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18: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型电力系统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新技术;探讨
1 变电站电力系统自动化概述
变电站电力系统是把一些设备组装起来,用以切断或接通、改变或者调整电压,在电力系统中,变电站是输电和配电的集结点,变电站主要分为:升压变电站,主网变电站,二次变电站,配电站。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是基于科技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一个概念,是一个综合发电厂、变电站、输配网络和用户的集成概念,其概念研究和实现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更好地掌控和监视电力从出厂到供应的全过程,使输配过程更有效和通畅。
2 电力系统自动化总的发展进程
2.1 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
(1)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发展。
(2)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
(3)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
(4)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
(5)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2.2 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则趋向于
(1)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
(2)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E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
(3)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
(4)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力系统已成为一个计算机(Computer)、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和电力装备及电力电子(Power System Equiqments and Power Electronics)的统一体,简称为“CCCP”。其内涵不断深入,外延不断扩展。电力系统自动化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直接可观可测的范围越来越广,能够闭环控制的对象越来越丰富。
3 三项新技术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影响
3.1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作用
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电力系统控制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有:
(1)电力系统是一个具有强非线性的、变参数(包含多种随机和不确定因素的、多种运行方式和故障方式并存)的动态大系统。
(2)具有多目标寻优和在多种运行方式及故障方式下的鲁棒性要求。
(3)不仅需要本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也需要异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控制。
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的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
3.2 FACTS和DFACTS技术的实效应用
(1)FACTS概念的提出
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输配电技术来提高电压质量和系统稳定性的时候,一种改变传统输电能力的新技术___柔流输电系统(FACTS)技术悄然兴起。
所谓“柔流输电系统”技术又称“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技术简称FACTS,就是在输电系统的重要部位,采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力电子装置,对输电系统的主要参数(如电压、相位差、电抗等)进行调整控制,使输电更加可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效率。这是一种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可控性、运行性能和电能质量,并可获取大量节电效益的新型综合技术。
(2)FACTS的核心装置之一___ASVC的研究现状
各种FACTS装置的共同特点是:基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快速开关作用和所组成逆变器的逆变作用。ASVC是包含了FACTS装置的各种核心技术且结构比较简单的一种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
(3)DFACTS的研究态势
随着高科技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电力用户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越来越敏感,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甚至使用寿命也与之越来越息息相关。可以说,信息时代对电能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DFACTS是指应用于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它是Hingorani于1988年针对配电网中供电质量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对供电质量的各种问题采用综合的解决办法,在配电网和大量商业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电力电子控制器。
3.3 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和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1)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
目前应用的电力系统监测手段主要有侧重于记录电磁暂态过程的各种故障录波仪和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前者记录数据冗余,记录时间较短,不同记录仪之间缺乏通信,使得对于系统整体动态特性分析困难;后者数据刷新间隔较长,只能用于分析系统的稳态特性。两者还具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点之间缺乏准确的共同时间标记,记录数据只是局部有效,难以用于对全系统动态行为的分析。
(2)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是新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与原有SCADA的结合。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 发展 应用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总的发展趋势
1.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
(1)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发展。
(2)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
(3)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
(4)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
(5)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2.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则趋向于:
(1)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
(2)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E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
(3)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
(4)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5)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变。
(6)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
(7)由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效率为完成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力系统已成为一个计算机(Computer)、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和电力装备及电力电子(Power System Equiqments and Power Electronics)的统一体,简称为“CCCP”。其内涵不断深入,外延不断扩展。电力系统自动化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直接可观可测的范围越来越广,能够闭环控制的对象越来越丰富。
二、具有变革性重要影响的三项新技术
1.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
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电力系统控制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有:
(1)电力系统是一个具有强非线性的、变参数(包含多种随机和不确定因素的、多种运行方式和故障方式并存)的动态大系统。
(2)具有多目标寻优和在多种运行方式及故障方式下的鲁棒性要求。
(3)不仅需要本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也需要异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控制。
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的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
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应用有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多机系统中的ASVG(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自学习功能等。
2.FACTS和DFACTS
(1)FACTS概念的提出
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输配电技术来提高电压质量和系统稳定性的时候,一种改变传统输电能力的新技术――柔流输电系统(FACTS)技术悄然兴起。
所谓“柔流输电系统”技术又称“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技术简称FACTS,就是在输电系统的重要部位,采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力电子装置,对输电系统的主要参数(如电压、相位差、电抗等)进行调整控制,使输电更加可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效率。这是一种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可控性、运行性能和电能质量,并可获取大量节电效益的新型综合技术。
(2)FACTS的核心装置之一――ASVC的研究现状
各种FACTS装置的共同特点是:基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快速开关作用和所组成逆变器的逆变作用。ASVC是包含了FACTS装置的各种核心技术且结构比较简单的一种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
ASVC由二相逆变器和并联电容器构成,其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压与所接电网的三相电压同步。它不仅可校正稳态运行电压,而且可以在故障后的恢复期间稳定电压,因此对电网电压的控制能力很强。与旋转同步调相机相比,ASVC的调节范围大,反应速度快,不会发生响应迟缓,没有转动设备的机械惯性、机械损耗和旋转噪声,并且因为ASVC是一种固态装置,所以能响应网络中的暂态也能响应稳态变化,因此其控制能力大大优于同步调相机。
(3)DFACTS的研究态势
随着高科技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电力用户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越来越敏感,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甚至使用寿命也与之越来越息息相关。可以说,信息时代对电能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DFACTS是指应用于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它是Hingorani于1988年针对配电网中供电质量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对供电质量的各种问题采用综合的解决办法,在配电网和大量商业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电力电子控制器。
3.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和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1)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
目前应用的电力系统监测手段主要有侧重于记录电磁暂态过程的各种故障录波仪和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前者记录数据冗余,记录时间较短,不同记录仪之间缺乏通信,使得对于系统整体动态特性分析困难;后者数据刷新间隔较长,只能用于分析系统的稳态特性。两者还具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点之间缺乏准确的共同时间标记,记录数据只是局部有效,难以用于对全系统动态行为的分析。
(2)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是新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与原有SCADA的结合。电力系统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主要由同步定时系统,动态相量测量系统、通信系统和中央信号处理机四部分组成。采用GPS实现的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为相量控制提供了实现的条件。GPS技术与相量测量技术结合的产物――PMU(相量测量单元)设备,正逐步取代RTU设备实现电压、电流相量测量(相角和幅值)。
关键词:高职高专;电力系统;课程;构建
作者简介:李焕(1971-),男,辽宁海城人,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工程师。(江苏 南京 210023)刘海涛(1972-),女,湖北宜昌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126-02
一、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背景
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范围看,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是和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有着不同质的区别的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扩张速度过快,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沿袭了普通本科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然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强调学科体系的本科院校有明显的区别。[1-2]高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兼顾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着重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适应电力系统生产一线的需要。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是应天职业技术学院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电力系统的组成和技术特点、电力系统接线方式和电压等级、电力元件的参数计算及系统等值网络、潮流的分析与计算、线路导线选择、电压调整和频率调整、电力网络经济运行等。
现阶段,如何结合现有的教学和实验手段,从而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为电力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改革方向,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二、“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理论性强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包括电力系统的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是一门理论分析严谨、涉及内容广泛的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既是后续专业课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等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更是学生基本专业素质形成的关键课程。该课程内容理论性强,知识体系严谨。在以应用性和技能性为基本要求的高职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是以“必须,够用”为度,因此,该课程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2.课程对于学生的运算能力、专业基础能力要求较高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涉及的基本学科有电路、电机、电磁理论等。对电气理论、基本的分析和计算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也比较高。
3.“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结构上是以知识内容为主线,强调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
传统的结构为:电力系统的基本知识元件的参数和等值电路潮流计算有功功率平衡及频率调整无功功率平衡及电压调整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这种结构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往往会造成知识内容无法连贯,无法和实际应用有效结合。
三、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的构建
1.课程内容的重组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是以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基本的运算能力、技能的提高为基本目标,结合符合高职培养目标,以项目化教学为基本方法进行重组的。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是以“必须、够用”为度,不强调理论知识的体系性。因此,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应围绕着工程实际应用。“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包括电力系统的基本知识、电力元件的参数及等值电路、潮流计算、有功功率平衡及频率调整、无功功率平衡及电压调整、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等部分内容。其中,电力系统基本知识方面要求重点掌握电力系统电压等级的概念。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额定电压的概念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不断强化额定电压的概念,进行相应的训练以加深理解;电力元件的参数及等值电路中要求会计算中等长度的架空线路、双绕组变压器的参数的计算,对于长线路、三绕组变压器和自耦变压器的参数不要求计算。对于参数的归算,以掌握工程计算中常用的平均额定电压之比计算为主,强调实用性,忽略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潮流计算工程中已实现计算机的计算,但手工计算是基础,因此通过开式网的潮流计算来训练潮流的基本计算方法和计算能力。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拓展介绍计算机算法;频率调整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有功功率和频率的关系,掌握一、二次调频的过程,计算训练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电压调整重点掌握通过改变变压器变比进行调压的计算,其中重点训练双绕组变压器的调压计算。
应该指出的是,课程内容的调整、重组与课程教学模式有很强的相关度,如何通过内容的重组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更好地融合是该课程教学实施中关键的问题。
2.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新型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传统教育中以“课堂为主、教材为主、教师为主”,学生上课认真听课、仔细做笔记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能力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针对问题主动学习,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给学生下达项目任务,让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围绕目标任务自行分组讨论学习。在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参与并引导讨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分解任务目标,分解知识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次,由学生根据目标任务结合讨论结果进行分析和计算;最终由老师总结知识点,解决疑难概念和计算中的问题,师生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项目化的教学实践性强,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项目化教学可以将长期项目与阶段项目相结合,构成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并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运用的特点。
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采用了长期项目与阶段性项目相结合的方法,即以某地区110kV区域电力网的设计为长期项目,分四个阶段性项目(如表1所示)。
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围绕着总体的项目任务来展开。这种任务化的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工作目标始终是明确的。对于概念的掌握、基本计算能力的训练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为此,设置一种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也是教学改革中十分关键的环节之一。本课程传统的考核方法是闭卷考试。闭卷考试作为考核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有其优点的。但是在高职院校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闭卷考试的不足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其最主要的缺点是对学生的技能不容易考查。
针对项目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在考核方式的改革实践中可以加强形成性考核。即在每个阶段性项目实施结束后进行阶段性考核。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直接采用阶段性项目实施结果作为考核依据,也可以在阶段性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讨论情况进行成绩的采集,甚至可以对分组讨论中学生分组配合、团队协作的过程进行考核。因此,这种考核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都能进行比较全面的考查。
四、结论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理论学习要求“必须、够用”。通过“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内容的重组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考核方式的改进实现了以工程应用为主线、技能培养为目标、将理论知识融于实际应用的良好互动。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法使得学生不但较好地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显著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贤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2).77-78.
[2]黄宽,纪静波.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46-47,53.
[3]贺秋丽,黄盼,许梅.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课教改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2003,(S1):139-141.
[4]汤雨.“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7-58.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系统;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U665.1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开发成了当前各个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对于电力事业的发展来说,也面临着资源紧缺的现象,因此做好电力的优化管理和配置就需要革新电力技术,对电力系统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电力技术也有了新的要求,其中高效、洁净和智能化的电力技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而实现智能化的电网规划就很好的适应了这一发展的趋势,并成为今后电网技术发展的主流。智能电网作为一种新的电网管理,他在电力输送和配置上有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对于提高电力资源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就需要根据其相应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在电网规划中的有效应用。
1智能电网概念
对于智能电网来说,它是一种智能化、系统化的电力系统管理技术,它通过群体行为对用电设备等进行相互协调和无线的控制。伴随着智能电网的出现,它极大的改善和优化了以往的电力供应和管理系统,在很大的限度内节约了电力资源。它通过对一些先进的电力技术和电网进行管理和集成,进而组成了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智能化电网,从而具备了安全可靠、高效节能的新特点,其主要运用了传感量测技术、分析决策技术以及制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
智能电网是在市场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电力管理理念,在电力系统的管理中,它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和兼容性,可以实现电力的高效和优化集成,同时可以对电力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予以纠正,更好的保证供电的质量。智能电网融合了一系列电力供电和监控管理技术,它可以对用户的用电特点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供电和电力配置,缓解了电力资源供应紧张的局面,而且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可以实现更广地域内的电力交易和管理。
2.智能电网在电力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2.1 智能电网信息模型的建立
在智能电网管理系统中,不但要对电力系统固有的生产属性进行信息化管理,而且将各个数据之间的层次分布关系整理清楚。所以说,智能电网管理系统模型既包含了生产属性信息,同时也包括了空间图形信息。空间图形信息可以准确描述电力系统的各个空间位置,这一系列工作在GIS技术通过坐标(X,Y)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示;而电力技术及电力系统属性信息数据量非常庞大,它采集了大量的地物特征,以及各种各类的电力设备,不仅能够对生产设备实施信息化操控,还能对电力系统中固定设施进行全程监控,反映在几何数据模型中,这些生产工作都是由几何图形表示,他们都是点、线、面的对象集合,而且通过这些地物可以组合成为电力系统环境下的所有地物,并分别具有各自的属性特征与几何特征。因为在网络处理中电力技术及电力系统生产条件与过程数据的状态分不开关系, 所以对于过程数据模型,我们也可以通过位置来建模;用托肯建模的方式可以对过程实例状态进行建模;在确保遵循模型演进规则后,智能信息工作流网模型的完整性才能得以保障。
2.2 数据库的分成自动化连续更新
基于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环境下,所有的电网数据库的信息系统都应该实行统一模式管理,其数据库内容可以下述方法进行分层自动化连续更新:首先,不断地通过电网元件处的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对本地数据库的实时记录进行自动更新。该数据更新模式,通常可以同时运用于发电厂、变电站、煤矿等单位控制中心的数据库,并且直接对上一个控制中心的据库进行相关的修改更新。这样就能有效的克服了。系统操作显示速度太慢的弊端。及时建立缓冲区于服务器端,大量存储常用数据,提升服务器操作效率,进而提升工作流网络的性能。如此一来,随着底下数据库信息资源的改变,“级联式”自动化连续更新工作也就展开了,区域控制中心、中央控制中心的数据库自然而然地就自动地实现了更新的目的。
2.3 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规划和管理
智能电网实现智能化、优化调度,进行有效管理,用最低的成本提供符合期望的功能,其中智能电网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利用新型的、洁净的、可再生的资源进行间歇性发电,实现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损耗,对于当今时代所提倡的“发展低碳经济、生活”是有积极的作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望实现智能电网与电信、电视等的统一,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由上述内容可知,在统一模式下的信息系统中,智能电网对电力子系统的控制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四个步骤来得以实现,即自动检查、自动寻的、自动求解和自动执行。这当中的“被控制管理的电网子系统”既能够是一个系统层子系统,也可以是电网元件或厂/站层子系统。对于一个系统层子系统而言,其功能就是通过利用各级调度控制中心的管理权限,对智能电网在电力系统规划的安全性、合理性、经济性进行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并对系统的所有目的状态实施检查和监视,实现对智能电网子系统所有状态的智能化监控。
2.4 系统交互组件
所谓业务交互组件具备维护与信息更新查询功能,该组件可以根据煤电力系统规划工作中机器设备和管理设施的起止运行时间、种类等属性及时预警消息,电力设备信息变化时它可以及时更新维护数据。业务交互组件还拥有设置煤矿管理系统的相关参数、维护系统数据库、权限管理等维护功能。用来查询系统属性、显示系统的组件是由子系统渲染、交互及属性查询组件三方面构成的。渲染组件包含两个组成部分,这两部分即为矢量和栅格,这是它运用了矢栅混合技术产生的结果。交互组件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漫游、缩小、放大等众多功能,且能够以用户初始位置为依据制定捷径。操作人员还可以应用属性查询组件点选查询各种设施属性信息或者利用SQL语言实现更为复杂的查询功能。
3智能电网新技术在电力系统规划中作用
3.1电网规划在电力系统中的意义
由于现在我国电网规划工作规划不到位、不全面等原因,甚至有些新电网建设投运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出现超负荷、长期负荷等,还有些施工难度大。总之,因为各种原因造成无法保证电网建设工程质量或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等等。
除此之外,我国存在着电源与电网这两种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这一矛盾在资源锐减的当今社会中越来越激烈,同时由于我国的电力输送能力较差,我国资源供给不平衡问题仍然严峻,还造成交通紧张等,例如我国北部、西部的电力往我国负荷较为密集的地区输送较为困难。
另外,我国互联电输电能力较差,区域之间的电网互济与跨流域补偿等能力也较差,由于上述各种原因,想要大容量、远距离传输电是较难满足需求的。所以电力系统中的电网规划很重要。
3.2智能电网具有的优点
智能电网具有实现双向通信、实时监控与数据整合、及时调度、智能化资源配置、接入新能源实现分布式能源管理等优点,从整体上看,智能电网使供电效率得到提高,供电的质量得到改善,实现电网商业化,同时对环境保护、减少资源消耗有积极作用。
3.3智能电网规化在电力系统规划中的作用
智能电网实现智能化、优化调度,进行有效管理,用最低的成本提供符合期望的功能,其中智能电网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利用新型的、洁净的、可再生的资源进行间歇性发电,实现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损耗,对于当今时代所提倡的“发展低碳经济、生活”是有积极的作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望实现智能电网与电信、电视等的统一,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除此之外,由于智能电网具有“自愈”的特点,该功能能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同时,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智能电网的发展。
总结智能电网对电力系统的规划的作用,共有三点:电网规划需要更加注重资源战略计划的发展,电网规划需要注重用户侧的特性,电网规划需要更加注重电网的动态运行特点。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将智能电网应用到电力系统中来,不但可以大幅降低电力企业管理难度,还能很好地控制技术成本,最终求得电力规划管理的最优化解。 为此,我们务须不断探索新型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策略,做到事前规划,提前排除,预先处理,未雨而绸缪,防患于未然。 全面加强煤电力技术与电力系统规划水平,使电力系统的规划作业更加安全稳定地进行,确保实现电力系统规划零故障目标,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蔡丹君,胡婧.智能电网的三个关键词[J].国家电网,2009.
[2]刘骥,黄围方,徐石明.智能电网状态监测的发展[J].电力建设;2009,30(7):1-3.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广域保护
引言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北美及世界范围内的几次大停电事故,让人们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在现有的基于本地量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正确动作的情况下,仍然不能避免大规模停电事故的发生。在此现状下,继电保护系统延伸出了广域保护这一新的研究课题。广域保护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广泛关注,而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将围绕广域保护这一主题,从其提出背景、研究现况和发展趋势的各个方面进行基本的介绍。
1 广域保护提出的背景
1.1 广域保护提出的现实需要
(1)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的电力行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实现了市场化,这导致了控制电网不同部分的各个公司出现了为自身经济利益而尽可能减少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电力设备的倾向。在此情况下,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使得输电线路所传送的功率越来越接近其传送极限,系统的稳定裕度大大减小。
(2)当前,电网规模越来越大,一些大区域电网逐渐互联。然而,各个区域电网的联系仍十分脆弱,往往只靠几条超高压、远距离的输电线路相联。这样系统的抗扰动的能力将明显降低,很容易因为一条联络线切除故障后导致其他线路过负荷而发生大规模的连锁跳闸和系统崩溃现象。
(3)现有继电保护系统存在的难以有效解决的某些问题,需要探索新的保护原理。如保证后备保护的选择性要以延长动作时间为代价,在发生恶劣故障的情况下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一些后备保护的整定值较低,易受过负荷等不正常运行状态的影响而误动作,导致不必要的停电;最重要的是继电保护中基于本地量的装置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和配合,难以反映区域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未能将系统保护作为一个全局问题来考虑。
1.2 广域保护提出的技术保证
通信技术的发展是实现电力系统广域保护的前提之一。通信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迅速的技术之一,以太网正逐步取代工业控制的现场总线。许多地区在高压变电站间铺设了SDH光纤环网,并承载ATM业务,可将信号传输延时控制在4ms以内。
在计算机领域,机群的出现使得低价格、高性能的并行计算解决方案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对超大规模电网非线性动态过程的仿真能力,使得动态安全分析等以前只能离线计算的应用有了在线运行的能力。
2 广域保护的基本介绍
2.1 广域保护的概念定义
相关文献中对广域保护较多使用的定义为:依赖电力系统的多点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对故障进行快速、可靠、精确的切除,同时分析切除故障对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高输电线可用容量或系统可靠性,这种同时实现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功能的系统称为广域保护系统。
2.2 广域保护的应用
从总体上讲,广域保护有三方面功能:保证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实时掌握及充分利用电网的输电能力;提供更准确的电网规划方案。
第一个功能是首要目标。接下来介绍两种实现这一功能的实际应用方式:广域后备保护和广域差动保护。
2.3 广域后备保护
广域后备保护系统可获得电力系统多点测量信息,快速、可靠、准确地切除故障,根据故障切除前后电网潮流分布和拓扑结构变化的情况,判断切除故障可能产生的影响,有选择地预防性措施,使系统从一个运行状态平稳地过渡到另一个稳定的运行状态。广域后备保护是广域保护在当前典型的应用方式。
文献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广域网后备保护系统设计方案,该广域线路后备保护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广域线路后备保护主站系统和子站系统。主站系统由一个保护主站和一个后台监控机组成,安装在省调度中心。子站系统由三个保护子站组成,每个变电站分别安装一个保护子站。保护主站通过光纤网协调管理三个保护子站,根据三个保护子站上传的故障信息进行故障定位并做出动作协调机制,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某个单一元件,而是保护一个区域,故障发生时能避免故障范围的扩大,为一定区域内的输电线路提供选择性好、可靠性高的保护。
2.4 广域差动保护
纵联差动保护是较为理想的快速保护。利用广域信息构成广域差动保护,它可以作为两端差动保护的后备,也可以作为双重主保护中的“一重”主保护。差动保护对各测点信息的同步性有严格要求,因此,如何保证信息的同步采样和同步传输是关键问题。基于GPS的同步采样技术和基于ATM的异步传输技术可以应用到广域差动保护系统中,以保证信号传输的同步性和快速性。而在系统构成上,广域差动保护系统可以采用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结构。[3]
3 广域保护的应用前景
广域保护的可能应用领域如下:系统检测及事故记录、状态估计、各类广域稳定控制系统和自适应保护等。
广域测量技术能够反映系统状态的变化,同时使用不同地点的实时数据,能够减少系统出错的可能性,基于该技术的保护具有自适应性。由于很容易取得广域信息,在故障条件下实时获得故障线路的电流,可根据电网的运行方式实时确定分支系数和距离保护的整定值。这样就可以提高继电保护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实现其自适应功能。
失步保护是传统保护中最难设计的保护之一。将不能同步运行的部分相互解列运行则是提高大电网可靠性的一项重要措施。功角稳定性是同步运行的前提,使用广域测量技术可以获得失步保护功角数据来用于失步解列,这就使大电网失步保护设计迎刃而解。
可见,随着电网效率的提高和市场化的发展,广域保护将被广泛应用,以协调各种保护和自动装置,保证电力系统协调安全稳定地运行。
4 结束语
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是不可避免的,众多学者和电力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将故障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至最小。广域保护一提出,便成为当前继电保护研究的热门话题。它为解决大规模互联电网安全稳定问题提供了新方法,为在电网互联的趋势下配置合理的保护防线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只对广域保护的一些方面进行基本介绍,并未详细探讨。广域保护系统的完善建设还需要较长时间,有待广大学者和电力工作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曾祥君,郭自刚.继电保护的新发展―广域保护.大众用电,2004(8).
[2]易俊,周孝信.电力系统广域保护与控制综述.电网技术,2006(8).
[3]从伟,潘贞存,丁磊,等.满足“三道防线”要求的广域保护系统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网技术,2004(18).
[4]赵勇军,刘沛,罗承廉.等.电力系统新型广域后备保护系统的设计.电力系统,2007(3).
关键词:高职 电力系统分析 教材立体化 视频库和仿真教学软件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电力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从基础理论课、技术理论课通向专业课学习和工程应用的纽带。在内容上它有大量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计算,理论性较强,也有与实践相结合的部分,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由于课程内容与电力系统生产运行过程密切相关,理论性和工程性都很强,不少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和困难。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新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我们对高职院校“电力系统分析”立体化教材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建设。所谓教材立体化的建设是指为了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新教学模式的需要,开发出一套理论与实训结合、书本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适用于高职院校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它不仅仅包括教材、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习题集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料,还应该包括多媒体课件、仿真教学软件、视频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一、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的现状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各大高校力争的目标,现已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高校有清华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但高职院校《电力系统分析》教材的建设工作者未全面开展起来,以往专科教学很大程度上以传授知识为主,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本科压缩型的痕迹明显。而当今高职学院则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按照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建立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突出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进行电力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电力系统分析》教材立体化的建设成为笔者学院努力实现的目标。
二、《电力系统分析》理论教材的改革思路
《电力系统分析》理论教材建设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相关的国家职业标准,始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相关专业对学生从业素质、能力的要求,强调职业教育的特色,理论以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技能的教学,重视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教材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舍弃繁琐的理论和公式推导,引入当前电力系统的各种新趋势(如智能电网、新能源、特高压等)和新格局(我国五大发电集团和两大电网公司),为学生树立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拓宽就业渠道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教材中加入电力系统面向对象的计算机软件的介绍,拉近理论和电力系统实际应用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电力系统调度和运行工作岗位的操作界面的认识。
图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图
为了适应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电力系统分析》立体化教材体系以电气值班员、调度员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从电网基本操作到复杂操作,再到异常和故障处理、系统化的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分别通过电力系统各个工作岗位的初步认识、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的监视与分析和用户电能质量下降的处理、电力系统常见故障分析4个学习情境构成教材内容。通过四个学习情境,每个情景包括若干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电力系统运行、调度的基本技能。
三、利用《电力系统分析》立体化教材加强理论与实训的结合
电力行业是高危行业,从供电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考虑,直接在实际的电力系统中进行各种实验和实践训练可能性非常小。由于建立真正的电力系统实验室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非常高,许多高职院校都没有设置专门的电力系统分析实验室,但电力系统分析又是一门系统性和理论性很强的重要课程,许多学生反应传统教材学习困难、晦涩难懂。那么如何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的《电力系统分析》新型教材体系就成为本文研究和探索的主要方向。
针对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特点,《电力系统分析》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可以利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手段,将原本抽象和繁琐的大量理论知识用仿真软件、多媒体课件、视频库等现代化技术展现出来,最大限度地模拟电力生产的真实工作场景。仿真技术是多门课程的组合体,是现场生产环境的情景再现。仿真教学系统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避免了在现场实验或培训中可能造成的误操作引起的危害,又可以实现生产全过程的运行操作,减少了实验仪器和设备,提高了教学效果。《电力系统分析》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完成后,学生可运用仿真教学软件在实训室或仿真机上学习处理较复杂事故的能力,可以用计算机模拟电力系统中各种潮流变化,用各种手段来调整用户端电压,并能计算或输出电力系统的各种参数等。
首先,我们配合教材中的四个学习情境制作了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效果。
其次,我们还进行了电力系统图片库建设,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各种理论—实训教学积累的素材,对电气设备、电力系统新趋势、实际工作场景、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图片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充实了教学资源。
这次《电力系统分析》教材立体化建设中的一个亮点就是视频库的建立。电力系统分析教材中有一些知识点比较抽象、复杂,光凭书本和简单课件无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和技能目标。学院与企业和软件公司合作,结合当前电力系统的实践和前沿趋势,制作和拍摄了几个《电力系统分析》教材中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对风力发电机之前的认识接近空白,利用实物或现场教学存在很大的困难,我们就制作了教学视频,对风力发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介绍。再如电力系统中的调压是教材中的一个重点知识,它对电力系统中的许多工作岗位都尤为重要。利用改变变压器分接头调压是电力系统常用的调压手段,但学生往往只对变压器外观部分有初步了解,调压机构的内部构造和操作很难掌握。而且变压器是电力生产和运行的关键设备,带有很高的电压,且机构庞大,很难在教学场所进行拆解来让学生认识,所以我们利用“变压器分接头调压机构和操作”视频进行讲解,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还邀请电气设备制造厂家和电力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为学生进行操作示范,如视频库中的“故障录波器的调试”就是这样拍摄完成的。
为了提高学生对电力系统分析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结合能力,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并拓展对电力企业服务和培训的空间,2011年底我们完成了针对本教材配套的“电力系统分析仿真教学软件”建设,开展了对实际电力系统的故障分析仿真和稳态分析仿真的实践环节,这是我们这次立体化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仿真教学软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电力网数学模型、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电力系统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的调整和电力系统的调压、电力系统短路电流计算。“电力系统分析仿真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了实验和仿真的平台,实现了全界面图形化、设备与设备属性资源管理化、操作与设计人性化和科学化。它是在基于电力系统原理结构图基础上的集图形化设计、图形化调试、图形化资源管理于一体的软件,该软件还具有报表形式的输入输出、利用滑块特征型来微调设备参数、运行状态输入与输出的保存等功能。
学生可以利用“电力系统仿真教学软件”和实训指导书对教材中许多环节进行计算和分析,不需要经过大量复杂的公式运算,直接在软件中运行即可得到相应参数和结果,通过显示和输出的结果分析出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从而得出正确的处理措施。
四、结束语
为了检验《电力系统分析》立体化教材的实际使用效果,在制定了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后,我们完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学资料,包括授课计划、任务书、实施建议、引导文、工作单、教师手册、学生手册、习题集、评价表、学生反馈表等。同时我们安排了2011-2012下学期电自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班,按照新建的《电力系统分析》立体化教材体系进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利用工作任务驱动的六步教学法进行实施,并注意充分运用教学仿真软件、多媒体课件、视频库、实训指导书等各种教学资源。实践证明,利用立体化的《电力系统分析》教材体系和配套的新型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教学实施中,学生对《电力系统分析》立体化教材体系使用情况和意见反馈普遍良好。
参考文献:
[1]舒辉.高职《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09(1).
关键词:电力系统 ,自动化, 新技术, 探讨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ower and scientific level and auto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through manual stage, simple automatic equipment stage, traditional scheduling center stage, modern scheduling the primary stage, several stag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ower system automation t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o truly satisfy the production, the life to the electric power quality, reliable and security needs, a single function of automatic device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new time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ituation, to bring in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which have to be automatic detection, with various kinds of decision-making and control functions of the device and through the signal system and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power system each element, local system or the system of automatic monitoring, far away in situ or coordination, and regulate and control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electricity system, stable, healthy oper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echnology of all kinds of modern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ascension of the power system automation control level and comprehensive service benefit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system, automation, new technology, to discuss
中图分类号:TM7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电力系统自动化系统一般是指电力二次系统,即电力系统自动化指采用各种具有自动检测、决策和控制功能的装置并通过信号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对电力系统各个元件、局部系统或全系统进行就地或远方自动监视、协调、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健康地运行和具有合格的电能质量。电力系统自动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电力在生产环节、供应环节的及时、稳定、安全、迅速、可持续,同时也是实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自动化、一体化、节约化、安全化管理的重要核心。纵观社会多种行业的工作流程,我们不难发现,自动化系统的建立无不包含着现代化生产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对于电力系统而言,自动化的生产包含着发电厂、变电站、送电分配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网络覆盖系统等众多环节的综合控制与协调。电力系统自动化是电力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电力行业不断加强新技术引进与应用的突出成就。
2.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正逐步朝着以下方向发展:在控制策略上逐渐朝着最优化和智能化发展;在控制手段上逐渐增加了微型机、远程通信以及电力电子器件的使用;在理论工具的使用上更多借助现代控制理论;在设计分析上越来越多地要求面向多机系统模型去处理问题;在研究人员的组成上也越来越多地需要多工种的联合。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整体发展趋势则是: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等级扩展;由单元件向部分区域和全系统发展;由开环数据传送向主动闭环控制;从功能单一向多功能方向发展;目标的追求朝着最优化、智能化、协调化的方向发展;装置的性能由传统型向数字化、灵活化、速度化等方向发展,具有了更加优越的性能;由以加强运行的经济、安全、效率作为目标向服务和管理的自动化方向发展。在最近的20 年中,随着计算机科学、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电力系统已经成为一个统一体。它的概念内涵不断地深入,并且其外延也不断地扩展,所以,电力系统自动化能处理的信息量逐渐增多,直接可以观测的范围也逐渐扩展,所需考虑的因素也不断增多,其能够主动闭环控制的对象也不断地增多。
3.电力技术新技术的运用
3.1 智能控制技术
要】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为了有效促进电力系统的可靠、安全、长效、经济及稳定运行,本文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现状着手,探讨了各类现代化技术应用发展方向,对提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水平与综合服务效益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新方向
引言
电力系统是一个地域分布辽阔,由发电厂、变电站、输配电网络和用户组成的统一调度和运行的复杂大系统。按照电能的生产和分配过程,电力系统自动化包括电网调度自动化、火力发电厂自动化、水力发电站综合自动化、电力系统信息自动传输系统、电力系统反事故自动装置、供电系统自动化、电力工业管理系统的自动化等7个方面,并形成一个分层分级的自动化系统。
1、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电力系统自动化经历了手工阶段、简单自动装备阶段,传统调度中心阶段、现代调度的初级阶段等几个组成。
1.1手工阶段。在电力工业的起步发展的初期,因为受当时发电、输变电条件以及落后的技术水平限制,一般都采取人工操作的方式在发电机、电器设备的开关设备旁就近监测,控制电力设备的运行。
1.2简单自动化装备阶段。随着生产、生活和量的不断增加,伴着相应技术的有效成熟,电力行业逐渐出现继电保护,断路器自动操作等自动装置,并开始广泛应用。
1.3传统调度中心阶段。这个阶段是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开始设置电网中心一调度电厂,妥善处理电网的异常和事故,保证供电的持续,可知性和经济性。
1.4现代调度的初级别阶段。本阶段初步实现了调度的自动化,出现了远程自动装置,满足了快捷,实时的调度要求。
1.5综合自动化阶段。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电力科学技术的逐步成熟,要想要真正满足生产,生活对电能高质、可知与安全的需要,单一功能的自动化装置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
1.6自动化技术的远程化。传统的RTU在设计上通常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作为系统的硬件平台,并通过扩展测控硬件接口电路。目前随着微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远动终端也在朝着小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1.7自动化技术的分布式。随着能源的日益枯竭,作为一种集约式发展的电力运行方式,分布式发电系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8自动化技术的图形化。全国电力系统联网工程的实施,电力市场运营的启动,EMS高级分析应用软件的完善等,都使得电力系统管理、调度和分析计算所需的信息不但数量巨大,传输路径交叉复杂,而且还要求信息刷新速度更快。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电力系统带来了很多新的技术进步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2、当今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为以下几方面
(1)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2)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EMS( 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3)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 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4)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5)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变;(6)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7)由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效率为目标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3、具有变革性重要影响的三项新技术
1.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而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应用于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多机系统中的ASVG(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自学习功能等。
2.FACTS和DFACTS。(1)FACTS概念的提出。电力系统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输配电技术来提高电压质量和系统稳定性,一种改变传统输电能力的新技术——柔流输电系统(FACTS)技术悄然兴起。所谓“柔流输电系统技术”又称“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技术”,简称FACTS,就是在输电系统的重要部位,采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力电子装置,对输电系统的主要参数(如电压、相位差、电抗等)进行调整控制,使输电更加可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效率;(2)FACTS的核心装置ASVC的研究现状。ASVC由二相逆变器和并联电容器构成,其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压与所接电网的三相电压同步。它不仅可校正稳态运行电压,而且可以在故障后的恢复期间稳定电压,因此对电网电压的控制能力很强。与旋转同步调相机相比,ASVC的调节范围大,反应速度快,不会响应迟缓,没有转动设备的机械惯性、机械损耗和旋转噪声。并且因为ASVC是一种固态装置,所以能响应网络中的暂态,也能响应稳态变化,因此其控制能力大大优于同步调相机;(3)DFACTS的研究态势。DFACTS是指应用于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其主要内容是对供电质量的各种问题采用综合的解决办法,在配电网和大量商业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电力电子控制器。
3.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和动态安全监控系统。(1)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目前应用的电力系统监测手段,主要有侧重于记录电磁暂态过程的各种故障录波仪和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前者记录数据冗余,记录时间较短,不同记录仪之间缺乏通信,使得对于系统整体动态特性分析困难;而后者数据刷新间隔较长,只能用于分析系统的稳态特性。两者还具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点之间缺乏准确地共同时间标记,记录数据只是局部有效,难以用于对全系统动态行为的分析;(2)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是新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与原有SCADA的结合。电力系统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主要由同步定时系统,动态相量测量系统、通信系统和中央信号处理机四部分组成。采用GPS实现的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为相量控制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关键词 电力系统;发展历程;自动化;发展趋势;配电网;变电站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040-02
1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概念和组成
电力系统是变压器、分配、各种用电设备、生产、消费电能的发电机、输送和电力线路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电力系统自动化是指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经济,可靠和安全的运行,并且向电力用户提供合格的电源,从而使用各种具有控制功能,决策和自动检测装置的系统,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与信号系统就地或远方的控制、调节并自动监视电力系统的全系统,局部系统或各个元件。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和运行的可靠性和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电力系统各环节的调度自动化与自动化水平的高低和现代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密切相关。
电力系统自动化根据电能的分配与生产过程主要包括电力工业管理系统的自动化,火力发电厂自动化,水力发电站综合自动化,电网调度自动化,供电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信息自动传输系统和电力系统反事故自动装置等七个方面的内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管理效能与经济效益,保障系统安全运行,保证供电的电压和频率满足要求。
2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2.1自动调节的单项自动装置
20世纪上半期,单机容量不足10万kW,电力系统的容量在500万kW左右。那时的电力系统自动化主要是过程自动调节与安全保护的单项自动装置。当时以汽轮机的危急保安器,电网调度自动调节,发电机电压的自动调节,发电机的各种继电保护,并网的自动同期装置,汽轮机转速和锅炉的安全阀等装置为主。
2.2运用远动通信技术的新型自动装置
50年代到60年代,电力系统的规模由几百万千瓦上升到上千万千瓦,单机容量由不足10万kW涨到了20多万kW,并且以区域联网的形式在经济调度,综合自动化和系统稳定等方面有了新的规定。厂内自动化方面开始采用炉,电和机单元式集中控制。以离线计算为基础的经济功率分配装置与模拟式调频装置开始在系统中装设,远动通信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气液压式调速器,可控硅励磁调节器和晶体管保护装置等各种新型自动装置得到广泛运用。
2.3电网实时监控系统
70年代到80年代,整套软硬件功能齐全的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电网实时监控系统开始出现。采用闭环自动起停全过程控制和实时安全监控的20万kW以上的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开始出现。大坝监测、水力发电站的水库调度以及电厂综合自动化的计算机监控等监控系统开始应用。微型计算机广泛应用与各种继电保护装置和自动调节装置当中。
2.4自动化电力系统的全面化
随着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力系统已成为一个通信、电力电子、控制、电力装备和计算机的统一体(CCCP)。主要表现在配电网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和电网自动化3个方面。
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配电网自动化的进步,配电网的网格化程度随着电网建设的发展越来越高。在我国,光纤通信作为主干网的通信方式得到共识,由馈线终端,子站和配电主站构成的三层结构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在光纤通信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实现馈线自动化,标志着智能配电系统的出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利用多种先进的技术对变电站二次设备进行优化重组,它可以收集比较齐全的数据信息,并且做出相关的分析判断。
现代电网自动化调度系统的核心是计算机。首先,它可以在判断失误或是处理不当的情况下进行自动检测和调度,有效的避免了国民经济损失,同时也对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其次,通过调度自动化的手段实现电网的经济调度,具有发电多,节省能源,供电多和损耗少的优点。最后,可以实现监控电网的运行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从而满足用户计划用电要求,保证电能质量。
3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3.1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并用的SCADA
变电站自动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监控集成与保护系统的发展,实现数据共享。而实现数据共享的主要手段就是SCADA,它把监控与保护功能整合在同一个装置中,把分布式的变电站SCADA 集成到微机保护中,使继电保护所处理的数据与其它一些数据一样,使监控与保护共用一个硬件平台,从而获得明显的经济性。
3.2数字化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各种类型的新型互感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欢迎。根据调查发现,这种受欢迎的新型互感器就是包括二次变换器的一个或多个电流或电压传感器与基本的连接传输系统的电子式互感器。简称为EVT的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与简称为ECT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相互组合就构成了一个电子式互感器装置。它的功能主要包括不断完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和提高技术性能,从而全面促进数字化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实现
3.3 DMS-全面建立配电管理系统
全面建立配电管理系统不仅是适应现代电力系统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对提高电气综合管理水平也有一定的帮助;通过全面建立配电管理系统,管理人员能够清楚的掌握电量,功率,电压和电流等不同的运行参数,随时监控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用电量,而且有利于电力平衡负荷监控的精确计量。
再者,DMS系统通过改变现行的变电值班和运行操作模式,真正实现了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管理方式,从而大大的减少了人员的占用。大大优化了电气设备保护控制,大大减少了大面积停电故障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供电系统可靠性的提高。
最后,通过DMS系统,可以建立快速电气事故处理机制,使故障停电的时间大大减小,从而减少了对生产装置的影响。
4结论
虽然人工智能,通信和计算机等领域的新思想与新技术为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对电能供应的安全,优质,经济和可靠等多个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还有电力系统向自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不断地由向高端和整体的方向发展。区域化、适应化、智能化、最优化和协调化是当今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电力系统自动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霄,李大伟.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职业技术,2008(7).
[2]侯晓音.地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
[3]张柏雄.浅谈电力自动化系统模式与智能保护测控设备功能分析[J].装备制造,2009(11).
[4]屈志鹏,李矿.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现状和发展趋势理性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4).
[5]郑晶晶,刘峻,杨勇,何世恩.甘肃电网无功优化的现状分析和治理意见[A].第八届全国电技术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
关键词:新形势;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概念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领域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检测、调节和控制,系统和元件的自动安全保护,网络信息的自动传输,系统生产的自动调度,以及企业的自动化经济管理等。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供电的电能质量(频率和电压)、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能。
2 主要分类
2.1 电网调度自动化
现代的电网自动化调度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包括实时信息收集和显示系统,以及供实时计算、分析、控制用的软件系统。信息收集和显示系统具有数据采集、屏幕显示、安全检测、运行工况计算分析和实时控制的功能。在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收集信息部分称为远动端,位于调度中心的部分称为调度端。软件系统由静态状态估计、自动发电控制、最优潮流、自动电压与无功控制、负荷预测、最优机组开停计划、安全监视与安全分析、紧急控制和电路恢复等程序组成。
2.2 火力发电厂自动化
火力发电厂的自动化项目包括:①厂内机、炉、电运行设备的安全检测,包括数据采集、状态监视、屏幕显示、越限报警、故障检出等。②计算机实时控制,实现由点火至并网的全部自动启动过程。③有功负荷的经济分配和自动增减。④母线电压控制和无功功率的自动增减。⑤稳定监视和控制。采用的控制方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计算机输出通过设备去调整常规模拟式调节器的设定值而实现监督控制;另一种是用计算机输出设备直接控制生产过程而实现直接数字控制。
2.3 水力发电站综合自动化
需要实施自动化的项目包括大坝监护、水库调度和电站运行三个方面。①大坝计算机自动监控系统:包括数据采集、计算分析、越限报警和提供维护方案等。②水库水文信息的自动监控系统:包括雨量和水文信息的自动收集、水库调度计划的制订,以及拦洪和蓄洪控制方案的选择等。③厂内计算机自动监控系统:包括全厂机电运行设备的安全监测、发电机组的自动控制、优化运行和经济负荷分配、稳定监视和控制等。
2.4 电力系统信息自动传输系统
电力系统信息自动传输系统简称远动系统,其功能是实现调度中心和发电厂变电站间的实时信息传输。自动传输系统由远动装置和远动通道组成。远动通道有微波、载波、高频、声频和光导通信等多种形式。远动装置按功能分为遥测、遥信、遥控三类。
2.5 电力系统反事故自动装置
反事故自动装置的功能是防止电力系统的事故危及系统和电气设备的运行。在电力系统中装设的反事故自动装置有两种基本类型。①继电保护装置:其功能是防止系统故障对电气设备的损坏,常用来保护线路、母线、发电机、变压器、电动机等电气设备。②系统安全保护装置:用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防止出现系统振荡、失步解列、全网性频率崩溃和电压崩溃等灾害性事故。
3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研究方向
3.1 智能保护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对电力系统电保护的新原理进行了研究,将国内外最新的人工智能、模糊理论、综合自动控制理论、自适应理论、网络通信、微机新技术等应用于新型继电保护装置中,使得新型继电保护装置具有智能控制的特点,大大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水平。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多年研究,研制的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能够适用于35~500 kV 各种电压等级变电站。微机保护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2 电力市场理论与技术
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和电力工业技术经济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了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入探讨并明确了运营流程中各步骤的具体规则;提出了适合我国现阶段电力市场运营模式的期货交易(年、月、日发电计划)、转运服务等模块的具体数学模型和算法,紧紧围绕当前我国模拟电力市场运营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3.3 电力系统实时仿真系统
对电力负荷动态特性监测、电力系统实时仿真建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引进了加拿大Teqsim 公司生产的电力系统数字模拟实时仿真系统,建成了全国高校第一家具备混合实时仿真环境的实验室。该仿真系统不仅可进行多种电力系统的稳态及暂态实验,提供大量实验数据,并可与多种控制装置构成闭环系统,协助科研人员进行新装置的测试,从而为研究智能保护及灵活输电系统的控制策略提供了一流的实验条件。
3.4 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培训仿真系统
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培训仿真系统是针对我国电力企业职工岗位培训的迫切要求,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最新成果和传统的电力系统分析理论相结合,利用专家系统、智能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是进行电力系统知识教学、培训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本系统设计新颖,并合理配置软件资源分布,教、学员台在软件系统结构上耦合性很少,且系统硬件扩充简单方便,因此学员台理论可无限扩充。
3.5 配电网自动化
在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ndlc、配网的模型及高级应用软件pas、地理信息与配网scada 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其中,ndlc 采用了dsp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高了载波接收灵敏度,解决了载波正在配电网上应用的衰耗、干扰、路由等技术难题;高级应用软件pas 将输电网ems 的理论算法与配网实际结合起来,采用了最新国际标准IEC61850、IEC61970CIM公共信息模型;采用配网递归虚拟流算法进行潮流计算;应用人工智能灰色神经元算法进行负荷预测。
3.6 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对在线测量技术、实时相角测量、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理论与技术、小电流接地选线方法、电力系统振荡机理及抑制方法、发电机跟踪同期技术、非线性励磁和调速控制、潮流计算的收敛性、电网调度自动化仿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基于柔性数据收集与监控的电网故障诊断和恢复控制策略、电网故障诊断理论与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非线性理论、软计算理论和小波理论在电力系统应用方面,以及在电力市场条件下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的新理论、新模型、新算法和新的实现手段进行了研究。
3.7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结合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将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以及进化理论应用到电力系统及其元件的运行分析、警报处理、故障诊断、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实用研究。在上述实用软件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电力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的智能化水平。
3.8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开展了电力电子装置控制理论和控制算法、各种电力电子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灵活交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的微机控制技术、动态无功补偿技术、有源电力滤波技术、大容量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和新型储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
电力系统的运行正常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因此,要注重保障电力系统可以正常的运行。而保护电力系统的主要装置就是继电保护装置,该装置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能够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在电力系统出现运行故障的时候,其可以及时有效的对出现问题的区域做出判断,并对故障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以保障电力系统可以正常的运行。而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也逐渐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使得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1 继电保护自动化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为了保护电力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或者在发生问题时能够及时的发现和解决,技术人员对电网系统设置了继电保护装置,维护了电网的正常运行。而最新技术下产生的继电保护自动化则更加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会在电网系统发生问题时,立即予以发现,然后自动采取相应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报警信号、跳闸等。如果有必要,这种装置会把故障部分进行隔断,避免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对一些比较简单的故障继电自动保护化装置也可以直接予以解决。
继电保护装置通常由引脚,线圈,衔铁,触点等构成。在自动化的电网实际运行中,它对于发电、配电、输电等电气设备的监控,都是由传感器来完成的,并且结合网络系统来采集和整合监控数据,然后把获得的数据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收集、整合,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在新型的自动化继电保护系统中,主要通过监控系统,讲被保护对象所有的电气量信息以及与其关联节点的其他节点的运行状况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实时对相应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功能和保护定值进行修正、调整,确保保护装置能够适应灵活变化的情况。
2 继电保护自动化的特征
继电保护在实现自动化后,依据其适用的范围以及工作的原理,可以有效的得出其所具有的特征,包括灵敏性、可靠性、快速性以及选择性,下面就对继电保护自动化所具有的这四种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
2.1 灵敏性
继电保护有其保障的范围,在这一范围内,电力系统如果出现任何的故障问题,继电保护装置都可以根据灵敏系数来对所发生的故障问题进行分析,及时的找出故障问题出现的区域,从而使得电力系统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维护,进而保障其运行的安全性。
2.2 可靠性
继电保护都有其实际的应用监督和控制范围,在该范围内,如果电力系统出现的运行故障,那么继电保护装置就会对该故障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而不在该区域范围之内,电力系统出现了故障问题,则继电保护装置就不应该进行误动,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继电保护自动化应用的可靠性。
2.3 快速性
所谓的继电保护自动化快速性,就是指其能够及时的发现电力系统运行时出现的故障,能够尽快的对所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解决,从而降低故障问题对电力系统的损害程度,进而保障电力系统可以正常的运行,以延长电力系统的应用寿命。
2.4 选择性
电力系统中通常都会设置继电保护装置,该装置能够对电力系统中出现的故障问题危害程度进行有效的判别,从而确定故障点,并及时的将故障点进行切断,这样可以使得原电路还可以正常的运行,从而就可以降低故障点对电力系统线路造成的损害,进而保障了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使得电力网络能够在正常的状态下保持健康的运行。
3 新时期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自动化的影响和挑战
在我国,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水平并不高,原有的继电保护装置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不利于先进的继电保护装置的推广和应用,不利于我国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想使得我国的继电保护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就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能够极大的研究的力度,对原有的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改进,大力的引进先进的智能化以及信息化技术,从而实现继电保护自动化。继电保护自动化的实现,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网络的运行质量,而且还能够有效保障电力网络的运行质量,推动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电力系统也在逐步的迈入到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行列,我国的电力企业开始将各种新型的设备应用到电力系统中,虽然这样能够有效的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质量,但是也使得电力系统出现故障的几率在某种程度上相应的增加,这就对继电保护的要求相应的提升。为了保障电力系统可以正常的运行,就需要对继电保护装置的相关技术水平进行合理的提升,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主流趋势,适应电网系统的发展要求,从而保障电网系统可以正常而高效的运行。
4 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
继电保护的技术发展道路已经越来越明确,就是智能、数字、网络,并通过信息处理技术将数据整个在一起。
目前继电保护技术正在朝着智能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发展,适应了智能电网的技术水平要求。在以往的继电器使用中往往有一些问题,表现最明显的问题是系统的定值计算与管理系统定值分离,这种分类导致了数据的不准确,给操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同时比较容易产生较大的失误。因此技术人员加入了智能化概念,就是通过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等控制手段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控制,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因此,数字化的继电保护装置在人工智能的控制下建立了继电保护网络,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了对于继电保护装置的控制,也加强了对于电网系统的监测与故障处理,是未来继电保护装置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束语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电力网络系统也逐渐实现了智能化,智能电网由此诞生。而在智能电网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传统的电力系统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为了保障电力系统可以正常而安全的运行,相关的工作人员开始将继电保护技术应用在电力系统中。但是,我国对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该技术的应用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想使得该技术可以得到有效的应用,就需要相关的人员能够不断的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频率的更新,从而实现继电保护的自动化,以推动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勇军,赵玉梅.智能电网中的继电保护技术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23).
[2]李强.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设备行业统计分析[J].电器工业,2009,2.
【关键词】电能整体计量 配电网 10KV电压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电能整体计量工作中采取信息化的技术方法已成为时展的一大趋势,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电能计量的工作质量。由此可见,在信息化的时代下,采用新型的整体计量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电能整体计量效果。其中,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方法,其在实际生活中已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从而也为电力系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面首先对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概念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进而探讨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及其具体的设计,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人们对此技术设备的认识与了解。
1 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概念
在社会科技的发展过程中,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是一种新型的技术设备,其是烟台东方威思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而取得的一项良好的作业成果,如今该技术成果已在多项高压电能计量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性突破,并且在发明专利的基础上推出了新型电子式互感器计量器具,从而为电能整体计量作业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对于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来说,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点,如测量准确、耐候性强、可靠性高、质量轻、体积小、安装简捷等优点,其都在一定程度上为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应用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条件。此外,在实际生活中,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也是常规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替代品,其也是一种常规的用电压互感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经常与普通的电流互感器和电能表配套,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现有环网柜各分支线路供电状态监测及供电电量计量的作用。其中,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主要由电缆附件接头、电阻分压器、电源模块组成、电子转换电路、输出接口、接地端子等部分组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
2 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成果,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在运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点。下面主要对该产品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2.1 准确度高
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能整体计量的准确性,该设备一体化的设计与无二次环节的技术要点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式高压计量装置整体计量存在的误差问题,从而也为该项计量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条件,通过采用创新技术可以使高压电能表有效地实现了宽量程和宽温度范围的准确计量。
2.2 使用方便
现代化的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与传统的电压互感器相比较的话,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优势,而这样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该装置的使用效果。在实际作业过程中,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实现了装置的小型化特点,因此在使用与管理维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
2.3 安全性高
在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有效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促进电力系统发展的核心内容。对于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来说,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该设备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电容分压取电、电阻分压采样的模式,从而从源头上避免了传统式的电磁式互感器所存在的故障隐患。此外,该设备的内部设计了熔断器,因此即使在实际过程中发生故障,其也可以及时地将设备与电网隔离,从而有效地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3 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
3.1 绝缘设施的设置
对于10KV的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来说,为了有效地满足设备的绝缘需求,则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利用环氧树脂、绝缘油等物质,以有效地将绝缘物质填充于互感器中电气一次与电气二次线路之间,从而满足两者之间的绝缘要求。对于传统式的电能计量装置来说,其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点,致使设施体积与重量过大,从而给设备的正常使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则是一种原理不相同的绝缘技术,其使用了智能电路的设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设备的总体积与总重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设备的使用带来了较大的便利。
3.2 传感器设施的设置
在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中,为了有效地获取电压及电流信息,则需要设计相应的电压及电流传感器。其中,电压传感器在电能整体计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电压信号是由其在相间传感器中的分压器路获得的。通常情况下,为了有效地保障高压电路的安全,人们会将各个电容使用串联法连接起来,从而保证电压在每一个电容中进行均匀地分布,以防止产生一定的安全事故。同时,对于电流传感器来说,在进行电流计量作业时,人们可以用体积较小的精密电流传感器,该种传感器不仅可以准确地进行计量作业,且还能实现设备的长时间运行,从而有效地提升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稳定性与精确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的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WEVT系列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对于有效地进行电能整体计量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人员应对此给予一定的重视与关注,并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充分发挥新型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建伟.电能整体计量思路在10kV配网中的体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5):97-98.
[2]侯凤山.10kV配电网的电能整体计量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4(09):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