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18: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资产的主要估值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现行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上市公司 案例 应用 分析
现行会计准则的应用给上市公司估值带来了新的变革与挑战。准则的实施将鼓励上市公司企业并购与对外投资、整体上市和企业科技创新。虽然从长期来讲,公允价值的运用并不改变公司自身的实际价值,而只是会计计量方法的改变,但从短期看会改变公司的估值水平,有时对公司价值的短期评估甚至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债务重组
(一)债务重组公允价值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当对接受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接受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以债务转为资本的,对债务人而言,股权的公允价值一定小于债务的账面价值,二者的差额为债务重组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债权人而言,债权转股权的投资成本包括股权的公允价值与相关税费,股权的公允价值与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现行债务重组准则意味着,作为债务人的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时,一旦债权人让步,上市公司获得的利润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债务人会计处理的变化主要有:一是资产和股权由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价,改为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价。二是部分计入资本公积的改为计入当期损益。
(二)债务重组公允价值计量分析 由于现行会计准则允许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净利润,ST长控(600137)因债务豁免形成2.71亿元的收益,以每股收益4.726元位居每股收益第一,正是因为预计第一季度业绩暴涨,2005年4月股改停牌长达4月的sT长控,复牌后上演神奇暴涨,复牌当日上涨850%,股价最高曾达85元。暂且不论其超过八倍的股价增长背后是否存在着人为操控,但一季度4元多的每股收益绝对是*ST长控当日“一鸣惊人”的重要动因,而这高额收益来源依据正是现行会计准则。ST长控的暴涨即刻引起证券交易所的关注,当天下午随即被实施紧急停牌处理。从公司季报看,一季度实现的净利润2.87亿元中有2.85亿元是债务重组带来的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占净利润比例超过99%,这部分利润既没有确实的现金流入,也不能向股东分配(公司未分配利润仍为负数),所谓每股4元的收益对每股实际现金流并无太大意义。*ST长控事件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但可以预见,未来其他上市公司实现债务重组后,仍有可能出现类似长控这样一次性的巨额增长,而不明就里的投资者在跟风买入后很有可能会遭遇巨大损失。
再如自2006年4月起停牌的*ST棱光(600629,棱光实业),2007年10月26日复牌,在停牌近一年半之后,由于该公司已由上海建材集团通过债务重组并重新恢复上市,在首日复牌不设涨跌幅限制情况下,该股以10.89元开盘(前收盘为1.21元),高开800%,最高上涨至18元,全天最高涨幅高达12倍,截至收盘时,报收在14.49元,涨幅为1097.52%,刷新了此前ST长控1055.99%的A股单日最高涨幅,创A股10年来涨幅最高纪录。由于连年亏损,*ST棱光于2006年5月18日被停止上市交易。当时的第二大股东上海建材集团承担了重组工作。由于大股东违规转嫁巨额债务及相关关联担保,*ST棱光当时的债务高达7.19亿元,而同期公司的总资产仅为3949.2万元。2006年6月上海建材集团与四川嘉信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建材集团持有*ST棱光的股份从16.61%增至45.68%,合计持有6914万股,股改的对价为,上海建材集团对S*ST棱光豁免1.5亿元债务和注入1.11亿元资产。从其公布的2006年年报和2007年一季度、二季度季报来看,利润均来自于营业外收入,其净资产收益率竟然分别高达2898.27%、77.6%和88.44%,显然现行会计准则的变革是形成这一惊人收益的唯一原因。
二、持有金融资产
(一)持有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金融工具的计量应采用公允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计人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人资本公积。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同时,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转出,计入投资收益。而金融工具又具体分为四类,因此如何定义金融资产的类型是非常关键。一般来讲,短期投资,如在二级市场上买入的股票,应该定义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但其他种类的金融工具到底应该归属于哪一类,还要取决于公司持有的目的。如果企业出于战略考虑,持有某公司股票,就应将其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而不能将其作为金融工具核算。
(二)持有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分析岁宝热电持有民生银行、雅戈尔持有中信证券的股票,具体很难说是交易型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实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将其确认为可供出售的金融工具。如雅戈尔在年报中表示,公司2006年12月31日账面有已流通的中信证券股份212835116.47元,公司将其归类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3184338383.53元。因此应追溯调整增加2007年1月1日的股东权益3184338383.53元。由于持有金融工具的价格上升导致净资产的增加,进而使每股净资产上升。同样情况还有岁宝热电,岁宝热电以每股净资产高达16.05元荣登所有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榜首。因为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公司将持有1.84亿股民生银行股权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民生银行2007年一季度末市价已达12.4元,仅该股权公允价值(市价)比账面价值增值20多亿,加上其他一些资产增值,对股本仅1.37亿的岁宝热电来说,采用现行会计准则后,每股净资产大幅度增加,创下沪深两市之最。而公司股价也从2007年3月末的20元迅速攀升,仅4月一个月时间,涨幅超过150%,到4月30日已跃过50元。因投资金融类资产导致投资收益大增,并进而影响到净利润,这是近两年来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股市大幅上涨而出现的一类新现象。“保守估计上市公司股权投资按公允价值计价将促使2007年所有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增加1000亿以上,占去年上市公司总利润的30%”(邱文光,2007)。
三、资产置换
(一)资产置换公允价值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在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进行计量的情况下,不管是否发生补价,都不确认损益;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情况下,不管是否发生补价,都应确认损益。
(二)资产置换公允价值计量分析 成都建投(600109)是沪深股市第一个因采用现行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计量而使净资产翻倍的股票。成都建投于2007年4月25日公布一季报,因为资产置换,造成每股收益同比增长0.867元(2006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0.043),每股收益达0.824元。比五粮液(0008580每股收益0.27元高,甚至比绩优大蓝筹贵州茅台(600519)每股收益0.57还高。而几个月前的2007年1月23日,成都建布该公司2006年年报实现净利润-2361.09万元,较2005年的净利润106.18万元减少2467.27万元;股东权益为18082.03万元,较2005年的20443.12万元减少2361.09万元;每股收益为-0.333元,见(表1)。成都建司在《关于2007年第一季度报告每股收益说明的公告》中提请投资者注意,公司2007年1月1日总股本为7098.27万股,报告期内新增股份7101.20万股,截止2007年3月31日总股本为14199.47万股,计算出加权平均股份总数为11832.41万股,报告期内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9752.32万元,从而计算得出每股收益为0.824元。报告期内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中包含了置出资产处置利得2254.83万元。该处置利得是本公司重组过程中交易公允价值和置出净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该处置利得为一次性收入,按照现行会计准则计入营业外收入,属于非经常性损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为0.633元。成都建布的2007年一季报显示,由于置入国金证券股权,根据公允价值计量,每股收益为0.824元,同比增长了近30倍。公司以全部资产和负债及新增股份与长沙九芝堂渫团)有限公司、湖南涌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舒卡股份(000584)持有的国金证券合计51.76%的股权进行置换。公司置出净资产交易价格为20521.05万元,置人国金证券51.76%股权交易价格为66252.8万元,资产置换差价为45731.75万元,置换差价部分由公司以每股6.44元向九芝堂集团、湖南涌金和舒卡股份非公开发行股票支付,共计发行71012041股。
四、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分析
(一)影响上市公司的估值结果,投资者更应关注盈利质量 由于现行会计准则显著地改变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势必会显著影响到上市公司估值结果。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方法,主要包括未来现金流贴现法和相对估值法等。未来现金流贴现方法不涉及会计利润,因此,现行会计准则对这种估值方法基本没有影响,而且未来现金流贴现法计算比较复杂,一般投资者较少使用。在实务中,使用比较多的是相对估值法,相对估值法通常采用市盈率(市价与每股收益比率)或市净率(市价与每股净资产比率)等指标,市盈率(或市净率)的估值方法操作简单且易于理解,只要确定了每股收益(或每股净资产),再乘以合理的市盈率(或市净率)倍数就可以得出。因此,采用市盈率或市净率进行估值时,估值结果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估值基数即所选取的财务指标―每股收益(或每股净资产),二是估值乘数即所采用的市盈率(或市净率)倍数。现行会计准则更多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对公司财务指标(如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带来了许多重大变化,在利润计量方面,原有会计准则对很多交易事项产生的收益都不予确认或计入资本公积,现行会计准则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股权投资差额、交易性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都计入当期利润。ST长控因债务重组所产生的巨额利润就是新旧会计准则差异的一个典型案例。在资产计量方面,现行会计准则变化主要体现在更多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如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岁宝热电、南京高科就是因为对部分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导致每股净资产大增。由于现行会计准则显著地改变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即影响到相对估值法的第一个因素――估值基数(每股收益或每股净资产),在第二个因素――估值乘数不变的情况下,势必会显著影响到上市公司估值结果。
如果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既采用现行会计准则计量出来的每股收益,又仍采用“旧思维”下的市盈率乘数,是不科学的。ST长控能暴涨到80多元,便是有人认为既然公司的每股收益能超过4元,那么按市场通行的市盈率定价方法,即便以20倍市盈率定价,则股价就应该超过80元。与此相类似,关于东方集团(600811)的估值分析,提出东方集团的目标价位在100元以上,其理由是东方集团持有大量金融资产、房地产,按照公允价值重新估算,公司每股净资产有望达到20多元,再参照同类公司5倍市净率,公司股价应超过100元,而公司目前股价还不到30元,因此认为未来股价还有很大上升空间。东方集团未来股价能不能达到100元取决于市场,本文仅对其估值方法进行探讨。类似前述的ST长控和东方集团的估值思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种方法存在问题,在选用估值基数(每股收益或每股净资产)时,采用的是现行会计准则实行后的指标,但对估值乘数(市盈率或市净率倍数)却并未进行相应调整,仍按照旧会计准则下的思路没有变化这是不科学的。以市净率估值方法为例,过去对资产的计量方式以历史成本模式为主,每股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每股市价存在差异较大,估值时应选用较高的市净率倍数,而如果资产主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每股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每股市价之间差异已大为缩小,这时显然不能继续采用原来的市净率倍数来估值。因此,采用市净率估值,如果净资产的计量方法已发生变化,那么市净率也应当相应进行调整。同样地,采用市盈率估值方法时,如果收益的计量范围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却仍采用一成不变的市盈率也是不恰当的。对上市公司来讲,现行会计准则本身并不会直接改变公司的内在价值,但可以为估值提供更多、更有用的信息,报表使用者必须关注和学习现行会计准则给估值带来的变化。
在现行会计准则下,公司损益计量范围已发生很大变化,投资者在使用会计信息时,仅关注盈利的多少是不够的,更应该关注盈利的内在质量,因为不同来源和类型的利润也不相同,有的是实际获得的利润,如收到货款的产品销售利润,有的只是账面的数字,如豁免债务带来的重组收益;有的属于持续性利润,如主营业务产生的利润,在未来仍然可以持续赚取,有的却属于非持续的利润,如如一次性补贴收入。因此,对于公司赚取的利润不能简单地以数字的大小来评价,同样是会计报表上的利润,由于来源和性质不同,其含金量是不一样的,投资者必须学会区分,在对公司的股票进行定价时,不能简单地将所有的每股收益都乘以同样的市盈率倍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股市投资者对会计信息使用大多处于初级阶段,看财务报表往往只关注每股收益、净利润等指标,对于净利
润往往也是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并且无法理解公司的盈利会在“质量”上还存有巨大差异。再加之会计本身的复杂性,盈利质量并没有明确的等级划分标准,盈利质量分析一直以来都是财务报表分析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即使是专业的财务分析师,对于同一家公司的盈利质量分析结论也会经常大相径庭,更何况普通投资者,要分清利润中隐藏的玄机确实存在困难。
(二)隐性资产的显性化 公允价值的采用将对上市公司产生重大影响,过去以历史成本无法反映的收益,在现行会计准则中改按公允价值计量,某些隐性资产,如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等的真实价值将得到体现。从2007年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就给上市公司总体权益带来3000亿元以上的规模增长。如果某家上市公司因为投资股票获得巨大的投资收益,那么过去按成本计量无法反映的收益,在现行会计准则下以公允价值计算这些投资股票,其投资收益将大为增加。特别是投资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如雅戈尔、两面针、东方集团、南京高科、大众交通持有大量的金融上市公司或者即将上市公司的股权,如果按公允价值计算,公司净资产将大幅提高,如果像岁宝热电那样卖出这部分资产,对当期的利润收入有极大正面影响。再有就是过去较低价格拿到的土地,如果按公允价值计算,公司资产升值空间巨大,如大众交通、陆家嘴、世茂股份、浦东金桥都是现行会计准则的受益者。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制度更加贴近,强调了对资产透明性的要求。我国上市公司报表与国外公司的差距,不仅是在规章制度上,更多的还是法制监管上。现行会计准则还需要配合更加严格的监管,否则像公允价值这样的指标反而容易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
(三)上市公司对于公允价值的态度 财政部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现行会计准则。但在涉及公允价值时,由于进行公允价值计量较为复杂,涉及到许多经济环节,执行难度较大。上市公司及其财会人员需在有限时间内适应和理解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并为会计准则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对公允价值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关历史数据和市场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等,其普及过程只能是渐进性的。现行会计准则规定,要以存在活跃市场为前提,才能应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且公允价值要能够可靠计量。
(一)国外研究 国外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主要是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研究的是会计政策,在这个阶段提出来了有效市场假设和机械反应假设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第二阶段是进行实证会计研究,在这个阶段提出的是债务契约、奖金计划和政治成本三个理论假设。第三阶段主要进行的是资本市场激励因素方面的阶段,企业会通过误导投资者正确判断公司价值,而且会操控短期绩效,让公众预期能够得到满足,证券分析师评估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些假设来进行相应的研究。Teohetal(1998)认为上市公司夸大了公司的盈余,误导投资者。
国外关于盈余管理计量的研究中采用具体项目法、应计利润法和分布检测法来进行相关研究。Jones模型(1991)假定营业收入变动额和固定资产影响应计利润,而总应计利润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之间会存在一个差额正好就是操纵性应计利润。Dechow等认为Jones模型容易高估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低估盈余管理程度,会产生很大的估计误差。Dechow等(2009) 将信用销售收入引入,提出了修正的Jones模型,认为它能够很好的检验盈余管理。Bartov等(2010)认为唯一能够一贯辨别出盈余管理的模型正是横截面Jones模型。被广泛的采用的以应计利润法为基础的模型除了Jones模型外,还有Healy模型(1985),DeAngelo模型(1986)和Industry模型(1999)。现有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中的流行的方法正式这种通过模型计量出盈余管理的程度。
(二)国内研究 我国对于这样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对IPO和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来进行的。蒋义宏(2009)、刘杰(2010)、肖星(2010)等发现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要求,采取明显的盈余操纵措施。吴东辉(2001)采用横截面Jones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在应计项目上的选择进行研究,发现企业在IPO年度内报告了明显更高的反常应计项目。徐宗宇(2009)发现招股说明书的盈利预测数据与年度报告中的盈余数据完全不同,说明在IPO过程中有操纵盈余的行为。陆建桥(2009)认为亏损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年份会非正常调减盈余,而在亏损的前一年和扭亏为盈年度会调增收益。
刘秀兰(2008)对于金融资产问题应该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并起来进行会计处理,而且可以把交易费用计入相关成本。黄财啸,张红炯(2008)提出将金融资产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对不符合限定条件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张静、冯治臣认为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限定条件是不够明确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可能会多计入本应该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那些部分,所以应该进一步规定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限定条件。
关于金融资产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国内研究多数针对的是动机。曹倩倩(2009)研究金融资产分类中会计政策选择的契约动因和引起的市场反应,发现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这相对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数据存在增量信息含量,这两者有不同的市场反应。而且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主要是政治成本和报酬契约,还有其他如企业金融资产重要程度、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也会有一定影响。叶建芳等(2011)对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三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管理层的动机。他们发现金融资产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在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高的时候是比较明显的,这个时候可能将持有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陈锦华(2011)分析了不同的金融资产分类的会计行为意图,认为风险偏好与积极投资型的企业希望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种意图比较忙些,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企业追求稳健投资与管理,希望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孙曼莉、蒋艳霞、毛珊珊(2010)认为金融资产分类并不是由管理层决定的,而是盈余管理动机,管理层的意图决定的是上市公司持有金融资产的多少。
二、金融资产特点与不同分类的影响
(一)金融资产的特点 主要包括:
(1)风险性更大。金融市场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而金融资产为其所有者提供的是未来的货币收入,所以如果汇率或者利率变动等情况发生,那么金融资产的持有收益就有相当大的风险性。随着时间的增长这种风险性还会不断加强,甚至因为衍生金融资产所特有的杠杆效应,这些风险还可能会放大。
(2)流动性更强。金融市场比其他市场更加活跃,所以相比其他资产的变现能力也更强。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也就是它在金融市场上的可转让性和变现能力。金融资产因为其市场流动性而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所以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工具创新设计的关键正是流动性,金融资产或者金融工具的金融资产或者金融工具,则生命力也就越强。
(3)形式更复杂。金融资产种类的需求也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更加多样化。衍生金融资产的种类创新不断的出现,这也说明金融资产的形式越来越复杂,每个月几乎有新品种的金融资产出现,而且形式也更为复杂。甚至已经出现国际上的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特定的衍生金融资产。对比以历史成本计量的传统会计来看,它涵盖的范畴已经不足以覆盖金融资产的风险性、流通性以及形式复杂性。而且对于金融资产的规定,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并不完善,企业管理当局对于金融资产的盈余管理的风险就是相当大的。
(二)两类不同金融资产的影响 两类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没有明确界限,所以管理层可以针对金融资产进行不同的分类,那么就有不同的影响。
(1)对利润确认期间的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期间,处理方式是不同的,所以导致虽然都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但是利润确认的期间差异很大。前者的公允价值变动是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来进行会计核算的,而且这个账户的数据在年底则全部计入本年利润,所以当年公允价值带来的变动是被确认为当年利润的。后者是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来反映其公允价值变动的,是计入所有者权益。若当年未被处置,那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年的公允价值变动是不会体现在利润表中。它带来的利润波动确认期间,完全取决于当年是否被处置。所以由于分类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利润波动确认期间也是不同的。
(2)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确认是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在资产负债表日也是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样一个账户是损益类账户,这个账户中的会计变动是计入当期损益。这种公允价值变动实际上是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代表的就是潜在的或尚未实现的投资损益。要想实现这部分投资损益,只有处置该项金融资产,才会进行会计确认。实际核算中这一部分却计入营业利润,但是这部分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化还没有通过证券市场的销售而实现,所以会导致当期的利润虚增或虚减,所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不能得到保证。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影响到利润虚增或虚减,所以资产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重越大,那么会计信息就越可能误导投资者。从投资者的角度会发现,企业的经营状况会有很大的起伏变化,所以可能会认为是投资风险高,因为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
(3)对利润波动的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最终会计处理是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最终会计处理是计入所有者权益。那么随着宏观经济起伏的变化,两类金融资产所占比重较高的企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起伏也会较大。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交易性金融资产对于当期利润的影响会更大,所以这种资产的比重较大,则会对当期利润造成更大的波动。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影响利润并不是直接影响,对于当期利润波动影响较小。资产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重越大,企业的经营状况起伏也越大。
(4)对盈余管理空间的影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后续计量方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前者的盈余管理的空间较大。后者的公允价值变动是计入当期损益的,而且是必须的,这样管理的空间比较小。而对前者来说,公允价值变动先计入所有者权益,处置时才计入当期损益。所以一旦在初始确认时将相关金融资产归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那么就可以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买卖操作来操作某期利润。某一会计期间需要增加当期利润的时候,可以选择处置处于盈利状态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增加利润避免亏损或减少亏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就会转移到当期的利润中,结果是提高当期的利润。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那么就可以处置处于亏损状态的金融资产。
而且若公允价值下降严重且非暂时性下跌的,应该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一旦公允价值上升,而且此项变动是能够确认与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那么损失应该转回。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又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三、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盈余管理方法
(一)初始分类的盈余管理 管理者最初持有的意图是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金融资产分类的标准,所以在初始进行划分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可以对于金融资产进行交易性和可供出售的划分,不同的划分对企业的利润有着不同的影响,以此来进行盈余管理。如前所述,管理层是可以根据自身的某种需要,将同一属性的金融资产在进行任意划分来实现目的。我国目前两类资产的持有量增长速度比较快,所以利用这种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在首次划分时充分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利润有较强控制力的特点,进行划分。防止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造成大幅波动,而且可动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影响企业的利润。还可以利用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划分来进行盈余管理。金融资产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按照这种划分也是属于流动资产;另外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这种划分是属于非流动资产。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这种划分来调节企业资产的结构。如企业管理当局具有划分金融资产的主观性,那么在资产状况不佳的时候属于非流动资产的金融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这样流动比率也就随之提高了,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二)公允价值的盈余管理 不同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表述也是不同的,但是最终要求的都是建立在一个自由、公平交易的基础上的价值,它体现的是在某一定时间上的实际价值。新会计准则要求对于金融资产必须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者指的是公允价值变动不大的那部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中,市价法是强烈依赖成熟稳定的市场,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各项规范制度尚未规范和完善,所以人为操纵的部分不可避免,市场难以做到公平有效体现的金融资产的价值也就难以公允。市场比较法是指当金融资产没有报价信息,而类似的资产有的时候,调整类比样本之间的差异确定公允价值。但是这种方式是在在市价法不适用时采用的,更难以确保公允价值。有些金融资产所在的市场不活跃,也没有活跃的对应市场,那么要确定公允价值就必须使用一定的估值技术。但是会计准则对于运用的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法没有具体操作指南,所以盈余管理的空间更大。
(三)减值的盈余管理 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存在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时候,就要修正历史成本,那么这种修正就是金融资产减值。金融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通过计算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值,以及计算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通过两者比较,取其中较高的一个。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原应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累计损失,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如果价值上升而且这种上升是能够确认与原减值损失发生的事项相关,那么在后面的会计期间内应该要转回。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和转回减值会影响当期损益,所以可回收金额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导致了不可避免的调整空间,所以这种方式也就成为了一种盈余管理的手段。
四、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盈余管理完善建议
(一)细化完善金融资产会计准则 首先需要完善会计准则,对于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应该记性详细划分。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参考国际会计准则的意见,可以对金融资产分类进行完善和修订。另外可以选择建立金融资产估值模型,现有的估值技术没有制定金融资产估值规范,也么有具体的应用指南,所以要经开制定估值规范和技术应用指南。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严格披露金融资产的交易过程,严格披露对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对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管理过程,会计报告使用者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对于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是有着很好的抑制作用的,但是这些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质量还不够,不足以发挥出这样一个抑制作用来。所以对于与金融资产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应该制定更详细的规定。在董事会中,中小投资者的比例应该要进行适当增加,这样中小投资者的发言权也就可以相应的增强了。而且可以要求上市公司监事会成员中间不可缺少中小投资者,相应增加中小投资者的监督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三)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依靠上市公司自身的自觉程度,还应该充分发挥外部监管的作用,加强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审查。要想进一步监督强化内控主体责任,在我国现有的法律环境和公司治理环境情况下,应该是健全检查监督的执行机制。因为内部控制由谁负责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能否发挥实效,所以应该审视各个环节的内控质量,考察内控责任人的责任落实。我国资本市场尚未成熟,所以也应该改善监管体系。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只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才可以保证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能够有效运行。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督促公司进一步改善其治理结构。应该进一步完善金融资产相关信息的披露过程以外的相关信息,只有当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其结果充分的展现的时候,才能防止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Jones, J.J.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1.29: 193-228.
[2]Sweeney, A. P. Debt-covenant violations and managers' accounting response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17:379-402.
[3]Teoh,S.H,Welch,L,and Wong,T.J.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post-issue performance of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8.50:63-99.
[4]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土市公司利润操纵》,《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5]蒋义宏:《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实证研究》《中国证券报》2009年第3期。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资产;计量;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金融资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金融市场的规模正在不断壮大。新会计准则规范了很多企业的各类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办法,并且突出金融资产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计量。最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计量中存在这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果不对此进行解决则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公允价值概述
公允价值,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基本债务所使用的金额。公允价值也可称为公允价格、公允市价。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有三种:(1)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分为三种情况,在估值日有市场报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市场报价来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在估值日没有市场报价同时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没有显巨变化的情况下,可以采纳最近交易的市报价来确定公允价值。如果估值日没有市场报价,并且最近交易日后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可以依据重大经济环境变化因素,适当调整市场报价以确定公允价值。(2)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可以参考相类似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市场报价,或者参考买卖双方在熟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的最近交易中所使用的价格。(3)不符合以上两种形式,并且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确定,可以采用具有可靠性的被以往交易的市场价格验证过且得到市场参与者认同的估值技术。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价值,在企业清偿债务时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给企业带来需要转移的价值。确立公允价值的前提是公平交易,换言之,是自由的买卖双方在不受各方任何关系的影响,且熟悉情况的基础上商定形成的价格。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一)对企业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影响。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反映方式,而具体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会计信息的报表为资产负债表。上述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是这些金融资产均具有可靠的市场价格(在活跃市场有公开报价)、或有确凿证据证明其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安全可靠的。但是在我国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其市场价格的确定是以当期最后一个工作日的收盘价为准,还是以当日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均价作为参考标准。因此,会导致同一项金融资产在不同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揭示的价值不同,同一企业对同样的金融资产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市场价格为依据时也会出现不同的价值,进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对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影响。首先,交易性金融资产无论是在取得时还是在期末时均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准,它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借助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计入当期损益,对企业的当期利润产生影响,但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本身所反映的是没有实现的收益,从而导致企业利润表中所陈述的利润并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其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时,其变动的差额直接计入资本公积,这种计量对持有该类金融资产期间的利润总额没有影响,但当企业出售该项金融资产时,要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转入到投资收益,则会影响到出售当期的利润及成果。同时,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形成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意图,在实质上随时可以出售,因而就其本身来说会对某一期间的会计利润产生影响,因此,不难得知企业为了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普遍愿意持有大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不愿意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本会计年度内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其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到资本公积账户,导致所有者权益总额发生变动,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当其出售时再从资本公积转到投资收益。尽管《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对金融资产分类变更进行了明文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仅仅是在限制企业在重分类时所遇到的特殊情况,其并不影响企业管理者在正常情况下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事项与结果。因此,可以看出当把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也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
三、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中的应用
(一)金融资产及其分类。按照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CAS22,金融资产是指:(1)现金;(2)持有的其他单位的权益工具;(3)从其他单位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4)在潜在有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权利;(5)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企业根据该合同将收到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6)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但企业以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换取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的衍生工具合同权利除外。其中,企业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就是在将来收取或支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合同。金融资产应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下列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二)金融资产的确认。(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在新会计准则中,这类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其持有目的是为了近期出售,使持有者在短期内获利。该类金融资产具有以下特征:(a)持有的该金融资产是短期性的,即在初次确认时就确定可能在近期出售,从而赚取差价;(b)该金融资产具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其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市场获取;(c)该类金融工具期末应按公允价值予以计量,且报告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应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使得该类金融工具在会计期间的价值变动影响当期利润;(d)除新准则规定的特殊情况外的一部分衍生金融工具归为该类。由上可知, 如果企业持有的投资准备在短期内出售,并且其公允价值易于取得,即可以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如果一项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已经被指定其他类型的金融资产,就不能再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此外,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持有意图和能力进行评价。发生变化的,除非是因为企业不可控制的原因导致此变化,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根据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持有至到期投资具有以下特征:(a)企业持有该项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短期出售或获利,而且企业有明确的意图和能力将该资产持有至到期日;(b)该投资到期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是非权益性投资;(c)该投资到期时收回的金额固定或可确定;(d)该投资属于非衍生金融资产的投资;(e)该类金融资产在期末需要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摊余成本进行计量和减值测试。(3)贷款和应收款项。贷款和应收账款,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账款泛指一类金融资产,主要是指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但不限于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非金融企业持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款项、持有的其他企业的债权(不包括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债务工具)等,只要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定义,都可以划分为这一类。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类的金融资产与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其主要差别在于前者不是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金融资产,并且不像持有至到期投资那样在出售或重分类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如果某债务工具投资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则企业不能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a)贷款和应收款项;(b)持有至到期投资;(c)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但是不能简单的认为,除了以上三类之外的金融资产,就一定是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该类金融资产具有以下特征:(a)该类金融资产属于非衍生金融工具;(b)该资产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易于取得;(c)企业持有的目的明确就是为了出售,但该资产持有限期不定,即企业在初次确认时并不能确定是否在短期内出售以获利,还是长期持有以获利,也就是其持有意图界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之间;(d)该类金融资产期末应按公允价值予以计量,且报告期间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即该类金融资产在会计期间的价值变动不直接影响当期利润,只有在其出售时才将资本公积转到投资收益。
(三)金融资产的计量。所谓计量,是指以选定的能够反映计量对象内在特征的尺度并将其内在特征予以数量化的过程,即入账价值。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且其交易费用记入当期损益;后续计量仍然采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变动金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持有该金融资产期间取得的债券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在计息日或现金股利宣告发放日确认为投资收益。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的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构成成本组成部分;后续计量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
贷款和应收款项的计量。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初始计量采用公允价值,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后续计量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且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构成成本组成部分,后续计量按公允价值,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金融资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可操作性不足。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当事人对市场价值做出的一种判断,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提高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市场形式是复杂的、多变的,有的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类似的交易价格,而有的只能估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公允价值的估值分为三个层级,其中,第一、二层级要求具备公开的活跃的市场。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金融市场仍处于发展中阶段,只存在有限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此外,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证券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处于未成熟阶段,同时以上市场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再加上信息不准确以及道德风险的影响,金融资产交易纵的情况会时常发生,从而导致市场上的公开标价不一定能代表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有些企业同时在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上双向交易,如果缺乏高新的科技和先进的通讯设备作为技术支持,想获得其实时报价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二)公允价值应用于金融资产对资本市场存在助涨助跌的重大不利影响。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上的运用十分突出。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当时的公允价值入账,资产负债表日也按照当时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上市公司当期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的影响。当金融市场高涨时,金融资产的市价上涨会带动上市公司当期投资收益或资本公积的上涨,而当市场低迷的时候会降低上市公司的当期投资收益或资本公积,即金融资产对股市起到助涨和助跌的负面作用。
五、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资产中应用的改进建议
建议有关会计、审计准则制定部门应在推动主要市场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发挥领导带头作用,积极推动建立国家级市场数据库,为企业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提供更客观的参数创造条件。企业也应当积极地建立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对各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获取途径、取得方式等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注重对公允价值的获取及资料的积累;随时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适当调整自身的价值计量模型,以满足金融资产的计量需求。
将企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同时期的公允价值差额比照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包括在利润表中,取消其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利得与损失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杜绝企业人为操纵利润现象,避免由于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取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做法。
针对企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转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其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之间形成的差额,由于金融资产尚未出售,应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防止企业资本结构变化而对信息使用者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准则变动内容;影响;难点;建议
新会计准则体系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对会计人员的水平、信息化建设水平、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挑战。
一、金融业新旧会计准则主要的变动内容
对比旧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在理念、内容、准则体系和国际趋同等方面都有较大创新。其中,与金融业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这五项准则规范了金融工具的分类和会计核算,对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外币交易和金融资产转移等业务进行了全面梳理,填补了这些业务领域的空白。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内容变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工具的分类基础不同
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按期限长短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进行分类。新会计准则改变了原来以期限为标准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的做法,改为以持有目的为主要标准,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按持有目的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及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其他金融负债?
2、计量属性的不同
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允许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且公允价值的变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3、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后续计量模式不同
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计量未明确规定,一般而言,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按实际金额进行初始计量,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人当期损益,后续按实际成本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初始计量采用公允价值,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后续计量分不同类别按公允价值或摊余成本计量。
4、贷款减值准备的确认不同
1)计提减值准备的依据不同。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贷款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对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新会计准则明确了贷款和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进行账面价值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2)减值测试的方法和程序的不同。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没有规定贷款减值测试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各金融机构减值测试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新会计准则明确了减值测试的方法和程序,规定对单项重大的金融资应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已发生减值,应确认减值损失;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也可以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汇总进行减值测试。
5、确认各期利息收入的方法不同
1)利息收入确认时间不同。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贷款结息日确认利息收人,贷款结息日往往在每季末月21日(或每月21日)。对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新准则要求在资产负债表日予以确认。
2)确认方法不同。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确认的利息收人是按贷款合同本金和合同利息计算确认的。新准则规定“利息收人金额,按照他人使用本企业货币资金的时间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即按贷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人。由于摊余成本不等于合同本金、实际利率也不等于合同利率。因此,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存在差异的。
3)贷款划分标准不同导致利息收入的确认不同。新准则没有划分应计贷款和非应计贷款,而以摊余成本为依据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利息收人。对于一笔现行标准下的非应计贷款,原《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将不再确认利息收入,但在新会计准则下,如该笔贷款的摊余价值不为零,仍需按照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收入。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银行业的影响
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损益实现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充价值的变化直接计入损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虽然提高了财务报告与市价的相关性,反映了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但在这种计量方式下,随市价而波动将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产生较大影响,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前后期可比性不强。随着近年利率的降低、利差的缩小,银行业的很大一部分利润体现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上。
2、贷款减值准备计提对损益的影响
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贷款按五级分类计提准备,定性的因素多,且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价值回升的,可将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银行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提供了空间。新会计准则规定将其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对当期的资产和利润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指标?
3、计税基础不同对税收核算工作的影响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最近了《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80号)“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未实现的损益,税法根据“实际发生”的原则,对于未实现的损失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对于未实现的收益也不作为应纳税所得。
对于金融业涉及的营业税、所得税,由于新会计准则与税法在应税所得额的确认上存在差异,为了准确核算税额,需增加辅助核算,从而增加了税收核算的工作量。
4、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全面引入公允价值后,企业会计核算将与复杂的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市场环境的变化均要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反映出来,金融工具所隐含的风险变得明显,这就要求企业对宏观经济和市场
环境具有较强的预见能力,这种能力具体反映为其风险管理能力,所以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促使银行管理层以更加理性、科学的原则从事经营管理,建立准确的风险管理模型。
三、新准则实施后的银行业核算的难点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强调会计的反映功能和职业判断能力,新计量方法和新属性的引入提高了会计处理的复杂性和实施困难。
1、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分类的准确性有难度
由于大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取得时无法明确其交易或持有的意图,即无法准确判断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还是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等其它金融资产或负债的核算有很大差异,并且新会计准则要求在初始确认分类后,不得随意变更,因此在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初始确认时即要准确分类并进行相应核算是有难度的。
2、贷款核算的难点
新会计准则关于减值准备的要求较为谨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操作起来相对复杂?
作为银行业重要会计政策的“单项金额重大”的贷款标准和“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分组方法在具体执行时需要职业判断,其标准高低及分组依据直接决定减值测试的复杂程度和结果,从而影响损益。如何明确单项金额重大及分组标准,什么样的标准是客观且符合实际的是操作中的难点。
2)新会计准则要求按照贷款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计算确定减值金额,而目前监管部门仍然按五级分类考核贷款风险管理。因此如何将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资产五级分类有机结合起来仍然是个难点。
3)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也是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折现率的确定,这个很关键的指标,应由谁来确定,是否由人民银行定期公布,还是各企业自行决定。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由于职业判断、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差别,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相近业务的重大判断差异,个别情况下导致企业报表数据的横向不可比,甚至可能出现利用其作为利润的调节器。
4)在新会计准则下,要求贷款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法进行核算,这与现行的核算方式相比变得更为复杂,基础工作如信息系统的建设等方面成为核算中的瓶颈。
3、公允价值使用时的难点
特别是银行业,新会计准则中大量使用公允价值,而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更高的职业判断水平。另外,如果既不属于证券市场也不属于银行市场,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准则要求“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大量聘请外部评估机构不现实,同时并非所有的评估报告均可采用。
四、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几点建议
1、高素质人才的配备是关键
要贯彻落实新准则,银行业财会人员的素质是关键?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很多新的概念和技术,涉及银行多个部门,会计的概念已不仅仅是传统的簿记,需要高水平的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人员要学习现有银行的各项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形成的相关业务,理解业务的流程和本质,从而准确定义业务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必须掌握公允价值的计算方法,培养职业判断水平,及时掌握市场行情,避免出现计量的价值严重偏离公允价值的情况。高素质人才的配备也是实施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2、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信息系统
我国银行业改进风险管理最大的障碍,就是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企业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也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同时,银行是拥有数额庞大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没有系统工具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银行业的信息系统功能主要应能满足以下要求: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计算与确认?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摊余成本(含减值损失计算)?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利息收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算(估值)模型。
3、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技术
企业内部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探索运用量化模型有效识别、判断、计量和控制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4、监管部门的协调与支持
建议监管方出台具体监管指引,如折现率如何确定,资产减值准备与五级分类工作如何有机结合进行指导,这样即加大了监管力度,又便于会计实务工作者的操作。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柯可,新会计准则对权行会计核算带来的影响[J]金融会计,2005(6)
[3]田瑞锋、孙玉甫,实施金融工具准则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7)
关键词:实物期权;房地产项目;期权识别
中图分类号: F29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实物期权概述
1.1实物期权基本概念
期权是一种合约,约定合约的持有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具有某种权利,可以但不一定按照合约的规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某项资产。实物期权是期权思想在实体资产领域的应用,是金融期权在实体资产领域的移植。实物期权的标的是具体的实物资产,金融期权的合约对各项有关参数有明确、详细地规定,如期权的到期日、执行价格、获得期权的费用等。而隐含于实物资产中的上述这些变量需要经过仔细鉴别才能认识清楚。实物期权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项目内涵的特性,其次是投资者的合约所含的权利,还有就是投资者依自身资源所具有的决策灵活性。金融期权可以通过对冲或投资组合等手段锁定风险,有公开的交易市场,当标的资产的到期日价格(欧式期权)有利时可执行期权(不利时放弃)、并即时卖出,从而锁定收益。实物期权没有这样的公开市场,当然也就无法直接交易,实物期权的估值比金融期权复杂得多。
1.2实物期权的基本分类
依据实物期权有效执行时间的灵活不同可分为: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欧式期权只有在到期日才能执行;美式期权在到期日前的任何时点都可以执行,因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依据实物资产性质和可采取的决策灵活性不同,实物期权可基本分为:
(1)推(延)迟期权——当情况不明时,投资者有推迟项目投资等待有利的市场机会的权利。
(2)扩涨期权——当投资者发现市场有利机会时,有增加项目投资、扩大规模的权利。
(3)收缩期权——当市场出现不利情况时,投资者有收缩投资规模的权利。
(4)放弃期权——当市场出现十分不利的情况,继续经营将对投资者造成严重后果时,投资者有放弃经营的权利。
(5)转换期权——投资者可以视市场对已是否有利的情况灵活转换经营方式的权利。
(6)停启期权——当市场出现暂时不利的情况,投资者可以封存资产、待情况好转时再启动的权利,如同有些动物的冬眠。
(7)增长期权——投资者经初始投资后,取得一系列后续投资的权利,也就是序列投资的权利。
(8)复合期权——包含上述几种期权的组合。
2期权估值基本模型及其适用条件
2.1B-S期权估值模型
2.1.1金融期权估值模型
1973年Black和Scholes在法国的巴舍利耶(Bachelier)“论关于投机的数学理论(On the Theory of Speculation)”、伊藤(Kiyoshi Ito)的ITO定理和斯普恩科(Sprenkle)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建立起著名的欧式金融看涨期权的定价模型——B-S估值模型:
= (2.1)
其中:=
==
=金融期权在t时的评估现值; =标准正态分布函数;期权标的执行价格;期权标的当前价值;标的物价格波动率;期权的到期时间;= 期权估值时点;无风险利率。
2.1.2实物期权估值模型:
如果实物期权的执行价格I固定,Mcdonald and Siegle(1986)得出如下结论:当标的资产的价值超过某一关键值时执行期权为最优,否则要推迟执行;并得到下面实物期权定价公式:
R =(2.2)
其中: ,
R—实物期权的现值; V—实物资产的当前价值;—标的资产的期望收益率;
--标的资产的收益率方差;—均衡条件下,可交易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收益率差; r—无风险利率。
当执行价格I随机,则随机比率为关键值时,执行期权最优,期权的价值为: (2.3)
其中:;
为V和I之间的相关系数。
对于一般投资项目,Mcdonald and Siegle经过模拟分析,认为在决定投资机会价值时,项目的推迟期权价值起着重要作用。投资者要推迟到项目的价值为项目投资费用2倍时,再实施实际投资为好。
2.1.3B-S模型分析
B-S公式赖以成立的前提是市场一般均衡原理,就是投资者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通过市场相互作用实现的均衡状态,一般均衡原理是金融理论研究中投资者行为的基础。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市场无套利行为
所谓套利是指无需自有资金投入完全通过借贷融资获就得利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投机行为。因此,在单个经济行为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假设下是不存在套利行为的,这就是在一个均衡有效的市场中是没有无风险套利机会。
二、市场完全性和有效性假设
完全市场意味着每一种不确定因素都存在对应市场,全部不确定性因素可以在市场交易,有关信息交易者都同等掌握。完全市场存在唯一的均衡点,如果一个金融市场是完全的,金融资产可以根据风险中性定价原理获得唯一的价值。有效市场是指资本市场确定的资本价值充分反映了全部信息,要是金融资产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全部信息,就会造成金融资产的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这就意味着市场存在套利机会,完全市场下的套利行为必将使金融资产的价值与价格趋于一致,进而达到无套利均衡状态,也就是有效市场状态。
三、风险中性定价原理
风险中性是相对于风险喜好和风险厌恶的概念,风险中性投资者面对风险不要求得到风险补偿,通常把风险中性投资者组成的世界称为风险中性世界,在风险中性世界里,投资者不要求得到风险补偿,因而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都是无风险利率。现实世界基本不存在风险中性世界,但证券市场可以通过恰当的投资组合或所谓的“对冲”等构筑风险中性投资得到风险中性收益率。
由于受上述殊多假设条件的限制,B-S估值模型在扩展、移植到实物期权的应用时很难满足上述假设条件,这不能不使得B-S模型在实物期权的广泛应用受到很大影响。另外,B-S模型的不透明和难以理解以及需要较深的数学知识也不利于其在实物期权领域的应用。
2.2二叉树期权估值模型
2.2.1二叉树估值模型的定价公式和计算简图
二叉树估值模型的计算公式主要来自Cox.J、S.Ross、Rubinstein.M(1979)等学者的研究成果。
(1)单期二叉树延期金融期权定价公式:
关键词:公允价值;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金融资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金融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新会计准则规范了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金融工具交易的会计处理,并且突出显示了在金融资产中较多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由于会计信息质量与股价的同步性极高,所以金融资产核算信息的质量会影响到相关股价的变动。而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使用三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资产中的使用存在着不尽人意的方面,如果不加以改进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相关性。因此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挑战
(一)可靠性问题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一般有三种方法:存在市场(活跃的)交易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在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应该寻找市场上同类(相类似)的交易,以同类(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就可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前两种认定方法,表面上看获得和确定公允价值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由于现实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交易的公平性易受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目前我国缺乏活跃的市场,要素市场不成熟,市场化程度低,交易行为的不规范,使得对存在活跃市场交易和不存在活跃市场交易的判定较为困难,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对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很难准确把握。方法三需要我们搭建相应数据模型,在参照各方询价因素的前提下,结合“现金流量折现、期权定价”等方法,确认公允价值,而模型的搭建直接受到估值者知识、偏好、主观判断及所在行业发展的局限,而用于修正模型的参数,在市场不活跃的条件下,估值者所采集到数据也必然会受到地域、时间及个别非正常交易的影响。
(二)可操作性问题
比较国内外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其对公允价值操作应用方面主要涉及的问题是两个:一个是范围问题,即哪些经济事项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另一个是方法问题,也就是如何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后一个问题,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却说明得十分有限,会计人员虽然知道哪些具体业务需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如何对其进行计量,却显得办法不多,或者干脆无所适从。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指南、讲解中都没有详细提及计量公允价值时应该考虑的一些因素,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三种方法及其具体应用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容易导致计量结果的不一致。因此,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指引内容的缺失,导致在实务中可操作性较差。
(三)利润调节问题
公允价值是在存在活跃市场交易的情况下,基于交易而产生的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它不仅仅适用于初始计量,还适用于后续新起点计量,而后续新起点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下,公允价值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判断,因此价格的形成存在许多非市场的因素。且公允价值的核心估值技术,无论是市场法、收益法还是成本法,在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方面,均离不开估值人员对未来事项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虽然新会计准则在使用时运用了较多的限定性条件,但这一条件仅仅依赖于会计人员对具体交易事项和相关条件的职业判断。在我国现阶段相关市场尤其是资产评估市场不够成熟和充分的客观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认难免出现“显失公允”现象,也就难免会出现公允价值再次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一)对企业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影响
编制财务报表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反映方式,而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会计信息的报表为资产负债表。上述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是这些金融资产均具有可靠性的市场价格(在活跃市场有公开报价)、或有确凿证据证明其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可靠的。但是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其市场价格的确定是以最后一日的收盘价为准,还是以当日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均价为准。因此,会导致同一项金融资产在不同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揭示价值不同,同一企业对同样的金融资产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市场价格为依据时也会出现不同的价值,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对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影响
首先,交易性金融资产无论是取得时还是在期末时均以公允价值计量,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借助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计入当期损益,对企业的当期利润产生影响,但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本身所反映的是未实现收益,导致企业利润表中反映的利润并不是企业真实的盈利水平。其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时,其变动的差额形成直接计入资本公积,这种计量对持有该类金融资产期间的利润总额没有影响,但当企业出售该项金融资产时,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转入了投资收益,则会影响到出售当期的利润及成果。同时,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形成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意图,在实质上随时可以出售,因而就其本身来说会对某一期间的会计利润产生影响,因此,不难想象企业为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普遍愿意大量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不愿意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
(三)对企业的资本结构的影响
按照《准则》第二章第十六条的规定: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本会计年度内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其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值之间的差额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损失计入资本公积账户,导致所有者权益总额发生变动,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然后待其出售时继续依照上述规定的做法从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尽管《准则》对金融资产分类变更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仅仅是在限制企业在重分类时所遇到的特殊情况,而并不影响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事项与结果。因此,可以看出当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也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
三、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对策
(一)改善公允价值依赖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存在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活跃市场。因此,在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应该深化经济市场,努力构建一个完整、开放、统一和充分竞争的市场、债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证券交易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打破行业垄断、降低金融、能源、电力、电信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完善健全股票市场,扩大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贵金属市场、金融工具交易市场等;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为公允价值的采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引入了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但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内容、属性及取得的方式与途经等,没有章法,没有框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单独的公允价值准则有给予系统合理地规范。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计量仅仅只是做了原则层面的规定,而且还较为零乱,这样就让公允价值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缺乏可行性。我们需要去借鉴其他国家在公允价值研究与应用方面所获取的成功经验,强化对于公允价值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依照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于公允价值能够在定性与定量方面有详细的评价指标,不但能够有效地规范市场主体对于公允价值的看法,还能够使得公允价值的标准符合实际情况。
总之,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实施过程具有复杂性、特殊性,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够元善,这些因素决定了公允价值的真正应用必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不断学习国际上先进经验,努力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各项条件,从而发挥出公允价值计量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摘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计量和确认》。与现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比较,新会计准则在资产、负债、权益项目的定义、分类、确认和计量等方面存在较多差异。新准则不仅给银行的会计核算带来重大变化,还将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信息披露、信息系统乃至公司治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为切入点,首先介绍了新会计准则出台的国际背景和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演变过程,对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我国银行会计标准顺利过渡的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商业银行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正式了由1项会计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一整套新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对于银行业来讲,这次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度和宽度远远超过1992年的“两则”、“两制”,向商业银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对我国银行业的经济管理将产生深远影响。当前,我国金融企业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我们既要积极主动地适应、融合、接轨“国际惯例”,又不能不顾自身实际一味盲从,而是要认真研究、采取妥当的应对之策。
1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背景
1.1国际背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征求意见稿)》原则22——会计处理和披露指出:“银行要根据国际通用的会计政策和实践保持完备的记录,并定期公布公允反映银行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的信息” [1].2005年8-9 月,中国财政部先后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金融资产转移准则》、《套期保值准则》、《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准则》(公开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和金融会计四项准则征求意见稿的,为国内商业银行积极遵循将于2006年底在成员国开始实施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奠定了准备。与此同时,其对国内银行业机构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商业银行必须积极遵循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构筑银行风险管理战略。
1.2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演变进程
交易和贸易的经常化、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市场、消费、生产、投资国际化,进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和金融的国际化,这又使得世界性的会计标准化成为历史的必然。会计国际化的基本特征是趋同化,在趋同化的过程中,必然地要经历比较、借鉴、协调到标准化进而进一步趋同的几个过程[2].
我国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所掀起的会计改革,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相关方面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准则存在较多差异,并且形式上也是以会计制度为主,而不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准则形式。在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立以前,中国银行业的会计业务遵循着三种不同的会计规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1993年-2000年,商业银行会计业务主要遵循1993年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2003年,2001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在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采用;2004年,财务重组之后的中行和建行也采用了2001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除中信、光大、广发行外,其他行都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从2005年起,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且,已经上市的五家银行,还需要根据证监会要求,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同时,在海外上市或准备上市的商业银行,已经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年报[3].
2 银行业相关会计准则主要变化
在旧会计准则下,银行会计政策有很多缺陷,其主要缺陷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备抵科目设置较少,可能导致虚增资产,影响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对其资产质量状况的准确判断;银行业金融机构未及时如实预计或有事项损失,可能虚增利润,影响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对其盈利能力的判断;银行业金融机构不编制反映重大事项的会计报表附注,影响中小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
针对这些缺陷,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做了合理的调整。新准则在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的变革具有深远意义,与银行业务发展息息相关。其中与银行业务关系最紧密、影响最大的有四项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3号——金融资产转移》、《24号——套期保值》、《37号——金融工具列报》。其他准则,如《资产减值》、《所得税》、《或有事项》等涉及金融资产方面都与现行准则和制度有较大的变化[4].
2.1引入了金融工具概念
新准则延续了2005 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的做法, 将金融性资产和负债统一定义为金融工具,在分类上改变了以往按期限划分资产、负债类别的做法,而是将金融资产按照交易目的区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将金融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同时,计量属性亦相应发生变化,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及其他金融负债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
2.2强调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实施新准则后,给我国银行业损益确认的标准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最显著的就是我国银行业持有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变化要直接计入损益。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新准则规定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直接按公允价值计量,其他三类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加上交易费用计量。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基本分为两类: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按照实际利率后续计量。也有采取成本法计量的例外情况,如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相挂钩和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大部分情况按照实际利率法和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除了个别情况采用公允价值和成本法计量。而原《制度》规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均用历史成本法。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频繁变动将导致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性上升;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市场交易不够活跃,许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可能会发生人为操纵计量结果的情况。
2.3改变了金融资产减值的计提方法
新准则要求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是金融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金融资产摊余成本的差额。其中,可回收金额通过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按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相关担保物的价值,原实际利率为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时计算确定的实际利率。这与贷款按五级分类计提减值准备的传统做法明显不同,原《制度》规定银行贷款采用五级分类方法,按账面净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的差额,而非与现值的差额计提准备,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减值准备计提额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有关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及新增额是否会发生异动的疑问。
2.4改变了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方式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彻底改变我国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核算的方法,新准则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衍生工具要在表内予以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会直接影响损益变化。这与现行制度只要求表外披露相比,在会计报告附注中披露金融工具的风险头寸、衍生金融工具计价方法、回购证券等等,具有相当大的变化,将衍生金融工具放在资产负债表内,以公允价值反映,可以更加容易地评价银行业通过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2.5金融工具披露的深度和广度发生显著变化
新准则既要求披露金融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又要披露金融资产负债的会计政策、计量基础、确认条件,特别是在金融管理的信息披露方面,不仅要求披露金融工具管理的目标和政策、风险控制流程、工具分析过程及其估值模型,而且要求金融工具对资产负债的影响和结果。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化,增加了银行业资本的波动性,另外衍生金融工具等表外业务纳入表内反映,必将影响加权风险资产。
2.6投资类产品的核算发生较大变化
在过去的准则下,债券投资基本上分“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个会计科目来核算。根据新准则,这些项目将分成“交易类”、“可供出售”和“持有至到期”三个类别,对于不同的类别,在计价属性上和价值变动计入损益上都有差异,这一变化将直接带来银行业核心系统科目结构和相关核算手续的改变。
2.7对银行其他资产的影响和变化
现行准则规定在母公司的会计报表中,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按新准则规定,股权投资在母公司的会计报表中将采用成本法核算,在母公司报表下新准则关于股权投资的核算与现行准则存在较大差异,不过在合并报表时新旧准则并无差异;现行准则规定除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外,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借方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借方差额,按一定期限平均摊销;现行准则规定投资物业按摊余成本扣除减值准备计量,按新准则规定,投资物业可根据管理层决定采用公允价值或摊余成本扣除减值准备方法计量,此方法一经选定不可随意更改;现行法规规定银行为内退离职员工支付在内退期间的退休福利采用现金收付制核算[5].
3 新会计准则体系对银行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3.1对银行资产负债的影响
金融会计国际化将改变传统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方式,银行持有的金融资产将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银行的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同时新准则规定,资产与负债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这种分类方法使投资者能更清楚了解银行持有各类资产的意图,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作出有效判断[6].
同时,商业银行应将衍生工具隐含的各种权利和合同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以及其他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也要进入表内核算,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提供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与之相适应的,新准则要求金融企业有充分的资产减值准备,包括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等,在资产减值准则,都有严格规定。新准则还要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如贷款发生减值,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而根据我国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采用五级分类法。很明显,新准则所规定的按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由此会加剧银行资产的波动。
3.2对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新准则的颁布实施也对传统的损益表披露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现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金融工具价值的变动仅在其实际实现时确认为收益,导致银行可能仅仅为了增加会计利润而进行某项交易。而新准则要求,几乎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在资产负债表确认,并按照金融工具持有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从而遏制了银行利用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行为。新准则对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的要求,也降低了利用减值准各转回操纵利润的可能性。此外,新准则特别强调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的存在。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较高是一个公认的事实。过去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大多采取账外披露、表外注释的方法。而新准则却强调“公允价格”,由此必然影响损益表。因此以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为特征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
此外,对于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贷款业务而言,新准则提出了实际利率法的概念。按照我国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的规定,贷款分为应计贷款和非应计贷款两类。非应计贷款是指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收回的贷款;而应计贷款则是指非应计贷款以外的贷款。对于非应计贷款,将不在表内确认利息收入,在收到还款时,应首先冲减本金,本金全部收回后再收到的还款,确认为当期利息收入。然而,按照新准则的规定,贷款类资产应按照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因此,对于非应计贷款,按现行会计制度将不再确认利息收入,但在新准则下,该笔贷款的摊余价值可能不为零,仍需按照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收入,对于应计贷款,按现行会计制度将按照贷款本金和合同利率确认利息收入,但在新准则下,该笔贷款的摊余成本可能与贷款本金不一致,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也可能不一致,确认的利息收入可能会出现差异。
3.3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债权人的切身利益及监管部门对其所采取的各项监管措施。众所周知,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一直处于银行各项工作的薄弱环节。这突出表现为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不健全,部分重要信息不能及时对外披露,有的仅仅在表外进行补充说明,且这部分说明过于简单,使投资者及监管部门难以全面掌握银行各项经济业务的真实风险情况;有时披露的甚至是虚假的信息,结果误导投资者的决策,给投资者造成严重损失,也使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风险,给银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不利 .
而新准则强调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包括衍生金融工具都需要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当期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计入损益表。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更符合目前世界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惯例和现代化风险管理技术,有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商业银行的真实财务状况,为投资者的正确决策及监管机构的恰当监管莫定基础。此外,按新准则的规定,商业银行减值准备提取更加规范、科学。例如规定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如贷款的减值计提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贷款业务来说,在计提减值准备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债务人的目前债务状况、抵押品市场行情,而且还要综合考虑债务人所处行业发展前景、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和时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这种计提方法更加客观、公允,更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
当然,公允价值的运用也会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产生负面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的任何变化都必须反映在损益表,使财务报告波动性上升,可能导致市场对银行价值的错误判断。而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市场发育程度的制约。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活跃市场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这种报价代表了在公平交易中,实际发生的市场交易的价格。活跃市场要求市场内交易对象具有同质性、可随时找到自愿交易的买方或卖方、市场价格信息公开,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一市场相当于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但纵观我国许多金融市场,由于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即便存在类似的活跃市场,其价格信息也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公允价值。至于那些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按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这样一来,其价值的确定就严重依赖于银行所采用的估值模式的科学性。如果各银行根据不同的假设采用不同的估值模式,其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账户的影响在不同银行之间可能相差悬殊,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7].由此可见,上述这些情况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种种不确定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转贴于
3.4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我国境内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在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方法与手段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加强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迫在眉睫。风险管理一般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三项工作。风险识别与风险分析是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而正确的风险识别与分析又有赖于银行对真实业务信息的掌握。实际上我国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最大的障碍,就是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银行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式,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而风险管理信息失真,更是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添了困难。
全面引入公允价值后,银行会计核算将与复杂的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市场环境的变化均要通过银行的会计信息反映出来。当市场利率水平变化时,金融工具的重估值随之产生变化,进而导致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因此,公允价值的全面引入要求银行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具有较强的预见能力,这种能力具体反映为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从风险的角度看,有关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价属性的引入,绝不仅仅是一项会计准则的变化,而是会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控制技术手段带来一次巨大的变革,便于提供真实的业务信息,为有效进行风险识别与分析,进而建立准确的风险管理模式服务的[8].因而新准则的实施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有效地识别与分析风险,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
3.5促进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规范化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未来利率与汇率波动幅度将明显加大,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利率风险及汇率风险。为规避风险,市场对利率或汇率的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呼声日益高涨。商业银行中纯依靠传统银行业务,其利用空间已日益狭小,银行自身也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新兴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目前,衍生金融工具已成为投资者投资组合的重要品种,衍生产品交易也成为全球重要金融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2004年2月,国银监会颁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并允许合格的外国银行分行开展衍生产品业务,使银行间在争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客户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但衍生工具是把“双刃剑”,它在有效管理风险的同时,也可能引致大量风险。如果这些风险不能够及时、准确地计量、分析与披露,也会给银行的经济带来重大损失。根据我国现行金融企业制度,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列示,这使投资者无法从会计报表中及时、准确地了解到银行所从事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以及所面临的风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风险,导致了风险积聚,增加了管理部门对此类业务的监管难度,从长远看不利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但按照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对衍生金融工具需要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当期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计入损益表。企业如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可以选择使用套期会计方法,但需要符合严格的条件,对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济净投资套期等区分进行会计处理。这些新规定无疑为国内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9].
4 执行新会计准则给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新准则的颁布,在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方面取得突破的同时,在实务操作方面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尤其是金融工具系列准则的实务操作方面,如衍生金融工具表内确认、实行套期保值会计等,给会计核算带来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其中很多难点不仅在于银行会计人员引入新的会计理念、培养新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等方面,还在于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和有效内部控制制度,最重要的是商业银行要确立科学的业绩考评观,避免盈余管理(即利润操纵)的盛行,毕竟新准则体系的建立,给了管理当局更多的会计选择权,会计弹性的空间越来越大。 转贴于
4.1 新准则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准则要求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内确认和计量,而这种确认和计量要求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等[10].同时,套期会计要求对套期行为的有效性进行持续性评价,要求提供每笔套期业务的风险管理书面文件。所有这些都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4.2 公允价值的使用对银行会计系统是不小的挑战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和计量需要大量使用公允价值,这对习惯于历史成本核算的银行会计系统是不小的挑战。公允价值计量不仅仅可能增加财务的波动性、考量报表编制者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还需要专门的定价服务机构提供估值服务支持。目前国内具备金融资产定价能力和资格的服务机构还不健全,在实施过程中很可能遇到无法计量的情形。
4.3 可能出现利润操纵现象
新准则的实施,在与国际接轨、鼓励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效应。首先,新准则实施短期会造成商业银行利润波动,尤其是境外业务及衍生金融产品业务较多的银行。另外,由于新准则在确认、计量、披露方面主观性增加,会计信息由谨慎向中性过渡,滥用会计准则现象随着新准则的实施可能不但不能得到遏制还会进一步蔓延,会计信息质量短期内可能会恶化[11].
4.4职业判断和操作难度加大
新准则的规定基本是原则导向的,而且很多规定非常复杂、不易理解,大量业务需要会计进行专业和主观判断。另外,新准则在实务操作方面也有很多不明确之处,如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实际利率如何取得,未来现金流量如何测算等等。这既给报表编制者带来很大的自由裁量度,又增加商业银行准确、一致进行业务核算的难度,甚至会出现情况相同而会计处理完全相反的现象。
除此之外,在贯彻落实新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银行业还可能面临着四大挑战:是否具备足够的熟悉新会计准则的财会人员;是否具备拥有丰富财务判断经验的业务人员;是否有合适的计量工具,准确测算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与摊余成本;是否有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新会计准则关于风险管理信息的披露要求[12].
5 对银行业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若干建议
新的会计准则,并不仅仅是会计政策的变化,而是涉及了从确认、计量到记录,报告的整个会计过程,将给传统的会计原则、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带来重大改变,对银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科目体系、核心账务系统等带来一系列的改变。因此,银行业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将是一项从观念到实践,从会计科目到核心账务系统升级,从前台操作到后台管理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才能实现向新准则的顺利过渡。
5.1加强内部管理,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要真正掌握和执行好新会计准则,必须加强两个观念,一个是市场观,一个是风险观,因为准则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来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把握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和结果。所以,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市场敏感度,丰富风险管理手段,探索运用量化模型有效识别、判断、计量和控制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在财务报告上提高开发银行企业价值。
5.2以公允价值为导向,真实反映损益
重视新旧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和过渡,考虑到公允价值计量涉及的问题复杂,可将公允价值首先用于信息披露,以使银行业在过渡期内更好地积累经验,并创造条件逐步扩大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 .
5.3强化组织培训,提高相关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强化对《暂行规定》及相关国际会计准则的学习,提高会计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新准则将对银行的会计核算、损益确认以及营业利润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给各层次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带来深刻挑战,提升相关专业人员对《暂行规定》及相关国际准则的理解和消化,对推进有关会计准则的实施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有关金融工具国际准则和国内制度的理解、运用实务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就《暂行规定》文义的理解掌握、实务操作等方面组织学习。加强对会计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保证财会部门及业务部门的所有员工都熟悉新准则,会用新准则,就显得非常必要。
需要强调的是,新准则的实施,不仅会给商业银行的财务核算带来很大的变化,而且会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乃至整个经营管理体系、理念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对准则的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专业方面,而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尤其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分支行行长的培训。从整个金融工具有关准则的条文来看,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财会专业的影响。尤其是公允价值的引入和“盯市”制度的建立,使银行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受利率、汇率、价格等指标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同时,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的逐步放大,潜在的巨大风险将相伴而生,如果风险控制系统不到位,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巴林银行”、“中航油”的惨痛教训应该引起商业银行的足够重视[13].
5.4明确部门分工,加强部门协调
新会计准则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财会部门能够独自承担的,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共同配合完成,如资金、信贷、综合计划、信用、营运等相关部门,这决定是否能够真正贯彻准则要求,规范管理行为。为使银行成为成功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首家开发性金融机构,巩固和增强市场地位,准则实施需成立新会计准则实施工作组,由行领导牵头,财会局长挂帅,相关业务局专人参与,方可有效推动。明确部门分工,加强部门协调,整合现有的业务管理模式、操作流程,实施新准则需要采集的信息量多,信息涉及的业务面也非常广,大部分信息需要业务部门提供。因此,新准则的执行需要所有员工共同参与、密切配合,按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对历史信息进行采集整理,重新梳理现有的业务管理模式,操作流程,将新准则的要求融入日常业务管理工作中。
5.5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协调,增强监管力度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价值计量部分业务时,需要对未实现的损益进行确认,与税务部门据实纳税的基本原则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会影响银行的各项税收负担。此外,我国会计制度、税收制度以及监管当局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监管部门应与财政部、国税局加强沟通和协调,明确未实现损益纳税的税收政策、贷款损失税前的抵扣标准等,以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监督标准和会计标准良性互动。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机制已经基本建立,监管部门要进一步督促银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必要时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增强市场约束对银行经营的影响。考虑到银行业自身的风险,信息披露过程只能是渐进式的,监管部门要适度把握,确定时间表,按照新会计准则和银行监管的要求,逐步完善银行业信息披露机制。
一、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影响
与原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准则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以及收入、费用的确认条件和计量行为,在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同时,引入公允价值属性;新增了“金融工具确认及计量”、“套期保值”、“金融资产转移”等会计准则,更加规范了减值计提等业务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行为,填补了我国会计标准在这些业务领域的空白,进一步加快了我国银行业会计的国际化步伐。
1. 对金融工具的影响
1.1金融资产与负债分类的变化
随着金融创新程度的加快和衍生工具的发展,金融工具长短期的界限变得模糊,所以从流动性分类划分,无法真正反映出资产和负债的本质属性。新会计准则改变了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对投资和负债采取长、短期分类核算的方法,而是按金融工具属性对金融资产和负债重新进行分类。新会计准则将金融资产分为4类: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则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
1.2金融资产与负债确认和计量方法的变化
原会计制度规定银行的各项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而新会计准则中则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明确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使银行的资产和投资价格更接近市场价值,更能真实反应一定时期银行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1.3衍生金融工具及套期业务的处理
新会计准则明确要求银行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同时要求在会计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价值,以便及时反映交易的盈亏状况。对于套期业务,新会计准则要求在相同会计期间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的抵消结果计入当期损益。
1.4资产减值准备的调整
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减值的规定作了较大的调整,改变了贷款按五级分类计提减值准备的做法,要求按现金流折现法计提减值准备,即按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按该金融资产实际利率折现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负差额进行计提。这可以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对减值准备计提额的影响,从而能够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更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使得银行更准确地把握金融资产减值可能造成的损失。银行非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银行无法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其利润将更为真实。
1.5金融工具披露的深度和广度发生变化
新准则既要求披露金融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又要披露金融资产负债的会计政策、计量基础、确认条件,特别是在金融管理的信息披露方面,不仅要求披露金融工具管理的目标和政策、风险控制流程、工具分析过程及其估值模型,而且金融工具对资产负债的影响和结果均作出了相应要求。
2. 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的影响
按照新会计准则,要对关联方企业详细情况进行披露,关联方主要是股东,关联方交易类型主要是向股东发放贷款,如江苏银行镇江分行,20__年4月末向股东发放贷款8.23亿元,银监局对关联方交易有严格要求,但在会计报告中披露未作出强制性要求,新准则实施后强制要求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也将产生一定影响。
3. 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新金融会计准则中对金融工具分类及分类标准的改变,衍生工具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核算,一方面大大丰富了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对于风险的表现更加全面;同时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主要计量属性,风险的变动及时反映到当期损益表中,对银行的资本机构净利润、净资产、资本充足率等关键指标产生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易受利率和汇率等价格指标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加之我国银行机构对规避这类风险相对经验不足,必然会加剧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波动。
二、新金融会计准则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几个难点
1、经营效益的不稳定性增大
实施新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引起财务报表状况的较大起伏,将给银行的损益确认标准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最显著的是银行持有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变化要直接计入损益,金融资产价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变化幅度以及变化方向都难以确定,而且变动频率将导致财务状况以及盈利能力的频繁波动。
2、公允价值的测算难度
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获取方式做出了规定。首先,不同类别资产的公允价值获取方式不尽相同,对那些没有活跃公开市场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相关人员的专业判断或委托评估公司评估,这种判断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留下了操纵当期利润的一道关口,因此如何合理设计公允价值的获取方式,并确保公允价值的准确性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其次,由于获取公允价值要涉及银行的信贷管理、金融市场、国际业务、个人金融、财务会计等多个部门,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和整体协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实际利率法的应用
在贷款、债券资产等业务核算中要频繁使用实际利率法。对于固定利率的贷款和债券资产的实际利率的计算,即固定利息收入与金融资产以及相关手续费之和的比值,需要具体核算在每笔贷款中所支付的相关手续费,这是难以精确计量的。对于浮动利率的贷款和债券资产,其实际利率的计算要基于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判断,如何确保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也是一个难点。同时,实际利率的不断变化也会增加银行损益的波动性,可能会削弱银行披露的会计盈余的稳定性。
4、资本充足率管理的难度加大
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增加了风险资产,导致计算资本充足率的加权风险资产发生变动,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加剧了附属资本的变动,按可收回金额现值与账面值的差额提取减值准备后,导致损益的波动,从而影响附属资本。这些变化将增加银行资本的波动性,使上市银行资本管理面临新的课题。
5、核算及管理系统的更新开发
应用新会计准则并不是简单的会计政策的转换,特别是银行机构,在会计核算方面,如新准则要求商业银行推进统账制(外币业务发生时直接以本币记账,月末再对每个账户进行估值)、大量“现值”的引入,以及新口径信息报告等,要求商业银行对现行的会计核算系统、各种业务交易系统及内部管理等电子化进行改造或开发;在管理方面最为关键的是把新准则的精神和实质“植根”于银行自身的核算及管理体系中,让整个核算流程及管理体系符合新准则要求,而且能够把这些信息用来管理资本、风险和业务,做到“管理流程层面”和“会计账目层面”的切换真正与新会计准则对接。
6、与税务政策存在诸多差异
目前,税务监管当局尚没有明确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纳税处理,特别是企业所得税中诸多情况,商业银行出于纳税考虑,不敢轻易将原来的核算方法完全摒弃。但同一套会计核算系统又不可能同时支持两个差异很大的法规制度,即使在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做纳税调整处理,也将非常复杂。以固定资产折旧调整为例,税法规定残值率为5%,而新会计准则未规定残值率,两者折旧年限规定也不同,带来长期大量的纳税调整计算,工作量巨大;又如,新准则按照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改进了成本核算项目和方法,要求企业考虑预计环境恢复等资产弃置费用等,将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引入会计系统,以更为科学、全面地反映成本信息,但税法中未明确此类成本费用能否在税前扣除;再如,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后,因某时点上资产公允价值上升或下降,导致企业在损益项目上列示收益或损失,此类收益或损失如何在税收上进行调整等。
7、统计口径的差异
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商业银行按期限对金融资产及负债分类,如存款分为活、定期存款,有价单证投资划分为“短期投资”、“中长期投资”两大类,贷款则先划分为自营贷款、委托贷款核算,再将自营贷款划分为短期及中长期贷款进行核算,这基本与金融统计指标相一致。在新准则实施之后,将改变金融资产负债传统按期限的分类方式,而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到期类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贷款及应收账款;将金融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且资产与负债的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资产负债分类方式的改变能使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更为全面、风险判断更为有效,但商业银行统计部门难以将现行金融统计指标与调整后资产负债进行简单的划分和对照,需要重新建立一套与新会计准则相适应的金融统计指标。此外,新准则下,公允价值的引入及资产负债范围的扩大(将衍生工具隐含的各种权利和合同义务确认为金融资产或负债,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以及其他不能满足终止条件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纳入表内核算),也给金融统计部门带来数据难以估量的困难。
8、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变化将增大
当前上市银行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诸如信息披露标准不尽统一,形式不够规范,内容不够全面,频度不够及时等突出问题。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列示和披露作了详细的规定,信息披露将更加统一、严格、规范和透明。突出表现:一是强调信息披露的全面性。要求银行应当披露对金融工具所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计量基础等信息。二是强调对风险的披露。要求银行应当披露与各类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描述性信息和数量信息,应当披露所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的风险价值或敏感性分析及其选用的主要参数与假设。
9、人员素质的提升压力
由于金融资产、负债分类标准和核算要求的改变,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和应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收益,银行会计人员所熟悉的会计理念和核算要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会计人员既需要对知识进行全面更新,又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有效解决新准则体系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镇江市上市银行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具体情况及存在问题
镇江市各上市银行为落实《企业会计准则(20__年版)》,均做了大量的业务培训和系统转换工作,并制订了相应的制度措施,分步逐层推进。新会计准则执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从形式上看:在分步推进实施的机构,目前在总行层面实现了报表披露与新会计准则的对接,但在分支行则仍然沿用旧有的标准。我市除江苏银行外,各上市银行报表转换均集中在分行及总行层面。基本路径是由各分支行负责信息采集填报,省级行负责对信息采集表的汇总、审核和加工,编制调整分录,生成转换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附注,然后提供给总行转换合并报表所需信息资料,由总行统一实现转换。虽然由其总行统一披露的会计报表达到了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但各分支行对本单位的数据调整结果并不知晓。在一次性实施转换的机构,其各类会计报告从总行到各分支行均实现了对接,但存在以下几类问题。如我市江苏银行按照总行的工作布置,于20__年1月1日起实施新会计准则,在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做好系统转换及科目拆分和调整工作后,于20__年3月22日起使用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科目,其各类业务报表体系立即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新会计准则科目设置不能完全满足全科目金融统计要求,主要涉及到存款类明细指标有:活期存款明细:如0698工业存款、0701商业存款、0706建筑企业存款、0712农业存款、0713城镇集体企业存款、0714乡镇企业存款、0715三资企业存款、0716私营企业及个体户存款;活期储蓄存款明细中0737个人银行卡活期存款、1307储蓄账户存款、1308银行卡外个人结算账户存款等,这些存款类指标数据无法从系统中采集,目前这些指标的数据只能匡估上报。二是江苏银行各分行新系统不是同时上线,而是分批上线,这样一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二来影响与历史数据的可比性。而且在同一个统计区域,不同格式、不同计量方法的会计指标数据无法归并,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经济金融情况。
2、从内容上看:由于新准则引进公允价值、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等理念,会计计量基础有重大变更,但目前各金融机构执行尚不到位。如:贷款业务,根据新准则,贷款应按摊余成本进行计量,并以此为基础按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收入,当贷款发生减值时,应将其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贷款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当前各银行对贷款本金与利息收入的计量,考虑到一是按新准则计算的贷款利息收入与按现行制度确认的利息收入差异较小,二是目前境内行营业税仍执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应收未收利息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__]182号),该通知与新准则的规定差异较大,若按照新准则在账面上确认利息收入,需要对账面利息收入做大量调整后才能作为营业税纳税基数,并可能面临向税务局的大量解释工作,因此,为便于操作,账面仍按照现行核算制度,区分应计、非应计贷款分别核算,其结果与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的利息收入的差异,在总行报表层面统一调整。存款业务,根据新准则,存款应按摊余成本进行计量,并以此为基础按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支出。各行鉴于按新准则计算的存款利息支出与按现行制度确认的利息支出差异较小,对存款业务的核算制度暂不作调整。
3、从执行力看:由于新准则要求
企业管理层从叙做某项交易的主观动机出发,根据持有某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意图、能力等因素对其分类,并对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或负债,分别采用公允价值或按照摊余成本计量。这就意味着,在对经济事项所涉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进行确认、计量时,将进一步加大管理层认定的比重。因此大部分的确认、计量集中在各商业银行的总行,基层行对此既不需要了解也无法了解。据调查,我市各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对新准则的实施仅在报表转换操作的层面有所了解,对于深层次的背景和依据则一知半解。 四、有效推进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建议
1、注重经营理念的转变
一是要充分理解新准则中所阐述的关于公允价值、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等概念的含义,进而理解这些概念中蕴涵的科学管理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运用到日常运营、流程改革和系统改造中。二是不断转变业务增长方式,实现商业银行战略转型。通过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等新业务的方式提高盈利水平,做到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相统一,从根本上提高银行业务发展质量、增收创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2、明确部门分工,加强部门协调
实施新准则需要采集的信息量多,信息涉及的业务面也非常广,大部分信息需要业务部门提供,因此,新准则的执行需要所有员工、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按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对历史信息进行采集整理,重新梳理现有的业务管理模式,操作流程,将新准则的要求融入日常业务管理工作中。
3、构建公允价值的计价模型系统
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商业银行需做到:使用公允价值法时,能够实现与其风险管理框架以及董事会批准的整体风险承受力相一致的风险管理目标;采用适当的估价方法,金融工具能以可靠的公允价值计价;定期披露涉及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等各方面的非财务性信息等。而要做到这些,商业银行就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和升级。首先,要按照持有的目的区分金融资产,对金融资产的价值按市场波动情况实行动态评估、管理和考核。其次,要按照新准则的要求改造现有的财务会计系统,进一步完善相关业务管理系统,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满足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此外,还应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新的处理方法;对公允价值的来源进行甄别,对现有核算系统进行改造;增加投资,改进内部系统和程序,使其能实现对复杂金融工具的估值和处理。
4、建立健全保证新准则体系贯彻实施的配套制度
一是建立新的会计核算制度。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难以适应新准则中所要求的金融资产、负债分类方法,银行业应坚持审慎的会计原则,规范会计核算,从制度上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迎接新准则带来的挑战。二是建立与新准则相适应的综合统计制度。目前我国处于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交替阶段,资产的分类与计量均有所不同,首先应针对不同机构实行分类推进,其次立足新准则,扩充原指标体系内容,建立一整套的金融业综合统计指标体系。
5、注意与其他监管要求的协调和配合
财务数据是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监管的基础,因此,商业银行在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同时,还必须同时考虑财政部相关财务政策及银监会、人民银行相关监管政策的要求。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原有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了变革性的调整,在实施准备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和其他监管要求的协调。
关键词:会计准则;金融;银行;监管
2009年,新金融会计准则在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都开始施行,新准则的实施对提高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可比性,完善风险管理,提高经营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是一次重大的会计制度变迁。会计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在银行监管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必然影响相关监管指标的计算口径。我国银行业监管是一种多元监管体制,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审计机关都在不同层面履行着监管职能,形成了以银监会监管为基本出发点、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那么,监管体系如何面对包括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在内的一系列变革给我国银行业监管带来的新挑战呢?
一、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影响分析
1.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财务的波动性
公允价值计量要求银行在交易事项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化时,及时将这些价值变动在报表中予以确认。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有利于其在表内反映,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更符合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惯例和现代化管理风险技术,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商业银行的真实财务状况。但相应的,公允价值的运用也会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产生负面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变动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在宏观经济形势出现急剧变化,利率和汇率出现大幅度调整,股票价格大幅涨跌的时期,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化会使得财务报告波动性上升,导致市场对银行经济价值的错误判断。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市场发展程度的制约,非完全有效市场中资产的价值确定依赖于银行所采用估价模型的科学性,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人为操纵计量结果,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2.衍生金融工具披露,改变了资本的计量范围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合约成交后,要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进行表内核算,改变了银行资本计算的范围,也影响了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而这种确认和计量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等。目前,金融风险的确认、计量和分析技术,是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也是新巴塞尔协议给我围商业银行带来的最为严峻的挑战。
3.新资产负债分类方式,提高了风险管理的要求
新会计准则改变了传统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方式,改为按持有意图和目的对金融资产、负债进行分类,并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同时规定,资产与负债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这种分类方法不仅有利于引导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从风险角度科学合理地分类、管理和监控各类金融资产和负债,也有助于利益相关方对银行风险管理作出有效判断。
4.新减值准备计提方法,减少了盈余管理的随意性
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而且规定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随意转回,只有客观证据表明资产价值已经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确认的损失才能转回。相对于五级分类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更加客观、公允,可以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更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需要强调的是,按照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可计提减值准备,已冲销的贷款损失,以后又收回的,其核销的贷款损失准备可以转回。在这种规定下,商业银行通常先大量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第二年再冲回,以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关于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规定杜绝了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随意性。
二、新会计准则对银行业监管的挑战
1.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是银行业监管面临的最大挑战
不可否认,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公允价值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更有价值;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使用使利润操纵更为容易,公允价值的使用可能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无疑会加大银行财务的波动性,公允价值变动必然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和股东权益,甚至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市场发展程度的制约,现阶段国内许多金融工具发展刚起步,市场化程度不足,资产的估值严重依赖于银行所采用估价模型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目前各大商业银行都开发了自己的估值模型,不同银行采用不同的估值模型后,公允价值的变动对净资本等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监管部门将很难区分不同商业银行公允价值变动的真实背景,这样监管部门的横向水平监管效果就会因银行不同而有所区别,监管部门会被迫对商业银行采取差异化监管,监管部门的公平监管原则难以维持,从而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贷款风险管理的冲突
新准则将贷款减值损失界定为贷款的账面余额与使用其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得到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而且“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并规定:债务工具减值损失转回可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这些规定缩小了金融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但与银行监管机构的观点存在一定差异。银行监管机构的观点是用经济增长时期贷款准备金的储备来吸收经济衰退时期的损失,以预提方式防止将来的贷款损失,如2002年《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中指出:“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2006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贷款信用风险的稳健评估》也强调,应“确保根据信用损失估计值计算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方法合理且符合审慎性原则”。
3.新会计准则增大了对市场风险审慎监管的难度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商业银行应将交易性业务与传统的银行业务分开。交易账户按市场价格计价,银行账户按照历史成本计价。而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重新分类,极大地拓宽了按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工具范围,并且允许持有待售资产与持有到期投资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换,套期会计的采用将衍生金融工具与其对应的基础工具的会计核算集中在一起,使得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界限更加模糊,增加了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审慎资本监管的难度,给商业银行监管套利带来了机会。
三、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对策
1.改进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构建合理的风险评价体系
既要依赖于会计系统提供的基础信息,又要保持监管的审慎性。在监管与会计的分离问题上,资本充足率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和尝试,而且已经被国际金融界广泛认可和接受。一般来说,会计上使用资产负债率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资本充足率作为监管部门衡量银行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是第一个实现监管和会计对偿债能力评价分离的指标。为了应对新会计准则的挑战,欧盟修改了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其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2.积极创新监管方式,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性
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是成熟的市场环境,但我国金融市场远没有达到充分竞争的水平,公允价值的确定缺乏必要依据。采用估值模型测算公允价值,对电子化数据系统以及有关专业人才的要求极高。另外,在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中,人为主观判断的因素较多,势必影响到公允价值确定的准确性。要剔除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公允价值得到真实反映,则需要在监管方式上创新。银行业监管部门要积极推进商业银行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引导商业银行加快开发内部评级法,可以尝试考虑不同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净资本等来区别开发内部评级法;对同一产品的确认和计量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式,对相同产品的确认及计量则可以由几家银行协议确定,这将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银行业协会或监管当局应该充当这一过程的主导,可以通过挑选几家成熟的上市商业银行,披露其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接受市场反馈,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估值范式,给其他商业银行提供参考和借鉴;加强对相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的管理,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公允价值计算的可靠性。
3.加强窗口指导和审慎监管,切实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针对新会计准则关于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内确认和计量的要求,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和指导。从审慎经营的原则出发,督促商业银行要尽快提高对金融风险进行确认、计量和分析的技术,尤其要提高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强化内控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国际金融竞争风险,维护金融运行稳定。
4.创建新的评价体系,确保统计口径的一致性
新的评价体系应建立在整合新旧两种不同会计准则的条件下,通过分项记分的方式,对不同标准下的数据或指标采用分析权重和变化趋势的方法对其分值予以调整,并可将其单项列出以便于各商业银行之间进行比较。对于单一银行的评价依然采用通过数值分析的角度加以判断,对于多银行的评价应该以分值为主要的衡量依据。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增加商业银行新准则实施进度、公允价值计量指导性标准两个部分。商业银行新准则实施进度主要记载各商业银行对新会计准则实施颁布的相关政策、制度以及计量方法和标准,并由商业银行分行报备其执行相关调整政策的进展情况。而公允价值计量指导性标准旨在控制资产、负债(尤其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计量时的不准确性。作为监管部门可运用其自身认定的统一标准去衡量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真实性,新体系应重点关注偏差过大的商业银行相关要素,在对各商业银行作出评价时应利用这一标准去调整其相应的分值,从而削弱由于公允价值认定不一致给商业银行的评价带来的偏差。
参考文献:
[1]张莉.新会计准则对银行业监管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财会通讯,2009(3).
[2]程丽丽,许莉.新金融会计准则对银行监管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8(12).
(一)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
从公司年报中可知,东风汽车在2012年度的利润总额为1.86亿元,同比减少70%。其营业利润为-1.15亿元,同比减少126.6%,其中管理费用的同比增长对营业利润的减少影响较大,增长额2.74亿元,增长幅度为35.45%,同时,2012年期间,营业外收入同比增长43.91%,增长额为1.1亿元,营业外支出却同比下降12.05%,减少0.06亿元。因此,在利润总额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营业利润同比下降126.6%,同时营业外收支净额大幅增加,从而导致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占比下降。从公司年报中可知,该公司2013年的利润总额为3.66亿元,同比增长96.60%,其营业利润为0.94亿元,同比增长182.44%。由公司年报披露可知该公司为了产品销量,结果导致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占比比上一年增长87.36%。由此可以看出,东风汽车表现出一定幅度的波动性。
(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2011年度,该指标值为-1.11。本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上年减少9.77亿元,同比下降271.44%。其中,由于该公司的经销商资金回笼周期较长,导致该公司的流动现金减少,同时与该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有关的各项税费有所增加,从而导致现金流量大幅下降,致使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出现负值。由此可以看出,该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分布不均匀,盈余的现金保障程度不高。
(三)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从调查中可知2011年~2013年的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均小于每股收益,则每股收益都得不到相应的现金保障。从公司盈余的持续性来看,通过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指标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到,东风汽车利润总额的主要来源是经营活动产生的营业利润,但在2011年和2012年,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占比明显下降,表明该公司的盈余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但波动程度相对不稳定。从公司盈余的现金保障程度来看,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2011年~2013年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均小于每股收益,因此这三个指标都反映出东风汽车盈余的现金保障程度不高。
二、公允价值的计量给东风汽车盈余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其他综合收益占综合收益总额比重
从调查数据中得出,东风汽车的其他综合收益占综合收益总额从2009~2011年一直在下降,但是在2012年该指标所占的比重达到最大,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该公司年报中可知2009~2011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化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占其他综合收益的比重都大于90%,此外,东风汽车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有一项,在2009年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11年将其全部出售,实现投资收益0.75亿元,占当年净利润的13.51%。因此该公司可能会选择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出售时间来平滑利润,因为2011年公司的营业利润相比2010年下降27.1%,若东风汽车年报中的投资收益不包括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投资收益,则营业利润相比出售前下降了39.83%。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比重
从该公司的年报中可知该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开始下降,是由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则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负。而在2010~2013年之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比重则为0%,这是因为该公司只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而该公司在2010年把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全部出售,所以导致该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0。因此东风汽车在股市高涨时,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就会增加,是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导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使得该公司会全部出售其交易性金融资产;反之,则会给该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对公允价值计量下东风汽车的盈余管理治理提出政策建议
(一)建立公允价值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外部监管
由东风汽车的年报得知,公司在2011年组织并了内部控制手册,但其中没有发现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等相关内容,这并不能使员工更好地了解公允价值内部控制制度,为此公司应当建立相应的公允价值内部控制决策程序、及其制度。此外,还发现东风汽车公司外部市场的监管力量缺失或者不到位,致使该公司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进行操纵。同时,当该公司失信的成本小于收益,企业就会选择进行盈余管理,因此,针对东风汽车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操纵行为,监管机构必须建立起长效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
(二)加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
从东风汽车年度报告中得知,该公司只简单的说明了哪些项目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允价值的具体确定方法及估值技术的选择和运用没有进行具体的披露,给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带来的参考价值带来局限。因此,公司应在现有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充分披露东风汽车对公允价值确定的依据、使用估值假设和估值方法等信息,并且该公司应充分加强披露与非经常性损益有关的公允价值信息。
(三)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关键词】 次贷危机; 表外融资业务; 公允价值计量; 风险披露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延续已导致全球经济受挫。国际金融市场也正在经历着重组与改变。金融危机虽然不是会计问题,但它的影响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对会计界造成了很大的震动。特别是金融界发出了要废除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呼声。面对这种冲击,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协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协会(IASB)联手对此作出了反应。本文将跟随国际会计准则协会(IASB)的思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水平为目的,从表外融资业务,公允价值计量和风险披露等三方面谈对次贷危机中涉及到的财务会计问题的认识。
一、表外融资业务(Off balance sheet finance)
表外融资描述的是融资业务按照严格的法律要求界定时将导致负债和相关的资产不能体现在资产负债平衡表内。这种交易能够避免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从而改善其杠杆比率和资产报酬率,以吸引投资人达到进一步融资的目的。举例说明,比如金融机构提供的保理服务,企业可以通过向金融机构出售应收账款并获得现金来达到融资的目的。从表面上看,该项流动资产不再列入企业的资产负债平衡表内,且当期的收入增加。但是这种会计处理方式只适用于无追索权保理业务;若对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也采用这样的会计处理,即使用了表外业务来避免对负债的确认。正确的处理方法应当是,在资产负债表中保留该项应收账款,同时将所得收入列为企业负债,并在损益表中确认财务费用。
在商业银行中,利用金融工具来从事表外业务的做法很普遍。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IAS 32金融工具:列报)中规定,对一项金融工具,应根据合约产生的权利或者义务来确认相应的金融资产(包括衍生工具)或者金融负债。同时,第32号准则也说明了何时可以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终止确认。只有在金融资产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转移,或者实际控制已转移的情况下,才可以终止确认金融资产;只有当金融负债已经被清偿或到期时,才可以终止确认金融负债。
下面就以次贷危机中国际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从事的表外业务来说明。某些投资银行为了将低质的房屋抵押债券不列入其资产负债表中,出资设立了结构性投资载体或工具(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or SIVs)。通过将次级抵押债券卖给这些SIVs公司,投资银行可以充实新的资金,并减少了负债从而美化了资产负债平衡表。当SIVs公司将这些债券再卖给其他投资人时,投资银行便可以确认利润。
问题是这些SIVs是独立于投资银行的实体么?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IAS 24 关联方)对关联方有如下定义:关联方指能够控制报告企业,或对其有重大影响的一方,包括母公司、子公司、合营企业、所有者及其家庭成员、关键管理人员及离职后福利计划,并规定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该规则里提到必须披露的关联方交易的例子就包括融资安排下的转移(包括现金或实物形式的贷款和权益性投资)。
大部分的投资银行通过对SIVs提供信贷额度,从而对它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控制或影响,所以这些投资银行和SIVs属于关联方。由于投资银行卖给SIVs的债券并不能满足终止确认的条件,因此正确的做法是确认相应的金融资产和负债。投资银行应将抵押债券产生的负债保留在自己的账面上,并记录所有的投资损失。可是在初期,许多银行利用表外业务,通过不合并SIVs资产负债表来模糊投资人的判断。后期,有些银行出于名声或者不想让SIVs破产的角度,同意SIVs并不是和投资银行相分离的独立公司,遂将SIVs的交易入账并登记其损失。但是当这些以前未记录未披露的债务突然出现在投资银行的报表上时,投资银行的股东们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导致了许多诉讼案件的发生。美国花旗集团(Citigroup)在2007年第四季度将490亿美元SIVs损失入账的时候,其股票价格就开始下跌。
国际会计准则协会(IASB)对表外业务做出的表态是,IASB将协同其他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加快完善表外业务的会计披露标准。而目前针对表外业务正在进行的两个项目是企业合并(Consolidation project)和终止确认(Derecognition project)目的是减少表外融资项目,尽可能地将其纳入资产负债表中及明确可以不予确认的条件。这两个项目备案在国际会计准则协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协会(FASB)趋同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
二、公允价值的计量(Fair value measurement)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次贷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充满了质疑。以金融界为主的人士及政治力量批评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助燃了次贷危机。他们认为由于持有债券的公允价值下跌,投资人信心丧失而继续抛售债券,加速了债券价格的进一步下跌,进而造成了恶性循环。
但是,事实上,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并不是从首次确认开始就被硬性要求采用公允价值方法计量的。国际会计准则协会(IASB)第39号关于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IAS 39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主要是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下面首先来了解美国财会准则对此的规定。美国FASB公布的财务会计准则第115号(SFAS 115)关于债务证券有以下三种分类及计量的要求:
一是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Held-to-maturity securities,HTM),应按债券周期摊余成本计量;二是交易性债券(Trading securities),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化确认为损益;三是可供出售的债券(Available-for-sale securities,AFS),也是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化确认为损益。
该规定不适用于未证券化的贷款。但当抵押贷款转变成抵押贷款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时,他们就属于该规定的范畴。所以当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购买了这些抵押证券时,他们是可以选择将这些债券按摊余成本计量还是按公允价值计量。可是由于他们一方面期待债券价格上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带来收益;另一方面他们并不认为这些债券会被持有到期,从而将这些债券划分为以赢利为目的的交易型债券或可供出售债券,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 39)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为四类:
一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at fair value through profit or loss FVTPL);二是持有至到期投资(Held-to-maturity investments HTM),按摊余成本计量;三是不为交易而持有的贷款和应收款项(Loans and receivables-LR),按摊余成本计量;四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Available-for-sale financial assets AFS),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美国FASB公布的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FAS 157)将公允价值的决定划分为三个层次或等级(Fair value hierarchy):
第一层次公允价值是根据计量之日,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报价来确定;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不适用的条件下,即市场交易不活跃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可以根据相似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其他可参考的价格模型等;第三层次是在以上两层次都不适用的条件下,即没有交易的市场中,公允价值的确定要求企业按照自己内部的主观假设建立估值模型。
IASB对公允价值也有类似的层次划分。
在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论中,会计界人士认为正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及时并真实地反映了次贷危机中的问题。尽管金融机构或投资银行批评公允价值导致他们手中的债券价格不断下跌,但是事实上这些机构或银行已经根据第三个层次的内部估值模型,低估了他们的损失,美化了他们的财务报表。而经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查,他们的实际损失则要更加严重,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就是如此。雷曼兄弟公司在2007年已经受困于次贷危机,但其2008年3月第一个财务季度报告仍然报出了4.89亿美元的盈利。这些盈利大部分是按内部模型估值所得。雷曼对其65亿美元担保债务凭证仅减记了2亿美元,实际上,这些凭证已基本没有价值。
面对质疑,美国FASB与IASB也联手作出了相应的反应,分别解释或声明,在相关市场信息不可得时,允许在流动性匮乏的市场中采用内部预期现金流贴现值的方法计量。IASB更是在2008年10月13日了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 39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IFRS 7 金融工具:披露)中关于金融资产重新分类的修改。允许已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的企业,可依新规定,在满足限定条件下,重新归类资产。这就是说满足某些条件后,原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债券(FVTPL)或可供出售的债券(AFS)可以重新划分为按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和应收款项(LR)或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HTM)。需要说明的是,可供出售的债券(AFS)在原有的准则下即可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HTM)。通过重新分类,企业可以将重新分类日的公允价值作为新的成本,以后按照摊余成本方法计量。IASB还允许这种调整追溯到2008年7月1日,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企业减少按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损失。
IASB目前正在进行的很重要的项目之一即是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目的是为了更加规范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预计该项目的征求意见稿将于2009年上半年出台,而最终指导性规则预计于2010年完成。
三、对风险的披露(Risk disclosure)
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本意是为了降低企业各种投资的风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IFRS 7)对金融工具有全面披露的要求。披露不仅包含关于金融工具重要性的信息,还要包含相关的风险性质和程度。而对后者的披露,即是对风险的定性和定量的描述。性质上要求披露每种金融工具所面临的风险,管理层的目标,政策和风险管理的过程等。程度上要求披露在报告日的风险暴露程度的定量的描述,这包含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风险集合的描述。
此次次贷危机中,对某些衍生工具的披露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次贷危机的核心是非传统贷款的爆发,包括次级抵押贷款。这些贷款由房屋抵押经纪人卖给华尔街的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再次将它们包装成更加复杂的结构债券,将大量的信贷违约调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及其它与债券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销售给各种金融机构、对冲基金和投资人。由于CDS是场外交易的衍生工具,没有专门机构监管它的交易,另外持有者不愿对其风险进行真实的披露,导致CDS的市场有很大的不透明性。
信贷违约调期(CDS)是指违约调期的买方将定期向卖方支付一定费用,一旦对应第三方信用违约发生,CDS的卖方就要向买方赔付损失。因此当信用违约率上升后,对于CDS的卖方而言,赔付的损失也就跟着上升。美国国际保险集团(AIG)自2006年以来,其CDS的成本就急剧上升,但AIG并未重视它的风险。在2007年第四财季出现亏损之前,AIG从来没有在其年报中披露过CDS。2008年初AIG宣称,根据内部估值模型,由于CDS产生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最终AIG在3月底宣布了因CDS而减记了超过110亿美元次贷相关衍生资产。2008年11月10日AIG了第三季度财报:该集团亏损245亿美元,其中,CDS业务当季的资产减记规模超过70亿美元。可见正是CDS导致AIG陷入了流动性和资本不足的危机中。
作为CDS的卖方,正确的披露应该是既在资产一边确认获得类似年金的固定费用的收益,也应在负债一边根据第三方违约发生的概率,及时计提自己的或有负债或准备等。这也符合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此外,财务报告中的问责制,要求诚实披露即使是对自己不利的消息。在对高杠杆的披露上,虽然投资银行在年报上体现了自身的杠杆比率,但是由于有表外业务SIVs等的存在,真实的杠杆比率则更高。所以在对CDS和SIVs等工具的披露问题上,相应的银行和机构并没有做到诚实的披露,也就意味着企业实际存在更高的风险。
IASB表示他们会完善国际会计准则,从而可以对估值模型、方法及与估值相关的不确定性进行更全面的披露。为确保各企业真实披露有关自身风险暴露和潜在损失的信息,IASB正在复核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IFRS 7)的有效性。IASB在2008年10月15日了改进金融工具披露(Improving Disclosures about Financial Instruments (proposed amendments to IFRS 7))的征求意见稿以供公众讨论。它提出改进包括表外业务风险,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工具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等方面的披露。
FASB主席Bob Herz在2008年9月18日的演讲中谈到金融危机中得到的启示:“一个健全的市场要有合适的基础设施促进信息的流通,确认价格发现功能,支持必要的清算机制,并允许熟悉情况的交易方参与。有效的监管和调整、投资人适当的尽职调查和金融机构合理的风险管理程序都是形成一个健全市场的必要因素。”因此恢复一个健全的市场,需要所有人的努力。美联储正在寻求成为CDS交易部门的主要监管方。立法机构和各金融机构在内,也应认真思考危机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使金融市场回到正常的轨道上。IASB和FASB正在致力于完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人,应该不断地学习和完善,紧跟国际的变化,适应新的需求,提高财务报告的水平,从而有效和真实地反映财务会计应该传递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The IASB,IASB response to credit crisis [EB/OL],,2008.
[3] The FASB,SFAS 115,1993.
关键词:企业投融资;新会计准则;影响
企业投融资为企业经营管理重要财务活动,对其经营状况存在较大影响。企业进行财务活动需大量资金支持,而有效筹资方式则是企业财务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新会计准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全新会计制度,对其在企业融投资的影响进行探讨有助于企业融投资决策可行性的有效保障。但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故对其在企业融投资中的影响加以影响极为必要。
一、新会计准则与企业融投资的含义
(一)企业投融资的含义。所谓企业融资,指的是以企业为主体向银行或群众进行资金筹集等活动,通过资金融通来确保企业内部平衡发展,使企业内部资金供求关系得以协调[1]。换言之,企业需以自身生产经营实际状况为依据,对自身投资水平进行了解,对金融市场加以调查,通过金融机构选取适用方式筹集资金的理财活动则是企业融资。
(二)新会计准则相关内容。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份最早执行于上市公司中,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对旧会计准则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保持同步,较之于旧会计准则,其更为健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为适用,具有较强的先进性。
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融资活动的影响分析
(一)融资环境。实施新会计准则,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债权人、投资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价。再加上资本市场、国有企业、金融等多领域改革同步深入,特别是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日趋合理,将有助于原先同信号模型、“新优序融资理论”、最优资本结构理论等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存在的偏离得到逐渐纠正。故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改善企业融资成本与融资方式,拓宽其融资渠道,实现融资风险的降低与融资环境的改善[2]。
(二)融资成本。(1)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借款费用主要包括借款的利息、溢价或折价的摊销、因外币借款所产生的汇兑差额、辅助费用。总的来说,对企业融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使得借款费用资本化资产范围扩大;②可予资本化借款范围扩大至专门借款与一般借款。(2)融资租赁成本。新会计准则规定,承租人应将租赁开始日期所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的付款额现值二者中更低者作为租赁资产入账价值,将初始直接费用计入租入资产价值。
(三)融资方式。企业融资以企业作为资金的融入者,指的是企业基于自身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与资金运用情况,结合企业未来的经营及发展要求,经由一定渠道与方式,向企业投资者与债权人或者内部积累而进行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融集的经济活动。实际经济活动中融资不仅是为了获取货币,还需获取所需物质或技术。融资方式按照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融资与短期融资,其中,短期融资多采用银行短期贷款、应付费用、商业票据、商业信用等方式融集;而长期融资通常包括长期债券、长期借款、融资租赁及股票等。
新会计准则引入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使得各类债券估值能够对企业资金融入情况予以真实反映,企业资金融入方式将日趋多样化。新会计准则中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规定有利于企业债券融资比重的增加,对财务杠杆加以充分利用以对企业运营进行调节,提高效率。新会计准则中融资租赁相关规定的出台给企业开辟融资租赁渠道奠定了基础。
融资过程中各类资产融入市场交易价格已成为企业融资成本确定的关键。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与各类资产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各类资产市场市场价值的确认将与实际更为接近,而企业融资也会逐步由金融资产拓展至实物资本,融资范畴将扩展至广义。于我国本土企业与存在跨国业务的企业而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及实施对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影响深远,而企业融资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又有助于各类资产市场活跃程度的推进。
三、新会计准则在企业投资中的影响分析
(一)投资分类。新会计准则将投资进行重新分类,根据管理目的将其分为交易性或持有待售或持有至到期,其计量方法相应为公允价值或者摊余成本,而会计科目则变更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及长期股权投资。另外,企业投资在获取资产后由于部分因素变化也可能只是投资重新分类,新会计准则对此具较详细规定。
(二)投资风险的揭示。新会计准则将“计划经济时代遗迹”完全抹去,政府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均是平等的“信息使用者” 。新会计准则依据当代会计环境加以调整,并与会计发展大趋势相结合,引入公允价值,以更好地对投资风险予以揭示。减值准则相关规定则有助于企业对投资风险的控制,避免企业粉饰其财务报表,防止企业提供虚假财务信息。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其初始成本的确定及后续期间的确认均以公允价值为标准。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则强调决策的适用性,进而有效实现了债权人、投资者及员工等利益相关主体的市场信息搜索成本。确立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合理应用公允价值及不可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等方法均使得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得以更为真是地对企业价值加以反映,有助于投资者特别是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所产生误差的缩小,促使企业经营者和企业价值二者之间直接关系得以在较短时间内体现于资本市场。
(三)投资管理工作更具复杂性。(1)投资分类确认的难度增加。新会计准则将原有的“短期投资”划分成“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但二者之间划分界限却不够明确,且资产存续期间因外界变化极可能致使资产需重新分类,使得管理难度增加。(2)“公允价值”的确认成本增加。企业在对投资资产进行管理时,需对其“公允价值”进行确认。理论上“公允价值”应取于活跃市场,但相关资产交易市场有时并不活跃,但此时焦点又集中在“公允价值”最近似替代的估值方法上,使得企业资产“公允价值” 确定的成本上升。
总结:会计准则主要用于对会计信息生产过程的规范,以确保会计处理集科学性、合理性与内在性于一体。企业通过实施新会计准则可更好地获取资金、转移信息,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新会计准则不可避免地会对企业融资的成本及效率产生一定影响,对企业融资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发展、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透明化与公开化均有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