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教育的理解

数字教育的理解

时间:2023-06-08 11:18: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教育的理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教育的理解

第1篇

[关键词] 幼儿; 数字化学习资源; 移情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赵慧臣(1982―),男,河南永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知识可视化与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

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享受着信息化带来的实惠时,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也迈开了大步伐。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教育中,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幼儿自主、合作、创造等多种方式的学习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拓宽幼儿的视野,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1]数字化学习资源给幼儿带来趣味、快捷和方便的同时,也给幼儿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针对性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问题。

一、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学前教育,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不断丰富,如何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引起人们的关注。反思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能够为优化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提供参考。

(一)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不断丰富

在1996年―2000年,音像教材、投影和教育电视成为儿童学习重要资源。课堂教学使用幼儿音像教材为幼儿教学提供了可视可听、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料。投影教材作为在幼儿园应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表现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幼儿电视教材作为用电视传递信息的教材形式,可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及创造能力。对于教育电视的效果,王淑君(1998)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它使幼儿在对社会行为的观察学习过程中与榜样模式发生共鸣,自身行为也不自觉地与榜样行为相接近。[2]

20世纪末以来,电脑成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重要载体,幼儿计算机辅助教学出现。例如,南海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坚持以计算机为认知工具,开展“讲故事、认事物、做游戏、玩电脑”“四结合”的教改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期间,美国1999年的《儿童媒体与新千年》报告指出儿童花在计算机上的时间与在校上课时间基本持平。

2005年后,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主题网站成为幼儿数字化学习的重要资源。幼儿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推动师幼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发展。其中,上海学前教育网作为汇集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信息的资源库和集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的资源库,通过共建共享数字化学习资源,服务学前教育信息化。

2007年后,互动学习软件和教育游戏等教育软件应用到学前教育中,尤是其数学、英语等学科类教学软件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另外,电脑游戏与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有机整合,可以给幼儿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快乐。英国某教育机构的研究人员曾对700多名幼儿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电脑游戏能够显著地帮助幼儿提高逻辑思维技巧,开发潜在的智力。

2010年后,随着人机交互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郁晓华(2011)认为多触控虚拟学具相比于实体学具,在感知维度、扩展重用、状态保存方面都更具竞争优势,将打开技术支持下新型幼儿动手操作学习的新局面。[3]另外,平板电脑、电子书包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流行,但在实践中却由于存在误区可能会对幼儿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形式上更加多样(从投影、录音、音像教材和电视拓展到网络平台、教学软件、教育游戏和虚拟学具等)、共享更加方便(投影、录音、音像教材和电视等共享性差些,而网络平台、教学软件、教育游戏等则具备较高的共享性)、更加注重集成(投影、录音、音像教材和电视只是单个的学习资源类型,而网络平台、教学软件、平板电脑、电子书包等能够集成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不断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数字化学习的需求,但幼儿游戏沉迷、近视率提高等问题也不断出现。例如,“儿童因痴迷于观看电视中播放的动画片和电视剧,或者长期观看卡通漫画书籍,不知不觉地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而逐渐降低乃至失去文字深度阅读的兴趣”,[4]导致思维的简单化和平面化。

(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方法的梳理

在电化教育应用于幼儿的较早时期,相关学者已经提出需要认真分析幼儿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其中,李平毅(1996)提出要想充分发挥电化教育对幼儿教育活动的促进作用,就必须针对幼儿的机体发展特征、情感因素、注意特征等,开展幼儿园的电化教育。[5]但在不同类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中,所提的设计方法也有所侧重。

在投影教材、教育电视等方面,对于幼儿园投影教材的编制,宋明责(1996)提出要熟悉幼儿的生活,了解幼儿的心理,根据幼儿的情趣,表现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塑造好投影教材中的形象。[6]对于幼儿教育电视选题,陈静宜(1997)提出要切合幼儿早期教育的需要,内容选择要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性,表现方式要符合幼儿的兴趣,摄制中着力营造适宜幼儿学习的氛围。[7]对于幼教电视教材的编导,凌巍(1997)认为需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出:强化宜真宜趣,突出娱乐性;遵循幼儿实际,突出教学性;力求音律和谐,富有审美性;力求现场抓拍,突出真实性;力求生动活泼,注宜多融性。[8]

在网络学习平台方面,崔琦(2007)提出建设符合幼儿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审美情趣的学前教育主题网站,为幼儿营造绿色的网上家园。[9]朱玉华(2008)认为需要应用图形化的可视界面,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方便舒适的互动空间,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满足幼儿对知识的渴求。[10]

在幼儿软件设计方面,杨珊珊(2009)介绍了幼儿参与软件设计的情境式设计、参与式设计、信息提供式设计以及合作询问式设计等四种方法。[11]李清(2011)以游戏活动课程为基础,采用幼儿所熟悉的广告与动画节目内容,设计幼儿的媒介素养游戏,以培养幼儿的媒介素养能力。[12]

在教学工具设计方面,郁晓华(2011)认为触控虚拟学具的设计包括:操作平台需要借助隐喻的思想建立幼儿操作学习的虚拟工作区域;建立学习材料库要很好地考虑标准的定义、表现的形式以及所支持的操作行为;组装关系必须在操作逻辑中隐含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13]王济军(2012)针对平板电脑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应用的误区,提出精心设计符合幼儿认知特征教学策略,提高软件的易用性、人性化和交互性等促进策略。[14]

(三)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方法的反思

首先,应用辨证观点反思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弊,但如何趋利避害尚缺乏有效手段,仍然需要针对性的设计理论加以指导。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以辩证的思维,提出是否应该让幼儿使用电脑,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坏的软件不利于幼儿的社会交往和相互教学,好的软件能够增进幼儿的社会交往和相互教学。

其次,提出面向儿童需要、针对幼儿的特点,但如何有效设计还停留在理念层面。例如,在设计幼儿数学类教学软件时,“应充分考虑及认可儿童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软件的教学辅助功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进步。”[15]诸如此类观点多体现在理念引导层面,尚待提出有效的设计方法,并且经过幼儿数字化学习效果的验证。

再次,提出面向幼儿生活习惯设计资源的观点,但分析幼儿生活特征的方法有待探索。例如,对于幼儿媒介素养游戏的设计,李清提出基于幼儿园的日常教育,以游戏活动课程为基础,采用幼儿所熟悉的广告与动画节目内容。[16]如何把握幼儿生活中的特征,尤其是游戏学习中的特征以及游戏学习资源的需求,仍然需求科学有效的方法。

最后,提出了儿童参与的观点,但如何引导仍未明晰。儿童有可能直接参与软件设计的任何一个阶段,参与的方式多样,但都受到成人设计人员的限制。[17]尽管儿童参与到软件设计过程中,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与成人如何以平等关系展开合作等问题尚待有效解决。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已经从以设计人员为中心的设计转入以幼儿为中心的设计,强调了对幼儿认知特点、生理特征的尊重,甚至幼儿的参与,以根据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特征,提升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质量。但设计人员仍然保持了幼儿数字化学习局外人的身份,对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设计人员的设想层面。为了获取充分依据来判断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方向,理解幼儿数字化学习的想法变得非常重要。

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的提出

移情是心理学中感知对方的重要方式,有利于设计中理解用户。移情设计首先应用于工业产品的设计中,后来拓展到教育领域,被认为可以作为理解学生、基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开展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具有可行性,有利于形成满足幼儿个性特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一)移情以及移情式设计的辨析

作为心理学上的术语,移情(Empathy)的意思为“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又称感情移入。”[18]根据韦氏词典,移情是“不需要以客观明确的方法完全传达感觉、想法和体验的情况下,理解、意识到、敏感于并间接地体验他人在过去和现在和未来对这感觉、想法和体验”的一种行为或者能力。移情要求个人参与,与其说是一组严格的方法或者工具,倒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和意愿。另外,在《剑桥哲学辞典》中,“移情”具有三种基本含义:对表情的自动模范或对情绪的表现度、注意力的模仿和角色扮演。

对于Empathic Design,孙远波等人将其翻译为移情设计,张广兵、高丽云等人将其翻译为移情式设计。两者的内涵是相同的,但后者更适合我国的汉语语境和表述习惯。因此,除了所引用的文献内容之外,笔者将Empathic Design统一称为移情式设计。其中的移情指采用想象的方式,对优化所处的环境进行重新建构,以理解用户是如何在使用过程中看待、体验和感受产品、环境和服务的。[19]

移情式设计能够帮助设计师理解用户如何感知周围的物质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移情式设计中,“设计师必须针对用户进行一定程度的‘角色沉浸’,并且在实验数据的框架内充分发挥想象,发生对用户产品使用的‘移情理解’,并且在感性直觉和理性概念之间做出权衡,得出产品设计的最佳方案。”[20]

(二)移情式设计不断应用:从工业产品设计到教学设计

“移情作为设计中的重要方法,能够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值得企业为之投入时间、资源和必要的技术。”[21]1997年,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Dorothy Leonard等研究工业产品设计中采用的移情式设计情况,描述了移情式设计在创新性公司的成功实践。2011年(芬兰)Ilpo Koskinen等认为:设计师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功能,还应该考虑与之相联系的主观因素;设计师需要系统的方法才能体现主观因素,而且这些方法一定要能移情地了解用户。

在教育领域,2002 年,Maish Nichani首次提出移情式教学设计的概念。张广兵(2009)认为移情式教学设计弥补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模式化、机械化、教学情感匮乏等不足,真正实现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计教学活动。[22]周贤善(2009)应用移情式教学设计优化网络教育,认为可体现在网络教育的主要环节中。[23]高丽云(2010)探讨了抛锚式教学策略与移情式教学设计如何结合,分析了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策略和注意事项。[24]柳铭瑞(2011)认为移情式网络课程设计中,设计人员、教师、学生等需要共同参与设计活动。[25]

移情式设计的应用已经从工业产品设计拓展到教学设计中。在教育领域,移情式设计不断应用,形成了移情式教学设计等话题,被认为可以作为理解学生、基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应用到网络教育、网络课程设计、e-Learning等领域,体现在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设计、学习策略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完善等方面。

(三)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幼儿的数字化学习需求、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方式与成人有较大差别,设计人员需要站在在幼儿角度,思考他们在数字化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什么数字化学习资源予以支持。“因为设计的需要而研究人类行为的时候,用户数据往往是由设计师的个人体验和解释来处理得出的。当我们从理性实际的主题转入更加主观、更加注重体验的领域,在设计时考虑移情设计就非常有必要了。”[26]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指设计人员对幼儿的数字化学习进行移情性体验,从幼儿的角度去理解、感受、体验幼儿的情感,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幼儿及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以设计满足幼儿个性特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有助于辨明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性需求,有益于设计出合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有利于提升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适切性,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

首先,移情式设计有助于设计人员摆脱自身的局限。设计人员设计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不是为自己的孩子或者熟悉的幼儿,而是为了也许从未谋面的幼儿。他们无法观察幼儿数字化的想法和感受:学习动机、情感态度、心智模式、判断标准、学习偏好以及心理冲突。设计人员必须超越自身文化传统、心智模式和认知结构的局限,在真实的场景中通过移情体验,准确预料幼儿数字化学习的行为,以便资源设计中做出针对性反馈。

其次,移情式设计有益于设计人员把握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不同幼儿有着不同的数字化学习经验,具有不同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关注不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还有着不同的数字化学习期待和偏好。“移情设计就是应用我们的自身的洞察力去指导和启发,为那些我们从未谋面的人设计更加有用和愉悦的产品。”[27]采用移情式设计方法有助于设计人员通过观察幼儿数字化学习的外在行为来识别他们的内心状态,预知幼儿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挖掘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深层次需求,为针对性设计开发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支持。

最后,移情式设计有利于拓展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方法。传统的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缺乏教师和幼儿的有效参与,仅是设计人员和教学专家之间相互交流。从移情设计的基本步骤(观察用户、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用头脑风暴解决问题和规划解决方案)可以看出它既强调了对用户行为的移情分析,也突出了运用集体智慧来创造性解决问题。移情设计帮助设计人员通过建构幼儿、教师、设计人员等组成的设计团体,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应用更加完善的方法,进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活动。

三、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开展

“尽管设计师在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中都在思考用户,移情是无处不在的,但移情设计只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是对所有设计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法。”[28]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中,为了保证人力、物力和材料等投入能够发挥充分的作用,采用移情设计的阶段应该被详细确定。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中可以采用下列步骤(如图1所示)。

(一)选择幼儿群体,把握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特征

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中,幼儿用户对象研究中需要更加关注目的性,而非机械地参考统计抽样。首先,主要幼儿群体,指经常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幼儿群体。其次,即将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幼儿群体,以设计面向未来幼儿用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最后,非正常的特殊幼儿用户,他们通常会对数字化学习资源有某些特殊的需求。例如,语言表达能力超常的幼儿可能对语言学习类软件具有词汇量大、语句复杂和增强应用等方面的要求。

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中,设计人员既选取一部分幼儿用户代表经常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幼儿,又需要一部分未来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幼儿群体和某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幼儿群体。后两类幼儿群体不但能够为设计师提供有效的设计灵感,而且可以测试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主要结论。

(二)采用移情观察,分析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性需求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中的观察并非一种远距离和客观的方式,而是设计人员融入幼儿真实情景下的体验。区别于传统设计中的观察,移情式设计的观察是在幼儿日常数字化学习中、在自己的环境(日常生活的)中进行的非干预性观察。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不是简单地把幼儿看作访谈、调查和测试的主体,而是作为有感情的人,站在幼儿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其数字化学习的状况。设计人员观察幼儿日常的数字化学习行为,理解他们不同于成人的数字化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其他纯客观性观察方法所无法获得的信息,有效发掘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性需求。

(三)进行角色扮演,理解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

角色扮演中,设计人员以幼儿用户的身份进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环境中,亲身参与到幼儿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中,不仅要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行为的过程,更要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的资源使用,以推测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适用状况。有三种方式可以用于设计人员的角色扮演。[29]

1. 观察幼儿的实际应用,或者在现实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的自然情境中,或者在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原型中。一旦设计人员理解了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情境,则针对性开展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就会变得轻松许多。

2. 寻找幼儿的参与,记录他们数字化学习行为状况,描述他们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幼儿创造性表达数字化学习的效果,以深入探索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

3. 自己尝试使用设计原型,以内省的方式获得幼儿也可能拥有的使用体验。设计人员当然无法实际拥有任何幼儿的体验,但是为了改善使用情境,却可以从自身数字化学习的经验中,预测幼儿数字化学习的反应。

(四)应用头脑风暴,突破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思想束缚

在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过程中,采用头脑风暴法有利于幼儿通过与资源设计人员、同学交流合作,充分表达各自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意见和想法,可以突破以往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束缚,更大程度上创造性地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

对于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不应看作只是设计人员的工作,而应把幼儿、教师等纳入进来;不应仅仅看作一个资源优化设计的过程,而且是幼儿、教师和设计人员等不同观点交流融合的过程。例如,在设计幼儿视频资源时,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展开讨论:幼儿需要视频资源吗?学习过程中的那些阶段需要视频资源?在多种格式的视频资源中,哪一种最合适?在众多的开发技术中,哪一种最适用?

(五)形成设计共同体,构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模型

移情式设计要求设计人员与幼儿、教师等形成设计共同体,将资源的设计者、使用者(幼儿)以及资源使用的引导者(教师)等以有效的方式组织起来,共同面对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中的问题,一起探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方案。唯有如此,幼儿、教师才能与设计人员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共同为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做出各自的努力。

根据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一系列的方案,设计人员建立较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模型并提供给幼儿使用,根据反馈信息对模型进行修改完善。由于幼儿的知识基础、学习需求等不同,可以针对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既可以弥补传统课堂资源同一性的不足,又能够支持幼儿多元化的数字化学习。

(六)联系现实状况,开展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验证

移情式设计“建立在富有情感的想象之上――即超越现实的想象能力。通过想象,我们能够提前思考未来的使用体验将何去何从,并且产生一些想法去支持这种体验。但是想象也可能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30]那么,设计人员如何准确把握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如何知道他们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怎样判断设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否符合呢?

移情应该作为一种需要在现实中进行检验的特殊想象,设计人员需要在主观移情和客观观察之间做出平衡。具体说来,设计人员需要通过与幼儿的不断接触来激发对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移情,需要根据幼儿数字化学习行为的状况来判断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是否合理,需要根据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来调整移情式设计。

如果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可以满足幼儿的数字化学习需要,下一步就可以开发推广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更大范围上支持幼儿的数字化学习。如果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尚未满足幼儿的数字化学习需要,则需要重新开展幼儿数字化资源的移情式设计,进一步优化、完善幼儿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四、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优化

“研究移情设计的目的并不是解决公认问题,而是找出设计切入点,也是为了达到对用户的整体全面的认识。”[31]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面临着设计人员对幼儿数字化的移情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儿数字化学习信息的表达等问题,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予以优化。

(一)提高设计人员对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移情能力

为了充分理解用户的体验,至少有三种数据可以被应用:语言数据(“说”,表达人们所知道的和讲述的)、行为数据(“做”,观察人们是怎么做的)以及想象的数据(“想”,描述当前群体非语言化的结构性方法)。[32]三者的关系可以通过图2进行说明。其中,语言数据的内容比较明确,行为数据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而想象的数据则是潜在的,不容易被发现。

传统的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较多关注幼儿在数字学习中是如何说、如何做的,而忽略了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中更深一层的体验:直觉、感受和梦想,尚未真正地了解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状况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为此,设计人员需要转变关注对象:从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中的语言数据和观察数据,转变为更多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中的想象数据;从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中的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转变为更多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中的直觉、感受和梦想。

为了获得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中的想象数据,设计人员可以借助某些可视化工具,将幼儿数字化学习中的想象可视化,以促进其想象数据的传播、理解和加工。例如,“情感工具箱”作为可视的、有趣的、基于故事建构的技术,能够帮助设计者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的梦想、忧虑以及愿景。此外,“认知工具箱”包括心理地图、三维模型、关系图表以及流程图等,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将幼儿数字化学习中的想象数据可视化,进而开展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移情体验,准确把握其数字化学习的特征及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

(二)幼儿应用可视化方式表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

幼儿表达自己数字化学习的观点和意见,那些非语言表达的信息可以借助可视化形式来描述。如果幼儿认为清楚地表达、反馈态度和思考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么制作拼贴画、绘画、摄影拍照、叙事或者写日记等方法能够帮助幼儿探索自己数字化学习的行为特征,表达他们对于数字化学习的需求,为设计人员提供幼儿数字化学习的丰富语境。

首先,可视化的记录元素(通常为相机)可用于记录幼儿数字化学习的情况,描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其次,视觉日记可以帮助设计人员理解幼儿数字化学习的情绪和想法,把握其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的行为习惯。最后,说明性的问题卡片、任务书等可用来研究阐释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特点,包括对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意见、态度等开放性问题。

(三)基于生态网络构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生关系

为什么某些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学习发挥持久性的影响力,而某些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刚一出现就消声匿迹?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是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研究的切入点。数字化学习资源不仅作为信息产品使幼儿能够寓教于乐,支持了幼儿多样的数字化学习活动,而且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生活的固定组成部分,不断影响幼儿日常的学习生活方式。

对于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人员需要超越仅仅看作支持数字化学习的信息产品,而应在生态网络中探讨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关联;不仅仅探讨不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之间的生态关系,而且分析他们怎么融合后融入幼儿的学习生活;不仅仅讨论数字化学习资源对幼儿学习生活的影响,更应阐释如何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幼儿的学习生活,从而通过构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生关系,更大程度上发挥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幼儿学习生活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包红英.电化教学如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1997,(4):39~40.

[2] 王淑君.从实验研究看教育电视在幼儿社会行为教育中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1998,(2):89~95.

[3] [13] 郁晓华.幼儿多触控虚拟学具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33~137.

[4] 李昱.试论儿童媒介素养及其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8,(5):27~31.

[5] 李平毅.结合幼儿生理心理特征 搞好幼儿电化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1996,(4):32 ~33.

[6] 宋明责.浅析幼儿投影教材中的美术特征及意义[J].中国电化教育,1996,(1):48~49.

[7] 陈静宜.幼儿电视教育片创作之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1997,(1):61~64.

[8] 凌巍.谈幼儿电视教材的编制[J].中国电化教育,1997,(2):46~49.

[9] 崔琦.学前教育主题网站的研究与设计[D].曲阜:山东师范大学,2007.

[10] 朱玉华,高薇.构建幼儿教学管理平台推进师幼学习方式的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41~43.

[11] 杨珊珊,郭力平.论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中儿童的参与[J].中国电化教育,2009,(6):61~65.

[12] [16] 李清.幼儿媒介素养游戏的设计及实效性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7):114~117.

[14] 王济军,王赫男等.平板电脑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07~110.

[15] 张立龙.学前儿童数学互动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12.

[17] M.Scaife,Y.Rogers. Kids as Informants: Telling Us What We didn’t Know or Confirming What We Knew Already[A] .A.Druin.The Design of Children’s Technology[C].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1999,27~50.

[18] What Kind of Research Model is Empathic Design[EB/OL].[2012-12-26].http://cc.ntut.edu.tw/~wwwdtl/93DTL_02/class/93_05_Wang/930323.pdf.

[19] [20] [21] [26] [27] [28] [29] [30] [31] [32] [芬] Ilpo Koskinen,等.移情设计:产品设计中的用户体验[M].孙远波,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0,22,34,30,25,22~23,26,28,30,30.

[22] 张广兵,全.移情式教学设计:内涵、方法与实施[J].电化教育研究,2009,(1):86~88.

[23] 周贤善.移情式教学设计在网络教育中的运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4~255.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字故事;教学

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其逻辑性与抽象性更强,同时,数学学科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从事研究工作的基础性学科与工具性学科,无论在哪一教学阶段,数学学科教学都非常重要。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在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许多困难,许多教师在没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之下,无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下降。而数字故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晦涩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性得到调动,学习效率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字故事的意义

(一)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点,大多是数学基础概念知识,在这一阶段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无法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入认识,也就无法对数学概念的真谛进行真正理解。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教学初期只能通过概念以及课上例题讲解,使学生依葫芦画瓢做出简单的题目,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数学教学内容以及问题设计加深,致使许多学生对知识点以及数学概念理解困难。同时,由于数学课本中一些内容稍显枯燥,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将数学故事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引入小学生通常都比较喜欢的《西游记》,对故事情节进行编排,将孙悟空的形象通过动画以及视频、图片的方式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表现,将使小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升,视野得到扩展,学习兴趣也相应得到了提升。

(二)提升学习效率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吸引学生注意力,往往会通过对书本上插画进行讲解以及黑板板书形式,但是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并不能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部分教师使用各种题目练习增强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对抽象概念进行简单讲解,希望通过与概念相关的练习题目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最终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并学会自主运用,这种题海战术的运用,使许多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思路停留在不停的做题、解题过程中,对知识点并没有进行深入理解,数学学习兴趣也不断下降。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字故事教学,则可以使枯燥的数学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趣的小故事设计更能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对故事的发展与其中的知识点抱有浓厚的兴趣,对知识点的理解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改变了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不断的习题练习理解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而是先帮助小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再通过做题进行巩固,如此一来,既节约了教学时间,也使课堂教学不再枯燥单调,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字故事的运用

(一)以数字故事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最好动力,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效率也就难以得到提升,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以数字故事为引导,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数字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题中引入数字故事《高斯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多动脑,寻找解题的规律与方法。在高斯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老师提出了一道数学问题“1+2+3+......+100=?”,班上其它的小朋友都觉得问题太难了,没有办法计算出来,而高斯大胆的举起手,告诉老师他算出来了。数学老师非常惊讶,让高斯讲一讲他是如何计算出来的,高斯回答:通过面上的问题我发现1+100=101,2+99=101、也就是说按顺序将50前面的数与后面的数相加,都能得到101,最后50+51=101,由此,可以得到这道计算题的答案是50×101=5050。对于高斯的回答,老师感到非常的欣喜,觉得高斯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通过0521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类似数字故事的引入,学生紧跟故事的发展,在故事的最后理解到学习数学应当多开动脑筋,大胆思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利用数字故事创造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生活经历有限,数学课程设计应尽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充分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已有生活体验与理解能力,才能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对知识点进行理解与探索,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应尽量生活化,使学生易于接受,才能在掌握知识同时学会运用知识,使新的知识得到迁移。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小学生创造一个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况,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数字故事本身以多媒体为依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声音或者动画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示,可以将本课时教学内容以教师想创造的情境完整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原故事真实性,同时吸引学生眼球。例如在进行十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的数字故事,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减法的概念。“小明帮妈妈去水果店买了六个苹果,在回家的路上,袋子破了,掉出了一个苹果,被小红捡去了,那么小明回到家后,袋子里面还剩下几个苹果?在此上,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回答:“五个”,教师又问提出问题:“为什么是五个”,学生回答的内容多种多样,但是都知道少了一个苹果。这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6-1=5的算式,边写还边讲解“-”“=”代表什么,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三)借助数字故事,化解教学重点与难点

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将数学重点与难点融入数字故事中,引导学生在听故事过程中,既品味出故事的寓意,又将对数学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理解,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进行平均分知识教学时,许多小学生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可能难以理解,要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引入《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数字故事进行教学设计:白雪公主到森林里采摘了7个苹果,回到家后,将苹果平均分给七个小矮人,每位小矮人可以分得1个苹果。教师在此处可以假设,如果白雪公主采到14苹果,每位小矮人可以分得几个苹果?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入,教师可以继续提出:如果采摘了15个、16个苹果,应该如何进行分配?学生带着疑问结合数字故事进行理解分析及验证,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在后续教学中,如果遇到类似问题,学生将很快找到解答的思路,提升学习效率。

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也应顺应时展形式,不断发掘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效率。通过在教学中引入生动、易懂、有趣的数字故事,可以使数学教学更加浅显易懂,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学习主动性,进而实现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贺华. 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新课程导学,2016,27:83.

第3篇

前段时间我在蒲公英教育智库与大夏书系联合发起的“西方教育前沿”在线微讲座上为全国的教师朋友分享了《课程领导者与教育技术》这本书的阅读感受。今天为大家推荐这本书,希望能引发大家的一些思考。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技术的不断更新,知识的裂变,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一切都已经引发了思维模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交往方式的变革。同时,数字技术的运用已经开始重塑人的大脑,变革人的认知模式。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和未来社会的需求,我们应该如何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课程领导者与教育技术》这本书,从理念和实践层面给了我们一些指导性的建议。

这本书由美国学者林妮・施伦普主导编著,主要由我们的21世纪学校、科技课堂、安全与政策问题三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从课程领导者的视角,了解当前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并聚焦于信息时代的学校变革具体需要什么样的方法、策略以及资源;第二部分主要是了解数字时代的学生特点以及数字媒体的特点,探讨数字技术在课堂中可以做什么,如何做;第三部分主要从“网络道德”角度阐释“网络安全问题”。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核心特点不是讲“科技技术”,而是突出数字时代的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变革,以及儿童观、教师观和课程观的改变。因此,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们更多的是从理念层面去理解。这本书中的案例虽然与我们当下国内的教学方式有些差异,但只要你用心去领悟,依然可以从这些案例中找到我们需要的元素。

比如,对于数字时代的儿童观和媒体观,这本书的阐释对我们很有启发。“目前,围绕年轻人和新媒体技术的讨论都是极端思想产物。一种极端想法认为孩子使用数字媒体正在使一整代人变得愚钝,而另一种极端想法认为学校已经变得不相干,应该让学生自己在网上学习来代替学校。”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现在的学生的特点是什么。“随着如今的孩子逐渐有了自我认知和认同感,他们在建立和维持与同伴的关系上投入更多。”同时,如今的孩子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对新媒体新技术有天然的认知。对于新媒体的认知,我们需要理性对待。“新媒体的新只是相对而言。”“对于教育者来说重要的是专注新媒体科技是怎样融进我们的生活的。”“通过讨论新媒体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教师可以渐渐领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学习、读写能力和知识与传统的基于学校的那些经验有何不同。”可以说“新媒体正在从本质上改变着我们对学习、读写能力、知识的理解。”

总之,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相信你对移动互联时代的学习方式变革的价值与意义感悟会更深刻,对数字时代教师、学生的角色理解会更多元,对信息科技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认识会更清晰,对信息时代的学校文化重构会有新的理解,而这一切对于我们的管理者和一线实践者来说充满了挑战。

请扫二维码了解本书的框架,聆听在线分享!

第4篇

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幼儿园开展数学教育时,要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模拟、生活、主题等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幼儿既动手、又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从而表现出对新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对数学的热爱,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景,让幼儿感知与体验

在幼儿园开展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将数学教育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将数学教育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幼儿充分感受生活中数的信息。例如:在中班开展认识“数字”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幼儿寻找和收集“家里的数字”这一活动,幼儿会发现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数字的存在,幼儿在寻找“数字”的过程中发现家里每个房间都有数字:客厅里——电视机、遥控器、钟面上有数字;书房中——电脑键盘、书的页码、报纸上有数字;卧室中——空调、电话机、手表上有数字;厨房中 ——微波炉、消毒柜上有数字;卫生间——淋浴器上有数字等;日常用的东西也离不开数字——食品或物品的包装盒上有数字,表示数量的标记或生产日期等;就连我们身上也离不开数字——鞋码、衣服的尺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不同地方的“数字”它所代表的意义各不相同,有的是表示大小,有的是表示多少,有的是表示时间,有的是表示号码、尺寸等。不同意义的“数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接着,教师又让幼儿从收集“家里的数字”拓展到收集“幼儿园里的数字”、“马路上的数字”等等。从中幼儿又会发现——原来“数字”还可以表示更多的意义,进而更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不同的意义,体验“数字”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字”无处不在。

二、创设模拟情景,让幼儿操作应用

幼儿园在开展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多给幼儿设置模拟情景: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导入,利用一些真实物,多给幼儿提供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身临其境,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亲身实践而主动获得。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让幼儿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如:在大班开展“5以内的加法列式”教学时,教师在幼儿认识各种蔬菜的基础上,通过创设“超市买菜”这一模拟的情景让幼儿学习“5以内的加法列式”。教师在创设布置的“超市菜场”的环境中,提供了幼儿认识的各种蔬菜,在每样蔬菜上都标上了“价目”,然后给每个幼儿“5元钱”,要求幼儿在“超市”购买两样蔬菜,要正好用完“5元钱”。这样,既巩固了对各种蔬菜的认识,又学习了“5的加法列式”。在与幼儿共同分析、讨论所列出的算式的过程中,让幼儿体会到选购两样相同的蔬菜,由于选购的先后顺序不同,列出的算式有所不同;列出的算式相同,由于选购的蔬菜不同,算式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让幼儿在模拟的情景中操作、学习和应用。

三、创设主题情景,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

二期课改以来,改变了原来单纯的、抽象地传授纯数学知识、概念的学习方式,而是与主题活动有机结合开展数学教育。在幼儿园开展数学教育时,借助主题活动的开展,巧妙地将相关领域与数学教育进行有机地整合,丰富学习的内涵。如:在大班开展“三八”节“向妈妈献爱心”的主题活动时,首先,通过让幼儿调查妈妈最喜欢的食品、物品,以及最喜欢的事,然后,组织幼儿到超市花10元钱,为妈妈购买喜欢的食品或物品,以此来巩固和练习10以内的加法,并为幼儿提供了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又结合大班数学学习的内容,统计妈妈喜欢的事,将统计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事物展开,帮助幼儿理解。这样既学习了数学的内容,又培养了幼儿关爱妈妈的情感。

交集的学习内容是大班幼儿学习的难点,幼儿觉得很难理解,过去教师往往也觉得缺乏教授的方法。现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通过幼儿的实践操作,有助于化解难点,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如:在开展主题活动“男孩女孩”时,让幼儿分别收集男孩、女孩方面的资料,然后对男孩、女孩喜欢的游戏进行分类——哪些是男孩喜欢的游戏,哪些是女孩喜欢的游戏,哪些又是男孩和女孩共同喜欢的游戏。在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操作的学具。由于资料来源于幼儿的收集,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幼儿在充分操作、摆弄的过程中,直观感受,也有利于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交集,并增进男孩和女孩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四、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数学学习中运用游戏的形式展开,会大大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在小班开展数数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刨设“小兔拔萝卜”的游戏情景,让幼儿扮演小兔,在场景中跟着“妈妈”,按照指令或点子卡的数量“拔萝卜”;在开展一一对应的教学中,教师创设“小鬼当家”的游戏情景,让幼儿扮演妈妈的小帮手的角色——整理物品,给“小动物喂食”等;在中班开展排序教学时,教师创设“运货”的游戏情景,让幼儿扮演运货员,给小货车装货,将“货物”按规律有序地进行排列;在大班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创设“邮递员送信”的游戏情景,让幼儿扮演邮递员送信,巩固、练习和复习加减法算式的口算。教师通过游戏的手段,为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活动,增添了无限的情趣,使幼儿在投入地扮演角色的游戏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完成数学学习的任务,发展幼儿的思维。

总之,在教师有意识创设的真实、模拟、富有情趣的游戏和主题情景中,不仅使幼儿学会数学、学会应用数学,使幼儿感受到数学的丰富内涵,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需要数学,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有趣,而且,也给幼儿数学教育提供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空间。

第5篇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音乐教学的方式也在逐步地趋于数字化。在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中,数字化音乐教育,在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应用正在拓展更大的空间。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数字化音乐教育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本论文以音乐教育网络数字化为课题,以数字音乐打破传统教学以及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数字教学的优点及未来的需要展开论证分析最后得出网络数字化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改革;数字化音乐教育

一、前言

如果说,全球最大著名电脑软件公司“微软”的崛起,是离不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那么,目前所有行业的稳定,且高效持续的发展和管理,就离不开电脑软件和电子设备的运用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开始在我国音乐教学中得到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这一辅助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中,充分的利用了它的省时、节资、实时便捷效率高等特点,建立了数码多媒体教室,实行部分课程的集体教学,很好的缓解了我国师范院校普遍存在的师资不足的状况,深受教师,学生的欢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应根据未来音乐教学的需要,在中小学中提倡使用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更好地培养音乐教育人才。

二、数字音乐发展的趋势

传统的音乐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录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如今数字化的信息时代给传统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正在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狂潮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艺术应运而生,但数字音乐教学又不同于以往的音乐教学,它伴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科学技术和音乐艺术的交叉、融合。数字艺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具有交互性和使用网络媒体的基本特征,涉及音乐制作、音乐教学、网络音乐、虚拟音乐、网络艺术、多媒体、数字音乐等领域。作为人类创意与科技相结合的数字音乐产业已逐渐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

2.1 数字音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在音乐教学中,九年制义务教育除了要让中、小学生学习掌握部分音乐技能外,更重要是培养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审美感,而这就要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审美感,以及音乐表达力以及音乐演奏技能。长期以来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方法以及师资不足等问题对师生间的音乐语言沟通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性,例如在“一对一”的声乐教学中,学生可能因为近距离地接触造成紧张而影响发挥,使授课教师在情绪受到影响,从而无法进行良好的音乐传达;再者,很多教师以技术教育为重而忽视了对音乐理解、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不能够良好的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如果在音乐教学中使用数码音乐教学的手段情况将要大不相同了。首先,网络数字音乐教学模式上大多采用“一对多”的方式,它通过高科技的设备手段进行“一教一”的教学,使师生间避免了过近距离的接触,“教”与“学”的双方都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阻碍交流的障碍几乎没有;其次,网络数字音乐教学手段在教学时,学生已不是传统教学方式中那种完全被动的对象,使学生占有很大主动性,这种使教学中的客体能积极发挥其主动性并表现出来,使主体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再者,网络数字音乐教学手段能够让教学的主、客体双方尤其是客体方面直接进行复杂的音乐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音乐创造力。

2.2 如何创造一个视觉与听觉丰富、趣味性浓的音乐课堂

想要长期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该怎么办?

我想如果把无线麦克风、无线耳机、幻灯机、投影仪,这四样电子设备联合起来用,可能效果会好的多。

现在有许多大型的学校都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设备,已经非常普遍了。有的学校甚至还是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这样,下面每一位学生的电脑都可以和教师的电脑联机,实现每台电脑画面完全同步的效果(就和很多学校上信息课的方法一样)。

这是现代教育的典范,更是现代音乐教育的典范。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如何把这些设备联合起来,让声音和图像完美的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

无线麦克风就像人们的嘴一样,把采集到的说话声发送给无线耳机。只要我们戴上无线耳机就会非常清晰的听清说话人的每一个字!并且教师说话的声音也不必太大,这样还有助于防止用嗓过度,同学们听到自己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入自己的耳朵,那种好奇心、新鲜感也会提升他们的兴趣。

幻灯机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的眼睛,那么投影仪就是放大镜。平时一张很小的小纸条,放在幻灯机上,然后再通过投影仪放大,传输在屏幕上。这样即使是再小的字条,再小的字,下面的每一位学生都会看得非常清晰!

基本演示文稿制作:PPT,一种演示文稿图形程序,是Power Point简称。Power Point是微软公司出品的office 软件系列重要组件之一(还有Excel,Word等)。

它和前面投影仪的组合,我们可以理解为传统教育中的黑板。但是,PPT比传统黑板更具动态性和美观性。下面我们来总结PPT具有哪些优势:

教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把板书的内容事先整理好思路,有条理的写在PPT上,这样可以节约正式上课的课堂时间,也可以为备课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化;建筑构造;开放式学习平台;创新型人才

一 前言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倡要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随着数字化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在教室或家中,学习的载体也不仅仅局限于纸质书本上了。

开放式的学习平台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新理念,确立了“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增强能力、探索创新”的教学方针和“加强建设、锐意改革、注重特色、不断创新”的指导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构建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型教育模式。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的发展,目前我国建筑从业人员已达3893 万人,高居各行业之首。因此,市场需要大量建筑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建筑类人才势在必行,这也对我们的建筑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培养模式局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二 国内外数字出版物的发展

美国威廉・E・卡斯多夫(William E. Kasdorf)在《哥伦比亚数字出版导论》中指出,在教材领域,数字出版仍然处于实验阶段。但在出版巨头云集的英美两国,对数字化教材的探索已经成果初现。

从2005年开始,美国各大出版商逐渐意识到开发教材数字市场的巨大潜力,2009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教材市场总值为82.12亿美元,每年以2%~3%的速度递增,到2014年将达90亿美元。而电子教材销售将以100%的速度增长,到2014年,美国高教及职教市场,电子教材销售收入占新教材销售的比例,将从目前的0.5%增长到18%,达10亿英镑。

2009年,在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795亿元人民币电子图书读者的总数突破了1亿人,首度超越传统书报刊出版物。

从2008年开始,数字化战略在我国各大出版社被进一步推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等,都相继建立了电子出版相关部门,从加强认识到实际运营、从图书配套到平台构建,数字化教材与传统教材正呈现出融合共生、互补互动的发展趋势。我国著名的图书网站――当当网也率先开辟了电子图书一栏,其中涉及科普读物以及电子教材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我们应该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力图在资源库建设方面有所突破,以实现传统教材的数字化转型。

三 建筑类教材的特点

数字化教材有别于传统教材,它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纸质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的互动性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数字化教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等优势,能为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性。

建筑类专业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理工科中比较传统的专业,在设计和施工部门从事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建筑类教材具有图形多、三维空间立体感强、色彩丰富、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这些恰恰是传统纸质教材所不具备的。

同时,随着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和更新,纸质教材的出版周期远远赶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

四 建筑构造数字化教学光盘

(一)建筑构造课程特点

《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组成与构建的专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程技术科学,它涉及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以及建筑经济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对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以后能否胜任建筑师的工作就取决于他真正掌握和理解了多少建筑构造方面的内容。

目前,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仅凭一张嘴、两只手很难把本应形象具体生动的构造节点描述清楚。例如,在讲述“屋顶构造”时,虽然教材上有不少例图,对于有一定现场经验的人而言不难理解,但对于没下过工地、生活中也很少上到屋顶,即使上到屋顶也很少注意到排水、保温、隔热等构造的学生来说,仅凭那些黑白线条图、文字加上教师的口头讲述就能弄清其构造做法,实属不易。往往是书背得熟,一到设计,就问题一大堆,更谈不上创造新的构造形式。而此时,若能带学生到现场上亲眼看看,或展示一些工地照片,或以动画演示屋顶的生成过程以及其构造组成,那么效果将会大不一样。

同时,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和课下自学不同步,仅仅依靠老师的课件来自学与复习往往达不到教学的最终效果。

为了缓解和改善上述状况,课题组成员结合多年讲授《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Photoshop和Flash等软件相结合的手段编制成了《建筑构造》数字化教学光盘,已于2012年5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二)数字化教学光盘的内容

《建筑构造》数字化的教学光盘不是唯技术而技术,也不是从看书到看电脑,它是一种模式、一种理念。数字化教材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平台,使教学和管理、课堂和网络等各方面紧密结合,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动态的、及时的交互学习模式转变。

《建筑构造》数字化教学光盘的内容包括课程介绍、课程特色、课件与教案、互动教学、立体化教学资源五大模块。在“课件与教案”中包括授课的文本教案和授课课件PPT两部分,课件以大量性民用建筑构造为主要内容。在“互动教学”中包括学生自测题和构造设计题目两大部分,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自学和复习的能力。在“立体化教学资源”中包括动画视频演示、建筑设计规范和参考文献三个部分。动画视频演示利用CAD、FLASH等软件,将重要的、较难理解的构件详图,从不同角度分层次表达它的构造层次,详细展示它的各种构造特点。

(三)数字化教学光盘的特点

1.教学性

在教学光盘中,我们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手段设计了“电子教案”和“授课课件”两个单元(如图1 所示)。“电子教案”和“授课课件”基本上满足了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课下自学的需要,满足了教与学的需求。

不管是传统的教材模式还是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教材,它们的根本是离不开教与学的,也就是说教学光盘首先应能满足教与学的需求。

2.形象化

在教学光盘中我们充分利用CAD、3DMAX、PHOTO、FLASH等软件的优势,将常见的、重要的、较难理解的、新的建筑构件详图,从不同角度分层次表达它的构造层次,详细展示它的各种构造特点。

3.开放式的交互学习平台

在教学光盘中我们将建筑学及相关学科中所涉及到的常用的相关建筑名词给以准确的定义,按照汉语拼音的首个字母分类制作成“建筑名词释义”单元,对学生牢固掌握建筑基本概念有很大的帮助(如图2所示)。

在教学光盘中为了体现学习内容的交互性,课题组制作了“自测题”单元(如图3所示)。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课程内容,题型分为 “填空题”、“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作图题”五大题型,同时相配以各题的答案,以便于学生的自学。

(四)教学应用效果

建筑构造数字化的教学光盘内容全面、讲解清晰、实例丰富、动画生动、演示流畅,既有利于教师授课又便于学生自学。我院2007级、2008级、2009级建筑学本科、城市规划本科将建筑构造数字化教学光盘作为辅助教材试用,通过三学年的试验教学,发现这种教材模式和学习模式能够更高层面地教授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从放羊式的自习转变到多媒体规范化的学习,从失控到监控。

五 结语

数字化的教学光盘从根本上继承了传统纸质教材的文字类内容,同时又将较为复杂、难为理解的图形以形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教与学的互动方面,采取人机交互式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习题的自测。

在开放式的教学平台下,如何既能为教师提供资源,满足课堂要求,又能为学生提供互动终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这是我们进行数字化教学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目的。

参考文献

[1]数字化教材研究与应用.蔡雪峰,赵湘慧.中国大学教学[J].2009,(1):95-96

[2]探索教材数字化道路.张洪艳.出版参考[J].2009,(1):8-10

第7篇

关键词:英国教育;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

为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促进处境不利地区儿童入学,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学前教育方面的改革,先后颁布了《确保开端计划》、《重要的0~3岁》、《基础阶段课程指南》、《每个儿童都重要》和《儿童保育十年战略》等政策,这些政策有力的推动了英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不断的整合和修订,于2012年形成更趋详细、全面的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

一、学习与发展标准的目标

英国学前儿童指的是进入小学学习之前的儿童,即0~5岁儿童。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旨为儿童提供身心健康舒适的生活、免受伤害或忽略的安全环境和稳定的经济保障,使儿童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并有所收获,积极的贡献社会。1其具体目标为:通过全国统一的学习与发展标准,确保所有教育机构所提供保教服务的质量和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教授内容的一致性;教师为了更好的服务儿童、了解儿童的学习风格、行为习惯和个性等,与来自其他机构的教师、专家及家长建立教育伙伴关系;2无论儿童种族、宗教、母语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反歧视方面的教育;尽早的了解儿童的个体发展需要,制定灵活的学习过程,提供丰富的材料,确保每个儿童得到适宜的教育,为未来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与发展标准的内容

英国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包括七个儿童学习与发展领域,它们涵盖了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方面和进入小学应该具备的能力。3其中主要领域是儿童学习与发展主要方面,特定领域的学习以首要领域为基础。

(一)首要领域。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首要领域包括“个性、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沟通和语言发展”、“身体发展”三大领域。个性、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意识,建立尝试新游戏和新活动、讨论自己的想法、自主选择游戏材料的信心;儿童理解能够诸如悲伤、快乐、害怕等情绪感受,学习如何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会影响他人,约束自己的行为;发展社交技巧,学会尊重他人,例如,轮流玩耍某游戏设施。理解什么行为在小组活动中是适当的,并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沟通和语言发展主要使儿童体验丰富的语言环境,如,倾听故事、讲故事并讨论故事内容,唱歌等,发展儿童表达自己的信心和技巧;儿童能够理解并执行包含多个行为的指令,能够理解并回答故事或自己经历中“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儿童能够有效的表达自己,能够正确的使用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态,为母语不是英语的儿童提供使用母语的机会。身体发展主要是发展儿童在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上良好控制、协调能力,在安全的空间中能以多种方式自信移动的能力,有效的使用设备和工具的能力,如使用铅笔;儿童理解体育锻炼和健康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和安全,能够管理自己的基本卫生和个人需要。

(二)特定领域。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特定首要领域包括“读写”、“数学”、“理解周围世界”、“表现艺术和设计”。读写领域主要发展儿童阅读和理解简单句子、根据听到内容写出简单句子的能力,理解单词基本意义,并准确地发音、写出大部分规则的常用单词和一些不规则常用单词。数学领域主要发展儿童正确的从数字1数到20、将数字按顺序排列并说出哪个数字多或是少于给定数字的能力,儿童使用数量和物体做两位数加、减法的能力,解决包括加倍、减半等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儿童感知物体形状、测量大小和重量、建立位置和距离的空间概念,并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的能力。理解周围世界领域主要是儿童观察和了解家庭成员的生活情况和人、家庭、社区之间的相似与差别;探索环境、物体、生物之间的相似与不同,解释并讨论这些变化;儿童能够操作日常的ICT设备,知道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作用和如何安全使用等。表现艺术和设计领域主要通过音乐、舞蹈和设计等方面的游戏,培养儿童探索和使用各种媒体材料的兴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学习与发展标准的特点

英国政府制定的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在标准体系、标准理念和内容都呈现出一系列特点。

(一)标准体系具有统一性。统一的标准体系有助于儿童学习发展的一致性和衔接性。英国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体系的统一性不仅体现在所有领域按年龄阶段都有学习标准,还表现在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具体且不同的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和教师指导策略。比如,5岁儿童读写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标准是儿童能够听出和说出单词的发音,知道一些字母的代表单词中的一部分,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能够涂写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标志,能写出自己名字和简单的词句子。其教师指导策略是教师要为儿童提供丰富而多样化的室内室外游戏,将单词和书写资源寓于游戏中,为儿童提供书写周围发生事情的机会,提供书写和倾听设备的角色扮演区等。

(二)标准理念具有全纳性。全纳教育的课程观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适应课程,而是课程去适应学生的需要。4英国一直秉持“每个儿童都重要”的教育理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沟通和语言发展领域要求发展儿童的母语和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为儿童提供机会使用这些语言,为不同语言的儿童开展专门的展示活动等。另外,英国政府为不同给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提供特殊支持服务项目,当儿童的健康和学习发展受到威胁或相对迟缓时,特殊支持服务项目会向这些儿童及家长提供必要专业咨询服务等帮助,以满足每个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

(三)标准内容具有适宜性。随着人们对儿童早年学习经历重要性认识的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的越紧密,其学习兴趣越高,学习效果越好,越能促进儿童的发展。英国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强调与儿童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寓教育于日常生活的场景中。例如,儿童数学领域的发展利用儿童熟悉的环境和生活化的游戏情景,让儿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紧密相连。教师对儿童的探索和发现给予鼓励,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刺激物,如数字游戏、数字故事和数字歌曲等,引导儿童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拓宽他们对数学的理解。

参考文献:

[1]DES,Every Child Matters:Change for Children[Z].Lond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2004.

[2]DfE.Statutory Framework for the Early Year Foundation Stage [Z].Department for Education.2008.

第8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技术化作用

一、数字化引领教育技术化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而技术也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必然先天地以人的价值判断、以人的需求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教育技术的存在基础是教育与技术之“和”———使学习者不断“文化”和“人化”,从使得教育与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例如美国新版NETS•T中十分注重数字化环境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完备。数字化的学习教育环境使得教育逐步呈现技术化的特征。

顾名思义,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态。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特征式微妙转化,“教育技术”不在教育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中。同时,“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相遇,“教育”是实质内容,原本作为载体的“技术”也日益呈现教育的特征。在此前提下,教育与技术相济相合,育生教育技术,并促使其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对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技术是多维的,人的价值和需要也是多层次的。

二、教师在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作为教育功能的技术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解决学习者学习效率的问题,二是解决技术应该怎样为学习者人文化服务的问题。而教师恰恰在这两者的兼具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如前所述,进入新世纪,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此中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教和学,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以便获得促进学习者学习、激发学习者创造力与创新性的经验。可以说,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必然应成为数字化时代工作和学习的表率,教师应展现出全球化和数字化社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方法。

通过展示与推动有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在学校和专业共同体中表现出领导力。如果说20世纪末还可以成为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E-learning)学习方式的混合。如今后者已明显在挑战前者的管有地位。例如我们说教师最常用的技术是PPT,而PPT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代替粉笔黑板来呈现课堂讲授内容。但如果教师固步自封,就会造成教师改革理念的滞后,并由此引发对其他先进技术的降格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技术的深层影响。

在当今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培养学习者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

这一点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体现比较明显,数据驱动语言学习是语料库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可以建立在语料库的研究基础上,同时吸纳语言习得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语料库语言学的授课教师看来,教学研究所依赖的真实语言数据只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这种可观察、可量化和可描述的数据是探索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的意义与功能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数据,教育在这里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技术化特征。

三、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

柯利认为,技术本身不负载价值,而是在技术的使用中,人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利益导致了技术的价值负载。教师作为数字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掌握好各项技能的使用。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替代了教师的部分教学活动,但不管技术怎样发展,在教育这样的人文学科,更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发展,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此外,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要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发挥其价值的正向导向作用,而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须知技术是手段,达到教育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有学者成技术化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只要人存在,他就要追求自由,而人类追求自由离不开技术化。教育的技术化必然使得教育技术学成为显学,而教育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教育实践的面貌,而且也会带来理解教育的新方式———一种基于复杂性理论和开发取向的理解方式。

参考文献:

[1]安涛,谢英军.关系思维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图景.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0-14.

[2]程桂芳,徐恩芹.新版NETS•T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9-60.

[3]王勇,杨晶.数据驱动的研究路径在英美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外语学刊,2009,(5):183-185.

第9篇

关键词:数字教材;针灸教学;多媒体;功能设计;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75-03

《针灸医籍选读》是针灸专业的必修理论课程,以培养学生阅读古籍能力、提高针灸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要目标,属于针灸学高年级层次的专业拔高课,由《内经》、《难经》、《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医籍中有关针灸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构成[1]。由于经典原文古奥难懂,《针灸医籍选读》一直是针灸教学中的难点,但是对于经典原文的学习可以了解古代针灸的学术成就,挖掘针灸临床技术,是提升针灸专业水平的重点,所以对该学科的掌握成为针灸学习中的重中之重[2]。传统教学采用“灌输式”的课堂教育方法,这种被动式的教育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加上经典原文枯燥乏味,学生单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忆,并未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原文真正的含义[3]。随着社会进步,科技迅速发展,数字化教材的融入为《针灸医籍选读》注入了新鲜血液,让原本枯燥难懂的课程变得生动形象。

数字化教材又称之为电子教材,它有别于传统教材,主要以传统纸质教材为依托,丰富了传统纸质教材内容,增加了大量多元化素材,转化为适用于各种多媒体终端的互动性教材[4],具有个性化、情境化、模块化与动态化等特征[5]。它是一类符合教学大纲编排要求、遵循学生阅读规律、增添大量教学以及W习工具、从而达到老师教学目标并完成学生学习要求、具有图书风格的多样性电子教材[6]。数字教学核心为课程教学增加了书本上的难点和重点,构建了电子教学资源库,缩减了时间成本,达到了资源共享、师生互动的目的。

一、《针灸医籍选读》数字化教材特征

《针灸医籍选读》数字化教材,融合了文字、教学工具、PPT、音频、视频、图片及动画等元素,使表达更具有渲染力,让老师能从多方面进行施教,让学生能从多角度进行学习,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打破了呆板而陈旧的单一授课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7]。

(一)以纸质教材为蓝本,使纸质教材数字化,丰富教材内容

数字教材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将纸质教材转变为电子教材,严格依照纸质教材章节进行转化。《针灸医籍选读》纸质教材章节选取和排序需按照教学计划来编排,从古到今、由整体再延伸、由基础理论再到临床知识的过程,是教学工作者几十年来的经验总结,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学习的规律以及教育教学的原则,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教学框架和体系。如:《针灸医籍选读》上篇医经选是为针灸学提供理论基础的《内经》、《难经》;中篇医论选《内》、《难》以后的医家对针灸理论做了进一步阐发;下篇歌赋选,对针灸理论的传播至关重要;最后附篇医案选,医案提供各医家诊疗方案,为学者提供思路[8]。所以电子教材需继承纸质教材科学的教学模式。《针灸医籍选读》数字教材在遵循科学的教学模式前提下,还丰富了纸质教材内容,如:注释内容做了进一步拓展,按语分析更为详细,降低了学生对原文理解的难度。另外,增加了大量的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让老师能快速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击破难点和重点。

(二)构建多媒体数字教材资源库

多媒体数字教材就是多媒体电子教材,由PPT、音频、视频、图片及动画等多种元素融合而成。多媒体资源库属于数字教材的配套资源,是以电子课本为大背景,然后在课本中设置不同的图标,点击图标即可以获取配套的多媒体资源[9]。如:第一,在《针灸医籍选读》原文中标有注解图标,点击图标,注解便会弹出;第二,由于经典原文中生僻字与通假字较多,易读错,课堂上又未能及时掌握,所以录制有原文诵读音频,帮助学生在课后进行预习或复习;第三,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处配有针对性讲解PPT,点击PPT图标,就会呈现在屏幕前;最后附篇医案选中,根据医案制作成动画,动画还原医案真实场景,更能加深印象,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学习。多媒体数字教材让课本上原本呆板的文字立刻就活灵活现起来。多媒体资源库的构建是数字教材的一大亮点,《针灸医籍选读》大多由经典原文组成,多媒体元素的融入打破了传统教材枯燥乏味的编写模式,多元化素材的增添使课程更加生动形象。

(三)打破传统教材局限,增加互动环节

21世纪就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交流和互动的距离,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达到信息互通以及资源共享[10]。数字教材以网络为媒介,有效实现了师生交互、学生交互和人机交互,大大缩短了时间成本,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课程学习环境。《针灸医籍选读》的课程内容较多,且学习难度较大,对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在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大量内容很难被完全掌握和吸收,且课时有限,所以很多同学的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针灸医籍选读》数字教材的融入解决了这个难题,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给学生解答问题,同样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体会,师生相互交流能够提升教学与学习效率。《针灸医籍选读》题库的融入给学生提供了自测的机会,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给老师提供了检验教学情况的指标,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11]。

二、《针灸医籍选读》数字教材的功能设计

《针灸医籍选读》数字教材的构建打破了局限性的教学模式,构建符合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体系,达到高效教学,快速学习的目的。数字教材由电子课本、多媒体资源库共同构成,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不断延伸和发展,增加其多样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多媒体资源库的构建是数字教材的重点,它打破了陈旧教育模式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音频、视频、图像、动画、PPT等内容方面设计。

(一)子课本

纸质课本具有携带不便、难以保存、成本较高的局限性[12];电子课本以网络为平台,只需账号登陆就能随时随地一键阅读;教学工具的添加可以简单存档学习进程、记录学习笔记及心得体会,关键词搜索能迅速翻到想要学习的章节,提高学习效率,节约学习成本。

(二)多媒体资源库

1.PPT制作。《针灸医籍选》每个章节都配有PPT讲解,点击PPT链接即可进入,对原文剖析深刻,还增加了一部分拓展内容,供学生学习思考和提升。每个章节中针对重点难点单独设计有PPT,老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学习。

2.音频导入。《针灸医籍选读》由大量针灸经典原文构成,对经典原文的诵读有利于增加阅读和理解能力;但是由于古文拗口难读,生词较多,且每个学生知识面以及接受能力各有差别,无疑给老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如果每个词都需要带读,则会影响整体教学进程,原文音频的导入正好充当了跟读辅助工具这一角色,学生可以课后自主学习,通过音频的反复播放也可加深对原文的记忆,提升课堂效率。

3.视频、图像、动画融入。《针灸医籍选读》就是医古文,是医学中最乏味的课程,大部分内容必须靠死记硬背去记忆。而视频、图像、动画的设计增加了趣味性与多样性,在大量的文字中,如果出现图片和视频的调节,可以降低视觉疲劳和加深学习内容的印象。医案和动画的完美结合,用故事的形式叙述医学诊治疾病的经过,使书本上的人物栩栩如生,让学生寓学于乐,让老师有更多的教学素材。

三、《针灸医籍选读》数字教材的发展趋势

数字教材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兴产物,它的发展之路应该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突破创新,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实现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步入了数字化时代,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数字产品日益普及,促进了电子阅读业的发展。电子阅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阅读方式,从而把电子书的发展推上了快车道。数字教材作为一类面向教育教学的特殊电子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数字教材将学习教育与电子时代接轨,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针灸医籍选读》数字教材紧跟时代步伐,设计了具有多功能、多元化、多层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让老师和学生可在多种电子终端上进行学习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让学习变得轻松快捷,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课程变得妙趣横生。

总之,《针灸医籍选读》数字教材的发展无疑将引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工作方式的大变革,发展针灸学术,有利于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断推动针灸教育事业的前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耀帅.浅谈针灸医籍选课程的教学方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育,2015,24(13):104-105.

[2]高希言.《针灸医籍选》教材建设的探讨[J].中医学报,2009,24(5):109-110.

[3]金洵,张树剑,董勤.成教《针灸医籍选》网络助学平台的构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3):89-90.

[4]毕海滨.数字教材特征分析及其功能设计[J].科技与出版,2012,14(7).13-15.

[5]胡畔.数字教材的形态特征和功能模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93-106.

[6]李达.论数字教材的影响[J].博士论坛,2014,22(4):32-34.

[7]陈朝军,武世奎,王荣雁.医学专业数字教材研究介绍[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2,37(S2).187-189.

[8]王耀帅,张建斌,张树剑.以学生为中心的针灸医籍选教学模式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6,35(4):26-28.

[9]张亚琴.医学数字教材前景[J].科技传播,2015,(2):189-190.

[10]郭炅,王晶晶.面向1∶1数字化电子化教材设计与开发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3):90-96.

[11]孙竞争,汤丽娟,戴长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云模式数字教材的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24(3):42-50.

[12]黄应慧.教学设计思想与数字教材开发――以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为例[J].中小学教材教育,2015,(6):25-28.

第10篇

艺术设计具有比较高的立体意义,三维空间的展示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品的内涵。但是在传统的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平面的图纸上,不太便于除了设计者以外其他人的观看和理解。尤其是对于绘图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平面的线条并不能将他们的思路和想法完全展现出来,因而教师也无法完全把握学生的设计内容,严重影响了其对学生的指导和修正。数字化时代,一些三维软件如3DSMAX等可以真实模拟设计场景,给人以直观的空间感觉,甚至还可以预演最终的动态结果。这在设计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学生便捷地观看他人的设计,并取长补短地修正自己的设计,同时还慢慢改变着学生的审美趣味,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欣赏水平,对于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显示意义。

二、数字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

(一)开发学生创新意识

艺术不同于数学和物理等理性学科,它没有太多必须遵守的规矩和不可更改的定理,它的表现形式是多变的、新奇的和无重复性的,越有创新力的创意,越能够创造出非同寻常的艺术作品,因此在艺术设计中想象力是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灵魂,有了创新意识,才会有创作的激情和设计的动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除去天生部分之外,更多地是通过后天锻炼所得到的,数字化带来了更大范围的知识领域和创意空间,任何创新的想法都可以借助软件来验证可能性并得到实现。数字化时代中,网络的应用可以使创意实现横向交流,当面对一个设计主题时,设计者可以借鉴之前所接触到的创意来启发自身的想法,从而实现集众家之所长的效果。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师同样可以运用数字化的这一特点,不断提出新的设计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然后与优秀的创意做出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进步。

(二)拓宽学生视野

艺术不是局限性的,艺术的想象更是天马行空,不会给人以漂浮之感,只是会让人们觉得空灵而又美妙,才会更加抓住人们的心灵。设计者视野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艺术设计的广度,如果设计者对设计内容的认知不够全面和深入,那么他就会采用最不会出错的设计方式,这样虽然可以避免重大失误的出现,但是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会显得平凡而又缺乏灵气,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随着数字化互联网的应用,让世界变为了一个整体,即使人们想了解地球另一端国家的文化,也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资料,这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普遍,比如教师在向学生介绍有关欧洲教堂建筑艺术时,可以带领学生在网上寻找相关的文化和宗教信息,帮助理解设计的内涵,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相似的作品就能够独立分析,在接到同样内容的设计主题同样可以以所了解的知识为依靠来进行相关的设计活动。

(三)便于沟通和交流

艺术设计活动不能闭门造车,否则设计出来的作品不但缺乏生气,还会显得与社会背景格格不入,设计者之间的沟通并不意味着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完全公开,而是将自己一部分的思路展现出来并分析反馈的情况,然后做出调整。一个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会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即拥有比较广泛的市场接受程度,因此不可能完全抛弃外界而仅仅在自己的思路上完成设计工作,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设计能力还不够成熟,更加需要通过交流来不断地提高自我。由于学生的人数众多,有时候导致教师无法一一作出指导,即使能够兼顾到每一个人,那么指导的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化来进行交流,比如在学习设计中东宗教艺术作品时,可以将作品通过网络介绍给当地的居民,收集他们对于作品的评价,这就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和学习方式。

(四)解放双手,提高设计的效率

艺术设计虽然不是一项能够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活动,但是艺术同样具有保质期,如果一件艺术作品的设计时间过长,即使它的创意十分完美,也会逐渐被社会潮流所抛弃的。而如何才能够缩短艺术创作的周期,最合理的解决法就是缩短绘图和模拟的时间,这就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软件。解放双手,抛弃直至绘图的设计方式,将数据和信息录入电脑,在软件的协助下尽快地模拟出结果,从而为后来的修改省下时间。

三、结语

第11篇

一、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方式数字化

1.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摄影摄像课程

讲授摄影摄像课程时,我们都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现代摄影构图》和《摄像技巧》进行教学,这种数字化教学方式的直观性,解决了传统教学教师用文字、语言符号或黑板勾勒轮廓,讲述只有他自己脑海里才有的图像或作品而学生无法感知的困难,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知识的理解程度得到显著提高。而且这种数字化教学方式的集成性、超文本性、交互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需携带更多的挂图只需带一张光盘就能方便快捷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教学效率更是史无前例的。

2.采用数字化设备和技术进行摄影摄像课实验

摄影摄像课实验包括现场拍摄创作实验和后期加工创作实验。对于摄影,过去现场拍摄创作实验所用的设备及材料是模拟照相机和感光胶片;后期加工创作实验是在暗房中利用扩印设备及相纸来完成。作为从事摄影摄像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将新技术整合到摄影摄像教学工作中,使学生掌握新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为摄影摄像现场拍摄创作实验准备了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将后期加工创作实验由暗房改在多媒体网络室,由使用扩印设备、药水、相纸改为使用安装了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多媒体计算机来完成,由线性编辑到非线性编辑,学生不必再为耗材而担心,只需抓住时机、抓住创作灵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把所学的摄影摄像理论应用到实际创作中,掌握前沿的摄影摄像数字技术,创作出理想的作品。

二、摄影摄像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考评的数字化

1.摄影摄像课理论考试试题库数字化

摄影摄像课理论考试试题库的制作、保存、调用的数字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摄影摄像理论考试试题编制成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试题库,并存放在计算机中,考试时只需学生输入考号即可随机调用试题。

2.摄影摄像课理论考试成绩评定数字化

数字技术的智能化,使我们编制的《摄影摄像理论考试试题库》软件通过计算机的自运算具有自动评定成绩的功能。当学生在计算机上输入自己的考号调出试题并答完试卷后,用鼠标在计算机窗口中单击“提交”按钮,计算机便立刻输出学生的考试成绩。

3.摄影摄像试卷存档数字化

摄影摄像考试包括摄影理论和创作作品两部分。数字化考试,由于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中进行,学生只需将作品通过网络传输给教师主机,教师进行评析给出相应成绩后,将考生的作品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刻录在一张光盘上存档备案,实现“试卷”存档的数字化。而在过去,在对学生的创作作品存档时,摄影作品用的是相纸且大小不同,既占用空间,又容易损坏;而摄像作品用的是录像带,作品的调看与保存既费时又费力。

三、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化的效果

1.摄影课程教学数字化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和交互性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教学内容表现手法采用对比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课件所用素材的精品化及网络摄影摄像作品的丰富化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精神,拍摄创作和后期加工创作实验不需耗材,使学生“随心所欲”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创作出精美的作品,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2.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化提高了考务工效

由于《摄影摄像理论考试试题库》软件,使考试整个过程都在多媒体计算机上运行,考试时间就是整个考试过程,考试结束学生考试成绩就自动运算并显示出来,改变了以往考试需从教师出试卷到印刷厂印刷试卷、再派专人管理试卷、考试结束再由教师评卷的漫长过程;改变印刷试卷造成消耗大量纸张和费用的局面;改变教师评阅试卷消耗大量时间及精力的状况;改变存档试卷占有大量空间及查询困难的情况。总之,由于试题库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使考试工作过程简单化、人力物力投入最少化、考试工作所用时间最短化,从而使考试工作高效化。

3.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化使教学模式全新化

第12篇

关键词: 数字化教学资源 高校课程整合 途径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在此发展进程中,知识和信息是主要要素,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将成为全社会经济发展新的热点。因此,强化数字化、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整合管理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环节。伴随该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之中。尤其是自我国正式启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已经是高校当前的主要工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其中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校教学资源主要来自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信息中心,以及各院系等部门,教学资源陈旧并且比较分散,因此,加快构筑与高校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是高等学校课程整合改革与发展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把原有传统的教学资源经过计算机采集、压缩、编码等数字化加工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它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1.处理数字化。

所有的教学材料经过采集转换与抽样量化后使用二进制符号来记录,其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纠错性强。

2.显示多样化。

主要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而且可以实现多种媒体,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3.传输网络化。

信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实现网络远距离传输,而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4.使用便捷化。

多个学习者可以同时、重复、任意地使用或者复制教学资源。

5.教学智能化。

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综合使用,使教学过程多彩纷呈,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教学资源具有下列优势。

1.组织形式为非线性结构。

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可以随意进行复制、传输与再编辑,不受传统线性顺序限制。

2.存储形式多媒体化、数字化。

所有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多种形式存储,可以存放在硬盘、光盘、U盘等多种存储介质上。

3.网络化传输教学信息。

所有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传输得以应用,从而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整合的概念与前提

数字化教学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把数字教学资源与课程进行整合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这里的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新的整体。

数字信息资源与高校教学的整合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从技术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化信息;二是从内容层面可以理解为计算机技术与教学过程优化组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为了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的完美整合,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做好整合工作。首先要有专业的理论、技术人才团队作支持,应该有专业教师、主管教学工作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等,所有人员各尽其责,为实现数字化资源与课程有机整合承担保障作用。其次要把创新推广理论引入到整合中来,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从而实现数字化资源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与高校课程整合的途径

1.以数字化资源为基础,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

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并非“书本搬家”,也不是简单地将文字、图像与动画等在计算机中的集中反映,而是由这些多媒体元素,通过独特的连接方式组成有序的开放信息集合体系,是教学理论、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多种类型的教学过程迫切需要利用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形式来讲授,以使学生在同等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元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类型的现代化教学用具也涌现出来。如:电子白板、实物投影、电子教鞭、电子讨论版等。这些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改变了传统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建立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多种媒体元素能灵活有机地结合应用,活跃了教学过程。

2.建立数字化社区,搭建新型的网络学习环境。

数字化社区又称虚拟学习社区,是网络教育平台与学习者和教师组成的人机教学系统。由于虚拟学习社区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自网络得到广泛普及以来,其在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功能。该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而且具有方便开展计算机网络协作模式的学习形式。因此,在高校研究充分使用数字化社区,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学科知识,而且能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技术和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配套资源。

图书资源数字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料无可比拟的优势。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使信息的表达和传输出现了质的飞跃,使全球化的图书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同样还可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多次开发利用。

数字图书馆作为高校数字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两者的整合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数字图书馆可以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并且融入了Web2.0的相关理念,所有用户共同来建立资源、利用资源,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完全开放,使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过程起到纽带作用。

综上所述,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来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充分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探索过程,有着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数字化教学资源与高校课程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才有可能进步。

参考文献:

[1]柯和平.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远程教育杂志,2006,(4).

[2]丁世敏.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系统化构建.教学与管理,2010.3.

[3]蔡璐.试论数字资源的整合与保存.图书馆,2003,(6).

[4]程凯.高校课程整合及教育资源建设浅析.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8.

[5]董民辉.数字图书馆导航高校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宁波大学学报,2005.8(27)4.

[6]余伟建.高等学校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模式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