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

时间:2023-06-08 11:1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

第1篇

一、3PL企业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风险

(一)质押物品带来的风险

质押物带来的风险包括品种选择、货权不清以及监管过程中保管不当造成的风险。对3PL企业来说质押物的选择要非常慎重,不是所有的物品都适合进行质押监管,可以说整个监管业务风险控制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对质押物品的选择。

近来出现不少质押物货权不清的情况,尤其是上海、浙江等地重复质押,或则用他人在自己仓库货物冒充自己货物进行质押的情况等尤为严重。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3PL的责任风险。

因为质押物并不是都放在仓库内且不同的包装形式造成在质押物的监管过程中可能因为种种意外情况造成变质或者损坏,在对生产企业的监管中不同的区域也存在不同的监管风险。

(二)出质人的资信道德风险

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最常见的风险,不是银行单方面面临的风险,而是银行与3PL企业共同关注的一种风险。一旦发生出质人恶意拖欠或欺诈的情况,3PL企业也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三)法律与合同风险

在实际操作流程中,一个供应链金融的项目中银行往往会经由合同将责任转嫁给物流监管企业。另外,由于银行在专业方面的缺失也会造成一些对质押物特殊细节要求上的问题,造成了一旦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3PL企业就要承担法律风险。

(四)操作与管理风险

3PL公司自身监管操作带来的风险,包括人员的风险、内部管理的风险和质押场所选择的风险。监管人员对整个供应链金融监管业务的风险防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防线。从业人员由于在职业素养、业务技能水平、责任心、职业道德等方面素质的原因对监管的风险防范能力也有很大不同。如,进行每日数据录入的工作人员未及时录入与更新或者在录入时候粗心大意录入错误都会造成风险的发生。另外,3PL企业的操作流程不规范、机构设置不合理、制度的缺失、控制措施不到位等都会带来风险。如:相关的记录未交接,质物清单或者解除质物通知书未签字确认,监管工作人员分配不合理、分工不明确,对一线监管进行的日常检查、抽查,盘点和巡视考核工作不到位等也会造成相应的损失。再有,上文分析了监管质押物品要慎重选择,其实对于监管质押的场所也要进行有效的筛选,不然可能会出现由于监管场所条件不具备造成质押物变质、损坏或者缺失的风险。

二、3PL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对策

(一)质押物带来的风险防控对策

对于质押物带来的风险主要从质押物品的选择、质押物的监管过程中的保管措施以及质押物的货权及货源的合法性等方面进行防控。3PL企业对于是否接受银行的质押委托要看品种是否适合监管。一般来说,对质押物的要求是价格涨跌幅度不大、质量稳定、流动性好容易变现、仓储没有特殊要求易于保管的品种。例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铁金粉、煤炭、汽车等。3PL企业对于质押物的选择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要求。如:有的3PL企业对于监管单价在10万元以上的、对于存放保管中有特殊要求的一般不接受监管委托。还有包装不同的情况下,要求也不相同,对于散货等在雨洪灾害中容易发生流失的货物和棉麻、纸品等容易发生火灾等情况出现灭失的质押品必须要上保险等。设计对于质押监管物品的评估指标,确定质押物本身的风险评级,在降低质押物本身风险的同时,也可以扩大3PL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对象。

表1 质押物品情况评价表

质押物序号 类别 品种 危

品 防潮要求 放火要求 防氧化要求

是否保险 外

况 季

求 市

场需求情况 价

度 变

力 流

性 保

监管地点

单价要求

验收方法 盘点要求 计量方式

以上表格中的各项指标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实际的情况各自具体的等级的评分,例如单价要求中10万、8万―10万、4万―8万、1万―4万、5000千及以下等各自获得1\2\3\4\5分的评分标准。再有计量标准中,抄牌、过磅得5分、检尺、理论换算、打尺或打方(散货计量打九折)得4分、打尺或打方(散货计量不能打九折)得3分、平均件重计量(如棉花)得2分、难以准确计量(废钢等),需采取辅助方式得1分等建立的评分标准,清晰明确,并由不同的责任人进行审核签字,最大程度的降低质押物品本身的选择风险。

对于质押物可能存在的货权不清楚或者货源不合法的情况一般可以与银行在委托协议中就约定由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进行审核确认。如:3PL企业可以约定只对平直方面承担外观检验审核,不对内在品质进行审核的,只注重量的问题,不注重质的问题,对于质押物要求出质人提供的合法货权证明、质量证明、运单、发票、信用证、完税证明等材料并认真审核,由出质人承担责任,银行承担确认和审核并且提供合法检验方法的责任,监管方按照合同要求执行。

对于场所选择要有一定要求,如监管区域要独立、货物要单独存放;散货存放区的防雨防洪设施,对保质期有特殊要求的要有更换周转的明确要求。另外,由于在生产区不容易监管,3PL公司可以采取只做两头,不做中间的方法来避免风险。比如铜加工企业,就只做原料区(电解铜)和成品区(铜线),而中间的生产区由于无法掌控所以不做。尽量选择在自己库内进行操作,这样既获得监管业务与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服务的双重收益,又绑定了客户,带来更大的收益。如果是异地或者库外监管,要对该监管场所的资质条件、信誉情况、仓储条件、安全防灾设施等进行实地的严格调查和评价,有条件的时候还要要求对方提供场地使用证明、近三年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报表等证明文件,并要求提供可以进行联网监控条件的办公场所。

(二)出质人资信道德风险的防控对策

避免出质人资信道德风险要做好信用等级的调查与评估、防范监管中以货易货时以次充好,伪造虚假提单进行提货操作、建立企业资信档案,做好出质人资信状况的跟踪。在实际过程中,可以采用AHP等方法建立出质人评价指标体系,将出质企业的业界口碑、以前有无融资经历、出质企业在所属行业中的地位、经营历史、盈利情况、人员流动情况、财务情况等指标划分为3―5个不同的评分等级,并根据3PL企业的当年经营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如对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我们假设以CR(流动比例)值与QR(速动比率)值来进行具体细分评估,假设CR≥2且QR≥1时认为风险等级较低为1级评分为5分;1≤CR

(三)法律与合同风险对策

要对法律与合同风险进行防范首先要强化培训相关法律与合同方面的知识,提高员工法律素养。要注意合同中存在的细节问题,不能更改的情况下,用补充条款的形式另外约定。项目开发时,应在规避自身的风险的情况下满足客户的一些要求。审核合同要注意合同内容的完整性,有无需要特别约定的地方,可操作性如何、是否有会引起公司本身操作出现违规的条款等。另外,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控制、审核、批准制度,规范操作,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成立法务部门专门从事合同、法律方面事物的处理,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法律与合同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四)操作与管理风险防控的对策

对于人员、内部管理和环境带来的操作风险要根本上避免还是要从加强管理,提高公司自身的管理水平着手。加强员工就业、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定期培训,规范员工操作意识。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如:岗位职责、操作流程手册、考核办法、信息传递制度、台帐登记制度、项目评审的流程、稽核流程、风险评估、现场管理流程等等。对于总量控制的质押物一定要对其库存货物进出动态及日消耗量进行全面的监控,做好交接记录工作、所有涉及到单据、清单妥善保存,以免责任不清。建立监管巡视制度,加强考核,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每日录入应及时并一人录一人审,有问题及时上报。如:ZCNJ就自行设计了动产操作的信息管理系统,核实查询使用的查询系统以便汇总。还可以增加包括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化考核系统,如在动产质押部门下可以增列:监管人员考核操作系统、信息录入员操作考核信息系统等针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相应的考核指标系统,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工作情况进行统计以便进行月考核、季度考核和年终考核也便于部门领导对部门员工工作情况进行掌握。

对于库外或者异地监管的点,要求至少派遣两名或两名以上监管人员同时进行监管,并且监管小组成员进行轮岗制度,以免在一个监管地区时间过长。设立多级巡查监管机制对监管人员日常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所有库内及库外监管人员的岗位职责所要求的工作内容,如是否在岗;交接班是否有明确清楚的交接记录;所有记录是否按规定要求进行填写;账务登记是否准确、及时、规范;核对账务与质押物情况是否相符;是否按要求进行每日每周盘点等等。对于监管人员是否在岗在位,可以进行定时和不定时两种检查方法,定时的可以规定每天分上午、下午甚至晚上几轮,每轮几次对异地监管人员进行电话或视频查访并由专人进行记录统计,有条件的也可以进行不定时的直飞抽查,不提前通知,直接到监管地进行监管情况的检查了解,并做好检查的记录统计工作。

当然在监管操作开始的阶段,可以从项目模式情况是否有经验资质、质物验收方法、监管区域情况(分库内、库外监管)、库外标识悬挂情况、是否承诺回购、是否成品与原材料同时质押、监管点硬件设备、监管人员业务能力、监管人员到岗情况(定时、抽查)、出质人是否强行出货、出质人是否存在非正常停工限产、现场是否存在多家债权人抢货、近一个月内物品品质变化情况、质权人是否现场核查库存情况、监管人员信息系统操作能力是否有其他监管商进驻等方面

进行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来对该项目的监管操作进行风险评估,如果风险值达到或高于公司的要求,要对该项目的监管地点的选择、监管过程中的操作控制、监管人员的监管工作情况重点进行考核管理以避免风险的发生。

第2篇

摘 要:新农村建设机制下,金融行业为农业经济提供诸多融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项目运营遇到的资金供应问题。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农业资金供应链依旧存在风险隐患,“信用缺失”是引发资金供应链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构建良好的融资市场环境,保障农业项目投资活动有序进行,应做好资金供应链风险防控措施。本文分析了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总结农业资金供应链风险发生成因,提出金融信用机制建设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农业 资金链 风险 信用机制

新时期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给予扶持政策,通过税收调整、技术指导、产品营销等策略帮助农村加快经济建设。农业项目开发与生产需投入大量资金,承包企业在经营期间面临着较大的资金供应风险,一旦资金供应链中断则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农业投资项目建设的有序进行。实践证明,信用机制缺失是资金供应链风险发生的一大因素,由于贷款企业或个人信用缺失而阻碍了农业项目运作,必须强化金融信用机制建设力度。

一、资金供应链风险

经济学理论是一切经济活动指导,从学术理论探讨资金供应链风险具有客观性特点,能够为企业经营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方向。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正处于优化改革时期,市场环境对经济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一旦经济决策失误则会引起各种损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环境尚未稳固,企业在经营期间要承担不可预知的风险隐患,资金供应链风险是普遍存在的风险问题。

1、资金链。资金链是指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循环资金链条,本质上是围绕资金设置的运转供应体系,满足了各行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资源。当前,资金链主要是“现金-资产-现金”的循环,是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过程,企业就必须保持资金链良性循环,才能构建更加稳定的经营管理模式。随着国民经济产业优化升级,资金链对行业经营与发展具有广泛作用,可从根本上维持一个产业、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的稳定运行。

2、供应链风险。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的不及时而导致货物和服务质量的降低”,比较认可的定义方式,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大类。有学者指出,内生风险产生于道德风险、信息扭曲和个体理性,而外生风险主要来源于政治、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供应链风险是市场环境多变性的产物,往往增加了企业经营防范难度,不利于资金、设备、技术等要素的持续供应,发生风险必然阻碍行业经营。

二、农业资金供应链风险成因

资金是农业项目开发与实施的基本保障,维持资金持续运转是不可缺少的。为了保持农业项目资金链稳定运转,金融机构与企业建立了信贷合作关系,向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而企业定期向金融机构偿还利息,两者之间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农业资金供应链存在信用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资金供应链运转不畅,资金供应量不足或供应不及时。从目前情况分析,农业项目经营常常遇到资金供应链风险,主要原因:

1、内在风险

(1)道德因素。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供应链合约的一方从另一方那里得到剩余的收益,导致合作协议失效,引起了供应链风险。道德是衡量个人素质的尺度标准,也是体现企业经营文化的基本表现,一旦道德尺度缺失则必然引发信用危机,破坏了农业生产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风险发生相对普遍。

(2)信息因素。信息传递延迟将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沟通不充分,对产品的生产以及客户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现分歧,无法满足农业市场客户的实际需求。例如,农产品加工生产方案中,对市场行情不够深入了解,盲目开发与生产新产品,导致农产品囤积量增加,产品滞销等问题,资金链供应中断。

(3)文化因素。企业文化差异是引发风险的一大因素,企业在经营理念、文化制度、员工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供应链模式呈现混乱状态。农业是传统经济产业构成,与现代新兴行业相比存在差异性,若不能及时转变经营观念及管理思维,农业生产或销售活动受阻,资金收支失衡而引起风险。

2、外在风险

(1)政策因素。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农业资金供应链风险大增。国家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国家政策变动意味着市场环境变化,农业经营业会出现大范围转变,风险发生率更高。例如,农业税收政策调整等,资金需求量大增,供应链负荷超标。

(2)市场因素。供应链的运作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竞争的激化,大大增强了消费者需求的不可预知性,农业资金供应链风险越来越高。比如,经济全球化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本土农产品与进口产品相互竞争,农业项目营运模式混乱,造成资金供应链预测结果失效,很容易增加整个供应链的经营风险。

(3)自然因素。自然环境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灾害引起农业资金链风险也是必然的,这是一种不可预知、不可避免的供应链风险。农业种植是创造收益的主要来源,自然环境对种植作物具有广泛影响,主要表现在地震、火灾、政治的动荡、意外的战争等等,都会引起非常规性的破坏,使供应链中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受阻或中断。

三、农业金融信用机制建设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趋势(如表1)。针对农业资金供应链风险,必须健全我国金融信用机制改革力度,重点解决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缺失问题,完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建设对策。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金融信用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一环,自然也需要运用道德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来建立和完善。笔者认为,农业金融信用机制建设对策:

1、法律方面。加强信用记录、征集、调查、评价、中介等管理,构建符合农业资金供应需求的金融信用法律体系。建立对失信企业、个人的惩罚机制,是金融信用体系链条中关键的一环。应尽快建立一整套失信惩罚制度。道德缺失是引起供应链风险的主观因素,无论是企业或个人,向银行借贷资金都必须遵循道德准则。对于一些无法管制的道德行为,可以通过法律措施解决资金供应问题,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制性保障。例如,企业长期故意拖欠银行借款,银行可向人民法院起诉,利用法律武器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2、筛选对象。要根据不同的区域信用环境、管贷水平、竞争程度、企业素质等情况遴选一批优良客户发放信用贷款,增强优良客户与银行的粘合力,促进信贷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当前,我国大力扶持农业项目开发工程,从事农业生产或营销企业数量大增,银行要严格筛选借贷对象,以免合作对象信用缺失引起的风险。一般来说,银行要慎重审核贷款方的详细情况,审查企业经营与盈利水平,个人的借贷信用指数,确定符合资金借贷信用机制标准,才能将资金发放给对方使用。

3、加强预警。信用贷款对贷后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在传统贷款管理基础上,创新一种适合信用放款的贷后管理模式。坚持做到每季检查和调查,密切关注风险点,如行业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等,同时,掌握重点贷款企业的现金流,以掌控风险。对于政策性、市场性、自然性等不可预知的风险,农业资金供应链必须从多个方面强化预警力度,提前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进行管理。例如,企业借贷资金期间,要时刻关注内部财务运营机制,调整资金收支预算方案,详细规划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方向。

4、严格授权。发放信用贷款应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对区域信用环境好、信贷管理严格、客户经理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历年信贷资产质量优异的分支机构和客户经理授予一定的权限。同时建立风险责任追究制,加强约束。我国农业资金借贷市场广阔,大量企业经营需要借贷资金作为运营支撑,这就形成了信贷服务行业,严格信贷机构授权审核,也是降低资金链供应风险的有效方式。银行授权某个信贷结构业务权之前,要详细考察信贷机构是否符合信用机制建设要求,再将信贷权授予服务机构运营。

5、政府调控。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建设,继续坚决打击逃避银行债务和恶意拖欠银行本息行为,调动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难的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政府需加大对农业项目投资的宏观指导力度,构建符合农业经济需求的资金供应链模式。“信用机制”是企业筹集资金必须遵循的准则,按照合同约定定期偿还本息,既方便了银行资金回笼与处理,也维持了企业资金供应链运转流程,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农业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结论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经济给予多方面政策支持,结合新农村建设方针提出多元化改革对策。大力发展农业项目是第一步,国家及地方政府鼓励企业或个人参与农业项目投资,带动地方农业经济收益增长。本次研究认为,道德缺失、信息失效、文化差异等是供应链风险的内在因素,政策变动、市场环境、自然灾害是供应链风险的外在因素。针对农业资金供应链风险,企业与金融机构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深入分析资金供应链风险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信用机制建设方案,解决传统资金供应模式存在的不足,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信用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林飞,闫景民,史运昌.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消解信息不对称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0(11)

[2]王冬春,李毅学,冯耕中.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2)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创新 问题 措施

近日,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明确表示鼓励商业银行、商业保理机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目前,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多方主体共同打造了金融服务生态圈,中小企业成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受惠主体。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实质就是“信息经济+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互联网+”、普惠金融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本质在于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加速信息共享,优化产业链条,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环境下其零距离、低成本、参与的民主性和自由度等特点,决定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是以一种“低成本、便捷性”的信贷模式来实现金融末端的普惠,是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是对传统金融机构借贷作用的有益补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具有信息化与虚拟化、高效性与经济性、网络化与一体化等鲜明特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信息化条件下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推进载体,可以破解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脱节的难题,特别是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发挥巨大作用,实现产业供应链整体运转效率及竞争力的提高,将成为金融业创新的新蓝海和制高点。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

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节约、连接一切的特点,改造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体现了“架构拓展、互联互通、上下一体、风险可控、在线实时、按需融通、资金高效、合作共赢、创新变革”的金融服务新特征。主要有:

(一)平台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颠覆了过往以融资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不再以银行为主导、摒弃传统的核心巨头企业概念,转为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是依托一站式服务平台、将每一个企业和客户作为中心、专注中小企业自身交易过程监控的平台化模式。该模式将过去围绕核心大企业的“1+N”模式,拓展为“N+1+N”模式。两边的“N”分别代表供应链上下游各个主体,中间的“1”即为综合平台,其实质是让供应链上的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商务活动,使之更方便快捷的对接到上下游企业和消费者。

(二)生态圈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更多依赖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和共存共赢。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网络化、精准化、数据化三个方面,以在线互联、风险控制、产融结合的形式,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将打造一个更富有市场力的实体产业链生态环境,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传统电子商务仅通过压缩供应链环节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四流合一使得平台的盈利方式从撮合交易扩展到提供物流、融资等更深层次服务,通过提升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效率实现了增量的收益。

(三)产业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成为目前与产业发展结合最密切的金融形态。在“互联网+”理念下,在线供应链金融不止是线下到线上的延伸,还是一种突破性的转变。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向上游产业延伸与生产系统集成,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与仓储物流及终端管理系统集成,充分实践产融结合,使得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信息贯穿起来,让供应链金融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通过产融结合,金融机构可以整合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然后充分运用到供应链中,为生产企业、贸易商和终端用户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相对单一,但是实际上在大宗商品领域,如煤炭和农产品这两种不同的产业供应链实际上是很不同的,其对金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四)大数据金融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共享客户的采购、销售、物流和财务信息,使用云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可以对行业特点和用户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通过数据整合和应用,对用户进行精准定位和主动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大数据风控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将融资平台与网上交易、物流等有机结合,可以通过积累用户数据,增强金融风控能力。基于大数据技术,银行可以对供应链基础上的风控模式进行优化,建立起一套更加稳健的风控体系,充分保证资金安全和交易安全。

(五)客户体验更好

传统供应链的下真正的借款人在供应链方面没有话语权,在金融上也没有话语权;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上,上下游是一个平等的地位,客户在网上贷款不需要见银行,只需要根据业务规则发出申请就可以了,完全是可预期,可实时操作,金融与供应链将更加平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办理供应链融资服务,全程无纸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融资办理速度,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办理融资服务的体验效果。

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已初具成效,但是这一金融模式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互联网金融的交易量所占比重较小,还未得到全面普及;当前国内的信用体系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金融市场尚未规范;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各部门普遍缺乏风险意识,风险隐患依旧存在;全国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尚未完全建立,使得服务链条延伸受阻。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必须解决信用和风险问题。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开始陆续暴露:有些人带着不良目的恶意诈骗、卷款跑路;也有人由于技术、专业能力和资本的不足,造成经营困难从而卷款跑路。这些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给社会稳定带来诸多问题。虽然仍有审慎经营、恪尽职守的信誉平台,但是宏观背景和行业变化产生的巨大市场风险,让相对弱小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难以持续抵抗。因此,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规范其潜在风险。

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措施

进一步完善供应链金融体系,突破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仍然任重道远。

(一)宏观层面:完善监管、法规、政策支持

1.完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其一,市场准入监管: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的设立进行审批,从企业运营资金、系统安全技术上严格把关。其二,市场运作过程的事中监管: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日常监督、流动性监管。其三,市场退出的事后监管。最后,组建行业协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自律比政府监管会更为灵活,效果更明显。

2.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互联网环境下供应链金融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对其组织形式、准入资格、经营模式、风险防范、监督管理和处罚措施等进行规范。加快技术部门规则和国家标准的制定。

3.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对支撑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平台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扶持:此类企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对传统行业的规则和需求有深入了解,但此类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尚不能有效起到支撑产业转型和升级的作用。国家应该积极引导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如减免税收、倡导银行利率市场化等,以此来扶持一些管理规范、发展预期较好的企业,使之能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行业内的核心企业。

(二)微观层面

1.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型业务,银行现有管理方式实现变革与创新,打破原有信贷业务的风控运营模式和制度限制,积极建立互联网模式下新的交易监控和风险管理体系。

2.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应做好信息技术支持平台的升级工作,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紧跟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推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实时处理效率,使供应链金融发挥出最大效益。加大投入自主研发互联网系统,完善企业本身的风控管理体系、技术安全体系。企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自身的投资行为;通过建立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管理团队,可以有效地规范操作流程与加强风险管控,使供应链金融服务更安全、可靠。

3.一定要重视大数据,但不可只凭大数据。电商平台所掌握的大数据确实可以控制一定的风险,但并不意味着风险完全可控。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基础数据的取得,十分不易。真实的交易额、吞吐量、货运量、仓储设施、投资额、销售额都可能有水分,因此在办理供应链融资线上化业务时,仍需要通过对增值税发票的核查,物流运转过程中的核库、应收账款的买方确认等手段,来确保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李珩迪.“互联网+”助力供应链金融转型升级[N].中国黄金报,2015年4月21日.

[2]王均金.加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N].现代物流报,2015年3月17日.

[3]唐志宏.互联网创新催熟在线供应链金融“苹果”[N].人民邮电,2014年6月16日.

[4]史佳乐.在线供应链金融呈现四大发展趋势[J].中国银行业,2014(11).

第4篇

关键词:铁路;企业供应链;金融战略;举措

1供应链金融的理论与实践

1.1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供应链金融(SCF—SupplyChainFinance),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其客户提供融资结算等理财服务,同时向供应链上游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贷款,向下游分销商提供预付账款、存货贷款的一种金融创新业务,是一种面向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系统性融资安排。它与传统信贷方式最大的区别,是利用核心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信能力,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解决这些企业的抵押、担保、融资难题,从而保证供应链整体环节的顺利进行。供应链金融将供应链管理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紧密结合并实现三流合一,其中信息流与资金流的有效联系,为供应链所有环节的物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带来更多新的交易机会,使得供应链中资金流机制的完善要求愈发严格。

1.2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金融机构按照企业担保方式的不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将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性融资分为应收、预付和存货3大类。1.2.1应收账款融资。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确保贷款的支付承诺后,供应链上游供应商凭借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凭证获取银行贷款的一种融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供应链上游供应商是具有融资需求的债权企业,而核心企业则是债务企业,一旦上游中小企业向银行的融资出现问题,核心企业因具有反担保职责要承担所有的损失。应收账款融资使得上游中小企业能通过核心企业的资信能力获得银行短期贷款,解决了中小企业短期融资问题,有助于中小型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供应链持续有效的运转。1.2.2预付类:保兑仓融资。大多数情况下,购货商在支付货款之后一段时期内不能接受货物,但实际上已拥有这批货物的未来货权。未来货权融资,又称为保兑仓融资,是指供应链下游购货商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用于支付上游核心供应商未发出的货物款项,同时供应商要将提货权交付给金融机构并承诺将未来因购货商营销不利而未提取的货物进行回购一种融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当上游核心供应商将仓单抵押至银行后,购货商可以从仓库中分次提取货物并在以后用未来的销售收入分期偿还银行贷款。保兑仓融资是一种套期保值的金融业务,极易被用于大宗货物的市场投机。通常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会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货物进行检查监管,防止上下游企业合谋的虚假交易等风险。1.2.3存货类:融通仓融资。是指企业的货物在经过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评审之后,企业可以通过抵押货物向银行进行贷款的一种业务途径。在这种模式中,抵押货物贬值问题是金融机构着重考虑的业务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收到企业融通仓融资申请时会严谨审查该企业库存的稳定程度,长期交易的客户资源以及整体供应链的综合运作情况等,并以此决定是否授信。与保兑仓融资模式类似的是,因金融机构不能对抵押货物进行较准确的市场资产价值评估和物流监管,通常也要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一般情形下,金融机构会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输规模,授予其一定的授信额度,由物流企业直接负责融资企业的贷款事项。这样不仅提高了供应链产销运作效率,金融机构还转移了自身的授信风险,简化了流程手续,降低了管理成本。1.2.4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综合应用。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融通仓融资是供应链金融中十分有代表性的3种融资模式,适用于不同条件下的融资,但现实情况中的整体供应链金融运作其实是多种融资模式的结合应用。例如,起初的存货融资要求以现金赎取抵押货物,但如果企业的赎取保证金不足,银行可以考虑企业以应收账款适当比例地赎取货物。因此,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服务于供应链各环节企业之间的综合融资业务。

1.3供应链金融实践

1.3.1宏观发展概述。2004年我国物流创新大会推选出的未来物流行业四大创新领域和十大创新模式中,“物流与资金流整合的商机”位居四大创新领域之首,而“库存商品抵押融资模式”、“物资银行运作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分别位居十大创新模式的第一位、第三位和第四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过得益于应收账款、商业票据、融资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近些年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拓展较为显著。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元。1.3.2金融机构实践。深圳发展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进行了较早的尝试,于2001年就推出了“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融资业务,是我国首家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之后该行又推出“1+N”供应链营销模式,并于2005年先后与国内中远、中储、中外运3家国内物流巨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只经历了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有数百家企业从这项战略合作中得到了融资便利。据统计,仅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这种供应链金融模式为其创造了2500亿元的授信额度,贡献了约25%的业务利润,而不良贷款仅有0.57%。1.3.3铁路企业供应链金融探索。2011年8月,中铁现代物流科技有限公司与深圳发展银行达成合作意向,实现了深圳发展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与中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正式对接上线,代表着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系统与物流监管系统实时数据交换时代的到来,首次实现了供应链金融实时化。双方系统的对接,由于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准确性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避免了部分繁琐环节的影响,将中铁现代物流的成本下降近一半。

2铁路企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

2.1机会分析

2.1.1铁路加快多元化经营发展步伐。2011年,原铁道部《关于推进铁路多元化经营的意见》提出,铁路应在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以转变铁路发展方向,拓展铁路服务业务,提升铁路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快铁路物流发展,统筹规划物流多元化格局,实现装卸、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一条龙式的服务。2.1.2金融市场体系逐渐改善。2011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希望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力度,增强流通业与金融业之间的互动合作。目前良好的政策环境为铁路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创造了条件。同时,“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指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对铁路而言,应按照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念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链条,构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2.1.3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十几年的发展,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环境逐渐完善。例如,2007年正式实施的《物权法》,2014年颁布的《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规范》以及两个行业标准《动产质押监管服务规范》《质押监管企业评估指标》,为指导供应链金融依法、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2威胁分析

2.2.1其他大型物流供应商实力强大。目前国内发展势头强劲的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以及中邮速递物流等大型国有运输企业,凭借其过硬的客户资源、硬件网络、服务质量等已成功进军供应链金融领域。与此同时,国外联合包裹速递服务公司(UPS)、敦豪航空货运公司(DHL)等物流企业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大量资金的支持,专业的人才队伍也正在强势开发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国内和国外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给我国铁路企业在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冲击。铁路企业若想在当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务必积极开拓供应链管理的一条龙式服务,以此提升铁路企业综合实力。2.2.2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高风险。“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风险防范研究,可见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带来高收益的同时,必然伴随着高风险。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涉及企业较多,资金数额较大,操作难度系数较高,专业高管人员缺乏,相关环节的具体法律法规仍不健全,都会造成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高风险。而铁路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目的本是做好资产的增值保值业务,降低企业管理成本,赚取更大的利润,因而防范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高风险已是铁路企业的首要难题。

2.3优势分析

2.3.1货源结构符合供应链金融目标产品要求。煤炭、钢铁、有色金属、铁矿石、水泥等矿建材料、石油以及粮食等一直是铁路的大宗货源,近十年来货源运量占铁路总货运量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近乎达到90%,而这些货源结构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属意的目标产品。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铁路总货运量中,钢铁、有色金属运量占比在7%左右,石油运量占比在4%左右,占比较高的煤炭、钢铁、石油等都是供应链金融的目标产品。铁路大宗货源结构为其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赋予了很大的优势。2.3.2客户资源结构符合供应链金融企业要求。货运组织改革后,铁路企业一直致力于仓储、包装、加工、装卸配送等基础的一条龙物流服务,这些基础业务的一致性使得铁路企业在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上更具优势。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业务往来,铁路企业拥有了大量固定的优质客户资源,并掌握了真实的、一手的客户信息。这些内部信息为铁路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奠定了基础的同时,也帮助了与铁路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融资企业进行前期筛选、监控评估等工作。2.3.3具有较高的品牌可信度。品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品牌竞争已是占领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铁路较之其他运输方式,具有运量大、运费低、节能环保、安全系数高等优点,是一种不可取代的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与许多厂家在长期合作中,尤其是大宗货物的交易中形成稳定紧密的联系,具有较高品牌信赖度。铁路国有企业的身份,使其容易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意向。2.3.4铁路的物流网络优势。截止201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1万km,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9万km。在货运方面,铁路可凭借其遍布全国的铁路运输网络、货物站点、大型库房将全国各个物流子系统有效地联系融合在一起。除了以上强大的硬件网络,铁路拥有更重要的信息网络优势。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电子平台,为客户与铁路企业的沟通与反馈提供了渠道,同时为铁路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给予了强劲的信息网络支撑。

2.4劣势分析

2.4.1铁路增值服务薄弱。大多数铁路企业服务功能单一。在货运方面,仍有很多铁路企业停留在“站到站”干线运输,缺乏向两端的拓展延伸服务;在仓储方面,铁路企业的仓库仅仅是储存货物,收取廉价的储存费。又因为体制机制各方面的限制,货运物流铁路企业主要以站段进行区域划分,在利益分配、资源整合等方面没有进行较好的配合,导致这些部门的实力、规模仍较弱,使得铁路企业不能像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等那样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和支持。2.4.2铁路企业缺乏供应链金融专业从业人员。截止2015年底,我国铁路从业人员已有204.56万人。尽管从业人员队伍庞大,但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从业人员较少,基本都是从运输主业调配,真正既精通货物运输又了解供应链运作与金融的专业高管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劣势。2.4.3设施设备陈旧,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我国铁路企业的基础设施仍过于简易、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低,企业信息化程度相对滞后。在供应链整体服务过程中,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的整合性能较低,效率不高,不能及时了解并反馈供应链运作整体情况,同时也不能完全掌握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动态。2.4.4铁路体制机制受到羁绊。铁路政企分开,为铁路适应市场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前提,但由于政府之前的扶持,使得铁路市场竞争能力较弱,仍受到体制机制的诸多限制。例如,铁路企业仍带有卖方市场的观点服务客户,对供应链金融运作的市场发展深入了解不够,在与竞争对手的对抗关系以及合作互动方面的协调程度不高。再有,铁路企业仍受到计划经济因素的影响,因而其组织模式与运营结构仍需一定程度的改进与创新,很多程序如车皮的审批、行车的调度等,需要很多部门的协调,因而建设有序高效的供应链运作网络迫在眉睫。

3从战略高度重视铁路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探索

3.1铁路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战略意义

3.1.1有助于铁路企业形成稳定的客户关系。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逐渐转向跨界限的整合,使客户关系的维护与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铁路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现代物流服务,支持专业金融运作,使得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3.1.2为铁路企业拓展利润空间。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成为铁路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如通过开展融资业务获取利差收入,开展结算业务获取手续费收入,开展质押物资监管、价值评估、货物处置获取相应收入等。由于铁路具备供应链金融所需的基本条件,如仓库、信息系统、物流全程监控、人员等,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提高铁路企业的资产利用率,减少资产闲置,发掘新的利润源。3.1.3降低铁路企业经营风险。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创新性融合不仅可以减少客户交易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成为物流企业重要的业务模式。由于商品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区域承销商等情况就是物流企业的工作对象,物流企业对于库存的型号、流动的区域,可以通过库存和配送管理做到了如指掌。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因为有存货和单据作为质押,物流企业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3.1.4培育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供应链中的合作将会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为企业融资引进新渠道。供应链金融能够为供应链带来较低的生产成本和高效的供货速度,在提高整个供应链流程管理有效性的同时,降低了融资成本,加快供应链整体的资金周转率,也为资金流转和无缝连接提供了全新的运作机制与方法,以真正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的多流合一。

3.2铁路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战略矩阵

可构建铁路企业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开拓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战略矩阵。3.2.1SO战略:主动开拓型战略。铁路企业迫切向现代物流转型的愿景,以及政府对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已成为铁路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强大动力。在当前大好形势下,铁路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强化自身品牌可信度、运输网络以及信息网络的优势,在外在宏观市场政策,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的情形下,维持并增强已有的货源和客源结构。可首选大宗货物为供应链金融的目标产品,目前稳定的客户资源为供应链管理的合作伙伴,积极开拓市场,开展相关业务。与此同时,铁路企业应以自身强硬的实力,雄厚的资金,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树立铁路供应链金融品牌,以此来维持并不断提升自身优势。3.2.2WO战略:创新发展型战略。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供应链金融带给铁路企业的发展契机,并积极为此创造条件。铁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铁路内部设备配置、管理制度、信息化程度,都需按现代大型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进行较大规模的建设、改革与提升,从而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铁路供应链金融管理制度,并对先行先试的铁路企业进行税收减免、财政支持的大幅优惠支持。同时,必须配备相关专业的高管与基层人员。3.2.3ST战略:差异化战略。铁路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应从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出发,为客户提供铁路特色的优质产品与服务,满意其个性化需求,从而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营造自身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潜在的高风险必须是铁路企业着重预防的,只有不断细化岗位职责,将供应链金融运作体系标准化、规范化才能降低可控风险。3.2.4WT战略:资源整合战略。优化并整合铁路内部资源,深化铁路企业内部改革,注重防控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高风险,适当实时地开展铁路供应链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向文,冯茹梅.物流与供应链金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曾小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12,1.

3曹玉敏.供应链风险管理评估及应对措施[J].商业现代化,2012,11.

4委之佐.浅议质押监管业务评审中的风险管控[J].邮政研究,2013,3.

5陈常金.浅谈铁路物流企业发展金融的思路[J].企业发展,2011,7.

6李金龙等.供应链金融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社,2011.

第5篇

集中规模招标实施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公司各类规章制度逐步完善,精益化采购水平不断提升。随着总部物力集约化管理的推进和深化,物资采购集中度越来越高,采购中也逐渐呈现出风险集中化和矛盾尖锐化趋势,且在具体的招标采购过程中缺乏规范化的内控流程标准作为指导,不可避免地存在潜在风险。因此,如何建设科学完善的采购风险防控机制,消除管理盲区、流程漏洞和薄弱环节,最大程度地降低招标采购过程中的风险,同时提高采购质量,实现物力集约化管理风险的“可控、在控、能控”,确保后期电网建设和运行维护工作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2招标采购现状及风险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2.1物资招标采购业务流程

公司结合业务实际,对物资采购全流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包括开标前、开标、评标、定标及资料归档。其中开标前环节包括任务接收、招标准备、公告、标前澄清、开标准备等工作;开标阶段主要完成开标准备、开标以及评标准备等工作;评标环节主要完成评标准备、初评、详评工作;定标环节主要完成定标、中标通知以及归档等工作。

2.2风险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公司经过多年的物资集约化管理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比较顺畅的招标业务流程和管理标准,显示了统一和集中规模采购的优势,但是与国网公司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目标还有差距。采购管理中仍存在部分薄弱环节和问题,需要我们从防范风险和抵御风险的角度认真对待,给予足够重视。

2.2.1物资采购全流程风险点有待进一步梳理

物资招标采购全流程包括了发标、接标、开标、评标、定标、归档等各环节,各环节下又包括多个工作任务,且涉及不同的业务人员、表单、信息系统等。繁杂的业务流程可能滋生各环节潜在的管理、效率等风险,导致物资招标采购管理效率、效益的降低。

2.2.2物资招标采购数据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依托各种信息系统、工具在招标采购实践中也积累了大量历史数据,采购数据管理水平的不足不但导致了招投标数据泄露、丢失等信息安全风险,还因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分散在各系统、各环节中,造成不同系统中的信息不匹配、数据来源混乱等管理风险,统筹管理难度大大提升。

2.2.3供应商培训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供应商的规范化投标、廉洁责任、风险防控等意识普遍不强,且缺乏系统的培训,部分供应商因重视程度或者理解问题,导致在没有掌握招标文件细节和要求的前提下按流程投标,结果不能充分响应招标文件,投标书不合要求而造成流标、废标,降低了物资采购的质量和效率。

3风险防控措施研究

电网采购活动风险防控工作涉及面广,易发风险部位和主要风险点随时与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管理程度和员工素质等方面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文中重点对风险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从强化组织保障,提升技术手段,加强人员培训三方面提出控制措施建议,进行有效防控。

3.1建立科学合理的采购管理风险组织体系

3.1.1建立采购风险防控组织架构

按照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原则,成立层级简化、链条清晰的统一组织架构。建立由公司总经理任组长,分管采购工作副总经理任常务副组长,物资部、项目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及监察、法律等部门组成的采购工作委员会;建立由监察、法律部门给予监督和法律保障的招标现场监督组,组织现场所有人员签订保密及廉洁自律承诺书;建立由物资部为唯一归口采购部门,相关部门(或单位)协同配合,内部物资督察员全程参与各环节监督,所有岗位定期轮换或转岗制度。

3.1.2建立配套的采购风险防控机制

随着集中采购机制建设不断深化,集约程度的不断扩大,物资招标流程也会相应地调整完善相关细节,产生新的风险点,因此,建立配套的风险防控机制,定期辨别、评估、防控业务风险点至关重要。配套的风险防控机制以业务流程为主线,要求业务人员对涵盖发标、开标、评标、授标、定标、资料归档等各环节、全流程的物资招标采购整体业务进行定期梳理,对流程的任务及动作进行分解,明确涉及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要点、时间节点及涉及表单,寻求、辨识对各环节的新风险点,进行风险分类、评估,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规范业务操作程序。

3.2绘制主数据图谱

通过梳理主数据来源,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分析数据间的内在联系,用图形化方式绘制主数据图谱,便于直观分析现有分散存储数据存在的问题,同时后期新增或改造系统时,直接定位并读取原始主数据,从而在数据修改、更新与扩充时保证数据的独立性、可靠性、安全性与完整性,减少了数据冗余,可以大大提高物资招标采购数据的管理效率,有效规避数据与信息安全风险。

3.2.1主数据梳理

基于大数据思想,以提升数据管理效率为目标,业务流程为主线,全过程中涉及的流程、表单、信息系统为对象,梳理包括发标、接标、开标、评标、授标、定标、归档等环节的招标采购过程中分散存储于各系统中相关表单的字段数据,并通过分析每个字段的来源、业务阶段、系统名称、模块名称、别名等信息,为绘制招标采购主数据图谱,为搭建招标采购主数据库奠定基础。

3.2.2主数据图谱工具

在采购全过程主数据梳理的基础上,研究字段数据的来源、分布以及走向等关键信息的展现方式,利用MFC工具绘制动态的物资采购主数据图谱。通过主数据图谱工具,清晰展现了某一字段的数据来源、走向等全部信息或某个系统中的整体数据分布,为以后信息系统、工具的开发与对接,招标采购主数据库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3开展供应商培训

随着电子化单轨制在公司系统内的不断推广,电子投标文件取代纸质投标文件已是大势所趋。由于电子投标文件在编制、投递等方面都与纸质投标文件存在较大差异,考虑到供应商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故对供应商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以期提高电子投标文件的编制、上传效率。

3.3.1培训材料的编制

目前,公司尚处于电子化单轨制三步曲的第一步———技术商务文件非结构化上传阶段,初步实现了有纸模式向无纸模式的过渡。在电子投标文件形式的选取上,公司结合业务开展实际需求和系统建设现状,以双层PDF法为蓝本,编制了针对性的双层PDF投标文件编制说明,并选取部分供应商模拟实施投标文件的编制和上传。基于多次模拟操作的实践经验和对供应商反馈意见的合理采纳,公司不断完善编制说明,并以此为基础,制作、推广规范的双层PDF编制教学视频,不断提高供应商的电子投标文件的编制水准。

3.3.2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

从业务创新平稳性和衔接通畅性上考虑,公司电子化单轨制的实现会是一个漫长的、由非结构化模式逐步向结构化模式过渡的过程。相应地,供应商的培训工作也会随着电子化单轨制工作的推进而不断深入。在公司的电子化单轨制三步曲设想中,投标文件的形式经历了传统纸质标书———双层PDF电子标书———投标人投标响应表+支撑证明文件的转变,在电子化单轨制的最高阶段,投标人甚至无需再提交任何形式的投标文件。可以看出,在电子化单轨制的不同阶段,投标文件的编制、投递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持续、深入地开展供应商培训工作,是继续推进电子化单轨制建设。完善招标采购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前提。

4结束语

文章基于公司招标采购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以“流程化、规范化、信息化”的思想理念为依据,针对招标采购的组织体系、信息化提升、供应商培训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优化措施建议。从而为公司如何通过加强招标采购管理,实现集团化运作、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满足电网建设改造和生产经营需要的目标,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实现了集中规模招标的有序推进,保证了招标采购过程规范高效,有效降低了招标采购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作者:周若璇 汪亦星 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

参考文献:

[1]高正平,任梦华.基于供应链的电网物资集中招标采购管理[J].物流技术,2005(09):142-144.

第6篇

【关键词】物流金融,发展模式,潜在风险,对策,液体石化产品

一、前言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开创金融改革发展新局面;主要目标之一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支持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进一步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安全网制度基本建立。指导思想和目标均强调了要加强金融与实体的合作,控制金融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然而融资难题一直困扰着其发展。积极发展有针对性的创新金融产品, 促进其快速成长, 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物流与金融的业务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而目前国内物流金融发展的比较晚,现实中物流金融的发展与理论研究脱节,且研究主要集中在结算方式、融资模式方面,基本上是定性研究,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金融环节的不畅通、信用体制问题使物流企业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物流企业为了能够争取到货源,往往接受借贷企业提出的许多简化的操作流程给自身带来很大的风险,金融机构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国内对于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的研究还很不充足。

本文基于液体石化产品行业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研究物流金融业务中各方面的风险,弥补国内外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理论研究的不足,提出应对风险的策略。

二、物流金融的发展模式

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和金融业因各自发展的需要而相互融合的产物,从广义上讲它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工具,对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

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业务模式多种多样,包括物流企业授信金融模式和物流仓储金融模式两种情况。

(一)物流企业自营模式。物流企业授信金融是指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及信用程度,向其进行一定信用额度的发放,物流企业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中小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物流企业直接发行、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金融机构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该模式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减少原先质押贷款中繁琐的环节;也有利于保证放款企业对质押贷款的监控能力,更加灵活地开展质押贷款服务,优化其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降低贷款风险。

(二)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模式。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液体石化产品行业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现实中也常常称为存货质押融资,是指借方企业,将其拥有的动产(如液体石化产品)作为担保,向资金提供方(如银行)出质,同时,将质押物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动产资格的物流企业(仓储公司)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是物流企业与银行共同参与下的动产质押业务。

例如某借贷企业(如信德贸易公司)需要向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贷款8,000万元,信德贸易公司在某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恒源仓储公司)存有液体石化产品混合芳烃10,000吨。由信德贸易公司、工商银行和恒源仓储公司共同签订《动产质押三方监管协议》,协议规定信德贸易公司同意将上述货物质押给工商银行,由工商银行向信德贸易公司发放贷款,由恒源仓储公司向工商银行出具《动产质押专用仓单》,并在储存该批货物相应的储罐上作好标记,并在内部管理系统登记该批货权属工商银行所有,信德贸易公司将分批或一次性向工商银行偿还贷款,恒源仓储公司必须凭工商银行出具的《部分解除质押通知书》或《全部解除质押通知书》放货,直到贷款还清,利息、手续费全部结清,货物发毕时止。

三、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潜在的风险

以金融机构(银行)为风险承担主体,将风险分为三大类:

(一)借贷企业资信风险,包括质押物、借贷企业财务状况、信誉状况和借贷企业成长潜力;

(二)银行操作风险,包括信息系统及技术的保障、人员专业素质;

(三)物流企业监管风险,包括经营实力和技术实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风险防控措施与建议全面的风险分析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价、管理计划、应对计划、风险控制及风险控制效果评价等步骤。

金融机构(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是防止出现不良贷款的重要保证,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有效运作,是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企业赢利能力的重要管理内容。目前物流金融业务尚缺乏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上述风险缺乏细致的分类辨别,对风险的度量缺乏科学的方法,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控制。因此,有必要对物流金融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并进行体系构建。

四、物流金融风险管理措施和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物流金融中的风险管理应当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运用多方面的风险管理措施,树立全面和辩证的风险管理观念,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既要看到机会,又要看到风险。结合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现状与基于动产(液体石化产品)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的风险分析,主要从法律政策风险、道德风险、操作监管风险、市场风险方面来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建议。

(一)法律政策风险防控。物流金融中的法律政策风险主要在于动产的所有权归属的规定。由于物流金融涉及到金融机构、借贷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三方主体,质押物的所有权在各方之间流动,可能会产生关于动产质押物的所有权的纠纷。此外,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物流金融业务中条款的规定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物流金融实施的风险。鉴于此,要想控制物流金融中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同时加强执法力度,查处在物流金融中的违法行为。

(二)道德风险防控。信用状况良好是成功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重要保障。由于金融机构业务实施重点、专业人才等方面的限制,金融机构对借贷企业的规模、信誉、经营状况等都不是很了解,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效地执行监督者的角色。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全面评估借贷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与信用状况,调查企业近年来的生产运营、金融负债以及偿还情况;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加强对自身人员的监管与培训,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物流金融方面知识的培训,制定员工工作纪律,实行多级审批,不定期对物流金融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跟踪了解,避免内部管理的不完善、操作人员内外勾结给企业带来风险。

(三)操作监管风险防控。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金融机构与借贷企业的中间人和担保人,应当具备良好的企业信用、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激励机制,实施先进的物流金融服务需要有先进的管理方法,指定专业监管人员从事物流金融业务,制定监管人员准入要求,监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学历、从业经验丰富、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制定规范的物流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等内控管理制度,包括入库和出库流程中的交叉检查、定期抽查、巡检,建立与完善应急预案;开展金融物流培训工作,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同时与金融机构(银行)加强沟通,完善信息收集渠道,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人员应及时了解客户的企业经营状况、货物销售情况等信息,及时了解质押物的市场行情;定期盘点,以减少货损货差风险;同时还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分散风险。

(四)市场风险防控。液体石化产品存在数量大、市场价格波动大、货值高的特性,液体石化产品作为质押物的市场风险仍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时需要重点考虑防范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需及时了解质押物的市场行情,通过对行业内专业人员的调查,征求专家意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参考当前市场行情来准确定位市场价格。

六、结语

总之,物流金融的快速发展将会出现越来越多新颖的模式,无论是何种模式均必须加强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把风险防范与控制提到首要的位置是金融机构(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借贷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预测,2007年第1期:49-54

[2]李海波,梁晓璐,安伟.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发展模式及风险控制.物流技术,2014年第33卷第1期(总第304期):238-241

第7篇

新时期部队物资供应链可靠性管理必须坚持“管为战”理念,以部队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为载体,全面提升部队后勤保障力和战斗力。

一、着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根据我军供应链集成需求,遵循物资供应链管理前沿理论指导,构建部队现代物资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完整的部队物资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

(一)美军经验的借鉴

美军在其《联合作战后勤保障纲要》中指出:准确的信息,对于有效地开展后勤计划工作、部队调动的协调以及持续保障作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利用地理信息(GIS)技术、全球卫星定位(GPS)技术等相关信息系统的支持,美军实现对物资需求、物资地点及物资补给流程的精准定位。特别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则是系统数据传输的有效手段的广泛使用,确保载运物资精准定位的实时性。物资供应的高度透明,为保障决策的制定、计划的安排及行动的实施提供基础性支持。

(二)大数据平台的设计与建设

一是数据库建设。建立技术标准统一的供应商数据库、仓储资源数据库、运输资源数据库、物资配发数据库、技术指标数据库等多库集成的信息系统,为物资供应链运行提供高效的信息共享环境。实现信息在获取、传递、交换、处理等各环节的共享,打通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实现整体最优动态调度。

二是“云储备”库存管理。采用“云储备”技术,达成军用物资信息资源网络化,将各个仓库储备池连接起来,形成一片式的云存储,通过应用软件结合起来协同工作,向部队提供及时、准确、经济的物资保障。

三是物联网信息集成。在单个物品上设置统一规范的EPC标签(包含物资的品种、结构、型号、范围、来源等信息),通过扫描标签将物资信息传入数据库。物资在出入库、盘点、运输、配发的过程中,使用RFID阅读器自动识读标签,采集数据的同时自动形成数据单,而后上传数据库。使整个供应链中的物资信息得到统一、准确采集与共享。

四是信息传输安全防控。部队物资供应链信息化,海量信息的相互交换、数据的不断更新,军队与地方信息的共享都会引发信息安全问题,针对数据在检索、备份、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黑客攻击、恶意介入行为导致的数据丢失、设备瘫痪等问题,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安全控制系统。

同时,运用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实现对各类在运物资的跟踪和精准定位,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三)数据信息回馈与提升

借鉴可视化信息监控技术,使部队物资供应链信息系统具备可视化监控功能,首长机关可自动获取在储、在运、在用物资信息,随时获取每条供应链上各环节所处情况,实施24小时全天候的监控管理。为后勤指挥甚至军事指挥提供决策依据。通过问题纠偏,及时调整保障计划和补给安排,实现对供应链的战略整合、组织协调、流程控制,确保物资的灵活性、可靠性。最大可能的消除部队物资供应链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既节约军费,又使信息传递更迅速、简捷、高效。

二、着力提升对部队物资供应商的管理水平

物资供应链的首要职能就是筹措物资,军用物资通常数量大、种类多,尤其在应急情况下,物资供给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供应商能否在规定时间内生产规定数质量的物资,将直接影响到整条物资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一要完善法规制度。完善供应商准入制度、评审制度、信用制度、奖惩制度等,赋予供应商正当的权利与义务,切实把供应商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范畴,使供应商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向标准化。

二要严格准入制度。对申报部队物资供应商实施严格的资质审核与谁准入谁负责的连带责任制。审核时,专设考察组对各申报商的生产实力、质量信誉、供求状况,财务状况、技术开发能力、服务态度等进行实地考查。资质审查合格的,颁发准入库证书,纳入供应商库实施标准化管理。

三要完善供应商信用制度。对供应商所提供物资的质量、履行合同情况、售后服务等状况进行综合考评后,确定供应商信用等级,并在信息网站上显示信用等级。信誉良好、质量过硬的供应商给予适当的鼓励措施,对于违规违法,信誉较低的供应商,取消其入库资格,危害部队利益的,追究法律责任。

三、着力强化部队物资供应链各环节的协同能力

物资供应链至少包括供应商、后勤系统、一线部队三要素,发挥其整体效能,必须要协调各环节的效益,根据不同的战场态势,灵活选择供应链的路径,既实现快速保障,又避免单线供应链断裂的风险。

(一)树立军地“双赢”发展理念

部队采购机构(后勤系统)与大型供应商构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信任,通过采购双方的信息交流,建立符合双方意愿的共同目标体系,降低双方成本,实现长期合作。主供应商应将在生产的各类物资数据信息及时与采购机构共享,需求部队提出的物资需求发生变化时,及时反馈给供应商,以便随时调整生产计划,满足需求部队需求。而供应商在生产前提出的质疑、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困难,采购机构也应该重视,在限期内解决供应商提出的问题。军地长期合作,使供应商对生产物资不断进行调整,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军队有效控制物资的货源、库存,进一步增加物资供应的可靠性。

(二)构建物资供应链“连接”体系

服务作战需求,我军可将供应链上各成员分为三条连接的路径:采购机构(库存物资)――需求部队,供应商――采购机构――需求部队,供应商――需求部队。根据战场态势,灵活选择一条或多条最佳供应链路径。供应链上各成员充分利用信息传递速度优势,不断地将信息数据反馈到采购业务管理部门,收集整理后,部队采购业务管理部门迅速调整方案和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预案,明确各成员责任与权利,准确调度供应链上各成员协同完成物资保障任务,缩短整体保障时间。

第8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机制

物流行业面对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环境,企业在重大问题上的决策稍有不慎,便会有灭顶之灾。风险管理相对于常规内部控制工作中的资产安全性及其记录正确性而言,显得更加重要。因为真正的风险一旦来临,无论资产和记录的质量如何,可能都在瞬间荡然无存。面对这种情况,要求企业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即要求内部控制视角不仅仅要放在某几个关键控制点上,而是要包括凡是可能诱发和产生风险的所有经营管理作业活动上。此时,内部控制与组织的风险管理几乎融合为一体。物流企业要努力构建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机制,赋予内部控制新内容。

一、物流企业风险的内容和特性

物流业的服务性质是多功能的,增值服务多,影响供应链的因素多,再加上现代物流要求提供最适宜的运输工具、最便捷的联运方式、最短的距离、最适宜的包装、最少的仓储、最省的时间、最快的信息和最佳的服务等,极端的要求导致形成极端化的系统,物流系统的高度严密性使得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将会不断增加。

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和学会控制风险,对经营管理中风险的有效评估与管理是物流企业健康发展和高效运作的重要保证。物流企业只有将风险降到最小范围、最低程度,才能降低潜在的损失,获得最大的利润。

(一)物流企业系统风险

1.物流企业财务风险

物流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物流企业资金运作中出现的风险。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物流管理的总目标,又受物流财务管理本身特点的制约,物流企业要实现两个价值最大化,即用户价值最大化、物流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实现两个成本最小化,即用户成本最小化、物流企业成本最小化的管理目标。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其存在潜在的资金风险,而潜在的资金风险会影响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物流行业迅速发展使得企业对市场有过高的预期,同时由于物流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必须形成规模优势,导致企业缺乏资金长短期规划、出现物流企业资金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

2.物流企业系统设计风险

物流企业整个系统既分为不同的模块,又体现着流程的特点,物流企业作业管理体现着系统的思想。物流企业由于管理水平问题,在设计系统时可能缺乏完备性,设计的系统缺乏缜密性,因此,整个物流系统最终缺乏效率,影响作业效率,物流企业的效益。

(二)物流企业系统与外部环境相关的风险

1.与客户合同的责任风险

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法律责任主要体现于双方所签的合同,目前在签署这类合同中,人们发现某些大客户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谈判中往往处于有利的地位,提出一些特别的要求与条件,而物流企业常常迫于商业上的压力而接受某些苛刻甚至是“无理”的条款。合同中订立此类极不合理的条款,一旦产生纠纷,有可能会导致物流企业遭受损失。.

2.与分包商合同的责任风险

物流企业是所有“供应链”的组织者,其中有的“供应链”由自己负责,有的“供应链”需要委托分包商来具体实施。以业务外包为基础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中,货主企业(委托人)和物流企业(人)存在委托关系。在物流运作过程中,由于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货主企业无法观测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行为和自然状态,只能观测到最终的结果,就可能产生潜在的道德风险。

物流企业与资信好的分包商合作,不仅能降低物流经营的成本,也可使物流企业的责任风险降到最低点。反之,如遇到一个资信差的分包商,甚至分包商突然宣布破产或倒闭,物流企业的损失更无法得到弥补。在与分包商合作中即物流运作的全程中,当客户发生损失时,无论是物流企业的过失还是分包商的过失,都要由物流企业先承担对外赔偿责任。尽管物流企业在赔付后,尚可向负有责任的分包商进行追偿,但由于物流企业与客户和分包商所签合同分别是背对背的合同,因此所适用的法律往往是不一样的,其豁免条款、赔偿责任限额及诉讼时效也是不一样的,致使物流企业常常得不到合理赔偿。

3.与信息系统提供商合同的责任风险

物流企业要想开展物流服务离不开信息技术,而物流企业在利用信息技术时面临着以下两个风险:一是信息系统的故障风险;二是泄露商业秘密的风险。一旦信息系统发生故障造成物流企业的业务无法正常进行,不能及时履行向客户提供信息的服务,甚至资料全部丢失,损失相当巨大。解决此类纠纷时,如果合同中根据有关法律明确地划分了双方的责任,则纠纷容易解决;如果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既查不出原因,又确定不了责任方,则纠纷就很难解决。所以,物流企业在与信息系统提供商签订合同时应明确双方的责任,明确信息系统提供商在何种情况下需承担多大的责任是十分必要的。

4.第三者法律责任风险

物流企业除可能出现以上风险外,还基于侵权行为要承担第三者法律责任,而且因第三者责任引起的赔偿有时也是相当大的。

二、构建物流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下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原则

(一)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应使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渗透到全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内部控制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即:(1)全员管理原则,实现全体员工对风险管理的参与;(2)全过程管理原则,对企业的发展、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实行风险控制;(3)全方位风险管理原则,不但要包括业务风险,还要包括法律风险、技术风险等。

(二)独立性原则

风险管理部门、监察部门要与经营、支持保障部门保持相互独立,直接向最高决策层负责,保证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垂直管理原则

总体而言,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设置应满足垂直管理的要求,风险控制综合管理部门由上级行风险控制部门的直接管理,对上级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决策机构负责,以利于强化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四)协调与效率原则

要保证部门之间权责划分明确、清晰,便于操作;保证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方便、快捷,准确无误,保证经营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

三、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机制构建

(一)构建全新的内部控制治理机制

可以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决策机构,风险管理部门为主要执行机构。同时设立审计委员会,并将其明确为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部门,负责监察、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遵循性,督促管理层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执行控制程序,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评价控制状况,并将修正控制意见反馈前者,以完备控制体系。两个委员会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各项新要求。

(二)构建符合内控要求的业务管理新制度

在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全面梳理现有规章制度,整合业务操作流程,建立起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体制,构筑起面向所有业务品种和涉及业务全过程的内控管理体系,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同步。要切实发挥“三道防线”的作用,构筑起全方位、立体交叉的监督管理网络。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和风险控制情况的自查,形成定期检查的长效制度。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完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加大业务条线自律监管的力度。内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审计的帮促作用,逐步建立起业务管理服从规章制度、业务操作服从处理流程、业务考核服从统一标准的管理新制度。

(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控制工具

学习和借鉴国外物流企业风险管理的技术和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管理新方法,避免无谓的人力、财力的浪费。

(四)构建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内部控制评价机制是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评价机制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不足,通过反馈进行完善。

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发现控制环节存在的问题,防范潜在的风险,加强风险防控。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各单位、各业务部门的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通过这一载体,可以进一步推进全面风险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实现从风险部门的防范转向全行、全员防范,将内部控制管理由个人行为和操作行为提升到整个单位的整体行为,推进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四、物流行业和企业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规范与协调行业管理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市场的主体不断增加,物流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物流行业协会对物流市场的规范与协调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发展和完善物流行业的自律已经提上日程。物流行业协会来协调统一物流企业的活动,营造一个正常而又健康的物流市场环境,使之规范经营,合理竞争,有利于降低其风险与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二)加强物流企业合同管理

现代物流不是简单的、运输、仓储、保管、报关等合同的签订。它提供的是一整套方案,是按一定流程管理的设计方案,该流程要解决企业的各种疑难问题,达到简化程序、减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效果,合同涉及的环节多、时间长、要求复杂。所以签订时应注意:合同的合理性,完善性及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考虑到其经济性等。

(三)提升保险的利用、优化

有关现代物流业务的风险保险已在逐步开展,但大多数的传统物流企业还只停留在投保货运责任险的阶段。所以一些专门从事现代物流的物流企业应慎重考虑投保自己的责任险,将其责任风险事先予以转移才是上策。同时,利用各种条件,优化组合投保的保险品种,既要减少潜在的损失,又要降低投保的成本。

(四)完善处理突发事件的内部机制

由具有权威性和有经验的人员组建风险控制中心。在加强风险的预防和控制的基础上,建立起风险发生的应急管理机制。

(五)高度重视所处理商品的特殊性

对每一个项目都要进行评估,分析风险的性质,找出主要风险可能在哪几个环节,而最容易出问题的又在哪里,从而给予高度重视;尤其对一些特殊商品,如贵重的且价值高的商品及危险品,或条件较苛刻的,如在运送时间方面要求严格的物品;当信息发生故障,引起电脑系统失灵时,对于特殊商品更要有一套应急的机制与处理办法。

(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在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前提下,合理选择物流领域的投资方案、有效筹集物流资金、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物流企业必须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体现了与物流管理目标的一致性,体现了物流企业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有机结合。

(七)贯彻全过程、全员风险意识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风险管理程序,并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并且不断的进行风险管理的培训,增强风险意识,尤其是各级领导的风险管理观念与知识。

当出现风险时,应及早报告,防止损失的扩大。所有员工应深刻理解风险的存在以及可能带来的损失,使工作尽可能准确、安全。若确实发生了差错,应立即处理,抓住机会阻止更加严重问题的发生。

总之,现代物流面临的风险涉及的范围很广,风险的各种类型差别也很大,包括企业经营,也包括作业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减少作业风险,降低经营风险,对于不同类型的风险应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4.

[2]徐德.论现代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法[J].审计研究,2005,2.

[3]王永平,赵敦.内控机制是风险管理的前提[J].中华会计网校,2002.

第9篇

福州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福州现辖五区两市六县,其中县域地区涵盖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平潭县、闽清县、连江县、罗源县、永泰县。近两年来,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建设的提速,福州县域经济形势向好,经济环境改善,区位优势明显。福清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已形成医药、玻璃、电子、食品、塑胶等五大支柱产业;长乐立足传统产业,突出当地特色,壮大纺织、冶金两大支柱性产业;闽侯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及优势农产品,形成了汽车制造及配件生产、工艺品制造业、茶果生产等优势产业;平潭立足海岛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渔业、船舶修造、风力发电等特色产业;闽清依托当地丰富的高岭土资源,重点发展陶瓷产业;连江发挥独特的临海区位优势,打造临港工业基地,形成海洋渔业、水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罗源依托罗源湾区位和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建材、能源、船舶修造、食品加工、轻纺为主导的临港工业;永泰结合山区农业的特点,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等产业。

农业银行在福州县域地区贷款情况

总体情况

截至2012年6月末,农业银行在福州地区各项贷款余额476.54亿元,比年初增加40.63亿元,增幅9.32%。其中城区贷款余额为329.02亿元,余额占农业银行福州全辖贷款的69.04%,比上年末下降1.94个百分点,贷款比年初增加19.62亿元,增幅6.34%。县域各项贷款余额为147.52亿元,余额占农业银行福州全辖贷款的30.96%,比上年末上升1.94个百分点,贷款比年初增加21.01亿元,增幅16.61%,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幅7.29个百分点。

从贷款区域分布情况分析(见表1)县域贷款投放前三位的是:福清市、长乐市和平潭县,增幅前三位的是:平潭县、罗源县和永泰县。与2011年同期相比,除永泰县、闽侯县、连江县外,贷款均有增量。

法人客户贷款情况

截至2012年6月末,福州县域地区法人客户贷款余额85.44亿元,占县域贷款的57.92%,较年初增加18.72亿元,增幅28.06%。农业银行在福州县域地区法人贷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信贷业务品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至2012年6月末,县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和固定资产贷款余额,占县域法人贷款的比重分别为57.6%和41.1%。在新兴的贸易融资贷款和其他贷款品种方面,发展较为滞后(见表2)。

二是企业经营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与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相适应。2012年上半年,农业银行县域法人客户237户,其中大型企业9户,贷款余额28.22亿元,占县域法人贷款的33.06%;中型企业88户,贷款余额43.16亿元,占县域法人贷款的50.58%;小型企业140户,贷款余额13.96亿元,占县域法人贷款的16.36%。中小企业客户数占农业银行县域法人客户的96.2%,是农业银行发展县域业务的生力军。

三是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来分析,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与县域经济主要依赖于实体经济相吻合。2012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有45.1亿元信贷资金投向制造业,其中闽侯、闽清、长乐、连江等制造业产业集群地带的信贷资金占73.1%;有15.2亿元信贷资金投向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有13.56亿元信贷资金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主要是福永高速和渔平高速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

对福州县域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

从运作流程、业务办理角度来看。根据《中国农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管理办法》、《中国农业银行小企业简式快速信贷业务管理办法》,在授信、用信方面给予小企业特殊政策,允许根据担保情况、销售收入或实收资本以及实际经营需要核定信用额度。在审批流程上,对于办理小企业简式快速信贷业务的企业,免去采用模型工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的流程,直接根据担保方式评定信用等级,同时在业务流程上可以采取直接审批方式,由有权审批人直接审批,无需经过贷审会或合议会审批环节,有效提升了信贷业务运作效率,符合小企业对办贷效率要求高的特点。

从信贷业务担保方式角度来看。2011年农业银行总行专门为县域中小企业制定出台两项制度办法,用于缓解县域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可抵押物不足等问题,拓宽了县域中小企业客户融资担保的渠道。一是《中国农业银行县域中小企业动产质押融资管理办法》,优先选择经营管理规范、财务状况良好、能提供风险较小押物的优质县域中小企业,将其合法所有的动产移交农业银行或者农业银行委托的仓储公司、物流公司、资产监管人等中介机构占有,作为企业向农业银行申请办理信贷业务的担保。二是《中国农业银行县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多户联保信贷业务管理办法(试行)》,将福建地区确定为开办该项信贷融资业务的试点区域,允许位于同一产业集群内的若干中小企业借款人自愿组成一个联合担保体,为联保担保体内的成员在农业银行办理信贷业务提供共同连带责任保证担保。目前福州地区仅长乐纺织产业集群通过审批允许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采取多户联保方式办理信贷业务。

从供应链金融角度来看。农业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产业集群供应链,在供应链中选择核心环节(即制造业)中的市场竞争力较强、诚信度高的知名品牌企业客户作为核心企业,围绕这一核心企业,根据其上下游业务发展情况提供金融服务。为此,农业银行于2011年连续出台了《中国农业银行县域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县域应付账款融资业务暂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为产业链提供资金链的综合性融资业务。

农业银行除了配套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以外,还遵循“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各地县域经济发展、经营管理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确定福清、长乐、连江、平潭、闽侯等五个县域支行为福州地区重点县域推进支行,给予适当的配套资源和政策。同时,针对所处的地域、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及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信贷资源重点投向长乐纺织业、连江水产品加工、闽清陶瓷业、闽侯工艺品业、平潭船舶运输业、福清塑胶制造等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前景向好、优势特色明显、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

截至2012年6月末,农行共有长乐纺织企业客户51户,占长乐农行制造业客户的一半以上,贷款余额11.53亿元,占长乐农行制造业贷款的48.57%;共有闽清陶瓷企业客户21户,占闽清农行制造业客户的75%,贷款余额2.33亿元,占闽清农行制造业贷款的70%;共有闽侯工艺品制造企业客户8户,占闽侯农行制造业客户的38%,贷款余额4.93亿元,占闽侯农行制造业贷款的83.56%;共有连江水产品冷冻加工企业2户,占连江农行制造业客户的33.3%,贷款余额0.14亿元,仅占连江农行制造业贷款的5%。

支持福州县域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经验

重在“实”和“新”

“实”体现在农业银行结合各地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信贷资金着重投放当地县域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实体经济,同时能够针对不同地域、产业、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及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打实业务经营基础。

“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构创新。按照“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要求,设立县域信贷专营机构,分设农村金融产业部和三农信贷管理部,厘清与城区业务边界,初步形成独立的县域信贷经营管理组织架构。二是流程创新。针对县域中小企业时效要求高的特点,在岗位制衡、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业务运作环节,向着中小企业“零售化”、“工厂化”方向迈进。三是品种创新。针对县域产业集群积聚的特点,综合考虑产业链、供应链等链条内的上下游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信贷业务品种和担保方式,制订县域中小企业差异化信贷政策。

尚有不足之处

一是县域信贷有效投放不足。一方面,从信贷业务总量分析,2012年上半年,农业银行福州县域贷款余额为147.52亿元,仅占农行福州全辖贷款的30.96%,仅为城区信贷业务总量的45%,城区信贷业务占据福州农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从法人客户分析,2012年上半年,全行法人客户473户,其中城区236户、县域237户,整体相当。但城区法人贷款为202.78亿元,是县域法人贷款的2.37倍。而且县域法人贷款中还包含近14亿元的基础设施贷款和房地产贷款,若剔除后,实际投放到县域中小企业的贷款仅70亿元左右。

二是“两链”风险防控有待提高。相对而言,县域中小企业经营不够规范,经营规模较小,信用观念较为淡薄,易受内外部经济环境影响,信贷经营风险较高。而且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等各环节的企业,如果其中一个企业资金链断裂或不愿偿还银行债务,就会对整个链条的企业形成连锁影响,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目前,农业银行虽建立了较为严密的风险管控机制,但针对产业链、供应链内的企业如何防范连带风险,研究还不深入,水平还有待提高。

相应对策建议

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县域经济对农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贯彻落实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既定方针和根本战略。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做细做强农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工作。

加强与政府、龙头企业的沟通联系,进一步挖掘县域信贷市场潜力。要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品牌效应和地区竞争优势,深度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州“十二五“发展规划,支持产业集群化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支持纺织、建材、轻工等县域特色传统产业发展,与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集群签订整体授信合作协议。了解不同产业集群的资金使用与风险,优先支持合作协议内企业的融资需求,优中选优。

加快产品创新,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一是充分研究福州县域经济特点,着力破解县域金融信息不对称和抵质押品相对缺乏的两大难题。借鉴金融同业机构的先进做法和经验,积极探索和创新担保方式,针对福州民间财产种类众多,价值较高,市场流转顺利的特点,研究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且当地政府对流转结果明确加以保护,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可接受押品的范围,为农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提供有力的第二还款来源。二是要积极营销拓展国内信用证、国内保理、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扭转农业银行当前在福州县域以开办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业务为主的局面,进一步加大县域市场信贷投放力度。

第10篇

在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中,大企业客户历来是商业银行青睐的对象,但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大企业筹措资金渠道增多,不再只局限于银行的贷款,使大企业逐渐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银行间竞争不断加剧,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快了金融产品的研发。200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明确规定应收账款可以出质,为中小企业开辟一条新型的融资渠道,为商业银行的融资贷款提供一种新的担保物;同时拓宽了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范围,缓解商业银行在信贷实践中对信贷担保过分依赖不动产的现状,方便中小企业资金融通,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加经营收入,拓展存款来源,不失为切实可行的融资方式。

为加快推进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发展,2016年2月14日,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意见》中第七条“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发展。……加快推进应收账款证券化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盘活工业企业存量资产”及第九条“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两处从上层建筑层面明确表态要加快发展应收账款融资业务,通过加强货币信贷政策的支持,推动企业融资机制创新,有利于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可见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是当前经济背景下重要的敏感点,有政策的扶持,才能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经济结构的良性调整,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规模。

二、应收账款的融资方式

应收账款是一种综合性金融服务,由银行为企业提供融通资金,企业以自己的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是集融资、结算、财务管理和风险担保于一体。由于应收账款融资盘活企业存量资产,优化融资结构,加速债权变现,也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益。目前应收账款融资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应收账款质押融资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企业以应收账款债权作为商业银行质押标的物,商业银行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作出评估报告后,确定适当的质押率(一般为应收账款额的50%~90%)和贷款期限(一年以内)来提供融资金额。银行与应收账款债权人订立应收账款抵押借款合同和应收账款质押监督协议,银行向应收账款债权人融通资金后,若应收账款债务人拒绝付款或无力付款,银行对申请贷款的企业可履行追索权,由此带来的损失由申请贷款企业承担。

(二)应收账款让售融资

应收账款让售融资是指企业将应收账款债权出卖给商业银行筹集所需资金的一种方式。债权企业将应收账款让售后,通知债务企业直接付款给商业银行,将收账的风险转移给商业银行,若债务企业到期拒付或无力支付款项时,债权企业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商业银行只能自己追索或承担损失。

(三)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

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是企业将准备证券化的应收账款债权汇集后出售给证券化特设机构,然后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一种方式。证券化特设机构将应收账款特殊证券分给证券承销商,由证券承销商包销,作为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托管银行,只需负责该特殊证券的还本付息工作。

应收账款融资作为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受到中小企业的推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业务规范等方面都有待改善,伴随的风险因素也不容小觑,商业银行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应将潜在的风险进行归类分析,并对此进行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是当务之急。

三、应收账款融资业务风险分析

(一)信用缺失产生的风险

中小企业是应收账款融资的主要群体,由于中小企业存在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方面是企业规模小,实力不足,缺乏足额的财产抵押和担保支持,财务制度不健全;另一方面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企业资信状况达不到银行要求,出现企业间为缓解自身资金紧张局面,而互相拖欠债务,造成“欠债不还”的现象严重。导致企业账款回收不及时使企业财务报表“名盈实亏”,或者为了骗取商业银行的融资,捏造事实不符的财务信息,虚构或虚报应收账款,使商业银行无法获得真实数据,融资信用风险增高。信用缺失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就无法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

(二)法律缺失产生的风险

目前,规范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等,但在供应链金融这方面相关的条款却有待改善,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操作欠缺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嗅觉敏感的业界会利用法律瑕疵来谋取利益。

例如《合同法》,以应收账款为基础的合同,存在合同权利撤销、变更、代位行使、诉讼时效期等法律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都有可能导致担保的应收账款债权落空。另外,如果真实的应收账款在借款人出质前已被清偿,但借款人在企业的账上未有反映出已被清偿,而继续使用已清偿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会造成质押合同无效,商业银行无法从应收账款债务人处获得赔偿,或者借款人在出质后,放弃或赠与全部或部分应收账款权利,商业银行回收贷款直接受到影响。

此外,根据《物权法》权利质权的规定,应收账款出质后,不得转让,但经出质人(借款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除外。如果银行以这些不得转让的应收账款债权为质押而同意放款,则当贷款出现问题时银行的权益将得不到法律保护,而债务人还享有相应的抗辩权等,这给商业银行质权的实现带来了潜在法律风险。

(三)业务操作不当产生的风险

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操作流程相对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存在不确定因素,极有可能导致银行的债权损失。应收账款融资企业为了能获取得银行的贷款,提供的财务报表与事实不符,如销售业务的界定,将交易还没有完成的销售确认为销售收入,或者退货和折扣在账上不反映,虚增收入等。银行工作人员在审核应收账款时,过于粗心,或者业务不熟悉,不落实贷前调查,对应收账款融资的具体交易事项没有详细核实登记,造成企业更改应收账款信息,将其他应收款冒充应收账款出质,以获取额外之财。此外,银行工作人员为谋取个人利益,会出现恶意登记等情况,造成抵押登记无效或不及时,出质权质押展期操作不规范等,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

四、应收账款融资风险防控措施

应收账款融资商业银行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要规避各类风险因素,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信用是开展应收账款融资的基础和保障。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额度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信用度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大力推进应收账款融资的发展,加强对客户的资信管理,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咨询和认证机制,完善客户信用调查和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客户授信制度,依据客户信用等级,科学、合理地进行销售授信。如果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值得银行信赖,则银行会大幅度降低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因此银行要着力加快企业信用管理咨询和认证机构体系的培育,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加强企业信用管理认证,做出信用评价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增强银行对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的信心。银行依托信用机构,最大程度上化解信息不对称风险,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

(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防止法律风险

要防止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存在的法律风险,政府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法律保障,要求有关立法部门积极听取业界和金融界的意见或者建议,定期召开听证会,解决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涉及到法律法规间的冲突及矛盾要及时修正,对于法律中明确规定不得转让的应收账款债权种类,为了避免企业恶意骗贷,避免各方因过失而致损,银行应该详细掌握,深入理解并运用法律法规。

《物权法》虽为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对于应收账款融资信贷业务中各方行为条款有待明确细化,会造成各方为各自利益,可能会做出损害一方的行为,不利于对质权人进行必要的保护,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实施细则,健全物权登记体系,制定追索条款,为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开展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法律平台。

由于应收账款质押涉及第三方的特殊性,商业银行与债权企业签订融资合同时,对质押双方的权利、义务、债务要在合同中规定,还应当要求应收账款债务人放弃对质权人行使抵销权、抗辩权,避免债务方利用抗辩权拒绝付款,当债务到期,要作出到期即还款的承诺,并且承诺只在出质人贷款银行开立专门账户等。通过这些约定,商业银行除了履行好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相关义务以外,还可随时监督应收账款的动向,监督出质方履行其义务,一旦质权人受到或可能受到损害时,质权人的合法权益可得到保障。

(三)商业银行内部应建立一套有效机制,强化风险预警制度

《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规定登记机构只进行形式审查,相关风险由质权人自行承担,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提高自身控制风险的能力,要建立贷款风险控制体系,降低应收账款质押登记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

商业银行在融资前一定要强化贷前调查,一方面要认真审核应收账款是否真实存在,审核合同有效期,审核应收账款能否转让或质押,审核应收账款的出质价是否被虚高,审核借款人和应收账款债务人的资产负债状况,另一方面,对出质人的资质要认真调查,要详细分析应收账款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偿债能力、信用等级,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评估方案,确定贷款额度与质押的应收账款额度,保证收账款的发生和回收较为稳定;同时要监督出质人的经营情况,认真审查应收账款的质量,一旦发现风险,迅速采取措施收回贷款,防止企业将风险转嫁给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跟踪是必要的,出质人、应收账款债务人和他们有关联的第三人的行为商业银行必须要密切关注,对于出质人、债务人要随时了解财产变化、管理状况、诚信等,全面掌握各类可能影响质权实现的信息,防止质权受到损害。另一方面要监督出质人、债务人是否按照合同的约定来实施,最大程度上化解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

(四)提高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金融意识和服务水平

一是要求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减少工作中的操作失误,最大限度地降低法律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是构建奖惩机制,对工作出色的员工进行精神上或物质奖励,激励员工勤恳工作,奋发向上,对工作出错的员工要进行惩罚,促使员工必须达到应有的工作水准,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操作风险,同时优化考核内容,结合具体实际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

第11篇

近日,BrandZ“全球最具品牌价值百强榜”公布。BP(英国石油公司)以105.52亿美元品牌价值排名第96位,跻身百强。尽管由于受到油价暴跌的冲击和影响,本年度BP在品牌价值榜单上的排名较上年下滑了15位,但依然是全球最具品牌价值的石油公司之一。这荣誉的背后,人们或许很难想象自2010年4月BP在美国墨西哥湾深海石油开采中遭遇大面积漏油事故重创以来,这家公司经历了何种“挣扎”,又是如何转“危”为“机”的。

六年前BP在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事故不仅导致多名工人死伤,更使原油泄漏了83天,污染墨西哥湾五个州。这一事件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当时业界对于这家石油巨头的前景堪忧,各种传闻不断,有人说此次事故让BP面对难以想象的困境,经济损失惨重,名誉扫地,自我恢复十分艰难,BP或将被其他石油巨头收购;也有人说,没有哪家石油公司能扛过高达五六百亿美元的高额赔偿和旷日持久的复杂诉讼与调查,重压之下BP或许会选择破产。社会舆论更是指责BP为“刷绿”的公司,一时间抵制之声哗然。BP股价大幅下跌,市值大幅缩水,民意的愤怒和指责铺天盖地,赔偿款项接踵而来,几近陷入灭顶之灾。

但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石油巨头,并没有因此跌倒。经过六年来的艰苦努力,BP以一家“更安全、更强大”的公司形象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面对灾难性的危机,BP向世人昭示的是:比勇气重要的是深刻自省与负责任行动。

危机发生后的几年间,BP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更换董事长,原首席执行官海沃德于当年10月离任,由擅长处理政府关系且熟悉当地业务的美国人鲍勃・戴德力出任公司CEO。二是在全球几十个开展重点业务的国家刊登大幅广告,承认过失,勇担责任,倡导各方协力支持,面向美好未来。三是建立200亿美元的托管账户,用于可能发生的法律诉讼和对自然资源损害的赔偿,并承诺出资5亿美元建立研究基金,用于研究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对于环境的影响。四是在未来几年中持续出售数百亿美元的资产,以解燃眉之急,化解财务危机,让股东满意。五是重新修订公司的核心价值理念,提出了新价值观:“安全、尊重、卓越、勇气和一个团队”,将“安全”列为首位,表明“安全”对公司发展的至关重要性以及公司将安全发展作为首要责任的价值追求。完善安全运行管理体系,并在组织管理架构上,赋予公司安全监管的独立性和及时干预与防控特权。六是配合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引入独立机构开展持续性的环境污染负面影响分析及解决方案,组织专业团队推进长达5年之久的赔偿程序。七是将深海漏油事故作为行业学习的资源和案例,引入核心人才,率先研发深水高温高压等特殊环境下的封堵技术解决方案,将事故价值转化为行业同类风险防控的通行经验。八是持续墨西哥湾事件的调查、赔偿及环境生态恢复信息,道德合规与生产安全的专题调查报告,与各利益相关方保持顺畅沟通,以透明开放和负责任的姿态与行动,让资本市场了解公司财务真实情况,以及事故处理的阶段性成果,赢得社会理解并恢复投资方和公众信任。

事实上,石油行业作为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随着勘探向新领域延伸,有许多风险是潜在和未知的,有些甚至是防不胜防的。5000米以下的海下深水作业石油开采的难度和风险复杂性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故发生时BP租用的是瑞士越洋钻探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但BP最终主动担起了责任,而不是分责或推诿。这种精神绝不是用“勇气”两字就可以表述的,而是大企业在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真正担当。BP认为,作为行业引领者,必须要全面审视自身所担负的特殊责任,要从源头,从全系统来整合资源,重新梳理责任链条,建立起更为强大的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大企业的责任当然也包括对承包商和服务商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责任约束,必须采用统一的安全管理标准加强供应链责任管理,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2015年,BP开发了一套叫做“ewells”的APP,将它用于公司在全球的每一口油井作业中。钻井队长通过这个APP对作业中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系统性检查,通过减少不正确的操作程序管控风险。公司的网络安全中心的技术专家,可以对全球每一口油井终端数据进行监控并提供及时有效的评估和帮助。此项措施使公司2015年井场事故风险下降了33%。

BP还针对深水作业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封堵油漏的油罩,可以有效控制油漏后的扩散范围,将事故发生后的环境污染减为最小。2015年BP还与同行一起,对“井控事故”这个概念进行了行业界定,制定出新的行业标准,以提升行业安全运行水平。

百年BP浴火重生的经历告诉我们,负责任首先是一种态度和价值观,负责任还是一种智慧和能力。唯有担当,方可远行。

第12篇

关键词:民营集团;授信风险;商业银行;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33

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西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与此同时,部分民营企业盲目扩张、脱离实体经济或悖离主业扩张,有的涉足民间借贷致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试图通过关联企业来避免银行实施的关联管理和授信总量控制,容易导致多头授信和过度融资的现象,并使潜在的风险逐步积聚和蔓延。为此,本文从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授信风险入手,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风险防范进行探讨。

一、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潜在授信风险

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民营集团企业所呈现出的复杂的投资关系、集权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及多元化投资等诸多特点。加上信息不对称影响等因素影响,造成授信风险难以识别,民营企业的授信风险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商业银行信贷安全的主要隐患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膨胀风险。部分民营企业为获取银行授信,往往会千方百计地通过关联企业交易来隐瞒问题、粉饰报表,通过选择有利于自己资金运作的授信主体或者关联企业向不同的银行申请贷款。加上现有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对民营企业隐性关联的成员关系判断不明,只能依据自身对企业显性情况的掌握程度对其授信,一旦其生产经营出现问题或资金链条断裂,就会蔓延到所有的显性、隐性关联企业。

(二)担保虚化风险。部分民营企业隐藏从属企业关系,以自己的名义为法律上独立的企业提供保证担保,在形式上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但实质上由于隐性从属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经营活动经常被控制企业作为追求利益的工具,隐性从属企业往往不能独立支配资金、财产和独立制定经营活动决策。因此,这样的担保实际上是自己为自己担保,贷款担保被虚化,贷款风险未被缓释。

(三)资金挪用风险。民营集团的经营管理通常为家族式的控制和传承,经常出现从属企业以自身名义获取的贷款容易被控制企业以借款、支付货款的名义挪作他用,这不仅难以真正体现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使贷款风险加剧,而且还为违规经营提供了土壤和手段,造成信贷]资金被挪用或抽逃。由于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以及信贷人员短缺,在实践中很难对贷款挪用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

(四)市场系统性风险。部分民营企业可能存在盲目扩张、隔行取利、战线过长的问题,成员单位间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关联性,集团企业的债务链十分脆弱,甚至出现不惜通过非法集资、借高利贷支持其投资、投机行为,引发资金链断裂、逃废银行债现象。一旦一家成员单位的生产经营出现问题,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商业银行产业链多家企业贷款损失。

二、防范和控制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授信风险的对策

(一)提高对民营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的识别能力,建立和完善民营集团关系树

商业银行应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对民营集团的识别能力,认真核实客户实际控股股东、法人代表以及成员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动态完整的集团关系树进行统一授信。一是通过工商登记、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公开信息查询等手段,全面掌握关联企业的组织架构、关联关系,及时更新完善民营集团关系树,以避免多头授信。二是对于大型民营集团,加强各机构之间、与外部监管部门、其他银行的交流,尽量采取银团贷款方式规避风险,有效控制总体授信规模。三是采取必要的保障性控制措施。在贷款合同附加条款中增加企业信息披露责任和义务方面的内容,要求企业对新设、合并、收购企业、参股控股企业等行为和结果及时告知贷款银行,企业如刻意隐瞒事实,银行有权采取保障债权行动。

(二)加强民营企业真实性调查,强化额度授信对民营集团的风险控制

加强对民营集团授信业务背景真实性的调查研究,在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的,根据客户信用风险和偿债能力的实质性进行决策。一是应注重对企业的真实性调查,通过实地调研、抽查原始凭证、核实抵质押物、政府评价、工商税务信息等,及时掌握企业最新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时应关注非财务“软信息”,例如采取“十看”,即看实际控制人品行,看自有资金,看产品前景,看现金流量,看销售回笼,看纳税增长,看用电变化,看存货增减,看环保用工,看抵押担保,全面摸清企业有效资产和真实现金流情况。二是客观分析民营集团申请授信的原因和实际需要的授信额度,重点从客户的行业特点、生产规模、业务周期、现金流状况、还款能力等方面,判断合理的授信额度,确定授信条件,确保从源头上规避授信风险。三是利用授信限额工具控制过度授信风险。根据民营集团合并报表的净资产和集团系统评级测算风险限额,在集团风险限额内确定对整个民营集团的授信限额。

(三) 注重民营集团的偿债能力,防范和控制民营企业关联授信风险

根据民营集团合并报表的净资产和集团系统评级测算风险限额,考虑集团内各成员企业资信状况,在集团风险限额内确定对整个民营集团的授信限额。一是对民营集团的大额对外担保情况、集团内部互保等情况进行认真调查分析,尤其对高风险行业客户的抵质押物应合理确定抵押率,及时追加抵质押物。二是建立商业银行信贷经营部门对关联交易风险持续管理的机制,在授信过程中持续披露和控制重大关联交易风险,在评价分析客户信用风险和制定成员企业单一客户额度授信方案时,充分考虑和揭示可能存在的关联交易及其公允性,还原企业真实的还款能力。三是严格控制民营集团内部关联企业互保,或以相关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客户信用担保的情况,及时增加土地、房产等抵押措施,并附加落实主要股东的连带责任担保。四是通过在合同中增加限制性条款等手段,约束民营集团内的非公允关联交易。

(四)强化贷后管理,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测

通过定期到客户主要经营场所、项目现场等进行调查,包括到库房、车间查验存货,实地查看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的状况,到应收账款付款单位核实账款,到主要下游企业核实销售收入及其回款情况等。定期排查存量民营集团客户风险,密切关注客户上下游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战略,特别要关注贷款资金与实际用途是否相符,警惕市场环境出现的不利变化,防范系统性风险,尤其要注意防范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同时,做好账户监测,跟踪分析客户资金流向。综合运用账户分析、凭证查验、实地调查等手段,核查信贷资金的真实用途。动态监控结算账户资金变动情况,通过交易资金流水等分析客户收入来源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实现对民营集团的重点监控和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