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历史教学问题

历史教学问题

时间:2023-06-08 11:18: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教学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史教学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创新;创新思维

历史学科是一门连接过去、揭示未来、基础性比较强的学科,具有鲜明、真实的政治色彩。那么怎样才能教好历史,这就需要教师长期的钻研和思索。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误区,笔者对其进行分析。

一、教学创新与历史事实脱轨

历史学科具有思维的主观性,对于历史史实,人们对每个事件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但不能虚假、马虎,与历史事实脱轨,避免抽象讲解,因为历史学科的知识都是客观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冷静、严谨地对待每一个知识点,应该根据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态度和历史的独有特点来开创活泼、严谨的教学道路。但是教师不能因为过于追求活跃的气氛以及学生的积极性而违背历史事实,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表现不能缺乏言论的原则性。如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有错误之处,教师要及时指出。历史教学的一个误区是教师的教学出发点和落实点的差距。教师要对历史教学的意义、方针、目标政策有着切实的了解,避开教学误区,把历史教学落实到位。

二、教师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教师陈旧的教学方法和落后的观念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能的训练,让每个学生都去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历史资料,而不是单纯地用嘴去讨论。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的发展脉络,能够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是合格的历史教师所具备的能力。历史,一门重要的学科,具有引领和教化的作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付出多少汗水就会有多少收获,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历史学科教师不能局限于课本教学,要在更高的层次上驾驭教科书,手段丰富的教学会让学生对历史产生积极性,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知识。教师的不懈努力,会让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避免学生模式化地死记历史,培养学生在不改变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产生自己独特的认识,避免思维僵硬化。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使学生的思维不被现有结论所束缚,不被专家学者的权威所屈服,不相信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陈旧的固定结论分析探究,探讨其是如何推理出来的、是否是严谨的结论。

2.培养学生的角度创新

历史教师要先对教科书上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其是如何得出的,并启发学生的积极性,按照自己的思维分析历史现象,多角度地分析,而不是拘束于固定的角度和视角。教师从学生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帮助学生去评价自己的结论并完善,让学生具有角度创新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

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让学生掌握学法,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并寻求尚未知晓的事物。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其产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并授之以渔。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情况下开创活泼、严谨的教学道路,学生要具备创新的思维精神,积极地学习历史。

参考文献:

[1]丁杰.培养初中学生记忆能力,提升历史教育教学水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106.

第2篇

    对策一:加强理论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来推进现代化进程

    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全方面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对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并不是贴上现代化的标签,就是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教学的现代化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进行。因此,要加强对新课改的学习与新课标精神的领会,突出历史学科特点,将新课改所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对于教学手段而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问题二:课件越精美越好运用多媒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教学模式,将历史课上得枯燥无味,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动力不足。而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的特点,这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许多教师正是看到多媒体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这一优势,而片面地认为多媒体课件越精美越好。因此,在制作课件前盲目追求课件外在表现形式的华丽与优美,插入了太多的图片、视频、影视剧资料等,只是这些素材的简单叠加,而忽视了与具体教学内容的关系。将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这些素材上,而无法引起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关注,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很少,更不要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对策二:课件要实现外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有效成功的课件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学生顺利转移到对知识本身的关注上来,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与欲望。这对课件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件不能只求素材的优美,而是要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中心来进行各种素材的选取。要选取最有代表性与典型性、最具说服力的素材,增强课件本身的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做到既要以课件形象直观的素材来吸引学生,更要以丰富的知识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因此,在制作课件时,一方面要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达到准确掌握与全面了解,在二者间找准最佳的结合点,以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方式来引入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广泛收集各类素材。可以发动全校历史教师,依托强大的互联网,建立素材库,发挥全校教师的力量,将各类素材收录其中。这样在制作课件时便可以从素材库中直接提取。更为重要的是在制作时要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融入其中,使课件更具特色,更具个性,以独特的风格来吸引学生,带动学生。教师成了操作者,学生成了观赏者教学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的单向活动,而是教与学的统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控制者,学生是被控制者,将教师与学生推向了教学的对立面。但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自身的主导性,而为多媒体所奴役,教师成了课件的操作者,而学生成了课件的观赏者,教师与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间与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都没有了,都被多媒体所代替。教师只是埋头于电脑前,忙于操作课件、讲解课件,学生也常常是停留在精彩画面与图片的欣赏上,学生并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与探究的空间。

    对策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统一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是机械的传输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构建,所形成的知识才是最为有用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因此,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者,而是要把学生当作主动的构建者,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活动。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将全部精力与视线都集中在多媒体上,而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教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积极思维、充分交流与激烈讨论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与启发下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提高。问题四:多媒体成为唯一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有的教师将多媒体视为唯一的教学手段,认为多媒体就是万能的,没有多媒体是万万不能的,而将其他教学手段完全排斥于历史教学之外。新课的讲解要用多媒体,习题课也要用多媒体,讲评课也是用多媒体,就算是讲解一个语言就能讲清楚、学生理解容易的小知识点也要采用多媒体,可以说多媒体无处不在。多媒体用得多了,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一种心理与审美的疲劳,甚至这种消极的情感、多媒体的负面影响会压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与多媒体的优势,而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鸡肋。

    对策四:实现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的有机统一

    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而非全部。在激发学生兴趣、化解教学重难点等方面多媒体确实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其他教学手段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们同样有着多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每种教学手段的优势,用彼此的优势来弥补不足,以为学生展现一个魅力四射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现状反思;有效性;措施

中国分类号:G633.51

0.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历史教学是传统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强调教学形态的多样化,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需求。然而,从实际来看,历史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所以,针对存在的教学问题,从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出发,着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手段的丰富等方面,进而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强调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历史教学现状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深化课堂教学质量,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解决的行为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活动等进行有意识的分析、再认知,进而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历史教学现状反思,强调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中的问题进行审视,进而反思存在的教学问题。

1.1 历史教学目的不明确。历史教学是学生陶冶情操、增长智慧、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学有助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提升人格素养的集中体现。但长期的教学束缚,历史教学目的被拘囿为单纯的应试教学,促使历史教学发展的道路越发狭窄,无法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1.2 历史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历史教学是反映历史文化、彰显历史情怀的中要手段。但历史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不合理,存在内容偏于政治化、僵化的教学内容,显得空洞而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3 教学观念和模式的落后。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更加强调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以更好地突出历史教学的价值。从实际来看,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旧沿袭着传统的教学形态,牵引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支撑当前的历史教学需求。教师在单一的教学方式下,课堂教学陷入“死气沉沉”的境地,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1.4 历史教育地位“尴尬”,教学改革事业发展不到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社会思想渗透到学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已发生了较大转变,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处,于是在历史学习中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将历史教学带入了“尴尬”的境地。这样一来,历史课程缺乏学生的重视,教师的教学活动无法形成切实效力,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构建,存在较大的现实难度。

2.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创新之路

历史教学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历史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就强调历史教学要立足教学发展需求,审视教学问题,从多元化的视角提出历史有效性教学的创新之路。尤其是转变教师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等,都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值得重视及开展。

2.1 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在新课改下,教师扮演的教学角色发生了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教学的发展的研究者。所以,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积极的教学观念进行历史教学,是深化历史教学改革的基础。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角色定位的重要性,强调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因材施教”;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关乎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并提高教学技能,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积极课堂氛围的关键,也是调动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当前,新型师生关系更加强调“民主、平等、和谐”等因素的构建,进而促使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便于教学的开展,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例如,教师在上课中面带微笑,可以带给学生亲切感,进而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2.3 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下,强调历史教学的多元化,尤其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更能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内容,创设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转变传统教学的束缚,进而对历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宜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这样容易造成教学中师生的“疲惫”感。所以,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均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教学方式。

2.4 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强调教学情形的多样化,而多媒体教学平台,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更好的配合教学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依托多媒体技术,可以简化教学内容,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的有效利用,便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平台。

2.5 教学要做到“趣、细、实”,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课堂教学强调教学中各要素的体现,尤其是“趣、细、实”的突显,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善于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要迎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强调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内容要充实,浮夸的教学内容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厌倦感,不利于有效教学的构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要做到“趣、细、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历史教学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教学观念的陈旧、教学方式的单一、学生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所以,审视存在的教学问题,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推动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并通过历史教学的优化改革,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程佩璇.试谈历史教学中创新人才的培养[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9)

[2]栗秀娟.试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J].文理导航(下旬),2012(06)

[3]安子凤.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反思的有效性[J].中国教师,2012(11)

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兴趣

新世纪面对着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学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历史教师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教学大纲,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教学工作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课究竟怎样上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辅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利用45分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让其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又能在教育教学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做贡献。这就需要教师研究中学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然后指导、解决。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中学生缺乏历史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与当前社会、学校等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选定每一课每一个问题、指导学生去解决而不是让学生提问题,然后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是传统课题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因此,在当前新课改以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历史教学的问题意识要改变、要转变,历史教学的本质、目的、过程等都应当有所改进和提高。

另外,中学历史教学的手段贫乏和单一,历史教学大多是以课本为主,并且以平面化的文字、图片为主,过分理论和政治化、缺乏时尚感和生活化,从而也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的努力和研究,创造性地进入教学。

一、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启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功能和作用也各不相同。在当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中学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素材及历史故事和要件,更新教学观念,采用不同方法和途径,构建问题平台,搭建教学舞台,让学生参与,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其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二、培养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激发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好奇、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们产生提出问题的前提。教师应动用一切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历史歌曲、播放历史影像材料、展示历史图片、利用家乡历史素材(乡土教材),让学生出演历史短剧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历史、触摸历史、理解历史、感知历史、走进历史、学习历史,对历史产生强烈的好奇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久的精神动力。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观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切创造始于“问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继续学习和教育,增加知识,更新知识,研究问题、整合知识,绝不能在知识层面上止步不前,二是应当大胆地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和方式,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的理念,并让课堂教学成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实验室。

四、加强历史教研和教研组内文化建设

教研和教研组的建设和存在的目的在于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问题的解决、教学经验交流交换和积累,团结和谐的教学教研氛围是舒适的工作环境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的保证。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注重交流、研究和探讨、尊重和支持,可以优势互补、群策群力、共同进步,完成教学,以便更多的解决学生可能发现提出的问题。

第5篇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与信息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教学方式的一大创新,特别是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达到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的目的,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和体会,谈谈对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

一、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从多年的教学经历来看,众多教师对历史多媒体教学在思想和操作中还存在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替代”思想

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片面认为多媒体可替代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从而自己脱离课堂之外,一味依靠多媒体,出现了“机灌”现象。

2.追求“华丽”

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将显示效果作为重点,将精力放在画面渲染等次要方面,忽视了多媒体的本质内涵,使许多多媒体出现“华而不实”的现象。

3.舍本逐末

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对适宜用传统教学手段解决的教学问题依然用多媒体来替代,过分强调现代设备应用,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学生理解和吸收[2]。

二、提升多媒体效果的对策

不可否认,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但必须从实际出发,将传统教学与现代设备有机结合,巧妙设计,认真推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1.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

任何教学手段无外乎都是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因此,要按照宜传统则传统,宜现代则现代的理念,按照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传统手段效果较好的坚持利用传统方式,不可牵强附会,将多媒体硬性化。对部分抽象的历史事件和问题,确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可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提升多媒体教学效果,就要针对课堂内容课前进行认真设计,巧妙构思,做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达到提升效果的目的[3]。

2.抽象和形象的有机结合

采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解决抽象的历史教学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因此,提高多媒体的应用效果,要把重点放在抽象和形象相结合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变抽象为形象,变无声为有声,做到视听并用,从而实效教学目标。比如“新航路的开辟”,大多数学生对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和达?伽马思维历史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容易混淆,难以理解。为此,多媒体设计要注重形象化,通过单个途径的路线、重要地点进行演示,在通过叠加的方式进行区别,达到易记的效果。再比如“”,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P的转折点,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为提升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要对多媒体进行精心设计,通过各种图片资料让学生们看到虽突破了四道防线,但当时依然被挡挨打,士气低落,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然后在让学生们看后战略战术的巨大变化,胜利一个接一个,全党再度焕发生机,通过鲜明对比,再辅以提问等互动方式,让学生正确理解会议的重要历史意义,从而达到抽象和形象的有机结合,真正使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

3.传承和创新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是一种教学手段,必须服务于历史教学的宗旨,提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效果就是要做到传承和创新的统一。传承就是历史多媒体教学不能脱离基本观点、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本质,要把发扬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核心。创新就是紧扣以上理念和宗旨,对单靠语言和粉笔无法进行描述的,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共鸣,不能为仅仅提高美观而牵强附会,胡乱拼凑,与历史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比如“”,在媒体画面上不仅要再现鸦片输入后对中国人民的巨大危害,对中国后期发展的影响。同时,还要设置“启示”板块,让学生了解的危害,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强化防毒意识。

4.技能和技巧的有机结合

提升多媒体的教学效果,教师始终是主体,必须要做到技能和技巧的有机结合。要提高技能,就是对多媒体如何应用进行科学设计,讲求艺术性和引导性,突出最佳角度、不同方位,要在最佳时间进行播放,进行启发,强化教学效果,切忌将多媒体教学变为“电影课堂”,简单地播放了事。要注重技巧,就是要在多媒体课件的效果上下功夫,不能简单地拼凑画面,更要融入声、光、形、色等辅助手段,让学生近距离认识遥远的历史知识,但也切忌采用过多的声色来堆砌,出现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甚至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适得其反[5]。

第6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策略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由此可以看出,初中历史学科在中国教育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古语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初中生学好这门学科不管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改变历史学科现在所处的地位,解决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也是我国教育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历史学科一直被当作“副科”,是一种仅为了升学的非主要学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有些学校就不重视专业历史教师的配备,甚至有些历史教师半路出家,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改变历史学科的地位必须要加强学校对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

2.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不足

初中历史是一门文科课程,具有较多繁杂的知识点,因此许多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重视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如此一来,学生就没有了主观能动性,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3.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大

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不停地记笔记,周而复始,学生会对历史学科产生怠倦的情绪,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影响下,认为学历史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因此不会产生创造性思维,难以培养对历史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改进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1.改变教育理念,端正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端正教学目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升学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历史学科的重要作用,定期组织历史教师进行专业学习,让他们在相互切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只有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才能有所提高。

2.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由于现代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性,因此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教师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历史纪录片,采用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与此同时,在观看完记录片后,鼓励学生发表一下对于纪录片的感想,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这门学科的最好方法。由于初中生处于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的特殊时期,为此教师需要精心准备每一节课,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的课外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历史学科的尴尬地位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加强对历史学科的重视,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学生要培养对于历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初中历史教学才能发生明显改变。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中积极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越来越深入。随着新课程在更为广大的试验区中的推广,人们对新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新课程标准向人们提供的是鲜活的新理念,因此,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的高中历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中的历史教学为了适应这一新要求,必须要进行教学模式上的变革,不断的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重视高一历史教学的作用,加强历史情趣的培养

历史课在高中教学大纲中被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由于只有高一年级开设了必修课,所以实际上学生只能利用一年的时间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在这种背景下,历史教学在高一就变得非常重要。

目前,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很多学生只有比较低的兴趣层次。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真正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使学生变得更为主动积极,成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1.1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积极的学习环境创设出来

由于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学生的发展,所以要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真正愿意去学习,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目的。教师必须要对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以学生为本,对授课的方法以及方式进行变革。

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和多样化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呈现方式。所谓的教学内容多样化,就是指在教授教学内容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依靠自身的传授,必须要不断地将其中科学科技含量提高,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尤其是在制作与使用电子课件以及多媒体教学时,不仅可以将历史情景再现出来,还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所谓的教学内容科学化,是指不要让学生单纯的对历史结论进行记忆和储存,必须要重视形成结论的过程,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查找资料以及相关的分析文章,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可以将学生批判历史、思考历史的能力培养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1.2对师生的互动方式进行改革

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将传统教学中学生机械训练、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学习的想象彻底的改变掉,同时以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为突破口,将一个融洽、宽松的环境营造出来。教师要将自己定位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学生面前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形象。师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交流,最终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 促进历史学科课程使用价值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历史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展示出来。比如,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历史考试形式,让学生进行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从而将学生对历史思想的运用调动出来,让学生将历史基本依据寻找出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丰富性。

教师可以将当今世界出现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历史分析方法的运用,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世界发展形式有所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历史讲座的开设,或者开展历史性的纪念活动[5]。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对历史学科氛围进行强化,从而感染学生,真正让他们意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历史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的发展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教师必须要明确再记得定位,不能将自己看做单纯的讲述者,要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不断地促进学生学习个性的发展,同时还要真正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重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培养自己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最终促进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策略的形成,总而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深入浅出。

4 结语

历史教育在课程改革中不仅面临着机遇,更面临着挑战。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要做到实践上的飞跃、理论上的充实以及观念上的更新。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真正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叶亮,李泽昂,张颖.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应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现代历史教学模式[J],中学历史教学,2003(8)

[2]崔继英,王传志,叶浩.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再探索,[J].历史教学问题,2012(8)

[3]冯荣国,马超,杜建华.适应新课标高中教材的一种教学方式[J].中学历史教学,2005(10)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情感培养 加强途径

高中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培养的目标不只是一种对祖国与世界历史知识的掌握,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1]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不是一种刻板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历史的情感教学,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现实的历史教学中,由于高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围绕高考的指挥棒在转动,高中各科教学变成了一种应试教学,高中历史教学变成了枯燥的知识说教,把历史的情感教育的培养目标抛于脑后,因此普遍存在情感培育的问题。

1.对历史教材的情感因素挖掘不深。

高中历史教材不是简单的知识编辑,而是反映人类实践过程及其认识成果留下相应的情感印迹,大量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与历史发展的过程,都蕴涵着对爱与恨、丑与美,鞭打丑恶,歌颂善良美丽正义的高尚品质,来弘扬一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情感。[2]但是,许多高中历史教师缺乏对历史教材的情感因素的把握与挖掘,而专注于历史知识的传授,忙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2.历史的课堂教学环境缺乏情感氛围。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普遍存在着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秩序,缺乏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氛围,教师的表情单一,在严厉的目光下没有演绎出历史丰富的情感。历史是丰富而多彩的,历史过程是跌宕起伏的,历史的人物都是血肉丰满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表达方式来演绎出历史的厚度与情感的深度,但是大部分历史教师缺乏这种情感表达素养,也没有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兴趣,营造课堂情感氛围,导致课堂的教学环境缺乏情感氛围,学生上课感觉枯燥无味。

3.教师的教学理念缺乏情感性。

教学实践的情感缺乏,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情感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与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而许多历史教师总认为历史教学主要是针对高考,历史教学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而许多学校对历史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看高考中学生的成绩。因此,教师这种普遍缺乏情感的教学理念,导致在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记忆历史事实与历史过程,提高分析历史事实评价历史人物的分析能力,很少关注对学生历史情感的教学与培养。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教学既是历史知识的教学,又是情感的教学。说它是种情感教学,那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如下。

1.加强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是历史课程本身特性的要求。

我国《高中历史教育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中国文化史及近代史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学生认识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本质,继承和发扬反帝爱国的光荣传统;培养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历史教育工作者理应自觉承担这一历史责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3]因此,我国历史课程培养的目标与性质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加强情感教育,要求学生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发扬爱国主义的精神与民族精神。

2.加强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是学校爱国情感教育的需要决定的。

学校是教育的地方,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更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形式。只有学历史,了解国家的过去,从过去中看到国家灿烂的文化与耻辱的民族史和奋斗史,对我国现有国情有基本认识,才能培养热爱国家的眷眷之情,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

3.加强历史教学的情感培育是健全学生人格的要求。

历史学科实质上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历史观,并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历史教学重要内容。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是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是爱憎分明的,通过对先进历史事迹、优秀历史人物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历史,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准确地评价历史事实,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三、加强高中历史教学情感培养的途径

1.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历史教材是历史知识的载体,也是情感信息的载体。历史教材里编辑的每一个历史事实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功能,例如林则徐的、既是包含准确历史知识,更是隐藏着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功能。[4]要加强历史情感的培养,首先要从教材上着手,因为教材是情感培养的文本,历史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细心体味其中的情感因素,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渗透蕴涵在历史知识中的情感,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2.加强教师的情感意识,丰富情感教育手段与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教师具有情感意识。任何教学都是人的教学,教材―教师―学生构成教学的三要素,其中教师是三个要素的最重要的要素。[5]因此,一堂成功的教学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发挥的功能与素质,因此,把教材蕴涵的历史情感传递给学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情感表达。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情感意识,只有具有丰富的情感意识,才会在教学中用富于变化的情感的表情与动作来演绎丰富的历史情感。

同时历史教学是一种艺术,一种情感的艺术表达,要表达这种富有历史知识情感的艺术就必须用到各种教育手段与方法。朗读教材、对话交流、情景演示、现场教学等是情感的教育方式。如朗读法,教师通过绘声绘色饱含感情地朗读,把一卷卷历史画卷带到现场,让学生也自然沉浸于过去的记忆中,感受历史的沧桑,同哭同泣,接受历史情感的洗礼。而对话交流则是教师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为主体的单向传递知识方式,使学生与教师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交流与对话,可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情境教学是情感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教师创设某一历史情境,学生扮演角色,重现历史事实,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现场教学是历史教师将学生带到重要的历史遗迹或历史遗址等实地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如,南京学校教师在讲到的有关史实时,可以将学生带到日军纪念馆进行现场教学。

3.营造教学情感环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环境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创造良好的情感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充满激情的知识与感情的融合。创造这种教学情感环境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认识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能做自主的选择,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动。从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张静,李晓风等著.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2]陶伟.浅析《历史课程标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特征及教学策略[J],历史教学问题2004(5).

[3]新虹.如何在新课标下改进课堂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4).

第9篇

1.1高中历史教学与新课标理论的结合程度低

讨论新课标理论与教学之间关系的文章有很多,但大多数只是谈论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具体的实施和解决办法,高中历史教学与新课标理论的结合也只是浮光掠影,学者与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深入细致的讨论过,所以说高中历史教学过程的操作与新课标理论的结合程度不够。

1.2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很多教师不管拿的什么教材,讲课的方式方法完全不变,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课为主,而新课标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还有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1.3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传授知识大多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而不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导致多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的出现。历史教学应重视的是教学过程,学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而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多事注重的是传授历史,让学生知道历史事件,而没有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使一些毕业生个人发展不全面,影响社会人才的质量。

2.解决高中历史教学问题的对策

结合新课标标准和实际实践结果,我们对高中历史教学新思路教学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下面我们就具体谈一谈实施方法。

2.1教学过程要严格结合新课标理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师资源的具体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不能让新课标的要求成为一种形式而没有实际作用。新课标理念中所提到的“新”指的是新的教学观、学习观和作业观,这就要求教师对授课方式和教学观念进行改变,切实地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改革,用更完善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尤其要教导学生从历史中得到经验教训。

2.2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观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观点与授课方式能够根据新课标要求进行更新,与时俱进,活跃课堂气氛,传统的历史学习相对枯燥,课堂效率不高,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老师应当改变自身的教学观点,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教材为本。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讨论相关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问题逃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加以辅导,灌输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2.3明确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过程中精确分解板块内容,准确确定各学习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并对内容的整体关联性做出相应的连接,加强教学的层次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探索历史问题,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和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主观体验。教学目标要有可行性,要以实际的教学情况为主,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已达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3.总结

第10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主动参与;质疑问难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71-01

1.历史教学要有深度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历史教学中,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2.问题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首先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这是由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所决定的。原来的老教本,知识陈旧,不少观点已经过时。因此,教学时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予以补充和更新。

第二进行问题提高,是指把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

3.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习主动性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e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4.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学生回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避免老师的一言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时需具有整体化、最优化的意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全面增强学生素质,这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11篇

知道易中天,是因为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被他的品三国所吸引,后来便买来《易中天品三国》,置之床头,闲暇时便拿来细细地品读。关注易中天,是因为他为我们的历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他的迅速走红让我反思我们的历史教学,为什么人们喜欢易中天的品三国,而不喜欢我们的历史教学?对比易中天品三国,对比我们的历史教学,我认为我们的历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历史教学缺失了问题意识。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一般是先提出问题,由问题来引发人们的好奇,然后易先生再来“品”,通过问题来加强与观众间的互动。如第十六集《得寸进尺》中,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赤壁之战后,曹操又进行了三次战争,即破马、韩,征孙权,伐张鲁。三次战争时间都不超过一年。曹操甚至宁肯半途而废,也要返回邺/,!/城。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每次都匆匆忙忙地赶了回去,究竟要做什么?是什么事情他一直在牵挂着呢?这是易中天先生常用的方法,每一集的开头都这样引入,即先叙述相关的史事,创设一个矛盾的情景,再从史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往往缺乏教师跟学生间的互动,或者设置的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有些教师把问题设置成了填空题的形式,把本来丰富多彩、给人以智慧的历史搞成了干巴巴的“木乃伊”,在有些学校,历史课成了“鸡肋”,什么人都可以教,兼职的、年老的、体弱多病的,使教历史成了“福利”,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历史教学,使历史教育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问题意识正在悄然流失。

二是历史教学缺失了个性解读,缺少“品”的意识。虽然我们也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不能“跳出教材看教材”,仍然存在着照本宣科的现象。比如有的老师在讲解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时,往往只局限于课本,从一国两制和发展两岸关系符合人民的利益方面来讲解,这两个问题课本上明确的答案,教师再来讲解,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讲解这个问题时,应该有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再从国际社会角度来“品”,国际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像美国、日本等国家,没有一个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的,这些国家的支持为我们维护国家统一扫除了外部障碍;二是从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方面来“品”,谁想分裂国家、破坏统一,谁就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中国人历来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已任,这种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约束力;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的认同感,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同祖同根;四是应跟现实联系起来“品”,台湾同大陆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台湾经济的振兴对大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从房地产价格的攀升、大陆观光团对台湾旅游业的影响等方面来加以说明。老师如果能从以上方面来讲解,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拓展,相信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三是缺失对历史故事的重新解读。易中天先生讲故事,往往是为了说明一个观点,教给人们一种为人处事之道,而我们许多历史教师往往是为故事而故事,讲故事就是为了增加点趣味,博得一点廉价的笑声。如有的教师在讲解司马光与《资冶通鉴》时,往往会补充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借以说明司马光聪明,聪明是不可复制的、是学不了的,仅仅知道司马光聪明是不能让我们的学生聪明起来的。教师在讲解这个故事时可以换一种角度:从理清做事的方法入手来讲解,即救人的方法有两种:让人离开水,或让水离开人,我们一般想到的是让人离开水,即把人从缸中拉出来,而司马光急中生智,运用了让水离开人的办法──砸缸,让水流走,从而达到了救人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解决问题时应回到问题的“原点”,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品”,让学生逐渐养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技能,为他们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老师也应该学会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如我们现在提倡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我们就可以考虑我们的备课存在哪些不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环节?我们可以设置成这样一个检核表:(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问题有哪些?(2)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3)讲解和点拨的问题是什么?哪种讲解和点拨方式更好?(4)需补充的史料是什么?(5)强化训练和检测的问题是什么?通过上面五个问题,来解决传统备课中忽视学生的现象。再如,学习孝文帝迁都时,通过课本中提供的迁都洛阳的故事,通过师生的“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互相退让、实现共赢。

四是缺失了必要的史料教学,历史教学要“论从史出”,易中天先生常常让史料说话,通过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他的品三国很有历史的味道。而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而没有告诉学生结论是怎样得出的,缺少说理性,没有起到“授之以渔”的作用,就像《西游记》中的算命先生袁守诚,只告诉渔夫“在泾河湾头东边下网,西岸抛钓”,而没有告诉渔夫 “定获满载鱼虾而归”的原因。

总之,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让我们发现了我们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也要学会“品”,品悟历史教学的真谛、方法,使历史教学起到“使人明智”、鉴往知来、明得失的作用。最后让我们来“品”一下总理有关历史教学的一段话:“讲历史要联系现实,讲中国要联系世界。我们研究政策也是这么做的。历史警示我们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不能失之交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课太重要了,它可以使学生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懂得爱自己的祖国。历史课是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传统 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的基础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作者简介:王宗彬,山东省高密市教科院初中历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潍坊市特级教师、高密市十佳教师。有多篇于《人民教育》《山东教育》《历史教学问题》《中国教师报》等刊物上。多次参与编写《基础训练》《潍坊市学业水平考试指导丛书》《学习与发展》等教辅材料。曾参与2007年潍坊市学业水平历史考试的命题工作。主持研究的省级课题《双主互助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并获高密市科技发明成果三等奖。

第12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 历史学案 问题设计 目的 构思 层次 多样

如今的中学辅导教材图书市场,同一门课程就有多达十几种的导学案,面对多种选择,学生也疑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自己也把市面上能买到的学案教辅书籍都买了下来,并且认真的研读了每一本导学案。使我对设计导学问题有了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问题设计的目的性

目前,市面上的导学案基本包含课前预习、课堂新知识学习与探究、课堂检测,课后巩固练习、学习小结,还是拓展延伸等几个模块,所采用的基本教学环节都是:提出问题―指示方法―明确要求―学生学习。在这个基本环节中“提出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事关整个教学环节的成败,因此也是整堂课成效与质量的决定因素。

而提什么问题,怎么提问题,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教师心中要始终明确问题的目的性,即围绕课程标准和紧扣学习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说到底,历史课程标准是我们历史教学的依据,三维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指向,所以在设计导学问题时应该关注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应该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达到三维学习目标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

第二,问题设计的构思与设计性

既然“问题设计”是编写导学案的核心关键,那么问题设计就是决定导学案优劣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导学案中,“问题”既是教师“导”的基本思想策略和方法的体现,又是学生“学”的过程体现。因此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导”的规律和“学”的规律特点;“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在导学案中既起着引导作用,又应负有启迪功能,因此问题的设计应当具有艺术性和启发性。另外“问题”的大小、深浅、繁简等“度”的把握直接决定着问题设计的质量,也需要依据课程标准,重难点进行揣摩,细心把握。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根据问题设置的大小,深浅,繁简等凸显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在导学案设计中,一般是把问题层次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A识别级、B理解级、C应用级、D拓展级,或者三个等级;二是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层次分解,降低难度。

在层次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是对客观实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思维的过程一般是先接触客观事物,然后头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最后是对客观事物抽象、概括和具体化。”按照学生这一思维过程,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应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接触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最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概括。

第四,问题设计形式的多样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目标尚且有层次的三维性,即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以在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形式上是否也可以考虑每种目标达成的方式多样性呢?

在数学科目的学习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践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到找到问题是关键要害。”在历史教学案的设计过程中,问题设计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提出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

历史教学特别重视“论从史出”,在问题的设计上,针对教学知识点,多利用史料史籍,不仅能够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而且能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手法,历史导学案的问题设置中,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开放性的探究思考题型,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谢利民,《现代教学论纲要》[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白月桥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 黄甫全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