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场经济的意义

市场经济的意义

时间:2023-06-08 11:1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场经济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场经济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体育文化;市场经济;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市场经济全面进步,世界大市场逐步开放。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建设的发展,而现代企业体育文化就是在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发展而来的。企业是人力资源相对集中的地点,内部人员的体育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加强管理、促进生产的重要手段。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上层建筑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体育文化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力的重要一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搞好企业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工作人员健康发展,就成为了企业关注的焦点。

一、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含义

想要明确了解现代企业体育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密切关系,并促进企业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现代企业体育文化。顾名思义,现代企业文化是现代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它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文化,其文化内涵更具个性也更加多元。它是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下的重要产物,其中既包括企业的体育文化理念,也包括企业管理、内部建设,是多元的文化载体。与此同时,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完善,通过一个企业的体育文化情况能够切实了解该企业的整体运行情况,是企业自我展现的重要窗口。

二、现代企业体育文化同市场经济的关系

现代企业体育文化不同于以往的企业体育文化,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而成的。与此同时,它的产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与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出现推动了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发展。我国传统的经济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党和国家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该体系下的企业体育文化较为单一,无法调动员工的体育热情。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文化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了体育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体育文化建设也成为了衡量企业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市场经济的推进促进了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企业体育文化丰富了市场经济形式。我国在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组织以后,市场经济全面开放,多元文化被引入到了社会经济之中,而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市场经济形式,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发展。综上所述,两者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它们互为补充又互相促进,是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

三、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促进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发展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现代企业体育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紧密关系,并了解了企业体育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切实提升企业体育文化的建设水平,就一定要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予以完善。

1.转变人们的观念,做好体育文化的弘扬工作

想要从根本上提升现代企业的体育文化建设水平,就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让全体员工认识到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了解其与自身发展与企业未来建设的紧密联系。具体而言,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体员工都了解体育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企业凝聚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企业屹立不倒的基础。

2.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完善建立企业体育文化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建设发展也是如此。各企业要发挥体育文化的魅力,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完善体育文化的规章,细化具体的体育项目、时间等内容,将与体育文化的魅力展现出来。例如,某企业观察到员工在下午3点左右大多处于疲倦期,于是在每天的这一时间段,都会带领员工做简单的健身操,这样一来既锻炼了人们的身体,也提升了办公室活力。

3.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做好体育设施建设

大多数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场地,各企业领导要明确体育文化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完善体育设施建设,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健身锻炼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的体育文化意识,使企业更加顺应使市场经济的潮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体育文化与市场经济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随着我国大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完善现代企业体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为了切实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和体育文化水平,各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完善设施建设,并健全相关制度,结合员工特点开展多种体育文化活动,从而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郭建平,李艳翎.社会转型期我国现代企业体育文化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1:26-28.

[2]许迎伟.浅谈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功能及发展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9:81-82.

第2篇

关键词:宪法;经济法;经济性

在国家当前良好的政策环境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改善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因为国家的宪法和经济法制约了经济体制的优化与发展,所以我国的宪法和经济法的制定,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要协调统一宪法与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稳定的发展。

一、宪法与经济法之间的经济性

宪法与经济法之间的共同特征是“经济性”,宪法主要解决的是关于民生发展问题的基础,经济法主要是用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好发展的有效依据,因此,宪法和经济法之间的共同特征就是经济性。宪法和经济法的作用体现了二者的经济性,共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宪法和经济法的主要职能体现为:宪法和经济法都是国家职能的体现,都能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能力,能够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和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对相关的经济实体的职能进行界定,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体现了宪法和经济法的共同特征“经济性”。

国家的宪法需要体现出该国家的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经济制度不同,因此,世界各国对于自身的经济制度都制定了不同的法律。宪法对相关经济管理制度做出了相关规定,具体表现在加强了对公民经济自由权的保护和规定,这也是“经济性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的制定保护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保护了公民的经济合法权益,影响了我国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发展,从而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经济法的目标和要求,实现了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二、经济法对宪法的实施与推动

宪法规定的经济法规实施的重要途径就是经济法,宪法保障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两者的共同特征就是经济型,两者共同作用约束了市场经济,使其能够健康有序的稳定发展。宪法和经济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宪法不仅影响了经济法,同时,宪法也需要经济法的具体实施。市场经济只有在经济法的具体实施下稳定的发展,宪法才能合理的实施。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各个方面,因此,经济法必须以宪法为本,对宪法规定的内容认真执行,宪法有关经济的法律法规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反之,如果经济法没有得到具体的实施,那么宪法的经济性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宪法和经济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有共同的经济性。一方面,宪法影响着经济法的制定和具体实施。宪法对其他法律具有指导意义,促进了其他法律的发展个改进。经济法就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在人民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经济职能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因此,宪法需要加强对经济实体的管理和监督。在不断的改革中,宪法中关于经济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同时经济法的使用范围也随之扩大。因此,只有宪法和经济法共同作用,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宪法和经济法能够有效互动,需要真正了解两者的“经济性”和“一致性”。

三、宪法和经济法的“经济性”和“一致性”

宪法和经济法规定市场主体行为具有一致的要求和目标,这就是宪法和经济法的“一致性”。从经济性上来说,宪法对经济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此,二者的对于经济方面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宪法与经济法共同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规范了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宪法和经济法在对市场进行管理时也应该尊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不能盲目地制定不符合市场的法律法规。通过市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得经济能够朝着更有效的方面发展。宪法对于经济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宪法规定了经济法的各项法律法规,同时经济法的制定不能与宪法冲突,因此,宪法对经济法的指导意义就显而易见了。经济法在制定时要与宪法相互统一,共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体现了宪法的权威性,同时,经济法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促进了宪法的改革和发展,使宪法更贴近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宪法和经济法的一致性就体现出来了,两者共同规范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结语

随着人们对经济和法制文明共识的增加,宪法中涉及经济领域的问题,将通过经济法来具体解决,同时,经济法上的问题在根本上也是宪法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宪法来解决。由于经济法与经济生活和宪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法也是宪法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宪法与经济法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宪法和经济法的不断完善,这对于推进国家的全面法制社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守文.宪法与经济法关系的“经济性”分析[J].法学论坛,2013,28(3):5-11.

[2]何萌.论经济法与宪法的协调发展[J].民营科技,2014(12):299.

第3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的定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继1993年的会计改革之后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新改革,表明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同时我国的财政部相继出台了新的准则以及具体的标准,这样就衍生出了一套完善健全的企业会计准则,同时还在17个具体的会计准则里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项计量属性。第一次把它作为一项计量属性正式的写入会计基本条例中。当新的会计准则颁布出来后,社会各界投入了很大的重视,被各个行业都广泛的采用,并且投入使用之后社会各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随着企业将公允价值运用到会计运作中,它将传统的单一计量模式,改变为多重计量模式以及公允价值模式来将之取代。这是我国市场经济想要良好发展的必然产物,从而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系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善。对我国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起着推动作用,还可以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企业的自身价值得到更好地良性发展。

1998年,我国在非货币易和债务重组的两个具体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但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并没有强制约束力。所以,将公允价值写入具体准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突破。

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公允价值在长久持续、可靠地情况下得到应用,不可以随便的轻易删改。但是还是会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能否真正的做到公允,是社会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极有可能被不法分子随便利用,获得非法利润;企业在出现发展问题时,最多的是利用债务重组来进行利益的调整,但是会被不法分子用来进行证劵投资,成为新的宠儿;新的会计准则颁布以后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公司上市以后管理者是否会弄虚造假,得到非法利益;从事审计的会计人员缺乏职业操守;证劵市场缺少监管。

在这种条件之下,就算是有完善的监控监管制度也还是会被不法分子来利用,找出漏洞来进行违法行为,所以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会计准则,来进行监督管理实施的情况是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

二、公允价值应用的深远意义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并颁布和实施了相应的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这对于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市场经济是一种市场机制,是我国能参与到全球化竞争的基本条件。一直以来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都是世界会计业内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会计是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应当服从和服务于资源的配置与经济的发展。而实际情况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扩大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在客观上就需要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积极运用。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对本国经济能否良好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地位看的都是很重要的,随着我国进入了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国有竞争能力得到了更为显著的提升,但是社会经济的地位却没有被世界发达国家所认同,我国企业频繁遭遇倾销与反倾销的阻碍、刁难,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特别是一些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一直以来都不想承认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实力和国有市场的经济地位。我国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纳入到具体基本准则当中,不但能够反映我国的会计准则实现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同时证明了我国对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充满了自信。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式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我国还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在运用公允价值时的必备条件。公允价值必须有活跃的市场,如果缺乏这种可以被运用的市场,就无法真正的将公允价值的属性体现出来。现在我国在新会计的准则中开始广泛运用这一公允价值,其事实上也是在向世人特别是世界的经济巨头们宣告:我国会计有关规定与国际惯例接轨已成为大势所趋,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经济体系,特别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会计准则来将公允价值加以运用,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样的会计体系,完全具备了国有市场经济在世界经济地位的重要条件。想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和提升,就一定要学习国外先进的会计体系,通过借鉴别国经验,并加以创新,研究出新的成果,这将会对我国现有的公允价值如何更好地运用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公允价值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完善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以及独立会计审计准则、加强财务报告的改进、降低会计信息的失真,都会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下去。现行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中绝大部分的都应用了公允价值,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一致,不仅促进现有企业的会计发展、完善现有的企业会计体系,还对将来探索新的会计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公允价值现有的一系列新领域的会计计量问题研究,公允价值有助于维护入世后我国的经济利益,促进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广泛的运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也证明了国际上对公允价值运用的一种认可,而且越是接近新准则,应用的比例越大。

三、结束语

公允价值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是国际会计的基本准则。公允价值在未来的会计计量中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向,历史成本计量已不再是会计实务中的唯一计量属性,但历史成本在公允价值的利用方面,是否会造成企业发展方面的不良影响,还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应用来检验,所以要时刻的关注公允价值引发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第4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体制尚未完全确立和不尽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经济犯罪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1、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经济犯罪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让利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特征:(1)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2)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3)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4)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二、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特征:(1)是权利经济。(2)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3)是契约经济。(4)是竞争经济。(5)是法制经济。三、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1、侵犯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2、扰乱市场竞争的有序、正常运行。3、妨碍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4、破坏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四、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途径。1、严格执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根本保证。2、完善刑事立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基本前提。3、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养活经济犯罪,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经济犯罪、市场经济、法制、刑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健全,使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但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也由于商品经济本身的各种负面效应,经济领域的犯罪现象也不断出现,这极大的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很多经济犯罪,严重的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经济犯罪也因此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确立或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思考探索经济犯罪,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法学本科生,对于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刑法的有关规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和特点 

绝大多数的犯罪行为,归根到底都与经济有关,但是人们通常并不把这些犯罪都称之为经济犯罪。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把某些与经济活动有关联和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行为称之为经济犯罪。从严格意义上讲,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是在犯罪这一整体范畴中从经济这一角度或者层面对犯罪中部分范围的界定。而犯罪一般被认为是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反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经济犯罪中的“经济”一词本身是一个多义词,在这里应该理解为,经济活动或者财产。因此经济犯罪就应该定义为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被刑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可见看出经济犯罪的这一定义,3、具有以下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行为。只有这样的行为才可能是经济犯罪,没有这一特征的犯罪,只能是其它犯罪;二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经济犯罪直接危害着社会经济秩序和其它秩序,并且这种危害性达到了一定程度,否则不是经济犯罪;三是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这是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所决定了的,刑法没有规定为犯罪的不为犯罪,只有被规定为犯罪的才可能是经济犯罪;四是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犯罪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当然要受到刑罚的处罚。这四层涵义密切相联,共成一体,构成经济犯罪的一般特征。经济犯罪与其它犯罪的最大的区别是经济犯罪的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这一区别也是经济犯罪的独有特征。另外,我们从经济犯罪的这一特征入手,可以将经济犯罪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犯罪,它直接破坏着经济秩序,可称之为经济活动犯罪;另一类是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它破坏着经济秩序,同时也破坏着其它秩序,比如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侵犯财产罪、贪污贿赂罪,可称之为财产犯罪。

经济犯罪严重的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犯罪浮动呈现上升趋势,有其以下特点:1、经济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犯罪金额越来越大。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案要案不断出现,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以上,甚至数百、上千万元的大案时有发生。2、职务经济犯罪以及非职务人员与经济领域工作人员相勾结的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分子利用从事政府的公务或在经济领域工作的职务之便实施经济犯罪,其犯罪手段具有相当隐藏性,社会危害也较其他犯罪更为严重。3、单位犯罪已成为当前经济犯罪的显著特征。这类犯罪后果严重,查处十分困难,经济犯法案范围的加大,犯罪主体身份的复杂化,犯罪手段的智能化、隐藏性等特点,导致了司法机关对经济犯罪的查处阻碍重重,十分艰难。

、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 

第5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个体价值;人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生存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或人文关怀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存在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开发,而忽视其个体价值开发的偏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它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倾向,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具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个体价值,只有促进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个人需要的满足、个人才智的展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就生力军。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体制为实践基础上价值理念的人本回归

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或状态。历史赋予市场经济的意义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培育个性的独立人格、主体精神与自主能力,为更高的历史阶段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从人学角度看,市场经济的重大历史成就就在于促进独立个人的形成,它能全方位培植人的独立人格、主体地位,提高人的自主活动能力。从哲学的角度看,市场经济最大、最直接的作用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的主体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主体性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前提和广阔的空间,又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迫切的要求个人主体性的高度发展。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市场经济的平等性,要求人们破除一切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增强平等意识。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除了计划经济中人为的分割和封锁,使市场走向开放。全面开放的市场强化着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部门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市场经济的这种开放性,要求人们打破自然经济下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即增强开放意识,积极参与竞争,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除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变相的人身依附关系,使每个商品生产者、经营者都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市场经济的这种自主性,要求人们摈弃一切依附关系和依附观念,增强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现代经济的运行模式,是凭借竞争来完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公平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竞争性也强烈要求人们破除一切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和习惯,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对自身素质的理性认识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我们必须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2塑造健全人格,构建精神家园

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人们以往恪守坚信的价值观、理想、信仰等受到严峻的考验和冲突,一些人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惘、信仰危机的现象;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社会竞争的加剧,贫富差距的拉大,制度建设滞后引发的社会震荡,使得许多人失去了心灵的宁静,产生了诸如焦虑、紧张、浮躁、孤独、愤怒、无奈、受挫、相对剥夺感等负性情绪和心理失衡问题,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而在精神生活领域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的滋长。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证明,物质生活的增长和丰富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并给予深刻的影响。但是,物质生活的丰裕并不等于精神生活的进步,更不能自然而然的带来精神生活的充实。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物质财富,而贫乏精神财富,一个是有重大缺陷的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一个没有精神支柱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也是无法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蕴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承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最终价值所在,总而言之,对人的精神需求予以终极关怀和积极引导,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的精神走向,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精神支柱,激励着精神作为动力因素的发生程度,为个体实现价值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创新教育理念,促进全面发展

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社会的发展最重要体现并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自由程度。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信息的不断膨胀,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也不断增加,要解决这些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创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之一就是努力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培养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而创造意识来自于个体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要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个体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创新精神。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给人提供了发展的自由,民主的条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人的依赖性与模式化,增强了人的主体性与竞争性。我们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突出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开发,积极培育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健全人格,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第6篇

我国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和走向现代化的时代。现代化过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又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其中,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文化现代化是最重要和最深层的因素,而经济现代化必须有相应的文化现代化作为动力和支持。

 

1. 经济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

 

关于经济现代化的含义,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认为,“经济现代化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它包括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知识化,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包括经济福利的大幅改善以及国内经济公平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明显变化,包括世界经济前沿和国际经济差距的变化等”。

 

1.1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所谓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制度、观念方面的文明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制度形态与观念形态两方面),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一般来讲,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文化已经不仅仅是历史发展的足迹和成果,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并渗透在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对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意义。一个地区从经济发展战略的确定、方针政策的制定、体制机制的创新,到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经济行为,均会受到一定的文化影响。文化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支持作用,当然这种支持作用主要是通过文化对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影响来实现的。文化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为一种“文化力”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由收集整理

 

1.2文化现代化对经济现代化的意义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以工业化为动力,促进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并引起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相应变化。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的:“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进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活动的所有领域的变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是适应世界环境变化,追赶先进国家的发展过程。从根本上来讲,现代化运动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文化变迁运动,是一场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改革、整合从而创造新文化的运动。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其经济实质,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在这里,“经济现代化”可以定义为特定历史阶段中的经济发展,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大转变过程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中的经济发展。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经济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现代化,在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度里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文化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灵魂。文化现代化具有塑造现代人的特殊功能,可以加速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化过程,给经济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 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需求

 

文化具有传承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相对封闭和保守的文化,这种文化在具备中庸和稳定性的同时,也缺乏活力与进取精神,抑制民族的发展和创造力。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不断交流与冲突,在某些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较强的力量;但与以民主、科学和制度建设为核心内容的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的封闭性、落后性和保守性的缺陷便凸显了出来,近代以来也曾经严重阻碍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我国是一个文化相对多元的国家,各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些地区文化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了不同的意义,而且创造了很多新的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如温州文化、浦东文化、珠三角文化等。总体来讲,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因素,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对今天的经济建设是有利的,如诚、信、义等;但是,有很多文化特点,如:重自守轻开放,重稳妥轻创新,重自我轻合作,重公平轻效率,重道德轻法律,重权利轻规则,重眼前轻长远,等等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经济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3. 文化现代化的任务:建立市场经济文化

 

3.1经济现代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世界多数国家,包括我们国家所实行的经济体制,都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现代化经济的形式,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主要依靠市场来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有的经济要素都进入市场,通过市场竞争、市场整合、市场分配,实现资源配置的最高效率。这是关于市场经济的基本认识。但是,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更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因为,不仅是市场范围空前扩大,而且市场交易的内涵和市场机制的原理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这一切又都是以政治、法律、经济体制和制度的相应变革为前提的。市场经济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经济活动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制度、体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交往和精神生活的变化,是整个社会的文化变革。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说到底就是市场经济文化的建立。

 

3.2市场经济文化的内容

转贴于

建立什么样的文化,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文化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从根本上讲,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主流文化的性质和样式,取决于这个地区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市场经济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方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主要特点是:创新与效率、竞争与合作、开放与信用、规则与法制等。经济发展与实现现代化,首先必须建立市场经济文化。本文由收集整理

其一,竞争文化与效率文化。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同时这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也必然充满竞争,竞争可以刺激经济社会发展。具备竞争意识、竞争思维、竞争能力,学会竞争,是市场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文化要求。建立竞争机制,激发竞争,各种资源通过竞争机制的作用,在各地区、部门、行业、企业间实现科学配置,杜绝政府对地方经济的保护,鼓励地方经济参与竞争,在更大范围内的竞争,是使地区经济获得生命力的保证。当然,要避免盲目竞争和恶性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通过市场得到合理配置,微观经济活动充满效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效率优先是一个基本原则。当然,在经济发展中,不仅要重视微观经济效率的激发,还要通过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加强地区经济合作和协调,保证整个地区的宏观效率。

其二,人本文化与知识文化。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文明的市场经济,它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传统的以物为本、以权为本,发展到以人为本。所以,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发挥人的积极性,是现代市场经济对社会的文化要求。由此,市场经济要求公平、公开、公正,要求消除权力本位和官本位现象,崇尚科学、尊重知识,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尊重社会成员的民主权利。市场经济同时是公平竞争型经济、质量效益型经济、法治规则型经济。在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也同时必然是宏观调控型经济、合同信用型经济。在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某些国家,由现代市场经济派生出诸如质量观念、法制观念、科学观念、人才观念等普遍的社会意识,这就说明市场经济本身蕴含着众多的文明因素。

第7篇

(1.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吉林132013;

2.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永吉132200)

[摘要]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高校体育一直运作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之下,主要从生理与教育等功能进行认识与评价,而经济角度的认识却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市场也必须依托于物质经济来完成资源方面的拓展。本文从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意义、组成、策划、管理四个方面,对高校体育经济市场与管理机制进行探索。

关键词 ]高校;体育经济;管理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18

1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意义

高校是体育经济市场建立的制定领域,其所提供的也并不完全符合传统“商品”的基本意义,也正因如此,高校体育经济活动最主要的特征便是国家计划投入。所以,传统意义上经济活动的三个主要形式并不完全适用于高校体育经济中,其主要目的与主要功能也无法完全依照市场经济进行界定。

1.1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

传统意义上进行市场经济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当前我国教育尚没有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这种条件下,高校体育资源的配置仍然有赖于计划经济,并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改变。所以,在短时间内想要发展高校体育经济市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计划经济的体制的制约。但从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现状、体育教育目的、体育市场发展以及体育经济前途来看,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

1.2经济活动的主要功能

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其一,“自我造血”,沿袭计划经济的惯性,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经费预算基本都能够保持在计划以内,虽然这种现象表面上看起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实际上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比如,沿袭计划的套路抑制了高校体育发挥创造性;随着高校体育教育内涵的不断扩充,体育经济的负担也日益加重,高校体育已经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发展需求等。在很多高校中,体育教育经费负担重、压力大的现象比比皆是。其二,体育服务由于体育经济活动的环境是高校,加之体育的“商品”特殊性,高校体育经济活动还需要在劳务需求方面满足高校师生。

2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组成

明确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组成,是对高校体育市场与管理机制进行研究的基础,由于高校体育具有特殊性,所以,其发展过程必须要依照现代体育发展与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相关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育的最终价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高校体育人口的日渐密集,在物质方面已经为高校体育经济市场提供了应有支撑,只是在运作方面还存在不足,这就涉及了高校体育市场的培育。

2.1消费市场

体育消费主要指的是参加体育活动时付出的成本。如果将体育也看成商品,则体育消费需要提供用品、设施、技术指导、活动机会、观赏机会、相关信息等服务,这也能够看出在高校体育经济市场中,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商机。

2.2竞技市场

在任何一所高校中,都存在大量的体育竞技活动,但进行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都不是为了市场机制的形成与运作,绝大多数是高校体育竞技活动只单纯地服务于社会效益,而没有为经济效益服务。高校体育经济市场完全可以以学生为基础,辅以高校教职员工,开展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体育竞技活动,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还能以“冠名权”等方式将外来资金吸引进来。

2.3人才市场

高校中的体育人才相当集中,在完成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以外,还可以对高校师生进行有偿的体育指导与组织工作,如竞赛或健身。另外,还可以从当地经济状况出发,对社区体育进行有偿或无偿的指导工作。

3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策划

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策划的主要程序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市场环境的分析也就是对高校中与体育相关的劳务产品和流通场所等因素进行分析,对经济活动进行过程中的可行内容与主要目标进行明确,从而方便决策层将相关决策控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

第二,对经济目标进行明确。经济效益的提升是进行高校体育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目标,在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以后,便需要分析与评估其经济目标、效益以及手段,从而使得出来的经济数据更加准确,便于更好地指导经济活动。

第三,制订活动方案。在进行完以上内容之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体育项目作为活动的基本内容,并针对每一项内容完成综合策划,进而制订出最有针对性的操作方案。

4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管理

4.1服务层面上的管理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明确服务观念;其二,有针对性地安排服务内容;其三,完善网点的服务管理等。

4.2资金层面上的管理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强化财务管理,指的是刨除计划资金以外的,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的相关资金管理,需要构建有针对性的资金管理体系,以保证其高效运作;其二,提升经济活力,高校中不是经济专业的相关体育人,也需要明确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并学会运作资金的相关技巧,以保证高效体育市场可以健康运作。

4.3竞赛层面上的管理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竞赛的预算编报,主要目的是明确竞赛经费,也为费用的申请与开支的执行提供重要依据;其二,竞赛的财务审核,需要专业的财务人员,根据竞赛的预算编报进行严格审核;其三,竞赛的执行监管,这个环节需要体育、财务、项目三个部门的负责人共同完成,在管理过程中,切记要依照人性化的管理艺术进行管理,不能太过僵硬,以免影响竞赛的顺利进行。

4.4场馆层面上的管理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操作场馆市场经济要建立在对教学任务不产生影响的基础之上;其二,尽可能降低对学生的收费力度,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有偿服务;其三,对场馆的成本进行严格计算,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场馆管理。

5结论

本文从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意义、组成、策划、管理四个方面,对高校体育经济市场与管理机制进行探索,在面临问题的过程中,高校能够根据自身情况,以高校的特殊性为依托,充分利用管理手段,以求达到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双赢,从而更好地发展高校体育事业。

参考文献:

第8篇

凯恩斯试图通过人为地刺激避免萧条,凯恩斯主意的反对者,则强调顺其自然,让市场经济机制发挥作用。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危机。

迄今以来的人类历史就是一波接一波、一个周期接一个周期地向前发展,没有周期的发展是不可理喻的。在马克思的经济学里,经济周期通常表现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是周而复始的,所不同的是有时候周期长一点,有时候周期短一点,有时候这个阶段长一点,另外的阶段短一点。当然,人们都希望高涨阶段越长越好,最好永远是高涨阶段。然而正如一年四季不可能永远都是夏天一样,经济发展也不可能永远都是。

我们经常讲市场经济的机制,事实上,危机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机制。在市场经济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那些引领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领域,通常会吸引大量的投资。人们高歌猛进,其中就会不乏泡沫,危机就是为快速前进的经济列车踩刹车,就是要把快速发展时期积累的问题集中地、一次性地加以解决,就是要强制性地挤出泡沫,强制性地淘汰落后,调整和提升结构,刺激创新。马克思曾经指出,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走出危机的契机,讲的正是这个意思。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的强制性淘汰,或许就不会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国家所以能够不断创新,大概就在于危机的强制性。

有时人们把危机当作不好的事情,马克思曾经以社会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取消市场经济的设想消除经济危机。然而,实践中由于计划者的知识和信息有限,加之特别强烈的主观价值取向,结果人为地制造了更大的危机。人们所以最终通过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实践的比较选择了市场经济,就是因为相比较而言,市场经济的社会组织成本更小。

凯恩斯的整个设想就是要通过政府扩大支出,注入货币刺激复苏。然而经济危机所以爆发,这其中通常有结构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大量货币的注入只能“平面”地恢复,只能在更大规模上复制原来的产业结构,甚至使结构问题、产能过剩问题更严重了。应当认识到淘汰的积极作用,没有淘汰就没有调整和重组。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主张是一种淡化淘汰的平面复苏,取消淘汰的更大规模的复苏只能是滞胀。这样的复苏是靠外力打“强心剂”恢复起来的,一旦停止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强心剂”,经济就会二次跌入低谷。

危机的意义如此,接受了市场经济就得接受市场经济的机制,危机就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机制。凯恩斯主义的问题在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对此点认识不够。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就应当以平常心对待危机,千万不能反映过度。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其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以及经济理论的演绎,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过度的反应可能会人为地制造短暂的复苏和繁荣,但接下来的必定是滞胀。有学者曾经作过如此的评论:自从凯恩斯主义诞生以后,西方民主政府再也不用担心由于经济萧条导致本届政府的下台了,他们完全可以花钱制造一场繁荣,然而紧接着而来的便是滞胀。面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危机,我们多少有点反应过度。我们应当做的是健全和修补市场,尊重市场,而不是频繁地宏观调控。这就是西方宏观调控理论遗产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马静 美编/石玉

第9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伦理困境;道德化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整个社会生活大厦都是奠基于经济之上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在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市场经济的出现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它同时也造成了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巨大冲击,引起了社会伦理生活的嬗变。“经济人”与“道德人”的争辩因此成为了当下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困境。

一、市场经济中的伦理二难性透视

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市场机制的局限与人们正常伦理生活的冲突,以及市场转型过程导致的价值选择的迷茫,都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双向冲击。我们不能简单的用“道德滑坡”或“道德爬坡”来界定。

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具有推动作用。物质生活条件是道德生活的基础,诚如管仲所言:“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极大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从而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市场经济确认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打破了禁欲主义伦理观,否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倡导的道德乌托邦,承认个人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为道德的进步提供了一个新的生长点。市场经济的道德进步性还表现在它催发了主体道德意识的觉醒,带来了道德观念的全面更新,使主体的道德良知逐步复苏。随着实践的需要,市场经济主体能在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之间作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选择,能将传统道德的神圣化、空泛化换之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自律、勤奋竞争、公开公正等新的伦理精神,从而使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呼之欲出。然而,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至善和万能的,因为市场是没有“大脑”和“心脏”的,它本身也具有先天的局限性。

市场经济的伦理局限性。从哲学的角度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市场经济作为目前公认的最佳经济体制自然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其伦理局限主要体现在它在自发发展中无可避免的功利性、盲目性和自发性。第一,市场经济容易滋生功利主义。这种功力主义的价值观一旦缺乏外在的法律、规章和制度的制约,又缺少高尚的道德原则从内心深处加以范导,就极易诱使一部分人为攫取暴利而采取与良心、义务、责任相悖逆的反伦理的方式从事经济活动,从而走向放纵自我的极端利己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第二,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容易导致经济主体为了一己私利,以致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不道德现象横行。第三,市场经济的自发性致使其只能按照自身的内在逻辑自发运行,而不能自觉地提炼和选择能为经济秩序和人性的完善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充实提供具有超越意义的伦理道德规范。最后,市场观念的世俗化容易招致人文精神反叛、道德理想缺失、终极关怀鲜有问津。致使文化商业化、娱乐化甚至庸俗化,最终导致人类精神迷惘、心灵困惑。

二、对市场经济道德化的构想——用智信仁礼等伦理精神指导市场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越发达,经济人之间的联系度和交往度就越频密。而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又是合作经济,经济人要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仅要善于处理利益集团内外的密切关系,更要妥善处理好“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微妙关系。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广泛的合作体系,并且在互利的原则下从事经济运作,使市场经济日益趋向道德化。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说:尽管由新教伦理创造的资本主义精神和道德力量哺育了近代“经济人”,然而,“经济人”的成长需要道德的支持,他强调经济利益的求取应符合“天理”。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是在自爱的利己心与同情的利他心的平衡中产生的,也即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正”。因此,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来指导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用“智、信、仁、礼”来严格规范市场行为,是市场经济运转的内在价值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围绕道德轨道运行的保障。

市场经济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这四环节与我们的伦理德性是紧紧相依的。首先.生产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在市场经济生产中要严格遵守“智”的规范。其次,财富交换符合信。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信誉是物质交换中的保障性因素。朱熹的经济伦理思想称:“信便是有仁、义、礼、智,不是假,谓之信。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 。再次,财富分配符合仁。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原则遵循按劳分配,但并不反对以 “仁”的方式去达成。以仁爱之式“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最后,财富消费应当符合礼。对个体消费来说,朱熹主张“学圣贤安贫乐道”,厉行节约,崇尚个人消费脱离世俗物质享受的层次,追求一种精神享受的至高境界,这是合乎“礼”的最高消费境界表现,与两型社会建设中的资源节约型恰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将伦理精神渗透到市场经济的现实意义

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之所以存在双重作用关系,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与人类进步的历史尺度是正相关关系,而历史的必然性从根本上决定着道德的合理性,所以市场经济一方面能推动伦理道德的进步。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以功利为原则,有悖于利他的社会伦理的主导取向,因此市场经济机制会诱导出不道德现象。但是,市场经济的正负作用都不是自然直接发生地,而是通过道德主体的行为选择而发生作用。亦即,市场经济本身无所谓善恶,就像武器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一样,既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以用来残杀无辜。所以,加强对市场经济主体诚信、礼智等道德德性的培育,树立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信念,追求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使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是市场经济稳步前行的重要保证。

“诚信”作为一种“天道”,是经济活动中不可违背的信念,是经济活动的“基石”,是经济利益不断增长的人文资本。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信任》一书中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是信誉的世纪,哪个国家的信誉度高,哪个国家就会赢得更广阔的市场”。他使我们认识到利益的获取不仅仅关涉手段运用,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经济活动主体的人文本性,尤其是“诚信”德性的具备。所以建构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诚信体系,将“诚信”作为经济活动实体的内生要素和力量,并运用它来规范经济活动秩序,是繁荣和发展市场经济不可绕道的选择。

“节约”曾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四主德”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消费道德,在防治挥霍、奢侈、腐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一个财富还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奢侈消费是极大的不“善”,而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引导是目前的实然状态,因此朱熹提倡适“中”不违“礼”的经济消费观,认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我们要力行勤俭节约与合理消费相统一。在“节俭”基础上更多的追求健康型的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这不仅是公民文明程度提高的体现,更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吴忠.市场经济与现代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第10篇

市场经济是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模式。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产权经济。市场的目的在于交换,而交换的前提就需要明确产权,即需要明确交换对象的所有权人,而所有权则是产权的重要内涵之一。著名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把产权看作是人们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使用资源的权利或规则。他说,产权体系是“授予特定个人某种权威的方法,利用这种权威,可从不被禁止的使用方式中,选择任意一种对特定物品的使用方式”[10]。即,产权是个人对资产的利用选择。黄少安先生则明确指出:“所谓产权,简言之,就是对财产的权利,亦即对财产的广义的所有权———包括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它是人们(主体)围绕或通过财产(客体)形成的经济权利关系,其直观形式是人对物的关系,实质是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11]市场经济必然走向知识经济。知识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一直存在,但是,知识要素在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而形成知识经济模式则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情,而这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市场经济强调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在各种交换中选择最具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显然会造成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而以技术为核心的知识产品是市场主体最有力的竞争工具。所以,市场竞争必然会刺激知识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中分工日益细化,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日益分离并逐渐形成脑力劳动者阶层,从而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知识产品也成为市场交换客体的重要形态。市场经济还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要保持自由交换在一种稳定的、可预期的模式中进行就需要一定的法律规制。即依据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建立健全经济法律法规体系,要求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规范市场主体权利与义务;靠法律明确对知识资源、有形资源和自然资源产权的界定,确保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12]。可见,市场经济与知识产权制度存在天然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市场经济是知识产权制度产生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催生了知识产权制度;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市场经济中知识产品交换秩序的维护和保障。但即便如此,二者是否具有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具有耦合性,还是需要作更深入的分析。

二、市场经济与知识产权耦合性的表现

(一)创新与激励的耦合

市场经济中,交换主体靠争取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额获取利润,因而降低成本、革新技术、追求新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市场经济主体普遍追求的目标[13]。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竞争型经济,而创新则是市场主体提升其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创新的过程也是主体运用其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智力成果是创新活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最初,智力成果附着于有形产品上,主要以有形产品的附加价值形式体现出来。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水平的提高,智力成果逐渐取得了独立形态并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知识产品。与有体物相比,知识产品具有无形性、可共享性、易复制性等特征,因而被视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既然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就存在被搭便车的可能性。事实上,知识产品的易复制性使其再生产的成本花费非常少,在网络环境下,复制知识产品的成本甚至可以是零。而知识产品的原创投入成本非常高,具有创新性的知识产品需要其创造人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而这一般都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具有创新性的知识产品无疑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或潜在的市场价值,但由于其重制成本非常低,所以一旦被他人非法获得,会使权利人不仅无法享有应得的巨额利润,甚至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这势必会极大地打击市场主体的创新热情。所以,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市场主体创新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激励市场主体不断地进行创新。

(二)资源配置与利益平衡的耦合

由于人的智力活动本身很难共享,所以知识产品在本质上可被视为是个体脑力劳动的产物,但知识产品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而很难被界定为纯粹的私人产品。因为,任何知识产品的形成都离不开对他人知识成果的学习,即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将某一知识产品视为某个人纯粹的私人产品而赋予其绝对的所有权,缺乏正当性基础。为了实现个体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之间的平衡,使知识产品的公共属性和私有属性能够同时得到实现,知识产权法律在制度上设计了一种独特的机制。其内容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律首先界定知识产品的私有权属性,在财产权归属意义上承认知识产品是一种个人财产;其次,知识产权法律规定了公开制度,要求知识产品拥有者必须公开其产品的信息内容和技术方案,将这种产品的私有性进行公共化,使社会和他人能够利用新的技术成果;第三,对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利期限、范围和使用等进行合理的限制,超出法定期限,该产品就进入公共领域,同时规定了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使用制度。

(三)知识流动与产权保护的耦合

在市场经济中,知识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其静态价值而是体现在其流动过程中,即对知识产品的使用中,因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不仅仅强调对知识所有人的保护,更强调建立一种促进知识使用与流通的机制。这与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障功能无疑是耦合的。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其保障功能可以使权利人乐于公开其知识成果而不担心被人模仿,另一方面,通过合理使用、有偿转让等制度规定,使得知识成果在一定范围内为更多的社会主体使用。这在客观上会增强知识交易双方的预期,从整体上降低了全社会知识交易的成本,进而促进知识产品在更广阔的范围中流动。

三、市场经济与知识产权制度“耦合性”的意义

揭示市场经济与知识产权制度的“耦合性”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体现在对二者“耦合性”关系的具体描述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耦合性”关系的认识来探求如何实现二者功能互动中的良性发展。

(一)市场经济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

马克思说“法律没有自己的历史”,这是对法律运行规律极其深邃的洞见[15]。任何法律制度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要服务于一定的目的,或者说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正如波斯纳所言,“法律是功能性的”[16]。知识产权制度也不是凭空出现的。有人类就会有知识产品,但为什么直到近三、四百年方始有知识产权制度?其中固然与很多因素有关,但市场经济的兴起无疑是重要的经济原因。但仅仅说明这点并无十分新意。本文想表达的是,知识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密切性不仅体现在知识产权制度的兴起与市场经济的形成有关,而且体现在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亦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如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鼓励创新,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倾向于保护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将知识产品更多地视为一种个体智力产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利益观逐渐受到重视,于是强调公共利益就成为知识产权制度设计的一种新的趋向。市场经济对知识产权的基础性作用不仅体现在历史发展的纵向上,还体现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上。如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更强调将知识产权视为个体私权并试图勾画出国际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呼吁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强调知识产权的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所以,知识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耦合性”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二)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保障

第11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市场经济;协调性;研究分析

引言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还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好的保障。然而,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房地产行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就对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为此我们就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从而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稳定性,促进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下面我们就对房地产发展的相关内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

1.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

在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工程中,房地产经济已经成为了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内经济收入增加,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使得人们的住宅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第二,房地产行业的出现,也有效的解决了人们的就业问题,使得社会就业压力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第三,虽然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处于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其中许多地方都还存在着问题,但是我国相关部门也颁布并实施了相关的规范制度,来现阶段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化、标准准化管理,进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2.当前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阶段我国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共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房地产经济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使得整个市场经济的协调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价格和价值背离引发市场波动

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保障其社会经济的稳定性,就将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理念应用到其中。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建设现状也逐渐的背离了循环规则的相关理念,这就使得市场经济的健康性和持续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进而引起了市场波动。

2.2泡沫经济引起市场波动

从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看,泡沫经济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经济,这就使得人们在房地产行业发展和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风险,这不仅损害了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还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这就导致房地产行业在经济建设中,无法对整个市场经济秩序进行维护。

2.3没有贯彻实施节能环保的战略

低碳经济和房地产经济建设的关联比较紧密。在土地资源被大量占用的情况下,房地产如果不能回报以低碳住宅和环保住宅,不仅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而且很明显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调,而我国目前房地产开发的状况就是低碳环保住宅开发数量仍然不多,所占比例也不高,所以要想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贯彻实施节能环保的方针。

3.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既然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那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退,促进两者有机融合的实现,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保证房地产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从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助力。

3.1合理规制房地产商品的价格

合理的价格规制并非一定要降下住宅价格,而是要使房地产的价格与其价值实现更好地结合,以避免出现价格与价值之间背离过高的情况。在我国,房地产的价格过高正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很多房地产产业在金融危机时期都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价格过高对企业的影响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部门,必须评估房地产在各个时期的经济行为,从而完成对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程度的判断。作为房地产经济领域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价格对行业内的其他因素有着无法割裂的影响,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稳定的过程中,价格规划的运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要想让房地产商品的价格实现合理的回归,并使行业和市场秩序得以维护,政府的价格评估与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3.2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监管

在实现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下,政府应该严格的监管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秩序,全面深入的监督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进程、偿还能力以及贷款规模等,对在房地产领域中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加以控制,并对银行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最终实现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一些朝阳产业[4]。针对上述的目标,政府应该大规模的改革创新与银行有关的各项业务,不仅要把银行传统的存贷模式打破,还要吸引优质资产,减少房地产经济中高风险业务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而服务,对现有业务进行整合,促进优质业务的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最终使房地产市场实现金融风险的有效降低。

3.3促进房地产经济转型

政府在政策上必须要支持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目标向市场经济靠拢 ,以市场经济低碳环保的目标作为其导向。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对政策引导的杠杆作用的发挥具有足够的重视,这种杠杆具有两方面的特性:①对投资建设低碳环保住宅的开放商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使房地产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参与其中,使得开发新型低碳环保住宅的力度大大增加。②对购买低碳环保住宅的人也实行贷款利率的优惠,使得新购房群体对低碳住宅房的关注度提高,增强他们购买的决心。以长远规划作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理念,房地产经济在政府政策的激励下必然可以实现经济转型。

4.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成的系统体系,这就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从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为此保障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要对这些问题分析,进而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从而保障房地产和市场经济的协调性。(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房产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企业

一、引言

我国在进行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创新时,要紧跟当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相关时代背景。对于宏观经济进行全方面的管理和调控。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指明了企业市场进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企业在进行市场经济的改革中,要以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管理作为依据。以市场的需要作为发展的动力,提升企业发展的持久性和高效性。

二、宏观经济管理阐述

对于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经济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宏观经济管理强调政府和相关部门利用各种宏观调控的方法和手段,对于市场经济进行全方位的把控,以达到对于市场经济出现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各个方面的弥补和调整。在进行市场经济的发展时,进行经济调控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因素,促进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经济管理通常被划分出宏观、微观、中观等三个层次。而宏观层次上的经济管控主要强调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经济、政治、法律等政策对于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期达到某种目的。这样能够通过管理人员制定出相关的计划和规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通过上述的描述,经济管理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各种活动从而获得利益的行为。目前,市场经济逐渐向深入化发展,国家对于市场经济不光进行调控和改进,其运作模式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还在采用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方式进行国家经济的管理。政府在进行相关工作时,对于企业的销售和生产通常进行硬性指标的管理,这对于经济的整体管理有很多不利的影响。随着市场的竞争急剧激烈化,企业若想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屹立不倒,就应该积极地对于自身进行发展和壮大,切实加强经济效益的提高。从宏观角度充分对于自身的发展进行经济上的管控,从而使企业自身的发展得到良好的促进,因此,应立足于现代宏观经济调控理念之下,对于市场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踪,在企业内部做出相对应的调整措施,这样才能够推动市场经济得到良性的发展,国家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并且平稳地继续运行下去。

三、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分析

1.完善市场经济

对于市场的调控出现异常情况对于市场的发展十分不利,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市场中的产品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需求从市场上的产品中得不到满足,这就会出现市场经济在分配的过程中出现异常,还有可能出现垄断的情况。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市场的自行调节和取消将会无法正常进行,社会经济无法进行平均分配,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经济问题无法得到协调和解决。如果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对于企业的生产力一味地进行盲目的追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在管理思想中出现问题,例如,企业很有可能会出现思想膨胀的问题。这种情况就急需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进行及时的调整,对于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良好的控制。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模式还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之中,这也从侧面上反映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健全,在进行市场经济的管理中,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相关的问题。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这不管是对于国家的影响,还是企业的影响,都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完善是极为必要的,这对于整个市场和企业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2.进行宏观调控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建设的阶段,对于市场的运行和政府的体制还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健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造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市场在进行调节时,对于进行经济把控的相关调节手段还不够健全,对于市场秩序的恢复极为不利。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宏观调控对于经济把控难以应用进来,同时,在经济把控中的作用也不甚明显。通过对于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系统的分析,就目前而言,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所以政府应对宏观调控的手段加以重视,通过运用有效的宏观调控来弥补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对于公有制经济体制进行切实的加强,通过公有制的经济体制对于市场的自我调控功能进行良好的改善。同时,政府应对宏观调控制度进行切实的加强和完善,从根本上促进国家和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四、宏观市场经济的目标

1.经济性和综合性

对于开展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要达到某种目的,进行宏观经济的管理也同样是这样。而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目标之一的经济性目标就是对于某种经济性质的达到。比如,平衡供给与需求的目的,推动国家经济能够得以稳步、良好地发展。而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综合性目标就是通过进行宏观经济的调节和管理,对于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2.最终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但是其根本目的都是希望达到国家经济平衡、稳步的发展。宏观经济的中介目标就是具有中介性质的目标,强调工作人员设立的带有这种性质的目标以便对于某种目标进行实现的目的。对于中介目标应强调相关部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对于中介目标能够有着清晰的认知,才能从根本上对于最终目标进行实现。

3.总体目标

在进行总体目标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总体目标与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存在着一些相似性。但是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通常要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设立出一个经济方面的总体目标,同时再对于多个具体目标进行设立,这样可以分阶段、有步骤地对于工作进行开展,使经济的管理得到阶段性的良好成果。对于相关手段与政策的出台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和实施。具体目标能够使整体目标在进行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使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工作时更具有方向性。

五、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的体现

1.从市场背景趋势进行分析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对于社会化的生产支持是离不开的,通过市场经济的不断进行调节和社会的分工进行中,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向共同竞争以及相互依存的良性竞争中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而言,能够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行发展,将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积极意义。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使其在进行一些解决措施的设立时能够得到充分的探讨。对于按劳分配制要进行严格的贯彻实施,使市场的竞争更具有积极性和有序性。为了能够使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长足地发展,就不能仅仅对于市场经济和价值的规律方面入手进行控制和约束,这样是完全不够的。很多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只以自己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管理中存在很多漏洞,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会造成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出现,还会出现企业违规操作的情况,这会导致企业生产出的产品的合格率相对较低,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导致质量与国家规定要求的标准不相符合。这就强调政府要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有效地调控国民经济的命脉,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更为协调。在这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对于资本的管理不应只着眼于单个行业,要加强由单个企业之间所建立出的联系,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应充分从大局出发,以免造成调控时出现进行混乱的情况。

2.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进行分析

经济体制的建设对于整个市场建设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也在逐步发生改变,很多经济进行市场经济方向的变革。比如。国有企业采用职权分化的手段进行市场的竞争,这种手段能够促进经营活动和市场进行有效的对接,使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市场的管理方式更为贴近。从政府方面进行考虑,对于国计民生的相关经济行业和经济体制进行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这对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是,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特殊性,在进行资源配置时,要选择相对合适的方案。这就需要对于市场经济的供应和分配进行有效的决定。市场经济也就从中体现出来。当市场竞争处于良性状态的不断发展之中,市场经济就能在这种情况之下得到极为良好的发展,并且在管理中不断进行调整并且进行不断的完善。如果政府赋予市场竞争情况缺乏切实的管控,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市场竞争呈现恶性循环发展。这时再进行市场方面的调节,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强调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对于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缺陷一定要得到及时的认知,并且能够对于干预措施的提出较为及时,这样才能确保市场的平稳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3.从对市场缺陷的完善进行分析

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中,政府进行职能上的控制是十分常见的。但是政府对于市场经济进行控制,应强调其不能够对于市场的状况直接进行干预,对于经济发展的调控要采用相应的政策进行,对于调控方案的出台一定要极为慎重,一旦调控方案不够完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经济出现紊乱的情况,甚至还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市场缺陷进行完善时,要着重对于经济危机进行有效的预防,这样才能对于因市场缺陷出现的重要危害得到极大程度上的降低。通过宏观层面对于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市场经济得到更为有序的调控。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之中,在市场上竞争中经常会出现恶性竞争下的商业垄断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政府在进行管理时应在商业垄断尚在可控的范围内就进行及时的宏观经济上的管控处理,对于经济垄断和市场混乱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市场的竞争得以恢复正常,这已说明了恶性竞争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要对于恶性竞争尽可能地进行避免。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和不可预见性,市场调节对于这些状况的调节效果不甚明显,所以就需要政府对于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强有力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使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以免出现了市场经济混乱的情况。对于市场经济加强管理,能够使社会发展的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对于市场内部出现的各种状况得到有效的解决,全面推动了市场经济保持良好状态的进展。

六、结论

从上文中的思路进行综合分析,可得出进行宏观经济上的调控是市场经济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具有极为强力的效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要充分对于我国的国情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考虑,制定出相对应的、量身定做的措施方案,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同时,也能给我国的经济贴上新时代的标签,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之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