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19: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科学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让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学目标也发生改变。将创新精神的培养纳入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体系,是完善科学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体现科学学科的特色,让小学生找到思维扩展的平台。实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开创全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题,展开了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
小学科学;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培养;条件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小学科学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越来越多的科学教师开始反思,通过科学学习,小学生们到底能不能爱上科学、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科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如何促进科学课堂培养创新精神作用的发挥,仍然值得每一位科学教师去思考。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困难
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科学课堂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师所利用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个人学习心态,都影响着其创新精神的形成。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困难有以下几点:
(一)科学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死板
科学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着小学生习得科学知识的心态与情绪。只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需要和谐课堂氛围的支持。但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科学学科的特色,一直利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师过于重视小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本班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让科学教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教师过多的讲解,剥夺了小学生互动的权利,导致了课堂氛围的死板,不利于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二)课堂探究学习的条件不足
探究学习,是科学知识习得的正确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组织小学生对未知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究,是体现小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但许多小学科学教师并不认可探究教学手段,认为小学生什么也不懂,将课堂交给小学生,只会让课堂变得混乱无序。教师没有给小学生提供探究科学知识的时间与空间,没有给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无法达成。
(三)科学课堂实践性有限
小学科学课本上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是静态的。科学知识来自于生活,生活是无限的、动态的。只有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大多数科学教师比较重视理论知识讲解,忽视了实践活动在科学课堂中的引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同,不利于小学生内化科学知识,也限制了小学生思维的进步。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解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和谐的科学学习环境,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重视个人民主意识的建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民主视为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给小学生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让小学生表达与发言。教师不要将自己视为课堂的权威,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无论学生的科学成绩好与坏,教师都要认可学生的个性化想法,鼓励学生。其次,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发散自己的思维。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对教学活动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并利用师生互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像在讲解有关于观察植物的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牵牛花。教师可以就牵牛花的外形与学生沟通,说一说牵牛花像什么。一些学生说像喇叭,一些学生说像帽子,还有学生说像垃圾筒的盖子。用合理互动营造和谐的科学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
(二)提供良好的探究学习条件,培养创新精神
重视探究学习条件的创设,给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好基础,需要教师认可小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好奇心,是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创新精神形成的前提。小学生对每一种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才能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小学生的好奇心。像在讲解指南针知识时,教师可以玩转圈指南方的游戏。教师让学生每人说一个自己想要挑战的圈数,转圈之后提问“哪面是南?”的问题,回答正确则挑战成功,反之,失败。当许多小学生失败之后,教师可以用指南针挑战小学生认为不可能的圈数,成功答出哪面是南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小学生投入到指南针知识的探究中去。
(三)引入更多实践学习内容,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知识来自于生活中,小学科学课本中的知识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需要重视实践学习内容的引入,让小学生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奇妙的现象。实践内容是最有力的科学证据,能够促进小学生科学学习意识的坚定与开发新科学知识兴趣的提高。像在讲解各种各样的蘑菇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采蘑菇实践活动。将科学课堂设于真实的大自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发散思维,建立创新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教学内容与活动,对小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行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体现科学学科特色的关键。只有小学生建立创新意识,能够在科学课堂或者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发明一些新奇之物,才能让小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放。给小学生打造良好的发展平台,是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作者:张晓卓 单位:四平市第一实验小学校
参考文献:
[1]齐先成.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12:52-53.
[2]武玲.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科学》教学 兴趣培养
小学《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中学学科内容,虽然内容不是太难以理解,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内容包含范围、广度及知识的局限性,甚至教学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让他们对《科学》学习产生困惑,甚至畏惧感。于是上课学习一段时间后经常出现厌学现象。通过《科学》课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流,总结一些心得,与同行们共享。
第一,利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学生。
我国教育古训:“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告诉教师:“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更容易信任老师,信服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小学生是最容易对教师产生崇拜感的。怎样才能做到、做好呢?我认为首先要有正直的品格,其次要有和蔼可亲的感染力,最后就是见多识广的经验和丰富渊博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敬佩感,为上好《科学》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励学生。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教学中的主要人群是学生,如何激励学生每节课中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教学中对于不同内容及学习形式要能机动灵活地掌握,以有效的教学形式把握掌控好每节课堂。如教学“马铃薯的沉浮”一课时,除了给出食盐、糖两种溶质外,还给了他们味精、化肥、淀粉,让他们结为小组,采用小组围坐形式进行学习探究;教学“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课的时候,引导学生,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上课时让他们做“老师”,为其他提问题的同学解答疑问。教学“光和影”时通过学生自我探究掌握光是直线传播及光具有反射现象等不同方式方法。总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死板教条,要因内容而异,学会创新,不拘泥于某种教法,墨守成规。
第三,利用科学内容的“生活现实”激发学生。
科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教学中如教师能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至于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感觉遥不可及,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学习科学知识就如同身边的生活,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的时候,让学生联系实际:如果乒乓球被不小心捏瘪了,怎样让它恢复呢?
第四,利用科学实验的“机动灵活”培养学生。
小学科学是实验性强、实验非常多的一门学科,我的建议是教学实验时教师不能仅局限于室内实验,要能机动灵活地安排不同实验于教室内、教室外、大自然及家庭进行。大多数实验是在教室内或实验室进行,而教学“太阳钟”时,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教室外进行;再如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时,要求学生亲自种一颗种子,在家庭中进行。这样学生会觉得有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好奇中轻松学到知识且印象比较深刻。实验教学时要求教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时的新鲜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性。
第五,利用农村学校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
农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教学三年级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等有关生物知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走进田地、大自然观察,体会科学知识带来的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如学习“杠杆的科学”时,利用农村家庭中的压水井亲自动手改变用力点的变化,体会用力的大小,理解科学的实验特点,初步学会设计实验学习科学的必要性。
第六,利用直观的“自制教具”启发学生。
李政道博士说:“自制的教具永远比买的好。”现实教学告诉教师灵活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教师和学生自制教具,对小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样重要。如在“摆的研究”中,让学生准备材料,设计探究制作出一个摆动2秒的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兴趣。再如教学“测量降水量”时,让学生准备废弃的能够盛水的工具,再让他们比较得出哪类工具才能真正作为测量工具,等等。总之,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随处可以进行。
[关键词] 自然博物馆 教学 自然科学 课外培训
作为博物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然科学博物馆,以丰富的史料、实物、图片,通过分门别类的方法,系统地向人们展示了动植物、矿物以及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他们与众不同的生命存在方式。自然科学博物馆以形象、直观、立体等鲜明表现手段从整体到个体等方面来展示我们人类的科学成就。作为自然科学最好的教育场所之一,自然博物馆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宣传教育场所,让他们充分地领略到自然科学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变化脉络与轨迹,是中小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一部百科大全。可以说,教育在博物馆中的职能占有不可动摇的位置。
一、自然博物馆对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起着实物博物馆的作用
博物馆是对学生的课堂教育起着一个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让课本上的知识更加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中小学生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书本知识并得到切身的体验。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可以让他们主体性得以激发。中小学生在博物馆看到多种以往在书本与电视上能见到的实物并聆听专家的讲解,甚至于还能够有机会亲手去触摸这些实物,去细查实物的动向并探寻一些自己所感兴趣的自然界的秘密。博物馆的这种做法让中小学生养成细致观察、手脑并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中小学生在实物所创造的教育情境中有着切实的体验与感受。博物馆所拥有的动植物标本实物以及各种罕见的图片与影视图像,这些都能够将各种自然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中小学生。对于中小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构成以及获取自然科学知识的效率都有裨益。自然科学包罗万象,门类复杂,中小学生要想通过书本来了解并有效地掌握这些知识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我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实物,让中小学生仔细观察并聆听教师的讲解就可以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中小学生也能够有效的接收来自博物馆的知识。
同时,我们可以让中小学生接触实物,对其的理解以及记忆要比书本上来的直接的多,效果也要好许多。博物馆应当本着以人为本,让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充分有效的发挥,让自然科学的教育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还原、再现,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博物馆的实物展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中小学生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之心,而我们的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工作是异常重视,并尽己所能来帮助子女。现在学校的课程是互不干涉,各自教授各自的内容,这样就造成了事物的内在联系被人为的割裂,中小学生即便吸取了其中的知识但也会因为知识面的宽度不够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博物馆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可以让各学科的知识整体的表现在中小学生面前,并且形成中小学生有自己切实的体验与感受。
博物馆还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与学校配合举办“生态夏令营”、“兴趣冬令营”、“博物馆活动夜”等,通过游览、旅行、采集标本、参观历史遗迹和革命纪念地,访问英雄典范、看电影、讲故事、知识竞赛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同时,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配合展示播放各种具有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影片、录像带及幻灯片,增强课堂辅助教学的功能。
三、博物馆开展课外特色培训
自然博物馆如同一本包罗万象、真实、立体的课本,从宇宙天文到地理环境,从生物种群到人文世界等许多其他领域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解释大自然的生息演化规律,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引起人们对人类命运的关心,从而将重视生态保护落实到行动中去。特别是博物馆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千百万年地球演化的证据,还包括了演化的结果――地球上的奇特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等。博物馆在自然知识的传播和教育方法方面,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真实、直观、丰富,相对课本的枯燥讲解十分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通过分析中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一般规律,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语言艺术有一定的追求,他们渴望得到表现的机会,并得到人们的认同。自然史博物馆可以下学校结合,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的课外特色培训。这样的培训形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位生热爱关心大自然的意识,以学习自然科学为出发点将学习热情引向更广阔的领域,并且以此为契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树立服务社会和对他人尊重的品质。另外,用博物馆的各种实物是科学知识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满足儿童对认识事物的规律。
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应结合实物展品,向学生讲解自然科学知识、一个合格讲解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内容。邀请丰富经验的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语音训练、气声发音、语言表达技巧和其他内容。由于自然科学知识过于庞杂,教师可以精选一两个方面进行学习。例如,选择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主题,系统讲解地球、生命、生态的演化规律。当培训教学内容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到博物馆进行实地讲解,以便对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有个全面的检验。
小讲解员们经过严格的培训后,勇敢地在展厅面对前来参观的观众富有感情地讲解,灵活地配合实物标本加以分析,并根据自己的要求和兴趣进行补充和修改。观众随时提出问题,小讲解员们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发挥机动灵活地予以解答,观众、老师、家长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使他们渐渐找到自信和感觉。
总之,新时代的自然博物馆管理要与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娱乐游戏中了解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这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首要任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设计开发出大量的体验式的互动型的寓教于乐的大型科普展品,进行真正有效、超强感染力的科学教育,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精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程度,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兰香,赵耀.关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南方文物,2007,(1).
小学科学课堂需要收集与整理大量的学习资源,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之时,学生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设备对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收集与整理,各自分工,完成独立任务进行汇总。这样的探究与合作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有正面作用的,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小学科学学习活动当中来。
二、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分析
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学习能力都有巨大的提高作用,而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方法对于其价值的发挥有直接影响。下面,我们来对几种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方法进行分析:
(一)合理进行分组
小组的分配与结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属于基本准备工作,而科学的分组对于学生科学知识的探究成效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明确每一位学生的小学科学知识学习能力,根据其日常表现与作业反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层次,使每一个小组具备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这样,可以使小组的整体能力相对平均。另外,教师要选择一位具有较强学习能力与组织能力的学生作为学习小组的组长,合理组织小组内的成员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比如说,在学习《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的时候,小组长就要负责为组内的同学分配不同的任务,小明负责观察植物叶子的变化,小红负责植物根茎的变化,等等。合理的分组,可以使小组关于科学知识的探究活动有序地进行,更好地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录。
(二)进行科学指导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一个科学现象或者概念进行探究,其具体的探究与学习行为需要教师科学的指导。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尚不健全,因此,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进行明确,使每一位学生了解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安排合作学习与探究的步骤。合作前,小组成员要对学习与探究的方法进行讨论。合作中,各自发挥力量,共同促进科学知识的学习。合作后,要积极进行交流与讨论。而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学会倾听,了解学生在讨论些什么,注意学生的讨论方法,在学生讨论之后再进行学习方法与学术方面的纠正,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将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三)认真进行准备
利用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学模式,教师要在课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进行明确。不仅要对课本的学习内容与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研究,更要对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心理需求进行评估,在小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学习的期待之上完成话题的确定。另外,教师要合理设置几个值得探究与讨论的科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设置,使小学生有问题选择的空间。比如说,在准备《我们关心天气》这一节的小组合作学习主题之时,教师可以将天气作为讨论的主体,以天气的类型、天气的影响因素、天气的表现形式、不同天气间的不同为探究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全面进行评价
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创新之举,与此同时,教师要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互评:首先,在完成小组探究之后,每一位小组成员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总结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的教训。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可以使小组内成员进行互评,也可以引导不同的小组进行互评,从客观的角度对其小学科学学习精神与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价。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起来,有利用规范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90-0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主要包括必备的基础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能力、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研究表明,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他早期所接受的科学教育。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增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意识。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科学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三心”和“二意”。
一、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通过科学教育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原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好奇心,笔者根据不同课型,采用“好奇心”引导、游戏引入、问题情景、实践体验等方法来激趣。例如,《我们吃什么》一课讲到用碘酒检验淀粉,笔者让学生把手指洗干净,再把无色碘酒涂在手指上进行消毒,随后让学生把饭粒放在手指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有同学报告,饭粒变脏了,手指也变脏了,饭粒和手指都出现了蓝黑色。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学生都觉得奇特,感到奇怪。教师随之质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好奇心愈加强烈。
二、培养小学生观察科学实验的“细心”
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而细心观察又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障。科学实验是通过操作实验器材来实现的,实验器材必须合理地精心准备和选择,使其具有一定的结构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所选材料进行实验,细心观察,揭示自然现象间的关系与规律,从而归纳出科学概念。
例如,教学《磁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磁铁的性质,笔者把学生分成两个实验组,每组选择的材料不同。第一实验小组选择的是磁铁、铁片、铜片、铝片、塑料片;另一组选择的是磁铁、铁片、回形针、大头针、图钉、铜片、铝片、塑料片、小木头、小石子、玻璃、橡皮、布条等。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第一组选择的材料中,铁制的同类材料只有一块铁片,无法从同类的材料中找到“磁铁能吸铁”这一规律;第二组选择的材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不仅具有典型性,更具有科学性。学生在实验中只有细心观察、鉴别,才能获得精准的科学认识。
三、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耐心”
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往往会虎头蛇尾。因此,教师既不要盲目批评学生,以防学生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能急于否定和纠错;而要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他们耐心、认真地分析失败原因,反复试验。
例如,学生在进行电路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分析、耐心查找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短路了等。然后,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再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对待“失败”,学生会有深刻的科学体验和新的发现。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耐心查找、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从而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四、让小学生理解生活中科学的“真意”
科学来源于生活,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往往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所以,在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时,力求把课堂知识与生活想象联系起来,让生活体验与课堂教学产生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灵感。
例如,在教学“液体的轻重浮力大小”时,笔者先让学生猜测清水重还是盐水重;学生都说盐水重,然后笔者拿出天平让学生称,结果是清水重(因清水多)。这样的结果与学生原来的猜测发生了矛盾,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再观察和再思考。当讲到油、清水、糖水哪种液体浮力大时,学生猜测是油的浮力最大。在“猜测”的基础上,笔者将不同的物体逐一放入烧杯中,结果油的浮力最小,这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又发生了冲突:为什么看起来成黏稠状的油浮力会最小?学生马上会联想到“液体轻重影响浮力大小”这一概念,得出“油最轻,所以浮力最小”的结论。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很专注,同时也明白了一些看似简单的现象仅凭生活经验来推测是不行的,需要科学的验证才能获得科学的“真意”。
五、让学生发掘生活中科学的“深意”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科学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就应该注重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掘科学对生活的“深意”。
例如,在教学《校园里的植物》一课时,按常规的教学思路,或许会选取几种动植物让学生认识、了解它们的外形和特点。但是,笔者认为更好的教法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周围的动植物,然后独立思考、提问、总结,最终意识到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要义。
一、解决措施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多样性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要求被逐渐提上日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样,由于小孩子天生好动,具有活泼的性格,不喜欢被束缚起来,所以,为了让小学生学好科学知识,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具有现代化性质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多样性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多角度、全方位渗透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堂上科学老师可以用提问法,提出一些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此让学生在热烈讨论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趣味性学习;或者给小学生讲一些有关的科学小故事,放一些科学小视频;以集中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沉醉于思考中;或者布置一些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观察,写出观察日记,养成孩子细心观察的习惯。以此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起对科学课程的兴趣,更加投入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
2.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当今社会,只有懂得“创新”才能赶上并且适应时展的潮流,在现代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增强创新精神才会不断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必须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科。然而,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充满了好奇,本身就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喜欢研究发现一些新现象。所以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式,不断地创新新方法去教导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也会根据老师的创新方式不断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创新,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例如,老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采用提问法,设置问题法,或者情景模拟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所以说,增强学生和老师的创新精神,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结语
现今社会要培养全方位人才,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在小学学校里要充分关注小学生的成长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要充分关注小学生的成长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作者:伍文权 单位:重庆市璧山县东关小学
小学科学课是小学生最早接触自然科学的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增长知识,并且能够培养其独立观察能力,掌握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培养。有效组织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一、生活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也是通过感知和表象这些特点教学环节的组织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感知事物,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作为学生认知的载体,把抽象知识的传授方式变得更加形象直观,让学生了解科学,萌发探究科学的兴趣,从而爱上科学。对于小学科学学科的学习,要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去了解,让他们发现科学在生活中的存在,让科学为生活服务,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生活实践教学环节的运用,应从生活实际出发与探究活动相联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如,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亲身体验,去观察,不断加强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建构。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的方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激发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趋于生活化。
二、多媒体技术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根据课本知识进行灌输式的讲解,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就会认为学习是枯燥的,很难产生兴趣,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的应运而生打破了这一格局。多媒体技术主要通过声音、动画、图像、视频等形式,将教材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看到、听到,增强他们的感官认知,变抽象为具体,是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好奇,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环节还能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有的科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记忆知识,这样对知识根本不可能深入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把日食月食的过程,制成完整的动画,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让学生亲眼看一次日食月食形成的过程,结合动画再对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就能很快理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从多种感官去感受,真正把抽象的知识理解。
三、启发思考教学环节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爱提问、爱探索,科学学科能展现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对于科学问题的答案教师不要直接给出,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留给他们探索的空间,从小培养他们爱动脑筋的习惯,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1)设计问题引入思考,要让小学生对科学学科产生兴趣,就要让他们对科学学科知识产生疑问,学生有了疑问,在认知困惑的刺激下就会急于一探究竟,就会形成思考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先设疑,然后让学生生疑,这样就可以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对于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可以起到活跃气氛,激发学生思想的作用,当学生对启发性问题启而不发时,这时教师就要用启发式的语言耐心的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提倡民主,师生双方都要提出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2)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很自然的融入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探究。比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拿出电路板让学生思考如何让灯泡亮起来,学生就会发散思维找出导体和绝缘体,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学习到了科学知识。(3)直观启发,这种方法是利用直观教具或实物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感知效果,这样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更表象,使学生能够主动地领悟知识,比如,准备不同类型的液体,水、醋、酒,把相同的物体放入,观察物体的沉浮,引发学生思考物体的沉浮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还有让学生观察闪电和雷声哪一个先被人们觉察,学生就会回想,然后得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会告诉学生是先看到闪电,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学生在以后就会注意观察。
四、评价激励教学环节
小学生都希望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认可、表扬,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也不能只是一味的表扬,表扬太多会冲昏学生的头脑,正确的做法是既要正面的表扬又要合理的批评。师生关系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微笑,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这样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需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正教学过程中的弊端,不断提出新方法、新思路,为小学科学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条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组织有效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组织要符合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加积极。
【作者单位: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正阳街小学 内蒙古】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19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129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学习都有促进作用,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虽然国家相继颁布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但在偏僻的农村并没有得到落实,也没有受到重视。
一、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缺少科学探究的意识
农村小学开展科学探究设施较少,缺少展示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资源,学生只听教师讲课,很难对科学课程产生兴趣。小学科学课是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的教与学,是学生亲历以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多数情况下教师只按照课本的内容讲,死板生硬,没有更多地拓宽知识面,动手进行操作演示少,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和结论,达不到教学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意识也逐渐缺失。
(二)科学素养不高,科学知识弱化
农村小学生大多数属于留守儿童,父母都不在身边,生活的环境缺少科学信息,科学素养从小就没有得到培养。对很多科学现象、科学名词不能理解,也不能科学地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科学知识弱化,导致科学素养不高。
(三)创造思维呆滞,创新能力低
由于家长、学校长期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不重视,学生缺乏科学探究的机会,对家长教师所说的深信不疑,更不会提出质疑,随着年龄的增长,科学素养越来越差,创新思维也越来越呆滞,创新能力也比较低。
(四)科学兴趣不浓,缺少实践意识
农村小学生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得不多,对于科学课程教材上的问题,自己遇到过的会感兴趣,自己没听说也没遇到过的几乎不感兴趣。学生身边缺少科技氛围,缺少自主动手操作的意识,遇到问题时也就没有想过要动手实践探究。
(五)动手能力差,缺乏独立判断意识
农村小学生虽然经常帮忙做家务,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却很差,普遍缺乏独立判断意识。教师把实验步骤、试验方法都讲好了,学生做实验的效果也不理想,亲自动手并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较少。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建议
(一)改变学校、家长的观念,正确认识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好奇心,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变学校、家长重知识传授,轻自主探究的思想,让学校、家长认识到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素养会影响到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
(二)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科学信息,才能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内容来讲,有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也渗入了社会科学,对每一位教师来讲都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准确把握科学课程的新理念,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专业知识,以适应科学教育的需要。
(三)学校与家长的鼓励和支持
学校与家长的鼓励和支持,教师才有条件对学生开展科学教育、发展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在精神方面也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尽可能地不去限制学生的科学教育发展。
(四)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教学,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探索、发现、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农村小学环境资源丰富,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学生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究,利用身边的环境,让他们学以致用,从生活中发现,又回到生活中去,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农村小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接触较少,学生不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要适时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兴趣促使行动,让他们心情盎然地投入科学探究行动,这样的科学教育才是我们所提倡的,才是有益的、高效的。
科学理论来源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学中渗入生活化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是引领小学生步入科学世界的重要课程。生活是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支撑点,因此,开展小学科学生活化课堂教学,能够营造良好的科学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对小学科学的生活化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
小学科学;生活化;实践研究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只讲授传统的知识,忽视教学的实践操作的渗透。而科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到科学知识,使科学知识富有生命力。因此,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开展能让学生真正了解科学,与社会和谐相处,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下面就对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进行分析。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指出:要从生活的角度展开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程的兴趣。课堂导入得好坏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假如学生无法了解科学的实践意义,那么就无法从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从而逐渐降低研究欲望。因此,小学科学的课堂导入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导入中可以引入一些例子,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科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在教学中与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强化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同时,还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从生活中收获科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在学习“热胀冷缩”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将会喷水的小娃娃引入教学中,玩具对小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当学生看到这一玩具时,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学生会对这个喷水娃娃有着好奇心,与之相关的问题都会在学生脑海中浮现,从而促进学生探究问题。
三、探究方式生活化,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操作尤为重要,在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些材料,这是实现小学科学探究的主要条件。对于实验室内的实验仪器来说,大多数小学生是陌生的,这时可以采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这样让学生运用生活器材展开科学实践。比如,在学习“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中,教师可以将原本的酒精灯、石棉网以及蒸发皿等器材,用生活中常见的蜡烛、汤匙等代替,采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实验的道理,而且还能节约时间,避免酒精灯不安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使学生真正深入了解科学知识。比如,在讲授“做一个生态瓶”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自制生态瓶,实验需要用到玻璃容器、小型水生动植物等物品;这时学生则可以将生活中的材料利用起来,用大塑料瓶代替玻璃容器,再去浅水池塘收集一些小型水生植物。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加深入了解相关的知识。
四、课外活动生活化,提升科学教学质量
生活是科学的来源,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小学教学要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让小学科学走出课堂。实现学生从“认识知识”到“实践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在学习“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这一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对自己家乡的水污染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考察自然水域,认识家乡水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对整治家乡水污染提出一些建议,从而使科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以这种方式进行小学科学教学,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从科学走向社会。让学生体验科学的趣味,真正实现小学科学的生活化教学,有效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将生活与科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这门课程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构建“科学始于生活”的思想,开展课堂导入生活化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实施探究方式生活化教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组织课外活动生活化,提升科学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收获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王瑞霞 单位: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五小学
参考文献:
[1]厉伟.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07-180.
[2]冯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究[J].学周刊,2016(14):114-115.
[3]魏文杰.浅析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45.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科学 教学活动 教学应用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科学课程,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联的学科。它侧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学习求知中激发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教材突破了传统的排版风格,以大量生动的图片分解和图文相结合进行知识灌输,从而使单调的科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多媒体技术把图片、声音、视频、文字、色彩进行优化组合,给人的思维创造出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思维探索的余地,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强烈探知欲,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一、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具有活力、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小学生的心理特性,基于小学生的这一成长特点,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知识点与相应的声音和图片相融合,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温度与温度计》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先以视频的形式,把一碗水的变成冰、变成气体的两种现象播放出来,让小学生从水到冰、从水到气体两种对比现象中质疑,思索这两种现象的不同之处最大的秘密是什么?而后教师以引导式询问问题所在,再以动画片形式,以森林猫头鹰博士利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才知道水变成冰现象在零下温度,而水变成气体要100度以上的温度。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辅助,小学生学到了温度和温度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养成了爱问问题的好习惯。
二、与日常生活相衔接,激活课堂学习氛围
多媒体教学手段因为综合利用省、光、影等鲜活的素材,使得小学科学教学变成了魔法屋一般使人着迷。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科学内容的知识具体生动地展示出来,使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进行小学六年级《杠杠的科学》这一教学活动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平台,把大量的历史上伟大建筑项目取得的成就以数据形式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出来,进而提出问题:“在没有机械化的今天,古人是如何以一己之力搬动巨石到高处的?”这就引起了小学生的兴趣,并急切地想得到答案。教师把握时机把杠杆的原理在大屏幕上通过图文详细讲解,让学生明白杠杆的原理。然后把自己制作的杠杆工具让学生亲身体验能够有效地省力搬动物品,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了杠杆的科学性,并表示以后在实际生活中一定会积极运用杠杆解决搬运物体的难题。
三、模拟实验,传道解惑
物理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而有神秘的,但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书中涉及众多物理方面的现象,如何让小学生明白物理现象,并对这些物理知识形成直观的认识。单靠小学科学上的文字描述显得无力,且并不能够开阔小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课本上静态性的图文以动态的形式进行模拟演化,这样小学生对这种现象就豁然开朗了。例如在《日食和月食》这一教学活动中,教材中的图形显得抽象难懂,教师利用多媒体三维动画的优势,把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过程进行模拟,并详细地拆讲,让学生观察在日食和月食在没有形成之前,地球、月亮和太阳三个球体它们之间的位置,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三者之间位置的变动是形成日食和月食的主要原因,也明白了没有什么天狗吞月的事实,那只是人们的一种猜想和解释而已,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进行解释,这就潜在地培养了学生学好科学知识的决心。
四、模拟动画,化难为易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由于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对于小学生目前认知和知识结构来说,许多知识点对他们来说都是比较难懂的,单一靠教师的讲授,根本无法突破学科性的限制,拓宽小学生的视野,进而激发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马上获得有效的资源对知识的难点进行化解。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图像、颜色等多因素相结合的优势,从角度多维度地对知识点进行建构、讲述和分解,以便小学生从某一点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知识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彩虹》这一教学活动时,课本教材内容中以光学和物理学的角度对彩虹的形成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可是对于小学生的思维理解接受状态来说,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教师就借助多媒体视频播放的功能,播放彩虹形成的科普教学动画,展示几种光汇聚在一起,再加上空气中的水汽因素,就形成彩虹了效应。这样的动画演示,一下子把综合性的知识难点化解得简单易懂,改变了小学生对科学的片面性认知,调动了小学生认真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
五、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相比,它内容丰富,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综合性强特点,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到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更加彰显了小学科学的特点,不仅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给课堂教学氛围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且开阔了小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小学生学习的视域,给小学生的感官带来了多重性的刺激,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从而促使小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教学;兴趣方法;教学方法分析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强大动力,也是他们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因为学生只有对学习拥有足够大的兴趣,才有可能使得他们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或是在学习感到枯燥时有更为强大的意愿去探索、去研究,而在学生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才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一点,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与教学中同样适用。因此,本文对小学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进行探索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做好小学科学课堂课前导入的兴趣激发工作
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课的学习是神秘而充满乐趣的,因为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不仅可以看到有趣的科学实验,还可以通过科学课去了解并欣赏大自然的奥秘,而这种集人文、科学与自然为一体的学科自然会在小学中受到学生的喜爱。然而,在一段时间的调查中不难发现,目前在我国部分小学内,一些老师将原本有趣的科学课转变成了死板、僵硬、无趣的“填充课”,这是因为在部分小学中,老师只对语文、数学以及英语等基本课程较为重视,而对于科学课,部分老师认为它对孩子成绩的提高没有任何的帮助,所以在授课时往往会使用填充式或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原本应该充满乐趣与欢笑的科学课变成了孩子学习上的另一种负担,而这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使得小学科学课堂从“一潭死水”变成欢乐的海洋,为了使得孩子能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拥有更大的乐趣,建议老师能够做好小学科学课堂课前导入的兴趣激发工作[1]。比如说,在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节《学会使用地图》的教学时,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学习使用地图非常的无趣,所以在课上无法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并且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因为不会使用地图而弄出笑话的小视频,让学生在“哈哈一笑”间懂得使用地图的重要性。而老师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与课前兴趣激发,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学会使用地图》这一节的学习有足够的重视,还可以使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好的互动效果与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优化科学实验丰富实验乐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部分知识是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教学的,并且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实验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学的教学中来,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有更加深切的体会,从而对学生小学科学的学习兴趣有更好的激发效果。因此,老师在对相关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对小学科学实验进行优化,使实验的过程更加有趣,参与实验的学生获得更大的乐趣。比如说在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声音的传播》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收集声音传播的“桥梁”,如“纸话筒”等等,并且让学生将自己做好的“作品”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研究,而学生分享与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实验的一种。当然,为了使实验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效果,老师应该采取“实验+引导+讲解”的教学模式,即老师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原理进行探索,并且在学生感到困惑时给学生提供讲解,从而使实验的效果有更好的体现[2]。
三、融入“激励教育”
鼓励孩子自信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对他们进行“肯定”,即利用激励教育法使得学生对科学的学习拥有更大的自信。这是因为正处于发展时期的小学生,表扬就是一种“奖励”,而这种“奖励”能够激发起他们内心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以及对知识探索的浓烈兴趣,而只要他们能够有动力、有兴趣、有自信去学习科学知识,那么老师的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3]。小学科学的教学不论是对于孩子知识的吸收,还是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还能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极为必要的。因此,老师应该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得他们有更大的动力去获取相关科学知识,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意义。
作者:魏洁琼 单位:济宁市文昌阁小学
参考文献:
[1]苑芳.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2):167-168
小学科学实验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这门学科授课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对学习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理解,对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养成一个好的思维起到促进作用,培养具有创新技术的科学型人才是当今的教育趋势,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往往对于科学知识不感兴趣,所以,提高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十分重要,本文就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有一定的建议。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可以使用在很多个方面,对于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也是十分适合的;小学科学是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以往老师在课堂上常常只是陈述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对于科学实验也是形式化,之后就留给学生自己利用,这样的课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就应该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所以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既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将课堂上进行不了的实验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这样的创新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好奇和热情,同时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导入要具有趣味性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课堂不感兴趣的原因往往是由于他们对学习内容不够了解,因此老师就要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尽可能地应用生活中的问题,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冬天下雪,问一问他们为什么下了雪之后玻璃上会有霜花,房檐上为什么会出现冰凌等,通过提出一些生活中现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应用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探索问题的答案,在科学实验中帮助学生了解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注意力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了解日常生活常识,提高科学素养;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趣味性是教学最大的目标,相信通过教育工作者,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一定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