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08 11:19: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物理;竞赛;重要性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对外可以称中国物理奥林匹克,英文名为chinese physics olympiad,缩写为CPhO)是在中国科协领导下,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的课外学科竞赛活动,这项活动得到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的正式批准。竞赛的目的是促使中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兴趣,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帮助学校开展多样化的物理课外活动,活跃学习空气;发现具有突出才能的青少年,以便更好的对他们进行培养。

1 自主学习在物理竞赛中的重要性

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容量大、难度深,对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灵活性要求特别高,要想在高手如林的物理竞赛中取得成绩,首先要大力倡导教育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自己,这样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而要达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改变学习模式。

现代学生学习模式大体可分为两种:自主学习(自学)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富尔讲过,未来社会的“文盲”,主要是指那些不会独立学习的人,而不是指目不识丁的原来意义上的文盲。这就是说,教师的作用,是尽快引导学生从后一种学习模式,过渡到前一种学习模式,使他们成为能够自求发展,独立不倚的人。要把学生从不会独立学习教到善于独立学习,表明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才是广大学生在学校里必须学会的两样东西!

一个人一生要学很多东西,教师关键是从指导学生学习过渡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即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可以促进中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兴趣,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活跃学习气氛,拓展知识面,加大物理知识的深度,培养高中物理学科尖子。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教师若能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有意识地逐步注入这种机制,便有可能从教到不需要教的地步。使学生逐步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反思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主张――这是每一位竞赛同学必需具备的能力。

2 竞赛学生有能力、也需要自主学习

参加物理奥林匹克活动的学生大部分是比较优秀的物理爱好者,他们有强烈的探求新知的愿望,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丰富的智慧,有敏捷的思维,有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这部分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超前自字的本领,完全有能力完成自主学习。

物理竞赛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主要差异在于物理竞赛涉及的知识面更广,能力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中学物理竞赛所需的知识容量较大,所涉及领域新颖,所用的科学方法较多,集科研性、综合性、方法性、技术性于一体,每位教师不可能将每一点知识都讲解到位,这就需要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是很重要的。因此要想在竞赛中取得成绩,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这项活动。

3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自主学习不是说教师就放手不问,教师的作用关键是如何培养竞赛学生学会学习。学校里的学习程序通常由教师安排,学生可少走弯路,但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在初学者面前表现的权威往往导致学生对教师屈从和依赖的心理,这种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那么怎么才能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呢?我认为应当老师和学生两方面人手。

(1)教学内容必须少而精: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没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要想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必需做到教学内容少而精,教学内容少,才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学内容精,才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独立思考的空间。现在高中普遍采用“填鸭式”教法和“题海战术”,这种教学方法可能一时有用,有短期效应,但对学生长期发展和以后的学习是要不得的,原因是此类作法过多侵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能培养出自主学习的人,使学生丧失了自我,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留给学生较为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上课时力求少讲,精讲或不讲,教师的话语必须少而精,不能以自己的指导占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教给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诀窍,但任何方法和诀窍都只有在亲身学习、实践中感悟才能真正掌握。如果老师上课时大讲特讲,力求讲深讲透,舍不得给学生一点儿自主学习的时间,结果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反而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多开放学生的脑,少开放教师的嘴。

(2)创造机会,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竞赛辅导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获得探索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探索的本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应给学生多创造一些机会,促使学生不得不进行独立思考。物理竞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在这方面进行独立思考的训练,而传统教学,老师往往用自己的教学来代替学生的主动学习,用自己的思考来代替学生的主动思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学生成了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作用的越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4 在合作学习中升华自主学习

第2篇

关键词:独立 思考 分层 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实效性的教学形式被教育界认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宽松和宽容的学习环境,把小组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同的成果,以集体智慧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智力、情感以及培养社会合作精神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教师茶余饭后的话题,我认为先独立思考再分层合作是实施有效小坐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指单独地深入思索、考虑。不知老师有没有发现,当直接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去解决时,有很少的学生能直接说出解决的方法,需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他们才能想出方法,所以我认为合作前的独立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效率是很低的,相反效率会提高,方法也会得到很多。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的合作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国教育家重视学与思的统一,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更是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的地位。从数学发展史看,独立思考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结果上,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结果的过程之中,使学习者的知识、能力、意志、毅力及人格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与和谐,从而为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问题讲了许多次,可学生还是出错。原因就是学生只是听了,大脑里有老师讲过的概念、相似的题目,但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东西,只是印象不深。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谈不上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的问题提出后马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课堂一片喧哗。老师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没有给以有效地指导和监督。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其他同学已经说出了答案或教师草草收场,全体成员的所获是靠别人喂给自己的,学生的个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2.问题设置的深度把握不准。教师准备的问题要么太深要么太浅,太浅就会造成孩子很快就能说出答案,整个合作的过程乱七八糟;太深学生怎么合作也讨论不出问题,收不到成功的喜悦。

3.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不敢进行独立思考。这主要是教师一位的追求标准答案造成的。每个问题只想让学生说出标准答案,如果不是教师就会不高兴或者发脾气,长此以往,学生以后就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后就不敢独立思考了。

4.学生只知照抄照搬,不会独立思考。这主要是由于长期死记硬背和反复机械练习造成的,限制了学生独立思

(二)让学生更好地独立思考

1.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当直接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去解决时,有很少的学生能直接说出解决的方法,需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他们才能想出方法,所以我认为合作前的独立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从教材、学生实际出发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所有学生收获独立思考的喜悦。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就要允许有不同见解,对于学生的分析,不要一棍子打死,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研究、发现课本中作品中与众不同的地方,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4.告诉学生集体精神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方面需要人们合作才能完成,但在个人领域,也应当要有独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背书、写作业、考试等等)让学生理解个体独立的必要性,那么对于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够的独立思考能力,那么我们才能有效进行自己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二、分层合作

独力思考,必定知识有限,如果自己所听的,所了解到的,是一个方面,那么多几个人,知识面就越广了,采取有用的,加入自己的逻辑中,这样有助于思考范围,我相信人人都有这种经历,有时想反醒一下自己,但是不知识从哪些方面,也不知道该思考哪一些,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线索。这里的多几个人并不是越多越好,否则就不用分组学习了,直接集体讨论就可以了。我认为分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体现,让他们各抒己见。在思维体现的过程中锻炼了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懂得在集体中要团结合作。

分层合作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按照学生的素质、性格、脾气进行分组;(二)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分组方式。

(一)按照学生的素质、性格、脾气进行分组

分组的方法:四人为一个大组,分为两种类型的组:(1)AABB式分组。同桌的水平差不多,小组之间是有分层的,这样的组合能使优者更优,互相帮助,互相进步;(2)ABCD式分组。其中AB是同桌CD是同桌。AABB式适合比较张扬爱炫耀的学生。ABCD式适合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两人(同桌)为一小组,(1)AA式;(2)AB式。

(二)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分组方式

第3篇

[关键词]数学学习 独立思考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49

古人云:“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小学生存在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机械的记忆和模仿是必要的,但要真正地理解知识,还是要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帮助学生纠正懒于思考的习惯。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表现

(1)在课堂上,许多学生处于静观状态,等待他人汇报的结果,再依样画葫芦;(2)学生的作业依赖家长或补习老师的辅导,经常性的指导或提示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3)学生面对新题型不知所措,花大量的时间在“题海”中倦游,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问题,缺乏对问题的敏感度。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生活上依赖性较强是学生养成懒于思考习惯的主要原因。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事情基本都由父母包办了,他们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缺乏学习的责任心与主动性。

2.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学生养成懒于思考习惯的推手。(1)在大班额教学中,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难以顾及每一位学生;(2)为了保证教学进度,教师不得不“垄断”课堂,占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稍弱,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敢发表见解,缺乏自信。久而久之,他们便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

三、解决措施

1.引导学生、家长明白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和家长懂得独立思考的意义,明白独立思考就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仅在学习上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更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资本。

2.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满堂灌”和“满堂问”都占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例如,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可请两组学生到黑板前进行“画三角形”比赛,男生组3人,女生组4人,最后总数多的小组胜。这时,学生高喊“不公平”。教师故意提问:“那你们认为怎样才公平?为什么?”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平均数”进行初步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3.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静能生慧,数学课堂需要学生静静地思考。学生的思维存在差异。例如,对于“小明从家(7:30)走到学校(7:45)用了几分钟”这个问题,思维敏捷的学生说:“都是7点多,直接用‘45-30’计算。”“分针走了3大格,是15分钟。”而此时,部分学生还没有想出来,他们需要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渴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正如上述“时、分、秒”的教学案例中,问题难度不大,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后,都能有自己的看法,并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思考成果。

4.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基本方法。数学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是紧密相连的,教师要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基本方法。例如,在解决“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后,得到的数与原来相差1.35,原来的数是多少”时,教师指导学生:(1)弄清问题。明白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数据条件是否充分(只有两数之差为1.35,看似条件不够)。(2)拟订计划,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提出“你见过类似的问题吗?能否直接从已学的公式或数量关系式中找到解题方法?如果能补充一个条件助你解决问题,你会怎么做”等问题。(如果还知道这两个数的和或倍数关系,就能用“和差”或“差倍”知识来思考)(3)实施计划。学生尝试按照上述思路尝试解答。学生经常经历这样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就能逐步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5.指导家长正确辅导孩子的学习。首先,当孩子遇到难题时,家长要鼓励孩子仔细地分析题目,争取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家长让孩子在已解决的问题中选一道题为自己讲解思路;最后,家长给孩子提出思考方向和建议。这样,孩子既能体验思考的乐趣,又能收获思考的成果。

第4篇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历来强调学习者必须注意学与思的统一。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则更加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些至理名言至今对后人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综观世界各国教学大纲也无不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除了对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及四大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外,明确提出“要重视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中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说,“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人”(爱因斯坦语)。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前提。

2 对独立思考能力的认识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3.1 分类指导,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教育学生,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以及统计、分析和判断,我们发现,独立思考与学习效果具有正相关关系。一般地,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采用的方针是: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应采用“放”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中等生应采用“激”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中差生应采用“诱”的方式,多给一些鼓励和启发,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学有成就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在“数列与极限”一章的教学中,穿插了“高斯的求和方法”、“芝诺的悖论及其破译”等小故事,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懂得独立思考的科学价值;在“复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班会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校友,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从学习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2 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创设情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以“复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复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3.3 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以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们的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推迟判断是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一个原则,该原则的要点是限制在畅想和讨论问题阶段,不宜过早地作出判断和批评,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讨论者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断诱发创造设想,最终使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全面。

第5篇

关键词:合作交流;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重要性、必要性不言而喻。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交流,既可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认知能动性,又可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使学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还可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和徘徊:强调合作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有没有滋生的土壤?如何看待和处理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之间的关系?的确,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是两种相对立的学习方式,但它们并不矛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辩证地阐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学源于思,思又引出学。从这一角度看,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应该是一个纵横交织的共同体,它们互相依赖,缺一不可。那我们如何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呢?

一、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激励学生既独立思考又合作交流

在“讲授新课”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例如,在教学《打折销售》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听说国芳百盛袜子专柜一双袜子标价100000元”,还没等我说完学生就一阵惊呼,我又故弄玄虚,“人们都蜂拥而至,想一睹为快,看个究竟,看看到底是多好的袜子。结果却抢购一空,断货了,为什么?”学生都述说着自己的理由,接着我带领学生探索打折销售的相关知识。“心求通而末得,口欲言而不能”,由好奇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创设的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后激发学生“渴望”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之间表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只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自主探究的交流,只是信息的单项传递,不会产生共鸣和惊奇。因此,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是合作交流的前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欲望。用林语堂的话形容学生独立思考后的合作交流最合适:“吃花生必须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愈有味道。”

面对问题,有的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作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带着一丝激动,急切想把自己的观点、想法无比自豪的讲出来,让同学分享他的智慧成果,让同学赞扬他的想法,这时他多么渴望与人合作交流啊!有的学生在探索的基础上遇到了疑惑,这时他们同样也渴望合作交流,希望在交流中能开拓、补充、修改自己的想法,争取早点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要有机结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只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离开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如同无源之水,会逐渐枯竭,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试想如果学生没有先独立思考,而是直接合作,在课堂上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依赖他人的心理会加重,学生以后在人生中将难以独挡一面。在教学中,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所以,我们应当:

1.寓独立思考于合作开始之前,达到铺垫之效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人。”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是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在合作交流前,教师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得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够独立地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情感,并尽可能地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这时再进行合作交流,就能达到融会贯通、巩固提高的目的。

2.寓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于合作过程之中,达到互补之效

心理研究表明:真正有效的思维训练是在“静”中完成的,思维的极限也是在“静”中挖掘出来的。无疑,这里的“静”是指个人的独立思考。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独立思考则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中,要做到“动”“静”结合,“存异”与“求同”结合,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要代替。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数学知识。教师在这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同时,教师还要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过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可以深有体会地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让它们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就一定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主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

2.新西兰戈登・德莱顿.美国珍妮特・沃斯 著.

顾瑞荣,陈标,许静.译《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新华书店.1997 .

第6篇

【关键词】自学能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自学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要素,在物理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不仅要传授他们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一、教师应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学

1.课本的图文。学生在看课文时首先引起他们注意的是那些插图,如果他们对插图的内容很感兴趣,那就很容易记住插图的内容。尤其是那些对话式的漫画插图更加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2.物理实验。教师可以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3.物理故事。介绍一定的物理学家背景给学生了解,在感受一些物理学家的生平事迹中去感受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中,让学生感受物理学习的有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能自觉自主地学习物理。

4.课堂鼓励。教师要勤鼓励,不管学生程度有多高多低,也不管回答正确与否,应一律给予热情鼓励和肯定,激发其内在的潜能而自发地学习。

二、教师应尽早帮助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自学”即自己学习,规范学生的常规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具体要求如下:逐步学会寻找重点和难点,坚持每天预习,在笔记本上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逐步学会速记,上课认真听课,即要记教师的板书,也要能记下自己感觉重要的知识点;坚持课后先认真复习,回顾不懂的地方,再认真、独立、闭卷,完成作业。

教师每天上课前收取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质量,课堂上请学生简述本课重点,难点和一些有代表性难以理解的问题,然后再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活动。督促学生坚持这样做,养成习惯之后就会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落实自学能力的培养

1.多提问。“问题法”有助于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有利于牢固地掌握知识。每一堂物理课都有主题,课堂提问必须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因此,在备课时应设计好主要问题和关键词,并写在教案之中。问题的设计与选择,除了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外,还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去考虑。另外,一些情景的设疑也给教学带来很好的效果。

2.狠抓典型习题。在习题讲评前先把习题逐一分析。并对习题进行恰当的分类。课堂上讲评,分析的题目必须有所选择,遵循典型性原则。一是选择与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题;二是选择出错误较多的题拿来进行讲评;三是选择学生卷面上独到见解的题。

3.多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帮作用,促进其自学能力的形成。每周末要求学生出一份本周内容的相关习题,或是提出未解决的问题,然后组与组对做,既可以互相交流又能促进自己的学习。考试试卷由学生对换试卷并互改,在这个过程中能者为师,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去教别人,同时也从别人那里学到了新的东西。

尝试利用一些简单的课程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给其他同学讲课,这种方式在课堂上收获了很好的效果。因为学生教学生,他们有共同语言,更会乐于听课,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在教学每一章节的内容时,先让学生说说看到开头的问题会想到些什么或有什么猜想,然后带问题去了解课文,并多问几个“为什么”。对无法直接判断或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引用习题,引导学生作思考归纳并分析总结。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通过给学生提供方向性的习题,使学生能独立思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试卷评讲中不要急于把答案讲解给学生听,而应该先提示解题的思路以及涉及到的知识点,先让学生根据提示试解答,再由教师点评讲解,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反思自己的解答,重新纠正并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五、重视方法教学,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能让学生领会、感悟其中的方法,从而活化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应用,创新。学生将会更加自觉地学习,乐于学习。在物理的研究方法中有以下几例:等效法、假设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物理模型法、猜想法、实验法等。掌握了这些研究方法,就等于学会了一种技能去解决问题。

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性压疑,确保学生自学欲望的持久性

根据认识论的基本规律,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将高难综合题分解成若干个简易“子问题”,首先弄懂“子问题”,然后由几个“子问题”组成小综合题,最后再组合成大综合题。这种将综合性问题进行分解置疑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学,能够使学生对这些综合题的来龙去脉、解答方法掌握得一清二楚,降低了综合性问题的难度,极大地提高了自学效率,增强了自学信心,收到了很好的自学效果。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值得广大物理教研人员及教师探讨的课题,需要共同探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佳途径,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合作学习中的不良心理表现形式及成因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3 Reading Dying to be thin

Teacher:Since we have learned what happened to Amy, can you tell me what is true beauty? Please discuss it in groups of four。(下面是其中一小组的学习情况。)

Student 1:I think inner beauty is true beauty。

Student 2:I think so。( 我也这样认为。)

Student 3:(低着头,有些害羞)I think,……

Student 1:(抢断)这么简单的问题,有什么好讨论的,听我的没错。

Student 3:(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有说。事后询问,该生原来想说Health is true beauty。)(多好的想法。)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典型的不良心理:

(一)盲目从众

盲目从众,即盲从,是指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盲目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的现象。在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分析,就盲从于合作小组中其他成员尤其是优生的观点,随波逐流,成了名副其实的墙头草——哪边吹哪边倒。案例中的Student 2就有着明显的盲从倾向。

促使学生在合作中产生盲从行为的因素如下:第一,小组里有较优势的学生存在。在小组合作中,优生参与和发言的机会往往很多,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优生中获得信息,盲目随从;第二,在合作中,有的学生生性胆小、顾虑多、意志不坚定、自信心差、过于重视他人并依赖他人,害怕观点错误而被人笑话,则在活动中“静观其变”,别人说什么观点他都赞同,从不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三,受小组人数规模的影响,如果规模过大,小组成员个人责任就会减少,为出现盲从心理创造了条件,而规模过小,活动有时也无法开展,因此4至6人为宜;第四,学生没有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讲解-接受”,即老师讲,学生听,好生讲差生听,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就下降了,在思想上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受训者,只需要接受观点就行了,根本就不会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盲目从众容易压制正确思想的形成,窒息小组成员的独创精神。合作学习有时有弱化独立思考的趋势,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个体感,容易“人云亦云”。

(二)自我中心

有些学生存在着自我中心的心理,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不顾,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往往对其他小组成员不屑一顾,不善于倾听,不允许有异见,希望别人都服从自己。这种心理对合作学习是相当不利的。案例中的Student 1就是明显的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现在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促使这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就曾有学生说过,“在家里爸爸听妈妈的,妈妈听爷爷、奶奶的,而爷爷、奶奶听我的;家里我老大!” 在家庭中形成的这种自我中心的个性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把小组成员当成父母的形象或无意识地依赖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服从自己,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不允许存在异议;第二,教师的影响。有些学生是教师心目中的“宠儿”,能够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得到更多发表见解的机会。这样在一些学生心中就会产生优越感,认为教师一定会赞同自己的观点,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其他成员就理所当然地应该听自己的,也就助长了他们的自我中心心理。

二、合作学习中不良心理的矫正

对于合作学习中的这些不良心理,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善于透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的各种不良心理,对症下药,灵活地确定具体措施,及时加以矫正。

树立正确的合作学习观念。人的行为受观念的支配,因此,要矫正学生合作学习中的不良心理,首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学习观念。因此,可因地制宜地开展如下训练:

训练1:合作故事知多少。师生共同搜集一些合作故事(成功的,失败的;他人的,自己的),如《一次成功的实验》等,举行故事会,让学生听故事,话感想。

训练2:唇枪舌剑明事理。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辩题如:正方——合作很重要;反方——合作不重要。在辩论中明辨事理。

训练3:角色扮演巧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比如一小组是求助组,另一小组是帮助组,互相帮助)让学生学会承担各自责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第8篇

很多调查结果都显示,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差,多数孩子能够很快地去解决问题,而不能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引起了教育专家们高度的重视。这难道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没有关系吗?对此,专家指出,课堂上,教师不要流于形式,不要高密度的提问,不要过早地暗示,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孩子们去辩,去说,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珍贵的内驱力。合作要获得成功,学生要学有成效,必须做到让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活跃的情绪来学习,主动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渴望去获得新知识。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那么老师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1.科学合理分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者、汇报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按照学生各自的特点,有意识的引导他们进行分工,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2.有效地指导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华罗庚老先生说:“我们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原始而不失重要性的地方,退到我们容易看清问题的地方……”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以学定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原始思维起点上,这样,我们才能看清学生的问题所在,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难点,从而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主动地提升。

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并有效地引导每个学生进行合作前的独立思考。例如上《旋转与平移》一课时,当用课件出示钟表的秒针运动与汽车行驶的过程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认为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接着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要让学生学会倾听,我常告诉学生合作交流的前提是倾听别人的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当与自己意见发生冲突时要善于表达意见,并教给学生一些发表意见的模式,如“我认为××同学回答得很好…”,但我有补充…”,“我××认为同学的意见是错的,我的看法是…”在课堂教学中,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同时倾听与反应能力也有一定提高。

要让学生学会讨论,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我常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例如,我在上《数据与整理》这一节课时,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用不同的记录方法来统计数据,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学习小组基本上都能想到不同的方法,达到了合作的效果。

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延伸合作。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学生间合作的效率,可采用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让学生选出代表自己小组的图标,画在教室墙上学生们自己设计的一块地方。小组间合作得好,便在墙上的“合作愉快”栏目中加上一颗小星星,达到10颗小星星可得到一个奖品。每一次成功都会给学生带来惊喜、带来动力。这样的评价犹如一个个台阶,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步伐,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稳步发展。

其实合作学习的新意就在于设置疑问,而“疑”并非教师所设,是学生自发提出来的,是学生觉得好奇,让学生真正感到疑惑的问题,根据这个疑教师再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若干办法,拿到小组中进行探讨。探讨后教师把有争议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进行比较,或者说就是激化矛盾,让学生去辩,去说,在一种热烈的氛围中让学生自己成为真理的主宰者,在一种积极的思想中获得结论。得到结论后让学生应用自己所得的结论去解决问题,而随着问题的难度加大,学生最大的潜力被激发的同时,老师宣布这节课结束了,让学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空间。

第9篇

让我们携手,为了孩子的明天

孩子进入一年级首先感到的是新鲜、好奇,学习上所有的行为都是被动的,为了让孩子们尽快适应一年级的生活,我们要一起帮助他们起好步,开好头。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由此可以看出,规范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一年级的学习习惯养成,比孩子考试100分更重要。

首先在家里要帮助孩子准备好第二天所需的学习用品。

最好家长指导孩子根据课表,让他自己动手准备所需的课本、学习用品、要带的学具等等。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书和本子放在哪里,“懂得什么事情要靠自己”。

其次教育孩子学会倾听,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数学课对于他们来说一时很不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总是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认真听讲。我们建立了“比一比,谁最棒!”评比栏,对课堂表现好的或是有进步的孩子进行表扬,这样学生能逐渐养成认真倾听教师和同学发言的好习惯。

孩子课堂上接受知识,大多数是从“听”开始的,听了才会“思”, 想明白了,就会“说”道理了,练习就正确了。有的学生很聪明,成绩总不高,总在中游水平徘徊;有的孩子不怎么聪明,但是上课全神贯注,成绩却差不了。现在一年级看不出来,因为有一些知识在学前班学过,都在吃老本,但是如果养不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全是新知识了,学习就会越来越困难。

家长们可以每天上学之前嘱咐孩子要认真听讲,回家后多问一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怎么样。还可以采用让孩子给家长讲一讲今天上课学习的什么内容,以此来检查孩子上课是否认真听讲了。

第三,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从一年级起就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先自己动动脑筋,再听听别人的想法跟你是不是一样?”“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比比谁的想法更有道理?”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在家里,希望家长也让孩子自己独立思考作业习题,在孩子实在是解决不了时再加以引导,但坚决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否则孩子失去了自己动脑筋的机会,长久下去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反正爸妈会告诉我的”,自己不会思考问题了。

第四,要培养孩子认真作业的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如写好数字、加号、减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等。如果孩子的作业做得全对、按时完成,书写漂亮,我会在作业中给他印上一个“棒”的标志;如果孩子的作业书写的不太漂亮,但是有进步,会得到“小花”的标志;如果孩子的作业出现错误或是书写潦草,就什么也得不到了。各位家长可以通过这些标志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并加以指导。我会经常课上展出写得漂亮的作业,以此来激励孩子们。

其次,孩子们现在是小学生了,每天除了学校学习外,回家还得完成家庭作业,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到家先写作业再玩的习惯,否则到了中高年级,孩子拖拉作业的坏习惯将会使我们都很头疼。

第五,关注对孩子的评价。

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知识、技能并不是第一位的,而自信心、兴趣和责任心将影响到孩子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因而,对孩子学习的评价不能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应该片面到孩子的考试分数。要关注到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到孩子的进步。

第六,本学期的重点知识。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2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减法。

3.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认识“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

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1、每天检查学习情况和作业,翻一翻孩子的课本,看一看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关心孩子学习的进度;

2、每天尽量抽出5分钟和孩子进行口算练习,帮助孩子对20以内的加减法达到脱口而出;

3、 0~10的写法在课本上都有标准的展示,希望家长在家庭作业中也要求孩子按照标准来书写。

第10篇

探讨。

一、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性

现在的教育非常注重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不能只是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认为书本上是什么就是什么,而应该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老师应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书本上的知识搜集资料,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扩展,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将学习的知识生活化,让他们学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开放式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们看到自己没有显现出来的优点,从而产生学习动力;课堂上的交流协作,有利于学生学会更好地与人沟通,认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开放式教学方式会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课堂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取

课堂上老师过多的参与,使学生失去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一味地依赖老师。学生成为被动的听取者,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堂有效性较低。

2.一切以课本为重,使学生缺乏思考创新的能力

很多老师认为书本上都是对的,是权威,不能提出质疑,让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唯书本定势,使学生失去了思考创新的能力,抑制了青少年的活性与灵性。

3.重知识,轻实践

很多老师只注重学生书本基础知识的把握,忽视了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使得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低下,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开放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1.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开放的教学环境的前提是开放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观念里,师与生的关系往往是教与学、管理与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不利于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开放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会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以与老师自由交流。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关系,不是简单地灌输,而是积极活泼的引导。例如:在数学教学中,一道题目往往有多种解题方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学生一种方法,让学生记住这个答案。

2.使用开放的教学方法

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为目标,老师教学不单单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思维,所以老师一定要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协作、探究,老师对学生只简单地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并且互相交流意见,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互相协作。

例如:在语文阅读课上,老师应该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学习,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再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老师适当地参与其中,对学生无法小组解决的问题进行引导,小组分享交流后,老师进行总结。

3.进行开放的教学评价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语文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觉得花费了很多的时间、精力,但是并没有什么成果,而学生也会发现老师说的那些方法好像并没有什么用,从而也就不想再去按照老师说的方法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总是事倍功半。教师如何去改变这样的状况呢?这就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为在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辅助者,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习的方法、解题的思路,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技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地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能力,让课堂教学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拓展知识,促进自主性学习

初中语文的学习其实是一个拓展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从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开始,一直接触的就是跟语文相关的内容,比如一些民间故事、谚语、成语、歇后语等,这些都为语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拓展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教学中可以经常渗透一些自学成才的名人事例,李存葆虽然是初中毕业,但是他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学习,写出了催人泪下的《高山下的花环》等一系列作品,颇有大作家的风范。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又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当然教师拓展学生的知识不仅只有这一个途径,还可以给学生出一些写作的题目,带领学生去校外“采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到课堂上体会不到的东西,自然学生就能写出一些更加具有情感的东西,写出一些更加美妙的作文。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很多的时间都是自己在参与,与此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会质疑解难是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方法

初中生对于一些新奇的东西还是比较好奇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都是需要答案的,所以学生就会去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就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因为提出问题也是需要经过思考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提问,要提倡学生敢于发言,说出心中想说的问题,之后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解决问题。在这样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而且都是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如此便可以实现一个高效率的课堂。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疑惑,让学生无所顾忌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孔乙己为什么要留着长指甲?”“一群孩子为什么会哄笑?”等等,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得到想要的答案。因此,让学生学会质疑解难是一种特别有效的促进自主性学习的措施。

三、开展语文活动,丰富自主学习的内容

语文源远流长,所蕴含的知识是很丰富的,所以与语文有关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的丰富源泉,给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识字比赛、成语接龙、作文比赛等等。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办一个比较有趣的班级刊物《舞蹈的青春》等,刊物的主编、排版等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其中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写作筛选,而教师在这个活动中要帮助学生、支持学生,让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学会自主性学习,以活动为基础,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因此,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

四、培养习惯,有利于自主学习

语文学习基于习惯的养成,因为语文不同于理科学科,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如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习惯,在刚入学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字词随时记录下来,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注拼音、解释词意。同时教师也应要求学生把平常所读到的一些课外书中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不一样的措施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教学的实施[J].神州,2013(23).

第12篇

{摘要]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是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化的思想体系。它包括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等。他的活教育思想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72-01

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深信:他的活教育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在高中、学院和大学展开,并将对未来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不得不承认,他老人家很有预见力,他的活教育思想正如燎原之火已在我国教育的各个领域燃烧起来。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不仅适合于幼儿教育,更适合高等教育。

一、“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一: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该条原则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突出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深刻内涵。古代教育家孔子也强调学习为应用,反对读死书,他在《学而》篇里强调:“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的目的是为了“行”。学习者能在“做”的过程中,去直接接触事物,了解和认识事物的本质,一定会真实地体验了“做”的过程的艰苦和艰辛,同样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后的沮丧,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习者的坚强意志和心理承受力,增强抗压能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更快地成熟起来。而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往往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对孩子命运的影响。这种缺乏全面发展的教育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情绪化问题和低能力问题。一些从北大、清华名牌学府出来的高材生,由于缺乏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质、缺乏在生活中的承受社会挫折的应变能力,走上社会同样有不少人连工作和职业岗位都不能胜任。还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前几日,一大学宿舍进来一只老鼠,宿舍6个大学生吓的不知所措,半夜惊动辅导员、书记和物管人员。这种事情的发生不得不令教育者深思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如果大学培养出的是这样的学生,他们走上社会后,如何去应对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果学校教育只把书本知识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上,如何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大学教育应多给学生创造“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以培养他们自信、自立、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不再是“空”的“虚”的,而是一种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有的放失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经过大学学习,学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获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二、活教育原则之二: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这条原则强调了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让学习者自己做、自己想,无疑是提升其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重点所在。孔子也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考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没有思想的人是不能独立思考的,更无法进行创新,但他肯定能思考。因为思考是进化赋予人的本能,你有我有全都有。可我国应试教育模式令人堪忧,众所周知,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会“考试”的群体,但也是最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标准答案”已经把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殆尽。纵观世界科技领域,几乎所有国际大考的数学和科学尖子都在中国,课我们中国制造的产品几乎都是外国人设计的。中国人在世界各地考试都是遥遥领先;可世界上几乎所有与现代文明相关的科技产品几乎没有一样是中国发明的。我们的80后和90后一直受到主流社会的诟病,因为他们的“派头”和“索取”远远大于他们的“能力”和“贡献”。他们之所有如此恰恰是我们的教育模式造的孽。不是中国学生天生就缺乏思考和创新能力,而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因此,高校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改革考试制度,而改革的第一步就应该取消“标准答案”。

陈鹤琴先生的这两条教学原则对从事高等教育者有很大的启示,在大学教育阶段,我们应该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想”和“做”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