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18: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网络教育资源;学习对象;数字版权管理;内容打包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99-05
一 引言
版权问题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近年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它涉及法律机制、技术保护措施、标准化等相关问题,引起了法律学、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学者的研究兴趣和广泛关注。版权控制的核心在于合理使用和利益平衡。如何平衡版权人和公众利益,支持用户对数字内容的合理使用,是当前版权保护的难点问题。
教育资源的构建缺乏统一的协议和规范,使得资源问的交换缺乏一定的版权保护及权利管理机制。众多的资源库拥有者不愿意进行无偿地数据共享和交换,造成资源整合和共享严重受阻。目前,国内有关资源的权利描述和数字版权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外也正在大力开展权利描述语言和数字版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例如澳大利亚的CLOIS项目。数字版权管理在教育资源的权利描述、内容模型建立、权利执行机制和安全的访问控制协议和算法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甚少,而这又是推动网络教育沿着纵深方向应用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教育资源数字版权管理系统架构的研究。安全体系架构主要体现在对教育资源的访问控制协议和使用控制协议的研究。但是,我国目前在标准化的学习资源数字版权管理体系方面开展的研究不够深入。
(2)没有教育资源权利描述以及对应的应用策略。在一定教育意义上的可重用学习对象技术及教育资源内容权利描述策略很少,缺乏相关学习对象元数据和内容包装等规范的研究。
(3)缺少教育资源可信任执行环境及执行策略。我们对权利可执行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重要方面:教育资源的许可证模型、控制接口和权利执行策略。
(4)缺少对标准化教育资源的权利保护实际应用案例和方案方面的研究。
目前关于教育资源有两类保护方法:一类是基于开放共享许可的开放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如: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C)倡导灵活的“部分权利保留”的著作权利用模式。这种模式在保护资源版权的同时,让开放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多更好的利用。另一类是基于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以下简称DRM)技术的数字内容的版权保护。该模式主要依靠加解密和数字水印等技术来控制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授权范围的合理使用,从而保护教育资源的版权。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学习对象的教育资源的版权管理模型。首先分析学习对象的相关技术,并提出以学习对象为基础的版权管理模型:然后对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述;最后通过一个案例来验证该模型的可用性,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 相关研究
1 国外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研究现状
教育资源的DRM主要涉及资源、权利描述和信息的安全性等问题。目前,DRM系统的使用依然处于早期阶段。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DRM解决方案。例如:微软的WMRM(Windows Media Management System)、IBM的EMMS(Electronix Media Management System)、InterTrust的Rights System以及Real Networks的RMCS(RealSystems Media Commerce Suite)等。但是,这些解决方案总是与一定的商业模式结合,并主要针对某类媒体资源和具体应用环境。
ARIADNE(Alliance of Remote Instructional Authoring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Europe)是欧盟资助的远程教育编辑和分发网络协会。在共享和重用的ARIADNE情景中,提供了大量的数字版权存储信息。学习对象及其元数据被存储在分布式的知识库系统中。当需要资源时,可以通过本地服务器或者个人管理获取资源。
加拿大的EduSource项目设计并执行了分布式数字权利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权利描述语言与学习资源标准相结合,不仅设计了一套软件应用产品,而且还为其国家学习基础框架提供了标准化的工具、系统、实践内容和相关协议。
2 学习对象技术&版权保护
学习对象是一种可重用的教学资源构件,它是指可以在技术支持的学习中使用、重用或引用的数字化或非数字化的实体(LOM,2000)。学习对象不仅包括教学资源,还包括教学资源必要的描述信息、组织信息,它是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
IEEE采用学习对象元数据(Learning Object Metadata,LOM)来表示学习对象信息的规范,其目的是提供比查看学习资源本身更多的有用信息。LOM标准采用可扩展的树形结构定义学习对象属性的通用概念数据模型,并提供了一种描述学习对象属性的语义模型,用于支持信息的交换。其基本框架主要有9个类别组成,分别是:通用(General)、生存期(Lifecycle)、元-元数据(Meta-MataData)、技术(Technical)、教育(Educational)、权利(Rights)、关系(Relation)、评注(Annotation)和分类(Classification),这9个类别相互独立,各自有明确的语义。
数字版权管理是对数字内容在生产、传播、销售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权益进行保护的一系列软硬件技术。DRM技术融合了数字签名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等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技术。Open DRM根据超级分发模式将一个典型的数字版权保护系统分成三个部分:内容服务器、许可证服务器以及客户端控制组件。
三 网络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模型
1 教育资源DRM系统模型
教育资源版权保护系统功能包括三个方面:权利创建、权利和学习对象的管理、学习对象的使用。其中,信息创建模块负责管理权利信息,创建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并指定权利的相关使用规则。信息管理模块分为内容存储和权利交易,包括将数字内容和内容的元数据信息存入管理系统,处理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交易等等。信息使用模块的功能是对许可证进行管理并控制数字内容的使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针对教育资源的版权管理模型,如图1。它由内容服务器、许可证服务器和客户端三个部分组成。
内容服务器包括存储学习对象库、学习对象的标识信息库以及对学习对象进行安全处理的打包工具。该组件主要实现对学习对象的存储、加密等功能。我们首先将内容处理结果以及生成的学习对象标识元数据等信息进行打包处理,从而形成可分发的受保护内容,在传输中保证了这部分信息的安全性。除了保障传输过程的安全性,打包过程还负责为学习对象创建默认使用权限。最后,将加密密钥信息和权限信息一起发送给许可证服务器组件。
许可证服务器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密钥库、权限库、用户身份标识库以及DRM许可证产生器。该组件主要对客户端身份可靠性进行认证,并可以根据客户端请求生成并发放内容许可证,在有必要时会产生相关的电子交易过程。
客户端主要由DRM控制器以及内容浏览器等工具组成。该部分不仅能够收集用户身份标识等信息,组件中的DRM控制器还负责申请许可证并对内容的使用进行控制。它能够严格按照许可证中的权限和条件来控制执行相应的操作,是DRM系统实现授权使用控制的关键。
图1中,学习对象保护和执行的基本流程如下:
(1)使用DRM打包工具对学习对象进行加密,并封装成安全的文件包。
(2)将打包封装好的学习对象通过超级分发或其他方式传给客户端。
(3)客户端对收到的加密包进行完整性验证。
(4)用户向许可证服务器申请学习对象的使用许可证。
(5)播放程序依据许可证中的信息执行权力,并记录相关使用信息。
2 DRMS信息架构模型
(1)内容加密和包装
内容(CP)包装不限定资源的具体内容和格式,而把重点放在内容结构上,并提出实现这种结构的系统方法。它为不同的学习管理系统和开发工具之间交换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了一个规范,在把学习内容包装成统一的数据格式的基础上绑定足够的支持信息,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内容包装是数字版权保护执行的前提,其核心功能是对内容进行加密。采用学习对象技术描述的教育资源能够在不同的层次上被整合继承并重复使用,实现不同学习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目前在教育领域比较统一的内容包装标准是基于LOM和CP的相关规范,本文结合这两个标准构造出内容包装模型,如图2。
(2)权利描述
在DRM系统中,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用权力描述语言进行描述。权利描述语言框架模型由资源、主体、权利、义务、约束组成其中,主体指权利的者和权利获得者;资源指受保护的学习对象;权利指主体对资源所拥有的操作;义务指主体在行使一定权利时需要承担的责任;约束指主体对资源使用相应权利时应满足的条件。
目前,发展最完善的是Content Guard公司的XrML和ODRL组织提交的ODRL。这两种权利描述语言已经被有关标准组织采纳使用。本文考虑到ODRL的简单、开放和易用性,以及它与教育的本质相结合的特性,推荐采用ODRL对学习对象的权利进行描述。研究中,具体的权利描述通过许可证的形式来实现。
(3)许可证结构
许可证结构模型由主体(Principal)、权利(Rights)、资源(Resource)和条件(Condition)四个基本元素和它们的关系构成,如图3。
许可证文件,即许可证集,由主体(Principal)、权利(Rights)、资源(Resource)和条件(Condition)四个基本元素以及它们的关系构成。四个基本元素的关系定义在“授权”中,它们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以下过程:权利给特定的主体;权利与资源相关联,为主体使用相关资源的权限;主体对特定资源执行权利时必须满足特定的条件。Issure模块包含了者信息和签名信息。
本文中的许可证模型是由N(N大于等于1)个许可证组成,在许可证集中,每个许可证都是唯一标识LicenseID。为了保证DRM系统的可靠性,许可证在发放和传输过程中必须进行数字签名以识别身份,必须加密处理以防止数据窃取。同时,客户端需要建立安全容器来存储和管理许可证。
(4)客户端使用控件模型
客户端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收集用户身份标识和用户机器信息,向许可证服务器申请授权,以及存储和管理许可证,控制学习资源的使用。客户端组件是执行版权保护的核心模块,也是实现教育资源数字版权管理功能的关键。
3 DRMS与e-Learning系统的结合
网络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应该是e-Learning系统的一部分,可以将其与系统的其他现有模块整合在一起。如图4展示的是以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为中心的、包含数字版权管理功能的在线学习系统的多层体系结构模型。
DRM系统与LCMS系统整合的体系结构被划分为三层:数据层、应用层和用户层。
数据层主要是标准化的学习对象库,它用来对可重用学习对象进行标识和存储。参照LOM模型和CP模型,将网络上现有的和正在建设中的数字资源对象(Digital Assets)以及可共享内容对象(SCO),通过内容制作工具转化成标准的学习对象。
应用层包括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CMS)、数字版权管理系统(DRMS)、学习管理系统(LMS)、内容管理系统(CMS)。LCMS负责建设和管理学习对象,通过内容制作工具将各类教育资源组织成学习对象,储存到内容对象库。由于学习对象受DRM系统保护,用户通过LMS访问学习对象时,需要向DRM系统申请授权,当获得相应的许可之后才能使用。
LCMS负责建设和管理学习对象,它通过内容制作工具将网上的各类教育资源组织成学习对象,并储存到内容对象库。学习对象库中的内容受到DRM系统的保护,通过资源管理系统的学习对象受到DRM系统的保护。这些可重用的学习对象还可以在不同的LMS之间共享和检索。由于这些学习对象是受DRM系统保护的,当用户通过LMS访问某个学习对象时,需要向DRM系统申请授权,当获得相应的许可之后才能使用。
用户层包括浏览器以及播放器在内的客户端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可与DRM系统交互,并将学习对象呈现给用户。
四 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应用案例研究
教育资源版权管理模型及其系统已应用到国家发改委下一代互联网的相关项目中。下面以一个视频教学资源为例,探讨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的具体执行方法。
1 视频教学资源内容安全包装
打开已安装好的客户端打包工具,如图5所示。
将已创建好的视频教学资源,通过内容打包工具对资源进行打包封装。打包工具首先创建关于这个资源的LOM描述信息,手动填写:资源名称,关键字,资源描述,资源的授权地址,版权属性以及默认使用权限。然后,选择开始打包,系统将根据资源打包者填写的相关信息,生成XML格式的文件头。然后一起封装成.drm格式的文件,并将加密信息自动上传到服务器。打包后的视频文件不能直接打开,选择以记事本格式打开,可看到以XML格式描述的文件头,其他信息是不可读的密文,如图6所示。在文件头中只能看到刚才手动输入的资源名称,关键字,资源描述,资源的授权地址,版权属性等信息,其他信息为不能识别的密文。
2 版权保护下资源播放许可及使用
用户从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下载到该视频资源后,不能直接打开播放。在第一次使用时需要连接登录到DRM服务器请求许可证。图7为播放器中嵌入的请求许可证界面。
成功获取许可证之后,才能在指定的机器上观看该视频资源。同时,客户端播放器组件会自动读取本地许可证,提取出视频文件的加密密钥,然后解密并在播放器中呈现给用户。此时,播放器组件会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及时更新许可证信息。
【关键词】数字教育资源,长期可用性,元数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24—05
建设数字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己成为教育改革、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和不可缺少的要素。经过长期的建设,国内己建设了大量数字教育资源,包括精品课程、学术会议资料、数字图书资源、数字化学术期刊、视听资源等。仅以精品课程为例,2003-2010年期间,已经建成各类国家级精品课程3693门,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省级、市级、校级精品课程。“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还将继续建设100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保持数字教育资源长期可使用,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传承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经验、方法和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进行研究。
一 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内涵
关于可用性的描述非常多,国际化标准组织在ISO9241-11中给出的可用性描述被广为接受并被认为是较为通用的可用性定义,即指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户主观满意度(satisfaction)。其中,有效性指用户完成特定任务和达到特定目标所具有的正确和完整程度:效率指用户完成任务的正确和完整程度与所使用资源(如时间)之比;满意度指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主观满意和接受程度。文献在上述可用性定义的基础上,分别对移动型学习资源的可用性、网络课程的可用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用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可用性进行了专题研究,将可用性的一般定义与网络环境下数字教育资源的基本特性和使用特性相结合,重点分析了影响数字教育资源有效性、使用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的因素,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增强数字教育资源可用性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均未明确考虑时间因素对数字教育资源可用性的影响。
摩尔定律揭示了计算机硬件发展的“18个月”周期规律,即每18个月,硬件处理能力(如CPU处理能力、总线带宽等)就会翻一番。软/硬件互动发展的历史也揭示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下列规律:硬件技术的发展推动软件技术的发展,而软件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产生硬件技术发展的推动力。软/硬件技术的互动发展不断推动着文件格式、软件环境(如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等)、硬件环境(如CPU、存储系统)等信息环境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信息环境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使用数字资源的信息环境与资源创建时的信息环境不兼容的情况,由此对数字资源的可用性产生影响。以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为例,从DOS1.0到Win 8的几十年间先后经历了十几个不同的版本,显然在DOS1.0环境下建立的数字资源已基本不可能在Windows 8环境下直接使用。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与实践揭示了信息从产生到被使用、维护、存档(或被删除)的全过程,不同信息因其价值不同或法规遵从的要求不同而具有不同长短的生命周期,短的可能只有几个月,而部分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其生命周期可持续数年至数百年,极具价值的信息可能还需永久保存和使用。信息生命周期理论揭示出应站在信息生命全周期考虑数字资源的可用性。数字教育资源是特定信息环境下产生的,在其信息生命周期内,信息环境将持续发生变化,对于部分生命周期较长的数字资源,将面临资源后续使用信息环境与资源产生时信息环境的不兼容,由此,影响原有教育资源在新信息环境下的可用性。因此,必须考虑数字教育资源在其信息生命周期内的可用性,即长期可用性。本文提出的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就是在ISO9241—11可用性定义的基础上,去掉“特定使用环境”这个约束条件,增加信息生命周期这个时间因素后得到的,即指数字教育资源在其信息生命周期内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二长期可用性定量评价指标
为便于分析信息环境变化对数字教育资源长期可用性的影响,引入基于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Mean Time To Failure)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Mean Time to Repair)的长期可用性量化评价方法。其中,MTTF指对象自投入使用以来到首次出故障之间时间间隔的期望值,MTTR指故障修复时间的期望值。基于MTTF和MTTR的长期可用性A可表示为:
A即为长期可用性的量化指标,A取值越大(最大值为1),表示对象的长期可用性越高;反之,A的取值越小(最小值为O),则表示对象的长期可用性越低。从公式(1)可以看出,增加MTTF或降低MTIR均可提高对象的可用性。
迁移是数字档案领域广泛采取的应对信息环境变化对档案可用性影响的方法,通过迁移将数据从旧的格式转换成能兼容新信息环境的新格式。数字教育资源与数字档案具有相同的数字资源属性,因此,迁移同样适用于数字教育资源的信息环境适应性保护。对数字教育资源而言,MTTF指资源对信息环境适应时间,即数字教育资源产生至其需要进行迁移的时间间隔;而MTTR则表示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格式迁移所消耗的时间。
极端情况下,若某数字教育资源不能被迁移到新的信息环境,即表示原有的数字教育资源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完全不能被使用,则对应于该数字资源的MTTR=∞,代入公式(11可计算得出A0。根据数字资源的长期可用性定义,可用性A0表明该数字教育资源在新的信息环境下无效、效率为0(因为实现格式迁移需要无限长的时间)、用户满意度为0(因为用户完全无法使用该教育资源)。
正常情况下,如果能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迁移,则仍可保持其具有比较高的长期可用性。假定某数字教育资源的MTTF=35040小时(表示该资源能与信息环境兼容四年),则对应于MTTR为24小时和720小时(分别表示迁移时间为1天和30天)的数字资源长期可用性分别为99.9%和97.9%。为进一步说明长期可用性与用户主观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表1给出了可用性与一年内不能使用资源的平均时间对应关系。
从表1不难判断,可用性为99.999%的数字教育资源比可用性仅为97%的数字资源具有更好的用户主观满意度。
三 提高数字教育资源长期可用性的方法
对数字教育资源而言,延长其与信息环境的适应性,可以延长其有效使用时间,减少数据迁移的次数,从而有效延长数字教育资源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而完善数字教育资源的元数据信息、采用更为先进的元数据收集和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数据迁移的效率、大大缩短迁移时间,从而有效降低数字教育资源的MTTR。
1 选择适合长久保存的文件格式
为增加数字教育资源与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的适应时间,减少由于信息环境变化带来的环境适应性迁移,在选择数字教育资源文件格式时应选择对软、硬件系统依赖程度低的文件格式;选择通用、标准化和被业界广泛支持的文件格式;选择具有良好开放性和扩展性的文件格式。ISO-23ISO/TR 18492:2005《基于电子文件信息的长久保存》、ISO-06ISO/NP 26102《信息与文件一电子文件长期保存需求》、ISO19005-1:2005《文件管理一电子文件长久保存文档格式一第1部分(PDF/A-1)》、GB/T18894-2002等标准对适合长期保存的文件格式进行了研究。表2列出了数字档案中常见资源类型、目前常用的文件格式类型及推荐的格式类型。
选择适合长期保存的文件格式,可以减少由于信息环境变化引起的数据迁移次数以及由于迁移不及时或迁移不成功而导致的数据丢失或不可用风险。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在根据标准和规范选择各类数字资源的文件格式时,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文件格式的通用与标准是相对的,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局限性。按照目前的规范或标准建设的各类数字资源,当规范或标准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根据新的规范或标准进行数据迁移,防止在新的信息环境下资源不可用:
(2)不同规范或标准之间可能存在不一致。不同标准组织制定的关于文件格式的标准种类较多,即便是ISO与IEC联合制定的信息领域标准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地方。因此,在建设数字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数字教育资源规范或标准的讨论,避免由于标准选择的差异而影响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
(3)在建设数字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新资源应采用标准推荐的格式,原有的使用非推荐格式建设的资源需按推荐格式及时进行迁移,以保持数字教育资源的整体可用性。
2完善长期保存元数据,规范数字教育资源信息环境的描述
数据迁移过程中,需要文件产生与使用的环境信息、存储文件的载体信息以及文件属性等元数据,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存储类型、处理器型号以及文件大小、文件类型等信息,上述信息对迁移的准备、实施和完成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数字教育资源的元数据信息,尤其是信息环境描述元数据,对提高迁移决策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即时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许多组织致力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元数据标准的研究,并制定和了相关的元数据标准,如ISO 14721:2003《OAIS》(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System)、中国国家挡案局DA/T46-2009:《文书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以及DA/T47-2009;《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CELTS-42-2001:《基础教育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等。另外,数字资源的其他元数据标准,如DC(都柏林核心元素集Dublin Core Element Set)、EAD(编码档案描述EncodedArchival Description)、IS023081-1信息与文献一文件管理流程一文件元数据一总则、ISO11179《信息技术——元数据元素的规范与标准化》也涉及部分关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元数据。上述标准中关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元数据模型尚未统一,不同标准对同一对象的元数据定义及表述方式上还存在诸多不一致,另外,大多数标准对数字资源信息环境描述的元数据还很不完善。以DA/T46-2009:《文书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为例,尽管该元数据方案是国家档案局于2010年才实施的档案行业元数据新标准,但其关于信息环境描述的元数据依然很简单,只有编号为M5l的元数据项涉及“信息系统描述”和“软件信息环境相关”两项与信息环境相关的元数据。再看《基础教育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该规范共定义了23项用于描述基础教育资源的元数据(11项为必选,12项为可选),除只有一项包含文件格式的元数据外,再没有任何其他关于“软件信息环境”和“硬件信息环境”的元数据。
显然,仅依靠上述不完备、不具体的元数据方案,既不能对数字教育资源的迁移提供准确的判断,也难以支持完整、高效的数字教育资源迁移。从保持长期可用性的角度看,有必要对现有数字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方案进行扩展、完善信息环境描述元数据,建立数字教育资源长期保存的元数据标准。
3 开发基于OAIS模型的数字教育资源存储管理系统
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已引起国际档案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经过研究人员经过长期、大量的研究工作,己提出多种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框架模型,如OAIS、InternetArchive等。其中,OAIS是目前国际档案界首推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参考模型和基本概念框架,已成为当今数字档案系统设计与开发普遍遵从的基础标准。OAIS主要由六大功能模块组成,其中四个功能模块与数资源长期保存密切相关,详细功能如表3所示。
鉴于数字教育资源与数字档案资源在资源类型、信息环境依赖、长期可用性要求等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借鉴在数字档案领域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基于OAIS框架开发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同时,积极引入内容感知技术和智能存储技术,提高基于OAIS模型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和效率。
(1)全面引入内容感知技术,实现元数据收集的智能化
OAIS模型中,需要获取有关数字资源的参考信息、环境信息(包括硬件环境信息和软件环境信息)等用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和迁移的保存描述信息。研究表明,数字资源迁移的精确度和迁移的性能要求越高,对元数据的完备性、准确性和粒度的要求也随之升高。目前,主要的数字资源元数据标准对元数据著录方式没有统一的规定,有的元数据项为手工录入,有的元数据项虽然标注为自动产生,但未指明自动产生的方式。一方面,手工方式录入元数据不可避免地存在错误或遗漏;另一方面,部分元数据可能与操作系统内核或应用系统内部工作状态关联(如操作系统内核信息和进程信息等),而这些元数据信息对一般用户透明,他们无法获取这些信息。因此,基于手工录入元数据的方式,既难以满足迁移对元数据准确性、完备性方面的要求,又难以满足元数据收集粒度的要求。
内容感知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在OAIS模型的信息摄入层采用内容感知技术,可对数字教育资源的文件属性、产生和处理数字教育资源的软/硬件环境、语言使用环境等保存描述元数据,进行自动、高效、全面、准确、规范的感知并获取。通过在OAIS模型的资源存储层嵌入内容感知技术,一方面感知并获取存储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元数据;另一方面,还能自动处理存储介质退化与更新及其产生的存储系统软/硬件环境元数据的更新。
(2)注重发挥存储新技术在数字教育资源长期保存中的作用
随着网络存储系统性能与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过去在应用层完成的功能开始下移到存储系统中实现,如数据校验、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整合等功能可直接在存储系统中完成。近几年来,国外数字保存领域的研究人员、数字档案及存储业界己开始注重发挥存储系统和存储新技术在数字保存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如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存储系统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归档存储的研究,哈佛大学主持研究了保存感知的存储系统PASS和来源感知的存储系统PAS;在IT界,IBM公司也参与到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中,开发了数字保存原型系统CASPAR。
文献采用XAM(eXtensible Access Method)规范,实现了基于OAIS的保存感知存储系统原型,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计算密集的数字保存以及与存储相关的功能,如不变性计算、数据迁移等功能从应用系统下移到存储系统,从而减少数据传输量并简化应用系统,提升了数字保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文献在文献的基础上,基于OAIS模型开发了支持内容感知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原型系统,不仅实现了信息摄入层和资源存储层的元数据自动收集与获取,还实现了在资源存储层的元数据融合。
以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而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是我国教育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协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在数字化教育中的应用屡见不鲜;以学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和非正式学习社区正逐步形成;移动终端的应用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宠;互联网时代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动也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目前,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需求的多元化、网络文化理念的侵入、技术的不断革新等诸多要素共同催生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新动向,分析这些新动向背后的动力机制对推动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新动向
(一)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具体举措,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它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成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2]。2011年11月9日,教育部推出的20门课程通过“爱课程”网和其合作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正式打响了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头炮。短短5天,视频点击量已逾10万,首战告捷的喜讯迅速成为各大媒体的热点新闻。有国外成功案例在前,国内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一直处于暗潮涌动蓄势待发之中,教育部政策的如同东风,迅速掀起了视频公开课的浪潮。尽管公众对国内视频课有所争议,但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公众对国内视频课的关注和响应。此外,不少高校也迅速加入这一浪潮中,开始本校网络公开课的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3]。除了保持以往课程建设的精品理念,精品资源共享课特别强调了开放和共享的目标。2011年8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研讨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明确提出通过制定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实现优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实现从网络有限开放转变为充分开放。
(二)区域试点的电子课本开发行动
近年来,iPad,Tablets,e-Book阅读器及其他数字化便携终端设备日益风行,这一触角业已伸入教育领域并催生了电子书包与电子课本的应用研究。电子书包和电子课本作为传统书包和课本的隐喻,除了具备基本的容器功能和内容功能外,能够在课前、课中、课后对学习活动进行一体化支持。引入“电子书包”后,班级差异化互动学习、数字化探究实验学习、小组合作项目学习、个性化按需按兴趣学习、能力本位评估引导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将成为可能[4]。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多个省市均加入了电子课本应用试点行动,其主要形式是以区域试验为先行,分阶段有步骤地扩大应用范围。以上海为例,虹口区第一批试点覆盖了幼、小、初、高各个阶段共计8所学校;第二批试点范围扩大至18所学校。与此同时,在国家标准化领导机构的支持下,由华东师范大学领头,企业、出版社、学校等组织机构参与的电子书包与电子课本的标准研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其研究旨在解决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学习内容、学习平台、学习工具和学习终端(人机交互)的互操作需求[5],通过顶层设计与标准先行保障电子书包和电子课本的应用研究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三)公共媒体兴起的公开课行为
在教育部将视频公共课的建设纳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际,国内几大主流媒体如网易、新浪、凤凰、腾讯等也争相开设视频公开课单元,利用网络传媒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公开课的推广建设中。公共媒体公开课频道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国外名校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由乐于分享知识的个体和组织自愿加入公共课传播计划,以公众投票形式决定课程的优先进度,同时与其他网络平台或媒体工具形成信息联动,同步传播课程最新信息以扩大其影响力。此外,除了聚合改造现有的课程外,部分传媒也加入课程的创建,将自建视频课程也纳入了视频公开课的范围之内,例如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网易的“网易大讲堂”等,进一步扩大了视频公开课的领域。
(四)企业兴建的辅学助考资源
巨大的升学压力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为培优助学机构和职业培训企业开拓了庞大的市场空间,利益刺激下的企业资源建设呈现出一片蓬勃生机。此类培优助学机构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是面授、在线同步授课、课件自学等,学生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资源与服务。以中小学网校为例,它利用学校的优秀师资力量,以面授+在线授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远程课堂直播系统,同时辅之以学习资源、在线测验等功能模块,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
(五)网众自发贡献的生成性资源
Web2.0工具赋予了每个人创建资源和传播知识的权利,这种自下而上的资源创建模式将庞大的社会智力资源转换为隐形的学习资源后盾。以Wiki为例,根据维基百科2011年11月30日统计,已有387210个条目是以中文撰写的,百科全书的结构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覆盖所有领域知识的百科全书,如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等,有以专业领域知识为主的百科全书,如中华维客、MBA智库百科等。各种百科全书网聚着社会力量,逐步丰富着社会学习资源。此外,社群的活跃也激发了资源建设的无穷动力,以“科学松鼠会”为例,它作为一个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由全职编辑和作者在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协议的基础上共同参与管理,以集体协作的方式大量科普文章,试图通过团体的努力使科学传播并流行开来。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分析
(一)关于动力机制
动力是指推动工作、事业前进和发展的力量,机制则是指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协调方式及其调节原理。系统动力学将系统定义为:“一个由相互作用的诸元素有机地联结在一起,而具有某种功 能的集合体。”[6]动力机制这一概念正是源于物理学的系统动力原理,系统是其研究的出发点。在社会科学领域,动力机制常被用于进行主体行为动力分析,它是对系统协调运转的构件及构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隐喻,强调系统内部要素及其内部机制间的合力。
因此,研究动力机制需要把握三点:(1)系统的要素是什么;(2)系统中的这些要素存在怎样的关系;(3)这些关系是如何推动系统发展的。其中,“如何推动系统的发展”在不同的应用情境中,其实现机制又不尽相同。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
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则其动力机制是指为了满足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的,分析建设系统中各个要素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以推动系统良性发展。
理解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系统需要以系统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即:系统中的要素——动力主体及动力来源;系统要素间的关系——动力作用模式;系统的推动——实现机制。可以认为,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动力机制的研究就是对其动力主体及来源、动力作用模式及其实现机制的研究。
1.资源建设的动力主体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成员主要包括: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个体等。其中政府是以非营利为目的的一种行政组织,把握着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是教育领域主体资源建设的风向标。高校科研机构是响应教育政策,实现应用研究的核心成员,企业是市场经济下利益追逐的活跃团体,个体成员是信息社会下资源建设的弄潮儿。
主体身份具有多重性,他们是资源建设系统的贡献者、受益者,有时也是竞争者。他们在为系统提供动力的同时也在吸纳系统发展中所产生的有利力量。
2.资源建设的动力来源及动力作用模式
基于建设主体的多重性及各主体的特性,资源建设的动力来源可概括为政策驱动、市场利益、社会文化和价值实现四种类型。其中,政策驱动是指国家职能部门为了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提出一系列政策纲领和发展战略;市场利益是指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个人或团体所获得的经济收益或社会效益;社会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由实物、行为、信仰和态度所组成[7],具有时代性、导向性、继承性等特征;价值实现是最高层次的力量来源,体现了个人或团体的自我实现需求。
不同的利益主体其动力来源不尽相同,图1展示了三种类型的动力作用模式:单轮驱动、双轮并进、三轮协调。其中,社会文化驱动在各种模式中起着助力或者抑制减缓的作用,即,顺应社会文化趋势则动力加强,违背社会文化趋势发展则动力减弱。同时,不同模式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力量又不断地被社会文化所吸纳。
图1 资源建设的动力来源及作用模式示意
单轮驱动模式是指社会发展趋势下主体以单一驱动力为主进行资源建设,如完全依靠国家政策经费支持或完全以市场利益为目的等;双轮并进模式指社会发展趋势下两两组合形成合力以促进发展,如政企合作模式、高校间的合作等;三轮协调模式则指集合所有动力,协调利益主体间的关系以实现互动互补,促进效益最大化形成多赢局面。
3.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实现机制分析
实现机制可看作是动力机制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应用。不同的利益主体与不同的动力来源纵横一体形成关系,主要形成了五种实现机制,即:国家项目引动、产业利益驱动、公众媒体推动、网众互动生成、多方合作联动,这些实现机制共同维持着整个资源建设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就这五种动力实现机制展开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五种动力实现机制
(1)国家项目引动机制
以政府为主体,以政策驱动为动力,是保障我国教育体系资源建设的基础。它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自上而下带动学校、科研机构等非盈利机构共同参与,研究与应用并重,以促进资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均从政策引导、组织管理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人员支持等方面给予保障,积极推动项目实施[8]。这种模式具有全局性和长久性,有力促进了资源建设的快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
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自2003年4月我国启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课程中心已建成近15000门本科课程,近6000门高职高专课程,逾50门新世纪网络课程,资源中心各类资源的总和更是以百万计,如此庞大的课程资源充分展示了其力量优势。目前如火如荼的中国大学公开课建设是该项计划的延续与深化,国家引动的机制以自顶向下的发展模式带动各界积极性,是资源共享共建的主力军。
(2)产业利益驱动机制
指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或机构为了提高其经济效益或品牌竞争力向社会提供资源和服务,此类机制下的资源紧扣市场需求,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保证,如e-Learning教育培训机构、数字化学术资源服务运营商、IT设备供应商、通信公司等。
产业驱动的方式包括有偿和无偿两种,但以有偿方式为主。例如,以培优助学为导向的网校一般由知名教育专家和名校一线教师亲身参与制作资源,提供大量的优质课件和素材;数字化学术资源服务运营商以收费方式为目标用户提供科技信息为主,集经济、金融、社会、文化、教育等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服务,等等。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需要企业的参与,要让企业积极地投入开发、投入应用推广、投入用户服务。要找到一种合理的投入产出方式,使企业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得到自身发展[9]。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就会思考企业发展战略,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来资助教育,承担社会责任,聚集更多的未来潜在客户和市场[10]。
(3)公众媒体推动机制
指大型综合门户网站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参与资源建设过程,借助其传播力量,制造积极的舆论导向,以扩大社会影响力,最终促成文化的渗透,如网易、新浪等。公众媒体是连接文化形态与社会群体的中介,具有信息传播快、跨时空、互动性强等特点。
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网络媒体的广泛影响力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1]。公众媒体的作用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其一,公众媒体作为资源的主动创建者,是实践层面社会价值的体现。其二,公众媒体作为资源的传播者,是媒体 基本功能的实现。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对同一文化理念长时间、多频次的传递与接收,会使受众无形中对其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终对其认同,甚至是依赖。这种通过网络强制性传递的文化信息,不可抗拒地影响受众的相关感受和价值判断[12]。其三,公众媒体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将人们的理念沉淀到社会文化中。媒体所主导的舆论方向能以建设性意见来推进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延伸思考,使相应的社会舆论具有更大的价值潜力,这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历史责任㈣。
(4)多方合作联动机制
指各建设主体秉承多赢理念,联手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构建数字化资源。从合作的主体来看,可分为政府组织下的联动和社会力量共识下的联动。社会力量也可以称为社会资源。作为一种能动性的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育系统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在技术、资金以及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不足,可以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4]。
资源的共建共享离不开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作用,包括社会各管理层面和社会教育、企业等各个层面[15]。一般而言,政府组织下的联动带有整体性和强制性,社会力量共识下的联动则具有自发性,其合作主体可以是同领域或跨域成员。值得注意的是:多方合作联动模式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机制,它往往依赖于其他机制而产生,既可以存在于其他机制内部,也可以是其他几种机制共同作用的概括。
(5)网众互动生成机制
指社会成员借助Web2.0工具汇聚集体智慧共同创建、传播、使用、分享资源,是网络时代草根文化的一种表现。“草根”这一说法产生于19世纪美国寻金热流行期间,盛传有些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的地方就蕴藏黄金[16],它隐喻着不起眼的群体所拥有的强大潜力。网络技术的发展将草根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例如Wiki、微博、微群、优酷、土豆等,其参与的每一个主体都是“微”个体,但是其合力却构造了一个“一切正在生成”的资源共享空间。草根力量是一股自发的中间力量,采用自底向上的发展模式,它是对政府和市场力量的补充和平衡,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四、动力机制的案例分析
以上在分析五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我们对体系内的关键要素——动力主体、动力来源、动力作用模式及动力实现机制皆进行了论述,特别提炼出了五种典型的动力实现机制,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关键要素及其内在协调运作方式,有必要将前述的五种新动向作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案例,在此基础上对动力机制进行反向分析。由下表可知,这五种资源建设形态在动力主体、动力作用模式、动力实现机制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叠。
由上表可以看出,单一的教育资源建设的动力运转机制难以满足信息环境下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只有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社会、个体等纵横一体的多主体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实现多元合作、良性互动发展模式,才能有效促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的均衡稳步发展。例如,高校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中,国家启动项目,给予政策导向和经费支持,其中精品视频公开课首批建设的103个课程选题由“985”高校分工合作,各自承担项目中的子课题,首批建设成果通过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等公众传媒同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五、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谐发展的协调机制问题
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探索系统稳定演化的实现机制,为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系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为系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保障,解决好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关系是关键,一个稳定的系统必然是各要素间协同并进、持续优化的结果。为了推动系统的良性发展,结合现有资源建设中的问题,笔者总结了以下两点供思考。
(一)维持系统的动力来源,协调动力主体利益
系统的发展需要动力来推动,如何为一个系统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以维持可持续发展是核心。尤其当动力作用模式为双轮并进或三轮驱动模式时,协调系统中各动力主体的利益关系,平衡各动力来源的分布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政企合作的项目中,对企业利益的保护以维持企业参与热情是政府必须考虑的因素;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的版权问题需要解决,引入开放性质的版权协议和共同创作协议在知识产权与产权保护间寻找平衡也许是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
(二)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实现资源的深度共建共享
1.1 教育信息化的定义及内涵。教育信息化,就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教育领域,深化教育改革,不断调整其信息教育发展方略,以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运用科技信息手段,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优化学习方案,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1.2 信息化教学中教学设计的特点。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教育更为重视学习者的作用,要求通过种种有效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合理配置资源,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有效地优化了教学过程和效果,提升了教学质量。
1.3 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以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推动信息产业不断升级,深化信息化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各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信息教育化发展目标: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提升。
为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共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我国于2012年提出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其目的在于创新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提高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2 “三通两平台”
2.1 “三通两平台”的提出。要说三通两平台的出身,那就是2012年9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就在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首先提出的概念,这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一点。其后不久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讲话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推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建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
2.2 “三通”
2.2.1 加强学校宽带网络建设,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宽带网络建设,完善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并采取有效的安全预警手段和防范措施保障校园网络安全,优化网络管理,增进对外交流,学校还要定期进行网络维护及保养,以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学校要扎实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制定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建设数字化终端和应用平台,通过教学应用和学生实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2.2.2 建设优质数字资源,初步实现“教学资源班班通”。要想将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及时输送到每个班级,就必须加强三个课堂建设,即:专递课堂(各类新课程资源建设),引导学生利用智能工具在教师组织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名师课堂,组织具有一定教育技术能力的特级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个人空间和相应工具,开设学科重点难点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汇聚若干基础教育名校和职业教育示范校的优质资源,开设网络学校,为学校集体组织学生选名校网络课堂,修高中网络课程和职业学校新开专业提供服务。
2.2.3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校要积极打造一个实名制网上学习空间,为学校师生开展网络学习,进行跨区域网络协作科研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学校还可以将网络技术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环节当中,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按照“教师优先、发达地区优先、职业教育优先”的原则,先试先行,有序推动。全面启动“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工程,加快研发推广与现行中小学课程标准相配套、适合学校课堂网络化教学需要的数字互动教材、教辅材料资源和学生自我评价检测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基于网络的教研平台和城乡校际结对帮扶平台,积极开展网络听课、远程协作以及互动听课等活动,积极推动城乡学校网络一体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培养一批有影响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通过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的“远程培训”及其他培训项目。
2.3 “两平台”
2.3.1 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校要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不断提升其教育质量,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各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系列品牌。大力服务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数字化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在学科资源全覆盖的基础上,将优质资源率提高到30%。大力服务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积极创建师生共享共用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平台,紧紧依托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范围、提高共享程度。大力服务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工程,形成一批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要求相适应、具有学科特色、符合国家建设规范的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继续完善网上精品课程建设,推动区域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2.3.2 加快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努力做到家家用。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提升教育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发和应用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打造各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系列品牌。加快数字化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在学科资源全覆盖的基础上,将优质资源率提高到30%。加快终身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强化终身教育资源规范标准、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的研究,以社会实际需求为推动,逐步建立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终身教育资源体系。
“三通两平台”是十二五的核心任务。“三通”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校校通”是基础,“班班通”是近期工作的一个关键,而“人人通”才是真正要实现的目标,是本质的核心点。这一点既然是本质的核心要求,它代表的是方向,代表的是创新。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具体要求可概括为:其一是要体现国家和地方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统筹部署;其二要立足现实,加大落实力度,使广大基层学校与师生能够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新成效、并努力形成阶段亮点;其三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特别是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有序、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
2.4 三大主要任务
2.4.1 硬件升级改造
网络物理接入云平台建设(终端、云眼等)
数字化网络教室建设(投影、白板等)
2.4.2 教育资源建设。创新推广数字化学习模式,加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建成学校“数字化社区”,重点做好三个“空间”建设:即教师空间、班级空间、学生空间。
2.4.3 教师应用培训。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应用能力。
3 “三通两平台”的实现
当国家首先提出一个政策方针时,从上到下落实这样的政策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所以,在这样的时间段中,政策里面的内容要落实必然会有先后顺序。结合“三通两平台”的政策,笔者认为,①宽带网络校校通的落实,就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在校园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硬件基础的完善是最基本的工作,因此,让尽量多的学校完成网络覆盖也是推进后两个通的基础;②关于优质资源班班通的落实,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刘雍潜研究员曾在多个场合提及,这项工作是国家正在做的,也是需要科研与市场相结合的一项工作,从其口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层面的意思。
3.1 国家可以从物质和政策两方面鼓励企业做班班通,这对企业来说,必然是百益而无一害的,据其介绍,去年国家投入教育的经费有两万亿,其中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约占到2千亿的比例,可见,这样的政策环境是教育装备市场前所未有的局面,教育装备企业若能顺势而上,必然收获颇丰。
3.2 国家要和企业一起做优质资源的班班通,换句话说,哪一个企业班班通做得好,国家就联合哪个企业做,也就出现了各大教育装备企业竞相参与到诸如《中国教育技术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中来一样,笔者认为,在当下,如果国家还未出台某些项目的建设标准的话,企业在研发产品的另外空隙,参与到国家制定相关标准的过程中,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情,至少不会偏离国家轨道。
3.3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这一通的实现,是三通工程的核心,也是未来需要大力做的事情,笔者为什么说是未来呢?因为就目前看来,将教与学具体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之中,还是有一定困难的,首先,不是说硬件设施具备了,学生和老师的学习生活就通了,而是从意识上引导其这样的观念。所以,硬件设施的完善需要靠企业,意识上的引导需要靠国家,因而,企业在生产相关产品时,从学生和老师这些用户的角度考虑进行研发,就会很好地适应整个趋势。
3.4 建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从这两个平台的建设过程来看,前者和后者分别交予不同的国家单位去做,而对于教育装备企业厂商来说,不论是跟随哪一个国家单位去做生产,都必然掌握“资源”和“管理”两个关键词,基于此去搞研发,思考如何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最大范围的实现资源集中效应,如何去方便校方、教师和家长管理,建成简单实用的管理平台,哪怕是傻瓜似的操作,依次打开市场,再进一步做产品的升级换代。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如何使教学、培训能满足不同地点和不同学习时间人们的需要,传统的面对面教育方式在这方面已经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远程教育应运而生,它的优点在于使学生在时间和空间并不统一的情况下,能与教师进行交互并完成学习任务。远程教育资源系统开发是指教育科研机构与学校联合(也可能独立开发)在现有课程来源的基础上,围绕既定的教育方针和目的,对网上学习者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并利用网络技术整合学科内容结构、创生出那些蕴涵了特定的知识,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并能以数字信号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包含各学科内容并有助于学科内容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活动。
2远程教育资源系统设计
2.1系统B/S三层结构
B/S三层结构是一种成熟、简单并得到普遍应用的应用程序架构,它将应用程序结构划分三层独立的包,包括用户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其中将实现人机界面的所有表单和组件放在表示层,将所有业务规则和逻辑的实现封装在负责业务逻辑组件中,将所有和数据库的交互封装在数据访问组件中。其结构如图1所示。三层结构是一种严格分层方法,即数据访问层只能被业务逻辑层访问,业务逻辑层只能被表示层访问,用户通过表示层将请求传送给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完成相关业务规则和逻辑,并通过数据访问层访问数据库获得数据,然后按照相反的顺序依次返回将数据显示在表示层。依照三层结构的划分方法,该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将应用程序划分为3个逻辑层面:
(1)用户表示服务(PresebtationServices),是用户与远程教育资源系统进行交互的端点。通常由Win32或者基于浏览器的图形用户界面应用构成。在该层用户可以查看、输入和处理数据。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用户服务层就是整个应用。在本系统中,用户服务层由Webforms构成。
(2)业务逻辑层,它负责封装事务处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及其他的核心应用逻辑。业务逻辑层可以有效地作为前台用户服务层和后台数据服务和数据存储之间的桥梁。在本系远程教育资源系统中,业务逻辑层将由在Windows组件服务中执行的事务处理和非事务处理.NET服务组件构成。
(3)数据访问层,该层负责检索和操作在一个或者多个数据存储中存储的数据。通过将数据访问和操作分离到独立的逻辑层中,就可以将业务逻辑层从附属数据存储的细节中抽象出去。在本系统中,业务逻辑层将实现为一组封装了SQL数据访问逻辑,并向业务组件返回结果集的存储过程。业务逻辑组件通过这些存储过程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
2.2系统基本功能
远程教育资源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资源的管理。资源包括以下几个类型:文档资源、视频课件资源、音频课件资源以及学生对于课程的提问和交流、学生在线习题、网上作业、在线答疑辅导等。资源的管理具体是指对上面所提到的课程资源实现。
2.3系统业务流程
远程教育资源系统资源管理主要包括添加、修改、删除、检索资源,以及修改删除资源以后校验和更新学生使用的资源。
3功能实现
3.1系统数据库连接
远程教育资源系统中数据库类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类,它主要实现了系统对数据库的访问,包括打开数据库连接、关闭数据库连接、获取DataView,执行数据库命令等。其中,实现的远程教育资源系统数据库连接的关键代码如下描述:
publicstaticintOpenDbOracleCon(){oralecon.ConnectionString=System.Configuration.Con-figurationSettings.AppSettings["DBConnectStr"];try{oralecon.Open();return1;}
catch(Exceptione){error=e.Message;}
finally}
return1;}
return-1;}
3.2系统音视频资源上传
音视频课件的上传并且转化成FLV格式文件,使远程教育资源系统音视频课件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在系统实现的过程中,引入了第三方软件Mencoder。MEncoder是一个简单的影片编码器,它可用于影片(AVI/ASF/OGG/DVD/VCD/VOB/MPG/MOV/VIV/FLI/RM/NUV/NET/PVA)编码之间的相互转化。音视频课件上传的工作原理就是:视频先上传,然后使用MEncoder开始转换。关键代码下所示:
//通过批处理文件调用mencoderSystem.Diagnostics.ProcessStartInfoFilestartInfo=newSystem.Diagnostics.ProcessStartInfo(tool);Style=System.Diagnostics.ProcessWindowStyle.Hidden;
//设置mencoder转换参数FilestartInfo.Arguments=""+vFileName+"-o"+flv_file+"-oflavf-lavfoptsi_certify_that_my_video_stream_does_not_use_b_frames-oacmp3lame-lameoptsabr:br=56-ovcvcodec=flv:vbitrate=200:mbd=2:mv0:trell:v4mv:cbp:last_pred=1:dia=-1:cmp=0:vb_strategy=1-vflavc-lavcoptsscale="+widthOfFile+":"+heightOfFile+"-ofps12-srate22050"}
//执行转化try{System.Diagnostics.Process.Start(FilestartInfo);CatchImg(flv_file,imgFile);}
catch{return"";}
关键词:MIT;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MIT开放式课程的发展,源于MIT教务长 RobertA. Brown 于 1999 年要求 MIT 教育科技委员会针对远距离教学与网络学习环境提出 MIT自我定位的相关策略与计划。MIT原本的目的是提出可营利的线上学习资源方式,营利的标准设定为损益平衡 。MIT在进行竞争者与使用者需求调查后,发现利用网络课程获利并不容易,进而由收费的网络课程模式,转向免费分享教材的开放式课程模式。
一、MIT OCW经验
(一)精品课程建设
在课程建设方面,从项目的启动背景来看,作为世界开放教育资源的先驱,MIT OCW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其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全局观念,导致全球性的深刻反思。从课程流程来看,MIT的效率是很高的,并不需要多级冗长的评估,以这样一个高效的流水线操作模式,不仅成本低,而且开发的资源将能够免费为所有学习者使用不至于浪费。从资源支持平台看看,MIT OCW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的IT网络技术,所有的课程可以成功地访问,这些课程的界面是统一的,对教师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他们可以集中在资源准备,教学设计工作和其他工作。这些为中国正在发展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二)开放式课程
MIT 在开放式课程网站的设计中,尽量使课件制作过程简化,使教师能将已存在的素材转化于开放式课程,如此便能使教师节省重新制作的时间及减少不必要的投入 。MIT 开放式课程使用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 SCORM物件后设资料标准,以满足课程学习物件在技术性、结构性以及描述性上的需求。除此之外,在设立开放式课程的时侯,统一了所有文件的档案格式和档名,便于后续归类整理。在MIT 开始准备开放式课程时,老师们最大的顾虑就是:把自己的教材上传到网站后,是否还拥有该作品的知识产权,以及会不会侵犯到第三方的知识产权?第一个问题可以做出明确的回答,即使把课程到网站供大家使用,他们依然享有属于自己知识产权。针对第二个问题,MIT的作法是必须删除所有可能侵权的部分,并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 或引用资料以帮助学习者自行搜寻与参照 。而MIT自行拥有版权的部分,便一律采用 CC(Creative Commons) 授权,也就是说只要在转载上标明出处,以及不被作为商业用途,或者遵照相同的方式分享等,都可以自行取用。
(三)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
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了网络时代学习新的特点,同时也呼唤着远程教育时代的到来。免费公开全部课程的核心资源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和当前世界倡导的知识共享运动的理念不谋而合,致力于降低资源获取的门槛 。MIT OCW应对问题措施:
1.权威学术的科研支撑和共建共享的研究机制;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和精巧灵活的共享体系;
3.开放的技术架构与良好的交互设计;
4.开放的理念与适度的定位。
(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该以促进交叉学科交流和人才培养、在同领域同学科分享教育资源、为全民终身教育和高等教育服务作为指导思想。MIT OCW除了遵循这个指导思想外,在以下三方面的管理措施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原因:
1.一定意义上, OCW 的成功源于其人员合作分工的成功;
2.MIT OCW 使用目录管理系统来管理的全过程,严密的程序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3.完整、连续的评价和反馈策略, 是 MIT OCW 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MIT OCW启示
(一)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
从全世界学习者对 MIT OCW 的认同和赞扬来看,MIT OCW 是非常成功的。其资源建设、共享和评价机制等经验,对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1.网络技术公司分工合作
在课程的更新和完善方面,我们可以尝试着和国内一些知名的网络技术公司分工合作,不仅要保障教师的知识产权,真正地把主动权归还给老师,还要让课程资源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扩充。
2.以教师主导,组建流线型课程开发团队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将开放团队组建成流水型的一体式,节约资源和时间,让学习者能够切身享受到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3.形成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
在对精品课程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学习 MIT OCW 的一些成功经验,丰富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保障精品课程的质量。
(二)我国开放式课程发展
1. 建立有效的课程搜寻方式与规范
MIT OCW使用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 (IEEE) 的 SCORM物件后设资料标准,满足了课程学习物件在结构性、描述性以及技术性上的需求。 除此之外, 在进行课程开放时,把所有文件的档名与档案格式统一,便于后续归类整理。
2.降低与实体课程的冲突
开放式课程可能从一开始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有反对者人物这会对实体校园的招生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降低学生进入实体学校就读的意愿。MIT的开放式课程网站也强调,该课程不提供任何相关的学分和证书,且并非 MIT 教学的替代品,所涵盖内容也并未包含所有校园中授课的内容, 取得开放式课程的素材并不等于取得 MIT 的学位,而且学习经验也截然不同。 我们在进行开放式课程时也应着力降低与实体课程的冲突。
(三)我国远程教育课程建设
1. 以学生为中心,融合传统面授方式
MIT OCW奉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资源设计原则,同样应该成为我国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主线。
2. 合理渗透信息技术
对于现代远程教育来说,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远程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要素。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将其合理地渗透到远程教育中。
3. 提高教师参与水平
远程教育的课程资源建设较多地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和学习支持服务,对整体师资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信息素养、网络教学、学习支持、虚拟管理、科学评价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除了学科专业研究之外,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师应同时承担起教学改革和远程教育等多重科研任务,积极地参与到大发展的潮流中。
(四)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目前, 我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正在发展与探索中, 比如各高校的教学资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 “211 工程”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等,MIT OCW的开放式资源共享模式能给我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一定的启示。
1. 突出共享与利用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将改变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面貌。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实现资源共享已经国际化。从教学角度来看,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使我们可以学习和享受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缩短我国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可以缩短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2. 确定原则, 统一认识
在教育资源建设当中首先要确定一个原则: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布实施、重点突破、先易后难、采用成熟软件。只有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加快高校教育资源建设的步伐,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和满足学校的整体发展。其次,要在全校做好宣传工作,统一全体师生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和长期性工作的认识,为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打好基础,给全校师生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3.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人们正期待着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库以适应我国教育的改革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在教育资源库建设中, 只有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将宝贵的教学资源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 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才能更科学、更高效、更广泛地为学科建设服务,成为可以共享、可以再生、可以充分利用的优质资源。
4. 开放和交流
在开放中更大地发展教育和科研是MIT OCW的目的之一。因此,更快、更广泛和更深层的交流是获得发展根本不能被动摇。这在MIT OCW的及时反馈和迅速更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 MIT OCW 在课目的建设上教育提供人员注重结构的开放性,对于同一知识内容, 提供不同角度的描述和解释,让学生有交叉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Vest C. Why MIT decided to give away all its coursematerials via the Internet [J].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4,50(21).
[2]Matkin G. OpenCourseWare: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minority students and minority-serving institu-tions [J]. Diverse: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9.26(18).
[3]杜文超,何秋琳,江丽君.开启世界课程资源共享的先河——MIT OCW项目评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04).
[4]王立.MIT OCW经验:开放课程与大学教师发展[J].江苏高教,2011,(05).
[5]孙爱萍.对我国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5).
[6]罗双兰,李文华.国家精品课程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02)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教学信息化 认证 共享
中图分类号:P2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227-01
1、总体架构
应用支撑体系基于SOA面向服务架构体系设计,从不同的业务流程和功能中提炼出基础服务、通用的教育业务流程服务、管理信息化服务、教育信息化服务及其他通用服务等。为每类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访问接口,为统一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数字化校园总体建设为以统一校园门户、统一认证中心、统一数据中心为基础,4个基础数据库来支撑。提供教学、教务、德育等为教师、学生及行政管理人员提供服务。
应用支撑体系包括门户层、个性化服务层、服务提供层、服务支撑层、数据层及运行维护中心几大部分。
1)门户层:教育系统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入口,并且提供门户信息的统一及各类应用的统一接入。
2)个性化服务层:根据各类用户身份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且支持个性化内容及页面风格等服务的定制。
3)服务提供层:提供各类业务系统服务及公共服务(组织机构建模、用户管理、资源配置、实时协作平台、短信平台、工作流引擎、电子表单、通用查询组件、统计报表组件等)。
4)服务支撑层:是统一认证中心、统一数据中心等形成一个应用支撑体系。
5)数据存储层:对于基础数据存储及各类业务存储提供关系型数据库及文件等信息存储。
6)运行维护中心:为教育系统支撑平台及各类应用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包括设备运行维护、网络维护、应用系统维护、数据备份及恢复等。
2、基础支撑平台建设
基础支撑平台能够根据系统建设的需要将各种应用系统有机集成为一个整体,并实现整个系统的统一信息门户中心、统一认证中心、统一数据管理与交换中心、分布式运行管理与调度中心等。
2.1 统一门户平台
建设统一的学校信息门户,既是数字化校园面向社会信息的需要,也是开放式办学的需要。借助数字化校园门户网站的平台广泛开展活动社区,通过人员整合(组织机构、用户管理),使得用户(教师、学生、职工、校外人员等)自由定制个性化的信息内容。门户的另一用途就是应用整合,提供各种服务及应用的接入,如Email系统、教务管理、办公系统、校园虚拟社区、主页托管系统、信息系统等等。数字化校园的统一门户既面向桌面终端,也面向移动设备;既是web网站,也是wap网站。
用户统一管理认证中心是将数字化校园用户统一管理起来,通过统一认证服务实现用户跨应用、跨地域平台的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从而实现用户一次登录数字化校园门户,不必再输入验证密码,既可使用其他各类系统所提供的服务。
统一认证中心采用实名认证,通过指定相应的集中认证技术规范,提供统一的应用系统用户管理接口,最终实现所有新建系统用户认证的统一集中化管理,做到真正意义的集中认证。实现各应用系统的“集中认证”。
2.3 统一数据中心
要建立统一的行业决策分析型数据模型和统一的架构体系,以此为基础可以实现各个业务部门的业务统一整合和领导决策管理需求。通过该系统的实施,可以将原有IT系统的历史数据进行分类抽取整合,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帮助。
2.4 应用系统构建平台
在应用系统开发上尽可能采用统一的基础应用开发平台技术,能够对新旧系统的开发、第三方系统的通讯、集成,以及系统的运行起到环境的支撑作用。除此之外,还能够为构建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查询与检索、数据管理、流程控制、安全控制、报表生成、通讯管理等工具。
3、系统概要
教学信息化应用主要支撑校园整体教学应用,为提高整体学科教学水平、学生实训水平提供一整套数字化教学系统。包括资源共建共享管理系统、题库共建共享管理、教师远程培训系统、网络互动教研系统、备课系统、网络测试训练系统、网络考试测评系统、网络探究学习系统、自主学习系统及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等。
4、资源共建共享管理系统
手拉手项目实现了院校之间的优势资源整合,同时为各校区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础。资源共建共享管理系统应具有统一的用户认证与管理,支持用户组功能,并可对用户组授权,对属于某个组的用户又可以分别设置对不同内容的管理权限,形成一个完整、安全的权限体系。检索功能能够检索教育网服务器及教育网内其他学校服务器上的所有资源。解决目前职业教育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中的孤立现象,避免区域内资源建设的重复开发,实现区域内各职业教育院校之间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平台各功能实现模块化管理,各不同的功能模块要求可分散部署,主要功能模块包括:
(1)资源的共建共享功能。可以实现全区资源的共建共享,并能轻松兼容其它资源。
(2)教学资源的分类管理功能。本系统可以按照系统提供的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知识结构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也可以按照用户自建的知识结构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
(3)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
(4)基于学科脉络建立检索知识库,并提供按关键字、条件、语义级别的检索功能。
5、教育信息化资源内容建设
在综合教育资源内容建设现状基础上,我们认为教育资源内容的建设应该本着应用为主导的原则,在体现智能性、突出实用性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教师培训资源、教材版本资源、学科工具软件、专题学习资源、专项辅导资源、题库、电子图书馆、教学案例和公共素材库。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一来可以快速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工作效率,特别是帮助年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课件设计制作能力;二来可以满足示范校验收评审和专业建设的需要。
6、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是一项系统的信息化工程,是学校提升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必经之路。构建一个数字化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这是信息化时代追求目标,也是科学进步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沈锡臣,蒋东兴.高等学校管理信息体系研究与标准制定[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7):4-7.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激励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可见国家对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也通过多种应用项目大力推动优质资源的建设与共建共享,比如典型的实践应用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共享工程”“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工程”“普通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联盟工程”及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开展的“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建设工程。现代远程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行动已成为当前现代远程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实践热点。因此,要使现代远程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资源共建共享的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研究分析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以及资源共建共享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企业激励手段的价值和作用,提出促进资源共建共享的激励机制和手段。
一、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影响因素及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日趋成熟,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环境下的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较大发展。我国各高校以及区域范围内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也已取得良好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观念认知:开放教育意识薄弱,缺少共建共享动力
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合作方可涉及到教育职能部门、高校以及行业企业等,他们是否具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整体认知以及对共建共享未来发展愿景的共识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我国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之初就非常重视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并投入了大量经费用于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应用研宄。各试点高校及其他办学机构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教学特点,也开发了一大批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素材库、教学课件和教学支撑平台等,并引进了种类繁多的网络教育资源。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机构协调和管理,各试点高校及办学机构各自为政、自我封闭,没有开放共享意识,不同教育资源建设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和融合,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从而导致许多资源水平不高,适用范围狭窄。
(二)政策制度:政策制度缺失,失去共建共享保障
政策制度,特别是宏观性的政策制度往往都具有战略性的导向作用,会产生“自上而下”的变革导向。国外有关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案例无不说明政策制度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制定政策制度是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有关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政策制度还不成熟,不利于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与推广。从政策制度方面来看,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比较成熟发达的国家,在相关的立法以及政策制度的制定方面也比较具体和完善。我国虽在《高等教育法》第十五条中提到:国家支持采用广播、电视、函授及其他远程教育方式实施高等教育。这从国家立法的高度确定了远程高等教育的地位,但实际工作中却一直是由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法规和文件决定,远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还没有约束性条件。
(三)标准规范:资源建设标准规范不统一,资源通用性较差
虽然,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已为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借鉴,但是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和统一性,同时一些资源研发者在建设资源时也没有依据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标准,使得资源的通用性较差。资源分类不合理、不规范、杂乱无序、组织性较差。元数据处理不规范,缺乏分布存储和统一管理理念,部分资源只适用于特定的平台和技术接口,从而导致不同办学机构的资源库互不兼容,难以进行相互操作与利用,无法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使不同的资源库成为信息孤岛。其原因一方面是资源研发者采用的技术不同,另一方面则是资源研发者出于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的考虑,限制资源开放,影响了资源整合与共享。
(四)组织管理:组织机构的空缺,缺乏管理与协调
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一个组织体系加以调控,实现宏观的领导与管理。通过深入研究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资源建设中,缺少一种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也就是说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方面,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教育企业之间、教育企业与教育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一个权威机构的协调作用,而这种组织体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管理运行:资源共建共享缺乏成熟的管理运行机制
资源共建共享涉及资源的整合、平台的运行与管理、多元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等多个方面。一整套系统化、可操作性的管理运行机制是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恰恰缺少一整套可以使资源共建共享得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
(六)经费投入: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持续的经济支持
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但是从资源的研发、人才的培训、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以及运行模式与机制的推广都需要相关的资金作保障。目前,不论是国家还是各个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技术服务公司以及资源研发商等,用于资源建设的资金在不断增加,已达到相当规模,但是投入到资源共建共享的资金比例却不高,持续的资金注入更是缺乏。
(七)科学规划:缺乏系统长远的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规划
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规划对资源整合与共享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及调控意义。纵观近几年的相关文件和规划,除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的关于启动“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的研究及应用”项目通知中对项目的总体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外,其他一些民间组织,如高校间、高校与行业间的资源共建共享的规划尚不到位,这无疑将制约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现状让我们认识到要想把这项造福人类的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发挥从业者的潜力和智慧是至关重要的,而良好合理的激励措施的实施能够契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激发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自发自愿自主的工作意愿,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竞争的氛围,这是最终实现科学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影响要素与推进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制约因素分析,根据总结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提出了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
(一)政策激励
政策激励是以宏观导向为核心、以激励为动力来激发行为取向的活动过程,其对共建共享联盟的建立和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引作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应建立由教育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校内院系组成的三级管理协调机构,合理规划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的政策和措施,通过组织机构的协调与调控,制定有关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和校内各院系的资源共享、合作与交流,建立由学科、教学设计、网络资源开发和各高校教育专家以及部分学生组成的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团队,共同完成以共享为目的的网络教育资源合作开发,推进优质资源共建与共享进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营造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开放的环境和氛围,提高执行者对共建共享的感知程度和认知水平,促进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使被管理者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励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标激励是从中长期发展目标长远的角度出发的激励,有利于保持长久积极性的发挥。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个涉及面广、周期长、投资大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相关的建设项目进行系统的规划、引导和推进,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的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这就要在资源共建共享的科学规划中要设立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运行周期和方向,避免盲目建设、盲目推进。
(三)物质激励
也就是利益激励,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但是从资源的研发、人才的培训、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以及运行模式与机制的推广都需要相关的资金作保障。通过前文的论述,不难发现国家政府部门、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技术服务公司以及资源研发商在资源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在不断增加,但是用于资源共建共享的资金比例却不高,持续的资金注入更是缺乏。因此在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应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考虑分配均衡,实行有偿共享,从而切实保障资源建设者的合法权益,提高资源建设者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四)标杆激励
也就是榜样激励,是一种通过不断地将自身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内外同行业比较、分析,以改善发展目标和工作绩效的激励手段。通过树立标杆,学习标杆,重新思考和改进工作实践,创造自身最佳的实践模式,是一个学习、改进、再学习,再改进的一个持续创新的发展过程。在资源共建共享的推进过程中,国内外很多成功的实践经验和先进性的案例值得我们去发现,去学习,去借鉴,根据自身实际,去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从而不断优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达到持续改进和提高的目的,提高参与国内外竞争的砝码和实力。
(五)考评激励
在资源的共建共享过程中,要保障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监控和考核评价机制,建议各级政府或者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成立由骨干教师、专业研发人员、学习者、高校远程教育专家等组成质量监控委员会,制定可操作的资源评价指标标准和评价体系,定期对资源建设的质量进行评估、检测。同时建立网络资源评价反馈管理机制,广泛地听取学习者的意见和建议,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并且建立奖惩机制,对优秀资源建设单位与个人给予奖励,对资源建设不力或不达标者给予必要的警示、督促和纠正,从而促进资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黄琼珍,黄颖.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究[J].高教探索,2010,(3).
[2]孙姚同等.高校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
首先,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在巴林的发展情况。谈到开放教育资源,我们就必须考虑到学习内容以及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使用,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
早在30年前,巴林教育系统就引入了信息通信技术。当时,我们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教授,并在学校里开设了实验室,在中学进行普及信息通信技术基础知识的教育,如计算机操作等。随着英特网的普及,1997年,巴林教育部决定把英特网作为教育的媒介来促进教学。当时,我们在学校里专门开设了可以连接互联网的教室,虽然网速很慢,但授课效果非常好。2001年,巴林教育部正式制定一系列计划和愿景,旨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促进教育发展。
200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我们召开了一个国际性会议,讨论如何在科技发展和创新领域、教育领域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该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导人们去思考信息通讯技术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运用它。2005年,我们创建了旨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教学的哈马德①未来学校项目。该项目至今已实施了10年。起初,我们对11所学校进行试点,到2010年,巴林的所有学校都在实施这个项目。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该项目使我们的下一代获得应对未来挑战所需具备的各种能力,将巴林转变为一个以知识经济为发展导向的国家。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两个不同阶段
巴林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从2005年进行到2010年,第二个阶段将在后年完成。那么,这两个阶段有什么区别呢?简而言之,第一个阶段是进行平行示范,第二个阶段是进行纵向扩展,具体分析如下。
(一)第一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将教育信息化系统覆盖全国所有学校,受众是所有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我们为学校配备了包括硬件和软件在内的相关基础设施,提供了计算机设备、英特网,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支持,鼓励所有人参与,以此奠定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我们还针对利益相关者、教师、校长等开展培训,介绍信息通信技术的知识及其应用方法。
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建立了一个数据中心,还配备了集成的教育学习中心和管理系统。全国所有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都配备了计算机并连上了互联网。我们鼓励教师们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系和互动。在管理系统方面,我们把纸质课本转变为数字课本,同时鼓励教师使用这些数字课本,并学会通过互联网获取教学资源。我们还建立了一支远程学习团队,把每所学校的校长和副校长都培养成为远程学习团队的骨干,并邀请信息通信技术专家参与到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整个过程需要得到专家的支持和评估,这些专家的参与能够充分地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第一阶段获得了哪些成果呢?第一,每所学校都配备了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在管理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善。第二,我们在鼓励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每年都开展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通信技术竞赛。我现在可以非常骄傲地告诉大家,巴林的所有教师均已掌握了使用信息通讯技术的基础技能。第三,我们鼓励教师交流信息、互通有无,并鼓励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良好互动。第四,我们还开发了其他关于信息通信技术的项目,尽力创造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良好环境,提升全民教育信息化意识。
(二)第二阶段
在第二个阶段,我们的目标是提供更加开放,且联系更加紧密的学习环境,让所有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信息通信技术的教学项目。我们意识到,每个人的积极参与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信息通信技术相关知识的传播,以确保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在技术的安全使用方面,我们发现,在第一阶段,教授学生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如何使用设备等并不存在太多障碍,但是如何安全使用则是一个挑战。技术若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专门在第二阶段开设了确保信息通信技术使用安全性的项目。
三、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一)在线教学内容的开发
关于如何开发在线教育内容,我们知道,教学内容是多元化的,巴林教育部有专门负责教学内容开发的机构,能够进行定制化的内容开发。我们积极邀请教师参与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师更了解学生的情况,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开发方面往往比专家更具优势。
(二)在线教学内容的所有权
关于在线教学内容的所有权,教师或学生作为在线教学内容的开发者对其开发的内容具有所有权,我们应该相信他们不会将这些内容进行营利性的销售,同时鼓励他们互通有无,积极分享。
(三)在线教学内容的展示和分享
我们为学校配备了电子展示板,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板向人们展示自己开发的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室里配备了摄像机,课堂上的所有活动都能够被记录下来并进行分享。我们还为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展示和分享教学内容。此外,教育部为巴林的每一位教师都配置了专门的个人软件系统,以帮助他们开发用于教学的内容。
(四)多种方式支持教育信息化
我们设立了专门的奖项,以鼓励那些有效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的人,并成立专门的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从事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事业。另外,我们成立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及地方数字图书馆。
四、开放教育资源在巴林的发展情况
我还想跟大家分享巴林在开放教育资源方面的一些经验。我们有不同的开放教育资源平台,比如远程学习平台、自助学习平台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自由访问这些平台,获得更多信息。那么,如何促进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呢?我们要提升教育信息化的社会意识,进行能力建设,配备基础设施,制定和相关政策,并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第一,巴林教育部和其他机构合作建立了一支开放教育资源团队,开发了一个开放教育资源系统,并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还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保开放教育资源系统是可持续性的,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访问该系统。
第二,普及开放教育资源的相关知识,确保人们都知道政府在做什么。我们通过与学校管理者召开会议等方式与学校进行沟通,还针对教师、家长和学生,在学校分发相关的出版物,在校园里开展各种活动,并利用社交媒体宣传开放教育资源,从而逐渐传播和普及开放教育资源的相关知识。
第三,加强能力建设。对此,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哪些人需要进行培训,并对能力培训项目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计划。为此,我们召集了负责开放教育资源的专家、教育部门代表、课程专家等人士,召开多次会议。我们还为学校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教授和传播开放教育资源的知识,为学校提供培训,并征集教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系统开发。巴林教育部计划开发一种能优化工作流程的管理系统,与此同时,我们也使用开源系统。该系统不仅供教师使用,同时为所有教职人员提供分享知识的平台和进行在线培训。我们通过该系统供应教育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工具搜集教育资源。
五、巴林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巴林起步较早,希望在未来能够获得更多发展。那么,巴林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建成一个高质量的、平等的、包容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那就是通过教育信息化。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通信技术,它将为我们带来创新性的、可持续性的教育新发展。同时,我们需要有非常明确的政策来支持教育信息化项目。我认为,巴林的国家整体教育战略应该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协同。现在,不管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学校层面,我们都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此外,我们还有全球领先的电子政务系统,巴林公民可以享受其提供的便捷服务。
我希望学生们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能够为未来的数字生活做更好的准备。希望所有公民都能够积极参与,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机会,获得更高质量的幸福生活。
注释:
记者: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在此阶段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挑战?
苏春海: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到位
目前,全省中小学的生机比超过6: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校均计算机拥有量每年以11%的速度递增。全省所有高校、98.6%的普通高中、96.9%的初中、90.5%的小学建成了数字校园,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77.1%以上的高校建成覆盖部分校园的无线网络。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覆盖全省所有高校、13个省辖市、102个县(市、区)和所有乡镇以上中心校,并和全省所有市、县(市、区)教育城域网实现高速互联。
2.管理平台、资源平台和网络空间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已实现全省所有教育机构、学生和教师数据的全面入库及与教育部相关数据库的有序对接,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职教育学生信息已全部入库,学生资助系统、高考巡考系统运行正常。教育卡项目试点地区不断扩大,将于2015年底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全部中小学生教育卡的注册工作。全省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已覆盖所有阶段和全部主干学科, 截至目前,平台教育资源数量380万节课、资源访问量2.2亿人次、下载达4767万次,平台总访问量3.8亿人次。平台的特色应用书香江苏读书网站提供的电子图书达3184多万册,访问人次达1.59亿。网络空间建设有序开展,全省职业学校已依托江苏职教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学校空间147个,领军人才空间139个,教师空间5091个,学生空间17184个。
3.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
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网络管理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上培训,每年通过网络注册培训教师超过10万人次。网络备课、授课、教研、学生和学校管理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常态。我省教师在全国多媒体大赛、信息技术创新大赛等竞赛中表现优异,中职组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实现五连冠。2015年5月,我省以“智慧教育 点亮未来”为主题参加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展示江苏省教育信息化成果,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博科娃的好评,并获得展会四项大奖中的三项,两项排名第一。
4.教育信息化统筹推进力度持续加大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和《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省教育厅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工作。成立江苏教育信息化产教联盟和江苏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财政努力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优质资源建设。
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一些挑战。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必然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对传统教育的重生而非颠覆。首先需要厘清教育领域哪些工作是互联网的专长,哪些工作是传统教育要承载的,明确工作认知,才能让传统教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迎来新的腾飞。其次顶层设计仍需完善,虽然我省已印发了《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但具体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不明朗,省市县三级职责不明晰,工作任务不具体,经费保障、体制机制等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
记者:为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江苏省于2015年率先在全国以省政府名义颁布《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请您就此解读下智慧教育内涵以及其重点建设内容。
苏春海: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抉择和必由路径。智慧教育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整合优化教育管理应用系统,集成推送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着力构建社会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城乡社区远程教育,推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我省智慧教育重点任务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建设工程:
1.实施智慧教育环境提升工程
(1)建设智慧校园。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创新应用,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全面使用或对接国家核心系统、省级通用系统,建成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各类特色系统,实现对学校师生、教育教学、科研、资产等的智能化管理。
(2)提升“宽带网络校校通”水平。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服务性能,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网络实现高速互联。
(3)打造省级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全省智慧教育提供性能良好、服务便捷的资源服务和信息服务基础平台及网络运行环境。省、市、县、校平台分级管理、互联互通,保证运行安全、服务及时、应用有效。
2.实施智慧教育资源共享工程
整合推送苏派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省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推送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采取汇聚、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建设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教师教育的课程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建成一批能够体现江苏特色的精品数字化课程资源。制定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办法。
3.实施智慧教育应用融合工程
(1)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中小学“e学习”试点基础上建立智慧课堂示范点,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示范应用。基于教育大数据,积极开展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2)推进智慧管理和智慧决策。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规划,鼓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托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开展数据挖掘,实施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加快建设学生管理类信息系统、教师管理类信息系统、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类信息系统、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类信息系统及其他业务管理类信息系统。
4.实施智慧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1)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进基于网络的城乡、学校之间结对帮扶,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科教研、远程研修和学术交流合作等。
(2)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创建智能化学习生态,使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每一名学习者的学习生活,让每一名学习者都能够便捷获取最适切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努力培养适应“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记者:为何将江苏省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作为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其主要功能有哪些?目前取得哪些建设成果?
苏春海: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是在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优化、演进、迭代进一步建设的平台,通过中小学教育卡实现用户身份认证统一管理,注重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应用融合及服务推送,打造“统一、开放、高效”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教育条件网络化、教育内容数字化、教育管理智能化,能够实施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
江苏省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建设省级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依托,构建全省智慧化高性能高可靠的教育基础设施环境;二是以“建立省级公共软件统一数据服务平台”为重点,提供智慧化聚合式共享型数据服务;三是以“建成云+端应用服务体系”为突破口,满足用户“随需而变”的各类应用服务,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教学融合。
其中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在如下方面取得了进展:
一是量化幼儿园评估与建设规划:通过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全省各地各级别(省优、市优、普通)幼儿园的学生就读、办学力量、师资情况、收费情况,各类统计数据直接作为幼儿园评估的参考。同时根据系统中采集到的幼儿园地理位置信息,通过地图可视化方式直观展示幼儿园的分布,为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促进中小学规范办学:通过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学生“一人一生一号”和省教育厅“一人一籍、籍随人走、终身不变”管理要求,从而控制学生的无序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三是规范化中小学招生考试:义务教育阶段提供学生基本信息导出功能,各市可以导出和本地中招系统结合对中考报名进行有效性验证,高中学籍系统直接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报名以及高考报名系统进行实时对接,以学籍系统数据作为判断学生是否有学籍的依据,保证了招生考试报名数据的准确性。
四是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与规划:通过全省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各级学校的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信息、工资信息等各类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已为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音体美教师配备情况、乡村教师情况等重大师资决策或行动计划提供关键性的数据支撑。
五是精确化事业统计:在每年进行教育事业统计年报工作的时候,各业务处室参考各个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对相关统计报表进行审校,并可通过数据库间联合交叉查询,生成特定需求的数据分析报表。
记者: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国内前沿,您认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苏春海: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我认为其关键要素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统筹建设教育专网和省级教育网群,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建设智慧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加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资源省级云平台、大数据中心。三是加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四是加强应用驱动、融合创新。创新“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师生教学、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记者: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对此,江苏省教育信息化是如何进行整体布局的?有哪些重点建设任务?
关键词 数字校园;教育信息化;统一身份认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02-03
1 前言
数字校园是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基础上,依托数字化信息,充分优化利用教学资源的虚拟教育环境。近十年北京市在_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上投入巨大,与此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稳步推进,延庆各学校的网站、教育信息化平台也随之完善,基于这些平台的应用越来越丰富。
延庆区自2010年已有6所学校先后分三批投入数字校园建设中,投入资金达1200万。各校已经建设了校园网站、校务系统、资源平台等应用系统。数字校园现阶段已有5300多用户注册。延庆区域范围内供全区中小学师生使用的各业务系统如延庆教育网、视频教研系统、教师研修网、新课程资源中心、社会大课堂等系统也已初具规模。
数字校园期间对区域内网络进行升级,外网带宽由原来的100 M升为370 M,内网为1000 M,所有中小学基本实现无线网络延伸覆盖。数字校园工程为全区建立了统一的用户数据管理中心,为各参与学校健全了校内应用系统,在数字校园一期中已经建成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库等系统;一中的教师备课系统、网络阅卷及成绩统计分析,十一学校的教学资源库、课例分析系统已初具规模;四中和二小的数字办公平台、教务管理平台、学生成长平台、教师发展平台、互动教学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考务管理系统、文印管理系统、学生心理测评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协同备课系统、数字办公平台的移动端等系统都在积极推进建设中。
2 统一身份认证的必要性
统一认证是指,将众多应用系统纳入统一用户管理平台之中,实现单点登录,在众多系统中一个用户使用一个口令进行身份认证的系统。统一认证是数字校园的数据基础,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必不可少。
随着延庆区教育系统内应用平台越来越多,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各应用系统之间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给系统管理者和使用者都带来了诸多不便。
给使用者带来的不便 延庆教育网内各应用系统用户基本统一,但是由于开发时间的不同,应用推广使用程度不同,使用者对系统登录地址,甚至个人信息都有遗忘现象,如社会大课堂系统是为各校每年一至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建成的,使用频率较低,每次使用时均有部分学校管理员忘记用户名密码,需要重置。
各应用系统独立运行,用户登录系统使用的认证机制也不同,用户登录不同平台时,要多次输入用户名、密码,操作烦琐,也不便于记忆;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授权管
理,权限控制上比较随意,极易造成注册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
给管理者带来的不便 各系统的授权并未严格分级,如互动教研系统,各管理者均使用一个管理用户登录,导致出现问题时责任不明,不便于问题的解决。
延庆数字校园建设的每一个新系统都需要针对用户和权限管理进行开发,不仅增加了开发成本,还增加了日常维护的工作量;各系统之间账号不统一,形成信息孤岛现
象,导致管理工作重复,如延庆教育网和办公邮箱用户采用AD域的认证和管理方式,研修网、新课程资源中心等网站则自带用户管理中心,社会大课堂使用的是自主开发的用户管理中心,用户数据是一套但各系统各管各的,管理者不得不在用户管理方面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延庆家校互动等针对师生的系统,由于用户信息不能统一管理,导致毕业学生、离退休教职工不能及时在系统中清除,造成数据冗余。
统一认证系统对延庆数字化校园实现用户基础数据统一管理、用户身份统一认证和针对用户角色的统一授权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延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首要工作被提上日程。
3 延庆统一认证平台在数字化校园过程中的作用
用户统一认证系统为数字化校园提供基础数据,并在用户登录各系统前进行用户合法性的确认,登录后分别授权,系统为由延庆教育委员会及下属几十个学校、直属单位组成的教育系统,提供用户合法性认证和多个应用系统授权服务。不仅可以对现有延庆教育网、资源网、新课程中心、社会大课堂等应用系统进行认证接口的升级改造,将其接入新的认证系统内,还可以满足如互动反馈平台、家校互动平台、视频会议系统等正在开发的新应用系统对身份认证接口提出的要求,并为新应用系统对接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提供无缝的服务,如图1所示。
统一身份认证无论对用户本身,还是对管理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用户的作用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有良好的通用性,为延庆各应用系统提供认证途径,让用户在全网内一次登录后,即可访问被授权的所有系统。虽然各个应用系统开发时间使用技术不同,并分别运行在不同的平台上,但统一认证平台可以做到统一登录和授权。系统将根据用户性质,对权限进行分级,能够做到对用户个人信息、资源信息的有效保护。统一认证系统为学校已经建设、正在建设和将要建设的软硬件平台提供用户数据,学校日后信息化建设中不仅可以省去管理模块,而且降低了系统维护成本。
对系统维护人员的作用 延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延庆数字化校园正常运转的基础数据平台,开发过程中会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该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确保整个数字校园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使认证系统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它能保障系统管理员对用户认证以及授权的正常开展。
延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将用户数据、用户角色和用户权限分别管理,并在它们之间建立对应关系,既能保证用户数据独立,又能对用户的网络访问权限进行灵活配置,为延庆教育系统提供完善而细致的权限管理。
对教委的作用 延庆教育委员会全面部署和决策教育信息化工作。统一认证平台为全区教育信息化提供便利,建成后可以为新系统提供用户认证功能,减低经济、人力投入。统一认证平台还提高了全区的教师学生用户个人数据安全,降低了因为用户数据泄露带来的安全风险,为教委信息化工作的安全有序开展提供保障。各自运行、独立认证的各学校、各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有了统一的数据、角色访问控制,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
对教育信息中心的作用 教育信息中心全面负责延庆区的信息化建设,落实教育委员会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政策,保证教育系统信息安全。延庆统一身份认证对全区教育系统内的教师和学生数据进行收集、存储,保障了数据安全,对降低因数据泄露和认证系统遭受攻击的风险有重要作用。用户登录后所有行为都将被全程跟踪记录,出现问题时可根据记录的内容进行排查,非法操作也将会较容易被发现,这也确保了信息访问的安全性。
4 延庆统一认证平台的建设
多平台统一规划需解决的问题 延庆现有的平台有延庆教育网、延庆社会大课堂、延庆教育资源云、教师研修网、延庆教委邮箱等多个网络平台。这些网络平台系统是在不同的时间伴随着不同的技术背景建立起来的,运行平台和体系结构各不相同。
1)现有应用平台的用户认证中,教委网站和邮件系统是基于微软的域用户认证;研修网、视频教研系统、新课程资源中心系统等平台使用自主开发的用户认证系统;延庆教育资源云是统一认证系统提上日程后开发的第一个应用系统,还没有自己的用户认证系统。因此,要将复杂的多个系统集成到一起是新的统一认证系统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2)各平台开发的语言不同,如教委网站和邮件是使用C#开发的,研修网是使用JSP开发的,社会大课堂是用开发的。有平台多年没有更新和进行版本的升级,运维也出现了问题,若要与统一认证对接,存在一定难度。
3)本市范围内,教育系统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使用什么技术,能否保证各平台的稳定运行,没有先例。
4)权限控制和用户信息如何管理,是统一管理,还是进行分布式授喙芾恚这也是开发前需要考虑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因为各系统现有的认证方式不同,给统一认证系统的开发带来了问题。究竟是将其他系统用户都导入域中使用域用户认证,还是使用统一接口新的认证系统方式。这是最关键也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策略 针对现有平台的复杂度和运行状况,对以上提到的问题分成四个步骤来解决。
1)对延庆数字校园一、二、三期项目涉及的十一学校、一中、三中、四中、五中、二小和信息中心现有软硬件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对其使用的用户认证方式进行归类。由于这些单位几乎包括了区域内所有类型学校,软件平台也具代表性。
2)分析现有系统使用的语言、技术、认证方式,对统一认证平台制作总体规划筛选有实力、有经验的开发制作公司,并与公司一起对现有诸多软件平台进行评估、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统一认证系统开发方式进行论证。
3)确认系统使用何种开发技术。根据教育及其他行业的成功实现案例,可以选择诸如LDAP目录服务数据库与Web Services 集成服务方式、Windows域与802.1x统一认证等多种方式。
4)功能模块确认后,对用户数据中心、权限管理中心、角色用户组管理系统等分别进行建设,并将现有平台分别接入统一认证系统。如对信息中心现有平台,首先,将延庆教育资源云和新课程资源中心等没有用户认证系统和自主开发的平台纳入其中;其次,将延庆教育网和政务邮箱等还在服务期内,维护起来较容易的平台接入;最后,将延庆教师研修网等接入难度大的平台纳入。
【关键词】 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必然性
在网络环境下,人类传递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图书馆是社会的产物,进入信息化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全面普及,图书馆逐步从传统纸质模式向数字模式转变,成为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图书馆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
数字图书馆,就是以数据存储检索文献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因特网上的图书馆,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不受区域时空限制、共建共享的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网络系统。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查阅检索方便、远程迅速传递信息和同一信息可多人同时使用等突出优势。我国于1998年将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列入“863”计划和国家“十五”重点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经开通了几百家数字图书馆,影响比较大的包括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等。
一、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和特征
1、整体性与开放性
长期以来,传统图书馆各自为政,各馆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和整体协调,资源共享难以实现。数字图书馆打破行业系统的隔阂和地域的局限,制定统一的政策和发展目标,开发统一数据库,提供开放的信息环境,形成网上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数字图书馆的最大优势是打破了部门彼此封闭、条块分割的格局,加强了各行业合作,实现了统一管理,呈现出整体性和开放性。
2、标准化与共享化
由于数字资源的生产速度远远快于纸质资源,读者获取数字文献的速度快于传统资源,所以数字图书馆呈现标准化、规范化、共享化,即软件系统标准、资源建设标准、数据文献标准、服务系统标准、管理标准,通过统一标准、规范,实现了信息资源标准化共享化。
3、新技术、新数据
数字图书馆应用最新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筛选、组织、链接和管理,进行多向的、交互的信息交流,即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知识信息。数字图书馆不仅为读者组织数字信息资源库的多方面查询检索,还可根据读者的需求将检索结果用微信、微博、QQ、E-mail 等方式传送给读者。
二、数字图书馆的应用领域
1、教育领域
(1)教学空间开放性。现代远程教育借助互联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在时间距离上的开放使远程学生所接受的远程学习计划能够突破和超越传统课堂的限制,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读大学课程,实现了师生异地同步教学。
(2)教学对象多样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应运而生,是最新型的教育形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远程教育使学习者不受职业、地区、年龄限制,实现了教育对象、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全开放。自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首批远程教育试点院校以来,已经相继批准了近百所高校进行远程教育,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学习”的愿望梦想成真。
(3)教学方式多样化。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是将传统的纸质教材用现代数字技术制作成集文字、表格、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让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丰富有趣。而且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交互性,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
(4)学习主动自主化。现代远程教育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变成以“学”为主的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被动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受教育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增强了学习者的自主性。这也是远程教育受到学员空前欢迎、迅速发展、在线学员迅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5)资源共享大众化。现代远程教育体现出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资源共享的便捷性,网络技术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共享,节约了教育成本,以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资源共享性、教育大众化优势突出。
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的内涵和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数字图书馆加入远程教育,将图书馆和教育功能衔接起来,把信息资源整合到教学资源中,将课件开发人员整合到教学课程中,为远程教育提供网络信息资源,为远程学习者搭建网络平台,加速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远程教育的发展。
2、医学领域
(1)远程医疗系统。在“互联网+医疗”时代,连通优质医疗资源,造福千家万户,大力发展远程医疗线上服务,实施具有自身特色的远程医疗模式是目前解决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有限、而患者对健康需求急剧增加的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径。医院建立基于数据交互平台的远程医学服务系统,可以实现远程医疗造福千家万户。
在拥有1亿人口的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远程会诊的平台化运行,它采用业界最领先的端到端的智真系统,打造了集通讯、应急指挥、远程会诊、影像数据传输、视频会议、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教育培训、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共享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区域协同医疗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了包括协同医疗管理平台、远程综合会诊等15个子系统。该中心的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图书资源共享等业务均为免费,基层医务人员都可以免费接受远程教育培训、免费使用该院的数字化图书馆。去年通过该中心平台,远程图书馆资源下载达30余万次,远程教育基层医生30多万人次。对区域协同医院推出无偿提供宽带、远程会诊设备、信息共享、双向转诊等,实现了医院之间的无缝数据集成和交换及远程会诊、教育、手术指导、数字资源共享,成为全国远程医疗的示范区域。
(2) 注重网络新技术应用。国内各大医院充分运用网络新技术,移动医疗――支付宝完成预约挂号、查询就诊记录、检查结果、支付就诊费用;徽章大的“掌上心电”连接手机就可以进行心电监测。建立全院各病房与辅助诊断科室之间传输系统的智能化中央运送系统,使血样、病理标本、化验单等通过智能传输系统完成,省时、省力,准确。利用医院网站论坛、微信、QQ、E-mail、博客、移动手机飞信等新媒体通信互动技术运用到患者的医疗服务、咨询指南、互动交流,实时解答患者问题,随时更新医院的医疗动态、新技术、新业务、医学科普知识,接受患者的需求与建议,开展网上满意度调查,形成互动平台,多途径、多元化为患者服务。信息化网络化引领未来“数字医院”。
3、电子商务
数字图书馆和电子商务在营销理念和技术上有互通之处,以网络为支撑平台,借助计算机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壁垒,使生产企业达到全球化、网络化、一体化,是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
(1)全新时空服务。传统图书馆是以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为用户被动地服务,而数字图书馆没有任何地理、时间上的障碍。电子商务提供以信息库为特征的网上信息服务,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无限的信息空间,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大范围满足了读者查找信息的需求,改变了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分割性和不协作性。
(2)密切用户关系。电子商务实时互动式沟通,提供即时主动式沟通,使用户拥有更加丰富的交互手段,表达对信息提供和服务质量的评价,有利于工作人员更深入地了解用户的需求,提升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创造快捷、高效、便捷的电子网络共享平台,满足个性化要求,实现对口服务、精细服务、精深服务,密切用户关系。
(3)信息增值服务。数字图书馆是以开发信息、使信息增值为主要功能的服务模式。数字图书馆通过开发信息资源,将大量分散无序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贯通、开发,组合,整合为二次文献或通过深度开发,将原有信息增值,实现智能优化管理,提供传统图书馆无法实现的信息增值服务。
(4)实现互补互赢。在互联网环境下,美国的部分图书馆已开始为数字图书馆用户开通网络订购、销售等业务,为电子商务实施和信息服务提供交易平台,让进入图书馆网站的机构和用户获得更方便的服务。用户坐在家里轻点鼠标,便可很快获得所需信息。真正做到了“价廉物美”,实现了互补互赢。用户不仅成为信息资源的消费者,而且成为信息的提供和创造者。
三、数字图书馆――从自助到智慧
彻底改变传统服务模式,让服务无所不在,让读者更方便快捷。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建成面向视障人群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平台――盲人数字图书馆,青岛、济南、潍坊等多地推出24小时自助图书馆。青海省图书馆在西宁社区投放10台电子图书借阅机,每台借阅机中有3000余册图书,每本书都编有二维码,透过玻璃门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每本书,想阅读哪本书,只要用手机扫描该书的二维码,即可将书的内容下载到手机中进行阅读。工作人员每月定期更新200余种图书,让读者及时阅读到最新图书。
上海图书馆推出全天候自助图书馆,让读者自助完成借书证办理、图书借还、续借、书目查询等多项服务,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提供数字阅读器,是信息时代的又一种服务方式。数字阅读器存储量大、体积纤薄、方便携带,读者犹如随身携带了一个小型的数字图书馆,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上海图书馆的360台数字阅读器外借服务供不应求,极大地提高了数字文献的利用率。
此外,上海图书馆购置制图设备安装相关设计软件,引进Pad+数字图书馆互动服务终端,融入移动技术,配置会议用投影仪、音响设备,开展学术讲座、沙龙、多媒体教学、作品展现,将图书馆的平面化信息立体化、感性化、多元化。
下一步上海图书馆将推出最新版手机APP。APP是Application的简称,是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统称“移动应用”,也称“手机客户端”。读者走进图书馆,APP自动弹出,显示所在楼层、阅览室相关信息,最新读者活动,快速定位外借图书所在的书架位置。
从专注图书管理到专注数据管理,从聚集书到聚集知识,抛弃传统的线型思维,保障普遍均等的知识信息服务,开展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有效解决信息素养的不均衡发展,由读者主导式采购的藏书模式变为让读者真正体验到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目前已被许多欧美大学图书馆采用,将成为传统图书馆转型升级的趋势。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图书馆逐步从传统模式向纸质与数字并重的复合型模式转变。数字图书馆,一门全新的科学技术,一项全新的社会事业。它让每一位读者消除空间、地理、语种、文化的限制,通过互联网迅速高效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人类的所有知识信息,实现了全社会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未来的发展中,图书馆将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把图书馆拓展成为海量的数字文化综合体,使图书馆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从单向向互动转变、从平面向立体转变,营造一个学习、信息共享、跨界合作的复合型新空间。目前已有民营阅读推广机构“青番茄”与咖啡馆跨界合作,将零散的公共空间变为一个个小型图书馆,读者通过APP,就可以快速查询身边的咖啡图书馆及其藏书信息。可以预言,未来的图书馆不仅是信息中心、学习中心,还将是休闲中心、交流中心。从数字到自助到智慧,图书馆迎来了一场翻天覆地全新的变化,这是当今数字化、信息化时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屈芳等.让远程医疗造福千家万户[N].河南日报,2015.5.14.1.
[2] 上海图书馆运用新数据新技术―让图书馆变聪明[N].光明日报,2015.3.8.
[3] 康明.电子商务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0).
[4] 尹爱蓝.电子商务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2).
[5] 欧穗东.试论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J].图书情报,2003(3).
[6] 赵秋丽,李志臣.山东:24小时自助图书馆让知识不打烊[N].光明日报,2015.11.14.
[7] 孙薇.高校图书馆为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的探讨[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6(3).
[8] 范凤卿.试论电子商务在数字图书馆中应用的必要性[J].学理论,2011.05.20.
[9] 韩业庭.“网”聚资源让图书馆“动”起来[N].光明日报,2015.12.26.
[10] 靳艳华.数字阅读时代的图书馆服务[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