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管理的范畴

工程管理的范畴

时间:2023-06-08 11:19: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管理的范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管理的范畴

第1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范畴;重要性

引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工程行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使工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想要生存下去,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工程企业中,工程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对工程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的优化管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并提升项目利益,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推进企业稳定的发展。

一、工程管理工作的具体范畴

(一)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工程建设的工期较长、涉及范围较广,若是在工程施工期间因施工方案不合理而导致停工,将会拖延施工工期,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工程施工之前,必须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将涉及到项目决策和估量的工作都做好。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应该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当初步完成方案制定之后,还应该对其进行不断地调整,最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

(二)对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在项目实施方案制定好之后,企业需要分析项目的投资价值,确定其实施具有合理性。在初步的价值分析之后,应该对工程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工艺、水平等内容。分析项目的可行性,需要半年的时间,主要是因为其可行性与银行贷款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是项目能通过银行贷款,可以初步的证明其具有可行性。

(三)对项目进行决策和评审

在项目可行性分析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对其进行评审,评审的主要内容有建议书、数据以及资料等,通过评审工作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另外,企业还应该对项目进行决策,在决策的时候不能盲目进行,需要参考历史数据和资料,从而确保决策的准确性。

(四)设计

设计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基本设计阶段,另一个是施工图设计阶段。基本设计就是对施工所需要的设备配置以及设施布置进行简单的设计,施工图设计是指在基本设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从而使设计更加的合理。

(五)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程建设中,施工环节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很多企业忽视了施工前的准备环节,从而导致施工中出现各种问题,因此,企业不仅要重视施工环节,还应该注重施工前的准备环节。在准备环节中,企业需要选择施工单位、设计施工方案、并采购物资,培养技术人员。企业在选择施工单位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仔细的调查,然后选择有信誉的单位,施工单位确定后,企业应该设计施工方案,根据施工方案做好机械设备、材料的采购工作,接着做好生产工作。

(六)投产

开展投产工作的前提是工程建设达到投资方的要求,在投产一个月之后,还应该进行试生产,当试生产的结果符合标准之后就可以竣工。

二、工程管理工作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化转向工业化的重要时期,在这样的阶段中,我国的工程建设规模逐渐的扩大,确保工程质量是推动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核心,而确保工程质量离不开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中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不仅可以确保工程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还可以对工程项目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增加企业的收益。

三、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一)在施工过程中强调管理的重要性

在工程建设中,施工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者必须重视对施工阶段的管理,关注施工的进度和质量。一方面,工程管理者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管理者在施工阶段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通过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可以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管理者应该学习更多更先进的管理知识,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国家需要对相关的工程管理法规进行完善,并加大宣传力度,从而提高管理者对工程管理的认识程度,进一步的了解工程管理的重要性[1]。

(二)强化对施工质量的管控

在工程建设中,确保施工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若是施工存在质量问题,将会对工程整体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管理者必须强化对施工质量的管控,通过严格有效的控制,确保施工的质量。在施工中,施工设备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管理者对施工质量进行管控,可以从设备质量入手,对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可以正常的运行,与此同时,还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施工人员可以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施工,并且施工技术可以满足项目的要求,从而确保施工的质量[2]。另外,管理者应在施工中开展监督工作,通过对施工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提高施工质量。

(三)重视安全管理与教育

在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开展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从而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施工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影响安全的因素,管理者应该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降低安全事故出现的几率。管理者应该重视安全管理与教育,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在有制度可依的情况下开展工作,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管理者还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为施工人员讲解安全防护知识,从而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施工中注意其自身的安全[3]。另外,想要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还应该对施工中需要使用的设备、机械进行维修和养护,确保机械设备可以正常的运行。

(四)对成本管理工作给予重视

工程建设的工期较长,涉及的范围较广,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额也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施工项目进行成本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成本管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预算成本,另一部分是实际成本。为了更加准确的计算出施工项目的成本,企业通常是采用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比较的方式来确定企业是否盈利。对施工项目进行成本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管理者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施工中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结语:

建筑工程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也比较复杂,对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强强联手,共同为确保工程质量而努力。在工程建设中,工程管理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对工程整体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企业必须重视工程管理工作,不断的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工程管理的作用,取得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蔺元元,刘宇.试述工程管理的范畴及工程管理的重要性[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6):1098-1098.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专业内涵 知识体系 全生命期管理

一、引言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由建筑经济与管理或者建筑管理专业演变而来,在国际范围内其英文名称大多为Construction Management。比如,英国皇家建造师协会(CIOB)自1980年推出建筑管理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专业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并把CM课程作为CIOB特许建造师教育框架的基本课程。李世蓉教授,作为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协会2009~2010年度的全球主席,在CIOB内部发起了对建筑管理内涵及边界进行重新定义的专题研究工作。

在建筑工业化、专业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建设项目本身以及建筑技术、投融资模式、采购方式、运营维护方式等的巨大变化,使得工程管理的内涵和边界变得十分模糊。姚兵(2003)提出建筑管理学应包括建筑工程管理学、建筑业产业管理学和建筑企业管理学三部分内容。成虎(2007)提出工程管理是对工程全生命期的管理,包括对工程的前期决策的管理、设计和计划的管理、施工的管理、运营维护管理等。仁宏(2007)提出工程管理虽然起源于土木工程领域,但是工程管理的内涵和范畴已经显著扩大,凡是与技术管理有关的领域都是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范畴。新形势下,如何界定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及其知识体系是本文的研究课题。

二、工程管理的内涵

(一)泛工程管理的概念

1.工程

工程,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如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冶金工程,机电工程,化学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的内容包括对于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和研究,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和施工方法的研究等。其中,工程有时特指建设项目,如三峡工程。有时指一种事业,如希望工程。

按照用途的分类,可以分为住宅工程、公共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和工业工程。

2.工程管理概念

工程管理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工程预期目标的过程。尽管工程管理最早起源于土木工程领域,然而,工程管理的内涵和范围已经显著扩大,逐渐渗透到国防、航空、交通、石油化工、采矿冶金、信息等各行各业。如今,工程管理既包括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管理,也包括重要和复杂的新型产品的开发管理、制造管理和生产管理;还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管理,以及企业转型发展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和战略发展的研究与管理。因此,凡是与技术管理有关的领域都是泛工程管理的范畴。

(二)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内涵

1998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原管理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四个专业(或方向)归并为工程管理专业,并下设“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和“物业管理”五个方向(见图1)。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学科门类属于管理学,隶属于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与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作为该学科下设专业之一。可以看出,教育部所设立的工程管理专业并不能涵盖“泛工程管理”内涵,它并不包含“工业工程”等管理内容。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工程管理专业也并不等于单纯的建筑管理“Construction Management”,它还包括房地产经营与开发等内容。截止至2008年4月,包括本科目录外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造价、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国内高等学校中已有283所设置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有些院校完全没有工程背景,比如一些财经院校开始的工程管理专业,但多数都立足于土木学院、建筑学院的工程专业开设。因此,国内的工程管理专业多数可以归类为建筑工程管理,即狭义的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框架知识体系

本质上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属于一门综合交叉学科,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科学的性质和研究方法为主要特征的专业门类。按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研究对象分析,其知识体系可以包括建设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管理、建筑产业管理;按照建筑工程管理所涉及学科知识分析,可以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建筑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等)、法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等。

(一)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工程建设法规是调整国家管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公民在工程建设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调整范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工程建设管理关系,如国家建设行政管理机关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第二,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工程建设协作关系,这种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建设单位(发包人)与施工单位(承包人)之间的关系等;第三,从事建设活动的主体内部劳动关系,如订立劳动合同、规范劳动纪律等。从立法层次上,可以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建设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四个层次。

工程建设标准是工程建设的技术基础,是建设工程管理的技术依据,受各项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的约束。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作为建设工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或支撑,共同构成了建设工程管理的制度体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加入WTO之后,我国也将逐步完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其基本原则是:

(1)对直接涉及公众基本利益的安全、卫生等技术要求和直接涉及国家长远利益的环保、节能等技术要求,按照指令性模式制定技术法规,强制执行。

(2)对不直接涉及公众基本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的技术要求,以及为保证实现技术法规强制性要求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等,按照陈述性模式制定技术标准,属于非强制性技术文件,推荐自愿采用。

(二)建筑产业管理

广义建筑业指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及参与该过程的各个产业和各类活动,包括建设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构配件生产,施工及安装,建成环境的运营及维护管理,以及相关的技术、管理、商务、法律咨询和中介服务,相关的教育培训科研等。其产品不仅包括实体建筑产品,也包括了大量服务和知识产权,这是建筑业真实的活动空间。狭义的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业、建筑安装、建筑装饰、其他建筑业。建筑业管理主要集中在建筑市场管理及行业管理两方面。

广义的建筑市场指建筑产品供求关系的总和,表现为建筑产品、建筑生产活动以及有关机构。建筑市场上的交易物种类繁多,包括咨询服务、勘察、设计、施工、构配件、劳动力、建筑材料、施工机具、运输服务、建筑技术和信息服务等。

1.建筑产品供求机制

建筑产品按照性质可以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多数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都属于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建筑市场买主可分为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企业和个人),政府向来是最大的买主。

从需求的角度看,社会对建筑业需求具有周期性。短期看,存在繁荣与萧条的更替。长期看,建筑业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密切关系。城市化进程呈现S形曲线,建筑业增长速度呈现倒U型。从供应的角度看,建筑业存在建筑工人技能水平落后、咨询设计人员能力不足、承包商提供融资承包等能力不足、建筑产品供给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2.建筑市场价格机制

建筑市场产品定价存在三种模式,市场定价、计划定价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指导定价。计划价格,政府对建筑产品数量、价格均进行管理,典型的定额计价方法属于这种类型;指导价格,政府对建筑产品数量进行管理,而放开价格,通过市场竞争方式确定;市场价格,政府对于建筑产品数量和价格都放开,全部由市场确定。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指导定价模式。

3.建筑市场竞争机制

为了确保建筑市场有效竞争,政府需要进行大量工作,这些工作包括:

①政企分开,避免行政权力介入市场。

②避免垄断,维护消费者权益。

③反不正当竞争,规避腐败。

④规范招标投标活动。

⑤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4.建筑市场化准入与开放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采取准入许可制度,即企业资质许可和执业人员资格许可制度,进入我国建筑市场需要具备相应的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同时,建筑市场国内开放工作基本完成,并且按照WTO规则实施了国际开放。

5.产业组织与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建筑市场的组织、企业的行为和这些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它以建筑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组织形态,这些可以归纳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效果。当前,建筑产业及市场结构方面存在的显著问题是垄断和过度竞争问题。

6.建筑质量与安全管理

建筑质量与安全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建筑质量不合格是造成人身伤亡的首要因素。过低的建筑寿命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7.建筑业制度和技术创新

建筑业需要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下大力气突破,利用信息经济学、产权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完善建筑管理制度,并在建筑设计及施工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能耗偏高是我国建筑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全面推进节能技术、绿色建筑是当前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此外,还需要解决建筑垃圾、建筑施工造成的生态破坏、噪声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8.建筑行业培训与教育

建筑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建筑业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基本的固定设施,建筑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切实推动建筑业良性稳定发展是一个基础性课题。完善相关协会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是一项基本任务。

(三)建筑企业管理

建筑企业主要包括建筑施工企业、勘察设计企业、工程监理企业和其他咨询企业(招标、项目管理服务企业)。按照西方分类方法,可以分为承包商和咨询类企业两大类。建筑企业管理主要侧重于建筑承包商(施工企业或者总承包企业)的管理。其内容一般包括:

1.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治理机制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建筑业的一项基本任务,国有建筑企业要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科学化管理,实现政企分开并提高竞争力和自负盈亏能力,改善经营生产效率。

2.企业发展战略

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要确定企业经营业务和发展战略,在经营领域、主营产品、竞争优势等方面打造企业的特色和特点,其中还包括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组织机构等的相应调整。

3.企业经营管理

招投标是建筑企业市场开发以及承揽任务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其日常经营活动还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质量安全管理、计划合同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等。

4.企业生产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管理全部围绕着建设项目展开,所以其管理以项目现场管理为主,强调项目管理方式,强调项目经理责任制和成本核算制。

(四)建设项目管理

建设项目是在一定空间上的技术系统。它由功能面和专业要素组成。比如,一个校区由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实验楼、体育馆、办公楼等组成。而教学楼提供教学功能,它包括建筑、结构、给水排水、电力系统、消防、通风系统、通信、多媒体系统、语音系统、智能化系统、电梯等许多专业要素组成。这些专业要素不能独立存在,他们通过系统集成共同组合成教学楼功能。

1.了解建设项目环境

比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自然环境、其他方面等。

2.确定建设目标

除了传统的目标如质量、费用、时间三者之外,还需要关注安全、环保、与环境协调等因素,并且努力确保利益相关者满意。

3.熟悉工程建设模式

这些工程建设模式包括代建制、项目法人责任制、DBB模式,DB模式,EPC/TurnKey总承包模式,还有以融资为目的的 BT、BOT、TOT模式等。

4.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按照建设程序划分,主要包括决策阶段、建设实施阶段(设计和施工)、竣工投产使用阶段;按照管理主体划分,包括业主方项目管理、勘察设计方项目管理、施工方项目管理、供货商项目管理等。按照管理内容分,包括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整体管理等。

四、结论

从学科角度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下设专业,与工业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并列,属于泛工程管理范畴。从我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院校实际情况分析,除部分学校开设房地产经营与开发方向外,绝大多数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对应狭义的建筑工程管理范畴。建筑工程管理主要以建设项目、建筑企业和建筑产业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包括法律法规、产业管理、企业管理和微观项目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姚兵.建筑管理学[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成虎.工程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任宏.工程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3篇

1工程管理思维方式

1.1哲学思维

对任何工程而言,不管工程建设规模如何,都是由不同的系统与不同的阶段组成。在实际工程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人们普遍将工程管理归类为工程施工管理。在这个阶段的管理采用理工科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但在实际中,工程管理应当关注工程立项、可行性、设计、施工、验收与移交等相关的工作,也就是整个工程建设的所有内容。可以说工程管理属于一个统筹系统,针对该系统就需要采用哲学性的思考,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核心管理效率。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工程管理过程其实就属于一个较为矛盾的过程,其中存在的矛盾有很多种,如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业主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在整个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哲学性的思维就需要分析和处理这些矛盾。当然,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唯有充分认识工程矛盾无处不在,才能够感受到工程中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工程管理简单来说就是解决、处理好了一个问题,下一个问题随之产生。为了能够保证工程施工顺利完成,唯有认识到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不同时期存在的问题,并认清对工程进度、质量影响的关键因素。当然,在此阶段还需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同一性与不符性,这样才能够解决好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工程项目建设属于系统性的工作。就工程项目完成而言,工程项目就是各种问题解决好的最终结果,这也充分体现出了人们的智慧,并能够体现出社会的本质。从这样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到,工程管理不仅需要管理技术,还需要管理资源,针对该项系统性的工程,如果不具备哲学性的思维方式,那么就难以统筹管理整个工程。简单来说,哲学性思维其实就是对事物本质进行思考,重视事物本质的分析。将其应用到工程管理中将能够有效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工程管理的整个活动就是在完成一个产品的建设,但是完成该产品的过程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果不具备哲学性的思维方式,将很难完成基本人物。但是哲学性需要对事物进行统一的分析,并要求注意各种矛盾的存在与转换。在工程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如果管理人员不具备基本的知识,就会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思想固步自封,难以提高管理效率。采用哲学性的思维方式,可以对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工程管理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不可束缚在专业领域内。从本质上来说,工程管理就是一种服务性的行为。在提高工程管理质量的同时,还需要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具体问题。

1.2理工科思维

工程管理人员要想做好该项工作,前提要件是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其次才是实践的经验。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具备实践经验与专业技术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科学管理方式与思想方法。实践中的工程管理就是对人财物全面的管理。因此,管理人员在具备专业技术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还需要有科学思维。所谓的理工科思维就是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范畴,同时还需要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就怎么做采取有效的措施。理工科思维就是在对一个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与处理后,还需要使用量化的数据来进行说明,促使事物表达的更为具体完整,在问题处理方案上显得更清晰。理工科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方式与道德并没有任何联系,与思维者素质也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这是解决问题的很好工具。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后期施工环节,会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并且涉及的专业也并不相同,需要处理分析问题的时候要做到具体明确。但是在实际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按照相应的指导思想。这样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将所有的问题归类为“是怎样”与“怎么做”方面,而这也是理工科思维的具体体现。工程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重视理工科思维,就是要求面对问他爹时候,有着明确的处理问题方向,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应用理工科思维,可以促使问题更明确,更具有操作性。工程管理人员具备理工科思维,就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就可以保证问题有效的解答。在分析比较两种思维的时候,就会发现两者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

2检验标准

在工程完成后,就需要进行验收,移交使用,这也就说明了工程竣工。但是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这个。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以及工程项目完成后,要想确定管理的方法是否具体有效,就需要采用相应的检验标准来检验工程完成的目标。任何产品在完成后都可以进行检验,这也是理工科思维的具体体现。工程完成后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需要采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工程产品质量合格以及工程管理的先进性。通过对产品进行重复检验,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因此,工程管理的检验标准应当是可以具体化、可以量化以及明确化的。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思维方式是工程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要件。管理人员具备思维方式,才能够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

作者:王卓 单位: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特点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建设领域的专业化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工程及工程管理的认识。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理论已经不适应现代工程管理的需要,所以,对现代建筑工程理论体系的重新认识与构建对现代工程的发展十分重要。

1.现代建筑工程与工程管理体系的认识

建筑工程这一词语广泛出现在建筑专业文献中,对建筑工程概念也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去理解, 国外学术界对于建筑工程概念的解释则是普遍一致的,广义上来讲,建筑工程是一种科学应用,是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新的建筑产品的创造性活动,而这种创造性活动是由建筑工程师来完成的。狭义上讲,建筑工程是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筑工程与工程管理的迅速发展,基于现代建筑工程科学,人们对于现代建筑工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就是为实现建筑工程预期目标,有效地利用资源,对建筑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建筑工程管理不同于一般形式的管理,它是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在特定建筑产业环境中对于特定形式的技术集成体的管理,是面向特定目标的、特定形式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工作。一般来说,建筑工程管理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信息化等特点。

2.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的特点分析

2.1系统性管理特点

从理论上来看, 建筑工程是一个系统, 其中各个方面互相之间有密切的关联,而清楚认识与正确处理这些关联是顺利完成建筑工程的关键所在。建筑工程管理的系统性表现为建筑工程管理实现特定目标的各种技术的有序集成。建筑工程管理就是将建筑工程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整合、各个建筑工程子系统相互协调,以实现建筑工程整体目标的过程。在现代的建筑工程管理实践中,系统理论和系统思想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是建筑工程管理思想的精髓所在。

2.2综合性管理特点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管理。建筑工程是建筑技术的有机结合,与特定的建筑产品、特定的建筑企业相互联系,所以任何形式的建筑工程管理必然是一种考虑不同技术协调性和不同产业特性的综合性管理。建筑工程具有新颖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新颖性体现在建筑工程的技术方面,因为建筑工程是造物,必须要有开拓和掌握新事物的能力。建筑工程是一项活动,是一个过程。因为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条件也会变动,计划中预期的事情不一定会出现或准时出现,所以,要有应变的能力和措施。这些都要求建筑工程管理的综合性特点,实现建筑工程的预期目标。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管理的综合性也表现为建筑工程目标实现所要求的多种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建筑工程管理主体与工程管理环境的协调性上。

2.3复杂性管理特点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种复杂性管理。一般来说,建筑工程是由多个部分构成、多个组织参与的,因此,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极为复杂。主要体现如下:第一是技术复杂性,一个建筑工程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种技术。第二是组织复杂性,建筑工程往往涉及多个组织,并且这些组织构成通常不止一组矛盾对立面,如甲方和乙方,甚至还有丙方、丁方,设计与施工,执行与监理等。第三是工作的复杂性,一个建筑工程往往涉及多种条件包括土地、环境、材料、资金、技术、劳力等等,需要政府审批、社会评估、招标投标、方案选择、队伍组织、进度计划、多方协调等,工作繁琐复杂。此外,建筑工程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因此,需要经验丰富、来自不同组织的人进行协调管理,实现建筑工程管理在多种约束条件下完成预期目标。所以,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远远高于一般的建筑生产管理。

2.4信息化管理特点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是指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实施建筑工程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系统,并在工程管理实践中加以应用的过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工程效率、节约资源的重要手段,是信息化中的一个领域。建筑工程是一次性的活动,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也是一个针对具体建筑工程而构建的系统,而不是一个长期固定应用的系统。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要建立在相关企业和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这些系统的已有能力,从建筑工程的需要把这些系统综合连接起来。这里并不需要整体的融合,而是把与本工程有关的部分连在一起。

3.现代建筑工程管理概念的外延分析

3.1建筑工程管理与项目管理分析

从建筑工程管理概念的外延来理解,工程管理与项目管理是不同的,但在特定环境中它们之间内涵的差异会变得相当模糊。建筑工程管理的企业主体或组织机构为这个特定的工程项目而创设,此时工程管理就具有与一般项目管理相同的内涵。此时的工程管理对象是若干一次性项目构成的项目体系,建筑工程管理原则也就是项目管理原则,建筑工程管理的具体工作就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项目所进行的管理工作。

3.2工程建筑管理与企业管理分析

从建筑工程管理主体来分析,建筑工程管理的内涵就与企业管理的内涵交叉融合,因为建筑工程管理的企业主体或组织机构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从事不同形式的建筑工程管理,或者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进行各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性质的工程管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特定形式的建筑工程管理只不过是企业管理职能在特定产业领域(建筑领域)的特殊表现而已。

4.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方向

建筑工程管理学是建筑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有机结合,是一种面向建筑工程的管理科学。在理论内涵上,建筑工程管理学要研究各种形式的建筑技术管理、建筑产品管理和建筑产业管理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建筑工程管理学科包含了建筑工程评价与决策管理、建筑工程建设和实施管理、新建筑产品开发和制造管理、工业工程和技术工程、工程战略管理等多种学科门类。建筑工程管理由于建筑工程自身的特殊性而具有特殊的要求。现代建筑管理不仅注重建筑理论的创新,工程资源、企业资源和产业资源的优化利用,还注重工程经济、企业经济和产业经济的效率提高。分析现代建筑工程的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点,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已经不能直接运用于工程管理的实践指导。所以,建筑工程管理工作需结合工程特性来进行创新,建筑工程管理体系需要新的发展。

5.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手段的利用,建筑工程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变化。建筑工程管理作为一个结合了各个学科理论依据的综合性学科,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发展,来引领建筑工程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寿荣.工程管理的范畴及工程管理的重要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2,(3)

第5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概念;工程管理特点;具体措施

引言

现代社会,工程建筑活动涉及范围广泛,影响因素众多,施以科学、高效的管理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工程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建设的成败,进而关系到企业的盈利水平乃至于健康发展能否实现,因而更是使得企业高度重视建筑工程管理。目前,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从工程的立项、前期准备,到具体实施和最后的投入使用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处于工程管理的范畴之内,都受到高效的管理进而最大限度的保障工作效率,提高工作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水平。充分认识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工程管理的内在规律和对策、措施,挖掘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发展空间,实现工程项目效益的最大化,是当前企业管理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课题。

1 工程管理的基本内涵

文章涉及的工程管理,指的是按照某种组织形式,通过系统论法方法、理论、规律对工程建设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全部活动予以规范和指导、监督和约束,以实现既定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各方面目标为目的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工程管理是为实际生产而服务的,因而有着问题导向的天然属性。工程管理的具体工作,都是围绕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施工成本三个指标而开展实施的,将这三项指标控制在既定范围内,并实现彼此间的协调共进,是工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2 工程管理特点分析

(1)不同工程项目都有着各自与众不同的特点,基于对对应的工程项目具体情况的依赖,不同项目的工程管理也有其独特之处。并且这种特点与项目具体情况相对应。实际工作中,工程建设项目大多以单件形式存在,具有一次性和单件性等特征,从而使得每个工程项目的工程管理目标也都有其特性,为了实现这些工程管理目标,管理者必须采用与这些目标相对应的管理方法、方针、原则和措施,这也就不可避免的让这些管理方法、方针、原则和措施形成了与对应的项目工程相适应的特点。也就是说,每个工程建设项目都具有特定的管理程序和管理步骤。

(2)工程项目管理采用项目经理制的工作机制,项目经理为项目工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部管理活动围绕项目经济开展。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实施通常情况下都会面临着许多风险因素,比如市场方面、资金方面等等,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工程项目管理通常采用项目经理责任制的方法,全部管理工作均以项目经理为中心,从人员、设备、资金、材料等各个方面着手,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协调运作,实现积极有效的管理与使用,从而将各项资源效率发挥到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项目建设单位必须赋予项目经济与工作职责相适应的足够的权利,使其能够及时处理临时出现的情况,有效解决各种问题。

(3)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和深度得以大幅度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工程项目管理作为社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技术高度应用的一个突出领域。在工程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为管理工作高效开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和有效工具,推动了工程管理的健康发展。比如,决策技术、网络计划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效率,也为工程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现代社会的工程项目很大一部分都是多个领域和学科的综合,没有高效的现代化管理工具,工程管理工作势必不能正常开展。这也是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在工程管理中应用较为普遍的原因之一。

(4)工程管理具有高度的动态控制特点。工程管理与工程项目同步实施,并随着工程项目的具体进展,根据工程项目不同阶段的特点,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针对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和计划间的差异,特别是存在的问题,不断予以调整和改进,从而使得项目始终按照既定方针路线,在计划的允许范围内发展。所以说,工程管理具有动态控制的特点。

3 改善工程管理效果的方法和建议

3.1 切实做好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

质量是工程项目的生命。工程管理的首要管理对象就是工程质量。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项目具体特点,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质量管理的标准,制定并落实质量控制措施,使得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具备指令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达到人员、设备、材料各种资源的充分有机结合。在上述三种要素中,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主体,要充分教育职工树立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在质量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要严格把关施工材料的品质与规格,确保其符合工程建设需要,杜绝使用不合格材料。设备是项目建设的重要工具,开展工程项目建设,必须保障设备的充足、适宜、到位及时,状态良好,避免因为设备因素影响工程进展。

3.2 严格规范建筑工程成本管理

经济效益的实现是企业开展项目建设的根本目的,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目的而开展实施的。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对于工程成本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开展工程成本管理,将工程建设成本控制在既定范围之内,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也是项目成功实施的本质属性之一。实际工作中,项目建设各相关单位要明确成本控制职责,项目部要通过分包成本控制的方法,将施工队的利益和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合同约束予以监督、管理。

3.3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

工程管理是项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施工队伍等都是这个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要将这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承担起管理职责,通过立法的方式构建起一个工程管理规范保障体系,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用法律和制度的手段去规范事、约束人。行政机关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重点环节重点监督,对于违反法律和行政规定的行为要依法予以惩处。

4 结束语

工程管理事关工程项目建设的效益和成败,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由于工程管理涉及到工程实施中的各个方面,影响因素众多,工作量极大,需要投入极大的责任心,更需要与工作相适应的资源支持。项目建设与施工单位要围绕项目实施建设的根本目的,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开展工程管理,以确保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马敬让.我国工程管理现状之浅谈[J].河南建材,2009(6).

第6篇

关键词:配电工程管理;重要性;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150-02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各种电气设备被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电能需求,配电工程的建设速度在不断的加快。但是,配电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不健全、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等,严重的影响了配电工程的安全性与质量。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对配电工程管理进行处理,进而促进配电工程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 配电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探析

配电工程管理在不同阶段的内容侧重点不尽相同,尽管这些内容的侧重点存在差异,但是工程管理在配电工程各个阶段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配电工程管理主要是通过优秀的勘探与设计单位、高素质的施工单位以及项目经理,再通过创建合理、高效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目标。配电工程项目开发和施工的过程中影响因素相对较多,显著的增加了配电工程的管理风险,影响配电工程的施工进度、质量以及建成后的各项收益。为了增强配电工程管理效果,应该充分认识到配电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其职能,创建专业的工程管理团队,创建科学的配电工程管理机制,将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提高配电工程管理的质量,降低资金投入风险,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配电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先进的管理理念是提高配电工程管理质量的基础与前提,对配电工程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许多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长期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并不能及时的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思想观念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管理理念,导致配电工程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配电工程管理的质量。

2.2 管理模式不健全

配电工程管理模式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设备与材料管理方面,许多配电企业为了降低工程成本,通常会采购一些低廉的设备与材料,导致设备与材料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再加上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劣质材料与设备进入到施工现场,给配电工程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②施工技术方面,许多配电企业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缺乏专业性的施工技术,许多施工人员并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技能,由于技术不到位,导致配电工程出现安全事故、返工维修等问题,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资源。

2.3 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配电工程的安全问题在安全防护方面没有对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甚至一些配电工程单位并不重视工程的安全管理,对于配电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缺乏预见性,并且没有创建专门的安全事故应急机制,当配电工程出现问题,将会导致配电工程管理陷入混乱状态,给配电工程带来严重的损失。

3 改进配电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强化配电工程安全管理

所谓“百年工程,安全第一”,为了保证配电工程管理的质量,应该将安全管理作为配电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通过做好安全管理,能够显著的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不必要的损失。配电工程安全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通过组织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再教育,促使所有的管管理人员树立安全防护意识,增强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另一方面,工程安全管理应该从工程管理的各个细节进行策划与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创建安全管理体系,在施工之前明确的规划安全责任,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保证安全管理责任贯彻落实到实处。②采用先进的配电设备,以此控制配电工程可能发生的各项风险,尽可能的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③如果供电企业将配电工程外包给其他施工单位,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应该积极做好工程监督与管理工作。

3.2 强化设备与材料管理

配电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对各类材料等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以及创建相应的档案资料,一式两份,一份留在配电工程项目实施部门,另一份交至运行管理部门并进行妥善的管理。对于设备的管理,应该详细的记录各条线路维护时发现设备的缺陷、处理措施以及汇报状况,通常状况下,应该根据设备问题的性质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重大的设备缺陷,应该先考虑短期内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后期进行强化检查与维护;对于特重大设备故障,应该及时采取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妥善的处理,防止造成严重的损失;对于一般的设备缺陷,应该纳入正常的程序排期进行处理。

3.3 强化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管理

配电工程运行管理在配电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的重要管理体系,为了保证配电工程在日后的运行过程中不出现故障,应该强化对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管理。根据配电工程检修计划,切实的做好线路巡检、检查、护线以及测量等工作。线路巡视的形式包括特殊巡视、事故巡视、正常巡视、监察巡视、登杆塔巡视、交叉与诊断性巡视以及事故后的巡视检查等,巡视工作完成后,应该分门别类的做好巡检记录。配电线路护线工作应该动员供电部门的所有人员展开全面的护线工作,做好护线工作中的检测工作,及时做好拉棒锈蚀腐烂、杆塔倾斜、绝缘子清扫与零值、导地线、接地线等的检查与测量。当线路检修工作竣工之后,检修单位应该做好验收工作与详细的线路检修竣工报告,为配电线路的运行与检修管理提供可靠的参考。

3.4 强化质量管理

配电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技术水平以及施工工艺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对工程的进度、安全性、效率以及施工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应该合理的组织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与再教育,根据工程的实际状况选用灵活的培训方式,例如交流学习、外派参观、集中培训、岗位训练等众多方式。同时,技术人员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应该相互协调,优化施工工艺。此外,配电工程管理层应该抽调专门的人员制作准确、详细的施工组织方案,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施工,做好工程监督管理工作,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4 结 语

总而言之,配电工程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工作面非常广,作业环境非常复杂,如果配电工程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客户的用电需求。为了改进配电工程管理,应该充分认识到工程管理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进行处理,以达到促进配电工程项目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娟,汪伟.工程管理的范畴及工程管理的重要性[J].时代金融,2013,12(11):71.

[2] 程传飞.配电工程管理中常见问题有效解决措施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3(3):135-136.

第7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知识体系

工程管理信息化把整个工程生命周期内的效益最大化作为主要目标,而不仅仅是在建设阶段的效益最大化。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后,要充分考虑整个工程在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不同部门、不同组织间的沟通协作。整个过程涉及工程生命周期所有阶段,整个管理阶段就是实现资源共享与有效合作的过程。

一、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征分析

工程管理信息化把特定工程与各相关组织整合到统一的信息架构中,制定统一策略规划并进行实际操作,整个过程就是信息化的实现过程。工程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对工程信息系统进行规划管理,信息化坚持工程整个生命周期内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信息化并不追求阶段性最优化。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实际操作中,首先要分析工程利益相关者,一方面对各方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仔细调查各种可利用资源,针对可利用的资源展开信息化管理规划,并不只是在自身资源基础上进行信息化规划。

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规划是一种跨组织规划,要对不同地域、不用阶段、不同部门、不同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进行充分考虑。现代社会工程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工程管理信息化所需要的技术都是目前通用且成熟的技术。信息化不只是技术进步,更是对工程业务流程的优化,对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信息化规划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寻找组织内外部能够可以被利用的有效资源,最大限度提高组织竞争优势。

二、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

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共有四个层次:服务、应用、资源、基础设施,简称为SARI。这四层架构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彼此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二十四层架构的数据存储、系统应用、同一网络具有一体化特性,是一种通用架构。信息化对组织具有项目管理与战略管理两个层次方面的影响。组织战略与项目应用的充分结合进而形成统一的信息系统模式是工程管理信息化整个过程的重要任务。

集成和共享是二十四层架构的核心理念,涉及到数据、网络、界面、流程等方面。集成包括逻辑上和物理上的集成,物理集成主要形成公用的平台,逻辑集成主要形成各种系统。在共用平台上各公用系统相互交互,共享各类资源。二十四层架构坚持尽可能保持应用系统现状、实现数据存储与恢复机制的原则。不同系统在服务层进行信息传递和数据交换,从而实现远程应用与跨组织沟通。

项目管理方面,要始终围绕项目生命周期进行。要确定与合作伙伴的应用模式,由于各合作伙伴对组织的影响、投入的资源不尽不同,使得各项目激励机制、协调机制、沟通机制也不尽相同。战略管理方面,工程进行信息系统规划时要对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协调的规划。集中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项目。基础设施层能够实现设备共用与网络整合,从而即提高了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的应用效率,又减少了建设中的重复脑力劳动。

三、知识体系的构建

工程管理信息化有两种构建知识体系的途径,一种是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理论借鉴,另一种是归纳整理与分析研究各种工程管理的具体案例。目前对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管理信息化等领域。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是实现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对各种相关理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部分。工程交付前,在招标、设计以及建设各环节中,成本控制、项目管理、招标管理、风险管理等理论在工程管理中已得到大量应用,在工程管理信息化方面也得到较多关注。对上述理论及其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归纳与整理,与信息化理论与方法进行结合,是建立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模型的重要且有效途径。工程交付后,在各运行环节中,资产管理、设备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公用设施管理等领域都有着比较完善的理论与丰富案例,各领域应用范畴与研究对象比较相似,但是都只关注各自领域。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如果把两部分理论整合,便可构建工程管理信息化知识体系。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关注工程交付前后所使用信息系统的转换情况;要研究信息资源的存储、查询、转换及处理方案,以便确保信息资源的可用性与延续性。除了对理论体系的借鉴与整合外,对现有的各种工程实际成果进行整理、分析、挖掘,构建工程管理信息化相关的案例库,也可以为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知识体系贡献力量。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才可以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实现途径与实施方式。

以对信息系统进行规划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可以把工程管理中需要单一控制的信息技术从单体、分散的运行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多环节、多流程、全程管控的并行模式,把零散、散乱的信息孤岛整合到统一、全面的信息平台中,实现各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运作流程、高度集成的业务数据,进而可以对整个工程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资源协同、任务协同、地域协同、组织协同、流程优化,加速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以及信息系统集成化的步伐。

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真正实施,需要把特定工程与相关各组织共同整合到信息系统的架构中,制定统一有效的规划并付诸到实际应用中。有效实际的战略规划能够帮助用户与信息系统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使用,不仅节省了对信息系统的投资,还使得信息系统得到深化应用。

结语:

我国目前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和推广还没有非常广泛,任务仍然艰巨。在推进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现代化信息技术落后的方面不能忽视,要不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对管理信息化的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发展,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前景非常令人鼓舞。

参考文献:

[1]孙凯,刘人怀. 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

第8篇

当前项目工程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房地产开发企业采取委托监理与业主方项目管理并行的管理模式,仅将施工阶段范围内的部分工作委托监理。而房地产开发企业配备有齐全的管理队伍,各专业管理人员配备较为齐全,各司其责,且掌握了投资控制权,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常直接向施工单位指令,或干涉监理工作,造成多头指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理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其次,由于多方面因素,监理单位在项目管理上配备的监理人员往往年龄层次偏大,知识结构偏低,受自身综合素质影响,对部分专业性较强施工的监督管理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对工程验收及备案管理不到位。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工程竣工验收意味着可以“交楼”,工程验收也是能越快办完越好。然而,开发企业往往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相关验收环节管理不到位,到竣工时验收资料不齐、结算依据不足,不能办理验收,造成备案滞后和拖延交付使用的后果。

房地产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探讨

质量、进度、安全和成本贯穿于工程管理的全过程。抓好这四大关键任务,运作一个成功的建设项目就显得顺理成章、得心应手。施工质量控制是工程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保障性用房的工程质量涉及中低收入家庭或动迁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受众面广,影响大,所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工程管理人员,要善于把握全局,引导、协调、督促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共同完成好施工质量的控制任务。项目开发的进度控制贯穿于项目的实施阶段,渗透到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进度太慢,施工时间会延长,也会导致工程项目的综合成本会增加。为此,要督促施工企业单位结合工程实际,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以确保工程按进度计划顺利竣工交付使用。没有安全生产,就没有生产力,也就没有效益。安全管理是房地产项目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的现代管理理念中尤其突出,也是提高房项目综合效益必需的。保障性用房项目的开发和管理既属于房地产开发建设范畴,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其特殊性,但归根到底也是商业行为,是通过一系列行动把投入的资金升值的过程,因此,成本控制无疑成为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目标。

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措施

对于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工程管理均应遵循和采用国家和政府规定的工程管理制度和措施。文章结合保障性用房的工程管理中的一些实际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提高保障性用房工程管理水平。严抓设计质量,强化施工审图。工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的好坏,绝大程度上取决设计这个源头,由于设计阶段时间较紧,保障性用房房型较为统一,重复性较高,造成设计单位往往对图纸的设计深度不够,特别是针对一些节点处理习惯性地套用标准图集,而没有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和施工难度;各专业在配合缺乏充分的沟通,造成各专业图纸不统一,建筑、结构和水电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尽可能给予设计较多的时间进行施工图设计,减少设计的出错率,在与设计单位的合同中约定对于设计错误的相应的处罚条款。同时由房地产开发企业牵头组织对施工图的会审不能流于形式,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管理人员应认真阅读施工图纸,要求施工单位主要技术负责人应牵头土建和安装专业施工技术人员联合审图,特别要求结构和安装人员同时也应阅读建筑图纸,及时发现设计中的错误,避免施工中进行修改,造成不必要的返工和浪费。

熟悉施工合同中的承包范围、工期、合同价及其调整的条件和方式、材料供应情况、工程款拨付、结算方式和违约处理等,熟悉合同内容后,加强合同履约检查,加大对各参建单位的人员设备落实情况的检查,严格执行合同条款,对不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进行严厉处罚。严格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及优化施工方案,针对所有的施工节点和关键工序,应做到方案先行,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不仅技术先进、工艺合理,而且组织精干、费用节约,该工作质量的优劣,将影响着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好坏。特别是主要针对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及抗渗漏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和防治措施,组织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针对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浇筑、安装工程、防水工程及砌体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严把设备、材料质量关和价格关,根据项目性质,在选用材料时以实用耐久、价格适中为原则。根据建设进度,编制材料供应计划,现场材料进场时,把好品种、规格、数量、质量验收关。对必须送样检验的或验收有疑问的材料及时送样试验,推行建筑材料按比例平行检测制度。建立合格供应商库,引入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条件,开展设备、材料的招投标工作;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及时掌握其变动情况,建立设备、材料价格信息网。推动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化,抓好工程首件认可工作。对主要分项工程实行首件认可,样板先行。根据建筑设计要求,对主要分项工程按设计标准、施工验收规范实施样板工程,并落实评价标准和责任范围,制定奖罚制度,消除质量隐患,预防质量通病。

在施工管理阶段,赋予监理单位在施工至质保阶段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监管权以及合格工程数量审核鉴证权。对承包商的工程行为进行监管、检查、控制和协调。监理过程中监理单位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用因而产生的效益,根据第三方审计单位的审核结果,可酌情给予监理人有关人员以适当的奖励。为充分发挥监理单位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根据考核结果,落实奖惩措施。创建“平安工地”。以“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安全长效机制”为目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书要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整改手段,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落实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坚持专业人员持证上岗,检查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和分包单位是否根据工程规模配备了足额数量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并到岗。以检查内页资料为手段,规范建设和管理程序,编制“平安工地”实施方案,开展专项施工方案审查制,劳动用工登记制和岗前安全培训教育制度。确保“平安工地”活动能够取得实效。

结束语

总之,房地产项目是一项施工周期长,技术含量高的综合性工程,在房地产项目特别是保障性用房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工程管理。房地产工程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工程中涉及到的各项专业内容从了解认识到熟悉掌握,系统合理地控制施工中各项工作的实施,保证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和合同管理的根本落实,从根本上保证整体工程项目的具体落实。(本文作者:潘维慧 单位:上海浦迪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p#分页标题#e#

第9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不论是从技术手段、经济效益,还是工程应用上,信息化都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提高了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本文对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帮助当前建筑工程管理迈上新层次。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

我国的建筑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但绝大部分的建筑企业却并没有真正将信息化应用到建筑工程的日常管理当中,导致我国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还处在低级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手工操作,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因此建筑工程企业应该重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将信息化技术真正应用和贯彻到日常工程管理当中,推动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信息化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管理的自身决定其必须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工程日常管理,才能切实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工程具有复杂性、个别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因此在真正工程施工开始前必须制定相应的详细的组织设计和计划,使建筑企业所拥有的财力、人力、物力等协同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有条不紊地施工。另外,建筑工程管理还是一项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建筑施工成本、建筑施工质量、建筑施工进度、建筑施工合同等都属于建筑工程管理的范畴之内,因此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是一项困难而复杂的工作。

而信息化的建筑工程管理则是将建筑工程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及在工程管理中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其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对建筑工程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能够不断吸取相似工程管理中的经验教训,使建筑工程在管理过程中少走弯路。同时对法规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组织信息等的开发利用能够为工程管理者在实施决策时提供依据和帮助,制定出最佳决策方案;二是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实时对相关管理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并实现程序化的信息变换和处理,电子化、数字化的信息传输,同时信息的获取更加快捷便利,信息的透明度也得到提高;三是信息化的工程管理能够为建筑工程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并使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更加有效,推动建筑工程整体效益的提高。

二、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1、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低下。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建筑企业所认为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只是计算机的引进,利用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的网上办公业务或者收发电子邮件之类,而这根本就不是信息化管理。真正的信息化管理,应该是对建筑工程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施工合同、建筑成本管理、资源跳读、监控项目等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

2、建筑企业的信息技术较为落后。目前国内建筑行业中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企业并不多,企业的管理往往是在单机上进行操作,而没有形成相应的网络系统,使得建筑企业内的信息资源不能在内部进行共享,对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造成影响。而造成信息技术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建筑企业领导者对于自己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十分满意,认为信息技术应用的作用不大。另外,有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不清,认为只要建立局域网和引进计算机设备就等同于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了,从而忽视了信息技术在成本控制、资源统筹、监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3、信息化应用存在地区差异。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建筑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和接触较早,因而信息化水平也较高。而相对于沿海地区的内陆地区和偏远山区,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则十分低下,这些地区建筑企业管理者本身的信息化管理观念和意识比较淡薄,甚至没有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这就造成信息化应用在我国建筑行业出现地区差异,地区之间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差距很大。

三、提高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措施

1、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为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提供相应指导,并为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方针,以帮助和推动建筑企业实行信息化的管理。政府可以对相关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指导和标准进行整理和规范,让建筑企业能够及时地了解有关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从而为自身的信息化管理寻找和制定个性化的信息化管理发展道路。并且,政府还应制定相关建筑企业电子商务方面的规范,引导建筑企业向规范化的电子商务方向发展,同时能够加强对建筑企业和建筑承包商的监督管理,促进资源优化整合,从而推动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效率,并且控制建筑工程的投资成本。

2、搭建相关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筑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管理中除了为企业大力引进相关的信息化人才和设备等,还应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建筑工程中的各个方面,如现场管理、成本控制、资源统筹、实时监控等都加入到管理平台中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建筑企业和工程项目之间信息整合、处理的标准化,将建筑工程中涉及到的各项管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对建筑工程各项管理项目的联合管理和控制,提升整个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

3、加强对相关信息系统和软件的研发。我国目前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与国外还存在相当大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相关信息管理软件的研发力度不够,管理软件的发展还处在低级阶段,很多软件要靠从国外引进,而国外软件的价格又高,这就要求国内相关软件研发人员要加强对信息化管理软件的研发力度,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管理软件品牌,降低国外引进软件的成本。尤其是对于受环境因素制约较严重的建筑业来说,更要加强对相关管理软件和系统的研发工作。像是房屋建筑、市政工程等都受到当地地质、天气、环境、施工时间等的限制,而从国外引进的管理软件其相关的参数与国内存在很大差异,不能真正反映出建筑工程当地的环境情况,因而管理效果并不突出。为此,国内相关建筑行业应该加强对信息化管理软件和系统的开发,使管理软件或系统能够适应国内相关的建筑工程环境和要求,从而为建筑企业制定出适合建筑工程自身管理特点的管理方案。

4、建立相关的信息化数据库。建筑企业应该建立相应工程数据库,将建筑工程的各方面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如材料价格、往年竞标价格等,数据库的建立能够帮助建筑企业及时了解建筑市场行情,制定相应的中标价格,从而增强建筑企业在招投标中的竞争力,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数据库管理是增强建筑企业竞争力和提高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建筑企业在建立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日常数据的维护和更新,以便让数据库持续发挥其作用。

结语:

建筑行业要想健康长远发展下去,就势必要顺应时代要求,建设和应用信息化技术,因此建筑行业应该重视信息化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从思想和观念上突破传统,才能将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工程管理之中,从而实现建筑企业内部资源共享与协同合作,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效率及业务控制水平,并为建筑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周斌,高愈滋.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中的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1(08)

[2] 王晓飞,许晓阳.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0(04)

第10篇

关键词:县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1.强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实意义

水利工程建设利国利民,建设过程中涉及因素较多,强化工程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和运行质效的重要举措。首先,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是工程整体质量的有效保证。因为水利工程的重要地位,质量低劣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损失巨大,因此必须通过提升管理水平为工程整体质量提供保证。其次,强化水利工程管理能够提升整体控制水平,水利工程的基础性环节管理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础,夯实了基础性管理工作,能够对水利工程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保障。另外,从实际运行角度与经济、社会效益角度出发,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对于最大化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与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是保证水利工程造福于民的重要举措。建湖县地处里下河腹部地区,沟河纵横交错,属鱼米之乡,水利工程发挥巨大作用,所以说工程管理尤为重要,是保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2.目前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不够细化与量化

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应当紧扣“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原则,工程质量首先要保证符合安全性能要求,并且能够满足水利实际需要,还要进一步降低和控制建设、运行成本,兼顾到美观的效果。在水利工程建设实际管理过程中,这四个方面并未全部得到落实,或是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细化与量化程度不足,降低了管理质量。

2.2 水利工程管理权责不够明晰

对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管理与经营,要着力将其发展成为能够满足水利需求、运行科学合理的水利企业,强化水利工程的维护与保养,保障正常运转。因此,应当从建立现代企业的角度明确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权责体系,产权应当明确,责权利划分清楚,开展科学的管理。实际运行中这一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如权责不够清晰,投资主体重视效益轻视管理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了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近年,我地区水利投入很大,项目较多,小型水利重点县、农业资源开发、千亿斤良田、国土项目等等,主体、产权不一,缺乏有效的管理,效益衰减。

2.3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较为滞后

当前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有效发展,工程建设领域推广信息化手段强化管理质量,已经成为了业界共识,并已经在部分地区进行了有效探索。从国内目前的水利工程管理情况看,信息化程度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相当部分工程的管理还处于原始的状态,工程管理的资料信息没有能够实现迅捷共享,信息化管理网络没有形成,在工程信息调取、综合分析以及质量管控等环节,没有能够实现高效、准确的效果。随着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变大,以及技术难度的加强,信息化管理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才能够满足水利工程实际管理工作的需求。目前我县只有县防汛指挥部及个别乡镇在防汛防旱上运用信息化。

2.4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综合效益低下

强化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部分的高效管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整体上形成较高的运行效果。施工管理环节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如果施工管理过程质量管控不到位,不仅会影响整个工程的作用与功能,同时还会留下一定的安全隐患。一些建设或施工单位,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环节没有严格执行质量规定和程序标准,存在随意改变操作流程以及原料不过关等现象,为工程日后的运行与维护产生了巨大的隐患。

3.解决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的建议

3.1 完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质量管理目标落实

目前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与规范等方面还处于粗放型状态,对部分管理规定的细化程度、可操作性不适应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需求。所以,当前应当立足水利工程实际建设需求,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以完善的法规与细则对水利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中,要强化技术参数标准、人员岗位要求以及流程规范等方面的细则可操作性,保证制定和完善的制度与条规具有实实在在的作用。除了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制度规章之外,还要强化执行力的落实,要通过强制推进的方式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明确各级部门、单位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中的地位与职责,将责任与压力传递到每一个单位、岗位与人员,保证从制度完善和推进落实两个角度与途径进行强化,共同提升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成效。

3.2 明确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权责,规范投资各方责任义务

针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经营管理中的权责不明晰问题,必须要彻底解决,在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环节就对产权与管理权进行明确,防止出现扯皮现象。水利工程如果在经营管理中不明确产权问题,需要发挥功能的时候将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衍生问题,直接影响整个水利工程的防汛抗旱功能。因此,要从规范、依法的角度对水利工程的产权与经营权进行确权,对投资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进行规范,全部需要考虑的环节与问题都要运用法律进行确认,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之后,才能够保证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功能,产生作用。

3.3 提高水利工程质量信息水平,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

根据目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实际需要,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要在人力、物力方面加大投入,引进精通水利工程管理业务、熟悉信息技术系统的专门人才,加大信息化系统的投入力度,改善计算机与网络硬件设施,运用新型的专门软件,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程序。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各种数据资料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数据的处理以及综合分析效率、准确性等方面也有明显提升,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益,在高科技手段与设备参与的前提下,水利工程管理与服务效能将会得到明显提升,对水利工程高效发挥作用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3.4 完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细则,强化贯彻落实执行力度

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成效的核心是要统筹兼顾,将每一个环节的要点都抓好。首先要制定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详细方案,以技术参数要求以及操作流程规范为依据,组织精干的力量和专业技术班子,对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检查、考核和监督,确保整个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用料达标、技术先进、操作规范,各种细节性问题与技术性问题妥善处理,保证了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此外,对水利工程运行与功能发挥环节也要强化质量管理,对运行质量进行量化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将其作用发挥、运行质效、综合效益等方面纳入质量管理范畴,综合着力提升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成效。

4.结语

鉴于水利工程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势在必行、迫在眉睫,针对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引起重视,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保证解决方案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的综合效益,并强化管理与考核工作,为水利工程高效发挥作用系上一道安全带。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同时要强化责任的落实于压力的传递,要层层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将水利工程管理的质效与具体岗位以及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与收入分配等方面联系起来,将压力传递到人头,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严肃性与积极性,确保水利工程的作用能够全面发挥。

作者简介:

第11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 工程管理

0引言

在我们中国,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后,工程管理在政府的引领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政府在市场体系培育的角色错位,过分强调政府的行政干预替代市场上的影响,忽视了市场本身的作用;二是政府在处理错位时所面临的不同所有制产权主体职能失位功能,不同的投资主体无区别;三是采取基于人治管理的传统模式,习惯于按长官意志或上级指令办事。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政府管理职能最基本的特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不断给企业和居民、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本文将探讨政府在项目管理中的职能范围,市场经济条件提出的基于行政管理的工程管理理念,要充分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利用法律的保护促进工程管理的科学落实。

1现代工程管理理论内涵

基于工程思维的行政管理,在工程管理实践中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

1.1“征服自然”理念的局限性

从20世纪下叶以来,人们在众多重大工程建设和应用的总结、反思中,开始意识到,在“征服自然”过程中,仅当人们的主观想法切合客观世界时,工程才能成功,否则就失败。这促进了人们开始从“征服自然”思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维的理性变迁,并追求工程建设的协调、可持续性。这促进了哲学思维模式的形成,并进而逐步形成了工程哲学。工程哲学是对工程活动的思辨,是研究人类造物过程哲学问题的一个分支。

1.2在“道德风险”面前的尴尬

20世纪下叶,建设工程中重大事故经常发生,经分析,大部分重大事故总与工程承包人的“偷工减料”,或工程师的“失责”等紧密相关。如根据委托理论,发包人可以通过激励,诱使承包人完全按承发包合同的规定行事。但这仅适用于激励力度超过承包人“预期目标”的情况;当承包人的预期大于激励力度时,发包人的激励就“失灵”,而承包人的“预期目标”并不是传统工程管理中的变量,而属道德的范畴。这说明行政管理在工程管理中失当。

2行政管理规范与工程管理创新的互相促进

行政管理规范是工程管理中为实现其价值和目标而制定的各种管理条例、章程、制度、标准、办法、守则等的总称。它是用文字形式规定了工程管理活动的内容、程序和方法,是工程管理人员的行为准则。确立科学的行政管理规范在现代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工程价值目标日趋多元的形势下,对于保证工程建设活动的正常可持续进行,对于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2.1科学的行政管理规范是实现科学管理,保障现代化工程建设安全运行的基本需要

现代工程建设较之以往,更多地采用了先进的、大型的技术装备,更多地运用机器体系和信息系统从事生产活动,具有高效、高速的特点,但同时也潜隐着更大的隐患因子,故而必须按照机器化和信息化工程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出相应的行政管理规范,使生产得以安全、顺利、高效地进行。毋庸置疑,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规范对于工程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关键在于如何始终保证行政管理规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行政管理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行政管理规范也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定”与“变”、“破”与“立”的关系,任何管理规范都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保持其连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否则会造成员工的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但以哲学的观点观照,“相对”毕竟是第二性的,是被第一性决定的,故而行政管理规范的稳定是以不稳定的“破”为先兆、先存的,这个“破”到“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工程管理规范不断创新的过程。

2.2科学的行政管理规范是工程建设达成既定价值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现代工程较之以往任何时代,其价值目标设定表现出的多元性更加明显。如何保证多元价值目标在复杂性不断提高的工程建设中均以彰显,轻重有致,缓急得体,它需要所有建设者的行为自觉受制于体现一定工程管理理念与价值的科学管理规范,在此基础上形成工程建设“合力”,实现预设的多元价值目标。其次,科学的工程管理规范是实现工程组织管理有效性的根本保障。现代工程日趋大型化、复杂化,可以说现代工程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系统整体,以及包含诸多环节的过程复合体。其中的众多部分和诸多环节有着各自的质态特性、功能定位、运动轨迹和变化周期。管理者如何对这些部分和环节按照特定的目的进行整合,权衡和处理它们之间复杂的非线性作用关系,就需要工程组织管理的介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行政管理规范来确定每个部分和环节的安排,渗透作用于每一个建设者的行为,以使各个部分和环节按照特定的目标合理展现、有效整合、协同运动。

2.3行政管理规范的创新要体现生态社会的时代特质

“破”传统工业时代工程管理单一的经济效益观,“立”统筹兼顾的“经济-社会-生态”三维工程管理效益观。现代工程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经济、社会、生态统筹兼顾的效益逻辑,它是对工业文明时代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辩证否定。为此,行政管理规范必须体现出天道原则和人道原则。天道原则要求工程管理与建设必须有利于维护天然自然演化的正常秩序;有利于促进天然自然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保护天然系统的稳定化。人道原则要求工程管理与建设必须合乎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伦理规范,既着眼于人类自身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又尊重一切生命,克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将人道主义关怀从工程内部扩展到工程外部,从当代人扩展到未来人,从人类社会扩展到生态圈有机体。

2.4行政管理规范的创新要体现人的需要结构的变化

“破”视人为手段的物化管理,“立”视人为资源和目的的人性化管理,从而摆脱当下的多种“囚徒困境”,增效现代工程的“管理力”。需要是人的个性倾向性,它是人的各种能动性的源泉和动力。人的需要具有无限性,原有需要满足了,又产生新需要,这个序列无止境。一般说来,需要是与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并且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工程管理规范即是手段的重要一着,然而当手段的力量极为有限的时候,其产生的物质能量寥寥,此时人的需要大多停留在满足人的自然本性层面,随着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的物质手段日益强化和多样化,所带来的物质能量不断放大,人的需要也日益过渡到了渴求社会性需要满足的层面。

3结语

创新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要思维和实践活动。当代管理学大师加里・哈默认为:“我们的管理模式发展缓慢,但21世纪商业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新的世纪虽然刚开始,但对现代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大大有别于我们先辈们曾经面临过的挑战”。所以必须要进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从根本上改变管理工作的方式,是一种显著地改变面向顾客的组织形式并最终推进组织目标的手段。简而言之,管理创新将改变管理者做事的方式,并增进组织的绩效。”以工程的内涵而言,它的本质应该就是变化、是辩证法,是体现人类智慧成果的世界变化的典型代表。故而,工程管理在本质上应当就是创新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得工程管理活动更加和谐、有序、高效,工程管理创新包括工程管理的理念、组织、制度、方法、技术、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创新,这些创新最终将落脚于行政管理规范的创新,体现于工程管理规范由“破”到“立”的动态过程中。

总之,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规范可以保证现代工程建设活动的正常可持续进行,促进现代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但任何行政管理规范都没有恒常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工程管理工作者必须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主体需要、客体对象、技术装备、规模状况、价值目标、资本构成、环境条件的变化对其加以提升和完善,使之获得创新与发展,从而实现工程管理规范与工程管理创新的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商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王澜明会见美国行政管理学会负责人[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14-14.

第12篇

1 工程管理审计的形成

1.1 工程管理审计的定义

建设工程管理审计是对建设工程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有效性进行的确认和评价活动。即工程管理审计是既要对工程业务活动进行审计,还要对该工程的管理活动提出建议和评价。

1.2 工程审计的发展

工程审计之初,只是对工程造价的确认。随着人们对工程审计的深入了解,单纯的造价确认已经不能满足工程管理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造价确认就逐步延伸为对整个工程各阶段的审计,就此形成了全过程跟踪审计。随着工程人员对审计理念的进一步理解,只对工程各阶段的业务活动进行审计还远远不够,还应对工程管理部门的管理活动进行监督评价,由此产生工程管理审计。整个工程审计的发展历程简要概括为:造价确认――全过程跟踪审计――工程管理审计。

1.3 工程管理审计的关键内容

对工程管理部门的制度建设和工程各阶段事项进行审计。对制度建设的审计主要体现在内部控制审计(梳理各归口管理部门职责、工程管理流程等)。重要事项审计主要体现在过程把关,如造价审核、招标阶段审计、工程款付款审计等。

1.3.1 内部控制审计是定期对建设工程归口管理情况、人员的职责和岗位的设置情况以及工程项目的各个步骤中的实行情况等业务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落实整改。

1.3.2 造价审核,其主要目的就是针对工程项目中的各个步骤进行造价分析和确定。通过对投资的估算、招标控制价、工程变更价、竣工结算的审计来确定。

1.3.3 招标阶段审计是指的工程项目的招标文件和项目合同进行全面审计;审计的内容主要设计、施工、监理等招标文件和合同的审计。

1.3.4工程款付款审计是依照合同和项目进展情况对建设工程用款拨付进行审计。

2 工程管理审计的特点

2.1 全面性

管理审计模式下,进行审计的部门要通过工程立项,工程施工和后期验收、结算等一系列的方式来监督此工程项目的进行,确定其真实性和效益;确保此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期间的操作规范。审计部门的职责就是对工程项目的监管,以及对造价的分析和控制,这也是其主要的工作范畴。但是,审计部门并不等于替代了工程管理部门,两方各有其工作性质,工作范畴不同。

2.2 工程管理部门的审计要求

审计部门的工作就是监管工程项目的进行,在其管理审计方式下通过的一套管理模式;对工程项目的进行提出意见和评价。在这种模式下要针对工程项目来进行不能脱离其监督对象,明确其目的。

3 高校工程管理审计的难点

3.1 内部专业人员不匹配

现今的各高校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数量远不及高校工程项目建设的需求量。事多人少,工程的各环节有时不能面面俱到,力不从心;其中以负责财务和会计方面的人员尤为奇缺,此外还有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稀少,学法律、合同管理的专业人士就几乎没有,面对较为专业的工程管理往往难以应对。

3.2 工程管理部门配合的问题

就高校而言,内部审计部门与工程管理部门均为学校职能部门,级别一样,内部审计部门对工程管理部门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所以事实上,工程管理部门处于不受审计监督的状态,一旦实行管理审计模式,可能会引起工程管理部门的反对。

4 工程管理审计在高校基建项目各阶段的规范化建设程序

4.1 项目决策阶段审计

4.1.1 项目建议书内容规划

项目建议书内容方面的审计主要是:此项目进行的依据和进行的条件,并进行初级步骤的规划和建议,进行资金预估,步骤的设想以及最终效益的总结。

4.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计

对可研报告的审计,要对全部的项目进行审核,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映,查看符合规定的理论依据。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各种项目数据的合理性提出意见,全面分析此工程项目的各种效益,包括经济的和社会的,了解清楚各工程?目的程序步骤,真实客观的做出建议。

4.2 设计阶段审计

4.2.1 初设及设计概算审计

审查设计单位资质合规性,审查初设批准程序是否到位,设计概算是否合理。

4.2.2 施工图设计及设计预算审计

进一步审查确认设计方案,审查确认设计深度,为后续发包提供依据及建议,审查设计图纸的质量,以减少后续的变更与索赔,审查设计预算的编制(量、价及费用问题,依据问题,技术经济指标评价)。

4.3 招投标阶段审计

4.3.1 招投标过程中各项造价文件资料的评审

主要对招标控制价、工程量清单的合理性、正确性进行评审。

4.3.2 招投标过程中合同文件的审计

主要是对合同形式是否符合本工程的特点、规模、合同内容(尤其是造价相应条款的完备性)、风险分担的公平性、合理性、严密性、是否依法签订等进行评审。审查合同的核心内容、主要条款是否齐全:包括合同主体、标的的数量、价格、质量标准、安全、进度、结算、变更和支付方式、履约期限和方式、保修、违约责任和争议的处理方法等。审查是否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是否实行归口管理,合同的拟订与审核是否岗位分离,是否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签署合同。

4.4 施工阶段审计

此阶段审计的重点工作是处理合同履行中的各种变更问题和索赔问题。高校应严格控制项目变更部分,防止“低中标高结算”现象的发生。确需变更的应按照学校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变更,严防先施工后审批的现象发生。

4.5 工程结算阶段审计

此阶段的审计方式较为成熟,主要审查建设项目是否按合同约定完成相关内容。督促工程管理部门催促施工单位及时编制工程结算资料,并对结算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核。审计部门是否按规定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审计,是否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完成结算审计工作。

4.6 财务决算阶段审计

审核项目立项及概预算情况,核实投入实际金额的资金来源渠道,审核实际投资的完成额,核定概算总投资;核定项目超概算的金额,分析超概算的原因;审查项目资金的管理控制及合同执行情况;审核前期待摊费用及管理费用的支出是否真实、合法、合规、合理,会计核算是否正确;审查竣工决算报表是否按规定编制,根据批文、合同、财务资料、设计资料,逐项核对“竣工工程概算表”、“竣工财务决算表”、“交付使用资产表”中填列的内容和数据,是否做到账表一致,有无缺项和账表不符等现象;审查竣工决算说明书,考核编制依据,审查其内容和引用数据的准确情况;对项目竣工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鉴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