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18: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服务贸易统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体系有传统的BOP统计和新的GATS统计,两种体系存在不同之处,然时至今日,世界上仍没有一套被各国所公认并遵守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本文在介绍BOP与GATS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基础上,重点对BOP与GATS两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定义和两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 BOP统计 GATS统计 FATS统计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各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服务贸易的统计问题。但由于服务贸易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货物贸易的特点以及各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统计状况的不同,长期缺乏统一的国际服务贸易概念和统计标准,服务贸易统计远远落后于服务贸易的发展。1994年,作为“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最终成果《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正式签订,标志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也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BOP与GATS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
1.国际收支统计(BOP)的定义。按照国民经济核算(SNA)的观点,对外贸易是发生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因此服务贸易就是发生在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的服务产品的交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四版的《国际收支手册》中,劳务、非金融财产收入和投资收入都一并放在服务贸易项下,第五版则明确区分了国际服务交易和收入交易,从而使得基于国际收支的定义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定义统一起来,统称为BOP定义。
2.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定义。1994年4月15日达成的GATS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有别于GATT对货物贸易的定义。GATS将国际服务贸易定义为四种模式:(1)跨境交付,自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2)境外消费,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3)商业存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的商业存在提供服务(即直接投资企业);(4)自然人流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的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务。由此可看出,GATS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是针对服务的不同提供方式给出的操作化定义。
二、BOP与GATS两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定义的比较
与国际服务贸易的两种定义相对应,就产生了两种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体系。一种是传统的BOP统计体系,另一种是GATS统计体系。由于国际服务贸易的两种定义不同,两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存在诸多差别。
1.产生的背景和所发挥的功能不同。SNA所涉及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主要目的在于反映一国生产的服务产品有多少被国外居民使用即服务出口,本国居民使用的服务有多少是国外居民生产的即服务进口,以及服务净出口在GDP中的份额。国际收支平衡表作为SNA的一张基本表,它所定义的国际服务贸易也是跨境贸易。GATS体系是在“乌拉圭回合” 多边贸易谈判的基础上达成的,代表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意愿。GATS所涉及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主要目的在于全面反映一国围绕服务交易,通过包括贸易与投资在内的各种途径,所获得的全部收益。
2.观察国际服务贸易的立足点和范围不同。BOP统计立足于交易者的常住性来定义国际服务贸易,界定常住性的依据是经济领土和经济利益中心。GATS统计则立足于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角度来定义国际服务贸易,认为国际服务贸易是一经济体拥有所有权的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的交易,而不论交易单位归属于哪一个经济体的常住单位。立足点的差异导致了对国际服务贸易范围界定的不同,集中体现在对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的服务的处理方式不同。
三、BOP与GATS两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比较
1.BOP与GATS统计范围的比较。BOP统计重视服务贸易这类交易活动完成后的资金流即国际收支,而GATS统计则比较重视各国服务业的开放和服务贸易这类交易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总的说来,《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BPM5)中服务贸易的统计范围体现的是属地原则,而GATS中服务贸易的内涵则体现的是属人原则,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MSITS)》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再现了GATS中的属人原则。
BPM5把国际服务贸易界定为某一经济体中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的服务贸易。居民、非居民是以其“经济中心所在地”为标准来确定的,服务贸易发生的“经济中心地”在同一个经济领地,通常指国家内。GATS中的“自然人移动”和“商业存在”模式下向东道国提供服务就不能被BPMS体系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即使母国总公司获取了国外附属机构的经营利润。属地原则对国际服务贸易统计范围产生了较大的限制。
GATS从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出发来定义国际服务贸易,摆脱了“居民”这个概念对国际服务贸易交易的纪录的束缚,与之相对应的是“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消费者”。“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消费者”的经济中心地可在东道国,也可在母国。因此,服务贸易的内涵相对于BPM5的统计范围就有了较大的不同。这种方式定义的国际服务贸易不再有属地原则的特点,而具有属人原则的特点:同一成员国的自然人之间发生的服务交易界定为成员国国内服务交易,不同成员国自然人之间发生的服务交易则界定为国际服务贸易。
2.BOP与GATS统计分类的差异。BOP服务贸易统计和GATS服务贸易统计对服务贸易的分类都是参照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法”制定的,但二者在具体分类和统计内容上存在差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分类,服务贸易包括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以及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等10大类。而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分类,服务贸易具体包括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以及其他服务等12大类。MSITS在进一步扩大经合组织和欧统联合分类的基础上规定了《扩大的国际收支服务分类》(EBOPS),按EBOPS搜集的数据基本能满足GATS中FATS服务贸易谈判所需的细目以及对全球化研究的需要。因此,除政府服务外,BPM5/EBOPS组成部分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覆盖范围基本吻合。
3.BOP与GATS统计体系的过渡。目前IMF与WTO对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都来源于各国的BOP统计,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基于BPM5要求建立的BOP统计中的属地原则对国际服务贸易统计范围产生了较大的限制,就产生了对属地原则向GATS中属人原则进行拓展的需求。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和各国间人员流动急剧增加均对属地原则的BOP统计提出了挑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个明显变化是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带给服务业的影响会远远大于其对商品制造业的影响。由于服务具有的特点使得经济全球化程度与服务贸易量成正比,目前对服务贸易增量贡献最大的就是通过商业存在模式绕过国界提供的服务。经济全球化带来境外旅游、跨国公司内部人员调动、外国人非永久性在本地就业等等的人员急剧流动,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通过自然人移动方式提供的服务占整个服务贸易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而BOP遗漏了采用这种方式提供的服务贸易的大部分,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再者,当今国际服务贸易中“商业存在”形式占据主导地位,而商业存在形式中交易双方均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同一国居民,因此BOP统计对其提供的服务贸易没有进行反映是不合理的,面临着重大挑战。
因此,虽然目前各国以及国际组织公布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基本来源于BOP统计,鉴于GATS是指导和衡量WTO各成员国服务领域开放程度的基本框架,各成员国的服务贸易统计都将逐步过渡到GATS统计体系。
四、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工作重要性的日益突出,WTO与各国政府正全力推进对服务贸易的统计进程,国际上正密切关注一套符合《服务贸易总协定》定义的、规范的、可操作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建立。完全按照GATS统计进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就意味着对BPM5为基石的现行统计框架的挑战。若舍弃BOP统计另搞一套,对谁都是一个相当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国际社会必须在GATS需求和现行统计体系之间找到一个可通融的解决之道,而MSITS应该起到这个作用。
MSITS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广义解释是在涉及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交易原来意义上的服务贸易之外,延伸到国外附属机构提供的服务。前者为BOP口径的服务贸易,后者正式表述为国外附属机构服务贸易(FATS)。MSITS本身的说法是:“本《手册》以构建描述国际服务贸易交易的两个基本模块为主体框架。”MSITS不是建议建立一个全新的统计体系,而是基于现有的统计体系之上进行“EBOPS十FATS”。对这种“1+l”服务贸易统计的“二元架构”在SNA大框架下分别操作,配合使用,共同实现描述一国服务贸易总体状况的思路,适应国际服务贸易进行科学统计发展的新趋势。
总之,对服务贸易的统计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建立符合GATS关于服务贸易定义的、而且能够充分满足贸易谈判和协议履行等方面需要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不仅要解决国际社会在观念和方法论方面的共识问题,而且还取决于各个国家贯彻实施的具体条件。
参考文献:
[1]贾怀勤.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发展背景[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3)
摘要:我国的服务贸易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自加入WTO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取得了迅猛发展,但在这期间喜忧同在。论文主要从服务贸易规模这个大方面,以及具体的贸易额、平衡状况两个方面对我国服务贸易入世以来的发展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方向性借鉴。
关键词:服务贸易规模;平衡状况;比较优劣势一、服务贸易规模分析(服务贸易额)
1.总述。尽管我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但入世以来,我国认真履行加入WTO的各项承诺,对银行、保险、证券、电信等服务项目的向外开放度实行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并在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出口。
表12001―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
注: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按照WTO有关服务贸易定义,服务贸易数据中剔除了政府服务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2011各年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量由2001年的719亿美元提升至2011年4209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在2011年达到了1828亿美元,相比2001年的329亿美元有飞速提升;服务进口额在2011年成绩为2381亿美元,对比2001年的390亿美元更是增长态势强劲。2009年则因为受到经济危机的牵制,服务进出口总量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减退趋势,同比缩减率为5.8%。此后的2010年则是实现恢复的一年,在此期间服务贸易总量有所复苏,出现了3624亿美元的较好成绩。直至2011年,更是呈现4209亿美元的骄人硕果。
2.国际比较。在国际比较层面上,我国服务进口总量分别在2001和2005年处于第十和第七位,出口总量则居于世界第十二和第九位,地位稳步上升。从2003年起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量一直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最前列。无独有偶,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双双于2010年获得同步提升,进口变为紧跟美国、德国的世界第三位,出口变为紧随美国、德国、英国的世界第四位。(见表2)
表22001―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同领域中的地位
数据来源: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2001―2010年各年;WTO Press/628,World Trade 2010,Prospects 2011,7 April 2011
3.国内比较。我国货物贸易一直存在可喜的顺差,但与之相对,服务贸易的情况就不容乐观,多年以来仍然未摆脱逆差状态(见表3)。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在2006、2011这两年的服务贸易逆差分别为89亿美元、552亿美元,与同时期的货物贸易1775.2亿美元和1551.4亿美元的顺差相比,差距和恶化趋势不言而喻,从服务贸易逆差及其恶化趋势中可以看出服务进出口的失调性(见图1)。①
图1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失调性在数值上的表现
二、平衡状况分析
1.总体分布
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状况由来已久,早在1992年就已开始,除去1994年,从那时起,服务贸易就一直是逆差态势。入世之后的时间本来应是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时期,但却出现了逆差不断恶化的情况,具体表现在2001―2004年的逆差额状况,2004年数值为95亿美元,2005-2007年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93、89、76亿美元,而2011年则达到552亿美元的有史以来的高逆差额。
2.分行业具体分布
入世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平衡状况呈现出不同特征和趋势,行业具体特征如下(见表3):
表3入世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各行业平衡状况特征
三、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在加入WTO之后发展步伐加快,在规模上的变化尤为突出,喜与忧同时存在:
1.从总量来看,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及进口、出口的世界地位出现大幅提升,服务贸易总额与国际逐渐接轨。但同时,这一数量在世界同期同领域中的比重处于弱势地位,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其对GDP的促进作用较为弱小,且在国内对外贸易中地位不容乐观,比重偏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在总量上差距甚大,在逆差状况上方向相反,严重失衡。
2.从平衡状况来看,服务贸易总体上长期处于内部结构不均的逆差状态,且逆差额呈现逐年扩大态势。
就目前而言,我国应该巩固在诸如旅游、运输、建筑服务等国内传统领域的比较优势,同时重点构建符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领域的整体力量,通过这些领域的优先突破,培育和发展比较优势,促进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张莉,《“十二五”时期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国际贸易》,2011年第1期。
[2]陆燕,《加入WTO十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国际贸易》,2011年第9期。
[3]吕世平等.《国际服务贸易竞争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全球价值链;增加值贸易
一、 全球价值链及增加值贸易
1995年Krugman最早提出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简称GVC)概念,指的是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中,各个不同的国家通过某一特定阶段的生产活动而得到的增加值的收入。全球价值链的提出让我们认识到,在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过程时,除了要研究生产活动在各行业不同商品间的分配,也要研究各种生产活动在不同的地区之间的分配。随着全球价值链的不断延伸和发展,越来越多的GVC分工产品被生产出来,因此很多国家都实现了增加就业,和创造收入,但同时也使得以传统的用“贸易流量”做为统计标准的的贸易统计数据,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贸易值“重复统计”的问题,这一结果显然使得各个贸易参与国家和地区夸大了贸易利得,而且加剧了贸易各国的贸易失衡现象,而使得贸易实际和贸易统计之间严重失真。因此,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不能真实的反映一个国家的贸易情况。因此,为解决上述的问题,一些学者以现有的“国际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并提出了“增加值”的概念,最终形成了“增加值贸易”新型贸易统计方法。利用增加值贸易的统计方法可以计算一个国家出口的货物商品和服务商品中,不同国家对增加值的具体贡献流量,剔除了传统统计方法对贸易的重复计算的项目,真实有效的反映了国际贸易的收入和利益来源,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采用这种统计方法,并且被广泛的运用到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中。
二、 基于增加值统计方法的总出口分解
1. 传统贸易统计和增加值贸易统计的区别。以马来西亚、泰国和美国之间的汽车贸易为例,说明传统贸易统计和增加值统计方法之间的区别,表中的箭头表示出口,见表1。具体的贸易情况如下:马来西亚向泰国出口价值10单位的零部件,美国向泰国出口价值15单位的零部件,泰国利用进口的价值25单位的零部件,加上本国价值40单位的资本、劳动和本国价值35单位的中间品,生产出的汽车价值为100单位,然后向美国出口,以满足美国的最终消费的需求。按照传统贸易统计,总贸易额为100单位;按照增加值统计方法,总贸易额为75单位。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传统贸易统计以商品总值为统计口径,而增加值统计方法以商品增加值为统计口径。与增加值统计方法相比,传统贸易统计会夸大贸易总额和贸易顺差。因此,增加值统计方法有助于区分一国的总出口中所包含的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只有国内增加值才是一国的实际出口额,真正衡量一国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2. 出口分解。按照增加值统计方法,一国的总出口可以分解为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国内增加值部分按照进一步的分解又可以分解为中间产品出口部分和最终产品出口部分,其中最终产品被进口国完全消费,以满足进口国的消费需要,中间产品的出口又被分解成为三部分,即进口国加工后又再次出口到本国的中间产品、进口国加工后留在本国使用而不再出口的中间产品、进口国加工后再次出口到第三国家的中间产品(见图1)。
三、 中国服务业各部门竞争力分析
本文将服务业细分为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教育、健康及公共服务。
本文通过对WIOD数据库的数据,画出1995年~2011年间中国服务业出口形成的DV占比折线图,通过折线图来直观地反映中国服务业出口和分类型服务业出口的发展趋势和对国内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见图2。
根据图2,中国服务业出口形成的DV占比在1995年~2002年上升、在2002年~2006年下降、在2006年~2011年上升,从总体发展态势来看,服务业出口形成的DV占比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服务业出口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在不同类型的服务业中,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出口的DV占比逐年下降;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DV占比逐年上升,在2003年首次超过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DV占比;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出口形成的DV占比相对较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教育和公共服务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DV占比明显低于其他服务行业。表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而及健康、教育和公共服务部门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力仍有待提高。
四、 我国服务业开放存在的问题
1. 服务业开放呈开放不足与过度开放的不均衡现象。在服务业开放上,我国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国的一些服务行业开放程度然仍很低,开放明显不足,在国际上与同类服务业竞争的能力较低,服务贸易与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第二,一些服务行业开放过度,政府部门监管不足,导致发展秩序混乱。具体来说,我国在在金融、医疗、信息等行业,对外资仍然存在较大限制,市场垄断现象比较严重。明显存在开放不足。而在商业服务业上体现的更多是过度的开放,其结果就是使得我国在商业服务业全球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环节。
2. 制度壁垒成为阻碍服务业开放进程的最大障碍。制度壁垒是我国服务业开放的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在项目建立之前各个部门都对其有着审批的程序,如在市场准入方面由商务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商务部门管理和前期的审批,另外土地部门、消防部门、环境评价等职能部门也会在项目的具体实施阶段对其进行不同的审批。一旦这些审批中出现问题,便会影响服务业开放进程,此外,政府在审批管理中往往存在审批时间长的问题,审批的时间一般都远远超过预计的时间。而一旦审批通过后,往往又忽视了后期的监管,所以这种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普遍存在。
3. 我服务行业对外开放的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服务业开放存在着地区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双重失衡的问题。我国服务业开放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运输、零售等传统服务行业,这些行业基本都处在服务产业价值链的中下端,附加值较低,无法提高我国服务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而金融、医疗、通讯等高端服务行业发展较为缓慢,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总之,传统的服务行业占比较大而知识技术类型的高层次服务业占比较低,物流、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行业中以中小型企业居多,大型企业相对缺乏,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而产业链的互相延伸延、专业化的分工也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五、 加快服务业开放、提升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1. 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根据上述分析,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而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及健康、教育和公共服务部门的竞争力较弱。因此我国应该努力构建知识密集型行业技术外溢平台。首先,通过降低生产中的固定成本来提高引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具体来说就是为高知识含量、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创造更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平台。随着进一步的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产业的发展与贸易发展速度更加匹配,相应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也会随之降低。其次,外资政策选择应该把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起来,外商直接投资往往具有较强的外溢性,因此我们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时要提前分析引进后有可能对产业和贸易发展造成的影响。引进外商投资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性在短期内会造成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贸易发展速度的情况。
2. 进一步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用产业化的思想来推进部分服务业发展。我国在一些行业如通讯、金融等行业存在严重的垄断经营现象,表现在市场不透明,准入限制多。为了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政府应该减少人为的障碍,形成规范管理,建立透明公开和统一高效的市场准入制度,并充分发挥市场运行机制,使得资源充分的流动。另外我国在准入审批制度上也存在缺陷,应该尽量减少行政性审批制度,最大程度上减少市场准入的阻碍。另外,在服务业中,有些行业具有公益性质,如文化体育,教育。我国往往把这些行业当作公益福利性质的事业来经营,而忽视了对这些行业的商业运作。这一结果将导致过多的依赖政府投入,因此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因此我们要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机构,用企业化管理的方式去经营营利性机构,即用产业化经营服务业。
3. 加强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开放,减少自然人流动限制。服务贸易有四提供模式,我国在这四种模式的承诺上存在差异,比如,在市场准入的方面,境外消费的承诺要明显高于跨境交付的承诺;而对于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这两种服务贸易模式都有着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在国民待遇中,境外消费和跨境支付这两种模式的承诺情况明显要高于市场准入;尽管商业存在比市场准入的限制低;但是在自然人流动的模式上仍然存在不少限制。近几年我国成立了上海自贸区,它的成立打破了传统的商业存在模式,在其相应的配套政策中就有一条是加大力度放宽自然人流动的限制。这一举措推动了服务业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另外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的服务业的发展经验也说明,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活力离不开自然人流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泽芳,宁凌.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考察――基于附加值贸易视角[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6):21-30.
[2] 陈雯,李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我国出口规模的透视分析――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J].财贸经济,2014,(7):107-115.
[3] 闫云凤.中日韩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贸易增加值的测度与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15,(1):74-80,128.
[4] 康振宇,徐鹏.全球价值链时代的中日贸易分析――基于增加值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5,(4):75-84.
[5] 王直,魏尚进,祝坤福.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J].中国社会科学,2015,(9).
[6] 何伟,何忠伟.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及其国际竞争力[J].国际贸易问题,2008,(11):74-79,110.
[7] 殷凤,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影响因素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s国际贸易问题,2009,(2):61-69.
[8] 丁平.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9).
[9] 史自力,谢婧怡.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4).
[10] 程南洋,杨红强,聂影.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8).
[11] 冯学钢,赖坤.中国旅游业发展环境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3,(7).
[12] 黄华云.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上海案例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11).
[13] 范纯增,于光.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发展研究――兼论上海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发展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5,(2).
[14] 罗楠,杜兆恩.基于多种贸易理论的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模式探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6,(6).
[15] 任靓.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学位论文,2009.
[16] 洪宇.中国商品贸易模式演进与背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9.
[17] 李丹.服务贸易结构优化[D].沈阳:辽宁大学学位论文,2010.
[18] 蒋庚华.中服务贸易结构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号:13CJY093)。
(一)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
1.世界经济结构形成以服务经济为高端,以发展服务贸易为重点,以服务业加快转移重组为特点的新形势
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制造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过程,全球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货物贸易的增长,国际投资更加倾向于服务业等因素,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以服务外包和承接服务外包为重点,将推动世界服务贸易稳定快速增长。
2.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和政策选择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国务本文来自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把发展服务业上升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为发展服务贸易创造了基础条件。
3.我国近几年服务贸易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最好时机
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12165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位于全球的第七位和第五位,其中出口超过意大利,进口超过法国和意大利。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全球占比分别为37%和42%。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各国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的服务贸易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加快发展,出口增速正在赶超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已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
(二)国内服务贸易发展的挑战
1.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日趋激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服务贸易整体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改善。尤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这些发展中国家承接服务外包与离岸服务贸易的能力迅速提高,使服务贸易的世界格局正发生着变化和调整,成为当今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中一个新特点。
在服务贸易全球自由化的大趋势和全新的开放环境下,我国服务贸易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仍比较落后,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着层次低、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不足、服务贸易部门结构不平衡、市场和地区发展过于集中、统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亟待完善等问题。这与发达国家和世界整体水平,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家的战略目标实现都有较大差距,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我国各方面的要素资源,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还占据着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5%以上,其中美、英、德三国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30%左右。很多发达国家制定了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建立了完善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立法机构、主管部门、中介机构有机协调。发达国家利用其服务贸易水平领先的优势,通过各种多双边谈判要求世界各国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服务贸易的国际规则,成为WTO新一轮谈判以及区域性经济合作谈判的主要议题。在发达国家,服务贸易越来越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服务贸易也处于世界服务贸易的高端,创造了较高的价值和附加值,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
总结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做法,分享发达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的经验,把发展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并实施推动其加快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服务贸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这是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和产业调整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政策调整:
(一)研究制定更高水平的全国和地方服务贸易发展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经过充分研究和讨论,2006年我国出台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对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起到重要推动和引导作用。为了满足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需要尽早研究制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提出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保障。我国必须以世界眼光和全球战略思维研究和制定规划,根据近几年服务贸易规模速度显著扩大的实际,确定快于“十一五”期间发展的目标。建议到2015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7000-8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使服务贸易出口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显著提高。同时,应提出优化服务贸易结构的方向和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与此同时,组织各地根据国家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研究制订本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服务贸易发展目标,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服务贸易能力,服务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先于全国和各地综合规划,力争在国家和地方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将服务贸易作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加快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工作任务。
(二)研究制定更加优化的发展服务贸易指导目录
目前的国家产业发展目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货物贸易上,应该根据贸易结构调整的需要,抓紧细化、完善服务贸易发展指导目录,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要根据服务贸易所具有的特殊性,针对其离岸贸易的可贸易、跨度大、领域广、以创意和高技能、高知识的特点,分门别类地调整和完善服务贸易相关的产业政策,认真清理限制服务贸易产业分工、业务外包和承接服务外包等影响发展的不合理规定,逐步形成有利于发展服务贸易的产业政策体系。在国家“千百十”工程的基础上,具有发展基础和经验的地方,要立足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制订并细化本地区发展服务贸易的指导目录,突出本地特色,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使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几个象印度班加罗尔那样的服务贸易基地。特别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在“腾笼换鸟”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中,应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重要战略。通过服务贸易产业指导,促进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提高我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运输、旅游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水平,促进出口继续扩大。提高计算机信息服务、通信、保险、金融、文化创意、专有权使用费、特许费、咨询、广告等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力争到“十二五”末期服务贸易达到进出口平衡,改变我国长期处于服务贸易逆差的局面。
(三)研究制定更为开放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顺应世界范围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推动服务贸易多层次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就必须使服务贸易领域形成更加开放的格局。修改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基础上扩大服务业特别是服务贸易利用外资规模。吸引包括新建、并购、风险投资在内的多种服务业跨国投资,扩大在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和商业领域利用外资的规模,带动我国服务水平整体提高,国际服务外包承接业务量明显增加,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开拓能力大幅提升。提高已经建立的国际服务外包基地规模和水平,引导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向我国大规模转移服务外包业务。吸引外资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开发区,要注重提高层次和水平,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流通等领域拓展,充分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
要加快实施服务贸易“走出去”战略,推动以商业存在模式为主的服务贸易发展。为发展开放型、走出去的服务贸易创造良好环境,研究采取具体措施,为服务企业“走出去”和服务贸易出口服务。一是积极发展境外服务贸易集群或合作区。鼓励发展贸易采购分销、物流航运、研发设计、远洋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信息咨询、人力资源、留学居住、休闲旅游等境外服务,形成几个境外中资服务企业集群或服务贸易合作区。二是有序促进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密切跟踪国际市场需求动态,鼓励中医药、中餐、汉语教育、文化、体育、对外承包工程等领域企业和专业人才“走出去”提供服务,扩大医护人员、律师、教师、厨师、农技、建筑、制造、空乘、海运、医护、农林牧渔等领域人员外派规模。三是加大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贸易在国外提供服务的能力。顺应科技进步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稳步扩大信息产业、教育、生物、环保、计算机、电信、金融保险、法律、现代流通、旅游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出口。增设境外经营网点和分支机构,获得国际知名品牌、先进技术以及营销网络,增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四是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设立机构。以优势服务业和大型企业为依托,鼓励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和机构到境外从事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基金管理、电子信息、旅游、教育、文化传媒和中介服务。五是国家各部门应尽快形成支持保障服务,提供各方面帮助。纳入国家有关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并尽快简化出入境手续。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国内有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为我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服务贸易竞争提供金融支持,对软件、流程外包等服务贸易等出口开辟进出境通关“绿色通道”。
(四)研究制定更为有力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
着眼于全面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就要认真研究制定促进和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象当年支持货物加工贸易一样支持服务贸易。
1.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应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和支持服务贸易发展,借鉴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采取适用于服务贸易的税收鼓励政策。按照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支持服务贸易企业进行服务产品的研发,企业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所得税抵扣优惠。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展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所得税、营业税政策试点的基础上,应尽快扩大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服务、工程咨询、技术推广、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鼓励类生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在服务贸易领域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试点,促进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出口,对吸收就业多、不占用资源和无污染排放的服务贸易企业,应按照其吸收就业人员数量和创造服务贸易的贡献给予补贴或所得税优惠。对国家鼓励发展的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内的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进口自用设备及其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实行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土地政策
根据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城市规划和调控土地规划计划时,应对发展服务贸易留有充分的空间,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服务贸易发展用地,特别是保障国家级服务贸易承接基地的用地。各地区制订城市总体规划也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中心城市应逐步实行土地上的产业替代,迁出或关闭市区污染大、占地多等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的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贸易。
3.加大金融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改进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的服务贸易企业的金融服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适应服务贸易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修订和完善有关股票、债券发行的基本规则以及信息披露制度,要充分考虑服务贸易企业的特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该优先得到支持和批准。各类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本文来自给予货物贸易同等便利,改进服务贸易企业外汇管理,保证合理用汇。抓紧建立中小服务贸易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地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要给予服务贸易鼓励类企业重点资助或贷款贴息补助。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在业务范围内应积极开展涉及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贷款业务。保险公司在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为服务贸易出口项目提供保险支持。简化服务贸易对外支付手续,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境外投资。4.加大财政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央财政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在继续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基础上,根据财政状况及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整合服务领域的财政扶持资金,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服务业发展。加大对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和产业基地的资金投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要加大对规划内重点服务业项目的投入,同等情况下优先支持服务业项目。有关部门应利用现有渠道继续加大对服务贸易出口的资金支持。鼓励国外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发展服务贸易的投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地方政府也要根据需要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要扩大资金规模,支持服务业发展。
5.加大对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实施服务品牌带动战略,培育发展知名服务贸易品牌,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和市场认知程度的,应将其纳入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等国家有关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大力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抓好服务贸易、现代服务业发展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建立一批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对服务贸易领域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及相关的技术改造应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应提供研发资助。在政府采购中,应优先支持采用国内自主开发的软件等信息服务,进一步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符合规定的应享受创业投资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
三、抓紧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统计体系
科学有效地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为国家制定服务贸易政策提供数据信息服务。加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贸易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政府统计、行业统计、企业统计和社会抽样调查互为补充的服务贸易统计调查体系,健全服务贸易统计信息制度。建立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建设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权威统计数据和深入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分析,为国家制定服务贸易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二)建设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
建设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工作。要通过开展服务贸易进出口运行状况的分析,掌握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开展分行业的国内外服务贸易状况分析,引导服务贸易结构及时调整和优化升级;进行企业发展和运行态势,及时调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确定新的政策选择;对于双边服务贸易和多边服务贸易的统计分析,把握服务贸易国别(地区)市场发展的重点。建立全口径、多层次的、实时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其价值不在于数据堆积,而在于数据库的分析产品的生产。目前,商务部已经不定期服务贸易进出口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和国别(地区)市场分析报告等,对推动服务贸易起了很大作用,随着国内外服务贸易统计信息的收集、展示、预警、分析与构建基础性平台的建立,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服务贸易信息资源必将得以较好地开发与利用,为国家制定政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国际交流与谈判提供数据支持。
(三)加快推进服务贸易政策透明化
建立更为完善和迅捷的服务贸易信息服务体系,使服务贸易政策透明化,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条件。建设和提高服务贸易指南网站的水平,为国内服务贸易出口企业和海外进口商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特别是适时公开、公布和解读服务贸易政策。应建立以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驻外使领馆为主体的境内外服务贸易支持网络和服务支持体系,为中外服务贸易企业的交流合作提供信息服务和必要的政策支持。这些网络支持和服务支持体系,要向所有服务行业、企业和自然人公开,使在世界各地的服务贸易经营者,都能获取最新的和准确的政策信息。
(四)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服务贸易标准化体系
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必须抓紧研究制定符合国际标准和惯例的服务贸易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整体水平和透明度。制定服务贸易标准,重在引导我国的加工贸易形成先进的经营方式、先进适用技术、管理理念和经验,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境外在服务贸易中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形成服务贸易出口企业开展国际安全认证、质量认证、环保认证等标准。同时,鼓励企业从国际上获得更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资格,为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
(五)大力培养服务贸易人才
造就一大批精通业务、熟悉国际规则、熟练掌握外语、涉外工作能力强的服务贸易复合型人才,是推动服务贸易的重要基础。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建立与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建立服务贸易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建立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对国内外相关外包服务等服务贸易培训机构,对独资或与高校、企业合作的形式成立培训机构给予审批便利。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出口企业聘用的中国籍人员,按规定给予商务赴港、澳、赴国外的便利。教育、科技、人事和劳动保障等部门人事和劳动保障等部门,应按照服务贸易发展需要,调整完善和规范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尽快设置相应的职业资格和职称。落实和完善各项吸引和培养服务贸易人才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培养和引进金融、保险、信息、商务中介等行业急需人才。
(一)服务贸易收支基本情况。金融危机结束后,满洲里市服务贸易发展得到有效恢复,据服务贸易监测系统统计,扣除“其它商业服务”中转口贸易收支,截至 2011 年 9 月末满洲里市实现服务贸易跨境收支 1504.26 万美元,比 2010 年和 2009年分别增长 17%和 23%,服务贸易跨境流动资金规模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其中,服务贸易跨境收入 1402.16 万美元,同比增长 13%;服务贸易跨境支出 102.10 万美元,同比增长 69%。但与金融危机前的 2008 年同期相比,服务贸易跨境收支规模仍有较大差距。2011 年服务贸易各项收支除“旅游”受相关因素影响出现的 17%降幅,其它各项均增幅明显。按交易项目收支额排序,收入部分“建筑、安装及劳务承包”772.12 万美元,同比增长11.7%;“运输”386.8 万美元,同比增长 60.5%。支出部分“运输”62.82 万美元,同比增长 17%“;旅游”11.29 万美元;增长 104.9%,“保险”7.99 万美元,增长 519%。
(二)服务贸易收支特点。一是劳务承包收入为满洲里市服务贸易收入的一大亮点。在对俄贸易中满洲里市充分利用地缘和最早获取的劳务资质优势,组织人员赴俄罗斯进行建筑工程、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土地种植等。2011 年共签约项目 158 项派出 6800 人,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进而大大促进了满洲里市服务贸易收入的增加。截至2011 年 9 月末,共计实现服务贸易劳务收入 772万美元,占同期服务贸易总收入的 55%以上,为满洲里市服务贸易收入的一大亮点。二是服务贸易产业发展不平衡,新兴服务贸易产业比重小。满洲里市服务贸易产业发展不平衡,服务贸易进出口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运输、旅游、建筑安装及劳务承包和其它商业等, 传统服务产业在满洲里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而金融、通信和计算机信息服务及体育文化和娱乐服务等项目在本地区服务贸易中的比重相对较小。三是服务贸易项下结汇远高于售汇,顺差明显。2011 年,满洲里市服务贸易项下结汇活跃程度明显提高,结汇额从2009 年的 1212 万美元,增长到 2011 年的1402万美元,增幅达 16%。“建筑安装及劳务”、“运输”结汇是支撑本地服务贸易项下结汇的主要力量,其增长幅度也最为显著。同结汇方面相比,服务贸易项下售汇略显增长乏力,总是保持低位徘徊的态势。并且“运输”售汇贡献率最大,占59%,服务贸易售汇虽与 2009 年和 2010 年相比分别增长 911.8%和 68.7%,但由于发生额基数小,即使增长率再高,增幅也并不明显,结汇稳步增长和售汇增幅乏力导致 2011 年的服务贸易整体呈现顺差格局。
二、服务贸易收支因素分析
目前满洲里市服务贸易收支虽然呈现较好的增长势头但却极易受到国际金融形势及交易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例如在“旅游”方面,2011 年 9月在国际股市大幅下跌以及石油价格下挫的影响,导致俄罗斯卢布价格跌至两年来最低点,俄罗斯入境游客大幅度减少,旅游收入也减少到近年来的新低,截至3季度末旅游收入 243.2 万美元,与金融危机期间 2010 年相比下降 17.3%。“建设安装和劳务承包”方面,2008 年末发生的金融危机使得与中方建筑企业合作的俄罗斯伙伴资金链断裂,导致工程款无法按合同约定履行结算,境外工程大部分停工,工人工资无法保证,导致工程款收入减少,据统计金融危机期间的2009年和 2010 年满洲里市“建筑安装及劳务工程”收入与危机前的 2008 年相比分别减少 160%和185%。在“运输”方面,由于俄罗斯民族反复无常特性以及对出口资源的掌控权,使得中方进口企业经常受制于人,俄方曾多次提高各类商品的价格和关税,同时俄罗斯为促进本国就业减少初级产品(例如:原木)的出口,增加成品和半成品的出口,这导致货物贸易减少的同时,也会影响到服务贸易运费的增长,同时也会使在境外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项目受到限制,劳务工程款收入有可能萎缩。
三、服务贸易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贸易真实性难以把握,可能成为异常资金流动渠道。由于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交易性质纷繁复杂,其对应的交易编码亦是多种多样,导致服务贸易交易的真实性审核难度较大。现行的政策法规对服务贸易交易的真实性审核并未设定标准的流程,各外汇指定银行在具体的单证真实性审核操作中缺少相关的政策依据和有效手段,只能审核表面真实性,无法有效判断服务贸易的实质真实性。
(二)服务贸易统计口径不一,影响服务贸易形势分析研判。由于服务贸易具备多样化、复杂化和“无形化”特点,在服务贸易不断发展且无法把握其真实性的背景下,需要不断加大对服务贸易形势变化的分析研判力度,准确掌握服务贸易项下跨境资金流动形态及变化情况,防范异常资金借道流动。目前服务贸易数据的统计口径不一,国际收支金融系统与外汇账户系统中对服务贸易涵盖的范围不同,对一笔交易是否为服务贸易的认定标准各异,导致无法综合比对多个系统数据,影响了服务贸易形势分析和研判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服务贸易监测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实现有效预警。一是统计数据不完整。如一般统计分析功能报表未将个人服务贸易相关数据统计在内,查询服务贸易收支明细仍需要使用金宏系统,增加了数据统计分析工作量。二是涉及个人项下各项功能不能使用。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系统对个人主体在系统中虽然设置了相关功能,如预警值设置下设置个人主体项目和数据查询下设置个人交易情况查询项目,点击使用时系统均没有反映,没有真正实现交对服务贸易数据全面的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不利于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开展。
(四)缺少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外汇局难以有效开展监测。《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服务贸易等项目对外支付提交税务证明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从 2009 年 1 月 1 日起,服务贸易项下,按照政策规定,在 3 万美元以上的对外支付就要提供税务证明,但在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个人或企业获取相关税务证明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服务贸易外汇管理便利化的发展。另外,由于如果存在企业为规避此规定,分拆成多笔3万美元以下的金额对外支付而逃避纳税,外汇局即使通过监测企业分拆发现这些异常信息,也很难对这种分拆行为进行核实。
(五)服务贸易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政策缺位。服务贸易管理一直采取鼓励流入限制流出的政策,各项法规都是对围绕流出管理制订的,对流入管理基本是空白,银行在操作中一般根据《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和第十条办理,在对收入的外汇是否属于第六条规定的项目,完全取决于客户的申报和客户经营范围。因此,服务贸易外汇收入可以很方便地从银行流入,办理入账或结汇,如有资本项目外汇以服务贸易名义流入结汇也不会遇到什么阻力,监管流于形式。
(六)其它方面问题。劳务工程款收汇大部分仍通过个人渠道汇回,未能统计到建筑安装和劳务工程项下。目前仍有大部分旅游款是通过个人携入,通过银行结算较少,旅游企业与俄罗斯签订协议在结算方面较为被动,探讨本币结算推广的可行性。
四、对服务贸易外汇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系统的相关功能。提高系统接口导入数据的频率,完善升级系统相关功能,从而使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系统成为一个全面、高效的服务贸易外汇数据信息监测平台。
(二)完善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政策。将服务贸易有关的法规、办法及实施细则等规定加以梳理、整合,增强法规的系统性和合理性,制定出台统一的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法规。另外,可根据服务贸易凭证真实性审核难的特点,补充制定对特定服务贸易的外汇管理政策,进一步明确细化对服务贸易外汇收入的审核材料和操作流程,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三)加强服务贸易培训力度。近年来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工作一直没有开展系统有效的培训,应通过采取集中统一培训的方式,提高统计分析人员的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能力,从而使业务人员共同发展,以适应将来服务贸易发展的需求。
摘要:当前,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关注和竞争的焦点。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参与国际分工能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面对新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服务贸易;政策;选择
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参与国际分工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关注和竞争的焦点。加快服务贸易发展,进一步发挥服务贸易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我国面对新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务贸易急需更好的政策环境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未来几年服务贸易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目标是4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力争提高服务贸易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稳步提高。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1.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和政策选择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把发展服务业上升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为发展服务贸易创造了基础条件。
2.世界经济结构形成以服务经济为高端,以发展服务贸易为重点,以服务业加快转移重组为特点的新形势
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制造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过程,全球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货物贸易的增长,国际投资更加倾向于服务业等因素,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以服务外包和承接服务外包为重点,将推动世界服务贸易稳定快速增长。
3.我国近几年服务贸易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最好时机
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12165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位于全球的第七位和第五位,其中出口超过意大利,进口超过法国和意大利。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全球占比分别为37%和42%。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各国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的服务贸易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加快发展,出口增速正在赶超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已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
(二)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还占据着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5%以上,其中美、英、德三国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30%左右。很多发达国家制定了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建立了完善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立法机构、主管部门、中介机构有机协调。发达国家利用其服务贸易水平领先的优势,通过各种多双边谈判要求世界各国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服务贸易的国际规则,成为WTO新一轮谈判以及区域性经济合作谈判的主要议题。在发达国家,服务贸易越来越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服务贸易也处于世界服务贸易的高端,创造了较高的价值和附加值,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2.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日趋激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服务贸易整体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改善。尤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这些发展中国家承接服务外包与离岸服务贸易的能力迅速提高,使服务贸易的世界格局正发生着变化和调整,成为当今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中一个新特点。
在服务贸易全球自由化的大趋势和全新的开放环境下,我国服务贸易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仍比较落后,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着层次低、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不足、服务贸易部门结构不平衡、市场和地区发展过于集中、统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亟待完善等问题。这与发达国家和世界整体水平,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家的战略目标实现都有较大差距,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我国各方面的要素资源,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
总结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做法,分享发达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的经验,把发展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并实施推动其加快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服务贸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这是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和产业调整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政策调整:
(一)研究制定更高水平的全国和地方服务贸易发展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经过充分研究和讨论,2006年我国出台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对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起到重要推动和引导作用。为了满足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需要尽早研究制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提出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保障。
我国必须以世界眼光和全球战略思维研究和制定规划,根据近几年服务贸易规模速度显著扩大的实际,确定快于“十一五”期间发展的目标。建议到2015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7000-8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使服务贸易出口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显著提高。同时,应提出优化服务贸易结构的方向和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与此同时,组织各地根据国家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研究制订本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服务贸易发展目标,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服务贸易能力,服务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先于全国和各地综合规划,力争在国家和地方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将服务贸易作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加快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工作任务。
(二)研究制定更加优化的发展服务贸易指导目录
目前的国家产业发展目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货物贸易上,应该根据贸易结构调整的需要,抓紧细化、完善服务贸易发展指导目录,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要根据服务贸易所具有的特殊性,针对其离岸贸易的可贸易、跨度大、领域广、以创意和高技能、高知识的特点,分门别类地调整和完善服务贸易相关的产业政策,认真清理限制服务贸易产业分工、业务外包和承接服务外包等影响发展的不合理规定,逐步形成有利于发展服务贸易的产业政策体系。在国家“千百十”工程的基础上,具有发展基础和经验的地方,要立足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制订并细化本地区发展服务贸易的指导目录,突出本地特色,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使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几个象印度班加罗尔那样的服务贸易基地。特别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在“腾笼换鸟”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中,应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重要战略。通过服务贸易产业指导,促进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提高我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运输、旅游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水平,促进出口继续扩大。提高计算机信息服务、通信、保险、金融、文化创意、专有权使用费、特许费、咨询、广告等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力争到“十二五”末期服务贸易达到进出口平衡,改变我国长期处于服务贸易逆差的局面。
(三)研究制定更为开放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顺应世界范围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推动服务贸易多层次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就必须使服务贸易领域形成更加开放的格局。修改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基础上扩大服务业特别是服务贸易利用外资规模。吸引包括新建、并购、风险投资在内的多种服务业跨国投资,扩大在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和商业领域利用外资的规模,带动我国服务水平整体提高,国际服务外包承接业务量明显增加,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开拓能力大幅提升。提高已经建立的国际服务外包基地规模和水平,引导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向我国大规模转移服务外包业务。吸引外资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开发区,要注重提高层次和水平,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流通等领域拓展,充分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
要加快实施服务贸易“走出去”战略,推动以商业存在模式为主的服务贸易发展。为发展开放型、走出去的服务贸易创造良好环境,研究采取具体措施,为服务企业“走出去”和服务贸易出口服务。一是积极发展境外服务贸易集群或合作区。鼓励发展贸易采购分销、物流航运、研发设计、远洋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信息咨询、人力资源、留学居住、休闲旅游等境外服务,形成几个境外中资服务企业集群或服务贸易合作区。二是有序促进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密切跟踪国际市场需求动态,鼓励中医药、中餐、汉语教育、文化、体育、对外承包工程等领域企业和专业人才“走出去”提供服务,扩大医护人员、律师、教师、厨师、农技、建筑、制造、空乘、海运、医护、农林牧渔等领域人员外派规模。三是加大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贸易在国外提供服务的能力。顺应科技进步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稳步扩大信息产业、教育、生物、环保、计算机、电信、金融保险、法律、现代流通、旅游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出口。增设境外经营网点和分支机构,获得国际知名品牌、先进技术以及营销网络,增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四是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设立机构。以优势服务业和大型企业为依托,鼓励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和机构到境外从事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基金管理、电子信息、旅游、教育、文化传媒和中介服务。五是国家各部门应尽快形成支持保障服务,提供各方面帮助。纳入国家有关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并尽快简化出入境手续。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国内有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为我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服务贸易竞争提供金融支持,对软件、流程外包等服务贸易等出口开辟进出境通关“绿色通道”。
(四)研究制定更为有力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
着眼于全面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就要认真研究制定促进和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象当年支持货物加工贸易一样支持服务贸易。
1.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应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和支持服务贸易发展,借鉴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采取适用于服务贸易的税收鼓励政策。按照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支持服务贸易企业进行服务产品的研发,企业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所得税抵扣优惠。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展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所得税、营业税政策试点的基础上,应尽快扩大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服务、工程咨询、技术推广、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鼓励类生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在服务贸易领域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试点,促进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出口,对吸收就业多、不占用资源和无污染排放的服务贸易企业,应按照其吸收就业人员数量和创造服务贸易的贡献给予补贴或所得税优惠。对国家鼓励发展的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内的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进口自用设备及其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实行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土地政策
根据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城市规划和调控土地规划计划时,应对发展服务贸易留有充分的空间,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服务贸易发展用地,特别是保障国家级服务贸易承接基地的用地。各地区制订城市总体规划也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中心城市应逐步实行土地上的产业替代,迁出或关闭市区污染大、占地多等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的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贸易。
3.加大金融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改进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的服务贸易企业的金融服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适应服务贸易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修订和完善有关股票、债券发行的基本规则以及信息披露制度,要充分考虑服务贸易企业的特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该优先得到支持和批准。各类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给予货物贸易同等便利,改进服务贸易企业外汇管理,保证合理用汇。抓紧建立中小服务贸易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地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要给予服务贸易鼓励类企业重点资助或贷款贴息补助。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在业务范围内应积极开展涉及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贷款业务。保险公司在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为服务贸易出口项目提供保险支持。简化服务贸易对外支付手续,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境外投资。
4.加大财政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央财政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在继续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基础上,根据财政状况及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整合服务领域的财政扶持资金,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服务业发展。加大对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和产业基地的资金投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要加大对规划内重点服务业项目的投入,同等情况下优先支持服务业项目。有关部门应利用现有渠道继续加大对服务贸易出口的资金支持。鼓励国外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发展服务贸易的投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地方政府也要根据需要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要扩大资金规模,支持服务业发展。
5.加大对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实施服务品牌带动战略,培育发展知名服务贸易品牌,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和市场认知程度的,应将其纳入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等国家有关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大力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抓好服务贸易、现代服务业发展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建立一批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对服务贸易领域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及相关的技术改造应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应提供研发资助。在政府采购中,应优先支持采用国内自主开发的软件等信息服务,进一步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符合规定的应享受创业投资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
三、抓紧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统计体系
科学有效地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为国家制定服务贸易政策提供数据信息服务。加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贸易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政府统计、行业统计、企业统计和社会抽样调查互为补充的服务贸易统计调查体系,健全服务贸易统计信息制度。建立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建设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权威统计数据和深入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分析,为国家制定服务贸易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二)建设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
建设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工作。要通过开展服务贸易进出口运行状况的分析,掌握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开展分行业的国内外服务贸易状况分析,引导服务贸易结构及时调整和优化升级;进行企业发展和运行态势,及时调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确定新的政策选择;对于双边服务贸易和多边服务贸易的统计分析,把握服务贸易国别(地区)市场发展的重点。建立全口径、多层次的、实时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其价值不在于数据堆积,而在于数据库的分析产品的生产。目前,商务部已经不定期服务贸易进出口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和国别(地区)市场分析报告等,对推动服务贸易起了很大作用,随着国内外服务贸易统计信息的收集、展示、预警、分析与构建基础性平台的建立,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服务贸易信息资源必将得以较好地开发与利用,为国家制定政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国际交流与谈判提供数据支持。
(三)加快推进服务贸易政策透明化
建立更为完善和迅捷的服务贸易信息服务体系,使服务贸易政策透明化,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条件。建设和提高服务贸易指南网站的水平,为国内服务贸易出口企业和海外进口商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特别是适时公开、公布和解读服务贸易政策。应建立以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驻外使领馆为主体的境内外服务贸易支持网络和服务支持体系,为中外服务贸易企业的交流合作提供信息服务和必要的政策支持。这些网络支持和服务支持体系,要向所有服务行业、企业和自然人公开,使在世界各地的服务贸易经营者,都能获取最新的和准确的政策信息。
(四)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服务贸易标准化体系
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必须抓紧研究制定符合国际标准和惯例的服务贸易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整体水平和透明度。制定服务贸易标准,重在引导我国的加工贸易形成先进的经营方式、先进适用技术、管理理念和经验,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境外在服务贸易中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形成服务贸易出口企业开展国际安全认证、质量认证、环保认证等标准。同时,鼓励企业从国际上获得更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资格,为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
摘要: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对中美双方来说,还是对世界贸易来说,中美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进入新世纪以来,中美经贸关系取得了显著发展,然而,与国际贸易相随的贸易摩擦发生的频率也在加快,中美贸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存在严重的贸易不平衡,即美对华贸易逆差。近年来,中美双边贸易差额过大的问题,已成为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关注的核心。
关键词:贸易差额;统计方法;贸易摩擦;出口管制
一、中美贸易现状分析
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双边经济贸易合作不断加大。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2 年中国和美国双边贸易总额为484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5%。中国出口总计3517亿美元,同比上升7.41%;进口总计1330亿美元,同比上升7.95%;中方顺差2189亿美元,同比上升8.2%。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电话机、存储设备、玩具、鞋类、复印机及传真机、集装箱、箱包等。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大豆、 飞机、载人机动车辆、未梳棉花、铜废碎料、处理器及控制器、放大器、玉米、废纸浆等。
二、中美贸易差额的原因
1.美国对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的严格管制政策
美国的出口管制措施之多,体系之繁琐,叹为罕见。美国国务院负责有关军事用途的产品、服务和相关技术数据的出口管制。美国商务部控制军民两用物资、技术领域的出口管制。美国财政部管制禁运国家和禁运交易等。长期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限制主要在军品、军民两用品、雷达、芯片、软件、无线等高科技领域。
2.国际产业转移
中国的大部分加工贸易都是90年展起来的。加工贸易都是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建立的,如香港、台湾、日本等通过转移劳动密集型低端加工产业,目的是减少人工成本、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在中国大陆新建的工厂加工、组装,出口香港继而转口到欧美市场。中国从上述几国进口机器设备、零配件、半成品等,在中国工厂加工组装成成品,继而出口到欧美市场的贸易方式,使得欧美等国认定中国为这些产品的出口国。2008 、2009 和2010 年,经香港转口导致的统计差异分别为255.5 亿美元、211.1 亿美元和204.7 亿美元。
3. 中美双方比较优势不同造成的贸易顺差
美国在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如航空航天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核反应堆等等高端产业,但是对此类产品出口中国进行严格管制。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如纺织品、玩具、机电产品等低附加值产业。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大部分集中在这些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行业。
4.中美两国的统计口径不同造成的结果
中国统计数据显示,1979-1992年的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始终是逆差,1993年中美双边贸易中方出现顺差;美国统计数据显示,1979—1982年美国是顺差,1983年开始中美双边贸易美方出现逆差。双方贸易统计数据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统计辖区、运输时滞、中国在出口等存在差异而产生的。
5.非跨境服务数据的未计入影响了统计结果
美国服务贸易出口被低估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最主要一点是美国非跨境服务贸易未统计在内。美国的很多跨国公司在我国从事零售、金融等行业,他们生产的产品在销售给中国内地消费者的同时,也出口返销至母国,并且提供相应的服务。当前,美国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的服务贸易没有统计在中美贸易中,所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没有显示这部分内容。
三、减小中美贸易差额的对策
1.大力发展内需型经济
出口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短期确实可以快速地拉动经济增长,但是过度依靠出口贸易会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通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仅仅依靠世界市场,忽视国内消费需求这一部分,会使国内经济增长十分依赖世界市场,造成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失衡。如果世界经济或他国市场出现一些波动或低迷,就会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内需经济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足稳定发展,改善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形。
2.形成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出口市场仍然针对美国,使得中国商品十分依赖美国市场。改变我国的出口市场过度依赖某几个国家的现状,为了使我国出口贸易的长足、稳定发展。我国应该快速发展新兴市场,加大与东南亚、非洲、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往来,加快推进自贸区的建立。
3.改革我国既有的国际贸易战略,实施新战略
长久以来,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我国的宏观政策始终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当代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低产品附加值、处于价值链低端、以量取胜的策略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努力提高出口效率、质量,形成品牌效应,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是我国外贸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4.推动美国减少出口中国商品种类的限制,减小中美双边贸易的差额
对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加大了美国对中国的逆差,制约了美国比较优势的发挥。美国应淡化意识形态的对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减少对中国出口高科技、高技术产品,扩大卫星技术、航空航天技术、超级计算机等产品对华出口,有利于改善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构,继而减少中国在劳动密集性产品上对美国的大量顺差,减少美国的赤字,使中美两个大国的经贸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中美双方应共同努力,实采取一系列积极政策手段,扩大双方的贸易品种。中美双方应通过协商谈判积极处理贸易纠纷,实现共享世界经济繁荣。
5.推动企业跨国经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美国投资
中国赴美投资带来的益处很明显。这不仅仅有助于改善中美两国的贸易关系,也会给美国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而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各方面的产品供给更有保障,从食品到能源、再到高科技制造品等等。据商务部统计,2008、2009、2010年,中国对美投资金额同比增幅分别达135.7%、96.7%和43.9%。截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对美累计投资53.1亿美元,在美设立企业1600多家,中国对美投资涵盖多个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批发零售、商务服务、金融、科研/技术服务和地勘等5个行业。政府要大力扶持企业尤其工业企业到美国进行直接投资,同时为企业提供好咨询信息服务,提供宏观指导。直接投资不仅可以规避贸易壁垒,而且减少贸易摩擦,同时学习到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额研究第二阶段报告》 2012.12
[2]黄莹;高泽金:《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科技创业月刊》2012.3.
[3]邓小华:《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5期.
[4]王红艳:《中美贸易顺差的影响与对策分析》,《商场现代化》2010.3.
自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扩大。据中国官方统计自中美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增长86倍,年均增长17%。至2005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已由1978年的10亿美元增至211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场,美国也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2007年两国贸易额更是突破3020.8亿美元。
然而随着双边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也日渐凸显。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加。从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此后美国对华贸易开始呈现逆差,并持续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1993年中方顺差为63亿美元,2000年中方顺差297.4亿美元,2001年则为281亿美元,2004年为873亿美元。2005年为1141.75亿美元,2006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1442.6亿美元和1633.2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1979年至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3年美方逆差为3亿美元,2000年为838亿美元,2001年美方有831亿美元的逆差,2004年美中贸易逆差高达1620亿美元。2005年则突破2000亿美元,2006年达到2325亿美元。2007年1至11月,对华贸易逆差也已达2375亿美元
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拉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也日趋增多。自1980年美国对中国的薄荷醇进行首次反倾销调查开始,迄今美国已对中国产品实施了100多项反倾销措施,其涉及的中国产品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纺织品、自行车等多种产品。并且中美贸易摩擦正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高技术产品转移,从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贸易摩擦的对象由原来的初级产品转向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帽等又转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化工、轻工、钢铁、汽车等,更进一步向高技术产品转移。美国已成为世界上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
2中美贸易失衡主要成因
2.1双方统计方法和口径不同导致双方统计数据差异
(1)统计方法不同。中美双方统计采用不同的贸易统计标准进行衡量。美方采用总贸易制,以国境作为统计界限,对进入美国境内存入自由贸易区和保税仓库的货物均列入统计;而中方采取专门贸易制,以关境作为统计界限,存入保税仓库的货物不作为统计,因此造成美方统计范围略大于我方,使美方“逆差”加剧。美方因忽视转口和转口增加值而高估了从中国的进口。中美两国贸易的很大一部分是经我国香港转口的。据中方统计,中国对美出口的60%以上是经过以香港地区为主的第三方转口的,而转口到美国的商品额中的29%是在我国香港增值的。货物离开中国后在第三方增加的价值,显然不应计算为中国的出口。而美方的出口统计因忽视转口而低估了对中国的出口。此外,美国还因出口统计不完全而低估了对中国的出口值。
(2)美国确定货物原产地所采用的方法,导致双方统计上的差异。美国确定货物原产地所采用的方法是:对一般的进口货物,通常是根据进口商的申报来判定原产地,被判定原产地为中国的货物被记录为来自中国的进口而不考虑是否实际上由中间方出口或者货物在中间方是否有增加值,因而某些被美国记录成自中国的进口很有可能是应该记录为自其他中间方进口的。
2.2中美两国产业结构不同
2004年我国GDP普查数据显示三大产业的GDP比重分别为l3.1%、46.2%、40.7%。显然我国经济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而2005年美国三大产业占GDP的比率分别为2.8%、23.4%和73.8%,到2005年则分别为23%,22%和75.7%。显然美国经济结构已经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而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具有本地化生产的特征,内需倾向突出,制成品的进口对本国生产、消费结构形成补充,因而进口需求旺盛,加之美国由于是过度消费国家,储蓄率极低,从而导致国内投资和产出或者说供给不足,需要大量进口,而中国又因为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了大量由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地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淘汰转移的制造业,并且质量又明显优于墨西哥以及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因此美国必然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家庭最终消费结构难以与之匹配,且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进口需求也相对不旺盛。所以由此两方面原因,所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是造成美对华贸易逆差的长期因素。
2.3世界产业结构调整
2.3.1东南亚国家对华的产业转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把其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这些国家在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把他们在美国的一部分市场和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形成中国与欧美发生贸易顺差,而与亚洲周边国家发生逆差的贸易格局。
2.3.2美国对华直接投资
美国及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在其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过程中也逐渐将国内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中国,其中美国跨国公司在华直接销售和向母国返销占据很大份额。有数据显示,中国大量商品的出口是美国跨国公司向母国进行返销,中国对美出口70%以上是加工贸易,产品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装物件基本上是美国或其他国家提供的,加上其他运输和管理成本,约占到该产品的85%左右,而中国获得的加工费为数甚微,仅占15%左右。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中国出口商品80%以上来自外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各国经济国界日渐模糊,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使得国际贸易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以国界划分的模式,以往的原产地统计标准已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国家问的贸易关系的背景下,美方仍采用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家贸易统计制度,中美两国在双边贸易统计数据上的巨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2.4美国对华出口管制造成中美贸易结构扭曲,加剧中美贸易失衡
1949年,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制定了“出口管制条例”,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商务部将中国列入全面禁运的国家名单。随着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虽然逐步放松了对华出口管制,但在政策规定和执行过程中,仍保留有许多歧视性规定。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国会在美对华出口管制问题上的压力加大,2001年布什政府上台后,进一步恶意地实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诸如通过制定相应的出口管制法律法规、颁布出口管制目录(如商业管制目录CCL、美国军用品管制目录USML和核管理委员会管制目录NRCC)、执行许可证审议程序、强化执行机制与惩处力度等手段来管理和控制军民两用物品和技术的出口.
高技术本是美国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之一,但这一优势并未在中美贸易中体现出来。在高技术领域,美国一直保持生命科学、电子电机、柔性制造以及航空技术贸易上对华贸易顺差,且在电子电机和航空技术贸易上美国对华贸易顺差相对较大。然而在生物技术、光电技术、信息与通讯、高新材料、武器以及核技术贸易上,美国却一直存在着对华贸易逆差。特别是在信息与通讯贸易上,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巨大且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了521亿美元,这些举措不仅未消除美中两国贸易之间的不平衡,反而更进一步加剧了中美贸易顺差。
3应对策略建议
3.1加快开放我国服务业,扩大美国对华服务贸易
由于美国在服务产业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且对中国的服务业市场一直比较感兴趣,而中国服务业根据WTO要求也应逐步开放,因此中国逐步开放服务业,不但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国内服务业市场的发展,还可以减小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3.2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亚洲、北美地区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而欧洲,以及拉丁美洲、中东地区、非洲在我国出口地区结构中所占比例甚小,这使得我国外贸与北美、亚洲市场的依赖度过高。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在21%左右,对美国市场的过分依赖也导致了贸易风险的加大,美国国内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而且由于贸易不平衡和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为改变这一局面,政府必须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
3.3对外商投资产业进行积极的调整
如上分析,中美贸易不平衡很大部分是由于加工、转口贸易以及在中国境内的外资公司或跨国公司。外资的进入虽然有利于国内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有效利用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那些集中在附加值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重复投资,不仅不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和破坏。对外商投资产业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调整,不仅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之间的不平衡局面,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4推动经济结构升级
加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产品以及以转口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导致实际获利小而两国顺差大的不平衡局面。我国应当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依靠科技创新和应用,以政府政策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企业;加快对相对滞后的医疗、教育、交通、环保、住房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发展,并且适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资本市场和社会保障体制,以扩大内需,促进内向型经济发展。
3.5完善人民币汇率体制
在以一篮子货币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基础上,增加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的灵活性进;实施“微幅、双向、稳中爬升”的调控;适当放大浮动区间;同时配合其他政策。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汇率水平向均衡水平的调整。这样不仅淡化给予美方在其国内定价过低的不良印象,也有利于我国对外购买力的提升,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局面。
参考文献
[1]张燕.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分析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5).
[2]张璐,刘增涛.中美贸易摩擦分析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7).
摘要:
全球价值链下,越来越多的服务通过物化在商品中实现了可贸易,一国出口中的服务含量不仅包括服务本身跨境流动价值,还包括商品跨境流动中所隐含的服务价值。基于贸易增加值角度,测算1995—2011年中美两国出口中的服务含量及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的变化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中国总出口中的服务含量(尤其是境内服务含量)明显低于美国,而境外服务含量高于美国,中国服务出口增值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有待提高;服务业和建筑业的出口服务含量最高,除电力、煤气和水供应业外,中国各行业出口的境内服务含量均低于美国;中国总出口中的境外服务含量主要源自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服务处于行业价值链的相对低端位置;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美两国在出口服务含量整体收缩的同时境外服务含量相对上升,其服务国际化的步伐并未受到阻碍。
关键词:
出口服务含量;贸易增加值;增加值贸易;出口增值能力;服务国际化;经济服务化;全球价值链;金融危机
一、引言
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拉动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全球产业结构正在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也从货物贸易逐渐转向服务贸易。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98006.90亿美元,同比增长4.4%。美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一服务贸易大国地位,服务贸易总额为11877.12亿美元,同比增长3.3%,其中,服务出口7093.94亿美元(增长3.2%),服务进口4783.18亿美元(增长3.5%)。中国内地服务贸易总额为6069.57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其中,服务出口2234.75亿美元(同比增长7.6%,居世界第五位),服务进口3834.75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居世界第二位)。作为服务贸易大国,服务业已成为中美两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产品内分工的深入发展,产品的生产和价值链条跨越国界,并根据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形成了全球化布局。一国的出口产品往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本国产品,而是多个国家共同参与制造的全球化产品。生产的全球化在推动跨国贸易迅猛增长的同时,也使国际贸易的内容和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传统意义上的“货物或服务贸易”转变为以外包和模块化为特征的“任务贸易(tasktrade)”或“增加值贸易”。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下,产品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销售及售后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服务的介入,更多的服务通过物化在商品中实现了可贸易。所以服务贸易除了包括服务本身的跨境流动外,还应包括含有服务价值在内的商品的跨境流动(Grubel,1987)。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关境贸易统计法则显得过于粗略和表面化,已经不能如实反映国际贸易的具体形式和实际规模,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应运而生(Hummelsetal,2001;Koopmanetal,2010,2012;Daudinaetal,2011;Johnsonetal,2012)。该方法以贸易增量分析取代了过去的贸易流量分析,通过核算产品在各个生产和流通环节所产生的价值增量,从而准确全面地展示各国真实的生产与贸易状况。服务含量分析就是将增加值贸易统计法引入到服务贸易核算中,在核算服务本身跨境流动价值的同时也核算商品跨境流动中所包含的服务价值。已有一些学者从增加值贸易角度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蒲红霞等,2015;李玉峰等,2015;戴翔,2015)及出口技术复杂度(张亚斌等,2015)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从服务含量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献很少。Stehrer(2012)讨论并区分了“增加值贸易”和“贸易增加值”这两种增加值统计方法,认为采用这两种方法所测算的贸易差额等于传统贸易统计差额(不包含双边贸易),并将增加值进一步分解为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和各教育层次的劳动)的收入。Stehreretal(2012)将贸易增加值和贸易中的要素含量分解成本地和国外两部分,并使用WIOD数据对1995—2009年40个国家、35个行业的贸易增加值和要素含量进行核算,得出的结论是出口中的本地增加值含量趋于下降,金融危机后又有所回升,并且考虑到服务部门为生产制造业出口商品所创造的增加值,服务部门的作用和贡献比在传统贸易统计法下更为重要。郭晶等(2015)在剔除了进口中间投入的影响和考虑了物化在制造业出口中的服务业间接出口后,对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进行重新估算,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但表现出显著的比较劣势,尤其是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具有很低的市场占有率和极强的比较劣势。郑国姣等(2015)在从增加值贸易视角考察中日贸易时,综合考虑了服务业直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和制造业间接出口的服务业国内增加值,认为传统贸易核算法低估了中日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程度,两国服务贸易互补性明显。程大中等(2015)认为中国出口中的服务含量所占比重是传统统计方法测算结果的两倍,其中来自国内的服务含量占比在下降,而来自国外的服务含量占比趋于上升,尤其是来自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发达经济体的服务含量较高。
上述几位学者从贸易增加值角度,将贸易中的服务含量与传统的服务业贸易进行了区分,并从理论模型构建及应用角度为中国出口中的服务含量研究作出了贡献,不足之处是所采用数据时间区间较短,只到2009年,不利于对出口服务含量的整体把握。本文在对理论模型进行三产业部门现实拓展的基础上,采用OECD-WTOTiVA数据库的最新数据,对1995—2011年中美两国总出口和分行业出口中的服务含量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发现中国服务出口的特点和不足,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行业发展和贸易政策制定提供参考。除了模型拓展和数据选取上的进步之外,跳出传统的服务业贸易分析框架,从贸易增加值角度对中美两国出口中的服务含量展开较细致的比较分析,也是本文的贡献之一。
二、理论模型构建
贸易增加值核算通常采用投入产出表方法。投入产出表也称部门联系表或产业关联表,它反映了经济系统各产业投入数量与产出数量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揭示了各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及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从而可以更有依据性地追踪产品的价值来源,把握不同行业的地位和作用。国际投入产出表展示了在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各行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通过编制跨越国界的国际投入产出表可以把各国的国内产品生产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同国际贸易数据结合起来,从而便于将各国产品纳入到全球生产体系中发现并追踪其价值增值的来源与去向,得到真实有效的贸易统计数据。其他行业间接出口的服务含量可见,在全球价值链下,各国各行业间相互依存,纵横交织,不仅国内各行业间存在着投入产出关系,与国外行业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产联系。所以一国产业的出口增加值中,不仅包含国内投入所产生的国内增加值,还包含国外投入所产生的国外增加值。同时,在国内增加值中,不仅包含本行业投入所产生的增加值,也包含国内其他行业投入所产生的增加值。具体到服务本身,运输仓储、批发零售、邮电通讯、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活动贯穿于各行各业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只有综合考虑各行业(不仅仅限于服务业)出口中所包含的服务,我们才能衡量出一国真实的出口服务含量,进而对该国服务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地位有更准确全面的认识。
三、中美两国出口中的服务含量比较分析
2015年10月OECD-WTOTiVA(TradeinValue-Added)数据库提供的最新数据中包含中国和美国1995—2011年的贸易增加值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和美国全行业及分行业出口中的服务含量及其构成情况,进而评估中美服务的境内增值能力和全球价值链地位。本文涉及的行业大类采用ISIC.REV.3标准:C01T05为农林牧渔业,C10T14为采掘业,C15T37为制造业,C40T41为电力、煤气、水供应业,C45为建筑业,C50T95为服务业;其中服务业又主要划分为五个小类:C50T55为批发和零售贸易、酒店和餐饮业,C60T64为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C65T67为金融中介业,C70T74为商务服务业,C75T95为其他服务业。
1.中美两国总出口中的服务含量比较表1列示了基于出口增加值角度核算出的1995—2011年中美两国总出口中的服务含量。为了体现增加值贸易统计法与传统贸易统计法的不同,我们在表2中列举了同一时期传统贸易统计法下中美两国各行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以作参照。整体来看,中国总出口中的服务含量历年均在40%以上,这一比重远远超过了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下中国服务业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美国也是如此,从而证实了传统贸易统计方法由于忽视了隐含在其他行业中的间接服务出口而低估了服务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贡献(Stehreretal,2012)。同时,美国总出口中的服务含量明显高于中国,体现了后工业化时代美国经济结构服务化的事实。具体来看,中国总出口中的境内服务含量低于美国,历年差距均在20个百分点以上,体现了中国服务较弱的境内增值能力;而中国总出口中的境外服务含量明显高于美国,更多的服务投入品要从境外进口,体现了中国服务较弱的国际竞争能力。为什么中国服务业的整体开放程度不高,而中国出口品中却有着较高的境外服务含量?鉴于中国服务业本身起步较晚,又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限制,服务业本身的进口中间投入品不多,但一国总出口中的服务含量不仅包含服务业自身的直接服务出口,还包含其他产业的间接服务出口,我们初步推断作为加工贸易和制造大国,更多的境外服务含量通过制造业进口中间投入进入中国,最终体现在总出口中。以金融危机为界,危机前后两国总出口中的服务含量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通过表1可以看出,从2000到2009年,中国总出口中服务含量有所上升,其中境内服务含量明显增加,说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服务业开放程度的扩大,中国服务的竞争力有所提高,越来越多的本地服务投入开始取代进口服务投入。从2009到2011年,中国出口中总服务含量和境内外服务含量均有所降低,出现了收缩现象,说明受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中国总出口中的服务成分整体降低。就美国而言,2008、2009年也是其出口服务含量的拐点。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2008年美国出口总服务含量和境内服务含量达到低点,2009年上升到高点后又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境外服务含量在2009年达到低点后呈现上升趋势。说明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出口服务含量整体收缩的同时出现了结构调整,境外份额相对上升。
2.中美两国分行业出口中的服务含量比较表3从行业大类角度展示了中美两国出口中的服务含量①。总体来看,服务业是中美两国出口服务含量最高的行业,其次是建筑业。其中中国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服务业出口中的服务含量远低于美国;中国采掘业和制造业出口中的服务含量与美国相差不大;中国电力、煤气、水供应业出口中的服务含量快速增长,在2008年赶上并超越美国。表4具体显示了中美两国分行业出口的境内、境外服务含量。整体来看,除电力、煤气和水供应业外,中国各行业出口的境内服务含量均低于美国;而中国采掘业、制造业出口的境外服务含量明显高于美国,其他4个行业的境外服务含量与美国差距不大。同时,中美两国分行业出口服务含量在金融危机前后出现的明显变化,也进一步解释了总出口服务含量的变化。在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下,两国各行业出口服务含量尤其是境内服务含量呈现增速放缓或负增长的趋势,但境外服务含量却相对平稳甚至出现上升趋势,说明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两国服务均更加注重行业价值来源结构调整,服务国际化的步伐并未受到阻碍。结合表3、表4,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在农林牧渔业和建筑业中,中国出口服务含量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境内服务含量过低,说明该行业的境内价值链条较短,行业服务化水平低,服务增值能力有限。(2)在服务业中,中国出口服务含量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境内服务含量过低①,说明中国服务业自身的价值增值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较多的服务业出口产品价值来自于其他关联行业。(3)在采掘业和制造业中,中国出口服务含量虽与美国相当,但其中的境内服务含量明显低于美国,境外服务含量较高,服务增值能力更多地来自境外而不是境内。这与这两个行业普遍存在的“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模式有关,因为行业进口中间投入品中含有较多的境外服务增值,体现在行业出口中就包含了较多的境外服务含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为制造大国,中国生产业不够发达,更多的先进服务依赖境外进口的事实。(4)从电力、煤气、水供应业来看,中国出口中的服务含量和境内服务含量快速赶上并超越美国,境外服务含量虽少,但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体现了行业的服务化和国际化水平日益提升。
3.中美两国总出口中的境外服务含量来源比较表5展示了1995和2011年中美两国总出口中的境外服务含量中排名前十的来源国(或地区)所占份额②。整体来看,从1995到2011年,中国总出口中排名前十的境外服务含量来源国(或地区)份额明显高于美国,说明中国服务对外来服务的依赖程度较强。同时,中美两国总出口中排名前十的境外服务含量来源国(或地区)所占份额正在下降,体现了两国对某一特定贸易国(或地区)服务的依赖程度正在降低。在中国排名前十的境外服务含量来源国(或地区)中,日本、美国、中国台湾、韩国占据了较大份额,其他六个也均为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而来自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服务多处于行业价值链的高端,也即“微笑曲线”的两端位置,说明中国服务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处于国际竞争弱势地位,高端的服务含量需要从发达国家(或地区)进口。当然,随着中国服务的日益发展壮大,中国出口品中源自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境外服务含量正在降低。而在美国出口的境外服务含量来源国(或地区)中,1995年,排名前十的除墨西哥外均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其中份额超过1%的只有日本,为2.57%;2011年,排名前十的境外服务来源国(或地区)中包含了中国、墨西哥、印度三个发展中国家,份额超过1%的有加拿大和中国,分别为1.37%和1.08%。境外服务主要来源国(或地区)及其份额发生的明显变化,说明美国服务在日益高端化的同时,进口服务来源日益分散,对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外包业务也在深入开展。中国需要抓住发达国家服务外包的机遇,快速提升自身服务的增值能力和竞争能力,绕过服务后起之国的“低端锁定”陷阱,实现服务的跨越式发展。
四、结论与启示
(一)我国服务业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服务业是我国相对落后和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国要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未来GDP的增长、就业的扩大和税收的增加,相当程度上要靠服务业,服务业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部门,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在我国,服务业产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制约了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制约了人力资本的增长,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制约了市场的有效开拓。
(二)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商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商务服务业(CommercialServiceIndustry),又称“商业服务业”,是与WTO关于服务贸易12大类分类中的商业相对应的一类服务产业。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小组在乌拉圭回合中期审评会议后,在对以商品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服务贸易统计和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的要求,提出了以部门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方法,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WTO成立后,继承了这一分类标准。商务服务作为其中的一个大类,主要指在商业活动中涉及的服务交换活动,既包括个人消费的服务,也包括企业和政府消费的服务。具体细类分为:专业性(包括咨询)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不动产服务、设备租赁服务、展览管理等其他服务。目前商务部所主管的服务业主要是与商务直接相关的服务,这些服务业可以统称为“商务服务业”。
实际上,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无论对外贸易行业还是国内贸易行业也,都属于服务业或第三产业范畴。虽然由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但WTO对服务贸易的分类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国公认的一种分类办法,国内由国家统计局最新修订的行业分类标准,对第三产业的分类虽然仍有计划经济色彩,但也比较接近WTO的服务分类标准。鉴于上述服务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业需要大力发展,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从体制上看很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政府主管,需要政府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实施管理,因此,商务部应该是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行业主管部门。
(三)会展业等商务服务业既是商务促进的重要载体,更应被看作是重要的服务产业
长期以来,由于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研究与咨询业等商务服务产业本身的功能与商务促进的宗旨有很强的同一性,一直被作为重要的商务促进载体。这些商务服务业不仅自身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创造产值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且由于它直接为商业活动中的各种交易活动提供服务,直接促进商品流通与服务交换,并且有着很大的“乘数效应”,客观上对促进商务发展发挥着特殊作用,因而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普遍介入。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些服务业首先应当被当服务产业来看待。实际上,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这类商务服务业在被作为载体开展商务促进时引入市场机制,既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商务促进的效率和水平……
(四)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有赖于相关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完善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能否有效开拓市场也是经济快速增长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无论是开拓国内市场,还是开拓国际市场,都需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而我国物流产业落后,信息系统不发达,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开拓。
当前,服务业的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已经快于实物贸易的增长。1997年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显示,1980~1995年,服务贸易年均增长8.4%,而同期实物贸易年均仅增长5.2%.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竞争正在从产品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将逐步开放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的开放将对国内服务产业提出严峻的挑战,大力发展服务业,也是迎接这种挑战的需要。
二、改革基本思路
(一)改革理顺商贸、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体制
“十一五”期间加快商务服务业发展,关键是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方向,从管理体制、法律环境、人才战略、市场机制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1、推进产业化——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是国家要把信息咨询、管理咨询、研究与开发、翻译服务、展览管理服务、会议服务、广告服务、市场及公众观点调查、公共关系服务等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作为独立的产业来对待,进一步明确商务部门作为主管部门。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服务产业的不同情况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包括拟订行业发展规划,做好相关统计工作;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向企业及时提供相关行业与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适当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探索政府资金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商务服务业投资机制;制定商务服务业在用电、用水、土地使用、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等。
三是要支持建立商务服务业行业同业商协会组织,制定相关商务服务业行业服务指标体系、规范和标准。
2、推进市场化—完善市场机制,增加竞争主体,鼓励公平竞争
一是要加快立法进程,重点完善展览业、物流业、旅馆业等商务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体系,一方面规范政府行为,另一方面规范市场行为,形成有序、有效的竞争环境,解决市场无序、恶性竞争等问题,建立有利于商务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的公平经营环境。
二是加快培育研究顾问服务、会议展览服务、翻译服务公共关系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市场研究及公众观点调查等新兴服务服务行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要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商务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
三是要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结合起来,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营利性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非营利性机构也要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商务促进体系中面向促进对象提供的信息咨询、市场调查、贸易展览、专业培训、技术辅导等许多服务项目,可由政府直接推荐有良好经营资质的研究机构、市场调查事务、会议展览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商务服务机构进行商业化服务(如服务市场较成熟,政府也可不必做任何推荐,由企业直接面市场即可),服务项目完成后再由政府对相关企业予以认定资助。
四是要加快形成统一的适用于内外资及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
3、推进国际化—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服务出口
加大商务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应与国际化配合起来,相互促进、互动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进服务业体制改革,促进传统服务产业的改组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形成新的科学的营销方式和业态;二是要大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引进先进管理和优秀人才,带动服务业水平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是要废除或调整那些与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商务服务业走向国际的规定和做法,制定鼓励服务出口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服务业出口的法律、法规。考虑对服务业出口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三是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支持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并购等方式扩大服务业对外投资;
四是要加强人才培训。通过举办学习班、辅导班、研究班等加强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改革理顺服务贸易的管理促进体制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而加快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有效的措施,因此,要抓紧理顺服务贸易管理与促进体制。
1、明确服务贸易主管部门
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贸易大国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宏观管理都是明确由同一个政府部门负责,如美国商务部、日本经济产业省、德国经济部等。而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已经高达800亿美元,但是服务贸易的主管部门实际上一直未完全明确(本届政府商务部的“三定方案”仍没有明确这方面的内容)。当前的体制是,商务部主要负责服务贸易的国际多边谈判、对外事务协调、服务业利用外资政策等事务,以及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的管理,其余服务贸易事务分属几十个相关部门。相应地,服务贸易战略发展规划、服务贸易立法、服务贸易业态划分标准、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等涉及服务贸易发展的重大事项,一直未能得到研究落实。因此,尽快明确商务部作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与发展的归口部门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商务部外资司、WTO司和合作司虽然各有一个服务贸易处,但都分管具体事务,尚不足以形成对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宏观管理。服务贸易管理部门明确后,建议商务部组建服务贸易管理司,加强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
2、建立国家级服务贸易发展协调机制
商务部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主要是负责发展战略、出台进出口促进和管理政策、协调各产业在进出口环节的利益关系,参与谈判。由于服务贸易涉及的部门较多,因此,商务部的宏观管理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建议成立由国务院主管副总理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国务院服务贸易协调小组”,统筹全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相关政策。协调小组的办事机构设在商务部服务贸易司,以便推动相关工作的进展。
3、建立国家服务贸易出口促进战略
发展出口导向产业,谋求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扩大出口、进而实现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平衡发展,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方向。服务贸易的主体是企业,要推动企业在全球化的市场范围内、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进行全球范围的资源组合和配置。因此,国家级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建立后,首先应围绕这个方向,抓紧研究制定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在合理科学的战略指导下推动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促进服务业出口,不仅仅是贸易问题,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为实现重点行业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在产业发展、区域发展、企业竞争力提高、国外市场开放等方面应制定相关政策,发挥促进作用。
4、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法律和制度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加快。“十一五”期间服务贸易开放的深度和广大还将进一步加大。按《服务贸易总协定》实施最惠国待遇和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制定一部统一的《服务业外商投资法》,保障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并据此对国内服务业造成重大损害或损害威胁时,及时采取相关的救济手段,如服务进口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的例外等,非常必要。
(一)我国服务业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服务业是我国相对落后和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国要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未来GDP的增长、就业的扩大和税收的增加,相当程度上要靠服务业,服务业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部门,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在我国,服务业产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制约了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制约了人力资本的增长,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制约了市场的有效开拓。
(二)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商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商务服务业(CommercialServiceIndustry),又称“商业服务业”,是与WTO关于服务贸易12大类分类中的商业相对应的一类服务产业。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小组在乌拉圭回合中期审评会议后,在对以商品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服务贸易统计和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的要求,提出了以部门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方法,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WTO成立后,继承了这一分类标准。商务服务作为其中的一个大类,主要指在商业活动中涉及的服务交换活动,既包括个人消费的服务,也包括企业和政府消费的服务。具体细类分为:专业性(包括咨询)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不动产服务、设备租赁服务、展览管理等其他服务。目前商务部所主管的服务业主要是与商务直接相关的服务,这些服务业可以统称为“商务服务业”。
实际上,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无论对外贸易行业还是国内贸易行业也,都属于服务业或第三产业范畴。虽然由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但WTO对服务贸易的分类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国公认的一种分类办法,国内由国家统计局最新修订的行业分类标准,对第三产业的分类虽然仍有计划经济色彩,但也比较接近WTO的服务分类标准。鉴于上述服务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业需要大力发展,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从体制上看很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政府主管,需要政府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实施管理,因此,商务部应该是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行业主管部门。
(三)会展业等商务服务业既是商务促进的重要载体,更应被看作是重要的服务产业
长期以来,由于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研究与咨询业等商务服务产业本身的功能与商务促进的宗旨有很强的同一性,一直被作为重要的商务促进载体。这些商务服务业不仅自身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创造产值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且由于它直接为商业活动中的各种交易活动提供服务,直接促进商品流通与服务交换,并且有着很大的“乘数效应”,客观上对促进商务发展发挥着特殊作用,因而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普遍介入。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些服务业首先应当被当服务产业来看待。实际上,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这类商务服务业在被作为载体开展商务促进时引入市场机制,既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商务促进的效率和水平……
(四)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有赖于相关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完善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能否有效开拓市场也是经济快速增长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无论是开拓国内市场,还是开拓国际市场,都需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而我国物流产业落后,信息系统不发达,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开拓。
当前,服务业的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已经快于实物贸易的增长。1997年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显示,1980~1995年,服务贸易年均增长8.4%,而同期实物贸易年均仅增长5.2%.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竞争正在从产品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将逐步开放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的开放将对国内服务产业提出严峻的挑战,大力发展服务业,也是迎接这种挑战的需要。
二、改革基本思路
(一)改革理顺商贸、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体制
“十一五”期间加快商务服务业发展,关键是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方向,从管理体制、法律环境、人才战略、市场机制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1、推进产业化——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是国家要把信息咨询、管理咨询、研究与开发、翻译服务、展览管理服务、会议服务、广告服务、市场及公众观点调查、公共关系服务等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作为独立的产业来对待,进一步明确商务部门作为主管部门。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服务产业的不同情况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包括拟订行业发展规划,做好相关统计工作;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向企业及时提供相关行业与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适当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探索政府资金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商务服务业投资机制;制定商务服务业在用电、用水、土地使用、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等。
三是要支持建立商务服务业行业同业商协会组织,制定相关商务服务业行业服务指标体系、规范和标准。
2、推进市场化—完善市场机制,增加竞争主体,鼓励公平竞争
一是要加快立法进程,重点完善展览业、物流业、旅馆业等商务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体系,一方面规范政府行为,另一方面规范市场行为,形成有序、有效的竞争环境,解决市场无序、恶性竞争等问题,建立有利于商务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的公平经营环境。
二是加快培育研究顾问服务、会议展览服务、翻译服务公共关系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市场研究及公众观点调查等新兴服务服务行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要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商务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
三是要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结合起来,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营利性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非营利性机构也要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商务促进体系中面向促进对象提供的信息咨询、市场调查、贸易展览、专业培训、技术辅导等许多服务项目,可由政府直接推荐有良好经营资质的研究机构、市场调查事务、会议展览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商务服务机构进行商业化服务(如服务市场较成熟,政府也可不必做任何推荐,由企业直接面市场即可),服务项目完成后再由政府对相关企业予以认定资助。
四是要加快形成统一的适用于内外资及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
3、推进国际化—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服务出口
加大商务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应与国际化配合起来,相互促进、互动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进服务业体制改革,促进传统服务产业的改组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形成新的科学的营销方式和业态;二是要大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引进先进管理和优秀人才,带动服务业水平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是要废除或调整那些与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商务服务业走向国际的规定和做法,制定鼓励服务出口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服务业出口的法律、法规。考虑对服务业出口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三是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支持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并购等方式扩大服务业对外投资;
四是要加强人才培训。通过举办学习班、辅导班、研究班等加强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改革理顺服务贸易的管理促进体制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而加快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有效的措施,因此,要抓紧理顺服务贸易管理与促进体制。
1、明确服务贸易主管部门
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贸易大国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宏观管理都是明确由同一个政府部门负责,如美国商务部、日本经济产业省、德国经济部等。而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已经高达800亿美元,但是服务贸易的主管部门实际上一直未完全明确(本届政府商务部的“三定方案”仍没有明确这方面的内容)。当前的体制是,商务部主要负责服务贸易的国际多边谈判、对外事务协调、服务业利用外资政策等事务,以及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的管理,其余服务贸易事务分属几十个相关部门。相应地,服务贸易战略发展规划、服务贸易立法、服务贸易业态划分标准、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等涉及服务贸易发展的重大事项,一直未能得到研究落实。因此,尽快明确商务部作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与发展的归口部门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商务部外资司、WTO司和合作司虽然各有一个服务贸易处,但都分管具体事务,尚不足以形成对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宏观管理。服务贸易管理部门明确后,建议商务部组建服务贸易管理司,加强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
2、建立国家级服务贸易发展协调机制
商务部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主要是负责发展战略、出台进出口促进和管理政策、协调各产业在进出口环节的利益关系,参与谈判。由于服务贸易涉及的部门较多,因此,商务部的宏观管理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建议成立由国务院主管副总理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国务院服务贸易协调小组”,统筹全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相关政策。协调小组的办事机构设在商务部服务贸易司,以便推动相关工作的进展。
3、建立国家服务贸易出口促进战略
发展出口导向产业,谋求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扩大出口、进而实现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平衡发展,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方向。服务贸易的主体是企业,要推动企业在全球化的市场范围内、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进行全球范围的资源组合和配置。因此,国家级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建立后,首先应围绕这个方向,抓紧研究制定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在合理科学的战略指导下推动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促进服务业出口,不仅仅是贸易问题,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为实现重点行业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在产业发展、区域发展、企业竞争力提高、国外市场开放等方面应制定相关政策,发挥促进作用。
4、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法律和制度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加快。“十一五”期间服务贸易开放的深度和广大还将进一步加大。按《服务贸易总协定》实施最惠国待遇和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制定一部统一的《服务业外商投资法》,保障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并据此对国内服务业造成重大损害或损害威胁时,及时采取相关的救济手段,如服务进口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的例外等,非常必要。
美国的统计方法显然不正确
在美方的统计中,他们将中方出口到第三方,而后又经过第三方转口到美国的中国商品,均列为从中国的进口。而中国海关将这些产品都统计作对第三方的出口,并不计入对美国的出口。中国的统计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0%是经过以香港地区为主的第三方转口的。美方的统计资料也表明,中国的货物只有20%直接运往美国,其余80%通过第三方转口到美国。
以原产地规则作为统计标准,是造成中美两国贸易差额大的重要原因。虽然原产地原则作为各国实施贸易管理的工具,在世界贸易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至今在国际多边贸易协定的执行和各国贸易政策措施的实施中仍然被广泛应用,但对如何判定货物是否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至今没有统一的实施细则。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制定了《原产地规则协议》,确定了协调各成员非特惠制的原产地规则,并委托世界海关组织承担协调规则技术标准的制订工作,但至今仍未完成。由于缺乏国际统一的原产地规则,各国在制订自己的原产地规则时,往往从本国需要出发,标准不一,宽严各异,在判定进口货物原产地时往往存在随意性。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原产地原则的局限性愈来愈清楚地暴露出来。过去国际贸易和投资数额不大,各国之间商品交换关系比较简单,按原产地统计大致可以反映国与国之间的分工、贸易关系以及相应的利益格局。现在由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关系迅速发展,跨国投资日趋增加,国际贸易所交换的已经远不是单个国家生产的产品,而是跨越国界的“世界性产品”。按现行原产地统计进出口贸易的办法,显然难以准确。
近二三十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更增加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加工贸易是指一国从国外进口主要原材料、零部件,加工装配后又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由于货物在该国发生了实质性改变,按原产地统计,便将该国列为原产地。但由于主要原材料、零部件来自进口,该国从中获得的实际收益往往并不高。中国的加工贸易是由于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地区、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为降低生产成本,转移产业而发展起来的。其产品依赖原有的销售渠道,主要经中国香港等地转口到美国等传统市场。但是,按照美国的“原产地统计”规则,这些转口的加工贸易产品都作为中国内地对美国的出口额。
当然,美方统计的所谓对华贸易巨额逆差还有其他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例如汇率折算,总贸易与专门贸易的不同统计被认定、贸易术语含义的不同解释等等,都可以被美方用来夸大对华贸易逆差。
其实是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的转移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逐步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国。2002年,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总额达到527.4亿美元,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吸收国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与之相适应,我国的对外贸易业在发生深刻的调整,中美经贸关系也不可避免会受到这一进程的影响。
1984年,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地是日本,贸易逆差为339.6亿美元,占当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总额的33.1%;其次是加拿大,为149.3亿美元。此外,中国台湾、德国、墨西哥、中国香港、巴西、印尼、意大利和韩国也都是美国贸易逆差的重要来源。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集中在东南亚、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其中,东南亚有5个国家和地区是美国贸易逆差的前10个来源地,欧盟占2个,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都是美国的十大贸易逆差来源地之一。
这种情况在2002年发生了变化。这时,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地是中国,为1031.1亿美元,占当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总额的21.9%,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99%。居第二位的是日本,贸易逆差为700.6亿美元,加拿大、墨西哥和德国分别是美国的第3~5位的最大逆差来源地。
与1984年美国贸易逆差的前10个来源地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美国的贸易逆差状况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逆差来源地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移,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地。虽然,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的绝对量超过了1984年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的绝对量,但是,2002年,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逆差占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总额的比重(21.9%),并没有超过1984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占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总额的比重(33.1%)。
通过对比还发现,美国对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状况有所改善。虽然,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和韩国仍然是美国贸易逆差的重要来源,但是它们的地位,已经相对下降,分居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的第八、九和十位。而且,美国对中国香港的贸易平衡状况,由1984年的逆差转变为2002年的顺差。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亚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的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转移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形成了分阶段的、梯度较为明显的产业转移,逐渐形成了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兼而有之的国际分工体系。美国产业结构升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其特点是工业主导部门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向高技术加工工业。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是推动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美国在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显著特点是,将美国的资本和高技术与当地廉价而熟练的劳动力相结合,生产正处于成熟阶段或由成熟阶段向标准化过渡的产品。与此同时,美国形成了相关产业的相对空缺,客观上形成了美国与亚太地区互补性贸易产生的基础。同期,日本开始向亚洲“四小龙”转移以纺织品生产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边际生产工序,而该类产品是日本50年代对美国出口的主要产品,生产地转移了,出口市场却未变。这一政策产生了东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雁行模式”。
70年代,亚洲“四小龙”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向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80年代后期的日本又向东盟和亚洲“四小龙”转移电子装配产业,后者相应发展以电子业为代表的相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又向中国大陆进行劳动密集型边际产业或边际生产环节的转移。在中国所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中,80%来自上述亚太国家和地区。
因此,中美贸易平衡的产生是在国际体系下,产业结构深刻调整的必然结果,中美两国有着各自的优势,美国着重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中国也能够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两国都能够从这一合理的国际分工中受益。
美国贸易逆差根在美国自身
其实,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单项商品是石油产品。美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石油、木材资源,但美国政府实行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环保政策、“空气清洁法案”,同时也为防备未来可能发生的能源危机等,限制了石油、木材的开发,并鼓励大量进口石油、石油制品及木材。因此,这一部分巨额贸易逆差完全是其国家政策造成的。
1983年以来,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逆差规模决定美国贸易逆差的大小。而工业制成品贸易逆差中最大的两个部门是“杂项制成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其中,“杂项制成品”是美国对发展中国家贸易逆差最大的部门,“机械及运输设备”是对发达国家贸易逆差最大的部门。工业制品贸易逆差是美国经济结构性逆差,是其在产业内分工及跨国公司内贸易的必然反映
美国是一个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国家,这种资源禀赋决定了其必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地位。美国在服装及衣着附件、鞋靴类产品上的巨额逆差,以及在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特种工业专用机械上的高额顺差,正反映了这种经济结构。另外,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美国的跨国公司也通过大量对外直接投资将本国已不再具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后再进口该产品。美国在“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与配件”对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进口,正说明了这一情况。
美国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体现了高科技产品之间激烈的竞争,以及跨国公司相互投资所导致的产业内贸易的趋势。美国与发达国家进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前五种商品中(sITC细分到3位),进口额最大的“汽车及其他机动车”在出口额中则排名第四,进口额第二的“机动车零部件及配件”则在出口额中排名第一。
在全球竞争日益加剧的驱动下,美国跨国公司加强其对外直接投资,在中间产品、基础产业、电子等行业增长率尤其高!而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反过来对美国的贸易逆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1992年美国在其国外的投资中,运输、电话、电报、电气及卫生设备均比1989年有较大提高,而1992年美国在电信产品、陆路车辆方面的贸易逆差为873亿美元、134.91亿美元,分别在当年单项商品贸易逆差中列第二和第五位。1996年,美国是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最活跃的国家,其对外直接投资流入与流出额均为850亿美元左右。足见产业内直接投资及贸易对美国贸易逆差的影响。
因此,除非美国做经济结构性的大调整,否则,其贸易逆差不可能锐减。
同时,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结构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在美国就业、国内生产总值、贸易、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90年代,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服务贸易竞争力最强的国家,其服务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顺差抵消了部分商品贸易的巨额逆差,使美国贸易逆差增长减缓。2000年,美国服务贸易顺差780亿美元,抵销了美国货物贸易逆差4522亿美元的17.2%。而这780亿美元的顺差,并没有完全反映美国的服务贸易顺差的情况,美国实际从服务贸易中得到的顺差远远大干这个数字。服务贸易顺差的扩大将进一步改善美国贸易逆差。
贸易逆差仅仅是其在外贸方面竞争力的一个指标,并不能说明其国际化程度或国内经济水平的高低,也不能反映各国在经济与贸易方面分工的深度、广度及相互依存、依赖。美国与加蓬、厄瓜多尔在石油方面的贸易逆差为19.28亿美元和7亿美元。它说明美国与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仅仅限于石油领域,处于较低级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