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力知识科普

电力知识科普

时间:2023-06-08 11:19: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力知识科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力知识科普

第1篇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无疑已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它较传统课堂最大的优势就是“物”的直观感悟,通过大量具体形象的展品,真实有趣地体验环境,激起青少年的求知欲,向青少年形象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美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曾提到,“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他的观点肯定了每个人从小就具有探索未知和求知的本能。就教育模式来讲,博物馆的教育更加容易让青少年接受、更有亲和力和视觉冲击力。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博物馆的优势资源,帮助青少年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科技知识,是目前博物馆人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事情。笔者结合中国铁道博物馆近四年的科普工作,谈一谈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与运用。

一、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的特点

(一)孩子是学与玩的主体

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孩子具有绝对的主体地位,科普教育活动都是为孩子服务,不仅绝对尊重孩子学习的意愿,而且以孩子活动的兴趣度和强度作为科普教育活动组织者进行方案调整的指挥棒。

(二)多向互动

青少年、博物馆之间按照活动方案内容进行积极的多向互动,在活动中,博物馆以提供尽可能完美的服务为宗旨;必须尊重孩子和爱护孩子,积极与孩子互动,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样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科普教育活动中去。

(三)寓教于乐

科普教育设计活动需以“爱”作为活动原则。活动环节和内容的设计必须让孩子的学习激情具有生命力――让教育和生命一起成长。在教、学与习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对科普知识的热爱,并且促进孩子间的合作与关怀,互动和交流,以及博物馆与青少年间的交流与提升。

(四)活动具有连贯性,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延伸性

青少年通过博物馆举行的科普教育活动,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给了他们,而且能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扩展和延伸。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博物馆要进行有效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能促进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吸收,而且在活动互动过程中还能促进青少年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

二、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和运用

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只有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能吸引不同兴趣、不同年龄结构的青少年踊跃参加。根据活动形式的内在相似性,可以把科普活动分成五大类:一是会议类(主题班会、队会、团会等);二是传授类(专题报告、讲座、游艺等);三是实践类(参观、考察、调查、访问、实验等);四是竞技类(竞赛、评比、操作等);五是宣传类(演讲、展示、辩论、传播等)。

下面,笔者以中国铁道博物馆为例,举例论述博物馆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和运用。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特点,中国铁道博物馆科普教育团队以“铁路、火车”为主线,成功开展了周边社区、学校等各类青少年参与互动式的系列科普教学活动。

(一)“今天我来当动车组司机”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今天我来当火车司机”属于会议类科普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科学探究兴趣,通过他们亲自参与操作演示活动,亲身在一个模拟的场景中扮演一个角色,主动地了解现代化铁路的科技知识。

活动规则是:参加活动的孩子都可以充当一次“和谐号”动车组司机,体验模拟驾驶的乐趣,车速都可以通过模拟器来控制,这样的角色扮演让他们在游戏中真切了解司机作业流程、线路信号特点、司机操作设施等许多铁路科普的相关知识。从驾驶舱出来后,再给每个孩子一张“动车司机你来问我来答”问答卷,这张问答卷上包含了不少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动车组有多快?”、“动车司机操纵台上的电话是干什么用的?”、“动车组有几节车厢?”孩子可以根据填写好的问答卷交到“司机测评通过站”。如果“小司机”们通过测评,博物馆会为他们每个人制作一张贴有孩子自己照片的,属于他们独有的“动车组小司机”的胸章。孩子们通过充当“动车组司机”这种实在的全身感官体验接触,自己操作、探索,让青少年体会到现代化铁路科技的乐趣和魅力。

(二)“铁路藏宝图”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铁路藏宝图”属于传授类科普教育活动。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会领取到一份专门为青少年设计的“铁路藏宝图”。目前绝大多数的博物馆都会设计印刷展览的手册、折页,引导、方便观众参观学习。而“铁路藏宝图”则与成人的不同,它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设计的,文字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这张“铁路藏宝图”是根据博物馆的陈展情况,选择重点文物和展品制作的寻宝游戏,通俗讲就是一张博物馆的“藏宝图”,参加活动的孩子们拿着这张“藏宝图”参观博物馆,每找到一件铁路藏品就在图中标注一次,了解每件藏品的相关知识,直到他们参观结束时,可以数一数在博物馆一共找到了多少“宝贝”。这样的寻宝游戏无疑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找寻文物、破解问题的同时,通过讲解员专业的解说掌握每件“宝贝”所涵盖的科技知识。找到全部藏品后,孩子们还可以根据这张“铁路藏宝图”标注的文物数量,到博物馆设立的“鉴宝处”领取一份火车纪念品。通过这种科普体验活动,引导孩子们去看、去听、去摸、去想,让他们在边看边玩边学的轻松愉快环境下获得趣味盎然的铁路科普知识。

(三)“动手拼装小火车”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动手拼装小火车”是属于竞技类科普教育活动,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领取一份专门为青少年设计的“火车的家庭聚会”纸板,在这张纸板上分布了有火车的各种零部件,比如车轮、连杆、气缸、轨道、座椅等,每一个零部件都可以单独拆下来,并和其它的零部件拼装在一起,这份“火车的家庭聚会”纸板,不仅有古老的蒸汽机车,还有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最新型的动车组。孩子们可以剪下“火车的家庭聚会”上的部件,涂上喜欢的颜色图案,再将它们组合成火车的立体模型,并且可以在每列拼装好的火车上写下他们自己的名字,变成“某某号”机车,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火车。孩子们通过组装、拆卸这些结构简单的东西可以了解很多火车相关知识,这样的“动手拼装小火车”动手体验活动富有趣味性,让青少年们既能收获知识,又能玩得开心。

(四)“铁路趣味乐园”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铁路趣味乐园”属于实践类科普教育活动,重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来到博物馆的多媒体互动区,这里是孩子们的铁路趣味乐园。火车头拼图互动设备,可以让孩子们在竞技游戏中了解动车组和电力机车的外貌和特点;火车调车演示屏幕能让孩子们充当一回车站列车调度员,体验调车、编组列车的乐趣,这种游戏可以自己设立货车到达不同地方的车站、自己编组列车、自己调车到站场的不同股道,有趣之中了解了铁路运输基础知识。博物馆里的百事通、电子翻书、火车头拼图等寓教于乐的互动设施也深受孩子们欢迎,百事通让孩子们可以查阅铁路各行业相关的知识及图片,他们只需用手在书上轻轻晃动,电子翻书器像书一样翻开每一页。通过这样的科学互动展览、丰富的游戏体验装置,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动手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五)“探索.火车”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探索.火车”属于宣传类科普教育活动,针对年龄较大的青少年,中国铁道博物馆开展“我心中的蒸汽机车”、“我的火车情结”、“如果我是火车司机”等主题演讲科普活动。活动规则:根据有关“探索.火车”的主题,针对中国铁道博物馆的某件藏品或某项铁路科技创新内容进行5分钟的演讲比赛。活动包括事先的准备和现场的表达两个阶段。演讲有四种方式:即席发言、凭记忆讲、有准备的脱稿讲、照稿宣讲。如果有一定的准备时间,最好选择有准备的脱稿讲。在这个活动的准备过程中,他们需要收集资料、查找文献、确定标题等一系列内容才能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这对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极好锻炼,同时,对铁路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此外,博物馆还可以整合学校教育的有效资源,走出博物馆,举办校外儿童课堂、例如中国铁道博物馆在2011年举行的“科普进校园”的系列活动,以“弘扬铁路文化,践行北京精神”为主题,根据不同的需要将不同的展览内容制作成幻灯片,配合专业有趣的讲解,在中小学巡回讲解。同时,利用“国际博物馆日”、“北京科技周”和学生寒暑假期,有针对性地举办主题参观、知识讲座等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做一些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小火车模型”,这些生动逼真的机车模型设备齐全,灯光设备完善,有的模型通电后随着道岔转动,还能前后不停的走到各条轨道线路上,使孩子们在博物馆中实现与火车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也让孩子感到非常新奇。在游戏的互动和欢笑中,孩子们逐渐熟悉和了解铁路,学到了许多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科技知识。

三、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

(一)活动设计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以及心理发展特点,让教育活动具有游戏特点,激发他们的发现、探索、创造的激情,最大限度的挖掘青少年的学习潜能。比如:针对低年级孩子需要激发他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和愿望,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中年级的孩子要注重课堂知识与博物馆科普知识的结合和拓展,要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潜力,培养对科普活动持久的关注;针对高年级阶段的孩子需要创造更加丰富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在科普活动中要注重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博物馆科普团队的建设,促进活动参与者的共同成长

博物馆是科普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仅要求科普教育团队成员对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而且要仔细研究和学习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对活动的开展形式以及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和设计,让“寓教于乐”成为青少年喜欢参与活动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对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开展过程的把握

在活动中,要把每个活动环节的要求、目的、规则等提前告知孩子们,让大家在一定的游戏规则指导下开展活动。每个活动环节时间的长短要把握好,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的生长点。活动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所有参与者的激情,把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到最大,促进大家在活动中的互相了解、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

第2篇

在2014年8月28日的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上,提出坚持对科学的追求,向中国梦起航,明确指出保持探索未知的科学兴趣,给广大的青少年科技工作者,再次提出了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从多年辅导和培养课内外科技活动的工作经验来看,注重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十分重要,因为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疆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学生们外出要带手套,在打闹与玩耍时,手套很容易丢失。依据这一现状,科技小组杜航同学在我的指导下,完成了连衣手套的科技小发明,这真正是做了生活的有心人,科学的有心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明白: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好奇心,并保护他们的科学兴趣的童心有多么重要。就是他们提出了可笑的问题,也应表扬并正确的引导,是学生不断增强科学意识,科学探索精神。

学校的科技教育以普及与特色共存,活动与书本同在为指导理念,并利用科技节、科普宣传图片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研究性课外小发明等方式,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性,很好的抓住了每次科普时机,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普不仅是宣传科学,科普本身就是科学”所以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参与互动,体验中深刻感知科学的原理与应用,增强科学意识,科学方法和探究型的学习习惯,“把科学用在生活中”这一理念,是我常常向学生讲的口头禅。费兰西斯・培根曾说:“知识是一种快乐,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在课内外中的大量应用下,学生的灵感也被激活。乌鲁木齐市八十中科技小组的郑钰鸥同学就在课下提出了一个小问题:“老师擦黑板时粉尘的污染能解决吗?”相信自己的力量,同科技小组的伙伴去商议吧。几天以后,用一个饮料瓶做成的“环保水性板擦”诞生了。经过我们的创新改装之后,它既美观又实用,只要往瓶口注入适当的水,使海绵保持潮湿,用它擦黑板,不但解决了粉尘污染问题,也是废物利用的典型收获。

活动增智慧,比赛长见识。在2004年乌鲁木齐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展中,我与学生制作的《电子钟》获得一等奖;辅导学生发明的《洗瓶器》荣获一等奖;2006年乌鲁木齐地区青少年风筝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7年乌鲁木齐地区青少年车船模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009年“尚德电力杯”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新疆总决赛中获创新型优秀教师奖;2011年“尚德电力杯”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新疆总决赛中再获优秀辅导员奖等等。这些都是我与科技小组学生的创作结晶。一次次的活动与比赛,让我的视野更开阔,也更加坚信:“沟通,批判性思维,合作和创造力是二十一世纪学习的基石”。所以在综合实践科技创新活动中,我很重视学生的科技小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沟通,接受,合作完成等方式,在自由的空间,充分体现出个人的聪明与集体的合作精神,从而最大程度上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更充分的得以发挥。如乌鲁木齐八十中的科技小组韩子豪同学,他的父母很喜欢打羽毛球,但冬季的乌鲁木齐天黑得太早了。在我的启发下,他同科技小组的同学,用“加一加”的原理把微型发光器加在羽毛球中,在空中飞舞,人们可以不受天黑的影响准确无误的接打羽毛球了。

学生通过手脑并用,主动探究来自觉得形成了知识体系,从而学会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创新思维,提升了科学素养。这样学生们在综合实践科技课中,学中做,做中玩,在得到一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同步的发展。并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生活习惯,真正做到了崇尚科学,传播文明,远离迷信。用科技教育,点燃学生的科学梦想,向中国梦起航!

第3篇

摘要分析了台山市农村雷电发生的原因,提出当前农村雷电灾害的防御对策,以期为农村防雷害灾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防雷;原因;对策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近年来,全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呈急剧上升趋势,直接威胁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雷击灾害事故发生在农村的约占总雷电灾害数的3/4,雷击伤亡事故的4/5以上发生在农村。台山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地形复杂,受海洋天气影响显著,气候多变,雷暴活动频繁,年平均雷暴日为86d,是强雷区,由于该市防雷减灾工作管理意识和雷电的防护意识还比较薄弱,存在人员、措施、设施不到位等现象,留下了极大的防雷隐患。

1雷电灾害发生原因

1.1农村房屋没有采取防雷措施

台山市辖广海湾工业园区、16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华侨农场,台山境内海(岛)岸线长达649.2km,海湾、港湾119个,土地面积主要以山地、丘陵和滩涂地为主,农村的房屋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农村建房由于经济原因,没有进行雷电风险评估,对所建房屋的选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大多数没有考虑防雷,没有安装基本的防雷措施(避雷带、避雷针)。框架结构的建筑立柱内钢筋基本没有直通屋顶,竖直的主筋电气连接也不是很好,无法起到防雷引下线的作用;也没有安装接地网。2005年7月20日16时17分,台山市某民宅遭雷击起火,火灾现场为3层楼房,由于顶楼房间内存放了稻谷、木材等易燃物品,遭到雷击后引发火灾。

1.2电力、通信等防雷装置安装不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冰箱等各种家用电器已经普及,但电力线路、通信线路等在居住区布线凌乱,且线路上没有采取任何防雷措施。2005年6月12日13时许,雷电击中了台山市某厂房之间的架空电缆,导致雷电波侵入,使该厂房的配电箱起火爆炸。另外,在农村线路入户处既没有安装防感应雷的浪涌保护器也没有采取线路套铁管来减弱雷电波的防护措施,卫星电视接收天线或自制的电视天线没有采取任何防雷措施,这些都是造成农村雷击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

1.3田间、林区空旷区易遭雷击

农民的日常生产活动主要在田间进行,山区(或丘陵)的田地有一部分在山坡、山顶或湖泊、水塘等附近多水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易发生雷击,但又缺少躲避雷雨的安全之处。而农民缺少雷电知识经常在树下避雨,增大了遭雷击的概率。

2农村防雷减灾对策

2.1农村建筑的防雷措施

近年来,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建盖了很多新房屋,在这些新房屋中,广泛采用水泥预制板做屋顶或楼板,必须对其进行接地处理。对于已建房屋的防雷改造是安装避雷带或避雷针,并做好接地网。屋顶有太阳能热水器或水箱的应安装避雷针保护,并与避雷针有一定安全距离[2]。屋顶有电线的,应置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并做好接地,房屋长度小于25m时,可在房屋两端设立两根避雷引下线,如果房屋长度超过30m,需采用四根避雷引下线,分别设在房屋四角。从减少遭雷电灾害的角度来看,应该将房屋的位置选定在“非易雷击区”,而不应该选定在“易雷击区”。“易雷击区”主要特点:地形位置较高,突出于周围地貌;邻近潮湿和水草地区;处于上升气流的迎风面;地下有金属矿藏的地区。

2.2农村电力线路的防雷措施

由于农村都是架空线路,雷击到线路上和线路上感应到雷电流的情况较多,直接安装浪涌保护器防雷效果不好[3]。一般情况下,线路在入户前套15m长的钢管埋地引入或改l5m长的屏蔽线入户,并把屏蔽线两头接地,以把线路感应的雷电流的大部分通过屏蔽层和钢管入地[4]。应注意的是电视线路和电话线路不能和电源线路同管,并保持≥0.5m的安全距离,然后在入户处安装浪涌保护器,将雷电流彻底引入地下,保护室内的人员和电器安全。另外,室内电器和插座都应安装接地线。对于村内的室外线路防雷措施:一是室外架空线路安装避雷线保护,避免雷电直接击中线路;二是在村内线路的电线杆上安装室外线路浪涌保护器。

3小结

农村防雷工作艰巨,需要加大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知识的科普宣传,稳步推进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首先普及简易的防雷措施,树立典型,带动全局。其次建立相关合理的农村防雷组织、法律与制度体系。三是加强农村防雷科普宣传和雷电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防雷意识,增强群众安装防雷装置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达到防雷减灾的目的。

4参考文献

[1] 罗金平,林苗苗,孙俊艳,等.南阳市雷电灾害发生的原因及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246.

[2] 汪顺勤.农村地区雷电灾害活动规律和防护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5):7083-7084,7103.

第4篇

一、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将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检查指导,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的组织体系和技术系统,确保在突发破坏性地震时,震情灾情信息能够及时准确上报,应急救援队伍能够迅速派出,交通和通讯能够保持畅通,灾民能够尽快得到妥善安置,社会能够尽快恢复稳定。

(一)提升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区消防大队作为我区突发灾害紧急求援的主要力量,要加强救援力量的建设,配备基本的搜救装备,应有侧重地配置重要专用装备,配备能实施搜救倒塌楼房被埋人员的救援装备;

(二)提高公共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区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已建的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重要工业设施、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建(构)筑物的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工作,尤其是1990年以前建设的多层砖房、预制板房等建筑物要进行抗震性能普查或抽样调查,对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的,要加快实施加固或改造。新建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严格按照中国地震局《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中震防发〔〕49号)要求或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三)加强地震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区建设、规划、文体、教育、水务、供电、地震等有关部门要在现有广场(公园)、体育馆、学校等设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临时疏散场地的规划,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设施建设,并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同时,区民政、经贸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机制,特别是地震应急救援的帐篷、衣被、药品、设备等专用物资储备。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建立食品、医疗等物资应建立平战结合的流动共享机制,有效利用各种应急物资资源。

(四)积极做好地震次生灾害防治工作。区国土、安监、水务、环保、经贸、建设、供销社等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震后容易引发水库溃坝、尾矿库、泥石流、山体滑坡、地基塌陷、环境污染、易燃易爆等次生灾害源的专项普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要登记建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和防范。

二、增强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防震减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重视和支持防震减灾工作、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使防震减灾逐步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一)认真制订地震应急预案。各镇(街道)、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在6月20日前完成制定本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单位,都要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各主管部门和区地震办要负责督促指导。地震应急预案完成制订后必须报送区地震办备案,区政府将统一汇编。

(二)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地震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开展相应规模的地震应急演练,不断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各部门协同配合、有序应对突发性地震灾害的能力。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实施和大型企业以及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学校、医院、影院、商场等单位,主管部门和区地震办应加强指导,每年适时开展一次以上的地震应急演练,提高民众防震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快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区地震办、团区委和区红十字会要按照《关于印发省地震救援志愿者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震〔〕71号)要求,发挥新成立的“区地震救援志愿服务大队”的作用。6月底前,团区委和各镇(街道)团委要负责本行政区内各机关、学校、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村(居)等地震救援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队组建,区地震办、红十字会要负责组织对地震救援志愿者进行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演练和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建立起震时迅速调集和组织动员地震志愿者队伍的机制。区有关部门要利用医疗急救、卫生防疫、心理干预、建筑工程、电力通信等专业领域人才资源,逐步开展兼职志愿者准入登记制,实施动态管理,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不同专业救援技能、能够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高效率开展救援行动的兼职志愿者。

(四)加快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的宣传引导和技术指导。要推广应用村镇建设抗震设计规范,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建立健全村镇建设抗震技术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农民在新建住宅特别是沿海广大地区的石结构房时采取抗震措施,对达不到抗震要求的住宅要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不断提高农村防震保安能力。

三、努力提升地震监测和预报能力

区地震办要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加强全区地震活动形势的跟踪分析,提高对破坏性地震的预测预报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好服务。

(一)提高地震监测预测能力。密切关注值得注意地区的震情动态,加强群测群防,凤凰山公园动物观测站、东圳水库水产养殖场鱼类观测站等5个地震前兆异常宏观观测站要加强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区地震办。大力推进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震监测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和综合效益。继续完善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以下简称地震“三网一员”)建设。各镇(街道)和区地震办要加大地震“三网一员”的培训、指导力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

(二)健全地震灾害信息报送机制。区地震办要切实提高地震“三网一员”地震信息速报的水平,规范震情灾情及相关信息管理,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对群众报告的宏观异常,区地震办要第一时间深入调查核实,及时公布调查结果,防止地震谣传滋生。

(三)加快地震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区地震办要按照省地震局《关于推广应用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通知》(震〔〕58号)要求,6月底前完成我区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与省、市地震局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地震监测网和地震灾情速报网信息的实时传输,确保地震速报和地震灾情信息报送的及时、畅通,为抗震救灾和社会稳定提供第一手资料。并于年底基本完成我区地震应急数据库建设任务。

四、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要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培育防震减灾科普队伍,充分发挥科普基地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宣传教育作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综合素质。

(一)建立防震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各镇(街道)和区有关部门要利用多形式、多渠道,广泛、持续地进行防震避险宣传教育,针对不同对象编印不同内容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读物,并联合宣传、广电等部门在每年“5·12”防震减灾日等重要时段定期开展防震减灾集中强化宣传。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以及广大农村地区民众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推进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和科普示范学校建设,不断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第5篇

【关键词】雷灾;农村防雷;安全体系

据调查统计我国近年来农村雷击事故频发,造成人员伤亡高达千余人,经济损失不可估量。为有效减少雷灾造成的损失,要全面探索农村防雷措施,构建农村防雷安全体系。本文将通过对农村防雷现状的分析,深入探讨农村防雷的新途径,目的在于构建高效的农村防雷安全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安全打好基础。

一、农村防雷缺乏安全的具体体现

1.农村建筑物缺乏防雷措施

农村的建筑物大多属于农民自主建筑,建房时没有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同时在建筑物选址时也未经过全方位的考虑,常出现建筑物建在雷击高发区。例如,农村建筑物建在山上或者地下存在丰富矿物的雷击易发区。农村房屋的主要结构为砖瓦构建,缺乏防雷装置,并且电气连接也缺少防雷措施。

2. 电器及线路未安装防雷装置

近年来在建设“新农村”的理念指导下,我国农村的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家用电器以及通信线路也日益增多。大多数农户用电都是露天引入,而电线在外,缺少安全保护装置[1]。在农村线路入户处既没有安装防感应雷的浪涌保护器,也没有采取线路套铁管减弱雷击波的防护措施。屋顶上的电视接收天线和太阳能热水器,也未安装防雷装置,因此极易引起雷电感应、雷击波入侵导致人员伤亡。

3.田间劳动场所及公共场所无防雷措施

在农村的田间是雷灾发生的多发地区,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多水且缺乏防雷措施。在空旷的田间没有安全躲避场所,当出现雷雨天气时农民通常躲在树下进行避雨,而大树极易引发雷击,造成重大人身伤害。其他公共场所如学校等地也缺少雷击保护措施[2]。

另外,农村的移动基站会对雷击产生较大影响,使一定范围内的建筑物遭受雷击的可能性增加,造成人身伤害。

二、加强农村防雷新途径探索,促进农村防雷安全体系完善

为减少雷击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失,要加强对农村防雷新途径的探索,进一步促进农村防雷安全体系的构建。

(一)政策层面

1.完善防雷工作总体规划

为建立完善的防雷安全体系,首先要开展农村防雷工作的总体规划。在农村广泛进行防雷知识宣传。其次是建立更加完善和系统的防雷组织,以保证防雷措施的有效落实[3]。最后是完善防雷装置,要优先在雷击高发区进行安装,以点带面,最后实现农村防雷全面建设。

2.建立防雷组织体系

在建立农村防雷组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促进防雷组织体系的完善。要建立针对性的防雷法规体系,从法律层面上实现组织规范。同时要对我国颁布的最新防雷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和普及,保证对相关雷击灾害知识进行全面掌握[4]。

3.建立系统的雷击预测、预警体系

气象部门建立了由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闪电定位仪等组成的立体雷击监测网,能够及早预测到雷击的具体落区,能够实时监测到雷击的移动路径。因此,气象部门要加强雷击的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做到提前预警,准确预报,有效防范,从而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

4.开展农村防雷知识普及

做好农村防雷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农民防雷意识,增强农民安装防雷装置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采取防雷宣传画、防雷漫画、防雷公益动画、防雷公益图片、雷击灾害警示图片等形式进行宣传;通过电视、手机短信、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对防雷知识的宣传;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防雷知识普及;防雷主管机构及科协定期组织防雷科普进农村活动;定期对农村气象信息员进行防雷安全知识培训。作为一个长期的工程,将防雷安全知识纳入到基础教育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技术层面

1.加强建筑物防雷措施安装

为提高建筑物的防雷安全性,要对已建建筑物防雷装置进行完善,沿着建筑物的墙体(后墙或侧墙)进行地网铺设。对农村中装有太阳能热水器的房屋进行接闪杆的安装,但要保证接闪杆与水箱存在一定距离[5]。由于大多数农村建筑都是水泥预制板建造,因此防雷设置至关重要。可以通过20 mm×4 mm的扁钢与预制板的钢筋进行焊接,保证两端都有连接。在保证与每一块预制板连接后,要将两个板钢沿墙体引下至接地极。

2.加强农村电力设施的防雷保护

在农村的电力建设中,电线大都是在外的,且架空架设,一旦发生雷击,就会引发较大电流,浪涌保护器的安装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通常情况下,线路都是在入户前安装上长15米的钢管并埋入地下,或者是对15米长屏蔽线进行入户安装,把屏蔽的两端进行接地,当线路接触到雷击后能够有效屏蔽,将其引入地下。在加强电力设施的防雷措施安装时,要注意电视等弱电线路与电源线路不能一起安装,要控制好安全距离。在入户位置进行浪涌保护器的安装,以保证雷击电流能够安全引入地下。对农村室内的电器和插座都要进行接地线的安装,例如,在安装电话线路的时,要将绝缘子的铁脚接地,避免用木杆进行支撑。在进行电视天线的架设时,一定要安装接闪杆,以更好的保护天线,一旦发生雷击避免室内人员造成伤害。注意,要保证接闪杆的安置与天线保持3米以上的距离。

3.加强防雷设计的规范性

农村雷击事故频发与防雷设计也有着直接联系。由于农民防雷意识较差,防雷技术掌握不健全,因此即使存在防雷设计也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为保证防雷安全,要加强防雷设计,从技术上不断加强,并创新防雷安全理念,提高防雷效果。在普及防雷安全知识的同时,要使农民明确了解建筑物要避开雷电易发区。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影响农村雷击安全的因素很多,即包括农村的建筑物防雷措施缺失,也包括农村防雷安全体系的缺失,即防雷工作的整体规划的缺失。为探索农村防雷新途径,实现农村防雷安全体系的有效构建,要从技术层面和政策层面双管齐下,以保证农村防雷的系统和完善,提高防雷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农村的经济腾飞做到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朱文超,刘艳辉,王芳,等.农村雷击防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399.

[2]何佳苗,黎宾燕,张艳玲,等.台山市农村雷击灾害发生的原因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03.

[3]骆方,叶月珍,杨磊,等.重庆市雷击灾害状况及其农村防雷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415-418.

第6篇

关键词:社会服务;高职院校;提升;有效途径

1、引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都将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等作为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这是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评估的主要指标。随着高职院校的日益增多,其在社会的地位也逐渐凸显,特别是对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功能。许多高职院校都逐步认识到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及积极作用,主动探索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社会服务活动,起到了地方和学校双赢的效果。但是,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困难和矛盾,影响各高职院校及其参与教师的积极性和服务热情,阻碍了各高职院校深入开展社会服务的步伐与进程。本文以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为例,叙述了该专业社会服务现状及当前存在问题,分析研究了提升该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

2、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社会服务现状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依托地域和行业优势,整合专业资源,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开展技术和培训服务,服务藏区和新农村建设,实施水利科普知识宣传,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1)依托行业优势,开展技术和培训服务

充分利用本专业师资力量,紧跟水利事业大发展步伐,依托本专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大力开展技术服务项目和技术培训项目,平均每年开展设计、监理和咨询等技术服务项目10余项,开展基层水利站所长培训、水利局局长继续教育培训、水利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培训等服务项目5项。

(2)整合专业资源,服务新农村和藏区建设

充分利用本专业的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实施智力支农扶农计划,先后为崇州市鸡冠山乡竹根村、都江堰市中兴镇红旗社区和都江堰市幸福镇永寿社区提供技术和经济扶持,为四川省兴文县水务局基层水利技术人员、都江堰市中兴镇红旗社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技术培训。本专业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水务局合作,服务藏区,深入基层,为其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培训;为阿坝县境内的羊高电站提供技术咨询,解决了当地垮沙乡和柯河乡的用电紧张问题。

(3)发挥专业资源优势,实施水利科普知识宣传

利用暑假和课余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团队,深入基层,进行水利科普知识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水、识水、懂水,与水和谐相处,营造和谐水利;与四川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合作,策划并制作完成水电科普动漫宣传片,面向全省青少年学生开展水利科普知识教育;我院作为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挂靠单位,定期召开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工作年会;定期举办“一战到底”水利水电科普知识竞赛,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社会服务存在问题

虽然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近年来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期间也发现存在一系列问题:

(1)服务需求难以满足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四川省内各水利类事业单位的在职员工和各施工、监理等企业单位的员工,各单位的需求不同,要求社会服务的内容就要有所不同,而教师毕竟是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等的认识不一定十分到位,所以即使尽其所能也不一定能全方位地提供各类社会服务,完全满足各单位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学校与服务对象双方开展深度合作的热情,影响了社会服务活动深入、全面地开展。

(2)服务时间与地点具有随机性

由于服务对象散布于四川省各个不同的区域,而且都有日常的工作要进行,很难整齐划一地在某一固定地点接受学校的服务活动。而学校校址固定,办学具有规范性,必须有规律地安排学校教学和其他工作,在时间、空间上不允许存在随意性。所以,教师们只能利用周末、校内无课的时间,前往各地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协调一个双方都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很困难,直接影响了社会服务在技术、智力支持上的时效性。

(3)对社会服务工作认识不到位

学校和服务对象对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认识比较模糊。学校对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校企合作仅作为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的一种途径,没有真正把社会服务作为学校的主要职能,甚至把社会服务当作影响教师教学工作的“副业”而限制它。一些服务对象对与学校合作、接受学校提供的服务态度不明朗,有的认为不能增加即时收益而没有必要徒增麻烦,有的对学校服务能力尚不认可,有的认为学校社会服务仅是为了学校的发展所以不愿意为此劳神费力。

(4)过分关注服务效益

社会服务是属于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活动不明确。如果是营利性活动,服务对象的要求就会比较高,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大多存在即时性,渴望立竿见影,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收益,包括服务时间、服务地点和服务内容等都要以服务对象的方便性为主,而学校提供的社会服务以技术服务、智力支持、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在较短时期内不一定能够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容易导致服务对象产生急躁情绪,对学社会服务期望值下降,对校企深度合作热情不高;如果是非营利性活动,学校就需从每年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教学经费中划拨专项经费用于社会服务活动,不光是财力,还需人力、物力、智力等各方面同时投入,才能保证社会服务的顺利开展,所以导致了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服务时间、服务地点和服务内容等能否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也不够重视。

4、提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1)进一步正确认识社会服务的内涵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没有社会服务能力,就没有生机;高职院校教师如果毕业即教学,不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就缺少实践锻炼,不能很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难以提高教学水平,难以担当现代职业教育的重任;各企事业单位如果长期缺乏技术、智力支撑,不仅现期发展速度与效益将打折扣,而且也将缺乏发展后劲。因此,无论是高职院校、高职教师,还是行业企业单位,都需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开展,并将其作为促进发展、实现多赢的一种主要途径。

(2)构建社会服务的体制和机制

高职院校需将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议程,有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和组织人员队伍,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制定社会服务战略规划。社会服务的宗旨与办学方向需一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总体实力的增强;社会服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一致,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如将教研人员的社会服务成果以适当的标准折算成工作量,作为晋升职称和获得奖励的条件之一,报酬分配合理,提供社会服务时间、信息、经费、设施等方面的支持,推动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

(3)实现社会服务团队的组织化

将社会服务团队划分为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团队,不但可以增加社会服务的组织性,还可以增强社会服务的计划性,实现社会服务与企业、社会的有效衔接,同时以团队为单位提供社会服务,可整体带动团队成员的社会服务意识与水平。此外,教师的服务能力是整个社会服务的重中之重,因此,要重视教师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实践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要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提高他们的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他们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5、小结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社会服务工作要想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需要四川省水利行业的政策,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需要全体教师和学生不断的努力,需要各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与配合,这样才能形成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实现学校、师生和社会三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新职,王梓林.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遭遇的障碍及其跨越[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2]蔡新职.骨干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3]廖惠,卿杨燕等.社会服务在地方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及其提升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0(4中).

第7篇

一、抓首位,加强科技队伍思想建设

加强党的十精神学习,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有关规定,着重强调提高服务质量、提速办事效率、整肃作风纪律、加强廉政建设,进一步推进了全局干部职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促进了机关效能的提升。

二、抓核心,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一)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月7日,组织20余家企业参加了市局举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班,促使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顺利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截止目前,全县有13家企业进入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同时积极协调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复审。

(二)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工作。5月24日,举办了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培训班,园区内50余家企业专利负责人参加了培训班,截止5月底,全县专利申请量118件,授权量85件,两项指标均走在全省县区前列。

(三)深入调研企业创新工作。先后陪同市副市长姚燕平、省知识产权局局长熊绍员、省科技厅副厅长吴文峰等领导一行深入我县调研科技创新工作,通过调研,进一步推动全县科技创新工作上台阶。

三、抓重点,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认真完成科技进步考核。按照科技部关于科技进步考核的文件通知精神,通过及时制定文件、合理分解任务,领导动员部署,在县属23家有关部门和乡镇的协调配合下,顺利完成了考核材料的编写汇总上报工作,争取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五连冠”目标。

(二)促进企业与特派员对接。注重科技特派员和企业利益共同体的建设,不断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截止目前,已有39家企业与特派员对接,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和推动下,天佳实业、青岚现代农业等企业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重点新产品鉴定、专利项目申报等领域获得了显著效益。

(三)加快科技入园工作步伐。高度重视“科技入园”工作,大力推动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成立了县科技入园工作站,为科技入园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机构保障,为推动园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全方位、系统性的服务。

(四)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开展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范建设工作调研,先后赴省内、外园区学习调研,详细了解兄弟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成绩与经验,为园区规划建设方向及发展重点提供参考指导。

四、抓服务,加强科技管理水平建设

(一)加大科技项目申报力度。制定了2013年科技计划项目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申报指南,帮助企业完成各级科技项目申报达90项,其中已有3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星火计划和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立项。

(二)开展创新基金申报培训。3月22日,举办了国家、省、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培训会,针对创新基金项目申请有关事项进行现场说明解读,参会企业60余家,为企业申报上级创新基金项目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强化创新基金项目监督。对2012年度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力电气分公司等10家承担并实施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进行监督管理,掌握项目实施进展和实施效果,确保项目资金有效利用。

五、抓基础,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一)推进科普知识宣教工作。深入基层举办“科技活动周”,向基层群众分发科普手册1万余册;举办农技科普知识讲座,切实把科技种田知识送到了农民手中;组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让师生在活动中掌握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了防震减灾工作,对“三网一员”队伍进行了调整和更新,大力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鼓励更多单位申报“四个示范”,全县新增了三个地震宏观观测点。

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一是国家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建设未达到科技部考评要求,与兄弟园区相比,要尽快加快建设步伐,提升建设水平。二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较少,与兄弟国家级园区相比,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比较低。三是项目实施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后续跟踪监督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突出抓好高新技术企业推荐认定,科技项目申报、专利申请及保护工作。全年帮助企业谋划申报各类科技项目90项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10%以上。

第8篇

关键词:农电;科技;协会

Abstract: County electric power supply company took the lea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gricultural power association, which fully mobilized the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the workers of county association, promoted the progress of rural agricultural power, forming the the new service situation of association serving enterprise, and enterprise supporting association, bringing more benefits to the public.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ow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中图分类号:E83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引言

县级供电公司在与省公司规划、管控、考核、服务接轨中,农网安全生产和电网升级改造任务艰巨,对农电技术提出新的挑战。相当一部分县公司把电网规划、勘察设计、供电方案、可研论证及重要负荷供电措施等技术服务工作依赖地(市)电力设计部门,地(市)电力设计部门有自身电网建设项目,往往由于精力限制造成工作开展缓慢,兼有与项目业主单位和项目实施地较远,不能很好地做好项目收资及设计变更等工作。县公司相关技术管理部门仅承担着技术审查和方案组织协调等职能,有些县公司属三产公司开展设计业务也仅限于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施工设计项目,图纸绘制出版和技术文件极不规范,也无资质,性价比较差不能服务好新农村电网建设和运行。

一.县级农电科技协会组织框架

农电事业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热心公益的精神,我们更应该把组织机构设计好。农村电力是一项公益事业,属于国家公共服务范畴。作为农电建管主体,县级供电公司理应来对农电科技服务进行全面考虑和整体安排。建议县级供电公司牵头成立农电科技协会,由发改委、建委、工信局、供电公司等部门担任理事单位,县公司离退休专家具体负责,办公室挂靠在县公司的生技部门,在政府民政部门注册,承担县域农村电力技术公共服务职能。

二.县级农电科技协会会员构成

农电科技协会吸纳县供电公司生产技术人员、大客户电力专业技术人员、乡村农电工、县域(职业)学校教师学员,以及其他有电力知识专长的各种组织成员,自由群体中对电力专业较为了解和志愿为地方电业发展服务的人员也可入会。另可吸收一些本土走出来的电气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参会,这些人亲属还在本土,能否享受到新农村电气化成果,是游子们一份牵挂。通过协会平台,一些英才可以通过网络、座谈、调研、探亲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加入到农村电力这项公共事业上。

三.县级农电科技协会职能定位

县级农电科技协会定位于服务农电公益事业的非营利组织。通过农电科技协会团结和组织全县农电科技工作者,密切结合县域农电生产实际,开展群众性的“四新”推广、农电科普和技术咨询等农电科技活动,充分调动全县农电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新农村农电科技进步,为新农村电气化事业服务。

协会联系设计院和区域修校试企业、地方电气研发中心等涉电部门,把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营造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供电企业具体实施”的社会系统工程。

四.县级农电科技协会服务内容

农电科技协会对县内电力用户提供有赏技术服务,可以承揽县域电力网络诸如城区配网、产业聚集区配网、小区电网、客户业扩工程的技术咨询、方案论证等科技服务,对于确需勘察设计,推举资信良好勘察设计部门进行设计,也可进行部分现场工作与设计部门共同来完成设计任务。对供电企业提供电网(滚动)规划、可研(初步设计)等技术资料整理,图纸出版等工作,也可对10千伏及以下网络损耗分析、无功优化、电压调整、供电可靠性等专业技术分析调研及评估,提出合理化措施,进行有效地监督治理。

发挥协会职业教育职能建立企业、院校和农电科技人员桥梁,围绕厂网、工矿企业的高低压电力设备,建立实践基地或模拟课堂,与高中、职高等学生课堂接口,形成电力技术产、学、研服务平台。另外,也可开展农电工管理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当地现行用工存在问题,对症下药展开教育培训,确保队伍稳定和素质提升。

协会发挥专家优势,调研农村生产生活电气设备和农户家用电器的运行维护,开展社会用电咨询、评估等业务,及时农电科技信息。对县域农村、厂矿的用电设备及电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交流学习和攻关。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新能源技术,形成清洁、经济的新农村能源科技体系。

第9篇

为进一步增强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快速能力,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政办发〔〕69号)精神,现就加强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工作目标

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快速传播的原则,到年,建成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报及时准确、灾害预警快速传播的业务体系和机制,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前30分钟以上且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

二、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一)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

各有关部门要建设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网,到年,城市降水、气温、风等基本气象要素自动监测点平均间距达到5公里,灾害防御重点区域降水、风等重要气象要素自动监测点平均间距达到3公里。气象部门要完成城市和农村基本气象要素监测站网建设,林业部门要完成主要林区森林火险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各景区所在地区或主管部门要完成主要旅游景点雷电灾害监测站网建设,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部门要完成主要变电站、重要线路、重要管线等部位的雷电、电线结冰等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督促相关地区和企业完成尾矿、非煤矿山等重点区域的自动雨量站网建设,水利部门要积极配合省级水利部门开展中小河流流域、水库等区域的自动雨量站网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统筹规划设计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并将气象灾害实时监测数据向气象部门汇交。气象监测项目的设备选型应符合国家气象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要求。气象部门要建立气象灾害监测数据共享平台,为各有关部门气象灾害监测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二)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气象部门要重点加强对时效短、灾害重、影响大的暴雨、雷电、冰雹、大雾、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加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分析和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研究,实现气象灾害分区域、分手段、分灾种的精细化预警。到年,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完成行业气象灾害预警标准,水利部门要加强中小河流暴雨洪水预警及防御工作,城建部门要建立城市防内涝临界雨量标准,农业部门要建立主要作物生长期气象预警标准,林业部门要建立森林火险气象预警标准,电力部门要建立主要输电线路结冰气象预警标准。气象部门要加强行业气象灾害预警技术研究,建立行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平台,牵头建立行业气象灾害预警联合会商与联合机制,到年,实现实时各类行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三)强化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

各地区要加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风险防范工作,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建立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规划国土、建委、城建部门在城乡规划编制和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建设前,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三、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工作

(一)完善预警信息与传播机制。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气象主管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负责制作,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应急管理部门要组织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传播的"绿色通道",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广播、电视、手机、室外大屏幕、电子显示屏等公共媒体实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机制和流程。新闻宣传、通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相关媒体的监管,依法履行气象防灾减灾的社会义务,确保接收到气象部门的台风、暴雨、雷电、冰雹、大雾等气象灾害橙色、红色预警信息时,各级电视台、电台能及时插播,电信运营企业能及时向气象部门无法的气象灾害影响地区的手机用户转发,网络媒体能在显著位置予以刊播。

(二)加快预警信息与接收能力建设。

各地区要在学校、医院、机场、车站、旅游景点及气象灾害多发重发区、偏远农村和山区建设电子显示屏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年要实现上述场所和地区至少有一种渠道和手段获取预警信息。通信部门要会同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灾害发生区域应急预警信息手机短信系统建设,年要实现随时可以向指定区域内的公众手机用户免费发送应急预警信息。

(三)切实发挥预警信息作用。

各地区要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作为启动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应急预案的重要依据。公安、水利、民政、房产、建委、城建、交通、规划国土、农业、林业、电力、教育、安全监管、机场等部门要与气象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联动机制,卫生部门要配合气象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联动机制,及时研判预警信息对本行业和领域的影响,科学安排防灾减灾工作。各地区要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乡镇气象协理员和村级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除落实本单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播专人负责制以外,还要督促学校、医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指定专人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播工作,并报气象部门备案。气象部门要及时更新预警信息接收人员数据库,确保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发送到接收人员。

四、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建设

(一)加强组织保障。

各地区要将气象灾害防御的各项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加强各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机构建设,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提供基本保证。应急管理部门每年要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及部门联动工作进行通报。气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效益的年度评估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

各地区要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系统等项目建设。财政部门要把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机构、气象信息员队伍及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和预警信息系统等经常性专项业务项目建设和维持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各地区要建立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探索发挥金融、保险在支持气象灾害预警预防中的作用。

(三)加强科技支撑。

科技主管部门每年要积极支持气象灾害发生机理、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技术、气象灾害信息快速等气象灾害防御重大科研项目,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提前预警信息的水平。通信主管部门要督促相关企业升级改造手机短信平台,实现手机预警短信分县、分乡镇、分社区的全网免费。广播电视部门要会同气象部门研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和形象化技术,为提高预警信息效率和效果提供科技支撑。

第10篇

1.1编制目的

为了防止和减少电力事故对社会的影响,保证电力事故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电力事故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控制危险源,排除现场灾患,消除危险后果,分析总结事故经验,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电力生产安全工作,突出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有效歇制重特大电力生产事故发生;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工作和行政执法能力度,提高公众保护电力设施的意识,维护电力设施安全。

1.2.2统一指挥,公司成立电力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事故处理、事故抢修、电网恢复、应急救援、维护稳定、恢复生产等各项应急工作。

1.2.3按照分层分区,统一协调、各负其责的原则建立事故应急体系。按照电网结构和管辖范围,制定电网事故预案,保证电网尽快恢复供电。

1.2.4在电网事故处理和控制中,将保证设备、人身、电网的安全放在首位,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将事故限制在最小范围内,防止系统发生崩溃和瓦解,以及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在电网恢复中,优先保证主干电网、重要输变电恢复,提高整个系统恢复速度。在恢复供电中,优先考虑重要用户恢复供电,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1.3、编制依据

本预案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电力行业有关规程、标准要求制定。

1.4实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理电力事故、电力设施大范围破坏、电力供应持续危机及人身伤亡事故等各类事件引起的对地方安全,社会稳定构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威胁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和人员伤亡事故。

本预案用于指导和规范大面积停电、人身伤亡、事故应急救援建立自上而下的分级负责和大面积停电应急救援与处理体系。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木俊

副组长:尹子清、李丽辉

成员:吴勇三、和琼华、张灿、鲍艺波、李永泉、和军峰

2.2应急领导小组的职责

贯彻落实有关事故应急救援与处理法规、规定;

统一领导本辖区大面积停电、事故、人身伤亡、抢险应急处理工作,研究重大应急策和部署。

督促制定应急预案,下达应急指令。

宣布进入和解除预警状态。

宣布进入和解除应急状态。

宣布实施和终止应急预案。

负责信息反馈

2.3应急组织及任务

2.3.1快速反应力量

由公司部门、各分公司有关人员组成。接应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进行电力设施受损和人身伤亡事故抢险,确保应急救援与处理期间的指挥畅通。

2.3.2基本救援力量

公司各部门、各部门全体人员。

3、预测、预警

3.1预测

根据天气变化及供电负荷的变化做好电力事故的预测工作。

3.2预警

因电力生产发生重特大事故、严重自然灾害引起电力设施大范围损坏、重要变电站遭受破坏和打击,电力应急进入预警状态。

3.3信息传送与报告

电力客服中心电话:2800、8626101 安技科:8629005

调度中心:8627090、8627913

客服中心接到报警电话——报告领导小组——进入应急状态——组织抢修队伍——供电急修——汇报领导

3.4、预警级别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公司进入预警状态。

红:因重要变电站、重要输变设备遭受破坏和打击,对电网安全构成威胁,减供负荷达到事故前的40%及以上;

橙:因严重自然灾害引起电力设施大范围损坏,造成电网减供负荷达到事故前50%及以上;

黄:因电力生产发生重特大事故,造成减供负荷达到事故前总负荷达到事故前总负荷60%及以上;

蓝:因电力生产发生重特大事故,造成电网减供负荷达到事故前总负荷的70%及以上。

4、应急响应

4.1响应程序

4.1.1基本程序

4.1.1.1当电力生产发生突出性重特大事故,电力设施范围损坏、严重自然灾害、电力供应持续危机时,电网调度机构立即进入紧急状态,同时将停电范围、停电负荷、发展趋势等有关情况尽快报告领导小组。

4.1.1.2应急领导小组在接到报告之后,根据严重程度。召集紧急会议,就有关重大应急问题做出决策和部署,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各部门立即组织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4.1.2扩大应急

应急领导小组在研究决定性进入预警状态之后,应立即将 有关情况报告县人民政府和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及相关上级部门,并就应急救援与处理工作接受领导,视情况请求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4.2指挥程序

应急领导小组在接到报警后,按照事故预案、保电方案,结合当时电网实际情况,指挥公司各供电、变电、维修等单位进行异常处理。

事故辖区值班人员在接到报警后,在规定时间内道达异常情况现场进行处理。

5、后期处理

5.1善后处理

5.1.1事故调查

事故发生后,除按政府部门要求配合进行事故调查外,公司要求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事故调查应坚持事实就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客观、公正准确及时地查清事故原因、发生过程、恢复情况、事故损失、事故责任等;提出防范措施和事故责任处理意见。

5.1.2改进措施

事故发生时,要分析事故发展过程,吸取事故教训,提出具体措施,进一步改进应急救援、事故抢险与紧急处置体系。

5.2总结

5.2.1事故发生后,及时组织安技科、供电所、变电站、调度所及信息中心联合研究事故发生机理,分析事故发展过程,吸取事故教训,提出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大面积停电应急预案。

5.2.2及时总结大面积停电应急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大面积停电应急救援、事故抢险与紧急处理体系。

6、相关保障

6.1通信保障(基本保障、应急保障)

公司客户服务系统和公用网通讯系统齐全、流畅,可以应付随时出现的突况。

6.2设施设备保障

6.2.1事故发生后,各部门在可能情况下,应尽快统计处电力抢修所需设施和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等数据,

6.2.2组织专业施工人员成立抢险队伍,当具备施工条件时,立即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进驻施工现场进行抢险,及时恢复损坏的电力实施。

6.3物资保险

6.3.1配备大面积停电应急所需的各类设备和电力抢修物资。

6.3.2认真做好备品、备件和生产资料的储备和管理工作,以及事故抢修的准备工作。

6.4其他保障

6.4.1交通运输保障

公司现有行政用车和生产用车均作为电力抢修的交通工具,保证抢修人员及时赶到抢修现场。

6.4.2医疗卫生保障

6.4.2.1联系医疗部门建立健全医疗救护队伍,同时准备好必要的医疗设施和药品储备,以备应急。

6.4.2.2当电力设施大面积受损事件发生后,请求和配合医疗救护队伍立即赶赴现场,全力抢救受伤人员,并保护好其他人员人身安全。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公众宣传教育

加强电力生产、电网运行和电力安全知识的科普宣传教育,采用各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停电后的正确处理方法和应对办法,提高公众应对停电的能力。

7.2培训

做好强力抢险救灾队伍的培训和模拟演练工作,提高电力抢险救灾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7.3演习

每年进行一次应急救援与处理的训练和演习,做到警钟长鸣,平日有备无患,用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8、附则

8.1预防管理

本预案将根据工作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第11篇

近年来,车祸、溺水、火灾等意外事件l有发生,但公众急救知识却十分缺乏,致使许多伤者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导致悲剧的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的要求,开展群众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有利于提高市民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自救互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伤残、死亡人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1.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全民急救知识培训。建议政府把开展全民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列入科普工作计划,将提高自救互助能力的普及率作为工作重点来抓。政府有关部门明确职责,科技部门制定详细方案,教育部门把急救知识编入教材,卫生部门提供师资力量和组织培训,新闻媒体负责宣传报道,财政部门安排资金等。通过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急救知识普及教育。

2.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急救意识。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和电视、报纸等媒体,对社会公众开展广泛的急救常识宣传,指导群众以科学态度对待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和日常疾病中的紧急情况,提高民众的自我急救意识和能力。

3.统筹协调,发挥部门合力,实现规模化培训。利用乡、社区急救资源,发挥医药人员的优势,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急救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活动,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急救知R宣传培训工作,使广大群众了解急救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能及时实施急救行动,营造“人人关心急救、人人懂得急救、人人参与急救”的新局面。建议教育、住建、交通、文化、卫生、旅游、电力、矿山等相关部门,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列入职业培训内容,并将此项工作作为相关部门目标考核内容之一,提高对应急救护工作的思想认识。

4.建立和培养热心于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的志愿者队伍。确定重点培训对象警察、列车员、船员、消防员、教师、出租车司机、民航宾馆服务人员等。由于上述人员遇到突发危重伤病员的机会较多,所以对此人群重点实施基础救护培训。同时以社区为依托,建立“第一救助人”培训制度,把普及和宣传急救常识作为社区的一项日常工作。依据国际公认的基本培训纲要和2005年最新国际指南,着重普及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与现场急救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复苏的ABC操作方法、外伤现场急救四大基本技术,以及家庭常见急症的应急处理等。

5.学校开设急救课。加强对大、中小学生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根据青少年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课程体系,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急救常识、简单伤口处理、校园急症救护、校园意外伤害救护、创伤救护、心肺复苏和灾害与突发事件逃生避险等。

6.加大应急救护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建议政府将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以支持和保障应急救护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7.驾驶学校以期获得驾照者,强制进行一定时间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让学员掌握基本救护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达到自护、自救、互救而保护生命安全的目的。

科学管理,规范培训。必须保证急救普及培训的质量,坚决防止急救普及一拥而上、放任自流、良莠不齐,或者“走过场、搞形式”敷衍了事。要保证急救普及培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受训者掌握正确的急救技能,培训合格的初级救护员。为了保证培训质量,要求急救普及培训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学时、材、统一师资、具、统一颁证,实现规范化培训。

第12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管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电力企业开展电力营销工作的必要性

电力企业发展与运营的关键环节是电力营销,电力营销工作的好坏关系到电力企业自身盈利能力的好坏,电力营销的开展必须要以坚强的硬件基础设施为基础,电力企业自身建设与发展的电力系统完善,在电力营销过程中就占有相当大的优势。电力营销需要利用电力企业的完善电网建设、优质的电力服务为保障,电力营销工作的好坏对于电力企业的未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来源于电力营销。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电力营销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电力体制的改革要满足市场发展的趋势,在电力企业的竞争模式中要注重打破常规,打破垄断,将电力营销工作引入市场竞争,保证电力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的存活,必须要选择电力营销市场较为全面的发展观念,保证供电企业有效的扩展电力供应规模,帮助电力企业占领电力市场,实现电力发展的目标,取得电力企业的社会价值,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占有稳定的位置,取得经济收益。

二、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意识淡薄

随着电力企业的传统管理思路的陈旧,现代化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呈现出了创新发展的趋势,电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因为改革不彻底,创新发展只能学到肤浅的“表面”知识,而不能深入到“内在”的精华。电力企业电力营销转变思想观念过程中难以适应以市场为主的电力输送与服务现状,传统的垄断式服务理念早已经深入人心,从管理人员到员工的服务意识都很差,不能完全适应电力需求的增加,也缺乏对市场需求、用户对电力供应的反馈信息的分析能力,这些都是制约电力企业长期发展的主要原因。电力企业在转变市场竞争理念的短期时间内仍然处于劣势,导致了电力企业发展的不均衡,产生了电力企业发电量多但是电力供应与电力营销市场“偏斜”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的管理与创新,通过电力营销的市场竞争意识观念的转变来提高电力营销的发展有效性。

2.2营销管理信息化落后

营销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方便、快捷、高效,其基本要求是信息处理标准化、统一化。电力营销管理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实现电力企业的高度集约化、高度知识化、高度技术化,规范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提高营销的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电力企业信息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目前用电业务流程都是在传统用电营销体制下制定的,程序复杂,环节太多,与当前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要求不相适应。加之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现有用电客户的一些营业档案和基础资料不全,直接导致一些业务传票无法正常传递,有关信息也无法得到共享。

2.3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风险

现代化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为主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变革。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运用对于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管理发展一种信息处理简单化和迅速化的提升。计算机网络在电力企业的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一些缺点,会对电力营销产生一些潜在的危害,电力企业依靠网络技术开展电力营销也必须要认真分析软件本身的问题。诸如:技术风险问题,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本身对于数据的分析和数据的集合就存在一些特别的处理方式,电力系统信息化软件能否正常的将这些数据分类和处理,是否能够智能化的解决电力企业的漏洞;其次是操作风险,因为网络技术的专业性操作比较难,电力企业内部员工素质与专业性操作能力可能存在欠缺,因此在操作信息软件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电量的计算错误;最后是违规操作风险,违规操作风险是导致电力企业员工操作出现失误的根本性原因,员工对于网络化操作规章制度的学习不够深入,对操作存在不明确的认识,往往容易酿成风险。

三、加强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途径

3.1加强电力营销工作、必须要重视需求侧管理

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应加强规划管理、负荷管理、节电管理力度,并大力开展宣传和培训,同时监管机构要实施有效监管,利用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措施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电网经营企业、发电企业、用户及能源中介机构等各方积极性,共同参与,共享收益,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运用营销技术支持系统,建立定期电价分析制度,加强分时电价的管理,堵塞管理漏洞,保证公司经营成果不流失。

3.2开拓用电市场

电力企业要在民间广泛开展用电知识讲座,倡导民间老百姓的创新性用电体验生活方式,让老百姓更多的了解电力企业开展电力消费的方式与内容,让老百姓正确的意识到电力节能减排与环保用电的重要性。在民间要广泛开展讲座活动,利用讲座科普知识和用电科学下乡活动来提升电力企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帮助电力企业赢得市场信誉度,占有市场发展的重要关键元素,了解市场中老百姓的真实所想和迫切的需求,制定相应的电力营销发展方案。加强用电的侧管理,提高对老百姓用电市场的预测性,电力需求侧管理要平衡电力供需发展的运营方式,提高用电效率。

3.3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

根据市场需求,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建立灵活弹性的电价体系,争取市场份额,设置营销机构,改“用电管理”机构为“电力营销”机构,其职能相应转变到市场策划与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等方面,可把个用电市场细分为价格刚性市场、价格弹性市场和价格敏感市场。为此需要调整现行的用电政策,主要措施: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两时段电价,引导居民的合理用电;遵循市场细分原则,对不同用电性质的客户采取差别定价策略,如负荷率电价、节假日电价、可停电电价等;通过同网同价,直供到农户,占领农村市场。

3.4确保供电安全

完善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对外招收一些专业性人才,尤其是信息化软件操作人员,对具备信息化专业性操作的人员给予优厚待遇,利用人才帮助电力企业实现全新的发展突破,管理好电力市场营销的各个方面,控制好电力营销的整体数据的正确计算,帮助电力市场合理、科学的估计未来几个月内的电力发展情况。而且对内部要积极开展电力管理安全的培训与知识讲座,帮助员工了解到电力营销与内部电力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让每一位员工都积极的做好本职工作,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最大价值,了解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邓伟.加强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之我见.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