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19: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森林防火调研课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以“四大转变”促学习,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新成果
我们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带领全局干职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现了“四大转变”。
1.由“要我学习”变“我要学习”,增强了主动性。我们不仅把此次学习实践活动当做政治使命,更把它当做一种责任和习惯,召开了动员大会,科学铺排了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将开展此项活动作为促进工作发展,提升个人素质的自觉诉求,完成从被动执行上级任务到主动谋划活动开展的转变,在保证上级规定动作质量的基础上,尊重干部各自学习意向,以评比奖励的方式鼓励搞好自选动作。
2.由“单一培训”变“结合培训”,增强了实效性。一是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鼓励干部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全局集中学习了6天,中心组集中学习了2天。二是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学习方式。3月,组织部分干职工参观雷锋同志先进事展览会和宁乡县生态建设;4月21日至23日,在县委党校举办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暨业务培训班,特邀湖南省林业厅政策法规处莫小林副处长、张运明副处长、陈彪副处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曾思齐教授、吕勇教授等领导专家亲自授课。三是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将本次活动与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等结合起来,将活动要求贯穿于每一项工作中,开展了一次为*发展“献计献策”活动、为林业发展“一人一建议”以及业务知识考试等活动,各位班子成员都自选课题,进行实地调研,完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3.由“闭门自省”变“开门评议”,增强了针对性。我们坚持“开门评议”,在全县范围内发放征求意见表,真心实意地邀请各单位及群众提出宝贵意见,并全程参与、监督和评价我们的学习实践活动,确保提的问题实、找的问题准,把评议讨论的过程变成既是我们林业干部自我教育的过程,又是充分发扬民主,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4.由“分散管理”变“统一管理”,增强互动性。参照《*县科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适合本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学时学分制,实行统一管理。全局干部针对大家在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及个人总结中反映出的问题,每月举办一次互动交流会,达到相互启发,提升思路的效果。
二、以务实的态度谋发展,现代林业建设迈开新步伐
我们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抓手,促进现代林业建设,上半年业务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造林绿化取得新突破。通过全县上下的艰苦努力,优质高效完成造林7200亩。其中,油茶3000亩、国外松3000亩、杨树1000亩、水杉200亩。现已完成高乔大道南接线两厢绿化工程和白箬铺光明村77户庭院绿化设计。植树节期间,为迅速掀起春季造林,局党组先后三次召开全县植树造林动员大会,全县共完成义务植树30多万株,并邀请县五大家领导约80人,在高乔大道南接线斑马湖路段两旁义务植树。
2.资源保护开创新局面。一是严格保护管理林地林木。坚持以生态保护为中心,严格控制采伐审批,细化并公示林木采伐指标,商品材入村到户率为100%;严把征占用林地初审关,完成京珠高速复线、华电扫尾工程等7个项目征占用林地的初审;严肃开展了全县范围内的活立木市场的清理整顿和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年检年审工作,查处13家违规单位,补征相关税费10多万元;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无证运输、违法经营木材等行,目前,共查处各类案件47起,其中刑事案件1起,收缴木材300多立方米,案件查处率为100%。二是加强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去年,团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千龙湖湿地公园申报成功,目前正筹备资金,着手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三是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动态监测和进出口管理,实行每日测报,切实做好松材线虫和杨扇蛾等有害生物的预防预测。
3.森林防火搭建新平台。上半年,全县森林防火取得较好的成绩,共发生山火17起,其中一般火灾1起,过火面积为5.83公顷,无人员伤亡。一是加强了宣传教育。县政府《禁火令》5万份送达农户,并在*电视台信息频道和新闻频道滚动播出;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出动宣传车、设置警示牌等群众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将宣传覆盖面延伸到全县的各个角落。二是加强了对野外火险的排查。采取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联户联保、农户轮流防火值勤的方式,层层落实野外火源管控责任,健全了野外火源管理规章制度和乡规民约。乡镇、村组组建了巡查队伍,运用地面巡护、野外稽查、设置关卡等多种措施,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野外火源巡控网络。三是实行森林防火“四级响应机制”。实行乡(镇)长、县林业局局长、县级森林防火指挥长、县人民政府县长逐级负责的四级火灾响应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建立健全县界森林防火联防机制。与周边兄弟市县协商边界森林防火,建立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联防机制,在重点防火的县界上,开辟了高规格的防火隔离带和防火绿色通道。五是添置了一大批森林防火器材。县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购置了一批森林防火器材发放到各乡镇,把防火器材武装到村组,在白箬铺镇光明村、大塘村等全县18个重点防火村开展森林防火示范村建设。
三、以清廉的作风树形象,班子建设得到新加强
我们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理论武装。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目前已参加中心组集中学习2次、党员干部集中学习8次,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不断丰富。二是坚持科学决策。在研究一些重大问题时,如重大财务开支、生态圈建设、植树造林、森林防火等,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坚持集体研究讨论决定,确保了决策的合理性和民主性。遇到不同意见,大家能求大同,存小异,一旦党组决定了的事情,全局上下都能不折不扣执行。三是坚持依法办事。在办理林业许可证和处理涉林案件中,严格依法依规,不卖“人情账”,既充分保证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又严厉打击违法乱事的不法行为。四是坚持身体力行。各班子成员在保证抓好分管工作的同时,切实做好所承办的其他工作任务,做到了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身上有担子。以开展“创业富民”、“两帮两促在农村”等活动为契机,深入乡镇、村,掌握一手资料,解决具体问题。五是坚持清廉从政。班子成员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制订了林业工程项目招投标、错案追究、专项资金使用监管、重点工程监督办法等,不断完善制度体系,规范办事行为。坚持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将财务情况每季度公开一次并上报县廉政办,对大型采购,建设项目实行跟踪监督检查,如车辆保养维护、高乔大道绿化、征占用林地审批等都实行公开,自觉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一、以“四大转变”促学习,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新成果
我们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带领全局干职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现了“四大转变”。
1.由“要我学习”变“我要学习”,增强了主动性。我们不仅把此次学习实践活动当做政治使命,更把它当做一种责任和习惯,召开了动员大会,科学铺排了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将开展此项活动作为促进工作发展,提升个人素质的自觉诉求,完成从被动执行上级任务到主动谋划活动开展的转变,在保证上级规定动作质量的基础上,尊重干部各自学习意向,以评比奖励的方式鼓励搞好自选动作。
2.由“单一培训”变“结合培训”,增强了实效性。一是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鼓励干部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全局集中学习了6天,中心组集中学习了2天。二是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学习方式。3月,组织部分干职工参观雷锋同志先进事展览会和宁乡县生态建设;4月21日至23日,在县委党校举办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暨业务培训班,特邀湖南省林业厅政策法规处莫小林副处长、张运明副处长、陈彪副处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曾思齐教授、吕勇教授等领导专家亲自授课。三是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将本次活动与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等结合起来,将活动要求贯穿于每一项工作中,开展了一次为__发展“献计献策”活动、为林业发展“一人一建议”以及业务知识考试等活动,各位班子成员都自选课题,进行实地调研,完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3.由“闭门自省”变“开门评议”,增强了针对性。我们坚持“开门评议”,在全县范围内发放征求意见表,真心实意地邀请各单位及群众提出宝贵意见,并全程参与、监督和评价我们的学习实践活动,确保提的问题实、找的问题准,把评议讨论的过程变成既是我们林业干部自我教育的过程,又是充分发扬民主,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4.由“分散管理”变“统一管理”,增强互动性。参照《__县科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适合本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学时学分制,实行统一管理。全局干部针对大家在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及个人总结中反映出的问题,每月举办一次互动交流会,达到相互启发,提升思路的效果。
二、以务实的态度谋发展,现代林业建设迈开新步伐
我们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抓手,促进现代林业建设,上半年业务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造林绿化取得新突破。通过全县上下的艰苦努力,优质高效完成造林7200亩。其中,油茶3000亩、国外松3000亩、杨树1000亩、水杉200亩。现已完成高乔大道南接线两厢绿化工程和白箬铺光明村77户庭院绿化设计。植树节期间,为迅速掀起春季造林,局党组先后三次召开全县植树造林动员大会,全县共完成义务植树30多万株,并邀请县五大家领导约80人,在高乔大道南接线斑马湖路段两旁义务植树。
2.资源保护开创新局面。一是严格保护管理林地林木。坚持以生态保护为中心,严格控制采伐审批,细化并公示林木采伐指标,商品材入村到户率为100%;严把征占用林地初审关,完成京珠高速复线、华电扫尾工程等7个项目征占用林地的初审;严肃开展了全县范围内的活立木市场的清理整顿和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年检年审工作,查处13家违规单位,补征相关税费10多万元;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无证运输、违法经营木材等行,目前,共查处各类案件47起,其中刑事案件1起,收缴木材300多立方米,案件查处率为100%。二是加强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去年,团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千龙湖湿地公园申报成功,目前正筹备资金,着手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三是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动态监测和进出口管理,实行每日测报,切实做好松材线虫和杨扇蛾等有害生物的预防预测。
3.森林防火搭建新平台。上半年,全县森林防火取得较好的成绩,共发生山火17起,其中一般火灾1起,过火面积为5.83公顷,无人员伤亡。一是加强了宣传教育。县政府《禁火令》5万份送达农户,并在__电视台信息频道和新闻频道滚动播出;通过张贴宣传
标语、出动宣传车、设置警示牌等群众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将宣传覆盖面延伸到全县的各个角落。二是加强了对野外火险的排查。采取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联户联保、农户轮流防火值勤的方式,层层落实野外火源管控责任,健全了野外火源管理规章制度和乡规民约。乡镇、村组组建了巡查队伍,运用地面巡护、野外稽查、设置关卡等多种措施,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野外火源巡控网络。三是实行森林防火“四级响应机制”。实行乡(镇)长、县林业局局长、县级森林防火指挥长、县人民政府县长逐级负责的四级火灾响应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建立健全县界森林防火联防机制。与周边兄弟市县协商边界森林防火,建立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联防机制,在重点防火的县界上,开辟了高规格的防火隔离带和防火绿色通道。五是添置了一大批森林防火器材。县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购置了一批森林防火器材发放到各乡镇,把防火器材武装到村组,在白箬铺镇光明村、大塘村等全县18个重点防火村开展森林防火示范村建设。三、以清廉的作风树形象,班子建设得到新加强
我们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理论武装。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目前已参加中心组集中学习2次、党员干部集中学习8次,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不断丰富。二是坚持科学决策。在研究一些重大问题时,如重大财务开支、生态圈建设、植树造林、森林防火等,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坚持集体研究讨论决定,确保了决策的合理性和民主性。遇到不同意见,大家能求大同,存小异,一旦党组决定了的事情,全局上下都能不折不扣执行。三是坚持依法办事。在办理林业许可证和处理涉林案件中,严格依法依规,不卖“人情账”,既充分保证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又严厉打击违法乱事的不法行为。四是坚持身体力行。各班子成员在保证抓好分管工作的同时,切实做好所承办的其他工作任务,做到了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身上有担子。以开展“创业富民”、“两帮两促在农村”等活动为契机,深入乡镇、村,掌握一手资料,解决具体问题。五是坚持清廉从政。班子成员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制订了林业工程项目招投标、错案追究、专项资金使用监管、重点工程监督办法等,不断完善制度体系,规范办事行为。坚持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将财务情况每季度公开一次并上报县廉政办,对大型采购,建设项目实行跟踪监督检查,如车辆保养维护、高乔大道绿化、征占用林地审批等都实行公开,自觉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特点突出
(一)抓住突出问题,开展学习、调研和讨论。强调调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研究提出了调研的11个重点课题,即如何进一步理顺我县林业系统管理体制,促进全县林业快速、健康发展;如何抓好党建工作,进一步促进我县林业工作全面推进;我县森工企业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切实做大做强全县油茶、核桃两大基地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如何加大林政执法与纠纷调处的工作力度,进一步促进我县林权制度配套改革顺利推进;我县森林资源保护对策与建议;我县林业系统工作作风建设的思考;我县森林防火工作及森林资源保护的思路与对策;如何加强我县森林公安队伍建设,进一步改善林业发展环境;我县森工企业森林资源保护的思考与对策;如何进一步优化局机关办公室工作等。这11个重点课题,突出实践特色,紧贴当前我县林业各项工作任务,紧扣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局党委针对我县林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召开了两次专题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大讨论活动,对我县林业系统管理体制、执法标准的进一步规范和林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突出重点环节。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的总体要求,我局党委在抓好学习培训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抓好“解放思想大讨论”这个环节,引导党员干部通过讨论,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加深对新一轮解放思想的认识,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的精神上来。一是营造学习讨论氛围。通过召开解放思想大讨论讨论会、座谈会等方式,营造了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积极参与讨论的浓厚氛围。二是注重理论的深化。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使各项工作实践与实际相衔接,与时代相适应,积极谋划新时期我县林业工作的发展思路。三是注重查找突出问题。在股所级以上党员干部和领导班子大讨论过程中,提倡发扬民主,深入查找自身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履行职责、创新意识”,“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增强在本职工作中创新奉献的意识。
(三)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林业局局党委按照县委的安排和部署,与煤炭局党委“互联共创”活动在通过多次会议协商达成共识以后,已形成正式协议,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为了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局党委提出围绕中心工作抓好学习活动,确保重大任务的完成。局党委把学习活动同推动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实践活动当作推动工作的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正确处理、统筹规划好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各项工作的关系,妥善安排时间,合理分配精力,活动的各个环节工作酝酿早、启动早、抓得紧,确保了中心工作和学习调研活动“两不误”。
二、林业发展情况及考核指标分析
(一)巩固造林成果,稳步推进造林绿化。造林绿化,科技支撑,质为先。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大力推广林业先进技术,注重质量,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科技含量,在管理上取得新突破,确保实造率100%,合格率达85%以上,为建成以杉木为主的100万亩商品林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1、种苗生产情况
严格按照“产业发展,种苗先行”的理念,为保证我县今年20.77万亩营林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种苗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育苗面积380亩,计划培育苗木1750万株,其中泡核桃200万株,川滇桤木800万株,杉木600万株(五龙250万株,龙庆150万株,高良200万株),喜树50万株(五龙),酸枣50万株(五龙),红椿50万株(五龙)。现川滇桤木苗木已可以出圃造林。
2.天保工程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情况
我县2008年度天保公益林建设任务是65000亩,其中人工造林15000亩,封山育林40000亩,森林管护面积197.8万亩。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现在紧张有序的进行工程造林实施,预计10月份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我县2008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种植业项目面积15700亩,现已完成了文本的编制工作,正在进行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3.林产业基地建设情况
(1)、泡核桃基地发展情况。
到2015年建成我县30万亩的核桃基地。××县林业局投资100万元,在丹凤镇古城村建立了以“云新系列”品种为主的优质泡核桃采穗圃120亩,明年起将能够提供充足的泡核桃穗条,为我县发展优质泡核桃基地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今年计划完成核桃栽植任务10万亩。
(2)、油茶发展情况。
××县自1950年就开始在龙庆、五龙、高良开始种植油茶,目前油茶面积保存还有4600亩,年产油茶籽98吨,年产值10.78万元。××县计划发展油茶30万亩,即从2010年开始发展油茶1万亩,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油茶29万亩。主要布局在××县的龙庆、五龙、高良三个乡境内。今年计划栽植油茶1500亩,目前正在进行预整地,力争完成老油茶地改造500亩。
(二)防控结合,圆满完成森林防火任务。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加强宣传教育及火源管理,强化队伍建设,落实责任,严肃工作纪律,严格依法治火,克服了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等不利因素,圆满完成春防任务。
全县共发生森林火灾12起,其中一般森林火灾3起,较大森林火灾9起,火场总面积152.88公顷,受害森林面积79.68公顷,受害率0.51‰,控制率为6.64公顷/次,损失林木10251.2立方米,火案查处率为91.67%,发现卫星热点12个,其中境外卫星热点2个。
(三)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确保生态安全。严格执行“十一五”采伐限额,坚决杜绝公益林商品性采伐,依法放活商品林,强化林木采伐审批管理,落实凭证采伐及凭证运输林木制度,紧抓源头管理,全面实行伐前公示、伐中监督和伐后验收制度,严把林木采伐关,严格审核审批征占用林地,保护林地资源。
1、采伐管理:2009年上级下达非商品林采伐计划采伐量5.5万m3(含自用材和烧材)、天保工程区内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计划蓄积7.9546万m3(出材量5.4021万m3);共设计378个地块,涉及高良乡、五龙乡、龙庆乡、南盘江林业局、国营五3河林场等五个乡镇或单位。上半年共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49份,共采伐蓄积量641.4296m3,出材460.77立方米。其中:农民自用材发放采伐许可证33份,共采伐蓄积量481.9m3,出材372.6立方米,烧材发放采伐许可证1份,共采伐蓄积量23m3,出材20立方米,输电线路征用林地发放采伐许可证3份,共采伐蓄积量97.3296m3,出材52.17立方米,大树移植发放采伐许可证8份,共采伐蓄积量14.2m3,冻害木清理发放采伐许可证2份,共采伐蓄积量25m3,出材16立方米,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工作正在进行中。
2、森林资源管护: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南盘江林业局、五洛河林场签订了天保管护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责任。继续选聘天保管护人员540名,落实了197.8万亩森林资源管护,确保天然林保护工程顺利实施。
3、林地管理:加强林地保护管理,控制林地非法流失,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和森林植被恢复费收取制,真正做到林地占补平衡。共审核转报省林业厅工程征占用林地6件,11.5411公顷,收取植被恢复费68.3864万元,省林业厅批准征占用林地4起,10.6311公顷,县林业局审核同意临时征占用林地2起,查处各类林政案件96件,收缴木材12.468立方米,处罚相关责任人员92人。
4、野生动植物保护: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强化野生植物管理,落实监测日报制、领导灾情负责制,切实保护了野生动植物资源。
5、木材运输:全县运输县内木材39378.3056立方米,再次运输木材10050立方米,共依法发放木材运输证2500份。
(四)落实责任,林业有害生物得到基本控制。坚持以预防为主,加强宣传教育,加大监测力度,制定切实可行应急预案,层层签订了责任书,认真落实了灾情报告制,领导联乡责任等制度,从源头上预防了灾情的发生,从根本上控制了森林病虫害传播蔓延
1、产地检疫:检疫苗木430亩;1200.2万株;检疫木材2.6万m3。
2、调运检疫:共调运检疫木材20348立方米,调运苗木3089万株。
2、病虫害防治:××县2008年1月至6月病虫害发生面积为7.04万亩(松纵坑切梢小蠹7万亩,板栗瘿蜂0.04万亩),其中中度受害面积3.4万亩,重度受害面积3.64万亩;防治面积为7.04万亩,防治方式都为人工清理。
3、开展了“利剑2009”云贵川渝藏森林植物检验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加大外来木质包装和木材的复检力度。
4、2009年3月开展和成功应用林业植物检疫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版)。
(五)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保障生态安全。始终把依法治林贯穿于林业经营生产和管理全过程,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平公正执法,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在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方面取得明显实效。上半年共破获刑事案件9件,抓获犯罪嫌疑人9人;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60件,教育处理违法人161人,没收木材172.3m3,没收野生动物26只,责令补种树木2650株,罚款13.43万元。
(六)创新发展思路,推进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上半年,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市场运行、行业主管”经营理念,以思想大解放、林业大发展为目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以多元化投资培育和壮大产品技术含量高、牵动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的林业“龙头”,通过龙头带动,外向牵动,延长产业链,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水平,促林农增收增效,带动林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七)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截止目前,全县参加林改工作人数2980人,完成812个村民小组的界线确认,780个村民小组的宗地调查,完成确权面积145万亩,确权率占95%,排查529起纠纷,调结505起,总调处率96%,群众满意率达到96%。确权73200宗地,发放林权证28900本,完成林权登记面积98万亩,发证率占6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开展得到了广大林农群众的衷心拥护,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为促进林农受益、税费减轻、权属明晰、经营放活、流转规范、林区稳定的大好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林改,我县大部分乡(镇)特别是高良、五龙加强林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实际,坚持林业生态与林业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富民、富乡、富行业相结合,宜林则林,宜果则果,规划分类发展各类树种基地,抓好特色林业片区建设,强化经营管理,结合基层组织建设,探索成立了农村林产业协会(支部),在发展经济林果,发展珍贵树种,林下资源开发上,引领全乡林产业健康、有序、长久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加快培育林业要素市场,推进林业服务体系、经营体系、流转体系建设,我县投资230万在大同木材深加工基地建设林业服务中心,提供林权鉴定评估、林权交易、办证、林业咨询等服务,服务中心建筑用地面积3600㎡,建筑面积1900㎡,今年将建成并投入使用。
(八)林业产值逐年递增:上半年实现林业总产值9362万元。
(九)财务收支有序:上半年专项资金收入1124.5万元,其中:财政拨入森林防火经费72万元、林业技术推广经费5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经费249.4万元、石油价格改革对林业的补贴9.6万元、天然林保护经费325万元(其中:南盘江林业局280万元)、天保公益林建设资金200万元。退耕还林项目经费126.7万元、其他林业支出经费119万元、森林公安治安管理(两所一庭建设)经费17.8万元。
支出1067.6万元,其中:森林防火支出24.3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经费245.2万元、石油价格改革对林业的补贴支出9.6万元、天然林保护经费支出325万元、退耕还林项目经费支出126.7万元、天保公益林建设资金支出200万元、其他林业支出经费119万元、森林公安治安管理(两所一庭建设)经费支出17.8万元。
(十)通力协作高质量抓农村沼气建设:上半年共建沼气池50口、完成投资10万元。
三、发展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1、部份乡镇对生态建设及林业产业化发展认识不够,思想不统一,人工商品林造林计划难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经费欠缺,阻碍实现以杉木林为主100万亩商品林基地、30万亩油茶基地和30万亩核桃基地建设。
2、随着林业各项生态工程的实施,森林资源总量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病虫害危害等级也随之提高,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加之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至今未从县林业局资源管理站分离,上级主管部门不核拨经费,导致无法做到全面防治,病虫害防治率低。
3、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经费投入高、涉及面广,与广西、红河、文山、罗平、陆良山林纠纷又时有发生,给改革造成诸多困难。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抓好100万亩商品林基地、30万亩油茶基地和30万亩核桃基地建设,认真实施好天保公益林等重点工程建设。通过林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调整林产品结构,使林业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促进林农增收,林业增效,重点发展以杉木为主,兼顾发展红椿、红花木莲、川滇桤木、桉树等一大批乡土特色树种,做大做强我县林产业。
(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严格采伐管理及征占用林地管理,认真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积极开展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使我县的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促进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是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让农民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使林业生产关系更加适应林业生产力发展,为实现林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一、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制定计划,明确责任。按照县政府法制办的要求,结合林业工作实际,制定了《县林业局2014年依法行政实施方案》,把今年全局要开展的工作和责任分工进行了精心安排和部署,为全年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健全机构,落实人员。为有效推进林业依法行政工作,局成立了由马延武局长任组长,许斌、王忠为副组长,林政站及森林公安为成员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门办事机构,明确人员负责日常的具体事务工作,确保了林业依法行政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学习。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和林业干部职工法律法规学习。把《全面深化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内容作为党组中心组和机关公务员、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培训、教育的重点,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基本做到集中学法时间不少于10学时。充分利用农闲时节、集中宣传活动等有利时机,向广大群众,特别是林农宣传《森林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及《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防火条例》、《退耕还林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引导群众自觉爱好森林资源,并积极举报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全社会重视林业的氛围。
二是重点开展专题业务培训。通过参加省林业厅举办的专题培训班和县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加强林业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进一步规范林业行政执法,提高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的素质和水平。
三、规范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一是执行科学决策的调研制度。我局高度重视决策前的调查研究,年初结合工作实际、紧扣发展目标确定了加强林业法治建设、推进林业依法行政、完善林业窗口建设、优化服务发展环境等重点课题,在广泛征求意见后组织相关科室、单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二是完善民主决策的工作制度。坚持行政措施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的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组织论证听证和领导集体决策制度,进一步完善了重要文件的立项论证、跟踪检查以及征询县区林业局、有关部门等意见的工作机制。凡重大事项、具体行政行为,均由具体行政科室和主管领导集体讨论提出初步意见,提请局长办公会议共同研究,法制机构参与确定。
三是强化重大决策的审查制度。充分发挥法制机构的参谋助手作用,重大行政决策过程均由法制机构参与研究把关,比如森林防火预案修订工作,较好的兼顾了工作实际和依法行政的要求。在林业系统内部实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法制机构在具体行政行为审核率达100﹪。
四、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一是依法行使法定职权,履行法定义务。我局作为县级林业执法主体部门,一直把依法行使法定职权、履行法定义务作为全县林业法制工作的重点。在日常的林业执法过程中,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继续执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严格林业执法程序。使林业执法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是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为进一步推进林业部门依法行政,规范林业执法行为,提高林业执法水平,对我县林业系统的执法行为进行进一步规范,同时也将我县的林业执法工作纳入到规范化工作程序当中,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管理。切实完善监督机制,对群众举报投诉的、上级交办的林业行政违法案件,严格追究,切实加强监督。从今年自查的情况看,无举报和投诉案件,办案质量和办案纪律执行的比较好。
三是制定和完善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及配套制度。为了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证全县林业系统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公平、公正的行使自由裁量权,确保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合理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省政府令第269号)和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局结合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出台了《县林业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执行标准》。对重大行政处罚实行备案审查,有力的保证了行政处罚的公开、公平、公正。
四是认真开展林业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工作。为推进林业部门依法行政,强化林业执法监督,规范林业执法行为,提高林业行政处罚案件办理质量和案卷制作水平。按照省林业厅、县法制办对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的通知要求,及时组织林业执法人员对林业行政处罚案卷进行评查,为提高全县林业执法人员的办案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是强化执法监督检查。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查阅案卷、暗访等形式,对全县林业部门的林木采伐、木材运输、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等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执法人员更好地依法公正执法。2014年全局未发生一起执法犯法、越权执法等行政行为,也未发生一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我局一直把加强林业执法队伍自身建设作为常抓不懈的工作,警钟长鸣。从办案质量到执法行为,严格程序,严明纪律,没有出现行政不作为,违法乱作为的现象。
五、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一是拓宽信息公开的渠道。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通过林业信息网及县协同办公网,把政务公开的任务要求、政策规定、措施办法以及服务承诺、责任追究等在更大的范围,以更加快捷的形式,及时、全面地向群众和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使政务公开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的要求让群众自由选择获取政府信息的形式,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二是提高信息公开的实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凡是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公开办事程序、承诺时限、收费标准等。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收费,一律实行公示,并公开举报电话。
三是规范信息公开的制度。建立了信息公开工作的依申请公开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是畅通行政救济渠道,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关键词: 林业信息技术; 教学与科研团队; 多课堂联动;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6-77-04
The realization path in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undergraduates of fore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u Aijun, Fang Luming, Tang Lihua, Wu Dashe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Zhejiang A&F University, Lin'an, Zhejiang 3113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taking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 of forest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iming to cultivate the application-type innovative talents, acting together organically with the 1st, 2nd and 3rd classroom, and taking the related course as the carrier, studies the method of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fus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the fus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fus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competition.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1st, 2nd and 3rd classroom, studi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tegrates the achievements of forestry informa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to the course teaching, to cultivate th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of fore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forest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 multi classroom interaction; talent cultivation
0 引言
IT类专业在高等学校中分布极为广泛,学生人数众多,且市场对IT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是,由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脱节,导致IT类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难以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并最终出现一方面IT类企业人才短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IT类毕业生却难以依靠专业知识就业的局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成为连续几年入选就业率最低的十大R抵一。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源并不是IT类人才培养过剩,而是IT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严重不足,学校知识和社会需求难以对接,从而导致IT类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就业率低下的局面[1-3]。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信息技术教学与科研团队通过长期实践,探讨将科研与教学进行融合,培养林业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
1 团队基本情况
目前,浙江农林大学的林业信息技术科研工作在国内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但是由于林业本身的复杂性,导致林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滞后,并严重制约了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林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而在当前国内高校的本科专业设置中,尚无林业信息化相关专业。
自2008年以来,团队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林业信息化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林业信息化科研和应用项目,以相关课程为载体,将林业信息化科研和应用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培养林业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团队建设,在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强化课程建设的同时,实现林业信息化研究、教学、应用与人才培养的统一。团队成员中现有3名教授,5名副教授,2名讲师,教师团队强调教学与科研融合,所研发林业信息化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林业局、浙江、广西、贵州、安徽、湖北等地,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
团队所涉及的课程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技术、Web程序设计、电子商务、空间信息学、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学、林业电子政务、基于3S的森林灾害监测等8门课程,涵盖林业信息化应用从基础技术到应用全过程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知识体系完整,课程体系完备。
2 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方法
目前,国内高校的教材内容较为单一,即着重于强调知识体系和基本概念的讲解,缺乏与前沿知识的衔接,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4]。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程度,探讨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⑴ 科研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融合:①针对课程内容落后于实际应用的特点,从科研成果中选取成熟案例(如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将案例贯穿于整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让每个知识点在案例中都有相应的应用,使得知识点更加形象化。同时,结合行业发展,对每门课程均添加一些最新内容的讲解,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通过参观、演示等环节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将日常教学和科研实践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将科研项目和应用系统拆分成相应的小模块,组建学生创新实验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④鼓励学生申报各类创新课题,以科研项目和应用系统为基础,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申报各类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并指导其完成,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⑤改革答疑方式,将传统的课堂答疑扩充为课堂、电话、邮件、QQ、BBS等相结合来进行,以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⑥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现阶段本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出版专著型教材或教辅材料。
⑵ 科研与课程、教材融合:团队以长期进行林业信息化产品研发的相关成果为基础,目前已经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新开发出“林业电子政务”、“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学”、“基于3S的森林灾害监测”等林业信息化课程,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了《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理论与应用》、《林业电子政务系统研究与实践》、《森林火险区划与防火资源配置方法》、《林权一卡通系统研究与实践》、《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等5本专著型教材。
⑶ 科研与学科竞赛融合:团队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组建学生学术型社团,由团队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由学生自主组织参加各类比赛,主要有挑战杯比赛、ACM竞赛等;二是要求团队教师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参与学科竞赛,以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学科竞赛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三是通过学院的学生IT创新实验室,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和生产实践工作,并将研究成果用来参加学科竞赛。
3 一二三课堂联动的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性,团队采取多课堂联动的教学方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通过创新第一课堂,改革第二课堂,延伸第三课堂,既确保课程教学质量,又能为后续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氛围。
以电子商务课程为例,其主要做法是在第一课堂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开设电商网店进行实践,利用团队自主研发并运营“聚掌柜”电子商务分销平台,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分销的方式,减轻学生的资金与囤货压力。二年来,“聚掌柜”平台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其中60%以上的订单均由学生实践运营产生。同时,与淘宝大学合作,开展电子商务培训与认证,电子商务创业培训;在第三课堂,以校地合作平台――“农村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为依托,广泛开展校地合作。与临安市人民政府联合实施农村电子商务伙伴计划,积极开拓校地合作,开展电子商务调研、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工作,从而形成了一种多课堂联动,协同校地资源、校企资源开展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多课堂联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而且让他们真正掌握好电商运作的技能,为创新创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团队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实现路径
团队根据IT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与市场需求,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5],以电子信息类(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学生为对象,运用课程建设与改革、学生科研、学生学术社团、学科竞赛、校企合作等手段,多环节联动,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培养体系与方法,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要[6]。其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
5 基于团队的教学与科研融合成效
⑴ 针对IT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B,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以IT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主线,以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学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学生社团建设、产学研合作为主要环节,提升IT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项目通过课堂教学监管和课程建设保障课堂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学生科研训练和教师科研项目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为各类学科竞赛提供项目资源;通过学生社团来组织学科竞赛,提高竞赛的受益面和参与度,并通过学生社团来反哺教学,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来搭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避免学校在培养方面与社会的脱节。
⑵ 倡导学生学术型社团(各类竞赛协会)来反哺教学,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效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
以ACM协会为例,协会参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专业核心课程的辅助教学,每个教学班由4-5个高年级的优秀协会会员担任助教,一方面更好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衔接,另一方面解决了师资短缺问题,师生比不再是过去的1:60,而是上升到1:15或1:20,上机课由“放羊式”改成了“小班式”教学,效果提升十分明显。从而实现了竞赛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双向促进。
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从近四年学生成绩对比来看,不及格率显著下降,平均成绩明显提升。
⑷ 学科竞赛成绩大幅度提升。
随着学生参与面的扩大,协会来组织竞赛有效弥补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学院与协会相关的部分学科竞赛成绩得到较大提升,2008年以来,协会共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33项,100余人次。
⑸ 学生申报科研训练项目与参与教师科研的热情大幅度提升。
由于团队的学生训练项目和竞赛项目均来源于科研和生产实践,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科研d趣。在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也为挑战杯等学科竞赛提供了很好的项目资源,自2009年以来,团队指导的学生先后5次入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或学术作品大赛的决赛,获得金奖1项,二等奖3项,获得浙江省挑战杯比赛奖项近10项。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6 结束语
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的林业信息化团队为例,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改革、学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载体,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统一,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学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学生社团建设、产学研合作为主要环节,以林业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升IT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监管和课程建设保障课堂教学效果,确保学生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以学生科研训练和教师科研项目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为各类学科竞赛提供项目资源;通过学生社团来组织学科竞赛,提高竞赛的受益面和参与度,并通过学生社团来反哺教学,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来搭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避免学校在培养方面与社会的脱节。我们期望这项研究可以为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和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管卫华,崔楠,简浩钧.基于协同教学理念的交叉学科教学团
队建设――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2(2):19-21
[2] 汪洪星,谈云志,左清军.教学科研团队对高校教学的促进作
用分析―以“隧道工程”教学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6.2:36-39
[3] 王成蹊,孙奋勇,郑康帝等. 浅谈科研团队模式对药学大学生
课外科技 活动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26-27
[4] 邓炯,杨昌亿.《电磁场与电磁波》教材内容的体系结构的比
较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34):197-199
[5] 谢小竹,肖蕾.以团队合作精神为导向的IT人才培养模式研
究与应用[J].教育观察月刊,2016.5(2).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其产生萌芽到目前为止已经近50年的历史了,简要地对这一思想的提出过程进行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应用于各行各业。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希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向人类发出警告:要正视由于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而导致的严重后果。1972年罗马俱乐部公开发表《增长的极限》这一研究报告,它从地球的有限性推导出地球本身蕴藏的资源、能源和地球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都面临着自己的不能超越的极限,从而得出世界经济和人口必须在限定的期限内停止增长或实现“零增长”,达到“全球均衡状态”,否则即将面临不可避免的崩溃这样一个悲观结论。同时,“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准确的概念,是由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在其1981年出版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一书中提出来的。但他并没有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外延做出明确的规定。此书只指出社会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要考虑下一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需求,这就为社会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1983年,在联合国主持下成立的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它成立后,就有关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报告的关键概念使用,并明确地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6月于里约热内卢,1994年9月于开罗,1996年3月于哥本哈根先后召开了世界环境首脑会议,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世纪转换之际最重要的命题和各国尤其是重大国际会议所关注的焦点。可以说上述大会是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
结合近50年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可持续发展逐渐有了统一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范畴,包括经济、生态、社会、人才、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可持续性,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的现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目标,三者应相互协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论、一种运动具有持续性、整体性、协调性、选择性等多方面的特征。
(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内涵
1.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概括可以解释为森林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响应。这包含两个层面含义:一是保持良性循环。良性循环以人类对环境破坏问题为例,在满足人类需求必须是在部队环境产生损害的前提下来满足,否则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满足人类需求,将会对人类的长远利益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危及人类生存。因此,良性循环的提出,有利于人类在满足自身资源配置下为下一代乃至子孙后代着想,做到循环反复,有效生成利用。二是绝不能超过资源承载能力。比如人口的过度增长带来资源的过度消费,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长远的人口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合理以用资源,以防止资源短缺,同时除了脍炙人口增长和保护资源不超额使用外,还应该积极研究开发、寻找新资源,以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2.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经济领域内,人们普遍人为可持续发展主要事一个平等问题而不是一个效率问题。这并不是说经济效率与可持续发展无关。比如,每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显然有助于减少人们对环境资源的索取。然而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效率不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充分条件。而根据那些使用环境资源效率低下的政府或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可能会使可持续发展前景更加光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代内平等,而且还需要实现代际平等。正如Asheim所说:“可持续发展对我们这一代管理资源提出的要求是,要使将来所有子孙都能获得与我们现在同样好的平均生活质量。”
(1)代内公平。
一是把人作为发展主体来理解。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代内公平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求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表明了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平等的原则。它要求人类对自己的发展行为采取某种程度的自律。二是把国家和地区作为发展来理解。代内公平还强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是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即追求各国在“发展权”上的平等。它包含来两层意思:其一,任何地区任何国家都没有无限制发展的自由,都必须保证在补给其他地区和货架带来危害的前提下发展。因为在环境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条件下,任何一个自由主义的发展行为都可能对周围产生不可低估的副作用。其二,整体发展的关键是要在地区、国家和全球范围内放置和消灭穷富两极分化。全球问题的根本原因,既有贫困地区为求温饱而不得不掠夺性地利用资源,更有富裕者为求最大利润和奢侈享受而滥用资源。所以,只有采取自愿环境公正配置的原则,缩小贫富两极分化,才可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2)代际公平。
代际公平强调在发展问题上不仅要从需求方面考虑当代人的利益,同时还要考虑后代人的利益,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这里也包含两个基本含义:其一,当代人对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可能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二,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为后代人提供至少和自己从前辈人那里继承的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自然财富,即满足后代人能进一步发展的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
3.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有三种涵义占据主导。第一种涵义是指人们的健康、卫生,特别是社会福利的增长。第二种涵义是指经济以外的其他社会生活的发展,如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第三种理解是从社会整体进行考虑的,指的是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上述概念是从整体的角度描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谋求社会发展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或者说,它是从一般意义对社会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没有考虑到如何将社会发展落实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社会成员如何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更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进社会发展的内涵中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进一步的探究,综合各家观点,我们可以把社会可持续发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一个“全”字。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多目标的、综合的、全面的发展,既要重视物的价值又要重视人的价值;既要重视货币资本的积累和财富的增加,又要重视人的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人的发展。发展的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生态等多目标体系。
(2)突出一个“人”字。
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以人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同时又不对后代的生存基础和发展能力构成威胁。人不仅是发展的主体、价值目标和最终目的,而且是发展的主要内容。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英格尔斯所指出的,片面强调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不够的,如果人没有从心理、思想、行为方式上实现转变,就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因此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社会性潜能的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
(3)着眼一个“实”字。
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落到实处,要切实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现实的社会问题,重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目前需要解决的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有: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科学教育、消除贫困、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人类住区建设、卫生保健事业、文化艺术、基础设施建设、减灾防灾、公共安全与预防犯罪等。
(4)体现一个“美”字。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结晶”。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美的规律营造美的人类生存环境,建设美好的人类社会。在区域内部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充满着和谐、协调,从而使自然美、发展美、生活美有机地统一于区域这个整体中。
(5)讲求“公正、公平”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应当体现社会公正与公平。一个社会存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意识形态,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公正的准绳。如果现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意识形态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社会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公正公平的社会。坚持社会的公正与公平原则既可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避免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又可以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和宝坻林业发展状况
(一)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1.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思路
面向21世纪,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充分发挥林业,特别是森林植被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及林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全力推进林业产业的发展,以实现林业经济的良好循环,同时结合我国林业生态体系的特点,描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思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幅度增加生态建设投入,大规模开展生态建设,中国生态建设取得了由“治理小于破坏”进入为“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可喜成绩。要尽快渡过中国生态建设“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必须全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按照“东扩、西治、南用、北休”的区域发展战略科学布局和重新调整林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力争从现在起,用10到15年时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实现“生态建设治理大于破坏、生态状况良胜循环”的目标(周生贤同志2005年月27日在国家林业局党组扩大会议暨全国林业厅局长电视电话会上的讲话)。到21世纪中叶,实现宜林地全部绿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森林覆盖率达到26%,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得到控制,各类自然保护区和面积总量达到合理水平,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和各种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东扩:主要指在东南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大力扩展林业发展的空间和内涵,进一步适应该区对良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需求。
—西治:主要指中国生态脆弱、治理难度大、任务艰巨的地区,加快治理步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生态基础支撑。
—南用:主要指在南方光热、降雨条件较好的地区,全面提高林业的质量和效益。
一北休:主要指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休养生息,重振东北林业雄风。
2.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概况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计划的指导性文件之一。为适应国际林业发展趋势,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原林业部于1995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以及《中国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纲要》、《林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山区林业综合开发规划要点》等重要文件。为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前国家林业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加速资源培育,扩大森林面积;二是加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三是以山区综合开发消除贫困:四是实施“科教兴林”战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五是开展林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六是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制定和验证。
3.我国林业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
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
第三阶段始处于发展阶段(1992至今),受世界环璄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二)宝坻林业发展状况
1.宝坻林业发展现状趋势
自从1986年宝坻纳入“三北”防护林工程以来,区委、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取得显著成效。宝坻区生态状况得到改善,发挥了林木所具有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改善了自然条件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高产稳产及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宝坻区坚持“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了林业建设力度,造林绿化事业发展迅速,森林资源增长较快,林分质量得到改善,林业布局趋于合理,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天津市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签过再临绿化百佳县等荣誉称号。特别是2002-2009年期间,全区共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8.51万亩,实现了森林资源持续较快增长。林业经济已发展成为宝坻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9年底,宝坻区共有林地面积37.82万亩,灌木林地0.29万亩,未成林地1.67万亩,苗圃地0.45万亩,四旁植树877.87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23.3%。比2002年的17.6%提高了5.6%。在未来三年计划中,我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沙化土地治理工作,逐步风险危害程度,改善当地生产环境状况,大力重点发展农田林网,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的改善。
2.宝坻林业发展经验
宝坻林业经过大力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责任,加强领导。
一是提高领导干部对造林绿化工作的认识,将造林绿化上升到改善生态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上来。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科学决策,将林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三十实行领导干部承包绿化重点工程责任制,使之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切实抓住成效。
(2)突出重点,整体推动。
实践证明,只有实施大项目,才能带动大发展。项目建设是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宝坻区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在政策、资金、物资上实行倾斜政策,将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配置资金集中使用,效果明显,成绩斐然。体现在:
2002年造林合格面积16221亩,主要完成了“625”工程--京沈高速公路两侧各175米绿化带建设;2003年造林合格面积15368亩,主要完成了“两条线一大片”,即通唐公路、九园公路绿化带,一大片即牛家牌青南万亩固沙林;2004年造林合格面积13338亩,主要完成了津蓟高速公路、牛家牌青南万亩固沙护林二期工程;2009年造林合格面积16200亩,主要完成了绿色边界、绿色河道、成片造林等一批重点绿化工程。
(3)加大投入,增强后劲。
植树造林,治理生态环境,资金是保障。近年来,宝坻区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举措绿化资金,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特别是2008年以来,区财政无偿提供造林苗木,同时对主要公路两侧绿化带、成片造林、一级河道两侧绿化带、绿色边界等区重点绿化工程,每亩补助土地补偿费600元,每年补偿造林绿化资金2000万元以上,解决了绿化资金短缺的问题,增强了林业发展的后劲。
3.宝坻林区至今存在的问题
(1)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
林业生态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题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足够的重视。
(2)林业建设用地落实困难。
一是土地补偿费较低,每年每亩600元的土地补偿费低于农业用地每年每亩1000元的承包费,造成土地落实困难;二是造林规划相对滞后,增加了乡镇调整农民承包地用于造林用地的困难。
(3)村庄绿化美化亟待加强。
总的看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脏、乱、差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4)造林产业化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林业产值总量小,不足农业总产值1/10,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森林旅游和林下经济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总的来说,按照天津市、市政府加快区县的总体要求,宝坻区委、区政府确定我去林业发展三年规划目标为:到2011年底,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7.8%。合理规定林木建设用地;区政府个各级乡镇、街道把林业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小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沙化土地、污水灌溉土地等生态脆弱地带和生态区位重要地区,公路、铁路、二级河道及其河流渠道两侧,大型周边水库,新城,中心镇及有条件的建设镇周边一定范围,明确为林业生态建设用地,并按照不同标准划定“绿线”,以保证宝坻区“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一)林业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
(二)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首先,生态效益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
(三)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为主;二是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三是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大力推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兼作方式,如:实行林草兼作、林药兼作、林灌混植等种植模式。
四、实现宝坻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宝坻区在实施“科技兴林”战略中,着重培训广大农民,推广应用一大批先进实用的林业科学技术,推动了全区林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取得了较显著的效益。林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印发多份单项技术材料及小册子,把先进实用技术直接送到广大林农和林业技术人员手中,提高林业技术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技术示范和科技帮扶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带动一批科技示范户,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使林业生产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同时,宝坻区还加大科研和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实施造林、绿化、沙化土地治理、发展农田林网等系列研究课题,开展了优良新品种引进栽培、优良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研究。
科技兴林研究课题的深入开展,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科技水平,林业的整体效益也随之提高。据统计,200*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亿元,林业不仅成为山区经济发展和林农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靠,而且成为区级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二)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宝坻区应做好科技创新体制的三方面:首先宝坻区应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林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要求的;与林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林业科研队伍。在研究方式和方法上,应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创新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从不同生态系统出发研究问题。应选择我国林业生产急需的、适合我国生产要素发展水平及市场需求变化的技术项目作为林业科研的突破方向。如选育植物超级品种、高效利用林业资源、防治林业生物灾害、现代生物技术、优质安全产品技术、信息技术、现代林业设施等。其次,宝坻区要构建林业科技推广体制。大力开拓和发展林业技术市场,搞好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立各具特色的林技推广模式。最后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中介体系。宝坻区研究制定有利于科技中介组织快速发展的财税金融等政策,积极扶持培育骨干科技中介组织,指导和推进资质认证和信誉评价,围绕市级、县(区)级龙头企业、林业基地等林业创新实体的困难和需求,搭建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的技术平台和信息平台,鼓励一批具备条件的科研机构转变为中介机构,形成林业类科研机构、高校、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和涉林企业紧密结合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为林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动力。
(三)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如今,宝坻区发展现代林业需要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支撑,改革现行林业科技体制是林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重要动力。宝坻区务必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以现代林业理念和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思想为宗旨,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突出林业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当前,宝坻区林业产业化已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但总体来说,林业企业特别是林业科技型企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未形成规模优势。因此在现阶段,宝坻区科研机构仍然是国家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出人才和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因此,宝坻区应按照“抓大放小、合理布局”的原则,通过“并、转、建、撤”等不同途径进行调整、改造和改建,加快建立国家级林业科研中心、地方林业科研分中心和重点试验室,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科技力量集中的林业科技创新“国家队”和“地方队”。二是推进林业科研机构改革。林业科学自身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所获得的科技成果,有物质形态的产品,又有知识形态和信息形态的非物质性成果,面对直接收益的林业、农村和农民,不应该“待价而沽”。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把林业科研机构作为公益性科研单位。我国林业科研机构大多是各级政府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应在坚持实行分类指导、以公益性为主的定位不动摇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养事不养人”的财政供养机制。对从事林业科技基础性研究的科研院所应按照职能和工作量拨付经费,对经营服务类科技机构可以量化的公共服务事项逐步实行“以事定费”、“以费养事”,对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林业科研事业,应通过公开招标、政府采购的方式,逐步变政府直接承办向有资质的社会科研组织“购买服务”,实现“花钱养人”向“花钱养事”的转变。三是应坚持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完整体制不动摇。这三项研究是推进林业科学和技术不断发展缺一不可的共同动力。因此要建立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完整体系,发挥科技的最大效力。重基础轻应用、重应用轻基础的做法,都不利于林业科技的自主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在区内逐步建立起学科齐全、布局合理、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符合林业科技自身规律持续发展的新型国家和地方两级林业科技体制。
(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为适应宝坻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潮流和方向,宝坻区切实要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把高新科技引进与林业资源开发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遥感技术等应用作为首选的领域,与此同时继续发挥常规实用技术的优势,使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二是推广应用实用技术成果,创新推广模式。在今后的工作,要把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作为科技推广的主要任务,把恢复森林植被,提高生态林质量,以及控制灾害等适用技术应用作为关键,通过科技示范点建设,集成配套林业技术成果,推进林业标准化,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加速成果转化。进一步搞好示范区建设,增强辐射功能,形成推广技术体系;三是在森林经营管理模式上实现创新,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方式和标准来规范森林经营活动,提升经营水平。
①造林苗木快速的繁育技术
主要包括:引进组织培养、嫩枝扦插、设施育苗、容器育苗等快速繁育技术,进行常用树种和珍贵树种的育种和规模繁殖、外来引进树种针对性驯化技术、乡土优良花灌木选育及快繁技术。
②森林灾害监测和评价技术
一是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策略及其实施方案的制定,重点开展重大林木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监测预警系统及林木鼠害控制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有害生物监测评估体系。二是在森林防火科学技术及科学管理上开展森林火灾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
③退化的天然林恢复技术
主要针对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和退耕还林地等破坏比较严重和立地条件比较恶劣的林分或地块,通过封造结合措施,使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与重建。
④林区可持续经营技术的实践与研究
以林区生态系统经营管理为总体思路,将国内外林区可持续经营的研究成果贯穿于宝坻林区经营管理的始终,应用林区可持续经营的标准要求、规范实施程序,处理生物多样性、生态问题、林业建设政策和管理方式的改革等问题,建立林区可持续经营的模式,保证林区多种功能的发挥。
(五)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目前,从宝坻区林业资源结构来看,全区共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8.51万亩,截止2009年底,宝坻区共有林地面积37.82万亩,灌木林地0.29万亩,未成林地1.67万亩,苗圃地0.45万亩,四旁植树877.87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23.3%。在未来三年计划中,宝坻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沙化土地治理工作,逐步风险危害程度,改善当地生产环境状况,大力重点发展农田林网,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的改善。从宝坻区林业产业机构内部来看,在林一产业中,原木原竹产值占林一产业产值的**%,而苗木花卉等营林业比例仅占**%,结构的本身反映出林业的种植与利用之间的不平衡性;在林二产业中,以木材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占**%,明显高于以竹、藤、林化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在林三产业中,整个林三产业处于起始阶段,森林旅游、森林食品业、社会服务业却更是低谷;从林业产业结构布局上看,在林一产业中,没有形成生态公益林、商品林、景观林等区域优势;在林二产业中,原木原竹加工点多面广,缺乏规模优势;在林三产业中,除**景点旅游外,其余多处森林景区开发有其名无其实,与之配套的林区服务业更是一条短腿;从林产业结构衔接上看,缺乏强劲拉动力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品牌优势,资源的培育与加工利用无法形成紧密的衔接,也就无法推进产业链的延伸,自然也就难以形成产业格局。因此,宝坻区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优化区内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应以重点林业项目为先,大力培育森林资源,提高资源总量,要按照“建设生态区”的林业第三步战略的要求,管好天然林、培育中幼林、改造低产林、营造四旁林、发展高效林、退耕还好林等工作项目。二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围绕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沙化土地防护林工程、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抓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构筑起林业生态体系的框架;同时围绕大地绿化、环境优化、城镇美化,抓好公路、铁路、库区、河提、城镇、单位庭院的绿化美化,丰富生态体系建设。三是调整和优化三大布局,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分区域确定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和商品林建设基地,根据其主要利用目的,确定树种、林种、经营林方法和经营管理模式,坚持统一规划,分类经营、分类实施的原则,将全区林业用地按功能区划为生态公益林、实用材和工业原料林、经济林来经营。四是主攻和培植四大主导产业,一是绿色食品产业,二是苗木花卉产业,三是木竹深加工产业,四是森林旅游产业。
(六)运用法律体系保护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1.立法原则的创新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林业开始走向可持续发展阶段,林业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的经济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大众的生态安全需要。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又具有重要的经济产业价值,森林以及森林产业对于改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森林和林业功能和价值的多重性特点,客观上决定了林业立法的特殊性。因此,在具体的立法过程中还必须特别重视以下特殊原则的运用:
(1)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演替的规律;
(2)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以及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满足世代间人类发展所可提供的能力和基础,并以此作为指导立法以及确立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关于区域公平的理论,可以作为制定可持续的流域森林生态管理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3)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为立法时,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方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决策。其中,环境经济学关于经济外部性的理论对于制定森林生态补偿以及经济增长成本的“绿色帐户”法律制度具有现实的意义。
2.实现林业的“民主的法制化”和“法制的民主化”
重视基层林业工作者、群众组织意见,立法调研的重点对象定位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逐步废除林业行政部门起草林业法律法规草案的传统作法,设立林业法律法规专门起草委员会,创造公平的立法环境;十分重视林业经济与法律研究专家的作用,建立林业立法人才储备库,引进林业经济管理、自然资源保护法律以及宏观战略研究人才进入储备库,提高林业立法人员的总体素质;加大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法律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造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结构,重视培养具备林业、法律、社会学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能力的复合性研究生队伍,并使之积极参与林业立法过程。建立林业立法草案的社会参与制度,让社会公众了解林业立法的过程与具体制度,吸收社会意见,体现林业的社会性,保障法律公平与正义;建立畅通的林业法律法规与行政规章社会反馈机制,为林业法的修订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源。
3.对林业行政机关执法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形成及良性循环
建立从下至上的林业行政执法社会监督体系,完善检举、举报“绿色通道”,保持法律的运行纳入社会普遍监督之下;强化国家立法、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重视林业行政违法案件的司法诉讼解决,加大行政林业侵权案件的司法审判力度,遏止和预防行政机构针对林业和林农的乱收费等财产侵权行为;逐步建立林区的林业法律法规服务网络,成立林业法律服务中心,普及林业法律法规,为林区林业生产单位以及林农个人提供及时的法律咨询与服务,拓展法律援助对象和范围,将林区林农以及基层林业生产者纳入援助收益人,维护林区合法权利。通过这些政策引导和调控,法律规范约束和行业标准规范,促进全社会对林业的参与,消除非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林业管理。运用税收、金融、价格、投资等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调整利益结构,保证林业投入和防止短期行为。开征生态税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由于现行税收体制的缺陷,使得自然资源与能源价格过低(鼓励了低效和浪费),而劳动力成本过高(抑制了就业的扩大)。在这种税收政策引导之下,其结果必须是企业特别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重视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率,于是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生态环境的加速退化,同时,劳动力资源的利用不足,出现严重的失业现象。而通过征收生态税,将有助于经济发展的优先领域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向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削减劳动所得税(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这样可以实现税收的转移,从而可以明显地促进就业机会的扩大。
五、结论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结论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系,把发展的目标基础确定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上,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促进发展机制的革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从而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实现森林所提供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持续利用,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以生态建设为根本目标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依据当地社会经济状况,不断发展和建立最优的生态结构及适宜当地资源和经济条件的林产业,花费最小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生态系统的最优状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还是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理论都是“舶来品”,并需要一定的经营管理的水平和基础,在长期以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为主导的林业发展历史条件下,现存的森林资源、现实的发展状况和管理层次使我们只能以超常规或者叫跨越式发展的思想去追赶世界先进林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校正现实林业发展中不可持续性的问题,本研究虽然包括了宝坻区林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并不证明完成这些任务就可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林业发展的社会背景、条件、制度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需注意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整个社会经济是否实施或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究竟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
二是走林业可持续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方面提供什么样的环境秩序,林业本身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三是如何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有哪些制度来保障,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①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林业经济基本上仍沿着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模式发展。这种模式不仅会造成对环境的极大损害,而且使林业发展本身也难以持久。因此,我们应摒弃资源式的森林经营方式,抓住机遇转变发展战略,以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我国林业的发展。
②树立整体观念。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整体观念,彻底改变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求得经济发展的做法。
③制定新林业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之一是政府行为。政府要有一个促进森林资源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总政策和方案导向。当前,应制定与完善有利于森林保护的经济政策和预防森林破坏的对策,并且建立森林环境影响科学评价制度。
④强化国家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
⑤建立林价制度和征收林地税、林业生态环境有偿使用费。国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对为林区环境作出贡献的林农进行补偿,彻底改变免费享受生态的不合理状况。
⑥增加林业投资,大力造林育林,增加资源和覆盖率。
⑦大力加强生态公众教育。
⑧建立健全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⑨重视森林经营者的自身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