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1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字】大数据;云存储;资源柜;资源共享
一、研究背景
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都提出要“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共建共享环境”,高校也纷纷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及其平台的建设与采购,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以网络为载体的海量数字教育资源也成指数级增长,它们为学生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多种网络教学平台支撑下的数字化学习模式提供了基础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对未来学习的理想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泛在学习已逐渐成为下一代数字化学习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各种教育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师生如何从互联网海量的资源中快速、准确的发现资源,而对之后资源的存储、阅读及后期的学习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和研究,即难以满足目前泛在学习所要求的教育资源的永久性、可获取性、即时性及交互性等。
二、当前数字教育资源存储模式的不足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学生可获取的海量数字教育资源在表现形式上、存储格式上多样化,如各类文献资源、电子书籍、视频资源、动画类资源或是网页等,但这些资源受制于通信、传递和传播的物理距离以及信息集成商对资源的垄断,来源方式多种。如电子书籍、文献等资源主要以单位图书馆集中购买后建设数字图书馆,通过限定在局域网络内为本单位用户服务的管理模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主要以单位集中采购、网络搜集或是教师自建后架构多个资源平台的模式为本单位用户服务的管理模式。这些各单位独立采购搭建来提供服务的传统管理模式只能服务于本地用户,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受制于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数量等,大数据的优势也无法体现。因此为进一步促进资源共建共享的广度与深度,各高校在原有的区域教学资源联盟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云计算等新技术对大资源平台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得学生可以跨平台、跨地域获取更大范围的数字教育资源。
现行或当前在研的教育资源存储模式下师生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普遍采用登录平台将所需的资源下载后存储至本地客户机或是转移至存储设备、网络存储上;阅读时读者再从存贮了资源的存储设备或网络存储上将资源复制迁移全客户机并借助于客户机提供的对应阅读软件进行学习。并无学习资源柜的概念。学习者学习时受制于地理位置和机器对象。无法满足随时随地的移动泛在式的学习,学习效率不高。在资源保存上如果采用客户机和存储设备的保存方式遭遇硬件故障等意外情况会造成数据的丢失;如果采用将其存放到如FTP空间、网盘等网络存储上的模式,服务器故障会造成服务中断甚至数据的丢失,并且由于当前网络存储只提供简单的目录管理功能,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断累积,资源的不断获取,资源文件数量与大小急剧增长,存储和管理也越来越混乱,学习效率低。
三、基于云存储的个人云资源柜的模型设计与实现
面对大数据时代下这些数量庞大、形式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一个基于云存储的、提供高效安全管理等功能的个人云资源柜,将为解决海量数字教育资源获取后存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
1 云存储
云存储是为了适应存储和管理当前数据呈TB级速度增长的海量数据,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等技术,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虚拟化技术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系统,是云计算的延伸与发展。与以往存储方式不同的是云存储并非是一个硬件设备意义上的云,它融合了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应用程序、公共访问接口、接入网和客户端程序,为用户提供存储和数据访问服务。通过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云存储服务,用户无需考虑存储设备的型号、磁盘的容量和类型,也无需考虑具体采用何种接口和传输协议及存储和服务器之问的连接电缆等,即可快速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并将本地数据部署至网络存储,所有的授权用户通过连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即可连接至云存储并访问上面的数据。
2 个人云资源柜服务模型构建
随着为信息提供载体服务的互联网络计算设备正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也对信息服务提供的便捷、连贯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因此构建的个人云资源柜的目标是:在计算和通信无所不在的基础上,面对多种终端设备的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便捷的存储和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料,进而连贯地学习以获得知识。通过分析目前数字教育资源的流转过程和各类资源平台的特点,结合云存储服务的特性,构建面向服务的层次化体系结构的个人云资源柜(如图1),以满足学生在急剧增长的海量教育资源的学习需要,自上而下由应用访问层、管理层和存储层等构成。
应用访问层是直接面对用户的层,任何一个获得授权的用户(教师、学生、单位、厂商、管理员等),借助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如PC、手机、移动多媒体等)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浏览器或客户端接入服务。普通用户注册申请个人云资源柜或是经统一身份认证后进入个人的云资源柜,实现资源订阅服务、文件目录的管理、个人资源库的管理、个人共享资源的管理、资源导航服务及资源的学习等。管理员拥有包含资源、用户、权限、监测、统计、资源推送服务等的管理。在应用服务层预留了标准化的API接口,为各种教育资源平台(如文献资源库平台、视频点播平台、课件资源平台等)的接入提供了支持,为个人云资源柜的用户提供了海量资源的导航。
应用访问层是直接面对用户的层,任何一个获得授权的用户(教师、学生、单位、厂商、管理员等),借助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如PC、手机、移动多媒体等)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浏览器或客户端接入服务。普通用户注册申请个人云资源柜或是经统一身份认证后进入个人的云资源柜,实现资源订阅服务、文件目录的管理、个人资源库的管理、个人共享资源的管理、资源导航服务及资源的学习等。管理员拥有包含资源、用户、权限、监测、统计、资源推送服务等的管理。在应用服务层预留了标准化的API接口,为各种教育资源平台(如文献资源库平台、视频点播平台、课件资源平台等)的接入提供了支持,为个人云资源柜的用户提供了海量资源的导航。
管理层是个人云资源柜云存储的核心层,实现了底层的存储设备与上层应用的无缝连接。通过集群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及网格计算等技术,实现云存储中的各个存储设备间诸如存储监控、调度、副本管理等的协同工作;利用内容、P2P技术实现数据的与传输,利用数据压缩技术、数据比对技术实现冗余数据的删减,为用户提供更大更强更好的数据访问性能;利用各种数据各份、数据加密、数据容灾技术来保障教育资源数据的自身安全和服务的稳定。
存储层是个人云资源柜云存储的硬件层,用户所关心的个人云资源柜的资源和支撑各种资源平台的海量学习资源(如:文献资源、视频资源、课件资源、电子书、专题学习和其他资源)就存储在其中。该层是云存储最基础的部分,为整个云存储系统提供基本的网络环境、物理存储资源和逻辑存储资源,它是由FC光纤通道存储设备、NAS和iSCSI等IP存储设备或SCSI、SAS等DAS存储设备云存储组成的海量数据池。系统中的存储设备大部分由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现有的存储设备通过广域网、互联网、光纤等将其连接整合形成,运用统一的存储设备管理系统将不同型号的存储设备虚拟化整合成有机兼容的整体,实现存储设备的虚拟化集中管理,以及硬件的状态监控、故障维护和管理软件的升级。
3 个人云资源柜的服务实现过程
对于用户来说使用个人云资源柜服务主要侧重于海量数据的上传存储及资源的读取下载。鉴于存储在个人云资源柜上的数字资源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等特点,个人云资源柜在架构上采用大量廉价的服务器以Hadoop的具有高容错、可伸缩和廉价存储等优点的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方案组成存储设备实现数据的存储。HDFS采用主从式架构对大文件的存储读取具有较好的支撑,但山于NameNode内存开销等问题对以海量小文件为主的数字资源地存储和读取支持并不理想,因此在个人云资源柜的服务实现过程中将对其做进一步的改进以提高性能(如图2),其中CabServer端完成与客户端的交互、内部小文件的判断合并及与HDFS端的文件读取存储等交互工作。
资源存储过程:首先用户通过身份认证后进入个人云资源柜,根据资源性质建立资源所属学科种类后向服务器端发送请求并提交本地资源的路径,在CabServer端由Webserver接受存储请求并判断是否小于阀值(小于阀值认定为小文件),大文件通过HDFS客户端将其存储至HDFS,小文件则以时间为维度将各种时间靠近的小文件合并并生成标记小文件和大文件的对应索引Cablndex,HDFS客户端将大文件信息发送给HDFS端,HDFS的NameNode根据DataNode节点信息借助HDFS客户端中的大文件传输模块将数据块传输至指定的DataNode位置,传输成功后,发送成功标志tags给CabServer,完成Cablndex数据的文件映射、偏移等信息的更新,最后给用户一个存储成功的通知。
资源读取过程:首先用户通过身份认证后进入个人云资源柜,在资源柜目录中选择目标资料后,CabServer端的Webserver接受资源读取请求并确认目标是否大文件,大文件通过HDFS客户端从HDFS中的NameNode确定DataNode的ID后获取目标资源,小文件则查询CabServer端的Cablndex信息,获取该小文件的文件偏移位置及该组文件在NameNode中映射位置,最终从HDFS端中J下确的DataNode数据节点获取数据信息并返回给用户。
个人云资源柜除了为用户提供一个移动的电子书柜实现资源与本地读取存储交互外,还可作为各类部署在云计算平台上的资源平台的补充模块,学生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后从资源统一搜索模块中搜索资源,即可将对接在资源平台上所需的资源勾选加入至自己的个人云资源柜中;学生将个人云资源柜的资源设置共享后,各类教育资源平台也可将其扩充至资源库中,实现资源的共享。
四、实验效果评价
实验采用6台主频为2.27GHz,内存为4G,硬盘为500G的Fujistu RX300的机器,其中I台为NameNode,5台为DataNode。每台机器安装Ubuntu10.10的操作系统,部署的Hadoop版本为1.0,Java版本为JDKl.6,网络环境是百兆以太网来构建云存储环境。
依照实验测试结果,分别对传统资源模式与个人云资源柜模式下从移动学习效果、使用管理、资源安全可靠性、存储可扩展性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如表1)。学习效果上,较传统资源模式,个人云资源柜学习模式下资源一次获取后就终身享有并支持随时随地的阅读;同时由于资源在云端的存储不会由于客户端硬件损坏而导致资源丢失,由于云存储的冗余可靠性也不会由于资源平台硬件损坏造成的服务中断导致学生无法学习;并且云存储的可扩展性也很好地满足了海量资源对数据空间的需求。
个人云资源柜中在实际运行中将采用几百台数据节点构建的云存储环境为用户服务,通过云存储的各种技术保证个人云资源柜服务的连续性,并支持学生可随时随地与个人云资源柜交互进行移动的泛在学习,所以在性能测试中将着重关注个人云资源柜上存储、读取文件的速度。图3显示了个人云资源柜中改进的HDFS方法与传统HDFS方法在随小义件数据量逐渐增大下数据随机读取耗时的对比,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的HDFS算法具有较好的性能。在数据的写入上,传统HDFS模式下存储约1280000个小文件耗时11.7,而采用了将小文件合并成了大文件的算法对于NameNode与DataNode的交互次数极大的遏制,写入耗时5.1小时,速度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
【关键词】教育资源;数字教学;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有效应用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重要条件支撑,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在我国早期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总是出现“重硬件轻软件”或“先硬件后软件”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模式,造成现阶段信息化共享平台和资源有效应用相对滞后[1]。如何解决区域内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和有效应用问题,己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一方面,我国当前的教育信息化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师生多样化教学活动的需求[2],另一方面,很多师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来自互联网,而这些信息资源内容上丰富多样,在形式上比较分散[3]。如何将分散、无序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使高校师生能方便、高效的将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且能够在区域中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是区域教育资源建设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建设区域内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国内外已有一部分优秀研究成果。美国教育资源门户GEM(The Gateway to Educational Material)建设的“一站式”资源门户,可通过该网站查询任何用户需求的资源,该门户的重要经验是保证资源建设主体的多样性,使区域内各类组织、行业机构都能积极参与教育资源建设中来,并注重规范数字资源质量,该机构通过分布式的“资源实体”联合集中式的“元数据记录库”方式,将区域内资源乃至美国教育信息资源做有效的整合和梳理[4];英国高度重视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采用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模式,将100家教育机构联网打造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英国的建设经验主要有非行政性的教育资源建设体制、多元化的建设资金投入、全面的引导机制和监管体制等;新加坡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实施了MP1(Master-Plan1)、MP2,建设了专门为学校查询、浏览和推荐教育信息资源的服务中心,该中心为开发和获取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优质信息资源制定了具体的策略[5]。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实践,区域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环境建设正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区成功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在资源建设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北京开展了先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上海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层面适应了该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优化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广州成功建构了基于学校的教育行政学术合作机制,吸收了一批教学名师、学科专家、教学团队、基础教育学校等各种机构的重要力量,为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了强大的学术研究团队,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适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的高可用性的优质信息化资源比较贫乏,在共建共享和有效应用层面缺乏引导和监督机制。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
1.数字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及主要获取手段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教育资源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目前高校师生主要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据调查统计,有22.5%的教师和30.3%的学生从传统图书中获取教育教学资源,而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师生比分别是66.2%和65.1%。很多高校的图书因为查阅率低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就造成了很多教育教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特别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配套光盘、教材闲置现象严重,一方面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得这些教育资源被师生忽视。高校师生查找教学资料通常会进行互联网搜索,其次会通过登录与材料相关的专业学习网站或学校的数字资源库查找,这两部分所占比例约90.23%。高校师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对高校建设指标和考核指标而言,建设好优秀、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供师生使用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的重点,但除了优质的精品课程外,其他教学资源相对贫乏,这些资源需要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高校或机构,共同开发,充分使用,努力做到共建共享。
2.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师生的需求
自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项目实施以来,国内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购买一定的电子资源库供师生使用,带动教师开设精品课程,在近几年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47%的高校资源平台并不对外开放,超过25%的高校资源平台是收费的,剩余的部分不仅供校内互联网用户免费使用而且校外用户可免费登陆和下载。在调查阻碍高校将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的因素中,主要因素是高校及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设置相应的鼓励机制,教师日常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职称评定或职位晋升都与自身的教学、科研业绩密切相关,但与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关系不大。由此可见,资源共享应设置完善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充分体会到参与教学资源共享给自身带来的便利和好处,高校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时对教师的考察要涉及到对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参与和支持程度。
四、教育信息化有效应用的实施措施
1.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通盘一致的共享政策和制度
为了实现从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首先要确保高校内部教学资源的建设,努力建设优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其内容能够达到精品课程资源的保准,并对内容及时更新,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其他高校中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认可和使用。要实现高校内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标准,客观上要求高校从全局出发,改变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提高认识,站在全国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角度,规划制定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项目运作的合理性政策,由教育主管部门引领出台一套完善的具有长效机制的激励和奖励政策。通过充分调动高校各院系以及教务主管部门的协调,在高校各院系的积极建设共享意识支持下,制定有关协作条例并设置相关的约束机制和强制力。高校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要求的基础上,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制定适合于院系范围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方案,并对院系有关职责、任务和具体要求等做出强制性的详细的规定,以规范全国范围内高校共建共享行为,用政策和规章制度保障相关院系的自身利益不受侵害,使高校各院系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建设并有效应用数字教学资源,以避免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建设和共享层面出现无序和资源质量低劣等情况发生。
2.基于数字化校园实现高校内部数字教学资源有效应用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主要指面向高校内部的院系、职能部门和师生。在高校有关职能部门正确指导下,通过高校内部院系合作来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同时,要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设置各类用户的使用、上传和下载权限,共享给校内各用户有效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将会极大调动高校内部各部门和院系的共享合作意识,提高了资源建设的有效使用率,同时也加快提升了高校的教学效益,提升高校的教学知名度。
3.基于因特网实现高校之间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
基于因特网的高校之间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主要面向每个参与共享的高校用户。这种方式可以使高校师生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面积的减少重复性的资源建设,提高教学资源有效应用比例,实现资源共享。但是,目前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倡导,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资源共享奖励机制。
4.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模型设计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和共享现状做了调研,发现基于因特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需要教育部主管部门或者共享高校所在区域的教育机构部门负责研发和规范,他们全国各类高校的资源共享信息,并能显示出优质教学资源的链接,推荐并评比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同时,根据资源的分类进行管理,能够快速检索和获得各大高校教学资源,享有最高权限,高校共享资源,以提高资源有效应用率。该共享平台应具备高校师生认证服(下转第215页)(上接第209页)务、索引目录管理服务和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等。
5.通过行政和补偿手段,保障数字教学共享资源建设的顺利进行
为了全面提高高校参与资源库建设和共享的积极性,保证参与共享建设各类群体的主观利益,保障共建共享公平性,教育主管部门可从多方面调整参与共享的高校进行收益。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政府干预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其中政府干预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命令和建设资金补贴这两种措施来调整高校群体参与共建共享活动取得的收益,以提高高校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从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教学资源获取途径、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和师生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及高校内外交流状况等方面入手,从五个角度构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模式,提出了基于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中分布式资源共享管理模式,并对模式的创建和共享做了详细分析,为搭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卢蓓蓉,任友群.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云中漫步——教育云建设的困境及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2(01):62-67.
[2]陈庚.资源与服务质量认证是促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有效途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6):55-60.
[3]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1-3.
[4]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7):14-15.
[5]李鸿科,杨晓宏.信息化教育系统优化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1(03):22-25.
[6]付道明,杨改学.网络教育传播研究概览:比较分析与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
15-20.
[7]杨改学,张炳林.高等学校电教机构的发展变化与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77-81.
[8]杨改学,付道明.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62-65.
[9]杨改学,付道明.强化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62-66.
[10]王妍莉,杨改学,王娟,杨瑞姣.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非正式学习国内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1(04):27-32.
关键词:教育资源 共建共享 云计算 云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02
1 云计算在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上的优势分析
云计算规模大、方便化、虚拟化、前景大等特点,使得其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2010年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埃森(Accenture)公司的《探究云计算的未来:驾驭技术驱动转型的下一次浪潮》调查报告显示,云计算在教育科研行业的潜在应用体现在三点:获取全球资源(Access toglobal resources);低成本仿真(Lowcost simulation);真高度交互/协作学习(Highly in teractive/collaborative learning)。鉴于此,Google、微软等都开辟了一块自己的云计算领土。
当前公认的云计算主要有3种部署方式,即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云计算特点使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成为可能。云计算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规模庞大的数据中心,由技术优秀的专业团队来负责日常的数据管理和安全工作,确保资源库规模扩大和数据安全。
云计算技术可提供软件定制与安全的数据存储服务。云计算技术能获得比私有服务器大得多的存储空间,同时数据存储在云端,不会丢失,不用备份。
依托云计算技术搭建交互式云服务平台。云计算跨设备、跨平台的特点,使用户很容易在各种终端间同步获取数据,并能随时与别人分享,正是有了良好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云计算的大规模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2 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云”层设计
云计算的部署方式及特点在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上的优势显而易见,高校教育资源平台的云层设计,也就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脚手架”的设计尤为重要。因为教育教学资源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这些资源主要包括基础性教学硬件网络设施源、应用软件、操作平台、数字资源、教师资源等,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可整合为四类“云”上资源。整合后由下向上云层为:硬件资源云、软件资源云、云服务平台、教育资源云四个相互关联的层次结构。下面具体阐述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云”层结构设计与功能实现。(见图1)
图1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云”层结构设计与功能实现
2.1 硬件资源云
这是云计算高校教育资源系统架构的最底层,部署为公有云。主要提供最基本的物理资源,包括计算、存储、数据和网络设备,并通过虚拟化技术和集群技术对底层硬件资源进行消除物理硬件的限制,以此来降低硬件管理的复杂度,提高硬件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地控制其成本,并且保证了云计算系统的可扩展性。
2.2 软件资源云
软件服务云主要由安全服务云、在线办公云、应用软件云组成,提供各类软件的定制服务。使用软件资源云,用户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软件的升级、资源的存储、病毒、木马等,用户只需将编辑完的文档等存入云端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件的外泄以及被盗等问题,因而云计算具有高度的安全性。
2.3 云服务平台
云服务平台按照私有云方式部署在软件资源云层之上。主要由操作系统云和中间件云组成,实现计算能力、存储资源的调度、协调和监控,为业务应用提供基础运行环境和基础作支撑。操作系统云负责与虚拟机对话,提供最基本的软件环境和系统服务;中间件云对网络协议和软件平台进行抽象和统一表示,实现对软件运行环境按需定制,并对各类业务应用提供基础服务和管理。
2.4 教育资源云
最上面一层按混合云方式部署的教育资源云,包括数字资源(网络课程、数字图书和远程教育)、教师资源等。由于各高等本科院校、职业技术类院校和培训机构所掌管的学习资源相对独立,学习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导致学习成本加大,众人望而却步。教育资源云的构建不仅可以实现各级院校和培训机构,甚至社区居民学习资源的共享、有效的配置和合理的利用,还能降低学习成本,提高教育质量。高校的师资建设可借鉴云计算的思想并构建教师资源云,从而加强各级院校、培训机构、企业技术人员等之间的流动性,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加强教育界与企业界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今后,很多教育资源甚至教育本身都将以服务的形式呈现,这与云计算以服务为导向的特性相契合,选择云计算作为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架构是必然趋势。
3 资源共建共享“云”服务应用模式
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云”服务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资源的开发、资源的管理和资源的应用三方面。围绕这三方面,设定基于“云”服务的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应用模式由三个要素构成:①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实施,主要是指教育主管部门与教育行业协会。根据各高校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基于云服务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并通过行业协会构建教育资源共享中心,如广东省优质教育共享中心,由教育技术协会制定技术规范引导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实施;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主要指各级高校独立开发的或有资质的教育软件开发公司和部分教育软件研发部门独立或联合开发的成系统的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③同类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同类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用户群,包括学习者和教育者及其他使用该资源的用户。如图2为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云服务应用模式图。
图2 资源构建共建共享“云”服务应用模式图
3.1 政府、协会组织实施与管理
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由政府和协会组织实施与管理,发挥控制功能。保障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正常运行,政府部门对资源开发者与资源利用者的行为进行规范和调控,协会对资源质量提出要求,对资源信息进出资源库的程序作出规定。云服务平台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核心,也是整个应用功能的最终执行模块。用户需要的服务通过接口与云服务平台连接,全部交由云计算平台处理,处理完毕再由接口将数据依次传给用户。它包括数据存储、计算和管理三大模块,其中计算模块主要是来自用户的计算任务拆分,然后再派发到云中具备相应功能的节点进行分布式的并行计算。进行全部相关计算之后,再将最终的结果收集,统一整理(如排序、合并等)后再返还给用户。管理模块实现数据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优,以方便查询、搜索。存储模块与基于三层架构的网络平台对应,又分为用户信息库、学习资源库、交流库、存储库、软件库五个子模块,分别存储相应的信息。
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搭建统一的资源交互云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最主要是对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设计和选择,同时,还要组织人们对资源进行评价,促进资源的建设质量不断提高。这些任务须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提出建设标准,由教育行业协会指导,各级高校共同承担。
3.2 校、企共同开发共建
各类院校单独建库不仅使得各种资源重复建设、资源质量低下,而且相互之间不能交互,形成了众多的“资源孤岛”。院校开发者依照规范,在统一的标准指导下,结合专业优势,开发强势学科,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措施来控制和考核其质量,采用“多用多得、少用少得”的风险承担机制,激励各校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开发质量,从而实现共建教育资源的局面。同时根据用户需求,还可委托相关企业、社会和政府部门等有资质的教育资源研发公司,开展教育资源的商业化开发工作。商业开发者根据用户群的反馈意见,不断修改、完善,同一个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升级确保教育资源的高质量,成为用户群最满意的资源,逐步形成教育资源开发的滚动式共建良性发展,在实现共建的前提下,共享资源的问题相应得以解决。
3.3 同类高校教育资源互换共享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是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如果没有资源的利用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类高校的在校教师、学生及其相关人员是高校资源主要用户群。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云服务模式可以使各校优势专业独立开发资源交换以及教育资源的商业开发,既减少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大幅度提高了教育资源建设的质量,又使统一的云服务平台打通了校际间资源访问的壁垒。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终极目标,就是极大限度地丰富各类高校教育资源库,让学习者、教育者、管理者,随时随地享用自己所需要的一切高质量教育资源。
4 结语
纵观目前高校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云计算的出现为实现资源的集中与共享扫清了技术障碍,使其在经济效益、资源质量、资源库容量、共享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本文将硬件网络设施资源、应用软件、操作平台、数字资源、教师资源等资源整合为四类,由下至上设计了“硬件资源云、软件资源云、云服务平台、教育资源云”的云层结构,为资源共建共享搭建了脚手架。同时提出了资源开发、资源管理、资源共享要由“政府政策主导、协会技术引导、校企共同开发、资源互换共享”的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共建共享的高校教育资源必将成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主流,“资源孤岛”的现象会得以彻底解决。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广东 广州 510405)
参考文献:
[1]卢蓓蓉,任友群.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云中漫步――教育云建设的困境及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2(1):62-67.
[2]黎孟雄,仲兆满.基于云计算的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4):151-154.
[3]李爱国,原建伟.云计算部署模式及应用类型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3(1):24-26.
[4]任伟,刘进.云计算环境下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
【摘 要】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形势下,若想搞好职业教育,一定要首先搞好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数字化资源建设,努力开发文献资源和智力资源,强化区域服务观念,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面向社会提供科学优质的信息资源服务,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活力,更好地促进地方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职业教育;区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88-02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有识之士都把教育信息化看作关系到职业教育竞争力和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职业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职业教育领域在信息化建设中发展异常迅速,特别是多媒体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学科中,而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为职业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
一、数字化资源建设
学习资源是指在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中所创建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数字化是把模拟形式的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据形式或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表示同样信息的数字信号的过程。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在技术和理念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学习资源发展到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各种数字技术发展的结果。
数字化学习也要依托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学习资源建设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数字化学习资源就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不同媒体形式的资源之间可以组合成新的资源。数字化资源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较传统学习资源具有多媒体化、超文本、实时交互、资源共享等特点。
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创新动力,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二、数字化资源的类型
数字化资源分为设计的和非设计的。有些是教学环境型的资源,本身不是纯粹的资源,但是可以依托自身的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服务,基于此又可以分为资源型学习资源和系统环境型学习资源,还有就是综合所有类型的集成型学习资源,如互联网等。数字化学习资源通常有以下五种类型:教学课件类、典型案例类、多媒体素材类、文献资料类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类。
三、数字化资源的获取方法
媒体在计算机信息领域中泛指一切信息载体,如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是融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载体。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交互混合,以数字化的方式集成在一起,使计算机具有表现、处理、存储多媒体信息的综合能力和交互能力,它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具有人机交互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文本、数字之外,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种类繁多的多媒体信息均属于数字化信息资源,它们被应用于信息处理领域,如用于课件制作,服务于课堂教学。
要制作绚丽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首先要获取信息素材,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而要采集信息,需使用一些多媒体硬件设备:输入设备有数码相机、扫描仪、摄像头、录音笔、手写板等;输出设备有打印机、投影仪等。获取信息资源的方法有:
1.获取文本信息。对于好的文字资料,可以手工摘抄和录入,也可以从电子文稿中有选择的复制,但是效率较低,还可以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和OCR软件获取文本信息,然后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编辑加工。使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可以将各种报刊、书籍、文稿及其他印刷品的文字转化为图像信息,以图像文件的形式存储于磁盘或其他介质上。使用OCR技术将获得的图像信息利用文字识别技术转化为可编辑的文本,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获取文本的方法还可以直接在编辑软件中输入文本、从网上下载、使用有关软件将图像转换为文本等。
2.获取图像信息。获取屏幕图像可以使用Print Screen键复制、使用有关软件截取部分图像、从资料光盘和网上下载图像、使用绘图软件进行绘制、使用扫描仪获取图像、使用数码相机获取图像、使用抓图软件获取图像等。
3.获取声音信息。使用“录音机”软件录制编辑声音、从已有的素材库(如网上音乐站点、光盘音效库等)中获取、使用超级解霸等软件从CD中截取声音和分离电影文件中声音、利用计算机或者录音笔设备录制声音等。
4.获取视频信息。使用视频播放器获取视频片段、使用数码摄像机或数码相机进行摄像产生的视频文件复制到计算机中、使用超级解霸或会声会影软件从DVD影碟中截取电影片段、用视频采集设备把普通录像带中的视频转换成计算机中的视频文件、使用屏幕录像专家从计算机屏幕上抓取动态操作的过程产生视频、从网上下载视频资源等。
四、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创作的好作品可以直接存入资源库;改进传统资源,将现有资源进行数字化升级,如把原来的磁带重放用数码录音笔录成数字音频,把传统的图片、照片等用扫描仪或者数码相机处理成计算机能编辑的数字图片甚至把传统的模拟录像带转录成数字影音等;购买出版社、网站等专门机构开发的资源;从网上下载共享资源充实资源库等。
对于资源的管理,要与时俱进,动态跟踪及时更新,有计划有目的统筹规划,增加投入,提高质量,丰富数量,注重使用者的真正需求,根据使用效果调整资源开发思路。
2.开展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人员技术培训等方面还要加强,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针对部分教育工作者观念落后,思想陈旧,不思进取,要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培养人们高瞻远瞩放眼未来的胸怀,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指导政府、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和社会有关方面推动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针对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的状况,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微机室、信息中心、校园网等硬件资源,依托中小学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库等软件资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针对人才缺乏,组织管理困难,资源利用率低等情况,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培养信息化人才、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重视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做到区域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分类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
针对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职业教育布局不合理等情况,要促进校企合作,发挥行业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开发信息资源,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职业教育与现代企业的无缝衔接。
五、区域推进信息化建设资源
各地区具体情况的差异,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同,使地区之间的教育出现不均衡发展。例如,区域信息化建设资源配置不齐,缺乏区域管理和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投资金额不匹配和应用效率差,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还有,城镇和农村远程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地区依然存在着巨大差距。
我们应当结合本区域实际,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多元化运行机制,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努力培养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问题,积极地稳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要发展信息技术,而且要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区域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实现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地方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总之,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应用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全面把握,而且需要重点发展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化在职业教育的应用与发展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研究、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马维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8,(12).
1国外研究现状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的变革也是一个契机,网络技术成功应用于其它学科的经验,也可借鉴到体育教学中来。作为一项要求学生身体参与性很强的学科,高校体育教学当然不能等同于其它学科,由于体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国外内对高校体育网络教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还不是很多,但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在英国一些名校很早就搭建了高校之间的体育教学共享平台,如剑桥大学和牛津等名校有着紧密联系与合作,彼此间建立了“一卡通”认证系统,只要持有该卡,就可享受其联盟内高校的各种体育教育资源、信息资源,只要在联盟内的高校修满相应的学分,就予以毕业。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和澳大利亚的南昆士兰大学是世界上较早开设体育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美国的印第安纳大学也正致力于开发高校网络虚拟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南昆士兰大学远程教育各项工作事宜由远程与e-学习中心(DeC)专门负责,远程与e-学习中心(DeC)担任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与发送,同时也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设立专门的机构,具体负责远程教育工作,是远程教育在双重院校模式的大学里的地位、工作效率与质量的重要保障。
2国内研究现状
2.1国内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现状
中国高校网络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网络教育才开始在中国发展,其标志是由国家投资建设,教育部负责管理,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承担建设和管理运行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为了适应我国中远程教育工程的具体要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1998年正式出台,CERNET(TheChinaEducationandResearchNetwork)也在1999年开始建设自己的高速主干网,目前已基本具备了连接全国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联网能力,并完成了CERNET地区主干网的升级扩容、建成了一个大型的中国教育信息搜索系统。CERNET分四级管理,分别是:全国网络中心;地区网络中心和地区主结点;省教育科研网;校园网。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在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为首批开展远程教育的试点院校。全国教育部授权开设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学历试点高校,从2001年的44所大学到2012年已有68所,其中,清华大学已开发了近100多门高校网络课程,用于校内及网络远程教育。目前,我国远程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创造了自己的模式,获得了很好的效益。如国家支持建设的大型教育数据资源库和网络资源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其中有些资源库类似于美国的ERIC和OhioLINK项目。其中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产业化运作,为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旨在建设大型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高速网络提供服务;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步伐,解决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关键技术及系统平台问题。为此,2001年中央财政专项中设立了“现代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天地网结合项目”,该项目解决了基于天地网互连互通、资源共享这一基础性关键技术,为远程教育提供了一个立体化的天地结合的远程教育传输平台,把面向远程教育系统的两大基本传输平台——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和中国教育卫星电视网(CEBsat)有机结合起来。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天地网QoS分级准入控制,天地网外交互技术,多源数据流管理和卫星信道复用,基于天地网的可靠组播技术,教学现场流媒体实时录制及课件制作与同步播放等等。CERNET与CEBsat覆盖全国、互联互通,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
2.2国内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现状
相对其他学科,我国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起步较晚,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获取体育教育信息,不断充实、更新体育课程内容,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至此,我国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教育部在2005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教育部、财政部又在2007年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实现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化纲要》也明确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2012年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2011—2020年)》着重提出“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
3结语
为了更好的贯彻上述文件精神,全国各高等院校的体育工作者面对现代信息环境下,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体育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创新及体育网络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尝试和探索。各高校也陆续建设起体育网络教育的精品课程,国家对这些体育类精品课进行了评选,现有的大部分国家级和省市级体育类精品课程的网站运行情况良好[4],教学资源网络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通过访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获取其收录的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类精品课程,发现体育专业课程数量要比大学体育课程多,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情况好于省市级。目前,一些国家重点大学用于体育教学的网络平台建设已经得到高校的重视,通过访问211工程高校,已有50%以上的学校的体育课程已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网络教学,而一般本科院校体育课程很少采用网络化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大学体育网络平台的层次还偏低,刚达到网络辅助教学的水平。
作者:伦玮 李朝福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普通高等学校有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如何将这种优势转化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教育资源?如何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行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结合?这是普通高校开展网络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教育资源的网络化需要大量的设备、技术和资金的投入,促使高校走出校园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网络课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便捷条件,资源共享是降低开发成本、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由此带来的全球教育融合将促进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一、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网络资源是指通过互联网将分布在不同地方的计算机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各种信息资源组成充分共享的资源集成,其中与教育相关的资源称之为网络教育资源。网络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的连通,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施教、学习、管理和服务的途径,从而打破教育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大推动教育全球化的进程。
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对有关教育类信息的基本元素,包括数字、词汇、声音和图像等进行采集、编码、数字化、存贮、分类、传输、检索等,使这些基本元素或称素材彼此之间建立一种关联。教育知识资源的建设,则是对教育信息资源的组织、加工和提炼,是将众多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系统结论的过程。换句话说,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知识资源的“子集”,人们通过获取和吸收信息,并寻找信息间的内在关系来构建知识。知识与知识、信息、资料等的碰撞火花,将会产生智能,智能是创新的灵魂。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人力资源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才能够更有效地将资料、信息等转化为新的知识。普通高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丰富,建设网络教育资源有着独特的优势。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就必须摆脱长期积累的课堂教学的思维定式,避免简单的课堂搬家,或者将教材简单地搬上网。对于学习者来说,利用互联网等多种知识的载体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需要受到教师的关注,需要师生交流,需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应充分考虑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融会贯通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并且要注重加强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行业实践教学资源的融合与互补,使网络教育资源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适应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网络教育使以前封闭的院校教学成为开放的、社会化的教学,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优秀教师的授课内容被编制成课件放在网上,学生根据需要,可随时调出、反复学习,聆听名师教诲不再是奢望。校园的围墙被打破,使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网络教育课程的开发需要资金、技术和内容的统一。高校的教师提供教学内容,由国家投资和提供技术服务制作成课件,是政府解决我国远程教育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5月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目前已建设了300多门网络课程。同时,政府还鼓励院校开发自己的网络教育课程,发挥各校的特色。学校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素材、信息和知识资源搬上网。这种由国家、学校和教师建设的网络教育资源,在网络教育实施过程中正在显示出优越性和实用性。
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越来越走向社会化、全球化。网络教育不仅使一所高校内的教学资源得以深入的挖掘,而且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在校学生可跨校选课,校外的网络教育学生的学分可以得到承认和转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高等院校是网络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何种形式的网络教育,都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
目前,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大多处于孤立分散状态,而且标准不统一,能够用来交流与共享的少。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育资源建设的标准,按照国际通用的TCP/IP协议和有关技术标准,以Internet为主要传输和交流的媒体,同时考虑与电视、数字电话等其它传输媒体的兼容性,这样才能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共享有三个方面:一是自身共享。信息资源的基本元素或称素材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人们在投入精力构建素材的同时,也是这些素材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即这些资源的使用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使用中不断地丰富、修改、完善和再使用。二是与他人的共享,即在一定范围内的共享,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教育资源的交流与互动。三是全球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任何人的知识获取和增长都是在交流、互动和共享的过程中实现的。例如,人们把自己掌握的个性化的知识传播出去,他仍然拥有这种知识,甚至通过传播、交流和互动,原有的个性化知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
三、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中的几个问题
1.个性与共性问题
世界是多民族的融合体。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强调了民族的个性文化,即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独立的价值。但是,一个民族要融入世界,就必须寻找共性,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交通和通讯技术的现代化促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民族个性文化在更便捷的环境下快速地交流和互动,不断产生碰撞、冲突和融合。正确处理民族个性文化与共性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才能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保持民族个性文化的发展,进而使得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和升华。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要注意突出个性、激发潜能、突出特色,展示教育机构、民族、国家的优秀文化;共享中要寻找共性,吸收外来优秀教育资源,、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产业化问题
高等教育具有社会公益性和产业性特征。首先,高等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作为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本建设,高等教育具有从社会长远利益出发追求社会最大价值的功能。但是,如果只强调其公益性特征,将会导致教育的投入和运行是非生产性消费,不可能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高等教育仅仅具有培养人才和新知识产生的源泉的功能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其转化知识的作用,即把知识转化为技术、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才能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是投入,包括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员的投入;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则是资源的交流、互动、完善和增值的过程。知识资源与自然资源不同,知识资源具有共享性和增值性的优势,知识在生产、传播和使用过程中,可以不断地丰富和充实,产生更大的价值。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的增值作用远远大于传统资本。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地搜索和查找,获取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例如,依靠知识增值作用而迅速成长起来的知识型企业越来越多,这样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动了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因此,在网络教育的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公益性和产业性,两者兼顾,使网络教育资源在共享中得到发展和增值,将获取的经济效益又投入到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建立起自身的投入产出机制和教育效益的经济观念,形成投入——建设——共享——增值的良性循环。
网络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的变化和降低教育费用的需要,由院校和企业联合开展网络教育成为当今的潮流。网络教育在教育方法、教学环节、教学的组织、知识的讲授及图书资料的占有等诸多方面,都离不开高校;而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经营理念上又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网络教育中,高校与公司企业紧密结合起来,高校负责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务的管理,公司企业出资金、技术,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我国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来自政府,一方面,政府官员任职的短期特征与教育效应的长期规律势必发生矛盾;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实行直接受益者不负担任何教育经费的政策,结果造成国家的负担越来越重,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发展要求投入的经费越来越多。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鼓励国内外企业和民间资金介入高等教育。尤其是我国的网络教育,启动资金的短缺制约着高技术、高质量、高水平远程教育方案的实施。多渠道的投资与融资政策,是推动我国远程教育“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应鼓励高校与企业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包括技术、资金和市场运作等,鼓励支持国内高校与国外高质量大学和IT类跨国公司在境内和境外联合办学,构建新的产业结构。
四、结束语
(讯)“数字扫盲”,是大多数互联网国家都将面临的教育难题,享受数字化教育的学生,将天然优于脱离数字化教育的学生,即使他们获取的知识结构并无多大差异。
中国的对应案例,来自学大教育,这是一个在2010年上市于美国纽交所的教育集团。它主张的“连接”体现在互相交融的两方面。学大于今年3月,了e学大智能辅导系统,并于10月,再次升级,在PC端和手机端之外新增了Pad端,使e学大覆盖到多智能终端,实现多屏互动的数字化教学,这在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实属领先。而在学习硬件上,学大教育与苹果的做法一样,学大教育给教师和学生标配了配置e学大的Pad,投入甚大——这也只是学大教育“连接”计划的一部分,在拍照解题等移动神器频出的2014年,学大仍然认为浅层需求的解决并不是教育的根本,没有资源层面的布局,就无益于整体教育品质的提升。
而学大“连接”的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让优质教育不成为部分人的专利,而让更多的人“连接”于优质的教育上。根据学大教育CEO金鑫的观点,学大希望用互联网连接人与教育,在此战略目标下,依托e学大将建设“校外自建”和“校内共建”两大生态系统。前一个系统以课辅行业为核心,在学大内部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并开放加盟渠道,同时实施系列并购计划;后一个系统以全日制学校为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数字教育服务。学大教育CEO金鑫认为,这么做的意义,是希望让更多的学生能在课堂时间也享受到个性化智能服务,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解决地域差异,最终促使教育资源实现均平衡化。
这一观点与麻省理工学院数字教育主任桑杰·萨尔玛有相通之处,今年夏天,桑杰·萨尔玛在清华科技园做过一场论坛,主题是技术革命与数字教育,关于在线教育为何能量巨大,来自业内的一个共识是:在许多行业已经被新技术彻底颠覆的情况下,教育方式长期以来几乎一成不变,授课模式没有发生巨大变化,也正是因此,在线课堂平台的兴起,可以看成是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将改变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方式。
麻省理工的做法,则是另一种“连接”尝试——它也做了在线课堂的平台,然后给5000名表现优异者每人6000美元的奖学金,让他们到麻省理工真正上一些老师亲授的课堂,让线上和线下真正达到同步,同时打破地域对于学生求知的隔阂。
在这一点上,中国教育巨头们也颇具前瞻性。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日前的“解放教育—互联网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移动互联时代改变了教育的开放性,改变了教育的透明性,改变了教育的共享性,以及改变了教育的全球性。再往后不再局限于一个教室、一个老师、一段时间。”
学大教育CEO金鑫则在高峰论坛上表示,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呈现不同的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是3.0时代,就是用互联网连接一切人与教育的阶段,这也是学大未来的目标。在未来,这种融合将更近一步的演变,从现在封闭的2.0阶段的O2O的平台,会变成一种开放式的、生态式的,它所储备的资源,包括用户,包括构建的不同业务领域,会向更多的行业和领域去开放,使连接一切成为可能,未来的发展可能性是无限的。
总而言之,可以预见的是,相比有着成熟教育资源的发达国家,教育资源紧缺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将会涌现更多的玩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话来说:“教育必须是科学的。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客观情形继续不断的把它研究出来。而且,这种教育的内容也必须包含并着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否则不得前进。”而在移动互联时代,“连接”无疑就是科学的方法。(来源:百度百家;作者:阑夕;编选:)
2008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推进‘班班通、堂堂用’,让广大中小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自此,以“班班通”工程建设为代表的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建设掀开了新的篇章。
我们洛阳也不甘落后,政府一次性投入7700余万元于2011年全面启动了“班班通”工程建设,市教育局直属的63所学校陆续开始进行“班班通”系统安装,目前已全部完工。今年春季开学,11万名学生、7200多名教师享受到了现代多媒体教学带来的便利。各县(市)区3年内也将逐步完成“班班通”工程建设,从而实现农村与城市教育对接、均衡教育资源、缩短农村与城市差距的目标。“班班通”工程建设的实施标志着洛阳市的教学手段开始从传统教学方式向多媒体交互式教学过渡。
“班班通”工程是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通道和信息内容,联通到每个教学班级,通过多媒体硬件设施电子白板、电脑、背投等,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系统。它是一个融合了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以及教育教学整合等内容的系统工程。通俗地理解,班班通是指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班班通”的含义包含了三个不同层次:
首先,“通”硬件,每个班级配备适量的信息化设备和网络设施。以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核心设备,并配以各种信息展示与交互设备的多媒体教室类型,这是“班班通”目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其次,“通”资源,在硬件通的基础上配备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硬件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信息化的资源。资源是学习内容的数字化表征,是信息化教学及其应用的基础。
最后,“通”方法,即利用信息化资源和设备开展教学活动。让每一个班级、每一位教师、每一们学科的每一堂课,尽量做到日常化应用信息化设备与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常态化和有效地整合,切实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方法不仅仅指课堂信息化有效教学,凡是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信息化有效应用都可以作为其表现形式,比如,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集体研究、协作电子备课、数字化学习型学校建设、家校互联等。由此可见“通”方法才是“班班通”最后落脚点,其本质是打造教师和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字化生存方式,其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
正因为“硬”“软”相通,资源共享, “班班通”才具有强大的功能。不仅仅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并且还衍生出更多的如德育信息化、教师培训、作为学习工具使用等实用功能。它成为一线教师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混合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必由之路。学校的教育教学将彻底打破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局域、城域无界限。校校互通、班班互联、资源共享,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激发教师的实践激情和学习需求,探索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整合的模式与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最终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建设“班班通”这种教育现代化装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挥其功能,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班班通”的使用效益,我个人认为至少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做,才能充分发挥“班班通”的重要作用。
第一、结合班级生源实际情况,有效利用“班班通”终端设备。每种教学手段都存在其局限性和有效地使用范围,每种教学技术手段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的教学工具,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多媒体。
第二,注重实效,适当地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避免华而不实。有的教师过分追求课堂全程效果,整节课从头至尾都在使用课件。更有甚者,只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忽视了重点、难点的解决,他们把课件做漂亮,而不知用课件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什么问题,辅助教学辅助何处;有的过分地追求“多媒体”,忽视对班级学生认知水平的研究。要改变这些现象,关键是要注重实效,把“是否体现了计算机这一先进的教学工具的优越性,是否有助于减轻教师和学生负担,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效率”作为“班班通”辅助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
第三、抓好管理,积累资源,建立校内共享平台。完善设备和资源登记、使用制度,数字资源接收、使用、存贮和共享制度;明确专人负责设备和资源的保管和维护,合理安排设备和资源使用的时间表、做好使用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努力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同时,建立资源共享新平台,把好的公开课资料、教案、课件等录像、光碟重新整理分类,通过技术处理,迅速转化成“班班通”网上资源。建立对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激励、制约、合作机制,鼓励和约束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并自愿、自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
关键词 云计算 区域型高校 共享型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在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存在以下现象:(1)同一区域各高校发展不均衡,尤其缺乏统一性的区域发展规划。(2)信息资源重复建设,资金重复投入、浪费严重。(3)信息孤岛林立,教育资源的区域共建共享渠道闭塞。(4)信息资源质量不高,没有统一的质量考核标准。①②
以虚拟化技术和按需租用为核心的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技术与理念,为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服务带来一个全新的方法和思路。
1 云计算概述
2008年云计算(Cloud Computing)被引入我国,“云计算”这个概念最初是由Google(谷歌)在2006年提出的网络应用模式。《伯克利云计算白皮书》中对云计算是这样的定义的:“云计算包含互联网上的应用服务及在数据中心提供这些服务的软硬件设施。互联网上的应用服务一直被称作软件即服务(SaaS),所以我们使用这个术语,而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设施就是我们称作的云(Cloud)。”
国家“十二五”规划把云计算作为新一代IT产业研发与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教育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③如Google、IBM、Amazon和Microsoft等大型的IT企业纷纷建立起自己的云计算服务平台,提供多样化的云服务产品。而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随着技术公司的推广而迅速展开。
云计算平台是一个强大的“云”网络,连接了大量并发的网络计算和服务,可利用虚拟化技术扩展每一个服务器的能力,将各自的资源通过云计算平台结合起来,提供超级计算和存储能力。
2 区域高校共享资源的必要性
2.1 实现教育公平需求
在同一区域内的高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条件都出现资源配置、建设和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但高效的配置和利用资源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水平。通过云计算模式,高校之间可以实现区域资源共建共享,众多的高校可以分享由大量系统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基础设施,而不必更新相关的硬件,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消除“数字鸿沟”,而且可以将资源利用最大化,充分实现资源的应用价值,在大大降低运行成本的同时能大幅度地提高效率。
2.2 解决资源短缺与资源膨胀矛盾冲突
尽管我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教育资源建设,资源种类和数量也是繁多。但很多师生却倍感饥渴。因信息资源日益膨胀与优质资源极其短缺的矛盾冲突,使得难以满足师生的教学和学习对教育资源质量和有效性的需求。实行区域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结合区域众多力量合作进行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不仅可以降低资源建设的成本,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还可以促进特色、优质资源的开发,满足区域用户的多方信息需求,从而提高资源的经济效益,缓解或消除资源短缺与资源膨胀的矛盾冲突。
2.3 缓解“校校建库”弊端
各级各类的学校在“校校建库”思想出现后,都纷纷建立本校自己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但在这看似繁荣的外表下,却暴露出各种问题。例如,很多高校都要建设相同的教学资源,如数字图书馆,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建设。此外,还存在资源建设专项资金分散、资源质量不高和管理不当等问题。集中各高校的教育资源建设基金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分配,建立区域中心教育资源库并加强其与各高校资源库的互通互联,将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建立在云计算和服务的基础之上,并强化个别学校的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及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就能弥补“校校建库”的弊端,从而减少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重复和遗漏,提高资源的应用效益。
3 建设云计算下区域性高校共享型资源的策略
建设区域性高校共享型资源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各高校间的合作,提高教学水平。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遵循资源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层次性等基本属性,还要遵循资源优化原则、共建共享原则、特色优势原则、区域共同体原则、规范标准化原则。
3.1 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标准
区域性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是跨校的,要实现各参与部门和人员相互配合及资源库的互通互联,需进行合理规划,制定统一的标准,为区域性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基本的技术保障。从技术开发角度,可统一采用元数据标准进行数据的采集、组织和加工,确保数据接口的规范化;统一采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标准指导资源的建设;统一采用数字化校园网格技术如网格中间技术、数据网格存储技术和资源复制管理技术等,增加资源的互操作性和协调性;协商拟定统一的资源服务标准,包括平台认证标准、资源传递和使用标准等,增加资源的可获取性和利用率。二是从用户的角度,为方便地使用这些素材,需要对素材属性进行标注,并从可操作性考虑,规范属性的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三是从资源评审者的角度,提出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作为用户筛选资源的直接依据。
3.2 建设区域中心资源库
区域中心资源库是连接区域各高校数据库的基础,是实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共建共享的有效途径。区域中心资源库的资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按一定学科分类将区域各高校可共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加以整合;二是根据区域需求向部分商品资源库购买的通用性教育资源;三是自建的本土教育资源。但凡信息资源达到入库标准,便可加入数据库中。从而解决了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维护中参与面窄的问题,从而使资源库不断增添能适用的鲜活的教学资源。区域中心资源库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包括内容标准、结构标准和制作标准,并要面向区域全体人员,真正的实现资源区域共建共享。
3.3 建立综合的资源库管理平台
充分利用云计算带来的技术和服务,建设开放的有透明度的资源库,实现统一管理,使用户能很容易地检索各种资料信息。设置资源入库、编辑、调用、查询、下载等服务,提供个人用户、单位用户、管理员用户以及超级管理员用户和评价检验等的不同权限,提高资源库建设中的一系列管理问题,使用户可以使用能运行浏览器的最简单的终端设备和网络,就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资料处理和实验。在平台上,用户便可很方便地搜索、浏览所需的信息。充分利用已充分发展的Web2.0技术,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实现最大范围的交流和交互。服务器管理中采用80/20原则,即在机房所有服务器里选择20%的服务器安装虚拟化软件,因为不是所有软件都适合在虚拟机上运行。
3.4 成立专门组织机构
专业团队是区域资源共建共享的核心,是提高资源建设效率的根本保证。应重视专业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加快专门组织的建设步伐,提高组织运作的专门化和规范化。一是要组建专业团队,负责资源库和资源平台的更新、管理和维护。既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扩充原有的人才队伍;又可以通过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成立专门组织,负责人员和资源的协调与分工,提高组织的管理绩效和任务的执行力度。专门组织的成立是解决多部门运作、各自为政问题的有效方案,是提高部门效率、执行预定计划的有利保障。
4 小结
把云计算的技术与方法运用到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中,有效解决数字化资源建设重复、分布不均,实现软硬件资源、教学资源和技术人员的共享,能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从硬件投入、软件投入、数据存储安全和用户体验四个方面来讲,云计算应用于区域性高校教学资源库共享建设意义重大,具备良好的应用可行性。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更大效益的社会共享,有利于终身学习型和可持续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注释
① 曹卫真.地方高校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8).
关键词: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061-03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作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它为终身教育特别是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数字化学习与传统学习相比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为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为我国教育薄弱地区的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可以有效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普及和社区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学习已经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新方向,而能否对社区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充分地挖掘,巧妙地整合,合理地使用,是搞好社区教育的关键一环。探讨社区教育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应用,对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终身学习的推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以如何实现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和有效应用这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于社区教育的优势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单机或网络环境中运行的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多媒体资料,包括数字化视音频、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在线学习网站等。在已经到来的学习型社会中,社区居民的学习将更多地依赖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社区教育是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教育,必须是一种没有围墙界限、没有时间限制并且要跨越时空的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满足社区教育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的较高要求,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丰富的数字化学习内容和虚拟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实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相比于传统学习,具有鲜明的特点与优势。
(一)学习资源更丰富
计算机网络是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最主要途径,包括社会机构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建设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库,依靠计算机网络并借助于其他途径来进行传播,将使数字化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涵盖专业文化知识、各种技能培训、现代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社区居民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社区电子阅览系统、高校远程教学系统等方便地获取网上多媒体教学软件、数字图书、学术论文及其他各类学习材料,借助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同时还能够在网络上进行即时、便捷地学习和交流。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社区教育正常开展的基础,社区居民只要掌握了基本的上网技巧,就可以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随意点击、浏览自己喜欢的内容,让社区居民方便快速地获取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二)学习方式更灵活
社区教育的教学对象既有在职人员,又有退休在家的老人。在职人员由于工作繁忙,工作时间不可能进行学习,只能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而老年人由于行动不方便,无法到社区来进行自主学习或是课堂学习。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方式和灵活的学习时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社区居民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室+教师”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模式,实现了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学习。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放没有时间限制,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时间,社区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进程、达到学习目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呆板僵化的体制和许多局限性,采取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使社区居民置身于知识海洋中。每一位社区居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灵活地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来开展社区教育突出了社区教育以人为本、休闲为主的教育特色,为社区居民全程参与学习提供了平台,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全民化和人性化。
(三)学习效率更高
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以超文本、超链接的形式向社区居民提供形象直观、界面友好、集文本、声音和图像于一体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把图像和视音频技术综合运用于学习中,能从视觉和听觉等多方面调动社区居民的感官接受信息,能生动形象地呈现学习信息,使社区居民能够快速、便捷、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极大地提高社区居民的学习效率。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学习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便利性、虚拟性、多媒体化等特点,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教学手段多媒体化,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不仅把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呈现得更加形象生动,同时还能激发社区居民的兴趣,有利于社区居民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此外,数字化学习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者来主导整个学习过程,社区居民成了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社区居民可以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进行搜索,对学习内容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择和整合,这些都迫使他们必须更加主动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社区教育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
目前,数字化学习资源存在着较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资源的共建共享非常困难,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如何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充分整合,是困扰数字化学习资源在社区教育中有效应用的“瓶颈”问题,需要强化政府的统筹领导和统一规划,挖掘电大系统和社区学校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高度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一)强化政府的统筹领导
各级地方政府管理者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统筹配置方面具有优势权力,他们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程度。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出面对社区教育进行领导、管理和监督,协调组织好社区内方方面面的分散力量,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政府应从资源的构建目标、任务、队伍、保障等方面做好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规划,积极引导全社会的力量,开发急需的学习资源并整合现有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过程中,总是存在着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共建因人为因素而产生随意性,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法规政策则可以克服这些随意性,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保障社区教育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将社区教育中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整合的途径以及政府各部门应承担的资源开发的责任与义务等予以规范,同时制定政策鼓励各社会团体参与社区教育,确保社区教育中学习资源整合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时,政府还应该做好协调工作,加大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宣传力度,从而推动社区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依托电大系统构建四级社区教育网络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办学的理念、“三网合一”的远程教育平台,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载体。电大在实施社区教育、构建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电大系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可有效提升社区教育功能,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电大面向地方和基层的办学定位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满足了社会各界各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学习需求,在推进社区教育数字化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已经并且必将做出更多的贡献。经过长期以来的建设,电大系统已经建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拥有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系统,因此,依托电大系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来开展社区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是指由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社区大学、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组成的办学网络。依托省级电大建立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以市级电大为基础建立社区大学,开展市本级的社区教育并指导县社区教育的有关业务;以县级电大为基础建立社区学院,同时整合各类成人教育资源,以街道成人学校为依托建立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教育。
(三)开放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级各类高校都建立了各式各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基于网络精品课程、在线学习网站、职业技能培训系统等多媒体学习资源库。高校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同时,更应发挥服务于社会的重要职能。融入社区、服务社区、推动和引领社区发展,将高校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免费向社区开放,让社区居民“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各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使高校成为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的中心。这既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又可以满足各类社区居民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带动他们自觉参与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步伐。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重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推广,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我约束能力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社区居民知晓数字化学习资源并积极参与进来,这就必须在社区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推广,要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报刊等途径来进行宣传,形成由政府主导、社区各种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居民积极响应的长效沟通机制,扩大社区居民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知晓度。要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信息素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信息社会。同时还要通过各式各样的主题活动,调动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居民的参与度。
在网络虚拟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进行远程交流与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内在学习动机,实现高效学习的目的,创造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但有时也会使学习者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偏离学习内容,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网络上的内容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有的内容是与学习无关甚至是负面的但又极具诱惑力,浏览这些内容只在弹指之间。学习者是带着学习任务进入数字化学习环境,但不久便沉溺其中。所以,要加强社区居民自制力的培养,增强他们抵制诱惑的能力,保证数字化学习的效果。社区教师一方面要做好社区居民的引导与组织管理工作,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要给社区居民合理地布置学习任务,并且要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时间,同时要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结果进行及时的监督检查,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提高社区居民学习的紧迫感,集中他们学习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全面推广数字化学习方法,注重居民信息素养培养
数字化学习克服了传统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学习更加方便灵活,让社区居民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信息素养是指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为表现形式的综合素养,培养社区居民的信息素养是进行数字化学习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化学习已经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数字化学习也必将成为社区居民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因此,必须注重对社区居民进行普及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对数字化学习产生深入认识,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加入到数字化学习行列之中。
(三)加强社区教师队伍建设
社区教师是社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负责在社区组织各式各样的教育活动,是完成社区教育任务,实现社区教育目标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关键。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数字化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重要环节,关系着能否实现社区教育宗旨,能否满足社区成员学习的需求,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的全面推进。但我国现有社区教师来源非常复杂,学历结构和能力水平等参差不齐,形成社区教师能力水平明显不足,社区教师队伍与日益发展的现代社区教育需要明显不适应,处于应付状态,直接制约着现代社区教育的发展。目前,社区教师的信息素养还停留在初级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社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需要。面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对如何快捷、高效地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获取所需信息显得手足无措,尤其在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中容易迷航,因而迫切需要对社区教师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培训,提高社区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要求社区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特别重视对社区教师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人学习理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培训,使其能熟练地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开展数字化社区教育的重要物质资源,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社区居民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依赖程度必将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充分整合与共享,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满足社区各层次居民的学习要求,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以最终实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杼.创建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8):73―75.
[2]何克抗.我国数字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5-9.
[3]宋亦芳.学习型社会视域下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策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9):46-49.
[4]陈乃林.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7,(2):15-20.
[5]张吉先.基于数字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与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2,(16):40-43.
[6]谢舒潇,李招忠,林秀曼.多元化背景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7,(5):34―39.
“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文献类型的图书馆。是以智能化、个性化用户服务为中心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具有跨库检索、信息资源共享功能,同时具有数字资源、网络服务和特色技术三方面特征。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和《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要达成“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学校图书馆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功能内涵。近年来,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我们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1 建设技术先进、兼容性较强的数字化图书馆平台(图1)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本校图书馆数据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初具规模,基本能够满足师生的需求。其内容包括“学前教育理论文献”“学前多媒体教学资源”“儿童文学故事”“教育科研文献”等数据文献资源,同时也购买了“知网”“读秀”等数字资源库资源。纸质文献通过技术处理转换成为数字资源。文献全部采用Adobe Acrobat的PDF格式来进行制作,能够最大程度地模拟真实纸质图书的外观,使学生在阅读时,纸质图书感很强。
2 有效利用数字化图书馆平台,建立学前教育学科知识资源库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面向教学与学科建设,以用户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整合各类资源,建立起了学前教育学科知识资源库。其结构与功能如图2所示。
学前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分类
第一类:多媒体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开发室),如动画教材、教学音频、视频、PPT课件等。
2~3岁是幼儿想象力萌发阶段,幼儿在这个年龄喜欢的内容有交通工具和各种动物的故事、充满美丽幻想的传说故事,数字图书馆为这个阶段年龄幼儿配备了动画教材;4~5岁是幼儿性格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在这个时期喜欢描述完整故事的画册,内容充满快乐、友爱、幽默,既明快又有趣,四五岁的幼儿对喜怒哀乐是非常敏感的,也开始辨别善恶,通过视频让幼儿认识人类的各种生活态度,对事物的思维方法、感觉方式等。
第二类:学前教育理论文献,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教育活动设计、学前教育史、幼儿园管理、学前儿童教育研究、幼儿园游戏、蒙台梭利教育理论、0~3岁亲子教育、育婴师培训辅导等。
第三类:教育科研文献,科研成果、研究报告、会议论文、重点学科导师发表的专著或论文、优秀毕业生的论文、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等。
第四类:音乐、美术、舞蹈、技能类书籍。
学前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重要作用
1)方便了教师的教学、科研。广大教师借助学校数字图书馆来查阅所需要的教、科研参考资料。图书馆也免费为他们提供参考咨询、定题跟踪、目录检索等服务,深受师生欢迎。
2)方便了师生的学习与研究。学校数字图书馆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他们借此获取到幼儿教育研究的相关资料,大大节省了研究者的时间与精力。如学生在幼儿园教育实习过程中,以某一行为问题儿童为研究对象,撰写一份“行为问题学前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研究者确定了研究课题之后就要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在学校图书馆的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电子信息检索系统中都能找到。研究者可利用网上数据库检索文献、也可利用目录索引、文摘、教育网站获取文献资料。
3)其他作用。为学校国培、省培、远程网络培训等项目提供支持,方便学员查阅资料,学习网络课程。如在2012年省级培训项目中,教师指导学员上网查阅资料,拟定教案,撰写论文等。2012年国培远程培训项目,也安排学员在线学习,完成相关作业。
3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需一定经费支持
依托学校现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所需经费,如表1所示。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首先考虑的就是经费问题。这其中包括3个方面:一是网络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经费,网络设施的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设备的配置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二是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经费,用于购买电子图书、各类数据库、纸质文献资源数字化及特色馆藏建设等;三是安全防范,如安全防范系统的购置等。以上所列均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基本需求。
4 人员素质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馆员应具备更加宽广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要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工作,它需要全体馆员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仅凭一人之力或各自为政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培育一支精诚协作、优势互补的馆员队伍。
参考文献
[1]申军霞.中小学数字校园内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9(7):56-59.
[2]李兴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文化意蕴[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6-9.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37-02
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环境中资源获取的方式。教学资源的多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现实。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是教育创新、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的必由之路。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缓解教学资源的供需矛盾,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资源的共享互换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
一、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教学资源共享的意义
1.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共享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地域、专业的限制,灵活地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过程从单纯的被动接收转变为师生互动和自主建构,增强了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资源的共享不仅能聚合区域的优质教学资源,还能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理想的支持环境。对于推进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有着深远影响。
2.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学校层次不同,区域内校际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学资源占有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使得教学资源成为离散、孤立的信息孤岛,互换共享的范围窄、效益低,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通过共享信息化教学资源,可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教育成本,均匀分配教育资源,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教育公平。
3.促进区域内校际教学资源均衡、协同发展。高职院校发展不同,有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省级示范高职院校、普通高职院校还有民办高职院校,各校教育信息化进展快慢不同,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一些院校的成功经验,促进区域内校际教学资源均衡发展、协同发展。
4.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多样性等特征。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可提高教学有效性,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并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国内外教育资源共享现状
美国是网络教育发展最早国家,不仅建立了丰富的数字文献资源、专门的教育门户网站,还在学校之间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络课件开放工程OCW,提供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各层次课程资源供社会共享。英国在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方面主要采用产业化模式,英国产业大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社会提供学习产品与服务,连接了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避免资源重复建设与浪费。加拿大致力于以学习对象为核心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EduSource项目由政府、企业、学术专家联合负责建立了加拿大互联互享的教育网络资源库,对所有加拿大公民民开放。澳大利亚由各个洲组建的澳大利亚教育网EDNA覆盖整个国家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共享环境;2000年在政府部门引导,地方政府和各级培训部门开发的AFLF环境融合了精品课件源和跨组织的学习对象,使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5年建成了中国教育与科研网,到2001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有750所连入了中国教育与科研网。在软件建设方面开发了基础教育资源库、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库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现今区域间、高校间教学资源共享主要是以“教学联合体”、“教学共同体”为组织形态,在课程、专业、师资等主要共享方式上不断完善提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与管理机制,重复建设,优质资源匮乏等问题,使得资源共享的水平、程度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三、河北省高职院校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1年9月29日,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拓展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育信息化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其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比较滞后。以河北省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共享的现状、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教师需求等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管理者、教师、学生三份调查问卷,选取河北省多所高职院进校行调查问卷与深入访谈调查。结果表明河北省高职院校存在教学资源共享实际进展与实施效果因种种原因并不理想,教学资源共享的形式和内容比较简单,教育观念落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层次与力度不够,导致共享资源的受益面较窄等问题。因此,本文研究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逐步实现课程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推动高职教育的特色性发展,促进我省教育科学发展,更好地为河北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河北省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方案及策略
1.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在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基础上,积极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政府引领教育资源建设方向,鼓励各相关单位与部门共同参与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上来,建立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教学资源共享问题触及教育体制和教育体制管理根本问题,在资源配置上存在教育资源占有权问题,在资源共享中要加强校际间合作,加强激励与约束机制。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承载体,包括技术平台与管理平台。技术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教学资源共享硬件与软件配置的统一标准,信息检索与数据库标准等;管理平台是制约教学资源共享发展最主要的因素,管理的水平至关重要,包括资源共享观念体系、协调组织、管理方法程序等。
2.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对河北省多所高职院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进行调查及访谈,分析发现问题,目前建设资源不能满足教师需要,教学素材中缺少教学动态交互资源,教学资源库与教材脱节、资源不够利用率低、教师应用水平不高,缺乏培训指导、各学科资源分布不均匀等。因此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应遵循如下原则:(1)实用性原则。结合本院校实际需要、结合用户需要,有针对、有目的、有计划进行教学资源建设,最大限度满足用户进行教学、科研需求,更多关注它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实用性。(2)发展性原则。制定并完善优质教学资源发展的标准与规范,研究制定优质教学资源发展政策与规划,避免形式化、简单化,成为摆设不能有效发展利用的状况。(3)合作性原则。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共享原则基础上,各单位共同制定共建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的相关政策,保持单位的利益平衡,并积极履行责任义务。
3.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策略。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河北省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策略主要有:(1)高职院校要建立专职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维护的组织机构,专职部门负责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负责相关项目的技术支持与技术管理,组织项目开发小组,保障校园网络、环境设施的正常有序运行。(2)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建成一批有水平、有特色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培养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高素质的教育技术专业团队为资源共享提供优质的保障。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树立资源共享意识,持续建设与维护这些资源,保障优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发挥资源共享的最大效益。(3)通过共享吸引学生互选课程与专业,扩大优质资源辐射面,提高资源共享效益,加强共享资源管理与评价。在教学资源共享研究中倡导课程共同开发,考试标准化,对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条件等环节形成系统、完整的管理体系,给不同校际课程互选创造条件。
建设信息化的职业教育,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河北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广泛开展校际交流合作,依托特色专业,提出合理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方案及策略,惠及高职院校师生和全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了区域内校际教学资源均衡、协同发展,教学资源共享深化了教育体制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了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李世美,韩庆兰.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影响因素及模式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