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19: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疆地域辽阔,乡村之间距离遥远,距离城镇也较远,交通不便。同时新疆是个有47个民族的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化的不同使交流变得困难。新疆又是一个教育资源、信息产业相对弱势的地区,新疆还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对于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来讲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在分析了新疆农村的境况,提出几种可以尝试的途径,以期对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起参考作用。
【关键词】新疆农村 存在问题 信息化建设 对策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16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但其中丘陵和高原约80万平方公里。在新疆生活的47个少数民族中有以传统农耕为生的,也有游牧民族,城市化的步伐也是刚刚起步。地域的辽阔,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差异,势必造成信息传播的各种困难。这样的现状使新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也面临着挑战。
一、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几个问题
1994年,国家农业部首次提出旨在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金农工程”。为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农业网站等相继开办。新疆农村的信息输入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但一些内容老百姓感到枯燥而不愿接受,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才是他们最关心的。在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以下几个问题不容忽略。
(一)现代信息社会中的“知沟”问题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提出来“知沟”理论假说,他们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媒体的迅速发展,手机、电视、广播等在农民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新疆农村整体上信息基础实施比较薄弱,农民在田间地头可以用手机打电话,但报纸、互联网的使用却很少。
(二)电视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农村、农民的各方面状况得到普遍改善。新疆农村也不例外,农民回家听广播的变少了,生活因为有了电视而变得比以往更加丰富,电视信息可以直接进入到千家万户。但同时还带来了新的问题,柯克・约翰逊在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中说:“虽然电视带来了变化,但它同时也贬低了许多村民眼中的传统乡村生活。今天,鲜有年轻人希望继续从事父亲和祖父们的工作。”。
有些农民看电视是以消磨时间为主的连续剧或一些娱乐节目居多。这是因为新疆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读报纸、上网对用户的知识和基础教育有一定要求。造成了网络、报纸的不能普及,而电视备受欢迎。
(三)农民的媒体素养
在新疆的部分偏远乡村,对媒体的认知还停留在广播这一种形式。有些少数民族村庄中的居民没有一个会说汉语认识汉字的。而广播能够开播的语种又比较有限。可想而知他生活在怎样的信息环境中,他是不是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他”决不仅仅是一个人,他可以代表相当一部分语言不通,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群体。在一个有80人的乡镇干部培训班中,会用电脑,常看新闻,会用互联网的人也只有41人,“不会用,没电脑”等现实问题是最主要的几种因素。
二、几种可能的对策
(一)扫盲脱贫
1、切实推进“双语”教学
汉语是我国在各个领域使用最广的语言,那些居住在偏远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也应该被带动起来,了解汉语学习汉语使用汉语,这样才能保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脱节,不落伍。应该鼓励和支持像南疆“依麻木乡国语小学”那样的乡村汉语小学,并给予政策性的扶持,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让这样的学校一直运转下去。
2、扫盲不仅停留在表面
扫盲并不仅仅是认识文字会说几句汉语就不叫“盲”。要真正的放下姿态,让更多的新疆农村受众从心理和思想上多接触社会,接受丰富的信息内容,才有可能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使新疆各地农村融入到现代信息社会当中来。
3、知识可以脱贫
有关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加大资金上的扶持,精神上的鼓励,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资源的调配等,带动了很多偏远农村教育的发展。如果扫盲和脱贫这两项工作到位了,既可以推进基础信息条件的建设,也可以使信息被接受。在此前提下,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将信息集成和网络服务作为目标服务于农业服务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服务。
(二)让世界了解新疆和新疆农村
新疆在不断发展,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特殊的民俗风情都应该被正确的宣传。新疆农村的发展应当让世人了解,这样才可能有更多的人愿意来旅游来投资,改变今天的面貌。
(三)信息化建设能否做到“村村通”
在新疆农村,这个“村村通”不仅是信息的通畅,其实也必须是路途的通畅,这样才能保障新疆农村的信息化系统工程得以正常的运行。如果在推进“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再多增加一些语种,使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通畅就更好了。
(四)培养一批来自农村的信息员
在信息化建设基础阶段,需要培养一批来自农村的信息工作人员,包括不同民族的,文化程度不完全相同的人员。一样的成长背景,一样的民族等各种便利条件会使当地农民更容易对这些信息员产生信任。只有这样一批人可以在新疆农村这种“熟人社会”中发挥其优势。这样信息员可以在农业方面进行技术推广;对最新的惠农政策进行宣传;最新的农产品供求信息可以直接告知当地村民;甚至可以手把手的教那些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学习电脑、网络的使用等。无论是什么项目的建设都离不开人的力量,选对人才能奏效。在信息员的帮助下,让农户尝到甜头才能真正从心里感觉到这些工作是在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才会有人去关注去关心并主动地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当中来。
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如何提高面向农村服务的职能,为新疆农村的特殊状况真正开出一剂良药,让新疆的各民族同胞尽快融入到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中来,需要做的研究还很多。■
参考文献
①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③陈力丹,《2009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1期
④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⑤喻国明:《中国媒介生态环境分析》,中国传媒中心,200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以及国家农业部办公厅对于农经信息化建设的切实推进,虽然,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广东沿海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已经开始走上了与信息化相结者合的道路,集体财务也陆续开始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通过电脑进行核算,甚至个别地区,还开始出现了农村财务监管网络建设,改变了以前单纯手工做账、人为监管的传统核算和监管方式,加强对社区集体财务的信息化监管,提高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但目前就整体来看,我国的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很多地区还在采用传统的手工做账,还没有觖决长期以来农村集体财务手工做账存在的不规范、不及时、容易出错的问题;仍有很多地区没有开发建设农村财务监管网络平台,集体财务和集体资产监管仍存在着支出不合理、管理不规范、集体物业租赁、土地发包还不够公开、交易环节还不够透明,财务信息不全、不系统、滞后,资料缺失、效率降低、规章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过程执行效果不佳等现实问题,这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与党和国家建设“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总要求不相符,严重阻碍了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和进步。综合考虑现实状况和发展前景,为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有待解决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无法把握关键环节。
财务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重大工程,在农村财务管理的运作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农村其他方面的管理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为社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这样一项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运行和发展的保障是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资金的大量投入以及工作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农村财务管理的不断优化完善。但是,由于农村财务管理的领导者和工作人员在思想认识上无法与时俱进,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没有把握农村财务管理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导致严重滞后了农村财务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
在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专业人员的技术力量是推动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就目前的局势而言,我国大多数农村财务信息的管理软件或系统依然局限在简单地模仿阶段,即用信息技术复制人工的工作程序,这对于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资源,无疑是一种浪费,为了弥补这种资源浪费的现象,对专业技术人员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可是,由于多数农村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部分财务工作人员还没有达到这一新要求,人员的专业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农村严重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了财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障碍。
(三)财务信息化的软件和系统本身不够完善,存在信息孤立的问题。
由于信息化技术的浅层应用且范围和深度没有达到标准力度,再加上农村市场条件的不成熟,导致对财务信息化管理需求的不足,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外界联系不紧密,造成信息孤立的局面,大大削弱了财务信息化的信息流通效率,制约和阻碍了其本身的发展进程。
二、推动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通过对财务信息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优化管理。
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财务的优化管理,无论在管理方法上,还是理念创新上,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通过高新技术的支持与引导,整合农村财务管理,使其实现一体化的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充分借助管理层的便利条件,通过制度化建设的加强,通过业务流程的规范,通过管理环节的细化,为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证,从而形成与农村本身相适应的农村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
(二)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能否顺利进行。所以,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首要任务就是改变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对其进行信息化技术和财务管理以及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综合培训,通过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使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构建全新的财务理念。通过专业的培养来人才队伍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加大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全面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三)立足于农村本身的发展需求,将财务信息化管理与实际相结合。
从农村发展现状和农村集体财务自身需求出发,在总体上制定统一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想,健全软件功能、内容和监管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核算,要在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增加预算管理、资产动态管理、合同签定与管理、财务收支事前监管、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内容;还要重视信息采集、处理和加工,将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将有利资源进行分析整合,达到物尽其用的最优目标,合理分工,分层次、有重点、抓关键的稳步进行农村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发挥社区工作的引导作用,积极带动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发展,促进资源共享,从各方面推进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三、结语
[论文提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我国教育带来重大变革,尤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优化,缩小城乡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南昌县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研究了影响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因素,探讨了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行性策略。
二十世纪末,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文明鸿沟”,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日渐突显,并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期,我们对南昌县湾里区、安义县等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深深感到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学校相比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装备落后
目前多数农村学校不具备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尽管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镇、村各级学校先后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和教学设备,但镇一级学校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约3%,村级学校还不足此数,信息技术教育课无法全面开展,有的教师即使制作了课件也因缺乏设备而无用武之地;其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落后,许多地方网络的延伸还没有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教师更难接触到优秀的教学资源。
2、教师运用能力欠缺
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具备信息化建设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课教师严重缺乏,一般教师也不具备教学课件的开发能力。以罗亭镇的中小学为例,只有初中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接近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而村小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都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师资问题,其课时也远远不够。
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氛围的差异性,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因素很多。对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来说,除了投资力度不够、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资源缺乏等基本影响因素之外,我们认为学校教师的培训及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应是影响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学校发展经费捉襟见肘
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经费来源,而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难以完全填补的。相形之下,需要财政或学校挤出经费配置计算机、改造基础设施更是难上加难。
2、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农村教师能够接触到的一些软件多是面对城市的内容和硬件配置,没有适应农村教育的本土化的教学资源;由于不具备网络系统等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新的教学信息,课堂内容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在我们对湾里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时发现,农村多数教师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但由于缺乏适合于农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新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时受到了影响。
3、教师培训力度欠缺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加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很少,当地相应的培训机构也很缺乏。培训内容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能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知识。培训方式一般是“一刀切”的模式,教师不能结合自己的学科进行有效的学习。培训的结果是教师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能与学科课程很好地整合起来。学校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后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评价制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
4、校园文化氛围淡薄
大多学校决策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发展信息化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校包装,可以产生吸引生源的效应,但在教学中全面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会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影响到升学率,因此,对设施设备进行大投入大建设后,没有促进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并不仅仅是物质支持条件的满足,如果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利用有限的信息设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领导和教师尚未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就得不到提升。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但不能再错过一个时代。全面理解信息化的内涵,用全新思维选择适合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是农村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其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方筹措资金分批投入实施
(1)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对国家级贫困县的教育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和浪费。也可以采取考核和竞争机制,把资金拨给有资格的学校或区域。
(2)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说,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来保证持续发展是难以办到的。信息化设施更新和折旧快,耗材和维护的费用大,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应该通过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
(3)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启动和持续发展,必须有外部资金的注入,这样可以保证学校对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形成总体的长远的规划,对硬件设备做到配置统一,从而避免硬件设备来源复杂、随机增添、因规格不同带来使用与维护困难、不能适应教学需求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等现象或问题的出现。
2、整合教学资源系统规划建设
在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初期,出现了“车、路、货”不匹配,“重硬轻软”发展不协调问题,客观地说这是正常的。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多种要素。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实现系统规划,使各要素协调发展。
(1)硬件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设备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在技术上要考虑计算机、网络的配置是否可满足软件资源运行的需要,数量是否满足师生使用的要求,现有基础对以后的设备升级、扩充有何影响等。
(2)软件资源建设
软件资源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核心,它的开发建设涉及资源种类的丰富程度,使用的便捷性。更重要的是资源内容与组织方式要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软件资源的提供与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从本地提取信息、事例;同时还要考虑资源的获取途径,以及对传统音像、文字资源的转化问题。
(3)教学资源的管理体制
信息化教学资源各部分的高效利用、有序发展有赖于管理机制的健全。对学校而言,管理的内容在整体上包括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长期、中期、近期的发展规划;在具体上包括对计算机教室、各种教学软件资源使用时间和数量的规定;还包括对教师参与资源收集、整理工作的相关鼓励措施等。
3、分层次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除了和城市教师一样,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培训时,我们要针对农村教育、学校信息设施和教师的特征,选择适合于农村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
(l)远程教育培训方式
现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学校都拥有了卫星转播设备,我们可以利用卫星传播系统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具备网络设备的学校可以让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来提高信息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做成光盘,让教师通过观摩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2)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
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就是让教师带着“教学任务单元”参加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优势;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教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种培训方式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得到了体现,并且对我国很多区域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类形式容易使他们形成内驱力,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校本培训模式
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制订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体系。可以组织各学科经验丰富、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通过优秀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
4、制定激励机制,形成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改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教师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设施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成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文化氛围,而不是在上观摩课或教学比赛时,被迫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应以建构社会的需求与可能和人的需求与可能的契合为出发点和归宿,集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创造性地解决资金与人才问题,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玉.农村信息化寒冰解冻尚需时日——江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李金凤.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
[3]荣曼生,李小明.株洲市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4]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5]汤新春.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质[J].中小学电教,2005,(6).
关键词:玉舍镇;农业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35
1 玉舍镇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基础设施是实施和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快慢。现阶段,玉舍镇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薄弱环节,以城镇信息化建设相比,网络、电脑等信息载体尚未覆盖整个农村,有关农业信息网站平台建设不够发达,农业信息数据库开发还未起步等等。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缺乏快速的信息网络沟通手段,容易引发信息传输断层现象的发生,造成农业信息资源的浪费。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网民人口有所增长,农业网站规模总体增大,但质量较好的网站也屈指可数,而且站点之间的关联性较差,可是说是“网站孤岛”。
1.2 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匮乏
与其他项目工程建设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长期性、系统性、难度大等特点,涉及到农业项目、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等多方面内容,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持续性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中央和地方普遍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在资金投入上势必不能有效的兼顾到农业信息建设,这就容易引发农业信息建设资金断链问题,进而影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虽然现阶段,玉舍镇政府部门逐步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采取列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但仍旧杯水车薪,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另外,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加大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风险。
2 优化玉舍镇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 发挥政府主导功能,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惠农惠民公益性工程,要想快速落实项目建设,是离不开政府部门配合与支持的。政府部门要充分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列入为优先、重点扶持项目,并针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事项制定有关的优惠、补贴政策;资金是项目工程建设的血液,为了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快速、有序的开展,必须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充足。政府部门加大资金的投入比例,成立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的同时,还应当主动牵头,呼吁世界各方力量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融资体制,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2 强化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任何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要以设施作为载体,没有基础设施作为服务平台,是谈不上信息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网络是信息传递的纽带,是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是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因此,玉舍镇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首当其冲的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要确保网络服务覆盖乡镇,保证家家通电话,村村能上网。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农民,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还应当建设远程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固定通信平台等基础设施。利用信息化基础设施,定期向农民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就选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进行指导,或者向农民传递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事项,如农作物的市场行情、农业致富的信息、农业科学技术等等。总之,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村有信息点、乡有服务站、镇有平台”网络信息格局,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
2.3 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建设
农民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服务的主要群体,可以说,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与掌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肩负着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重任。然而,就玉舍镇而言,由于农村社会经济较为落后,大部分农民学历层次偏低,文化水平不高,对农业信息利用和开发的意识淡薄,造成了宝贵农业信息资源的闲置、浪费。因此,笔者认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应当做好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建设工作,加强对广大农民的信息处理的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2点出发:积极引进高素质、高能力的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将其下放到各乡村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实践工作;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具体可结合本地区高等院校,对具有一定技术和文化基础的农民有计划教育培养,或者定期有请专家、教授向农民讲解信息技术的使用要点等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村 信息化 建设
近年来,巍山县实施了“数字乡村”工程、“金农”工程、“136工程”、 广播电视“村村通”、农业信息网等一系列信息化工程,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信息化进程,缓解了农村信息滞后问题,但农村信息网络运用不充分,制约了农民有效获取市场信息,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产业升级,是巍山“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巍山县农村信息化现状
巍山县辖4镇6乡、83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1.48万人。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农业及相关部门的努力,农村信息化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一是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深入实施,以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为基础,农村“规模、迅捷、畅通、优惠”的信息网站建设覆盖全县各乡镇,移动信息服务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建立了79个村级服务站、21个基站、35个移动富民示范村,惠家网客户达66667户,通信客户达71706户。二是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建设了6个乡级、10个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部配置了计算机并接通宽带网络,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8%以上。三是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逐步成为“政府政策信息的窗口、农民素质提升的学校”,全县有60个“电信模式”、35个“卫星模式”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四是农村互联网应用越来越被农民接受,家庭固定电话、手机、网吧上网的农民用户越来越多,2012年,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99万户(含CDMA用户),移动电话用户12.35万户,其中移动用户11.5万户;上网用户4.45万户,手机上网用户3.74万户,其中农村用户分别为2.38万户、1.64万户。五是农业信息网建设取得成效,分别于2000年、2007年建成了巍山县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县级和各乡镇均有专项兼职信息员,网站已转载和信息22000余条,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基本建立。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
1.思想认识不足
涉及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工信、农业等部门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尚未认识到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没有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2.农村信息网络运用不充分
农民利用信息能力不强,信息化意识比较淡薄,信息需求不强烈,直接限制了农民在信息化技术和知识方面的学习能力,也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农村实际工作的能力,部分农村网民不是从网络获取知识、获取致富信息而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其他娱乐性项目。
3.信息化资源建设滞后
农业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发达、实用性不高,农业信息网站的还没有做到与农村需求相结合,体现在为农业发展服务的应用方面开发不足;信息不全、专业性强的信息少,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所需的低成本、高质量的信息技术产品严重滞后,阻碍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4.队伍建设与信息化建设有差距
农业农村信息化队伍人员数量少、业务素质低,多为兼职、且一人兼多职、人员经常变动。
三、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1.强化认识,整合资源
信息化缩短时空距离、降低时空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将其摆上议事日程。巍山创建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县,要整合政府、农业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农业农村信息化资源,加快推进种植业、养殖业信息化,在发展优质稻、烤烟、油菜、核桃、畜禽、玉米制种、茶叶、水果、中药材种植中,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推进土壤墒情气象监控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饲料配方辅助决策系统、动物健康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和动物疫病诊断与预警辅助决策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应用。
2.夯实基础,提升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保障信息平台稳健运营,扩大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远程教育系统、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覆盖范围,争取成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县。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优质信息的迫切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信息化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提高对信息的利用能力和水平。各级各部门要拓展服务领域,更多地种养技术、扶贫开发、惠农补贴、权益维护等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要突出个,坚持贴近市场、贴近生产、贴近流通,按节令变化、农事进展提供信息服务,提升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创新服务方式,通过手机短信、语音电话、互联网等多途径开展面向全县的农业科技咨询服务,使农民记得住、用得上;要扩充信息容量,将价值高、实用性强的信息整合。
3.完善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农村信息化是一项牵涉面广、技术性强的重大系统工程,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凝聚工作合力,进一步“围绕农村做市场、围绕农业做政务、围绕农民做服务”,构建“输血”转向“造血”的长效运行机制,让信息服务“三农”工作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态势。要认真落实县、乡、村级以及龙头企业、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组织等的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保障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有相应的机构运行、有相应的人员履职。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培训活动,提高各级各类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升农业农村信息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信息服务;农民
当前我国农业资源和环境的类型很多,差异性很大,我国农牧业的生产多数还停在传统类型的生产模式上,农业发展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程度很低,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对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制约,对我国实现现代化和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造成了阻碍,因此如何借助信息化的发展力量来推动新农村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该问题的解决面对十分迫切的局面。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出现的问题
(一)成本高,效果一般
虽然社会的进步带动了农村人们的收入,农民的生活水平更好了,但是网络使用的成本太高,导致很多农民不愿意花费资金在巨大的网络费用上,由此出现农业网站多数的访客不是最需要信息的农户。除此之外,农村地区过度注重建设忽视了对网络维护上,将注意力主要放在信息化建设的功能上,导致信息网络的硬件实施成本开销巨大,忽略了信息软件和资源的制作开发,形成硬件设施多余,造成信息资源的无端浪费,资源储备不足。内容出现重复、形式过于单调,实效性很差,导致农民的实际工作缺少热情和积极工作的动力,不利于农村地区农业生产信息的传播。
(二)农业信息和用户需求差异性明显
农业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农村地区的企业和合作社等,还包含很多的中介组织,由于农业信息服务的对象很多,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农业信息需要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因此农业信息的获取和设计也需要具备多样化的特点。但是根据我国当前年农村地区的网络信息结构来看,能提供的农业信息类型和多样化的能力很弱,多数信息内容都是新闻时政内容或者关于农业科技的信息,信息的综合性太强,部分农业信息知识针对网站信息的一种借鉴和效仿,缺少具有市场前瞻性和综合性分析的部分,信息的地方性特点缺失,无法满足区域性农业发展的需求。
(三)技术人才少,基础工作水平低
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也是近几年的一项工作,作为国家实施的一项新项目,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系统运行缺少专业性强的信息技术人才,其中最缺乏的人才莫过于了解农业的经营和了解信息化技术的综合性人才,经过具体的调查显示,我国专门从事于农业信息工作的员工中,具备专业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本科生或者专科生的数量显著低于5%,多数的农村地区信息工作者是农业类专业毕业之后自己自学计算机的有关技术,在基本掌握了网络知识之后开始转变到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中,上岗就业。由此可见,基层单位的很多农业信息管理人员工作范围只是固定在原始的信息资源采集和信息的条件下,在开发信息、创新信息的过程中无法拓展信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造成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够全面,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很严重,信息资源的利用有效性不高。
(四)农民利用信息的有效性较低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速度缓慢且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程度很低,多数农民的信息意识很薄弱,农村地区留下来工作的农村青壮年很少,多数人员都出去务工了,外出的青壮年务工人数很多,留下来的农民多是整体文化水平很低或者科技素质相对较差的,因此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整体呈现出综合素质较低的状况,对农业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低,对于网络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很低,原因都是农民自身学习能力的障碍,其对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了解较少,在了解程度低的条件下,降低了整个信息应用的实际水平,根本无法有效的发挥信息技术的实质性作用。
二、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对信息化建设的创新
(一)政府需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的作用
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整体上是一个跨越了很多部门和行业的业务类型,其不受地区的控制,是多种科学技术的综合体现,整体的综合性和集成性联合起来属于一项大工程、大系统,其主要涉及到很多城市、县区和乡镇的工作,需要基于政府的指导来发挥不同机构的积极作用,完成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实现分工合作,落实政府的职能范围。由此可见,我国政府的存在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作用显著,其在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中具有显著的指导功效,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主要是针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在农业和农村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对农业信息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建设,保证发展资金的充足,由此促进农业农村信息系统的正规化建设,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为了确保不同层面的费用提供,能够保证不同机构和部门对于农村信息化基础系统的基础设施投资,政府部门需要根据科学合理的比例来确保农业建设资金的充足性,保证支农资金满足其建设需求,对资金实施协调管理,资金合理分配使用,减少资金浪费。与此同时,政府需要针对农村信息化的发展颁布有关的优惠信息政策和优惠信息,借此来引导并不断的鼓励不同的网络运营商加入到融资的队伍中,将其资金放在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开销中,满足农村信息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鼓励多渠道的融资。
(二)做好资源的整合,强化各部门的合作
首先,为了完成资源整合,需要在关系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机构中建立起专门的管理机制,实现信息规范化管理,实现管理标准的统一。同时需要保证不同项目制度的统一性,再次基础上不断推进农村的信息化网络构建,实现网络资源和农业资源的融合,对关系到农村地区发展的信息数据进行共享和传播。除此之外,还需强化对不同项目的农业信息实施整体的融合和信息筛选加工,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农民发展农业中对材料和经济的基础需求来强化拓展农村地区的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和信息的来源渠道,不断对新型的农业信息资源实施开发和拓展,针对有关于农业发展的信息采取深入分析和筛选的方式来加工,由此来保障农村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由此确保我国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和网络信息的提供能够根据农民朋友的发展需求来完成信息的加工和资源整合,由此对政府评估和农户的发展信息需求满足,确保农业信息提供的价值。利用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和社会不同机构的合作,促进农业信息服务的有效性。
(三)重视农民的培训和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
第一,提升农业经济的信息化水平,首先,需要针对农民朋友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做好知识的宣传教育,将信息化的功能传递给农民,提升农民朋友认知和学习操作的现代化,提升广大农民朋友的农业经营实力和素质,实现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的推广和普及,针对性提升农村地区诸多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的信息化认知和科学技术理解。第二,需针对农业经营的队伍进行拓展,扩大农业服务的范围,不断积极地和农业相关生产部门联合,依照村干部、经纪人和合作社或者中介组织来形成一个整体农村地区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资源库和网络组织,利用多样化的在线培训和在线教学的方式来强化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准。第三,发展农业信息经营的全方位专业人士,还可以利用优惠措施引诱专项人才参与到农业信息的系统研究和创新工作中,提升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层次。
(四)加快示范基地建设
示范基地是一种形象教育,其具有显著的指引作用,由于农村地区实施信息化建设对于农民来说认识的重要性还不足,由此体现出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的重要作用。在建设示范基地的过程中,需要选择良好的村来建立,利用政府补贴、企业优惠或者项目带动等形式实现示范基地的信息化建设,确保当地的农民能正确使用计算机,获取农业发展信息。
(五)网络与传统媒体结合
信息网络在信息采集、处理上具有优势,互联网的作用能实现信息传递的交互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解决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农民拥有计算机的数量很少,农民多数还采取电视、广播等渠道获取信息,为了提升你哪个村地区信息服务的覆盖面积需要利用传统的媒介。实现网络和传统媒体的互补作用,只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相互配合,才能真正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发展。
作者:曲红霞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韩店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参考文献:
[1]田春霞.针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建设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09:192
[2]魏朝风.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相关分析[J].北方经贸,2015,06:42-43
[3]崔玉蕾.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思考[J].农业经济,2016,06:6-8
[4]陈琴.农业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模式[J].福建农业,2015,04:61
关键词: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思考
1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水平
1.1规范化管理合作社,重视加强引导与帮助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需要政府进行引导,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通过技术指导、政策支持等,落实指导工作,通过对合作社发展结对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有效地为合作社成员提供便利。对此可通过加大人员培训力度、重视补助支持、监督管理合作社资金,实现规范化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引导与帮助,促进农户之间以合作社为平台,形成利益联结体,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化发展。
1.2推广新科技,应用新技术
为有效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业水平,需要对新型技术进行充分的推广,强化技术创新,重视打造“品牌”效应,利用新技术、新科技等实现无害化生产,通过向合作社成员宣讲推广新技术,提升此技术的利用率,进而提升合作社的管理水平。
1.3重点建设营销服务网络
为了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例如:构建网络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平台、网络监管市场存储、一体化运销、服务配送等。利用现代化科技建立并不断完善市场环境与机制,拓展生产、市场对接渠道。以重点扶持为基本原则,打造“一村一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品牌,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一乡一业”发展,创新转型传统农业,增加农民经济收益。
2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力度
充分利用区域内经济资源、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化发展品牌,制定品牌化发展服务战略,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经济发展带来动力。此时需要有关部门对相关活动给予帮助,例如,工商部门根据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对合作社进行指导,提升品牌知名度,为相关商标注册申请提供便利。通过有关部门间的联合协作,打造农业品牌,增强政策补贴力度,积极寻找、推荐适宜参报的农户、合作社及时注册商标。因势利导,创新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积极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涉及领域,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多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副产品一体化加工机制,结合区域产品特点、市场需求,加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例如,蔬菜、食用菌等多种类目的加工销售等。进而促进农村发展品牌的有序建设,促进战略品牌经营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化。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区域资源优势的利用效率,建立组织化、规模化的合作社。同时,不断提升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增强合作社的风险抵御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业市场发展。
3加强技术支持,扩大合作社规模
在自愿、互利原则的指导下,由各级政府统一协调发展,建立良好的、规范化的处理关系。开展适宜区域产品的针对,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保护合作社成员的合法权益,积极扩大合作社规模。落实帮扶政策,定期进行针对性帮扶,向合作社普及法律知识,解决经营难题,提供技术指导,充分利用网络渠道等拓展合作社的宣传力度。通过政府调控,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市场经济环境,组织农户积极参与合作社项目,促进一体化产业链模式的形成,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现代化发展。政府不仅需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同时还要给予合作社技术上的支持,建立新产品研发部门,重视合作社的推广。通过研发新技术、落实技术指导对经营管理进行指导等,提升市场信息与合作社衔接的顺畅性,通过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落实监督政策,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4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
4.1明确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应该正确搜集、分析制定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可实施性方案,对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计划进行预算分析,通过综合考评后,合理分配人力、物力、时间的资源。信息化农业合作社的建立,需要合理利用有限资金。
4.2确保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政府发挥带头作用,结合惠民政策、鼓励资金等积极筹集社会投资,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需求,通过定期投入定量资金,促进信息化建设的稳定发展,保证维护资金充足,加速形成规模化管理,促进经济收效。合作社正常运营的难点之一就是缺乏初期资金投入,大部分人对于新经济体的形成均抱有观望的态度,因此,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4.3做好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从数字化应用自然资源、建立区域信息化平台两方面入手。前者需要充分整合自然资源,利用现代化技术对其进行数字化管理;后者需要以区域性资源为基础,建设信息交流平台,规范化处理农业信息,利用现代化技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对此,需要区域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对信息化平台建设予以支持,通过与区域内相关企业的联合,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数据标准体系,规范化管理数据采集、存储、利用、开发体系,并通过政策明确规定资源应用的权责关系,促进信息化建设有序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 借鉴 成因 战略对策
一、农业信息化的概述
(一)农业信息化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指把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村和农业经济各个领域中,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合理的利用农村资源,使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农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
1.农业生产作业与管理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紧密影响着农作物生产中地势地形、气候气象、土壤矿物质成分含量、病虫害分析等数据的传输,从而影响农业生产中正确的判断、决策。
2.农业生产资料的信息化
种子、农药、化肥、农用机械等都属于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有利于帮助农户有效的、有选择性地选种,育种,综合自身特性以适当的价格购买到高质量的品种及共享生产资料。
3.农产品市场信息化
信息化农产品市场主要是通过保证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和买卖出售整个过程中的信息化和透明化,从而确保农产品销路高速畅通。信息化农产品市场主要影响的是农产品的买卖流通中的信息有效性情况。
4.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化
政策法规的信息化能让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国家新出台的政策,调整农作物的种植取向,了解自身获得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服务于农民。
二、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经验借鉴
(一)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农业信息化在世界各地都是发展重点,且均以较快的速度前进。2015年,美国以政府为主体,以五大信息机构为主线的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已经建设完善,并广泛应用于作物生长管理自动化、病虫害诊断、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农业技术资源保护。现阶段已基本实现作物管理信息化,农业科研与服务信息化。我国应在贯彻本国发展战略方针的前提下,制定出适合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方案。
(二)国外农业信息化的经验借鉴
1.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
从美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可以看出,政府部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应该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明确主导作用身份,把主要精力放到调查研究、科学规划、组织领导和过程监督上。
2.加速信息服务的全面化
法国的农业信息服务主体不仅包括农业部等政府部门,还包括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农业商会、各种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科研教学系统等,它们都能为农业提供各式各样的信息服务。以此作为借鉴,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要求,我国应大力开展农业商品展览、农业商会、信息交流会等一系列有关农业信息的服务活动。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足
由于信息化建设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且其要求的基础设施数量大,价格昂贵,对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农户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2.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短缺
信息化建设是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对从事此工作的技术人员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中的“人才”包含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精尖人才,在农村负责基层工作的一般信息人才以及从事农业信息人才培训的机构或组织人才。
3.农业信息开发利用低效率
农业信息开发利用低效率问题表现在采集农业信息范围小,整合筛选技术不先进,资源分散、使用性低,信息网站杂乱无章,实用性低,网站信息更新缓慢,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推广难,信息标准化程度较差等问题。
(二)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的共性原因分析
1.农业信息化认识有待提高
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个别领导干部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主流,缺乏全面的思考和对信息化的整体把握;甚至有些还会因缺少资金或技术落后等原因对农业信息化有所顾虑,犹豫不决。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不完善
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法律制度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因此,我国应各健全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级,加大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支持、监管。
3.农业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农业部门管理分散,种植业、牧业、渔业各个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导致遗漏损耗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资源。
4.农业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推广难
由于农业信息技术产品研发链的还不够完善,增加了信息技术产品研发难度,使其在农业中普遍使用难度较大,实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四、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一)提高政府、全民农业信息化的意识
政府首先要普遍提高农业信息化重视程度,利用各种方法手段,开展各种活动项目,加大对民众的宣传引导力度,加强农户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另外还要探索并寻求长期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二)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是农业信息传送流通的载体,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配备。
(三)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关乎农业经济发展的成败。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不仅要讲究方法,还要提升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加强组织与整理信息资源的能力。
五、结论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要求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的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也一成为拉动农业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一种资源,推动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政府己经开始加大对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相信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一定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3参考文献
[1]张建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6-8.
[2]刘小平.以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753-3754.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农村经济发展 作用
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推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信息化从经济调节角度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二、农业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滞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引入必将彻底改变农村这种信息贫穷导致物质贫穷的局面,改善农业就业结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显著增长。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二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农业信息化是减少市场交易风险的重要条件,农业信息化为实现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四是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许多农民通过信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全国各地的就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五是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六是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农业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通过气候和病虫害预测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迅速提高。
四、农业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开发总量不足。
五、相关思考
农业信息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并坚持去做,特别是需要政府加大力度。
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把农业信息工作当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来抓要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目前,各级农业信息中心及所维护的网站,是一种公益性事业。不具备企业化经营的能力、没有政府的资金扶持是难以维持的。
政府要加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由于大部分农业信息具有社会公共物品的性质,应由政府主导和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重点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供求、价格、气象、病虫害防治等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目前发达国家无不投入巨大财力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发达国家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投资主体地位。有效推动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发展。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同时我国还应发挥市场的引导机制允许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个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信息协会和农户等投资信息化建设,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信息投入体系解决财政投入不足问题。
总之,只有长期的坚持和发展才有可能有所成效,才有可能获得一定的进步,才有可能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隋艳颖.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J].北方经济,2008(8):30-31.
本科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一:经济管理专业探究式学习研究
摘要: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非常可观的发展成绩,经济管理专业也渐渐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经济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但是对于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只是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述,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导致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应用,能够对此不良教学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本文就是对探究式学习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教育人员能够有所启示,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成效;应用
引言
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专业教学目的是希望通过高职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让学生掌握众多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经济管理实践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良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巨大的差距,追溯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应用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发展,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探究式学习模式具有的内涵
探究式学习模式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的。探究式学习模式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使得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独立阅读以及独立完成写作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内容,但是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这一教学要求,对于学生的发展会造成严重的阻碍。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教师并不会将结论直接的告知学生,而是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得学生可以在探究的道路上学习相关的知识,并且懂得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管理,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为学生日后的经济管理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承担着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身份,当学生在探究学习道路走入误区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予纠正,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可以在探究学习道路上走的越来越远。
2高职院校经济管理教学现状分析
2.1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传统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一定的尊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可以被称之为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良和优化,满足现阶段教育的实际需求。主体性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人员,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给予充分的尊重。积极的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引导,能够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的方法。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对于主体性教学没有明确性的认知,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过于落后,教学中仍是沿用传统老旧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担任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人员,导致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良好的呈现。
2.2忽视学生亲身实践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专业,对于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教师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一味的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创建自己所认为的高效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长时间作用下使得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消减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这样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课堂,教师通常会将很多的结论直接性的告知学生,教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也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具有的潜力。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亲身实践,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将课堂上所学习的众多知识转变为自身的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对此采取了忽略的态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2.3教学评价不够合理
教学评价不够合理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本文多次强调经济管理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课程,若是仅仅应用一张试卷成绩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效,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如果只是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那么学生只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会逐渐的减弱。很多学生往往很努力,他们对于经济管理有着属于自身的看法,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很好,但是在试卷考试过程中却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一张试卷将学生以往付出的所有努力给予了否定,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会造成不良影响,高职院校需要认识到教学评价存在的不足,需要创建合理的、科学的,适用于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价,从而保障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1]。
3探究式学习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对于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良问题,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探究式学习模式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促进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于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应用也需要讲究策略,主要为以下几点。
3.1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明确自身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承担的角色,不能刻意的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依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情况、学习兴趣等众多方面,从而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例如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将本堂课的教学计划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调查,翻阅书籍等方式,加强对案例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可以与学生一同进行角色扮演,与学生一同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从而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
3.2要突出学生自学
突出学生自学是探究式学习模式在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的关键,高职教师对此必须要提升重视程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编制学习计划,并且依据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高职院校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合理的分配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分配方式。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刚刚接触探究式学习模式,在脑海中并没有建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所以教师对于为其分配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当学生逐渐适应探究式学习模式后,教师可以适当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进行缩减。若是课堂教学内容过多,教师怕完不成自身的教学计划。教师可以对一些并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整理,将其制作成为教学课件,并且在班级的腾讯聊天群,或者是教师的微博平台进行,为学生探究式学习模式开展创建良好的环境,同时保证自身的教学进度。教师需要实时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对于具有浓厚学习热情,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学习态度懒散,不能完成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的学生,需要给予一定的批评。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试卷考试成绩,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学生的努力程度等众多方面,多方面的进行教学评价,从而对学生的努力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2]。
4结语
经济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但是对其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良问题,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但是探究式学习模式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中的应用,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促进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关教育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力度,使得探究性学习模式具有的优势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全面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袁晨.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建议[J].职业时空.2012(10):124
[2]华蕾.刍议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1(14):248
本科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二: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近年来,我国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着重对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深入分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经济管理;有效策略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如何能够在新时期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经济必须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构建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信息体系,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当前,我国致力于对新农村的大力建设,网络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融入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就是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应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1]。首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效率。另外,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水平比较低,也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化的建设能够为农村市场提供更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市场经济日趋激烈,农村经济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对市场有一个全面、精准的认识,能够随时掌握市场动向,进而做出科学的规划,因此,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2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2.1健全农村网络信息体系
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中的实现,首先要有必要的网路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配备,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体系,从县级到乡镇再到各个村庄,都要将网络信息系统构建充分落实到位。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落后的、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信息设备要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保证网络信息系统能够覆盖到整个区域[2]。另外,信息化系统建设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提供能够适合大部分农民使用的信息化服务,使农民能够从中获取相关的农业技术。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对于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普及互联网,使人们能够接受网络教育,鼓励农民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对于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则可以先普及电话网与电视网等。
2.2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人才培养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专业信息化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将专业信息人才的培养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首先,政府要提升信息人才培养意识,并进行宣传,使人们能够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作用,然后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培养平台,加大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可以举办一些信息技术培训班、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鼓励人们参与学习与培训,掌握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
2.3完善信息管理制度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速度更为快捷,信息类型也复杂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信息不实、无效信息的现象。因此,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健全农村信息管理制度,根据农村的发展实际,对信息采集、信息进行严格的管控,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有效性。可以在信息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信息,对于有突出表现的信息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这不仅能够调动工作者的积极性,而且能使信息建设更加完善、可靠。另外,要不断拓宽信息渠道,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为农民提供真正实用的经济信息,增强对市场的认识,使信息化建设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
3结语
目前,农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强大力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力度,立足于农村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提升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其能够实现长远、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尹惠兰.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2):41-42.
摘 要:本文基于宁夏银川市华西中学在校任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分别从教师对微课认知状况和教师对微课资源建设的态度进行调查分
>> 白银市中小学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调查与情况分析 中小学微课资源开发的现状调查与实例分析 中小学微课建设现状与应用开发研究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小学微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小学信息资源库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资源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微课在中小学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城区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韶关市中小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现状和发展对策 浅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研究 国内微课资源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青海省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 赵瑞芳,胡作富,袁建云.区域中小学微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8-10.
[5] 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6] Levie,W,&Lentz,R.(1982),Effect of text illustrations.A review of research.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Journal,30,195-232.2005,(11):98-101.
[7] 刘禹,陈玲,余胜泉.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电话教育研究,2012,(8):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