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红楼梦的历史

红楼梦的历史

时间:2023-06-08 11:18: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红楼梦的历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红楼梦的历史

第1篇

关键词 描述性翻译研究 《红楼梦》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规范性的翻译研究要求把文本置于研究的中心,力图探索语言转化间的普遍规律,从而为翻译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描述性翻译研究则将翻译置于译入语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这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分析途径。《红楼梦》被誉为中国传统小说的巅峰之作。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也为《红楼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这同样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1描述性翻译

“描述性翻译”区别于“规定性翻译”。“规定性翻译”理论是指从微观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它以源语为中心,通过文本对照来探索语言的转换规律,并规定一定的价值标准以此指导翻译实践。“描述性翻译”研究则从宏观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它以目的语为中心,视翻译的结果为研究对象,对翻译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个案分析,探讨翻译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的联系。描述性翻译理论始于霍尔姆斯1972年提出的翻译研究图谱。霍尔姆斯把翻译学分为“纯理论”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后来,以色列翻译学教授图里,作为当前描述性翻译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遵循霍尔姆斯规划的翻译研究路线图对翻译描述性理论进行了潜心的研究,他的贡献在于构建了描述性翻译理论。图里以翻译行为及其结果作为研究对象,对特定社会中产生的翻译作品进行客观描写,分析译品生成的原因和译品在译语社会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当前我国所引述的翻译描述性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图里的理论为基础展开的。

描述性翻译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翻译的定义扩大,使得处于边缘位置的翻译进入了翻译研究的范围。描述性翻译理论视在目的语文化中以翻译形式存在的或是目的语读者认为是翻译的一切文本为翻译。诸如转译和伪译此类不与原文完全对等的文本也被纳入翻译研究。其次,描述性翻译研究不再拘泥于语码转换,而是将翻译研究的目光定位于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之中。最后,描述性翻译研究促成了翻译研究的学科化。描述性翻译研究通过翻译个案的分析探索翻译对于社会文化的阐释作用,对于了解目的语社会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描述性翻译研究在《红楼梦》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描述性翻译研究对西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我国的译学建设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其众多的译本出现之后,翻译研究数不胜数。据统计,从2000-2010年,国内16种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关于《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132篇,研究主题众多。然而,对于《红楼梦》的描述性翻译研究只有少数。

陈宏薇运用描述性翻译理论对近160年中的《红楼梦》9种英译本进行了描述性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对不同时期译本的全面历时性描述以及对翻译历程脉络的梳理,并且证明了以下几点:(1)描述性翻译研究理论更能解释以前产生的翻译文学或是同一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同译本;(2)《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述性研究表明:中西文化的兴衰消长对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学英译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红楼梦》英译本在英语文学中的地位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翻译研究应同时包含规定性和描写性翻译研究理论。李锦霞,孙斌运用历时研究方法对跨越150多年中的三种俄译本进行了描述性研究以考察每种译本产生的历史背景、译本的特征及社会功能。他们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功能也不同;《红楼梦》俄译本在俄罗斯文化中的地位也随历史文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除此之外,张绪华结合定性定量的方法,根据描述性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理论对《红楼梦》的英译全译本进行了分析、对比和描述;李凡通过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对《红楼梦》的10个英译本进行研究,讨论了译本各自的特征并揭示了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影响因素;任彩和通过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对《红楼梦》中的被字句翻译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具体翻译行为背后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描述性翻译研究理论为《红楼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尤其是从历时研究的角度将《红楼梦》不同译本的研究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讨论影响译者翻译的综合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陈宏薇, 江帆. 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J]. 《中国翻译》, 2003(5).

[2] 冯全功. 新世纪《红楼》译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J]. 红楼梦学刊, 2011(4).

[3] 李凡. 《红楼梦》英译本的描述性翻译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07.

[4] 李锦霞, 孙斌. 别求新声于异邦――《红楼梦》俄译事业的历时研究[J]. 《中国俄语教学》, 2009(1).

[5] 任彩和. 《红楼梦》中被字句英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第2篇

翻开《红楼梦》,似乎是打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它自问世200多年来,已赢得国内外亿万读者的欣赏和赞誉。外国人读《红楼梦》,可以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以至人们认为“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思想家、文艺理论家王国维称其为“宇宙一大著述”。学者林语堂言:“《红楼梦》不愧为世界名著,优秀小说该具备的它都具备。”在国外,人们形成这样的看法:“不了解《红楼梦》,就几乎等于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红楼梦》是博大的、深厚的。人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可以容得下一部二十四史。或计正因为其博大,所以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了不同的景象。有人说它是历史小说,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有人说它是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宝黛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人说它是政治小说,隐喻的是康熙朝政;也有人说它暗藏的是董小婉的故事;有人说这是作者的自叙传;有人说这是一部宣传色空观念的小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鲁迅所说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红楼梦》的人物画廊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性格命运的浸染,这在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赢弱的林黛玉,貌若西子,多疑刻薄,清高孤傲,任情任性,弄得众人相背;康健的薛宝钗,艳冠群芳,知情达理,宽容随和,稳重和平,深得上下欢迎。林黛玉多情无邪,率真单纯;薛宝钗理智藏奸,心有城府。对于从深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在失意时能深刻地理解林黛玉,而得意时又由衷地爱慕薛宝钗。对于一个社会,在专制压抑的时候,林黛玉备受推崇;而国泰民安的状态下,薛宝钗会被大加褒扬。王蒙先生说过一句话?quot;如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式的性格,她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式的性格,那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王先生显然指的是在今天,不过,即使在《红楼梦》中,宝黛的命运也是大致如此。这也从一个侧面么映了文化传统的内在相承性吧。

从文化的角度,透过《红楼梦》这扇窗,看到的是一座古老而浩大的花园。

第3篇

【关键词】红楼梦 翻译 归化 异化

1 引言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它不仅仅在中国文化里产生,流传,而在异域文化里也广泛得到了传播。这主要是通过它的译文得以实现的。《红楼梦》的英译使这部伟大的作品的生命在英语文化里得到了延伸和继续,这也是中国文学赖以存在的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侧面。它的翻译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自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戴维斯翻译《红楼梦》第三回片段开始,先后产生过多个版本,而这其中以霍克斯和杨宪益的影响最大最广。

“红学”研究成果可谓多若繁星,然而专门从翻译的角度谈《红楼梦》的专著,论文却并不多。本文将以《红楼梦》第三回来对比赏析霍,杨两家译文。

2 霍,杨译文对比赏析

2.1霍,杨的版本选择及回目翻译。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个系统,一是仅流传80回的脂平抄本系统;一是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一百二十回的印本系统。前八十回杨宪益用的底本是有正本,或称戚序本。而霍克斯的底本主要是程乙本,间或根据抄本,甚至有他自己的改动。因此他的本子实际上是一种“百衲本”。第三回回目庚辰本作“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而有正本作“托内兄入海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霍,杨两家的译文分别为:

霍:Lin Ru-hai recommends a private tutor to his brother-in-law

And Old Lady Jia extends a compassionate welcome to the motherless child

杨:Lin Ruhai Recommends a Tutor to His Brother-in-law

The Lady Dowager Sends for Her Motherless Grand-Daughter

在英语中,“tutor”本就有家庭教师,私人教师的意思。杨宪益的译文显然简洁许多。在这个“惜”字的处理上,霍译使读者可以感受到贾母的那种疼惜之情,这其中也有贾母痛失女儿的难掩悲痛之情。而杨宪益没有译出这个“惜”,略去。对于回目的翻译,霍克斯的译文更加贴近题目,杨宪益的译文较为简单。

2.2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因素的翻译。

翻译难就难在翻译文化。以下是从《红楼梦》第三回选取的一些典型例子:

1:“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霍:“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Grannie. She’s more like a Jia.”

杨:“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Ancestress,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

王熙凤的这句话无疑是指林黛玉气质不凡,就像贾母的孙女一样,借此来讨得贾母的欢心。而霍克斯的译文有贬损贾母娘家之嫌。杨戴夫妇的译文使凤姐的言外之意表达的贴切到位,把中国这种封建家庭的传统意识忠实地传达给了读者。

2: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待立。

霍:There were a few young pages at the gate of the courtyard who, when they saw Lady Wang coming, all stood to attention with their hands at their sides.

杨:By the gate several young pages, their hair in tufts,stood at attention.

1982年版《红楼梦》48页注释:“总角:儿童向上分开的两个发髻。代指儿童时代。《诗经•齐风•甫田》:‘总聚其发,以为两角’”。《红楼梦语言词典》也说“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总起来扎成髻(角),也借指幼年。”因此霍克斯此处显然没有翻译出“总角”的意思,他用更简单的“年幼”代替了。比起杨宪益的译文,略微少了一些中国文化的意味。

3 结束语

总的看来,霍克斯的翻译倾向于向英语的方向归化,而杨宪益则竭力主张传达中国文化因素。两种翻译策略都无可厚非各有其利弊。霍克斯尽量保留原文的风貌,力求再现原文的风采,而杨宪益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译字面意思,主张将意思表达清楚,其中有省译或略译。可以说霍克斯是《红楼梦》最忠实的英文译本,母语为英语的读者更喜欢能接受其译文。霍克斯和杨宪益的译文是两种不同的风格,难以分出孰优孰劣。我们只能说二者各有千秋,因为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参考文献

[1] 范圣宇,《红楼梦管窥―英译,语言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冯庆华,《翻译的理论构架与文化透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韩忠华,《关于杨译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82,(3,4期)

[4] 吉海虹,《浅析中回目的翻译》,外语与翻译,2001,(1期)

[5] 王宏印,《红楼梦回目辞趣两种英译的比较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期)

第4篇

【关键词】文化悲剧;《红楼梦》;悲剧精神;新境界

一、《红楼梦》对传统悲剧文化的继承

《红楼梦》是一部汇集我国传统悲剧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其之所以能够继承传统悲剧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曹雪芹的个人经历与家族变故

许多学者认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与作者曹雪芹的个人经历与家族变故有着密切的关系。曹家曾经是一个钟鸣鼎食的书香门第之家,曹雪芹自幼饱读诗书,有过一段富足、幸福的童年生活。但由于家道衰落,曾经富足、幸福的生活成为了过眼烟云,因此,曹雪芹对悲剧有着深刻的认识。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的:“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二)文化背景

《红楼梦》之所以能够继承传统悲剧文化,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方面,《红楼梦》受《牡丹亭》一类明清小说的影响,以“情”作为整个故事的核心概念。塑造了以林黛玉、贾宝玉为代表的一系列“情痴”形象;另一方面,明清时期的小说大多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这一文化背景,成为了滋养《红楼梦》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养料。

(三)社会背景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映射。《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二、《红楼梦》对文化悲剧精神的创新

《红楼梦》对文化悲剧精神的创新,主要体现为《红楼梦》文化悲剧精神的多层次性。具体来说,《红楼梦》从婚姻悲剧、悲剧、家族悲剧以及社会、文化悲剧这四个角度进行了描写,从而展现了一种极具现代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一)婚姻悲剧

1.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婚姻悲剧

薛宝钗和贾宝玉两人虽然有着一定的感情基础,但他们之间始终缺乏激情的碰撞与心灵的契合,两人的感情更多的是道德、理性的客套。这种缺乏深刻爱情基础的婚姻,无疑是一种悲剧。

2.王熙凤和贾琏的婚姻悲剧

王熙凤和贾琏的婚姻是建立在家族利益之上的,他们之间互相猜疑,互相算计,甚至落井下石。这种“同床异梦”式的婚姻必然是一种悲剧。

3.迎春、探春的婚姻悲剧

作为偿债“抵押品”的迎春,她与“中山狼”的婚姻是一种悲剧,而同样对自己婚姻无可奈何的探春,她的远嫁无疑也是一种悲剧。在这种的婚姻里,她们都只是家族利益,甚至国家政治利益的牺牲品。

(二)悲剧

《红楼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写人情和欲的悲剧,并塑造了很多这样的悲剧人物形象。例如:

1.像贾宝玉、林黛玉这样的“情痴”

这类悲剧人物身上不仅体现了作者以“情”为主的审美观念,还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最刻骨铭心的爱情,往往都以悲剧结尾,因此,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最终也只能以悲剧结尾。

2.像王熙凤、贾雨村这样的野心家。

这类悲剧人物头脑灵活、才干出色,但他们对功名利禄充满了欲望。在欲望的驱使下,他们将礼义、道德、廉耻等都统统抛在脑后,最终却人财两空,落得悲剧的结尾。可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3.像贾珍、贾蓉这样的纨绔子弟。

这类悲剧人物是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败家子。他们既不考虑个人的前途,又不操心家业的发展,整天无所事事,好逸恶劳,其结果也自然是悲剧的。

(三)家族悲剧

《红楼梦》中主要描写了以贾府为核心的贾、薛、史、王四大家族的兴衰落寞,其中,贾府的家族悲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贾府的经济基础

《红楼梦》中多次提到,贾府表面繁华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危机。正如王熙凤所说:“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

2.贾府的政治依托

在当时,政治地位不仅是一个家族获得经济利益的重要前提,还是一个家族兴废存亡的关键。贾府也不例外,学术界普遍认为,贾府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元春之死,因为,元春的死使贾府失去了最大的政治靠山。

3.贾府的人才资源

《红楼梦》中贾府后继乏人、阴盛阳衰的现象非常严重。这种人才资源的缺乏无疑也是一种家庭悲剧。

(四)社会、文化悲剧

《红楼梦》不仅描写了婚姻悲剧、悲剧以及家族悲剧,还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悲剧。这种对社会、文化悲剧的揭示是《红楼梦》对文化悲剧精神的一种创新。《红楼梦》通过对婚姻悲剧、悲剧以及家族悲剧的描写,揭示了导致这些悲剧的社会、文化悲剧。事实上,当时的社会风气使贾宝玉、林黛玉等有新气象、新精神的年轻人遭受了发展的限制,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人的悲剧、家族的悲剧。换而言之,《红楼梦》实写了人的悲剧、家族的悲剧,虚写了社会、文化的悲剧。而这种虚实相对的悲剧描法,不仅增强了整篇文章的悲剧艺术效果,还体现了极具现代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从本质上来讲,现代文化悲剧精神的目的主要是对现实社会文化的批判以及渗透历史理性精神。因此,《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新境界是其对社会、文化悲剧的揭示。

二、结语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还有着极具现代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总而言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有着两个方面的标志性意义。一方面,《红楼梦》融汇了我国传统的文化悲剧精神,对传统悲剧文化进行了继承;另一方面,《红楼梦》从婚姻悲剧、悲剧、家族悲剧以及社会、文化悲剧这四个层次对悲剧文化进行了创新,展示了其悲剧精神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第5篇

在人们的印象里,玉不是白的就是绿的。可《红楼梦》里宝玉戴的玉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曹雪芹的前80回里面没明写,高鹗续的120回里面也没有写,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了呢?

越剧《红楼梦》里宝玉戴的玉是绿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里的玉是白色透明的,上边还有好多图案。这两部影视作品影响比较大,给人们的印象也很乱,但《红楼梦》里交待了就另当别论。

在第35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里有个黄金莺儿,黄金莺是宝钗的丫环,她会作梅花络,她要把宝玉的东西给络上。开始宝玉还说一样色来几个,那女孩子不干,因为有上千种颜色,就是半年,那个女孩子也干不完。最后还是宝钗出的主意,让宝玉把玉给络上,宝玉一想也对,连忙取了玉递给黄金莺。而黄金莺又犯了难,到底用什么颜色好呢?这么金贵的东西用杂色肯定不行,用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又过暗,最后用金线加黑珠儿线给络上了。黄金莺的做法得到了宝玉的赏识。

什么叫“犯了色”,按我们通常理解,颜色相同或相近就叫“犯了色”,所以玉应该是红色的。这是《红楼梦》里惟——处交待玉的颜色。

知道玉的颜色很重要吗?当然重要。我们知道《红楼梦》的原名叫《石头记》,而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玉又是石头变的,那么,《红楼梦》也应当是《红玉记》,也就是红玉的传记。如果这样理解,也就知道《红楼梦》隐去了哪些真事,存了哪些假语,原应叹息的又是什么。

《红楼梦》是怎样写人物的?

红楼梦一书里写了好多人物,宝玉、黛玉、宝钗都栩栩如生,可以说登峰造极。但如果说《红楼梦》是关于红玉的传记,那么,这本书又是怎样写红玉的呢?

其实,《红楼梦》里交待得很清楚。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里,宝玉到黛玉房玩。其中宝玉给黛玉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扬州城外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里面住了一群老鼠精,恰巧要过腊八,要做腊八粥,当时老鼠什么都没有,于是决定下山到庙里去偷,当时老鼠王把能偷的老鼠都派出去了,什么红枣、栗子、落花生、菱角都偷,只有香芋没偷,这时一只瘦弱的小老鼠自告奋勇,说自己能偷香芋,大家听了都笑,说你还没有香芋大怎么偷啊?小老鼠说,我很巧,我不学他们直偷,我摇身一变,变成一个香芋,往那香芋堆里一滚,让人瞧不出来,然后再慢慢偷,众人听了哈哈大笑,说你会变吗?这个小老鼠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个标致美貌的小姐,这个美人就是林黛玉。众耗子都说错了,要你变果子,你怎变美人呢?小耗子说了一句话:“我说你们没见过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芋’呢。”

大家都把这个故事当成笑话听,其实,这个故事大有深意。林黛玉才是那真正的香芋。一点一点把红玉的故事偷出来。

《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书,把一个人的故事写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不仅是林黛玉,其他的人物身上也写了红玉的故事。

《红楼梦》用同样的笔法,还写了皇帝。薛蟠就是一个代表皇帝的香芋。在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里,作者写了薛蟠,“从五六岁就是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然上过学,不过略识门个字儿,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一般的经纪世事全然不知,尽赖祖父旧日情分,户部挂了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替老人家筹办”。

薛蟠的职业十分耐人寻味,他是个“皇商”,善于春秋笔法的曹雪芹,在此处会不会有什么想法呢?

贾元春到大观园做了什么?

贾元春到了大观园,省亲的同时,也把那些牌匾题额看了一回。在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里她改了一个地方,就是到了怡红院,她把宝玉题的“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

宝玉还要作一首诗,要写巴蕉,他想写“绿玉”,这时宝钗出场了,她说人家不喜欢那几个字,你又来个“绿玉”,那不是“分持”了?怎么改?只把后一个字改成“蜡”就好了,写巴蕉就写“绿蜡春犹卷”就行了。宝玉听了大喜,连忙照着宝钗的说法做了,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元春的赏识。

那么,元春到了大观园,改的是哪几个字呢?把“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恰恰改掉了“红”、“玉”二字。元春为什么要改这两个字呢?原来,这时的元春已经变成了红玉,红玉是元春的小名,她去掉的正是自己的名讳。

有的读者可能要问,明明说的是元春,怎么又成了红玉?《红楼梦》中作者写道,元春“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得能这般画面”。显然,这时的元春就是从大荒山来的红玉。但有的版本可能鞴塞句话没来由、太麻烦,没有写这句话。可恰恰就是这句话,我们才知道了贾元春的真正来历。

《红楼梦》索隐派及其他

在历史的长河中,红学研究有个“索隐派”,其代表人物古代有周春(1729-1815)、现代有,都是十分著名的学者。索隐派的手法是把《红楼梦》中的故事隐喻历史上的真事,把人物影射为某一历史上的真人,用拆字、谐韵、类比的方法,解读故事。

在考证派和批评派的打击之下,自20年代以来,索隐派红学便进入了衰竭时期。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不买账,人们拿他们索出来的“隐”,还是看不懂《红楼梦》。慢慢的索隐派渐渐被人民群众所抛弃。

《红楼梦》的确是部非常博大的作品,不同人能有不同的发现。鲁迅先生说得好,《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家满,流言家看见官闱秘事”。

第6篇

[关键词] 《红楼梦》;美学;红楼美学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先生所呈现给后世之人是的可以被用以养眼的优美画卷,可以被用以养耳的悠扬乐曲,可以被用以养身的美味食物,以及可以被用以养心的澄澈清明的精神世界,如此林林总总都将一个极具美学的世界展示给后来之人。而人们也是为了不断的寻求这种更加美好的事物,凭借着自身的灵明心性、道德本性及善良美好进行着更加极有神奇色彩及其实意义的多种创造,而这种创造绝非没有意义的,人类正是在这种永不间断的创造之中,逐渐的建立起了理想及信念等,净土之美就更加的成为了红楼美学之美的所在。

一、《红楼梦》概述

人们更多的时候将曹先生的《红楼梦》称之为红楼,这更多的反映着后世之人对该著作的喜爱。就普通的国人大众而言,无论识字与否,大致从懂事之日起就会熟知《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在大观园里有个整天和女孩子厮混在一起衔玉而生的宝哥哥、有个人缘极好端庄富态的宝姐姐,还有个总是爱哭、常与宝玉闹脾气的林妹妹,这是人们对红楼梦最为基本的认识,《红楼梦》在芸芸众生的心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就政治家而言,伟大的领域曾将《红楼梦》与我国的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相提并论,将其置于国宝级的高度上以使人们为此感到永久的骄傲,还倡议将其作为政治小说及历史小说来深入阅读,在众多的历史学家及政治学家中,喜爱《红楼梦》者并不鲜见。而在学术界之内,早已为专门从事《红楼梦》的相关研究工作而成立起了“红学”,就任何的著作而言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殊荣,曾有相关红学研究学者效仿“英国宁可失去女王王冠上的明珠-印度,也不可失去莎士比亚”的说法,提出了“中国宁可失去万里长城,也不可失去《红楼梦》!”该言论之下可能在初见时难以接受,但细想下来除了学者对其的钟爱之外,也有其另外的含义及道理所在,万里长城固然壮观,但毕竟是物质性的东西,终有一天会淹没的历史长河下的风雨之中,可《红楼梦》确是会永远屹立于国人心中永远不倒的精神珠峰。如此高的评价与赞赏是任何著作从来没有的殊荣,终其原因就是因为《红楼梦》的确具有着不凡的研究价值,其中的美学价值就是不可轻视的重要内容。

二、美学概述

美学作为一门学问是较为复杂和难缠的,曾有很多的美学研究人员对其争论不休,对美学的诸多看法及言论也是永无休止的,就曾有相关的美学教材中指出,很多人都知道美,但鲜有人知道美学,也有很多的人在不断的追求美,同样鲜有人去追求美学。将美学提升至如此的高度,更加的让人想弄清楚,这让众人弄不懂也不追求的美学,何以能够存在并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在我国的经典论著中“有美无学”及西方的经典论著的“有美有学”,所共同强调的都是美的现实存在与普遍公认,美感多是人类明显的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性的标志,诸多的创造也是依循美的规律所逐渐的发展下来的,无论关于美学的诸多阐述是怎样的种类繁多,甚至是自相矛盾,美的现实存在及人们对美的追求并不会受到来至美学争论的任何干扰。在美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历程中,人们逐渐的提出了最带有个性及最带有文化本质的审美要求,普遍的认为唯有优秀的艺术作品才能够真正的唤起人们审美的高峰体验,而《红楼梦》当之无愧的就可以成为这种能够最大程度的张扬个性及焕发文化光彩的著作。进行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的艺术创作实践的研讨,就充分体现美学所具有的人踪及人气的特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艺术实践提升至美学哲学的高度,进行红楼美学研究显然已具备其可行性与必要性。

三、《红楼梦》中有美学

一本文学名著何以被称其为美学,又是怎样的著作才能成为学美的研究重点呢?就其广泛意义而言,将美能够融洽的孕育在内的实体就可构成美学具体的研究对象,使美成为美学具备着其具体性,而让美学研究有了物质性的实体落脚点。基于这一理论和概念,而能够孕育美的实体很多,单纯的强调美学的具体性,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大家都可为美学这种非常混沌的局面,此时,蔡和森先生关于美学的相关言论就非常的重要了,《红楼梦》作为小说著作,它还必须是诗、是无声的音乐、是种能够包罗万象的承载体,只有这样才能将其提升至抒情哲学的高度上,美学要能够从任何的一方或一点进入,而一旦进入之后将不能固留在某点或某方面上,否则将难称其为美学,也只是具体的学,诚如心理学、艺术学及文化学等,在一方或一点进入之后依然可以感受到来至其他方面及其他点位的无形的张力,才可将其称之为美学。就其中的方、点、进入等可进行自我理解,进行适当的变通化与模糊化,只需进行美感形态之间的相辅相成以及多种美感形态所共同作用的综合性的效应,“红楼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便是基于美的张力。

因此,并非所有的文学著作都具备成为美学研究对象的可能,而《红楼梦》却因其作品所呈现出的气象万千、博大精深的特点,创造出了活力张扬的艺术空间,使自身具备着可由具体之学上升为美学哲学的可能。就如《红楼梦》而言吧,在大观园中是找不到红楼的,只有在怡红院内才有,但我们又处处可见红楼,这主要是因为曹雪芹先生立意将其经营成著作中的一种意象,该“楼”是人们心中的楼,它默许并承载着许多不可述的事、不可言的理,并与作为贾宝玉来处的青埂峰进行着相互之间的照应,该“楼”是红尘与彼岸的象征,在贾府之中逐渐的开拓建立着属于自己的地基,为进行世俗尘埃的吐纳及芸芸众生的庇护开辟别样的疆土。曹雪芹先生将其对世俗社会的看法,与悄然凝思中内化于红楼世界之中,将封建社会末期的生活画卷及社会画卷全力展示在后人的面前。兴致盎然的从大荒山无稽崖而来的贾宝玉,却在这有着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之称的红楼世界中发现“无立足境”,人生的大喜也就逐渐的淡化为大悲,并在一僧一道的引渡之下重新回到了青埂峰中,在该段历程中曹雪芹也由似傻如狂的呐喊之后,转入无尽的彷徨之中,在其红楼意象面临出现难以愈合的裂痕及呈现将倾之势时,他面临着继续沉溺还是尽早抽身的两难选择,在其说不出话的时刻,冥想与沉思不断的涌现与形成,而太虚幻境中的沉寂及宁静也不断的向其招手,在无梦之梦之中借用警幻仙姑的口,给红楼进行了点睛之笔,着意的添加了一个梦字,在这渺然若化、气象万千的画面之后隐藏着如禅的意境,已足以引发诸多美学家进行不断的哲学深思。

与此同时,《红楼梦》还是一部可以媲美莎士比亚的悲剧的大悲剧,进行悲剧研究是开展美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在《红楼梦》的艺术创造实践中,曹雪芹先生对悲剧理论进行了纵向的开挖及深入的拓展,为悲剧理论提供了更大的思想张力。而恩格斯曾就悲剧做出过解释,强调着历史的必然要求使其在实际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便产生了悲剧。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所写的悲剧却呈现出“万艳同悲、千红一哭”的场面,不但将林黛玉及晴雯等定义为悲剧性的角色,就连王熙凤及薛宝钗也同样的成为了悲剧角色,如果此时依然使用恩格斯关于悲剧的定义来衡量显然是不够周全及准确的,毕竟在塑造王熙凤及薛宝钗这些形象的过程中,并没有凸显出历史的必然性来,而此时鲁迅先生关于悲剧的定义就更加的贴切了,悲剧是将人生中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这里所强调的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并非单纯的指有价值的人,以此来进行王熙凤及薛宝钗等悲剧人物的解释就更加的准确了,毕竟曹雪芹笔下的好人并非完完全全的好人,而坏人也并非完完全全的坏人,像王熙凤与薛宝钗等人的身上也具有着某些有价值的东西,例如王熙凤对女性尊严的维护,在协理宁国府中所表现出的女性的卓越才能等,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冲击下被异化并毁灭,使其人生带有较强的悲剧性色彩。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与曹雪芹先生是心意相通的,共同提出并展现出了更加具有中国色彩的悲剧观念及悲剧意识,给美学研究家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曹雪芹先生打破了文学著作常循的团圆主义的写作路线,以不瞒不骗、不虚不妄的笔调书写人生真实的悲剧,摒弃了西方的悲剧作家所崇尚的书写伟大人物的灭亡的悲剧论,集中笔力进行社会生活中常态化的人物事件的描写,以近乎不存在的事情的悲剧性创造一种独特的悲剧之美,极具艺术的独创性质,使得悲剧理论及美学理论具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

人物性格永远是理想艺术的重点及真正的表现中心,在整部《红楼梦》中关于人物性格的书写可称之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撇开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袭人等关键人物形象的塑造,就连笔墨不多的焦大、傻大姐等人物性格的塑造,也可称之为世界范围内艺术形象塑造中的典范,焦大的醉骂、傻大姐的傻笑却使众多头脑看似清醒的人感受到内心的震撼,更给所有的人以当头棒喝,使得人生舞台上无论演技如何纯熟的各种角色都为之感到汗颜与羞愧。鲁迅曾将焦大放置于历史波涛及政治棋局的视角下去研究,将其称之为贾府内的屈原,“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性格使得著作的艺术形式更加的具有张力及活力。在《红楼梦》中所有的人物都有其独立的性格世界,单一而杂多的性格素质在不断的相互渗透与凝聚,并在不断的运动中迸发出逻辑性更强的性格力量,使得后世的研究人员只能以生命哲学的角度及思维对其进行考察与研究。就“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贾宝玉而言,曹雪芹借助书中老学究贾雨村将其描述为“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元之力者,不能知也。”可见依循一般艺术学的解读思路等是没有办法对贾宝玉的性格进行全面透彻的解读的,只有在尽知了事物的原理之后,才能真正的对该人物性格的内涵及来历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及理解,而这样的高度定会引起美学研究家的兴趣。

总结:

《红楼梦》终究是部小说,在进行相关的美学研究的过程中,其具体的研究方法必将不同于传统的哲学论著的研究,结合该著作将说的艺术与听的艺术已完全的演化为写的艺术及读的艺术的特点,开展红楼美学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郑爱娟.试论《红楼梦》中神话创作的美学意蕴[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2]杨勇,胡家全.论《红楼梦》的意境美[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4]王苗,周宏仁.论《红楼梦》之梦的美学内涵[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0(08)

[5]吴颖.《红楼梦》的美学风格特征[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

第7篇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取名;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74-01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一部作品就包含了五六百个人物形象。纵观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取名,非常考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一、《红楼梦》取名内容涉及的物象广

“风云雨露”名:如晴雯、茜雪、麝月、檀云、绮霞、墨雨、碧月、素云。“莺燕鸳鸯”名:如鹦鹉、鸳鸯、绣鸾、彩凤、春燕、莺儿、紫鹃、雪雁“珍珠翡翠”名:如贾链、贾珍、贾珠、宝玉、贾环、琥珀、珍珠、翡翠、玻璃、宝珠、彩屏、银蝶、瑞珠。“琴棋书画”名:如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翠墨。涉猎无限广,“谁解其中味”。单就取名,就是百科全书,就是人生百态,万象世间。

二、《红楼梦》中某些姓名连结出奇意

《红楼梦》中的很多姓名,若把某些姓、字、名连结起来,会有出奇的艺术效果,或暗示伏笔,或揭示主题,

如书中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四个人去讲述的,这四个人是: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 这四个人的姓连结起来就是“甄贾冷刘——真假难留”,意味着四大家族必将被历史的车轮所碾覆,走向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

又如四大郡王:东平王、南安王、西宁王、北静王。 “东南西北,平安宁静”,东南西北,真能平安宁静?这只不过是作者有意给肉食者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反语罢了。

三、《红楼梦》中贾家五代字辈有暗示

“水”字辈:贾演、贾源(等)“代”字辈:贾代善、贾代化、贾代修、贾代儒(等)“文”字辈:贾赦、贾政、贾敷、贾敬(等)“玉”字辈:贾珍、贾琏、贾珠、宝玉(等)“草”字辈:贾蓉、贾蔷、贾兰、贾菖(等)首代“水”,“水”生命之源,饮水思源之意,寓意贾源、贾演有着不同平凡的创业遭际。第二代“代”,取而代之,不断创新,含有更新换代之意第三代“文”, 有“文治”“文韬”之意,冠冕堂皇,装文弄雅。第四代“玉”,不琢之玉,养尊处优,平庸无能,好看不能使,荒废了前人的文治武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综观贾氏名讳,第三代到第四代的分化是十分明显的,流露出作者“三世而衰,五世而绝”的历史观念。而王熙凤在第四代掌贾府大权,“牝鸡司晨”,喻示着贾氏家族的衰败。

四、《红楼梦》中某些姓名源于诗词

迎春,出自刘庭芳《春日》诗“寄语同心伴,迎春且簿装”;探春之名,可看出取自郑谷《 巴江》 诗:“乱来奔走巴江滨,愁客多于江徼人,朝醉暮醉雪开雾,一枝两枝梅探春.”又见于周邦彦《瑞龙吟》 词:“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其中“愁客”、“伤离”、“官柳”,都点明了她将来的“远嫁”与离愁别恨.惜春,多见于伤春惜时的诗词,如唐代韩握《春尽》 诗:“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李商隐《 残雪》 诗中有:“落日惊白昼,余光误惜春.”宋代辛弃疾词《 摸鱼儿》:“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这些诗境词意,无不是惜春懦弱自怜、胆小保守性情的写照.

宝玉、宝钗之名的出处,《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已通过香菱之口告诉我们了:“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个名字原来在唐诗上呢!”

林黛玉的设名及宝玉送她的“颦”字,皆与眉相关,典出西子抱病蹙眉,因有东施效颦之说.借指黛玉有西施之美貌.另外,黛玉之名又与她“病”“弱”“愁”“啼”的性格特征有关.李商隐有诗句二“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共得几多愁.”晏几道的词中更为多见,如《西江月》 :“愁黛颦成月浅,啼妆印得花残.”《 采桑子》 :“颦入遥山翠黛中.”《 虞美人》 :“飞花自有牵情处,不向枝边坠.随风飘荡已堪愁,更伴东风流水过秦楼.楼中翠黛含春怨,闲倚阑干遍.自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这些简直是林黛玉性格的形象注释,尤其最后一首,从中仿佛看见了黛玉葬花、听曲的感人情景.

五、姓名“谐音”出寓意

《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满纸精彩名,一笑心酸泪。甄士隐——“真事隐(去)”, 作者郑重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世间真假本难辨。贾政——“假正(经)”,衣冠禽兽,冠冕堂皇,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贾赦,名赦,字恩侯。他的字也枉用了,不但不施恩于人,而且成日欺男霸女。贾宝玉——“假宝玉”,养尊处优,却不是败絮其中,而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甄英莲——“真应怜”, 甄英莲,是《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薄命女子,谐音“真应怜”,是真应该怜惜之意。她是贾雨村的掌上明珠,元宵节被家人带出去看灯,被拐子拐卖。英莲还真的很可怜,长大了被卖给颇为中意的乡绅之子冯渊。冯渊遇上了“呆霸王”薛蟠,既抢去了小妾又丢了性命,真是“逢冤”。秦可卿——“情可轻” ,秦可卿,小时唤着可儿,名字谐音为“情可情”生的形容婀娜,性格风流,嫁给贾蓉为妻。其判词中所谓,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正可以说秦可卿是一个“幻情身”,她就是一个“情”的象征,是一个符号。她所具有的优点正是红楼儿女的概括,她的缺点则代表作者批判的一面,即写出封建官僚家庭道德沦丧,从内部腐朽、崩溃,昭示贾府必然走向灭亡的内在根本原因。

《红楼梦》一书取名亦庄亦谐,亦怜亦笑,亦鞭亦喻,是《红楼梦》的艺术亮点。但《红楼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成为中国文小说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取名艺术只不过是晴朗夜空中的繁星点点。

参考文献:

[1] 韩进廉.《红学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

第8篇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名着中的一本,使我受益匪浅。《红楼梦》主主要记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富贵顶端的上流社会到灭亡的整过过程,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突出作者曹雪芹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崭新的画卷,让我们了解历史,从历史中悟出正真的道理。

翻开此书,每一回的故事都使我刻骨铭心。然而,从这本书中我也读出了作者曹雪芹十年之间创作的艰辛。当我读到第十三回《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我真惊了!我为作者的伏笔震惊,也为当时的富贵人家震惊。大观园,不知有多少个馆楼,连吃一顿饭都如此讲究,难道不令我们震惊吗?当我怀着急迫的心情读大结局时,我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感到悲哀,同时我也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而感慨。被逼无奈的林黛玉病绝身亡,贾宝玉因林黛玉之死,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然而,因为社会转变,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生动形象地衬托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作者的心声。

在作者曹雪芹的笔下,红楼梦绘声绘色的千古流传。

千古情仇,红楼一梦!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小学六年级:肖延秋

第9篇

从《红楼梦》见茶性、人心

《红楼梦》是一本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就“茶”而言,小说中涉及茶的内容有493处,其中包括茶的诗词联句十来首和形形的饮茶方式,丰富多彩的名茶品目、珍奇精美的古玩茶具、讲究非凡的泡茶用水,茶与祭祀、茶与婚礼、茶与风俗、以茶待客等,充分展示了我国18世纪中叶封建贵族家庭的茶习和悠久茶文化的深远影响。尽管书中包含如此丰富、全面的茶学知识,但是丝毫没有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痕迹,将茶学和文学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作者甚至将茶习、茶俗与具体的人物性格、身份进行呼应,使每个角色更加鲜明、立体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茶的独特地位。从某种角度来说,茶就像是一粒粒精美的珠子,最终串起了《红楼梦》部经典巨著。

《红楼梦》中有一个小细节是黛玉特意送龙井给王熙凤。龙井茶主凉性,一般身体较弱、偏凉性的女性是不建议饮用的。例如书中虽未有明确描写黛玉自己喝龙井茶的章节,但她特意选了龙井送给王熙凤的用意颇深,因为王熙凤的性格异常泼辣,就像“火”一样,而龙井的凉性刚好与她的性格形成对应。书中也写到了王熙凤对于黛玉送的龙井茶十分喜欢,便是茶性与人性很好地匹配、对照的小例子,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在当代生活中,我们选茶前也需要先了解六大茶类的茶性,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因压力或其它原因感觉上火时,应该选择绿茶(如龙井)来喝;当心情低落、萎靡不振时可以喝红茶、奶茶或是柠檬茶……

茶礼、茶俗、选茶

我在《红楼梦中茶》一书中,对茶俗、茶礼、选茶、敬茶做了一些介绍,些看似不重要的“古董”般的茶俗文化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慢慢流失,如果你爱茶,或者已开始不满足于简单地“喝”茶,希望能够清闲地坐下来细细品出茶的本味,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认真的学习茶礼尤为重要,因为“礼”是“艺”的基础,没有对茶礼、茶俗的理解,拥有再高明、独特的茶艺技巧都是枉然。做到个“礼”字,对身心就有保健的功能,每天都郁闷、心胸狭窄,你喝再好的茶也没有用。

同时,喝茶也要因人而异。一般说来,身体虚弱畏寒的人,最好选择红茶,因为红茶性温,喝后有暖胃的功效;若平时畏热、容易上火的人,最好选择绿茶,因为绿茶性寒,有清热祛火的功效,喝了会使人有清凉之感。但绿茶含茶多酚较多,特别是较浓的绿茶会对胃部造成一定的刺激,引起不适;身体肥胖的人,可以饮用去腻消脂力强的乌龙茶、普洱茶及四川的沱茶等。总之,不要被动喝茶,应该主动去选择,学会用茶去“修身养性”。

对话柴奇彤悠悠古韵,淡淡茶香

特邀采访嘉宾:鹿凤琴(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世界都市iTalk》执行出版人)

鹿:柴老师您好,今年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逝世250周年。50年前,也就是1963年,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和故宫博物院在故宫文华殿联合举办了《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历时三个月,吸引了21万人次参观,是到目前为止,红学研究史上最隆重、影响最大的一次纪念活动。非常可惜,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我们的茶文化,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展示。在一些红学前辈和茶叶领域专家的支持、建议下,我刊将于6月底举办的关于红楼中国梦的活动,希望能够弥补一些历史的遗憾。很多朋友向我介绍过,您对茶的研究和《红楼梦》有很深的渊源,您对我们的活动有什么建议吗?

柴:贵刊能够主办样的活动,可见贵刊的眼光非同凡响。我非常喜欢个活动,因为我就是从《红楼梦》开始喜欢茶、研究茶的,和许多真正喜欢《红楼梦》的人一样,我们爱它的知识综合性,它就像一部大百科全书。从日本留学回国以后,我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书中关于茶的描写,不是简单的以茶论茶,而是以茶叙事,并且用茶把书中各个人物的命运串联在一起。《红楼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我相信它也可以给更多的人带来改变,而“红楼中国梦”样的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书中的丰富内涵。尽管我们现在的生活都很匆忙,压力也不断加大,但我们还是应该尽量让自己活得简单,重新调整心态。“静时尚,慢生活”,静静地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让自己慢下来,捋顺自己的生活,效率决定成果。

鹿:是样的,品茶的确能够不自觉地就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因为品茶时,很多环节都很讲究。比如《红楼梦》提到品茶时用的水,写贾母接过妙玉奉上的茶,问是什么水。妙玉回答:“是旧年蠲的雨水。”其实,坡也在《论雨井水》一文中有样的记载:“时雨降,多置器广庭中,所得甘滑不可名,以泼茶煮药,皆美而有益”。还有妙玉把宝钗、黛玉二人引至内室吃茶,说:“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合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是第二回了。”等等,您对《红楼梦》中的茶是很有研究的,您怎么看?

柴:《红楼梦》中有关于用天落水泡茶的描述,和传统茶文化书籍记载的一样,都是雨水和雪水。文中有细节描写惜春将雨水珍藏于地下三年,然后再拿出泡茶,其味奇香。当然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只能在艳羡的同时缅怀古意了,显然以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而言“天落水”已不再适合冲泡茶叶了。但许多传统的泡茶工艺还是可以很好地保存下来,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例如,喝不同的茶选择不同的器皿,些在当代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们需要将我们的喝茶文化细致化,让它真正成为一种“茶艺”,而不是简单地喝或品。至于水,我觉得因地制宜就很好,必须讲究,但是不必过于刻意。

鹿:说得好。《红楼梦》中的很多情节自觉地体现了许多我国的传统的文化,包括礼仪、诗词、琴棋书画等等,当然也包括茶文化。柴:是的。《红楼梦》作为一本知识的百科书,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包括茶的冲泡工艺、对各种当时名茶的描写,以及精美茶具的描述等等。关于茶文化,我认为最精髓的部分是茶礼、茶俗的内容,以黛玉、王熙凤的第一次见面为例,“喝了我家的茶,就要做我家的媳妇”是古代一种传统茶俗的体现,敬茶喝茶是一种契约的象征,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传统的茶礼中,如果是下级官员到上级官员家中拜访,上级官员出于“礼”给下级官员准备的茶,下级官员是不能喝的,用以表示对上级的尊重等等。

鹿:中国是礼仪之邦,从简单的一杯茶中,可以解读出许许多多的内容,包括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态度等,《红楼梦》中样的描写很多,令人回味无穷。

柴:咱们还以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一句“喝了我家的茶,就要做我家的媳妇”充分体现了王熙凤直白、泼辣的性格。包括后文中有黛玉送西湖龙井给王熙凤的描写,茶性主寒的龙井刚好与王熙凤火辣的性格形成很好的对应,相信些关于茶的描写一定是作者在充分考虑到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巧思设计的。

鹿:是啊,幸福生活需要我们运用巧思来设计,就像您创作《红楼梦中茶》本书,就像我们做杂志、做“红楼中国梦”的活动,都需要集思广益,特别是您样行业专家的支持、帮助。

第10篇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原产地。人们自从发现、利用茶叶并形成较系统的茶文化,发展至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自唐代陆羽开始对茶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至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华茶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优秀分支。它以茶为载体,传播多种文化,是典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它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哲理思想,又包含着美学和艺术,博大而精深,体现着华夏民族的特性。《红楼梦》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为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翻开这部古典名著,字里行间,茶香流露,回味无穷。

《红楼梦》里的贾府是京中望族,“钟鸣鼎食”、“诗礼簪缨”,对饮茶的讲究自然也不同于平民百姓之家,尊贵的长辈们更是讲究诸多,不要说烹茶、饮茶的用具追求奢华,所饮茶类也要显示出名门望族的身份,以不失高贵的地位,彰显贵族之家的风范。据统计,《红楼梦》全书270余处写到茶字。 其中文中提到的“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龙井茶”等,均为古代朝庭贡茶。可见贾府的地位之高,连日常小饮都和皇宫不相上下。

小说第四十一回“品茶栊翠庵”,当妙玉捧茶给贾母时,贾母初以为是“六安茶”而不吃,当被告知为“老君眉”后才吃。明人屠隆《考余事》中曾列出最为当时人称道的茶有六品,即“虎丘茶”、“天池茶”、“阳羡茶”、“六安茶”、“龙井茶”、“天目茶”。“六安茶”列为六品之一,以茶香醇厚而著称于世。在《红楼梦》诞生时代,“六安茶”与西湖龙井茶同属天下名茶,为珍贵的贡茶,属于不发酵的绿茶类。而“老君眉”为岳阳洞庭君山所产的“君山银针茶” ,属于轻微发酵茶中的黄茶类。贾母不爱吃“六安茶”,而喜欢“老君眉”,首先是因为日常生活习惯所致。贾府在北方,而北方居民多喜饮花茶类和发酵茶类。贾母方才吃了酒肉,而茶叶功效中就有醒酒去肥腻之效,加上贾母年事已高,脾胃虚弱,饮滋味醇和的茶较为适合。因为发酵茶的去腻消食功效要好于不发酵茶;其次是符合贾母德高望重、一家之母的身份,取“老君”、“长寿”之意,显示身份。

茶具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多,大有非名器不饮之嫌。比如在王夫人的正室里,茗碗瓶花俱备;在贾母的花厅上,摆着洋漆茶盘,里面放着旧窑什锦小茶杯;而妙玉用的绿玉斗精巧雅致,更不同一般。在“品茶栊翠庵”中,对茶具的描写尤为详细:“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里所说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及脱胎填白盖碗都是明代成化年间官窑所产的青瓷茶具,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为清代福州所产的“雕填”品种的名贵漆器茶具。

《红楼梦》中妙玉论茶道有一段精彩的文字: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蠲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通过这些关于水的描述给人以更多的烹茶用水的知识,同时也表现了曹雪芹在茶道方面的深厚修养。

名茶、好水、美器均已齐备,然而“烹”和“沏”也不能忽略。在小说中妙玉的沏茶用水也多有详述。在给贾母沏茶时,她用贮水得法的隔年雨水烹了茶来;在给宝钗、黛玉等人沏茶时,她却亲自到风炉上扇沸了水沏,而且用的还是“五年前她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说明了她已完全掌握了用多高的水温,用什么样的水来沏怎样的茶。茶已沏好,待众人品饮之时,妙玉也有名言:“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借助妙玉的茶道展示,我们也不难看出曹雪芹对茶道的圆熟与独到。

《红楼梦》之外的古典小说中写到茶、饮茶,大多显得空泛,谈不上高雅的“茶道”, 其中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完全不能与《红楼梦》同日而语。首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把饮茶及其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描写的。他通过写茶的种类、煎茶用水、饮茶用具,以茶祭祀和以茶敬客等等,展现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之家的风习和茶文化的深远影响。其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红楼梦》所写茶事活动,都是为烘托故事气氛、丰富小说情节服务的。以饮茶表现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以饮茶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以饮茶表现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饮茶中看人物的知识和修养。

《红楼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自小说创世以来,以茶入小说的比比皆是,茶作为极有价值的饮料,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红楼梦》虽不是《茶经》,但是曹雪芹用自己所创造的《红楼梦》生动形象地传播了茶文化,而茶文化又丰富了他的小说体系。

第11篇

“红楼选秀”不是一件坏事

文/李 星

新版《红楼梦》开始大张旗鼓地海选演员的消息传出以后,有不少“红楼迷”发出了忧心忡忡的声音:演员能选对吗?理解能无误吗?制作能精良吗?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担心。

首先,《红楼梦》海选调动起了很多少男少女的明星梦,如能在电视台专业人士的策动、引领下,发展成为一档跟去年的“超级女声”一样的娱乐节目,叫好又叫座,出彩又出人,又有什么坏处呢?当下的中国电视业,不是选秀节目太多,而是一味跟风赶浪、攀比附庸的恶俗选秀节目太多,而充满娱乐精神和盎然新意的选秀节目还是太少。

再者,每年中戏和北影招人时,报名者成千上万,惨烈“厮杀”,最终只有少数幸运儿跨进校门。基于这样的高淘汰率,基于一考定江山的偶然性,基于艺术类专业的考试不像数学考试那样具备唯一的正确答案,在90%以上的被淘汰者中,势必包含大量有潜质的失意者。在传统的选才模式下,他们一步行差踏错就前途黯淡,而近年兴起的电视选秀节目,等于是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如果通过海选,能选拔出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里马,既是剧组的幸运,也给整个电视剧产业培养了人才。

电视业滚滚向前,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意。从目前来看,《红楼梦》海选是一个具备成功可能的新生事物。对于这样的探索之举,在它还没有出现明显负面影响的时候,过度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大众文化的后现代文本

文/肖复兴

这是一个媒体左右社会想象的时代,媒体不再仅仅告诉你资讯,而是为你造白日之梦。尽管这样的白日梦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明白,暂短一瞬梦中惊醒之后,不过是一场游戏。但是,人们认同这种游戏色彩,并乐此不疲地参与这样的游戏,这个选秀过程,已经超出了游戏的范畴,成为了大众文化所创造的后现代文本。这个文本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原像与镜像矛盾的凸现,一方面在于现实生活和虚幻界限的模糊。前者隐现着人们内心的矛盾,后者彰显着人们对梦想的渴望。

一部古典的《红楼梦》,便这样和今天的人们迅速而无障碍地链接在了一起,只要你愿意参加,每个人都可以被怀疑或被认为是梦中人,你自己更可以有强烈而主观的对梦中人的认同感。一部《红楼梦》便不再是梦,而成为了生活的真实;《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不再活在艺术中或活在屏幕上面,或活在学者的权威诠释里,而可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你自己或你自己的影子或你自己的一种选择。只有这样后现代的大众文化文本,才有可能借助我国文化经典,又融入现代时尚,再调动全民的参与,为我们创造出这样的可能性,将一锅《红楼梦》的百年老汤,重新搅拌出新的味道和滚沸的热气来。

这场红楼选秀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意义,还在于那么多普通人在选秀过程中,如数家珍般对《红楼梦》书中某一个人物的认同。在这里,尽管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参与者的简单和浅薄,对于经典《红楼梦》认知的盲点,但是,应该看到这个值得我们高兴的事实:大众越发理解《红楼梦》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作用,越能提高其对传统经典认同的文化根性的把握和定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经典束之高阁保持完整性是没有意义的,经典被利用才有意义。经典的学术研究,只是少数人的事业,经典为大众所拥抱,才能够焕发出青春。一部《红楼梦》,经过这么多人热情地投入,才会重新演绎并创作出《红楼梦》新版本出来,重拍《红楼梦》,是值得期待的。

少搞点劳民伤财的花架子

文/钟 华

拍一部电视剧弄出这么大动静好像还是头一次,我觉得大可没有这个必要。事实上从参加选秀的人的表情上你就可以看出,他们是付出了真情的,可是对于其中99%甚至更多的人来说,他们也只不过是一个陪衬,最后也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是幸运的。这样就会给大多数人一个概念,参加这样的活动也只不过是一个撞大运的事而已,和买彩票差不多。

近几年这样的事情很多,还出了一个新名词“海选”,这个词倒是很形象,参加海选的人就像海里的鱼一样,被不被人家捞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好像越来越喜欢这种方式选择人才,这不,连2008年奥运会的舵手都用这个方式,我也说不清楚这是好还是不好,只是觉得好像有点浪费。看着动用那么多的力量选择那么少的几个人心里疼,因为我知道我们国家还有许多地方的老百姓还在为生活奔波着,也正是因为这样国家才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所以,我还是希望少搞点劳民伤财的花架子,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儿。

不要拍成《流星花园》版的红楼

文/老 李

听说又要重拍《红楼梦》了,正在热火朝天地选秀,我总觉得还是不要重拍了,你看看现在电视里那些古装剧就知道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了,搞不好拍出一个《流星花园》版的红楼,搞出一个花泽类版的贾宝玉,那可真要贻笑大方了。大陆拍电视剧最擅长历史题材,这一点连娱乐业相当成熟的港澳台都服气。现在的大陆娱乐圈正处于转型期,很多东西都不规范,游戏规则正在形成,圈中人大都为了出名重炒作,轻视自身修养,很少有人能潜下心来研究自己的“活儿”。

87年版的《红楼梦》,演员虽然大都不是专业演员,而且没几个闭月羞花的,但是那一代人的创作精神是很难得的,实拍以前半年的封闭学习,学习原著,学习演戏,学习形体,半军事化管理,请周汝昌等红学家讲课,这些做法说明了一种创作态度。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应该有一种魂,内在的精神内涵,而非华丽的外表,邓婕在她的博客里也有过类似的担忧,她用了浮躁一词来说明自己的担心,我觉得不无道理。这是一个炒作的年代,作秀的年代,不是一个创作的年代,也许我的观点有些极端,我不希望弄出一个“豆腐渣工程”。

红楼选秀:另一种恶搞?

文/ pujiay

《红楼梦》是什么?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博大精深简直可以用中华艺术博物馆来形容,也正因如此,才会有“红学”之说,才会有人穷尽毕生精力去研究;也正因如此,才使得任何形式的改编都很难接近原著的水平。

选秀是什么?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场乱哄哄的闹剧而已!有人拿钱到处拉票,先投入金钱,出名,然后再去赚钱,纯粹是商业化的炒作,对于和艺术的关系来说,充其量也只是挂羊头卖狗肉。以前有人批判为艺术而艺术,现在却是为金钱而艺术,前者是为艺术,后者则只能称为伪艺术了。

用选秀选来的演员去演绎《红楼梦》,这样的演员素质能过关吗?这种把古典名著套上商业化的笼子的做法,无异于把艺术之花放入充满商业化铜臭的染缸里浸泡,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亵渎!他们要的只是吸引公众的眼球,赚足口袋里的银子!

改编名著不是不可,但是对于这种代表了中国文化历史的精品应该慎重,用这种大众娱乐的形式去改编精品更应慎重。在我的眼里,用这种选秀的手段来炒作,弄不好是另一种恶搞!

红楼选秀为了谁?

文/刘 扬

首先,它是挂靠在重拍《红楼梦》上的,是其一个副产品。所以,这次活动从这个角度看与20年前那次海选并无差异。但是细想一下,在当今选秀成风的年代中,这次活动与“超女”等活动大同小异,只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第12篇

新《三国》之三板“新斧”

相比于老《三国》那样板戏式的妆容、对白,新《三国》真正是以人为本、以细节取胜,突出了历史人物,尤其是被固定思维模式化的史诗人物的真性情。再加上3D、CG的特效,新《三国》想不胜出都难。这三板“斧”一一亮相,无人能敌。

新《三国》的特效镜头创下了中国电视剧多项历史之最:制作团队最庞大――84人;制作周期最长――1年;耗资最高――1.6亿多元;单剧特效时长最长――3个多小时。这还不算,高希希还请来了《指环王》、《阿凡达》的特效制作人当顾问。钱花在刀刃上,效果就是不一样,观众非常买账,美轮美奂的城楼、宫阙令人不禁叫好。而由CG特效镜头勾勒出来的千军万马的恢宏气势,也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

特效为新《三国》赚足了人气,人物把握上也跳出了原著的诸多限制。叙事文学“三国”无须完全忠实于史书“三国”;电视剧“三国”同样无须完全忠实于小说“三国”。它们是不同时代的人对历史事件和小说人物的不同理解与诠释。对于文学艺术而言,问题的关键不在“尊曹抑刘”还是“尊刘抑曹”这一历史酱缸内部的分赃逻辑,而在于是否有艺术创造和现代眼光。艺术创造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宣传,而是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重新理解与再现。

网友点评:一个“龙套帝”演员扮演了18个角色,这是新《三国》的低碳环保之处,省了不少盒饭吧?

老《三国》简直是惨不忍睹:我弄不明白,演员为什么三五个镜头就来一次哈哈哈的、程式化的大笑。所有的观众都没有笑,只有演员自己笑得不亦乐乎。

高希希这个虐马狂徒,害得骏马们八疯六死,后来又说多么多么爱马,虚伪!

新版《红楼梦》之未映先“绿”

李少红自称很紧张,因为新版《红楼梦》就像她的一位待出阁的“闺女”。这自然是为自家“小女”风光嫁人造势,但目前来看,李少红似乎没有高希希那般好命:因为观众并不太喜欢那些“瓜片儿”头的小姐、太太们。

新版《红楼梦》经典片段一经曝光就引来一阵恶评,绝大多数的观众看后表示该剧“太雷人”,称“跟挤牙膏似的,而且情节也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最受不了那个黄瓜片头,好像好几天没洗澡”。

日前,《影视风云榜》独家街访了一些电视观众,绝大多数接受访问的观众对新版《红楼梦》不看好,甚至“拍砖而起”,纷纷直言新剧“太雷人”。叶锦添这回算是栽了,可以转,但不要不分场合地转,这是《红楼梦》,不是《青蛇传》。虽然说曹公给了宝钗、黛玉一样的判词,但李大姐您拍的时候也不能混为一谈啊。在老版《红楼梦》中,两大女主角黛玉、宝钗,一个是娇弱的病态美、一个是丰腴的富贵相,单看外形就泾渭分明,堪称经典。可新版中的黛玉、宝钗,一人顶着一脑袋“铜钱儿”,笑盈盈的一脸喜气儿,就差把台词改成“黛玉翻身,从此不再可怜”,直弄得观众眼花缭乱,分不清谁是谁了。

从《大明宫词》到《橘子红了》,李少红的作品始终离不开“唯美”二字。的确,“唯美”树立了李少红独特的风格,也成就了这个第五代导演中的巾帼表率。但作为一部传世名著,《红楼梦》的重大意义在于反映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而过于“唯美、华丽”的表现手法,在观众眼中,不仅“与当时的真实社会相距甚远”,甚至看上去有点“阴森诡异”。

网友点评:新版《红楼梦》那几个小演员都够吓人的,不但没有打动人心的容颜,倒是一脸市侩相,八成又是投资方的什么人。

看来,胡玫拒绝当《红楼梦》的导演是明智的;李少红是糊涂的,是冲昏了头脑。

电视剧版《手机》之“蹑手蹑脚”

电视剧版《手机》开局很好,“王道”组合的演出出现在电视上,质量实在太高。而且《手机》提出的命题其实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关注,无论是费墨的装,还是严守一的处处小心,都很累。

可惜的是,越到后来《手机》越是陷入一种无法理清的混乱局面,后段的选秀和奶奶的去世,简直是落入炒作和救赎的俗套。高开低走,不仅是《手机》的收视命运,更是《手机》这部剧的质量走向。《手机》是一部非常男性主义的电视剧,中年婚姻的危机系于女人,而男人关心更大的世界,事业和事业周围出现的女人。难道现代女人对于婚姻的处理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于文娟式的沉默自虐,一种是李燕式的泼妇骂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