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08 11:19: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 养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被日益暴露。其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采用灌输式数学教学模式的现象尤为突出。更为可怕的是,有些一线教师对此现象的危害认识模糊,甚至产生偏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呢?又将通过何种途径来进行养成呢?以下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简略的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独立思考能力,就是在不借助外界帮助的情况下,通过思考者本身的探索和思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不仅仅是孩子必须的能力也是一种需要在教学中培养的习惯,尤其是要学好数学的孩子,这种习惯必须从小学数学教学就开始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让他们独立思考,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这种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是我国教学目标的重要要求。根据国家教委的相关规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全面培养在校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增进学生智力水平;其二,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与独立思考能力;其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将独立思考提升为自觉学习行为等。由此可见,独立思考能力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其次,培养小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不单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基础是要有良好的独立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根据课堂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

目前,在我国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欠缺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其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偏重于接受式学习。教师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标,学生则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这样一来,在课上,教师控制着课堂,掌握着标准答案,成为整个教学的权威;在课下,课本和参考书充斥在整个自习环节,成为盲目抄写和记诵的标准。学生只能依赖于教师,服从于教师;只能依赖于课本,服从于课本。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只能主动放弃独立思考,成为一名甘愿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好

学生”。

(2)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人们往往只是片面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不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经了解,目前小学生每天要学习 3 到 5科课程,用时高达十来个小时。一天下来,超负荷的课业负担使他们疲惫不堪,根本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一种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现象。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途径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条件越来越高。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更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那么,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创设以学生为主角的民主式数学教学氛围。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灌输式、接受式等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严重阻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和发展。之所以如此,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教学氛围呆板、不活泼,全部是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就必须要创设以学生为主角、民主、活泼的数学教学氛围。

(2)选取新颖有趣、结合实际的数学教学内容经调查,84% 的小学生认为目前的数学学习内容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提起学习兴趣来。然而,数学却是来源于生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挖掘出新颖有趣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在教授 10 以内加减法时,可以根据每个数字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学生身体中的数字(如手指等);在教授100以内加减法时,就可以利用算盘、火柴或自制小模型等一些道具,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28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对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越来越看重,学生们只有具备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的提高。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由于掌握化学知识范围的有限以及化学学科多样的特点,往往对化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获得,需要依靠化学教师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课堂辅导。因此,高中生要扩充化学知识范围,深入了解和掌握化学理论知识,就需要充分提高自身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在自我思考与共同探究中,寻找到最佳的化学学习方法。笔者认为,对高中生进行化学自主学习的指导,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相似,需要学生对化学活动的主动参与。特别是化学实验的教学指导,需要化学教师在及时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进度下,作出合理的教学调整和教学指导。高中生只有充分认识到化学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调动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和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化学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重要性的引导认知,可以透过以下几点进行。

首先,化学教师在教学的伊始,就应该了解班级上每位同学的化学学习成绩,并根据自己的化学学习和教学的经验,对学生们介绍化学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而为了更加直接地激发学生们在接下来的化学学习中能够自主学习,化学老师需要针对每位同学的实际化学水平,因材施教地为他们制定出较为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鼓励每位学生只有通过积极地自主学习,才能实现化学学习能力和化学成绩的有效提高。化学学科的教与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仅依赖于教师课堂有效的教学讲授和课堂实验的指导,还需要高中生们在课堂和课下的时间里,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效率。

其次,化学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在化学自主学习中,独立与合作两种学习形式的特点和注意的事项,尽量扩大每种学习形式的优点,规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的缺点和不当之处。高中生在对初中化学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深入的高中化学知识范畴内,有时会表现出不够重视的学习现象。因此,化学教师针对此类学生的学习状况,除了上述对自主学习重要性的阐述,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们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明确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角色和任务,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耐力和实力,进而在独立和合作学习中逐步提高自身化学学习的自觉性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独立思考

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主要体现为学生在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中,通过独立思考,自己解决化学学习中的难题,并学会在思考中不断发问,自我解答,从而提高应用化学原理解释化学反应和化学现象的能力。

首先,化学教师对高中生独立思考的引导,要偏重于化学教材重难点知识。学生们一方面要明确化学学科考查的知识点,才能在化学练习中实现重点突破和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们只有真实参与到化学难题的独立思考与解答中,才能深刻认识到自我化学的掌握水平,从而对不擅长或者短缺的化学知识,加以重点学习和练习,进而提高综合解答化学难题的能力。例如,化学教师在教授有机化合物的章节内容时,化学教师切记对学生进行过去的直授教学,而是应该注意启发和引导,在学生充分预习好相关的知识后,对学生加以相关化合物问题的提问,学生们从教师的提问中也会大致掌握化学学科的重难点,从而在自主学习中逐步完善对化学系统知识的掌握。

其次,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以进行自主学习时,还需要注意对学生思考方向和范围的及时规范和订正,让学生在多次的学习练习中掌握一定的化学学习的技巧,继而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效率。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在进行独立思考时,有时由于化学习题的陷阱比较隐蔽,学生在某些陷阱的引导下而走入了不可解的思路。针对此类现象,化学教师应该在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引导者和规范者的作用,使得高中生在自主学习中意识到化学学习不仅仅依靠不断的思考与练习,还需要谨慎和多元的学习心态,这样才能学习到更多的化学知识,掌握化学解题的技巧。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加强合作

上述主要阐述的是高中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的思考以实现化学的自主学习。而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们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加强合作,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具体来说,高中生合作学习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完善。

首先,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离不开化学教师的课堂辅导。因此,所谓的学生合作学习也可以解释为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合作,进而增强课堂互动的效果。然而高中生在经过自主独立思考之后,有时也难免会对棘手的难题表现出吃力,因此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与教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解题的成功率以及效率。另外,化学教师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也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从而在接下来的章节教学中注意方式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3篇

【关键词】启思性 教学重要性 教学实施 教学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88-01

一、什么是“启思性”教学

“启思性”教学是启发性教学的延伸,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地用公式表示为:启发+思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能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启思性”教学的重要性

启发性教学源于古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华罗庚、苏步青都采用启发性来指导教学。可见,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重在理解,想清道理。如果只是教师讲解,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理清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学习能力也不可能得到锻炼。所以,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具体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不善于独立思考,各方面具体能力的培养将受到极大影响,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不可能有效地运用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遇到的新的、难的问题的时候,也不能独立地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启思性”教学的实施

1.创设物理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情景设置法

初中生还处于一种形象思维的阶段,特别是对于才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无原则地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往往会适得其反,时间花了,最后什么也没学到。记得听过这样一节课,《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然后就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光具座、蜡烛、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很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一堂课下来,能得到其中一条规律的学生寥寥无几。在物理教学别是在物理的实验探究中,启发性教学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在上例中,如果教师创设一些情境,如在PPT上设置一些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讨论,教学效果要好多。所以启发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也不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就算,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即由实际中抽取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说,经过实验或实践检验,证明或否定假说,修改猜想或假说,再到实际中检验。这些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没有情境的探究显得苍白无力。

2.设置物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设置法

问题的设置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问题引导着学生思维的内容和方向。因此教师对教学中探究的问题可分层次设置,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成功的喜悦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让学生有继续探究的动力。分层次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探究并不复杂难懂、高不可攀,它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位学生都可以是一位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实验探究中如此,在学生做习题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从每一个简单的问题做起,逐渐引导,点滴积累,让学生从每一个小的“成就感”逐渐积累成独立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3.进行物理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实验提升法

通过观察、实践易于激发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在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整个的实验过程中,要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提出新的问题等过程。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动口,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精选试题练习,锻炼学生思维――练习提升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掌握物理知识、物理规律,并且要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试题的练习在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精选一些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又稍高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试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加深题目的难度,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当然,这里所讲的给学生做练习,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数量,让学生陷于题海,若是这样也就失去了教师努力寻求先进并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初衷。

四、“启思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进行精心准备

“启思性”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凸显的很重要。教师要先要吃透教材,对学生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和归纳、构建知识结构、创设探究情境、根据学情设计启发性问题、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充分了解、因材施教等。

2.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教师的教学反思很重要,学生的反思同样重要。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处做起,点滴渗透。对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以及它们的应用,例题和习题的分析、解决,实验的原理、操作及结果的得出等等,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都应引导和要求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必须做到“心服口服”,即必须经过思考,想通了,才接受。任何不经过思考、辩论、验证的结论都是浮于表面的知道,而非真正的理解,也就无法真正的应用。

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主动权交与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思性”教学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对有见地的学生发言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思维,鼓励个性发展。对理解有偏失甚至理解错误的学生,也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给以鼓励,给予正确引导。

4.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乐于学、主动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力。当然,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能仅限于课堂,学生课外的时间也是教师应该关注的。教师要充分发挥物理学科和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启思性”教学正体现了这一思想。也正如老话所讲的,是“受之于渔”而非“鱼”,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启思性”的教学方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不断探索的一项课程。

参考文献:

第4篇

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还表现在他们“主动理解”学习内容上,我们觉得对学生课堂上的“主动理解”的观察可以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展开。

一、独立思考

严格地讲,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都会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进而作出回答,但这样未免无法突出重点。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独立思考”主要针对课堂中核心问题提出时学生所进行的思考。基于这样的认识,走进《认识百分数》的教学,学生先后三次进行了独立思考:其一,在教师呈现“投篮总数”后追问“现在你准备推荐谁呢”,学生有个10秒钟独立思考;其二,在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前独立思考24秒;其三,在探究百分数的特别之处前独立思考,此处用时11秒。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来获取知识。《认识百分数》的教学中,因受教学内容的影响,课堂中我们没有观察到典型的自主探究环节。

但在我们过往的课堂观察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教学《找规律》(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时,教材例题将1~10十个自然数依次排列,要求学生用长方形方框每次框2个数,看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在此基础上,每次再框3个、4个、5个数又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进而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学生通过行为操作或表象操作,再通过列表观察,很快找到规律。这样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自主探究。

三、合作交流

本节课教学中,学生先后进行了三次合作交流,分别对应三次独立思考,分别用时40秒、121秒和56秒。在参与学生合作交流的时候,我们发现,由于受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制约,教师常不自觉地压缩孩子交流的时间。这样导致有的动作慢的小组交流不够充分,有的学生还没交流完,教师就叫停了。因此,我们建议教师在实施合作交流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尽可能让合作交流的时间更充分些,并在合作交流的形式以及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

学生三次独立思考和三次合作交流,分别是在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全面感悟百分数的意义以及深入理解百分数时进行的。这些恰恰是学生认知生长、思维拔节之处。这样安排,最大限度地给了学生认知发展、思维提升的时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从中得以彰显。因此我们认为,此处教师的安排是合理的、必要的。

此外,从课堂观察表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中“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基本是对应的。这反映出教师清醒地意识到课堂中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学生只有经历了真正的独立思考,后续的合作交流才不会流于形式。独立思考后的合作交流既保证了学生个体学习的效果,又保障了同伴交流的质量,可谓一举两得。而课堂一旦拥有了学生思维的真实参与,这样的学习就是主动的、深刻的。

第5篇

一、合作学习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学会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学生针对某个物理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引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独立思考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进入高等学校进行更高层次理论学习的必备基础。在近几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中也指出,“物理学科考试要以能力测试为指导,把能力考核放在首位。”高考物理科考查的能力有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实验等。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的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养成自主思维习惯,摆脱依赖性思维习惯。因此,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中有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求的基础。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等一系列教学实践,不仅对所学的知识理解的更深刻,并且独立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应该善于剖析物理学中各个物理量的定义,相关规律、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试图在学生头脑当中建立一个严谨、完善的物理图景。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教师对物理概念、公式、定理(律)、习题等的分析与讲解过程中既不能过细、面面俱到,也不能只告诉学生结论,应该给学生留有时间去思考、提问,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增加一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等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高中物理课程中的理论性强的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理论的推导,复杂问题的深入分析只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才算是真正的掌握,才能为今后进入高等学校学习高层次理论知识做好准备。

三、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对于我们的教学而言,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都是良好的教学方式,根据本学科内容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一个方面,而应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之成为等重的法码,在实现自身平衡的同时,也促进课堂教学的平衡,促进学生发展的平衡。

1.寓独立思考于合作开始之前,达到铺垫之效。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独立思考能力是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在合作交流前,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得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情感,并尽可能地用多种不同的方法。

2.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之中,达到互补之效。

心理研究表明:真正有效的思维训练是在“静”中完成的,思维的极限也是在“静”中挖掘出来的。无疑,这里的“静”是指个人的独立思考。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独立思考则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中,做到“动”“静”结合,“存异”与“求同”结合,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第6篇

思考;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85―01

数学时刻伴随我们的成长,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好数学。但对于不同阶段的数学知识,应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七年级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问题,从而导致数学成绩不太理想。那么,七年级学生如何学好数学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抓住小学到初中过渡期是学好初中数学的前提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小学数学成绩很好,到了初中成绩突然下降。也有的学生,小学数学成绩不好,但是到了初中,进步很快。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从知识内容到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升入初中后,接触的概念越来越多,而学生还和小学时一样对概念死记硬背,却没有真正理解。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好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善于应用概念,并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正确地表达概念。

例如,学习“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时,应该想:什么叫正数?什么叫负数?小学时学的数是什么数?学习正负数有什么作用?如何表示正负数?正负号“+、-”与小学学的加减号有什么区别等等。

二、培养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数学作为一门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于一体的抽象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认为它比较枯燥,对之缺乏兴趣,致使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基础差一点能不能学好?之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实践证明,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独立思考,才能绽放智慧的花朵。如果不能独立思考,在学海中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那就不知会飘向何方。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至关重要。但是,独立思考并不是胡思乱想,它需要一定的知识作基础。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告诉他们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内化所学知识。也可以列举一些名言警句,告知学生独立思考对人一生的影响。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这些名言无一不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66-01

一、关于小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是对学和思的关系所做的极为精辟的论述。就学习过程而言,学生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重在理解,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无法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楚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掌握的知识。所以,学生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小学生已经有了从众的思维定式。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长大之后,就会自己去分析问题,可以独立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都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必须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入手。

二、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方法

如何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呢?在平时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1、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

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时,我便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既使学生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

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时,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星期天,小红找来了一辆手推车,帮奶奶把摘下的南瓜运回家。看着这幅图,你知道小红第一次运了几个?(4个)第二次运了几个?(2个)最后又运了几个呢?(1个)那奶奶一共摘了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 + 2 = 6,6 + 1 = 7)还有不同的方法吗?(4 + 2 + 1 = 7)为什么这样来列算式?比比这两种算式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道算式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3、精心设计作业,并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反复思考中提升

作业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弥补不足。首先,独立作业量不能多,要精选,要分层,因人而异。独立作业的精选和少量是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独立作业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些思维训练的题目是完全没有必要做的。其次,要敢于让孩子犯错误,学会欣然接受孩子犯下的错误,因为孩子纠正错误的过程可以重拾独立思考。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这些错误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新课结束,练习中孩子们总会犯下很多的错误,但在历经三四次的专项练习后不就慢慢减少了吗?当然,错误的慢慢减少要归功于一次又一次专项练习中的独立思考,一次又一次的一对一辅导,孩子们在思考――辅导――思考的过程中把错误慢慢消化了,学习的效果也就达到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正视学生的错误,让我们的孩子在纠错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4、请家长和老师放手,留空间和时间让孩子独立思考

如今的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每天帮孩子检查作业,辅导孩子各门功课,或者送去补习班。这原本是好事,可家长们扶得太牢反而会让孩子习惯遇难题就请教别人,从而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

独立思考的缺失同时也出现在我们的教师层面上。每天一堂40分钟数学课既要上好新课,又要花时间作业,而且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这样的速度和任务对部分中下生来说有点力不从心。于是,为了应付老师对作业完成情况的检查,中下生们学会了抄袭和不问解决过程只问结果,这又一次让我们的孩子无意中缺少了很多独立思考的机会。

第8篇

【关键词】物理;竞赛;重要性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对外可以称中国物理奥林匹克,英文名为chinese physics olympiad,缩写为CPhO)是在中国科协领导下,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的课外学科竞赛活动,这项活动得到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的正式批准。竞赛的目的是促使中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兴趣,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帮助学校开展多样化的物理课外活动,活跃学习空气;发现具有突出才能的青少年,以便更好的对他们进行培养。

1 自主学习在物理竞赛中的重要性

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容量大、难度深,对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灵活性要求特别高,要想在高手如林的物理竞赛中取得成绩,首先要大力倡导教育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自己,这样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而要达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改变学习模式。

现代学生学习模式大体可分为两种:自主学习(自学)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富尔讲过,未来社会的“文盲”,主要是指那些不会独立学习的人,而不是指目不识丁的原来意义上的文盲。这就是说,教师的作用,是尽快引导学生从后一种学习模式,过渡到前一种学习模式,使他们成为能够自求发展,独立不倚的人。要把学生从不会独立学习教到善于独立学习,表明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才是广大学生在学校里必须学会的两样东西!

一个人一生要学很多东西,教师关键是从指导学生学习过渡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即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可以促进中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兴趣,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活跃学习气氛,拓展知识面,加大物理知识的深度,培养高中物理学科尖子。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教师若能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有意识地逐步注入这种机制,便有可能从教到不需要教的地步。使学生逐步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反思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主张――这是每一位竞赛同学必需具备的能力。

2 竞赛学生有能力、也需要自主学习

参加物理奥林匹克活动的学生大部分是比较优秀的物理爱好者,他们有强烈的探求新知的愿望,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丰富的智慧,有敏捷的思维,有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这部分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超前自字的本领,完全有能力完成自主学习。

物理竞赛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主要差异在于物理竞赛涉及的知识面更广,能力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中学物理竞赛所需的知识容量较大,所涉及领域新颖,所用的科学方法较多,集科研性、综合性、方法性、技术性于一体,每位教师不可能将每一点知识都讲解到位,这就需要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是很重要的。因此要想在竞赛中取得成绩,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这项活动。

3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自主学习不是说教师就放手不问,教师的作用关键是如何培养竞赛学生学会学习。学校里的学习程序通常由教师安排,学生可少走弯路,但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在初学者面前表现的权威往往导致学生对教师屈从和依赖的心理,这种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那么怎么才能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呢?我认为应当老师和学生两方面人手。

(1)教学内容必须少而精: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没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要想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必需做到教学内容少而精,教学内容少,才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学内容精,才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独立思考的空间。现在高中普遍采用“填鸭式”教法和“题海战术”,这种教学方法可能一时有用,有短期效应,但对学生长期发展和以后的学习是要不得的,原因是此类作法过多侵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能培养出自主学习的人,使学生丧失了自我,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留给学生较为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上课时力求少讲,精讲或不讲,教师的话语必须少而精,不能以自己的指导占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教给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诀窍,但任何方法和诀窍都只有在亲身学习、实践中感悟才能真正掌握。如果老师上课时大讲特讲,力求讲深讲透,舍不得给学生一点儿自主学习的时间,结果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反而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多开放学生的脑,少开放教师的嘴。

(2)创造机会,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竞赛辅导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获得探索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探索的本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应给学生多创造一些机会,促使学生不得不进行独立思考。物理竞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在这方面进行独立思考的训练,而传统教学,老师往往用自己的教学来代替学生的主动学习,用自己的思考来代替学生的主动思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学生成了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作用的越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4 在合作学习中升华自主学习

第9篇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应充分地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那么,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竖式计算时要用尺子画等号线。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低年级小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做玩玩,心神不定,教师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要使学生独立思考,首先要选择好思考的材料,创设思考的情境。如教学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中的开放性题目=12,14=时,先让学生独立地解题,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都写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智力水平高的同学能很快举手回答,但为了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待已有相当多的同学举手后,再根据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有时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在提问时,避免仅与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对话,而置大多数同学于不顾。要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可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其实提出问题有时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问题是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提问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即使学生提出一些离奇的问题也不要紧,教师也要引导、鼓励,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也可将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待以后解决,这不仅发展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与意识也得到了培养,而且还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如教学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我和小树一起长”这一课,统计出一班种32棵树,二班种43棵树,三班种45棵树后,教材提出了哪个班植树最多?哪个班植树最少?这两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否试着解答出来。”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一班、二班、三班一共植树多少棵?一班比二班少植树多少棵?一班和二班植的树比三班多几棵?一班再植几棵就和二班同样多?三班给二班几棵两班就同样多?等二十几个不同的问题,并与自己小组成员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大胆发言的习惯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针对实际,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拨、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哪怕声音再轻说得再离谱,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比如,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如,课中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我把说话的机会也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当有的学生回答错了,我就随机应变:“你能大胆发言了虽然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但已有进步了,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回答正确。”对于低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老师能表扬他鼓励他,他会觉得非常开心非常光荣,由此会增加说的勇气和信心。

总之,低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所以,我借助每一次家长会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和家长交流一些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争取家庭辅导与学校教育达到和谐统一。只有多渠道、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

第10篇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快餐文化的不断流行充斥着人们的视野,渐渐地人们似乎都沉迷于手机的从众之中,很多东西的传播更加迅速,即便是盲目从众这样的思想,也开始变成了“激流勇进”。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正确认识并且发展独立健全的人格,面对问题需要独立思考,避免盲目从众。原本盲目从众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说闻名国际的“中国式过马路”,这就是很大程度上对中国人盲目从众的一种讽刺。有时候大众的审美并不一定就是标准,大众所追随引起的潮流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正如同曾经有哲学家说过:“真理永远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这句话在我看来,就是在强调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

在当今时代生存和寻求发展,无论男女,形成独立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形成独立人格,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决定上都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我有一个亲戚,她是个没有文化的女性,从出生开始就被家人安排生活,安排婚姻,所有的一切都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可是婚后的她并不幸福,虽然她有向往独立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意识,但是却并没有硬性条件可以支撑她去形成独立人格。虽然这并不一定是盲目从众,却可以窥见独立人格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然而对于盲目从众,向来都不会有太好的结果。因为你是在模仿别人,跟随别人去做事情,就算是你做的再好,也只能成为第二。这句话能够唤醒一部分人,令他们意识到盲目从众的不利,同时更有利于发展独立人格。

第11篇

一、开展教学方法适应性研究的重要性

从思维上来说,物理对于学生而言会有些抽象.整个物理学习的过程建立在通过探索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研究得出结论,然后建立起一个理想化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着描述一个复杂事物的方法,然后通过合理的简化,达到以准确简短的语言概括整个过程.这是整个学习研究过程中对事物的发生规律进行思维加工定律化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有效的掌握其中的规律,对物理学产生兴趣,我们的教学工作必须从更新教学观念做起,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中过于强调学习成绩的结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式练习的状况.转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中来,让他们热衷于探索,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培养起他们创新性的思维,又能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对于物理教学的方法是个难度不低的适应性研究的课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初中物理在重视思维训练的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运用事件,以及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所学到的知识来进行研究推算,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以及在思考动手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整体能力.情境的设定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其本质在于形象与特定意义相结合.只有让学生觉得好玩,有趣,也好奇,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能满足他们的心里好奇感,又能满足他们的视觉追求,在一起实验,运算结果的过程中,激活他们的思维,强化他们的记忆,唤起他们的思考.初中学生的学习意志以及学习意识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自控意识不强,在学习上还是需要老师多加引导.在课堂上引入新奇,有趣实验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学习氛围的掌控.物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还是规律的概括,都是思维加工的过程,在思维加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状况,发现他们身上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引导,巩固他们对重要知识点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根据学生主体不同的差异性特点,既有针对性又不失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既不打击学生对于物理学探究的积极性的同时,提高稳固他们的学习效率,促进他们思维的成型.

三、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性

初中的物理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外,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竞争意识,协作态度以及责任心等全面的综合因素.只有调动起主体的情感因素,才能发能充分发挥出态度的积极作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以及教学的方法上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相结合.学习上的创造性往往来源于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创新性的结合.通过学习,独立思考来进行研究论证,才是创新性的良好体现.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牢固的情况下,教师不妨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学生能够自行设想,再进行求证,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统一辩证和高度协调的密切结合,也是学生创新性思维养成习惯的开始.作为教师要提倡学生具备这种创造性思维的想法,鼓励其独立思考并尽量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实践活动,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物理本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学习的基础就是观察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实验意识.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合作交流意识,以及自主发现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指导学习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并善于观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来发现问题并说明问题.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尽量把实验的进展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及创造性.物理实验的进行,物理实践活动的收获,不论多少,都在于学生,在于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性以及灵感.不论如何,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洞察力,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做到学用结合,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创新性.都是在以后的教学工作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加以改进的方向。

作者:肖发生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二中学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优化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教育者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教育者对于学生的培养要从小、从基础抓起,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科目,虽然在近年来受到了中学、社会乃至国家的普遍重视,但由于发展的时间过短,相关的教学经验仍不够丰富,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上都存在着较大的漏洞。首先,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仅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者在重视课本内容的讲解的同时更要重视技术在计算机上的应用和实践,但部分中学信息技术的相关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有的则是因为设施陈旧或损坏后没有及时修理而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这都影响着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成果。同时,由于初中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的基础和兴趣大相径庭,因此不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所差异,假如对所有的学生采取相同的教学进度,必然会对部分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最后,在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很难对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及时地了解,有些不够自觉的学生就会趁机做一些破坏课堂纪律的事,例如:打游戏、看视频等,故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纪律也急需教育者重视和改进。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的优化方案

1.信息技术教育者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信息技术课相比较于其他的科目更加追求精确与专业,细微的差错都会导致结果出现问题,而信息技术教育者作为初中生学习方向的指路人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启蒙者,其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这就要求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者首先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以专业能力作为前提,将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并且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确保向学生传授的理论知识是准确无误的。同时,因材施教作为教育者的一种专业素养,老师需要根据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不同为其选择合理有效地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同时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2.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着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虽然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其教学模式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课堂上一般都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很少会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的机会,机械地传授自然无法提起追求创新和自由的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者要实现日常教学模式的创新,打破原来机械的授课模式,不要急于向学生传授方法,先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其自己进行摸索,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师生沟通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想要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的热情和兴趣,还要加强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沟通,为与学生拉近距离创造机会,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拉近师生感情,为初中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创造一个充满创新理念且有趣、温馨的学习环境。

3.强调课堂纪律,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对一切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望的时期,网络上的一切都能够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很容易对老师知识的传授感到枯燥且无聊,于是自己去浏览网页或者下载网络游戏,且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很难对每个学生的当堂表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一旦信息技术课堂上出现了纪律问题,就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进度。故信息技术教育者在课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使其真正认识和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同时更要向学生强调课堂纪律,可以采取让学生相互监督的机制,一旦发现违反了课堂纪律的行为,教育者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信息技术

在现实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往往是将老师的讲解和演示作为课堂的主体部分,而留给学生独立进行电脑操作的时间却很少,且学生的操作往往也是以老师的演示过程作为模板,在模仿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失去了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并且长此以往,更会让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故信息技术教育者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让他们独立的完成操作和创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小结

信息技术课程在当代中学教育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者要充分认识教育现状的不足之处,并采取合理地方式去改变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首先信息技术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求信息知识的准确性,更要求教育者掌握合理地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加饱满,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育者还要向学生反复强调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保证信息技术课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最后,信息技术教育者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机会,帮助其提高实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振宇.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4,6(3):72.

[2]成粉娥.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提升课堂教学效率[J].校园英语(中旬),2014,(11):16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