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书法的发展史

书法的发展史

时间:2023-06-08 11:19: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书法的发展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书法的发展史

第1篇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书法,对中国书法史有两方面的影响,其中表现为:一,众多行书名家对行书方面的影响。二,魏碑对楷书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书法的丰富多样 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极其短暂的一瞬间,虽然它只有短短的370年,但他却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一个短暂的辉煌时期,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对中国书法发展有突出贡奥献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不但作品突出,流传量大。在另一个层面上,这一时期出现的书法大家如王羲之、钟繇等人,对整个书法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而且他们的书法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也是以后历代书法大家临习的重要临本,很多大的书法家都是在他们的影响下,使自己的书法风格自成一体,成熟起来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达到发展的高峰期,也有其特定的因素。社会进步发展使之在书法工具上也有一定的发展,比如纸张的改良进步,也促进了书法的发展。在两晋时期社会追求平和的前提下,王羲之行书的妍和之美就代表了当时社会追求的特色,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这是对今后行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行书临摹的重要摹本,对当代很多临习书法的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两晋时期行书的表现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有《伯远帖》《快雪晴时帖》《中秋帖》。这些都是行书史上的代表作。每一种行书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而且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推动书法发展的大家,而且众多书法名家的出现,使之这一时期行书的种类在历史也显得异彩纷呈,极大地丰富了书法风格。比如皇象书法的淳朴之气,卫夫人的秀俊之美,王羲之的妍和之态,王献之的英俊之势,都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时期的书法表现。所以多种多样的行书表现形式,是两晋时期书法的一大特色。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进入了北碑南帖的时代。

北朝的碑刻作品以北魏、东魏的最为著名。风格亦多姿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魏碑对楷书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些重要的碑刻在其艺术特点上,大致可分为这几类:一、结体上整体字形方正。用笔上起笔,收笔,转折处也多方正。给人以雄浑凝重的气势。比如龙门刻石。(图一)二、以圆笔著称,笔力,转折处全部显现圆润之势。比如石门铭(图二)。三、是变化比较丰富的。用笔方正略带圆润,给人更多的变化美,给人以更多的发展空间。比如《张猛龙碑》(图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也是书法史上承上启下 的一个时代。大量流传下来的魏碑也是隋代楷书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开端,魏碑是在继承了隶书的优势之下,给楷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丰富的魏碑对推进楷书不同用笔方式的出现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丰富的魏碑形式,对书法在以后的发展形式上作出很大的贡献。比如,在唐代楷书大家颜真卿的雍容大气的颜体和柳公权的细劲的柳体。都受到魏碑的影响。包括当代的很多大书法家学习楷书都是从魏碑入手。从魏碑种我们可以看到真书它最初的精髓。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形式及用笔出现丰富变化的时期,之所以出现这么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它的社会背景也是分布开的。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的时期,社会的动荡使当局者无暇顾及人们的思想,这就使文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体现在作品上就使作品在形式上和用笔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作品的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整个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整体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的特点表现在,作品的丰富多样上。以及用笔的变化上,在这样的背景那个下,出现多种行书表现方式,和楷书的前提。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对整个书法发展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2篇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即汉字的历史有多长,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有多长。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计算机时代,汉字的书写性逐渐减弱和丧失,但汉字书写不能也不应该消失。近年来,随着电脑在家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为字写不好找到了理由,殊不知书写是人们必不可缺的交流方式,而书法则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一手好字既可为阅者提供美好的享受,又可展现书者良好的文化素养。硬笔书法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使青少年在进行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学习习惯。

1.明确学习目标

书法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硬笔书写的方法和特点,了解中国硬笔的发展史,学以致用,写好字,为以后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并致力于发扬光大。在让学生了解硬笔书法的发展史时,我们介绍历代著名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书法学习的重点是硬笔楷书和硬笔行书,并进行大量的常见字的楷书和行书练习,学习的难点是硬笔楷书和行书的创作训练。教师要进行创作专题讨论,分析学生在硬笔书法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评价作品的优劣,每次讲课都进行一定数量的作品欣赏,分析其风格特点、用笔特点。中学生学习硬笔书法,主要是为了把汉字写规范,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和书法创作打基础,所以,必须从楷书或行楷练起。目前书店里硬笔书法楷书字帖甚多,毛笔的楷帖亦是不少,正因为多,选择面就广,尤其显得杂,让学生不好分辨好坏。所以我们不能让学生盲目地购买一些平庸的字帖,而要根据各自欣赏角度认真选帖,如历届钢笔大赛特等奖和《中国钢笔书法》杂志推荐的楷书字帖,对于毛笔,晋、唐、明、清小楷字帖皆可作为学生学练的范本。在字帖选好后,对帖中的范字要有取舍,结体好的字范方可临摹,反之则不予考虑。在临摹中先可采取反复练习法,把字的笔画、整体逐渐刻在脑子以后,再避开字帖对基本笔画及结合字型反复多练,从而将笔画初步组合,也就如机器的各个部件,有机地将它装配在一起,然后从单字走向一句话、一首诗、一段文章,由单体到全部,逐渐临摹深入。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书法教学的路子千万条,有待于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学习书法只有科学的方法,没有捷径可走。坚持科学的训练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生动故事,寓教于乐。中国古今出现了无数卓越的书法名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如唐代三位大书法家颜真卿、怀素、邬彤讨论草书的竖画怎么写才洒脱。颜真卿说写竖画要像屋漏痕,邬彤说要写得像古脚钗,怀素则说写草书竖画就像夏天的云彩,没有一定的姿态,等风一来,云彩变化无穷,犹如飞鸟出林。这样既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又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认真练好书法的愿望。二是动态演示,调动兴趣。每节课老师总要将重要的内容现场演示书写给学生看,都认真地将学生要练习的字现场示范书写。在提、按、顿、挫,笔走龙蛇过程中,既展示书写的动态过程,又调动学生的尝试欲望。三是读帖欣赏,诱发欲望。中外文字,仅仅汉字书写成为艺术,书法艺术独步艺林。它有建筑的空间美,雕塑的静穆美,舞蹈的流动美,绘画的光泽美,音乐的韵律美,诗歌的节奏美。教师在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读帖,体会帖中笔法的变化,结字的方法,经常搜集著名书法家作品图片,和学生一起欣赏品评,向学生介绍名作的艺术特点及价值,引导学生崇尚书法艺术,让学生领悟书法艺术中蕴含的线条美、节奏美、章法美、风格美。

3.处理好硬笔书法学与用的关系

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书法课堂上字迹工整、认真,有板有眼,而且完全合乎法度,而走出书法课堂之后字又恢复原来潦草杂乱的面目。这是一个典型的学与用相脱节的实例,也是一个令人感到遗憾值得重视的问题。确切地说,这是书写学习效率的问题,学习灵活度的问题。我经常接触到一些已经有过基本功,又去提高的学生,无一例外地发现他们之所以不能很快地提高是因为他们太紧张,屏呼吸、紧皱眉、紧握笔、重按笔,就像一呼气字就会被吹飞了。如此自制紧张,怎么能够提高书写效率,又怎么能够学习致用呢?硬笔字不同于软笔字,它除了必要的书写技法训练之外,还要兼顾适用性,即:字要有技法有法度,同时书写的速度还要快。因此,技法必须训练,但不要过头,点到即止为最好,这样写出的字才会活。自制紧张还容易产生一个弊端,就是由于紧张而带来的疲倦,会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的淡泊就是由主动变为被动的一个转换过程,那学生的字也就发展到尽头,转而逐步倒退。因此,要想扭转这个局面,首先就应该在精神上完全放松,完全摆脱那种私塾式的把知识塞进脑子的做法。

第3篇

2006年岁中,从网络上得到消息,创刊于1996年的《钢笔书法报》已经没有正常出刊了。事物随着岁月的更迭,凄冷的寒风又捎来一道令硬笔书人伤感的消息《钢笔书法报》停刊并陆续退回报纸订阅款。一面民间硬笔书法报刊大旗经过整整十年的发展,最终于寒冬里凄然消失了。

忆往昔,1996年是硬笔书法江湖的特殊年月,一份硬笔书法内部发行小报《钢笔书法报》在湖北咸宁创刊了。创刊伊始的《钢笔书法报》的宣传理念轰炸着全国各行各业的硬笔书法爱好者的每根神经,几乎全国的高发行量的各类型报刊上都刊发该报的创刊、赠送、征订启事。铺天盖地般地毯式的广告宣传促使全国的硬笔书法爱好者都把目光聚焦到了《钢笔书法报》。是的,《钢笔书法报》于硬笔书坛一鸣惊人。创刊后的第二年从四开小报扩版成为对开四版的双色胶印大报。并且在创刊次年推出每年一届的以《钢笔书法报》为背景的品牌大赛“文华杯”全国硬笔书法段位大赛。硬笔书法江湖曾有过不少的民间报刊的创刊,但大都没经营上一二年就过早夭折了,由此可见其中的酸苦。《钢笔书法报》屹立于硬坛整整十年,影响了几代硬笔书法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的作者群,有哪位作者不受到该报的影响呢?如果说,《中国钢笔书法》对中国硬笔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钢笔书法报》仅次于此。

《钢笔书法报》从创办到发展经营,邹慕白先生以《钢笔书法报》为基地,把硬笔书法产业化的商业化行为辐射到了不同的点面上,创立了一套思想意识超前的经营方式,至今没人超越。我们很有必要读懂它、研究它,或许从中能够得到些许的启迪。

一、树立报刊为品牌形象,以大赛为互动

《钢笔书法报》至今举办了八届“文华杯”全国硬笔书法段位大赛,每一届都推出来大量的硬笔书法人才,为硬笔书坛培育了大量的精英,带动了硬笔书法的蓬勃发展。现实评奖操作与理想期望评奖程序的取舍中,邹慕白先生现实地选择了现实的方法,这是产业化的《钢笔书法报》商业行为的成功点。总结“文华杯”的筹划有两个亮点:1.评委费用零支出。每一届“文华杯”的举办,从征稿前期筹划、评选到后期作品集的出版,一直都是以《钢笔书法报》内部编辑人员为话语权者,聘请了大量的全国高层人物担任不到现场评选的顾问式评委,于表象上体现出权威人物担当评委的权威性大赛,以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参与其中。初评、复评、终评层层评选程序都是由《钢笔书法报》的几位编辑进行。别家的比赛的评委费用等整套评选程序的经费支出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数十万元,“文华杯”漂亮地做到了评委费用零支出。虽然“文华杯”每件参赛作品只须交13元的参赛费,但主办方从中可摄取的利益也可想而知了。2.把获奖名额扩大,奖项倾向于特殊的群体。在二十多年的硬笔书法发展史上,“文华杯”大赛独领了十年,为什么极少有人质疑文华杯评选的公平公正权威性呢?“文华杯”不断地增加获奖名额,有创作实力的作者获奖当仁不让了,开展硬笔书法培训教育肯定在情理之中,超大编制的获奖名额,一般活跃者都有份,满足了渴望奖项的躁动的心,安慰了不少人,平息了不少怨声。这是现实评奖操作的成功之处。《钢笔书法报》的经营过程始终把目光放在培训教育上,它所操办的“文华杯”届赛,大多数获奖者都是开展硬笔书法培训教育者,成功地做到控制一个人,诱导到一群人。某个人的培训班是一个点,一个省的培训群体是一个面,全国培训教育各个点面全面开花,赢得了硬笔书法整个世界。组织奖的奖牌还颁发给了积极参与组织参赛的培训教师,让开展培训的书法教师也有一个可以炫耀的资本在当地展开培训教学宣传,互利互惠,何乐而不为呢?!鼓励一个人,带动一班人,以一带多的发展模式,不但激发辅导者的培训教育激情,也扩展了硬笔书法基层爱好者数量的大幅增长,当然主办单位收到了满意的现实效果。不可否认,这种评奖机制有着很大的现实性,但也体现出了相当的投机性,只是过多的现实利益掩盖了参与者主观上不乐意探究的投机性,是以,纵横硬笔书法江湖没落骂声。

二、硬笔书法产业化的初期商业行为主要是出版书画作品集

把《钢笔书法报》打造成为硬笔品牌后,逐渐地以《钢笔书法报》为品牌背景开展各类的书画活动。如果说,“文华杯”届赛可以为主办单位增加不少的盈利的话,出版书画作品集系列更能增加经济效益。以《钢笔书法报》为基地的邹慕白先生的硬笔书法产业不断地开拓出东方书画家协会和彩印的《东方书画报》。以协会拢集硬笔书法的精英,以《东方书画报》集结硬笔、毛笔二栖书家,当然,这也是硬笔书法产业的商业化行为的雅化粉饰。世上没有不用交会费的协会,也没有不用付钱就可以订阅的报刊。产业化的商业行为形成了一条龙的服务。大赛作品集的出版为赛后增加了不少的经济收入,各类老年人的书画集的积极出版才是邹慕白先生早期硬笔书法产业的商业化主打行为。书画集的出版,首先是选择的参与作者群体十分准确老年书画爱好者。研习书法的老年人群体主要集中于城市,城市的老年人一般都是国家的离退休干部职工,这个群体的经济收入相对来说比较可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他们的学习动力很强劲,他们的参与意识很强烈。邹慕白先生为他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舞台,让他们有了更为广阔的展示才华的机会。在此类活动的扩展过程中,书法作者的个体得到了不少的实惠,积极参与的互动促使书画产业的商业利益不断膨胀。

三、硬笔字帖出版的大市场促使产业重心的转移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经营运转中,精明强干的邹慕白先生以敏锐的商业眼光意识到硬笔书法爱好者字帖的出版市场才是硬笔书法产业的经济收益根本。在鱼龙混杂的硬笔书法字帖出版市场短短的几年间,高知名度的邹慕白先生雅俗共赏的楷、行书受到了广大硬笔书法爱好者的极大欢迎。邹慕白先生出版了《3500常用字钢笔字帖(楷书、行书)》、《校园唐诗钢笔字帖(楷书)》、《唐诗精选钢笔字帖(行书)》等几十种面向硬笔书法爱好者的大众字帖。大市场高发行量的硬笔字帖出版促使邹慕白先生硬笔书法产业化的精力、人力资源发生了倾斜。是的,报刊、书画集的经营不再是产业的重心了,甚至可以说已经严重影响经济收入的产业了。编辑报刊是相当繁琐的事情,没有充足的精力、人才投入经营,《钢笔书法报》不正常出版一段时间后还是停刊了,老年人书画集出版也处于“冬眠”状态。都说该出手时就出手,反之,该收山时就收山,邹慕白先生的硬笔书法产业化的书法本体没有发生变化,但产业化的重心变动了,《钢笔书法报》的编辑出版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商业化进程的发展,在硬笔书法产业调整中“归隐”了。

第4篇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历经三千多年苍桑总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表现出永保青春的强大的生命力。面临浩如烟海的书法文化,群星璀璨的传统书法艺术宝库,如何科学衔接传统与创新、创新与流行之间的关系,这是书法文化发展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数千年书法艺术的伟大生命力,在其根植于中华民族智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根植于中华民族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沃土,所以传承的本质,应从中华文化寻根与发展中寻找答案。

当中华文明还处在襁褓中时,作为萌芽状态的书法艺术便诞生在华夏母亲的摇篮里。古老中华在文明进化之初期,由结绳记事的蒙昧时期到仓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转化,即根植了书法艺术惊人的智慧与灵根。据唐代张怀王灌《书断》记载:仓吉 “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吉独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这叫作“依类象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图画一样再现自然,记载自然,传替自然信息,这种象形之美,就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美的萌芽和灵根,是先人书法美的伟大创造。

《汉文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之本源,象形与会意是传统书法的艺术本源,汉文字以象形、会意为特色,在尔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变化万象,起源于象形意义的中国初期古文字,“形无定体,笔无定画”,至小篆经省改,才出现形体方整、笔画圆匀的定型化书体,但仍保留形象痕迹。经过汉代隶书的变化以后,汉字由繁复的象形文字,趋向于符号化、抽象化、简笔化,但它的象形性质依然存在,又如鲁迅所说:“将形象改得简单,远离了现实。篆字圆折,还有图画的余痕,从隶到现代的楷书,和象形就天差地远。不过那基础并未改变,天差地远之后,就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门外文谈》).可见中国书法艺术源于无法,变而有法。创新是结于有,起于无,又承于有,变于无。但万变不离其综,象形与会意的艺术本源没有变,汉文字的载体本源没有变。这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能比拟的。“象形”或“不象形的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特点,也是继承与发展传统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规律。

那么如何对待书法艺术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传承和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历史过程不可分割的链条,继承首先是对先人书法艺术创新精神与成果的继承。

提倡尊崇优秀传统,必须解决继承什么?如何继承?笔者认为继承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首先必须继承先贤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这些是先贤书法艺术智慧的结晶。只求复写传统的“传统唯美主义”或脱离优秀传统“创新”的“流行主义”对发展书法艺术都是偏颇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先贤探索的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和创新成果是传统书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传统,优秀传统是创新的结晶,创新是传统的发展。只有深刻认识传统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才切身感受到创新才是揭示传统书法艺术经久不衰的发展规律的精髓所在。

继承传统,在于推陈出新。创新更是渐进中继承,继承中的变革。如石鼓文是上承西周金文的精粹,下启秦代小篆的楷模,被后人誉为“书法第一法则”,至今仍引人入胜。大篆、小篆、隶书(如前)都有其传承与演变的轨迹,小篆都是中锋、藏锋用笔、线条挺劲圆匀,富于立体感,结构整齐对称,它把庄严凝重与舒展自如统一与于崇高肃穆的气度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折射了封建中央集权威严统一的特征,这是秦篆反映的时代精神。“隶书”作为书法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汉朝“汉承秦制”“秦篆汉隶”,汉朝隶书发展逐渐定型,与此同时草、行、揩都逐渐从隶书中演变出来。民间习隶书的热情蔚成风气。定型后的隶书彻底消灭了汉字的象形形态,造成了汉字形体的巨大变化。汉隶脱胎于篆书又大异于篆书,是从笔画到结字方正平直化的新书体。汉隶具有波、磔之美,创“蚕头”、“燕尾”笔法,用笔方、圆、藏、露诸法齐备。同时它又为未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前景开拓出广阔的前景,为后来的草书、行书、楷书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继承也是创新基础上的继承。书法艺术的发展史本身就遵循着揭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史观。  流行书风该如何认识啊?笔者认为流行是传承和创新结合、推进社会文明的结果,流行书风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技法上都是深受社会欢迎的书法艺术极至之法,流行则是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会合的“贝多芬交响曲”。历史上流行书风是因其释放了书写的效率,拓展了美的视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能千年流行。根据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去创新与发展是书法文化的生命。流行书风是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而为社会广泛接受和喜爱的创新书体书风,脱离社会需要虽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即使名噪一时,但终归不能“万紫千红总是春”。书法艺术流行数千年无一不与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结下深厚的根源,格调高古的甲骨文取代结绳记事适应人类蒙昧向文明的起步,小篆适应中华一统的文化文明的需要,是中华大地迈出了书同文的坚实脚步,隶书、草书都顺应了社会生产生活的书写便利解放生产力的需要,“草书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其后产生于汉代的草书,西汉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东汉章帝甚喜爱,因而名“章”草,章草传承了隶书的笔画形迹,仍有波磔,字字独立不连,实际上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杜度、催瑗便是东汉章帝时代闻名的章草书法家,汉末张芝传承章草又进一步“草化”,将上下字的笔势牵连相通对偏旁作了许多省略和假借,而创今草。张旭,怀素将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心灵之音”得到神灵极至的发挥。通观古今流行书风无一不是传统与创新相交融的结晶。

楷书是数千年书法文化中应用最广与流行最持久的书体,草书是扬弃了汉隶的规矩追求书写速度,至今的简化汉字无不得益于草书创造性的书写艺术。魏太傅钟鹞对楷书作了重大的改革,以横代替“蚕头”、“燕尾”又融入篆书、草书中的圆笔法使楷书定型化,加之其超妙入神的书写艺术,新体楷书很快得到了推广。又如流行至今的行书据说为汉末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其法盖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刘书人称“风瞻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王羲之创造的行草继承古迹中古掘朴质的风格为妍美流便的新书风格,古人喻之为“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王羲之“博采众"美,熔铸古今”,其神韵超逸的《兰亭序》倾倒千载书家,可见流行书风不仅是当代的更是历史和未来的,不仅是书家自娱自乐,更是社会发展的责任和贡献,不仅是别出心裁,而是高超传统艺术和革新智慧交融的结晶。不是书家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产物。

三千年历史长河,书法明珠荟翠,有承仓吉启秦篆、金钿落地,芝草云团的石鼓文。有骨气风匀,方圆妙绝的秦小篆,有无妙不臻,诸法齐备的汉隶,有承前启后美妙简捷的钟鹞楷书,有王羲之贵越群品的行书和张芝、怀素、孙过庭腾芳飞彩,超妙入神的草书,有满目珠玑、险峻峭拔、魅力千古的魏碑,有法度谨严,筋骨齐备的颜、柳、欧、赵等楷书,有风樯阵马意态昂扬的苏、黄、米、蔡、……。数千年书法艺术宝库群芳异彩,美不胜收。书法的每一个创新都记载着中华文明进步的脚步声。

有的书家惊叹“书法的危机”,这是对书法艺术发展前景迷茫的呼声。实际上书法艺术的发展必须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中去寻找归宿。书法艺术是个大概念(不应局限于毛笔、钢笔为工具的狭隘范围),书法艺术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个大课题,在改革开放,世界流行中文热的今天,书法艺术更加前景无量,继承与发展书法艺术,需要千百万书家努力探索。

第5篇

作者简介: 吴永斌(1975―),男,湖北大冶,黄石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书法教学与创作。

[摘 要] 清代书法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乾隆以前,帖派独盛,乾嘉以后,碑派崛起,打破帖学的一统天下,篆隶真草、诸体大备,王铎、傅山、邓石如、何绍基等主流书家对当代书法的创作和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

[关键词] 清代书法;当代书法

[中图分类号] J2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109-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55[本刊网址] http://省略

当代书法,尤其是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书法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强势发展而同步迅速走向复苏、繁荣,其中一个主要标志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项全国大型的展览,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届全国展开始,到今天的全国届展、兰亭奖、青年展、新人展、单项展、商业展,展览的此起彼伏,更多的获奖、入展作者和作品都是在做“回归传统”的继承与融合,汉隶、魏碑、晋帖、唐法、宋意都在当代展览中有所体现。而轰轰烈烈的演习了一场碑、帖书风交替发展史的清代书法,在那场“碑帖大战”中所积淀的综合的书学理论与书法创作模式更是对当代书法发展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王铎“连绵草”与长幅巨制式作品

王铎作为晚明清初的行草书大师,大部分存世作品是在其最后九年所作,以草书为主,他的字出于晋、唐,却不拘古法,他的作品常常既有隽永的古韵,又有鲜明的个性。他的行草书不是一味纵笔取势,而是纵而能敛,轻重缓急相交错,淋漓酣畅与顿挫生拙相映。在结字和布白上欹侧错让,险中求夷,以奇取正,疏密相间,起伏跌宕与平衡稳定和谐地统一。他同时在笔墨中溶进了碑版趣味,直追宋人草法,取黄山谷之奇欹,增加方折笔触,显示出老辣崛硬的姿态。

当代草书大家林散之曾在自己书法选集的自序中讲述了自己的学书经历:“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他又在《跋王觉斯草书诗卷》里说:“朝夕观摩不去手,运动中亦随身携带,幸未遭遗失。今居三欲索回原物,自当完璧归赵。佳书如好友,不忍离别,因题俗语归之,以志留连之意云耳!”这段自序和跋语道出了林散之学书是曾以“王觉斯为友”、将王铎草书作品“朝夕观摩”、“随身携带”的。所以林散之的草书的体势连绵、墨法多变,正是王铎草书流风在他作品里留下的风格印痕。

陈振濂把“龙门造像”、“石阙摩崖”、“王铎连绵草书”论为影响当代河南书法形成“恢宏的中原气象”的历史原因。王铎以一家的草书与好几个朝代艺术家呕心沥血创造的艺术集群“龙门造像”、“石阙摩崖”相并列共同影响了中原的地域书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的“中原书风”影响和推动下,借助全国大型的书法展览,王铎草书流风也广泛地影响着中国其他地域的书坛,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四、五、六届书法作品展,每次都有大量的仿王铎的草书流风的作品出现。

王铎草书对于当代书坛影响的巨大还有一重要原因在于他的笔法、墨法、结字、章法上极尽变化,树立了行草书大写意全新的书写范式。这种范式主张张扬个性、抒写性灵,一改魏晋以来书法以实用为主的附属性为艺术审美的主体性,将个人书信往来、案头把玩的私人修改为社会交流场合中,厅堂高屋张挂的八尺、丈二长条巨幅,增强了远观的视觉艺术效果,由展厅的开放性事业展示代替案头有限的玩味。在当代一些大型书法展览中,长条巨幅更是不可少的书法艺术形式,这种尺幅形式和笔墨的酣畅雄肆在某种程度,更适合书法家在笔墨上进行性情的恣肆宣泄和笔墨变化的表现,更易于彰显书法作品的艺术个性和笔墨张力。

二、傅山“四宁四毋”与“流行书风”

傅山诸体皆精妙,但又以行草为最擅长。由于他不事清室,书法上颇重骨气和书品,赋以坚毅刚正之气,所以在论书上他首先提出:“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傅山作书,书法节奏要快于时风,在线条快速的变化运动瞬间捕捉灵感,楷书带有行书的意态,而行书又以草书的气势来贯通,草书则更是恣肆跳宕,支离率意,强调气势,以盘龙舞虺的线条缠绕给我们强而有力的壮美格调的印象,特别注重了空间的虚实和迂回环转,给予了我们或清泉流瀑,或急风暴雨,或衰草连天的自然意蕴,达到了天人合一、人书合一的豁达通畅的艺术境界。

他在理论上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主张,这里的拙、丑、支离、直率,作为审美对象,一般读者可能不习惯,拙者笨拙,丑乃丑陋,支离使人感到不破碎不全,直率则少蕴藉。但傅山推崇的是汉隶书法,其拙与大巧相连,丑中有妍,支离其形而朴厚苍劲其古,直率乃真率,绝去一切做作安排,审美内涵丰富而深刻。

傅山“四宁四毋”正是针对明末清初书坛学赵体而发的。当时学赵孟者众多,形成一种熟、甜、媚的书风,傅山对此极为不满,追求作书要“天机自然”,反对巧媚、反对轻滑,反对一切做作安排。

当代书坛从上世纪八十年的复苏到逐渐的回归经典,无论是河南书风,江浙书风,都是以继承传统为出发点的,追求不同风格的唯美倾向。但自上世纪90年代始兴的“流行书风”开始反叛,即民间书法的雅化。他们在取法上比清人对于新出土的秦汉木简、晋人尺牍、楼兰残纸、敦煌写经、砖瓦文字等更有浓厚的兴趣,亦在书法创作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所创造出的作品面貌比以往的碑版和法帖更加随意,更加放逸,更加烂漫多姿。具体表现在章草书风,简牍书风,手札书风及对碑学高古拙朴、雄放浑厚的风格作优美秀雅的处理。这正是对傅山“四宁四毋”的一种解读和继承,因为不愿意更随时代的主流书风,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具体的表现在书法的结构上,它不太尊重、追求我们过去所称的经典性的章法、笔法和那种字画的要求,所以你看它有时候解体、很宽松,很散漫,甚至有一种反雄强的用笔,而用一些看起来很萎弱但是有很多东西又是很倔强的。它反唯美倾向,反那种圆润通透、铁划银钩的东西,而出一些我们称之为 “向当代人审美趣味挑战挑衅”的东西。傅山的创作手段给人以纵横开拓艺术思维的灵感,激励了当代人根除书写奴俗习气,锻炼胆魄。

三、邓石如碑学与当代书法的百花齐放

我国书学史上的帖学之风,大约至清嘉庆、道光年间由盛而衰,书法家们转而从唐碑上溯六朝碑帖,渐以秦、汉、魏、晋金石文字为楷模,开拓了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史称“碑学期”,这时期一些革新思想较强的书法家,对早已令人厌倦的帖学提出挑战,开始反省的回顾秦汉时期的篆隶书体,并为其朴茂古拙的天趣所折服。一时间弃楷、行、草于不顾,而倾心篆隶书体的研习,开了篆隶先河。而这时期显示个人风格最卓著的书法家首推邓石如。他十数年心摹手追,几乎“寒暑不辍”,在篆、隶互渗笔意方面具有创格。他把已经衰落了几百年的篆书,经改良而使之重放异彩。同时在邓石如的影响下清代中叶的篆隶用笔朴厚,结体丰茂,使得篆、隶书体的复兴,远胜于宋、元、明三代,直逼秦汉。翁方纲、赵之谦谓“国朝书以山人为第一”。康有为誉为“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

邓石如用长颖羊毫作篆,悬腕双钩,管随指转,挥洒自如,骨力坚润,意趣盎然,越显其功力深厚。再者,邓石如的贡献,还表现在以隶笔写篆,他书小篆稍参隶意,做到方圆笔结合。邓隶结体近扁者居多,而笔势圆融浑厚,笔法苍劲淳穆,体势中敛旁肆,张弛相得益彰,整体雄强朴茂。点画多种多,在隶书中融进篆、草的韵味。犹如“篆从隶入”一样的“隶从篆入”,使隶书既有篆书的高古蕴雅,又有草书的洒脱遒劲。在苍雄浑厚、紧密坚实的风貌中,溢出“绵裹铁”的内蕴和变化多端的笔致。

邓石如的篆刻大胆运用三代秦汉金石文字治印,以其“游刃徜徉,行刀如笔”的高超技法,熔徽派的阴柔与浙派的阳刚于一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包世臣、赵之谦、吴让之、胡澍、徐三庚、周启泰等,先后紧随,汇成了超越徽、浙两派而后来居上的势头。

当代书法进入多元时期,书家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受清代邓石如等碑学观念的影响,当代书家对正统书法的兴趣远不及对民间书法的兴趣。而且取法对象比清代更加开阔,秦砖汉瓦、陶文帛书、镜铭钱币等均在涉猎之中。所以在当代的各项大展中,篆隶作品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在一些高校书法专业,更是把篆隶作为入门的书体、锤炼线条必做的功课,而且中国书法家协会还举办了篆书、隶书的单项展,使得篆隶作者群的明显增多与扩大,大家纷纷从多角度对篆隶进行探索,形成当代书坛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四、何绍基与当代书法的碑帖融合

何绍基对经学、史学、小学、诗文、书画及金石碑版的考订鉴赏,无不精通,以聪睿的才智和渊博的学问,名彰四海。何绍基一生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处于清朝中晚期,适逢清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革的关键,这一时期也是清朝书法发展史上尤为关键的阶段。而何绍基书法的学习、创作走的是坚持融会碑帖的道路,在书法的继承与实践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

何绍基书法从颜真卿入手,得其体势和意象,并学过《黄庭经》、《乐毅论》及《怀仁集圣教序》,中年时全力学习北碑,楷书学习《张黑女》,隶书学《张迁碑》、《史晨碑》,篆书则学习周秦三代,取其神骨。因而,他的分隶行楷都以篆法写之,而他的行、楷书又具篆意外又具隶、八分之法,沉雄峭拔,恣肆中见意气,意态超然,金石意味浓厚而又充满笔情墨趣。向在评价何绍基的书法时说:“世称邓石如集碑学之大成,而于三代篆籀或未之逮,叟通篆籀于各体,遂开光宣以来书派。”诚如向所言,何绍基通过对对碑帖融合进行实践,避免厚此薄,最终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清后期赵之谦、杨守敬、沈曾植,近代于右任等均在何绍基的影响下,纷纷取法融会之路,并使各自在书法史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而在当代,碑帖融合的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书法学习者都认识到,无论是北碑还是南帖在中国书法史上都传承了近两千年,单纯的学帖或是专心的习碑,都难以超越古人。而碑帖融合,才始于晚清,只要是找对了切入点,应当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同时从今天频繁的展览视觉去看,碑帖融会的作品更显大气,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清代书法如同一场中华三千年书法史的回顾、纪念演出活动。金文古籀,秦篆汉隶,八分章草,楷行今草,纷纷登台,演绎了历史的新场景。当代书法的创作与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还是清代主流书法的进一步演绎,我们期待当代可以演绎得更完美。

参考文献:

[1]邓建民.王铎草书影响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4):131-133.

[2]崔伟.论何绍基对碑与帖的有机融会[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

[3]焦满金.时代呼唤创新精神――论傅山书法创作对当代书坛的影响[J].书画艺术,2002(2):8-11.

[4]林散之.林散之书法选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5]陆衡.林散之笔谈书法[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94:91.

第6篇

再现与表现矗二者艺术风格的根本差异

再现与表现是中外艺术史上最丰要的倾向,也是人们接受最广泛的艺术形态。再现,简平地说,是艺术家对自然之物有选择地改造,以京象的形式复现出来:表现,则与情感相关,是艺术家情感的外部体现。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在艺术创作上有着内与外、形式与内容、客观与主观、写实与抽象等的对应关系,创作者有所侧重而形成风格上的差异。盆景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一个门类,创作规律宏观上与其它艺术如绘画、书法、雕塑相通。在西方艺术史上,如文艺复兴前后的写实油画,古希腊时期的雕塑,19世纪初法国作家左拉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文学等,创作风格上以再现为基调。近代以来,各种艺术思潮流派如象征主义、结构主义、抽象派、达达主义等,是建立在否定传统反理性基础上表现的艺术。中西艺术传统相比较,中国艺术则侧重表现性,艺术创作强调意的抒发,造型上不对自然的光、色、透视、结构作纯客观的研究,讲形也是“以形写神”而已,更讲究“文载道、诗言志”。中国艺术内部也因对再现与表现的侧重而有绘画上工笔与写意、书法上楷草的分野等。将孔泰初与素仁的盆景艺术作等同观照,可以看出孔泰初艺术有再现风格,素仁则倾向于表现性的艺术风格,二者虽同处一时代却形成不同的风格,其主要原因是作者的个性不同使然,同时也是其技、道的不同形成风格的差异。

技的不同。盆景艺术创作的技这里主要指构图(也称布局)枝法、疏密运用(也称布白)及选材方面。技是道的实现手段,与道比较则更多是过程性的,外在而具体的,技受道的制约,是互为表里的。一是构图上孔泰初将“形”的重心设计在构图较居中位置,空间也多作纵向分割呈现均衡,外形也多为三角形或多个三角形的整合,给人以如碑似塔的庄重。素仁在构图上直取险奇,大胆打破三七、四六的比例分割,“形”的重心偏于盆面一隅,在空间上大量留白用虚,给人视觉及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运动感。二是枝法上,归纳起来的无非方圆,孔泰初枝法用方则刚健曲折,用圆则遒劲圆浑,并参用自然枝。素仁于枝法上除运用方圆外、多用自然枝、率意枝,特别是率意枝的运用,若写意画中的墨点,游离于法度之外似无法之法,多主观随意抒情与刻意追求的构成形成对比而极具艺术功力和个性特征。三是疏密运用上,孔泰初重形的实在,多细枝密叶,有量的沉重感,表现空间的深度和圆浑。素仁在疏密运用上,大胆留白,少着枝叶,整体给人以疏朗、空寂、简洁感,使观者留有更多审美的联想,有以少胜多的凝炼,同时留白处的“空”与主干坚实如铁份量感相平衡。四是选材方面,孔泰初选取的桩材根头多坡角,主干厚重多扭曲,变化丰富,副干四面出枝的树态,较接近于自然中大树之相。素仁取材多主干瘦硬、坚挺,气脉贯通,有直干近2m的桩材,一般人看来毫无变化的,其大胆选用,没有深厚造型能力是驾驭不了的。所取文人树态其实更难得,取树气取桩神,细处则夫之毫厘差之千里。以上四方面二者的表现的显著不同是为技的不同。

道的不同。道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概念,较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中,本意是指人类的道路,引申为规律、规则、宇宙本源等,这里是指盆芑作者的思想、观念、审美倾向而言,相对于技是内在的,形而上的,无形的,但对创作起决定性的作用。孔泰初思想多受中国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的中庸、经世致用、讲实际的实用理性精神成为中国人较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直接体现在中国人气质、性格、思维和行为模式上。孔泰初出生在商家,曾长期经商,建国后创立盆景艺宛并主持事务,其为人也持重,讲求现实,平易近人,善于交友,思想上不走极端,也较冷静理性,自觉不自觉地体现着儒家思想的影响,选择以形实再现的艺术风格是与其人相一致的。素仁早年入寺为僧,孤灯清影的简素生活,少有物欲的追求,更少世俗的功利性思想,有着僧人特有的心理结构和禅家追求顿悟、忘我的超然境界,如王维的诗、苏轼的书画词,山人的画,近代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等等,紊仁思想是受佛教禅家的影响的。

艺的不同。两位大师不同的个性及审美心理、思想观念而形成艺术追求的差异,以执着的探索、敏锐的感受天赋,且将盆景艺术创作获得心理满足为精神依归,终于创造出各自成热的艺术风格。孔泰初风格可以概括为稳重、刚健中和,是雅俗共赏的,如现实生活中的一位“君子”,在艺术形式上追求空间的实在感,以写实的手法再现自然中大树形象。孔泰初再现的自然大树给欣赏者以昂扬博大的浩气,给人以“天行健,君子自然不息”的生命鼓舞,其艺术的精神与颜楷的雄浑宽博、汉隶的朴拙雄伟、英国风景画家康斯太勃尔对自然诗性的描绘是相通的。素仁艺术风格整体呈现为疏谈、超脱、空寂而深遂的精神内涵,笔简意浓,如山人写意花鸟画、郑板桥的枯瘦竹而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树纵线若钟鼎刻文,弧线优美,飘逸似写意兰草,逸笔草草而气韵弥漫,有画外意,传书外神,奏弦外音,素仁盆景几近成为“文人树”的代名词,而受到雅士的推崇。其盆景艺术表达了对书画内涵的追求,在表现上将“线”运用到盆艺创作之中,使之具有抽象的构成性、节奏美和运动感,直十纵线坚实如铁,如书法功力深厚的表达,一件作品简洁的就几根“线”而已,欣赏其作品有着观赏高水平书法的。中国书画同源,以书法为基,书法作为线的艺术,被艺术理论家熊秉明先生论证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在世界艺术的殿堂里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素仁将富有抽象、写意韵味的线运用到盆艺创作中,可以说是其表现性艺术风格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一对盆景艺术的贡献,今大还没有被人们所广泛重视,当前片面追求“文人树”简洁缺乏艺术修养积淀的作品,没有艺术感染力和内涵,即使对古代文入画树相模仿得再逼真也是形意义卜的,没有意味,通过研究素仁的作品,是能够给我们许多启迪的。

自然美共同的艺术追求

自然、人、社会是人类古今艺术所表现的永恒主题。祟尚自然是中国艺术的优良传统,其源于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五十一章》“莫之命而常自然”言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庄子・齐物渤“天然尔,非人也,故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讲无意识,无目的,无为无造。崇尚自然、学习自然、表现自然是孔泰初和素仁的共同追求,他们自觉地继承传统文人创作追求自然的审美思想,如古人一样都历经了“搜尽奇峰打草稿”(清大画家石涛语)过程。孔泰初从上世纪30年代就在观察荔枝树形态基础上创造了“矮仔大树”型的盆景范式,将自然中好的树相画下来,观其映像作深入的研究,寻找典型的素材,学习自然细致严谨的态度可见一斑。素仁每出游也必留心观察自然中“有意味”的树,在文章中言:“每当我在欣赏祖国壮丽山河的时候,我特别留心观察树木的姿态,有的傲岸孤高……这都使人神往而产生无限的美感,就是这样大自然给我真实的启示,给我无限的素材,使我的盆景能逐步表现出具有民族风格的自然美。”学习自然的态度一览无余。今天盆景艺术祟尚自然的创作思想是对孔泰初、素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唐代张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方法,孔泰初与素仁自觉地运用到盆艺创作中,取法自然,进行合理的对素材加以取舍,将情感和思想升华提炼,整合到盆艺创作过程中,建立了自我表达的语汇,无论侧重再现还是表现都创造出独特风格的盆景艺术作品,体现了对中国艺术优良创作思想的回归,是自觉而非盲目的,是理性而非无意识的掌握了艺术创造的规律。

自然美――现代人广泛的审美需求。在西方中世纪宗教统治时代被倡导科学的与人文的精神所取代,特别是科学科技在近代迅速发展催生了工业化大生产的资本主义形态的社会,工业化几乎成为现代化的代名词,人们享有前所未有的丰富,出现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精神危机,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异化”,马克思的“人化的自然”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破坏自然、违背,人性的否定与批判,回归自然,呼唤人文精神,理性的建立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今天也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基本国策。自然美作为艺术永恒的追求,它也是盆景艺术构成的基本要素,而不能仅仅将追求自然美,自然理解为盆景艺术的一种范式或风格。

第7篇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书法发展史,从某一方面来说也是一部书法教育发展史。书法教育具有育德、启智、养心、健体、审美的功能,已成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书法教师,我一直在思索,如何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书法教学推陈出新,再放异彩。笔者作了一些探索,简述以期探讨。

一、情理并重,循序渐进

所谓“理”,亦即是“法”,为千百年来书法界约定俗成,形成共识的法度、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建立“规矩”意识,使写出的笔画有来历,写出的字讲规范。一般情况下,授课教师对这点是最重视,也最乐意反复强调要求的。但只一味重视法度的把握,往往会使书法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会事倍功半。这就需要有“情”的介入作剂,因为艺术作品往往受情感支配,只有在情感的支配下产生的作品,才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对于“情”,我认为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应包括三方面:一是教师上课富有情趣、生动活泼,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书法喜爱了,“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三是注重作品欣赏,体会作品寄托、流露的思想感情。只有学生乐于学,才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方法的灵活多样和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学生专心听讲,增加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避免单调;结合欣赏,讲讲古代书法家的趣闻逸事,体会他们的高尚情操,如颜真卿的刚正不阿、柳公权的冒死笔谏;编编顺口溜、谜语,调节课堂气氛;说说写好字的益处,“我要写”了,效率自然会提高;举行丰富多彩的比赛,激发好胜心理,提高写字欲望;表露教师出色的直观示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了多种因素积极有效的配合,学生就会慢慢喜欢上书法,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书法教育本身具有一套特定的训练体系,非常强调循序渐进这个教学原则。从学生的生理来看,他们手指小、肌肉嫩,末梢神经不发达,手指运用不自如,有些认识上注意到的细节在动手表现时不能到位,只要学生是有意识地在写,不要过分苛求形准形美,以利保护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心理看,低年龄段学生空间感知不完美,对复杂的字较难把握;小学生以形象记忆为主,对笔画繁多、表意抽象的汉字理解费劲;儿童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何况习字又是一项较枯燥单调的活动,时间一长,学生难免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放弃学习,所以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也需由短到长逐步推进。从写字本身的特点看,一般是用铅笔写,再学钢笔字,先硬笔字再毛笔字,先借助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字格,再逐渐过渡到方格、无格;学习过程中则是从描摹、仿写到独立书写;先学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再到结构布势;先学楷书、隶书等较正规易认的书体再学习行书、草书。循序渐进原则符合了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认识规律,也合乎汉字构字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如遵循这一原则,可以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学得有味而扎实。

二、凸现个性,因材施教

艺术强调个性和创造性,艺术教育更注重个性化教学。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意志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不同,产生了个性不一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有趣的现象:同样是学颜体,有的瘦硬,有的厚重,有的圆润,有的棱角分明,这真是一个人个性风格的自然流露。教学者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对学生来说,选择一本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字帖,这样容易找到相同点而易模仿、消化和表现。教师要把一些适宜于初学的欧、虞、颜、柳、赵、汉碑、魏碑等字帖放在一起比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确定范本。如有人活泼热情,选择颜体;有人作风严谨,则挑选柳体。根据特殊情况适性选帖有时也可以选与个性相反的,或许能起到矫治作用。特别好动的帮他选个安安稳稳的,在他手下规矩的范字会生动起来;过分拘谨的,挑奔放类的作范本,使活泼的范字增加几分规矩。

在具体的教学策略上,教师要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对于天资超群者,可适当加快教学进度,提高要求,让其吃饱,否则他会觉得过于简单,失去了挑战乐趣;对于天资普通者,则应严格训练,督促其赶超前者,让其吃好,使他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提高;而对于天赋稍差者,教师必须倾注更多的关爱,多采取手把手的直观教学,降低难度,有点滴进步即给予热情鼓励,增强其自信心,使其吃得了,力争使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跳一跳,摘到桃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由于学生选择不同的字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成立楷书的颜体组、欧体组,隶书的《曹全》组、《张迁》组等等。倡导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自主的合作、探究和学习。同时学生在与其他组的交流中,又能享受到另外书体书风的熏陶,增强艺术感悟力,开阔眼界,促进自我整体发展。当然这样的课堂必将提高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强度,也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书体众多、风格不一,体现学生个性的“作品”展现在眼前时,我们一定会为学生的进步、自己的播种而取得的成果而陶醉。

书法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如果我们能用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结合其自身规律,一定可以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注入丰富的营养,同时又能为承传、发扬中华文化尽一份微薄之力。

第8篇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八次文代会、江苏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江苏建设,打造一支有理想、有抱负、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队伍,由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策划举办的2006江苏省优秀青年国画家、书法篆刻家评选工作经过阳光、公正、规范的评审,30位青年书法家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江苏,素来是书画的热土、书画家的摇篮,在中国书画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江苏书画人才济济,名家辈出。今天,这批深受江苏文化底蕴浸润、羽翼渐丰的青年书画家秉承着前贤的艺术精神,步履坚定地迈入了书画艺术的殿堂。

这30位优秀青年书法家是当今江苏书画艺术界的代表性青年艺术人才,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这批年轻人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他们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古典艺术经典的传承下过扎实工夫;他们沐浴在伟大时代的文化情愫中,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他们拥有开放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善于向其他艺术门类和外来艺术学习,这使他们赢得了巨大的艺术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有敏锐的艺术触觉。书法艺术创作从本质上来说是形象思维,在较大程度上有赖于创作时的艺术激情,而艺术创作的激情有赖于艺术家感悟时代、感悟生活的敏锐视角与丰富底蕴。因为年轻,他们的艺术思维极富现代感,艺术创作极富可塑性;因为年轻,他们的艺术追求创意性强,包容面大,他们的书法事业充满阳光。他们有积极的创新意识。艺术贵在创新。这批青年懂得在生活日益审美化的今天,艺术的创新更离不开时代的审美体验与积累,获取创作素材,创作更美的艺术形象;明白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必须要沉下心来,向前人学习,传承经典。他们有现实主义的审美导向。笔墨当随时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创作的书法作品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关爱自然,讴歌时代,追求真善美,代表了时代主流文化的多彩风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江苏书法艺术有着辉煌的过去,今天,通过这批充满朝气和艺术创作活力的优秀书法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江苏书法艺术灿烂的未来。我们也希望江苏的优秀青年书法家们以新的起点,更好地深入生活,加倍学习,勤奋创作,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第9篇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学习书法的励志教育

磨练坚强的意志是提高书法教学效果的保证。中专生独立性、坚持性还不够成熟,开始学书时热血沸腾,接着会因学书的艰苦而缺乏耐力就打“退堂鼓”;或是在学书过程中出现所谓的“高原现象”,而丧失学书的激情。教师应及时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锻炼意志,使之持之以恒热爱书法、练习书法。我还引导学生参观网上书法展览,特别是同龄人的书作,学生与他人横向比较后,再将自己以往的习作从电脑中搜索出来(我先将学生有进步的作品拍照后输入电脑存档,作为奖励——这也是激趣的一种好方法)作纵向比较,均能发现自身的优劣,不用老师再板着面孔说教,学生会自觉地、以更大的热情和毅力苦练书法。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任何艺术,它带给人的都是美的享受,书法艺术更是如此。在书写训练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古典音乐与书法艺术之间的辅导,使学生在书写时受到艺术的熏陶和艺术感染。这种艺术上的感情交融,使学生在心态、性情、认知、意趣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另外,多读帖多欣赏古代名家名作,也会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经常开设欣赏课也是非常重要的。欣赏时,启发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如用笔的起与收、粗与细、曲与直,结构的平正与奇崛,章法的疏与密,墨色的浓与淡,线条的柔与刚。

三、通过书法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要积极创设书法学习情境,在学生练习时,适时播放清新柔美的乐曲,如《高山流水》、《梁祝》等,让教室里流淌着轻松愉快的气氛。还运用光源设备,使教室里保持最合适的光源强度。动学生尽情地徜徉在美妙的书法世界中,身心俱爽,陶醉于艺术的无穷魅力,不断得到美的体验与愉悦,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情感,良好的品质和个性得以完善。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从最初文字的形成,到书法艺术的日臻完善,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史。在这悠久的语言文字长河中,各朝各代均出现了许多书体不同、风格迥异、品学兼优的大书法家。无论是他们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还是他们做人的准则,都着实是我们后学的楷模,诸如东晋王羲之学书使池水尽墨;唐怀素无纸用芭蕉叶作书;唐颜真卿为官之刚正不阿、宁死不降的高贵品格……这些千古流传的事迹,对培育人的品德、毅力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年轻的中学生是生动的活教材。

因此,有很多学生在学习各大书家作品时都为之倾倒,为之震撼,他们不但学会了书法艺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做人。书法教学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有效途径,其意义十分深远。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书法教学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使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也起到弘扬民族文化之目的。

综上所述,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书法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无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而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

作者:王晨阳胡珊珊单位:临沂市兰山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临沂大学附属中学

第10篇

关键词:书法 构成美 意境美 欣赏条件

开设书法选修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如何使学生感受书法美学,体会书法美的存在?

一、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构成美

首先,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最本质的外在形态是线条。通过书法的点、线条、面,人们看到的是书法本身的美,它来自于书法家独创性组合的秩序感,让人们体会到书法在点、线、面的构成组合所形成的韵律和生命的流动。在实用书写中文字要求整齐,能看懂即成,是体现人们思想的工具。而书法上升为一种艺术,人们便淡化了对字义的思考,而更多地关注于点、线、面的美感。书法只有到了此时,才真正跳出了文字的干扰而独立成为艺术。书法是以点、线、面来造型的,要让学生体会点、线、面的结构美,文字基本单位主要是以点线来造型的,线与线之间所界定的就是面。点、线、面构成的书法结构美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方面。

最重要使学生了解书法美的独特构成,而线本身抽象出来即具备了丰富的审美因素。如线条的提按顿挫、粗细长短、浓淡干湿、曲直刚柔,体现了如音乐表现出来的节奏和韵律,其节奏、韵律把人引进了如醉如痴的优美意境。古人为了阐明笔划线条的美感,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艺术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学生在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布局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统观全局,首次品味获得的大印象。重新从整体的构成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作品何处精彩。从宏观和微观构成美进行充分赏析感受。

二、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意境美

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理想境界,中国的画、书法、文、戏曲、音乐都十分重视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既要具有形式美,更要能表现出深远的意境。也就是要使人们在欣赏的时候,不仅看到构成的美感,而且通过点线面激发出美的感情、美的意愿、美的理想,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感受构成之外之情,达到意无穷的境地。意境美对人们的感染力是很强烈的,它使书法作品耐人寻味,具有百看不厌的魅力。由于书法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已经将自己的感情融化于点、线、面中,当我们学生进入这种美的感情、意愿和理想的意境时,就能与书法家达到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意境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好的书法作品都灌注了作者“精、气、神”,体现出气韵生动的高超的艺术境界。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格调。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比如《兰亭序》的书法精美奇妙,古人称王羲之作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飘若浮云,娇如游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一改汉魏以来质朴稳拙的书风,开妍美流便的先河,其雄秀之气,似出天然。作者的风度、气质、襟怀、情操揉进了书法作品之中。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的内涵,同时更将激起书法欣赏乐趣。

三、让学生具备感受书法美的条件

教师应告诉学生要较深入地欣赏书法,就得有好几方面的素养,如此才能全面和真实感受书法的艺术美感,这些素养包括历史的、书法的、兴趣等。历史的包含了书法史、中国历史以及书法家的创作背景;书法的则包含了文字学知识、书写技巧、鉴别碑帖的能力及艺术涵养等,它们都是密不可分的;兴趣被人们称为最好的发动机,它可以形成一种内动力,去推动学生自觉地探求知识,有兴趣的学习可以使人积极思考,达到刻苦钻研的境界。平时,教师就得经常注意收集一些有关著名书法家的故事,如:王献之与十八缸水的故事,王十朋苦学书法的故事,王羲之与鹅的故事等,上课时有计划地讲给学生听,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这样,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第11篇

关键词:秦朝;文化;篆书;社会现状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82-01

春秋以来七国割据纷争的状态,终于由秦通过兼并战争实现了统一,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专制的基础,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全国统一的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统一文字,规定以小篆作为统一的标准字体。

相传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代表作为现存的《泰山刻石》、《琅刻石》、翻印的《峄山刻石》等,内容多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可看出小篆的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讲究均衡与对称且上紧下松。整个字形平整端稳、疏密匀净、有实有虚、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有团聚柔顺内向的精神。统一文字的同时统一了度量衡,其中诏版、权量、刻符、瓦当、货币等铭文同是小篆的结构,但风格亦有所不同,其笔画相对草率,字形大小不一、文字错落排列。而流通较多的官吏使用公牍文稿、尺牍抄文等其风格发展呈另一种态势,官吏因文字的大量书写及时间的迫切性故笔画多有省改之意,不再严谨考究因而更为潇洒飘逸。

以上在同一时间流行的三种不同篆书风格深刻反映了秦人各阶层代表人物不同的文化背景、心理特征以及秦时代大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历史潮流。

秦始皇灭六国后,为巩固天下统一局势,炫耀功绩,曾五次巡视各诸侯之地,所到之处皆立下功刻石以倡导和推广伦理规范,刻石内容基本是对始皇帝事功伟业的的称颂,相传刻石皆出自李斯之手。李斯出生时,蔡国已经灭亡,楚文化的影响十分强大,李斯年少时曾拜荀子为师,跟随其学习,一心想要改变卑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故其审时度势,决心在秦国实现其抱负。在其仕途的发展中,他亦步亦趋,唯恐有何差池,这样的心理状态,亦表现在其书法特征中。李斯所代表的是位高权重的趋于奉承的大臣们的保守思想,李斯之流虽踌躇满志,但他也小心翼翼,屈尊低首,所以书法出现的规整、局促表明其无疑是相当收敛的。反映在刻石中的是一方面要体现秦王叱咤风云,扫荡乾坤的王者霸气,使得笔画分布采取上密下疏,垂脚拉长,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有居高临下、俯瞰众生的俨然之态。另一方面受朝臣身份的限制,其在结构上又讲究绝对的均衡和对称,绝对的精巧和严密,因而给人毕恭毕敬的感觉,甚至是拘谨的压迫感。这与秦王统治的理想是一致的,是专制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直接反映,它反映了时代精神,也体现了这一阶层的矛盾性,想要表达个人意识,却又受制于君臣关系。

秦诏版、度量衡多为青铜铸,也有少数采用陶刻。相传最初的“秦始皇诏铭”由李斯书写,但那一时期的权量衡数不胜数,上面的铭文不可能出自一人之手,因此,考古学家推过十五证实并非出自李斯一人之手,而是由众多工匠打造而成,故而其风格颇不一致,字迹不是当时统一的文字标准秦篆。因为金属的坚硬性质,镌刻时曲圆婉通的笔调已经走样,不及石刻、木刻那样流畅,笔画呈方折。诏版的文字线条更为清瘦灵活,大小参差错落,显得纵横自如,加之章法疏密有变,布局黑白差异颇大,令其展现出活泼稚拙的独特意趣,与功刻石匀整、对称、刻板的主体风格形成对比,更为自由跌宕了。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大都是是制作时间紧迫,匆匆凿就,故文字大小错落,笔法瘦劲。从中还可窥见六国文字遗迹及书风的影响。秦诏版铭文中虽然也有严肃、工整的,但大多数诏版的书写是纵有行而横无列,章法布局是前紧而后松。这也反映了秦朝书法的最真实面貌,虽粗糙疏略,却也率意直截。

公牍文稿相对以上两种风格则更为草率自然,笔意中处处体现着随心所欲。因为公牍文稿的广泛传播与使用,官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了书写速度,还有一个官方的重要原因是当时政府法令文书必须和广大人民群众接触,秦朝以法家学术为指导思想,坚持“以法为本”,为了是广大的下属臣民易于了解法律的的内容,因此在书写风格上渐渐与广大群众日常使用的的字体风格融合,以求达到成效最快、作用最大的目的。此种风格是与广大百姓结合最为密切的字体风格,在流通性上最为广泛,在此基础上渐渐形成了以秦篆为基础的隶书。这种具有篆书风格的秦隶在发展初期并没有严格的法则,只求简洁流畅,因而体现了自由的因素。

纵观秦朝文字发展史,了解这一时期的不同书法风格,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秦朝古茂朴拙、气势夺人的书法特征生动地显示了其当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气象,为我们研究秦朝的历史状态提供了鲜活的史料。

参考文献:

[1]启功.古代字体论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王岳川.书法文化精神[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第12篇

岭南文化是指中国岭南地区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尤其以属于汉族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为主,构成了汉族岭南文化的主体。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多方面,岭南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近代岭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先进文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岭南文化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对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