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是十分不利的。

现状三:财务会计报告中,预算报表、财务快报、财务决算中报和年报自成体系,缺乏相关性和整体性

目前,上述几套报表体系在管理上各立门庭,按照业务模块划分,不同人员有不同的分工。这样就使报表之间虽然基础数据相关,但是报表数据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变得复杂,股东、董事会以及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信息需求者不能够直观地解读财务指标,这对融资、投资等重大资本运营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现状四:软件系统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造成数据在企业间、不同报告期间不兼容,降低了数据的可利用价值

有些企业没有统一要求其下属企业的核算和报表软件,下属企业可以自主开发或购买软件系统,造成上下信息流传输不畅,转换工作量很大。同时,近年来软件系统的更换也造成企业的前后期数据不能兼容,直接影响多年经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总体上来讲,目前的财务会计报告一是缺乏系统性;二是深层管理的深度有待加强,缺乏统一的财务信息体系和系统开发是制约管理的瓶颈。

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核心――信息元素

从财务会计报告的现状可以看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财务会计工作手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如:会计工作的数据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实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会计披露目的的改变,由原来受托于经营者的事后反映和总结,转为倾向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总结加前瞻性的预测信息,信息的有用性和实效性决定了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价值。因此,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建设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信息数据的相对固定和统一,增强连续型、可比性和相关性;二是能够充分满足不同目的使用者对财务会计报告的需求;三是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升财务数据预测与分析价值。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必须研究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和手段。经过多年的实际工作,我们发现由于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日益增加,尽管目前财务会计的报表格式和内容一直在不断地完善,但是任何一套财务报表体系都不能说可以完全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为使用者的动态需求使财务会计报告需要年年调整。鉴于此,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应该打破固定格式和固定框架的限制,笔者建议引入“信息元素”的概念,以建设“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来解决目前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元素的含义

所谓信息元素,就是指围绕着财务会计报告这一主题设计的基本财务指标或非财务指标项目,犹如人体的“细胞”,作为独立的基本单元存在并具有既定的指标含义。

(二)信息元素的范围

1992年,我国的“两则两制”改革确定了基本的三张会计报表后,尽管对报表的披露要求不断细化、报表格式和内容一直在丰富,但是相对而言,会计要素的基本定义要稳定得多。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而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体准则》对会计要素的定义又进行了重大调整。这次调整完全是按照2000年国务院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定,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将这些会计要素作为信息元素的范畴,可以为构建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从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内容来看,财务会计报告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财务指标的披露上,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以及生产技术性指标等在内的非财务信息也成为财务会计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信息元素的范围要大于单纯的财务或会计要素的范围,它是完全围绕报告披露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及财务决策而设计指标并发挥功能的。

(三)“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系统的构建

构建“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系统的基本思路是以信息元素作为基本落脚点,将信息元素纵向分级划分,设定一级主干信息元素和二、三级分支信息元素,构成“信息元素树枝结构”,从而构建起财务会计报告披露信息的体系框架。具体步骤如下:

1.在基本层面上应将信息元素划分为“财务信息指标”和“非财务信息指标”两大类。2.将“财务信息指标”体系,分为“基本指标”和“比率指标”两种类型。其中:在“基本指标”下首先需要对现有的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分析,寻找出报告中的基本信息单元,它们是计算其它比率指标的基础,也是披露的基本内容,对此进行初步分析,如“应收账款” 、“固定资产”等一级会计科目作为一级主干型信息元素;再在一级基础上设计二级信息元素,如“往来单位”、“坏账准备”等,以下级次依此类推。需要说明的是,在不断细化的过程中应将与报表项目有关的细节加以说明,如“长期借款贷款期限”、“实收资本的构成”等信息的相关性也归属在这里,作辅资料进行披露;“比率指标”部分必须借助“基本指标”中的基础信息,结合企业财务管理,重点设计可以作为信息元素存在的计算公式较固定的比率指标。这些指标公式明确、计算惟一,便于直接进行财务的分析、预测和决策。3.在“非财务信息指标”中按照目前披露的、有关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人事、采购、生产、销售、质量管理等多方面材料进行披露,主要基于信息使用者的关键点需求进行披露。4.在指标间的逻辑关系上,需要测试并稽核,防止生成错误的信息元素。5.按照上述结构和内容开发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系统,建立电算化环境下的“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实现最终的数据转换、收集、汇总等多种功能。

(四)信息元素的组成特征

从企业建立整体信息库的角度来看,为了便于在信息库中查找、筛选,一个独立的信息元素,至少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的内容:名称、时间、填报单位、金额,这四项内容横向描述了该信息元素的基本特征。因为我们设计的出发点完全基于“某一信息元素”而不是“某一张报表”,打破了目前财务报告软件系统不能实现同一指标不同期查询、分析的局限。这样一来,只要按照这四项内容排序输入查询条件,就能够瞬间完成统计数据的收集工作,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利用价值。

(五)信息元素的指标来源及其种类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涉及方方面面,报表的披露详细全面,所以信息元素是一个强大的信息数据库。数据库里的指标可能成百上千,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指标:

1.可以从账簿中直接生成的财务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直接从账簿中取数,是形成报表主表和附表财务信息的基本来源。比如以“ 应收账款”、“应交税金”期末数等指标生成资产负债表,“主营业务收入”、“管理费用”本期数等指标生成利润表等等。这些数据有一级科目直接生成的,对于具体的科目披露还有从二级甚至二级以下级次会计科目中取数的情况,因此占信息元素的比重应该是最大的。

2.经过计算自动生成的财务指标

如果一项指标是从其他数据加工得来的,那么这项指标尽可能不作为信息元素,换句话说,信息元素以该指标(数据)从来源上直接生成,不需再分解为宜。但是如果某些指标计算公式固定,含义惟一,不产生歧义,也可以作为信息元素存在,但这些指标只占信息元素的少部分,比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

3.行业生产技术类的经济指标

这些指标是编报企业行业技术指标表的来源。具体来说可依据行业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指标,比如电力行业的“发电量”“设备利用小时”等指标。部分指标同样需要计算而成,比如电力行业的单耗类指标。

4.从其它统计渠道得来必须手工填写的基础数据

这些指标多为统计口径的指标,是编报“企业基本情况表”等报表的来源,比如从人力资源部门得到的“职工人数”、从统计部门得到的“工业总产值”等指标。

5.其它文本说明性指标

这些指标往往需要从多种途径中获取。比如有助于理解对外重大项目投资说明的“利率情况”、“预期完工年限”、“项目完工程度”,对被投资单位的“持股比例”、长短期借款中的“借款到期日”等指标。

三、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化的实施

信息元素的构建和实施必须结合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化的完成,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开发的成败,是整个财务会计报告管理的决定性环节。与通用财务软件开发一样,需要专门的软件开发人员并结合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共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实现从核算系统到报告系统的对接,能够直接从核算系统中取数生成信息元素。

(二)由于非财务信息的存在,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了人事、销售、计划等部门。

(三)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按结构层次构建信息元素外,还可以将相对稳定的报表比如三张主表延伸开发,实现报表的实时生成,这样将大大提高披露的效率。

(四)信息系统生成后,将信息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信息。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

(五) 在建立信息元素的基础上延伸信息模型的建立。既然元素固定,就可以运用这些元素进行项目预测、决策分析、经营结果分析等,实现图表结合、基础数据与计算结果联动的目标,以更直观、简便的方式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和不同指标的平衡。比如,建立预算考核平衡计分卡模型、成本因素分析模型、不同时期经营成果对比柱形图、项目投资后评价模型等等,这些对企业的决策非常有意义。

另外,要注意秉承开放式的开发思想。即在开发过程中要考虑预留接口、将来有可能进行的整体信息化流程(如ERP)整合等,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传递和分析。

四、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化的配套建设

真正贯彻和落实好这套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系统,建设配套的外部环境非常有必要。

(一)建立相应的财会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建设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至少应建立以下相关的财会规章制度:

1.明确财务会计报告中信息元素的指标解释

以指标手册的形式明确信息元素的组成、指标解释以及指标间的稽核关系等内容,使信息元素规范、有章可循,这种手册的优势在于设计内容相对统一,手册相对固定,而不是年年变更。

2.规范财务会计报告电算化操作的办法

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在每个单位内部建立局域网环境下的财务会计报告电算化操作流程设计和权限分配,通过身份确认和密码设置等手段,使职责权限分工明确,保证软件系统操作的安全;(2)在上下级单位的报送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或系统远程网络建立相关的操作流程和权限,保证及时、准确地报送和接收数据,真正建立起通畅的财务会计信息流。

(二) 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保证执行效果

由于系统不仅需要实现软件功能的运用,而且要注重对未来信息的预测与分析,因此,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财务和会计知识的综合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计算机技能显得非常重要。不仅如此,培训内容还应包括信息元素的讲解、软件操作培训、模型的设计和运用等。同时,还要加强对财务分析的培训,提高财会人员运用指标分析现状、提出处理或改进建议的水平。唯有如此,财务人员才能真正扮演好经济参谋的角色。

第5篇

根据财政部有关要求,为做好20**年度企业(含集体企业和境外企业,下同)会计决算报表审核和汇总工作,确保决算报表全面完整和真实可靠,现就做好20**年度企业会计决算审核工作通知如下:

一、各区县财政局、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和境外企业,应加大报表审核和汇总工作的组织力度,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协作配合,确保工作质量和进度。

(一)及时安排企业会计决算报表的审核和汇总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加强内部工作分工协调,及早安排,认真组织,确保报表工作有条不紊,按时完成报表的审核、汇总和上报工作。

(二)加大企业会计决算报表的审核和考核工作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落实报表审核工作的各级次负责制度,强化会计信息质量的层层考核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报表数据质量。

(三)强化会计决算报表的审计工作。充分重视社会中介机构在报表审计工作中的作用,认真执行我局和财政部对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相关规定,严格要求注册会计师和中介机构的资质和工作规范,强调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合法性与严肃性。

(四)认真做好企业会计决算报表的分析工作。在完成报表的汇总工作后,各区县财政局、各企业要及时对所属企业、单位决算报表工作进行总结,做好企业运行效益情况的分析工作。

二、20**年度企业会计决算报表审核的有关要求

各区县、各企业应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以及报表编制和审计的文件规定,加强报表数据质量控制,认真审核报表填报的规范性和完整性、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以及增减变动的合理性等。确保会计决算报表达到以下要求:

(一)填报方法规范准确。严格按照财政部下发的报表编制文件所规定的格式、内容和参数逐级逐户录入,按规定方法进行合并或汇总,并保证报表的树型结构级数据库结构规范、清晰。

(二)上报数据真实完整。确保所属企业按照统一要求全面、完整上报年度决算报表,各项数据符合企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到真实合理,不重不漏,杜绝虚报、错报、漏报、瞒报等弄虚作假现象。

(三)相关指标衔接可比。注意检查合并或汇总数据与基础录入数据的互相衔接。认真审核表内和表间勾稽关系,做好数据有效性检查,及时核实有关重点指标,排除异常数据的出现。

(四)报表上报及时完整。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全面及时上报各类报表、数据及相关材料,上报的汇总报表必须手续齐备,行文正规明确,报表与软盘数据一致,金额单位准确无误,严禁越级调整下级企业和单位的报表数据。

三、20**年度企业会计决算报表全市验审工作注意事项

市财政局对全市市属企业会计决算报表的验审工作计划从20**年3月10日开始截止到3月19日集中完成(具体安排附后),各区县财政局决算汇审时间为3月23日至26日(具体事项另行通知),境外企业会计决算报表集中验审时间为6月份(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各区县财政局、各企业应提前做好全市验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携带手续齐备的上报资料参加验审。

(一)完成本地区、本企业的审核工作。参照《20**年度企业会计决算报表审核工作参考表》的工作流程进行质量控制。

(二)按照财政部及市财政局相关文件要求的内容准备好上报材料。具体包括报表和编报说明(财务状况说明书),企业处一份,主管处室一份。市属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和审计报告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报告出具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还应当同时分别提交对审计报告相关内容提出的财务处理或帐务调整意见或者年度会计报表编制的有关情况和意见,将以上材料分别按类别装订成册,有关责任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各区县财政机关应当对审计报告进行认真审核,并附报总体审核意见;计算机介质的合并或汇总数据及基础数据、编制说明(或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三)审核报表重点指标及户数与2002年相比的增减变动情况。分析企业户数增加减少的原因,填写《20**年主要指标变动表》),打印并上报电子文档(EXCEL格式),填写财统[20**]2号文规定的《汇编范围企业户数变动分析表》,并附电子文档。

第6篇

关键词:政府会计改革;政府会计准则;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一、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实施的背景

政府会计准则的推行是在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下出台的,政府会计改革是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号召,建立符合现行部门预算管理的政府会计体系。2014年底,财政部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开启了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进程。2015年10月23日,财政部第78号文《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称《基本准则》),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2015年7月6日财政部印发的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四项具体准则和2016年8月份发出《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政府会计改革的推进对我国的财政体系和行政事业单位有着深远的影响。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是基于政府会计规则的重大改革,其前提和基础任务就是要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包括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和政府会计制度。

二、政府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中统驭性的法规是《会计法》和《预算法》,具体的会计制度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以及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科学事业单位等特殊行业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有关基金会计制度等。自2012年起,财政部相继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在某些方面引入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办法,为进一步推行财政体制改革打好了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会计核算体系是我国政府会计工作领域的基本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在我国财务管理体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构成了财政体系的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能够完整反映政府部门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能够为决算报告提供数据支持,为政府的财政资金的合理合规使用和政府职能的有效运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国情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部门职能的改变和政府部门机构改革的需求下,仅仅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日渐繁杂的政府会计经济事务。例如,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但是计提折旧、摊销后都是“虚提”,折旧费、摊销费用都是计入基金项目并不直接计入成本,所以不能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费用的实际状况,这就违背了会计核算中的收入与成本匹配的原则。成本费用核算的不准确就会影响政府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的披露,也会影响政府的实际运行成本情况、科学评价政府绩效等方面的反映,难以满足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信息需求。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现行政府会计规则和会计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当旧的制度和准则不能适应层出不穷的新需求新问题的时候,《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制定及成为政府会计体系变革必然要求,这也会是政府会计工作准则的一个新突破和新发展。“一石激起千层”,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政府会计基本准则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调研。而四项具体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为具体落实实施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了行动的指南。

三、对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创新性解读

(一)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统一性

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打破了政府部门的性质差异,一般情况下,不再区分行政和事业单位。将行政事业财务规则以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了统一,基本实现了会计科目统一、核算内容和报表统一,为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各部门、各单位编制财务报告及进行成本核算打好了坚实的会计核算基础,有利于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政府部门之间的对比。

(二)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核算“二元化”

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中二元化特征最为鲜明,为了满足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核算的双重功能,在核算基础上,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也体现了“二元结构”,创新性的引入了“8要素”的会计核算思路,将会计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预算收支表会计要素,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核算基础的会计科目,应准确完整反映政府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结转结余等预算执行信息;另一类是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核算基础的,应全面准确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等政府主体的财务信息。

(三)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具有互补性

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是此次政府会计准则的突出特点。所谓适度分离是指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双重功能,同时提供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能够全面反映政府部门的预算信息和财务信息。所谓相互衔接是指在同一会计核算体系中,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要素相互协调,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相互补充,预算信息和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政府部门的真实情况。二者既各司其职又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不同的核算方向提供完整的政府主体的财务信息和报告。

四、政府会计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

(一)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资产和负债的管理

通过推行政府会计改革,在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下,能够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真实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由此会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完善自身的制度管理,严格落实有关的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加强资产管理基础,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果,实现资产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二)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

政府会计准则要求政府主体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按照“实提”的原则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等,应按照要求编制收入费用表,由此,才能合理反映单位运行成本、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建立并有效实施预算绩效考评制度,提升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能力。

(三)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廉政建设杜绝腐败

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不仅仅提供决算报告,还要提供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等在内的财务报告,全面反映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政府部门的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对象,不仅仅是上级单位和主管部门,还有广大的民众。政府财务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尤其是对政府资金的使用和“三公经费”的公开,有利于民众的了解政府的运行情况和运行效率,加强了民众对政府部门的监督,由此保证了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减少腐败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晨明.《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新坐标,新起点[J].财务与会计,2016(04).

[2]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夯实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有关问题答记者问[J].财务与会计,2015(23).

[3]《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8号,2015(10).

[4]张月玲,刘艺明.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构建研究[J].财政监督,2014(17).

第7篇

海南省财政厅于2009年5月启动了政府会计改革试点工作。自2009年6月16日起,《权责发生制改革会计核算办法》在海南省农业厅和海南医学院两家试点单位开始试运行。

试点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府会计改革是政府公共治理领域的一项基础性改革,涉及行政体制、财政体制的诸多方面。为了减少改革阻力,海南“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确定了五项改革内容。

1

“二位一体”,建立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结合的政府会计体系。

政府会计改革,通常是追求双重目标,其一是服务于政府预算决策和预算管理,其二是反映政府及其部门的治理绩效。为实现这两个目标,大多国家采取的是建立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系统的改革模式,分别提供预算报告和财务报告。也有少数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只有综合财务系统,但前提是将预算编制的会计基础修改为权责发生制,通过现金流量表和经营业绩表来提供预算报告。在这方面,海南进行了大胆的设计,确定了建立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二位一体”的政府会计体系的思路,以分别提供政府预算执行报告和政府财务报告。对于预算会计体系,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按总分类账模式,设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总账科目,并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分类、资金来源和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分类账,建立预算会计系统,反映主体预算执行状况,以满足预算管理和决策的需要。对于财务会计系统,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大部类设置系统要素,以反映主体的财务状况、成本费用和绩效水平,满足财务管理和绩效评价的需要。两个系统依托现有的GFMIS有机运行,一个经济业务事项,分别在两个账套生成预算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这个模式具有两大优点,一是有利于现行决算模式的顺利过渡,二是可以提供完整的财务状况报告和绩效成本报告。

2

“三合一”,整合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为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

现行行政事业单位遵循的是条块分割的会计规范,合计有16项具体制度,这次改革的重要任务便是整合这些会计规范。由于现行行政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同属于传统预算会计制度体系,记账基础一致,并且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事项能涵盖行政单位所有的经济业务事项,因此,这两种制度整合并无太大难度。关键是整合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同时,将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纳入制度重构之中较为复杂,海南具体做法是:首先,改变目前专款收支、基本建设项目和普通项目分类管理、分账核算的模式,将基本建设收支、专款收支并入项目收支,按现行项目预算管理模式统一核算。第二,将基本建设支出和项目的生产建设过程统一起来,借鉴产品生产的思路,准确归集项目成本,并集中反映到各类会计报表中,基本建设不再单独列表报告。第三,对基本建设投资,分别反映和报告自身投资和转出投资,准确反映基建工程的历史成本。第四,改变现行代管理资产(如法院执行案款)分账核算的情况,统一纳入部门单位的财务状况中综合反映。

3

分步推进权责发生制。海南省根据自身财政管理体制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现状,选择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财务会计系统核算和报告的基础,分别针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确定不同的权责发生制引入程度。

1. 资产部类。将资产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试点阶段先按权责发生制确认金融资产,待试点成功后再扩及非金融资产。根据改革进程的需要,暂时只确认、记录和报告金融性资产及非金融资产,文物文化资产目前无法计量,仅对其数量进行表外披露。与此同时,资产还要灵活确认其折旧、摊销和坏账损失。对非金融资产的折旧及处置采取过渡办法处理。考虑到固定资产因其多样性难以确定折旧期限,况且折旧处理与预算编制衔接的难度较大,故折旧的确认不引入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对原有固定资产的折旧实行虚折旧,即不确认费用,仅参照相关方法计算折旧金额,相应冲减固定基金,以反映其账面净值;新增固定资产折旧则确认为费用或成本。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也相应采取两种办法:对原有固定资产的处置,冲销固定资产的原值;对新增固定资产的处置,按固定资产的净值直接列支,并冲减原值和折旧。

2. 负债部类。试点阶段先按权责发生制确认直接负债,同时表外披露预计负债。待试点成功后,再确认预计负债。

3.收入部类。试点阶段,严格按经济业务事项的权责关系和收入实现原则确认收入。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分别确认时点,如财政经费拨款收入、财政专户返还收入,以用款计划的下达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确认时点;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和其他收入以收入的实现原则作为确认依据。 4.费用部类。试点阶段,费用严格按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而不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否真正流出。

4

第8篇

一、XBRL 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

当前,会计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XBRL 技术成为了会计信息化进程的最大突破,并逐渐推动会计领域的重大变革。从全球来看,XBRL 的应用环境已经形成,而在我国发展应用的时间尚短,但推进速度较快,应用前景广阔。2007 年 9 月,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向XBRL 国际组织提出成立 XBRL 中国地区组织的申请,同年 12 月,XBRL 国际组织宣布 XBRL 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立。2008 年第 18 次国际 XBRL 大会召开,同意XBRL 中国地区组织作为临时会员加入 XBRL 国际组织。2010 年国际组织批准 XBRL 中国成为其正式地区组织。要在我国推广应用 XBRL 技术,最为核心、关键的环节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 XBRL 标准体系。为此,2010 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财政部同时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此后,基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财政部陆续制定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银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等,为 XBRL 在我国的推广运用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可操作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 XBRL 应用前景

在具体应用上,金融证券行业是我国最早引入XBRL 技术的领域,上海证券交易所从 2003 年就开始XBRL 的研究和探索,用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开创了我国 XBRL 应用的先河。随着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扩大实施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修订完善,基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通用分类标准也必将出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XBRL 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加强部门单位的财务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 XBRL 格式为财务报告的报送、汇总、分析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基础,进而对财政部门加强财政日常监督、加强预算执行跟踪管理、开展财政财务决算和年度预算编制等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二)有利于政府信息公开

2013 年 7 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明确了在财政预决算,特别是部门三公经费公开等九项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要求各省市区政府部门全面公开本级三公经费,指导督促省级以下政府部门落实三公经费公开,并争取 2015 年之前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全面公开三公经费。可以说,财务公开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势在必行,实行财务公开,网络化是大势所趋。XBRL 作为全新的网络财务报告语言在这一领域运用具有非常便捷、及时等优势,理当成为信息标准化工具。

(三)配合政府建设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进一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目标已经明确写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2012 年全国已有 23 个省份试编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与当前主要编制部门财政预决算报告比较起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所包括的内容更为丰富,更全面反映了政府的资产负债、收支等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以利于政府可持续平稳运行、控制政府财政风险。XBRL 在基础信息的表达和传输形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势利导引入 XBRL 能较好地满足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需要。

(四)提供信息能够便捷综合利用

基于 XBRL 框架的财务报告信息具有标准格式,财务报告生成 XBRL 格式文件后,能够达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的目的。XBRL 建立了统一的技术标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信息一次生成后,财政部门不仅可以加强管理,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提取数据,从同一个XBRL 文件库中产生不同格式、不同内容的财务信息;审计、税务等监督部门也可以通用,政府能多角度地利用财务报告信息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帮助。

三、行政事业单位 XBRL 应用构想

在企业应用方面,中国证券业是最早引入 XBRL技术的行业。自 2003 年以来我国引入 XBRL 已有 10余年,为企业对 XBRL 应用积累了不少经验。虽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分类标准尚未启动,但也是大势所趋,其发展应用可以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经验中得到借鉴。上海证券交易所从 2003 年开始XBRL 的研究和试点,2005 年上市公司年报开始通过XBRL 全文报送,2009 年上市公司 XBRL 定期公告实现同步披露。根据上交所采用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标准化报送系统,报送端采用了集中开发模式,上交所提供了一站式服务,统一制定分类标准,开发应用软件并提供给上市公司使用。报送系统呈现在上市公司面前的是常见的网页格式的操作界面,而复杂的技术细节封装在业务模板背后。

企业 XBRL 格式的财务报告实现模式主要有三种:手工录入转换模式、外挂 XBRL 格式转换器模式和内嵌集成 XBRL 适配器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相对于企业而言,在会计要素、核算过程、核算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但总体上要比企业简单。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 XBRL 应用可以综合上交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标准化报送系统和外挂 XBRL 格式转换器模式的特点,使应用模式既能够充分发挥 XBRL 的优势,又能有效地控制实施成本,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为财政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来源,并能够利用计算机作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四、行政事业单位引入 XBRL 的相关建议

(一)加快制定 XBRL 分类标准

XBRL 分类标准体系涉及企业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等,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正在推广实施,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XBRL 应用,当务之急是建立科学健全的国家分类标准。要对行政事业单位 XBRL 应用进行整体规划,根据国内现状以及长远目标构建 XBRL 分类标准,实现分类标准的统一性、规范性和适用性,制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统一的 XBRL 分类标准体系。

(二)不断营造 XBRL 应用氛围

加强宣传,使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充分认识 XBRL应用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积极制订完善的推进方案,加大财力人力保障,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进行 XBRL 知识普及,为 XBRL 推广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对 XBRL 技术培训工作

推进 XBRL 应用,人才是关键,XBRL 应用推进需要既懂财务会计知识、熟悉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XBRL 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人员对 XBRL技术了解还不深,需要通过专门培训,让单位财务人员深入了解其特性和操作方式,部门领导要增强对该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单位培养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

第9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 融合 探索

在会计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属于两个不同的内容,两者都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的今天,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提高了我国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会计也要不断的完善自己,通过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者的有效融合来充分发挥会计体系的合力。

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概念

财务会计的工作程序是对企业发生的信息事项和交易经过计量、记录以及报告加工,应用财务报告形式把主要是财务信息构成的经济信息传达给企业外部利益集团。财务会计提供的对象即经济信息包含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济活动乃至资金运行的这样一个过程,除了文字说明之外,大部分是货币计量单位。而管理会计,在企业中有被称为内部报告会计,它主要是应用专业方式,将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数据等加工处理,让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按照信息数据来规划和控制企业日常运行中所有经济活动,另外还能够完成专门决策这一辅助工作,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管理会计有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管理控制系统以及成本会计系统。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就两者之间的联系而言。首先,两者都是现代企业会计系统中的主要部分,两者都有较深的渊源,互相联系且互相制约,不可分离。其次,两者都有相同的最终目标,有一致的工作环境,两者的目标都是立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最后,两者之间的信息可以互相借用,财务会计能够使用管理会计的工作结果,财务会计系统则会对管理会计提供重要信息数据,管理会计将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从而为提升为企业服务的质量。

就两者之间的区别来说。首先,两者的工作内容有所不同,财务会计主要是核算企业的收入、费用、所有者权益、利润、负债以及资产几个方面,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情况进行客观反映。管理会计主要是负责业绩评价、业绩控制、规划决策以及对资金的分析和管控。其次,两者的服务对象有所不同,财务会计主要是向和企业有联系的团体或者个人提供财务信息服务。管理会计主要是向企业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信息以及最优决策信息,从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再次,两者的工作重心存在不同,财务会计主要是报账,提供的是过去的资金信息。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服务者,它更重视未来,达到预测未来和提供决策信息的作用。然后是两者有不同的编制报告时间跨度。财务会计有严格规定的报告编制时间跨度,而管理会计其报告编制时间不需要规定,一切符合管理者的需求即可。最后,两者在会计核算的精确度和程序方法上存在不同。

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可行性

首先,两者有相同的会计对象,虽然两者在反映历史和未来中存在差异,但是两者都是面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其次,两者信息资源有相同的来源,会计体系的产生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能够为管理者提供财务信息便于决策并管理经济的部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对信息的提供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所需的初始信息皆出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原始信息,只不过按照自身特点在挑选、加工乃至汇总等方面不同罢了。再次,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延伸,财务会计是企业为了提升竞争力而从管理会计中分离出的。最后,会计理论这一外部条件,增值会计模式统一了两者的目标和服务对象,让两者信息能够互补共享。现金流动会计法让财务报告能够直接提供现金流量情况,企业将业绩评价和投资决策联合起来,兼顾经济效益和投资效益,让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机会融合。另外资本成本会计、事项会计的发展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支持。

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措施

首先,企业管理者要有正确的会计观。企业在会计方面不应该重财务轻管理,应该同等面对,发挥会计的财务职能和管理职能,形成健全的企业管理机制,加大对会计人员的要求、管理、培训,促进财务职能和管理职能的融合。其次,要建立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企业必须要有科学的会计准则来为会计运行提供指导,企业要完善会计制度,对财务人员的分工和权限进行明确,让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能按照企业实际协调资源,选出最符合企业发展的策略来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再次,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财务会计负责了本应管理会计承担的预决算和成本核算工作,然而财务会计人员素质较差,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企业要分离出财务会计部门中属于管理会计的职能,设立独立管理会计部门。最后,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提升了信息处理的效率,降低了成本。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管理会计原始信息源,两者对信息的使用更加方便,满足了两者获取信息的及时性,为袁术数据的采集和传递提供保证。这些都能够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

五、结束语

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起来,能够充分发挥会计的两种职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服务,对会计体系的完美构建带来帮助,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显著增长。

参考文献:

[1]李玉丰,王爱群.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基于会计价值评价的视角[J].长春大学学报,2012

第10篇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公立医院;固定资产

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法律法规,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以下简称政府会计制度)[1],规定各级各类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有特别说明的单位除外)于2019年1月1日起执行,并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可提前执行。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中存在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存的现象,使各单位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造成政府资产负债不实,运营成本不准确等,在这种核算体系下所出的决算报告将难以满足按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对现行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政府会计制度统一了现行的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中涉及2010年底公立医院执行的财政部的《医院会计制度》。如何保障实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实现新旧制度的无缝衔接,是公立医院财务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以固定资产为例,通过举例分析政府会计制度与现公立医院执行的《医院会计制度》的差异,阐述制度改革的意义及特点,为公立医院顺利完成政府会计改革做准备。

一、政府会计制度总体特征

谈及政府会计制度特点,首先提及从2012年起公立医院开始执行的财政部颁发的《医院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的特点是把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核算基础进行了整合,即财政补助、科教收支实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而医疗收入等其他收支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这种一个制度两个基础的核算模式,满足协调了预决算管理和财务状况、运营成本及绩效评价管理的目的。可以说,公立医院早在几年前就走在了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的前面,成为政府会计改革的探路者,其多年积累的经验为如今的政府会计改革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政府会计制度正是在此基础上对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进行了彻底的规范,把两种核算基础从一个核算系统中剥离,重新创建了双重功能的会计核算模式。政府会计制度的核心内容可以简单阐述为8字方针:“适度分离,相互衔接。”这种创新性的会计核算模式将在公立医院会计核算中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使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本等得以充分、准确地反映。而单位的预算会计核算同样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单位预算收支情况,满足决算管理的要求。

二、以固定资产为例分析政府会计制度对公立医院的影响

虽然公立医院的核算基础与政府会计制度的核算基础有相似之处,但对于政府会计制度提出的“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理解,公立医院将如何应对制度的变革仍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从取得、使用、处置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为例来分析两种制度的差异及对公立医院核算方式的影响。

(一)固定资产取得时核算方式的差异影响

1.医院会计制度核算方式公立医院自有资金购入(权责发生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购入(收付实现制)采用特殊的双分录核算形式: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冲基金”科目;同时,借记“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银行存款”等科目。2.政府会计制度核算方式财务会计(权责发生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应付账款”和“银行存款”等科目。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财政拨款预算收入”“资金结存”科目。两种制度差异影响在于政府会计核算采用平行记账方式,而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购置固定资产不再执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双分录核算形式。这也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一大创新。

(二)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核算方式的差异影响

1.医院会计制度核算方式公立医院自有资金购入资产计提折旧:借记“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其他支出”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购入资产计提折旧:借记“待冲基金”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2.政府会计制度核算方式财务会计(权责发生制):借记“业务活动费用”“单位管理费用”“经营费用”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无核算分录,因为未引起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两种制度差异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1)计提时点变化,《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财会〔2017〕4号)规定,当月增加当月开始计提折旧,当月减少当月不提折旧。(2)使用财政补助和科教项目收入购建固定资产时,《医院会计制度》规定要形成待冲基金,在计提资产折旧时待冲基金再予以消减[3]。政府会计改革后,“待冲基金”科目将被取消,资产折旧不再冲减“待冲基金”而是直接计入对应的支出科目。这将使公立医院在财务会计核算上真正全面地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同时两种制度就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均提出“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法”。唐建纲[4]等学者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及数据测算,对加速折旧的应用价值给予了有效证明,并建议在政府会计改革中应用。在公立医院,那些技术含量高、更新换代快的专业医疗设备其折旧方法采用加速折旧法能有效规避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无形损耗,便于资金的快速回笼,促进医疗设施的更新和技术进步。3.固定资产处置核算方式的差异影响在《医院会计制度》中,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因为出售、报废、毁损等原因其处置的资产净值和在处置时所发生的费用及收入要先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来核算,而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是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后,取消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毁损事项不再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都统一在“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中核算。该核算方式更加科学、统一,便于理解操作。4.固定资产核算变化对公立医院政府会计改革期初余额衔接的影响公立医院在响应国家号召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时,要认真梳理会计科目,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其中与固定资产核算相关的衔接问题主要注意两点。其一,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时点的变化而引起的衔接问题。各大公立医院在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前建议进行资产的全面清查,对未提足折旧资产补提一个月的折旧,做好新旧制度衔接时的调整分录。衔接分录:借记“累计盈余”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其二,“待冲基金”科目取消,在新旧制度衔接时,补提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购置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可以先冲减该科目,借记“待冲基金———待冲财政基金(旧)”“待冲基金———待冲科教项目基金(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旧)”科目,然后按“待冲基金(旧)”科目余额转入新科目“累计盈余(新)”或简便方式。在新旧制度衔接时,“待冲基金(旧)”科目余额直接转入“累计盈余(新)”科目,补提折旧的衔接分录直接同“其一”方法,可在“累计盈余”科目中下设二级明细科目,以区分自有资金和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所补提的折旧额。5.固定资产核算后会计报表形式的差异影响政府会计改革中会计报告形式内容变化较大,会计报表采用了双体系的报表格式。其中财务报表的编制主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单位财务会计核算生成的数据为准;预算会计报表的编制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以单位预算会计核算生成的数据为准。财务报表取消了公立医院会计报表中的《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并把《收入费用总表》与《医疗收入费用明细表》合并在新财务报表《收入费用表》中体现,同时增加了《净资产变动表》。预算会计报表是全新的报表体系,由《预算收入支出表》《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和《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组成。在政府会计报表附注中编制《本年预算结余与本年盈余差异调节表》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又一创新点。此表科学地把按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预算会计信息与按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财务会计信息通过差异调节的方式给予了很好的衔接与关联。笔者就调节表如何将财务与预算报表会计信息勾稽衔接进行简单的举例说明。例如,某公立医院1月以240万元购置专用医疗设备,其中财政项目补助120万元(授权支付),自有资金120万元,折旧年限5年。财务会计:借记固定资产240万元,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20万元和银行存款120万元。预算会计:借记事业支出240万元,贷记资金结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20万元和资金结存/货币资金120万元。当月购置当月计提累计折旧,全年累计折旧额48万元。财务会计:借记业务活动费用48万元,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48万元。预算会计:无(未引起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上述业务引起财务会计本年盈余减少48万元,而预算会计本年预算结余减少240万元,两种核算模式下的差异将通过调节表予以勾稽关联。以预算会计本年预算结余减少240万元为起点加上调节表加项之一“为构建固定资产等的资本性支出240万元”减去调节表减项之一“计提的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48万元”等于财务会计本年盈余减少48万元。

三、公立医院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前期准备工作建议

政府会计制度将于2019年1月1日起在各级各类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有特别说明的单位除外)中执行,作为公立医院的财务及相关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始终保持一种紧迫感、责任感,要以一种创新精神坚定不移地去落实好这一项重要任务;要熟知政府会计制度制定的背景、原则以及与《医院会计制度》的差异影响,全面掌握政府会计制度的各项规定及核算要点;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以保证政府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要积极响应并结合政府会计制度的内容和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与信息化系统有效结合,依靠信息化技术使政府会计改革得以顺利有效地启动,特别是政府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体系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进行“平行记账”方式及预算会计本年预算结余与财务会计本年盈余差异如何调节等均需要尽快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会计信息化处理平台,解放财务人力成本,使财务人员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分析及管理上来,要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为目的。四、结语政府会计制度统一了现行政府会计领域多项制度,其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平行记账(引起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应当进行预算会计核算)、两种核算模式下预算与财务会计要素的相互协调及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相互补充,通过编制《本年预算结余与本年盈余差异调节表》使预算会计报表与财务报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这些差异影响是要重点理解和把握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A].2017.

[2]熊娜.政府会计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8(3):20-23.

第11篇

2、会同资产财务部副经理,建立健全宾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负责宾馆的全面经营核算,监督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和财产管理,组织宾馆的经营活动分析,为宾馆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3、根据领导决策,分析市场环境和市场供求关系,拟定宾馆预算原则和制度,审核部门预算方案,会同资产财务部副经理制定宾馆的预算指标,确定各级、各部门的计划任务,并在报总经理审批确定后,组织贯彻实施。定期向宾馆总经理提出预算和决算报告,维护股东的经济利益。

4、参与宾馆基本建设投资,客房及餐厅的改造,经济利益的分配,经济合同的签订和重要决策。组织拟定经营预算,拟定可行性方案,组织资金筹措,监督资金使用。从经营管理的角度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数据,防止决策失误。

5、拟定资产财务部内部的组织机构,提出各级主管人员的岗位职责,并会同资产财务部副经理,确定会计主管人员的人选,分配工作任务。监督各级主管会计人员的工作,及时、准确地完成财务会计报表。

6、组织财务收支核算工作,建立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核算制度,拟定和审核会计科目,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和专题分析会计报表,保证各级核算工作的正确性。

7、控制资金使用,审核各部门的设备和物质采购计划和宾馆开支计划,并在报总经理批准后,监督贯彻实施,维护宾馆经济利益。

8、审核宾馆的收益报告和利益分配报告,监督财税计划的贯彻实施,按期上交国家税费,协调宾馆与银行、税务等有关部门的关系。

9、负责资产财务部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

1、具有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金融、旅游服务企业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会计师技术职称和大学以上学历,连续从事会计工作十年以上,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管理经验。

2、具有管理学、市场学、经济预测、经营决策、经济活动分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结合宾馆的实际,及时提出预测、决策和经济活动分析方案。

3、具有宾馆管理、客房管理、饮食管理、商品销售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第12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方式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异同

1.两者的概念。管理会计是对企业经济运营进行管理,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信息,创造价值增值的一种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强调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控制,通过加工、整理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财务会计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形成财务报告,提供财务信息结果。财务会计着重于对已完成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与监督,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2.两者相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的相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均是为企业经济管理服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分析、评价,有效控制经济运行过程,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二是核算对象相同。两者均以企业的资金运动作为核算对象,并且核算内容的重叠处较多;三是信息来源相同。两者均使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原始信息进行核算。3.两者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用不同。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提供决策参考,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财务会计则侧重于对外报送财务报告,让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二是原则不同。管理会计不受会计制度、准则的约束,没有严格的工作模式和操作标准,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财务会计则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和准则进行核算,具有较强的强制性。三是工作方法不同。管理会计没有固定的工作方法,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信息理论、决策原理等学科理论完成工作。财务会计则需要按照固定的会计工作程序工作,从记账到生成财务报告均有固定操作流程。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必然性分析

1.外部因素促使融合。在社会化生产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使得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从会计发展的角度上看,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技术大量涌现,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平台的出现,催生出诸多新的业务,由此使得企业的经营需要面临瞬息万变的信息,仅仅凭借财务会计很难进行有效应对。而管理会计可通过自身所具备的灵活性特点,以全新的会计处理方式,对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由此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得到了保障,但是管理会计工作开展却又离不开财务会计的支撑,因此,在这种外部因素的推动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将会成为必然。2.内部因素促使融合。对于企业而言,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在这一前提下,按职能进行划分的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职能的交叉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成为必然。以企业的生产部门为例,其需要借助管理会计的知识对成本进行有效的管控,而管理会计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则需要以财务会计的核算数据作为基础。同时,人才、技术、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并在企业的投资决策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财务会计却无法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如实反映,必须借助管理会计提供非财务信息。因此,两者之间必然要进行融合。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方式

1.建立融合型的组织机构。受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国内大多数企业都并未设置单独的管理会计部门,企业的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会计核算以及预决算等工作全部都是都是由财务会计负责。然而,在上述工作中却涵盖了管理会计的内容,由此不但导致财务会计的工作量有所增大,而且还造成管理会计无法明确自身的职责。鉴于此,企业应当对现有的组织机构进行完善,并逐步将预决算、财务管理等工作分离出来,由管理会计负责业务处理。对于企业而言,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离不开会计,两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为此,应当在建立独立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机构后,将之有机地融入到生产经营当中,如财务会计负责对生产经营的各方面数据进行记录,管理会计负责进行绩效考核及成本控制。2.完善融合型的会计工作机制。为使会计工作更加符合企业经营活动的要求,应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工作机制上进行融合,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在对融合型的会计工作机制进行建立的过程中,企业高层应对管理会计的作用予以重视,这样可以促使会计工作人员更加准确地收集有利用的信息,并使这些信息获得有效的整合。同时,可采取专业培训的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明确会计融合对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加强会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此外,企业应对融合后的会计操作体系加以健全,促使相关会计人员能够按具体需要收集有关数据。为使会计呈现出来的信息更加具体、更具利用价值,应对会计基础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借此来推动两者之间的快速融合。3.建设融合型的会计信息系统。虽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相关数据的采集上有所区别,但从数据的本质上看,两者采集的数据却具有同源性的特点,财务会计信息是管理会计信息的主要来源,鉴于此,企业应当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起一套融合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借此来实现信息共享。企业可以按照实际的需要,建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信息目录,根据会计科目及会计数据对信息目录进行具体分类,这样便可以使两者的核算数据全部包含在信息目录当中。同时,可以信息目录为依托,构建数据管理系统,并将该系统与ERP系统进行无缝对接,由此可实现会计工作网络化。4.实现融合型管理控制过程。管理会计的很多控制方法都与财务会计工作有所关联,以预算管理为例,财务预算是预算编制结果的体现,其能够为企业将要开展的经营活动提供规划和资源分配依据。在执行预算时,实际成果与预算数据的对比,使用的都是财务会计数据,如成本、收入、利润等等,若是数据出现偏差,可通过修正的方式确保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在对预算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除了包含财务业绩评价之外,还包括管理业绩评价,前者是定量评价,它的主要依据是实际发生的财务会计数据,如利润率等,而后者则是定性评价。由此不难看出,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采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是两种会计相互融合的表现形式,其中管理会计具有主导性和控制作用,财务会计则主要起数据反映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均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手段,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交叉点。为了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作用,有必要根据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促使两者融合应用,通过建立起融合型组织结构、会计工作机制、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控制过程,从而实现两者融合的最大效用,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宋伟宸.“互联网+”背景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分析[J].西部财会,2016(8):95-96.

[2]王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机融合与创新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6(6):73-74.

[3]陈小鹏.浅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基于报表融合的视角[J].商场现代化,2014(11):76-77.

[4]马驰从.会计价值评论角度分析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J].商场现代化,2015(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