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

时间:2023-06-08 11:19: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

第1篇

所谓低碳经济指的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著称的经济发展模式。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早期的农业文明以及现代的工业文明之后,开始逐步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广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探寻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低碳经济在上述“三低”的基础之上,还有这“高效率、高附加值以及高效能”的“三高特点”,因此,其经济发展模式与人类社会现在所亟需的经济发展需求相符,为人类在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能。具体而言,低碳经济相较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通过减少碳排放,以有效减少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与损害,以使经济社会步入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我国金融业尚未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化升级,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推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金融业尚未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或者为低碳经济体推出适应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导致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缺乏适宜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而其发展陷入了瓶颈之中。具体而言,我国金融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限制和阻碍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1.由于低碳金融是新型概念

其进入到我国的历史也较短,因而我国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的理论认识还不足,也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提供专业支持,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在对待低碳金融项目的审批、运作、风险管理等方面缺乏成熟的经验,这导致银行业对待低碳金融项目的热情不足,进而低碳金融项目很难从我国的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支持,严重制约了低碳金融项目的发展。

2.低碳金融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成正比。

我国金融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经济利润作为目标。但是,受到专业人才资源的缺乏、技术水平的有限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我国向低碳企业转型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重重阻碍,转型成本高,而金融业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体制对低碳企业的低碳金融项目的风险以及还款能力进行评估,不敢对低碳企业的金融项目发放贷款,这对于本就资金短缺的低碳金融项目而言更加是雪上加霜。从实践来看,我国低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确能够享受一些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发展过程中也能够逐步树立起绿色企业形象。尽管如此,商业银行对发放贷款的严苛性、安全性以及收益性,低碳企业想要企业自身的低碳金融项目获得贷款支持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低碳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而言,其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环境保护,因而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成本投入远远高于传统的金融业,这与目前我国的金融业的实际发展理念还不相符。因而,我国低碳金融在享有较高的社会民声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3.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而言,国际上关于节能减排最权威的国际公约便是于1997年于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后于2011年在南非规定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限。虽然,相较于上个世纪而言,各国政府都已经重视并积极投身实践来进行节能减排,但是,立法上却并未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特备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减排任务轻,政府对于企业的减排监管过于宽松,也未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碳排放行为,这导致部分企业仍然至人类生存环境于不顾,大肆排放污染物。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前景分析

1.碳交易市场出现的历史原因。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各国在碳排放上都承担起了应承担的责任。然而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为了减少本国的碳排放,在能源开发与利用上不惜花费大成本,但目前而言其效果还并不十分显著。因此,其减排成本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反观发展中国家,其能源利用率低下,减排压力小,减排成本低廉。上述现象直接导致同一减排单位的国别差价,进而,各国政府、企业为了平衡低碳减排目标,开始以金钱换取低碳排放指标,低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

2.我国银行业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的发展前景。

虽然自出现后,低碳交易市场曾受到过一定的打击,市场也曾一度陷入低迷状态,碳排放价格也曾经大幅度下跌。但是,上述现象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例如,碳交易市场初期缺乏健全的制度管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等因素的考虑未加入《京都议定书》,这些原因都是导致国际上碳交易市场中碳排放价格大幅波动的重大原因。然而,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国家的经济都开始出现了复苏现象。金融业相关学者认为,自2011年后,碳交易市场已经显露生机,这也为各国碳产品的创新以及碳交易市场的繁荣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开始逐渐意识到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给予了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以极大的政策扶持,我们也可以从互联网、报纸以及电视等传媒媒介上了解到我国政府在低碳金融发展过程中给予的政策扶持措施。自我国上一届领导班子以来,我国政府就已经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作为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经济大国,我国拥有着令人瞩目的碳交易市场发展潜力,而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参与,将会给碳交易市场带来巨大的金融支持,注入新的活力。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之下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低碳企业想要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也困难重重,但是应当看到,无论是我国的低碳交易市场还是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都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而如何把握当下的发展契机,才是我国银行业应当予以关注的问题。

四、结语

第2篇

根据北京市金融局、市工商局、北京银监局、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制定的《北京市小额贷款实施办法》(京政办发(20093 2号),北京市小额贷款公司,是指在北京市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依法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金融局为小额贷款公司市级主管部门,负责北京市小额贷款公司的统筹协调、审批、监督与风险处置。

在北京市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可参考以下操作指南。

一、设立条件

小额贷款公司的名称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及组织形式依次组成,其中行政区划指区、县级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业表述应当标明“小额贷款”的字样,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且公司名称应当符合本市工商企业注册的有关规定。未经批准,任何公司不得标注“小额贷款”字样。

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章程;

(二)单一最大股东(包括其关联方)持有的股份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30%,其他单一股东及其关联方持有的股份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20%,且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1%;

(三)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注册资本来源应真实合法,全部为实收货币资本,由出资人或发起人一次足额缴纳;

(四)具备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业务经验的工作人员;具备必要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具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二,设立程序

(一)申请筹建

申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当先申请筹建。申请人将下列筹建申请材料报送拟设小额贷款公司所在区、县主管部门:

1、筹建申请书。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名称、拟注册住所、注册资本、股权结构、业务范围、机构性质、组织形式、发起人或出资人基本情况及出资比例以及设立的目的;

2、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对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分析,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市场前景分析,未来业务发展计划,风险处置预案等;

3、筹建工作方案。包括拟设公司筹建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主要管理制度的起草计划,业务拓展计划,风险控制措施,资金来源,架构,部门设置和从业人员配置,内控体系,主要董事、监事及拟聘高级管理人员,信贷部门负责人和风险控制部门负责人的基本情况,经授权的筹建组人员名单,履历、联系地址及电话,选址方案;

4、出资人关于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协议。协议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拟设小额贷款公司的名称、住所、业务范围、注册资本金、股本结构,出资人出资额与占股份比例,出资人的权利义务等;

5、出资人关于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承诺书。承诺自觉遵守公司章程、接受监管并承担风险、自觉遵守国家及本市相关规定、不吸收公众存款、不参与非法集资活动的承诺书;

6、出资人之间的关联关系情况说明及相关证明材料,以及如果存在隐瞒事项,出资人在小额贷款公司的投票权将受到限制的承诺;

7、法人股东的名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经过工商年检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经营情况、诚信状况、未偿还金融机构贷款本息情况及所在行业状况、纳税记录等事项;拟投资人股的自有资金来源真实的承诺书;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会议关于同意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决议;最近1年经审计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8、自然人股东的姓名、身份证复印件、人股资金来源及个人收入来源合法真实的承诺书;

9、联系人及其手机、办公电话、传真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地址(邮编);

10、律师对拟申报材料的合法合规性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筹建申请材料经区、县主管部门初审,市主管部门审查后,由市主管部门做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筹建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申请人凭批准筹建文件到拟设小额贷款公司所在地的区、县主管部门领取开业申请表。申请人应自批准筹建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筹建工作。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筹建工作的,应当说明理由,经拟设小额贷款公司所在地的区县主管部门批准,报经市主管部门,可以延长1个月。在延长期内仍未完成筹建工作的,批准筹建文件自动失效。

(二)申请设立

申请人应在筹建有效期内,提交设立申请,申请人应当将填写好的开业申请表连同下列资料报送拟设小额贷款公司所在地的区县主管部门:

1、设立申请书。

2、筹建工作报告。内容包括筹建过程、筹建工作落实情况以及是否符合设立要求等;

3、经股东(大)会会议通过的公司章程;

4、股东名册,包括股东名称(企业法人要有注册地址和法人机构代码)、出资额以及股份比例;

5、主要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图;

6、拟任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证明材料;

7、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8、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9、公安、消防部门对营业场所出具的安全、消防设施合格证明;

10、联系人及其电话、传真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地址(邮编);

11、律师对申报材料的合法合规性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区、县主管部门和市主管部门审查申请材料之后,做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申请人获得设立批准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获得营业执照。

小额贷款公司有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经区县主管部门初审报市主管部门批准后,持市主管部门批准材料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备案手续。变更事项包括:变更名称;变更注册资本;变更住所;变更业务范围;变更股东;变更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变更章程;变更组织形式;合并、分立。

三、资金来源

第3篇

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加深,我国商业银行也迎来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运用我国部分商业银行近几年的数据对比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然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对策建议

一、引言

201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期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平行下调了0.25个百分点,存款基准利率下调至5.35%,贷款利率下调至2.5%。本次调整同时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至1.3倍;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做了相应调整。这是继2014年11月20日以来又一次降息,扩大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近一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也不断推进,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国内文献综述

黄金老(2000)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利率还是要受政府的控制,商业银行无法根据每个借款人风险承受能力差别确定利率,此时银行与客户的风险就不对称。

王世伟和赵保国(2005)认为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就是逐渐减少政府对利率波动的控制,使利率的变动随着资金供求、经济活动的风险、通货膨胀以及其他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周小川在2011年分析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意义和具备的条件。

2012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监管局课题组对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必然发展趋势。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本文选取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银行、交通银行,以及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这十家银行的相关财务数据,对营业收入、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以及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进行对比分析,详见如下表:

上述图表中,选取了5大国有银行和5家具有代表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样本,分析了各银行利息净收入所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近四年的数据显示10家银行的平均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79%,这个比重逐年有下降的趋势,说明随着我国金融监管的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金融品种的创新,其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是跟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的非利息收入所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还很低,所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刻不容缓。

四、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为了更加有效的防御和减少风险,商业银行应建立以下机制:一是利率风险规避机制,能够有效预测具体的风险,为商业银行作出决定提供帮助;二是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即将资金分散投入不同地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分散风险来减小损失;三是利率风险转移机制,通过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减小资产和负债的利率方面的风险。

第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从上图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利息差,其中间业务所占的比重还有待提高,而发达国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占比较大。为了适应将来利率市场化的情况,商业银行需要采取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来增加中间业务领域收入,,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程度。

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投资者的市场投资信心,有利于社会资本的有效利用,同时也保护了投资者的正当权益,使资本的运用处于有序健康的状态,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初步建立,随着社会的发展,还需进一步与时俱进。

第四,加强市场监管。为了增强我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中的秩序,必须加强市场监管,防止不正当竞争和损害银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发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作用,对市场进行合理引导保持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2]王世伟,赵保国.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前景分析[J].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金融论坛,2005,05

第4篇

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强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金融风险持续暴露,企业资金链断裂、逃废银行债务、破产倒闭等一系列问题频发,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高度重视区域性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先后出台了多种政策措施维护金融稳定,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 地方金融风险现状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下行区间,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稳增长、调结构的任务依然艰巨。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较慢、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过剩产能较多的地区,地方金融风险较为突出,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防止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地方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债务风险。过度负债是多数企业出现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为追求规模效应,企业盲目扩张,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或不惜进行高息融资投入生产经营,缺乏深入调研及前景分析。若市场前景较好,企业决策正确,可以持续经营获得可观效益;若市场行情萎靡,企业自身经营已十分困难,更无法维持高额的信贷本利。一旦出现欠息、逾期等信贷不良记录,则很容易引发银行抽贷、压贷,企业资金链断裂等债务危机。

(2)担保圈风险。企业间互保、联保曾经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抓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一担保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发展的弊端。在地方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中,互保、联保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一旦某企业出现信贷危机,其担保及被担保的企业均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会使地方金融风险集聚发生。

(3)民间融资风险。相比较于严格的银行信贷审批流程,许多中小微企业选择程序简单、形式灵活的民间融资形式,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现象依然处在高发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法律约束,民间融资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企业卷入民间借贷纠纷或非法集资案件中,不但自身难以逃脱,与其有业务往来或者担保关系的企业都会受到牵连。在民间借贷风险陆续显现,存量风险不断释放的大环境下,地方金融风险形式依然严峻。

(4)恶意逃废债务风险。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尤其是银企关系紧张、银行信贷投放力度缩小的情况下,许多失信企业行为人即使具有偿债能力,依然采用非正当手段拒绝履行偿债义务,导致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发生重大损失,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5)互联网金融风险。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近几年呈现出了飞速发展的态势。互联?W金融作为创新型金融服务新形式,在弥补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满足多元化市场新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风险。除传统金融风险外,还具有一些新的风险因素,比如技术风险等等。地方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排查辖区内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做好行业监管,也会引发严重的地方金融风险。

2 地方金融风险成因

地方金融风险的发生,既离不开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与各经济主体自身存在的问题息息相关。综合金融风险发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环境的影响。一是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目前世界经济已进入了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时期,经济总体复苏,但市场波动幅度较大。二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国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多的困难和挑战,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是受宏观政策影响,地方金融机构不断收缩银根。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去除过剩产能的影响下,许多传统企业遇到较大的市场冲击。

(2)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盲目扩大经营范围、追求规模效益、忽视主营业务发展、缺乏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经营理念,是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破产倒闭的主要原因。这种粗放型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在经济快速增长、信贷压力不断增加的形势下,极易引发资金链断裂,从而影响担保圈企业经营发展,进而引发地方金融风险。

(3)金融机构审慎原则缺失。在经济大环境较好,行业发展前景可观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对发展较好的企业过度授信,贷款条件、审批流程等较为宽松。一旦行业发展前景低迷,银行又不断增加信贷审批条件,甚至选择抽贷、压贷收缩银根,加剧了企业风险暴露速度。

(4)失信行为导致银企互不信任。当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失信行为频繁发生,多地政府出台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整治办法,仍然不能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在此环境下,一旦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无法按时还本还息,银行就会怀疑其还款能力和资信,加大对其信贷条件的审查力度,缩小信贷规模,甚至抽贷、压贷;企业如果不能在银行方面获得资金支持,则会转向其他借贷主体,尤其是民间借贷,加剧风险的发生。

(5)政府监管责任缺位。地方政府在维护当地金融生态环境,防控地方金融风险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部分地方政府预警机制不健全,对全市金融风险环境不能深入了解掌握的现象。一旦出现风险,政府只能做善后处置工作,而不能防患于未然。另外,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不能将社会信用信息汇总后告知各相关部门单位,信息不对称引发更多的失信行为。

3 地方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为促进地方金融经济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重建银企间相互信任新局面,政银企三方主体均应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明确自身职责,通力合作,在新常态下寻找发展过程中的新平衡。

(1)加强经营管理,优化转型升级。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保持稳健发展步伐。一是要突出主营业务,不盲目扩张。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掌握了重要的行业技术,对主营业务发展前景及发展模式非常了解。盲目扩张或投资其他业务,不利于企业持续经营;二是要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加强公司治理。科学的经营发展理念对企业十分重要,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聘请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规范公司治理。三是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引进专业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5篇

关键词:银担合作;融资担保;前景;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5-0065-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5.15

银行与融资担保机构合作(下文简称“银担合作”)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手段,促进银担合作有利于调整信贷结构、促进对经济弱势领域的信贷投入[1]。贝森科和塔克尔曾指出第三方担保者的存在增加了担保的可获得性,减少了信贷配给的可能性,因此第三方担保总是绝对地提高借款者的福利[2]。但是,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起步晚、发展欠规范、风险偏高,银担合作机制尚不健全。构建新型银担合作关系、推动银担合作是银行与融资担保机构扩大业务、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手段。

一、融资性担保促进银行放贷的作用分析

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与银行合作过程中,能够分担银行信贷风险、拓展放贷营销渠道、节约贷后管理成本、增加财政补贴收入等。因此,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合作将成为银行机构发展信贷业务的一个重要手段与媒介。

(一)承担信贷主要风险

在实际融资性担保贷款操作过程中,担保机构实际承担的风险责任比例要远远高于银行本身。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两者的比例大致为95-100%与0-5%,如天津所有的银担合作业务都是由担保机构承担100%的风险[1]。

(二)拓展放贷营销渠道

银行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合作,利用担保机构的营销渠道及营销团队为我所用,可以将银行机构传统的“银行―企业”营销渠道模式转变为“银行―担保机构―企业”营销渠道模式。通过采取“银行―担保机构―企业”营销渠道模式,银行机构不仅可以能够极大地延伸信贷营销渠道的触角,拓展信贷业务领域,增加信贷业务规模,而且可以把放贷对象的甄选环节交由担保机构完成,节约信贷营销成本。

(三)节约贷后管理成本

银行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合作,利用担保机构的营销渠道及营销团队为我所用,可以将放贷后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各项监督以及合同到期后的催缴还款等工作相应地交由担保机构完成。银行将对众多贷款公司的监督转移到对有限数量的担保机构的监督上来,能够节约贷后管理成本。

(四)增加财政补贴收入

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环境下,银行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合作,可以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如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目前,海南省政府规定,银行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合作,可以享受担保贷款额1%的财政补贴,能够给银行机构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二、银行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合作前景分析

当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我国银行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合作迅猛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15997家银行金融机构(含分支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较上年末增加5676家,增长55.0%。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达到1274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629亿元,增长39.8%。融资性担保贷款户数18.1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6万户,增长9.6%[3]。

海南自建省办特区以来,融资性担保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1年末,海南省持证经营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共48家,总资产达29.5亿元,担保总额30.75亿元,2011年共为1500余户融资客户提供贷款担保总额29.40亿元[4]。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海南省2011年初开展的担保行业规范整顿工作顺利完成,海南省融资性担保资金规模增长较快。特别是随着海南省一批重点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以及工业支柱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海南省融资担保需求必将大幅增长。假设海南省全社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年均增长率与2005―2011年年均增长率相等,为24.11%,担保贷款额占金融机构贷款额的比例按照0.2%至0.3%之间的年均增长速度发展,可预测出未来五年海南省全社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及相应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

三、银行与担保融资性机构合作的策略选择

(一)对象选择策略

银行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合作,需慎重科学地选择合作对象。信息不对称以及担保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都给银行选择合作机构增加了难度。针对合作对象的选择,银行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考察担保机构相关资质证书情况。首先可以考察机构持证及其有效期限,一般而言,有效期限越长,说明经营实力得到政府相关部门认可程度越高。此外,由于政府大力引导和扶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各级政府或相关基金设立了各类信用平台评选办法。一般而言,这些信用担保平台具有实力较强、业绩突出、信用较好、运作规范、覆盖面广等特点。从海南融资性担保行业情况来看,银行可以优先从持证有效期为3年及以上的机构中选择合作对象。同时,可以优先选择被授予“海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单位”等荣誉的担保机构作为合作对象。

2.考察担保机构出资单位实力情况。选择担保机构的重点策略之一便是考察担保机构的出资股东和发起人的实力。一般认为,依托专业市场的担保机构,即有特定服务范围的担保机构更加具备所服务行业的相关知识与信息,这类机构具有较强的风险抵御意识,也更具有风险化解能力。例如主要针对医药物流配送公司进行服务的享有“海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单位”荣誉的A公司,其主要出资股东是在海南医药批发行业中占有龙头地位的的B公司。一家在海南地区具有某种药品总权的医药物流C公司向A公司提出贷款担保申请,A公司可以要求C公司以“总权”作为反担保的条件。如果C公司无法按期偿债,那么,A公司在向银行代偿或履行约定违约责任之后,将根据反担保约定,取得“总权”。然后A公司再将“总权”转让出售给B公司,所得转让费用可以补充其代偿或履行约定违约责任之后损失的资本金并获得相应收益。B公司则利用其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取代C公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总权”,继续做强做优,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3.考察担保机构高层管理人员情况。首先,高层管理人员的经验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担保机构的公司治理水平和业务规模。其次,高层管理人员对担保机构发展战略与思路的设定,决定了担保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长期还是短期投资于该行业。最后,高层管理人员同样具有违法经营、牟取私利等机会主义倾向,其危害和后果往往比较严重。因此,银行需要对担保机构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理念、风险偏好、职业操守等情况进行详细考察。

除此之外,银行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中,还需要重点审核:①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有无用于高风险的资产投资项目;②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出资单位是否同时控制多家融资担保机构以及实际控制资产经营公司、投资管理公司和典当行等多个准金融机构。

(二)沟通谈判策略

银行在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沟通谈判中,可以适当采取如下策略:

1.努力探明对方合作的基本底线。由于银担合作是建立在一系列基础条件之上的,例如责任风险承担比例、保证金提取额度、银行放款额度、违约责任、代偿条件等,因此,银行首先需要探明潜在合作对象期待的、可接受的基础条件,以保证在合作洽谈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2.“让小利”与“争实利”相结合。银行在优质担保机构合作谈判中,在考虑风险可接受范围的基础上,可以对责任风险承担比例、保证金提取额度、银行放款额度等基础条件适度调整、适度让利。根据斯蒂格利茨和韦易斯的逆向选择理论,如果隐含的担保要求提高到超过某些临界点的范围后,银行的风险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银行的收入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5]。因此,一味追求高的担保要求并不一定科学。当然,针对不同业务责任风险承担比例的确定,需要依据融资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状况而定。例如当前世界光伏产业已经进入寒冬期,责任风险承担比例的调整相对呈刚性,余地较小.而当前我国医疗行业正迎来新一轮大发展,责任风险承担比例的调整相对具有弹性,空间较大。

(三)关系经营策略

银行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合作,应该建立稳固和双赢的良好关系。借贷双方在长期业务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信贷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担保资源,它既能够产生关于借款者品质的信息,也有利缓解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6]。尽管目前银行在与担保机构的合作中占据有利地位,但是海南银行同业竞争压力加剧,优质担保机构数量有限,因此,银行必须把加强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合作放到更加长远的战略中予以考虑。在经营银担合作关系中,银行可以适当采取如下策略:

1.主动与优质担保机构洽谈合作意向。银行相关部门应该在熟悉担保行业发展情况的前提下,尽早选定优质担保机构作为合作对象,并主动与之接触和洽谈,签署有关合作文件,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2.建立非正式、多频次的人员往来机制。银行相关部门应该与合作担保机构进行比较密切的人员来往,有利于银行更加及时了解担保机构的公司治理情况、风险管理状况、资本金构成及运用情况、担保业务总体情况等信息;有利于双方及时分享被担保人相关信息,加强对被担保人的信用辅导和监督,共同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巧借外力策略

银行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合作,可以巧借有关政府部门以及担保行业协会的力量,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为银行分析银担合作前景、制定银担合作策略提供更充分的信息支撑。

1.借助相关政府部门的力量。银行不仅需要努力寻求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政府监管部门的支持,而且还需要取得中小企业局、经贸委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以便获取更多关于担保机构及行业信息,例如银行应努力从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政府监管部门取得年度机构概要报告;同时也可以较全面掌握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风险状况等,发掘前景广阔的行业来选择放贷客户群体。

2.借助担保行业协会的力量。由政府引导,众多融资性担保公司参与的行业自律组织――海南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协会于2012年8月成立,该协会将在监督行业的规范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7]。因此,银行应高度重视与担保行业协会保持联络与沟通,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并规避行业系统性风险。

(五)风险防控策略

银行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实现顺利合作、互利共赢离不开严格务实的风险防控。银行自身需要强化以下几方面的防控,将非系统性风险防范于未然。

1. 约束担保机构的信息披露。银行应该严格约束担保机构披露与关联方资金往来的信息,并对重大资金往来的原因进行尽职调查,认真研究。

2.审核反担保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银行应该严格审核担保机构与融资企业之间的反担保约定,调查反担保措施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例如以存单、债券或票据作质押虽是理想的反担保措施,但要注意查验单证的真实性,并办理核押或背书等手续。再如办理登记的抵押虽是保障度较高的反担保措施,但是下列情况应视为有效力瑕疵的反担保措施:以土地使用权抵押,但有地上定着物,且不能同时抵押的;尚不能办理登记的在建工程抵押;个人居住用房抵押,但抵押人不能出具本人及家庭成员另有生活居所声明的。

3.建立保后风险评价机制。银行应该努力探索并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保后风险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对合作融资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制度,警惕融资担保风险向银行转移可能迹象,坚决杜绝“有担保就放松管理”的现象。

4.排查利益输送现象。银行应当定期进行自查,重点检查是否存在高管私自或亲戚朋友开办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情况;是否存在银行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协助担保机构高息揽储、高利放贷并牟取不正当利益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张海峰,银担合作机制促进银行信贷投放的思考[J].华北金融,2012(6):24-27.

[2]DIVID BESANKO, A.V.THAKOR. Collateral and Rationing: Sorting Equilibria in Monopolistic and Competitive Credit Market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Vol.28, No.3,1987,p671-689.

[3]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网站http:///

[4]海南省财政厅,2011年海南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报告.

[5]J.E.STIGLITZ,ANDDER WEISS.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1,1981,p393-410.

第6篇

关键词:范围经济;商业银行;综述

一、范围经济的相关概念

(一)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cs of scope)这个概念最先是由Panzer和Willing于1975年提出的。他们认为范围经济是指是当一个企业从专攻一种产品转而生产多种产品,即当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种类扩大时,单个产品平均成本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

Pindyck和Rubinfeld(2009)指出:"当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各生产一种产品的两个企业所能达到的总产量时(两个企业分配到相等的投入要素),存在范围经济。"

我国学者也对范围经济的概念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平新乔(2001)认为"当一个企业以同一种资源(或同样的资源量)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出品时,由于生产活动纬度的增加(即生产范围在横向上的扩展)所带来的效益增进(或利润上升,或成本节省),叫做范围经济。

袁成(2009)认为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由于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范围扩大而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的情形。或一个经济组织同时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单位成本支出小于

由一个或几个经济组织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单位成本之和的情形。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他们都认为范围经济的产生是由于经济组织扩大生产或经营范围, 其带来的效果就是单位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

(二)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内涵与产生机制

邹新月,邓亭(2009)认为商业银行范围经济是指通过增加商业银行提品或服务的种类而引起经济效益增长、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它反映了银行经营范围与收益、成本变动的关系。并认为当商业银行从事中间业务和投资业务带来收益的增加大于从事该业务而造成传统存、贷业务收益的减少时,即存在范围经济。

窦育民,李富有(2009)指出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本质是成本效率问题。

吴奉刚,陈国伟(2012)提出如果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则存在范围经济;反之,则存在范围不经济。

通过上述学者的观点不难发现,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产生与其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中间业务以及其他服务项目、品种是息息相关的。而且根据实证分析,商业银行扩大经营范围的同时并不一定会造成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减少,相反,有时会带来这些业务的同步增长。

二、 我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研究方法

我国的商业银行分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我国的学者主要是针对这两者进行比较研究。

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指标分析法比较不同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绩效(于良春等,1999)。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或非参数分析方法。刘宗华,邹新月(2004)等运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研究了1994-200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成刚(2006)利用复合成本函数估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1998-2003年的成本函数。窦育民,李富有(2009)用商业银行的二次成本函数方法来衡量中国14家商业银行1994-2006年的范围经济状态。

三、我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王聪、邹鹏飞(2003)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1996年到2001年的经营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大部分商业银行范围经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范围经济与银行资产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建议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允许商业银行适度混业经营和强化商业银行的专业化经营水平。

邹新月,邓亭(2009)选取了12家中国商业银行1997~2006年的数据,其中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及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析得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要优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指出范围经济的产生主要靠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综合发展,因此注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及投资业务。

吴奉刚,陈国伟(2012)分组研究了我国14家商业银行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其中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与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得出的结论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要好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特定产出范围经济方面,贷款与存款、投资与存款存在成本互补,贷款与投资存在较轻程度的范围不经济。

上述结论有的之间存在相悖的观点,其分歧可能由于数据的选取、模型构建和估测方法的不同而产生。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进一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特别是最近十几年股份制商业银行迅速扩张,今年我国又进一步放开金融市场,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在我国金融改革这一大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范围经济为银行业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笔者发现,我国的诸多学者在分析中十分注重技术和方法,但是在具体的分析和对策中稍显不足,应用性不强。此外,针对国内外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比较分析不足,尤其是两者之间的差别分析不足,这不利于我国借鉴国外发达金融业的经验进行结构和业务调整。

参考文献:

[1] 刘宗华, 邹新月. 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基于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检验[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10).

[2] 袁成. 银行保险的经济学解释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分析[J]. 生产力研究, 2009, (19).

[3] 吴奉刚, 陈国伟. 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J]. 金融发展研究, 2012, (2).

[4] 王聪, 邹鹏飞. 中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03, (10).

[5] 邹新月, 邓亭. 基于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商业银行范围经济实证研究[J].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9, 24(1).

[6] 窦育民, 李富有. 中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基于商业银行的二次成本函数方法[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 24(7).

第7篇

关键词:信贷市场 银团贷款 香港模式 内地运作 前景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5-018-05

历经数十年的演变,银团贷款已经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具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核心业务,更成为全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最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在银团贷款方面,香港已形成成熟稳定的市场;韩国、台湾、澳洲、新西兰、菲律宾和印度的跨境融资主要通过香港银团贷款市场进行。亚洲银团贷款超过60%是通过香港市场安排的。

银团贷款尽管在主要金融市场已经是成熟产品,但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监管当局如何为发展银团贷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外部监管保障,商业银行如何转变传统观念和经营模式、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银团贷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银团贷款的运作模式和香港市场发展状况

(一)银团贷款的运作模式

银团贷款是指获准经营信贷业务的多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组成银团,基于相同的贷款条件,采用同一贷款协议,向同一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或其他授信。

尽管银团贷款的结构、定价、还款安排及其他条款可能各有不同,但银团贷款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1、银团贷款通常受到同一协议文件约束。该协议会列明各签署方,即借款人及所有贷款人的权利与义务。贷款人的贷款义务互相独立。

2、借款人会任命一位或多位贷款人为经办人(agent bank)。该经办人会按其与借款人确定的条款安排信贷融资。经办人通常也会包销或者承诺提供全部或者部分贷款。

3、银团成员之间实行“银团民主”(syndicate democracy)。当违约事件发生,在是否加速偿还贷款、是否强制执行、是否放弃承诺、是否同意借款人重组等问题上,各银团成员遵循由多数成员控制管理的观念,实行“银团民主”。

4、银团贷款所涉及的金额一般都较庞大,同时各参与方一般不会超过其原本设定额度、额外单独向借款人提供贷款。

5、短期银团贷款较为普遍。

在银团贷款中银行的称谓很多,如:牵头行、安排行、承销行、参与行、行、托管行等。根据参加到银团的时间先后和在银团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承担的份额与责任不同,可以把银团成员划分为牵头行和参加行。其中,牵头行在银团中地位重要,并且贯穿银团贷款流程始终。以下以牵头行为例,介绍银团贷款运作的流程。根据香港市场惯例,牵头行在银团贷款中的工作一般主要涉及五个阶段:

1、取得牵头行地位。牵头行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市场地位、银企关系、价格竞争,采用单独或者联合的方式,向客户竞争牵头行地位。在牵头行地位确定后,经过牵头行内部达成共识和客户同意,对贷款的总额、价格、条件、各家行承销份额等要素形成承诺函(commitment letter),并完成贷款条款摘要(summary of terms and conditions)和信息备忘录(information memorandum)。

2、落实副承销商。为进一步分散包销风险,在牵头行及其承销份额基本确定后,还可能邀请银行作为副承销商参加银团。在超额认购的情况下,根据客户、牵头行和副承销商的意愿重新分配银团份额。

3、落实参与行。同落实副承销商类似,银团成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邀请其他银行作为参与行参加银团。需要说明的是,最终银行在银团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认购的份额,银行在银团中的地位也决定了在银团中利息收入及非利息收入的高低。

4、签订银团贷款协议。香港的惯例是首先由代表银团的律师根据贷款条款摘要草拟贷款协议,然后由客户和各家银行根据商业考虑、市场惯例和法律条款的含义,提出不同看法。原则上,任何一方有权以条款争议为由退出。在各方对协议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后,最终签订协议。

5、协议后管理。签约后,各家银行根据协议和市场惯例运作。

(二)香港银团贷款市场的发展状况

1、香港银团贷款市场概况

在银团贷款方面,香港在亚洲市场中一枝独秀。根据香港资本市场杂志《基点》(Basis Point)的统计,2002年亚洲境内银团贷款740亿美元,其中香港251亿美元。包括韩国、台湾、澳洲、新西兰、菲律宾和印度的很多跨境融资都通过香港银团贷款市场进行。亚洲银团贷款超过60%是通过香港市场安排的。2005年香港地区(含澳门)银团贷款发行宗数为97宗,总发行额度为233.8亿美元。

2、2005年香港银团贷款市场的主要特点

得益于2004年香港经济的复苏,香港银团贷款市场在2005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体规模增长了11%,总发行额度达到230亿美元左右。其中,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包括:(1)与兼并有关的资本支出贷款大幅增长;(2)受香港房地产市场信心复苏影响,带动房地产开发贷款需求上升。

2005年度,香港银团贷款市场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购并贷款大幅增长。2005年,香港并购贷款比2004年猛增492%。当年筹组7宗银团贷款,融资达到16.5亿美元。2005年融资额最多的为联想收购IBM笔记本电脑的6亿美元银团贷款。

二是红筹股企业贷款出现反弹。有中国大陆背景的红筹股企业贷款在连续两年下降后,在2005年达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包括中信泰富、联想等企业成功筹组银团。此外,希望购买海外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的中国企业也把香港作为筹资的首选地区。

三是房地产开发贷款成为银团贷款的重要部分。2005年的大额银团融资主要来自香港房地产开发商再融资和日常资金需求。房地产贷款总额较2004年几乎翻番,共筹组15宗,融资额28亿美元。

四是贷款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2005年香港银团贷款总额的44%都属于再融资(refinancing)。受到市场资金过剩的影响,银团利率持续降低。以香港天然气垄断企业――香港电灯银团贷款为例,在花旗银行牵头的一年期30亿港元银团贷款中,各参与行只能得到LIBOR上浮22个基点的贷款利率。

经过数十年的历练,香港已经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市场,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成熟的运作模式。

二、国内银团贷款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一)发展国内银团贷款的重要意义

1、有效改善银行风险管理

银团贷款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双边贷款无法比拟的优点,具体表现为:

(1)在风险评估方面,银团贷款由多家银行共同参与对借款人和债项的风险评估。由于各家银行实行独立评估,对于信贷风险的识别效果必然会好于个别银行自行判断。这种风险判断机制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度,也极大提高了银行整体风险判断能力。

(2)在风险控制方面,银团贷款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银团利用其风险判断方法更为准确地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更为适当的风险缓释工具,如通过追加合格的担保物或者保证人的担保降低风险;此外,银团以多家银行的参与争取得更好的谈判地位,并获得与风险相匹配的贷款回报;银团贷款在国际市场运作数十年,相应债权人保障机制非常健全,借款人通过严密的合同条款,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银行债权保护机制,确保银团贷款这艘超级航母得以平稳地运作。

(3)在风险转嫁方面,与国内银行固守的传统的“承诺并持有(take and hold)”的观念相比,银团贷款注重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强调通过贷款分销和转让等方式谋求信贷结构优化和风险分散。这就避免了国内银行资金运用趋向长期化带来的资金来源短缺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的矛盾。在风险转嫁方面,银团贷款形成了以下机制:一是分销机制。银团贷款承销商(underwriter)通过向其他银行发出要约,争取由其他银行分担其承销的授信份额,以分摊风险和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贷款的转让机制。利用银团资产二级市场可以优化信贷结构,调整资产组合。银团贷款协议中通常都有关于允许贷款转让(transferable)的条款,标准化的银团贷款二级市场也已经形成。

2、积极创新盈利模式

在银团贷款中,借款人除了支付贷款利息,还要支付如承诺费、管理费、费、安排费及杂费等费用。按照香港银团贷款惯例,安排银团的费用最高可达筹资总额的1―2%。这种中间业务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利息收入的下降空间。在香港银团贷款市场上,牵头行往往采取压低贷款利率和提高手续费收入的策略,达到既分散风险又提高收益水平的目的。

实际上,目前香港贷款市场面临与国内同样的资金过剩问题,贷款利率持续下降。花旗、汇丰等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仅在40―50%,而由于牵头银团带来的手续费收入和出让银团贷款的差价在其收入中占比则不断上升。

3、有效提升市场地位

目前国内信贷市场属于典型的买方市场,为了争夺优质客户或重点项目,商业银行的竞争往往体现为价格战或者主动降低融资条件,过度竞争的结果是银行被迫降低准入和回报要求。与之相比,银团贷款由于是多家银行参与银团,融资条件相对合理。拒绝一家银行的后果也许并不严重,但对银团提出的贷款条件和价格,客户需要慎重考虑。二者相比较,银团贷款的价格发现机制更加科学。众多银行的参与避免了同业恶性竞争,提高了银行同借款人谈判的议价能力,也有利于在银企博弈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4、促进银行协作和积累经验

由于不同银行的发展战略与市场定位不尽相同,不同的银行关注的行业与熟悉的客户组合也有所区别。银团贷款能实现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使银行在角色分工的基础上互相协作。

5、积极化解资本约束困境

资本充足监管已经成为限制国内银行发展的重要瓶颈。而资本充足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从分子(资本)上做文章,更要主动进行资产组合管理,调险资产结构。银团贷款通过各家银行的参与,降低贷款集中度和单家份额,有助于化解资本约束困境。

发展银团贷款,除了对国内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有重要帮助,更对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和金融稳定具有一定意义。

(二)国内银团贷款发展滞后的原因

尽管目前缺乏国内银团贷款统计数据,但据估计,银团贷款在每年银行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不足1%。银团贷款在境内发展相对缓慢,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尽管银团贷款在欧美已经成功运行数十年,但在国内仍属于较新的信贷产品。银团贷款尚未得到国内银行和企业的充分认可。观念上的落后制约着银团贷款市场的发育程度。

第二,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在大型优质客户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很多商业银行仍倾向于追求规模扩张,恶性价格战、“垒大户”的现象依然存在。

第三,银团贷款制度建设落后。1997年人民银行出台的《银团贷款暂行办法》过于原则化,甚至某些规定同国际惯例完全违背,如“除利息外,银团贷款成员行不得向借款人收取其他任何费用”(该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得到执行)。《贷款通则》规定“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而银团贷款一个重要的使用目的就是为企业并购提供资金。制度障碍影响了银行参与银团贷款的积极性。

第四,缺乏配套金融市场环境。规范、灵活、透明和标准的信贷二级市场尚未建立,分销、回购和资产证券化等手段严重匮乏,银团贷款的快速、高效流动难以实现,还无法及时分散和转移信贷风险。

第五,流动性过剩困扰中国银行业。2005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万亿元,同比增长18.2%,比年初增加4.4万亿元;而本外币贷款余额20.7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比年初增加2.5万亿元。存贷差将近10万亿元。至2006年4月底,我国金融机构的存贷差额突破10万亿人民币。目前银行资金运用渠道仍然不宽,迫于股东回报和盈利方面的考虑,商业银行只能加大信贷投放,而不愿以银团方式分散宝贵的信贷资源。

(三)国内银团贷款的发展空间

1、阻碍银团贷款市场发展的因素在逐步消融

事实上,随着国内金融体系的稳步改革开放,阻碍银团贷款发展的因素正在日渐消融。

首先,《贷款通则(征求意见稿)》中以大量篇幅对银团贷款做了符合国际惯例的详细规定,并明确提出“银团贷款的贷款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支付有关银团贷款费用,银团贷款费用的分配方案应当由参加银团的各贷款人协商确定。”银监会目前正在制订《银团贷款监管指引》。此举将为国内银团贷款的开展扫清制度障碍。

其次,国内银行追求规模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风险管理和资本约束的理念逐渐树立。银监会2006年4月颁布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中明确要求各家国有商业银行加强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并把总资产净回报率、股本净回报率、成本收入比、不良贷款比率、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集中度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等七项指标纳入评估与监测指标。各家上市银行也都开始摒弃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的观念,把资本回报和市值最大化作为其终极目标。

再次,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正在进一步提高。随着大量外资银行、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企业对银团贷款的认可度正在提高。

2、发展银团贷款已经成为国内银行业的共识

大力发展国内银团贷款,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共识。银监会刘明康主席多次在各种场合强调,要求各商业银行采取行动,发展银团贷款。从实际情况看,银团贷款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

一是国内各主要银行已达成共识,并一致采取行动。以工商银行为例,该行已经明确把银团贷款作为重点发展的信贷产品。工商银行2005年全年共签约银团贷款64笔,涉及贷款金额2931.9亿元人民币。其中,工行负责承贷金额482.8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翻了一番。2005年5月10日,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举行了银团贷款合作章程的签约仪式。双方将组成银团,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共同采用银团贷款方式,向同一借款人提供贷款或其他授信。

二是银行同业协会在发展银团贷款方面作用日益增强。2005年初,广东、上海两地银行同业协会牵头省内主要银行签署《银团贷款合作章程》。有关章程约定:广东省内固定资产贷款15亿元以上的项目,必须组织银团贷款;在上海融资总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中长期贷款原则上要求组织银团贷款。2006年5月,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了“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China Syndication and loan-trading Association, CSLA ),制订了《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规则》,推动各会员单位拓展银团贷款。

三是大型银团贷款项目不断出现。以南水北调工程、上海轨道交通、奥运工程、三峡项目等为代表的大型银团贷款项目在国内大量出现。2004年,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国内9家金融机构为南水北调主体工程提供总额达488亿元的银团贷款。2006年4月,上海轨道交通项目,由工农中建交等11家银行筹组300亿元银团贷款,用于新建4条线路。截至2006年4月,上海地铁项目共通过银团贷款筹资1610亿元。

四是银团贷款在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据上海银监局统计,2006年上半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银团贷款项目共17个,合同金额629.28亿元,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285.66%,两年增长近三倍。 其中,中资银行组建的银团贷款项目10个,合同金额569.08亿元,占比90.43%;由外资银行组建的银团贷款项目7个,合同金额60.2亿,占比9.57%。而根据无锡银监分局统计,至2006年4月,当地金融机构仅有5个项目发放了银团贷款,实际发放91亿元,发放额仅占当地企业贷款的3.4%。各地银团贷款市场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四)未来国内银团贷款的发展预测

从香港银团贷款的发展情况看,银团贷款目前主要运用于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企业并购融资和大型企业整体融资需求等。从目前国内银团贷款市场发展情况看,银团贷款的业务领域也从以前的以大型市政建设项目为主逐步向大型制造业投资项目、大型社区开发项目及国际型大企业循环流动资金贷款等多领域扩展。银团的类型也呈现中资、外资和中外资混合银团的多样性,充分发挥了中外资银行各自的市场优势。

未来国内银团贷款的市场将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基础产业贷款;二是世界级跨国企业在国内的控股公司和投资公司融资;三是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整体融资;四是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具备发展潜力的中型民营企业贷款;五是企业并购、重组及海外拓展融资需求;六是通过二级市场盘活存量中长期项目贷款和行业、区域集中度过高的贷款。

三、发展国内银团贷款的政策建议

为促进国内商业银行大力发展银团贷款业务,鼓励和规范银团贷款市场发育,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尽快出台《商业银行银团贷款业务指引》。金融体系的健康、高效运转需要健全法律机制的支持,银团贷款市场发展需要相应法律体系的配套。监管部门应尽快对现有法规进行梳理,制定《商业银行银团贷款业务指引》,对银团贷款的形式、协议主要条款、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业务流程与风险管理、业务监管要求做出全面规定,为银团贷款规范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二)鼓励和规范银团贷款二级市场发展。银团贷款二级市场是提高银团贷款流动性的重要媒介。应充分发挥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力量,推动银团贷款二级市场的规范发展。对于以资产转让为形式,以规避资本监管、变相扩大信贷规模为目的的“假回购”必须坚决制止,严厉惩戒。

(三)建立银团贷款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监管部门应对银团贷款发展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并考虑适当进行信息披露。有关信息大致包括:银团贷款一级市场的包销量、二级市场的分销量、转让量,银团贷款的利率水平、费率水平、贷款期限、担保条件、借款人信用评级等。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我国银行业协会应效仿亚太银行协会的做法,制定银团贷款的格式文本,组织各会员银行签订自律协议,并为银团贷款筹组提供平台,创造良好的同业合作机制,引导银团贷款市场有序良性健康发展。

(五)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控制机制。银团贷款中的债权银行除了承担双边贷款中的有关风险,还要承担因“国际性”和“银团性”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有关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计量和管理的控制体系和管理流程。在银团贷款中,要重点关注其特有的承销风险和声誉风险。

(六)建立“事业部制”的投资银行部。商业银行应探索建立“事业部制”(strategic business union)的投资银行部,专门负责银团贷款的推介、谈判和销售。该部门应当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整合相对独立的产品研发、产品营销、风险管理的业务流程。商业银行应结合银团贷款的参与额度、风险承担情况、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等因素,对银团贷款产品单元建立以事业部为核算主体的有效的预算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和分析评价系统,对银团贷款业务收入、成本和与业务经营有关的费用的完整数据进行绩效考核。

参考文献:

1.香港金管局《监管政策手册》银团贷款部分

2.《国际金融法实务》 PHILIP WOOD著,何美欢译,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

3. 《BASIS POINT》annual 2006

第8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财务分析;价值分析

一、公司前景分析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浦发银行)是1992年8月2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1993年1月9日开业、199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交易代码:600000)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上海。在全国设立了33家直属分行,518个营业机构,员工达18420名,从而架构起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经营服务格局。

截止2009年9月30日,浦发银行总股本为88.30亿股,实际流通A股79.26亿股,总资产15874亿元,在全国上市银行中排名为第六名。除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外,浦发银行资产规模排名仅次于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之后,资产实力比较雄厚,总资产规模较大。截至2009年9月30日,浦发银行主营收入为263.42亿元,在全部上市银行中排名第8位。净利润增长率为4.53%,在全部上市银行中排名为第五位,位于民生银行,深发展,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之后,但远远高于行业平均的-0.45%的增长率,表现出良好的增长业绩。截止2009年9月30日,每股收益为1.30元,排名第二位,高于行业平均的每股收益0.69元。可见浦发银行在行业中各方面表现均较为稳定,有着较高的收益率。

综上所述,浦发银行在全国银行业中有一定的实力和地位,并有着良好的盈利能力和收益率。

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保持了平稳的运行态势。

1.国内生产总值以稳定的态势增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实现同比增长6.1%,7.1%,7.7%。

2.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以较快的速度保持增长,2009年前三季度分别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8129.10亿元、91321.00 亿元、155057.10 亿元,累计同比增长为28.80%、33.50%、33.40%。

3.2009年11月,实现进出口总额为20821386.00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1365342.90万美元,同比增长-1.20%;进口总额9456043.10万美元,同比增长26. 70%,而11月份进口同比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2008年11月进口量的大幅度下降引起的基数的下降。如果去年11月份基数没有大幅度下降,那么今年11月份进口量就没有那么大的增长幅度。由于2008年12月份进口量的大幅下降,估计今年12月份进口同比还会有一个大的增幅。2009年1月份到11月份的情况来看,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增长率一直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4.2009年1至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一直维持在15%左右,与去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21%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但总体来说,维持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率。2009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11月上涨0.6%,这是自2009年2月份以来首次实现同比正增长。通胀的预期并没有实现。

5.2009年,货币供应量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2009年11月,狭义货币余额(M1)为212500.00亿元,同比增长34.62%,广义货币余额(M2)为594600.00亿元,现金流通量余额(M0)为36300.00亿元,同比增长14.99%。全年贷款增量大幅增加,截至2009年11月,全年共新增贷款92142.07亿元,而2008年全年新增贷款数量为49114.3亿元。这缘于最近一段时间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的高增长往往会引起不良资产的增多。在未来一段时间银行的资产质量将会受到考验。

总体来说,我国的经济形势比较稳定,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国内投资继续大幅增长,由于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的刺激经济政策的出台,以及一系列有利于刺激消费的政策,在全球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了稳定的增长,进出口虽然有所下滑,但一直在向好的发展。所以说,2009年我国整体的经济形势良好。但我们知道,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靠政府拉动,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减税,政府补贴,放宽信贷政策等。所以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宏观经济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银行业是一个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宏观经济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量、不良贷款率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而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的环比增长率、大盘指数走势、银行贷款总计余额的环比增长率等多项指标对银行指数的走势具有显著影响。

作为经营货币特殊的金融企业,银行是典型的宏观经济周期行业,不管是利率、汇率变动,或是全球经济波动,银行都会首当其冲,暴露在风险之下。在我国间接融资占主体的融资框架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风险大相径庭。在经济繁荣时期,因为企业盈利情况良好,贷款质量往往不会发生问题;但在经济衰退时期,除直接影响银行经营收入外,还可能因为企业经营与效益受较大影响,给银行带来新一轮的不良资产。此外,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大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在经济过热随之而来的宏观调控,又让银行成为了风险的重要承担者,银行信贷规模增长速度和投向受到“压制”,必将给银行的经营带来较大的风险。

在2008年11月份之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M2货币供应量和银行本外币贷款量环比增长均出现了一个缓慢下滑的趋势。然而,以2008年11月为转折点,M2货币供应量和银行本外币贷款量迅速上升,直到2009年7月份,这种上升态势才逐渐结束,转向一种比较平坦的向下的走势。M2货币供应量环比增长率和银行本外币贷款量环比增长率之间变化趋势极为相似,出现几乎相同的变化趋势。同时,在M2货币供应量和银行本外币贷款量环比增速下降的时候,浦发银行出现一个向下的走势,当M2货币供应量和银行本外币贷款量环比增长的时候,浦发银行的价格走势是向上的。可以看出,浦发银行的价格走势受M2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存量的影响,与大盘指数有基本相同的走势。

三、财务评价

(一)资产质量分析

资产质量可以通过资本充足率来衡量。资本充足率是指风险资本(包括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根据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2008年底,浦发银行所有者权益为 417.02亿元,比2007年底增加了47.37%;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为7518.21亿元,比2007增加2010.44亿元,增长36.50%。2008发行了82.00亿元的次级债券,适时补充了资本,但充足率还是从上年的9.15%降至9.06%,核心资本充足率则由5.01%上升至5.03%。2009年6月末浦发银行所有者权益为468.09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12.31%;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为9,724.65亿元,比上年增加2,206.44亿元,增长29.35%。资本充足率从上年的9.06%降至8.11%,核心资本充足率由5.03%下降至4.68%。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有待于提高。

(二)流动性分析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应具备的变现或偿债能力,以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

资产的偿债性是通过存贷比例来衡量的。2008年底,公司负债总额12677.24亿元。其中,本外币一般存款余额为9472.94亿元,增加1838.21亿元,增幅24.08%,存款余额在上市银行中位居中游水平。全年人民币和外币存贷比分别为72.85%和40.36%,严格控制在监管标准之内。2009年上半年,公司负债总额15,726.26亿元,其中本外币一般存款余额为12,344.56亿元,增加2,871.63亿元,增幅30.31%,存款余额在上市银行中位居上游水平。

(三)盈利能力分析

1、获利能力分析

资产收益率。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是衡量其资产运作能力,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2009年9月30日,资产收益率(ROA)为0.65%,去年同期资产收益率为0.88%,比去年同期降低0.23个百分点。2008年,2007年,2006年浦发银行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96%,6.01%,4.86%。可见自06年以来浦发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是逐渐上升的,但由于在09年资产的大规模的扩张,资产收益率有所下降。

股权收益率。股权收益率又叫股东权益报酬率,是衡量股东净资产收益能力的关键指标。2009年9月30日,股权收益率为15.8%,而去年同期为25.83%,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个百分点。2008年,2007年,2006年浦发银行股权收益率分别为30.01%,19.43%,13.57%。预计2009年的股权收益率要低于2008年,但是2009年银行业的股权收益率出现了普遍下降的情况。

2、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2009年浦发银行主营业务收入比2008年有小幅度的增长,没有出现08年和07年那样大幅增长的状况,2009年主营业务利润率比08年和07年有小幅度的增长,这就充分说明了09年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来源于资产规模大幅度的增长,09年上半年浦发银行资产规模大幅度增长23.68%;但是营业收入并没有随着资产规模的大幅度增长而出现增长的状况。这一情况也是银行业今年出现的普遍情况,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近期行业平均值为15.63%,也就是说浦发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行业指标基本持平。有一定的后续发展能力。

四、股票价值分析

根据股票价格的推算公式:股票价值等于市盈率乘以每股收益。

根据稳定增长公司的股权资本的价值计算公式推导出来的市盈率(PE)的表达式为:

其中DPR为红利支付率,gn为股票红利的增长率(永久性),r为股权资本要求的收益率。

1、红利支付率和股票红利的增长率

2008年浦发银行的股东权益为4170179.9万元,基本每股收益为2.2110元,实现净利润为1251596.81万元,2008年,浦发银行实行每10股派2.3的方法,得出浦发银行2008年的红利支付率为10.40%。根据2001年来浦发银行的分红情况,可以得出浦发银行红利的增长率为21.21%。

2、股权资本要求的收益率

股权资本的要求收益率r可以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得出。

r=Rf+β(Rm-Rf)

其中,Rf为无风险收益率,Rm为市场预期收益率。

无风险收益率一般用一年期的国库券的收益率来预测无风险收益率。我们以2009年10月份发行的第五期凭证式国债一年期的收益率2.60%为无风险收益率。

β值是反映个别股票相对平均风险股票变动程度的指标。可以用浦发银行的每月收益率与同期上证指数每月收益率进行回归分析,我们选取了2000年1月到2009年12月10年间的浦发银行的月收益率和上证指数的月收益率。根据从股票市场取得的样本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分析确定出β系数为87.4%。

市场预期收益率是指市场各种投资未来的平均收益率。我们把市场预期收益率和无风险收益率之间的差额定义为风险溢价。通常使用市场平均预期报酬率与无风险利率之间的差额来估算市场风险溢价。我们计算从1996年到2009年每年的年平均收益率与当年无风险利率之间的差额的平均值为22.10%。

所以得出的股权资本要求的收益率为21.92%。

综上所述,将所有的数据带入公式中,计算出来的市盈率为16.8。

根据预测,浦发银行2009、2010年分别实现净利润138.8、17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91%、28.8%;每股净收益分别为1.53元、1.96元;每股净资产分别为7.65元、9.54元。所以2009年浦发银行的股票价值应该为25.77元左右。目前浦发银行的股票价格在20元左右,所以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五、总结

综上所述,浦发银行在银行股中有一定的位置,并有一定的上升的潜力。通过对其财务状况的分析,说明浦发银行资金势力雄厚,财务状况良好,并且在2009年整体经济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保持了一定的赢利能力。并且运用估值模型进行估值,说明浦发银行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但考虑到银行股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和大盘有相似的走势,所以一定要密切关注未来宏观经济的走势,以及产生的对银行业的影响和对整体股票市场的影响。国家统计局的2009年第四季度的经济报告中显示,我国经济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复苏,并且在2010年度,我国的宏观经济会更一步朝好的方向发展。在未来,浦发银行的投资价值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

参考文献

[1]赵立东,张新海,牛晨.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9,11:11-12.

[2]于洁.银行股投资的财务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204-207.

[3]赵雪枝.股票定价相关模型及应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9,8:144-148.

[4]孙健,葛从峰.商业银行股票定价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7,5:35-38.

第9篇

关键词:地方融资平台 风险分析 风险化解

如何才能实现地方融资平台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客观全面的剖析地方融资平台蕴含的风险的基础上,从平台本身、地方政府、银行这三个层面提出了规范平台健康发展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期望能够为正在开展的治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现有风险分析

(一)平台本身存在风险

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0468家,平台贷款余额9.1万亿元。已退出平台、纳入一般公司类贷款管理的(监测类平台)1974家,贷款余额2.9万亿元;仍按平台贷款管理的(监管类平台)8494家,贷款余额6.2万亿元。从财政风险的角度进行分析,地方政府的过度举债,导致平台公司的实际资产负债率过高,地方财政收支紧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公益性项目需要财政资金维持其正常运营,但是财政收入又具有不稳定性。经营性项目,如路桥、地铁等,能有一定的现金流,但是该项目投资金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收益较低,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其现金流难以预测,进而引发财政风险。

(二)地方政府原因存在风险

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不仅有利于分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也有利于地方公共收支的透明化,还为广大社会投资者提供了一种低风险的投资渠道。以前,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独自发行债券,然而随着地方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个别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具备独自发债的能力。2011年10月20日,财政部网站《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已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工作。此番地方债的自主发行,被外界寄希望为地方债务市场化、公开化和地方财政透明化的契机,建立地方公共财政的开端。随着试点发债的范围不断扩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蕴含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三) 从商业银行层面分析

1、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商业银行一直认为将资金贷给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安全可靠,因为有政府作担保所以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很小。同时在外部竞争激烈和内部考核的双重压力下,商业银行竞相争夺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额度,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导致信贷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2、银行对融资平台的信贷审核不严,有一些银行对项目资本金未认真核实、项目未完成立项审批前就随意放出巨额信贷资金,还有的甚至竞相争夺政府融资信贷额度,导致过度授信,很可能造成财政风险挟持金融风险的局面,加剧了日后不良贷款的发生,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二、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对策建议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的融资体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政府和金融机构联手应对潜在的风险,规范融资平台,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可以解决的,风险也是可以控制的。下面从平台公司、政府、银行三个层面提出应对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 平台公司层面

1、整合重组,推进“城司”向“特定目的公司”转变

现行的融资平台公司职能定位较广,城建的业务类型也相对混杂,公益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经营性项目混营,使得政府难以把握对平台公司的财政支持力度。 推进“城司”向“特定目的公司”转变即对现行的混合型融资平台进行区分,进行资产剥离和重组,逐步形成专门承建公益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的三类平台。此举措可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好处:一是不同类型的平台可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经营性项目的平台交给市场主导,公益性项目平台交给政府主导,准经营性项目平台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二是明确不同类型的平台的还款来源和责任人。经营性项目平全依靠项目自身的经营收益偿还,公益性项目平台的还款依靠财政拨款,准经营性项目平台的还款主要是项目自身经营收益,不足部分由财政补贴。三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平台制定不同的风险监控系统。经营性项目平台可完全按照商业化的贷款评估原则进行,公益性项目平台要将政府的财政收入、负债情况纳入贷款评估范围。

2、构建平台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切断平台公司与政府之间的“血缘”关系,将其作为独立的法人进行市场化运作,规定政府官员不得兼任其管理人员。平台公司应该与政府建立明晰的产权管理,使其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采用现代企业运作方式,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及其管理层的权责分工,提高公司办事效率。还要努力提高公司的信用等级,降低融资成本,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未来收益预测,为金融机构提供切实可行的收益前景分析,消除其收回信贷资金的疑虑。

(二)地方政府层面

1、完善现行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

对地方政府工作的评价不应只看投资规模、投资增速、融资额度等硬性指标,还要考虑政府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及投资项目的运行状况,将行政效率、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公共设施、公民教育等纳入考核内容,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防止出现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盲目投资的冲动。

2、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偿还保障机制

地方政府应制定完备的还本付息计划,建立专门的偿债基金,并将全部的债务资金投资收益纳入该基金中,不得挪作他用。另外针对公益性项目,由于其投资收益不足以还本付息,所以应在每年年初制定预算时从地方经常性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来弥补其资金缺口。

3、加强融资平台的联合监督机制

国库部门对预算内资金用于融资平台项目应加大柜面监督力度,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财政部门应禁止向融资平台公司提供违规担保或还款承诺,制定合理的还本付息计划并进行日常监督。将融资平台的投资项目纳入人大监督体系,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各级财政部门还要定期对各级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情况进行统计,及时摸清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量、结构和期限,并将该信息上报给银监局。

(三)银行层面

1、对现存的融资平台贷款“解包还原”和重新立据。

逐笔梳理贷款,摸清融资平台公司的现状及潜在风险,然后将“项目包”逐个打开,重新评审,对项目的合规性、现金流和可偿性进行重新评审。目前各贷款行正在开展此项工作。

2、严控新增贷款,分类审批

区域选择上,制定人均GDP、市级财政收入和近三年增长率等指标门槛。行业选择上,优先支持行业不良贷款率低、项目现金流有保证的交通运输领域,如公路、桥梁、铁路、机场、城市公交等领域。客户选择上,重点支持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健全、项目运作规范、资产实力强、政府重视程度高的融资平台公司。在授信管理上,控制好授信总量,核定政府授信上限,避免过度授信。

3、加强信贷风险防范

进行详细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监督,对融资平台的还款来源进行合理分析。加强资金流向的监控贷款行在授信前有权在银监局查询当地政府的负债情况,防止地方政府过度融资行为。

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时期,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数额巨大,各级政府在推动城市发展、改善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依然显著,这意味着地方融资平台将在一定时期内为地方政府提供重要的融资作用,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为此,各地融资平台公司、政府及监管部门、银行三个主体应从有效防范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方面着手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管理,构建规范的地方融资平台系统。

参考文献:

[1]安国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与政府债务,中国金融.2010(7).

[2]白周葳.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及其引导其健康发展的思考,时代金融.2011(6).

[3]曹红辉.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成因与治理,财政研究.2010(10).

[4]龚波华.如何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现代经济信息.2012(1).

[5]李冠青.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与管控,经济导刊.2010(8).

[6]刘艳华,洪功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现机制研究述评,财政研究.2011(6).

第10篇

二战后,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发展,在科学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关

>>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的现状和战略选择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与对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与前瞻 对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探讨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平发展之路前景光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景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前景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 构建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前景探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利弊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率和公平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2-11.

对于新加坡来说,在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建立前,新加坡在2007年向中国出口的货物总额为43549.5百万美元,在2008年增长0.62%,但也是在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后恰逢赶上了金融危机,影响了贸易行业的发展,新加坡对中国的出口量也开始下降,2009年其值为负增长,即-12.99%,经济开始复苏后,同样,新加坡对中国的出口量增加,在2010年新加坡对中国的出口量同比增长29.75%,在2011年则为8.46%,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具体数据如表2:

数据来源:新加坡2012年统计年鉴.[DB/OL].,2013-02-10.

中国和新加坡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后,除了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量减少外,从2009年后经济开始复苏,中新之间的贸易呈增长趋势。中国和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建立前后的区内进口情况如图1:

由此可见,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双方的贸易依存度进一步增强,并获得了贸易创造效应,中新的贸易合作使彼此的产品盈利扩大,增加社会福利。大批产品零关税出口到自贸区内对带动区内成员国的本地产品出口产生了积极作用。中国和新加坡间贸易的扩大,不仅来自于以从成员国进口替代本地的自行生产,也来自于以从成员国进口替代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后一种替代的进口产品在本国的生产成本并不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即贸易的自由化创造出对区内成员国产品的更多需求。

(2)贸易转移效应。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贸易转移效应,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成员国之间的绝大部分进出口产品免征关税以及取消其他贸易壁垒,但对区外国家仍保持各自的关税和限额,间接地抬高了非成员国的出口产品价格,提高了区外国家的进入壁垒,进而阻挡了区外市场低成本产品的进入。

贸易移动效应是在贸易同盟形成后,由于取消了同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税但保留了对非同盟成员的关税,从而发生了同盟成员的低效率,即高成本生产,取代非同盟成员的高效率,即低成本生产,从而产生了进口成本增加,产品利润减少。贸易移动效应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减少了社会福利。

成员国之间的绝大部分进出口产品免征关税以及取消其他贸易壁垒后会出现贸易转移是因为贸易区内成员国相互减税却仍保留着同区外国家的高关税和贸易壁垒,使进口从区外低生产成本的国家转向了区内高生产成本的成员国。在中新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在2011年中国和新加坡对欧盟的进口额仍增加,没有发生贸易转移,但对日本的进口额均有下降,并且对日本的贸易转移明显。对区外国家的进口额情况,如表3所示:

建立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会导致贸易转移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中国和新加坡虽然同属于发展中国家,但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水平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促使中新的合作更紧密,中新产品在各自的市场上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阻挡了区外国家部分产品进入其共同的市场。尽管如此,区内的贸易也不会很大程度地取代原来各自与区外国家的贸易往来,为了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各方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一面,而中国和新加坡的生产力水平相差较大,特别是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低,人才素质较低,因此,这也导致其产品成本加大。但总的说来,中新的贸易合作在长远来看,贸易创造效应占优势地位。中新自由贸易区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的,这将促进相互之间的开放合作与交流,带来各种正面的影响,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2 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是新加坡的第6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是中国的第7大贸易伙伴。中新双边贸易在过去10年获得一定的增长,中国和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具有深远的意义。

2.1 自由贸易区建成前

中新自贸区成立之前,从结构上看,我国在货物贸易上比服务贸易更显强势,而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一直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如旅游)和劳动密集型(如其他商业服务)的部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如保险、金融专利特许等)的部门则处于劣势。而新加坡是重要的金融中心,资本、技术和高素质人才输出能力强大,但其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匮乏。中国在运输、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上处于竞争劣势,而新加坡在这些方面保持着较强的竞争优势。中新自贸区建立之前,中国和新加坡的旅游均处于竞争优势。1985年,中国接待的入境旅游者共计1783.31万人,至2004年旅游入境人数达到10903.82人,20年增长了6倍,跃居世界各国入境人数排名第5位。新加坡作为中国的邻国,也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而中国的服务业竞争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2 自由贸易区建成后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统一、扩大的市场使成员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和生产,并且实现规模经济利益。2007年,中国的GDP为3968125.50百万美元,新加坡的GDP为267630.40百万美元,2008年10月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和新加坡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了2012年,中国的GDP为8356106.20百万美元,新加坡的GDP为330754.40百万美元。中国拥有13.5404亿人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新加坡人口为531万。这么巨大的市场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有很大的诱惑力。

自从中国和新加坡进行贸易合作以来,中国对来自新加坡的90%以上的产品实行零关税,新加坡的贸易成本大大降低,这将极大地提高新加坡同类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也将使新加坡的出口有大幅度的提高。新加坡的机电产品、矿产产品和化工产品在中国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新加坡则取消了从中国进口产品(除汽车等少部分产品外)的全部关税,这使中国出口产品在新加坡市场的竞争力大大提高。

中新自贸区的建立使贸易区外的非成员国的进出口产品成本相对上升,削弱产品的竞争力。中新签订的相关贸易协定为双方的互惠条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规则,也为双方的合作利益提供了法律保障,扩大了外部资金的流入。

截至2010年底新加坡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3590亿新元,其中最大的投资目的国是中国,累计达680亿新元。中国产品在新加坡内流通,在自贸区建立后可以享受到全部产品零关税的特惠关税待遇,且新方的非关税壁垒水平低,而中国目前也给予了新加坡极大的关税优惠待遇,90%以上的产品享受零关税待遇。

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人民币的国际化前景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激烈地争夺,争取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新加坡如果成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将会对促进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的使用将起到积极作用。2012年7月,新加坡和中国签订一项金融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目前在新加坡营运且符合资格的两家中资银行中的一家将会被授权为新加坡人民币清算银行。加之,我国已经逐渐开放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允许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和新加坡可借此机会,推动双方在债券、保险和外汇等方面更深层次的合作。

自贸区建立后,中新在旅游上也进行了合作。2012年,旅客人次增幅最大的仍是中国,单从1月至9月,抵新旅客已达150万人次,同比增加23%。中国旅客在新加坡的消费额达到18.6亿元(不包括观光、娱乐和赌场消费),同比上升18%。新加坡旅游局接下来将尝试通过微型电影和多项活动向中国旅客宣传新加坡,尤其是二线城市的旅客。我国旅游需求强大,依然呈扩大的趋势,而国外到中国的旅游增长率则较低,这将很可能进一步扩大中国在旅游上的贸易逆差。以此,中新双方可在旅游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合作。双方的旅游共同增长,将更大地改善自贸区的建设,有利于双方长远的经济发展

3 中新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

3.1 贸易双方合作意愿

从整体看,中国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不高,这制约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此外,由于资金缺乏、技术水平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生产效率低下。加之,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主要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消耗资源多,产生负的外经济效益,这不利于中国长远的经济发展,也极大地影响着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因此,中国应首要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积极争取获得世界金融机构和各国政府的支持,取得足够的贷款资金,并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外部资金,以完善基础设施、加速各层次人才的培养,改变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中国的经济能够沿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根据自贸区的现状和世界的发展潮流,中国在服务业方面和新加坡进行深度合作将极大地推动双方经济的发展。新加坡一方曾表示,服务业在中国构建更为平衡的发展结构中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新方在此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术,将乐于为中国提供支持,促进中新双边业务合作。双方在合作方面持乐观态度,这极大促进了双方自由贸易的顺利进行。

3.2 中国针对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战略

提升中国贸易综合竞争力的相关措施,除了加强市场的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各种市场因素以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区域性贸易合作,加强区内成员国的企业间的协作,联合竞争,互通信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于本国的基本国情,在“引进来”战略的基础上,即不断地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等,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鼓励企业“走出去”,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在国际市场上优化配置全球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在“引进来”和本地化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开始积极实施了“走出去”战略,引导和组织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办厂,利用当地的市场和资源。而中国服务贸易的逆差是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突破。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周柳军在第三届服务贸易大会活动间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逆差主要集中在运输业、保险业、金融业和专利使用等方面。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仅运输业这一项目,其逆差就高达230亿美元。虽然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但增长速度比较快,其增长速度超过全球的平均速度,服务贸易占全球的比重已由过去的0.7%增长到2010年的3.5%。2012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906亿美元,基本与2011年同期(904亿美元)持平;进口额为1274亿美元,与2011年同期(1101亿美元)相比,增长了15.7%;总的看来,服务贸易逆差仍在持续扩大,贸易逆差额高达368亿美元,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6.8%。我国的服务贸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服务贸易出现逆差是阶段性的必然,但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我国具有专业金融背景的人才较少,缺少完整的风险控制产业链。

我国目前“走出去”的主要以制造业企业为主,服务业依托“走出去”的制造业企业向海外投资,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不断加快,一些生产业在海外的投资有所增加。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趋势表明,我国调整服务贸易结构的必要性逐步凸显。运输和旅游业属于传统的服务贸易,近几年的逆差逐渐增大,国际竞争力不强。而世界服务业则以高新技术为核心,新兴服务业的贸易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正逐渐由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服务贸易,向以知识、智力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转变。中国新兴服务业虽然所占贸易比重仍较低,但其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咨询、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的进出口额增长迅速,专有权利的出口速度加快、进口增速减缓。中国通过增加新兴服务业的出口,不断优化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可以增强服务产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在和新加坡建立自贸区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后,中国可利用新加坡的技术优势,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

中新关系自建立以来持续健康发展,在各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双方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上的合作将得到不断地深化。中新自贸区的建立,将进一步深化双边经贸合作,使双边关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也将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一直以来,与中国“走出去”战略相配套的资本运作和金融机构相对缺位,这是阻碍中国“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美元近年不断贬值,这大大增加了中国海外投资的金融风险。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加速了人民币区域化的使用,使之在区域贸易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2010年,中国银行在广西设立了“中国银行中国-东盟人民币业务中心”,2011年又在新加坡设立了中国银行大宗商品融资中心及福费廷中心。工商银行1993年在新加坡设立第一家海外机构新加坡分行。目前工商银行在东盟地区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服务网络。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助力主要集中在贸易结算业务上,以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终端服务到位,但在“走出去”的起跑线上所发挥的作用仍是有限的。与相对成熟的外资银行相比,我国银行在扶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上还不够成熟,因此,我们要向外资银行学习经验。而新加坡的金融业非常发达,其资产雄厚,经验丰富,中新在中国“走出去”战略上有着良好的合作前景。

参考文献

第11篇

摘 要:本文介绍了合同能源管理这种新型节能模式的概况、流程,对比了国内外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并指出EMC的特点和存在风险,分析了市场需求。研究表明EMC模式在我国工业、建筑、农业领域存在大量的市场需求,国家出台的一些优惠与激励政策对发展EMC产业有利,但同时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与市场成熟度层面存在较大差距,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分析

1.合同能源管理介绍

合同能源管理主要是指:节能服务公司(EMCo)与自愿进行节能的企业签订合同,然后对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并按照合同规定的条款分享节能收益,到期后,节能设备归客户企业所有。EMC这种模式最新颖的特点是:被改造的企业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也不需要担心技术和资金问题,节能方案、节能设备和项目资金全都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并且双方都能获得节能收益,是一种双赢模式[1]。具体流程如表1

2.国内外发展情况

2.1 国外发展状况。20世纪70年代, EMC这种新型节能模式起源于美国,伴随着当时的“世界能源危机”迅速在其他国家发展起来,比如加拿大、日本。

20世纪90年代,美国EMC得到快速发展,能源管理整个产业以每年百分之二十几的速度递增,这主要得益于当时联邦政府的扶持和推动。首先,当时联邦政府和各个州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和EMC的指导性文件,并通过了关于所有联邦政府办公楼建筑至2005年达到30%的目标议案;其次,DOE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网络服务,促进各个州政府、联邦政府和国家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促进了EMC在美国的发展[2]。

加拿大在合同能源管理运用方面也非常成熟,这主要是由于银行和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联邦政府、各个地区政府和六家大型银行都大力支持开展EMC项目。政府要求市政楼宇率先接受节能改造,而银行方面则主动对客户和项目进行评估,同时给予资金支持。加拿大节能服务公司初步测算,加拿大在节能方面的潜在市场需求达到约200 亿加元,约合180亿美元。

日本政府方面想来对“节能减排”非常重视。自1997年以来,EMC模式得到广泛发展和运用。根据新能源和工业技术开发机构测算,目前日本年均节能服务项目大约存在13亿美元的市场容量。日本政府结合自己国家的国情主要采从事业资金、金融支持、税制改革三方面采取措施支持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发展。

2.2 国内发展状况。我国在20世界90年代末开始引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模式,随后产生了一些节能服务公司,服务范围覆盖各个领域,服务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种:照明节能、变频器改造升级、废热回收利用。近几年,我国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逐渐从设备设备节能方向向全方位节能管理方向发展,服务范围扩展到热电系统、空调系统、蓄能系统等工程。通过能源方案的设计,可以降低用户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充分利用可再利用的能源,真正达到节能减排。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今天在北京的2012年节能服务公司百强榜及研究报告显示,中节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百强企业数量占全部节能服务公司数量的2.86%,年度节能量占该行业节能总量的17.51%。这凸显了节能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集中度逐步提升的发展趋势。据悉,从2010年到2012年的3年间,我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从502家猛增到3500家,节能服务项目投资额从195.32亿元增加到412.13亿元。

EMC节能服务模式引入我过已经多年了,经过了政府、企业家和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和探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的来说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速发展的趋势还没有形成,在推进EMC模式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几种主要障碍:

1.融资困难。我国的节能服务公司很难通过券商、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为EMC项目提供融资支持。首先,我国EMC刚刚起步,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都是规模较小的公司,现金流不足,无法保证其能按规定时间偿还贷款。由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从前期投入到产出周期较长,大型项目大概需要几年时间才有回报,后续的资金投入面临很大压力,由于缺乏资金,后期大量的项目无法开工。很难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制约了节能服务公司进一步的发展。其次,银行等相关机构缺少对这种新机制的了解,这也增加了节能服务公司融资的难度。

2.节能公司缺乏专业性。我国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缺乏专业性,营运能力不强。现阶段,EMC机制对节能服务公司在正在市场开拓能力、风险监测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几方面的不足,降低了节能服务公司的服务水平[3]。

3.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前景

3.1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国缔造了一个经济发展的“神话”。但是,在经济飞速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大量资源。从表2可以看出,在这期间,我国能源每年耗费量迅速增长。这无论从经济还是环保方面,都是我们所无法承受的,不符合我们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实施节能减排已迫在眉睫。

3.2政策激励

1.“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出炉。不久前,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存在广阔发展前景。《规划》中还提出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标。保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至2015年,该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

《规划》还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包括装备产业化与重大节能技术工程、再制造产业化工程、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工程等[4]。

2.税收优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为节能服务产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优惠。《意见》将EMC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的投资和节能环保产业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对相关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有关规定的,给予资金补助和奖励;免征节能服务公司在实施节能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对节能服务公司转到让给客户企业的相关资产,免征增值税[5]。

因此,从国家出台的政策上看,对于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减排的态度,国家是明确的,积极扶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减轻节能服务公司的负担。

3.3 合同能源管理应用前景。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0个百分点。从单位产品耗能看,有部分行业的主要产品平均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近40%,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在节能市场方面有极大的需求空间。

1.建筑业。我国现价段95%的建筑是高耗能建筑,其中,大型公共楼宇能耗最严重。据相关机构调查,一般公共建平均能耗为20-60kwh,是城镇普通住宅的两倍;大型公共楼宇的平均耗能为70-300kwh,是城镇普通住宅的10-20倍。因此,如果这些高耗能的大型公共楼宇能实施节能改造,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减少用户单位的运行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支持,从而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6]。

2.工业。据统计,我国工业能源耗费量占全国总量的71%,发达国家工业能源耗费只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在工业方面节能改造方面,我们存在大量市场空间。有研究表明,我国在2000-2020年期间,如果通过节能改造等节能措施,可实现的节能潜力达3.1亿-3.9亿吨标准煤,建材工业节能潜力为13%-22%,有色金属节能潜力为4%-10%,石化工业节能潜力为10%-24%[7]。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1.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丰富经验。

2.工业和建筑也领域,进行节能改造的潜力相当大。

3.随着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采取EMC模式的节能服务企业将会从中受益,这些企业不仅有充足的现金流,而且还可以带动节能设备的需求。

4.虽然EMC模式在我国前途一片光明,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虽然市场上有大量节能服务公司,但大多承接的项目规模较小,而且技术水平难以跟上世界先进水平,在对信用、技术要求极高的EMC模式下,必然会淘汰大批的竞争者。最终,那些在管理、资金、风险控制和技术方面都具有实力的企业才可能发展起来。

4.2 建议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奖励力度,对项目达到和超过预期目标的企业,明确用户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可分享奖励,从而促进节能公司和用户企业的合作,加强双方的积极性;这对我国节能服务公司规模小,起步晚的特点,政府应在节能公司发展初期给予保护。

2.扩宽融资渠道。虽然我们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如放开银行信贷规模,但是仍无法满足我国节能服务市场的需求。不要把融资目光仅限于银行贷款,我们可以设立专业化的基金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进行融资。

3.建立行业规范。为提升整个节能环保行业的专业化和节能服务公司的公众形象,避免没有相关资质的公司扰乱市场秩序,建立行业准入机制,审查节能服务公司资质。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婷,胡珀.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风险评估[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7(5):24-26.

[2] 李岩 沙瑞丽.美国的ESPC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模式[J].环境保护.2012:80-81

[3] 常燕.节能投资新机制[J].能源技术经济.2011(23):40-44

[4]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5] 《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

第12篇

[关键词]财务公司 金融股权投资 集团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29-01

一、财务公司金融股权投资的必要性分析

(一)金融股权投资的开展满足了集团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财务公司开展金融股权投资,帮助集团扩张和延伸金融产业链条,最终满足集团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这种延伸金融产业链条,使得集团具有相对可控的金融服务平台,因此对于集团战略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实施意义。

(二)金融股权投资的开展是财务公司完善金融功能的重要步骤

如果缺乏金融股权投资功能,将会导致财务公司的业务及资产过度的集中在贷款,将完全违背了多元化的金融机构资产业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也不能更好的发挥财务公司在集团中的金融支持功能。如若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合作互动和优势互补,财务公司将完成资本协同、管理协同、人才协同和技术协同等多方面的协同收益。

(三)金融股权投资的开展有助于入股机构获得稳定的股东业务

随着集团产业范围日趋增大,规模的不断扩张,其多样及巨大的金融需求将为其财务金融机构提供大量的业务,为入股金融机构的业务提供新的支撑,并除去因经济周期而引发的的收入及盈利波动。另外,通过分散相关金融机构的股权,财务公司金融股权投资的开展,可以帮助实现股东间的相互制衡,有利于改善参控股金融企业的公司结构。

二、地方性商业银行是财务公司开展金融股权投资的良好载体

拥有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的资金存量以及流量很高,且业务规模比较庞大,使得其具有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等一系列特点,因此在集团的运营过程中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就业务种类来说,作为存款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财务公司和商业银行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一般来说,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注册资本金小于5亿,即便按照财务公司战略入股20%计算,财务公司的金融股权投资金额也不足1亿。因此,集团产业所在地的城市商业银行是财务公司战略性金融股权投资的良好载体,而且可以保证对产业金融服务的快捷性和贴身性等。

三、财务公司金融股权投资的风险

金融股权投资具有高风险性,这些高风险性决定了在投资过程中的财务公司要充分防范投资前、中、后期的风险。

(一)信息风险

在进行金融股权投资以及选择入资方式时,财务公司必定要以相关的信息为依据。而在金融股权的投资的过程中, 中标的企业可能会控制着信息的真实性与全面性,这就使得财务公司在信息方面处于被动的状态,这将是是财务公司在金融股权投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信息风险。

(二)内部人控制风险

财务公司金融参股到其他金融机构后,参股多少决定了其在其他金融机构中的管理权限。即便是出于控股状态,财务公司也要保证其参股的金融机构管理层的稳定性。因此,这些都难免形成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风险。

(三)过度支付风险

资本和资产的定价在财务公司的整个投资过程中尤为重要和复杂。对被投资企业的低位定价可能会致使财务公司的金融股权投资难以形成,高位定价可能会影响财务公司的收益。财务公司的金融股权投资过程中的高过度支付风险,将会造成财务公司的资金的过度支出,现金流的减少,最终影响到财务公司对集团的服务。

四、对财务公司金融股权投资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财务公司金融股权投资对集团发展的重要性

从长远发展的需求来看,集团公司需要具有自己掌控的融资平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80%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成功地完成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二者的结合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财务公司要结合金融业发展趋势、产业发展特点以及同类型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向集团公司提交研究报告,使集团公司逐步认识到财务公司入股金融机构的重要性,认识到金融股权投资将会对集团公司产生促进作用。

(二)集中操作加强金融股权投资的集团管控

目前,部分集团公司旗下的金融股权投资较为分散,其必定会影响到集团公司对金融的整体调配和使用能力。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财务公司不仅具有熟悉金融市场的优势,而且也具有综合经营的优势,与此同时还具有大量的金融人力资源,因此对金融股权投资会比其他非金融机构更有较大的优势。集团公司授权财务公司进行金融股权投资后,不但能够行之有效地完成集团金融资源的融合,而且可以通过财务公司的金融股权投资进行社会化金融资源的串联,为集团产业的飞跃发展提供更加广泛和更为持久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商经济研究院.2013-2018年中国财务公司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R].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