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情报监测

科研情报监测

时间:2023-06-08 11:18: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情报监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研情报监测

第1篇

>> 基于科研需求的中医院校研究生信息素养调研与分析 独立学院科研现状分析与服务策略研究 松江大学城餐店订单管理现状调研与分析 美国大学和学院治理结构与特征研究 美国凤凰城大学的商业模式与管理体制研究 美国研究型大学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的情况与启示 中国科研院校文科科研实力的量化分析与比较 工科院校大学生“软实力”的调研及结果分析* 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调研与启示 信息化增强科研实力 做好科研院所调研信息工作 大学城发展与历史保存:以美国维吉尼亚莎城为例 美国反恐软实力研究 美国州立大学学院设置研究及启示 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模式与载体分析 研究型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驱动力分析与思考 沟通与管理,构建基于大学城空间的科研管理服务系统 H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研分析 基于需求分析的医学院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研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信息化分析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6-01.

[3]Stanton,J.M..Critical ethnography:Methods,ethics,and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2006,9(3):404-407.

[4]Holmstrom,J.,Sawyer,S..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blinders:exploring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ers black-boxing of the emergent character of requirement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1,20(1):34-47.

[5]邱均平,杨思洛,周春雷.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论文的作者分析[J].情报学报,2009,28(4):626-633.

[6]王孝宁,崔雷.2001-2006年国际情报学研究的引文分析[J].情报学报,2007,26(3):399-406.

[7]Noreault,T.,Koll,M.,Mcgill,M.J..Automatic ranked output from boolean searches in Si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77,28(6):333-339.

[8]Tessier,J.A.,Crouch,W.W.,Atherton,P..New measures of user satisfaction with computer-based literature searches[J].Special Libraries,1977,68(11):383-389.

[9]Eisenberg,M.B..Measuring relevance judgments[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988,24(4):373-389.

[10]Eisenberg,M.,Barry,C..Order effects-a study of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presentation order on user judgments of document relevanc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88,39(5):293-300.

[11]Schamber,L.,Eisenberg,M.B.,Nilan,M.S..A reexamination of relevance-toward a dynamic,situational definition[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990,26(6):755-766.

[12]Benjamin,R.,Wigand,R..Electronic markets and virtual value chains on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5,36(2):62-72.

[13]Crowston,K..A coordin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process desig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7,8(2):157-175.

[14]Zhang,P.,von Dran,G.M..Satisfiers and dissatisfiers:A two-factor model for Website design and evalu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2000,51(14):1253-1268.

第2篇

发展地位

竞争情报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于美国,很快被许多国家认可接受。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了竞争情报概念,但直到网络普及的近期才被企业所广泛接受。目前许多大型企业如宝钢、海尔集团、一汽集团、网通公司等都将竞争情报纳入企业决策支持系统。国外著名制药企业对竞争情报非常重视,世界许多著名的医药企业都设有竞争情报系统,如默克公司、葛兰素卫康公司、阿斯特拉公司等都设有专职部门,其竞争情报部门也都是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CIP的积极促进实施者,有多人还担任过SCIP的主席。企业内部设有专门的医药情报机构,负责对药品从研制、生产到销售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以保证企业在新产品研制、市场开发中能够借鉴他人经验,把握国内外同类药物研制的进展状况,使自己的研究尽可能走在同类研究的前列,避免重复投资或者发生专利侵权行为。同时,对竞争对手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状况进行估量与分析,并据此制定出本企业的竞争策略。除了研究竞争对手外,同时还要对企业外部的竞争环境如产业政策、产业上下游资源进行分析。外部的竞争情报工作与内部知识管理结合起来,充分整合自身的信息资源,为制订企业战略服务(见图1)。

竞争情报方法和相关工具是企业应对竞争的强有力的武器,竞争情报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正确决策,降低投资风险,所以有人把竞争情报系统(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CI)比喻为企业反应的神经。在财富500强企业中,据统计有72%的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市场竞争中都采用竞争情报的分析方法来应对竞争对手,监测竞争环境,对风险做出预警分析,帮助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据《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一书的作者迈克尔.波特教授统计,美国企业经营利润中约有35%是由竞争情报工作创造的。

医药企业竞争情报部门一般设置在企业赢得核心优势的部门,如研发部门或者营销部门。从技术竞争情报而言,除基础性研究外,一般药品的研发信息不会以文献的形式公布,而是以其他所谓的灰色文献形式。因此除了医药基础文献和某些研发药物进度的商业数据库,专利研究对于医药竞争至关重要,专利药的保护代表着重磅炸弹的诞生,而到了保护期则意味着特权的消失,因此医药企业对于竞争产品进行专利的跟踪,从研发期的新药筛选、临床试验直到通过审批,对新药的成分、剂型、给药方式进行分析。该系列专利研究将能够帮助了解竞争对手的核心技术,从而制定自己的研发策略,最大限度减低资金投入的风险,提高研发的成功机率,或者采取与相关公司进行研发联合,避免两虎相争俱伤的局面发生。

获取渠道

市场竞争情报的获取渠道则比较广泛,在对公开和半公开报道进行系统收集和动态监测的同时,利用广泛的人际网络获取信息,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常使用的竞争情报资源(见表1)。

表1:竞争情报源

A.公开的信息源

B、非公开的信息源

(1)医药报刊和专业杂志;

(2)医药行业协会出版物;

(3)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4)各政府部门对外公开的档案;

(5)政府出版物;

(6)专利或文献数据库与互联网;

(7)企业名录;

(8)产品宣传资料;

(9)公开的各种调查报告;

(10)各种招聘广告;

(11)企业内部员工;

(12)经销商;

(13)供货商;

(14)行业会议;

(15)行业主管部门;

(16)展览展销会;

(17)企业客户;

(18)竞争对手;

(19)反求工程;

(20)调查咨询公司;

定期对竞争情报进行分析,制定竞争情报简报(见表2)档案,能够更好地了解竞争对手,尽早识别市场机会和威胁,洞察竞争态势,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竞争战略制定,在竞争中获得和保持优势地位。另外,在获取竞争情报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违反竞争情报者的道德。同时也要制定本公司的反竞争情报策略,减轻竞争风险。

在SCIP2001年营销竞争情报年会上,默克公司战略部副主席克利福德先生,(前SCIP的主席,同时负责CI部的管理。)介绍了默克公司的一个案例。默克公司曾经花30个月的时间收集竞争对手的新产品相关情报,制定公司的应对策略,在这次产品竞争中有预见的处于领先地位。他们采取的方法有:

通过参与会议与公开信息收集竞争对手产品信息与临床实验数据

建立竞争对手预期产品档案的假设标记

确定对于竞争对手监测最有价值的资源

设想竞争对手最可能使用的销售策略

将上述策略转换为销售目标

将上述销售目标在消费者中进行市场调查

第3篇

关键词:气象信息;防汛减灾;农业;现状;措施

作者简介:曹雪梅(1982―),女,陕西榆林人,主要从事农业气象干旱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01802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由于农业生态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特别是旱、涝和病虫灾害基本上连年发生,导致农业生产波动较大。因此,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对提高农业防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气象信息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情报、评价信息等,对现代农业的趋利避害和防灾减灾至关重要。

2 气象工作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意义

农业是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的行业,农业生产高度依赖于天气气候条件,其产前、产中和产后都迫切需要气象服务做保障。发展现代农业更是离不开现代气象服务。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气候也在不断变化,极端的、异常的气候事件频繁出现,使得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友好的关系显得越来越密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需要优质的气象服务。因此,充分发挥气象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开展天气、气候监测,进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气候可行性分析论证,努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不断增强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尽可能减少和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和危害,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当前农业气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观测资料未得到充分利用

农业气象监测站点少,农业气象现代化建设缓慢,观测手段落后,观测设备陈旧,观测工作费时费力。目前,对特色农业没有开展观测或观测资料太少,现有农气观测资料虽然已积累有几十年,但在服务工作中的利用率不高。

3.2 服务产品定量化程度不高,客观化不强

目前,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内容较粗略,针对性不强,精细化程度不高,农业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不高,预报要素的多样性不足,无法满足生产中越来越精细的特色农业生产管理要求。

3.3 科研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农业气象科研项目本来就少,对特色农业生产“对症下药”的成果更少,上级部门已取得的相关农业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顺畅,为现代农业气象提供技术支撑存在滞后性。农业气象试验站业务萎缩,未能发挥在农业气象业务中的带头与示范作用。

4 加强农业气象工作的对策

4.1 农业气象业务基础建设必须得到加强

为了适应未来农业气象业务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农业气象监测网络要进行调整和完善,增设观测项目和时次,开展农田、林地、草地和保护地的小气候观测。更新农业气象监测仪器,以自动监测为主,实现数据信息传输自动化。加强农业气象试验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标准化建设,为业务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2 拓展面向现代农业的气象服务

4.2.1 抓好《现代农业气象发展专项规划》的组织实施

结合本省不同区域的农业需求,明确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气象观测、情报、预报和服务的重点任务,形成分工不同、责任明确、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上下协同的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重点发展面向服务一线的市县级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强化市县现代农业气象观测基础,提高基层现代农业气象情报、现代农业气象预报和现代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水平。

4.2.2 强化现代农业气象监测预报能力

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需求,优化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和观测项目设置,重点增强主要粮食产区的农作物、土壤墒情和农田小气候观测能力。建立多元化、多时效、精准化的现代农业气象预报业务,重点发展农用天气预报并形成国家、省、地和县四级业务服务能力。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评估水平,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业务,提高针对关键农事季节和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风险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4.2.3 拓展服务领域、改变服务方式

重点要做好面向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气象服务,密切联系当地主导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主体农户,提高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能力,实现气象服务进村进户。加强面向农民的气象知识培训,提高农民使用农业气象信息的水平。

加强现代农业气象的科研和技术开发,加大力度补充、完善各类现代农业气象指标,建立综合性、规范化、共享性的基础农业气象指标库。重视并加强农业气象的试验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气象条件对粮食、经济作物等稳产高产以及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特色农业影响的观测试验,改进农业气象的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技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水平。

4.3 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气象领域的应用

4.3.1 扩展信息资源

强调发展基于地面观测站网,利用农业气象模式,在GIS平台上多种不同分辨率的卫星遥感资料集成技术。应用卫星遥感推算资料,作为地面观测的补充,进而为农业天气管理、土地管理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广泛收集各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资料环境、技术、栽培、品种和经济等信息,做到地面信息、空间信息、气象信息、农业信息兼收并用。遥感监测以NOAA为基础,同时应用静止卫星和雷达卫星等实时信息,并采用VSAT和网络快速传输所监测收集的各种信息。

4.3.2 提高信息处理水平

加强GIS和GPS(全球定位系统)与RS(遥感系统)的有机结合与集成。同时,提高信息处理分析技术,在数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专家系统和模拟模型系统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支持系统等新技术作为信息分析处理工具,实现微观信息和宏观信息的综合分析,使服务产品更加科学和客观。

4.3.3 改进信息服务方式

在网络系统上建立农业气象资料数据库及情报预报系统,将服务产品通过网络传输到各市县,提高各市县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服务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将资料、农业气象信息和产品更迅速、更有效地提供给农业部门、研究院、所、农民等用户终端。为用户提供高效及时的文本、图形和图像等形式的全方位服务;应用电子邮件,实现直接对用户服务。

4.3.4 突出信息为农业生产服务

突出预报对农业生产和管理部门的决策指导作用。服务种类包括农业气象情报、农业天气预报、农业气候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作物产量预报以及气象与农产品品质的研究与服务。在主要生长季节,缩短服务周期,由目前的旬缩短到周。服务范围由种植业向设施农业(温室、大棚和地膜覆盖等)、林果业和渔牧业等方面拓展;服务对象由政府、生产管理和指挥决策部门扩展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生产专业户,真正对农业生产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4.4 提高气象信息产品的措施

4.4.1 增强提供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责任意识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也决定了作为提供农村气象信息产品主体的各级气象部门必须坚持以为农业服务为重点,以为农村供给多种多样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产品为责任,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增加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进一步树立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服务的意识,把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更多的气象信息产品作为本部门的重要职责和工作任务,切实履行好气象部门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

4.4.2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气象信息的准确性

强化气象科技创新工作,建立科研业务化和研究业务化的业务体制,开发新一代天气数值预报模式,输出更精细的可释用数值预报产品。努力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水平和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加大对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做好气象年景趋势预测工作,提高中短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尽快建立灾害天气临近预报预警系统。

4.4.3 加快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是气象服务和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加强农业气象观测、试验和业务服务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推动农业气象观测、试验和业务服务工作有序发展;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体系,加强农业气象专业观测系统、农业气象预报系统、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评估系统、农业气候区划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祥珠,娄伟平,董家明.绍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气象服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9):29~30.

[2] 姚学祥.气象与经济[J].百科知识,2002(7):62~63.

[3] 黄宗捷.专业气象服务市场及营销策略研究[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2000(2):72~73.

第4篇

关键词:乡镇企业;科技情报;服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5.51 文献标识码:A

乡镇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曾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力军。乡镇企业是一种经营规模相对较小、雇员人数相对较少、产权和经营权相对集中、产品和服务相对单一、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组织,具有创业成本小、市场门槛低、成果见效快、适应能力强、就业弹性大的特点。

根据2011年修订的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已被划入中小企业范畴。我国现有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是我国多元化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全国共计6000万以上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中国GDP的贡献率超过60%,并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机会,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在此之中,乡镇企业规模在受到各类中小企业的冲击,已大幅减少,但作为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乡镇企业规模虽小,却更加受到乡、镇政府甚至县市政府的重视。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结构转换和市场经济走向成熟时期的国家,充分推动乡镇企业的发挥作用尤为重要。

1乡镇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1.1 国际形势影响巨大

人民币大幅升值,人力和原材料成本增加,融资难、生产经营资金流入房地产造成中乡镇型企业资金空前紧缺,加之欧债危机、美国经济低迷导致的外需不振等综合因素影响,使得乡镇型企业生存发展危机重重。

1.2国内产业政策变化

受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力度影响,适度从紧的金融政策、节能减排、转型升级等压力传导,相当一批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升高,技术及产品的研发竞争能力降低,融资和用工等问题突出,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进一步显现,有些已明显陷入困境、难以为继。

1.3企业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和担保

1.3.1企业可抵押有效资产少,在乡镇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比例小,特别是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企业,原辅材料占用的流动资金比例高,缺乏可作抵押的不动产,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

1.3.2乡镇企业在寻求中介担保机构担保时,多数担保贷款的期限在半年以内,且基本只对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而不对设备投资等中、长期贷款提供担保,增加了乡镇企业的融资难度。

1.3.3由于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在自负盈亏的经营情况下往往提高担保条件,或者通过繁杂的担保手续,高昂的担保费用,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影响了融资效率。

1.4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

乡镇企业,受到技术水平和产品目标市场局限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运转状态。由于拥有的资金量较小,难以引进和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导致企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很难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许多企业不重视人才,甚至没有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因缺乏技术和人才,经营能力差,企业的诚信度不高,对产业情况不了解和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等也是影响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1.5经营管理者管理素质低下

突出表现为:经营管理不善;大部分乡镇企业管理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任人唯亲;不能按市场实际需要决策指挥、组织生产销售;急功近利思想严重,缺乏长远规划;人力资料管理不科学,人才流失严重;管理制度缺失,监督弱化等。

1.6企业缺乏高端人才、管理水平整体落后

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制度,使得企业难以吸引到所需人才,这里有从业人员的社会观念原因,也有业主自身素质不高的因素。缺少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缺失,使企业负债水平整体偏高。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缺乏中长期规划目标。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能力不强、会计制度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弱等诸多问题。

1.7创新资源缺失

当前创新的内涵和范畴在逐步扩大,已经从技术领域拓展到多个领域,如服务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营销创新等,而这些创新又互相联系,成为一个创新系统。业务模式和运营的创新越来越成为驱动变革的关键,合作、协作和技术集成与创新密切相关。各类技术与非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但乡镇企业由于自身的接触范围、规模能力、技术实力等方面因素,获取各类创新资源尤为困难。

2科技情报服务乡镇企业现状

当前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和大量无意义的信息混杂在一起,作为分析研究信息的科技情报部门由于人力和自身能力的限制,逐步减少了对信息资源的分析和研究,降低了提供的服务水平,尤其是基层科技情报机构多以提供与技术创新、市场相关的信息为主要服务内容。

2.1需求与服务缺乏联系

乡镇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和经济状况,决定了其基本不会成立专门的情报部门支撑企业的创新实施,这样的职能多落在主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身上,而这些重要人员事务繁多,无暇顾及信息资源的分析应用。同时,大多数基层科技情报机构虽然设立了专门的企业科技情报服务部门,但由于人员配备较少,且服务对象的产业分散度极大,对专业的要求度又相对较高,因而,只有极少部分乡镇企业了解科技情报机构的工作性质。

2.2服务内容传统

文献传递、专题剪报、行业信息、科技查新、科技翻译、统计数据、专家服务等。这些服务内容虽然已渐渐过度到数字化的方式,但业务的服务模式始终未走出新的方法。近几年,科技信息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加,过去不曾列入科技信息服务内容的市场数据、舆情监测和广告监测等服务内容也已并入服务内容。

作为情报服务机构的科技情报部门,对于信息类的服务大多能驾轻就熟,对于情报类的服务新动象正在逐步摸索,近期出现的竞争情报、行业研究、专利分析以及市场调研等都正在进入科技情报机构的工作内容。

2.3服务能力和深度不足

目前,由于编制和事业单位改革的影响,基层从事科技情报研究的人员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面较窄等制约因素。受过多学科综合培训的人员较少,体现出专业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少、业务技能差等问题。缺乏综合系统分析能力,从而使得科技信息服务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乡镇企业对专业化、个性化的情报服务需求。

近期科技情报服务正处于由信息支持服务向决策支持服务的转变过程之中。传统的科技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是科技情报搜集报道与编辑出版、科技翻译、科技信息咨询、科技查新等.而决策支持服务更注重科技动态跟踪、专业主题情报服务、信息分析与预测、竞争情报、战略情报与决策情报等。

3科技情报服务乡镇企业的策略

信息是企业决策的依据,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前提,是企业开发产品的先导。情报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分析结果,是企业提高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在知识经济社会,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企业为谋求自身的发展,都需要既能把握市场动态,又能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专业部门为企业进行长远规划,确定经营战略。而乡镇企业由于自身情况,决定了它最好的选择是有一个专业的情报机构为其进行战略规划。

3.1情报服务模式的转变

服务对象不可能再采用以前的一对一方式,而应采取一对多的模式,虽然科技情报部门作为专业的服务机构拥有较为完整的人员学科配制,但由于各级科技情报部门的人员数量都并不充足,因此,服务能力也会有一定的限制。为了能为更多的乡镇企业服务,省市各级科技情报服务机构应采取科技部高新司耿战修巡视员提出的服务基层科技的方式更为有利。此种模式可以以当地产业特色为服务重心,围绕服务区域内的大部分同类型乡镇企业提供政策导向分析、产业政策、市场、技术、专利、标准、企业文化、管理等综合性情报服务。在此基础上可进行专题服务、定点服务等个性化情报服务。既解决了情报部门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又可以使更多的乡镇企业得到情报部门的支持。

3.2开展专题情报研究服务

在对大多数乡镇企业提供共的同时,可以对地区重点产业和关注的重点对象提供专题性的情报服务。

3.2.1内参和简报服务;

3.2.2竞争情报服务;

3.2.3宏观政策、趋势分析、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商业计划等;

3.2.4科研成果、新产品和专利的分析与评价;

3.2.5行业调研、市场调查、产品定位、商业机会分析等。

3.3整合本地区甚至周边城市的科研资源

通过建设或已建设的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和服务于乡镇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充分利用科技情报部门对产学研用各方面资源了解的优势,在公共服务平台上为当地乡镇企业在行业专家、科技文献、仪器设施、资源条件、试验基地和专业检测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推动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这方面中关村东升科技园是先行的典范。

3.4培养乡镇企业的信息素养

培养乡镇企业的信息素养是情报部门开展情报服务的重要环节。针对乡镇企业的管理架构、知识结构与技能基础,分层次进行组织,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可以采取现场授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和在线答疑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内容包括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与应用、知识产权保护、情报分析方法、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及有关外语知识等。从而增强用户的信息意识,提高其信息利用能力.推动乡镇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3.5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中介和桥梁作用

近年来,高校科研院所都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的科技成果,但统计数据表明,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遍不超过10%。因此,发挥科技情报部门产学研用契合点的作用,为乡镇企业和科技成果牵线搭桥,促进投入相对较低、实用性较强、收益较高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这是科技情报机构情报服务的重要内容。

3.5.1举办小范围的科技成果会、技术转让交流会,建立并及时更新人才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以便将最新成果信息及时传播给用户、推广到市场;

3.5.2通过问卷走访,收集区域内乡镇企业急需的技术与产品信息、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及其科研合作意向等信息,为科技计划立项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从而使地区科研工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利用率。

3.6加强情报业务研究

对于乡镇企业来讲,技术创新的壁垒较高,非技术创新也许对企业发展更为重要。因而,企业在这样的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情报需求和非技术创新情报需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何融合两者,并提供何种形式的服务都需要进行科技情报部门深入研究。

创新的最终作用在于创造新价值这一论点,已经得到普遍共识。因此,当前创新的关注点也在由全力优先向研发投资转向加强技术扩散。创新的扩散过程中,会与产业发展、社会状况紧密相联,这时,情报需求就不仅是对科技情报的需求,还要对有关的社会现状、趋势分析进行研究,并要与企业的能力与机遇相契合,提出最佳的情报成果,这就对情报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和技能要求。

参考文献

[1]周蓉.宁夏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J].宁夏工程技术,2012,6(11):190-193.

[2]张越.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乡镇企业突围的样本[J].中关村,2012(05):50-52.

[3]党倩娜.我国中小企业创新情报需求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杂志,2010,6(29):30-33.

[4]刘艳敏.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的企业信息服务发展现状及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4(21):3-5.

[5]李树强.田小元等.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信息服务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1(35):43-44.

第5篇

一、战略情报对企业的重要地位

战略情报,即指对解决全局或某一特定领域中一些带有根本性、方向性、政策性、总体性并提供科学依据的情报。战略情报的形成要经过高度的逻辑思维活动,并且具有明显的预测性质,支持企业的战略决策。企业很多决策的失误缘于“非对称信息”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存在。《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是对情报重要性的经典概括。在战略方面运用情报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和“以全争于天下”。“不战”和“全”的追求,充分体现了情报的重要战略意义。目前,制约中小企业提高战略情报搜集与分析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约束以及人力资源匮乏,企业无系统收集情报的平台以及专业情报人员,这影响了企业对战略决策的抉择。中小企业的情报研究仍然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短板”,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本文将重点对中小企业战略情报系统的构建与应用进行研究。

二、中小企业如何进行战略情报研究

(一)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联盟中小企业最贴近市场,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可以迅速调整策略,但单纯依靠决策者的本能和直觉进行生产的粗放式管理就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因而需要专门的一个监测和分析市场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情报系统。目前,在我国各地,中小企业已呈现一定的集聚规模,包括温州模式(以私有民营的家族企业为主体)、苏南模式(以集体乡镇企业为主体)、东北模式(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和珠江模式(以三资企业为主体)等。这些集聚模式不仅使得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集聚效应构建信息化战略联盟,缓解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矛盾,分散单个中小企业承担的风险,而且可以优势互补,是有效的竞争形式。因而,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联盟,完善其战略情报系统,就成为中小企业战略情报研究的必然选择。

(二)中小企业战略情报联盟的构建流程1.确定信息化战略联盟主体及形式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联盟的第一阶段是要确定参与信息联盟的主体。参与信息联盟的主体应是集聚区域内的关联企业(包括核心企业、供应商、销售商)、政府以及周边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充分利用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能力,如情报专业人才、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料和网络优势。我国中小企业可采取不同的形式来构建信息化战略联盟。横向战略联盟是相对松散的一种结构形式,这种形式的战略联盟通常没有统一的竞争情报战略联盟机构,各企业会选派一些相关人员,通过设立分散的竞争情报采集、分析小组来共享竞争情报。垂直战略联盟是一种紧密型的战略联盟形式,通常设有专门的、固定的竞争情报战略联盟机构,对联盟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进行统一指导,全方位整合联盟企业的竞争情报业务工作。中小企业究竟应实行哪种形式的战略联盟组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2.创建集群情报中心企业联盟的情报收集工作主要由中小企业战略联盟信息情报中心负责。企业外部政策、竞争对手与外界的交流、公开出版物、数据库等都是情报中心收集的主要数据。尽管构建了信息联盟,但依然要注意信息的成本收益分析,战略联盟的竞争情报工作应以特定项目、特定需求为重点,围绕特定项目开展,收集的数据应是有针对性的,中小企业不适合搞大规模的地毯式情报搜索。3.收集并分析情报(见图1)情报中心应进行环境监测、市场调查(包括国内外)、对手分析,同时,所收集的情报应有一定的战略预警功能。在信息收集时,要采用并行收集的方法,由于集群各个主体利益不同,对情报的需求不同,各个企业应选择性地筛选自己需要的情报。信息的存储应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集成技术,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竞争情报战略联盟成员存储信息的格式,以确保不同来源的信息皆能转化成相应的格式。在信息收集与存储的过程中应注意弱信号的收集与整理,有预见性、模糊零碎、形式和来源多样是弱信号的主要特征,从竞争情报角度看,弱信号由于其信号含量不大,涵义不明确,通常被企业所忽视。信息分析应有专门的有较高能力和素质的专业情报人员来从事,并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与先进的信息系统进行分析。4.战略决策与预测为企业科学的决策和预测提供依据是情报分析最关键的目的,也是战略情报研究的最终目的。战略决策是在对企业进行内外部环境的系统化分析基础上,根据大量的竞争情报而制定的。战略情报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在预测时可运用的方法有属于文献计量法范畴的技术路线图法(预测未来市场所需的技术和产品需求)与属于非文献计量方法范畴的德尔菲法和情景分析法。5.反情报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联盟收集并分析情报的同时,要积极进行战略情报的防御。在获取外部情报的同时,也应确保企业自己的核心情报不外泄,提高企业的独立防御能力。各个企业不仅要保护自己的核心信息不被联盟内其他企业获知,也应协助联盟企业做好防御工作,从而有效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提高企业的防御能力。

(三)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联盟建设的模型分析我们可以用以下模型来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建设的模型分析。用a表示企业进行信息化联盟建设:a=0为企业进行信息化自建,a=1为企业进行信息化联盟建设。C(0)为企业进行信息化自建设成本,U(0)为其收益。P为企业信息化联盟建设成功的概率,U(1)为企业获得的收益,成本设为C(λ)(协调成本、妥协成本、整合成本以及维护成本),λ表示企业联盟规模,通常λ越大,成本就越高。

三、结论

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较短,每年都会有很多中小企业倒闭。在金融风暴中,受国际市场购买力体下滑的影响,我国江苏、浙江等地依赖出口的中小企业发展遇到障碍。身处网络化和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国际竞争市场中,中小企业如果想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提升企业自身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改粗放式经营为精细经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重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科技促发展。

作者:高婷 王建秀单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经济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服务

期刊是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大学生素质教育及促进产业活动的重要文献类型,是高校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之一。图书馆中的期刊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速度,关系到校园人文素质的发展。因此,期刊部门的当务之急是优化期刊信息资源的管理,打开期刊工作的新局面,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笔者将结合实际工作和体会,谈谈如何做好期刊的资源建设、有效利用和服务工作。

1更新观念,提高技能,强化期刊意识

在高校图书馆的期刊管理工作中,一些传统的做法尽管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但未被认真对待。从思想认识方面看,高校期刊工作者对新形势下的工作性质认识不足。高校图书馆由于受“重书轻刊”“重藏轻用”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普遍缺乏主动开发期刊信息的意识。不少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者认为其工作只是“看摊守业”,不重视期刊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利用,致使期刊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从工作技能方面看,期刊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人员人数不少,但受过系统的文献情报信息方面的专业教育的人员不多。

要适应新形势,就要不断冲破传统陈旧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人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具备较好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掌握图书管理和期刊工作的专业知识,胜任期刊文献搜索、整理、翻译、检索文摘等工作;应掌握某一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期刊管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传统型向现代化型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分散单干向资源共享转变,为读者做好咨询和导读工作。

期刊文献资料只有被利用时才能转化为情报,才能体现出它们的价值(包括参考价值、情报价值、学术价值),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期刊工作者要通过更新观念,在“用”字上下功夫,要提倡用,要探索使用期刊的多种途径,使期刊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期刊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把馆藏期刊文献转化为情报,通过用户的利用变成有用的知识和情报,从而转变为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强化期刊意识,不仅能使期刊工作的情报职能得到有益的发挥,而且能激励期刊工作人员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服务机制,对优化期刊管理,活化期刊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统筹兼顾,建立合理的馆藏期刊结构

期刊采购质量与期刊开发利用密不可分,一个丰富的、结构合理的馆藏期刊体系是保证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建立起一个适合本单位读者需要的良好信息源,形成本校的特色馆藏,是提高期刊利用率的基础。高校图书馆馆藏期刊的构成要与本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生素质教育等相关。期刊采购应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本校所设专业、科研方向的基础上,确定期刊采购原则,明确收集的范围与重点,使本馆的期刊符合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科研课题和师生的学习需求。

核心期刊的选订要偏重于学校特色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及重点课题,要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读者对期刊的使用情况与要求,宏观上掌握用户对各种期刊的利用率,微观上掌握被利用期刊的深度与内在联系。应使学校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的核心期刊文献,在种类和数量上得到基本保证,形成独特的期刊馆藏特色。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即引文分析法、文摘法、载文量法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出馆藏核心期刊、相邻期刊、相关期刊的品种和范围。期刊选订既要保证重点,也要兼顾相关学科与边缘学科,还需符合以“读者为本”的思想。根据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以本馆的经费为基础,以本校的教学、科研、产业活动需要及馆藏期刊的利用情况为前提,合理地拟定期刊采集计划。为了满足一般性阅读的需要,适量订购一些如低年级学生喜欢阅读的文学艺术类、娱乐类等综合期刊,尽可能使馆藏期刊品种趋于合理。处理好一般学科与重点学科、中文刊与外文刊间的关系,并注重藏刊的剔旧工作,使馆藏期刊结构朝着准、精、全的方向发展,以便达到馆藏期刊结构与读者需要相互协调的目的。

一个理想的期刊信息源,是一个由不同种类、不同内容、不同学术层次等方面组成的结构框架。因此,在选订期刊时,应认真研究期刊资源的分布规律,从内容多样、品种繁多的期刊中选择和确保本馆所需情报涵盖量的期刊。

3创新服务,扩大期刊开放度,提高期刊利用率

专业期刊、科技期刊利用率不高是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重藏轻用、连续性与完整性差、读者检索能力差、服务方式单一等。因此,图书馆应创新管理服务措施,提高期刊利用率。

(1)加强现刊和过刊的基础管理工作。

现刊、过刊实行全面开架阅览,是期刊文献充分发挥情报作用的较好形式,是提高期刊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对于现刊要做到“快”,要提高现刊“验收、登记、分类、盖章、上架”等环节工作的效率,尽量做到现刊到馆后当日验刊、上架与读者见面,满足读者的需求,充分发挥现刊的时效性,保证期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对于过刊要做好管理工作,要控制好丢刊、乱架、破损等情况,在日常管理中“丢刊”可以通过设置监测器来控制。“乱架”可以通过刊脊上注色标、类目指示牌、发放代刊牌等加强管理来解决。“破损”可采取期刊上架不要太满,留一定空隙,减少磨损,管理人员及时做好修补工作并保证质量,严格规章制度等措施来解决。

(2)延长开发时间,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现在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开馆时间现为两班制上下班,对用户实行全天开放(每天早上八点至晚上十点),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利用期刊信息资源。

图书馆的阅览环境直接影响读者对期刊的利用率,所以期刊阅览室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桌椅干净、窗户明亮,期刊排架正确、整齐,每种期刊都位置固定,方便读者阅览;第二,把新到期刊、专业期刊、交换期刊及外文期刊单列,或建立特种文献阅览室,供高层次读者的阅览;第三,在阅览室显著位置放置期刊目录、新刊导读等资料,并开架借阅;第四,配备较完善的文献情报系统、检索工具和必要的工具书,供读者检索、查询。

4活化期刊信息资源

一般说来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利用率只有30~40%,外文期刊利用率更低为15~20%。期刊文献资源只有经过有效的梳理和激活,才能真正发挥其特有的知识信息作用。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激活方式及技巧,推动期刊文献的深层次开发和信息化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活化期刊信息资源显得更为重要。期刊工作人员应冲破传统的旧观念,从期刊的外表加工向文献的内容加工发展,对期刊资源进行深层开发,即从单一的期刊刊名、类目加工,转变为多角度的期刊的主题、关键词、文摘、提要等的加工,使期刊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有效的利用。

(1)加强期刊宣传、报导工作。期刊的宣传、报导是用户了解期刊,利用期刊的前提,是期刊信息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高校图书馆必须开展好馆藏期刊的宣传报道工作,宣传报导的内容包括教育信息、科技发展动向、新的科技成果、学术研究动态、新期刊内容介绍、馆藏期刊介绍等。可以用办期刊宣传栏、书本式新刊通报、复印张贴新刊目录、放映声像资料等其形式。通过宣传,用户将获得的知识、信息用于教学、科研与各项工作中,以实现期刊信息的价值。同时阅览室管理员要多写导读,引导读者选读好刊。另外,通过创办期刊宣传通讯、剪报、编制馆藏目录、咨询服务等形式,向读者宣传介绍期刊收藏情况、期刊分类法、目录体系等,使读者对馆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好地利用期刊。

(2)开展好咨询导读工作,积极开展定题服务。

导读工作是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主要途径。期刊工作人员应熟悉本馆各种专业期刊的性质、类型、内容等,应针对学校重点学科、重点科研课题的相关内容,为科研人员提供广、快、精、准的信息服务;对新入学大学生做好阅览室期刊导读;针对毕业生做好毕业论文相关资料推荐;积极利用网络开展多样化的咨询等。期刊工作人员经常进行调查研究,在了解用户的科研课题需求的基础上,主动地、有选择地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最新情报资料、准确的有关数据,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用户。这为用户完成科研课题可起积极作用。

(3)健全和完善期刊检索体系。

健全和完善期刊检索体系,是充分开发利用期刊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期刊订购、编目、分类、排序、装订、检索等工作可直接在网上进行,读者通过网络系统,就可以了解期刊的订购情况、现刊到馆情况及馆藏情况。完善的检索工具,是用户利用期刊资源的先决条件。各高校图书馆根据期刊不同于其他类型文献的特点,即散、新、快、广等特点编制各种检索工具。

5加强期刊工作理论研究

期刊工作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体。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期刊管理工作只停留在埋头搞具体的业务(期刊采集、分编、登账、借阅、装订等)上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这要示期刊管理工作者要进行期刊工作规律的研究,不断探求期刊工作的最佳方式和手段,可根据期刊工作人员实际,有计划地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或分批离职进修等。在进行期刊工作研究中,可借鉴别国期刊工作的经验,吸收别国的期刊工作研究成果,立足本国实际,建立较完整的期刊工作理论体系与工作规范,指导期刊工作。

总之,高校图书馆要做好期刊的读者服务工作,就要从源头抓起,做好期刊的资源建设,形成本校合理的特色馆藏,创新管理服务新措施,全面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搞好优质服务,进一步提高期刊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岱霞.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与服务的创新[J].图书馆学研究,2002,(08).

[2]祁靠成.论高校图书馆期刊信息的开发与利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04).

[3]孟齐霞.论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利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04).

第7篇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以下简称重大疫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全国救灾防病预案》、《陇南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陇南市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和《西和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疫情分级

根据传染病疫情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等因素,将传染病疫情划分为Ⅰ级

(特别重大)、Ⅱ级

(重大)、Ⅲ级

(较大)、Ⅳ级

(一般)等四个级别:

Ⅰ级(特别重大疫情)

1.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我县,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疫情有扩散趋势;

3.发生波及我县在内的多个地区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我县,并有扩散趋势;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在我县流行;

5.国务院卫生健康委认定的其它特别重大突发传染病事件。

Ⅱ级(重大疫情)

1.在我县区范围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相关联的疫情波及我县;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我县范围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病20例以上;

3.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4.霍乱在我县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

5.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我县,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我县,尚未造成扩散;

7.国务院卫生健康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认定的其它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

Ⅲ级(较大疫情)

1.肺鼠疫、肺炭疽病例在我县发生流行,1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

2.腺鼠疫在我县发生流行,

1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

3.霍乱在我县范围内发生流行,1周内发病10一29例;

4.一周内在我县范围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国务院卫生健康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认定的其它较大突发传染病疫情。

Ⅳ级(一般疫情)

1.腺鼠疫在我县范围内发生流行,1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2.霍乱在我县范围内发生流行,l周内发病9例以下;

3.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百色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认定的其它一般突发传染病疫情。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县范围内发生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时的应急处置工作;我县周边地区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的紧急防控工作;我县或周边地区出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的紧急应对工作。

1.5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快速有效、减少损失;依靠科学、规范处置。

2.组织体系及职责

2.1应急指挥机构

2.1.1县重大疫情应急指挥部组成

成立xx县重大疫情应急指挥部,县政府分管卫健工作的副县长担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和县卫健局局长担任副组长,县卫健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商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民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住房和规划建设局局、县科技局、县生态环保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

县重大疫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卫健局,县卫健局主管业务的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重大传染病疫情日常工作。

发生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县应急指挥部指挥场所原则上设在县应急指挥中心,县应急指挥部成员实行集中办公,统一和指挥处置工作。

2.1.2县重大疫情应急指挥部及办公室、成员单位职责

县重大疫情应急指挥部职责:研究部署全县重大疫情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有关单位制定与组织实施各类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指挥、组织和协调全县的重大疫情应急工作,决定和组织实施本预案。

县重大疫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负责突发重特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衔接和协调,制订和修订《xx县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

成员单位职责:

县卫健局:负责制定预防和控制重大疫情的各项技术方案;负责确定监测点及监测网络,及时掌握事件动态;负责组建专家组;组建培训应急队伍和医疗急救队伍,做好患者的调查和救治工作;对现场进行卫生处置,提出并落实控制措施;开展健康教育,保护易感人群;必要时,提请县政府对疫区采取疫情紧急控制措施;负责组织全社会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县发改局:负责组织应急疫苗、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械、防护用品以及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储备和调度,保证供应,维护市场秩序,保持物价稳定。

县教育局:协助做好全县教育系统重大疫情的处置,做好学校、托幼机构的健康教育工作;负责落实学校内重大疫情的预防控制措施。

县公安局:及时封锁指挥部指定区域,负责做好疫点、疫区现场的治安管理工作;搞好交通疏导,保障疫情处理车辆、人员迅速抵达疫区;对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不予配合的,协助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严格互联网信息管理,实行24小时网上监控,及时封堵、删除有关谣言和歪曲报道,并依法打击和处理谣言制造和传播者。

县交通运输局:配合做好对乘坐公路交通工具的人员进行交通检疫、查验工作,防止传染病通过交通工具传播;承担全县处置重大疫情所需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应急处理物资的紧急运输任务,确保运送应急处理物资的车辆及时到位。

县商务局:负责全县处置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供应;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市场秩序的整顿。

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开展与人类接触密切的动物相关疾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县民政局:组织做好疫区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负责对特困群众进行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相关政策做好参保群众的医疗救助工作。

县住建局:负责城镇垃圾、粪便的清运处理,配合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环境卫生水平;指导组织全县环卫系统强化环卫设施、装备的消毒预防工作。

县科技局:支持开展重大疫情应急相关科学技术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组织科研力量开展应急防治技术科研攻关。

县生态环保局:负责全县范围内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理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对全县范围内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负责制订全县旅游行业处置重大疫情工作标准和措施,防止传染病疫情通过旅游途径扩散;督促涉外宾馆、饭店等落实有关工作措施。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职责范围内组织开展食品重大事故的调查;负责全县处置重大疫情所需医疗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维护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正常秩序,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行为,确保医疗救治药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依法开展对处置重大疫情所需物资的市场监管,把好市场准入关,维护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对药品、医疗器械以外的其他应急物资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保证产品质量。

县财政局:确保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必需的重大疫情防、控、治专项经费,筹集重大疫情防控工作经费。

2.2日常管理机构

县卫健局负责全县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的日常管理工作。

2.3专家咨询机构

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组负责对重大疫情和应急措施进行综合评估,为领导小组提供决策咨询、工作建议和参与应急指挥。

2.4疫情处理专业技术机构

2.4.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县卫健局和上级疾控中心的要求,做好重大传染病日常监测与管理工作;督促落实县内监测点医疗机构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及时上报监测信息;做好病人流行病学调查、样品采集工作,及时报告病例动态情况;承担疫情现场处置工作;确定密切接触者,指导落实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工作;确保生物安全的情况下做好样本的运送,以及开展防病培训工作和宣传教育。

2.4.2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建立由主要领导直接负责的防治工作小组,健全院内工作流程,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加强院内消毒等预防工作,做好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防止医源性感染。做好病例监测报告,对有可疑症状的病人在尚未明确诊断前要采取相应的临时隔离措施,预防疾病的传播,医院门诊根据疾病主要病症开展预检分诊工作。

定点收治医院:县人民医院为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要成立专家组,负责重大传染病留院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会诊、收治,积极救治病人;按时报告收治病人的动态情况;不断完善治疗方案,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必要时,做好病人转诊和会诊工作。

2.4.3卫生监督机构:主要负责对医院、公共场所的消毒隔离、传染病报告的监督检查。

3.疫情监测、预警

3.1疫情监测

全县建立统一的重大疫情监测、预警与报告体系。包括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卫生监督、实验室监测、哨点监测和群众举报电话网络。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计生监督所负责开展重大疫情的日常监测工作。

县卫健局要按照省市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开展重点传染病的主动监测,包括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监测、自然灾害发生地区的重点传染病监测、主要症状和重点疾病的医院哨点监测等,并加强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县卫健局、疾控中心和卫生计生监督所要向社会公布重大疫情报告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

3.2疫情预警

县卫健局要根据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计生监督所报告的监测信息,按照重大疫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迅速组织本级专家咨询委员会认真分析,及时向县应急指挥部和县政府报告或提出建议,由县政府审定公布。预警级别依据重大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划分为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重(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表示。

4.

疫情报告

4.1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4.1.1责任报告单位。

(1)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健部门指定的重大疫情监测机构。

(2)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3)各级卫健部门。

(4)其他有关单位,主要包括重大疫情发生单位、与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工作有密切关系的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等。

4.1.2责任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

4.2

报告时限和程序

重大疫情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重大疫情,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卫计局报告。

县卫健局接到重大疫情信息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政府报告,同时以电话、短信、书面专报三种形式向上级卫健行政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县政府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4.3

报告内容

重大疫情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要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展。

首次报告未经调查确认的重大疫情或存在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和拟采取的措施。

经调查确认的重大疫情报告应包括事件性质、涉及范围、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事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事件处理结束后要及时写出结案报告,并按程序上报。报告的具体要求按照国务院卫生健康委的有关规定执行。

4.4

网络直报

各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机构)可直接通过互联网上的专用系统报告重大疫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收到报告信息后,应及时审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并汇总统计、分析,按规定报告县卫健局。

5.应急响应

5.1疫情报告

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后,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按照疫情报告规定的时限和程序报告。县卫健局接到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迅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并按规定向县政府和市卫健委报告。

5.2疫情评估

县卫健局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成立重大疫情专家评估委员会,对重大疫情调查结果进行评估,初步判定重大疫情的级别,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县政府和市卫健委。

5.3疫情信息监测和处理

各级医疗机构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积极开展重大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对重大疫情医学观察病例数、疑似病例数、临床诊断病例数、实验室确诊病例数、疑似转为临床诊断病例数、死亡病例数、治愈病例数、仍隔离治疗数、排除病例数、排除疑似病例数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分析、评估,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5.4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支持,流调工作原则上要由两名流调专业人员共同完成。流调信息要及时向收治病人医院反馈,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调查时,要追踪调查该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掌握密切接触者与病人的关系、与病人接触的时间、地点、接触方式等,并做好记录,同时报请县政府实施隔离医学观察。

流行病学调查的质量控制和评价由县卫生计生监督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

5.5隔离治疗和医学观察

各级医疗机构对留院观察病例要就地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及临床诊断病例由定点收治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要实行隔离医学观察。

5.6消毒处理

医院门诊、急诊、病房和放射科、转运病人的专用救护车、病人住所、公共场所等的消毒处理工作按照有关消毒规定执行。

5.7疫点、疫区确定及控制措施

疫点、疫区的确定及采取的控制措施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5.8医疗救治

在重大疫情发生时,应当立即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建立医疗救治调度指挥中心和专门医疗救治网络,确保病人及时得到接诊、收治和转运,全力救治重症病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5.8.1定点收治医院

县人民医院主要收治重大疫情的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同时参与组成专家组负责全县重大疫情的会诊工作。

根据疫情的发展,县卫健局可随时指定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为扩充的定点收治医疗机构,被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必须按要求设置床位及其它必备设施。

5.8.2诊治及出院标准

对重大疫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推荐治疗方案和出院标准,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健康委制定的有关规定执行;若国家尚未出台,由县卫健局组织有关专家制定本县的相关标准。

5.8.3病情动态报告

定点医疗机构收治重大疫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后,病人救治情况要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日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总后要报县卫健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健局汇总后报县政府和市卫健委;病人病情发生明显变化时,要随时报告。

监测点医疗机构收治重大传染病疫情留院观察病例后,也要按上述方式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日报告和随时报告。

5.8.4应急结束

如重大疫情的末例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发病例出现,可以终止应急反应。符合特大和重大的传染病疫情报请自治区卫健委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或省重大疫情防控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健康委报告。

符合较大的传染病疫情报请市卫健委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市人民政府或市重大疫情防控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自治区卫健委报告。

符合一般的传染病疫情,由县卫健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请县政府或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市卫健委报告。

后期总结:当本期疫情应急响应终止后,组织对本次疫情的应急处理情况进行评估,完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及经济损失情况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调查报告上报上一级卫健委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应急保障

6.1应急队伍保障

县卫健局应建立各自的预防重大疫情应急处置队伍,当重大疫情发生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各医疗机构建立相应的疫情监测与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消毒、物资供应、医疗救治等突发重大疫情处置分队。

6.2物资保障

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做好物资储备、调运和调剂余缺工作,畅通疫区物资供给渠道,严格执行急需物品供应流程,保障疫区居民食品和生活用品的正常供应。所有防治物资、人力、财力由指挥部统一调动。

6.3宣传保障

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开展重大疫情处置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对公众开展重大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增强全社会对重大疫情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6.4维稳保障

各政府组织要通过各种渠道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消除恐慌,安定人心。党、政、军所有公职人员要坚守岗位,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对有推诿扯皮、玩忽职守、拒绝调动、临阵逃脱等行为者要追究其行政、刑事责任。

7.附

7.1重大传染病疫情概念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

7.2预案解释、修订

本预案由县卫健局负责解释与修订。

第8篇

关键词:气象服务 现状 趋势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的、多变的气侯环境条件下进行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的每个环节都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因而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掌握当地的天气、气候知识及天气、气候预报信息。气象部门本身就是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气象为农业服务是气象服务的首要方面。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农业新技术的推进以及中国气象局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应用。农业、农村、农民对气象服务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现行的农气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已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气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1、农业气象服务内容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并行到发展。农业气象服务设在国家、省、地、县四级气象机构内,已成为气象事业基本业务。服务对象是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广大农民群众。通过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人工增雨服务、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农业气象情报和预报服务,每年都创造重大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

气象部门为农业服务主要目的是防灾减灾,增产增收,发送生态环境。目前服务的主要内容及途径如下。

(1)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长、中、短期预报,提示农民在气象灾害到来之前做好防灾准备。

(2)提供防灾、减灾的农业气象决策依据。根据所研究 成果、提供抗旱、抗低温、防霜等措施,提供灾情信息。

(3)农业气象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提供作物长势、灾情、土壤水分、天气气候条件等农业气象监测和预测信息,并分析气象条件利弊,提出趋利避害 农业生产管理建议。

(4)提供作物生长及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提供播种、施肥、发育期、收获期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提供预报结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5)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每隔几年对全国各地农业气象气候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分区,服务于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化农业生产发展。

(6)人工影响天气。每年春季进行人工增雨飞行作业及人工防雹作业,防御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在全国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7)森林防火服务。开展森林、草原火险气象预报,用气象卫星监测森林、草原火情。

(8)为生态建设服务。生态环境变化与天气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气象部门可提供对生态变化的监测结果,并提供与生态有关的气候环境变化资料及气候论证,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2、农业气候服务存在的问题

(1)服务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不适应。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提供的常规农业气象服务,特别是单一的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要。应及时调整目前农业气象观测的监测内容,根据当地种植的特色和需求,扩大农气观测品种、丰富情报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时效,并逐步开展精品经济作物的农业气象服务。

(2)仪器陈旧、人员知识老化、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资料处理靠手工,技术更新太慢,人员知识老化,基础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农气服务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拓展服务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气象和遥感业务服务领域拓展的空间广阔,但现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方案和实施方案尚不匹配,低水平重复较多,离形成业务服务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和创新较少;对于综合性项目,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步子太慢,如调整农业气象观测内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站等;农业气象业务服务 信息化(如农气了表)工作滞后,急需建立新一代农业气象服务现代化系统。

二、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路与趋势

1、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

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与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等开发示范基础。加强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与应用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示范服务。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主经,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优化布局,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区、分类及评估;为区域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2、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抵御能力

第9篇

近年来,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较多,包括非典、甲型H1N1流感等,而高校属于科研与较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广西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不仅会严重危害在校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而且容易引起群体慌乱,导致教学秩序难以管理,甚至影响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状况。我国广西省有关部门对此相当重视,因此,建立一套完善、全面的广西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刻不容缓。

广西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现状

(一)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广西高校的应急管理质量较低,主要是由于高校的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制度不规范。当突发事故时,高校缺乏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方案及时进行处理,仅仅采取临时解决措施,效果不大,导致灾害扩大,局面难以控制。

(二) 应急管理机构不齐全

广西高校当前的应急管理机构不齐全,并未设置应急管理部门,缺乏固定的突发事故处理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在突发事故时,情况紧急,高校难以及时安排好相关事故处理部门及负责人,不能迅速监测、管理事故的发展情况,使得事故管理工作难以开展,效果不佳。

广西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一)应急预测机制

广西高校应当通过建立高效的应急预测管理机制,及时监控,通过有效、适当的监控与预防措施,尽量避免突发公共事件,在事故发生之前做好防范措施,将伤害降到最低,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

(二)建立高效的预警制度

通过建立高效的预警制度,可以有效的防范与解决由于突发性事件所产生消极影响,并及时处理该突发公共事件,将伤害与影响最小化。各大高校应该通过开展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逐一排查,通过分析,并结合突发事件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落实具体处理方案。广西高校应当加强学校的日常预警管理,尤其应当加强收集网络信息资源,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控力度,全面、有效的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能力与应急能力。

(三)建立应急管理方案

广西各大高校应当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方案,未雨绸缪,在发生公共事故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最优越的方案进行应急处理。

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突发事件的战略规划,编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方案,可以在公共事件突发时,以最快速、最适宜的方案进行应急管理,预防灾害扩大。

其次,高校应当有针对性的进行应急管理方案的编制工作,可以由各个部门编制相关应急方案,通过高校的最高决策机构进行审核、确定,由校领导最终将已确定的应急管理方案。应急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学校决策部门、组织部门、应急信息、预防措施、救治措施、安全策略、评估恢复等,确保在高校突发公共事故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应急管理,保证学生的身心安全、健康,避免伤害扩大化。

(四)建立应急管理监测体系

由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较大,后果较为严重,高校应当建立应急管理监测系统,采用有效的应急预测技术与体系对有可能发生的公共事故进行预测,评估伤害的严重程度,采取预防措施。应急管理监测系统指的是通过建立完善、健全的可以有效感应突发公共事件的信号监测与报告体系,由系统所发出的的信号与公共事件间的关系进行判断,可以有效帮助高校采取高效、全面的措施,尽快处理事故。

其中,应急管理监测体系必须通过收集相关重要情报信息,以统计方式与影响评估体系进行整理,并定期监控高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及时监控、管理,结合相对应的应急管理措施与方案,进行应急处理。

另外,应急管理监测体系主要分为:事故信息部门、组织部门、保障恢复组,对高校的公共事件做好监测与预防,由事故信息部门收集、整理情报信息,充分调配教师及学生力量,切实做到快速、全面、有效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避免引起学生与教师的恐慌情绪。。

二、加强突发事件的情报信息工作

高校必须通过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情报网络资源,包括院系到专业、具体班级的情报信息。高校还可以通过设置站哨点对事故进行检测,收集事故信息,对搜集到的具体资源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完善,将具体信息上传到高校情报信息网络资源,确保高校的突发事件情报信息可以为检测公共事故的发生概率与发生情况提供作用,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及伤害率。

(一)应急沟通机制

1、应急沟通的主体

(1)高校教职工及学生、学生家长。

由高校的应急预警体系可以预测可能会发生公共事件,预测管理与监控小组应当及时通知学校内的教职工及学生、学生家长有关事故的具体情况,预防措施等,避免导致学校混乱。预测管理与监测小组在进行信息时,应当尤其加强注意学生与教职工的心情,引导教职工与学生全力配合学校的工作,降低事故的上海率。

(2)高校的上级部门。

由于公共事故不仅危害性大,而且危害蔓延速度较快,高校必须与相关上级部门进行报告,请求适当的支援。高校应当确保事故的发展得到控制,避免出现大量伤亡的情况。

(3)新闻媒体。

当公共事故发生之后,高校必须成立专门的沟通小组与新闻媒体联系。沟通小组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尤其要注意回答媒体的措辞及解决措施,从容不迫的应对新闻媒体,高校应当为外界树立运筹帷幄的形象,避免产生恐慌,引起不必要的扰乱。

(二)应急沟通方式

在面对突发的公共事故时,高校必须保持信息渠道畅通,选择适宜的方案进行应急处理。在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之前,学校应当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控制、管理现场,经过详细的调查与了解,将事故的具体起因及发展现状,引发的问题及防治对策等内容,向高校内部的教职工、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沟通的渠道方式主要包括:以校园网通知的形式、以高校论坛、BBS平台、以网络博客、学生及教师的邮件通知方式等,及时最新信息与事故情况。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与教职工在网站上互动讨论的方式,由学校学生会等社团管理委员会人员进行管理,尽量正面消息,及时辟谣,防止图谋不轨的人散播谣言,引起高校校园内恐慌,降低事故发生后的伤害率及影响率。

另外,除了事故的具体实际情况发展状态之外,高校还应当抚慰学生与教职工的心理,避免引发恐慌,产生不必要的混乱。因此,高校应当及时公开事故的进展情况及处理、解决方式,避免教职工与学生的大量猜疑,使得后果更为严重。

(三)应急决策与处理机制

1、建立健全的应急决策体系

由于高校的突发事件情况紧急,除了提前制定较为完善、系统化的应急管理、处置方案之外,广西省高校还应当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成立应急决策管理、处理部门,及时进行决策管理探讨。

高校发生事故之后,如何处理事故成为整个事态发展的关键之处。高校必须确保所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防治、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在突发事故之后,高校应当通过商讨,及时作出决策,以最合理、最适当的措施、方案进行处理,控制突发事故的局势及发展状态,降低事故的灾害性及发生范围,保护学校的教职工及学生健康。

2、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理体系

高校定了主要的决策思路之后,应当着手进行事故处理,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理体系,在事故发生后全面、有效、快速的抑制住事故的发展态势及发展速度。根据事先准备的应急方案,及时向教职工、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工作,并将事先准备的应急方案稍微调整,及时落实到预防工作之中。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学校进行卫生管理、控制工作,确保学校内的卫生环境,尤其是食堂、教学楼等场地的卫生达标。高校还应当加强对后勤的管理,健全医疗保障措施,包括医疗药物、医护人员的配备,确保各个环节都准备充分,责权分明,稳定校园局面,及时对学生及教职工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及教职工的心理素质,从而加强身体锻炼。尤其是当发生流行病毒时,通过提高学生与教职工的身心免疫能力,提高学生抵抗病菌侵入的能力。

(四)应急保障与恢复机制

1、建立应急保障机制

高校必须事先做好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的应急保障,确保突发公共事故时可以有充足的应急资源供给,保障高校的应急物资、设备的可使用性,确保突发公共事件时,可以从容应对各类情况。

2、高校在事故发生之后,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组建应急部门,包括主要负责人员、医护人员、执行人员及义务学生,确保在事故发生之后,采取适宜的方针措施,或将事先准备的应急方案投入实施,防止事故灾害继续扩大化。

(五)建立应急恢复机制

1、广西高校应当及时组织事故过后的恢复、重整工作。

当事故过后,高校应当适时对事故所产生的的灾害进行评估,并制定后期恢复、重整的工作计划,结合此次事故发生的原因及管理中发生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日后的应急管理工作。另外,高校还应当尽快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采取高校的措施避免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2、加强对学生及教职工的心理辅导工作。

由于突发事故极有可能带来较大的伤亡或财产损失,学生及教职工的心理承受巨大压力及失落感、落寞感,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及教职工的心理辅导工作。高校可以通过团体或针对单独个体的方式,对学生及教职工进行辅导,与其沟通,帮助学生与教职工早日恢复心理状况,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秩序。

结语

由于高校突发事故的紧急性与难以避免性,广西高校应当加强对事故的预防及事故发生的应急方案制定,确保在事故发生时可以有效、及时进行应对与处理,使得突发事故发生率及发生后的灾害率最小化。通过建立完善、可行的高校突发事故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学校处理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保障学校内教职工与学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秩序。

第10篇

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相关概念、开展现状、常见模式、运行机制进行总结;对其主要工作内容、困难及对策进行分析。指出学科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资源保障、搭建学科服务平台、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开展信息服务、进行学科用户教育和学科馆员能力升级;针对现状提出对策,包括完善学科服务管理机制、优化学科服务人才队伍、不断更新学科资源库、活跃学科服务平台功能等。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学科研人员和准专业人员,他们的信息需求具有明显的学科性,需要高效地选择、组织、过滤及分析学科信息资源,满足此类需求也就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内容,由此,学科服务应运而生。

概念

1.1 学科服务的概念

学科服务是以学科为基础,以学科馆员为核心,采用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进行学科信息存取和学科情报分析的服务活动,是具有开拓性、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式创新服务[1-2],其本身具有研究性、学术性和知识性三方面的特点以满足用户在学科活动(尤其是学科建设活动)中的信息需求。学术服务团队是实现学科服务的主体,团队成员包括学科馆员、咨询馆员、普通馆员、学生队伍、学术顾问[3],而学科馆员在其中处于中枢地位。

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和网络设备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能为学科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发展及相互渗透,学科服务理念已成为图书馆深化服务功能的重要指导思想。

1.2 学科馆员的概念

学科馆员是以学科为对象,依托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熟悉图书馆馆藏和资源利用手段、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及文献获取能力,且与某一学科建立专门联系的图书馆高级专门服务人员,也是拥有某一学科专业领域扎实知识和较高信息素养的图书馆员[4]。以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高级专门人员对口服务模式即为学科馆员制度,它是主动为对口院系开展全方位信息服务的一种服务模式,主要包括 “学科馆员-图情教授”协作模式、“学科分馆-学科馆员组合”模式、专职学科馆员直接负责模式及高素质馆员兼职模式[5]。各高校图书馆设置学科馆员的方法大致类似,即针对不同学科或不同院系安排有对口学科背景的图书馆员担任学科馆员,每位学科馆员专门联系一个学院或几个系部,并与资深图书情报教授研讨和交流信息。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新举措,同时也给图书馆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是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驱动力。

开展现状

2.1 学科服务开展情况

国外学科服务项目开展较早,相对来说也比较成熟,1950年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大学图书馆设立分馆并配备学科馆员,这是学科馆员制度最公开、最正式的建立标志[6],2007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对63个研究图书馆的调查发现, 94%的图书馆开展了学科服务[7],并建立起完善的管理、认证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取得了很大成效。我国自1998年清华大学首先实行学科馆员制度以来,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30多所重点大学的图书馆也相继设立了学科馆员,实施学科服务,修薇薇[8]在2008年调查发现,108所“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中已有83所开展学科服务,所占比例为76.85%,现在几乎所有的“211工程”高校和许多非“211工程”高校都已开展了学科服务,国内对学科馆员制度理论的研究已进入成长期,在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方法、实施模式、实施手段、服务目标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国外学科服务主要以二级学科为对象,几乎覆盖校内所有学科,学科馆员的数量也较多,冯东调查发现美国2007年排名前20位的大学图书馆有18所开展了学科馆员服务,其学科划分平均数为84,配备的学科馆员平均数为89,其中最多的是耶鲁大学,有155名学科馆员,而国内2007年排名前20位的大学图书馆有11所开展了学科馆员服务,其学科划分平均数为17,配备的学科馆员平均数为13,其中最多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有22名学科馆员[9];高利华调查发现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最多的是武汉大学,有38名,最少的是新疆财经大学,有2名,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最多的是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有173名,最少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健康科学中心,有9名[10]。可见国内高校的学科划分与学科馆员数基本吻合,但数量明显少于美国,且各图书馆设立的学科馆员数量差别较大,这可能与学科划分、学科发展情况及重视程度不同等有关。

2.2 学科服务模式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创新模式,是用户和馆藏资源之间交流的渠道,而构建合理的学科服务模式是开展学科服务的关键,许多学者对学科服务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颜世伟[3]认为学科服务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学科馆员制度,二是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服务,以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开始建设“重点学科导航库”为代表,随后许多高校图书馆也构建了自己的学科导航数据库,三是学科建设平台,以2006年10月“学科建设服务门户”的正式启动为标志。

王群[11]总结了几所大学图书馆有特色的学科服务模式:清华大学模式是构建馆员、教师顾问、学生顾问三位一体多元性的服务团队;同济大学模式是构建重点学科导航和特色学科服务平台;上海交通大学模式是在理论层面对学科服务体系进行较为全面的架构,在实践上通过设立学科服务规划分步骤实施服务。

2.2.1 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以有机融入用户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为用户构建一个适应其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信息保障环境为目标,以学科为单元提供集约化的深层信息服务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机构重组、资源组织、服务设计和系统构架等形成的全新运行机制[12]。

嵌入式学科服务方式有三种:物理嵌入是指从图书馆建筑转移至用户的物理空间并提供服务;组织嵌入是指服务经费由用户方提供,甚至由用户方直接进行管理的嵌入式服务方式;虚拟嵌入是指在用户的虚拟空间中提供针对[13]。其服务内容包含文献处理的整个流程,从读者信息需求分析到嵌入教学与学习、嵌入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和嵌入临床工作[12]。

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嵌入式学科服务,如厦门大学的具体做法是嵌入教学过程,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嵌入科研过程,开展知识服务;嵌入学习过程,指导用户学习;嵌入馆藏资源建设,构建资源保障体系[14]。

2.2.2 基于IC的学科服务模式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动态的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它是将硬件、信息资源、服务体系融于统一空间,用户在该空间不仅可享有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而且可以以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研究[15]。毛军认为最小的IC可以是一个网络教室或电子阅览室,配置了WIFI无线上网的图书馆也可称之为IC,多个图书馆加网络以及“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网吧)网络”也可被称为广义上的IC[16]。

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于2006年5月构建了国内首家IC,图书馆在图文中心二楼选取了一个500平方米的空间作为IC试点,划分出信息咨询台、小组讨论区、个人学习区、多媒体视听区、打印扫描区、休闲区等多个区域[17]。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IC项目建设也相继展开。

学科信息共享空间(Subject Information Commons,SIC)是IC与深层次的学科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是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科的一个持续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运用IC服务理念将图书馆文献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研究服务及媒体服务等功能进行整合以开展学科服务。为保证与IC的成功建设,一般建议首选本校重点学科进行IC建设。服务内容包括馆藏信息服务、信息搜索服务、信息交流服务和媒体制作服务等[18]。

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基于IC的学科服务,如东南大学图书馆构建了“工学”IC,从物理层、虚拟层和支持层三方面探索了SIC的规划设计[19]。王丽丽等从临床医疗情报支持服务、重点学科信息导读服务、科研情报支持服务、管理决策情报支持服务、信息素养培训5个方面探讨了医院图书馆基于用户需求开展学科IC服务的模式[20],且认为学科IC是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21]。

有许多学者对学科服务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曹学艳提出了基于结构洞视角的学科服务模式[22],吕娜提出了基于科技监测理论的阶梯式学科服务模式[23],谷峰提出了结合信息素养理论的学科服务方法[24]。

2.3 学科服务运行机制

2.3.1 图书馆与学术机构的协作

图书馆应加强与学科机构,如学院、研究所、科研处等之间的协作,共同进行资源建设。学科馆员更要将自己嵌入到学科机构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去,建立起紧密的科研伙伴关系,彼此互相渗透、互相依赖,完善学科服务体系的功能。

2.3.2 图书馆内部业务协作

学科服务不是靠个别学科馆员的努力就能完成的,需要建立以学科馆员为核心并引导、整合图书馆其他部门相关人员的动态学科服务团队,相互之间密切合作,以特定任务为导向,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努力营造一种学科服务的整体氛围,强调协同服务[25],从而真正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2.3.3 馆际协作

馆际协作可使各图书馆集中各自优势去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更有利于提高学科服务质量和效益。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按照学科专业或特色馆藏体系建立分布合理、保障有效的学科服务体系,可以使各馆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人员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和调配。

2.4 学科服务内容

2.4.1 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教学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科研究和发展动态对学科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学科服务要求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资源保障。重点学科文献保障是指在某一重点学科或专业范围内应用、研究和参考所用文献的收藏相当完备,完全可以支持该学科教师、科研人员进行一定深度的科学研究、教学辅导,完全可以满足他们对学科专题文献的需求[26]。图书馆在确定资源收藏范围时,要做到重点学科全面系统收藏,相关学科选择收藏,形成较完整的学科体系,达到研究级收藏水准。

图书馆必须掌握重点学科对信息资源的基本要求,文献采访工作应体现出面向重点学科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还应加大电子出版物、网络电子期刊的增订,并将这些数字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建立搜索引擎,逐步建立重点学科的信息导航系统,增强馆际协作,以便学科用户迅速查找到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就,还可向用户提供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的研究动态,也可与学校科技管理部门联合建立重点学科建设的专题数据库,促进成果的转化,扩大学科的影响,弥补馆藏的不足[27]。

2.4.2 搭建学科服务平台

学科服务平台将学科馆员、学科用户和学科资源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学科服务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个需求驱动的服务平台,学科服务提供的相关学科的工具、信息资源和服务都在平台上、利用、交互及增值。上海大学图书馆率先构建了基于 Web 2.0 技术的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建立了博客系统、新闻聚合系统、学术百科以及个性化主页等[28];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构建了学科服务博客系统,实现了学科服务平台的部分功能;也有学者提出学科知识服务智能化平台的构建模式,集成学科知识门户、学科导航、RSS 定制与推送、网络资源揭示、知识挖掘、定题知识服务等资源和工具[4]。

2.4.3 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开展信息服务

图书馆应根据需要在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开发和利用,除了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线索的管理、检索服务,还要提供全文数据传递、网上信息检索、组织、分析、加工、重组、导航服务,以便及时有效地提供综合的浓缩的创新的情报信息,直接支持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的最佳价值[29]。

根据重点学科用户的信息要求,图书馆应随时更新服务内容,利用中外文科技检索刊物及网上信息,为重大课题承担者提供定题服务。定题服务是指图书馆情报人员根据承担特定课题科研人员的实际需要,主动开展文献资料提供、情报信息搜集、情报数据筛选、发展方向评述等综合服务[30]。学科馆员应及时搜索国内外相关最新信息资料和动态,进行加工整理,在课题立项到成果鉴定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动态性的跟踪服务,如有条件也可直接参与课题研究。

2.4.4 学科用户教育和学科馆员能力升级

学科用户不能坐等学科馆员提供信息,而应与其共同进行信息的检索分析等,因此图书馆应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如公开讲座、在线咨询、个别辅导等进行用户教育,以提高其信息素养,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能够使图书资源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科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学科馆员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自主地更新知识和技术,图书馆应提供机会和渠道帮助其提升自身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学科服务。

困难与对策

国内在学科服务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但距离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3.1 完善学科服务管理机制

许多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并开展学科服务,但学科馆员更多地是扮演着联络员的角色,并没有充分融入学科的各方面,也没能及时向学科用户提供前沿学科信息,而且图书馆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学科馆员培训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使得学科服务流于形式。

图书馆应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控制学科服务各环节的质量,使馆内各相关部门树立起为学科服务的观念,积极配合学科馆员的工作;经费使用应向学科服务倾斜,在购置资源时以重点学科建设为目标;应给予学科馆员培训的机会和经费,并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有效的激励制度等,提升学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力;应定期检查学科资源库的使用、学科馆员的工作状况和困难、学科平台的活跃程度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学科服务建立起绿色通道。

3.2 优化学科服务人才队伍

国内图书馆界还没有学科馆员资格认证制度,入行门槛不高,使得学科馆员的数量、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人才凤毛麟角,尤其缺乏具有学科背景的人才,且馆员缺乏学习和深造机会,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引入与流动机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科服务队伍的发展。学科馆员要负责图书馆与院系间的联络并开展学科信息资源服务、学科信息素养教育、馆藏资源建设及参考咨询服务[31],内容繁杂,且一人要对口联系多个院系,精力有限,难于兼顾,影响了学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学科馆员应该由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资深馆员担任,因此,学科馆员自身要不断进取,了解甚至掌握一些学科专业知识,掌握相关学科数据库的使用,并分析提炼有价值的数据。图书馆也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学科服务队伍的学历层次,丰富队伍学科背景,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为学科馆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将学科服务人员逐步优化为功能专家,即与图书馆知识结构有较大差异的专业人员[32]。

3.3 不断更新学科资源库

学科馆员和图书馆采访馆员不可能通晓各个专业的知识,在选择专业资源时有时不够准确,使得采购回来的图书期刊难有用武之地,而且图书馆与院系资源室、图书馆之间缺乏资源共享机制,造成重复购置,这些都造成了资源浪费。另外,由于不熟悉学科发展势态及内容,图书馆在购买电子资源库时也难免有些盲目,使得有的电子资源库使用率较低,这可能与资源库不适用于本校教研人员的使用有关。

图书馆应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构成,掌握重点学科的级别、特色与发展,分析学科研究前沿和资源需求状况,加强馆际协作,建立符合本校学科设置及发展实际情况的资源库。要建立一个学科资源数据库需要内容专家、标引专家、技术专家的配合,但图书馆缺的就是内容专家,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许多图书馆采取了纸质或网上图书荐购机制,让院系学科专家推荐自己需要的资源,再由图书馆购买,提高了资源库的学科化质量。学科馆员还应注意收藏本校出版物和本校师生及与本校教学科研有关的出版物和学术成果,加强引进重点学科的中外文全文数据库,适量增加新兴学科和一般学科的中外文数据库及试用数据库数量,进一步加强专业特色数据库和网络免费资源导航数据库的建设[33]。学科馆员应熟悉自己对口学科的相关资源库,及时检索、分析最新学科信息,尽可能地比学科用户先一步掌握前沿信息。

3.4 活跃学科服务平台功能

目前学科服务平台功能大都停留在面对面信息咨询、E-mail文献传递等简单咨询方式,有些图书馆主页设有QQ实时咨询但大部分处于虚设状态,实时的在线虚拟咨询还未真正实施,相对实用的博客等形式也未广泛应用,学科信息的公布、宣传和学科数据库资源的推广都很难全面到位,有的信息通过发送邮件、图书馆主页公布以及海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后,仍然有很多师生读者反映并不知悉此消息,可见收效并不理想[33]。

学科服务团队应充分活跃学科服务平台功能,加强与二级院系学科专家和教授的全方位沟通与交流,确保学科服务落到实处。学科馆员可利用 MSN、QQ 等,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方式及时资源库购买、培训等信息,并与学科用户进行实时沟通和信息数据交换;可建立学科博客(Blog),为具有相同学科背景的学科用户提供一个交流思想、讨论研究的平台;可利用RSS 的主动信息推送特性,将学科专题荐购书目和荐购图书的采集、入藏情况等信息及时推送至学科用户的桌面,方便其借阅使用[34]。

[参考文献]

[1] 范玉红.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实践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2(11):50-53.

[2] 陈晓林,钟继润.高校建立学科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5):827-829.

[3] 颜世伟.学术服务团队: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探索[J].现代情报,2010(2):62-67.

[4] 徐恺英,刘佳,班孝林.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3):53-55.

[5] 徐恺英,徐晓园.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优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12):92-94.

[6] 郭瑞芳.新信息环境下学科馆员与高校重点学科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7):236-239.

[7] 刘素清,郭晶.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突破瓶颈的理论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0(4):35-37.

[8] 修薇薇,马爱芳,赵建梅.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调查[J].图书馆杂志,2008(8):41-44.

[9] 冯东.中美一流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比较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8(2):113-116.

[10] 高利华.中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5):97-101,96.

[11] 王群.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8):70-75.

[12] 刘颖,黄传惠.嵌入用户环境:图书馆学科服务新方向[J].图书情报知识,2010(1):52-59.

[13] Shumaker D, Tyler L A. Embedded library services: An initial inquiry into practices for their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delivery[C]. Special Libraries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Colorado: Denver,2007:1-2.

[14] 陈全松.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7):83-87.

[15] 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7-10.

[16] 毛军.以Information Commons的名义: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05(8):107-109,148.

[17] 孙瑾,秦邦联.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与使用一一上海视觉艺术资料中心信息共享空间使用情况问卷调查[C]//《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第20次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 2008:146-152.

[18] 胡振华.基于IC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7(5):64-66.

[19] 冯慧瑛,袁曦临.构建学科信息共享空间――以东南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2009(7):57-60.

[20] 王丽丽,丛玉梅,崔春玲,等.医院图书馆学科IC服务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院,2011(6):77-79.

[21] 崔春玲,王丽丽,刘培波.图书馆学科IC实践对医院科研产出的影响[J].中国医院,2012(11):78-80.

[22] 曹学艳.基于结构洞视角的学科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5):37-41.

[23] 吕娜,杨微微. 基于科技监测理论的阶梯式学科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2(12):50-54.

第11篇

关键词:大数据;科技查新;多元化发展;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9-0211-02

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存储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可以从世界各个角落的计算机上获得越来越多的数据,数据信息量从逐步从TB走向PB、EB,人类进入了真正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的环境下,科技查新工作服务模式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需从以往单一的服务模式向多元化发展,通过完善、合理的科技查新工作服务模式,更加高效、准确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和加工整理,为政府、企业及相关单位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该文以天津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查新工作现状为例,探讨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查新服务的多元化发展。

1 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

现在的社会处于科技高速发展时期,信息流通迅速,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

什么是大数据?对于“大数据”(Big data)的概念,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1]。所谓大数据就是巨量资料、巨量信息,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数据体量巨大,类型繁多,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多;数据价值密度越来越低,价值提纯难度加大;动态数据越来越多,数据处理速度难度加大。所谓大数据技术,可从大数据抽取与集成、大数据存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解释与展示四个方面来表征。其中,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是整个大数据处理流程的核心,也就是将先进分析技术应用于大数据,如:高级分析技术、可视化发现技术等都将是大数据分析领域的关键技术[2]。

目前在商业智能、政府决策、公共服务等领域大数据得到高度重视和应用。科技情报和信息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大数据将会极大促进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科技查新服务的定义和作用

科技查新是指具有查新业务资质的查新机构对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科技查新规范》,对科技文献资源进行科学、系统地检索,运用对比、综合分析等方法做出客观的结论[3]。它是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应运而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科技信息服务,为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及科研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提供客观依据,提高科技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证科技项目的立项、科技成果的鉴定、评奖等工作的新颖性、科学性、客观公正性和准确性。

虽然查新服务查新为企业的科研立项、成果鉴定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其作用也得到科技管理部门和专家评审的肯定,但从信息角度来说,目前的科技查新工作还主要是以专业数据库为基础,以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为手段,以检出的文献结果为依据,通过信息查询对文进行整理和对比,对数据的加工和使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数据环境下的科技查新服务需要向多元化发展,提升服务内容,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模式,需要从最基础的科技查新服务不断扩展向竞争情报服务、知R产权服务、企业创新战略服务转型,要通过信息资源建设、查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建立知识型服务促进发展创新的工作机制。

3 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查新服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服务的特点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数据资源更加丰富、宽泛,科技查新更显必要;数据呈现出动态化、类型多、价值低的特点,增加了科技查新难度,因此对查新员的综合素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提出了要求更高;对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是提高查新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相对于丰富的大数据,科技查新服务面临着诸多的问题:(1)数据资源重复建设,开发与共享不足,各部门、单位系统兼容性较差,浏览器和数据格式不统一等均严重制约着资源共享;(2)针对查新项目数据和信息的提纯加工、快速处理,查新工作人员的专业和职业素质还有待提升;(3)信息的海量化,使科技查新的工作难度加大,规范有待严格,激励机制有待完善;(4)借助大数据优势,科技查新服务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发展;(5)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还需加强科技查新机构与科研创新人员的沟通,精准地把握有用资源,减少无用功。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查新检索中心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是全国首批十三家获得国家级科技查新资质的服务机构之一,自科技查新工作开展以来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以往的业务主要包括科技查新服务、定题检索和文献服务、科技翻译服务等,现在顺应时代的发展逐渐开展了知识产权服务、竞争情报服务等。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查新检索中心近5年的科技查新数量年均3000余项,涵盖项目立项查新、成果鉴定查新、专利查新、新产品查新、申报奖励、文献查证等,获得了用户的好评,在业内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口碑。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目前的工作大多仍然停留在被动的服务模式阶段,主要还是等待用户上门和行政干预,缺乏主动宣传和推送服务;定题或动态跟踪服务模式也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没有充分发挥科技查新的人员和资源优势,为广大用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没有把查新机构与用户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主动参与到竞争信息情报的发展中去,没有深挖新时代下科技查新服务的潜能,这是对自身优势和大数据的资源浪费。

虽然目前我们也在原来业务的基础上,开展了知识产权服务、竞争情报服务等业务,不断地摸索服务的形式,但就效果来看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科技查新机构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尝试基于大数据、云服务理念,规划未来架构,利用大数据,管理、挖掘海量庞杂信息,加大为企业尤其是信息相对匮乏的中小企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应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优势,抓住机会拓展创新,提升知识挖掘潜能,调整信息服务策略,在科技查新基础上,完善整合服务技能,实现主动式多元化服务方式。

4 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查新服务的多元化服务模式

4.1 竞争情报服务

针对大数据所具有的创新特征,科技查新应逐步向竞争情报服务过渡、融合,并实施创新战略服务。如何高效、准确地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获取和跟踪特定信息,是开展竞争情报服务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引进智能竞争情报系统(CIS),采用自动信息采集工具对相关信息进行定期采集、监测和跟踪,自动按不同主题进行分类,形成专业信息库,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同时科技查新服务机构还可根据自身信息源丰富的优势,收集、整理各类纸质载体信息、电子信息,利用相应的数据分析方法及工具进行深入信息挖掘与加工整理,形成专题研究集和专题信息资源库,为竞争情报服务提供更多信息基础,并与用户的情报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在开展竞争情报服务时,科技查新机构亦可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资源匮乏等问题,创新服务方式,收集企业研发领域的先进技术、知识产权、竞争对手情况、市场情报,并追踪最新技术发展动向,为企业开展战略研究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开拓研发思路,提高研究水平,降低研发风险。

4.2 知识产权服务

拓展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的知识产权检索服务,帮助企业规避产品技术的侵权风险。现在国人越来越能意识到知识产权的价值,我国的专利受理量也在逐年上升。由于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均不进行实质性审查,而发明专利授予中的实质审查由于检索数据资料和审查员自身的业务水平也难免会产生疏漏和偏差,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施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活动可能会遭遇到专利侵权纠纷。针对这种情况,查新机构应尽快开展企业专利侵权诉讼检索服务,对其相关专利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维护其合法权益,为企业减轻侵权损失或避免侵权风险。将知识产权侵权查新作为风险监控、预警和规避的有效手段,成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发展中必要且重要的环节。

4.3 企业创新战略服务

提供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可为企业量身定制专业数据库。在大数据时代,企业为了能快捷地获取创新技术或产品等相关信息,对其R盗煊虻奈南仔畔⒓焖鳌⑶楸ǘ态跟踪有很大的需求。查新机构可根据企业用户的实际需求,利用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等大数据技术,对大数据中的核心数据资源进行集成整合和挖掘,形成适用于科技文献资源的元数据仓储,将企业用户、管理、资源、技术、知识、能力和过程各大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和优化,提供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活动。利用查新机构拥有的抓取系统和文本挖掘系统,主动、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送相关知识和最新技术经济讯息,使其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研发态势及相关产业政策,有效缩短企业的创新过程。

4.4 信息推送服务

信息的加工和整理是科技查新机构的主体工作,信息的方式也逐渐从被动的索取到主动的推送过度。未来服务模式的重点是怎样更好地将信息服务推送出去,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当客户提出某一服务需求后,在后台进行整理加工后,可以将客户所需的情报信息内容推送到客户端。大数据环境下,可以通过模糊查询实现客户的信息需求预测,例如当客户进行某些资料或文献的检索查询时,可将客户搜索的范围和输入的关键词、主题词进行智能整合和分析,从而辨别、预测出客户可能感兴趣和需要的数据信息,为查新机构进行数据采集、资源更新提供可靠依据,主动向用户推送信息资源,最终达到超前服务客户、满足客户需求的效果,提高科技情报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无限扩展,会让很多客户对海量信息的搜索无从下手,花费了很大的力量可能获取的都是无用的网络信息,通过查新机构的专业服务可以帮助客户迅速便捷地找寻到所需的有价值信息,可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并为后续继续开展各项深度服务提供了可能,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服务模式。

在大数据时代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科技查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查新机构和查新员不能局限与以往的工作模式,我们必须正确面对诸多挑战,积极推进查新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强化队伍建设,规范查新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保证查新质量,提高业务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高勇,汪会玲,吴金红.大数据时代的竞争情报发展动向探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3(2):105-111.

[2]RUSSOM P.Big data analytics[R]. [s.1]:TDWI Best Practices Report,2011.

[3]谢新洲,滕跃.科技查新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4]梅杰,杨剑,康磊,杨辉.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查新工作服务模式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18):132-134.

第12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 技术竞争情报 创新风

0 引言

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我国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产品结构升级,引进技术的难度增加,我国进入到了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阶段。这就要求企业不断的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拓宽市场洞察力。因此企业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实力与地位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决定着企业能否成为经济竞争的主流,而技术竞争情报则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动因。现代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创新能力,技术竞争情报更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企业要在竞争上赢得优势,就必须明确认识和发挥技术竞争情报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企业只有依靠技术竞争情报才能不断更新企业面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激烈竞争的要求。

1 企业技术创新的背景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市场换技术”战略,近年来累计引进外资上千亿美元,使“引进来”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主要方式,在促进经济与技术创新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由于只是盲目的引进先进国家的机器、技术、管理经验,不注重对自身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使我国企业普遍形成了对外技术高依存的现象,使发展面临巨大的潜在威胁。一旦引进技术面临关键数据和专利技术保护的瓶颈,就不得不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特别是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轻视,极易造成国外通过贸易壁垒对我国技术实行制裁式封杀。

与外国企业相比,我国的企业不仅要在经营规模、资本实力和研发能力方面缩小差距,而且更重要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很强的CTI意识,才能使得企业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改变研发与应用的“信息不对称”劣势,减少对外技术依存度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不少跨国公司早就利用自己在CTI方面的优势,以全球战略为目标,以资本、技术、品牌以及关键零部件的制造等实力整合中国的产业、企业和资源,已在国内一些重要产业领域形成由外资控制着研发、重要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以及产品销售渠道等效益增幅较大环节的垄断地位,而内资企业则常常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发展空间和技术进步受到极大限制。

因此,如何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基于自主创新的CTI体系,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和控制,将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2 企业技术竞争情报

2.1 技术竞争情报 技术竞争情报(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简称CTI)是指能给组织的竞争地位带来重大影响的外部科学或技术的威胁、机会或发展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获取、监控、分析、前瞻和预警过程,是竞争情报理论和方法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2.2 CTI对企业的作用

2.2.1 CTI对企业技术环境的作用 企业的技术环境对企业自身的技术发展、产品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的内环境机制,主要体现在:第一,技术竞争情报可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互联网、人际网、学术网等媒介收集企业所需技术,进行技术扫描服务;第二,技术竞争情报还可对收集到的技术情报进行一个完整的信息分析过程,最终得到由分析所形成的新产品。第三,技术竞争情报通过分析各方面的发展数据,可对企业的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起到预测性的作用

2.2.2 CTI对企业竞争对手的研究作用 CTI的另一个显著作用是对企业外部信息的技术监测作用。第一,技术竞争情报还主要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特别是竞争对手带来的技术方面的机会和威胁产生,随时产生预警机制,起到随机应变的作用;第二,技术竞争情报还是可能影响企业竞争地位的商业敏感信息,特别是决定企业技术发展的相关知识产权等。

3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CTI作用研究

3.1 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企业创新能力主体在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实质则是由技术新构想的产生,经研究开发形成新产品投放市场,到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个商业化过程。其中存在着诸多的风险。

3.1.1 目标确定中的风险 第一、市场未来需求状况未知,需要分析市场、进行市场调查、对市场进行风险预测;第二、企业自身能力及素质欠佳,存在风险性较大,需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求全、求新、求大。

3.1.2 准备过程中的风险 第一、融资风险,由于创新急需大量的资金,而见效较慢,易导致由于资金问题拖延或阻止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第二、人力资源引入的风险,企业存在着参与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不足、中途流失、综合素质不甚理想等问题。

3.1.3 研究实验的风险 第一、总体思路确定是否正确,容易走弯路会增加大量成本,甚至会断送整个技术创新活动;第二、技术本身成熟程度,看似可行且有市场前景的创新容易因缺乏成熟性而失败;第三、技术进步的加速性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存在着风险,技术进步的加速性有可能使技术创新最终的创新成果过时。

3.2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CTI作用研究 一般来说,企业技术产品创新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产品规划阶段、技术研发阶段、产品实用化阶段、产品商品化阶段。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过程,这四个阶段都离不开技术竞争情报的支撑作用。

3.2.1 产品规划阶段 产品的前期规划是具体明确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度和产品市场份额、产品信任度的诸多影响创新产品自身价值和研发投入意义的阶段,需要利用CTI做大量的调研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需求评估:利用CTI情报策略收集企业所需开发产品的具体需求,确定企业所需开发产品的市场规模、当前产品的开发力度及早期预测产品生长周期等信息;②产品规划:根据企业的需求确定CTI各环节的任务,包括数据信息源、搜集方法、分析方法、演示方式等;制定出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CTI应用策略与计划;③情报搜集:展开CTI应用,按计划利用互联网、数据库、期刊杂志、行业专家等信息源搜集企业所需产品的原始数据;④信息分析:在收集到得CTI信息的基础上,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组织数据,并根据企业需求对其进行分析,已得出能够解决企业所需解决问题的结论。

3.2.2 技术研发阶段 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要开发产品的决策,就可以进行实质性的研发阶段了,在这个阶段更需要CTI的技术支持,他可以不断的提供科研所需的信息,并对研发每一步都进行检测、反馈,确保研发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