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经费奖励办法

科研经费奖励办法

时间:2023-06-08 11:18: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经费奖励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研经费奖励办法

第1篇

关键词:医院;科研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我院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附设诊疗所,目前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担负着医疗、教学和科研三项中心任务。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科研领域的重视,科研经费呈现大幅度的增长趋势,科研经费来源途径呈现出多元化格局。科研经费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科研课题的完成质量和科研能力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医疗人员申报课题的积极性以及医院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工作。[1]为了使科研经费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和规范管理,医院制定了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和经费管理办法,并自行研发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使科研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现就本院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实践做一点分析研究。

一、科研经费基本情况

2008-2012年我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71项,科研项目和学科人才建设经费从3515万元增长到1.76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从686万元增长到4432.5万元,5年来,科研项目数量和项目经费都呈现了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情况

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实行科技处和财务处的双重管理,体现在科研经费申请预算、项目经费使用和结题经费决算等各个环节。在项目经费“专款专用、单独立账”原则下,利用科研管理系统完成从科研项目的申请到科研经费的入账、支出、结余情况的信息管理。

科研项目经费拨付到财务处后,科技处根据拨款通知对科研管理系统中相应的课题进行立项入账,并将入账经费明细通知单提交财务处,财务处根据入账单对各个项目分别进行单独建账管理。科研人员通过科研管理系统填写报销单,并打印出系统自动生成的具有唯一流水号的报销单经项目负责人签字,附报销凭证递交科技处,科技处管理人员依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报销单中报销凭证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初步审核,经科技处长、分管院长审批签字,由科技处统一移交财务处,财务处负责对科研经费报销单进行二次审核签字,并在科研管理系统中给予审核确认,系统自动发送短信至报销单申请人手机,申请人凭工作证和相关短信至财务处进行相关财务报销手续的办理。

对实验用试剂的购买和报销,规定除购买试剂发票外还需提供盖有试剂公司公章的试剂出货单,并有具体的验收人签字,此外在试剂报销单上还需填写具体的试剂公司名称、发票号等信息。

对会议费、差旅费、劳务费等设立开支上限和开支标准,如会议费的报销需提供具体的会议通知,会议时间、地点以外产生的费用均不予以报销。劳务费的领款单需注明发放事由、人员名单、身份证号,除领受人签字外还需项目负责人签字并实行银行卡打卡机制等。

在研的科研项目,除已经列入项目合同的设备购置预算计划,一般不予购置。列入项目合同的仪器设备,由项目负责人提交设备购置申请表,经科技处和分管院长审批后,设备处按照政府及医院规定的采购办法统一采购,作为医院固定资产统一管理。为提高设备利用效率,节约科研经费,医院公共实验中心及各科实验室均对外开放。

依据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办法,利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明细情况、经费结余情况的实时查询功能以及科技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之间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加强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的质量。

三、存在问题

1.经费预算细化难度高,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脱节

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及部省级重点项目,在项目申请立项时都须制定详细的经费预算,包括经费的使用方向、开支范围、开支比例等。但在实际操作中财务部门并不参与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编制,不熟悉相关财务制度的科研人员,编制预算时往往侧重于技术层面,使项目经费预算不够细化、准确、全面;同时编制预算与项目批准、实施一般相隔两年时间,[2]由于物价变动、医学科学研究中不可预见的风险等不确定因素如技术路线的改变,使实际支出与预算产生不一致。另一方面由于科研项目主要由项目负责人以个人名义申报获得,有些项目负责人认为科研经费是通过自己的能力争取来的,不需要严格管理,因此要做到科研经费有效监管兼顾最大程度保证科研经费使用自由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难题。

2.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挂账时间长

除国家科技计划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外,科研项目结题后,在项目实际财务支出中并不作结账处理,项目结余经费长期挂帐,有些科研项目结题多年,账面余额仍未结清。

3.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科目分类不全,缺少预算录入功能

目前科研管理系统项目经费分类主要有五大类:研究经费(包括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装费、协作费)、国际交流合作费、劳务费、管理费、其他费用,已与科研项目预算11个支出科目不符,不利于科研项目预算经费的管理和项目结题审计。此外,科研管理系统仅对科研项目经费按研究经费60%,国际合作交流费10%,劳务费15%,其他费用10%,管理费5%,进行初步分流,虽然后期可对项目经费进行调整,但目前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同时我院在研项目众多,要对每一笔入账经费按实际预算进行后期调整工作量过大,不利于实际操作。

4.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较低,缺少效益评价

多年来医院科研项目普遍存在“重项目、轻规划;重申请、轻实施;重经费预算申报、轻经费使用管理”的问题,[3]此外医学科学研究选题多偏重于基础研究,实用开发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研究较少,相对于医院每年获取的大量科研经费以及医院本身投入的大量配套科研经费,研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不足,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更是少之又少,加上对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没有事后的效益分析评价,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较低。

四、对策建议

1.财务人员参与预算编制,科研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无缝对接。预算编制不仅是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研究需要进行编制,还需要财务专业人员的指导,结合国家有关专项经费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共同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确保资金的准确性、合理性、必要性,使预算细化到位。目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有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报销明细和结余经费与财务部门的实际结余经费存在不一致现象,建议加强医院信息网络建设,使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安全性。

2.完善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结题或验收后,允许保留一定期限的结余经费,用于科研项目后续工作及新项目申报前期支出以及开展科研活动时的一些其他必要性支出,对于结题后如三年内无任何经费支出五年后仍有经费结余的账户,由科技管理部门通报财务处,统一办理财务结账手续,结余经费上缴医院用于配套科研经费或购置公共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等,避免科研经费的浪费与流失,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3.细化科研经费支出科目,增加预算录入功能。建议按科研项目预算11个支出科目(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设立经费报销支出科目,同时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中增加预算录入功能。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申请立项时按项目合同书中经费预算明细录入系统中,入账经费自动按预算比率(按规定设置上限)分流。项目负责人和科研管理部门可随时查询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和结余情况,有效监督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4.重视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制度。医院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制度,从科研项目的技术水平、科技含量、经费使用情况等方面综合评价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设有科技奖励办法,对标志性成果、项目、论文、出版著作、专利授权、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均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医院鼓励支持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践应用的理论、技术、规范和药物,倡导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医疗工作者积极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提高科研热情,用科研成果指导临床,服务临床。

总之,科研经费是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科研经费管理直接影响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有助于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医院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昂慧,路维列,赵辞瑶,顾晨.规范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148(2):188-189.

第2篇

关键词:完善 高校 科研经费 管理

随着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由原来单一的人才培养功能,逐步向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多项功能转变,争取的科研项目和筹集的科研经费不断增加。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和核算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是保障科研工作正常运转、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因此,分析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的问题,积极探索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有效措施,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为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果,国家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对项目资助经费的开支范围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许多高校为了提高本校科研项目总量和科研经费总额,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面政策比较宽松。结果出现诸如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规范,不能全面、真实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科研经费实际支出与项目预算支出差异过大等问题。由于缺失与现行高校科研经费状况相匹配的、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高校无法统筹安排项目资金,严重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长此以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项目的质量,制约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的无序性、随意性和滥用性

部分高校在科研经费到账后,一般只提取了少量的管理费,剩余部分由申请项目的科研人员自由支配,财务部门仅履行日常的报销手续。科研经费成了科研人员可以任意处置的私有财产,招待费、办公用品、电话费、私家车的加油费等均从科研经费中列支,科研人员在使用科研经费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与控制,结果使得科研经费支出存在很大的无序性、随意性和滥用性。

(三)高校科研经费支出挤占有限的教育事业经费,无法真实反映科研成本

科研项目在财务管理上未实行单独的成本核算管理方式,大部分高校的项目负责人同时担任教师或行政人员的角色,有些项目负责人还同时负责几个科研项目,其工资、津贴等都从学校教育事业费的人员经费中统一列支。科研经费只负担了与科研项目研究活动直接相关的直接费用;共享的学校成本如房屋占用费、图书资料、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费、实验耗材、水电耗用费等,没有分摊到应归属的科研项目成本中去。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中支出,导致科研经费挤占本就捉襟见肘的教育事业费,使得高校每年事业经费无结余或超支,而科研经费的结余较大,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科研成本。

不仅如此,从科研经费中开支的招待费、车辆运行费等也挤占了原本紧张的教育事业经费支出额度,导致学校公用招待费和车辆运行费开支加大,与国家要求的压缩“三公经费”开支不符,无法真实反映学校的会计信息。

(四)高校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难共享、易流失

目前,大多数高校科研资产与学校的资产在来源和管理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尽管履行了固定资产的登记入账手续,但资产的验收入库和日常管理不严。根据项目需要购置的资产主要由科研项目人自行保管使用,项目结束后或科研人员岗位调动后,因缺乏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使得这部分国有资产滞留于个人手中,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难于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和易重复购置等问题。更有甚者,采取化整为零、张冠李戴的做法,将固定资产拆分成材料等开具多张发票,将图书资料改成资料费以避免资产入账,这样国有资产流失就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此外,现行多数高校对科研项目形成的无形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学校没有对无形资产进行入账管理,结果科研经费支出形成的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因没有规范处理无形资产的价值确认,造成这部分无形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五)高校科研项目结题后管理工作不到位,普遍存在结题不结账的现象

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高校科研项目结题后管理工作不到位,项目完成后结余资金一直挂账,这样不仅无法充分利用结余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而且增加了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的难度,增大了年终会计报表高校未完成科研项目结余数,影响会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无法真实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尤其对结余资金的报销,部分科研人员更是视为自己可以随意开支的零用钱,想什么时候报就什么时候报,严重影响了结余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解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几点措施

(一)建立系统、完善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随着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日益突出,高校应从思想上切实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结合本校的经费管理现状,明确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针对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科研经费管理过程控制等问题,明确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明确科研项目结题时间和结余经费分配比例和奖励办法,避免长期挂账。对弄虚作假、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通过建立系统、完善、可操作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使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及科研人员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科研和财务部门可通过讲座、网站、答疑等方式加强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财会制度的宣传和解释,提高科研人员自觉、合法使用科研经费的意识,使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意义,做到自觉遵守财务制度,以正确的价值理念,合理、合法地使用科研经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高校科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落实科研经费使用责任制,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

科研经费不是科研人员可以任意处置的私有财产,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的科研经费,都是学校的收入,均应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接受国家法规和学校财务制度的规范和约束,集中核算,专款专用,不得随意挪作他用。科研项目负责人应按照在科研立项时编制的明细预算进行科研经费开支活动,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按项目进度严格控制二级科目的支出比例。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经费的使用必须遵循预算安排有计划进行,无特别事项,原则上不得随意调整科研预算项目。通过科研经费预算编报和严格规范经费支出,杜绝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的无序性和随意性现象。科研项目结束时,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规定及时办理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

(三)建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的管理模式

科研项目应实行成本核算,科研人员及其科研管理人员的人员费用应按一定比例纳入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中,从科研经费中列支,并冲减高校事业经费的人员费用支出。对科研活动占用学校资源所产生的房屋使用费、水电耗用费、固定资产和实验设备使用费等,可根据耗用数量、估算的租赁价值等以合理的比例进行分摊,计入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并冲减学校的水电费等公用支出,以减少科研项目支出挤占高校日益紧张的事业经费,优化科研经费的支出结构,实现科研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

(四)加强科研资产管理

加强科研固定资产的统一管理。要严格科研设备和科研业务使用材料的采购与验收手续,杜绝重复采购现象,对已购资产,要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减少资产流失。除科研合同另有规定外,凡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科研人员只是暂时的使用者、管理者,而不是产权的所有者。项目结题或科研人员变动时,要及时办理资产变更登记手续,该类资产不得再滞留在科研人员手中,须由学校统一保管和调配使用,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加强对科研项目形成无形资产的保护与管理。高校科研人员应及时提供鉴定和认证资料,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有效评估,并纳入财务部门进行核算,确保学校资产保值和增值。高校要提高教师科研立项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积极性,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其作为对教师科研能力绩效考察的指标之一,以提高学校科研综合实力。

(五)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

高校根据经费来源及时处理结余资金,上级拨款单位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题课题的有关信息,防止应结未结科研项目越来越多;项目负责人应积极配合财务部门,按照学校管理规定及时办理科研课题结账手续,避免结余经费长期挂账现象。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结账手续的项目负责人,学校有权按规定将其已结题科研项目给予强制性结账。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时期下,我们应转变管理观念,开拓管理思路,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手段,实现经费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最大程度地发挥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保证高校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第一条:气象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简称气象科技课题或课题)系指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气象科学基金项目、气象科技“短平快”项目等以外的本部门所管理的气象科技研究课题。

第二条:气象科技研究课题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地方拨给的科技三项费,重大专项研究费,气象科研事业费(扣除研究机构包干部分),国家气象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单独拨付的气象科技发展研究的经费。

第三条:气象科技研究课题的管理,根据经费来源分为国家气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两级管理。属于国家气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投资的研究课题由双方共同管理,并协商确定某一方为主。对于列为国家气象局的研究课题,承担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要按本办法代行管理工作。

第二章气象科技研究课题计划的制定和组织管理

第四条:气象科技研究课题实行计划管理。国家气象局根据全国气象科技、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制定相应的全国重点气象科技研究课题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根据各自的气象科技、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制定相应的气象科技研究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能在近期内投入业务应用的课题要有明确的使用单位。

第五条:年度实施计划中的研究课题,国家气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可以根据课题的性质和实际情况,在每年一月底以前年度的项目指南。落实研究课题时,采取招标和由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协作的办法,择优落实承担单位和承担者。

第六条:课题的主要承担者,一般需是从事这方面研究或实际工作的具有助研(工程师、讲师)或以上技术职务的科技人员。初级技术职务的青年气象科技人员作为课题的主要承担者,必须由两名副研(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以上同行专家或单位推荐。参加课题的研究人员必须做实质性研究工作,不得空挂名。

第七条:准备列选的研究课题,一般要进行可行性论证。个别确已成熟的课题亦可不进行论证。

可行性论证的重点是:审查课题的内容及主要指标,计划进度及完成目标,试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评估预期科技成果的水平和科技意义及审查课题预期成果转化业务应用的可能性和实际效益;审查经费额度和预算。可行性论证工作由下达任务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主持。采取书面的或者会议的形式进行审议。

第八条:经过批准的课题一律采取合同制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下达任务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主管人员和领导,承担单位的主要承担者和领导,承担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主管人员,分别代表甲、乙、丙三方签订科技研究课题合同。管理部门按合同条款拨付经费,检查执行情况和成果验收。承担单位和所在科研管理部门应将资助课题纳入各自的研究工作计划,承担单位要在人力物力等必要条件方面予以保证,使课题能按合同要求如期完成。

第三章拨款方式和经费管理

第九条:根据课题性质和要求,有以下三种合同制:

1、承包合同制:主要适用于有明确的科学技术指标,便于核算经费额度和成果验收的课题。承包合同制的课题达到合同要求结题以后,剩余经费全部归研究单位,经费不足时由研究单位补贴。

2、责任合同制:主要适用于有明确的研究目标,但科学技术指标弹性大或者一次核定经费有困难的课题。对责任合同制的课题一次核定总经费预算控制指标,执行时根据年度进展情况每年再核定下达经费。课题结题后,剩余经费全部归任务下达的单位调用。

3、有偿合同制:主要适用于近期可取得经济收入的应用性和开发性的课题。课题结题并取得经济收入后,课题承担单位要按合同规定偿还全部或部分课题经费。有偿合同制的课题,需要课题承担单位上级部门同意并承担保证按合同规定偿还的责任。

第十条:课题研究经费由管理部门按年度计划拨付,承担单位要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准挪用,年终结余结转下个年度使用。

每年1月15日以前,课题主要负责人要向下达任务的单位填报上一年度“气象科技研究经费年度决算表”,在11月底前填报本年度的“气象科技研究课题进展情况表”,同时提出下年度计划和课题经费预算。对于逾期不报的,将停拨课题预算经费,其后果由课题负责人承担。

第十一条:课题研究经费使用范围如下:

研制新产品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费,小型专用检测仪器仪表费,产品性能试验费、设计费、加工费、研制协作费;

中间试验和推广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安装费、考验费、试验消耗费和人员培训费;

各种科技研究过程中所需的资料费、计算费、室内外试(实)验费、野外考察费、旅差费、临时工工资、科技活动会议费(可行性论证会、成果鉴定会、技术组会等),交通运输费。

第十二条:课题负责人在课题进行期间,在遵守财务管理制度条件下,有权按计划和预算支配和使用课题经费,课题承担单位应尊重课题负责人的这一权限。

课题承担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有权有责监督和检查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对于违反财务制度的开支要予以制止和纠正并及时向上级反映。

第十三条:严禁课题承担单位乱立名目滥收费。更不得利用各种内部收费办法将部份科研经费转化为所谓的“预算外收入”。

凡是由国家、地方科委、计委、经委通过国家气象局、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下达的课题或国家气象局、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直接下达的课题都属于纵向课题。纵向课题在气象部门内部协作仍属于纵向课题。

第十四条:课题承担者由于能力不及或其它正当理由而无法继续进行课题的研究,经过同意可中止课题,其剩余经费全部退回原下达课题单位。

擅自更改课题内容或科学技术指标,或由于课题承担单位安排不当课题承担者无时间保障,或其他无正当理由,不能按期完成任务者,科研管理部门有权中止课题,同时根据情况收回部分或全部课题经费和设备。

第十五条:课题结束后,课题承担者要提交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决算。

第四章气象科技成果管理

第十六条:课题研究结束后,课题承担者须进行认真地总结,整理出完整的数据、资料和图纸,写出课题总结报告,并附上有关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上报下达任务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进行初审,并根据课题性质和初审情况确定是否可以结题和进行成果的验收。

第十七条:有关科技研究成果鉴定详细内容参见《气象科技技术研究成果鉴定试行办法》。

第十八条:气象科技研究成果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其推广权由下达任务的单位行使,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和完成者有责任承担交流、推广的义务。下达任务的单位半年内若不组织推广,承担单位可自行转让。收入的分配按《气象科研系统技术市场管理试行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结题后,由课题承担者向所在单位和下达任务的科研管理部门上报档案材料各一份。

第五章附则

第4篇

中图分类号:C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63-01

摘 要 中职学校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及科研工作的支持和指导。因此,中职学校的科研工作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 中职; 示范学校;科研;管理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中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近年来得迅速发展,现已进入加强内涵、提高质量的新阶段。2010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启动中职学校示范性建设工程,明确了全国建设276所示范性中职学校的建设方案,要求示范性学校建设应当做到五个领先和三项建设重点,应当成为发展的、改革的、管理的示范,为中职学校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

四川水电高级技工学校在成为进入全国第一批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项目建设单位之后,已经站在了一个较高的发展起点上,形势非常有利。但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在建设期内,完成示范学校建设的领先任务,使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带动并辐射四川省内各中职学校,实现中职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转变。

目前,我校科研工作底子较薄,经验少、层次低、管理弱等劣势。现在,学校抓住全力建设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的有利时机,大胆进行科研工作探索和研究,紧紧围绕示范学校建设任务制定科研工作规划,确定选题指南;注重国家、四川省、学校三级纵向应用性课题的申报和研究,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及行业需求,与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类课题的研究和推广,尤其针对“9+3”藏区学生的教育教学及管理进行研究。因此,科研工作需要在管理模式和机制上不断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科研工作。

1 定位准确,充分发挥科研工作的研究、服务功能

中职学校的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相连,中职学校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生产一线应用性人才,在管理政策上应引导中职教师从事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针对岗位的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对工艺过程的研究,这样才能加深教师对技能本质的认识,才能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岗位技能的能力。

因此,中职科研管理工作的定位应是以技术应用和操作技能研究为主线,引导教师从事(岗位、岗位群)实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应用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实用技术开发和业务能力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上提高社会贡献率。

2 强化科研管理创新

2.1 学校制定科研发展规划,部门确定年度科研工作计划:

科研规划是学校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是对科研工作管理、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依据。学校依据行业的发展需要和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为中心制定科研工作规划,为科研工作指明方向,有计划地推进科研工作的整体进程。各部门确定年度科研工作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做到有计划、有思路、有措施、有保障、有结果。

2.2 强化科研工作队伍管理与建设

2.2.1 教师科研量化管理,提高整体教师科研意识。学校在《教师激励办法》和《教师工作量考核实施办法》中,应将科研工作纳入到教师业务考核体系中,对教师科研工作进行量化管理。科研量化管理的政策机制,不仅是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激励教师从事知识应技术应用和工艺过程研究,培养教师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应用创新能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可以针对行业、地方企业(包括岗位、岗位群、技术领域)的实用技术(基础能力、核心能力)以及即将应用的新技术、应用创新成果(论文、课题研究),依据水平高低、经费多少,折合成科研工作量,这样做也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和考核教师。

2.2.2 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激励其热衷科研。应建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方案和保障体系,“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其科研能力,摒弃以学术论文为主要考核内容的思维模式。学校可以按照考核标准,采用竞聘的方式聘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考核。同时,对被聘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都提出相应的专业和课程建设、团队建设、专业技能研发等方面的科研任务,通过考核强化竞争,通过任务锻炼团队。

2.2.3 注重指导和培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中职教育研究所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专题科研培训,让教师了解科研的诸多程序,包括开题、结题的方法、技巧,科研方法的具体操作程序等等。在培训环节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职教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发挥校内外专家和专业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切实通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3 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规范管理

2.3.1 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在不断健全科研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学校可以从建章立制入手,不断规范管理。通过出台包括《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基金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规范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结题、经费使用等程序,明确可以成果奖励和科研业绩考核等标准和办法。并制定相应的操作细则或做出明确、细致的解释说明,建立起适应学校科研工作发展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确保稳定运行。

2.3.2 加大科研创作奖励力度,建立激励机制。按照“级别有序、差距明显、总体提高、激励为本”的原则,应制定《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成果、社会影响力大或应用性强的成果给予重奖;在科研结果量化的基础上,应重点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以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和创作热情。另外,在科研用人上,以科研能力作为评价的首要指标,以社会活动及其它能力作为第二指标;在其它岗位的用人上,也重视科研能力评价,因为任何工作缺乏理论的学习与指导,创新能力难于发挥,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2.3.3 采用自我评价,组织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结合评价机制。学校还应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和专家资格评审制度,增强科研评价的公平性,推动科研创新。省级及以上课题,根据其进度安排,进行阶段性自我和组织相结合的评价,并对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予以解决或指导,以保证研究的进度和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办法是通过聘请省级研究机构或中职学校的专家介入,和学术委员共同进行课题的期中检查、结题验收和成果评审。评价过程均应采用当事人回避的办法,以便保证科研评价的公正性。

2.4 逐步实现科研电子化管理:

学校应开展专项工作,大力推进科研档案电子化,完成学校教师科研档案盒科研成果电子档案库建设;学校科研网应初步实现科研管理信息网络化,及时、动态地各类科研和传媒信息;还应逐步实现教师科研工作量计算程序化,避免人工统计的繁琐和误差。

3 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实现产学教研一体化

3.1 坚持产学教研有机结合,促进科研新模式:

可以通过学校定期召开的产学研结合暨校企合作论坛大会,加强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产学教研一体化活动,及时部署和总结;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在组织上对产学研结合进行强化。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制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办法》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

3.2 加强地方行业企业联系,突出中职科研特色:

学校应依托与地方企业与行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分析跟踪地方企业、行业的岗位技术发展动态,使其成为技术应用性研发课题的研究基础和优势。在科研管理的政策导向上,相对加大实践性课题的奖励力度,不仅可以以兼职教师为纽带将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带到学校里来,共同解决问题,达到校、企双赢。有些企业技术问题,可以在完成可行性研究的前提下,在学校先立项,成功以后,再向企业推广应用,从而切实推动产学研结合。

3.3 促进实训基地建设与技术应用创新有机结合,做好“学”与“研”的对策:

学校完全可以以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平台,打造集教学、科研、产业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也能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提供很好的实验场地。目前,社会企业独立核算,盈利为目的,但多数中职学校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缺乏实现校企之间全面合作的基本条件,进行专业岗位(群)的基础技能、核心能力的应用研究,培养队伍,增强内力,以达到校企合作的条件。同时,有很多既满足教学、实训,又适于应用的系统(设备)也正待研究开发。这样,既可以将学校投入的科研经费转变成学校实训基地的硬件,又可以培养一批技术应用型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业务水平。因此,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与技术应用创新有机结合,可以做好“学”与“研”的对接工作,解决校企在产学研一体建设上的瓶颈问题,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总之,科研是我校自我发展的内动力,是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品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所以,逐步树立科研兴校、可以强校的新理念,在科研定位、教师科研素质提高、科研管理等方面深入剖析,不断探索实践,中职学校科研工作一定会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从而有效推动我校示范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

[1] 袁贵仁 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4,(7)

第5篇

(一)实施多样化人才引进工程

一要大胆试用推行以研发项目为依托的“带土移植”型,以孵化器为依托的“筑巢引凤”型,以特殊人才为依托的“跨单位兼职”型和以知识技能互为补充依托的“顾问”型等人才共享方式。

二要对国外省外杰出的人才,采用合同聘用、高级访问学者、客座研究员等形式,实行保留身份,户口还迁,来去自由的候鸟式服务及采取兼职、承担委托项目、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实现人才集聚的新突破。

三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科技人才。可借鉴江苏省的“企业院士工作站”项目,通过“企业院士工作站”为研发平台,江苏省已引进院士154人,涉及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等诸多领域。为此,我省可以借鉴这一成功经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要借鉴江苏“双千人才工程”引进人才计划,引进1000名包括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海外科学家和留学归国人员等在内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1000名科研创新学者、企业青年博士和科技型企业家等高素质科技人才。

(二)实施海外人才智力服务工程

我省应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和“引稳并重、来去自由”的原则,进一步做好海外人才智力服务工作。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求职信息公开制度,可通过“四川人事网”等省内主要媒体,加强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建立柔性的海外人才流动机制,引进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可不受编制限制,主要对象为公派或自费出国留学,学成后在海外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等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各类急需高级人才及拥有较好产业化开发前景的专利、发明或专有技术等方面的人才。

(三)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工程

一是进一步实施“院士育人工程”,充分借助省内现有院士资源、吸引省外院士充分发挥他们的学术带头作用,以院士为核心,启动我省有关重点学科专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二是启动人才“攀登计划”,充分借助“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与“四川省学术带头人才后备人选”制度和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促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

三是培养“国际化”、“领军”人才,选派学术骨干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开展合作研究;鼓励和支持培养科技人员通过竞争承担国家和省重要科研工作,参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讨。

(四)实施科技人才环境建设工程

1、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建全以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使用、人才辐射为主要内容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科技人才评价、选拔、激励等机制。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要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计划立项、实施、监督等计划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将知识产权拥有量及其保护和管理制度建设状况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科技人员职称评定、科技奖励评审等工作的重要资格指标和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政策;严厉打击、惩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3、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应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使R&D经费投入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或超过2%,推动技术研发进入以技术创新为主的阶段。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外资和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R&D投入体系。

二、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积极性

(一)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

一要制定科学灵活的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二要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方法同行评议,建立并完善参与评议专家的专家库;三要减少行政干预,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政府应当着眼宏观,通过政策引导社会力量介入,使科技人才评价工作逐步转移到以行业性、权威性、独立性的社会中介机构上来。

(二)完善科技人才选拔机制

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聘任制度,强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推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制度;重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选拔与使用,高层次科技人才不仅包括科学家、工程师,也应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加大选拔中青年科技人才力度,要放手把大批专业造诣较深又富有朝气的中青年充实到学术、技术工作的关键岗位上来;要充分发挥50多岁、40多岁中年科学技术人员承前启后的骨干作用。

(三)完善科技人才分配机制

我省应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积极探索实行按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和途径,建立健全重实绩、重贡献的科技人才分配制度。

1、实行以岗位工资制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工资制度

除了岗位工资制以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行项目工资制、协议工资制、年薪制等。

2、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

企业要不断健全现金、实物、股权、期权等多种奖励形式,提高科技人才收入中奖励所占比重,实行科技项目成果奖、科技产品新增税后利润提成、技术转让收入提成等奖励办法。

(四)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在物质激励方面,除了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分配机制以外,还要完善各项配套服务。切实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科研条件;落实科技人才安家、生活补贴、社会保险、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相关措施。

在精神激励方面,一是应做好优秀科技人才的推荐、评选、宣传、表彰工作;二是应建立人才专项奖励基金,如:“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基金”、“博士后研究人员资助基金”、“学术带头人培养基金”、“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基金”等。

(五)完善科技人才区域合作机制

我省应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加强与其他省、市、县的区域合作关系。一是直接引进科技人才;二是通过地区间的科研院所合作引进科技人才;三是通过高校合作、企业合作引进科技人才;四是通过共建研究中心引进科技人才;五是通过共同研发促进区域间科技人才合作。

(六)完善中央与地方协作机制

第6篇

【关键词】

规范管理;医学科研;档案

基金项目:广西卫生厅自筹科研经费课题(项目编号:桂卫Z2009149)医院科研档案归档在某种程度上档案管理工作可谓是医院各项工作的桥梁与纽带,医学科研档案是医学研究过程和产出的载体,蕴藏着大量的科研成果、科技专利、高新技术、学科建设、科研思想等科研信息,是宝贵的信息资源和无形资产,它是进行科研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条件[1]。在现代科技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档案资源随时都可以转化为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 医学科研档案归档管理的必要性

医院科研档案是在医学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是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实践的真实记录和反映,管好和用好科研档案,对于提高医院科研管理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2]。医学科研档案是医院档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树立档案管理人人有责的观念;认识档案的潜在价值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科研档案管理根据国务院批准颁布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第五章规定:“各单位都要按照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基本原则,根据科技档案必须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的要求,建立健全科技档案工作,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我院办公室严格科研档案的管理,完善科研档案归档的管理制度,定期移交科研档案。

2 医学科研档案规范管理的作用

2.1 科研档案又具备有其自己的特点,做好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之一,就是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兼职档案人员,要使档案完整地保存下来和充分利用,必须科研人员的配合。医院综合档案室档案员要对研究项目形成材料实行全程跟踪,确保材料的齐全、完整,保证科研档案的质量。医学科学研究涉及面广,是个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的综合性科学体系,它与一般自然科学及生产技术的研究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独特性[3]。科研项目结题后,科教部的兼职档案员将档案移交到医院综合档案室,由医院专职档案员按照科研档案的归档要求对项目的档案材料进行审核并移交归档。如课题组需借阅项目档案,可以按规定程序向医院综合档案室借阅。科研档案在服务于科研活动、提高医疗水平、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院科研档案的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在医院档案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主要采取两种规范管理:一是分类管理,包括临床、医技科室、职能科室的科技人员管理。二是职称管理,包括主任医(技)师;副主任医(技)师,主治医(技)师。要求担任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职称一定在中级职称以上。先后建立了科研人员档案、科技成果档案、人才培养档案、科技规划档案等一系列基础资料计算机数据库,逐步完善对科技人员的规范化管理。科研档案不仅是进行科研的重要依据,而且还是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科研档案本身虽有价值性,但其价值的实现必须经过合理的开发,方能有效利用[4]。

2.3 分类 医院科技档案的分类要根据科技档案的性质、内容、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把科技档案划分成一定的类别,使之能正确反映出产生这些档案的历史条件和工作活动的真实面貌,达到便于保管和充分利用科技档案的目的[5]。

3 出台激励措施,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完整的科研档案是科研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我院领导班子充分运用激励手段加强我院的科研管理,不断完善医院科研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使科技兴院形成共识。制定出详实的科技计划。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并以此作为新的效益增长点,增强医院的内涵式发展实力。科学技术的进步要依靠人才的优势,院领导带头搞科研,充分发挥院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把科研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不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改善科研条件。

3.1 建立健全了“五、三、三”管理机制 即院领导班子为决策层;学术委员会为督导层;科教部为管理层;临床、医技科室为实施层;课题组(人)为攻关层的五层级网络化管理体制。

3.2 采取三种办法规范管理 ①规范化管理科技人才:一是分类管理,包括临床科室、职能科室的科技人员管理;二是学位职称管理,包括医院引进的人才,博士后、博士、硕士等;三是聘约管理,由院长领导的聘约制,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②标准化管理科研设备:资源共享医疗设备,充分发挥医疗设备在医院科研中的共享作用,充分发挥实验中心在科研中的作用,加强人员培训,大型设备上岗证,实行标准化管理;③制度化管理科研工作:先后制定了院学术委员会章程,重点学科管理办法,科研基金管理办法,院青年基金管理办法,科研成果评选条件,人才引进培养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做到科技管理制度明确,职责清晰,有章可循。

3.3 实行“三倾斜”强化激励手段 ①“政策上倾斜”制定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科技兴院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②设立了科研成果奖、新技术、新项目奖、学术论文奖、科研课题中标奖、科技拔尖人才奖、科技兴院优胜集体奖,每年评审一次并召开每年度的科技表彰大会;③“奖金上倾斜”每年从医院收入总额中提取1%作为科研教学基金[6]。

由于激励措施的出台,大大的提高了临床医师做科研,写文章的积极性。所以,科研档案兼职人员,平时应注意档案的分类管理及收集,归档材料的完整性。积极帮助临床将科研资料全面完整地收集、分类、整理直至归档。在我院科研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村卫生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科学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专项),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科技攻关与新产品试剂、科技创新能力与条件建设);广西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广西卫生厅自筹科研经费课题、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院内青年基金课题等类型。在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对各种管理性文件,如各种有关的卫生科研法规、医院内部的有关规定、制度、红头文件、协议书等等有关科研管理工作及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有价值的及原始的各类文件材料都是科研档案管理收集的范畴内容[1]。

按照《档案法》的规定,严格执行借阅制度。管理和运用好医学科研档案,对提高医院科研水平、促进医院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胡桂周,刘瑾.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探讨.医学信息,2007,20(10):1785-1788.

[2] ,项滨.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创新的思考.中国医院管理,2007,11(2).

[3] 胡琴琴.医学科研档案的特点及其管理.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5(5):266-267.

[4] 韩秀明,刘艳君.科研档案在科研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24(8):642-643.

第7篇

一、几年来的科技工作总结

(一)以科技创新为目标,以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目的,提高科研立项水平和成果应用效益。

我省的国土资源机构设置有与各省市不一样的特点,国土环境资源一体,地矿、地勘等部门相对独立。我们在开展科技项目研究工作时,根据其机构设置的特点,采用项目研究的立项选项和指导性工作相对集中,具体项目研究相对分散独立的方式进行。这些年,我们组织发动各相关单位科技工作人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开展并完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在海南生态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海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海南省乐东县抱伦及金矿普查评价”、“国土环境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系统研究”、“海南岛1:50万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海南)”等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在海南生态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是我省生态省建设指导大纲性项目研究,在充分考察分析我省生态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分析和推断,提出了我省生态省建设的一些指标体系,设定了我省生态省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各阶段发展目标,为指导我省生态省建设、加强生态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作用。该项目在*年被海南省科技厅评为本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海南省乐东县抱伦及金矿普查评价”课题研究按照“区划、区调、物化探、科研、矿产勘查”五统一的原则,采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矿工程以及电子探针、同位素测定、流体包裹体测定等多种科研方法、手段,开展综合找矿。项目采用了国内高新技术,利用地质—物化探综合找矿技术,取得寻找隐伏金矿的重大突破,该金矿床为“九五”期间以来国内最大的富金矿床,并把勘查任务与研究及成果转化有机结合,在海南首次发现了国内罕见的铋—碲—金矿物组合的超大型规模的金矿床。项目的研究成果与国内同类技术相比,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抱伦金矿从进入普查和研究工作不到二年的时间,就顺利进入开发阶段,从*年累计黄金生产产值为2.50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该项目在*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系统研究”以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的业务管理为核心,采用计算机编程设计业务工作流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整合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空间资源信息,实现了基于工作流的结构化审批及海量数据的有效组织和高速存取,保证了信息集成化管理和动态更新,系统的图文一体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办事效率,简化了办事程序,为我省国土环境资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组织开展了《海南岛1:50万地质环境调查》、《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海南)》等地质调查项目研究,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在科研管理方面,我们着重在科技研究项目的选题立项上做文章,积极推进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如何强化科技研究项目的集成度和针对性,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提升项目研究成果的水平和成果应用的综合效益,是我们科技研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科技项目申报和立项过程中,我们针对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一些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根据我省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结合省科技部门制定的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计划,对我系统的科研项目进行提炼和精选,确定出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优先考虑的科研项目,进行重点的扶持,使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近几年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研项目,在课题立项的数量和研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科研工作的进展,与科研经费的投入多少是分不开的。由于我省财政经费长年紧缺,对科技的资金投入不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积极与省科技厅、省科协、省财政厅等单位加强勾通和联系,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增加科技研究项目的可操作性,扩大科学研究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这几年,在我厅的积极协调和努力下,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研经费投入得到不断的攀升,*年,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研经费就达到了716万元,较好的解决了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

(三)抓好日常科技工作的开展,大力推动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科技管理事业的发展。

在日常科技研究工作中,我们按照国土资源部下发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省的实际,在缺乏科技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科技管理部门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采用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办事原则,确定了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技工作重点。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和项目立项研究并重,大型、花时间长、耗资金多的项目缓上,着重项目研究成果应用和推广,使这几年来的科技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制定年度科技发展计划,通过科技成果登记、科技成果奖励等措施,肯定系统有关部门的科技研究成果和科技工作成绩,激励科技工作人员从事科技研究的积极性。积极向国土资源部推荐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青年骨干,使我省科技人才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增强了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事国土环境资源科技工作的信心。

每年我们都与省教育厅和省科技管理部门紧密配合,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成果举行展览,对较为突出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表彰,极大的调动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更多的青少年朋友加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这些年,我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展出的科技创新成果多样,丰硕。

每年我厅都结合全国和我省科普活动周,围绕活动主题,积极与省科技厅、省科协、省教育厅等单位一起组织开展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科普展览、科技成果展,新技术应用成果展和参观等科普活动,使我们的科技研究成果得到大众的认知,扩大了我们科技研究项目成果推广应用的路径,使科技成果的效益得到更好的显现。

(四)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科技人才结构趋于合理,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职称高学位的人才比例不断增多。

我厅根据海南省政府提出的“科技兴省、科技兴琼”战略布署,结合我厅科技人才现状,制定出了系统培养人才的计划和用人制度,并辅以相关政策积极实施,使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这几年,我厅根据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工作需要和岗位设置的要求,制定出在职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计划,大力提高在职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行政能力,同时,从社会上招聘了一批博士、硕士和大学本科生充实到各个工作岗位,使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技人才结构趋于合理,我们还根据个别岗位的特殊技能需要,派出专人到德国、荷兰等国进行深造,培养了一些尖端的起带头作用的科技人才,为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我省今年机构设置发生变化,有些市县国土环境资源机构要合并重组,人员变化较大,具体的各个层次的人才比例也发生了变化,目前还没有较为详细的统计出来,但从总体上来说,我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的科技人才队伍是不断壮大,高职称高学位的人才比例是不断增多的。

几年来,在有关单位和我厅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工作下,先后完成了一批对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环境资源系统工作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研项目,其中有些科研项目成果已推广应用于实际作用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些科研成果不但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解决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而且在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上均有所突破,研究价值显著。

第8篇

论文摘要:当前国内各高校均重视科研论文的奖励,但是奖励政策尚存在以期刊等级定论文等级、重物质奖励而轻精神奖励等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途径。

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单位科研发展水平和科研人员素质的重要指标。因此,诸多科研工作者和科研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科研论文的发表,并致力于如何提高论文的质量。作为高校科研的管理者,科研处(文科处)出台的论文奖励政策就是学校科研的一个风向标,它必将对广大科研人员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国内各高校对文科论文奖励都非常重视,但各单位的奖励办法各有千秋。笔者在高校文科处从事论文奖励工作有年,对上海市和国内部分高校的文科论文奖励办法有一定了解,在对它们作一番细致考察后发现,当前高校论文奖励政策几乎都将论文分成若干等级,论文奖励方式多以现金支付为主。笔者以为,在轰轰烈烈的论文奖励的表象下,尚存在着如何认定期刊等级,以及以何种方式进行奖励的问题,这些都值得科研管理人员思考。

一 、如何认定期刊等级和论文等级

当前高校文科论文奖励政策中有几个关键的因素被遮蔽了。一是关于论文奖励的期刊认定。如何认定论文的等级?各高校基本都是以期刊等级来定论文的等级。如何认定期刊的等级?各高校的标准有同有异,同的是对高端期刊的认定比较一致,比如,《中国社会科学》、SSCI、A&HCI等期刊,各高校都认定为最高等级的期刊,凡在其中发表的论文都作为最高级别的论文来对待;另外,对于各学科一级期刊的认定也基本一致,比如中国文学学科的《文学评论》、哲学学科的《哲学研究》等,各高校相差无几。不同的是对于相当于二级学科的低一级期刊,各高校在遴选时差异较大,有的由各学院制定具体的期刊名录,有的认定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或者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等,也有高校干脆对此类论文不纳入奖励范围。

上述论文等级的认定机制是有待商榷的,并非所有的“高端”期刊发表的论文均为“高端”论文,普通期刊发表的论文也并非质量都不高。学者叶继元认为“期刊的质量只能作为评价其所刊载论文质量的参考,不能简单化地将二者等同起来,不应只认可核心期刊而排斥非核心期刊;在论文质量与期刊质量不一致时,应首先注重论文的质量” 。当前的考核机制,让很多“高端”期刊稿源拥塞,而普通期刊越发门前冷落,一些初出茅庐的青年学者在没有“人气”的情况下,很难在高端期刊,逐渐成为论文奖励的边缘人,这对促进学术的繁荣是不利的,因此,考察论文的质量不能唯“出身论”,一味以期刊来认定论文质量,而是要考察它的品质到底如何。

如何应对当前高校论文奖励政策中所存在的等级认定问题呢?笔者以为,高端期刊可以作为判定高端论文的一个参考,正如叶继元先生所说的“在正常情况下,那些公信度、学术地位高的期刊能为论文的学术质量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但若完全以期刊等级来认定论文等级,则步入了唯“出身论”的误区。我们可以期刊等级为主要参照依据,兼及论文质量为辅的“双重”标准,取消一刀切的片面做法。高端期刊论文作为奖励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对于一些发表于普通期刊的论文,学校或院系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学术委员会或者专家委员会,采取目前通行的同行评议和引文分析等客观、科学的办法,通过匿名评审的形式,对这些未被高端期刊所采用的优秀论文进行评审,如确属优秀之作,一样可以纳入高端论文的奖励范畴,这样就走出了唯高端期刊是从的怪圈。当然,在确定评审专家资格的时候,要广泛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尽量聘请那些学问高、品德好的教师,才能增高评价的公信力。另外,评审的过程尽量透明公开,避免人情化的干扰以及暗箱操作等学术腐败问题的滋生,避免这种考核机制将流入新的误区。

二、论文奖励以何种方式进行

当下国内众多高校在论文奖励的方式上,形式过于单一,基本都是以现金发放为主。特别是对于《中国社会科学》、SSCI、A&HCI等高端学术期刊,奖励的额度正逐年加大,这对于激发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无疑是有必要的,但是简单化的物质激励的做法能否凑效,尚待商榷,因为奖励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成果,但是有多少原创性的论文是依靠物质激励而产生的呢?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论认为,人们对目标的参与是同获得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的,这些报酬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它们能够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奖励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而自我价值的实现绝非仅仅用金钱所能实现的。管理部门要多注意科研人员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不能仅仅依靠金钱大棒的指引,这种简单化的做法,其实际的效果与预设的效果之间可能大相径庭。

片面强调物质奖励,尤其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激励,将难以从根本上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和献身精神,甚至将他们误导为追逐奖金的“唯物”主义者。美国学者埃尔菲·艾恩指出:关键问题不是一个人受到的激励程度有多少,而在于他是如何被激励的。他还认为,人们一旦由于外在刺激而去做某事,他们就会丧失对这件事的兴趣。 管理者若想让激励方式达到最大效果,就要使得激励由注重形式到注重效果。要达到这个目标,科研管理者就必需走进科研人员的心灵世界。而科研工作者只有从灵魂深处认同了科研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于个人的重要意义,他们才有板凳甘愿坐十年冷的壮志。否则,他们便会为了应付眼前的各种考核而忙着到处找关系发论文,在多种利益的驱动下,学术腐败往往由此滋生。当下学界论文抄袭等歪风越吹越盛,这种不太完善的科研评价机制和奖励政策难脱其咎。科研管理部门需引起警惕,从奖励效果的角度出发,应该反思该以何种方式去进行论文奖励。

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论文奖励效益的最大化,论文奖励形式就应该多样化。物质奖励方面,除了必要的现金激励外,可以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让其从本人的科研经费适当提取,在未来有关课题的申报中让其优先进入,还可以为他们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等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其次,将科研资源作适当倾斜,改善其科研环境,让他们在优越的环境中进行科研。再次,要高度重视精神奖励,可以评选出一批科研精英,通过发放荣誉证书和扩大宣传等手段,让其提高知名度、增强荣誉感;还可以将他们每年发表的重要论文的排名清单上网公布,彰显其科研成果,激励其再接再厉,创造出更多精品。通过多样化的奖励,为他们树立荣誉感,寻到归属感,慢慢培养出他们以学校为家、以科研为己任的崇高职业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出其源源不断的创造激情,这才是高校频频出台论文奖励政策的初衷和终极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 叶继元,朱强. 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兼及核心期刊的概念 [J]学术界2001(3)

2. 叶继元,朱强. 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兼及核心期刊的概念 [J]学术界2001(3)

第9篇

很多高校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贡献度不高,生产企业却因缺乏技术创新,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具有开发价值的成果供需失衡。

1、高校科研导向偏离,影响成果转化水平。发达国家的崛起和壮大,无不得益于科技推动和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既是我国高校科技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痛点”,科技投入体制和科研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科研激励政策制度、科技评价体系标准和教师选题现实需求,立项选题不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结题成果不以商业转化的目的,单纯地为了公开、出版专著、申报评奖等,造成课题结题、职称评聘到位之时,即是束之高阁之日。行政教育部门、高校及专家评价科研成果往往是根据课题档次和论文期刊级别,或领导签字及采纳证明,并非是成果转化的商业应用价值和实际社会效益。

2、高校缺乏开发经费,限制成果转化进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取决于科技创新推动,从实验室或“样机”转向企业批量生产需要较多资金投入。根据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开发、中试、成果商品化的资金投入比例为1:10:100,而我国投入比例约为1:1.1:1.5,况且政府经费的投入大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大、见效慢、时间长,造成“实验型”成果积累过度、“生产型”成果严重缺乏的局面。

3、高校常常“单兵作战”,科研团队缺乏凝聚力。高校课题团队需要较强科研能力和凝聚力,但课题组有时形同虚设,负责人像“个体户”单兵作战,其他成员只是陪衬并非实际承担任务。通常主持人只有一个,论文第一作者只有一人,大多为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在课题成果荣誉排名、科研经费分配中,常常会影响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和团队的凝聚力。加上科研成员受“宁当鸡头、不做凤尾”观念影响,也喜欢“单门独户”,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和高职院校教师,往往闭关自守、急功近利,形成“小打小闹”、“短、频、快”的局面。

4、成果转化缺乏平台,科技中介成熟度不高。科技创新中介机构是联系科技和经济的纽带,是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交流的平台,是实现科技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开发、资源配置和科技评估、创新决策和咨询服务等活动中,需要成熟的科技成果市场。由于科技成果市场发育尚不成熟,有的地方政府组织区域性推介会或构建科技网络平台来推动,如浙江省举办的校企科技成果洽谈会,宁波市连续多年举办的“百校千企”洽谈会,效益显著但成本高昂,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发达国家高校专门设立咨询公司、大学专利公司、办事处及综合服务机构,而我国的高校缺少成果转化对外联络交流机构和人员。因此,要呼唤高校重视课题前期调研、科研后程管理和应用推广工作,让科研管理机构和产学合作部门积极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职能,校内科研机构对接校外企业客户,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创建教育科技品牌。

二、借鉴商业模式加强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利用商业模式管理工具,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出“一个创新、二个核心、三个保障”的管理思路。

1、以商业模式为指导,营造成果转化环境。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科技只有与产业相结合才能带来核心价值。我国在技术创新大会后,相继颁发相关鼓励政策,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创新型国家建设规划。在《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浙政办发[2009]120号)第九条中,明确“省科技成果转化奖由省政府颁发证书及资金,奖金全部发放给个人,并免征个人所得税”,近期又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商业模式理论为指导,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和方法;针对商业模式创新中的核心问题和核心价值,加强课题前期调研和后程管理;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经费和制度等保障机制。根据意见,我们构建图1。

2、以需求市场为导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遵循建构逻辑而非分析逻辑,通过外部环境和顾客价值分析来寻找市场空隙,所以,商业模式创新是以企业外部顾客源头和根基,而不是基于企业的既有资源和能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要以外部企业和顾客为根基,分析核心价值环节寻找科研项目的商业空隙,并非完全基于专业或学科优势。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标准,是企业顾客的市场需求,而非成果的学术价值和荣誉。在企业转型产业升级中,市场竞争的“鲶鱼效应”迫使企业采用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服务,以增强盈利能力。高校科技项目要根据客户所需设计产品、改进工艺,进行品牌创新和营销创新,解决科技团队、资金筹措、商业模式创新等现实问题。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要对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深入调查,瞄准企业真实需求,选择具有科技优势和市场前景的项目。通过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如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组织,共同搭建科技转化互动平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类似于“项目自选超市”模式的科技成果应用平台,提供给高校和企业研发人员选择。

3、以价值创造为目标,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商业模式创新从价值链视角分析,主要体现在与生产或销售的相关活动,即一个产品或一项流程的创新,或分销渠道流程创新,都以实现价值创造和提升为目标,最终成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高校强调新颖性、创造性和学术性,企业强调应用型、实用性和技术稳定。企业客户期盼获得成熟的技术成果,而高校往往无法提供直接满足用户需要的科技成果。为了解决科技成果供需矛盾,许多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组建产学研联盟,构建科技攻关队伍,明确合作目标,遵循行为规范、合理分配收益、共同承担风险。高校以价值创造为主要目标但形式可以多样,有的高校创办科技型企业,创造条件实现成果转化,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南开戈德等;有的建立校际联盟整合科研能力;有的利用国家扶持政策,校政联合建立大学科技园;他们的核心功能是孵化而非直接运作高科技企业。

4、校企合作组建团队,构建人才保障机制。根据商业模式创新阻力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阻力:一是认知阻力,高校科研制度和“学术价值”观念,影响着成果转化效益;二是组织结构阻力,高校缺少科技应用推广的内设机制和人员;三是资源配置阻力,高校科研管理条块分割,科技交易市场发育不成熟;四是外部环境阻力,国家法律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社会成员对新产品使用心存疑虑等。高校要构建人才保障机制,形成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科研团队,提升成果转化凝聚力和战斗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客观规律和阶段性特征,第一是通过市场预测来确定科研目标阶段;第二是科技成果产生阶段,从项目开始到初步的产品雏形;第三是科技成果转化阶段,包括中间试验和工业化试验,是从产品雏形到小批量生产的阶段;第四是科技成果使用阶段,批量生产开拓市场。高校和企业各具优势,必须按照阶段特征和各自优势合理配置科研力量。如高校擅长单元技术开发,企业更需集成开发和创新;高校成果大多为“原型”和“样机”,企业开发要从中试实验再到产业化;高校拥有技术开发能力,企业更需经营管理能力;高校主要考虑成本,企业主要看重利润。我们在构建校企科研团队时考虑各自长处,促进高校成果向企业转移。

5、创新资金筹划渠道,形成经费保障机制。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应该积极争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也要申报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如科技成果催熟基金,资助科技成果二次开发,使之产业化和商业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筹措,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和科技市场交易。如科技协作型,即各自保持独立的法人地位,高校负责科技转化的智力、企业承担开发的经费,双方明确产业化后的收益分配。技术入股型,高校及科技人员将成果作股折价,与企业联合进行中试和产业化,成功后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技术承包型,高校通过技术承包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产品得到改进。科技成果转让型,即通过技术市场转让,企业得到开发的新产品,高校及科技成员得到经济收益。通过技术市场和职业经纪人队伍,促进科技中介发展,保证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的畅通,解决信息不对称、知识成果保护不力等问题。

第10篇

“一二三四”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的(一中心)、师资(双导师)、学生(三阶段)以及课程(四平台)4个方面入手,全方位构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1一中心“一”即一中心,是指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中心,明确培养目的,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设施农业产业相关单位的工作。

1.2双导师“二”即双导师,是指“学校导师+企业导师”。从学生入学开始即根据双向选择,给每位学生配备学校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思想及日常生活。从大三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学生以企业等校外实践基地为主,进行专业知识实践。在实践期间,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从事的实践类型,企业为学生配备专门的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尽早适应社会。

1.3三阶段“三”即三阶段,是指把学生学习的整体工程划分为“基础—提高—强化”3个阶段。第1阶段:基础阶段,主要通过书院制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人文素养。时间为1年,安排在第1~2学期完成。学习公共课,进行文化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诚信、遵纪的品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学习部分专业基础课,在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2阶段:提高阶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方式为边学边做,时间为2年,安排在第3~6学期完成。主要学习专业课,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技能训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第3阶段:强化阶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主要进行集中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时间为1年,安排在第7~8学期完成。在集中实践过程中,根据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轮流在不同的岗位进行生产实训,掌握专业岗位的实践技能,安排专业教师常驻企业,会同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实训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学生根据不同兴趣和爱好进行选题,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1.4四平台“四”即四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创新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主要通过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开设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人文艺术类、经济管理类、工程技术类等系列的选修课程,达到全面素质养成的目的。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主要设置专业的基础理论、技术基础等方面的课程,加强对学生基础理论和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培养。该平台的课程设置要加大跨学科选修学分比例,增加专业基础课比例,拓宽专业口径,以实现培养学生适应行业、社会的职业生涯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教育平台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课程设置时根据学生就业的不同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系统设计课程结构,实现专业课程结构模块化,加大开设反映不同学科前沿的课程,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实践创新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该平台包括课内实验、研讨课、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社会调查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2优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方式方法的改革,总结形成了“双主体”、“双导师”教学模式。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比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思辩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学生课堂印象深刻。多门专业课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视频、图片、习题资源丰富,有较强的互动功能,为学生扩大专业知识面、自主学习提供机会。在实践教学中,高度重视校外指导教师的作用,选聘基地优秀技术管理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把学院导师和企业导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学院和企业双导师共同考核的办法,全面准确地考核学生的实践教学情况。实践内容的选择突出与生产实际、教师科研相结合的特点,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强化教学质量监督制度方面,首先打造教学团队。建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制度,教学团队至少由1名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负责。其次坚持高级职称教师(特别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再次,坚持严格的校、院、同行三级听课和信息反馈制度,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每学期结束后,除了实施网上学生评教制度外,还要求学生对教学情况作出书面评价,提出意见建议。最后由主讲教师对自己本学期教学进行全面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3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构建设施农业学科梯队

3.1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骨干为重点,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经过近几年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团队中80%具有博士学位。通过国外研修、国内高校进修及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强培养。每年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境外培训,学习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用型本科院校先进经验和专业技术等。

3.2“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每年选派教师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锻炼,丰富专业实践经验,提高“双能”素质。其他教师也轮流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每年不少于10人次,每次不少于2个月。通过这样的措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双能”素质教师比例提高到63.6%,并有50%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4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大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

第11篇

[关键词]教研经费;管理;对策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并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作为我国本科教育扩张的主要基地。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本科应用性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推动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发展和本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的形势,实施教育质量工程,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更深入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实现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的飞跃,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资助经费十分有限,但另一方面项目研究经费的日常使用又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部分经费并没有使用在“刀刃”上。因此,如何在当前经费尚不富余的现状下,最大限度地使用好有限的经费并发挥该项经费应有效益,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研经费管理意识淡薄

各级管理者包括教改项目负责人普遍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教研经费是项目负责人自己申请来的经费,应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管理,学校财务不宜过多干涉,如果干涉过多,就会造成教研项目流失或转移。因此,在日常教研经费的报销中,只要原始票据合法、签字审批等手续齐备,财务人员在审核报销时一般比较宽松。

2、教研经费存在多头管理。没有协调统一

从目前情况看,高校教改项目管理和教研经费管理往往是分离的。学校教务处负责教改项目管理,财务处负责教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教研经费使用采取项目负责人签批制度。教务处工作中侧重于争取项目的级别、数量、到位经费及成果鉴定,对经费到位后的使用主张宽松,忽视了经费的合理使用及效益性。财务部门缺少完整的教改项目信息,不熟悉教改项目的运作过程,有些财务人员认为教研经费只是作为代管经费,对各个项目的具体内容要求不作了解,有些会计科目设计不合理,项目管理不够细化,缺乏与教务处及项目负责人沟通的平台,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监督的职能。

3、教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各高等学校为拓宽教改资金渠道,往往过多强调教研经费管理的“自主权”,而忽视对教研经费使用的监督与控制,使教研经费的管理成了学校财务管理的死角,使用和项目收益情况学校难以控制。经费使用由课题负责人随意支出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课题负责人对财务知识缺乏了解,使教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4、教研经费支出不规范、不合理

当前,部分院校教研经费财务管理体制松散,财会人员在经费支出时审核不严,造成经费支出账目十分混乱。一些教研经费成了“人情款”“、私房钱”或者招待费,真正用于教研项目的经费比例达不到五成。有些经费实际报销内容和预算内容不一致,与实际业务情况也不符,核算超标购置设备、办公用品等,还有发票开具时间与教研立项时间不一致,往往把立项之前的旧发票充作报销单据。大部分人认为教研经费是凭个人的能力争取来的,跟学校无关,只要发票正规不是虚假的,都可以在自己的经费本上报销,这使得教研经费支出出现随意性。尤为严重的是一些教研人员通过虚开发票、购买假发票和虚造劳务费发放单据等手段套取教研经费。

5、教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

教研项目经费预算通常是课题组编制的,在申请项目时希望争取到更多的经费,往往对项目研究工作中的经费支出情况不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编报,而是尽量增加申请经费支出类别和数额,很少考虑实际执行的需要。当项目立项后,下拨经费往往少于申请经费数额,致使原预算经费与下拨项目经费差距较大。同时,在对教研项目经费的核算与管理中,教改项目的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学校财务部门按项目经费预算内容控制开支范围,这就导致教研项目经费支出执行难度较大,教研项目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

6、教研经费管理监管机制有待健全

长期以来,关于教研经费的使用问题只是由一些行业规定来规范,或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财务人员对教研经费管理的理解制定一些管理规定,国家没有出台正式的规范文件。这使得学校与学校之间在教研经费的管理要求、资金使用、开支范围等项目上标准不一、各行其是。

7、教研经费决算不及时

部分教研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完成后,不及时结题或结账,不及时办理财务结算手续,剩余资金长期挂账用于项目以外的其他支出,致使财务部门无法完成项目经费决算。还有的教研人员想方设法将结余的教研经费用完后才结题。对已经完成的教研项目,在验收时只注重技术、成果的验收,而很少顾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

二、完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1、转变观念,加强教研经费的管理意识

加强教研经费管理,提高教研资金使用效益是高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加强经费管理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教研经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要强化高校教研经费是学校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研活动健康开展的有力保障而不是项目主持人个人经费的观念。学校领导、教务处、财务处及项目主持人都应当认识到教研经费管理是教改项目管理的核心,做好教研经费的管理工作是保障教改工作取得预期成果的重要前提。教研经费不是项目主持人个人的经费,应严格按照立项申请书批复的经费预算和项目专款专用。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形成对教研经费管理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研经费的使用中依据教改工作的实际需要严格控制开支标准,规范教研经费管理程序。

2、加强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并强化教研经费管理

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照教研经费的特点,制定一套完整规范、科学合理、程序严密、操作性强、制约有效的教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加强教研经费转拨管理,加强教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规范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加强管理,制度要先行,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教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根据教研经费的特点,按照既灵活又规范的原则,制订出一系列既不呆板僵化又不放任自流的教研经费管理办法。

3、注重预算编制管理

无论申报哪种级别的教研项目都要认真编制教研经费预算。教研项目预算编制同时涉及教改领域和财务领域方面的知识,财务部门或教研部门独立编制预算很难全面地完成,而教研项目预算编制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教研项目资金的争取。同时,教研项目申请包括项目目的、项目实施程序、项目组成人员、需要的设备、材料及需要多少教研经费等,理论上只有课题主持人清楚。但实际上,由于大部分教研项目对于主持人而言也都是新的教改课题,这就使得教改项目主持人在确定教研经费时也会面临一定的困难,根据这些特点,首先财务部门管理人员必须与课题组主持人和其他课题组成员一起编制项目预算,由主持人提出计划:需要什么教研手段、预计申请资助金额、自筹经费等,财务部门管理人员根据需要按照同类课题项目实际支出水平,结合目前市场价格对能源费、材料费、测试化验费、调研费、管理费、仪器设备购置、房屋使用费、资料打印复印费等测算开支标准及费用,对每项支出列出明细清单(以备今后支出时参考),并按照相关经费管理办法核定费用比例,经反复讨论、调研测算、调整数据,最后编制出支出结构合理、可行的教研项目细化预算。

4、理顺教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课题组三者关系

教研经费管理是教改项目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财务管理部门和教改项目管理部门之间要及时加强协调与沟通,使教研管理和经费管理达到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使教研经费的使用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从教研立项、资金划拨开始,财务管理部门就要和学校教改项目管理部门密切配合,财务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教研工作的相关业务政策,承担起教研项目的前期投入与效益预测、中期管理、结余经费的清理等工作,与教改项目管理部门一起参与教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项目的经费支出情况,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教改项目管理部门和课题组主要成员,使他们能够及时调整支出方向,保证教研经费的合理使用。最后,当项目完成或结题后,教改项目管理部门要及时通知财务管理部门,根据学校有关教研经费结余奖励办法,及时结清课题经费,防止教研经费的浪费和流失。

5、加大对教研经费的审计力度

建立教研经费审计制度,加强对教研经费的监督,加强教研经费的使用监管和跟踪反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纪监审处可以设立专门的教研经费审计人员。每学期对教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重点审核教改项目课题主持人在教研经费使用上执行预算方案的情况。对支出已超出预算范围者及时通知财务管理部门冻结教改项目课题主持人的账户,并与课题负责人及时沟通。重点课题经费按进度拨款,并在课题执行中对课题进展随时跟踪监督。

6、严格财务报销制度

教学改革管理部门要及时与财务部门联系,制定校内教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及时清理结题经费,防止教研结余资金的浪费与流失。建立健全教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教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教改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教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教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在三个月内根据学校制定的教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办理结账手续,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结账手续的教研项目,学校有权按照校内管理办法予以结账。

7、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和奖励制度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教研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建立教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从政策上加大对在教研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学研究者的奖励力度,为他们提供优良的内外部环境。可从教研项目的技术水平、经费数额、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应综合考虑是否给学校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是否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是否增加了学校其他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关注、是否提高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在教研收入的分配制度上,以充分调动教研人员积极性为主,同时兼顾学校、二级系(部)、教学研究人员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另外学校可考虑建立教学改革基金,为教研成果的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总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抓住机遇,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探索教研经费管理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以完善本校教研经费管理机制,提高教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使教研工作能真正取得成就,推动高校教研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教育科研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潜在动力。“立足科研、服务教学、引领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一直是我校教育科研的原则。一年来,我校紧紧围绕教学质量“稳中有升”的工作目标,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扎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努力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下面把我校在教科研方面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视教育科研作用,确保科研工作开展

我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视,经常过问,亲自督促。尽管学校经费紧张,任然能对教科研工作一如既往地支持。不论是哪里有培训的学习班,都积极派教师前往学习。在开展教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我校领导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教育科研摆在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亲自带领教师申报并实施课题研究,在抓好科研骨干培养的同时,引领全体教师走上科研兴校的“阳光大道”,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将开展教育科研的责任感、紧迫感,传递给广大教师,引导大家从“教书匠型”走向“研究型”。

二、完善教育科研制度,转变教师教育理念

在全面梳理学校科研管理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初步形成《XX学校科研奖励办法》、《XX 学校课题项目实施管理办法》、《XX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主要管理制度,为学校科研工作的规范开展进一步提供了政策保障建立学习体制。

学校的教育事业要发展,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学校定制了众多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刊物和报纸,供大家阅读学习。同时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课改及教改的方针政策,及时了解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提高了全校教师教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三、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促进学术科研交流

在学校统一部署下,教科处遵循着以“贴近教育教学,注重研究实效”为基本出发点,按照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要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进行了富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请进来、走出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为老师进行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这些专家、教授的讲座,字字珠矶,不仅开阔了教师的眼界,而且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一是“请进来”:经过市教育局组织,请来了苏州市的教育专家做专题讲座,专家们涵盖高中课程的多门学科,这些活动相关学科的教师都参加听课、评课、议课,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促进了学校教学的健康发展。二是“走出去”:充分发挥我校在全市高中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先后派出了省市名师工作室等名师赶赴各兄弟学校讲学。我校先后与市内外多所学校开展同课优构活动,老师们都认真的上课听课,认真地写学习心得并进行交流。这些活动,使我校教师获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加强远程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微课赛课活动

构建远程教育培训网络,造就学习型的教师队伍是课改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我校多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网上培训,学习的所有学员通过几个月的学习感触颇深。虽然时间短,强度高,知识容量大,但通过学习和培训,教师的视野宽了,眼界远了,观念新了,方法多了,使他们有更大的信心和热情去做好教育教学工作。10月份组织全员开展“微课”赛课活动,上交1件“微课”作品参评,11月份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省微课大赛,较好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3、组织好各类赛课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提升

一方面教研室认真组织教师开展各类教育教学业务技能的竞赛活动,立足岗位,以赛促研,以赛“练”人,以“赛”育人。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大比武;优秀论文或经验总结评比、优秀案例分析评比、优秀课件展示评比等活动,有效地以促进教师业务技能与水平的提高。于2019年12月15日~20日举行了第23届优质课比赛,共有21位青年教师(人文学科12人、自然学科9人)参赛,同时陈月冰等11位老师分别为本届优质课活动献上了一节示范课。通过上课,听课,说课、专家评课等方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继续落实师徒结对活动,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考试,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一年来,青年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已茁壮成长,在教学上已能独挡一面,许多年轻教师都已经非常出色。同时,继续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本学期启用了一批既肯干又能干的骨干教师,把他们安排到教学的重要岗位上去压担子,通过组织理论学习为他们“充电加油”。

四、发挥科研引领作用,推进强师兴校工程

1、鼓励教师走研究之路,做科研型教师。我校以科研促教改,认真抓好科研工作,进行教法、学法研究,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课题引路,积极推进校本研究。每学期初,在教科处的引导下,各教研组都从本学科、本年级的教学实际出发,确定本组的教研课题。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校教科研工作初见成效。2019年已经结题省级科研课题2项,市级科研课题10项,校级校课题100项;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85篇。今年结题的省市级课题一共有19个,其中,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17个,为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学校为申报课题的教师解决了评审费,对立项、结题的课题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同时,积极开展校本微课题研究,20XX年校级课题立项XX个,结题XX个。

2、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我校积极鼓励教师将已经取得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达到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成果,提高教学成绩的目标。XX老师的XX,不仅有理论成果,也有实践成果,他既有多篇,也有专著出版,是我校科研成果的典型代表。

五、建立科研激励机制,着力培养科研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