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加强养老服务监管

加强养老服务监管

时间:2023-06-08 11:18: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加强养老服务监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加强养老服务监管

第1篇

一、持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加大养老服务供给。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推进万里社区15-2养老院建设;三源路福利院、沪嘉北养老院投入运营;推进上海城投养老院建设施工。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完成2020年度新建助餐场所建设,预申报15个;探索引进和培育中央厨房参与老年助餐工作;计划新建10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5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0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10个社区睦邻点,50个养老顾问点。强化养老服务政策支撑。推进长护险试点工作,落实“两项”补贴政策,研究制定本区长护险服务机构准入准出门槛。有序推进养老服务补贴与长护险的平稳衔接,完善养老服务补贴监督管理机制。健全养老服务保障。开展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精准化培训,坚持100%持证上岗率。完善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试点工作。加强养老机构运营监管。进一步做好养老机构运营考核相关工作,促进服务质量全面提升。落实养老服务项目化配送。持续开展2020年度“老吾老”计划、“适老房”改造、“老伙伴”计划、老年教育、老年维权等综合老年帮困项目。推进康复辅具进社区试点工作。

二、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持续提升救济救助水平。继续开展基层社会救助规范化检查活动,进一步规范本区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坚持例会制度,采用案例演讲、交流、分析等以会代训的形式,切实增强基层干部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理解和掌握,夯实基层队伍建设,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做好2020年春节慈善帮困工作。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有序推进。做好新增核对项目应对工作。建立街道、镇核对员互查机制,完善业务检查机制。慈善事业稳步发展。依托慈善超市平台持续开展“慈善四送”活动(慈善

进机关、慈善进学校、慈善进楼宇、慈善进社区)。完成慈善超市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加重物资帮困在慈善帮困工作中的比重。继续提升儿童福利工作。推进残疾人福利保障工作。落实2019年度社保补贴工作。开展新形态扶残帮困活动。

三、持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四百”竞赛活动。做好2021年居委会换届属地化人选的分析、排摸和储备工作。持续开展社区工作者“远航计划”,提升工作能力。推进居委会标准化建设。落实10家试点居委会的osm现场管理项目。指导相关居委会开展自治家园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区治理云平台建设,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做好受理中心人员在线培训和业务指导。持续发挥区运管中心效能,保障受理中心“一网通办”服务顺利开展。

四、强化社会组织服务监管

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发挥社联会党委统领引导作用,着力建设社会组织党建服务基地,提升社会组织党建质量。有序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工作,严格登记审查,强化社会组织发起人责任;加强部门协同,落实对社会组织负责人、资金、活动的管理。贯彻落实《慈善法》,依法开展慈善组织认定和监督管理。完善社会组织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建设,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结构;支持社会组织能力和品牌建设,提升社会组织数量和质量。举办上海市公益伙伴日相关活动,整合社会资源,促进跨界合作,传播公益慈善理念。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配合有关部门落实政府购买服务政策。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联合会建设,实现区、街道镇联动,深化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创新发展。推动社区基金会规范运作发展,与公募基金会对接,提升资金筹集和项目运作能力,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跨界融合,实现社区自治共

治。推进社区基金会品牌影响力建设,扩大社区基金会影响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自律自治,促进社区基金会规范运作。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业务培训,加强社会组织人才培养,强化社会组织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发挥社会组织园区及街镇孵化园地的集聚品牌效应,注重培育一批品牌社会组织和优秀社会组织领军人物,增强我区社会组织影响力。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组织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规范化建设等级评估参与积极性和覆盖率。加大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力度。加大社会组织执法监察力度,加强社会组织预警网络建设,完善社会组织监督反应机制。

第2篇

就业、社保、医疗、教育、供暖、养老、职业培训、住房等民生实事,都成为出席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关注的热点问题。

保障“暖房子”效应持续下去。2010年我省实施“暖房子”工程以来,效果十分显著,不仅暖了房子,更暖了百姓心。赵胜堂代表建议:“尽快出台全省供热管理条例,保障政策持续性实施。通过‘暖房子’工程,市容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普通居民区‘换新装’,成了特色小区。”赵胜堂说,据介绍,从2010年开始,吉林省委、省政府决定由政府投资,实施“暖房子”工程。目前,我省“暖房子”工程改造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对此,赵胜堂建议,应出台全省供热管理条例,保障“暖房子”工程改造完成后,政策实施具有持续性。

王祖继代表说:“保障性住房和‘暖房子’工程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走在了全国前列。”他建议:“白城要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有所突破,认真研究把风电开发与”暖房子“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利用风电来供暖,发展清洁能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让老有所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为此,代表们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

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化。聂永军代表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议案。“我认为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要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化,统一建立社区日间照料管理指导总站,负责各社区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的工作指导、人员培训、监督检查工作。”

农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李念福建议,政府应加大投入,通过新建、改扩建,对乡镇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扩大规模,增加设施等,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在农村,可以兴办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普惠。

规范民办养老院服务标准。修保代表建议,政府应对民办养老院建立规范化的服务标准,根据空间面积、服务内容的不同,建立统一的收费、服务标准。同时,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养老服务的投入,给予大型养老院床位补贴。

立法促食品安全。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事故不断发生,甚至引起了老百姓的恐慌,如何让老百姓吃到健康、安全的食品,代表们认为通过法制手段才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我省应制定食品安全条例。张廉君代表提出《关于制定〈吉林省食品安全条例〉的建议》。他说,为使《食品安全法》更具有操作性,更符合地方实际,应结合我省实际,细化内容,通过制定“食安条例”进行明确和细化。

立法保证学生营养配餐。吴杰代表建议应加强学生营养配餐管理。她说,一方面通过对学校食堂的全面监管,提高标准。另一方面积极促进有资质、有实力的社会企业发展学校营养配餐事业。并出台专门的规章制度乃至出台一套专业化的法律标准。

保障药品安全。药品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药品安全更是老百姓健康、安全的保障。

第3篇

一、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内涵

1.社会养老保险

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国家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针对人民的体质和劳动力资源情况来规定一个年龄特界限,当劳动者达到这个界限时则由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物质帮助,从而保障其晚年最基本的生活。社会养老保险具有普遍性,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一种保障制度,企业单位和个人都要参加,对于符合养老条件人则可以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养老金,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会通常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2.商业养老保险

商业保险作为一种商业保险行为,是以合同为依据,由投保人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一旦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或是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及达到约定的年龄和期限收需要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金。商业养老保险作为一种长期人身险,作为年金保险的特殊形式,是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

二、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融合发展策略分析

1.加快现有社会养老保险的改革和完善

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较窄,针对于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快推进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尽可能的做到应保尽保。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存在空账行为,这充分的表明当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因此政府财政需要加大补贴的力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国有持股减持方案,也可以将土地批租收入划出一部分来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充实。对于各级政府,需要每年都要在财政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纳入到养老保险基金中来。另外,还可以通过发行养老保险债券或是养老保险福利彩票等方式来进行资金筹集。通过对现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保障。

2.为商业养老保险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过程中,国家鼓励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参与。对于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行为,国家都需要通过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从而为我国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保险业已成为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各地开始争夺的潜力资源。但由于我国商业养老保险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在投资、土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充分的利用商业养老保险公司的资金优势,同时各商业养老保险公司要加强战略合作,从而为商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加强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水平

首先,当前保险行业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就需要当前养老保险产品要能够针对市场的需求,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因此需要深度挖掘现有业务和老产品,针对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对原有保险产品进行不断优化和升级。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心理、生理和社会经济地位上都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也不同其他年龄段的群体。这就城需要保险行业要针对老年人的实际来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养老保险产品,全面提高商业保险的服务水平。

其次,尽管各商业保险公司纷纷加强了对业务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开通了绿色理赔快速通道,但理赔难、业务员误导等问题仍未很好的得到解决。因此,对于商业保险公司来讲,还需要努力提高商业养老保险的服务水平。

4.加强保险行业监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首先,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是保险监管行业对保险行业进行监管时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加强对偿付能力的监管时,保监会应强化偿付能力监管的刚性约束,加强保险公司准备金监管。

其次,严格的制度规定及经济形势使得我国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单一,投资回报率低。但如果单单为了规避投资风险就不对保险资金进行投资运营的话,那么随着通货膨胀率年复一年的上升,保险资金必将大大缩水。因此,应允许保险资金在更广泛的范围投资于债券市场,加大保险资金进入股市,并允许保险公司参与公共基础建设。

最后,要加强对保险市场的监管,制止不平等竞争,整顿保险中介市场,清理非法中介机构,并加强对保险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业务人员资格的认证工作,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

第4篇

[关键词] 养老服务 产业化 管理体制

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与黑龙江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滞后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黑龙江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2001年黑龙江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2005年为7.58%(国际上通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7%),至2008年这一比重已达9.2%。2005年老年人口比重比2001年提高了1.5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5.9%; 2008年与2005年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1.6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6.8%。老年人口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是老龄人口安度晚年的主要途径,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重要环节。在国外,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机构被视为“朝阳产业”。一些集医护、康复、疗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养老机构大受市场欢迎。目前,黑龙江的养老服务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因素,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黑龙江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滞后,主要表现有:

1.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参差不齐。目前黑龙江省养老服务机构主要有三类,政府办的养老机构、社会组织机构经办的养老机构和民办的养老机构。政府办的养老机构,由于政府全额拨款,管理、服务的人员相对较多,而且管理规范,因而养老院人数爆满。政府办的养老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管理人员多,成本高,大多数养老机构出现亏损状况;二是养老机构数量少,供不应求。有的养老机构排队入住的需要等待1至3年。社会组织经办的养老机构,绝大多数是利用现有的物力及本单位的富余人员,就地转产改办成养老机构。社会组织经办的养老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缺少规范。由于是利用单位现有资源兴办,专业化程度不够;二是服务人员多是转岗人员和临时招聘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服务意识较差,很难得到老年人认可。因而这类养老机构入住率较低。民办养老机构,大多数建在社区,入住的老年人大多数离家不远,子女探视方便。民办的养老机构的特点是规模不大,经营机制比较灵活。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资金困难。民办养老机构建造需要支付昂贵的土地成本和建设成本,运营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非常有限,向银行借贷难度也很大。这使得民办养老机构要么为节省成本而设施简陋,要么因收费太高而没有市场。

2.居家养老服务业起步晚,服务内容单一。黑龙江居家养老服务在面上推开刚刚开始,社会各界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未达成共识,尚未形成广泛认同的舆论氛围。有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配合,社区资源没有优势组合和充分利用。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还比较单一,主要服务项目大多只是生活照料,而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已不再满足和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家庭照料模式,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和评估监管体系尚未做到制度化、专业化。目前各级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体系机构、编制、人员没有落实,而是大多由老龄干部兼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日常管理及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工作大多是社区老龄干部分担的,没有一支专职的队伍和工作机构。对服务对象评估没有引入科学的评估组织和标准。

二、黑龙江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对策

1.健全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养老服务的法制化,使养老服务有法律法规可依可循,这不仅是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需要,更是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下养老产业的发展做出宏观的规划,城乡的不同服务项目,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建立具体法规。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有法律的制约和监督。

2.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以投资、合作、参股等多种形式,兴建、扩建养老机构。经民政部门批准和社会团体管理部门认定,符合国家相关养老机构标准的,可申请享受一定扶持政策,如对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护理、健身等多方面服务的机构或组织,凡属于非营利性的,免征企业所得税;免征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收入营业税;民办养老机构用于养老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确有困难的,可报经税务部门批准,予以减免照顾。

3.抓市场化运作,形成养老服务供需平衡的良性发展机制。市场化运作,是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政府要加强对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监管,整顿规范市场。严把养老机构成立的审批关,保证质量优良的养老机构准入。通过设置养老服务内容、养老服务标准、价格确定依据和标准、入住对象的评估标准等基本规范,对养老服务产业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确保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

4.加强对老年服务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加强对其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的培养。同时,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加快老年服务产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可设学位培养老年学高级专门人才,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

济源市总人口68万,60岁以上人口占11.82%。近年来,济源市在开展生育关怀行动中,坚持政府主导、向计生家庭倾斜的原则,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济源发展的养老服务社会化新路子。

一是机构养老,政府扶持。对辖区各类养老机构实施“以奖代补”,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500元进行奖励;“五保”、“空巢”老人,以及特困无人照料、无生活来源、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进驻济源市老年人福利院,一切费用由财政支出。二是居家养老,政府购买。建立“家庭养老院”,以家庭为依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辖区内60岁以上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分别提供无偿、低偿或有偿的生活照料、康复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一般群众年满90周岁才能享受免费居家养老服务,而独生子女父母和计生双女父母免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年龄则降低到了70岁。三是义工服务,政府埋单。“家庭养老院”有效地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下岗职工的就业需求结合在了一起。经过培训的“家庭养老院”的养护员每月可领500~800元补贴。养护员一般住在被养护人附近,知根知底,随叫随到。四是志愿者服务,政府资助。广大志愿者与辖区计生家庭养老对象结成“一助一”、“多助一”服务对子,并为“空巢”老人建立了档案。医疗志愿服务队每月深入居民小区、楼院为老年人免费诊疗;志愿服务小分队每周深入楼院为老年人提供电器维修、陪老人谈心、打扫卫生等服务。如今,一个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已在济源市建立起来了。其组织体系包括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一个保障委员会、一个监督委员会。 (李建中)

新野县四项措施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水平

为切实做好人口计生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化解工作,新野县人口计生委强化四项措施,着力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水平,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一是高度重视,加强舆情监测收集。对涉及全县人口计生工作的舆情,及时收集、整理、筛选、登记,确保舆情报送畅通无阻、迅速准确。二是认真分析,切实加强正面引导。真正发挥网络舆情在优化人口计生工作运行方式和工作程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三是坚持原则,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对发现的网络舆情,在认真分析、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处置答复工作。四是政务公开,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主动接受网民监督,并随时与网民互动,努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 (胡丰旺)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养老市场 商业保险

实现农村人口的老有所养是我国广大农民最梦寐以求的愿望,同时也是当前我国政府开展支农惠农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全面的、行之有效的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体系,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理论和现实上的挑战。

一、目前我国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现状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保险公司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从市场构成和分布上分析,目前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城市,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是我国潜力巨大的保险市场,在城市业务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尽快开拓农村市场,是保持商业保险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对商业养老保险也有现实的需求。主要包括:

1.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有极强的需求

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会逐步改变人们消费及储蓄结构,提升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开展留下广阔空间。

2.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

3.特殊农民群体的人身保险需求

如失地农民或农民工的保障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量要求。

既然如此,那么当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发展缓慢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二、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利用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研究思路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使用,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方式和现收现付制与积累制选择等方面。事实上,我国财力有限,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大的难度,引入商业保险参与对于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制约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市场发展的一大问题是供给不足,经营主体匮乏,无法形成竞争

保险产业的供给水平决定于保险产业的规模,决定于保险机构的数量、分布,以及人员数量和营销方式等因素。目前,在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积极开展业务的保险公司太少,大量公司忙于在大城市设立机构,无暇顾及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由于缺乏竞争因素,服务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投保的有效需求。

3.费率问题也对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构成了制约因素

保险费率的计算必须考虑投保人的支付能力。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险新品种。在农村市场上销售的养老保险单大都是直接从城市市场移植过来的。费率偏高,具体条款的设置也主要针对城市客户,难以为广大农民所接受。

4.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农村养老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经济发达的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异过大,机构布局上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状况的失衡。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三是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目前,保险监管机构设至省级或较大城市,地级以下只有保险业协会,市场监管力量明显不足。 转贴于

三、完善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1.政府制定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及相关法律支持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

当前目标是增加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降低费率,但农村市场利润空间本来就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公司不愿前去。针对这一现状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如可对保险公司适当补贴,或可采取税收减免措施,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诱导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保险公司的经营压力,鼓励保险公司在农村地区开展保险业务。

2.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

针对目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现状,各保险公司应从三个方面转换经营理念,规范和完善保险营销服务。一是加快农村养老保险产品研发。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增强对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农村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通过把好营销关口,从而提高保险经营绩效。

3.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监管机制

首先,引入同业竞争监督机制。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通过适度的同业竞争,达到相互监督、相互规范的目的。其次,健全保险协会网络体系,重视发挥保险业协会的监督作用,督促各保险机构严格遵守保险同业自律公约,切实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再次,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入相互保险公司形式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与股份公司相比,相互保险机构的优势在农村保险市场上体现得更为充分,其所具有的合作性质、自保性质、分红性质和非赢利性质,比其他保险组织形式更容易被农民接受和认可。在目前农村保险经营主体匮乏情况下适当增加供给主体是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的重要手段。

5.加大商业养老保险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商业养老保险意识

针对农民保险意识比较薄弱,政府和保险公司应深入广泛地开展好宣传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媒体进行商业养老保险宣传,组织业务员深入农村定期组织召开产品说明会,帮助农民树立风险保障意识,让农民认识并接受商业养老保险。

参考文献:

[1]李琴英.对我国农业保险及其风险分散机制的若干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09).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安全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查隐患、压事故、抓基础、保平安、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法行政、强化监管、狠抓落实,以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整改、安全规控培训、应急演练”三到位活动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生产工作,为全区的安全稳定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此活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安全监管能力;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培训活动,全面提高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加强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全区养老服务机构正确处置突发安全生产事故的能力。

三、活动步骤及内容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1日至3月10日)

传达贯彻全区安全生产会议精神,制定《安全生产“三到位”活动实施方案》,成立区民政局安全生产“三到位”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召开全区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会议,进行动员部署。与全区各养老机构签订《2012年养老机构安全生产责任书》。广泛进行宣传,营造安全生产“三到位”活动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3月11日至4月10日)

1.组织安全隐患排查。对全区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用气用电、消防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养老服务机构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

2.建立《市区养老服务机构安全检查档案》。检查档案内容包括养老服务机构基本情况,消防器材、安全设施、重点部位,安全生产管理情况,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染性疾病的措施等。将养老服务机构安全检查档案发放到各养老服务机构,结合实际认真填写。

3.举办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安全工作培训班。聘请区安监、卫生、消防等部门的领导、专家,对全区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安全生产工作知识讲座,食品卫生知识讲座,健康知识讲座,预防传染性疾病知识讲座等。

4.组织安全应急演练。3月下旬,在全区养老服务机构中开展安全应急演练,确保每个养老服务机构至少进行一次,以增强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以及住养老人的安全应急意识和应急救援、自救能力。

5.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完善事后监督体制。4月上旬,在安检组对养老机构全面检查的基础上,对重点单位进行回访检查,督促整改,确保做到每月两次的回访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6.几项具体工作安排。3月10日前,向区安全生产“三到位”活动领导小组报送区民政局工作方案;3月11日至4月20日,每周一下午5:00前,向区安全生产“三到位”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上周活动开展情况及《区安全生产“三到位”活动信息报表》。

第8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培训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定义,养老护理员是指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且对其文化程度要求为初中毕业。如何通过对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化培训来提高其素质是问题关键所在。

一、养老护理员概述

养老护理员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在我国发展没有多久。2002年2月1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的定义、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标志着养老护理员在我国才正式成为一种职业。经过十来年的发展,我国养老护理员的队伍不断壮大,但相较于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来说,供给满足不了需求,且我国养老护理员的素质较低,不够专业,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养老护理服务的发展。

二、我国养老护理员培训的供需现状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末,中国大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的13.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23亿,占总人口的9.1%。来自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有2/3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预计到2015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这对我国的养老护理服务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有一百多万,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名,如果按照老人与护理员3:1的比例来推算,到2015年,全国需要约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缺口将近1000万人。可见我国养老护理员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我国养老护理员不仅存在数量上的巨大供需矛盾,而且养老护理员的素质亟待提高,现有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职业培训少等一系列问题。

三、我国养老护理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素质低,培训难度大。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员多来自社会底层民众,包括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下岗工人等,文化素质低是这类人的一个突出特点。据相关调查,武汉市养老护理人员中,65.5%来自农村,北京市2003年对23所养老机构

474名养老护理员的调查显示:高中学历者占35%,初中学历者占51.9%,小学和文盲者分别占8.0%和5.1%。正是由于这部分人文化素质低,所以他们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也增加了对他们培训的难度。(2)待遇低,吸引不到高素质人才。养老护理员工资低一直是制约养老护理员队伍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全国来看,养老护理员月工资低的仅有几百元,高的也就两三千元,平均工资一千多元。在大城市,这样的收入只够维持基本生活,这使得高素质的年轻人不愿从事这类职业。素质高的人越少,待遇越低;待遇越低,素质高的人越少,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3)培训模式单一,专业化不够。根据培训责任主体、运行机制和运行条件的不同,可以把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划分为政府培训模式、市场培训模式、社会培训模式和其他培训模式几种基本类型。在养老服务发展相对完善的国家,这几种培训模式所占的比例都是相当的。而我国当前的情况是,政府培训模式占主导,另外三种模式所占的比重非常小。这就造成培训模式单一,培训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另外,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内容大都集中于基本护理技能的培训,缺乏职业道德和心理护理方面的培训,培训的专业化程度不够。

四、促进我国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培训发展的对策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首先,加紧落实政府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其次,增加政府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再次,对养老护理员实行免费培训。(2)完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当前的这一标准缺乏强制性,对养老机构的约束作用并不大,不能有效督促各养老机构加强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标准也要根据职业的变化作适当的修改。(3)拓宽培训渠道,发展多种培训模式。为适应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应发展多种培训渠道,而不是仅仅依靠政府。要让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从公益性质向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方向发展。(4)加强监督管理。对于各类养老机构和培训机构,政府应加强监督管理,尤其要加强对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培训工作的监管。只有监管到位,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才能落实。

参 考 文 献

[1]陈卓颐,陈伟然.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第9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 养老 赡养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311-01

自1978年12月颁布并于1979年9月开始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后,生育率快速下降并逐步稳定在低水平。在宏观层面上,在我国引发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将是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十年最重大的人口事件之一。在微观层面上,造就了一代特殊的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核心家庭、小家庭成为最主要的家庭形式,独生子女家庭正在成为城市家庭的主要类型。因此,独生子女养老所面临的各方面困难也日渐凸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济问题

子女对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双亲负有赡养的义务,应该为老人维持生活提供一定的经济或物质支持,老年人通过自养和子女供养相结合,实现生活保障。在城市家庭中,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退休金与养老保险金。虽然,老人现在尚未到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阶段,但是,老人大都年过半百,基本上已届退休年龄或己退休,且退休金微薄,经济负担较重。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老人只能满足基本生活保障,属于温饱状态。

目前独生子女家庭中存在的家庭观念一般是以孩子为主,导致中青年过分重视对儿女的抚养而轻视或忽视对父母的赡养。在一般的城市家庭中,子女给父母提供的经济支持,主要是生活日用品、食物、钱。从经济支出上来看,父母健康与否,有无退休金、子女有无能力是关键。

出现经济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独生子女的成长,人到中年而面临着年老父母的赡养与年幼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家庭负担加重,当家庭条件不佳时难以兼顾。4-2-1家庭中独生子女少于父母,而老人年老体弱,需要投入的费用多。

心理问题

因为独生子女是照料老人的唯一来源,老人的身体健康状态成为子女最担心的问题,此外出行安全问题,日常生活问题成为三大独生子女心理压力。独生子女对老人的关心,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到他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

而老年人往往由于其经济参与和生产力日趋下降,处于不得不依赖别人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一种地位,长期以来,老年人对子女赡养的依赖、依靠和期望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而父母对于独生子女比对于非独生子女的投入的更多更大,父母对于独生子女的期望值也高于对于非独生子女的期望,这种期望反过来加重了独生子女的心理压力。而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社会对于人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节奏加快、工作时间的延长,学历要求的提高,都对于独生子女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独生子女在步入中年,成为家里的中流砥柱时因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对于自身的事业发展,家庭和谐,儿女的教育和成长费用,身心健康的维护,家里老人的身心健康,生活照料,各种费用等等方面都对独生子女提出了挑战。

精力问题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典型特点,给独生子女带来很大的负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既需要工作养家,又需要照顾和教育下一代,更需要赡养家中的老人。他们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尤其是当老人年迈以后,生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们照顾的时候,当孩子的教育需要他们的时候,当他们的工作越来越忙的时候,虽然他们在主观上很想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显得力不从心。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的竞争不断加剧,处于青壮年时期的独生子女,在工作、生活及照顾他们的未成年子女等方面负担相当沉重,对老年人的家庭照顾越来越力不从心。同时,伴随着老年“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照顾老年人问题更是成为大多数独生子女面临的又一大难题。他们认为首要困难是没有时间,其次是精力不够。所以即使有心,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也会影响到独生子女对父母的生活照料质量。

关于独生子女养老困难的措施建议

针对这些实际的困难与问题,我们考虑到以下原因:

一是政府对城市中即将面临的养老危机意识不强,因而投入不足,资源整合不够,制度也不完善。

二是养老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社会养老是养老模式中及其重要的一种,它在与家庭养老,社区养老配合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社区还未形成养老服务机制。社区养老机制的形成对养老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是目前的独生子女大多为七零年代后期或八零年代出生,父母尚处于有劳动能力的状态中,承担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子女的危机意识不够强。

具体措施:

政府角度:(1)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此外加大养老保险的投入还必须转变政府的支出结构,减少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养老保险等关系民生的领域,推动政府由经济建设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2)加强对投入资金的监管。尽快制定相关的监管法律,确保监管活动有法可依。其次,健全司法监管制度。就养老保险来说,目前的司法监督还很薄弱,很多违规、违法行为进入不了司法程序。最后,完善行政监管体系。具体来说,在全国各个地方的社保机构建立监管机构,赋予一定的权限,配备足够的人员,提供相应的经费,以便于其能够开展工作。

(3)加强法制建设。要确保我国养老保险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要有制度保证。要加快立法进程,提高立法层次,通过法律来规范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缴费比例、统筹层次、管理监督等活动,做到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社会角度:(1)社区要切实从不同老年人的个人需求出发,设置多样性的服务项目以供老年人选择。更加关心这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鼓励老年人熟悉和信任的服务人员陪其聊天或外出。加强社会资源,特别是民政、教育与卫生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将分散的、自发的和潜在的养老资源变为可调配、可动员的资源。(2)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是由社区成养老服务机构,为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有偿又有效的生活服务。(3)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家庭的核心地位,这种成长环境容易使独生子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的家庭,不应过分的娇生惯养,而作为独生子女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摇篮的学校,更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孝顺老人的传统美德。这样,当家庭养老责任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才能勇于承担。

子女角度:

加强赡养老人意识

如果独生子女从小就树立赡养老人的意识,长大后在此方面就会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将一些虐待打骂老人,抢夺老人财物,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合法权益违法的不肖子女绳之以法自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在家庭矛盾中更多的情况是属于道德范畴,只有子女自己明确责任,并自觉尽责,才是更积极有效的办法。中华民族向来以孝为荣,这是我们国家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文化,独生子女在享受父母的爱的同时更应该为辛苦一生的父母的考虑,让他们在担负了一家的生计辛苦劳作半生,为家庭付出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之后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

早做准备

因老年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独生子女在准备养老方面也应该从多角度出发,在经济和精神支持方面未雨绸缪,平时留出一部分积蓄作为储备资金, 作为照料老人日常生活和医疗费用,加强理财意识,使财富进行有序增值,降低养老者的风险,培养与父母之间的良好关系,培养与父母之间的积极的沟通模式,减轻互相的压力,有益老人的精神健康。还有需要对自己家庭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寻找适合自己家庭的养老方式。目前比较科学的是以家庭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

帮助老人改变观念

老年人的自我养老和独立养老

老年人的自我养老,夫妇间的互助养老是很主要的养老模式,老年人应把在经济上独立,在生活上尽量自我照顾,在精神领域依然保持和开创自己的世界作为正常而值得骄傲的事,不将养老希望全部寄托于子女身上,当然对于确无自理能力的高龄老人则另当别论。

但实际上老年人到各种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机构养老也是一种正常的养老方式,是一种正常合理的选择。不要将家居养老作为养老的唯一模式,也不要将去养老机构养老当作子女不孝顺的表现。

独生子女养老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也要从多角度入手,需要政府,社会,子女和父母共同重视起来并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第10篇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2.29亿,占总人口比重16.6%: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占比为17.17%。但权威报告表明,我国目前所能提供的各类养老服务床位为551.4万张,相当于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6张;同时,按照《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国内养老机构现在收留老年人的数量仅为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总数的2.1%和全国失能老人总数的8.5%。日益增大的养老压力与需求倒逼养老服务必须扩大市场规模。

按照“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要达到35.40张,但实现这个目标显然不是公共财政单方面所能如愿。为此,《意见》明确鼓励境外投资者设立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并强调其与境内投资者设立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同时《意见》支持跨区域投资,明确非本地投资者举办养老服务项目与当地投资者享受同等政策待遇;不仅如此,《意见》允许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在其登记管理机关管辖范围内设立多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服务网点,同时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一样可依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另外,《意见》提倡与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

按照《意见》要求,到2020年,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将全面放开,这无疑将在破除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瓶颈和显著扩充其有效供给能力的同时,将有效增强老年人群的获得感。而对投资企业与相关经营主体而言,也拓展出了更宽阔的产业腾挪空间。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测算,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约4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至13万亿元。养老服务业在凸显出民生事业特征的同时,也彰显出其作为朝阳产业的巨大吸引力。供给侧的改革与改良

养老服务市场化的终极目的就是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为此,需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繁荣养老市场的同时,重点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并健全与完善养老服务的优质化供给体系。

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空巢老人”超当地老年人口的一半,同时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且到2020年将上升到4200万。为此,《意见》强调补齐短板,将养老资源向居家社区、农村以及失能与半失能老年人倾斜,提出在大力培育发展小型化、连锁化社区养老院与农村自助式、互助式养老服务设施的同时,到2020年将护理型床位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提升到不低于30%的比例。此外,《意见》重点强调要推广智慧养老模式,即加快建设服务热线、互联物联网络以及一键通智能终端等综合性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等上门服务,同时建立其养老服务评价信息反馈机制,从而充分体现《联合国老年人原则》所倡导的“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准则。

作为一种对于老年人至关重要的服务产品,“养医结合”在《意见》中得到了特别的强调。《意见》不仅支持养老机构开办老年病院、康复院、医务室等医疗卫生机构,并将其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同时《意见》鼓励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社区老年照料机构内设的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并着力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社区老年照料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对接。当然,老年人的产品需求不只停留在服务品层面,其对日用品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此,《意见》支持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开发为老年人服务的智能科技、康复辅助等产品用品,并明确相应企业可由此获得高新技术企I的身份,同时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政府不能缺位

养老服务的公益属性决定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一个也不能少。因此,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不仅要求政府不越位、不错位,而且要求政府不缺位、不空位。在这里,除了像《意见》所指政府部门须主动公开审批程序和审批时限并实行“一站式”养老机构申办服务以及采取“先照后证”的简化执行程序外,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强化市场监管与优化运营环境。

推动养老服务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是政府监管职能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政府须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机构行业准入标准与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评估标准,同时完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制定管理和服务标准以及养老机构综合评估和报告制度。另一方面,要引入第三方征信机构,参与养老行业信用建设和信用监管,同时推行养老机构运营与服务质量的第三方评估并向社会公布,将第三方的相关信用、质量评估结果与政府购买服务、债券发行以及运营补贴发放等支持激励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建立养老服务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推动养老服务向更亲情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第11篇

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养老服务的巨大缺口开始凸显。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3.3万亿元。

资本跑马圈地

正是看到了养老产业的巨大商机,自2010年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国企、房企、险资等纷纷通过自建、并购、海外投资等方式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探索与布局。

最近半个月来,一些公司对养老产业的投资更是动作不断。6月2日,南京新百公告称,其100%间接持有的上海互联远程医学网络系统有限公司,入股南京禾康智慧B老产业有限公司,交易总价1.122亿元。5月26日,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布成立规模约10亿元的“同仁堂养老产业基金”,计划用5年至7年时间打造“北京同仁堂健康养老全国连锁运营项目”。

障碍依然存在

随着养老政策利好出现和资本进入,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的障碍开始发生变化。北京安馨养老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鄂俊宇认为,前几年不少投资者都急于获得回报,缺乏长期规划,到现在资本泡沫还在。投资一窝蜂涌向养老机构,对产业不了解,也不知道需求在哪,最终导致大量社会资源浪费。他表示,当资金和资源不存在问题时,人才和一些新问题开始凸显。例如,养老产业的政策导向、产业资本、运营服务等都需要规划,这是中国养老产业当前始终未能爆发式发展的主要障碍。

对企业而言,目前的难题是如何建构一个适合的商业模式。一般来说,居家养老市场客户分为B端和C端。B端包括政府项目和企业客户,企业客户包括大型国有企业、老干部疗养中心等。C端主要面向广大居民,公司通过适老化改造,以直营、联营、加盟的方式扩张。

但居家养老还没形成比较成熟的商业和服务模式,尤其是可以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的模式。

此外,随着养老市场发展和长期护理普及,老人照护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大,而养老服务目前是明显短板。按普华永道公司的预测,中国养老院床位的需求量将从2015年的659万个增至2025年的1285万个。而参照3个老年人配备一个护理员的国际标准,中国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也严重不足。

有专家表示,随着中国人支付意愿和支付习惯的形成,未来对具有专业性的养老护理服务能力的人才需求会更大。

多方合力发展

如何解决养老产业遇到的新问题?“这需要政府、养老院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协力,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表示,政府层面既要强扶持又要严监管。首先是要放开准入许可,促发展,调结构,降成本,提质量。其次是加大扶持,将扶持补贴与服务质量挂钩。第三是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同时建立严格监管制度。

养老院层面要强化管理、提升质量。其中,养老服务理念、硬件设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安全和风险管控、专业化团队都需要提升和强化。社会层面则应加强志愿服务,扩大社会参与和建立行业自律。

“我国养老体系及老龄产业能否得到长足发展,政府财政投入体制与税收金融等相关扶持政策的完善十分关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助理高云霞表示,中国老龄产业财税政策的主要投入领域包括养老金、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护理保险、产业扶持政策等,目前缺乏制度化的财务支持机制,总体投入不足,对民间资本的扶持也处于起步阶段。

第12篇

县纪委派驻社保局纪检组长

近年来,随着全民参保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全面参保,截止9月底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已参保8194人,因无编制待参保的还有1748人,其中已经领取养老金的是2024人。企业参保7627人,其中领养老金的是1666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其基金风险防控已经成为各地基金监管部门的头等大事之一,作为设在社保局的纪检组基金监管也是重点之一,近年来根据全国各地开展的经办风险专项检查,也体现出了风险防控的重要性。昨天省上发来的一个文件就是专门就社保基金风险防控的安排即自查和交叉检查的安排。如何作好风险防控,确保基金安全运行,我经过调研和结合我县的基金运行情况分析自己也有了一些思考和想法:

1,冒领养老金:由于现在的离退休人员居住分散,全国各地都有,部分离退休人员在死亡或丧失享受养老金资格后仍然继续领取养老金,死亡家属不报或者漏报,社保部门在生存认证过程中予以掩盖或者利用相似的人顶替认证等,都会造成基金损失。

2,违规办理提前退休.补缴:如果某一个人利用虚假材料如;伪造病历,特殊工种证明,利用工作人员修改档案年龄等方式办理提前退休也会造成基金损失,一是减少基金收入,二是增加基金资出。

3.单位虚报缴费基数:个别企业为减少负担,少报,瞒报漏报缴费基数导致少交社保费,一是损害了职工利益,二是减少了社保基金收入。

4,重复享受待遇:目前全国各省份之间养老金是分别开展的,信息不互通,参保人员流动大,当一个人在两个省份参保满15年后可同时在两个省份领取养老金。

5.经办过程中的风险点:由于经办人员不足,一人兼办两个人的工作,形成了一定的风险点,也给基金监管带来了难度。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风险分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控:

一.优化经办规程:严格流程控制,严格线上发放,严禁线下操作。禁止手工办理和现金收付业务,完善认证方式,通过大数据对比,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管理包括原单位及居住地乡镇和社区,远程认证等,严格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核查。全面实现服务信息及时告知和便捷查询,方便参保人员监督,协同推进服务便民和监管方式创新,切实管控服务风险。

二,健全内控体系:提升防控能力。切实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合理配置岗位人员,落实岗位相互监督;业务环节互相制衡机制,执行五个不兼任:即业务和财务岗位不兼任;业务和信息岗位不兼任;会计和出纳岗位不兼任;稽核和业务不兼任;票据和印鉴岗位五个不兼任。待遇的调整和发放责任到人,并落实初审.复审.终审制度,确保授权管理落到实处。待遇发放.基金会计等高风险岗位必须使用正式工作人员,且连续任职不能超过五年。

三,严格财务管理:降低社保基金风险。严格落实,《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制定严格的基金稽核制度和生存认证制度。落实基金收支分线授权制度和审批制度,加强社保基金账户管理,严禁基金账户对私转账行为。严格审核大额待遇支出;系统控制单笔超过一定额度的待遇支付,未经复核不得发放。建立财务对接制度;每月财务与业务.银行.税务等进行对账,确保账证相符,帐帐相符,业务流与资金流相匹配。

四,对于跨省参保的问题;积极呼吁,待高层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