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房屋安全风险评估

房屋安全风险评估

时间:2023-06-08 11:1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房屋安全风险评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房屋安全风险评估

第1篇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转轨变型,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同时,矛盾纠纷也呈现多发易发的态势,危害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此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河南健全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主要长效、存在问题、形成原因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健全完善 社会稳定 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于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河南省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河南省基本建立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各级各部门推行实施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局面基本打开,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在维护全省政治社会稳定上作用日渐凸显。

2007年7月,河南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进行评估的意见,对评估的原则、范围、程序以及评估成果的运用都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作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关键环节,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凡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不进行评估,或在评估中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造成决策失误,引发突出问题和,给改革发展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要严肃追究决策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河南省从2007年7月开始全面推广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已在实际工作中显现出强劲的生命力。2007年下半年,河南到省初访的批次和人次分别比上半年下降4.4%、14.7%,到省集体上访的批次和人次分别比上半年下降23.7%和38.5%。河南很多地方严格落实运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大量矛盾纠纷被化解在基层萌芽状态。渑池县对在建项目和新上项目全部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其中有的项目经评估未通过,被停建、缓建或被重新立项评估,使矛盾纠纷苗头在基层提前得到化解。漯河市在开发拆迁沙澧河沿岸房屋工程中,长达30多公里的沿河两岸涉及5699户居民、27000余人、房屋面积136万平方米的拆迁量,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顺利拆迁完成,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其成功经验,就是事前严格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意见采取切实有效的稳定工作措施。而在极少数地方,由于没有落实评估机制,曾经引发影响社会稳定问题,河南各级党政部门分别通过责任倒查,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和“谁惹事、追究谁”的原则,先后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了通报批评和责任追究。省委、省政府要求,要通过进行重要决策评估,把好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关,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实施重大项目评估,把好重要建设项目的论证关口,确保项目工程成为民心工程;进行动态评估,把好工作执行中的跟踪关口,加强决策实施和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督;进行重要人事任免评估,把好人事任免前的民意关,完善干部队伍科学管理考评体系。

为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问题的产生,2010年4月30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对涉及重大工程建设、拆迁改造、土地征用、国企改革有关重大决策及涉及群众利益方面的事项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事项决策的前置条件强力推进。目前,全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进展顺利,多数省辖市都出台了配套制度,全省158个县(市、区)中,已经有130个制定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意见。今年以来,全省共有1016件决策事项进行了风险评估,经评估不予实施的有105件,占风险评估总数的11%,从源头上减少了一大批社会矛盾的发生。2001年9月20日河南省省政府公布出台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意见,提出将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民生政策的出台关乎万千家庭的切身利益,以后,我省出台重大民生决策、项目时,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政府部门要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对未经风险评估的事项,将不能作出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将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对未履行必经程序的重大事项不得作出决策。另外,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并扩大听证范围,规范听证程序,科学合理地遴选听证代表,听证意见将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要以适当形式反馈或者公布。

2.河南省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河南省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处于探索阶段,评估指标的设置,评估方法的运用,实际操作程序的规范等还不尽完善。一些地方没有真正转变认识和理念,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由一些县市区尚未建立重大社会风险评估机制,一些地方虽有风险评估机制制度但流于形式,未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有地方即使开展了工作,但评估工作不规范等问题。

2.1思想认识不到位。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存在领导高度重视、但少数工作人员意识淡薄;抓社会稳定工作主管部门领导重视、但其他部门领导意识相对淡薄的现象。个别基层党政领导对抓稳定工作认识还不到位,工作中存在患得患失,抓稳定怕影响发展、抓安全怕影响生产、抓环保怕影响投资,工作缺乏系统性,在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意识不强,运行机制不健全,有些地方即使有建立了相关机制但还不完善,不出问题就不抓、出了问题当“救火兵”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时,个别职能部门对于镇(街道)反映的预警性、敏感性问题不够重视,相互扯皮,处置不及时,导致事态扩大、蔓延。个别镇(街道)领导对辖区里发生的不稳定因素不愿牵头协调解决,而是向上级部门上交矛盾,没有严格落实维护稳定属地管理、分级管理的原则。

2.2政策制度不配套。从群体性集访事件分析,在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征地拆迁安置政策不满的占了较大比重。当前在引进重大项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拆迁部分农村房屋,但我国至今没有农村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的办法和标准,使农村房屋拆迁安置陷入了政策困境,只能变通地参照城镇房屋拆迁政策;同时,在沿海滩涂、养殖塘等征地中,如何确定权属,给予适应的补偿和后续保障,保障渔船民、养殖户的合法权益,在法律法规方面则还是空白。另外,还涉及农嫁女问题、蓝印户口问题、土地征用工等问题,由于处理目前的征地拆迁政策对这些群体的利益分配没有明确的规定,处理办法依据不足,随意性较大,容易引发群体性利益纠纷。缺乏完善维稳工作考核机制和责任倒查机制,还没有把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第2篇

大量的拆迁矛盾纠纷在拆迁专业性调解组织的调解中得到了圆满解决,及时排除了因拆迁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了地方城市建设的发展和进度,这充分表明拆迁专业性调解组织发挥着极大的社会化作用。要发挥好该机构的社会化作用,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高度重视,机构健全完善

为了使拆迁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程序化、法制化的轨道,调解人员全部经过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专业岗位培训,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和法律法规知识,全部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调解机构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调处机制,设立受理、送达、听证、调解、裁决、执行等一套工作流程。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重大疑难问题、政策边缘化问题实行逐级汇报、逐级审核、逐级审批制度,定期召开局长办公会,对重大事项和决策实行集体研究制度,确保处理拆迁矛盾纠纷能够做到“四个到位”,即政策到位、宣传到位、解读到位、补偿到位,决不让每一个被拆迁人吃亏,并要让每一个当事人通过调解机构的处置后能够化解存在心中的“积怨”,要让他们苦脸进门,笑脸出门,把拆迁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调解办公室内,尽可能不让矛盾纠纷扩大化,更不允许拆迁矛盾纠纷演变成社会化问题。

二、工作方法多样,矛盾化解及时

在处理拆迁矛盾纠纷的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工作方法能够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开展工作,运用心理学和采用情感交融的工作方法来做矛盾化解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在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工作人员较多采用“以静制动”的工作方法,注重观察,发现“焦点”,通过分析,查找源头,找准“症结”,配制“处方”,进行大量的调查,收集大量的信息,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此,在处理个案时就能够制定出非常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调解过程中能够非常明确应该做什么(设定目标和预测);为何做(确立说服论点和依据);何时做(安排程序和时间);何处做(考虑什么场合和方法);如何做(研制工作计划和方案),使拆迁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能够得到及时化解并取得较高的调解结案率。

调解人员在处理拆迁矛盾纠纷案件时,就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预案,分门类别,切入“要点”。对评估方面出现的矛盾纠纷,采取复核方式重新评估,被拆迁人还有异议的,委托评估鉴定专家委员会进行鉴定;对家庭住房困难买不起新房的,采取异地安置、货币补偿、慈善救助、产权共有等方式解决;对思想扭曲,抱有幻想的被拆迁人采取说服教育、政策解读、法规宣传等方式。同时,大量的注入情感和心理感悟的人性化工作方式,多数的矛盾纠纷案件在调解两次时就能够化解双方当事人矛盾纠纷。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调解人员在工作中注重运用心理情感交融的工作方法是解决、化解拆迁矛盾纠纷的基石。因此,工作人员在处理矛盾纠纷案件时,除了要严格遵照工作程序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专业的知识,真诚的情感和满腔的热情去正确、公正、深入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去打开当事人的心灵之窗。运用心理学和情感沟通是拆迁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

在处理拆迁矛盾纠纷时,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取得当事人对调解人员的充分信任。调解人员要善于与当事人在情感和心理上进行正面沟通,充分交换意见,能够让当事人有充分的发表意见的机会,尊重、理解当事人的心情和感受。由于当事人的生活阅历不同,气质不同,志趣不同等,因此,也就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当事人在陈述矛盾纠纷时,有的直率袒露,有的迂回曲折。不论当事人表述的方式如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有一个较强的自尊心,都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和帮助。只有当事人与调解人员之间有了理解,才能在情感上得到“真正”的沟通,才能听到更多的“真实”话语,才能得到当事人的“真实”想法,调解人员才能“真正”将矛盾纠纷化解。

三、救济途径通畅,拆迁矛盾减少

完善救济途径是解决拆迁矛盾纠纷的源头,也是“和谐拆迁”的基本保障,特别是针对棚户区改造中部分收入不高、经济条件较差的低保户、特困户的实际情况,要有一套完善的保障措施。

在徐州市的拆迁安置过程中,坚持货币安置与实物安置相结合自愿选择的原则,以满足不同居民的居住需求。同时,不断创新安置模式,鼓励被拆迁人选择货币安置,在评估价的基础上再增加10%的补偿额,到市场购买住房。这样做一是有利于被拆迁人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二是有利于被拆迁人减少过渡时间和因拆迁过渡带来的生活困难。而对困难群体则采取廉租房安置,拆迁户只需交纳政策性房租。此外,拆迁管理部门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拆迁户申请经济适用房等安置房源,对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群众予以统筹考虑、适当补贴。同时,推行由区、街道、社区三级认证办法,解决部分拆迁户房屋产权认定问题,并积极协调单位直管公房拆迁户的所属单位,为拆迁户争取更多补偿。

畅通救济渠道,是解决拆迁矛盾纠纷的基本保障。徐州市为了减少拆迁矛盾纠纷,成立了拆迁救助中心。这家由民政、残联、慈善总会、房管、工会、棚改办、拆迁办等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负责在棚户区改造拆迁中受理特困户的投诉和求助。救助中心目前掌握着用各种办法募集的2250万元救助基金,对经审核属实的特困家庭,其拆迁补偿额与安置房房价的差额部分,将从救助基金中支付,双方各按资金额拥有相应的房屋产权。同时,各区政府也成立相应的救助投诉中心,由市区财政、慈善总会、投资公司、社会各界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慈善救助基金,用于救助工作。这一人性化举措,无疑将成为和谐拆迁的助推器,既让更多的特困群众住得起、住得好,实现“居者有其所”的梦想,又能保障拆迁工作做到“拆得了、拆得好、拆得稳”,这一举措已成为和谐拆迁的标本。

为有效地把拆迁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拆迁专业性调解组织与各区政府、各区人民法院进行联动,积极推行居民自治调解方式和司法庭前调解方式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来化解拆迁矛盾纠纷。

居民自治调解方式:是被拆迁人因家庭内部财产分割、继承等原因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而无法与拆迁人达成拆迁协议产生的双重矛盾纠纷,这类矛盾纠纷通过拆迁专业调解机构和办事处司法所进行协调,使得家庭成员首先形成一致意见并由司法机构出具司法调解书后再与拆迁人签订拆迁安置协议。

司法庭前调解方式:是被拆迁人与家庭外部产生的借贷、抵押、买卖等问题造成拆迁协议无法签约的矛盾纠纷。对于此类纠纷,则由区法院拆迁巡回法庭和拆迁专业调解机构采取庭前调解方式,通过组织调解达成统一意见后,由法院出具司法调解书来确定房屋所有人与拆迁人签订拆迁补偿协议书来完成。

四、好事要想办好,要靠制度保障

如何把好事办好,是拆迁矛盾需要破解的难题。破解之法是坚持阳光拆迁、依法拆迁、有情拆迁,要靠严格的“三项制度”来保障。

一是公示制度。做到拆迁全过程公开透明,让群众知根知底,心中有数。每个拆迁项目都事先在媒体、网络上进行公告,公开拆迁人、拆迁实施单位、拆迁范围、拆迁项目等事项;在拆迁范围内设立公示栏,将拆迁政策法规、相关文件、补偿标准、安置房源等内容进行公示,并邀请拆迁户代表全程参与拆迁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二是投诉制度。在拆迁过程中做到畅通投诉渠道,认真听取群众诉求,妥善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每个拆迁项目都公布投诉举报电话,设立接待处,抽调建设、、公安等部门人员组成接待组,积极受理群众的投诉。

三是监督制度。每个拆迁项目的实施方案,都组织相关部门会审,进行联合审批。同时抽调检察、法院、纪检、公安等部门人员组成督查组,积极受理群众的投诉,对于群众举报属实的违法拆迁行为,由督查组进行依法查处,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

徐州市的人性化拆迁,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周密的房屋拆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作出房屋拆迁的必经程序。通过风险评估及早发现房屋拆迁中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化解,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拆迁矛盾纠纷,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的重要举措。而要从实质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引入具有专业知识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对房屋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只有引入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才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才有可能真正找到不稳定因素和风险点。

同时,评估机构要想真正找到不稳定因素和风险点,就应当公平、公正、客观地从房屋拆迁的每个法定程序上进行审查,确保房屋拆迁程序合法。而风险评估的重点应当从房屋拆迁项目手续的合法性;拆迁安置方案的合法性、可行性;房屋面积认定的准确性;安置房源的建设情况;拆迁补偿标准的合理性、拆迁补偿资金的到位情况;政策宣传落实情况;征求群众意见反馈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和论证,只有确保房屋拆迁项目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确保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确保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可靠性,才能确保房屋拆迁项目社会稳定具有“低风险”、“无风险”。否则,房屋拆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只是一种形式和过场。

第3篇

城市轨道交通事业投资量大,建设运营要求精细。自其诞生之日起,广州地铁便伴随着线路规划、资金使用、建设及运营安全等高风险事项,风险管控自然成为广州地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作为风险管控体系中的核心,风险导向型审计方式则通过内控评审方式挖掘企业各流程的风险点,并对风险点进行影响程度评价,提出管控意见,使得广州地铁风险管控―二道防线对业务的管控力度得以有的放矢。广州地铁风险导向型审计在企业风险管控上的风向标作用日趋明显,工作经验得到企业高层及同行的高度认可。

打造“三道防线”

广州地铁结合“三重一大”的要求,完善分级决策机制。包括检大事项范围、决策机制和流程,明确责任主体,完善党政联席会、总经理办公会等会议制度,有效地提升了决策效率并对重大决策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通过分级授权和备案制度,明确总公司相关决定权的授权条件、内容,以及相应报告责任;对所属的39个关键业务及管控流程、近百项重大事项,明确了对下属部门及全资子公司的授权权限,并监督运营事业总部等主要业务单位在具体的业务流程中逐步细化授权,落实岗位权限;通过《分级授权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分级授权制度,定期进行权限调整,以及授权执行情况和业务备案的检查监督,确保所授权力的实施得到监督、检查和纠偏。

改制为集团公司后,公司的风险管理组织将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将是公司重大风险最终决策者和监督者,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负责。董事会下设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将由5名董事组成,且主要由外部董事组成,主要负责审计与风险管理职能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及完善,以及全面风险管理及内部审计有关管理文件的审议。

在最高决策机构党政联席会以及审计委员会的指导下,围绕监察审计部风险导向型审计工作,逐步建立起适应广州地铁企业的风险管控三道防线体系。

・第一道防线是各级业务管控部门,按业务划分自成体系,根据企业管理部及监察审计部的指导实施风险的具体防范工作。

・第二道防线是企业管理部风险管理模块,统筹整合企业风险管控工作,确保广州地铁各业务模块的风险管控模式保持一致。

・第三道防线是以监察审计部为主导的监管体系,评价各部门及第二道防线的风险管控工作效果,以普视企业整体的角度对风险管控进行整体监控和评价,确保各级单位的风险管控始终能保持与企业的战略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安全监察部根据企业管理部对建设运营安全风险的偏好设计及评价防范标准,针对性地统筹具体实施工作,并将具体任务落实到运营总部的安全技术部及建设事业总部的质量安全部,再由两个部门分别根据具体业务的风险管控任务分配至各一线生产部门,而各一线生产部门则将安全生产及风险管控的责任细化到各分部、室及车站,并设立相关负责人。监察审计部则通过审计项目发挥风险点梳理及预警功能,通过定期的审计项目对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风险点及控制措施进行梳理和监察,对于经营生产过程中的重大风险实现,则通过专项审计项目加以重点关注。

第一道防线:运用健全完善的专业风险控制手段,防范风险于未然

广州地铁在具有重要风险领域的各业务部门中建立了卓有成效的专业风险管控体系,工程建设风险、运营组织风险、物资采购风险、安全风险等管理和防范等工作走在了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前列。

广州地铁不断规范业务流程,撰写出版了多个专业的操作手册和培训教材,固化了各个岗位上的工作程序及风险防范要点,使新员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术要领及岗位防线防范手段,大大提高员工岗位操作规范性和可靠性。同时,将专业风险管理与实现经营目标相联系,不断持续、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动态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对于重大风险建立三级控制方案,一级为日常制度、流程和专项方案等予以规范和引导;二级实施预警,由部门启动跟踪分析;三级为应急预案。目前已经建立了21个应急预案,可应对特殊气象、消防、大面积停电、恐怖袭击等各个风险。有关预案由归口管理部门定期组织调整和演练。

设立了安全、技术、预算等专业委员会和招标领导小组,分别由分管领导负责。利用会议机制,促进专项风险信息畅顺沟通,在检查工作和部署任务的同时,通报、协调各类风险,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有关安全等的危急事件、突发事件,总公司建立了紧急事项管理机制,以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

第二道防线:紧跟企业发展,组织新业务风险评估工作,发挥牵头整合功能

在不断积累总结现有专业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的基础上,广州地铁通过全面风险管理试点,逐步提升风险防范工作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并且通过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改进,确保其PDCA管理闭循环的形成。

随着广州地铁的多元化发展,风险管控着眼点也逐步从稳定的传统业务转移到房地产、设计等新业务上。而房地产开发业务是未来发展高作为及高挑战的结合点,2010年,将其作为试点业务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在把握行业普遍风险的同时,针对投资机会研究与立项、项目投资决策、土地获取、项目前期策划、项目报批报建管理、项目设计、工程施工及进度管理、安全健康环保管理、采购供应链管理、项目竣工验收、房屋销售管理等房地产开发业务重点环节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重大风险在公司主要表现状况及关键原因,为公司集中精力应对风险提供方向。同时,以房产事业部风险清单为基础,将公司层面的风险分层细分至业务活动层面。针对业务活动层面风险,规范业务流程,制定业务活动层面风险应对措施及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确保已确定的控制行为得到恰当的执行。总公司将通过自建和巡检,定期总结分析风险反应方案、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三道防线:围绕风险导向开展内审工作,充分发挥线监督评价功能

作为广州地铁全面风险管控的发起者和评价者,风险导向型内审模式体现为“风险评估一审计计划一以风险为导向拟定实施方案一以风险为导向评价审计发现―跟踪审计整改落实一风险再评估”的内部审计闭环系统。

1、风险评估一审计工作风向标。引入“风险导向”理念以来,广州地铁改以企业风险源为风向标的计划编制方式,主要分四步实施:第一步,战略分

析,确定影响战略实业的主要业务方向;第二步,确定风险因素,分析影响业务目标达成的风险因素;第三步,风险评估,即分业务模块制定风险评估标准表将风险量化,对各项业务进行风险评估;第四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结合管理需要、可使用审计资源和项目可实施性等几大因素,将评估对象的风险与审计评价管控成本直观地反映到彩虹图中。其中,A区为优先考虑的项目,B区的项目即是公司需要考虑是否要委外实施的项目,C区和D区是不进行审计的,但仍需要采取其他的方式跟踪关注的领域。

2、风险评估标准一审计工作的坐标图。广州地铁对于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的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选择对某一风险影响大的几个因素;二是对选出的维度按标准进行打分,对于每一个维度确定打分范围;三是采用从高原则得出综合评分;四是固有风险等于综合评分与可能性评分的乘积,剩余风险为第三步的综合评分。对于可能性评估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区分风险事件是大型灾害类还是日常运营类,并估计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二是根据风险事件的类型和频率,按照风险可能性评估标准确认所处的可能性级别。

3、评估结论一审计重点对标。在明确企业的风险偏好及评估标准之后,审计人员主要通过收集历史信息、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被审计项目的信息,再根据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得出审计项目风险评估结论。并将风险评估结果反映到MARCI图上。

例如,在运营票务收入保障审计评估项目中,公司首先根据已建立的风险评估标准对票务流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获得了风险分布的MARCI图。然后,补充考虑了票务收入的漏管模型,2007年开展的三四号线票务收入保障审计项目等相关的信息,对票务收入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最终确定售票流程、充值流程、扣值流程、退票流程、收入结算流程、清分流程和财务会计入账流程等7个业务子流程为本次审计实施的重点。

4、风险理念一审计项目主线。风险评价及防范是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的工作宗旨。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部门通过审前调查,将评价出的关键风险点与被审计者或风险管理人员进一步讨论确认,根据双方的讨论结果确定审计内容的先后顺序及其手段和方法,明确审计力量投入的重点,实现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在评价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时,也会运用到风险评估手段。一般情况下,广州地铁会参照前文述及的风险模型和风险评估标准,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来评估审计发现风险高低程度。高风险的领域是审计部门优先督促整改的区域。

5、调整策略一实现风管闭环。根据审计发现对被审项目的审计方式进行风险再评估,调整下年度的审计策略,实现风险管理闭环。审计过程就是风险评估过程,每一次审计的结果都将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督促其根据风险点评估及应对建议付诸管理改进,并被运用在下一年度甚至未来若干年度的审计计划拟定工作中,以指导审计人员确定下次对该风险点的审计时间、重点和工作方式,通过这样的一个风险管理闭环,使得审计工作在一些高风险领域成为一项常态的工作,从事后审计变成了全过程审计,达到了通过审计工作促进风险管理关口前移的效果。

立足现在,放眼未来

经过几年的发展,广州地铁不仅落实了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等风险事后控制的具体措施,而且更加注重在事前及事中的防范。各项防范和应对措施在2010年亚运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控制了短期内6线开通、超出最大运力数倍的客流高峰等重大的风险事件。

亚运会前期,广州地铁创纪录地在半年内开通运营6条新线,运营事业总部在开通运营前期实施了线路开通风险评估工作,制定了风险应对措施,保证了各层级人员及时了解运营新线开通情况、风险情况,统一实施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开通目标顺利实现;另外,在广州地区实施地铁公交免费期间,广州地铁日均近800万人次,远远超出了地铁最高运力,运营总部通过事先进行风险评估设定准确的应对策略,高效应对了超大客流考验。

到目前为止,广州地铁236公里,911.58亿元的投资建设主体工程未出现违法现象;自开通运营以来超过3000天的运营时间内,未出现过一件重大事故,充分体现了广州地铁“全面风险管控”的巨大作用。

未来广州地铁经营管理的手段、经营管理的重点都将与风险评估紧密联系起来。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也为以风险导向型审计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业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更为风险管理审计业务提供了新的扩展平台,即进一步发挥审计部门广阔的视野和对企业的深入了解,通过融合风险管理审计及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实施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日常监督,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反哺于第―二道防线。

具体审计工作开展步骤可依据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依次展开,而针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将作为对风险应对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风险识别。在这个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是对风险识别过程及结果进行审计评价,同时也需要对风险识别结果作出独立判断,并针对诸如“识别程序不恰当”、“重大风险未识别”等发现提出审计意见。目的是保障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

风险评估。在这个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开展的风险评估工作进行监督评价。包括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标准和风险评估结果。并重点考虑:①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②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③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④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⑤其他。经过这个阶段后,更新的风险评估结果也将作为审计部门在风险应对阶段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

风险应对。在这个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开展的风险应对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这包括了对风险应对方案设计的监督评价以及对风险应对方案实施的监督评价。一般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作出的回避、接受、降低或分担风险应对措施。

广州地铁以风险智能为目标,在对全面风险管理研究评级的基础上,寻找风险管理建设短板,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初步确立了“由点到面、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工作思路,拟分四个阶段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第一阶段,结合公司改制及国资委要求,开展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调整,设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将党政联席会“确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明确公司各部门、各相关单位的风险管理职责”等职能调整至董事会,进一步结合架构改革及国资委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完善三道防线的风管组织体系。并以总公司本部和一个下属业务板块进行试点,形成更加成熟的风险管理推广的模板和样本。

第二阶段,将试点业务的风险评估工作,与公司总部风险评估进行整合。并逐步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进行整合链接,以风险为导向推动内部控制流程的持续改进。

第4篇

目前,房地产市场风险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最重要风险之一,主要体现在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房地产开发贷款违约风险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违约风险上。从现阶段情况来看,住房抵押贷款风险较小,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可控,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相对不透明,不确定性较大。应从征收房产税、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银行风险评估和控制能力、完善期房预售制度、改革财政体系和地方政府融资制度等方面来防止房地产市场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房地产风险是当前全国面临的最重要经济风险之一

我国1998年实行城市住房体制改革,对释放居民住房需求、刺激房地产业发展和整体经济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初期,房价上涨并不剧烈,1998-2003年全国房价年平均上涨率只有4.2%,远落后于同期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真正的房价暴涨始于2004年,2004-2010年全国房价年均上涨15%,明显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尤其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城市,房价的上涨更为剧烈。

鉴于房地产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巨大作用,房价暴涨加大了各方面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的担忧。人们担心,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将拖累实体经济下行,造成经济增长减速乃至停滞;由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系统密切相关,房价大幅下跌还可能造成居民住房抵押贷款、房地产商开发贷款的大面积违约,从而危害银行系统安全。特别是,由于地方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土地出让收入严重依赖房地产开发收益,房价大幅下跌会使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减少,从而威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安全。因此,房地产市场风险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和金融最重要风险之一。

二、房地产市场风险分析和评估

1.住房抵押贷款风险较小

居民住房抵押贷款是银行重要的贷款方向和资产形式之一,截至2012年底,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平均达到18%。从当前情况来看,住房抵押贷款是银行最安全的资产之一,所面临的违约风险较小。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首付比例较高,首套房首付比例一般在30%,二套房首付比例更高,普遍在50%。近来由于调控政策的加码,二套房首付比例已经提高到70%。高的首付比例意味着低的贷款价值比(LTV),即所需偿付贷款与房产价值的比例较低。如果一套房产的首付比例是30%,意味着LTV值在贷款合同开始时即是约70%,随着贷款的偿还,LTV值会越来越小,相应的贷款风险也越来越小。

理论上,只有当LTV超过100%时,贷款者才会选择违约,拒绝偿还贷款(即所谓策略性违约)。由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首付比例很高,这意味着房价需要大幅下跌才可能使LTV值超过100%。以首付比例30%,要使贷款者策略性违约,则意味着房价下跌要明显超过30%。而从近期我国房地产市场状况来看,这是一件可能性极低的事。从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至少可以承受房价下跌30%,而不会对贷款安全有显著影响。我国一些银行进行的压力测试也显示,房价下跌30%不会对房贷安全造成威胁。而事实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除了用房产抵押外按规定还应由开发商作为贷款担保,如果贷款人违约、房屋拍卖又不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担保人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偿还剩余欠款。可见,即使房价下跌超过30%,也不可能出现美国次贷危机那样的金融危机。

美国之所以爆发次贷危机,直接原因在于住房抵押贷款的首付比例太低。很多贷款合约只需要10%以下的首付乃至零首付,而且贷款人以房屋拍卖价格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这意味着房价只要稍微下跌,就会有大量的策略性违约出现。房利美、房地美以及相关制造和投资抵押贷款衍生证券的金融机构资产安全就受到严重冲击。

2.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可控

房地产开发贷款主要是指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的用于住宅、商业用房和土地开发等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中长期项目贷款。截至2012年底,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平均约7%。除了银行发放的房地产开发贷款,部分信托机构也会发放房地产信托贷款,支持开发商建设。房地产业流动资金贷款以信用贷款为主,而房地产开发贷款则大量是以土地、在建工程作抵押的担保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是项目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项目土地和在建工程则是第二还款来源,如果还款来源仍不足,则可能追加其他抵押物和现金流,并由担保方负连带责任。

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一部分来自开发商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不过,这部分风险主要是非系统性风险,只要银行避免将贷款过于集中在某些企业和地区,就可以抵御这类风险。

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主要风险是由于房屋滞销、房价下跌导致的整体市场风险。如果房屋销售下降,房价大幅下跌,首先会导致开发商收益降低,如果出现亏损乃至破产,将无法偿还贷款;其次,由于房价下跌,一些尚未开发完成的房屋如果继续开发会面临损失,开发商可能会终止开发,用已完工程偿还贷款,造成银行贷款损失;最后,房价和地价高度相关,房价下跌会导致所抵押的地权价格大幅缩水,造成以土地抵押贷款的损失。

目前,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抵押率(即贷款额与抵押地权和在建工程估价价值之比)一般在70%以下,这意味着理论上,只要地价和在建工程价格下跌幅度不超过30%,即使开发商无法还款,银行也可以通过处置抵押物收回资金。近年来由于调控的升级,开发贷款的抵押率许多降低到50%-60%,这给予房地产开发贷款更高的抗风险能力。从目前一些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压力测试的结果来看,房地产开发贷款短期面临的风险可控,但风险大于住房抵押贷款。

3.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和评估面临挑战

地方政府债务许多并不直接跟房地产市场相关,但债务的偿付资金来源则与房地产市场有密切的联系。首先,大量地方政府债务以地方财政为担保,当债务相关项目所产生的现金流无法偿还债务时,需要地方政府以财政资金偿付。而当前地方财政收入严重依赖房地产业,如果房地产市场大幅萎缩,一方面相关税收收入会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地价下跌,地方政府卖地收入会受到很大影响。其次,许多地方政府债务的抵押物是政府部门或关联企业所持有的地权,若地价下降,也会影响地方政府和关联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及银行通过处置抵押物收回资金的能力。

作为地方债务的监管层,银监会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总体可控,但监管面临严峻挑战。首先是财政代偿压力较大。按照当前的统计估计,目前平台贷款余额接近9.5万亿元,超过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5倍。如果将债权、信托等融资渠道的债务考虑在内,地方政府负债比例会更高。其次是未来三年将迎来平台贷款的到期偿付高峰。根据权威机构的统计,未来三年到期的贷款占比高达40%,3.8万亿元平台贷款的集中偿付压力巨大。

横向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债务风险较小,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政府债务风险较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地方政府债务大量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东部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近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量集中在中西部地区,造成这些地区负债率较高。同时,欠发达地区财政实力较弱,基建投资产生收入的能力较差,这加大了还款的难度。从省级数据来看,欠发达省份的债务余额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一般明显高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最大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风险有多大和风险在哪里。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更加透明、清晰、规范,且有银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压力测试来检验其风险程度,因此风险至少是可见的。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更棘手的问题在于风险的不透明、不清晰、不规范。为了突破如《预算法》等关于政府融资的规定限制,地方政府大量通过融资平台、关联企业等多种途径进行融资,大量债务是政府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这些问题导致我们难以测算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程度。审计署、财政部都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过测算,但是由于口径不同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复杂性,得出的数字差异较大。国家审计署2011年的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的相关债务达10.7万亿元,而根据财政部的数据,地方政府负债估计超过20万亿元。由于对地方政府债务状况缺乏全面、深入、具体的了解,我们既不应当过度夸大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同时又应保持高度的警惕。

三、防范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1.防止房地产市场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控制房价上涨幅度

以上各种房地产市场带来的金融风险都与房地产价格密切相关,避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根本途径即是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特别是要避免房价和地价大幅下跌引发全面的危机。但是,由于2004年来房价持续快速上涨,明显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房价损害了需要在城市中购买住房的年轻人和城市化进程中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新移民的利益,造成了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迫使政府调控房价,抑制房价上涨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一项政治任务。而且只有有效控制房价涨幅甚至适度压低部分地区的房价,才能防止市场泡沫破灭导致房价暴跌并引发金融风险。

2.开征房产税需合理设计税制,切实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房产税是遏制投机性购房的有效手段,而且能够调节收入分配和解决政府财力不足问题,有利于降低地方财政风险。目前房产税在重庆、上海两地试点征收,但覆盖面较小。最近一些支持扩大房产税征收范围(从增量扩到存量)和试点地区的呼声再起,中央也决定将在2013年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但房产税税制的设计必须合理,才能起到调控房价和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目前呼声很高的首套房免征,二套乃至三套房起征的方案并不合理。因为二套房起征会把租金转嫁到租房者头上,而自有房屋是免税的,显然,与自有房屋者相比,租房者更有可能是穷人。这种方案造成税收更多由穷人承担,税制呈现累退性,最终导致穷人不仅买不起,现在连租房都租不起了,不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从价或从面积征收房产税将比从套征收起到更好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3.改进银行风险评估方法和手段,提高风险测量和管理能力

贷款风险评估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制约了银行利用相关信息进行精确的风险测量和管理的能力。以住房抵押贷款为例,当前我国银行的违约风险评估依赖于一些传统模型,利用贷款者信用得分等变量计算贷款者违约概率,从而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估算当前所持有贷款组合的总体风险。这些模型相对陈旧,而且具体业务中对这些技术手段的利用程度也较低,这制约了银行风险控制的能力。目前更先进的违约风险测算模型是比例风险模型(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不光可以计算整个贷款协议的违约概率,还可以把不同时点的违约概率计算出来,并且把模型动态化,可以随着借款者还款的具体情况更新计算违约概率。

4.切实完善期房预售制度,降低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

降低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是期房预售制。期房预售制从金融角度是一种实物看涨期权,它同时赋予了买房者和开发商锁定部分未来房价风险的作用。对于买房者来说,期房锁定了未来的房屋价格,降低了未来房价上涨带来的风险;对于开发商而言,期房具有锁定房价下跌风险的功能,除非下跌幅度巨大,买房者一般不会违约,而即使最后买房者违约,房屋未能卖出,开发商也能收到预付款带来的收益,从而减少损失。另外,期房预付款还帮助开发商降低了融资成本。

当前社会对期房预售制度屡有诟病,并建议取消预售制,多是对期房制度的有益作用不甚了解,过度强调了其缺陷。从降低住房开发贷款风险的角度来说,期房制度是有利的。期房制度一方面能让开发商在开发之初就预知市场需求,从而合理调整开发规模,较高的预售款占房价比例还能使开发商承受更大的房价下跌风险,从而降低开发商和开发贷款的风险。

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期房制度,切实加强预售款监管,规范预售款的收存和使用,确保预售房所得的款项用于项目的开发建设。

5.改革财政体系和地方政府融资制度,避免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过度融资和对土地的过度依赖。

由于《预算法》等对政府融资有诸多限制,迫使地方政府大量通过融资平台、关联企业等途径进行融资,这个问题在2008年4万亿刺激计划出台后被进一步放大,在4万亿政府投资计划中,中央政府只出资1.18万亿元,其余资金需要地方政府自行筹集。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通过融资平台借贷成为地方政府的自然选择。地方债问题需要一系列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首先,要进一步调整财政体系,继续深化分税制改革,平衡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加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基层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基层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

其次,改革地方政府融资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公开发行市政债,并严格限制地方政府债务率上限。让金融市场为地方债务定价和评价风险,限制地方政府不加节制地扩大债务,改变现行融资方式将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的状况。

第5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措施

房屋建筑工程具有投资大、工期长、施工难度大技术难度高等一系列特点,这使房屋建筑工程风险系数增大,如何更好的规避风险使房屋建筑工程顺利完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风险管理能够及时发现房屋建筑工程中的风险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将损失降到最低,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1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类型

1.1经济风险。经济领域中导致企业经营遭受厄运的风险,主要对于宏观经济形式不利、材料价格上涨、通货膨胀严重和投资环境差等因素而引起的。1.2政治风险。在政治方面的各种事件和原因而引起的风险,通常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在行政方面的干预、工程建设政策发生改变和重大事故所造成的社会风险等。1.3自然风险。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所处地区客观存在不利的自然条件或不可抗力引起的风险,通常由恶劣的气象条件、残酷的现场条件和不利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引起。1.4项目内风险。房屋建筑工程本身的不可预知性引起的工程项目质量、成本、进度和安全目标不能完全实现的可能性。依据技术因素具体的可分为以下几点:(1)非技术风险:是指在管理、组织、协调、计划等非技术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引发的损失。主要包括:项目组织管理方面,欠缺项目管理能力、项目目标不适宜、项目规划不得当等;成本控制方面,工期延误、不适当的工程变更、预算偏低、不恰当的采购策略等;进度计划方面,进度调整规则不得当、材料设备供应不顺畅、设计图纸供应不上等。(2)技术风险:所谓的技术风险,主要是因为存在一些不确定的技术条件,而导致一些意外损失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工程方案的选择和在设计的过程中,技术标准的选择、计算和分析模型的选用、安全系数的确定等问题上不尽如人意;在工程方案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落后、施工技术和方案相当的不合理、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失败等。此外,还包括工艺流程不恰当、工程质量检验和工程验收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等。

2影响房屋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

2.1合同方面的风险管理。目前,有一部分的建筑行业没有与对方签订书面上的合同,不懂得利用法律渠道来正确地保护双方的利益,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当今的社会逐渐进入网络信息化的时代,但是,现在的建筑行业却没能与时俱进,没能学会利用网络来为其服务。2.2风险信息预警方面的风险管理。在现实生活中,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缺乏风险管理的理念,没有正视这方面的问题,没能制订出一个高效合适的风险信息系统。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无法灵活地将风险转移、规避。这将会大大降低企业的风险管理成效,同时也会提高工程项目的风险系数。2.3施工团队方面的风险管理。施工环节在工程项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时候,企业往往会因为成本问题而随便挑选施工团队,忽略对其能力、工艺技术方面的考验,这将在实际的施工中,增加了“豆腐渣工程”事项发生的频率,也增大了建筑的风险。2.4成本控制方面的风险管理。在施工环节之前,部分企业并没有对该工程项目进行正确、合理、科学地分析,计算出各个阶段需要的工程成本,没有成本预算就没有后期的严格控制,就不能合理有效地分配有限的资金,严重还可能使该工程因为资金分配问题而延长工期,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3如何进行房屋建筑工程风险管理

3.1适当进行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不断地采取措施,回避风险,将风险降到最低,当一种方法可能会产生风险时,采取其他方法取代该方法,降低房屋建筑工程的风险,或者当选取的所有方法均会产生风险时,选取风险性最小的方案进行施工。风险回避虽然会将风险降低,但与此同时,也失去了从风险中获取效益的可能性。风险与机遇并存,当风险降低时,所遇到的机遇也会大大减少,如果处处回避,在最后建造出来的建筑可能也会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案进行风险回避,同时可以将风险转变为机遇,从中获取效益。风险转移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将风险转移到其他方面,进而将风险降到最低的方法。风险转移是房屋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将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化,使每个部门均承担一些,这种风险转移虽然没有减少风险的总额,但每个部门均承担自己相关的部分,对自身的影响并不大,从而降低建筑工程的整体风险。3.2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现阶段,在积极加强房屋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质量的过程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是基础。风险回避意识的建立,有助于加大建筑工程项目风险预防力度,为企业的正常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建筑企业应首先加大宣传,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以及研讨等方式提升企业整体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还应当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以及人才,提升施工安全性以及现场管理质量;最重要的是,在对风险管理意识进行强化的过程中,企业应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促使其掌握先进的技术、工艺基础上,提升工程质量以及施工安全性。3.3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建立风险管理制度。(1)要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在项目管理中改变观念,加强风险教育,增强企业的整体风险管理意识,把风险管理与企业的效益结合起来,并逐步的把风险管理引入到施工中的“三大控制”和“三大管理”之中。(2)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技术,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3)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必须建立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借助计算机对各种数据采集,整理,分析总体出风险发生的规律,并对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为风险的处理提供合理的方案。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施工企业积累经验以及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3.4健全风险信息系统。近年来,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必须加大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构建健全的风险信息系统。该系统的运行,有助于建筑企业在投标决策阶段,更加充分的预测、调查工程实际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从而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对风险进行规避。在对风险信息系统进行完善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加大对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涉及的一切资料研究力度,从工程实际出发,对施工所需原材料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等。以上措施的实施,提升了企业预防风险的能力,企业在对以上数据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分类汇总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并可以针对每一项风险因素制定专门的预防措施,提升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制定应急对策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风险管理力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加强风险管理,不仅仅需要相关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有关部门也要建立相关的制度及其法律法规,规范风险管理的方法,明确风险管理的措施,加强政府对风险管理的引导作用,建立风险评估机构,同时企业也可以建立风险评估部门,专门进行风险管理与评估,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作者:尤厚非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物业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简述

二、当前我国物业公司内控现状

物业管理公司的业务主要是物业服务和经营服务。其中,物业服务是物业公司的主要获利手段。主要是为客户和业主提供经济有效的服务,以及维护和保证业主的财产安全。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物业公司的成本开支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成本控制能够为物业公司挖潜绩效、节约开支。但是,在当前我国物业公司的成本核算和控制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前,我国物业公司大多是把物业管理服务看做是公司向外销售的无形产品,与此相关的全部支出均计入成本核算。由于物业公司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其成本费用的构成中,人力资源成本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尤其是保洁、保安等基层服务人员的工资。据不完全统计,基层服务人员工资大概占据了物业服务成本的80%。然而,虽然基层服务人员工资比重大,但是个人工资并不高。目前,我国物业公司经营业绩普遍偏低,虽然员工个人工资不高,但是面对庞大的比重,物业公司难以招架。很多物业公司迫于经济压力和收入的有限性,在内部控制中,往往把对员工资的控制放于首位。新劳动法出台后,物业公司经济状况雪上加霜,给员工涨工资,企业没有充足能力;不给员工涨工资,又有悖于新《劳动法》。

(二)目前很多业主把物业公司视作“万能”,认为物业公司提供优质服务理所应当,很多业主不理解物业公司的收费。常会为一些小事而投诉,面对有偿服务而不肯缴服务费,缺少“花钱买服务”的主观意识。按理说,物业公司在收取物业费(综合服务费)的同时,理应还收取公共设施维修费。但是很多业主不能理解物业公司的收费项目,认为物业费中已经含有了公共设施维修费。所以,要么拒缴、要么投诉,给物业公司维修费的正常收缴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而且在小区房产交付后,常会因其设备设施不完善而需要物业公司对其进行后期物业维修,变相增加了物业公司维修费用。给物业公司的成本控制带来一定压力。

(三)当前,物业公司普遍采用按物业面积的实际大小收取物业费,这种方法已被人们接受和认可。然而,看似公平的方法背后实则显示着不公平。因为房屋面积大的住户不一定在同等时间里产生的垃圾比面积小的住户多;面积小而人口多的住户单元对环境和治安的影响不一定比面积大的住户小,甚至会远远大于面积大的住户。另外,多数业主拖欠或拒缴物业费,是主观认为物业公司管理不完善,怀疑业主缴纳的物业费被上级挪用和暗箱操作,而非用在了物业管理上。面对业主的质疑,物业公司有苦难言。因为一天扫一遍地和扫三遍地,在保洁的效果上可能差别不大,但是人工耗费却有很大不同。同样,在保安的选择上,退休下岗职工和通过专业训练而培养的物业专门管理人员的人工成本也有很大不同。目前,物业管理究竟价值多少,一直是物业公司和业主矛盾产生的焦点。

三、提高我国物业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对策

(一)改善用人机制,提高人员管理水平新世纪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对物业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了高素质物业管理人才,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对此,笔者认为,物业公司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善用人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引进和培养专业物业管理人才,尤其是要加大知识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使用。逐渐把“投资于人”作为物业公司一个重要战略导向。在人才培养中,可以借鉴国外“物业管理师”的考核和培养办法以及其他服务性行业对行业内从业人员的考评方法,改善用人机制。其次,还可以通过岗位培训、素质教育等形式,提高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培训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日常业务知识、设备维护基本知识(包含弱电设备维护、电梯水泵维护等)、保洁基础等操作技能培训。此外,如果行业内出台了某项新的法规和政策,物业公司要及时对员工进行培训,争取全面造就优秀的物业公司管理队伍,以较高的管理水平增强物业公司市场竞争力。

(二)实施财务监控专职收款员应将物业费及时、足额上缴。但是,仅凭收款员的自我约束还是无法从根本上避免其拖缴和挪用的现象。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财务监控的手段。具体监控方式主要有三种:首先,及时登记和核对收款员领用的款项收费收据,实行“限领催缴”。尤其要加重审核做废收据。其次,收款员在收取物业费时,要在收据和记账联上盖人名章和收款专用章,以及注明收费13期。当日结束,收款员要对一天内收到的现金进行汇算清缴,送存银行。对于交通不便或者晚上收取的物业费,可延迟至第二日。再者,收款员要定期将收费记账联和银行存款单统一交公司财务部,财务人员要对此进行审核、盖章和签收。完毕之后出具收据等书面证明交由收款员。

(三)加强风险监控和评估,将风险控制作为内控机制的关键性环节无论任何企业,都会面临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物业公司也不例外。若要降低风险的发生频率,需要加强对风险的监控和评估。通过恰当的风险评估和监测,探寻风险预防方法和应对措施,以降低风险的发生频率。当前。物业公司在我国正处于一个竞争比较充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风险评估和监控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核心,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物业公司的内控机制应围绕风险控制进行设计,有的放矢。物业公司内控机制应在五要素(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监督、信息与沟通)的基础上设计风险评估和监控环节。笔者认为,该环节的设定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反映;风险评估。与此同时,通过设计风险评估和监控环节,能够使物业公司将资源合理用于高风险领域。不但能够评判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与否,而且还能够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为公司节约成本。

(四)严格监督,保证服务质量对物业公司来说,严格监督是提升其服务质量的一项必要手段。对此,笔者认为,物业公司可以设立专门的“服务质量监督部门”,严格监督物业公司相关人员的服务质量。具体监督可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两种检查方式,或者依照时间把检查工作按日、周、月进行分类。可以设定日检查由部门主管负责;周检查和月检查,可由物业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进行服务监督。这种做法,可以有效保证物业公司拥有一个较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当然,该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物业公司主要管理人员的高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第7篇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县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建筑物,包括各乡镇、村统一规划的农民新村,农民自建房,学校、工业园区等公用建筑,机埠、乡村公交车站等简易房的防雷装置的新建、重建和改建项目。

第三条农村防雷减灾应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县气象局应开展农村雷电灾害的预警,加强雷电灾害防御的宣传教育和鉴定评估。县建设、安监、公安、消防、交通、广播电视、电力、通信等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部门的防雷减灾工作。

第四条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应当加强对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领导,将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纳入乡镇(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工作范围,所需经费依法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县气象局应当加强对新建、重建、改建农村建筑物和其他设施防雷装置的监督管理。统一规划的农民新村和学校、工业园区等公用建筑防雷设施应由具有相应设计、施工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和施工。农民自建房以及机埠、乡村公交车站等简易房在建造时应考虑安装符合《县农村防雷技术规范》的防雷装置。

第六条防雷设计应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基础上,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房屋选址时应远离潮湿,空旷等易发生雷击的地方。统一规划的农民新村和学校、工业园区等公用建筑防雷设计方案应当经县气象局审核,未经审核同意的,不得交付施工。

雷击多发区域内的新建建筑物应在设计前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论设计经济合理的防雷装置,各乡镇应根据雷击风险区划图中制定的风险等级,采取科学、经济、合理、有效的防雷措施。

第七条农民新村和学校、工业园区等公用建筑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施工与验收。农民自建房以及机埠、乡村公交车站等简易房的防雷装置由乡镇气象工作站和经气象主管机构培训的气象协理员初验后报县防雷机构审核。

第八条农村学校、工业园区等公用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检测周期为一年,工业园区内生产危险化学品及具有爆炸危险的企业检测周期为半年。雷击多发区域内的防雷装置应增加定期检测频率。检测单位应及时出具检测报告,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督促有关单位整改。县气象局要加强对农民自建房防雷设施的抽检,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

第九条雷击多发区域应按每5平方公里1个的标准建造避雷亭,并在避雷亭显著位置设置警示标志,经县气象局验收合格以后方可使用,且每年在雷雨季节前必须检测一次。用于在田间、路途中无法及时返回家中的村民避雷之用。

第十条可能增加周边建筑物和其它设施雷击几率的农村工业、电力、通信等设施建造前需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对周围农民住房有影响的,应按评估结果进行整改。

第十一条农村变压器应做好防雷接地措施并设置警示标志,周围应有安全围护设施。新建高压输电线路和杆塔以及各类通信铁塔与农民房屋的水平直线距离在20米以内时,应当经气象部门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经审核同意或消除其可能造成的雷击风险后方可建设,以防止发生雷击事故。农村人员密集处的高大树木等孤立、高耸物体应悬挂防雷击安全警示牌。

第十二条逐步规范农村自建房的防雷装置建设,做到防雷装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将农民自建房的防雷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从源头上解决农民自建房的防雷问题,以消除雷击隐患。

第十三条县气象局是处置雷电灾害的应急主管部门,县公安、安监、民政、交通、卫生、供电、通信等协管单位按照分工,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雷电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按照《县雷电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实施救援。

第十四条健全以政府主导、气象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的新农村防雷管理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从设计、施工、验收到检测维护一整套完善的农村防雷管理体系,做到县有领导分管,乡镇有专人负责,村有气象协理员落实。

第十五条把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组织做好本地区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健全建立防雷减灾责任制和雷电灾害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农村防雷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新农村建设的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在雷击易发区内有经济困难的农户家庭,县财政及各乡镇给予防雷设施建设补助。

第十六条按照“布局合理、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抓紧规划和建设雷电监测网,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御能力;通过雷电监测网,并结合气象探测资料,利用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网络、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手段,向农民及时、传播雷电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第十七条广播、电视、报纸、电信、信息网络等媒体收到县气象局要求播发的雷电天气预报、警报信息后,应当及时向公众传播,对重大雷电天气的补充、订正预报、预警,有关媒体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第十八条县气象局应当加强对雷电和雷电灾害的发生机理等基础理论和防御技术等应用理论的研究,并加强对防雷减灾技术和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第十九条各乡镇、村与县气象局应结合当地典型事例,以展版、板报、挂图、专题片、幻灯片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全面宣传雷电科普知识和防雷减灾法律法规,讲解雷电发生的原理和防护要领,消除群众迷信恐惧心理,提高群众防雷减灾意识。

第二十条县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村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实现雷电防护知识进村入户,增强群众自我防护和救助能力,有效减轻雷电灾害损失。

第8篇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时,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

(一)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它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如管理层缺乏诚信、治理层形同虚设而不能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等;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如经济萧条、企业所在行业处于衰退期。此类风险难以被界定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认定,相反,此类风险增大了一个或多个不同认定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与由舞弊引起的风险特别相关。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认定相关。某些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及其认定重大错报风险较高。如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某项产品陈旧,进而导致存货易于发生高估错报(计价认定);对高价值的、易转移的存货缺乏实物安全控制。可能导致存货的存在性认定出错;会计计量过程受重大计量不确定性影响,可能导致相关项目的准确性认定出错。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以便于针对认定层次计划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根据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和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在实务中是一体的,即在对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的同时也采用了相应的风险评估程序进行合理的评估。

(二)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应对,把审计风险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应对措施,以便降低审计风险,具体分为总体应对措施和具体应对措施。总体应对措施是注册会计师采取的应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措施。由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是经济环境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采取的措施应该是针对整个环境、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有效。如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度,不预先告知企业选取的实施审计程序的地点,采取和以前年度不同的抽样方法等。具体应对措施是针对认定层次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的灵活应用。对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具体应对措施,如对在严厉的监管环境下经营的企业可以相信其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应充分实施控制测试,适当的扩大控制测试的范围,相应的可以适当的减少实质性程序;如企业投产了新产品,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应重点针对新产品的成本和收入实施;如企业所处的市场高度波动,应该在波动较大的月份实施控制测试;如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薄弱、不值得注册会计师相信,则可以不实施控制测试,重点实施实质性程序。

二、重大错报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面临的问题

随着新的审计准则体系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全面推广、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也步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目前在我国的审计实务中,还缺乏全方位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践基础。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及应对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形式化对客户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主要依靠注册会计师的经验判断。注册会计师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储备不够以及时间的紧迫,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获取信息来源受制于客户,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在行业数据库建设和各种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收集方面的欠缺,如导致风险评估程序无法正常进行,执行缺乏目的性,存在为了完成审计程序而走形式的现象。

(二)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无法采取应对措施由于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审计模型和规程,注册会计师在采取应对措施时,即设计实质性程序时,很大部分没有确立审计目标与认定的对应关系表,没有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按照既定的审计模型和规程来设计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在设计细节性测试时亦没有考虑样本量及选样方法的有效性。

(三)对发现的内控缺陷可能产生的错报风险没有进行重新评估我国目前部分事务所在实施控制测试中发现了一些内控缺陷的情况下,没有就该这些程序执行的不到位,导致本来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

(四)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程序缺乏可操作性重大错报风险往往是高层管理人员操纵报表导致,这种错报风险主要源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舞弊行为。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评估和识别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程序时,很少有从舞弊、动机和压力、机会和借口人手进行评估,也没有重点关注最容易发生舞弊的几个方面,在无法识别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情况下,更谈不上有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措施。

三、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与应对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文中提出的评估与应对重大错报风险所面临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一)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强化风险意识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坚持以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前提,以检查、应对重大错报风险为本质,两者缺一不可。强化风险意识,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转变思维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审计风险不仅是理论研究的对象。也是关系到审计自身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在实务中项目经理应根据项目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更有经验、更能胜任工作的人员,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在特殊情况下还应利用专家的工作。如对接收捐赠的无发票的房屋或机器设备的估价问题,应聘请专业工程师或资产评估师进行价值鉴定。

(二)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建设当前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强化内部治理机制,建立健全质量控制、风险管理及人事管理等各项制度。需要有效实施审计质量控制,从机构设置和制度设计层面加强对风险领域和风险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其中,应突出强调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决策机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监控和把关,建立相应的风险报告制度、风险评估制度、分类管理制度、回避制度、报告签发制度等等。

(三)强化事务所客户分类服务体系的建设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承接往往以部门为单位,而每个部门承接审计客户的行业种类也没有明确限制,这种服务体系不利于整个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在新风险准则体系的要求下,对客户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分析和风险判断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客户所在行业和性质进行充分了解,行业分类服务越来越成为必要。随着事务所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带来更高的专业化要求,事务所应逐步建立客户分类服务体系,通过对客户行业和业务性质的划分,配备具有相关行业经验及同类项目经验的小组成员,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9篇

成立相应防雷管理机构,将防雷社会管理职能划归市局防雷办,将防雷执法工作划归市局执法大队,市局法规科负责综合协调和执法监督。按照政事企分开的原则,明确防雷行政管理、防雷技术服务和防雷市场经营等三种不同性质机构的工作职责,并严格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防雷行政管理机构和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实行办公场所、人员、账户、印章、机构五分离,从事防雷技术服务的人员不得同时从事行政执法、许可工作。

2加强宣传,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防雷政策环境

加大对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发文加强防雷减灾工作,并将防雷减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建立良好的防雷减灾政策环境。通过各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雷电灾害案例,及时公布雷击灾害分析报告,提高公众对雷击灾害的认识,并进一步承担起普及防雷知识,唤起全民防雷意识的社会责任,以社会舆论力量监督防雷安全。通过法律法规规章的正面宣传,通过行政处罚案例宣传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通过雷电灾害案例警示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营造有利于行使防雷社会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3加强部门联动,从源头上把关防雷安全

将防雷行政许可工作纳入当地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并联审批,使防雷审批与建设、规划、消防、环保等行政审批捆绑、并联、同步实施,各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在项目立项论证、选址、勘察设计的同时,必须认真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各设计单位根据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做好新建项目的防雷电装置设计,坚持防雷设施与工程项目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的“三同时”制度,防雷设计未经气象部门验收合格的工程项目,不得通过项目总体验收,不得投入使用。加强防雷工程的监管,严禁无资质或者超出资质许可范围承担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未经核准的防雷工程和未备案的防雷产品,防雷检测机构不得接受检测申请。

4进一步规范防雷技术服务

要求防雷技术服务机构不断提升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建立服务承诺、首问负责、失职追究等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服务人员统一着装、持证上岗。建立统一的防雷综合管理和技术服务平台,开展雷电预警业务,建立与政府、安委会成员单位、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的信息互通机制,实现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加强科研攻关,切实增强防雷技术服务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规范雷击风险评估工作,要求未通过雷评业务能力确认机构从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活动的,其评估报告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一律不予审查确认,没有经过评审确认的雷评报告,不予办理防雷核准手续。

5加强防雷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执法效能

充实防雷行政管理人员,市级气象主管机构从事防雷行政管理人员应达到8人以上,其中专职执法人员3人以上,兼职执法人员若干,各县局专兼职2人以上。分区域组建3个执法分队,从各县局执法人员中抽调,实行集中办公,交叉执法,每年到各县进行集中执法不少于1个月,解决县局执法难的问题。聘请法律顾问,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注重与法院行政庭、执行局互动交流,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强化防雷执法工作绩效考核,提高执法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保障执法效能。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执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的规定,不断完善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做到依法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6完善防雷社会管理模式

坚持防雷监管和依法行政工作常态化。防雷监管的对象具有分散性和多样性特点,监管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目前在人力、物力很难保障的情况下,要求被监管单位建立防雷安全员制度,建立区域范围内的防雷协管员队伍。对新建项目采取事前检查、施工中督办、竣工实地审查认可的管理模式进行监管。建立防雷监管检查与执法会商制度,对所有防雷违法违规举报信息,由分管局领导组织法规科、防雷办、执法大队采取会商的方式,通过会议商讨启用监管检查或执法程序,有效化解违法单位的抵触情绪,合理规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高工作效能。

7重视农村防雷管理工作

做好农村防雷管理工作:一是要对农民加强防雷避险知识的宣传普及,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和乡村气息信息员的作用,增强农民自建房屋安装防雷设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农民的防雷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二是防雷技术服务机构要主动为农村建筑物防雷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充分发挥好农村防雷示范工程的示范效应,要把地处山顶、河塘边、山谷风口和位于旷野孤立的建(构)筑物作为农村防雷的重点,对于突出屋面的天线、太阳能热水器、金属水箱等设施要安装可靠的避雷装置;三是气象部门要与电力、通信、广电等有关部门联手,重点做好农村通讯信号系统、有线电视、电力设施和线路的综合防雷设施建设。制定《安康市气象部门防雷技术服务客户评价和服务回访办法》和《安康市气象部门防雷技术服务收费若干规定》,要求防雷技术服务机构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及收费减免规定,收费按照层级进行审批,当服务项目完成,服务对象领取技术报告时,提请服务对象填写《防雷技术服务客户意见征询表》,征询率要求达到100%,有不满意事项的,服务机构应在接到意见后7个工作日内上门走访,对走访中反映的问题,应当及时组织查处,并向服务对象反馈查处情况,查处率和反馈率要求达到100%。市县气象主管机构加强对客户评价回访工作的监管指导,满意率将作为对防雷服务机构及其人员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

8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管理;控制要点;重要意义;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建筑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房屋建筑施工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我国在房屋建筑施工管理方面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对很多房屋建筑施工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后发现,还存在着较多影响工程质量的突出问题,而只有认清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基于此,本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助力我国建筑行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一、加强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是整体房屋建筑质量的重要保障

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水平有问题,必然会对整体施工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而除了施工技术本身的完善以外,施工管理也可以为施工水平的加强提供重要保证,比如,可以通过对施工艺流程、组织方法以及技术手段的完善等来提升工程质量,同时根据技术、工艺、操作、经济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以最大程度保证施工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二)影响着房建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当前我国处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房屋建筑施工面临的市场环境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房屋建筑企业能够获取的经济效益就成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成本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企业只有在建筑施工中充分做好管理工作,才能真正获取到必要的经济效益,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大幅提升建筑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房屋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主要依赖于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而好的管理方式不仅在预防工程质量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减少不必要的事故成本,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工程质量的有效保证,工程成本的大幅降低,施工材料的合理调度都离不开科学的建筑施工管理措施。

二、当前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与控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现场施工管理组织不健全

部分房屋建筑施工企业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管理观念以及施工成本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现场施工管理组织方面并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没有按照要求成立专门的现场施工组织管理机构,比如部分施工单位并没有在现场设立采购、运行、质量控制以及施工管理等相关部门等,还有一些施工单位则没有相关的工作手册、程序文件、施工标准等等,再加上有些房建施工单位的管理部门临时性强,都造成了无法合力对问题进行解决。

(二)房建施工风险管控不完善

对于房屋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其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便是对经营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管理措施。不过本文对很多房屋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很多在风险意识方面均比较淡薄,缺乏合理的风险分析和管控机制,忽略内部控制对风险的“预警”防控作用。而且很多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管理中不能够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连续的识别、监督、计量和监督,从而导致他们在战略的执行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经营风险,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施工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

虽然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不过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正是由于发展历程比较短,使得很多建筑企业还没有建立其完善的建筑施工管理制度,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建筑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都比较淡薄,再加上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体系与结构的不合理,使得管理效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从而给房屋建筑施工的顺利开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四)房建施工材料问题突出

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施工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工程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很多房屋建筑的施工中,由于材料问题而造成的质量问题屡见不鲜,也是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中需要重点对待的问题,比如,施工人员在选择防水材料的时候,会因为价格便宜而选择了质量不合格的材料,从而导致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受到影响。再如,在房屋涂料的时候,选用劣质的涂料对房屋进行涂刷,导致房屋在短时间内形成脱落以及变色的现象也在时有发生。

三、当前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与控制要点分析

(一)完善房屋建筑施工现场施工管理组织

对于房屋建筑施工现场施工管理来说,应该本着规划、实施、控制、偏差调整、实现目标的客观规律进行。应该成立专门的现场施工管理组织部门,在工程项目的组织结构编制上,应将施工规划、实施与实施监控进行适当分离,保证职能部门之间的合理互动,确保管理过程的科学性。应以质量、成本、进度管理为核心,立足于施工现场管理,进而达到目标、质量、环境和安全的一体化运行,旨在优化目标、降低成本、有效沟通,从而使各项指标都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

(二)强化房屋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控机制

针对当前很多房屋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必要的风险管控机制这一问题,相关施工单位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强化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这同时也是企业有效规避风险、查漏防弊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一方面需要培养相关施工管理人员的正确风险意识,建立专职风险评估分析与管理的部分,从而扎实推进风险的“预警”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强化风险控制对风险的管理力度,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严密的风险管理系统,从而有效防范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加强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人员管理意识

当前,针对房屋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比较薄弱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以促进房屋建筑施工管理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一是对房屋建筑施工A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完善,并落实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管理工作,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的协调与沟通,进一步地加强管理力度;二是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在认真地遵循上级部门精神,将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等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增加施工安全意识,有力的推动房屋建筑施工的健康发展,并使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四)重视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中材料问题

由于房屋建筑施工中材料问题是影响房屋建筑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中需要加强对材料质量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在选择材料供应厂家时,尽量货比三家,选择具备生产资质的材料生产商,以保证材料的质量;二是在材料入场之前务必要注重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对于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坚决不能进入施工现场,从而从根本上保障建筑材料的质量;三是对于在场内的房屋建筑施工材料来说,除了要按照要求进行施工以外,还需要注意对建筑材料的保管,防止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变异等现象。

参考文献:

[1]张振杰.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思路探析[J]. 科技与企业,2014,04:22.

[2]孙广才.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造价及成本管理[J]. 科技与企业,2015,17:.

[3]邢宝新.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4:199.

[4]邢宝新. 房屋建筑渗透问题及建筑施工管理质量监控[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3:176.

[5]祝武标. 基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进度的协调与管理探析[J]. 科技与企业,2014,21:89-90.

第11篇

始自2008年的次贷危机,令全球金融市场风声鹤唳。而作为世界第三大抵押债券市场,丹麦房屋抵押贷款系统却独善其身,以其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异表现,引发欧美及新兴市场的关注。

丹麦独特的房屋抵押贷款系统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行最稳定的房贷系统之一。以高透明度、低信贷风险、和低借贷成本而闻名于世。在历次金融危机中,丹麦房贷系统稳如磐石,它不需要政府提供任何资金援助,自己就平稳地发挥作用。即使在1813年丹麦政府破产的情况下,丹麦也没有发生过一起针对债券投资者的信用违约。其稳定的房贷系统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实用主义催生丹麦模式

丹麦房贷模式是在1795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大火灾”之后制定的,这场大火烧毁了哥本哈根四分之一的建筑物。为了迅速重建该城市,丹麦多位富豪组成了第一家丹麦抵押贷款联会,通过发行抵押债券帮助购房人进行融资,而债券的主要购买者正是这些联会发起人。

当时所制定的抵押贷款机制是建立在合作社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丹麦模式采用的是全体抵押贷款发起人以平等地位共同参与且无需政府担保的开放的体系,社员必须共同对其所发行的债券提供担保,并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丹麦抵押贷款联会是以服务成员为宗旨,在成员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实行管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丹麦模式是由资金提供人所发起的,其风险管理极其严格,在制度的制订上充分体现了对债券投资人的保护,这正是丹麦房贷系统能够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丹麦房贷模式在世界上有着很多独特的地方,其中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资金平衡原则”。丹麦政府规定所有涉及房地产的贷款都必须由专属抵押贷款银行通过发行抵押债券在市场上进行融资,其融资额度、期限、利率必须和债券发行金额、期限、利率完全匹配。“资金平衡原则”的最大好处就是实现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分离。由于丹麦政府规定抵押贷款银行不能像商业银行一样接受存款或向银行同业市场拆借资金,每当生意上门,抵押贷款银行唯一的融资渠道就是发行债券,而银行利润主要来自借款客户支付的佣金,从另一个角度看,按揭银行扮演类似中介人的角色。

信用风险分离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使抵押贷款银行避免由于流动性风险、经济周期风险、和利率等风险带来的资金错配、利率和外汇的波动、以及使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风险对冲所来带的一系问题,从而增强其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抵抗能力。丹麦的这种风险分离模式与其实用主义的民族文化有很大渊源――丹麦的土地面积约为4400平方公里。由于其可利用自然资源非常有限,丹麦人推崇的是一种实用主义,喜欢用简单、高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由于房屋抵押贷款的特殊性,信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经济等因素,这往往是抵押贷款银行甚至国家机构都不能控制的。丹麦模式正是根据丹麦人的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以“资金平衡原则”为准则,结合一系列严格的信用评估和法律条款,集中重点解决抵押贷款银行的信用风险问题,从而确保了其房贷系统长期稳定的运作。

不可逾矩的信用风险控制

由于“资金平衡原则”的风险分离,信用风险的控制成为了丹麦模式的首要任务。丹麦抵押贷款银行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控制包括一系列非常严格的风险评估。另外,贷款发放必须在政府所制定的法定框架内进行,并受到丹麦金融监管局的严格监督。而丹麦高效的房产注册系统,也极好的保护了抵押贷款银行对房产的所有权。

与美国等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丹麦的购房者必须直接到抵押贷款银行进行贷款申请和信用评估,而不是通过抵押贷款经纪人。在美国,70%的抵押贷款都是通过抵押贷款经纪人执行的。由于美国的抵押贷款经纪人不在联邦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之内,加上他们很少承担借款人违约的风险,他们没有经济上的动机去发放借款人可以长期负担的贷款,从而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丹麦政府还规定所有抵押债券必须使用资产抵押池进行担保,并由债券发行银行负责替换抵押池里的违约抵押贷款。如果抵押池的有效资产不能够达到政府所要求的最低标准,抵押贷款银行将被取消营业资格,并宣布破产。这在丹麦模式自1795年开始运行的200多年中,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但是这种制度对提高抵押贷款银行的风险控制动机和对投资者的保护起到了很大作用。

让资金的流动性平衡

丹麦房贷系统的贷款提前支付方式是丹麦模式另外一个独特之处。在丹麦,房屋所有者可以选择两种贷款提前支付方式,一种是通过二级交易市场以市场价格对抵押债券进行回购,另外一种是在债券到期日之前以债券票面价值对可赎回债券进行赎回。回购和赎回的最大区别在于,回购是一种市场行为,只有在债券持有者同意出售债券的前提下,房屋所有者才有可能够买到他所需要的债券,而债券赎回则是房屋所有者拥有的权利,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执行。

丹麦模式的贷款提前支付方式是建立在“资金平衡原则”基础之上的。由于抵押债券与抵押品的相互对应,房屋所有者可以实施互换操作,从而通过市场执行贷款提前支付。丹麦的这种债券回购机制非常具有创新意义,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而债券回购和债券赎回的结合,更有它的独到之处,对稳定债券市场和加增流动性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定义这种回购和赎回相结合的贷款提前支付方式为“流动性平衡原则”――回购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是债券市场价格低于债券票面价值,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房屋所有者才会以低于票面价值的成本来偿还等值于票面价值的抵押贷款。而债券赎回则只会发生在债券市场价格高于债券票面价值的时候,房屋所有者可以债券票面价值,通过这赎回方式把高利率债券转换为低利率债券,从而减少债券利息支付和贷款额的净现值。

丹麦模式的贷款提前支付为房屋所有者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机制,从而降低了信用违约风险:购房人在购买一套房屋后,如果利率上涨,他们会受到固定利率的保护;如果利率下降,他们则可以实施一份利率较低的新房产抵押贷款,同时提前还掉原来的贷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房屋所有者负资产的可能性。

更透明才能更安全

丹麦抵押债券市场是世界上透明度最高的债券市场之一,这对借款人和投资者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在丹麦,所有抵押债券都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买卖,很多报纸亦会每日列出各类债券的牌价。这样借款人可以随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负债状况,以便决定是否提前偿还贷款,同时准业主也可以利用债券价格来评估借债成本和置业能力。

对于投资者来说,丹麦抵押债券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在丹麦模式下,“资金平衡原则”确保了每项债券背后都有相对的实质房地产担保,这与美国当年经过多层包装成五花八门的次级债券不可同日而语。由于丹麦模式的这种高透明度和其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丹麦没有次级贷款债券交易市场。丹麦的抵押债券享有“金边证券”的债券最高评级。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也曾多次称赞丹麦的房屋抵押贷款模式,其2002年5月(互联网泡沫爆破翌年)的分析报告对丹麦抵押债券的特别评语为“高度安全财金工具”。而索罗斯在2008年10月(两房被联邦政府接管后一个月)的《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丹麦抵押贷款模式不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将是金融危机中表现最出色的欧洲市场之一。

第12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安全风险隐患;房屋建筑

现如今,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高层建筑工程逐渐涌现。与低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具有诸多的缺点,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风险,因此经常会有大量的安全事故发生。不仅影响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还导致了经济的损失。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上长久地发展下去,必须重视高层建筑存在的安全风险,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去降低安全风险。

1安全风险管理

1.1概念

安全风险管理,顾名思义,是一种风险管理工作,即投入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安全保障,具有高层次、综合性的特点。主要是针对不稳定风险因素而言的,通过对其认真的分析、处理,降低损失。这需要风险管理人员的努力,找出潜在的风险因素,对其进行分析,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管理,进而控制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1.2管理流程

安全风险的管理流程包括两部分:(1)对风险进行规划;(2)对风险进行识别。

1.2.1对风险进行规划。对风险进行规划之前,首先要明确进行风险控制的具体方法与管理计划,明确二者之后,再对其方式以及流程进行规划。等到管理计划实施后,才可以着手管理规划的制定,均以满足项目整体目标为前提。风险规划的内容主要有五方面:管理的最终目标、风险管理结构、备案规划、管理文化、有比较宽裕的时间和金钱。第三和第五个方面主要适用于特殊情况的应对措施。

1.2.2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对管理流程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安全风险评价而言,风险识别是其基础,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经过分类、整理之后,为风险评估提供方便,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高层建筑中的常见安全风险隐患

高层建筑中的常见安全风险隐患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高空作业;(2)地理条件因素;(3)环境因素;(4)机械设备因素;(5)材料与成品;(6)人员因素。

2.1高空作业

高空作业高层建筑施工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但是其危险系数较高,难度也较大,因此存在许多安全隐患。由于施工人员处于长期高空状态,如果施工人员不经过规范培训就盲目施工,很可能造成高空作业事故的发生;施工人员的身体素质不过关,经受不住长期高空作业的状态,也会造成高空坠落等事故的发生,因此要求高空作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过硬的施工操作技能。在进行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的高空作业时,首先要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规范性的培训,不仅要增加其安全意识,还要掌握各种职业技能。施工单位也要为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努力,保证一些安全设施的充分配置,从而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提高施工的安全系数。

2.2地理条件因素

地基是整个建筑物最主要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承载和支撑着整个项目工程,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为缓解现有人口的居住压力,房屋建筑高度逐渐增高,因此未达到安全承重,建筑物地基的标准也逐渐提高。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地基的深度逐渐向地下加深,从而造成一些坍塌事故的发生。

2.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高层建筑中,常见的安全风险隐患之一。一般来说,在施工过程中,均为室外进行施工,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在室外进行施工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太阳的暴晒、阴雨天气等等均会给施工带来不便,影响施工的进度。因此,要想降低环境因素对施工的影响,在进行规划时要将其考虑在内,以防影响其周期。

2.4机械设备因素

机械设备因素也是高层建筑中,常见的安全风险隐患之一。高层建筑相对来说楼层比较高,在实际操作时,对施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机械设备对于施工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择机械设备时,要选择合适的且质量过关的机械设备作为强有力的后盾,由于施工强度比较大,施工难度也会随着楼层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因此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非常重要。此外,还应该选用专业人士进行机械设备的操作,防止因操作不当,而产生不必要的危险。

2.5材料及成品

材料和成品也是高层建筑中,常见的安全风险隐患之一。在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来说,会用到各种各样的材料和成品,随着建筑过程中楼层的增高,大型且笨重的材料则会使用得越来越多,这些材料不仅在使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储存过程中,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操作或储存不当均能造成人员的伤害,因此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2.6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是高层建筑中常见的安全风险隐患之一。对于高层建筑而言,由于其复杂性的特点,因此管理制度比较容易出现混乱,导致事故的发生,在选择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时,要选择综合素质比较高,例如专业性比较强、经验比较丰富、有很强责任感的人员,其中专业性比较强、经验比较丰富能够降低安全的发生率,管理人员要加大安全宣传力度,在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设置警示牌。

3针对隐患的安全风险管理具体实施

针对隐患的安全管理具体实施包括以下方面:(1)强化安全风险识别;(2)确保机械设备性能的可靠性;(3)加强高空作业管理,施工人员需佩戴安全帽;(4)优化施工技术;(5)强化人员的安全意识,定期开展安全教育;(6)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3.1强化安全风险识别

强化安全风险识别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安全管理之一,在施工之前、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完成后,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识别,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高层建筑,相对于低层建筑而言,比较复杂,且工期也比较长,存在的安全风险也比较大,因此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其进行专业的风险识别,并及时找到解决的方式方法,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保证施工的安全,确保高层建筑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

3.2确保机械设备性能的可靠性

机械设备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来说,必不可少,离开了机械设备,房屋建筑将无从谈起,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来说,更是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因此,在高层房屋建筑过程中,要确保机械性能的可靠性,一个机械设备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的进度以及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从对机械设备进行选择开始,要采购具有信誉度比较高、质量有保证、有生产许可证的厂商。选择好机械设备之后,还要对操作人员进行筛选,必须要求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且有较强的责任感,能够避免操作不当带来的危险。在施工过程中,也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尽可能地降低施工过程中由机械设备带来的危险隐患。要做到严格按照机械设备的标准以及注意事项对其进行装卸,有必要时可以合理地利用脚手板以及脚手架。对机械设备进行操作时,要做好一定的安全防护。要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性能测试,只有性能测试过关的机械设备,才能保证施工中的安全。此外,还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保证机械设备始终以最好的状态进行工作。

3.3加强高空作业管理,施工人员需佩戴安全帽

根据有关规定,建筑施工在2米以上时,需要加装安全防护网,对于高空作业人员来说,安全绳和安全帽是必不可少的,施工人员必须正确地使用安全绳和安全帽。建筑企业必须保证安全绳和安全帽的质量,避免以次充好现象的出现,切实做到加强高空作业的管理工作。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3.4优化施工技术

优化施工技术,对于房屋建筑,尤其是高层房屋建筑来说,十分必要。只有提高了其施工技术,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施工的质量,降低在施工过程中由技术产生的一些危险。在施工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安全系数,不仅决定着建筑质量是否过关,还关系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在制定设计方案时,需从安全、工程效益、施工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辨证,选取最为合理的安全系数进行设计。

3.5强化人员的安全意识,定期开展安全教育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多为高空室外作业,因此要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提高其安全意识,需要定期对其开展安全教育,加大安全宣传力度,切实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确保高层建筑的工期。

3.6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施工人员在高层房屋建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可以定期开展专业性比较强的培训,要求所有的施工人员都必须参加,实施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带着新员工,让新员工跟着学习,掌握丰富的经验。

4结语

总之,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其复杂性,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安全隐患的因素也比较多。因此在进行施工作业时,要特别重视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对于经常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加以监督,加以重视,减少事故的发生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为因素,要配备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制定好相关的制度,加大安全宣传力度,尽量做到将风险降到最低,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

作者:马传军 单位:烟台市福山区建筑业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夏世龙.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J].管理观察,2014,(5).

[2]章阿毛.对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分析与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