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18: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风险量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BOT 项目涉及的主要财务风险
BOT 项目在运营期间主要涉及的财务风险有经营风险、资产管理风险和融资风险等。
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指在项目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供、产、销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项目资金运动的迟滞,进而产生利润的不确定。根据BOT合资项目的相关协定,该类风险主要表现为(原辅料)采购风险和生产风险。资产管理风险包括货币资产、固定资产及存货资产管理风险,该类风险也是合资水厂项目运营期间的常规风险。融资风险,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等变化,企业融资行为所带来的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包括利率风险、再融资风险、杠杆效应、 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合资水厂项目涉及的主要是利率及汇率风险,即由于金融政策的波动而导致的融资成本变动的风险。
此外, 由于 BOT 合资水厂项目是在特定环境及合作主体下产生的,根据项目特点,涉及的财务风险还包括产品定价风险、利润风险、成本管控风险、预算风险、投保风险等。其中,产品定价 风险主要指由于 BOT 项目单位成本或成本组成变动引起的产品定价协议的变更及社会监督所带来的收入的不确定性。利润风险主要指合资双方收益分成约定变更带来的利润的不确定等。成本管控 风险指产品的成本费用未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及成本费用的无效支付等。预算风险指虚假预算及 失控预算等。投保风险则指资产保险范围的不足及保险条约的不充分等。
针对每项风险制定对应的管理方案并有效实施,能够预防及快速处理潜在和已发现的财务问题,保证项目良好运行。常见的风险管理方案是根据风险因素建立管理卡片,定期评估风险因素的状态及管理方案的有效性,持续跟进并更新。但由于国内公司固有的管理习惯,风险管理卡片的模 式化跟实际工作往往存在较大脱节,工作效率不高。构建风险因素与内控指标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式,进一步量化及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财务风险管理的新尝试则可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风险管控三步走
案例企业项目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案,体现在风险管控操作流程中,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风险因素的筛选及排序筛选对项目运营期间影响较大的财务风险因素,并按重要性 排序。可从风险因素的影响力及发生的可能性划分重要等级。(见图)
按照上述原则筛选、排序后,项目运行期间主要涉及的财务风险因素如下:
A 级:成本管控、预算、资产管理、利率等;B 级:产品定价、利润等;C 级:经营等;D 级: 财产保险等;E 级⋯⋯
风险因素的描述及量化将抽象的风险因素尽可能与实际工作相关联,并根据风险因素确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用具体措施及执行(预定)完成时间量化该方案。
以案例企业对上述财务风险因素量化管理方案为例(如表所示),阐释项目风险管控的基本构 架。
风险因素的后续管理
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制定后,还要结合内部考核进行后续跟进管理及风险状态的再评估。根据管理方案的执行效果(考评结果),动态更新风险状态,及时发现、替换新出现的风险,不断完善管理/行动方案,实现风险管控的良性循环。
本案例中,纳入了内控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案,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更加具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对 BOT 水厂项目运行期间潜在的财务问题有了一定的事前防范意识和措施,为避免或减少财务风险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保障。在此框架下,项目运营期间的其他风险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及内部 工艺流程、配套设施、设备维护、安保等方面也可采用相同模式进行管控,以实现运营期间整体风 险管理的统一性与协调性。
[关键词]财务 风险 防范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因种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给财务状况造成的不确定性,进而使财务产生蒙受失的可能性。根据来源不同,可将财务风险是分为五个方面:
(1)筹资风险
是指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资金来源的结构、期限结构等等因素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2)投资风险
指因投资活动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其主要表现投资项目在工艺技术上的不可行、市场调研有误、产品定位不当、投资项目规模过小或过大,投资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
(3)现金流量风险
一般指企业在收益不错的情况下,因销售实现原则的不同而产生的财务困难。
(4)连带财务风险
指一企企业以自己的财产为另一个企业的经济合同进行担保,因另一人企业有可能届时无法履行合同,而本企业必须依法承担连带的偿付义务,从而给本企业将来的财务成果造成的不确定性。
(5)外汇风险
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也是一种常见的财务风险。
1 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其所面临的财国风险的基础上,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各类风险加以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一项理财活动。具体而言,其对企业有如下重要性:
1.1 有利于为企业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
据统计:1980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18.7%,1993年上升67.5%,1994年底,国有资产管理局对2万户国有企业进行清产核资调查,企业资产负债率约为79%,2002年,900多户中央企业及三级以上子企焐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76.4%,略有下降,但目前企业资产负债率又有所回升,已经高达80%。事实表明,企业对财务风险未主度重视,防范意识差,高负债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危机,因此只有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建立相应管理机制,才能为企业创造安全的生存环境。
1.2 有利于企业全面、经济和有效管理风险
企业进入市场,如若对市场风险认识不足,无法把握市场变化,必然使经营风险加大,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也会随之上升。例如,片面追求盈利性强的产品,而不考虑市场变化,往往造成该产品前期畅销,后期产品积压、资金过分沉淀,使资金周转困难,财务风险上升。
1.3 有利于稳定企业财务活动,加速资金周转,实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和盈利性。
资金沉淀对企业而言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资金的使用表现为各种资产,但是作业个高效运转的企业,加速资金周转,缩短资金沉淀时间,防范资金沉淀地程中的不良财务风险,如购货方无故拖欠企业应收帐款,无疑有利于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和获利能力。
2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剖析
这里主要从负债与收益的关系进行分析。企业实行负债经营而借人资金,会给企业的财务成果带来很魇不确定性,会给企业的财务成果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由此获得财务杠杆利益或承受财务风险。而财务风险的大小可通过财务杠杆系数指标衡量,它反映了财务杠杆的作用程度。一般而言,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企业的财务杠杆利益或财务风险越大;反之,则越小。财务风险大小扪定性因素,取决于合部资本利润率是否大于债权资本利息率,关键在于企业的获利能力。债权资本与股权资本比例的确定是否适当,与企业财务上的利益和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当全部资本的利润率大于债权资本利息率时,企业扩大负债规模,适当提高债权资本的比例,就会增加企业股权资本的收益率;反之,就会导致权益资本收益率的降低,严重的则因资产负债率过高或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导致资不抵债而破产。同时,负债规模一定时,债务期限安排是否合理,也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对于负债经营的企业来讲,其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益。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长期亏损,那么企业就不能按期支付债务本息,这样就给企业造成偿还债务的压力,也可能使企业的信誉受损,出现再筹资困难,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由此笔者认为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除了资本结构外,最根本原因是资本运用的有效性问题。
3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实质上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里把它单列出来进行详细谈论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在风险防范上做得不够,缺乏事前控制的习惯。笔者认为,要有效地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或防范,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灵活应对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发展波动较频繁,企业应确定适合自身的最佳的现金持有量,以获得最大的利润。并滞交易性、预防性和投机性的需要。
3.1.1 套期保值应对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贬值,市场物价水平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企业此时可以使用套期保值等办法以减少损失。
3.1.2 积极把握利率的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机会。
在预期利率将持续上升时,以当前较低的利率发行长期债券,可节省资金成本,减少未来偿债压力;在预期利率会下降时,按固定利率计息的债券价格会上小组长,这时企业出售已购人的长期债券则会获得较预期更多的现金流人。
3.2 针对内部各因素,管理和防范财务风脸
3.2.1 合理确定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确定企业债务期限结构是与营运资金的筹集政策相联系。营运资金的筹集政策主要是指如何安排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的资金来源,这些资金来源主要包括短期负债、长期负债、自发性负债和权益资本。短期与长期负债之间的风险差别必须与他们之间的利息成本差别进行权衡。债务的到期日越长,融资成本就越高,企业还有可能在不需要资金的时候仍为他们支付利息。
一、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概述
(一)财务风险概述
狭义的财务风险也称为传统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传统财务风险实质上是指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资产负债结构性风险,很难在市场上化解,只能通过不断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关系来解决,如采取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等措施。
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不确定性。这样财务风险的概念得到更为广泛的外延,涉及资金筹集、投资、占用、耗费、回收、分配等各环节,包含了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收回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及营运管理风险等。广义的财务风险理解有利于经营者充分和完整地认识财务风险的宽度与广度,更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二)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的目标和功能
由于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财务风险不可能被完全防范和管控,必须理性认识风险防范和管控的目标。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的目标应是协调企业财务风险容量(risk appetite)与战略,增进风险应对决策,抑减经营意外和损失,识别和管理多重贯穿于企业的财务风险,积极实现机会,协调企业改善资本调配。
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系统应具有如下功能:一是监测功能;二是诊断功能;三是免疫功能。
二、建设投资企业风险防范和管控现状的分析
建设投资企业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建设业务,具有投资建设项目具有较强的计划性、投资建设周期长、一般都会跨会计年度、投资金额巨大、投资建设项目业务复杂、财务杠杆率高等特点。
经作者对所在地区建设投资企业进行的调查发现,这些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大都存在如下问题:
(1)没有全面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基础,风险防范意识较弱,仅将财务风险狭义理解为财务支付困难的流动性风险。
(2)企业没有将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措施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系统,没有量化的、科学的风险识别手段和评估方法,风险应对措施粗放,缺乏事前预警和事中诊断能力。以主观判断为主的风险识别工作失误率较高,往往是在企业财务风险发生之后才被动采取补救措施。
(3)企业的突发财务风险应对能力不足,没有建立应急反应机制,若发生对外担保、未决诉讼等或有事项形成的重大风险,往往会使企业陷入严重危机。
(4)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方法落后,风险防范机制僵化,有的企业甚至还在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资金管理方式和方法,严重不能适应企业不断发展和业务拓展的新常态。
(5)重大投资或融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没有进行必要的财务风险研究,造成财务风险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三、基于某建设投资集团公司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一)实施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的基本情况
2014年,某建设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建投集团)部署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系统,防范和管控目标为“及时识别风险、客观评估风险、科学应对风险,重点防范筹资风险,合理保障资金链安全,为企业价值创造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系统的基本思路:首先筛选与财务风险相关的财务指标,建立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评测指标体系;然后,根据评测指标的重要性与相关性配置权重进行综合评分;再后,按综合评分分析财务风险发生的置信区间;最后,根据风险等级确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系统的内容
1、评测指标体系
对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及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定量对比分析和评判,每个方面由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构成,以修正指标对基本指标的评价结果作进一步的补充和矫正。
表 1:财务风险评测指标权重分配计算表
(1)偿债能力指标选取“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作为基本指标,选取“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比率”作为修正指标。
(2)盈利能力指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基本指标,选取“销售(营业)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作为修正指标。
(3)营运能力指标选取“总资产周转率”作为基本指标,选取“不良资产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作为修正指标。
(4)发展能力指标选取“销售(营业)增长率”作为基本指标,选取“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作为修正指标。
2、财务风险评测指标按权重综合评分
评测指标实行100分制评分,指标权重依据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各指标的引导功能设定,将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权重分别确定为50%、20%、20%、10%。
3、指标评分方法
根据企业实际值与全国国有企业行业标准值对比,按照功效系数法计算指标测评分。功效系数法:各项指标的评价档次分别为优、良、中、低、差五档;对应五档标准值赋予五个标准系数:1、0.8、0.6、0.4、0.2;按以下方法对每个指标计分:上档基础分=指标权数×上档标准系数、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调整分=(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单项指标得分=本档基础分+调整分;总得分=∑单项指标得分。
4、测评标准值确定和修正
财务风险测评行业标准值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年度《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选择确定,企业根据本地区和本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正,经董事会批准后应用。
5、财务风险等级和置信区间
根据评价分数结合定性分析,确定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置信区间并推定风险等级:得分X|85分,发生财务风险的置信区间处于[0,15]范围为“优质”级别;得分X为70≤X
6、定性分析补充验证
当置信区间推定财务风险处于“中性”、“危险”、“高危”等级别时,采用定性分析法进行补充验证,避免出现错报或漏报。
财务风险联系会议制度。由财务总监召集,财务与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召开会议,通过沟通验证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危害程度。
外部专家调查咨询意见。组织外部财务、法律等各领域专家运用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直观的归纳,对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及危害程度提出咨询意见。
“四阶段症状”分析。对照财务风险“病症”特征,判断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可能所处的阶段。
7、财务风险应对机制
(1)当企业处于“优质”或“良好”风险等级时,一般不需要采取特别措施;
(2)当企业处于“中性”风险等级时,列为关注,将财务指标采集频率提高到每周一次,与业务部门协同进行风险跟踪;
(3)当企业处于“危险”风险等级时,启用风险应对和化解措施,将财务指标采集频率提高至三天一次,向管理层提交风险报告,控制非主业投资、对外兼并收购、固定资产投资、债务融资等事项;
(4)当企业处于“高危”风险等级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或申请外部救助,测评数据转为实时更新,成立由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组成的“危机管理委员会”监管企业财务风险危机处理事宜,停止非主业投资和非日常经营性的重大支出事项,严格控制主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日常经营支出。
四、建设投资企业风险防范和管控改进建议
企业应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建立风险导向型的企业管理理念,将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范围扩展至筹资风险、营运资金风险、并购风险、跨国经营风险等全领域。
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应建立财务指标分析为基础指标体系,通过量化的指标评测和常态化的监控机制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识别、科学评估,还需建立硬性约束,使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日常化、规范化。
企业充分应用计算机等新技术,建立信息化的程序软件实时采集和计算相关数据,及时预警,并在风险应对的各个关键环节规定量化的反应时间,建立应对财务风险的快速反应机制。
关键词:基层供电企业 集约化 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46-02
集约化的“集”就是指集中,是对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集约化的“约”是指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本文认为集约化是现代企业提升效率和效益的基本取向,属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变革,在地市供电企业层面设立统一的会计核算服务机构,通过整合下属各县级成员单位的财务资源,统一核算标准、控制流程、调控手段等方式,可以有效克服企业财务管控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弊端,提升公司战略目标在基层的执行力以及企业整体运行的效率和效益,有效防控财务风险。
一、集约化环境下基层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基本思路
财务风险在一般意义上表述为相关风险事项发生并给企业财务目标带来负面影响的概率或可能性。基层供电企业处于整个组织科层体系的末端,立足“作业执行层”这样一个角色定位,其对财务风险的认识更侧重于从组织预期经营目标与实际执行效果的偏差程度角度予以阐述,目标与效果的偏差越大,则风险程度就越高。基层供电企业面临的主要是与日常经营活动有关的财务风险,从空间维度而言具体包括:预算管理风险、资产管理风险、资金管理风险、购售电成本管理风险、固定成本管理风险、内部控制流程风险、项目服务管理风险、项目物资管理风险、核算报告风险、税收管理风险十类;从时间维度而言可以分为:风险的潜伏期、缓冲期、爆发期以及扩散期四个阶段。
在地市层面设立统一的会计核算服务机构,不只是原有管理职能的重新划分,更是基于集成管理的思想对原有分散、层次化的经营业务和数据信息实施集约和融合。集约化模式下财务风险管控的基本思路在于:在集成管理的理念基础上,以公司整体财务战略为目标导向,以财务组织集成模式为作业平台,从风险过程管理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引入高效风险管理理念,将公司战略目标与风险管理的各项措施转化为对现有业务的管控程序,嵌入日常工作的处理流程,促使财务风险监控重点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移,最大限度的减少组织经营目标与实际执行效果偏差。
二、管控目标与公司战略相契合,构建财务风险防控二维目标体系
公司财务战略选择的实质是在企业可成长性、风险控制与盈利水平三者中实现动态平衡,风险控制主要定位为“成长”和“盈利”之间权衡时杠杆的支点,其控制目标具体体现为:制度实际执行与规范的偏差控制,企业业绩的实际表现与经营预算、KPI等相关考核指标的偏差控制。地市供电企业作为“作业执行层”,其整合下属县级供电企业相关财务业务,客观上拉近了被集约单位具体业务风险管控目标与公司整体风险控制目标的距离,同时也增加了风险控制活动的空间范围,原有那种重财务风险的经济属性而轻社会属性、重定量指标而轻定性指标的风险评价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集约化模式下风险管控的需要。本文认为:要做好财务风险的管控工作,财务风险的评价也应从业绩与执行力两个角度出发,将具有较显著风险预警作用的净资产收益率与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指标相结合,遵循目标管理SMART原则,做好风险管控目标的分解落地工作,确保管控目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二维目标体系,确保公司经营目标顺利落地。从公司财务战略层面而言,供电企业作为资产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的公用企业,其“重资产、高负债”的经营战略,导致公司具有较高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水平,公司的有息负债以及固定成本的变化会使企业息税前利润(EBIT)发生微量变化,从而导致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大幅变动。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基层单位以保持与其销售规模相匹配的资产、资本结构和盈利水平,不断提升资产、资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建立量化的公司经营目标分解体系,同时,还应建立一套与之配套的风险管控能力成熟度定性评价体系,将基层单位风险管控的责任落实到人。以下我们按财务风险管控的需要,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在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各个财务指标的权数进行详细的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与基层单位“四级指标”相匹配的评价评语模糊集合,利用Delphi专家打分法对各被集约单位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打分,统计各评语集合的比例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做出预警分析,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各被集约单位财务管理各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并实施风险动态追踪和调整管理,掌握风险的分布情况和影响程度。
2.充分借鉴财务风险评估成果,建立重点财务风险识别数据库。在充分对接由各个被集约单位承担的各项具体考核指标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规定以及企业现有业务流程,针对具体业务中存在的预算管理风险、资产管理风险、资金管理风险、购售电成本管理风险、固定成本管理风险、内部控制流程风险、项目服务管理风险、项目物资管理风险、核算报告风险、税收管理风险等十类财务风险,以理顺被集约单位、地市级供电单位财务部门、会计核算服务机构三者的财务关系为出发点,从具体风险事项产生的环境、诱因、表现形式以及政策依据、核算标准、稽核要点等方面,进一步梳理和细化企业内部财务风险事项,构建一套后端财务监督与前端业务执行数据互为共享的财务风险识别数据库,真正实现执行有依、防控有据,为后续财务风险的有效应对创造条件。
【关键词】工程项目 财务风险控制 优化模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项目风险。由于境外大型国际工程项目面临风险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等特征,在进行项目财务风险控制过程中,完全依靠项目管理人员的职业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如何通过科学的决策方法优化风险控制手段变得至关重要。
财务风险控制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汤谷良(2006)等通过对平衡计分卡、财务估值模型和报表平衡器等逻辑关系的研究分析,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研究了增长、盈利、风险三维平衡的问题,提出了要控制企业现金流量这一财务风险,该论述成为近年来国内应用广泛的财务风险控制领域的理论基础。但是,目前鲜见结合大型工程项目进行财务风险控制优化的研究。
本文以大型国际工程项目为对象,以数学模型为工具,针对项目财务风险控制的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希望对大型国际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控制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在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战略大力实施的今天,本文的研究更具实际意义。
对于衡量大型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控制水平的量化指标,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考察。例如,项目净现金流的最大化、项目现金流量的平稳性、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最小化、项目收益的最大化等等。考虑到现金流是记录项目执行状况的重要量化指标,也是财务风险控制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本文研究的大型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控制优化模型,是从追求项目净现金流的最大化以及现金流时间分布的平稳性出发,建立多目标的最优化模型。模型的优势在于,避免孤立地将风险与收益分割开来,而是在综合考虑了两者的关系下,寻求风险与收益的最优组合。
二、模型假设
大型国际工程项目的工期往往超过一年,为符合当地税法及劳务签证等要求,境内的工程企业须在项目所在国设立常驻机构来保证项目的顺利执行。这类常驻机构多以分公司或子公司的形式存在,并进行会计独立核算。考虑这一特点,同时为了便于研究,笔者把大型国际工程项目视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核算主体。在不考虑所得税等因素的情况下,对于一个国际工程项目,项目净收益(即常驻机构的净利润)主要由项目的总收入扣除项目总成本以及期间费用再加上一些非经营性损益构成,即项目净收益=项目收入-项目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收支净额。
一般来说,一个大型国际工程项目历时较长,项目的收付款是在多个时点分别收入和支出的,这就构成了整个项目的现金流动。对于项目财务风险控制来说,考察整个项目的净现金流要比考察净收入更有意义。因此,本文建立的大型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控制优化模型中,所有的量化指标都是从现金流量入手,用现金流量的分布来刻画和控制项目财务风险。
一般来说,项目财务风险控制可以转化为对VAR(或σ)或者是的控制。
对于项目收益的描述,一般以项目的净利润或项目净现金流来衡量项目的盈利,即以I-C或者NCF来衡量项目的盈利能力。本文中,我们是以现金流表现来刻画项目的财务风险,故这里同样用净现金流NCF来表示项目收益。
对于一个大型的国际工程项目,简单的追求收益最大或者风险最小都并不一定是最优的结果。控制风险会增加成本费用支出,对收益造成负面的影响,同样,追求高收益会带来风险的失控。只有将风险与收益综合起来考虑,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才是一个较优的方案。如果方法运用适当,可以找到最佳的风险收益平衡点,那么就能得到项目的最佳实施方案。
以上过程,可以通过建立最优化控制模型得以实现。对于风险控制条件,我们可以控制净现金流波动的标准差在某个范围之内,即
这一模型的含义是在最差净现金流可控的条件下,追求风险收益的最佳匹配。
四、模型应用
基于以上建立的优化控制模型,项目管理者可以通过预期收益和现金流的预期分布对项目的风险作出大致评估,再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对项目收付款作出相应调整,以达到优化风险收益组合,控制项目财务风险的目标。
显而易见,改善项目风险收益组合有两种途径:提高项目净收益和平滑现金流。从模型的角度出发,可以进行以下改进:(1)提高项目净收益(净现金流);(2)增加现金收支的节点数量,尽可能平滑现金流动;(3)相对较大的现金流出尽量靠近项目后期,相对较大的现金流入尽量靠近项目前期;(4)均匀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在做到以上几项改进举措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提高项目净收益的同时,现金流入周期不应过多增加;在平滑和均匀现金流动的同时,不应过多损失项目收益。这都需要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谈判水平以及项目管理水平。
需特别指出的是,首先,上述项目财务风险控制优化模型可以作为项目财务风险控制实践的指导,而并不一定需要最终的实际结果就是理论模型的最优解。只要项目财务管理人员通过模型的指导能够实现对项目风险收益的一定优化,就达到了本文建立此优化模型的目的。其次,数学模型大部分时候只能对一些易于量化的指标(如项目净收益、现金流等)进行优化建模,而项目的财务风险控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但这不是本文的研究范围。
五、案例分析
某大型国际工程公司于2006年1月签订了印尼海外玻璃工程项目,项目工期为14个月,项目合同金额1亿美元,包括设备材料供货(离岸)5 000万美元和土建安装工程(岸上)5 000万美元;项目预付款20%,尾款10%;项目结束后,由于技术水平优异,日产量超额达到合同规定指标,承包商获得业主100万美元奖励。银行贷款利率:5.67%。
项目结算条件:离岸部分由业主开具即期信用证,按照货物材料发货进度交单议付;岸上部分按照双方上月底确认的工程进度次月5日内电汇支付,10%的合同尾款在业主签发接收证书时支付,且为期一年的质保期开始计算,质保期内,业主可凭承包商开具的等额质保保函索赔。
保函:承包商出具由银行开出的20%预付款保函(期限8个月),10%履约保函(14个月),10%质保保函(质保期12个月);保函开具费用为每季度0.2%,其中预付款保函在收到业主预付款后生效,质保保函在履约保函到期后生效。
项目进度:项目合同签订后,5日内收到业主预付款并开工,前8个月均匀发货,发货后即期收款;岸上工程部分完工进度平均分布。
项目其他收入:项目获得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奖金折合50万美元;行业补贴招投标费用20万美元;剩余材料处置收入20万美元;项目平均出口退税率约为设备材料采购金额的4%。
项目其他支出:因单方面终止合同,分包商索赔20万元。
分包合同:6 000万元分包合同金额,包括:采购分包合同额―设备材料3 000万美元、采购分包合同额―岸上工程3 000万美元。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计算得到以下现金流情况,并根据该项目的现金流量分布,项目风险收益情况测试结果见下表。
从计算结果来看,该项目的风险收益情况较好,但仍有很大改进空间。项目获得了可观收益,但现金流的稳定性不高,即风险率略高。而4.84的收益风险比说明的项目的安全性还是较为理想的,出现极端亏损的概率很小。值得一提的是,最差现金流表现为-783.72万美元,相对于1 922.56万美元的总收益,表现较为一般,说明项目的抗风险能力一般,是项目执行的一个潜在财务风险,如果该项指标能控制在零以上是较为理想的。同时,结合项目执行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该模型运行结果符合项目实际,也适用于大型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控制的优化研究。
(作者为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徐海亮.天成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2] 汤谷良,杜菲.多角度审视平衡计分卡[J].北京:新理财,2006(8).
一、财务风险
从企业角度看,风险是公司损失,即实际规划与预算结果的偏离,未达到预期目标。而风险反映到财务上就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和外部,主观和客观,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造成企业未达到预期的财务收益。但企业无法掌控国家政策、税收变化、银行利率等外部因素,所以本文主要从企业内部来分析企业如何减少财务风险,如何管理和控制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财务运行的各个阶段,包括资金预算、资金筹集、投资等阶段,同时财务风险也与预警机制、企业内部控制有关。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一)实施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与控制
全面预算是企业的一种统筹计划,目的是实现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贯穿企业内部预算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并且它以全量化形式表现,经由一定程序编制、审查和批准构成。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全员,贯穿企业活动的全过程,特别是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和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同时通过事先确定的一系列以财务指标为主的财务战略目标,对执行结果进行评价的控制过程。预算实施是指执行、控制既定财务战略,企业行为控制在正常轨道上,必须借助财务预算报告的分析.
(二)实施全面的资金筹集管理与控制
财务资本包括自有资本与借入资本,两者的不同比例构成不同的财务资本结构。财务资本结构是是指企业长期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决定着企业资本状况的重要因素,涉及企业价值的问题,反映企业风险的尺度。从我国国有企业财务资本结构来看,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风险问题,所以资本结构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财务资本的筹集途径更为广泛,可以进入国际市场融通资金,而现代企业筹集资金的管理与控制包括:建立稳固、健康的财务资本结构。根据公司现有规模与风险承担能力,制定筹资的计划与规模。根据微观市场与宏观经济现状,抓准筹集时机。根据实际情况,对筹资规模、筹资时机与筹资限期进行修改完善。
(三)实施全面的投资管理与控制
企业盈利来源于投资的效益,即合理运用资本,选择最佳投资方案,用恰当的投资项目获取最大利润,因此投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对内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对外投资主要是股权投资,很多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而投资战略一般有单一投资与多元化投资之分,也就是企业分散战略与企业集聚战略,在企业发展初期,不主张投资分散战略,而是集中资源各个击破,逐步累积起企业优势,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一定的资本与竞争力,可以在核心发展单一投资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投资的策略,分散投资资金,单一投资与多元化投资相结合,以丰富企业投资类型,协调专业化与多样性投资,使企业投资能够有序进行。
三、建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
财务预警系统是基于财务报表的分析和相关信息的管理,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关的使用数字化管理模式,企业所面临的危险情况会提前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同时分析企业财务危机的原因和企业财务操作系统隐藏的危险,有助于采取预防措施。研究发现,对于现金流量预测财务风险的作用比较大,有利于分析和管理现金流量过程。
现金流量的财务风险机制首先对风险进行分析,包括企业管理风险、融资风险、投资风险。然后对风险进行归类,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因素可以暂时搁置,而对财务影响大的风险因素要尽快处理,集中主要精力解决和控制。
四、建立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作为企业核心驱动的内部控制机制非常重要。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包括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关系三个部分,主体与客体两者发生的关系而产生的控制制度,反映在企业上就是企业各个管理层对财务风险的认知与对策。首先,企业全员都必须具有风险意识,建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与管理系统,经历预测、分析等过程,及时发现漏洞、找出问题,做出规划与对策,系统全面的降低财务风险。其次,企业财务监督要加强。财务监督是管理与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贯穿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明确财务人员的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内审机构的作用。切实加强对二级单位的财务监督。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 财务风险 风险防范
一、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内部控制建设,思想观念存在局限性
很多管理者没有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观念,认识不到内部控制的建立对企业的重要性,看不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与价值,忽略内部控制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有的管理者仅运用财经制度或者是经验来管理企业,而将内部控制的地位顶替,即使有些有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也没有很好地进行维护,将管理弱化,发展强化,没有较强的监督制度,缺乏内控意识,这些现象在很多企业存在。
(二)改善内部控制制度迫在眉睫
现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会计岗位设置不够全面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个别规模较小的单位,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职务均由一人担任,并且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涵盖到单位的所有人员和多个业务环节,尤其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薄弱的现象比较突出。同时,部分单位有章不循,将已存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目的只为应付有关部门的审计监察,失去了制度应有的严肃性,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名存实亡。
(三)忽视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制度对于很多企业事业单位来说是个比较闭塞的领域,这些企业缺乏约束机制,他们的内部审计不能很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及时跟踪问题发展,限制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四)考核制度不科学
目前有些铁路建设单位不能全面考察长效内部机制的实施成果,总是把目标、企业是否完成利润指标当作考核管理人员的主要标准,不能科学合理的建立考核机制,给贪污、腐败问题的出现提供机会,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二、解决内部控制问题的措施
依据“COSO”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完善,与风险管理趋于一体化,在风险管理的引导下形成更完整的内控机制,使得企业由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应该采取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融合的措施来抵抗企业财务风险的险峻形势。当然,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在企业中良好的运行离不开员工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由此推断,强化内部控制的措施主要有:
第一,提高公司全体人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以宣传职业道德的形式将其注入企业文化。内部监督的主体应包括企业的全体人员,主要包括经理层以及普通员工,他们必须严格按照企业设计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要求完成各自的职责。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并不仅仅是管理阶层或者是某几个人的事情,而是每一个员工的责任。股东的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希望确保经营者为了企业利益而一心一意地最大善意地使用财产,能够如实地获得企业报告。因此,他必须建立治理结构;建立财务系统;利用股票市场控制,获取盈利和企业发展。经营者必须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确保财产安全,确保信息真实。但这需要企业有强大影响力的、科学的企业文化。
第二,内部控制在监督、控制、调节、沟通和合作上能使个别的、分散的财务行动整合统一起来,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能是筹集资金并使之达到效能最大化,而内部控制则奠定了它的基础。内部控制的目标是防范风险,可以说,内部控制是为防范风险尤其是防范财务风险而建立的,它的严谨、规范、全面是与风险系数相匹配的,风险越大,内部控制越严谨,风险越多样,内部控制越全面。内部控制能规避经常发生的错误和风险,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系数。因此,应对现阶段财务风险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就要将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融合,发挥“管理+控制”的综合效能。
第三,美国曾颁布的一个法案中规定了:建立和维护内控机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企业董事会作为企业执掌权力的人,要是建立完善的检察系统来监督管理层,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来预防风险,建立针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决策系统、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来预防财务风险。
三、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
(一)采用内部会计控制,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利用主要财务比率之间关系综合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方法建立财务风险指标体系。财务风险指标能够正确评估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它是将长期比较敏感不断变化发展的财务指标加入企业风险评估体系。首先,对于这些指标也是有要求的,必须要具有预见性、灵敏性、配合性。拥有了预见性,企业的财务状况有没有变化,发展趋势等都可以通过指标预测出来;拥有了灵敏性,企业财务状况可以及时通过指标反映出来;拥有了配合性,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能力都能够通过指标完整反映。其次,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分析的指标就是现金流量。如果企业能在未来时间内更快更多的获得现金,那么这个企业就更有价值,所以企业获得现金的能力就是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指标。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统称为企业现金流。其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是三者之中最主要的,保障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所以,现金债务比率成为主要的财务风险指标。
基于财务风险预测系统,量化企业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的量化是预警系统的核心部分,能够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企业财务状况偏离预期目标进行量化。实践中较为常用的度量方法有概率分析法、杠杆分析法、资产定价模型法、风险价值度量法和风险率度量法等。概率分析法逻辑性严密且可信度强,是财务风险度量的基础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历史数据积累充足、统计资料全面、准确且经济业务具有一定规律的企业。杠杆分析法可以基于企业财务报表直接对其财务风险进行分析,该方法具有计算过程简单、计算所需财务数据易得、评估结果简易明了的特点。同时,该方法能够灵敏地反映财务报表的数据变化,通过与同行业对比可以得到风险与收益的均衡。
(二)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首先,公司在进行融资方面的制度要合理制定。企业的融资计划要在会计年度期初就制定好,基层单位申请融资,通过集团公司财务部审批,提前制定出预算编制制度,企业结合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确定恰当的融资规模,确保能够降低偿还债务的风险,控制融资成本。其次,企业要理性建立企业投资制度。投资的程序要明文规定,以防投资计划的制定失去客观性。投资项目要经过深思熟虑,仔细分析其风险的大小与回报的多少,并形成报告由财务部门批复。另外,企业库存管理要加强,应收账款回收力度要加大。就库存管理而言,首先要加强预算管理,基层部门在年初制定的生产计划给财务部门提供标准,让财务部门确定采购规模,以防材料多余导致的浪费。
加强公司治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内控系统防范财务风险等措施能够很好地从制度上控制企业财务风险,让企业财务状况不偏离预期。企业想拥有科学决策的能力、保障资产安全、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就需要建立健全、均衡、高效的内控系统。
(作者单位为沈阳市苏家屯区交通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
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活动受政治、经济、政策导向、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美国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导致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占美国房产抵押贷款业务一半的最大房屋按揭公司被美国政府接管,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公司被收购等,进而席卷世界各地,引起全球金融危机。及时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成为政府机关、经济学界、投资人和企业共同关注与研究的重点,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使财务风险预警研究变得更为意义重大。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类型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具有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小、资产负债率高的特点,其财务风险的不确定因素多,一般的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面临按期偿债风险
开发企业在初期阶段均以负债开发为主,自有资本金比例相当低,大量的开发资金来源于借贷。如果资产负债率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就会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其结果不仅导致资金紧张,甚至还可能因不能支付而导致公司倒闭。在借贷到资金投资房地产就能赚钱的所谓高回报利益趋动下,很多企业将到期能否偿还及高利率风险于不顾,盲目地、过度地、不合规范地进行名目多样的筹融资活动。资金空转、借贷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大面额存单转贷等,为企业埋下了到期支付能力及利滚利的财务风险。
(二)利率变动风险
房地产企业在负债经营期间,由于通货膨胀等影响,贷款利率发生增长变化,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风险,包括支付利息过多的风险、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加息会增加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使得资金链出现问题的概率进一步增加。同时,成本的增加会加速地产行业的兼并、组合,中小开发商将更难生存。利率变动风险在某种意义上是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诸多风险中最为致命的不测风险。
(三)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带来再筹资风险
再筹资通常是现阶段房地产企业实现项目滚动开发最常使用的办法。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主要依靠银行借贷及购房者付款来进行融资。房地产公司为了扩大投资规模,获取更多的投资项目,大量向银行贷款。一旦出现金融信贷政策的持续紧缩、资本市场融资门槛的严格把关,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就会加大难度,造成资金紧张,给依附于银行贷款的房地产企业带来很大被动,加大了筹资风险。
房地产企业的上述财务风险能否被尽早识别、发现,对房地产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基本表现
企业在面临财务风险之前都会有一些征兆,提供给我们一些信息。只有具备对各种财务风险加以识别和监测的能力,才能将风险的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一)宏观方面的表现
企业的应收账款减少,流动资产减少,银行透支依然,说明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债务严重,到期偿债能力差,企业的变现能力减弱,财务风险问题必然在不久的将来暴露出来;自有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说明企业出现财务危机;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还吃掉了一部分负债,则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二)微观指标上的表现
从企业收益指标来看,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已近破产,即使期间收益为盈利,但可能是由于非主营业务或偶发事件所形成净资产增加;但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可以说已经出现危机信号。从财务指标来看,一是资产负债率。该指标表示每元资产中有多少属于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主要反映企业资金来源的结构,通常该比率以低为好,该比率过高意味着负债过多,财务风险过大。二是现金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的货币资金与短期投资占流动负债的比例,它是以极其谨慎的态度分析企业的即刻偿债能力,一般而言,现金比率越高,短期内债务人的债务风险越小。
三、房地产企业如何构建有效地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房地产企业融资数量大,周期长,其财务风险的防范,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风险意识,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
长期以来,财务管理的内容仅限于营运资金管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将迫使房地产企业调整和转变过去陈旧的管理观念,树立明确的危机意识和理念,将危机预防放在首要位,真正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素质,改变其以往进行财务决策时的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为科学决策,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其次,房地产企业应加强企业现有人员业务水平,学习工程管理、成本控制等房地产专业上的知识。加强市场分析和调研,将战略管理与危机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既要进行着眼未来的战略调整,适时调整企业经营方向和策略,又要开展维持企业日常运转的危机管理,促进业务有序发展。
建立一套系统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包括灵敏的预警系统、预控系统、实施系统、总结系统、恢复系统,使企业尽快重新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建立健全合理的财务预警系统架构
为使财务预警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的发挥,房地产企业应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架构,包括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财务预警分析组织机构、财务危机分析机制以及财务危机处理机制。
预警指标的选取是财务预警中最重要的环节,房地产行业预警指标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部分,最终在财务和经营数据中得到反映的风险是可以进行量化的,因此可以使用定量指标来衡量;有些风险是无法量化的,因此需要使用定性指标来衡量。一方面,企业需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为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另一方面,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反映资产获利能力的有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反映偿债能力的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经济效率高低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反映资产运营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有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
(三)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防范财务风险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通常采用的风险策略有:
1、进行市场调研,防范市场风险。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调研机构,经常派人员进行市场调查,及时了解市场容量及波动情况,以及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的优势、劣势等,掌握房地产市场的第一手资料。
2、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控制投资风险。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有其自身特点,如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与地区经济形势的相关性以及房地产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等,这些都决定了房地产投资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工程管理建设环境等诸多因素变化的影响。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可以单独或同时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投资风险的预防与控制:合理预期投资效益,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采用风险回避措施,避免投资风险;积极采取其他措施,控制投资风险。
关键词:公立医院 财务风险 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42-02
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全民医保政策的推行以及居民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财务管理机制,防范财务风险,已成为提高公立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财务风险是指医院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资产运营、筹资和投资及其制度安排的各个环节,由于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原因,造成实际财务收益发生差异和经济损失,使医院财务工作客观实际结果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不但会影响医院的正常经济运行,也损害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阻碍医院的发展,严重时可使医院陷入危机。因此,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盘活存量资产、科学投资理财、加强预算管理、有效的资产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一、公立医院当前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目前,公立医院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业间竞争加上医院被赋予更大的经营自,给医院经营和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不少公立医院未能从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降低运营成本、增加人员、增加设备、增加床位的外延扩展转到提高效率的内涵发展上来,再加上医院在经营成本控制、财务风险方面意识淡漠,为了眼前利益,而开始进行规模扩张,大举负债经营。造成医院负债过重,偿债能力堪忧,财务风险不断加大。鉴于以上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公立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1)医疗行业间的竞争,加上近年来由于政府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民营医院的不断崛起,对公立医院造成不小的冲击。促使公立医院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未能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未能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造成了与医疗保险机构的定额管理等各项规定相违背,使医院增加的医疗超定额费用而无法收回,从而造成资金短缺。(2)随着医改政策及医疗新技术应用推动,老百姓对医疗需求的释放效应不断扩大,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及医院内部资金来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为提升医院的竞争实力,吸纳更多的患者,公立医院只能靠负债来完成基本建设、设备及人才引进,大量贷款、盖新大楼、购买先进设备,用高额报酬引进人才,使医院运营成本急剧上升,资产负债率偏高,长期负债问题突出。这种行为失范加剧了无序竞争,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同时,公立医院作为自我创收发展的经济实体来发展新技术、新项目,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突破管制手段,不断扩张和提高公立医院的技术含量,拉动了卫生费用的持续攀升。这种负债经营可能使医院造成负债失控,在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共同作用下出现资金链断裂。(3)医院在购置医疗专用设备时,缺乏对专用设备的技术、市场、财务进行可行性研究、效益评估,缺乏对设备的先进性、市场容量与前景可行性分析,对设备将来的现金流量也未做预测,导致盲目购置,造成资金浪费或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4)应收账款风险。在第三方支付的前提下,患者面对超低的服务价格容易产生过度需求,医生则会过度供给,再加上医院对应收账款管理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催账意识,甚至错失收账时机,造成未能及时清理的呆账、坏账较多,无法收回的病人医疗应收款欠款所占的比重较大。此外,医疗机构结算方式实行以政府为主的第三方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患者往往免费或者只支付部分医疗服务费用,剩余部分通过财政补贴或者医疗保险机构为患者支付费用。而医保结算资金却要在之后的较长时间内才能到达各医疗机构的账上,严重影响了医院的资金周转。(5)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采用按项目收费的形式,由政府进行价格管制。价格管制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诸多政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由此引发一系列反应。因医疗服务项目繁多,政府部门无法根据市场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医疗收费标准,导致医疗服务定价偏低。在政府财政补贴占医疗机构收入的比例越来越低以及政府对公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限制的情况下,为弥补医疗机构经营上的缺口,促使医院采取“以药补医”、“以药养医”以及扩增新的医疗技术、设备等方式弥补经济上的损失,畸高与畸低的医疗服务价格同时存在。随着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步伐的加快,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几乎所有医疗服务项目及药品皆定价,每年进行调整更新,降低药品价格。全面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并对非基本药物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但由于各地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受到投入用途和财政实力的限制,补偿机制不健全,医院通过药品差价补偿的资金缺失,造成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很难保证,甚至正常运转都会有困难。
二、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2010年2月23日,国家五部委联合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改进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和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安全质量和经济运行监管。同时,强调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的监管。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要积极推进医院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提高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减少医院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以及更好地发挥公立医院的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协调公立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建立公立医院财务监管预警机制。
公立医院要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1)树立财务风险防范理念。医院的筹资与投资、正常经营都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投资决策失误、资金使用中监管不力、国家金融政策调控导致筹资成本上升、医改政策调整影响医院医疗设备收费标准、医保政策调整导致医院收益能力下降成本上升等财务风险。因此,要从决策及管理的角度加强防范。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发挥财务、审计、核算各职能的监督管理作用,保证资金运行安全,不相容业务相分离,特别对重大项目资金运行过程进行严密监控。坚持预算制度,不搞超支预算。严格按照医保、发改委部门的医疗价格收费,及时掌握动向调整决策,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保证医院健康持续发展。(2)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强管理意识,加强医保患者费用的管理,加快医保资金的回收时间。医疗改革是以扩大医疗保险为覆盖面为主要目的,让城镇居民都能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使医疗纠纷与医患关系紧张得到缓解。医院要严格按照政府及医疗保险机构的相关规定,为患者提供规范、科学、严谨的医疗服务,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医院要能够很好地控制住院医保患者的总费用情况,在确保医保病人有效治疗的基础上,尽可能避免医保结算的费用超支带给医院的损失,并寻求应对策略,实行单病种限价或从缩短平均住院日、控制贵重药品的使用、控制高值耗材等材料使用、减少大型医疗设备检查上入手。针对医保患者费用结算中的风险,医院应加强对医保的管理力度,领会医保精神,应用医保政策,及时上报医疗保险报销所需资料、凭据等,积极与医疗保险机构取得联系,督促医保资金回笼到账,尽可能减少医院流动资金占用。并要重点分析医保费用超支产生的原因及对策,逐步减少扣款费用的数额。(3)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是医院为达到既定目标,结合医院管理的需要,确定的年度收支预算指标。医院预算管理是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医院未来一段期间内全部经营活动的目标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将医院的目标及其资源配置以预算形式加以量化。医院通过决策所确定的目标或方案转化为各科室的具体量化指标,并以数量形式全部反应出来,分解落实到各科室。量化指标主要包括:临床科室服务量指标、临床科室收入指标、临床科室人员经费指标、人均出院费用控制指标、管理指标等。各科室结合以前年度的收支情况、病种结构、收费项目变化情况、新购设备情况、材料使用情况、病人需求等进行具体的收入和费用目标分解。为发挥预算的作用、体现预算管理的权威性、杜绝擅自调整支出,完善预算经费审批权限,医院要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和考核。定期对每个科室的实绩与预算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估,将执行情况与医院管理者和职工的经济效益挂钩,并做到奖罚分明。区分执行中的可控及不可控因素,对于由责任部门所创造的预算绩效,按节约支出金额的一定比例确定奖励额度,对于那些由于主观过失所造成的损失,按收入减少、超支额度确定责罚额度。医院要建立预算管理的预警机制。定期对财务核算的实际发生数与预算额度进行比较,当预算内事项实际发生数接近或超出预算额度时出具预警提示,通过预算内事项或超预算事项的预警,分析与判断预警发生的情况,以决定是否应该发生及如何分配资源或进行相应的预算弥补措施。(4)医院要科学决策投资与筹资方向。根据医院发展规划,结合国家医改政策及医院的潜在市场资源,做好投资项目科研,确立最适合医院发展的资金使用方向。充分了解医院的各种筹资渠道,如:申请专项补助、医院自身增收节支产生结余、延缓药品及卫生材料应付账款的还款期限、银行贷款、向融资公司融资等多种渠道。(5)加强医院负债融资的管理,公立医院既要利用财政贴息贷款、银行商业贷款、向融资公司融资等等多种融资渠道,来获得财务杠杆的经济效益、提高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又要注意防止过度举债给医院带来的财务困境。医院融资要理性,首先要看是否需要融资,其次要看融资需要多大的资金量,还款期限的长短,利率的高低,融资能够给医院带来多少效益等,以便让负债融入的资金能更好地带动医院的经济发展。(6)建立负债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形成预警机制。适当的负债是公立医院发展的动力,能有效缓解医院发展中的资金短缺状况,但又必须防范负债风险,控制负债规模,保持合理的负债比例。资产负债率是国际公认的衡量偿还能力和经营分析的重要指标。负债率过高,表明财务风险过大。负债率过低,表明财务融资杠杆利用不够。利用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和负债权益比例等重要指标,建立负债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利用这些指标,采用综合分析法,定期检测医院的资本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评价与预测债务风险。
伴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要生存和发展,将面临着各类财务风险。规避医院的财务风险是当今公立医院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也是公立医院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财务运行趋势,敏感应对医院财务风险,减少财务风险的损失,确保医院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斌.浅谈医院财务分析[J].当代经济,2010(3)
2.李钦全.医院财务分析工作探讨[J].当代医学,2009(3)
3.姜冬.新《医院财务制度》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8)
4.敖检根,万贻平.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风险规制.中国卫生经济,2012(1)
5.刘清芝,陈万春.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理念、机制及方式创新.中国卫生经济,2012(7)
6.邵菲,邓涛.医院潜在财务风险的分析和探讨.中国卫生经济,2011(9)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 层次分析法 综合评价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背景下,现代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这要求企业必须面对各种风险的挑战,承担风险的直接责任,因此,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企业一项必不可少的关键工作。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越加剧,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就越有必要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1]。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取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2]。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不难理解,要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必须对企业财务风险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价。然而,由于企业财务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准确全面地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并非易事,从而影响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在本文中,作者将给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财务风险综合评价方法,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1.企业财务风险的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构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和企业人、财、物等内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供求关系的多样性和信息传递中的不确定性等,使得企业财务活动面临着众多风险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任何一个方面或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现实的损失,导致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和经营效益的降低,造成实际经营绩效与经营目标之间出现非预期的负偏差。
基于对企业财务风险本质的认识和对企业财务风险生成机理的分析,企业实际经营绩效与经营目标之间出现非预期负偏差的可能性,可以通过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周转能力以及发展潜力四方面的状况来表征[3]: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盈利能力可以作为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最基本的指标;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必须有充足的偿债能力,不然就会面临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因此偿债能力也应成为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状况的另一重要指标;周转能力综合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的正常运转能力,因而也必然成为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指标;发展潜力反映了企业在可预期的未来的经营状况,可以用来衡量企业长期的财务风险状况。综上所述,通过对企业实际经营绩效上述四方面状况的评价与分析,可以综合判断出企业财务风险是否发生以及财务风险状态的严重程度。
为了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周转能力及发展潜力,需要将它们进一步分解为不同的更为具体的指标来体现:
1.1盈利能力:即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获取利润的能力,该指标可以用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来反映。
1.2偿债能力:即企业及时偿还各种债务、维持正常生产和经营的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可以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资产负债率来表征。
1.3周转能力:即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状况。该指标用如下三个参数来反映: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
1.4发展潜力:即企业经营绩效在未来的改善潜力和预期经济效益状况。该指标用销售增长率和资产保值增长率来反映。
将上述分析进行汇总,即可获得企业财务风险的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2.企业财务风险的AHP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是一种用于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它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 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其基本原理是:首先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形成一个递阶的、有层次结构的模型;然后对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层次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得到方案层相对于总目标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重值, 以此作为方案评价和选择的依据[4]。
由于企业财务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使得我们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对其总体状况进行评价。基于AHP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所述:
2.1建立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在对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的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
2.2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特征向量:列出各层因素以上一层因素为准则进行判断所得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中元素的值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由专家通过两两比较后打分获得;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特征向量中各元素的大小反映了下一层因素对于上一层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
2.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首先按下述公式计算一致性指标CI:
CI =(?姿max-n)/(n-1)
式中,n是判断矩阵的阶数,?姿max是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姿max=■?蒡■■(AW)■W■
式中,A和W分别是判断矩阵及其特征向量。然后,根据判断矩阵的阶数n查取随机性指标CR,并计算比值CI /CR,当CI /CR < 0.1时,便可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达到了要求。
2.4综合重要度计算:将下一层因素相对于上一层因素的特征向量中的元素取为权重,以底层次因素相对于次底层次因素的特征向量为基数,计算底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综合重要度。
2.5企业财务风险的综合评价:以底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综合重要度作为相对权重,对底层因素的风险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得出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水平。
3.示例
现假定对于某一企业,其财务风险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专家打分得到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及底层因素相对于第二层因素的判断矩阵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底层因素风险评价结果见表3,现用AHP法对企业财务风险总体水平进行评价如下。
3.1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计算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1,结果列于表1中;计算底层因素相对于第二层因素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21、W22、W23和W24,结果列于表2中。
3.2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对于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判断矩阵,首先计算其最大特征值?姿max:
?姿max=
■■+■+■+■
=4.259
由此得
CI=(4.259-4)(4-1)=0.086
由n=4查表得CR=0.9,所以
CI /CR=0.086/0.9=0.095
因此,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同理,对于底层因素相对于第二层因素的四个判断矩阵,可以计算出它们的CI /CR值分别为0.0031、0.0002、0.0115和0,均小于0.1,全部通过一致性检验。
3.3综合重要度计算
将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特征向量中的元素取为相对权重,以底层因素相对于第二层次因素的特征向量为基数,计算底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综合重要度,得到的结果见表4。
由表4可见,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而言,底层因素影响程度的排序为: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销售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资产保值增长率。
3.4企业财务风险的综合评价
根据表3中底层因素的风险评价结果及表4中底层因素的综合重要度,可以汇总出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水平R如下:
R=0.158×0.67+0.226×0.79+0.121
×0.77+0.112×0.65+0.092×0.48+0.055×0.32+0.040×0.81+0.026×0.69+0.119×0.59+0.041×0.16+0.010×0.25=0.642
即目前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水平是0.642。
如果将风险评价指标[0.00,0.20]位于视为低风险,位于(0.20,0.40]视为较低风险,位于(0.40,0.60]视为较中等风险,位于(0.60,0.80]视为较高风险,位于(0.80,1]视为高风险,那么便可以做出“企业财务风险处于较高水平”的判断。此外,由于分析过程中可以获得各底层因素的综合重要度排序,这使得企业在采取风险管理措施时更具针对性。例如,在本例中,尽管“总资产报酬率”的风险水平(为0.79)尚低于“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风险水平(为0.81),但由于前者的综合重要度(为0.226)要远高于后者(为0.040),所以,为了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水平,首先应采取措施降低“总资产报酬率”的风险水平。
4.结论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作者首先通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构建了企业财务风险的三层次递阶结构模型,从而将企业财务风险分解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多个具体指标;随后简要介绍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综合评价的具体实施步骤;最后通过一个例子对本文的成果进行了说明,表明作者所给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和管理提供定量化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防范
一、财务风险的识别与确认
财务风险识别是对其进行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由于风险常常隐藏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识别财务风险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风险识别主要包括收集信息资料、分析不确定性、确定风险事件、编制风险识别报告等内容。
财务风险识别的方法有风险分析问卷、核查表法、财务报表法、流程方法、现场视察、合约分析、损失记录分析、事故报告等方法。风险分析问卷和核查表法一般是通过进行文件整理、面谈和检验以获得财务风险性质和来源的资料。财务报表法是通过分析企业的各种财务报表,逐项检查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财务预算以及企业资源的应用消耗等情况,以此来判断企业承担的财务风险及其程度。流程方法是通过研究企业的业务范围及操作流程,进而确定具体环节中是否承担着某些财务风险的方法。现场视察是风险管理人员必须进行的过程,通过现场视察,检查企业的设施、设备、生产经营进展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来识别潜在的财务风险。合约分析是通过分析企业与不同主体签订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合约,检查合约界定的双方权责范围,恰当的合约签订可以有效的保护企业财务利益和权益。损失记录分析法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可以从过去的损失记录中分析损失发生的原因、性质、程度和影响范围。事故报告法需要企业建立有效的机制,把日常的损失及伤亡事故详细记录下来,风险管理人员通过检查损失及伤亡事故记录来掌握整个事故的全面资料,确认财务风险损失的程度及影响范围。
二、财务风险的分析与评价
当企业的财务风险确认后,需要对其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价,对于风险的规律性进行研究和量化分析。事实上,能够识别罗列出的企业每一个风险都有自身的规律、特点、影响范围以及影响后果,它们的影响后果以货币单位来度量,最终转化为企业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分析的内容包括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时间分析、风险的影响和损失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风险级别、风险的起因和可控性分析等内容。对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时间进行分析即分析风险可能在生产经营周期或施工项目的哪个阶段、哪个环节上发生。有许多风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建筑企业有的风险直接与具体的工程活动相联系,这个分析对于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有很大的作用。
对于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和损失进行分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建筑企业面临各种风险,各种风险之间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财务风险发生。有的风险影响面小,有的风险影响面很大,可能引起整个施工工程的中断或报废。有的风险之间常常是有关联的,例如,某个施工工程活动因为财务风险的存在,受到干扰而拖延,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的其他活动。对建筑企业而言,经济形势的恶化容易引起物价上涨,一方面可能会导致业主支付能力的变化,另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建筑工程材料物资的采购、员工薪酬及各种费用支出,最终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工程费用。财务风险的影响一般通过以下过程分析:首先,考虑正常状况下,假设没有该财务风险的情况,如建筑企业的工期、成本费用和收益情况;其次,考虑财务风险,看施工过程、施工消耗等各个方面有什么变化;最后,两者的差异确定为财务风险的影响。
由于财务风险因素很多,涉及很多方面,人们并不是对所有财务风险都予以十分重视,通常对财务风险进行评级,考虑财务风险的损失以及发生的概率,计算财务风险损失期望值,一般而言,发生的概率很大而且损失金额很高的风险,要重点防控,对于发生的可能性一般而且损失也一般的风险,企业要进行一般防控,对于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损失也很小的风险,企业可以不予考虑。
对于风险的起因和可控性进行分析,是风险预测、风险防控、风险责任分析等工作的前提。有的财务风险企业可以进行控制,减小其发生的可能性;有的财务风险企业对它的发生与否却无能为力。企业需要根据财务风险的可控与否选择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包括财务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杠杆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决策树分析法、因果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变量分析法等方法,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可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使用或组合使用。
三、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关键词:跨国并购;财务风险;风险识别;风险防范
目前,中国政府正大力推动“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非常好的机遇。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利于国内企业规避国外行业进入门槛和壁垒,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大规模,进行产能合作,取得协同效应,提高经营效益。但是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进行的跨国并购效益却普遍不太理想。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显示,我国境外兼并收购的企业,只有三分之一处于盈利和持平状态,也就是说,我国企业有67%的海外并购不成功。分析跨国并购的案例可知,每起失败的跨国并购,无论源于何种风险,都会通过跨国并购成本影响到并购的财务风险。因此,如何识别、防范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已经成为我国跨国并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定义
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由并购决策、定价、融资与支付和财务整合等各项财务活动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导致并购实现价值与并购预期价值之间产生重大负差异,从而引起企业资金供应紧张、甚至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是多种并购风险在价值上的综合体现。由于跨国并购涉及到不同的两个国家的企业,并购方往往对境外并购市场和并购的目标企业的熟悉程度比对国内的要低,受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大于国内并购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识别
(一)跨国并购的战略决策
风险并购的战略决策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前对自身状况分析不足,对战略需求考虑不充分而盲目并购从而给企业带来财务损失的风险。
(二)跨国并购的协同效应
风险并购的协同效应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中对协同效益预计的偏。
(三)跨国并购的估值风险目标
企业估值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中,由于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偏差而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目标企业估值的依据是对目标企业价值估算和目标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相应的其风险主要来自这两个方面:目标企业提供财务数据风险;对目标企业价值行估算的风险。中国平安人寿并购富通集团的失败案例中富通集团隐瞒了其高达57亿欧元的债务抵押债券,并购估值明显偏高引起的估值风险是其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
(四)融资和支付
风险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相辅相成,共同影响并购的具体形式。融资和支付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活动中能否按时按量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来确保并购顺利完成的不确定性以及相应的现金短缺或股权稀释风险。跨国并购需要大量资金,需要解决资金从哪里来,如何支付的问题。吉利并购沃尔沃过程中设计了综合性的“设立风险隔离带+卖方融资+收购方权益融资+不确定性调整权+按交割资产支付”的五位一体的融资和支付方式,有效化解了收购过程的融资和支付风险,值得借鉴。
(五)汇率风险汇率
风险是指企业并购中汇率波动影响企业并购成本的风险。汇率风险是跨国并购中最常见的问题。跨国公司经营往往由于浮动汇率而增添附加成本,并购方所支付的有效价格与成本会受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相对强弱的影响,被并购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母公司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影响。当目标公司所在国货币相对于并购方本币趋于升值时,并购方也可能要支付更多的本币。如果融资货币是目标国货币,则会增加融资成本,因而可能遭受目标国货币升值带来的风险损失。另外,货币兑换限制会使本币无法自由兑换为可自由交易的外币,延迟或阻止货币的汇回国内,形成兑换风险。
(六)财务整合风险
财务整合风险是指在整合阶段由于并购双方财务组织机制不匹配,并购后企业资本运作不合理使得并购不能发挥协同效应的风险。企业在完成并购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并购中的交易过程之后,并购过程也仅仅是进行了一半而已,并购后的整合工作才是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但这往往又被很多企业所忽视,从而造成并购效果不理想,严重者甚至直接导致并购的失败。有些企业在整个并购过程中往往对财务整合的要求、目的、方法和步骤等疏于计划和执行,甚至一些整合方案仅仅止步于纸上而已,由此造成了后续的财务整合风险。
三、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制定明确的企业并购战略
企业的并购首先要有明确的并购战略,不能仅仅看到企业短期效益,应当关注企业长期效益。在此基础上,企业在做并购战略决策时应当详细分析自身资源和条件,做好战略并购规划,提前做好并购准备,对目标企业进行合理筛选,选择合适的并购机会。吉利并购澳大利亚DSI变速器公司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吉利在整体战略转型和升级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明确的并购战略,准备充分,抓住了合适的并购时机,从而利用DSI全系列自动变速器的技术优势弥补了自己的技术短板,为吉利汽车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与品质提供了支撑。
(二)在并购可行性分析时合理预计和量化协同效应
并购的动因是双方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但是这种协同效应很难预计和量化。美国商人巴里•迪勒就指出:“这其中肯定存在着协同效应,但我还不知道它在哪里,现在就想把它说个明白简直就象是痴人说梦”。尽管如此,由于协同效应预计能为并购决策提供依据,并为以后的并购整合提供指引,因此,预计和量化协同效应十分必要。并购的协同效益一般体现为营业收入增长和营业成本降低,在并购可行性分析时需要合理预计并购带来的营业收入增长和营业成本降低,估计出协同效应的大小,从而减少落入协同效应陷阱的风险。
(三)充分做好尽职调查工作,对目标企业进行合理估值
对目标企业价值估算的不确定性源于信息不对称,因此,并购企业应当采用有效的方法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首先,聘用外部中介团队做好尽职调查工作,对目标企业目前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对企业预期盈利水平进行预测,为跨国并购决策、并购的交易结构设计、并购相关协议关键条款的设计提供客观依据。聘请的外部并购中介团队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其次,综合运用收益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市场法(可比企业分析法和可比交易分析法)和成本法等多种价值评估方法确定目标企业合理价值,防范单一方法计算结果的偏差风险。
(四)合理确定资本结构,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并购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与股权应当相互匹配。如果债务资本的比例过高,虽然财务杠杆的作用很大,但是却会带来还本付息的压力。而如果股权资本比例过高,那么就会稀释并购企业股东股权,损害股东利益。企业要合理确定融资资本结构,以使并购融资成本与风险最小。融资渠道多元化一方面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融资风险。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与投资的多元化一样,都有利于规避单一渠道所带来的风险,防止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资金链断裂风险。
(五)规避汇率风险要利用金融工具
目前规避汇率变化所带来的财务风险的金融工具有多种:第一预先与外汇银行签订外汇的购买或出售远期合同,在将来的某个时间用已敲定的汇率买卖两种货币。第二是套期保值。为了使得资本与实物交易的币种、金额、期限都相同,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前可以同时买进或卖出合同外币。第三是外汇期权。有买入看涨外汇期权和买入看跌期权。比如,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前买一份看涨期权,并购时,倘若外币价格上升时可以选择执行期权,抵消了获利与受到的财务损失,显然起到了保值作用;相反如果外币价格下降,则可以不执行期权,也就是说现款的获利能弥补相关财务损失。
(六)刚柔并济,做好财务整合工作
并购之前构建起跨国并购财务人员培养和储备系统,为前期并购和后期整合提供人才保障。财务人员要尽早的参与到并购工作中,为并购工作提供专业意见。当地财务人员尽量留用,以利用他们熟悉东道国法律、税收和会计制度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委派财务总监,保证对被并购方的控制权,使所有者监督能够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与财务收支之中。对被并购企业实施严格的财务管理控制,建立一系列的报告制度、信息交流制度、审批权限制度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统一会计核算体系和会计政策,保证会计信息相互可比,便于合并会计报表。涉及员工的考核指标、岗位薪酬、福利待遇、费用标准等方面的财务整合内容需要进行广泛研究和细致的宣传说服工作,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杨柳,吴泗宗,佟爱琴.我国制造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10期
[2]罗欣.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商情.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