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外贸易研究

对外贸易研究

时间:2023-06-08 11:1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外贸易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外贸易研究

第1篇

关键词:比较优势;对外贸易;转型;启示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00-02

1 引言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大卫•李嘉图在竭力主张自由贸易的同时,发展了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分工理论,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用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即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随着要素禀赋的作用日益凸显,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产生比较优势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各地区生产要素的相对禀赋不同,以及不同产品对要素需求的密集度不同,因此,一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逐步成熟,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提出了新的思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延伸和拓展,是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综合考虑的结果,由于当代的国际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或行业的范围,成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的价值观、文化、经济结构和历史都成为竞争优势产生的来源。因此,只有将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我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地位将有很大提高。

2 我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现状分析

(1)对外贸易总额高速增长。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总额12016.6亿美元,下降16.0%;进口总额10055.6亿美元,下降11.2%。贸易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贸易顺差1961.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下降34.2%。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措施,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改善贸易融资环境,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千方百计稳定外需。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逐步回稳,稳外需、扩进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进出口大幅下滑的态势得到扭转。197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4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额的0.78%,名列世界第34位。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成就,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中国已成为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性供给者。

(2)外贸增长方式以资源密集型,粗放扩张型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呈现“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发展模式,多种优惠政策使得企业一味追求出口规模和速度,忽略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的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积累的不足。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营销较大的初级产品及污染较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我国国际贸易仍以廉价劳动力的要素禀赋结构为比较优势,呈现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突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劣势突出的局面。出口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处于全球水平分工中的低端链条,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实质上仅仅只是委托加工和装配,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附加值少,技术含量低,开发和研究能力薄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弱。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和污染较重的低附加值产品,这种资源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使得原本就稀缺的资源消耗量更加增大。

(3)出口市场集中,贸易摩擦频繁。

由于出口产品种类的有限性,尽管我国贸易交往已遍及二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市场过分的依赖其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地区、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印度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80%以上,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或地区。截至2010年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中国遭受调查案件数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35%,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最高,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103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共约120亿美元,传统出口优势产品频繁出现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贸易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过分的依赖使得贸易摩擦加剧,市场风险增加,从而造成中国对外贸易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

(4)技术密集型产品地位低,缺乏竞争力。

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模式不同,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由于缺乏品牌价值和创新内涵,加工贸易的附加值较低,降低了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永远陷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易于模仿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现,中国劳动力生产率提高缓慢,交换贸易条件恶化,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难以为继,大国经济效应也限制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发展。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不但能自己发挥巨大的生产力,还能渗透到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中,改变其内在质量、组合方式和作用方式,从而推动其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随着科技发展和国际分工深化,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是富有生命力的,只有通过推进技术创新来重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才能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而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

(5)贸易条件重现恶化趋势。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使我国进口商品价格降幅高于出口商品价格降幅,商品贸易条件一度出现改善,2009年2月曾经恢复到2003年的水平,但由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商品定价机制没有改变,随着国际经济回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进口价格上涨快于出口价格,贸易条件从2009年3月份开始又趋于恶化。

3 转型目标――竞争性,独特性,可持续发展的比较优势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大幅增长的过程中,出口商品结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离我国塑造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要求差距还很远,仍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如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工业制成品档次较低、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服务贸易发展落后、出口商品结构趋同等。因此,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从而尽快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高科技的增长模式,实现贸易、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2)扩大贸易空间,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战略可以为对外贸易带来许多发展的空间。首先,在价格方面,由于别的国家面临的是多元化市场,中国难以形成垄断。不断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同时与多个国家发展同一产品的贸易无疑将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避免单一市场造成的价格不利局面。其次,分担风险。单一市场就好像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风险过于集中。而开拓多元化市场,正如分散投资,将鸡蛋分开来放,无论对于进出口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这样市场波动给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就小得多。最后,防止倾销控诉。这是针对出口而言,也是市场多元化战略出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倾销是实力雄厚的企业所采取的一种博弈策略,如果大量注入到单一国家市场中,势必会产生倾销的嫌疑。这不符合WTO的规定,也势必会遭到他国的制裁,甚至被这一国家的市场完全拒之门外,因此开拓多元化市场有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消化中国的生产能力。

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确是我们合理利用国际市场容量,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好策略。第一、加大多元化市场战略宣传力度,使企业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提高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例如企业在同新市场进行贸易时,可对其实行减免关税或其他优惠政策等。第三、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有关国际市场的最新信息,避免企业因信息不完全不敢轻易行动而丧失良机。

(3)利用制度创新,完善动态比较优势转型。

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

(4)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府干预。

完善市场机制,要提升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推进政府体制全面转型,加强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划性,进一步深化市场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创新机制,提高市场的诚信水平,加强资本市场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探索建立后股权分置时代更加合理的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国内企业再投资和外资企业的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域指导,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产品、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完善市场法规,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5)发挥地区的动态比较优势。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政策法规和经济发展模式是有差别的,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针对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通过选择当地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和独特资源,并向上下游延伸。例如,中部地区作为我国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可以发挥其资源优势的区位功能,建立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和原材料加工基地,积极扩大资源产业经营规模;利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鼓励和引导投资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生产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投资以东部沿海为主。

4 结语

比较优势是一国的天然禀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对人力资本和知识经济的投入,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比较优势的多样化,创造新的知识性比较优势,而在当今世界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引领增长潮流的趋势下,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国际贸易中真正分享最大收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国家比较优势的变化,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地位下降,因此,我们需要积极促进比较优势的转型,支持培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正一点点丧失时,当我国资源与环境正日益不堪重负时,我们需要以富于战略的眼光与勇气,实现国家产业格局的调整,实现对外贸易的转型,使我国成为真正的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86).

[2]李嘉图著.郭大力,王亚南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9)

第2篇

湖南对外贸易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研究的对外贸易质量,并不是指进出口商品本身的质量,而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对外贸易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外贸易基本功能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的程度及其效果。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外贸易的发展质量,主要由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条件、贸易地理分布、贸易方式、贸易区域结构、从事外贸的企业资产状况及自身素质等指标衡量;二是对外贸易的效益质量,主要由外贸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效益决定,如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提升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以及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增加税收,吸引外资流入等。这两个方面存在密切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体来说,外贸对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强弱,即对外贸易的效益质量取决于外贸发展质量的高低;反过来,对外贸易效益质量的高低优劣,也将反作用于外贸的发展质量。如果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良好,而且外贸对国民经济的促进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切实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即可认为对外贸易质量高,反之即为质量低。

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既考虑对外贸易自身的发展状况,又考虑外贸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将对外贸易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概括如下。

利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的对外贸易质量。

湖南对外贸易发展质量的评价

1.贸易商品结构

贸易商品结构指在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所占的比重。2012年湖南省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达85.5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38.8%,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24.6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11.2%。但是,OECD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其出口的比重平均超过40%,可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湖南出口商品中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仍偏小,出口产品附加值低。

2.贸易方式

2012年,湖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为63.7亿美元,增长136%,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9.0%。但是,现阶段湖南采用的加工贸易方式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加工贸易创汇能力差,经济效益低。这种低层次、低效益的加工贸易方式,导致对外贸易的功能萎缩乏力,“动态效应”微弱,极大地影响了外贸基本功能的发挥和外贸质量的优化。

3.贸易地理分布

湖南省商品进出口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2012年,湖南对前三大出口市场的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1.6%,与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75.8%。对外贸易地理分布的集中度与国际市场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湖南省对外贸易地理分布过于集中,将从各个方面加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风险,阻碍对外贸易质量的提高。

4.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参与国际贸易所获利益大小的重要指示器,它从价格方面评价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的恶化与好转,简单直观地反映一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变化情况。已有的研究大多表明,由于部分出口商品深加工程度低、质量差、档次低等原因,湖南的对外贸易条件处于不断恶化之中。如湖南出口金属钨主要是原料和半成品,但进口国外钨丝价格却是出口价的七倍。

5.贸易区域结构

湖南省内部不同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衡性,如2012年,长沙市对外贸易量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39.62%,而张家界、湘西、怀化等市州对外贸易占比则不超过1%。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能够起到“助推器”作用,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迎战国际市场激烈竞争冲击的根本保证。但是,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真实促进作用的强弱,取决于对外贸易质量的优劣。面对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日益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增速减缓甚至绝对值开始下降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多方位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实现湖南对外贸易增长模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势在必行。

第3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现状;国际合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而出口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方式,成为三驾马车里最受关注和期待的内容。同时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快,国际间分工合作对于促进国际间交流、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外贸易实质上通过国内的产业化调整和升级不断适应国内外需要,并通过提供加工、修理修配等业务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过去十多年来,由于我国制造业发展较快,且劳动力成本较低,我国的对外贸易始终保持高额顺差,同时我国煤炭产业等出口因国际煤价高启等原因也获得了较好发展。但是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我国贸易顺差趋势逐渐收紧,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其现存问题并对解决方法进行探讨,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贸易构成发生变化

经济的发展具有其应当遵循的规律,其发展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和过去发展模式产生巨大变化,贸易的结构也出现了巨大改变。而这也造成我国对外贸易的构成发生巨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对于高科技产品及精细化加工产品的贸易需求规模上升,而对初次产品尤其是未经加工产品的贸易需求规模不断下滑。过去,我国大多数出口产品主要以量取胜,单位利润极低,但是由于巨额规模和数量,对外贸易依然具有较好的收益回报。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际对于简单制造业产品的需求量减少,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出现萎缩。其次,当前由于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众多国家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地位,服务业的出口在对外贸易中也逐步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这些变化最终呈现出我国对外贸易的构成结构发生变动。

(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自由主义以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前进,过去的贸易保护等形式已经难以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足,而自由贸易主义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国家进行贸易保护既会使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审判,并且需要付出较高额度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也必须依靠自由贸易主义促进贸易发展,不能在长期内继续使用过去贸易保护的思想从事对外贸易。当前虽然在某些行业贸易保护仍然存在立足之地,但是我国各出口行业都必须意识到,贸易保护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实行,但是从长期来看无法使用。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当前仍然可能存在一定阻碍,不利于国际间贸易往来。例如关税的歧视性条款,服务行业出口税收问题等仍然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进步的绊脚石。

(三)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能源行业的问题突出

能源作为各个国家保障国家安全、民众基本生活的重要资源,对于安定国家、维持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内众多行业的崛起也对我国能源行业尤其是煤炭行业产生了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能源行业对于国际环境中的资源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中能源行业因受到全球范围内价格的制约,使得其经常会因为价格的变化而产生巨额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能源行业能否利用对外贸易获得利润也成为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也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三、当前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现状的举措

(一)进行产业升级,适应对外贸易的贸易构成变化

产业升级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对于促进并适应对外贸易的贸易构成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升级即是通过淘汰掉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的企业,发展技术水平较高、单位收益较高的行业,最终成功进行产业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需要注意培养并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的引进将有利于企业发挥技术优势,提高技术生产力。贸易结构变动也需要考虑到劳动力的适应性问题,对于现有劳动力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的方式提升其工作水平来进行。

(二)在世界市场上遵守游戏规则,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运作体制,注意风险防范

在过去的对外贸易过程中,由于我国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世界贸易规则不熟悉,可能存在违反世界市场上游戏规则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性。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种类的增加,在未来世界市场上,我国必须要遵守游戏规则,使用符合公平公正交易的原则进行对外贸易。不可随意进行贸易保护、歧视性规定对待外国投资及商品进口,报复性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解决争端,只能给双方都带来弊端。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我国的企业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冲击。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就变得显而易见。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就会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盈利情况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传统能源产业逐步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

新能源在近些年成为众人讨论的话题,这和全球范围内能源紧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由于对外贸易中,能源的贸易额始终占据总贸易额的很大比重,因此其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重要影响。但是由于能源价格难以预测,且其变动会对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如果对外贸易极度依赖能源产业,必然使得国家经济发展的安全系数较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必须通过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降低传统能源产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而煤炭行业无论是原煤的国外采购进口还是精选煤的对外出口,企业可以采用创新金融工具来降低因价格波动而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经济风险,只有这样有出口业务的能源公司才能保持较为稳定的利润水平,维持企业的稳定发展。

四、结语

对外贸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会对我国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深入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并对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王松涛.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升级对策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阈[J].价格月刊,2015(12).

第4篇

关键词:陕西;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对策

一、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西部大省,连接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陕西,在对外贸易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近些年来,陕西省对外贸易总额逐步扩大。根据西安海关统计资料显示,陕西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22.25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47.99亿美元。截至2013年8月,陕西省今年累计实现对外贸易总值就已高达121.33亿美元,大约是2002年全年外贸总额的6倍。在贸易增幅方面,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受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从而导致2012年陕西外贸增幅先降后升,全年仅实现外贸增幅1.04%。但今年,由于陕西省政府的积极深化对外开放和经济形势的好转等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陕西省在2013年1至8月实现高达35.37%的累计增幅,大约是去年全年增幅的34倍和2002年全年增幅的约4.5倍。因此,陕西省不仅在贸易规模上,也在贸易增速上实现了显著的提高。

陕西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根据西安海关统计,近些年来,陕西省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的出口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且占比也在不断降低。陕西四大出口产品,即重型汽车、输变电设备、飞机和苹果汁的出口量在2011年时已位居全国第一;此外,以光伏、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兴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相继成为陕西进出口市场中的主角。由此可见,陕西省的外贸结构早已不再是从前的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低级贸易结构,而是正不断朝向进口原材料,出口高精尖型工业制成品的高级贸易结构发展进行中。

二、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对外贸易已经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金无足赤,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学术界继续探讨,以便有的放矢的加以改进,实现陕西省对外贸易方面更为深远的发展。

1.进出口规模较小,贸易结构不合理

与全国外贸平均水平相比,陕西省外贸总额仍旧相距甚远,2013年前8个月的累计外贸总额仅占全国同期外贸总额的0.45%。而且多年来陕西省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较小,从2002年的0.36%到2012年的0.38%,陕西对外贸易规模的相对值小且没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与其他省份相比,虽然陕西省2013年上半年进出口增速排列全国第5位,但由于基数小,陕西省外贸总额全国排名仍20名开外。

根据陕西统计局资料显示,2012年陕西省加工贸易总额占全省外贸总额的29.7%,而全国加工贸易总额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4.8%,陕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并且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与沿海的广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相距甚远,同时与相邻的河南、四川、重庆等省份也有一定差距。发展加工贸易是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关键,而陕西省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小,仍处于全国落后省份,产品贸易结构不合理。此外,企业外贸结构也不尽合理,2013年1至8月份,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按主要企业性质划分,国有企业占比20.81%,外资企业占比52.54%,集体企业占比0.05%,私营企业占比26.60%。我们很容易的看出,陕西省对外贸易的一大半是由外资企业主导的,贸易的发展仍然依靠外资企业带动,而本土企业则显现出对外贸易能力不足的一面,企业外贸结构不合理。另外,当代国际贸易中提倡出口“绿色”产品,而陕西省对此不够重视,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严重制约着陕西外贸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由此可见,陕西省加工贸易发展落后,本土外贸企业占比小,“绿色”贸易不重视,都使得陕西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陕西外贸经济的整体发展。

2.地理环境劣势,区域发展不平衡,外贸市场相对集中

陕西省虽然连接东西、横跨南北,但没有沿海城市优越的海运条件;虽然黄河和长江都经过陕西,但所能承受的船舶重量和载重吨位有限,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水运。在国际贸易运输方式中,航空、陆路运输方式费用昂贵,陆路不适合长距离运输,铁路不适合隔海相望的南北美洲、澳洲。因此,国际贸易中最普遍适用的水运在陕西并不具有优势,环境的劣势严重制约了陕西对外贸易的发展。

由于地理、历史、文化、气候等差异,陕西被分为三大地区:陕北、关中、陕南。其中全省对外贸易以关中地区为主,而关中地区又以西安为主,根据陕西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11年关中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省的96.1%,其中仅西安就占全省外贸总额的86%;2012年关中地区对外贸易总值占全省的98.1%,其中西安就占全省外贸总额的87.9%;而陕南和陕北分别仅占1.1%和0.7%,对陕西外贸发展的贡献微乎其微,可见,陕西外贸区域发展很不均衡。

近年来,陕西主要贸易国别为:美国、欧盟、东盟、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在陕西外贸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对于大洋洲、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贸易比重则较少,这种相对集中的市场格局势必导致陕西外贸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制约着陕西外贸的发展。

3.缺乏外贸人才和国际知名品牌

由于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迅猛,贸易水平和综合实力远高于陕西,这些城市能够为外贸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以便他们施展才华和实现抱负。这使得陕西虽然作为一个教育大省,拥有着为数众多的教育机构,培养出来了人才,但却不具吸引力难以留住人才。因此,陕西缺乏精通国际贸易的专业型人才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正是由于人才的匮乏,使得陕西外贸企业经常面临如:对外法规不熟导致的法律纠纷,贸易壁垒不熟导致的贸易纠纷,无法规避汇率、利率风险等问题,这将严重阻碍陕西企业外贸的发展。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它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陕西出口的商品主要依靠贴牌生产,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商品较少,很少出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依靠数量、价格等粗放型方式。因此,很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提升品牌形象,致使外贸效益较差,严重影响陕西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

三、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现针对上述问题,为陕西外贸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1.继续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

近些年来,陕西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增速也愈发迅猛,但是,由于基数小,贸易规模相比于其他省份仍旧较小,继续扩大贸易规模刻不容缓。因此,政府应继续宏观扶持,给予外贸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并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将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推进信息化建设;培育出口支柱型产业;合理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加工业的比重;引进外资的同时,加强本土企业的发展。企业需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重视出口“绿色”产品。

2.扬长避短环境因素,协调区域发展,开拓国际市场

在看到陕西作为内陆省份,水运条件不便利等地理环境劣势的同时,我们同样看到了陕西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发表演讲时强调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而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将对此担当重任,这就需要陕西加强道路连通,开展国际多式联运,发展陕西旅游贸易,合理发挥陕西地理环境的相对优势。在关中地区一枝独秀的同时,陕西需要重视对陕南、陕北贸易资源的开发,促进关中、陕南、陕北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陕西在继续巩固原主要贸易市场的同时,也应不断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同非洲、拉美、大洋洲等国家建立良好贸易合作伙伴关系,以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国际市场。

3.广泛吸引人才并立志高远、创建国际知名品牌

陕西,一个拥有着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育大省,每年都将培育出大量外贸专业的优秀人才,而留住人才将成为陕西省外贸发展的难点。企业应当给予这些人才优厚的待遇和发挥才能的空间,增强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心,让这些杰出的外贸人才在企业的业务发展中能够施展他们的才华抱负,使他们学有所用、用有所长。

我们所熟悉的每一件世界名品,都有其独特的品牌文化,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陕西必须强化品牌意识,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制定出全面的品牌战略,提高消费者对陕西产品的认知程度,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创建出属于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陕西外贸的深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海波: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与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 2012(08).

第5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一、引言

山东省在确立外向型经济模式以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也在逐步地增强。从西方传统贸易理论代表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到现代自由贸易理论者赫克歇尔和俄林,这些理论学家都在自身的经济环境下探讨国际贸易与经济间关系,并且这些学说为我们当前研究两者间的关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当代经济领域,许多专家学者对二者间的关系论证观点不一,主要存有三种观点:即认为一国的对外贸易会促进、阻碍亦或毫无作用于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从山东省的实际出发,通过对非平稳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建立回归方程以及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来分析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二、计量模型理论分析

(一)经典理论

正如从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分析研究国际贸易如何增加一国金银的财富,到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明确指出:“确定国家经济进步的原因属于国际贸易的研究范畴”,这些传统理论论述了国际贸易给一国经济带来的促进与发展作用。

随后,在20世纪前半叶至70年代末,H-0理论(即要素禀赋理论)因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而成为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的典范。随后众多经济学家们用动态分析法研究国家间的对外贸易产生的各种新现象以及探讨与一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某种利益关系。在市场条件下,理论学家提出的技术差距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等都探讨了国家贸易给一国经济带来的经济现象等都会促进一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二)山东省实际情况分析

改革30多年来,山东省国民经济发展飞速。截止到2011年,山东省国民生产总值为245361.85亿元,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5343.24亿元,其中进口总额为7117.84亿元,出口总额为8124.40亿元,分别是1984年的212倍和168倍。山东省近些年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利用绝对的临海优势促进了山东省的进出口,同时也有加快山东省经济制度改革以及产业经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步伐。

三、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计量分析

(一)数据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山东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本文依据1984年到2011统计数据,选取山东省国民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经济发展情况,用出口总额(EX)和进口总额(IM)来反映对外贸易发展状。本文所有的计量分析,均使用Eviews3.1软件。为使模型趋于合理,对数据做了以下处理:

1.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将以美元计量的进口、出口额分别乘以当年汇率中间价,即计算公式表示为进口、出口额(人民币)=进口、出口额(美元)×当年汇率中间价,换算成亿人民币为计量单位,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汇率带来的数据本身的误差。

2.为了消除物价变动给数据带来的影响,本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1984=100)对所取数据进行平减,以此得到实际条件下的数据。

3.为增强数据存在的稳定性,避免异方差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所取数据分别取对数,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OG(GDP)、LOG(EX)、LOG(IM)来表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出口总额和实际进口总额。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均有逐年迅速增长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图二的数据是经过一阶差分以后的序列,从发展趋势可以看出这些序列是平稳的,可见LOG(GDP)、LOG(EX)、LOG(IM)都是一阶单整数列,说明山东省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发展关系。

图1 LOG(GDP) LOG(IM) LOG(EX)的趋势 图2 LOG(GDP) LOG(IM) LOG(EX)一阶差分

在研究对外贸易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协整关系前,为避免出现虚假回归问题,首先要检查变量间的非平稳性。本文选择ADF方法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1 ADF检验①

从上表数据中可以得知,原有的时间序列在1%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但是在一阶差分后的序列都是平稳的。

(三)协整检验与协整方程

协整检验从检验对象上可以分为两种,本文主要使用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为分别研究进口额、出口额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所以本文共有两个协整方程,涉及解释变量也有两个即为LOG(IM)、LOG(EX),被解释变量为LOG(GDP)。得到的协整方程如下:

(21.03388) (26.71264)

R2 =0.96 DW=1,.88

(34.58004) (62.76792)

R2=0.99 DW=1.14

从协整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进口与GDP之间的可决系数R2达到了0.96,即有96%能被样本解释,DW值大于临界值(=1.30),消除了误差存在自相关可能性。然而出口与GDP之间的模型虽然拟合度较高,但是DW值小于临界值(=1.30),说明该模型的误差存在自相关,对此需对原变量做广义差分变换。

有广义最小二乘法得回归方程如下:

表2 LOG(GDP)与LOG(IM)间的广义回归方程

则原方程的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是:

(19.41169) (35.93999)

修正后的模型拟合度较高(=0.98),虽然现在的0.98比修正前的0.99稍低,但是DW值大于临界值,消除了误差存在的自相关。下面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AEG检验,就协整理论而言,当自变量与因变量存在协整关系,而由于存在一个残差序列,即为因变量不能被自变量所解释的这个部分序列,是对非均衡误差的估计,这个残差序列应该也是平稳的。AEG检验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协整方程的两个残差序列均小于1%/和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说明残差序列通过检验,可见估计的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这表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四)误差修正模型

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在短期,这些变量可能是非均衡的,所以需要误差修正模型予以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所以,我省对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示如下:

长期发展趋势:

短期发展趋势:

我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下:

长期发展趋势:

短期发展趋势:

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误差修正系数均为负值,符合误差修正的负反馈原理。这说明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稳定的趋势,且短期内也有均衡的发展趋势。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山东省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着正向的发展关系。分析进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弹性系数,我们可以推断出,当出口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同方向变动0.82个百分点;进口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民省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0.76个百分点。在误差修正模型下,当进口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非均衡误差将以0.016的调整力度影响下一年的经济增长;同样的,在出口的短期波动内,将以0.18的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均衡状态。

三、对策

综上所述,对于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协整检验表明,山东省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发展的均衡关系。从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进口和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着正相关的发展关系,并且,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略大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二)由于出口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省继续坚定大力发展“走出去”战略。企业要不断加快自己的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切实提升跨国投资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要支持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创立经济平台鼓励企业与跨国集团的合作,从而强化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

(三)由于相对出口而言,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导向作用略低于出口,所以应对进口贸易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应当适度扩大进口,进口国内短缺资源或高新技术设备,通过增加进口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等问题,保持国民经济综合平稳发展。由于人民币币值稳定与否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要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缓解因人民币升值而带来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

(四)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山东省在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地优化进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切实贯彻十中对外贸易发展策略,推动外贸进出口从扩展市场规模向追求高质量产品方向转变,从进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从注重贸易顺差向提高国际竞争优势方向转变,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综合利用国际市场,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从而不断促进我省经济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ADF检验由SIC和AIC准则确定。(*,**,***)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著水平,D表示一阶差分算子。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出版社,2006(01).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第三版)[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09).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4).

[4]何剑.计量经济学实验与Eviews使用[M].中国统计出版,2010(04).

第6篇

关键词:内需;外需;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2-055-06

尽管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过去,但其影响仍在不断扩大,并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通货膨胀难以抑制,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发达经济体方面,美国经济复苏明显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大大低于危机前;欧元区受债务危机影响,经济增长乏力,投资需求疲软,经济风险继续扩大;发展中国家方面,中国受次贷危机的影响仍在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与外贸增速回落,通胀压力增大,宏观政策调控难度加大。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处境十分艰难。首先,国际市场需求的萎缩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给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中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其次,受全球流动性过剩加剧以及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等因素的影响,原油价格持续攀升,高位小幅震荡,给原油进口与消费大国的中国经济与贸易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不稳定因素。面对这些变化,如何积极适应环境,保证中国经济贸易稳定发展,是当前我们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从内外需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能起到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作用,可以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而内外需在互动发展过程中,也能促成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二者互相促进。

一、相关文献回顾

一直以来,国内绕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及外贸结构的研究并不缺乏。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口受到的外部影响越来越突出,出口产品的种类与数量随国际市场波动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使广大的专家学者对以往的“出口导向型”或“外需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产生质疑,引发了对中国经济与贸易结构问题的热烈探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进口和出口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来进行研究。林毅夫(2001)认为,出口可以促进投资、消费以及进口的发展。传统的分析方法大大低估了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江小涓(2010)认为,内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外需居次要地位。但与其他大国的相同发展阶段相比,外需对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大。她还认为,进口可以缓解国内资源约束,出口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进出口同样重要,需要继续发展。祁飞(2011)认为,内需拉动增长和出口拉动增长并不矛盾,内需扩大、出口增长和出口结构优化可以同时并行。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进出口,或内外需在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统一的、互相促进的,而不是替代的、矛盾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各个角度研究贸易结构的优化问题,如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加工贸易结构的优化以及技术进步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问题。这些研究的主要观点是:中国的贸易结构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如以出口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为主,但这种贸易结构在不断的优化中,高技术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三个方面主要是研究对外贸易与国内经济的互动关系。如袁欣(2010)认为,我国外贸结构的升级并未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出现了“镜像”与“原像”的背离,并认为中国已经不能在“出口导向型”的发展道路上继续前行了。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如李荣林(2010)认为,我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是高度相关的,两者互为因果关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更为敏感,因此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具有先导效应。帕里(Pally,2002)认为,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会限制国内市场的发展,并且由于投资过度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长期来看,会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

二、中国的内外需关系及贸易结构现状

1.中国整体的内外需关系——以内需为主导,外需增速大于内需增速

一国总需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国内需求一般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反映国内居民对国内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国外需求则指出口需求,或一个国家的净出口。总的来讲,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需求是中国总需求的主体。1978~2008年间,国内需求的年均比重为85.54%,国外需求的年均比重为14.64%。在总需求增长贡献率中,内需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为80.9%,外需比重为19.1%。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代表内需的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GDP增长9.4个百分点,而代表外需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只拉动O。9个百分点。

从增长速度上看,1997~2007年,国内需求增速为11.5%,而国外需求增速为16.6%,高于内需5.1个百分点,说明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的国外需求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外需一度变成了负增长,而内需仍然继续增加。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内需占主体符合中国的人口大国地位,但也不能忽视外需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2.内外需结构不合理

内外需结构是指总需求中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各组成部分在总需求中的比例与关系问题。如图1所示,第一个正三角反映了合理的内外需结构,即在三大类需求中,消费需求是所有需求的终点,所有的需求最终都应该转化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是一种中间需求。因此,只有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推动力量。只有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消费需求的贡献,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在众多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中,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是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从中国的三大需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来看,投资需求的贡献率长期保持在50%以上,超过消费需求与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如图l所示的倒三角,这是一种不合理的内外需结构。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没有一个大国的经济可以长期依靠投资来保持持续的增长。但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重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忽视了消费的作用。例如,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降低了中国的对外贸易额,特别是出口总额,进而制约了GDP的增长率。为了刺激经济增长,2008年11月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的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要内容的刺激方案。长期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一直高于GDP的增长率而成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然而,如果这些投资不能转化为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就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从长期来看,只能导致产能过剩、通胀压力上升。可见,中国长期的内外需结构失调导致了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对外贸易结构长期处于低级化状态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决定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而决定这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结构。如果需求结构合理且不断向前发展,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就能不断升级。目前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内外需结构的失调通过影响产业结构而制约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由国外需求决定的低层次的对外贸易结构,特别是出口贸易结构的低级化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导致了不合理的国内需求结构。这种结构的失调使得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不仅没有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反而造成了资源的破坏与环境的污染,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已经超过50%,2010年这一比重已经达到94.8%,但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只占出口总额的31.2%。可以说,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完成了广度的提升,未来的主要任务则是对外贸易结构在深度上的转型与升级。

三、内外需的良性互动与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

1.对内外需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的一些误解

误解1:要么发展内需,要么发展外需,二者选其一。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在飞速增长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出口数量的大幅增长带来的贸易摩擦增加,外汇储备数量急剧增长导致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等等。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这些问题显得愈加突出。很多人开始质疑中国“外向型”或“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认为这种方式不再适合中国这样的经济与贸易大国,扩大内需才是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于是,关于应该发展内需还是应该发展外需的辩论开始了。这些观点看似合理,但其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实际上,内外需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即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统一体,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早已经被大量的理论与实践证明了。根据新贸易理论中的母国市场效应理论,一个存在递增报酬和贸易成本的世界中,那些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目前的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无一不经历过靠大力发展出口贸易来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可见,强大的内需市场与外需的增长是并不矛盾的,反而是一种因果的必然联系。

误解2:国外需求决定一国的出口结构。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例如,很多国家地理条件、气候、要素禀赋基本相同,社会发展却截然不同。因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把握事物的内因。上述国外需求决定一国出口结构的论断就没有把握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挖掘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很多国际贸易理论可以纠正此误解。如瑞典经济学家林德的需求相似论指出,潜在出口是由国内需求决定的,更准确地说,使一种产品成为潜在出口产品的必要条件是该产品必须是国内消费品或投资品,即产品存在国内需求;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阐释了国内需求,如国内市场规模和消费者对产品的挑剔程度等,是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择维穆尔(Zweimuller,2006)指出,“内需引致”是微观企业创新动机决策的最根本因素。因此,无论是最基本的理论还是其他国际贸易理论大多认为,一个国家的出口结构不应该是由国外需求所决定的,而是由一国的国内需求与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但其受到国外需求的影响。

由于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因此,中国对外贸易长期依靠国外需求而快速地增长只能是数量上的扩张,不能反映国内生产和需求的需要,因而也就无法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快速升级。

误解3:中国的进口结构是由国内需求决定的。与国内需求决定出口结构一样,进口结构也应该是由国内需求所决定的。但中国对外贸易实践证明,中国的进口结构并不是由国内需求决定的,而是由受国外需求决定的出口结构所决定的。蒋昭侠(2006)的研究表明,中国进口1单位就有0.8182单位用于出口。在中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上,加工贸易占了半壁江山。加工贸易进口的原材料与机器设备占进口总额的很大比重。这些原材料与设备的进口不是用于国内的生产与消费,即不是用于国内需求的最终需求,而是为加工贸易出口提供条件,反映了国外需求,受制于国外需求。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过巨大贡献,发展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但应该加工什么值得我们思考。

综上所述,中国的进口和出口及其结构均决定于国外需求,受国外需求的影响非常大。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过分重视国外需求的影响作用,而长期忽视国内需求的决定性作用。这些错误的进出口发展观导致了我国内外需的严重脱节,以及对外贸易结构的长期低级化状态。

2.内外需在良性互动过程中促进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

中国目前的内外需并没有实现良性的互动,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没能促进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如图2所示,无论是国内生产企业还是加工企业,生产出口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均是由国外需求决定的,即由国际市场规模和国外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那些低层次的生活必需品和低技术含量的机械设备的需求所决定。在这种驱动模式下,为了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短期竞争优势和为了与国内同等企业进行竞争,出口企业不断压低生产成本,降低商品价格进行恶性竞争。因为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降低价格以维持市场份额是它们可以利用的唯一的手段。这样做的结果是,中国制造在世界随处可见,但是名声并不好,而且给中国对外贸易增加了很多摩擦。在这种低层次的国外需求的影响下,内外需与对外贸易无法协调发展,完全是单向的决定关系,因而使得进出口结构一直处于较低的层次上,升级进程缓慢。

告诉我们,只有抓住事物发展的本质原因,找寻其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才能促进事物持续健康的发展。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因此,只有认清对外贸易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围绕这种驱动力培养竞争优势,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国对外贸易的内在驱动力或决定因素应该是这个国家的国内需求,即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应该是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如图3所示),而国内需求的水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规模、消费者偏好及消费者收入水平等等。根据国内需求的水平,企业依次制定自己的生产计划。随着国内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应积极提高产品的质量,不断推陈出新并提高其服务的水平。根据生产的需要,企业应制定进口计划,如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与国内紧缺的原材料、能源。在不断满足国内需求的过程中,企业产品不断改进,成本不断降低,竞争力逐渐提升,因而有了出口的需求。同时,国外需求会根据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水平给予企业一些反馈,企业在此基础上继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其竞争力就会不断得到增强。由于出口带来了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形成规模经济,产品成本进一步下降。或者由于新的国外需求而创造了新的产品品种,这些反馈又能进一步促进新的国内需求的产生。在这种模式下,对外贸易结构,无论是进口结构还是出口结构,都应该是由国内需求所决定的,但也都受国外需求的影响。内外需是在企业产品不断改进与创新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与外贸结构的升级,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

四、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途径

1.内外需并重促进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升级

内需与外需是一国总需求的两个必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一定要并行发展。在经济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内需或过分依靠外需都是不科学的。过分重视内需的决定作用不符合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不符合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为世界强国。过分重视外需的影响作用也不可行,它只会导致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国内经济较易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或者带来更多的贸易摩擦,与中国近些年的情况较相似。过分重视外需的影响作用只能暂时地带来经济与贸易的数量型扩张,即只有广度的增长而没有深度的发展,只能造成对外贸易结构的低级化和更多的问题。因此,只有内外需共同发展,促进内外需的良性互动,才能在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

2.由“外需引致型”出口转变为“内需引致型”出口

由外需引致的“出口导向型”战略被众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采用,效果显著,很多国家因此而一跃成为新兴的发达经济体。但这种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全球经济与贸易结构的失衡状况越来越明显,逐渐暴露出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局限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讲求一个度,过度的发展只能使事物偏离原先的发展轨道。目前,我国“外需引致型”的出口模式急需转变。首先,要转变企业锁定的国外需求目标群体。我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一些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其目标客户群是国外那些竞争力较弱的生产者和低收入水平的消费者。这些需求的弹性非常大,较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些目标群体,因而他们的需求萎缩也十分明显。所以,我国企业应尽快提升原来的国外需求目标客户群,将目标客户定位在具备一定竞争力的生产厂商和中高层收入的消费者身上,再根据这种目标定位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计划,刺激产品技术的改进与服务水平的提升,从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改善对外贸易状况。其次,将企业发展的内部驱动力由国外需求转向国内需求。中国国内潜在的巨大市场规模是举世瞩目的,但看到这种潜在市场的,反而不是我们的本土企业,而是众多的外商投资企业,它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开发广阔的中国市场,提升了竞争力,壮大了自己的企业。而我们的企业却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损失惨重。因此,我们的企业要尽快认识到国内需求的重要性,将企业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国内需求上来,充实自己,壮大自己,这样才能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源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时代,这种发展模式已经无法维持。从中国的引资水平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余额中可以看出,资金已经不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是缺乏核心技术。在大国辈出、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经济中,没有任何一种生产要素比知识、技术更加具有影响力。而在当今的国际竞争格局中,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主要靠自主创新。特别是比较优势的演进与贸易结构的转换的决定性因素是技术进步与创新。首先,最直接的途径是鼓励企业依靠巨额的外汇储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生产,关键是要注重对技术的吸收与改造,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技术,并鼓励改良后的技术产品出口。其次,对于无法引进的技术,增加研发投入并培养专业科研人员。经济发展的源泉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来源于人的科研活动,因此,人力资本投入是重中之重。中国的研发投入与从事研发的人员数量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是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主要原因,限制了产业结构与外贸结构的升级。最后,要想刺激科研开发活动,大前提是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家应从法律层面给予支持,有力地保护技术成果。

4.加工贸易转型势在必行

第7篇

一、我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的确立

受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亚洲“四小龙”通过大力实施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在较短时期实现了经济腾飞。借鉴它们的经验,东南亚其它国家也纷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这一战略。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以“四小龙”为中心的东南亚诸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化率为28%~38%,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4%,除印度尼西亚以外,东南亚国家的工业化率也达到了18%~24%,接近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水平。

1978年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行,我国的经济体制从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商品经济体制,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也开始变化。借鉴东南亚国家的经验,我国确立了以“出口创汇”为基本指导原则的贸易战略,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长足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如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贴息、出口补贴、退税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我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我国GDP增长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长。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位是第32位,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21000亿美元,外贸顺差2700亿美元,出口总值稳居世界第3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截至2008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总额达到1.7万亿美元。

二、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带来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在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成绩的同时,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

我国有13亿人口,人均资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包括铁矿砂、氧化铝在内的40多种大宗矿产基本上都处于紧缺状态。其中,我国铁矿石、氧化铝、原油和成品油进口依赖度都非常高,石油资源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当然,造成我国资源、能源紧张的原因并不都是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但是,由于我国出口商品相当一部分为大耗能、高度依赖于原材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商品,这种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粗放型的出口增长越快,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就越多,对环境的破坏也就越严重。我国目前已经是一个能源和资源消耗大国,如果我们继续保持这种以高耗能、高耗原材料为基础的粗放型出口增长,那么我们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就不是为我国的生产和消费所消耗的,而是为其他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所消耗的,让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资源和环境来承担这种高消耗的发展道路,无疑是一种只顾短期利益的“饮鸠止渴”。‘

2.对外贸易摩擦越来越大,人民币面临巨大压力

随着我国对外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印有“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于世界各地。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却是频繁且形式口趋多样的贸易摩擦。近10年来,我国不仅连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一些国家还越来越多地利用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非关税贸易辟皇对我国商品出口设限。我国已成为被发起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成员。

对外贸易摩擦的不断蔓延和升级,使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焦点。从2002年开始,美国一直在向我国施压,要求我国对人民币币值进行大幅度的提升。我国政府在2005年7月1口开始汇率改革,同时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1%,并在二年多的时间里人民币出现持续升值。但美国总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人为低估,从而造成美国对我国巨大的贸易逆差,所以一直不断对我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增长,人民币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升级。

截至2008年4月初,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已经突破7元大关,自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高达15%以上。

三、日本贸易成功转型给我们的启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面临着跟我国现在同样的情况,存在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提出了从出口国向进口国转变的目标,同时为了实现对外贸易的成功转型,日本官方贸易促进―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职能也一变再变:从促进日本出口,到促进日本进口,再到现在以促进日本企业对外投资为主。具体看来主要有以下措施:

1.日元升值

日元不断地升值,日本政府调整了外贸政策,一改过去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实行扩大内需放宽进口的方针,引导日本的加工贸易业务步入“向国际发展的时代”。日元升值后,亚洲地区汇率降低,以低工资为核心的成本优势日益突显。同时,亚洲国家的投资环境日益完善,特别是东盟等国家政府正在鼓励企业发展外向型生产,吸引日本的企业来本国进行加工贸易生产。根据比较成本优势的原理,日本企业纷纷在海外设置加工装配点,促进了当地加工贸易的发展。

2.低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

日本企业首先向亚洲地区转移加工组装业务,在亚洲一些国家设立出口加工据点,面向以美国市场生产低中档为主体的电子产品、组合音响、彩色电视等电器。其次,针对亚洲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日本企业对加工装配据点安排生产的产品范围逐步扩大,并逐渐高档化。一是加工装配产品向中高档转移,二是加工装配产品由音响向高技术含量的彩色电视机和录像机转移,由民用电器向办公用的复印机、传真机等转移。

3.国内发展高新产业

鼓励本国企业自主研发,提升加工技术水平。加工技术决定着加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加工品的竞争力,没有加工技术的更新换代就不会有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同时创立自主品牌,提升传统加工产品档次。随着这些措施的推行,日本的一些品牌逐步走向世界。

4.提高人民收入以刺激消费

由于日元升值,日本的出口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环境下,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人民收入,以刺激消费,减缓出口下降给经济的影响。

四、我国贸易转型的政策建议

1.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首先也最主要的是,出口行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他们会失去价格优势。但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改善贸易条件;抑制通货膨胀;消化过剩的外汇储备;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干扰;减少贸易摩擦,使我国进口部门能够到国外购买更多的资产,同时迫使劳动密集型的出口部门到国外去投资。所以人民币升值短期来看,受影响的是出口行业,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贸易的成功转型。

2.通过政府政策的及时调整,引导低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

以日本加工贸易的发展来说,开始时,日本政府只是鼓励国内企业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即顺委托加工出口业务,限制逆委托加工贸易。但是自1985年开始,由于日元连续不断地升值,日本政府调整了外贸政策,一改过去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实行扩大内需放宽进口的方针,引导日本的加工贸易业务步入“向国际发展的时代”。日本企业纷纷在海外设置加工装配点,开展逆委托加工贸易。以我国家电行业为例,应该积极鼓励一些大企业到国外开办工厂,逐步向海外转移。

3.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发展高新产业

20世纪90年代,日本通过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的合作,使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例达到70%以上。我国也应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跨国公司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我国的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发展高新产业。

4.构建贸易转型升级的支撑基础

除了前面提到的政策环境以外,实现贸易转型升级成功的条件还必须包括技术水平、人才、本地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等多个方面。如果缺乏相应的条件,虽然贸易在某个方面的转型升级己成为必然,也无法取得成功。如为实现加工贸易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应当设立产品发展资助计划,刺激企业加强产品技术研究和开发,加强同跨国公司在研究开发方面的合作,实现了本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为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产业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8篇

[关键词] 经济增长;FDI;进出口贸易;协整检验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9. 030

[中图分类号] F127;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9- 0052- 03

1 引 言

我国自实行经济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外商直接投资(FDI)额快速增长,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提高。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证。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省份,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1978年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仅为38万美元,出口贸易额为43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0.7亿美元;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为2 426 739.00万美元,出口贸易额为510.40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449.20亿美元。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长与FDI、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姚树洁 等(2006)利用面板数据,研究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对生产具有显著性影响。刘双明(2007)利用复合系统整体协调度模型研究了经济增长与FDI协调程度,研究发现FDI与经济增长协调程度不高。马岩(2006)研究了人力资本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考察了FDI与人力资本的联合效应,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逐步减弱。朱华斌(2007)利用我国1983-2005年GDP、FDI及国际贸易数据,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可促进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陈一鸣(2011)通过对山东省FDI、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的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利用辽宁省1982-2011年数据,定量研究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的动态变化关系,从而为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为经济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

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GDP作为经济增长指标,FDI为实际利用外资额指标,EX为出口贸易额指标,IM为进口贸易额指标。为消除价格水平因素以及汇率影响,本文以1982年为基期,对名义GDP及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额进行换算。由于对变量取对数之后并不影响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并且可以消除模型中存在异方差的影响,对实际GDP、FDI、IM、EX进行取对数处理,相应变量分别记为LGDP、LFDI、LIM与LEX。

本文所选取的GDP、FDI、IM、EX数据均来自于历年《辽宁省统计年鉴》。

3 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

3.1 变量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在分析时间序列数据之前,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利用Eviews 7.0软件分别对LGDP、LFDI、LIM、LEX的原始序列及差分序列,分别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滞后期选择基于AIC准则,所得结果见表1所示。

由表1检验结果可知,LGDP、LFDI、LIM与LEX不显著,说明序列为不平稳序列。ΔLGDP、ΔLFDI、ΔLIM与ΔLEX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经过一次差分之后,LGDP、LFDI、LIM与LEX平稳。LGDP、LFDI、LIM与LEX均为一阶单整,即LGDP~I(1)、LFDI~I(1)、LIM~I(1)、LEX~I(1)。

3.2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为了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利用Eviews 7.0软件对LGDP、LFDI、LIM、LEX进行JJ协整检验。

在5%显著水平下,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进口贸易额与出口贸易额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相应协整方程为:

LGDPt=0.690 0 LFDIt+0.601 8 LEXt-2.036 9 LIMt-3.706 5(2)

在长期内外商直接投资增加1个百分点,GDP增加0.690 0个百分点,出口增加1个百分点, GDP增加0.601 8个百分点,但是进口增加1个百分点,却会使GDP下降2.036 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必须重视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发展。

3.3 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 Engle 定理,若一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则协整回归方程总是可以转化成误差修正模型。将误差修正模型滞后阶数定为1,得到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在短期内,当外商直接投资增加1个百分点时,经济增长将会增加0.019 2个百分点,上期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时,本期经济将会增加0.655 0个百分点,可见上期经济对本期经济增长影响最大。当上期经济增加1个百分点时,本期外商直接投资将会增加1.269 3个百分点。上期经济增加会吸引外国投资者,从而会导致本期外商直接投资额增加。此外,经济持续增长会大幅度增加进口,当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时,进口将会增加2.908 4个百分点,可见经济发展会促进国际贸易兴旺,进出口贸易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

3.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由上述分析可知,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也是彼此影响,但是并没有说明影响方向。下面对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根据AIC准则确定各变量滞后阶数为2。

由表3可以看出,在短期内进口贸易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也是进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二者之间存在着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外商直接投资是进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但是进口贸易不是外商直接投资的Granger原因,存在从外商直接投资到出口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可见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来自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5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率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相对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可以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项的相对重要性信息。本文利用方差分解方法分析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方差分解详细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GDP预测误差主要来自于自身以及出口贸易,自身的贡献程度达到了60%以上。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均会导致GDP的增加,但是二者的贡献程度不同。出口贸易的增长约占经济增长总波动的36%,并且保持相对稳定的快速增长趋势;相对于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增长则比较缓慢,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比较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微弱,这与脉冲响应函数的结论相一致。

4 本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协整理论为基础,对辽宁省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存在着一定的反向制约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使得大量资本从资本收益率较低的发达国家开始流向资本收益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通过资本的积累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弥补企业发展资本不足的缺陷,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与进口贸易存在着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之间存在着从外商直接投资到进出口贸易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外商直接投资直接影响到国内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同时影响了进出口贸易增长。

(3)通过方差分解可知,进出口贸易增长会导致经济增长,但是二者贡献程度不同,出口贸易贡献程度明显要大于进口贸易贡献程度。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波动的贡献则很微弱,且处于负方向,这可能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效率不高所致。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要加快发展辽宁的出口贸易,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利用效率,加强本地企业与外商企业之间在技术与产品创新方面的合作。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不能忽视国内市场地位,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在保持出口贸易发展的同时,改善产业之间的结构,合理利用地区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提高进口产品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经济的合理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邓淇中,许陈生.FDI、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湖南省为例[J].经济管理,2009(3):33-37.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姚树洁,冯根福,韦开蕾.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6(12):35-46.

[4]刘双明.我国FDI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研究[J].统计研究,2007(4) :92-96.

[5]马岩.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J].统计研究,2006(3) :51-55.

[6]朱华斌.FDI与GDP及国际贸易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1) :89-97.

第9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同时也屡次遭受国外反倾销制裁,对我国国际贸易,国家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反倾销已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一大障碍。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分析了我国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顾名思义,反倾销就是国际贸易中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相同产业的利益,有效遏制出口商向进口国倾销其商品的行为,进口国针对出口商的倾销产品而采取的措施,多以征收反倾销税为主要手段。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以贸易保护为目的的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反倾销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合法贸易保护工具,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作为贸易保护措施予以使用。

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间,在对外贸易,连续遭遇国外进行大规模反倾销,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带来的压力,因此,如何建立和谐的外贸局面,促进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具有时代意义。

一、中国遭遇反倾销的现状

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到2007年底,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在世贸组织成员2007年上半年发起的共87项反倾销调查中,有32项是针对中国的,而位列第二的美国,只有6项。中国出口产品受实际反倾销措施的冲击也是最为严重的。2007年上半年,世贸组织成员共实施了71项反倾销措施,其中15项是针对中国产品的。

从收到反倾销调查的产品范围来看,逐步呈多元化趋势发展,截至2007年底,国外对我国4000多种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五矿化工、机电、轻工、纺织、食品土畜等多个行业。

从反倾销涉案金额看,也日趋增大,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例中,没有一件金额超过1亿美元。而到了2007年,超过1亿美元的案例已达数十起。

二、中国遭遇反倾销的呈现的趋势

1、涉及的中国产品类别和数量不断扩大,反倾销税率趋高。20世纪80年代我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的产品只有46类,且基本上是出口量少、工艺简单的初级产品及劳动密集型传统产品。到2007年底,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在世贸组织成员2007年上半年发起的共87项反倾销调查中,有32项是针对中国的。

2、发达国家是主要发起国,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加人了对华反倾销的行列。80年代对华提起反倾销指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9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入到对华反倾销的行列中来,从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案件所占全部对华反倾销案件比例看,1997年达到76%,而1998年高达87%,发展中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已经多于西方发达国家。

三、原因分析

1、国外因素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目前世界整体政治经济形势不明朗,一些国家受制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压力,频频运用贸易保护措施;一些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点产业容易出现全球性的竞争加剧,必然导致各个国家和地区极力保护国内市场。在WTO成立以后,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积极致力于寻求WTO框架内的保护措施,便冠冕堂皇地打起反倾销大旗,动辄借反倾销之名,行保护之实,使反倾销在很大程度上由WTO所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演变为变相的贸易保护手段。

(2)视中国外“非市场经济国家”

尽管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根据与一些国家谈判达成的协议,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中国仍将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使我国的反倾销问题更加严重,我国企业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在反倾销法中,非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是指那些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和产品价格由政府决定,货币不能自由兑换的国家。因此,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一些国家并不是以中国商品的国内价格为准,而是以“替代国”的价格因素为参照,这也使我国应诉反倾销调查的国际法律和政策环境更为复杂。

2、国内因素

(1)中国出口贸易秩序混乱。我国出口虽增长迅速,但较多企业管理不善,产品缺乏竞争力,只能相互低价竞销,出口贸易秩序混乱,给国外反倾销带来可乘之机。企业的营销理念仍较落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单纯依赖低价战略打入国际市场,给对方国家造成“价廉质劣”的印象。一些企业未能把握进口国行情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致使商品大量涌入进口国,增大了进口国对华反倾销概率。

(2)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自主知识产权匮乏、产品附加值低长期以来,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以粗浅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产品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据统计,2003年中国企业出口产品的自主品牌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低于10%。中国出口商品中相当数量仍然是低附加值的,首先表现在劳动密集型的商品占有较高比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商品出口比重偏低。

四、完善应对反倾销措施,促进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

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摆脱“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争取市场经济待遇,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利用国内外媒体加强宣传攻势,大力宣传我国市场化进程,改变他国对我国“非市场经济”的看法,同时通过政府之间的谈判,早日取得他国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在避免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实现生产要素及其价格市场化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还有,在目前一些国家国内立法未作改变的情况下,要避免适用“替代国”的做法,我们企业和相关行业必须用具体事实证明自己是按市场化运作的,包括企业股权制度、生产投资决策、产品定价、财务会计制度等。尽管目前还有很大难度,但也有不少成功的先例,我们不应放弃这一努力。

2、规范外贸经营秩序

在出口产品中,我国产品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很多企业产品雷同。随着国家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自主外贸经营权,如果没有健康的外贸秩序,价格战在所难免。为此,企业首先要规范自身的市场行为,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制度,努力使有关资料和账簿符合国际标准要求,力争让反倾销调查当局认定某些具体企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同时要实行行业自律协会和统一的出口措施,尽可能实行国外总经销和总制度。外经贸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所有外贸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指导和协调,合理地统盘调节外贸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布局,及时有效地指导出口产品价格水平。超级秘书网

3、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

增强国际营销观念,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出口企业应尽快转换现有的竞争战略及策略,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学会运用商标、包装、公关、广告等多种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在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创汇率上下工夫,扩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在制度安排上制定“优质高价出口原则”,外销价格的比较在经过技术处理后可统一在离岸价上进行,由海关设置“价格门槛”,出口产品的外销价格要高出这一“价格门槛”,则“优质高价出口原则”亦可称为“最低出口价格准则”。同时,注重全方位地开拓国际市场,在巩固现有欧美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的海外市场,尤其要加强对东欧、拉美、非洲等市场的开拓,以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并达到避免反倾销调查之效。

4、建立反倾销调查的预警机制

如果能有效地预防反倾销调查,不仅能够节省调查过程中的大量应诉成本,而且也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因为反倾销调查而给我国带来的大量间接损失,因此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成为必要措施。预警机制的建设包括对我国国内产业遭受外国产品冲击可能受到的损害的监测以及我国产品出口可能招致进口国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或保障措施等限制措施的监测。通过对重点产业、重点产品、重点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状况以及我国进出口情况等重要参数变化的监测、整理与分析,建立损害预警数学模型,定期和不定期地预警信息,实现产业保护工作的前置化,以求达到有效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卜海,国际经济中的倾销与反倾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陈家勤,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对外经贸发展[J].财贸经济,2005,(5)

[3]庞晓东,中国外贸大而不强存在巨大隐患[J].中国经济周刊,2005,(3)

第10篇

关键词:制度差异;引力模型;对外贸易流量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9yja790198)。

作者简介:阚大学(1982-),男,安徽合肥人,南昌工程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吕连菊(1982-),女,湖北武穴人,南昌工程学院教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罗良文(1966-),男,河南商城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2-0055-06收稿日期:2011-10-08

一、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各国政府和学者们极为重视本国的对外贸易流量,因此,对于制度对对外贸易流量影响的理论研究较为深刻。新制度经济学者最早从历史角度考察了制度对对外贸易流量的作用,认为制度可通过人力资本、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和交易成本对国家间对外贸易流量产生影响,并提出了制度启动对外贸易的命题;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也提出,制度作用于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率,从而影响对外贸易流量;新贸易理论则认为政府通过制定制度影响本国对外贸易流量。

关于制度对对外贸易流量影响的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是利用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提出的贸易引力模型,将制度作为解释变量加入到引力模型中进行实证,得到的结论多是制度质量和对外贸易流量是正相关关系,制度差异和对外贸易流量是负相关关系。anderson 等(2002)在引力模型中引入一系列经济制度变量来实证制度对对外贸易流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交易成本与阻碍对外贸易的非安全因素显著相关。de groot 等(2004)利用1998年100多个国家的数据,在引力模型中引入制度变量包括政治稳定性、政府效能和监管质量等六个方面,就制度对对外贸易流量的影响进行实证,结果发现两国制度相似可提高两国间对外贸易流量13%,依进出口不同,制度质量提高一个标准差可提高两国间对外贸易流量30%~40%;beugelsdi 等(2004)以102个国家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制度差异与对外贸易流量是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制度差异是以递减的比例减少对外贸易流量。linders 等(2005)则考察了制度质量和制度差异对对外贸易流量的影响,发现进口国和出口国的制度质量均增加了对外贸易流量,也发现制度差异减少了对外贸易流量。

国内学者潘向东等(2004)采用假设因素检验模型对2002年133个国家与我国双边贸易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对双边贸易影响最大的制度因素不是交易国的经济制度,而是交易国影响企业运行费用的制度和正式约束的法律制度。潘向东等(2005)还采用ces函数,推导了包含制度安排变量的引力模型,然后采用1998年~2003年我国、美国、日本、韩国和巴西高技术产品出口的面板数据检验了该引力模型,发现进口国制度安排对两国间高技术产品出口有显著影响。潘镇(2006)建立了一个包含制度变量的扩展引力模型,利用1995年~1999年153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制度对于双边贸易的影响,发现制度质量越差,双边贸易越不活跃,制度差异对于双边贸易起阻碍作用。吴丹(2008)则以东亚10个经济体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制度对东亚经济体间贸易的影响是显著的,对东亚经济体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有重要影响的制度因素并不完全相同。

国外学者的研究局限于发达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对外贸易流量,其研究结论对我国是否适用尚不清楚。国内学者更多地就具体制度质量对对外贸易流量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而对于制度差异对对外贸易流量影响的实证文章,并不多见。那么,制度差异和我国的对

外贸易流量究竟关系是怎样的?笔者利用1996年~2008年我国与其他28个国家的数据就制度差异对我国对外贸易流量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又由于制度差异也可以细分为6个子指标差异,故笔者就6个制度差异子指标对我国对外贸易流量的影响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实证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FDI;对外贸易;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迅速崛起,如果知道是什么关键因素导致了中国经济奇迹,这对中国及其他发展国家有着极大意义,因此,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对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实证分析。但由于不同学者选择的研究方法和数据的不同以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制度、经济开放程度和相关优惠政策存在差异都导致了实证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笔者选择使用1990-2015年江苏省的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来分析江苏省的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

2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就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过实证研究。贺红波、屠新曙(2005)认为FDI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但是经济增长并不是FDI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崔建军、吕亚萍(2014)利用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1998~201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得出FDI对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效果,然而FDI在各地区所产生的经济影响有所不同。吴汉嵩(2008)我国1978~2006年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比较,得出无论是出口贸易还是进口贸易都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的结论。张汉东、胡朝麟(2012)认为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由于进出口结构失衡,出口对GDP总量的贡献远大于进口,且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3模型建立及数据说明

3.1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1990-2015年的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其中,FDI代表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代表对外贸易,江苏省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代表经济增长。为了使三个变量的单位一致,用每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对FDI进行调整,使三个变量的单位均为亿元。为了数据的可比性,用消费者价格指数(1990=100)对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和地区生产总值进行平减。对GDP、FDI和TRADE进行对数化处理以消除原始变量的异方差影响,得到LNGDP,LNFDI,LNTRADE。

3.2模型建立

建立如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LNGDPt、LNFDIt和LNTRADEt分别表示t时期的GDP、FDI和对外贸易额;α1表示LNFDI对GDP的贡献度,即变动一单位FDI所带来的GDP的变化值;α2表示变动一单位对外贸易额所带来的GDP的变化值;μt表示随机扰动项。

4实证结果分析

4.1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时间序列的首要问题是判断它的平稳性。因此本文采用ADF方法对原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如表1。

从表1可知,LNGDP和LNFDI原序列都平稳,但LNTRADE原序列非平稳,但LNGDP、LNFDI和LNTRADE一阶差分序列平稳。因此需要通过协整分析检验这三个非平稳变量的线性组合是否为平稳序列,如果是平稳序列,可以认为这LNGDP、LNFDI和LNTRADE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4.2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的是最常见的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通过统计量的检验判定:LNGDP、LNFDI和LNTRADE之g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说明LNGDP、LNFDI和LNTRADE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4.3格兰杰因果检验

前文的协整检验只能说明LNGDP、LNFDI和LNTRADE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无法说明三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是正向、逆向或是双向。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明确LNGDP、LNFDI和LNTRADE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利用VAR模型来检验LNGDP、LNFDI和LNTRADE三个变量的所有滞后项是否对另外一个或两个变量的当期值有影响,如果影响显著说明该变量对另外一个或两个变量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VAR模型的平稳性检验:

建立VAR模型,并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图1可知所有根的模的倒数均在圆内,VAR模型平稳。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短期内,FDI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经济增长却不是导致FDI增长的主要原因。由此可知,江苏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并不是经济增长,而是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等其他影响因素。短期内对外贸易是导致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但经济增长并不是对外贸易增长的格兰杰因果。这主要是由于江苏省对外贸易中出口贸易占大比重,而目前江苏省出口商品仍主要以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由此短期内经济增长可能带来人力资本成本的上升而不会导致技术创新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迅速发展,因此短期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影响并不显著。

4.4IRF脉冲响应函数

第12篇

关键字:对外贸易结构;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198-01

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初级产品贸易占总贸易额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持续上升;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是我国的出口贸易的主要力量;产业内贸易不断深化,是我国未来几年努力发展的贸易模式;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继续扩大,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国内贸易体的分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正进行着历史性的改变。

一、中国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的现状及趋势

1.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的现状及趋势

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地区)贸易往来将加强。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首先,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发展中国家是资源的主要出口地,使得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的位置将会提升。另外,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中国大量的工业制成品由于价格上和质量上的优势很容易打入这些市场,扩大了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并且发展中国家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建厂的不错的选择。

2.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始终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着国家优惠政策及各种优势条件,率先发展,实现了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则历史包袱沉重,自然条件差,不仅改革开放滞后,而且人们对市场经济不熟悉,观念上不适应。从总体上看,虽然中、西部也有着一定的发展,但无论是从对外贸易总量上还是发展的趋势上,东部始终引领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影响我国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技术因素

1.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低

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决定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加工贸易仍是我国的重要贸易方式,其中“三来”贸易的比重尤为大。在此种贸易方式下,由于国外企业控制了其核心技术,我国只是利用劳动力优势将产品进行简单的组装,所以我国出口规模虽然扩大但主要是靠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制成品支撑,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随着关税壁垒对贸易的影响逐步减弱,技术性贸易壁垒已逐渐成为各国争相采用的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保护手段,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保护方式。近年来,我国相当数量的传统优势产品频繁遭遇国外技术壁垒,出口纷纷受阻,有的甚至被迫退出了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竞争力。

(二)贸易因素

汇率制度影响

中国自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15.8%,相当于出口企业增加了同比例的出口成本。人民币升值对一般贸易出口企业、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打击 尤其巨大。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一些缺乏自主品牌、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这大大影响了我国的出口竞争力。

三、提高我国的出口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竞争优势理论重构出口竞争力

1.以竞争优势为导向

从我国对外贸易长远利益考虑,应将外贸发展战略从比较优势为导向转向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实施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抓住我国正在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利时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良好调整,形成充分的竞争的国内市场,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只要中国国内的经济扎扎实实地上去了,就会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提升和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形成重要支持,中国商品在国际上的地位与竞争力就会凸现出来。

2.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从战略性调整的角度考虑,积极培养新的主导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振兴,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地并不体现在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而是对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转换的影响。我们要通过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在认识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局限性的同时,还需要对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有一个统筹规划,保持其稳步发展,有步骤地淘汰传统产业定领域的过剩生产能力,逐步实现比较优势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化。

(二)完善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

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已经入市,各行业的开放程度都提高,我们需要重视有关法律的建设和完善。在知识产权的立法方面,我国已经比较完善,相应的立法大都完成,但关键是执法力度不够,中国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执法力度。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远大,某些大型的跨国公司进驻中国可能会出现某些行业的垄断经营,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经营行为日见增多,为了保护民族工业和国家经济安全,反垄断方面的法律也相应完善。

2.引导外资投向,促进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的优化

要根据发展形势和需要及时调整和公布我国产业发展目录,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还要注意与国家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协调,比如货币政策、环保政策和科技发展战略等。坚持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质量和技术水平为基本出发点,促进出口结构优化,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技术型转变,使之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加强对加工贸易的深度监管,使其参与国际化生产链中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环节,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发展。⑤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