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19: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创业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创业;医疗器械;市场调研
一、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在医疗器械营销
人才培养中的定位2012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1500亿元,近10年复合增长率为21.3%,远超发达国家。医疗器械营销人才占整个医疗器械行业人才需求数的38%,优秀的医疗器械销售人才被称为“医疗器械销售工程师”或“产品技术专家”,其必须具有专业的医疗器械产品知识背景,并以系统的、专业的营销方法或手段创造、沟通与传送价值给客户,满足客户特定需求成功获取订单。70%以上的医疗器械行业企业认为,市场调研能力是医疗器械营销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将市场调研技术与医疗器械行业特色紧密结合,是医疗器械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并具备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调查意识、市场调查方法、数据处理与资料综合处理、报告撰写以及高效报告市场调研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每个市场调研项目,都如同一家独立的市场调研公司为组织客户所提供的完整调研服务。由此可见,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的设计是以创业为导向,把每一个项目视作新创立的市场调研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帮助客户进行市场环境、消费者需求、竞争对手和市场销售策略的调研。既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服务意识、独立自主开展项目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又实现了校企的深度合作,增强企业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使课程教学更接近工作实践。
二、高职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
(一)传统的高职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职市场调研课程的传统教学主要沿用本科学院的教学模式,即沿用统计学知识体系的整个框架,侧重市场调查资料的分析统计:将侧重点放在描述统计,接着介绍抽样分布,推断统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模型、指数与预测等),教材集中于分析功能的理论知识,使高职营销专业学生学习的难度很大,逐渐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高职市场调研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教学照搬本科院校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应用。目前高职高专市场调查教材市场上,大多沿用本科院校的同类教材,即使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课教材,也是以统计学知识框架为主导。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中把与市场调研相关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步骤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再加上高职学生本身的数学功底比较薄弱,导致学生在填鸭式的教学中似懂非懂了调研的一些基础理论,如步骤、调研问卷的设计原则等,但是却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后续的工作中对市场调研并不能很好的开展。2.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程度差,忽略了知识的迁移和实际应用。市场调研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课程,但在实践中必须为不同行业企业解决具体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由于自身专业所限,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忽略与学生所学专业之间的联系,不能对不同专业、不同授课对象做到因材施教。他们往往在本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么主动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要么改头换面,引进一些通用案例,增加一些强化性练习题目,谓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但普遍不具备实践意义。3.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市场调研不像市场营销有大量的案例,如果教师没有从事过完整的市场调研实践工作,就很难在教学中引入丰富的市场调研案例,甚至因为行业特点的不同误导学生。目前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属于被动接受。另外,数据分析与预测等内容更加枯燥,单纯依靠教师讲授,学生学起来极其费力。关于“你认为市场调查课程对你的专业有用吗”这一问题有99%的学生认为有用,但只有不到5%的学生选择“学到了相关知识”,只有不到1%的学生表示“对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感兴趣”。这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一方面认识到市场调查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对其中的统计分析知识畏惧和厌倦。因此可以得出:推动学生围绕某一项目进行市场调研的实践比单一理论教学更好,即学生分组开展市场调研。但由于在调研过程中,缺乏监督、辅导和严格的细节考核,学生从撰写调研方案、到具体调查问卷的设计、抽调样本的选择等都可能存在着误差,从而使市场调研项目流域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学习到调研技术。4.教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师资也缺乏调研行业经验。校企合作对企业缺乏实质利益,往往导致企业参与教学流于形式。相关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缺乏行业实际项目的调研经验,无法准确把握行业市场动态,为市场调查进行全面的策划,学生也无法开展与行业企业相关的市场调研实践项目等。这进一步导致了市场调研课程在教学上是泛泛而谈,重理论轻实践,与行业无法结合,调研技术单一化、技术方法层次不丰富、适用性比较差的困境。
(三)创业导向的高职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的设计
大学生创业不是现有企业岗位的竞争者、填充者,而是通过创办新的现代企业,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并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贡献。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的设计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创新课程教学目标、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设计、加强校企合作,创立以公司运作模式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促进高职学生具有科学的创业意识、对创业项目进行科学调研和决策。1.契合行业特色,创新课程教学目标。医疗器械行业企业对医疗器械市调人员的能力需求有:能掌握系统的统计分析知识、理解并熟悉市场调查的流程、能熟练运用市场调查的调查技巧和方法、能准确地进行市调报告的撰写以及向客户进行报告展示讲解的能力。其中,前两点是传统的市场调研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后两点则更强调学生能成功开展市场调研项目和把调研结果用书面语言面对面向客户展示的能力。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要求学生能全面了解市场调研的工作流程,掌握市场调研的理论与方法,成功开展医疗器械行业项目的调研,培养学生的寻找市场机会,成功开展市场信息调研,并对调研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研报告,为企业管理者及毕业创业提供决策建议。2.以公司运作模式为主线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市场调研必须以真实市场调查作业流程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整合,确定市场调研问题、设计市场调研方案、组织实施市场调研、形成调查结果等“四大项目”,然后进一步分解成组建调研团队、认知市场调研、界定调研主题与内容、设计调查表、选择调查方式与方法、撰写与宣讲市场调研方案、组织实施市场调研、整理分析调研信息、撰写与提交市场调研报告等“九个工作任务”,明确每一个项目和任务应达到的知识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等具体目标。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教学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课程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多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6~7个人,组建项目团队,每个项目团队分解为项目管理经理、研发部、访问部、数据分析部以及客户沟通部等。每个项目小组根据医疗器械企业客户的要求,进行市场调研问题分析和确认,设计市场调研方案,组织深度访谈的问题和设计市场调查问卷;市场访问部具体进行样本抽调、进行市场调查和调查有效性确认;数据分析部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和分析,根据调研结果形成市场调研结果的确认;客户沟通部和项目团队成员一起形成市场调研报告,并由客户沟通部向客户进行调研报告展示。每一部门工作的开展必须经过项目经理的批准和其他小组的审核或知会确认。以市场调研创业公司运作模式为主线开展的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实践有效地带动了学生用课堂所学的市场调研理论和方法,结合行业企业需求,按照市场调研的项目过程,积极主动地进行项目的开展,同时以市场调研公司的运作模式进行项目小组成员的分工,将课堂教学、学生知识学习、课内外的实践以及行业需求进行了紧密结合,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贯穿。3.利益共享带动校企深入合作。无论是行业企业参与课程教学目标设置,参与教材编写,还是给学生提供毕业实习机会,他们都比较被动,因为企业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利益回报。在医疗器械市场调研的课程教学中,可以成立校企紧密合作的市场调研公司,企业提供较少的项目服务费用,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企业委托的市场调研项目,项目小组对企业调研项项目进行分析、寻找要解决的问题、设计调研方案、开展市场调研并将调研报告进行客户展示,提供客户最满意的调研方案,并把相关建议提交给客户。该课程在教学中曾尝试为广州旭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广州纽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和广州和茂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做产品推广、私家看护等市场调研项目,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将市场调研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同时给企业提供了一手的市场资料,实现了校企双赢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陈学忠.以“349能力链”为基础的高职市场调研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2(6).
[2]李宏宇.市场调研与预测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6(4).
[3]朱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企业需求情况调研[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
[4]谷献晖.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J].继续教研研究,2012(4).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从上至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哪些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等组成。基础性素质主要指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也就是我们国家教育方针一直倡导的“德、智、体、美、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文明程度、法律法规的遵守。智力素质主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身体素质包括心理和身体健康两方面,他是保证其他素质完成的能力,是人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审美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包括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劳动素质是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得已体现的必要条件。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是指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脚踏实地、勇于向前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只有不同程度地具备以上各点才能叫做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亲眼目睹了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的原则更加科学合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思想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好;学习意愿高,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强;团结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际上这几点与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如果没过关,也就是说没有思想道德这个“1”,其他也就全是“0”了,如果没有这个“1”,有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不只是“0”的问题了。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是用人之道。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具备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水准,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学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较好平台。
三、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这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不同侧重面体现了对学生以上内容的训练。本文对我校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调研发现,学校参与和举办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参与的学生以二、三年级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又没有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究生的压力,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占总参与人数的80%以上。而参与大创活动的学生,我院统计的结果,占学生总数的20%,相对受众面较小,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先不陈述。从参与的学生的表现及这些学生后期做毕业设计情况看,他们的能力都比不参与的有很大提高。举一个项目实例,前年我指导多功能健身娱乐摇篮项目,这个项目由两名学生提出,找我作为指导教师。他们的主要创意是想利用人脚蹬自行车的运动带动一个小摇篮摆动。主要设计意图是为了减轻老年人照顾第三代的辛苦,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想法很好,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动手设计,而是给他们二个星期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写出调研报告,此项任务目的是让其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的程序上首先应做适当的社会调研,同时也训练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及把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输给别人且让别人能够接受的能力,以及收集到改进意见,从中训练其能否合理接受客户建议的能力。通过调研他们在我的指导下结合调研时客户的建议进行改进,摇篮换成了摇椅,但这样增加了机械设计的复杂度。接下来的任务是他们要确定项目组成分块,每一块需要什么样的人及人数。选拔参与学生时,他们先到所需专业的班级发广告,面试时由他们主持,我旁听,最后讨论定人选,这一项任务主要训练他们选人要把握基本原则。确定好人选及各自分工后,他们又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开发成本,然后根据学院的经费支持情况调整设计方案。经过几轮的反复最后确定设计研发方案。在几次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们训练了良好沟通能力及财务预算能力。通过这一项目的完成,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么多年指导下来,学生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经验和教训是成长的最好老师,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四、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对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培养其创业能力,这方面各高校没有系统的训练,如何克服师资不足及教师在这方面训练不足,且各高校条件不一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较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主动加强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各校、学生及教师对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重视且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果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主动对其加以训练,将来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既缺乏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就更别谈创业的可能了,因此学生步入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就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由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但是很多高校这方面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也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精力投放到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各高校应从培养计划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同时,引进或培训在编教师,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调整我们的培养模式,结合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多种培养模式,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的经验是增加一门相关理论课程及综合实训环节。把毕业设计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专业比赛项目相结合,把毕业设计分块制,团队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受众面广,有目标、早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分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学院支持并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经验丰富了,课堂中的实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身教大于言教,学生参与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对他们了解专业知识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更多的是检验他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更多的需要教师言传和身教。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与时俱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能够在踏入社会后用的到、效果好的创新创业技能。
社会实践也是锻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访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义务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献爱心、筹集善款善物寄送偏远山区和受灾群众等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义务奉献精神。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进步之魂。要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科技大国、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等伟大梦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已成为时代进步的希望和灵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业管理;教学策略;探析
“创业管理”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创业理念、把握市场机遇、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并打造完美的创业团队。[1]
1.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创业理念教育
创业理念是创业实践的前提,创新性的创业理念可以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积极指向,便于创业者整合资源,增强企业的优势。为此,创业理念的培养应该成为“创业管理”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创业理念的核心在于其创新性,富有创新性的创业理念是企业与创业者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为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创新的创业理念。在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某个商业环境为基础,通过头脑风暴法的形式,提出创业理念。学生通过提出创业想法,并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能够从新的视角对商业理念进行思考,激发出创新性的创业理念。与此同时,教师在创业理念的培养中,还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创新思维训练的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训练与培养,从而使他们拥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2.丰富商业案例的教育资源
商业案例是创业教育的支撑,离开商业案例,“创业管理”课程容易沦为枯燥无味的纯商业理论课程。为此,教师在优化“创业管理”的课程教学中,要善于丰富商业案例资源,为创业教育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在选择案例方面,教师应该着眼于全面性,尽量从不同视角选择相关的案例,对理论教学进行补充。另外,教师在开展“创业管理”课程中,对于案例的利用不能简单用于举例,还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创业案例,供学生进行分析。[2]
3.理论教育与企业调研学习相统一的课程教学模式
“创业管理”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课程,意味着该门课程教育不应该简单地定位为课堂教学。[3]为此,在开展理论教育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当地著名的企业进行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加深对企业组织架构与运营模式的了解。在进行企业调研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创业管理”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在企业调研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并在观察后,将自己的调研心得、结论形成企业调研报告。这可以让学生在进行企业调研过程中,结合企业管理经验,了解创业理念。
4.以团队为单位的创业知识学习模式
创业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需要团队协作。在开展“创业管理”课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此,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与课程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团体活动,这便于让学生在创业知识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
5.侧重于创业技能评价的课程评价模式
教育评估是创业课程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对于了解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创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技术性,这就决定了“创业管理”不能单纯采用理论知识考查的形式。基于创业的应用性特点,教师在进行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应该侧重于进行创业技能的考查。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结合课程所学内容,撰写商业计划书,并现场进行展示。商业计划书是综合反映学生创业知识与技能的作品,通过对商业计划书内容与展示情况的了解,教师能够对学生课程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创业实践,在实践训练中,进一步学习创业知识与技能。教师可以以创业实践的成效,对学生进行课程评估。
作者:罗列 单位:汕头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宏远,杨淼,徐永其.“创业管理”课程“1+1”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3):62-6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市十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宗旨,立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的创建原则,团结奋进,创新创业,跨越发展,努力提升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水平,为建设和谐机关、和谐**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评比范围
委机关科室、所属事业单位及协会。
三、评比标准
1、理论学习好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注重培养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为人民服务能力和改革创新的能力。积极参加委里组织的政治业务理论学习,科室有学习计划,自觉安排科室学习和自学,学习笔记数量达标,学习内容涉猎广泛,学习心得体会联系工作实际,调研报告质量高,对实际工作有指导借鉴意义。
2、文明办公好
塑造“自强不息、创新创业、开拓开放”为主要内涵的城市人文精神,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健康风尚。在实施机关“靓化工程”活动中起模范带动作用。办公环境整洁,物品摆放整齐。工作人员衣着整洁、大方,言行得体。为服务对象提供热情、耐心、周到、高效的服务。
3、工作作风好
依法行政能力和勤政服务能力强,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政务诚信度好,经常深入基层聆听服务对象的建议和需求,做到规范服务、诚信服务和文明服务。热心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认真执行“市人口计生委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六项制度”、行政问责制和治理机关庸懒“五不准”制度。严格执行考勤制度,科室干部出勤率高。
4、团结协作好
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科室内部及科室之间讲团结,顾大局,工作不推诿、不扯皮,雷厉风行,密切协作,相互支持。集体荣誉感强,积极参加全市和委内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发挥骨干作用,参与率达100%。
5、创新业绩好
干事创业成为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和导向,培养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队伍。科室年度目标明确,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坚持开拓创新,有新举措、新发展,成效显著,业务工作位居全省先进水平。
6、廉洁自律好
干部职工综合素质高,党员干部注重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具有为基层、为育龄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认真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形成讲道德、重修养、尚清廉的良好局面。
四、评比办法
1、市人口计生委文明单位建设领导小组及治理机关“庸懒”专项行动检查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各科室、事业单位工作纪律、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和抽查;对工作效能、工作业绩和参加学习等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并认真汇总、记录检查和评价结果,每季度进行综合评定。
2、文明科室每季度评比1次,每次评比文明科室标兵2个(行政、事业单位各1个)。文明个人标兵每年评比1次,年终结合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年度考核进行。
每季第1个月5日前评出文明科室标兵,并授予流动荣誉标志。
3、学习笔记实行主管领导月批阅制。每季度由主管领导推荐,评选一本优秀笔记在全委干部中进行传阅,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微商;校园创业
一、互联网+与微商的发展背景分析
微商是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和微信平台的快速发展而诞生的新兴行业,2015年年底微商的从业人员已突破千万。但从2011年萌芽发展至今,微商的定义一直存在着争议,就大众理解来解释,微商就是指通过微信这个渠道进行商品服务的展示、销售。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政策支持下,互联网+与微商的结合应该是大势所趋,催发着微商行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016年3月腾讯公司了第一季度的业绩报告,在这份《微信数据化报告》中显示,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正是微信活跃度及微信用户的快速增长,使得微商又一次开始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二、大学校园微商现状
微商因其进入门槛低、成本小、操作简单、交易方便灵活等因素,吸引着大批有意愿创业的年轻人,根据非官方统计,在这庞大的微商从业队伍里大学生成为新秀,有近3成的大学生有意愿通过微商创业。然而,由于大学生对于国家倡导的“创新创业”理念理解不深,学校对于大学生的“双创”宣传不到位等因素,广州工商学院的学子在面对微商创业这一机遇时却没有牢牢把握,零基础却盲目跟风的情况屡见不鲜;更甚是扭曲、误解微商创业的含义,打着创业的旗号,做着违纪违规的事情。
(一)被动微商创业,盲目跟从成风
广州工商学院以“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目标,一直非常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倡导下,极力营造良好的“双创”校园氛围,通过组织或参与各项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网络培训、创业培训学术讲座等形式,向学生灌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想。学生们被动地接收着各种创业知识,当互联网上“90后大学生月入上万、80后白领半年买房买车”等消息漫天飞舞时,他们毅然地选择了加入微商的大部队。然而这些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创业目标,也不了解自己的创业方式,基本上都是受到网络吹嘘广告的影响,看到身边的同学朋友在做,自己也尝试着做。
(二)以微商为主,生存艰辛
从微信朋友圈的活跃度不难看出,广州工商学院学子们的微创业热情非常高。但根据观察,学生们的微商方式非常有限,营销方式非常传统,他们基本上都是某一品牌或是某几个品牌的产品,的商品几乎都是鞋子衣服化妆品,赚的都是价和销售价之间的差额,利润空间非常小。再者,学生对于所谓的“品牌商品”了解不多,该品牌的商品质量如何、售后服务如何、营销策略如何,学生所知甚少,在面对校园有限的客户群体,无法保障自己商品“物美价廉”的情况下,难以在激烈的竞争脱颖而出。同时,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商品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知之甚少,往往停留在反复刷屏,不断转发广告商准备好的“PS美图”及毫无营养的广告语阶段,缺乏创新,难以引起客户们的关注,生存状况艰辛。
(三)朋友圈贩卖商品等同微商创业,不良行为充斥校园
“微商创业”一词,一度成为广州工商学院讨论热度最高的网络语言,但却有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去了解和研究何为“微商创业”,不少学生把朋友圈贩卖商品等同微商创业,在他们眼中只要能赚钱什么都可以卖,只要是通过微信平台的交易都属于微商的范畴,从而衍生出了广州工商学院特殊商业文化。朋友群卖零食、卖生鲜食物、卖手工食品、卖烟酒等应有尽有,更是利用买二送一搞促销、扫二维码添加送礼品、送货上宿舍便利服务等方式把生意直接做到了学生宿舍门口。更有甚者把自己都摆上朋友圈进行营销,卖身体、卖时间,以“代上课、陪聊天和陪玩”等形式提供另类的服务。这些行为本质是违纪违规的,却被他们冠以“微商创业”的旗帜,视图蒙混过关,走学校管理的漏洞,大摇大摆走进校门、走入宿舍。
三、树大学生正确创业观,抓“互联网+”机遇
(一)以“德学”思想为核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的高速发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大更广的平台,但同时虚拟网络也为大学生带来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诱惑,因此,学校在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必须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是广州工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行动指南,坚持“德学”教育培养广州工商学子们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才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端正自己的创业态度,真正了解到和深刻认识到国家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深层含义。
(二)优化学校教育机制,落实“双创”优惠政策
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落实,高校是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学校完善的教育体制是该项政策落实的关键。目前来看,广州工商学院的校园创业氛围非常浓厚,不单是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高涨,各类型的创业大赛、创业沙龙、众创空间等也为学生搭建非常多的平台,但这远远不够。学生有热情、有想法,却缺少了系统理论学习,这需要学校的教育改革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落实国家的“双创”政策,让自主创业的广州工商学子真正享受到各类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资源,以及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并享受到各地区、各高校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学习资源,在校园内实现教育教学带动创业。
(三)加强网络监管,净化校园歪风,还微商创业之本质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衍生出了许多的新媒体技术,微信正是最大的受益者,这同时也催发着微商的蓬勃发展。但正是网络监管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才使得网络安全的形势日趋严峻。微商的进入门槛低,简单的几步操作就可以通过注册认证,因此各式各样的公众号、订阅号、微商群等充斥着整个广州工商学院,随便一个学生都可以建立并用于经商。国家在推进大学生“双创”的过程中,应该要注重网络创业的监管,明确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职责,坚决打击和取缔各种违纪乱象,还大学生一个有序的网络大环境;高校也应该建立自己的网络监管部门,指引和教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技术,净化校园歪风,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服务师生。
四、结束语
大学生的微商队伍越来越庞大,高校里的校园微商将不再是个别现象。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观,是各高校贯彻落实“双创”政策的关键,也将会是高校就业指导永恒的话题。(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参考文献:
[1]翁矗哲.基于微商的发展现状管窥微商未来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5年1月.
关键词:项目孵化;课赛融合;教学改革;电子商务
2016年12月,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和发展改革委三部门印发《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电子商务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电子商务“双创”催生规模化就业新领域、“电商扶贫”开辟“脱贫攻坚”新途径。同时部署了17项重点工作任务,其中第11项 即为“电子商务人才体系建设行动”,并要求各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创新意识高、执行能力强的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同时,根据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和赢动教育联合的《2018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50%企业亟需淘宝天猫等传统运营人才;54%企业亟需新媒体、社群方向人才;32%企业亟需美工、视频制作等技术性人才;32%企业亟需推广销售人才;16%企业亟需供应链管理人才;33%企业亟需复合型高级人才;17%企业亟需产品策划与研发人才。各高校作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正迎接 着巨大的挑战。从调查数据分析,运营人才、互联网营销人才、高级复合人才是目前企业亟需的专业人才,而每年举办的《三创大赛》与企业需求一致。本文将大赛项目与《网络营销》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孵化互联网项目,同时通过实操项目, 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转化。
一、《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经验丰富且熟知各类互联网营销渠道的专业教师。网络营销是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促进销售。因为互联网营销环境多变,且随着科技的进度,每年都会出现很多新媒体渠道。这需要专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专 业技能,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各类新型渠道的特点、优势,并且能够进行实际的有效的利用。(二)教材教学内容更新时速落后于互联网营销渠道发展。目前课本教材内容虽然涵盖了互联网大部分主流营销渠道,但是因为互联网营销环境更新速度极快,各类新媒体营销方法 层出不穷,教材内容的丰富与编撰,不能及时入课进行教学;同时,对于教材的更新也存在一定难度,它不仅要求作者熟悉新媒体渠道,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实战运营经验。(三)学生缺乏系统性的营销实践。互联网平台是开放性的平台,学生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实践。但因为课本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即使有部分实践内容,也是零散不成体系,导致学生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实践锻炼。
二、《网络营销》课程“项目孵化+课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
(一)“项目孵化+课赛融合”的课程模式改革。“项目孵化”是指在《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创意、创业能力,寻找与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蕴含互联网基因的项目。并将项目融入课堂,通过所学内容,完成项目的筹划与宣传推广,从而让学生以自己的项目,系统化地在开放性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实践营销推广,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课赛融合”是专业课程与技能大赛相结合,传统模式是上完课后选择部分学生进行技能培训。通过课赛融合,可以充分利用课程的孵化项目,选拔优秀的项目参加《三创 大赛》,不仅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可以进行系统性的实践,同时还能让学生在课程内产生的成果转化成实际的参赛项目。《网络营销》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以任务为导向,将《三创大赛》的创新创意创业电商项目、市场分析、项目策划、营销模式搭建、实践营销 推广等内容融合到课堂中,培养锻炼学生网络市场分析、消费者分析、4P策略制定、网站营销、网络推广等等技能。并凭借开放互联网平台资源优势,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结合。以微信营销模块为例,在课堂讲解完微信营销各项理论知识后,以具体任务形式,让学生 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比如让学生为创意项目搭建一个微信公众平台,详细介绍该项目,并要求进行微信运营吸粉,达到指定的粉丝量,以此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实践技能。(二)课程教学形式改革。第一,项目是以一个团队为单位进行,故而在开课的时候即会对全 班同学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成员在4~5人左右,并确定小组长,所有的课程内容与实践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此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与责任心。以网络市场调研模块为例,单个学生要想利用互联网资源,完成信息收集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以小 组为单位,小组经过仔细讨论研究,明确调研内容与方法,并将调研任务进行细分,每个人负责一个小任务,最后进行数据汇总、数据分析,完成调研报告。第二,按照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组织优秀小组进行经验总结分享,各小组进行学习;存在问题的小组则进行复盘,全体成员进行问题分析,最终找出核心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也将以实际的互联网项目进行展示与分析,让学生以不同角度的身份进行分析(如以管理运营者和消费者身份),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三)课程考 核方式改革。《网络营销》是一门考查课程,注重过程考核。考核方式以平时成绩40%和项目成绩60%相结合。平时成绩包括出勤(10%)、课堂表现(10%)、作业(20%);项目成绩为小组成绩,根据每次具体任务在互联网平台实际完成指标给分(如关注量、转发量、咨询量等) ,从而将考核方式变化为实践考核,不仅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同时也能检验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结语
电子商务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将“项目孵化+课赛融合”与《网络营销》课程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新意识,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结合,并充分发挥课赛相互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调研思路
根据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调查问卷,走访顶岗实习学生及其顶岗企业,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形式掌握了解其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行业专家及毕业生对该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以分析总结,最终形成专业调研报告。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才需求状况、行业发展趋势、人才结构、素质要求、岗位技能要求、证书及其他要求等。
二、调研方式
(1)现场调研:走访企业和顶岗实习学生。
(2)调查问卷(二维码)。
(3)电话、QQ、微信调研。
(4)网络大数据分析。
三、调研分析
1.监理行业现状及发展
2015年全国共有7433个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参加了统计,与上年相比增长2.12%。2015年年末工程监理企业从业人员945829人,与上年相比增长0.42%。 2015年年末工程监理企业注册执业人员为223346人,与上年相比增长10.64%。其中,注册监理工程师为149327人,与上年相比增长8.67%,占总注册人数的66.86%;其他注册执业人员为74019人,占总注册人数的33.14%。2015年工程监理企业全年营业收入2474.9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1.43%。
根据某招聘网站统计数据显示,监理员薪资平均水平为3689元每月,据调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监理毕业生实习期的薪资水平在1000~1800元每月,毕业1~2年后的薪资水平在2000~3000元。
2.辽宁省监理企业用人需求
2017最新数据,辽宁省共有监理企业371个,其中房建甲级资?|的有124个,我校长期保持校企合作的监理企业有12家,每年提供实习岗位百余个。通过对实习生所在企业进行问卷调研,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综合能力满意度:非常满意68%,很满意23%,基本满意9%,无不满意。说明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相当高,和同类院校其他相同专业毕业生相比也非常满意。
在某招聘网站上统计信息显示,目前沈阳市监理岗位招聘数量达到6800多个,可见监理岗位需求量大。其中符合我校毕业生条件的招聘需求量占比较大,所以辽宁监理行业用人需求呈乐观态势。
通过对企业的问卷调查,其中企业对人才最看中的能力主要有工作态度、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专业知识。
3.我校监理毕业(实习)生就业情况
我校自2011年开始进行监理专业大专招生之后,每年都统计了就业情况,就业结构如下表,其中监理岗位就业人数和比例逐年提高,在建筑领域其他施工类岗位工作的人数比例也相当大,不在建筑领域而在其他行业创新创业的学生比例较小,说明就业对口率较高。
通过走访毕业生,对他们工作后的反馈整理如下:
识图、构造、质量控制等课程内容在工作中应用较多。看懂图纸是开展施工或监理工作的前提,知道如何进行质量控制和验收才能做好监理工作。
《营销策划》是一门与企业经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不仅能够提供学生与策划相关的专业知识,也能为学生就业或创业提供服务;不仅适应于学生的学习需要,也能为拓展知识、培养综合素质提供帮助。通过对南京大学、湖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不同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调研发现,《营销策划》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被列为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限选课在本科高年级中开设。《营销策划》的“信息化”特色体现在课程所涉及的市场调研、策划方案制作、产品选择、磋商谈判等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容因现代企业无纸化办公和在线交易的普及而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和使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相较之下,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日益凸显,教师、教室、教材“三中心”构成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桎梏。但从目前国内网络课堂的教学现实来看,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网络课程与教学支撑环境脱节;教学内容表现单一;自主学习资源不足;缺少评价与反馈等网络课堂建设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同时利用网络模拟现实情境训练各方位能力成为教学的要点,在这一方面,应用表现性目标导向展开教学具有较大优势。
二、《营销策划》课程的表现性目标导向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要求营销策划活动必然是个性化或定制化的,如此则《营销策划》课程的学习也需注重个性化表现,没有唯一标准答案,而是根据策划对象的具体情境展开。传统单项式灌输的教学法在除了策划理论之外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objectives)所追求的正是在具体教育情景下学生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与策划定制化的发展趋势有着良好的契合点[2]。表现性目标概念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Eisner于1967年提出,主张不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而是在帮助学生获得系统技能的基础上,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能够自由地探究观点、意象和感情。
三、网络技术为平台的《营销策划》课堂模式及表现性目标实现路径
基于《营销策划》的信息化特色和教学要求,我们提出以网络技术为平台的《营销策划》课堂模式,并通过角色扮演为基础(Role-Playing)、项目设定为驱动(Project-Setting)与科学分析为手段(Scientific-Analysis)等具体方法的配合实现《营销策划》课程的表现性目标导向,从而将各类营销策划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一)网络技术为平台的课堂模式
《营销策划》网络技术平台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手段有利于突破时空的局限,能够增强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营销策划》的教学涉及了从确定目标、调研分析、创意产生、方案设计、策划执行到评价反馈一系列内容,依照现实情境的模拟跨期较长且为一个连续推进的过程,传统课堂教学一周一次,一次2至3课时的安排显然无法满足表现性目标导向教学设计需要,展开网上学习活动克服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交流思想,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不仅越来越多的策划步骤采用无纸化操作完成,许多新型的策划模式比如微信策划也只能在网络环境中得以实现。除了应用blackboard数字化课程以外,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个人主页、论坛等多种方式创建策划数字传播平台与策划书写作数据库,为学生提供一体化的“超市货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及网络交流工具,不但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模拟现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表现性目标导向的实现路径
1.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主要模拟在现实营销策划活动中作为策划领导者、策划人员、执行者以及对象(客户)的真实表现,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由学生在扮演中感知和领悟,因此有利于将学生从教学性目标中解放,发挥主观能动性。角色扮演尤其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策划步骤经历目标确定之后,因调研重点和方式的差异,产生创意的不同会带来方案设计、策划执行和评价反馈的不同结果,强调学生系统利用以往所学知识并展开发散性思维。通过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运用原来学到的技能和理解,个性化地扩展和拓深那些技能与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2.项目设定。项目设定不仅指的是模拟真实商业策划活动,也包括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级各类竞赛方案设计和课题写作,在竞赛和课题中,策划的对象转变为评委和课题导师,利用项目的形式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产生创造性的思维。不同于基础理论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往往十分重视教学内容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以及理性思维和方法的锻炼。《营销策划》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参与过程中均体现了对联系实践的诉求。以作者所在的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营销策划》作为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高年级专业课在本学院开设,通过对312位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被调查学生中有62.76%的学生表示对《营销策划》有学习需求,90.31%的学生希望通过《营销策划》学习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竞赛方案设计和课题写作能力,86.22%的学生认为学习《营销策划》能够对将来的就业有帮助,但仅有8.67%的学生认为单纯的讲授能够达到上述教学效果;而对90位营销专业毕业学生的回访进一步证实了《营销策划》对就业的作用,有44.4%的学生认为《营销策划》对职业生涯有非常大的作用,但选择单纯讲授法效果较好的学生不足3%,不少毕业生提出加强市场调研、设置情景模拟、开发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在模拟中摸索和探究是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联系的有效方法。表现性目标的课堂设置不需要明确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学到什么,强调为学习者创设一些可供体验的工作情景,提供可供学习者探究的问题和一些可参与的开放性任务,通过鉴赏式的批评唤起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正好契合了学生们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行业学院;人才培养创新
行业学院属于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行业学院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是一种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教育合作模式,企业与学校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通过共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指导学生、共同开发项目等多种形式,实现互补共赢。
一、行业学院建设内涵
(一)建设总体目标。通过校企双方共建共管专业,深化校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紧密结合行业和企业的运营与管理,同时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将行业学院建设成为商科类专业学生提升执业能力的一个良好平台,促进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成果,创新与实践“三融合,五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提高和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思路。1.确定行业学院“三融合,五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发展思路。根据校企合作发展实际,提出并实践“三融合,五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三融合”是指校企双方以校企合作育人共识为基础,实现“目标融合”“资源融合”和“发展融合”,共同提高校企合作育人思想自觉;“五协同”是指校企双方通过“协同顶层设计”“协同条件建设”“协同改革创新”“协同教学管理”和“协同质量评价”,共同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创新,进而以“三融合”和“五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2.明确行业学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具体路径。第一,校企统一认识。具体说,就是要解决高校和企业双方对于校企合作目标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认识问题。妥善解决校企合作认识问题,关键是要实现校企双方“三融合”,即“目标融合”“资源融合”和“发展融合”,以“三融合”统领校企合作价值取向、规范校企合作行为、保障校企合作成效。“目标融合”就是要把校企双方合作思想认识统一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解决校企合作育人目标指向问题;“资源融合”就是要把校企优质教学投放到保障人才成长需要中来,解决校企合作育人资源共享问题;“发展融合”就是要把校企双方发展战略目标聚焦到高素质人才培养使用上来,解决校企合作育人良性发展问题。第二,解决“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建构与实践”问题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和保障。简单说,就是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育人运行管理机制问题,就是要重点解决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专业结构改造、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条件建设、教师队伍培养、教学过程管理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管理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问题。妥善解决校企合作育人实践问题,重点是要实现校企双方“五个协同”,即实现“协同顶层设计”“协同条件建设”“协同改革创新”“协同教学管理”和“协同质量评价”。具体说,“协同顶层设计”就是通过校企双方共同酝酿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结构和项目研究实施方案,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优化以及项目研究改革组织实施等顶层设计问题;“协同条件建设”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场所、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解决教学设施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和教学队伍滞后等问题;“协同改革创新”就是通过校企双方共同探讨设计教学改革方案、共同申报教学研究项目、共同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共同服务区域发展,解决教育教学改革落后、学科专业支撑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协同教学管理”就是通过校企双方研究设计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共同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共同承担教学管理任务,解决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不实、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不严和教学管理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协同质量评价”就是通过校企双方研究制定教学环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同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共同组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解决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不科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不合理等问题。3.逐步落实行业学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步骤。(1)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到省内高校开展校企合作育人专题调研,达成“三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共识。(2)校企专家通过企业走访座谈、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和把握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撰写专业人才需要和教学改革调研报告。(3)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建理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搭建项目改革研究合作交流平台,并通过定期会商、专家互派、专题咨询等方式,研究解决校企合作育人机制问题,共同探索实践了“五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机制。(4)组织校企双方专家咨询论证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加强实践学为主线、以产教融合为支撑”人才培养理念,确定“着力培养专业知识厚实、专业技能娴熟、综合素质优良、社会适应能力较强、职业岗位胜任较好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构专业发展方向和课程体系。(5)按照培养方案编写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列出时间表完成实训课程。(6)分步计划进行师资队伍培训、教学资源的开发。
二、行业学院建设内容
(一)校企共商,优化行业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内涵发展、课程体系建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问题,通过深入与企业资深行业专家及工程师开展专题研讨等方式,努力培养“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良,专业理论厚实,专业技能娴熟,适应社会需求快、胜任岗位能力强、自我发展后劲足,能较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应用性复合型高级管理类专门人才。”
(二)校企共建,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强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培养要求,积极探索厚基础、强专业技能的模块及双职业证书的特色,不断创新专业内容的特色教学模式;“变厚为薄”由难变易的课堂教学和由易变难的案例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方法;全方位、多角度、高仿真、立体运转的企业特色教学方法。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广泛开展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定了四个方面教学改革重点任务。教学内容改革。通过增、停、并等方式对教学内容交叉重复课程进行整合优化;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渗透到相应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同头课程教师集体备课,学内容(教案)、学进度、统一考试内容和方法;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必须增加实验实训项目。教学方法改革。按照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功能合并思路,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教学手段,鼓励师生利用网络资源,改革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讨论教学为主;鼓励教师通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改革。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推行分段式教学,均衡分布学生学习压力;在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上,专业通识课、基础理论课小班上课,专业技能课、实验课分班分组教学;在教学任务分配上,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制;通过假期社会实践、学科竞赛、“一专一品”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学习内容。
(三)校企共享,丰富教学资源,完善“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努力构建“以课程实践为起点,以实验室、合作企业等为平台,以创新创业课程、实验、训练、竞赛和成果孵化为主要内容构建“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模拟实训为基础,以实习为依托,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创业大赛为补充,以毕业论文为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同建设共享实训平台;校企共同申报与建设工商管理类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平台等;校企共同开发试验、实训项目,并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实训项目。利用校企双方的各自人才及技术优势,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开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共同编写校企合作教材。
(四)校企共管,提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索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环节;“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态度”四个方面的考核指标,制定突出实践技能考核的“双向三环节”课程考核方案(“双向”即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考核,“三环节”即将课程考核分为平时考核、理论考核、实训考核三个环节),调整课程总评成绩的构成方式与比例,构建由师生监控、学校监控、企业监控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五)内培外引,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和选派教师校外实践锻炼的力度,突出强调教师职业技能和服务能力提升培养。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出台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激励政策、合理安排培养经费、落实教师校外实践锻炼制度,组织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认证,多形式、多渠道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1.教师下企业锻炼。每年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等调研、实践,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2.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在学校层面制定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相关政策与激励措施的基础上,企业也将在教师教学工作年度考核与绩效工资评定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与基地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等。
三、行业学院建设成效
(一)受益学生显著扩大。切实提升了人才培养方案质量,建成特色专业群,带动辐射区域内相关专业群,使专业具有突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等教育办学特色,为湖南省经济的发展培养大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显著提升。采取“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方式,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交叉融合推进,增加了学生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感性认识,提升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兴趣,加速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并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管理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习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的再认识,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巩固了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理论运用能力。
(三)学生的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学生通过行业学院这个平台,提升了学生适应社会和行业的能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
(四)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合作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和校内实验实训室及其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构成管理类专业学生锻炼和提升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支撑平台,能保证其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实践内容的前沿性、能站在行业较高位置和标准层面上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起点高,使受训学生毕业后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新时期 本科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University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Take Shenzhe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UAN Keming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
Abstract Deepening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raised outline action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imed at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In this paper, take Shenzhen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new era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reform ideas and propose specific action plans.
Key words new era;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higher education
大学本科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依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高等教育改革最紧迫最核心的主要任务。现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摆在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要问题,把握好这一作为高校的主要生命线,是各高校迈向现代化一流大学的重要保证,关乎着学校的生存、发展。深圳大学作为特区大学,教学质量的好与否,关系着深圳大学各项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深圳大学自创办以来,一直苦寻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深圳大学在国际、国内兄弟院校间的影响。通过多年的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探索,深圳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社会影响度不断攀升。但作为地方性大学,与一流大学相比,特别是与社会的期待相比,深圳大学本科教学依然存在问题与不足,在学科建设上有诸多方面待改革和探索,如: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待加强;本科教育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在当前深圳大学本科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存在的原因有教育体制方面,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对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认识问题。
深圳大学对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及教育教学改革思想进一步的梳理,确定学校办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深刻分析本科教学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结合深圳大学总体发展战略,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抓住机遇,全面实施“深圳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行动计划”。
1 近年深圳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深圳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使命,以落实“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为办学理念,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进一步提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构适应社会发展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生个体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育教学改革具体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工程”,打造拔尖创新人才
更新教育理念,打破不利于人才成长的条条框框和体制,进一步探索科学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融合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本科招生的三元结构,学校和各教学单位积极探索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截至目前,已组建高性能计算机特色班、数理金融班、国际投资接轨班、国学精英班、管理科学全英班等8个创新班。在推进现有创新班内涵建设的同时,学校将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分类指导、扩大规模,3年内重点建设五种类型共40个创新班,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五类创新班包括:以“本-硕-博”连读培养学术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学术研究创新班”、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基础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技术应用实验班”、以跨学科跨专业方式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复合人才培养班”、以全英教学模式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国际合作接轨班”、以创业课程与创业实战相融合模式培养创业领军人才的“创业精英培育班”。
各类创新班充分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用个性化教学组织、研究型教学模式和开放灵活的管理制度,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特点,个性定制培养方案、精心设置课程体系、科学制定评价要素,实行学术导师制、小班授课制、小组研讨制、研究性教学与学习制、学习过程管理制。
1.2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建“创新创业实践与学生发展”课程模块,形成一套创新与创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系统完善又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理念先进、教学相长的优质创新创业课程;实施《本科生创新学分奖励办法》。
(1)课内“创新研究短课”与课外“聚徒教学”相结合推进创新教育。“创新研究短课”设置科研项目短课、专题研讨短课、专技实践短课和学院特色短课四类,实施学期课内短课制,要求以学术研究性、探索性和实践性为开课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实践能力为目的,采取课内集中授课、集中研讨或集中训练的方式,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带入课堂、组织学生围绕学术主题进行研讨探索和方法训练、或开展专用技能集中训练和培训等。每年开设100门“创新研究短课”。
“聚徒教学”为课外实施的以研究性、实践性教学为基础和特征的教学活动。“聚徒教学”拟实施“导师书院制”,3年内聘请100位聚徒导师围绕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建立100个“导师书院”。通过“师传徒”、“老带新”的形式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进入实验室、工作室,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通过一大批课内“创新研究短课”和课外“聚徒教学”的实施,营造浓郁的创新教育氛围,使学生创新行为蔚然成风,创新成果脱颖而出。
(2)从意识、品质、知识、技能与实战五个方面构建“五层次”创业教育体系,实施四年一贯制的创业教育与训练。对现有创业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梳理整合,改变非计划性、非系统性、孤立零星开设课程的状态,构建四年一贯制“五层次”创业教育体系:①低年级开设“创业兴趣引导课”,激发学生创业兴趣、培养学生创业意识;②中低年级开设“创业通识课”,讲授创业所需财税、金融、法规、企业管理和创业项目运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创业品质;③高年级开设“创业专长课”,讲授各专业领域创业所需的产业模式、业态特征、产业政策和行业规范等行业知识,增长学生创业知识;④广泛开展创业素养和技能训练,如: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业论坛、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以项目、竞赛与活动为载体针对性地加强创业素养和技能训练;⑤组织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战。
1.3 实施“实践能力提升工程”,构建多元化的学生实践平台
(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树立实践育人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加大课内外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医类专业不少于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以案例、项目、讨论、实践报告和团队作业等形式强化课堂内实践教学。(2)依托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广泛开展特色基地建设。不断探索校企协同、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优势,依托产业集群协同,开展特色基地建设,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施展的平台。3年内新增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10个,校外实习基地100个。(3)多层次全方位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学校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鼓励和资助学生尽早参与学科实践和科学研究;学院加强专业实践和岗位实践,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参加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和学科技能竞赛,以教育部、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其他省部级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为牵引,实施一院一赛制;研究改革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探索工程实践、企业顶岗、应用产品、调研报告、学术论文、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毕业综合训练。
1.4 实施“国际交流拓展工程”,探索开放式国际化办学模式
(1)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学校国际化程度。突出办学优势和特色,全面拓展全英课程资源,积极联系和吸引国外留学生来校学习,提高学位留学生比例和留学教育质量。(2)积极推进联合办学项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院级“2+2”(混合班)模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研究制定学费、招生、课程和管理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倡导中外学生相互融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联合办学项目前两年实施中外学生混合教学。(3)开拓本科生出国(境)交流项目,为学生搭建对外交流与学习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本科生出国交流项目,包括:短期会议、研讨、暑期学校等;积极拓展交换生项目,稳妥实施学分转换,让更多本科生有机会到国外大学学习深造,开阔视野。(4)鼓励教师出国交流学习,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分专题选送骨干教师赴国外开展教学交流培训,掌握国外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和先进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掌握本学科领域学术新进展,全方位提升师资水平。
1.5 实施“优质课程建设工程”,优化课程教学资源
(1)建设一批高水平在线开放课程(MOOC课程)。结合国家级、省级与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以通识教育类课程为重点,遴选并建设一批高水平MOOC课程,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开展“翻转式”课程教学改革,推行传统课堂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形成以深圳大学为首的地方高校MOOC课程联盟,探索MOOC课程共享机制,开展高校间在校生跨校选课、学分认定等工作,实现更大范围的优质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2)实施“双百”品牌课程建设。3年内遴选和建设百门“通识教育品牌课程”和百门“专业教育品牌课程”(简称“双百品牌课程”)。“品牌”课程体现于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双百品牌课程”将成为深圳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标杆性课程,在其示范、辐射和引领下,带动学校本科课程建设。
1.6 实施“教学质量保障工程”,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
(1)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校院两级质量报告制度,完善本科教学质量内部评价和保障体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作为学校对各学院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推进实施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制度,促进专业和课程统筹调整,优胜劣汰。加强教学过程评价,继续实施教学检查、三级听课制度和学生评教,完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2)充分发挥本科教学督导团的监督、指导与评估功能,有力促进教风建设。加强督导团听课、常规教学检查和评优工作,实施督察建议和回复制度。(3)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举办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培训或讲座,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教学工作坊、教学午餐会、专题研讨会、示范课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教学法与教学实践的交流研讨;持续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改革专题研究项目立项。(4)全面实施《深圳大学本科课程考核规定》。改革课程考试和考核办法,继续推行过程性考核制和附加题制,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和形成性评价,规范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提高课程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5)加强学业过程管理。严格实施学生学业预警、退学机制,调整选修学分上限,推进学分制收费,改进学风。
1.7 实施“本科教学奖励工程”,激励教师教学投入
建立科学有效的本科教学奖励体系,形成《本科教学教师奖励办法》,实现教学评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真正发挥教学奖励的评价、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扩大奖励范围、增加奖励项目、提高奖励标准,奖励在本科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以调动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本科教学奖励工程”设立综合奖、突出贡献奖和专项奖三大类:(1)综合奖。包括校长教学奖、腾讯良师奖、腾讯教学管理团队奖和教学成果奖。综合奖由学校组织评定,教学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其他奖项为每年度评选。(2)突出贡献奖。对取得各类国家级教学荣誉的教师授予“本科教学突出贡献奖”称号,并予以奖励。(3)单项奖。为本科教学各个环节设立三大类共十六个单项奖。包括学年优秀课程奖(最佳课程、最佳创新短课、最佳全英课程、最佳过程性考核课程、最佳课件、最佳案例教学、最佳PBL课程);学年优秀教师奖(最佳课堂教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最佳“聚徒名师”、最佳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最佳学术及学科竞赛指导教师、最佳实习实践与实验指导教师);学年优秀教研成果奖(最佳教研成果、最佳教研论文、最佳教学改革推广)。单项奖由学院评定,每学年度评选。
2 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培养人才,这是高等教育最基础、最根本的使命。深圳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是牢牢围绕着这个命展开的。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促进本科教学内涵式发展,培养视野宽广、意识领先、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创业人才,把深圳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一流大学。
参考文献
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商务人才。当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师资构成不够合理,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等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以市场为主导,与企业密切合作,主要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当前,世界经济进一步体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的特征,我国的经济也愈加开放、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自2002年起,资本项目也逐步放开。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了26.43万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中国大陆首次超过美国,达到128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接收国。在我国对外经济日益繁荣的大背景下,市场对既懂英语,又懂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有大量需求。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商务人才的新模式和实施机制等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形成专业竞争力,同时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00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以来,商务英语专业开始步入了系统化、正规化、理论化的发展阶段。2009年,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拟定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指出,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一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突出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复合性和应用性特点,符合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得到了商务英语领域专家和教师的广泛认可。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商务英语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软硬件资源有限,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主导教学活动,培养出的人才“应用型”特征不够突出,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商务实战的能力不强,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师资构成不够合理
首先,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是英语或者经济类相关专业,或者是以英语和商科双学位为背景。专业背景的不同必然导致教师自身在教学中出现偏重英语或者偏重商科两种情况。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各高校师资来源较单一,主要源于高校自身,很少有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师资力量。这种师资构成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往往缺乏实战经验,教师语言或者商科理论知识强但实际操作能力弱,对商务活动的具体实施缺乏经验,导致教学出现纸上谈兵现象。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熟练从事商务活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师资力量的薄弱是商务英语专业发展一个瓶颈。
(二)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
由于软硬件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实际占比偏少,或者即使开设了实践教学课程,由于师资或者经验不足,课程没能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既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要掌握商科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商务活动、进行商务沟通的实战能力。那么,如何在课程设置中权衡英语与商科、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重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单一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较单一,仍以传统的教师主导为主,教师讲授英语及商科知识,学生接受被动的填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的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经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实现的有效途径仍在探索阶段。商务英语专业本身有很强的实务性,人才培养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征,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薄弱
由于存在资金不足、政府及社会支持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商务英语专业目前普遍存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薄弱问题。校内方面,相关实验室及软件缺乏甚至缺失,校外方面,实习单位不足,实习内容及安全问题等方面缺乏制度保障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实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首先,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占比较少。其弊端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平时知识的积累。其次,考核形式上主要以书面形式的考试为主,缺乏有效的针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机制。最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在选题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学生所选课题多以我国广泛存在的热点问题和理论研究为主,毕业论文从开题、撰写到答辩以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完成为目标,缺少务实性和对地方现实问题的思考。
三、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商务英语专业在本质上属于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强调复合型、应用型特征,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必然要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使毕业生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更加强调“应用”和“用户”,突出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使人才培养紧盯市场需求,促进创新和毕业生就业。因此,将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商务英语教学,是高校适应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在实施产学研用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师资力量多元化
商务英语专业内容除了基础课之外,还涉及多门实务类专业课,如对外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等等。这些课程实务性强,授课教师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人才的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从企业引入一批有一定资质和经验的业务人员承担某门课程的全部或部分的讲授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应与企业多方面合作,出台相应的政策并提供支持,大力鼓励在校教师到企业通过实习、进修的方式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由于教师的理论背景深厚,经过短期的实践锻炼,必定能生动有力地承担起相关课程,大幅提升教学效果。
(二)基于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商务英语涵盖面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既广又精的学好商务英语的所有内容。因此高校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重点,明确具体专业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办好专业。课程设置应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逐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相关业务的操作,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为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此外,目前高校很多专业已经与企业合作,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商务英语专业也应积极探索这一办学模式,实现产学研用无缝链接。
(三)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引进模拟软件,比如外贸业务模拟操作软件、外汇、证券模拟操作软件等建立起实训平台,通过对真实交易场景的高度模拟,学生能了解和掌握相关业务的操作流程和技巧,提高使用英语办理相关业务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寻求有效途径与相关企业合作,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场地、人力、设备等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
(四)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能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22岁左右,乐于接受新事物且思维活跃,如果高校有适当的激励和支持机制,必然能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对商务英语专业来说,创新创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部分专业特长突出的学生来说,创办翻译公司、利用网络平台创办中介公司为外贸企业拉单等是可能实现的。
(五)以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一是加大形成性评价在考核中的比重,使教师和学生不仅关注“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二是在考核形式上应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书面考核形式,通过教师设计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三是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应形式多样化,可行性报告或调研报告等形式也应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提高毕业论文的含金量和实效性。高校和政府、企业之间应密切交流,鼓励学生针对地方经济和企业经营管理中切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所形成的报告或论文将更有意义。
作者:张靖 张铁军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慧娟,熊晓轶.商务英语专业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赵博颖.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4,(1).
〔3〕胡剑萍.多重视角论商务英语学科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1,(2).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素质 拓展计划 大学生就业
论文摘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还比较严峻,就业压力普遍增大,已成为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高校必须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是高校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贯彻和落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本文就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问题做简要探讨。
一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就业能力的内涵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2002年3月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推行的,基本内容是以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眼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等六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该计划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Ⅲ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对自身潜能的自信。国内常见的定义或描述有: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的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也有的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就业竞争能力、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二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核心问题是就业能力的不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突出表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而从学生自身来看,最重要的就是就业能力的不足。而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科学择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环节。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能力的提高,在求学期间提高心理素质,陶冶高尚的情操,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高、发展较全面的人才。
(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我国的教育体制虽然不断改革,但是仍未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学生还无法实现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全面发展,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逐步消除这一弊端。课堂知识的积累、课外活动的锻炼、社会生活的完善,有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另外,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在大学生的在校期间,利用不同的素质教育新途径,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导航,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对其毕业后的择业就业有很大帮助。因此,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至少包括两个方面:—是自主性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主体是学生,高校以大学生的自主设计确定素质拓展的内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则不但保证了学生在素质拓展计划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保证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得到尊重和张扬,学校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从而实现大学生自主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择业过程主动性的发挥。二是独特性的全面发展。目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独特性素质的人才更受亲睐,但独特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中、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在社会实践锻炼中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性。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如演讲比赛、主题设计活动、各种文体活动都可以培养和展示大学生的独特性,尤其是设计活动,能够激励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聪明才智展现个人魅力。当然,学生的独特性因人而异,高校只有充分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才有利于大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独特性,为将来的就业积累资本。
(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多数用^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据了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然而,我国高校教学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企业也不大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造成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求职就业中就会遇到很大困难。在高校教育中,除了鼓励学生自身加强实践能力的锻陈之外,高校就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本质属性就充分突显出它的实践性特点。通过组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活动中由于有了大量锻炼表达自己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机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自身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
(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仓4业意识的高科技人才。而大学生就业时所需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方面的素质拓展训练进行提升。通过开展科普宣传和“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立大学生科技小组,开展发明制作竞赛、学术论文竞赛等,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论坛、创业讲坛活动,邀请科技专家、创业精英、成功校友等方面的突出人才为大学生传授科技创新经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通过定期开展创业计划培训及创业计划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提供就业实战锻炼的舞台。充分利用好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在素质拓展创新创业的活动中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特别是要加强对创业受挫学生的心理引导,帮助其总结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不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高校通过实施素质拓展计划,鼓励学生在学校范围内组织成立各种不同的社团,如文学社、艺术协会、心理协会等,并跨系跨专业定期开展不同的社团活动。通过成立社团、管理社团或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沟通和交流的桥梁,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工作、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活动,如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可以尽早了解社会现状、认识现实社会、懂得人与社会的关系,锻炼其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为日后能够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五)提高职业素养与能力
许多学子考上大学后,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功感和优越感,自信心增强的同时也易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至于不清楚自己的未来走向,等到临毕业时才匆忙进行职业选择。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不太关注自己的求学生涯规划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计划,而是过分依赖已有的经验,缺乏与就业指导机构的沟通交流,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等缺乏及时而全面的了解。他们多按照培养方案与导师指导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以为只要获得文凭就意味着完成了就业准备,就能顺利就业,结果往往是措手不及,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被动就业。通过素质拓展计划,针对学生个人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导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以实现准确定位,做好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决策,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参加本专业和非专业的技能培训,考取各类技能证书,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六)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不确定性的增强,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考察应聘者的挫折承受能力。所谓挫折承受能力,就是指在失意、困难、失败等面前要有很强的抗挫折的耐力。当前的大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心理脆弱、遇事敏感、抗挫折能力差等显著特点。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会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打击,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极易陷入焦虑、迷茫和抑郁等心理状态,不仅逃避现实,甚至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个别人还走上了极端道路。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差,已经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强承受挫折的训练显得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计划,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心理教育资源,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心理学、自我调节、就业观等方面的培训和引导,使其正确评价自己,了解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克服自卑、浮躁、依赖、恐慌等心理,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在素质拓展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必定会经受失败、遭受挫折,但是往往只有在失败中才能更好地成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增强克服挫折的信心,提高社会适应力,才能在将来为展示自己的才华踏出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李卓慧,郑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现状实测调研报告[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2]杜德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