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数学教育调研

初中数学教育调研

时间:2023-06-08 11:19: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数学教育调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数学教育调研

第1篇

    一、我国初中数学教育

    (一)我国初中数学教育现状

    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了不断提高的目的,科学技术也在人类不断创新完善的过程中,实现了不断迈进的发展目标。人类在总结所取得成果的过程中发现,人类之所以取得如此多的科技成果与人文成就,都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帮助。创新思维,是一个人经过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训练被有效建立起来的。所以数学一直被人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性公共学科。

    2、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包含的是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小学数学教育,主要负责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知识的基本认知,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要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并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初步建设。但是处于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智力因素等方面的考虑,小学数学工作对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往往都是点到即止的。随所以初中数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帮助孩子建立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可能经过中考的分流就会选择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再或者是走向社会。所以初中数学教育,能否落实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直接影响学生迈进高中阶段学习或是走进中职教育中的学习质量,甚至对走向社会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都会构成影响。

    3、虽然初中数学教育,是建立并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但是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往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不能贯彻素质教育要求的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

    (二)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严重匮乏

    1、虽然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我国初中学校仍然采用应试教育的对初中学生进行数学教育。这种“教师以讲为主,学生以练为”数学教育主模式不但不利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还可能造成学生思维形式的固化,反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

    2、我国很多家长、学校甚至老师都过于看重成绩。所以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盲目的追求成绩,忽视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况司空见惯。

    二、强化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建议措施

    一直以来,无论是教育工作者本人,还是学生家长。他们都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教育要实现的是人能力的培养,而成绩知识衡量教育质量和学习质量的评价依据。但是我国当今教育体系中却将培养能力与成绩评价本末倒置了。为了切实提高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质量,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并落实。随着素质教育工作,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全面贯彻,初中数学教育与来越认识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初中素质教育,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应该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教学思想,强化素质教育创新

    强化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首先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素质教育,肯定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初中数学教师要通过自身对数学素质教育的不断调研,提高自身对素质教育创新认识的不断加强。落实初中数学教育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素质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在自身具备素质教育创新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育模式。彻底颠覆应试教育给学生的传统认知。

    (二)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创新,落实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时代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同样多媒体技术走进初中教育课堂,也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数学教育创新,教师可以根据初中教学大纲要求,提炼出初中数学学习的知识要点,并通过多媒体设备,或办公软件将知识要点用更直观,更具体、更易理解的教学课件展示出来。在课堂上采用多没有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从而加强了学生对初中数学课的精神集中程度,进而实现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后进生;辅导教学

在我国初中数学课堂中,后进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群体,他们常因各种原因无法提升自身的数学成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同学学习,严重降低了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成绩。对于初中数学后进生转化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课题,因为它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给社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由于后进生比例在呈上升的趋势,因而只有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才能将面向极少数“优等生”的应试教育真正变为“大众化”的素质教育。笔者以阿克苏市初中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调研、访谈、比较研究法等,对温宿县的几所中学的近百名初中数学后进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较适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的转化对策。以期对后进生转化的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素材。现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初中数学后进生辅导教学质量,才是教育工作者初中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辅导教学模式的概念

现阶段,辅导教学模式是应用较广的优秀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学习能力,进行相应的辅导教学安排。辅导教学就是针对班级不同学生开展的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在极大程度上改善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后进生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环境。良好的辅导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体差异设计的教学方案,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使后进生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实施辅导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巩固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通过巩固课堂知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透彻,进而提高后进生的学习能力。

二、初中数学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1.基础知识掌握不过关,学习习惯不适应。

初中数学后进生大多对数学知识掌握不过关,没有弄清数学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定理。例如:很多学生无法分清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这对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学习这一章节的疑问没有得到解决,就会导致学生所学数学知识严重脱节。新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往往要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数学知识不过硬,该记住的知识没记住,该掌握的技能没掌握,会对后续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初中阶段所学的课程与小学阶段相比,学习内容要复杂深奥、学习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好多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就不能适新的学习环境,这也是造成初中数学后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2.数学学习缺乏主动性,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大多数初中数学后进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常处于被动地位,数学学习缺乏主动性,遇到不懂的数学问题也不会向同学和老师请教,长期发展下去导致后进生对数学知识点不理解,记忆模糊,数学成绩越来越差,进而对数学失去兴趣,于是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课后布置的作业没有解题步骤,抄袭一個答案了事,再加上教师平时对待后进生要求多、关爱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多、教育少,堵截多、疏通少,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了对抗的心理,先是厌学,后是放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说,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后进生”产生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3.对于数学习题练习敷衍了事。

后进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没有认真对待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对数学习题练习敷衍了事,无法深刻理解数学知识要点,遇到难题不会深究,甚至直接抄写其他同学的答案,这就导致其在解答数学题时缺乏逻辑性,无法灵活运用数学定理和公式解答数学考题。

4.家庭教育缺失。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但是有的孩子的第一堂课就没上好。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直接造成了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有的家长综合素质较差,成天忙于赌博、酗酒,甚至无所事事;有的家长性格极端,对孩子不是简单粗暴,就是不闻不问;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低下,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不足以正确地引导孩子;有的家庭是单亲家庭,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有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孩子长期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对孩子宠爱有加,而教育不足等等。可以说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都不尽相同。教师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据了解,现阶段,大部分初中学校的留守生都有很大的比例,很多初中数学后进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隔代教育,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这就导致他们缺乏家庭的关怀,心理方面的问题导致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低下。

总的来说,初中数学后进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由于长期缺乏自信心,往往会出现厌学和畏学的情绪,在数学考试和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学生背着沉重的包袱学习数学知识,学习数学定理和公式时死记硬背,没有深刻理解定理和公式的概念,再加上数学学习缺乏主动性,导致其数学学习效率低下,这也是初中数学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初中数学后进生的辅导教学策略

1.重视并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后进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严重缺乏,再加上数学是一门抽想象、严密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后进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重视数学知识探究,无法充分发挥自己数学学习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后进生辅导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针对后进生学习初中数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出有效性和实用性强的辅导教学方案,不断丰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后进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导教学和趣味性辅导教学方案,合理设计和三角形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主动参与到三角形知识探究活动中,让后进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2.教师要尊重和接纳后进生,付之以爱。

教师应尊重“后进生”。后进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经不住刺激,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他们都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因此,教师应给予“后进生”真挚的师爱,尤其要把真诚的爱给予他们,尊重他们;对他们热情关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主动接近他们,使师生间架起和谐的情感之桥。并适时地给他们提出不同的需求与期望,使其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奋斗目标,这样促使他们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功,从而逐步转化成一个优秀的学生。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时,随之对后进生投去充满信任的、亲切的目光,这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波涛。老师心中有“后进生”,“后进生”心中才会有老师,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才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教学效果最佳。因此,教师对“后进生”应抱有平等的尊重,诚挚的接纳,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想认真学习,才能用心去努力。

3.重点培养后进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指导后进生的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后进生的学习习惯较差,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后进生通常不会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知识讨论和探究中,长期发展下去,学生就会出现厌学的情绪,数学课堂注意力就会无法集中,因此严重影响了初中数学课堂知识探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后初中数学后进生的辅导教学,重点培养后进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充分利用以往的教学经验,积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层面出发,使学生在长期的初中数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后进生能在教师的数学辅导教学中,根据章节学习要点系统性地进行数学知识点复习和总结,使其在学习数学难点知识时不会产生畏惧心理,主动探究,合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难题,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探究和思想的方法。

有好多数学“后进生”也有着良好的学习愿望,而且也比较用功,但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甚微。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英国培根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习惯的重要性。数学学习若掌握了正确方法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就是事倍功半。所以,在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授之以渔”。由于大部分“后进生”自我约束的能力比较差,想要他们在课后做好预习、复习工作是一句空话,因此,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便是转化“后进生”的主阵地,而养成良好的课堂听课习惯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堂上要做到“动口、动脑、动手”三结合。“动口”就是要在课堂上养成他们开口回答問题的习惯,有好多“后进生”在教师上课时觉得课堂与自己毫无关系,那怕是集体回答也懒得开口,更别提是单独会答问题了,这样他们很容易走神。例如,在提问抛物线一般形式的顶点坐标公式时,后进生如果在集体回答时能够跟上其他同学的回答,不仅思维能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还可以对顶点坐标公式的记忆也加深了一遍。“动脑”就是要养成他们上课积极思维的习惯,尽量跟上教师讲课节奏,少开小差,集中精力,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积极思维。“动手”就是要养成上课动笔练习的习惯,在听课时不能光听不练,要勤于动笔、多作练习;还要养成有记好课堂笔记的习惯,对于自己上课不甚理解或比较重要、典型的例题,要记在笔记本上,这样,课后便可以利用笔记本来指导自己完成课后作业和课后复习工作,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学习的帮手。

4.分层教学,让后进生体验成功感觉,树立自信心。

成功能使人心情愉悦,并产生自信,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要想转变后进生的厌学情绪,就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自信心,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后进生一般知识基础薄弱,对他们应降低要求,循序渐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绩的提高不能急于一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他们创造答对问题的机会,并及时加以表扬鼓励。在课下更要对后进生有所“偏爱”,要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必须采取分层次作业的策略,可以分为必答题作业、选答题作业、兴趣思考题作业。必答题主要是一些基础简单作业,目的是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这些作业是每一位学生必须完成的;选答题主要是一些启发式作业,是对课堂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题目稍难,后进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答题;兴趣思考题难度加大,目的是训练优等生的解题能力,后进生可以不必完成。这样,作业的层次化加深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力,能激励每一位学生努力完成更高层次的作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5.采用个性化强的教学评价方法。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对学优生的辅导教学,还要重视对后进生的辅导教学,已足够的耐心引导后进生学习数学知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增强后进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采用个性化强的教学评价方法对辅导教学进行评价,能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使后进生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充分认识到自身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在辅导教学评价中了解自己数学学习中的不足,积极主动投身到数学知识学习中,主动和同学、老师进行数学学习交流,从根本上提高初中数学后进生辅导教学质量和效果。

6.家校共建,形成教育合力,加快后进生的转化。

在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教师对待学生要耐心说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忌简单粗暴和放任自流,用各种办法解决他们出现的问题。可是,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教师不能时时跟随,所以放学以后就要依赖家长的工作了。为了让家长配合工作,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各种情况,并对家长开展说服工作,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创造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既不溺爱也不苛求,要与教师达成共识,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共同培养出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好孩子。

总结

人的素质无疑是有差别的,不认识到这一点,就是看不到事物的特殊性,就是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美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只要能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可以相信,除弱智儿童以外的所有学生都能掌握任何一项学习任务。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希望能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寻找到一种途径,帮助中学数学后进生增强学习信心,从而做到自主学习。聚沙成塔,积少成多,进行初中数学后进生辅导教学,提高后进生数学成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初中数学后进生辅导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不断开拓数学教学方法,才能使后进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身心投入到初中数学学习中,有效提高初中数学后进生辅导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冲.教学方案创新对初中数学学困生问题情况的解决研究[J].高校研究,2010(07). 

[2]邱立峰.课堂组织艺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9). 

第3篇

一、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特征分析

首先,初中数学是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过程、活动产生的,初中数学课堂应是富含活动体验的数学课堂。富含活动体验的课堂,强调学习者的能动性参与,使学生个体在沉浸式参与中体验、感悟数学应用。其次,初中数学课堂应是双主模式课堂,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数学课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具有开放性和不可控性,再者,初中学生学习意识不强,自觉性较差,若教师的引导旁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危害和风险。教师的引领是保证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应有之义,充分的计划、预设能保证一堂严谨有效的数学课堂。再次,数学课堂应注重默会知识的传递。数学的部分知识具有缄默性,难以通过语言形式化地表达,而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个体具有强势的支配作用,决定着个体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因此,数学课堂还应向学生无形传递对方法的理解和自觉应用方法的意识。最后,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数学课堂还应是生活化课堂,注重知行合一,训练学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思考、提出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渐深入,高效课堂策略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依据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特征,针对目前牵制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因素,提出以下实践策略。

1.基于活动的初中数学课堂实践策略。杜威指出:“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生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和青年在校外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基于活动的视角进行数学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能触及数学学习的本质。近年来,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也倍受推崇。

活动课堂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是因其具有开放性和不可控性,容易对学习效果产生危害和风险,所以,教师适时的指导、讲授、提问、规范是必要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做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尽可能地预设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还要参与到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全过程支持,针对学生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反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提供及时的指导和鼓励。这样既能保证学习者不会因学习中途受挫而导致放弃,也能保证学习活动过程不会因失控而陷入泥潭。

数学教学中,知识内容的教学应是线性的、严谨的,因此活动载体也应是线性的、严谨的,具有紧密内在关联性的。这种内容关联目标、活动围绕内容的设计才使得任务具体、思维集中。学生在这具有紧密关联活动中的学习就更有助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2.有效提问促进高效课堂实践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下,有研究者提出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相应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有效课堂对教师提问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其具有艺术性和技巧性。第一,教师课前要精心预设问题,尽量选择“一题多解”或“一问多答”,或是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在思考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发展、认识逐渐清晰。第二,教师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具有艺术性的“问题串”,遵循启发式教学,这样才会达到提问的高效互动。第三,注重提问的含蓄性,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争辩,相反,简单的问题不具有代表性和思考性。第四,注重提问过后的等待时间。首先学生要理解等待时间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学生要养成在等待时间内积极思考、组织语言准备回答的良好习惯。第五,针对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要给与明确、具体的反馈,并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3.富含教学机智的教师保障高效课堂策略。富含教学机智的教师是高水准的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和设计表现出具有精准的尺寸感,具有利用教学技术对想不到的情景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能力。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堂对教师的要求不言而喻。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多积累、多交流、多汲取,只有广博才能做到获取。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创新型对策

一、选题背景

数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逻辑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但是当前,我国初中数学特别是初三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教学内容过于教条化,教学方式过于局限化等。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下,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进行探究和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方式过于单调,缺乏创新

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使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有了过多的关注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国初中大多数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还比较单调,“填鸭式”的教学手段较为普遍,缺乏突破性和创新性。学生对于数学公式和数学原理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硬性记忆往往会使他们在实际解题和应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障碍。同时,“教师在前边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教学模式以及“题海战术”的练习模式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

2.教学内容过于依赖教材,缺乏实践活动的安排

有些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过于依赖教材,“照本宣科”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很少有教师能够将数学原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实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在初三的教材中,很多应用题的素材都取决于生活,对于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也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义:要不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课本教材的直接后果就是对知识的教授过于教条化、刻板化,不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3.忽视对学生个性差异特征的引导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个人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个性差异特征的引导和培养,“千人一面”的教学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课堂效率。例如,教师在初三二次函数的课程安排中,有些数学基础较好、悟性较强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对二次函数的概念的学习而引申出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而有些学生理解能力稍差一些,还不能完全把握二次函数的要领。这时教师如果还是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对第一类学生来说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

三、实现初中数学课堂高效性的对策

针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创新型的对策和建议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高效性。

1.引入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面对着升学压力,时间紧、任务重,更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尝试引入导学案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和发散,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互相学习借鉴好的学习方法,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自主预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在最后的总结中对各个小组存在的问题给予单独的指导,一方面,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为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留出充足的空间,避免固定的授课形式局限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将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笔者在调研过程中遇到过一位数学老师,很好地运用情境设计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该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实际生活中有关抛物线的图片,将二次函数的概念进行了自然引入,这就使得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在题目的设计和安排中,也以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事物为原型。例如,在课堂上用一根30厘米长的铁丝网围成了一个矩形,让同学们观察分析,列出矩形面积和边长的函数关系式,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有了更加形象和具体的判断,就很容易地列出了二次函数关系式;在《圆的性质》这一章节中,这位教师将大大小小的皮球搬上了讲台,有学生利用直尺、圆规等教辅材料,通过实际测量和对比更好地掌握圆的性质和特征。

3.关注学生的自身优势,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具有的独特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全面提升。有些学生对初中代数部分的悟性较强,而有些学生对圆的性质、三角形的特点等几何知识的学习兴趣较高,教师可以通过“优势发挥、劣势互补”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拿手的知识结构,可以加深难度和深度,使学生在这一方面有所探索和发展;对于学生的薄弱点,要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地实现突破,不能急功近利。

四、总结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和解题技巧,同时通过创新教学手段的运用还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无论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教学内容上都缺乏创新,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差异特征的引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入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关注学生的自身优势,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切实推进,一定会使初三教学效率实现全面提升,使数学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柴改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4.

2.孙立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4.

3.杨新荣.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构成探究――九个初中数学教师的观点.数学教育学报,2010(03):17-39.

4.曾期嫣.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才智,2011(14):14-29.

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意识;应用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声音,比如在学校学的内容,到现在的生活和工作中用不上,所以很多人就抱怨现在学校的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多少年等等。而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出了问题,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内容联系生活,没有让学生发现知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广,以初中数学为例,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改更加强调数学来自生活,又回归生活,换句话说,现在初中数学教学应当注重数学应用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如何将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发现数学的影子,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是我们每位老师应当认真思索的。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相联,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数学改变不了的,也是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题海战术。重复的练习让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普遍降低。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以为,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这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同时,各种国际数学大赛的结果也表明了我国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很强,但应用能力方面能力较差。

1.改变传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实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都会用到数学知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用这些现实的内容知识。在教学中引入生活概念,将生活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学习兴趣。比如在冬天和夏天的时候温度会出现零上和零下,其实这些和我们教学中的正数、负数大有关联;再如,银行的存款利息和我们方程模型也颇有联系。

2.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笔者以为,学生在数学应用方面的意识淡薄,应用能力不强,这些都被数学内容的严密性和抽象性所掩盖。在教学中我们只是一味强调数学的知识性,让学生脱离了实际的应用。比如,在我们学习了各种图形面积计算方法之后,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测量一下教室或我们自己家的面积,鼓励他们对知识的多角度应用。同时,教师要联系我们生活中经常提到的有关农业科技、产品流通等内容,来为学生设计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

二、通过开放式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过: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这充分说明了初中数学的开放性教学。现在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虽然有知识,但是没能力,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所以,我们在初中进行义务教育的时候,就应当努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如果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就能够把教、学、动手实践紧密相连,注意课内课外的相互结合,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得益彰,那教学效果就会变得十分显著。课堂教学要及时转化思维,丰富教学的多样性,促使数学知识、学生动手能力集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为中学生增添数学活动课。活动课是为了增加学生实践数学知识的机会,是为了增加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机会。具体的课程内容,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调查调研等,帮助他们累积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经验。比如,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相关内容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想一下如何来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这样的活动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扭转了很多中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情绪,让他们发现了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2.数学是一种生活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假期的时候,进行相关知识的实习和实践。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采集生活中的数学经典应用案例,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具体应用联系在一起写一些相关的学习心得。

三、在问题的解决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新课改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强调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其中核心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前我们国家讲求的是“中国制造”,而现在我们国家号召“中国创造”,所以,今后培养人才的创造能力将是我们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努力做到:

1.为中学生构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参与。学贵有疑,提出问题才能解决教学的相关知识。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梯子出发,来为学生构建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一个长度为12米的梯子,斜靠在一堵墙上,梯子最顶端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是8米,那么我们现在就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部要滑动多少呢?要求学生列出底部滑动距离的相关方程式,并求得相应的近似值。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提供一些具体的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增加他们的探究经历。

第6篇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部就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做了明确规定,它指出要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要能够最大限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组合,对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来说有着很多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组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融入多媒体技术,就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组合能够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信息技术的使用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教师使用粉笔书写的时间;此外,它还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去验证,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3.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就目前现状分析,学生可以多方面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合作学习,从而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

二、融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一味讲解课本上的内容,就教师而言,他们希望能够通过不停的讲解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殊不知,这种单调、枯燥、乏味的讲解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内心感受,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只会逐渐退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展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三视图”一节时,就可以提出问题:

“如果两个物体的俯视图都是圆,那么这两个物体可能是( )和( )。”

A.圆柱体、圆锥体 B.圆柱体、长方体

C.圆柱体、球 D.圆锥体、球

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可能难以做出选择,教师这时候就可以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或其他工具软件向学生展示不同物体的三视图,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发展学生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的人才。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适时、适当地设计一些团队合作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比如,教师在讲授“统计”这一节时,就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就某一个小区近一个月来的用水量进行调查,针对调查的结果,学生可以选择用统计图来展示,在调查之后,学生必须上台对自己所调研的结果进行讲解,在讲解的时候,学生还要附上自己调查的相关图片以及一些电费单的电子版等等,这样学生的调查才会显得更加真实。在讲解的过程中,还必须附上小组成员的分工以及不同成员调查的感想。

3.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激发;影响;课堂情绪

2013年02月16日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公布的《宁波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明确指出:有12.3%的小学生和11.4%的中学生存在情绪问题,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课堂情绪的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在平常的教学中,笔者也时能目睹:课堂上教师津津乐道,学生心不在焉,东摸西摸。也偶有所闻:本应活跃充满生机的课堂,因教师生气对学生进行批评,使整个课堂变得懒懒散散……,无疑,这种现象产生是多种因素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忽视了学生课堂情绪。由此看来,情绪问题能够影响到教学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教师要把它作为课题来研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自信。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初中数学教学,谈一下如何激发学生课堂情绪。

一、教师的表情是激发学生情绪的融合剂

我们知道初中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双向活动,只有学生学习主动,教师教学“迎合学生”,两者之间默契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一是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排斥”情绪。解决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是教师的教态和表情的感染力。为此教师在上课时要以亲切自然的表情、灿烂的微笑走上讲台,用热情温和、富有磁性的音调向学生们问好,就可以消除学生拘谨抑郁的情绪心理。因为学生看到教师情绪是高昂的、表情是热烈的,他们心情也会随着教师的放松而兴奋起来,从教师“丰富的表情”中可以获得扩展思维的能力,积极学习的动力。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教师不但要提高自己的音量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听见,然后注视每一个学生,讲到兴奋处还手舞足蹈,并不时与学生开句玩笑缓解紧张气氛;会用自己的幽默方式调动整节课的气氛。例如,学数学问题的证明,学生经常犯循环论证的错误。为了杜绝这类错误,可讲如下故事: 陌生人甲向乙问路,甲:请问张三住在什么地方?乙:(热情地)张三住在李四的隔壁。甲:(迷惑地)那李四住在哪儿?乙:(认真地)李四住在张三的隔壁呀!学生哄堂大笑,从中受到启迪。三是引导个别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不良的学习环境能够让中学生容易分心,降低学习的效率。而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个别调皮捣蛋的学生引起的,对于这些学生,教师更要引起重视,多关心、多教育他们,应该想尽办法着重强调激发他们学习的情绪。我们可以安排这些学生坐在易观察的位置,并选择性地喊这些学生回答问题,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满足他们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如果他回答得好,还可以发动大家给他鼓掌、激励,慢慢感化他们。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易被激绪,无论你如何鼓励,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总是默不作答,这类学生也常让老师无可奈何。其实,对这类学生的教育感化不可急切,只能通过长期的观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等,然后“对症下药”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情绪。

二、教师的仪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绪

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良好的仪表犹如一支美丽的乐曲,它不仅能够给自己提供自信,也能给别人带来审美愉悦:既符合自己的心意,又能左右别人的感觉,使你办起事来信心十足,一路绿灯”。这说明仪容仪表就是与人交往时呈现的一张名片! 所以说为人师者要讲究仪表。我们知道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可能老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他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的老师不注重仪表,整天邋遢惯了,不仅有损自己形象,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自然得不到学生的尊重。有的老师课堂上打手机,在学生面前抽烟;有的老师一边教育孩子要讲究卫生,自己却随地吐痰,乱扔东西。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节”却影响大局!当然,我所说的“拘小节”,并不是要求教师拘泥于形式,而是要注重细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教育学生,都应该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四、 教师的语言能够让学生学的舒心

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不但是表达某种思想,而且是能够让学生听得认真,学的舒心。为此教师的教学要把握好“语言教学”,善于运用语言。在初中数学教学和训练中,所运用的语言和其它学科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自己的专业特点。一是初中数学教学的语言要有音调、节律的变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总用一个音调讲课,对重点和难点所用语言要有力度,因为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提振、活跃学生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二是教师讲课的语气一定要在“平和”中有“爆发力”,需要强调的问题用语气给学生以直接的感情和感染力。如教“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时,教师可对“直线外一点”、“ 有且只有”、“ 平行”, 予以强调,能唤起学生的重视,记忆深刻。这样对学生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所以教师的语气一定要引起重视,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的。三是教师要多用积极性的语言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多用积极性语言教育学生。这样做既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向积极方面转化,也能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某些教师容不得学生,看到学生捣乱或“一问三不知”时,怒不可遏,言语刻薄,甚至体罚学生,殊不知这样会使师生感情产生危机,从此,一颗流泪的心会离你而去,然后走向颓靡甚至破罐破摔,最终害了学生。因此,我们初中数学教师也应在这方面引起重视。

四、教师的手势动作是引导学生情绪的“军旗”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手势动作是引导学生情绪的“军旗”,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是教师的手势动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一课开始时,先给出标题,然后突然伸出双掌,学生不知为何,然后再慢慢两掌合拢,让学生分别从两边观察,再给出“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的概念,利用手势动作直观引导学生,学生就会对全等形有较深的感性认识。二是手势动作要具备明显的表意性。能把一些抽象的技术要领及其思想情感,通过手势动作的媒介,能微妙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心领神会,起到焕发精神提高学习情绪的作用。三是教师在课堂上,多用柔和曲线的手势,少用生硬的直线条手势,以求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四是教师讲课应伴以恰当的、准确无误的手势。以加强表达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听课情绪。切忌不停地挥舞或胡乱地摆动,也不要将手插入衣兜或按住讲桌不动。五是教师在讲课讲话时,手势要适度舒展,既不要过分单调,也不要过分繁杂,总之手势应该正确地表达感情。所以说手势对于增强教学效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由此显露教师心灵深处的情感体会与优雅举止。

五、创新初中数学教学理念,启迪学生思维情绪

1、创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当今的初中数学教科书符合时代特色,有些内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动漫形式来演示教科书中的教学情境,无疑会符合学生爱看动漫的特点,从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激情。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努力创造学生自主探索的强烈氛围,使自主探索成为每个学生迫不及待的学习心理需求,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质疑,及时鼓励,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上的互动交流,进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多增加一些学生的体验实践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满足初中学生在新时期“开放型”的教学现实情境中探索学习。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数学教学,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对文化的理解。

总之,课堂中学生的情绪是受教师仪表、教师表情、教师语言、教师动作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所以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拥有良好的情绪,就要努力提高自己对学生的认识,遇事冷静,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让笑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我们拥有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 唐松林《论创造性教学模式》外国教育研究.2001版

第8篇

知识存留取决于遗忘程度,“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1]。德国心理学艾宾浩斯绘制的“保持曲线”,表明“在练习之后,遗忘立刻急速发生,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慢起来”[2],“没有什么东西会被完全遗忘掉”[2]。如果考察毕业多年,并且选择数学知识,结果又会如何呢?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评析往届生数学知识存留,为教学提供重要参考。

2 调查过程

依据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江苏省中小学教学教研室编,2004年5月第3次印刷,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体现基础性、简单性、重要性、普及型、实用性,选定了41个知识点(18个代数,23个几何),如函数、比例、幂、平方根、勾股定理、三线八角、形体及面积和体积公式等,内含8个模仿推理和18个数学符号,编制了“初中数学知识存留量调查表”;选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人群作为被调查对象;于2007年2月开展调研,实行不记名解答简单数学命题等方式,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卷133份;再对数学问题进行统计(每个正确的给1分),133份试卷中有男67人,平均年龄36.1岁;女66人,平均年龄33.1岁,采用SPSS10.0软件统计。

3 初中数学知识存留量的现状评析

心理学家研究遗忘,提出信息加工“激活理论”:信息必须被激活,然后才能被提取,而且激活具有延展性,如果学生对某项知识的记忆比较弱,那么就会因为联想强度不足而失去该知识的激活能量,导致回忆失败,产生遗忘。

3.1 年龄的影响:我国一般儿童6岁入学,22岁左右大学毕业,60岁左右退休。为此按年龄分组:第一组学生时期(16岁~23岁25人),第二组是工作前十年(24岁~33岁35人),第三组是工作黄金时期(34岁~43岁38人),第四组是中年到老年过渡期(44岁~60岁35人)。

图1显示:人们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存留量平均值总体上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少的,但后期略有上升。代数知识存留最少的是第四组,最多的是第二组;几何知识存留最少的是第三组,最多的是第一组;数学符号存留最少的是第三组,最多的是第一组;模仿推理存留最少的是第四组,最多的是第一组。原因分析:16岁~23岁为求学阶段,由于学习的连续性,经常使用初中数学知识,在应用中增加“联想值”,因而遗忘较少;24-33岁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有助于抽象的代数学习,34岁~43岁是工作的黄金期,工作量大,任务多,事情烦,接受的信息多,而遗忘促使人脑对问题进行主次排序,此时有关工作的信息占据重要位置,出现暂时遗忘;44岁~60岁的人工作负荷较前阶段轻,处于思想稳定时期,更愿意总结回忆。变态心理学认为“在做梦、昏谵、迷睡状态以及情绪激动时,一个人常常生动地回忆起许多年前经历过、在此期间未曾回忆过的经验” [2],久而久之,某些数学知识被逐步回忆起来,从而加大存留量。

3.2 性别的影响

从上表看出,男性存留量平均值为28.96,得分率为70.63%,女性总的存留量平均值为30.70,得分率为74.79%,女性比男性高4个百分点.特别是“数学符号”男性13.06,占72.55%,而女性13.94,占77.44%,差近5个百分点;“模仿推理”男性为4.57,占57.09%,而女性5.18,占64.77%,女性高于男性近8个百分点,说明女性一旦掌握了数学符号和简单的模仿推理,一般存留质量好。

3.3 学历的影响

表2显示:初中数学知识存留量的平均值与学历成正相关,高中最低.差异分析:初中组与本科组差异大,差异值为9.41;高中组与专科组、本科组差异大,差异值分别为5.57和9.56。根据人的认识特点,中小学数学知识遵循螺旋式上升编排,有的概念外延和内涵逐步拓展和深化.每次学历提升都是经过考试筛选的,学历高的人参加考试的次数多,运用某些知识的机会多,这些知识在使用中受到的强化多,印象深,遗忘少。

3.4 数学知识类别的影响

我们选择的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个数比例为18∶23,先把代数、几何的得分和总分(13.22、16.60、29.82)分别除以各项的满分值18、23和41,得到代数比率、几何比率和总分率,它们的平均比率分别是73.44%、72.17%和72.73%,代数知识相比几何知识存留的多一点。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本质的差异;二是教学时间的差异;三是教学手段的影响;四是争议削弱人们对几何的重视程度。

3.5 职业的影响

表4显示,初中数学知识存留量平均值依次为在校学生、公务员、记者、教师、工程师、农民.因为在校本专科学生(不包括数学专业)初中毕业时间短,而且还在读书,遗忘较少;教师工作在学校,一直与学习相关,遗忘受到抑制,存留较多;而农民遗忘最多。

4 结语

遗忘在人们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速度不是线性的,是多因素的,它与时间、性别、学历、数学知识本身及职业的类别密切相关,一般代数知识比几何知识遗忘得少一点,女性比男性遗忘少,尤其是“模仿推理”女性高于男性,学历越高遗忘越少,职业常用的知识遗忘少,为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增加存留,要根据存留量变化趋势研究数学教学,加强几何知识学习,加强数学符号的教学,关注男生学习,密切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数学 学习状况 方法习惯 教学策略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状况如何?自主学习、合作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怎样?为了帮助指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学习,对本市部分高中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高中数学新课程学习状况的调研和座谈,经过总结分析、探讨研究,有几点认识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学习状况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和方式

我省高中新课改于2010年才启动,现在刚刚走过一个轮回,结合省级课题规划在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对本市部分高中学校的学生,按照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调研,调研组成员涉及跨校之间的高中一线教师十多人,参与面广、针对性强,教研成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按照课题组的计划安排,阶段性的深入部分学校随机抽样部分班级,跟踪听课200多节,问卷调查6次,发放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00多份,师生座谈会十多场次,具体调研了高一新生的生源质量情况;高中各年级学生在新课改中的学习模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及动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初高中数学衔接等十二个问题(每个问题又有若干选项),并进行问卷和访谈,各汇总图表从略。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汇总

通过对调查、座谈情况的汇总整理、探讨分析,有以下一些观点和认识以飨读者,我们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1.目前我市高中的个别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2.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太好,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上课听得懂下课作业不会做,学习中疑惑、问题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影响到其他内容的学习。

3.由于高一课程增多,每门功课的作业量增大,大部分学生总是采取直接做作业的方式,没有首先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复习,对数学概念和方法重视不够,学习效率、效果不太好,这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还没有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4.一些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和动力,学习数学的动机大多数是认为对今后高考考试很重要,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创新思维能力都比较欠缺。

5.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大的转变,与新课改的理念有一定的差距。学生习惯于教师“牵着手”走路,存在依赖性,缺乏主动钻研、自主创新的精神,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总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思考、探究的问题期待教师概括、归纳、总结并给出答案。

6.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重视不够。在知识点、学习方式的对接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初中数学教师在部分内容的教学上普遍执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这恰恰对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有一定的障碍和影响。

7.针对我校实际(2007年由师范学校转型成普通高中,学生生源质量较差)以及我省2010年才启动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结合省级规划课的积极开展和研究(2012年8月获省级优秀课题),特别是我校生源状况进行调研,进一步使基础较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方法欠缺的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学习,是数学教学之首要。

二、教学中的方法策略

根据问卷调查和对师生的访谈,针对以上具体情况,特别是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学习信心不足,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存在较多的困难。如何应对这一现状?在新课改的教学实施中采取了如下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由于每个学校教学情况和环境的不同,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就形成了一定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进入高中,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学校的各种情况的学生,所以每位教师面对的学生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学习状况更是参差不齐。再加上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在这一阶段给予每位学生更多的关注,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学习动机、信心、学习习惯、思维水平),例如,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家长访谈等。结合新课改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方式、学习基础状况、数学思维能力水平,以及高一新生的生源情况,了解初中教学的特点,吸取初中教师的长处,沿用一些好的方法,有利于高中阶段的教学和学习。

(二)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浅,知识点较少,数学公式、定理、法则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应用相对比较简单。进入高中,学习内容剧增,难度加大,对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升学压力和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评比竞争,以及初中数学教学普遍执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这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高中教师要熟练掌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课外讲座、预习讨论、课前辅导使得衔接过渡自然有效,克服因知识上和方法上的跳跃而造成的高中数学学习的不利因素,形成稳定、连续、有效的课堂教学。经过调研座谈,我们认为有必要做好以下初中数学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补充、衔接:

1.数与代数方面。(1)常用乘法公式。(2)因式分解法。(3)分类讨论。(4)二次根式。(5)方程与方程组。(6)代数式运算与变形。(7)绝对值的概念及应用。(8)关于配方法及其应用。(9)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关系(韦达定理)初中新课标不要求。

2.空间与图形方面。(1)初中新课标删除繁难的几何证明题,淡化几何证明技巧,减少定理数量,这与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较高要求不相适应。(2)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截三角形两边或延长线的直线平行于第三边的判定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有关“四点共圆”的知识)等初中新课改都不做要求。(3)初中没有“轨迹”概念,高中解析几何会用到的。(4)初中课标只要求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要求不高。(5)在初中新课标中,两圆连心线的性质,两圆公切线及其相关性质,圆的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等分圆周都被删除了。

仅以上事例足以说明教师必须抓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初高中的数学衔接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的点与点的对接上,还要从学生学习的习惯、学习心理以及数学的认知水平与基本能力等方面去关注和考虑。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需要导航,需要指引,从抓学习习惯、方法入手,从学习的基本环节做起,规范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甚至对今后人生受益无穷。

1.开学伊始,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一个重要时机,从“预习、听讲、复习、作业、问疑、反思”等环节开始,向学生提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本要求,只要坚持好这六项常规,抓好检查和落实,正确的数学学习规范就能确立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自教师的指导和培养。习惯养成的几个关键要素:一是让学生真正懂得这一习惯的重要性;二是每位学生认真思考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三是坚持不懈、直到成功,具体实施重在前一个月关键在前三天。

3.针对学习的各个环节,要多鼓励、多帮助、多指导。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课堂中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合作参与、积极回答问题,课后反馈学生学习的状况,作业及时批阅认真讲评。单元小结、复习检测要求学生及时改错反思小结。

持之以恒、耐心细致、逐步走向正规,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有所悟,从中有所受益。

(四)强化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既要有宏观的要求,又要关注具体层面上的指导。课堂教学、作业、试卷分析、章节总结,不同的层面上,都要关注学法的指导。

1.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学生积极讨论、认真思考、共同参与解决问题,充分暴露学习上的困惑和症结。思考、解疑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听讲和思考的关系。

2.作业处理中的学法指导。首先,指导学生做作业前先回忆一下当天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先复习一下,把当天所学知识梳理清楚。坚持独立思考,遇到不会的题目不能轻易放弃,要多思考,反复琢磨,不得已时再请教别人探讨处理,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的习惯。

3.单元总结和试卷分析中的学法指导。每一章学习结束时,指导学生进行单元知识的梳理总结,进行分类评价,通过这样的指导,使学生反思、查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建构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充分理解、科学记忆、灵活应用、提高能力。

4.学习环节方法指导。在预习环节中,学会点、划、批、问。把关键的地方都“点”出来,把重点、公式和结论都“划”出来,把自己的理解、质疑和心得等用三言两语“批”出来,把没弄懂的地方都用问号“问”出来。通过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学习效率。

(五)多元化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牵引力,是学生学习成才的动机源和催化剂。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1.充分利用过程性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课堂观察的评价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与同伴交流、主动探究的习惯,利用成长记录袋评价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点滴进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善于挖掘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取得的点滴成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充分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赞赏学生的钻研创新精神,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能有机会展现自我。

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应用或制作教学课件、教具、模型利用电子白板、几何画板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能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情境。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改实施中,面对基础薄弱、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不太好,学习方法欠缺的学生,我们只有及时了解学情,树立目标信心,加强学法指导,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低起点、小坡度、多反复、小循环”的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行“共同参与、分类指导、全员推进、螺旋上升”的整体提高计划。经过高中新课改一个轮回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惊喜地看到:教学中的理念新了,教学方式变了,学生的学习“活”了,教学、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2011年我校高考升学率80.5%,2012年高考升学率81.9%,有一名学生被复旦大学录取(文科全省33名,全市应届生第一名),实现了学校转型后在高考中的重大突破,今年高考升学率将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蔺霄,李新春等.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教学实践研究.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省级优秀课题).

第10篇

一、什么是“前置研讨单”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前置研讨单”是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为根本,教师适当的“导”为辅佐,以知识和能力的“用”为归宿的导读单。“前置研讨单”一般是以单张便笺的形式出现,方便学生专注思考和研讨,也方便教师抽查。

二、目前数学学科“前置研讨单”存在的问题

2013年,我县许多教师热情高涨地投入到生本课堂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生本实践经验。通过对全县数学教师生本实践的调研,我发现在“前置研讨单”的设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四方面:

1.前置研讨目的不明确

有的研讨单没有布置明确的前置研讨任务,只是让学生看书,看书,再看书。可是,要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引导,更无法对学生的前置研讨进行反馈。到最后,学生的前置研讨质量如何,无从知晓。

2.前置研讨内容单一

前置研讨内容单一,导致学生学习视野不够开阔,学习缺乏深度和广度。很多教师设置的前置研讨单,就是简单的概念问答或者习题解答,如,“什么叫做单项式?”这样单纯的问答没有体现学生思维的参与。

3.前置研讨形式单一

不少前置研讨单既不涉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涉及对课文的质疑问难;缺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也没有设置灵活多样的变式训练。单纯的问题提问或者单纯的习题设置,没有把这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这种前置研讨,教师例行程序,学生没有兴趣。

4.教师“导”的功夫欠缺

许多教师在“导”上没有深思熟虑,用功不够。不少教师设计的前置研讨流于形式,没有学生的思维参与,没有教师的深度引导,变成形式化的“表演”,师生感觉学习效率低下,干劲不足。

三、设置“前置研讨单”的几个关键点

那么,应该怎样设置有效的“前置研讨单”呢?

1.前置研讨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

前置研讨要以引领学生阅读文本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会看书,题目要以问题为主,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这样的“前置研讨单”就不仅有研讨内容,更重要的是渗透了数学的解题思想,教给了研讨的方法。

3.前置研讨设计要低入高出,体现简单、根本、开放

要以基本知识点和基本能力要求为主,体现简单、根本、开放。如,上述的整式复习探究设计的都是很简单的小题,能力的培养则体现在后面开放性的问题上。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善于用一连串的小问题将知识点有机串接起来,从而起到较好的导读、导思、导疑的作用。每一年的中考卷也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大部分试题是简单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考试中得到收获,最后的压轴题,则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

4.前置研讨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

习惯又是由一个个行动累积起来的。所以,在学生一进入初中校门开始,我们就要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们的“前置研讨单”要体现学生的前置学习要求,我们的课堂也要有规范的思维要求。

四、“前置研讨单”的几种表现形式

“前置研讨单”设计形式要灵活多样。不一定都得印发一张学习单页练习才叫“前置研讨单”,它可以是课本上现成的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提前在黑板上写出的一些预习提示。总的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有参与思维的积极性,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即可。

下面是根据课型要求设置的一些“前置研讨单”表现形式。

例7.让学生在一个单元结束之后,每个人都出一份习题。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总复习方法

在九年义务教育即将结束之夕,对三年初中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总复习,很有必要。初中数学总复习并不是对以前所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而且初中三年数学学习之后的一个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对知识系统复习,使每一章节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找出其变化规律、性质相似之处及不同点等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要求纵不断线,横不断面,达到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为了科学有效地安排好复习,使学生通过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归纳、消化、提高,进而有一个质的飞跃。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初中数学总复习五法,在此,丢个砖头,愿与同行探讨。

一、制定复习计划,逐步完成初中总复习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而且,复习是一个长而且艰难的过程,初中学生很难坚持到最后。因此,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是有必要的。初中总复习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根据学生实际而制定。此外,计划应该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规律,既要有总计划也要有小计划。例如,在安排学生练习作业的计划可以这样制定,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选、模拟试卷的制订。为了学生自身发展,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以做到师生共同努力很好的完成初中数学总复习。

二、教材是方向,复习要以教材为基础

以课本为主,特别是进入新课改的年级,问题设计的角度可能要新,对能力考查要求比较高。根据这些特点,复习时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要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点。因此,应在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复习基础上,把课本与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千万不能丢下课本,以资料为主。否则将使学生陷入题海战术之中去,在题海中苦苦挣扎,以至于把学生弄得疲惫不堪,得不赏失。在充分利用教材时我们还应该重点注意以下两点:

1、正确地理解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概念不清就会思维混乱,错误百出。概念也是学好公理、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方法以及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概念不清,计算、推理就会发生错误。因此,在复习中要充分认识、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复习,把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放在首要地位。

2、准确记忆,灵活运用公理、定理、公式和法则。数学中的公理、定理、公式和法则是进行推理、论证、计算的依据,它们本身的证明方法一般又都具有代表性,因此,不但要牢记,而且要记准,同时也要掌握它们的推导、证明方法,这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否则,若记不住,推理论证计算无从说起;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用了配方法,这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应用非常广泛。再如勾股定理证明用了割补法,不但在平面几何中很有用,在今后学习的立体几何中更有用,这对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是很重要的。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则采用的是间接证明的同一法,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证明方法。若记不准,推理论证、计算就会出现错误。对于它们的典型推导、证明方法不掌握,数学基本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阻碍。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用了配方法,这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应用非常广泛;再如勾股定理证明用了割补法,不但在平面几何中很有用,在今后学习的立体几何中更有用,这对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是很重要的。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则采用的是间接证明的同一法,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证明方法。

三、不断总结,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课效率的高低及复习效果的好坏,关键在复习方法的选择,因此,教者应该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在总结中归纳出学习方法。例如,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把整个知识进行分类并总结为各个专题复习:(1)数与代数式;(2)方程、方程组及应用;(3)函数概念和几种常见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应用;(4)关于线段、直线和角的问题;(5)关于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的问题;(6)关于四边形的问题;(7)圆的知识;(8)统计学知识;(9)中考试题分析与训练。这样分类的复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注重模拟训练,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经过对基础的巩固复习,知识点的整理疏通后,综合的模拟训练就成了复习过程中的重点了。模拟训练时可以从省、市、县调研试卷、综合练习册、自编试卷中精选进行训练,每份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及时批改,重点评讲。以便把学生最佳竞技状态带进考场。因为前面通过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的模拟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以及模拟试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以对中考命题趋势的准确把握和中考信息的判断为基础;以摸中考题路、题型,抓中考重点、热点为核心;以讲授审题方法、解题规律、点拨应试技巧和思路为切入;以知识迅速积累、能力快速提升为目标,达到提高学生中考总成绩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第二,习题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第三,根据近几年中考命题情况进行复习。

五、查漏补缺,达到复习最佳效果

第12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各学段的学习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数与代数”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图形与几何”主要包括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的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处理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和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概率.“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还是比较复杂的,“数与代数”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图形与几何”需要学生具有空间想象能力,“统计与概率”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综合与实践”更是需要学生具有综合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幻灯片等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浅出地化解教学难题,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图形与证明”时,涉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性质和判断,教师首先可以找一些生活中接近这些形状的事物,通过图片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然后开始课本上知识的学习,这样能够让学生领悟到几何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而不只是单纯地了解这些图形的性质.

二、确定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精研教材,把握每个阶段的学习特点以及程度的渐进性,并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来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细化到每单元中;教师应该把握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对于较难知识点的学习应该多安排一些课时,并进行强化训练.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电脑进行教案设计.在编写教案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其引入到实时课堂中.这样就能使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性和开放性,在上课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就能完成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在课前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索引国际上一些数学家对这一问题是否有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还存在着有待解决的世界难题,可以将这些背景资料作为教案的前言部分,也可以搜索国内其他学校的教师的优秀课件或者参考本校内其他教师的教学成果,在参考上述种种资料后,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作相应的课件.课件应该体现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注重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是情感的体验与态度的培养.数学教学目标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游戏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在讲“统计的简单应用”时,这一课程明显体现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主题,其中有的教学内容是“中学生视力情况的调查”.教师可以就“调查本班同学视力情况”这一活动开展教学,学生可以分组统计每位同学的视力数据,然后根据调研结果推断整个学校的情况,再上升到全国的中学生.在研究结果时,教师可以利用EXCEL表格绘制相关统计图,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论证数据结论,这样就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是教学方式的巨大革新,具有很大的教学优势.数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万玲 单位:江苏盐城市明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