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问题

高中历史问题

时间:2023-06-08 11:2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问题

第1篇

关键词:问题设计;自主学习;探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在优秀的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是研究态度。”教师让学生提出多种问题解释,然后让他们自己在实践探索中去对假设进行肯定或排除,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再是消极的掌握,带着问题探索,在探索中掌握。

一、问题的切入

1.课堂问题设计怎样才合理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师生之间不能没有互动,教师只是对教材做详细解释,学生只是专注地听,看似井然有序的课堂,其实对学生是没有多大帮助的,他们只是一味地听教师的标准答案,然后机械地做笔记、抄答案,在此过程中,他们只充当了知识的受体,却没有发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必须有互动,但是,互动太多,也会影响课堂质量,有的老师喜欢一问一答的形式,整个课堂可能都是以问答为主,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有两点:(1)影响课堂的进度,该传授的知识没有得到有效传授,而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无聊的问题上;(2)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使他们对教师产生惧怕感。

2.深挖教材,使问题更具探索性

教师在课堂上所有的发问都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问什么样的问题,问几个问题,教师在课前都是应该经过周密筹备的,历史问题的切入点可以有:引用材料发问。这是我们高中历史课堂上还有试卷上最常见的发问方式,引用史实材料进行分析,不仅能使学生打开思维,而且也能增加他们对历史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带着问题学习

学无止境,只要愿意去思考探索,总会有新的收获,在高中时期,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好课本知识,但是学好课本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就可以了吗?不行。在新课改的大旗下,教师总是在寻求各种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牢牢记住不忘的方法,为什么说“记住不忘”?经历过高中生涯的人都知道,学生的学业繁重,特别是文科生,要记要背的东西太多,他们几乎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背书上面,但是,这样死记硬背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这样死记硬背得来的都只是暂时性的,原因何在?那就是他们对所背内容的理解不够。怎样增强对知识的理解?那就是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懵懂的地方不要跳过,而是要对着自己发问,再去寻找答案,问题解决了,对学生的记忆也是长久性的。

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问题设计同样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自己给自己制造关卡、难题,并且自己去解决,这不仅是简单的善于提问的习惯的养成,而且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起着很大作用。在高中,学生看似都在刻苦学习,但是他们当中大多数并不是在自我约束中学习,而是在教师和家长,甚至中国式教育的压迫下学习,如果他们在高中时期仅仅是机械地学习,那么,有朝一日,这批学生跨入大学门槛后再没有人来监督他们学习的情况下,他们呈现给世人的又是另一副模样。

三、探索中前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新课改的大旗下,“问题设计”的脚步并没有停滞,怎样使问题设计变得更加有效有力,专家学者们都还在进一步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收集材料,创造直观、形象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以发展学生的潜力,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问题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已经不可小觑,通过问题设计,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来获取知识,能够让学生的努力和智力都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展现,而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会加深,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而这些学习的索引就是带着问题学习。所以,问题设计尤为重要。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究与实践

一、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新课改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结合当今实际,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如今各省市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在跟随课改的步伐,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如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高中历史教学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二是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较薄弱,所以,他们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以往的薄弱环节进行补习,就增加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此外,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没有了解到考试的真正内涵,没有从研究考试入手,一味地认为学习高中历史是应对高考的手段,这就没有更好地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探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可能导致高考的失利;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缺乏继续教育,较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少对当今历史的研究,也没有进行知识创新,而导致了自身知识陈旧,在课堂上,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进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

(二)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高中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其特点具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是不相同的,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浅层次对历史的了解;而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和有潜力的人才,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好历史的同时,考入自己理想的学府,从而做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在教育对象方面,与初中生不同的是,高中生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高中生比初中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再次,在教育层次方面,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与大学历史教学间的一个桥梁,肩负着普及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任务。高中历史知识是初中历史知识的扩展和加深,它运用初中所学的知识积累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了高中生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

面对如今的社会形式,对教育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如此。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新课改下,教师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并指出学生意见中的不合理问题,通过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高中政治中的哲学思想,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更加科学地认识历史,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历史的能力。

(二)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探讨、研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发掘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好处。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对于高中现代史方面,一般的考试题目都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和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相联系,从而为社会服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把社会作为学生的最大课堂,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大小事,让他们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走进图书馆,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拓展自身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历史的意义。教师在带领学生去参观的过程中,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高中生对历史认识的水平,真正使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

三、 总结

总的来说,要想做好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就必须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中新课程通识性培训丛书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6(1).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第3篇

高中历史教学能从历史角度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但高中历史教学手段还相对传统,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方式已经相对落后社会需要,所以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史学理论内容丰富,对教师的教材观、课程观以及教学观的转变都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对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具有实时意义。

1.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和教材是传播历史和主要途径和最好载体,史学理论为人们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从而认识历史解读历史,为人们理解和判断现实问题提供思路和方向。随着新课改的开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各学科被要求进行,历史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传统历史教学只是让教师根据教材进行授课,这样就让学生在一味接受中被动学习,不仅违背新课改要求,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在新的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中都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多角度、探究性的要求,因此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就要从多层次、多样性、多角度、多类型等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选择空间,从而帮助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引用鲜活史实、创设问题情境。

2.史学理论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和策略

史学理论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很好帮助学生学习历史,也能让教师更好进行教学。史学理论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具体课程以下几方面展开。

2.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将良好史学理论运用环境高中历史课程明确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多样化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将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从而培养出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将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师要将只注重史实梳理、传授知识的枯燥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大量具体生动的史实材料,将历史情境创设,论证或得出相关的史学观点,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根据“新材料,新情境”的学习方法,以正确史实理论为依据,阐释和审视历史问题和现象,从而得到启迪和教育。将适当的史实材料提供给学生,创设历史情境进行学习,是灵活运用史学理论提供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

2.2将教材的史学理论内涵挖掘在历史教学中寻找和阐释历史教材中理论观点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学习、分析、研讨、判断以及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准确透彻的把握好和理解,更是需要一线历史教师将教参结合认真审钻教材,将教材的史学理论内涵努力挖掘,寻找出理论问题的切入点,进行准确明晰的分析和研究。以史观为指导多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重要意义,可以让学生从全球史、文明史、现代史、社会史多角度认识问题,提高学生历史认知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类历史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若只是将历史教学仅仅作为单一历史知识传授的载体,就不能引导学生准确发现以及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基本发展规律的,教师只有在备课时将教材中隐含的史学理论用心挖掘和归纳后恰到好处传递给学生,才能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辩证认识,将史实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规律归纳,塑造和形成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论概念,让学生培养出主动运用史学理论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高中历史教学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变成真正启人心智、哲理深刻的观念探索以及思维能力训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将历史知识、道德修养以及思维能力全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2.3提高教师史学理论修养,让史学理论渗入课堂高中历史教师在史学理论这一环节都相对较为薄弱,教师首先要从自身条件出发结合新课程历史教学实际的需要,对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中某个具体历史问题展开考证、辨伪、分析、综合,进行新的论述,总结新的结论,将历史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对于教材以及相关情境材料,教师要能从史学理论角度对学生启发诱导,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历史结论,将教学相长真正实现,将历史课程的备课质量完善和提高。教师在平时要加强史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史学理论基本知识全面掌握,积极阅读和史学理论相关的刊物,对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要加大关注力度,要养成海纳百川的知识气度以及汲取新知识的能力,容纳学生各自创新思维的萌芽,启发学生怎样学习历史,并如何将社会现实结合,反思和感悟历史。总之,教师的素质修养状况决定教学效果,在面对教学新挑战、新要求时,教师自然要加强自身学习,不仅要扎实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加强业务学习,将自己的知识面拓宽,一个优秀的历史老师要善于诱导和启发学生从史学理论角度来分析和认识历史事件。

3.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将历史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将史学理论运用于历史教学能很好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史学理论在课堂的运用,能有效促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从单一知识传授过渡到注重“三维目标”的全校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知识接受转为学习主动探索,因此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应大力开展,从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作者:邱萍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

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学科素养;培养

我们这里所说的历史学科素养就是指历史学习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科素养,主要应包括较强的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科学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对历史知识的储备能力、用正确的观点科学分析历史的能力等。目前的高考试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历史学科思维的潜力,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为了提高高考能力应具有的历史学科素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高考历史成绩,高中的历史老师应在教学和备考中把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放在教学的首位,成为教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从而使历史学科素养成为提高高考历史成绩的有效手段。

1.基础历史知识

高考历史试题高于历史教材,但是也源于历史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必须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历史知识,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活学活用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基本素养。

2.历史学科思维

提高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都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历史学科思维,学生的头脑中掌握了历史学科的思维后,再遇到v史问题或试题时,就会自觉运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学科思维主要包括历史思维和哲学思维。具体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之间的关系,把历史事件放在特点历史环境中进行认识和讨论等。

3.历史学科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包括:阅读与理解能力、归纳与概括能力、判断和分析能力、说明与比较能力、评价与论证能力等。具体表现为获取信息与调动信息、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描述事物与阐述事物、论证问题与探讨问题等。

4.多元科学史观

多元科学史观就是指导高中的学生利用历史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基本观点。不但是目前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历史素养。其观点主要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近代化历史观点、整体历史观点、革命历史观点等,科学地运用多元科学史观是学生学好高中历史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其基本的内涵,并且能熟练地运用其解决历史问题,那么提高高考历史成绩就是小菜一碟。

5.学以致用

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古鉴今,那么高考历史试题就会利用历史知识让学生关注现实社会,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运用历史知识了解现实社会,做到以古鉴今,古今对比,以古通今。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策略探究

1.以掌握和熟练运用教材知识为本

高中历史教材是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的依据和根本,更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容量大,信息量大。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首先要使学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紧扣教材,落实双基,以点连线,纵横连接,建立起学生丰满充实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学到的历史知识解决遇到的历史问题。

2.搞好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课堂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场所,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平台。历史教师授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能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来。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历史,自觉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从而切实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3.重视体验与学习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就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运用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很快得到提高,才能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过程,才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索历史知识。

4.进行强化训练

历史课堂对学生讲课,只是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而要巩固这些理论知识,实现运用能力的提高,就必须靠练习,只有练习多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练习可分为课堂内的练习和课堂外的练习。课堂内的练习以练习老师讲解的知识为主,可开展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分组辩论、习题检测等形式的练习内容。课堂外的练习可让学生进行专题阅读、调查、查找、写作小论文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这样的练习形式不但强化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5.实施科学公平的评价

对于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在课堂内的练习及课堂外的练习历史教师要能及时地给予公平、公开及科学的评价,以使学生能及时地明白自己在练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习题的正确答案,从而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总之,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而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持之以恒,科学规划,以使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稳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伟.中学历史教学的知识传授与历史素养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3(08).

第5篇

关键词:社会史观;高中历史;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历史教科书的时代特色同样愈加鲜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应该分析重大历史问题,还应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利用多元史观对待历史问题。

一、社会史观的具体内涵

1929年法国历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创办《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被认定是社会史观作为真正一门科学的开端。英国著名学者屈威廉曾经在其著作《英国社会史》之中明确表示:“社会史是一门除却政治的人民历史”。在国内,真正意义上面的社会史观起步于20世纪初期梁启超。梁启超云:“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朝廷而不知有社会”,这一社会史观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冯尔康先生的《开展社会史 研究》标志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新开展。社会史观则主要将视角集中于除却政治、经济、文化层面方面之外的所有问题,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例如城市进化历史、人口流动历史、习俗变迁历史、婚姻家庭历史、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发展史、社会发展保障史等等。在众多社会史观的研究选题范围之中,民生保障和社会福利因为与当前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紧密联系,其意境成为社会史观的重要研究核心之一。

当然,由于其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与政治经济的联系十分解密,且在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等等特点,这使得高考命题专家对于其十分青睐。近些年来,以当前国际社会以及国内社会热门现象为切入点,以社会史观方面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的高考试题已经成为近些年来的流行趋势。

二、社会史观构建高中历史教学内容

对于学生而言,社会史观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甚至涉及到学生身边的故事。毕竟社会史观考察的交通通讯、风俗礼仪、衣食住行等等。历史教师若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结合图片视频,定会让学生感受到印象深刻。国内高考历史命题专家黄牧航教授曾经研究:“社会史观的核心问题在于民众福利和社会保障。从本质上面而言,社会问题的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特点非常明显。其大致包含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史、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变迁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社会政策史等等” 。

① 自然灾害时的社会问题。例如中外古今水灾、旱灾下引发的政府救灾问题

② 动乱时期的社会问题。例如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前后的“鸦片烟毒”,时期敌占区的殖民化或者奴化,经济危机时期的社会问题等等

③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工业革命促进全球经济迈向工业文明,同时,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问题、贫富悬殊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在教学实践内容选择上面,应该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相互联系,时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程标准》对于社会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方面的内容非常重视。在高中历史(Ⅱ)专题四之中,明确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题,充分体现出社会变迁史、社会习俗史、社会生活史、社会政策史以及社会问题史等等内荣。除此之外,从近些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以社会史为视角进行命题的趋向越来越明显。例如2007年全国高考卷,以第一次工业革命大量使用女童为例;2008年江K卷,1869年《教会信报》的记述反映出晚清社会思潮相互膨胀,社会风尚之中进步与保守并存;2009年海南卷,汉到隋“江南地区商业繁荣”,导致社会风气转变,人物辈出;2010年上海卷以世博会为契机,通过比较分析20世纪初和21世纪初上海城市建设的面貌,体现上海城市的百年变迁。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22题,通过呈现县志、民国教材以及史学著作等等各种文献资料,考察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过程之中普通城镇居民的生存状态,考察的则是社会史观方面的内容。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引入社会史观内容,不但必要且十分迫切。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社会史观”意识,不拘泥于课本知识,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对待问题,则会更加适应当前史学理论更新以及其对于当前历史教学的实际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

【摘 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历史教学应该顺应新形势,明确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身实践和领悟获得历史知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学生 主体作用

课堂上的高效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互动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发挥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呢?

一、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性

完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分析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事物发展的理解层次面的不同,多样化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大胆创新解决问题,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高中历史教学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培养学生自发主动学习

自发主动参与学习是真正学会学懂的前提。在整个课堂设计与理论联系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和补充解惑问题。教师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创造思维思考的情景条件,使学生主动掌握探究历史背景的学习方法,从历史教学中间接地培养学生诚实、自信、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学生质疑反思课堂问题

培养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自由地畅想,尽情地翱翔在知识海洋中,挖掘自己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与解惑问题的兴趣爱好。以学生自主思考,以解决老问题为目标,通过引导并催生萌发出新的历史问题作为成功历史教学的新模式。

三、引导学生提出历史教学问题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那么该怎样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由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呢?

(一)探究认知概念

例如在学习秦朝至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时,先从历史演变的过程、政权的特点和朝政发展的趋势进行探究,首先掌握“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概念,再分析秦朝确立君主专制制度的原因和影响,通过细化人物各层关系网,从而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认知体系。

(二)大胆提出问题

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但是教师应该保护和支持学生勇敢地提问,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多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留有余念,扩展遐想空间

一堂好的历史课不是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而是使学生在课堂保留一似即懂非懂的余念,使学生意犹未尽地再去引发不同的思考,课下带着问题去探索历史课堂上的问题以及新探究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创新思考的发问遐想,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敢于大胆假设,自发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从而牢牢记住历史课程中的重点、难点。

(一)改变教学观念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前提。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要提倡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历史教师要从实践出发,带领学生多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积极寻找和发现社会上可供高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的教学资源空间。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功底和渊博的知识面,才能在课堂上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模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情景再现的历史情节,唤起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发问,解决问题,总结思考,加深历史印象,铭记历史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

(三)激发学生课前精心预习

教师为学生提供预习机会,预留作业,使学生课下做充分的认知准备。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从容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使高中历史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全班都积极互动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构建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学习平台

通过观察和小组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构建发展学生的探究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和体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创设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设计问题,先让小组内部讨论、归纳、总结,然后再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通过学习平台充分集思广益,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突破时空界限,集声、光、像于一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七、小结

综上所述,历史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情景课题导入,协调好师生关系以及构建好特色的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好一堂生动活泼的高中历史课。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现状及创新

我国长期执行的是应试教育模式,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这种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和不足,已经暴露在人们的面前。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来看,过去大都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十分被动,学生苦苦挣扎,却依然难以记住海量的历史知识,犹如一叶小舟,孤寂的漂泊在历史知识海洋当中,却无处靠岸。高中历史内容之抽象深刻、信息量之巨大,使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承载的。而其综合性与系统性之不足,也对高中历史教学非常之不利。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依然迫在眉睫,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历史教学质的飞跃。

一、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现状

(一)表演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表演式教学主要是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在课堂中通过表演的形式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基于表演式教学模式,教师会反复的在课前进行准备和彩排,以提升课堂中的教学效果。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会根据教案的设计,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表演,并且也会根据课前设定的问题进行提问,基本上难以发生临场发挥的情况[1]。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应对上级听课检查,因此在很多高中历史公开课当中,教师都愿意采用这种方法。不过,教师如果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将会使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受到很大的影响,也无法对更好地探究和思辨历史事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角、学生作为配角,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教学互动,因而教学效果也十分有限。

(二)论证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论证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结论为基础,利用分析法、归纳法等,对历史结论的正确性进行分析论证。在论证式教学模式当中,大多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操作性较强,学生也能够取得更快的强化记忆效果,因此为了应对考试,很多高中历史教师都应用了这种教学模式[2],但缺乏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思索。例如在讲解《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课时,教师通常都是按照传统的史学观点和历史事实,主要从早期殖民扩张对亚非拉带来的灾难的革命史观和对世界市场的拓展的全球史观进行分析,而忽视了早期殖民扩张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到来的现代史观,以及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思想和生活方式等社会史观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历史问题往往只能根据标准答案作答,而不能有自己对历史独特的多角度的理解。因此,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进行学习,正确答案、答题模式都较为一致,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压制,因而对于既定的历史结论,难以产生质疑精神,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灌输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灌输式教学模式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的中心往往在教师[3]。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对于高考大纲、教学重难点等十分注重,但是对于历史知识的完整性等较为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并且会随着教师教学思路来固定展开课堂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也会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中外历史对比等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大多是基于教师课前制定的教学框架当中,学生没有充足的自由发挥空间,依据也是教师在备课当中准备的所谓标准答案。同时,为了应对高考,教师通常选择历年的高考真题,或是一些自编模拟题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让学生学会最好的解题方法。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当中,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与教育十分忽视,教师的关注点往往都在考试当中。因此即便学生能够在考试当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其自身的历史思维与素质能力还是会存在很大的不足。

二、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情境化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十分良好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对博物馆、课本当中包含的情境内容进行加以运用,通过触摸真实历史实物、或是生动的语言描述,对具有历史特点的生动画面进行良好的创设,让学生能够有效的进入到教师设定的历史情境当中[4]。在江苏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当中,包含有很多真实的历史事件,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往往也代表着不同的历史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基于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的历史情境,从而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的发展和延伸进行体会。此外,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户外开展实践教学,到一些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博物馆等地开展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对历史进行感悟,从而得到历史知识、历史思维等方面的良好提升。

(二)多样化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当中,多样化教学模式拥有着十分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对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应用,例如自由论坛法、参观日记法、研讨游戏法等[5]。在应用这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要基于真实的历史背景,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更加灵活的开展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大的乐趣。多样化教学模式除了能让学生更为良好的掌握历史知识以外,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模式当中,让学生能够回归的主置,在师生之间更觉有效的进行沟通,从而更加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历史事件。对于历史教师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过对于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却是十分有利的。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认知情况、学习现状等,对大量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6]。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以帮助新的历史认知和历史问题的发现。如讲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时,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突破教材,认识可以从多元化角度来认识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可以从各国的代议制的特征折射出各国的国情不同,还可以从西方的“制约和平衡”原则里构建对当今中国反腐倡廉体制的借鉴等。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当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因而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四)开放式教学模式

在开放式教学的应用之下,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引导,应当能够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中的某些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高中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一阶段的学生创造力、想象力较为丰富,对于个性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十分关键。因此,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心理、思想等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教学当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对于教材内容应当进行灵活的选择,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7]。现在高中教材的编写其实就体现这种开放式思维,高中历史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选修分为重大改革、中外人物、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的奥秘四个专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在教学当中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对于某个方面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兴趣,教师都应当积极的进行引导,并且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开放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加深刻、详细的学习和了解历史知识,同时也能够对自身的问题研究能力进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作为高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发展与提升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在过去的教学当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因此,需要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柳付全 单位:江苏昆山震川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燕.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39-40.

[2]邓涛.浅析高中历史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53+49.

[3]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135-136.

[4]高明海.论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创新分析[J].才智,2014,11:182.

[5]龙书和.素质教育视角下高中历史教育的方向及意义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5,05:104.

第8篇

一、巧妙进行课程编排,引导学生掌握初高中知识衔接的方法

由于历史学科在初中不受重视,所以许多学生在高一阶段根本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高中课程又要求按专题进行学习,特别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或专题、课题),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获取历史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同时,由于教学时间较为紧张,要想专门抽出一块时间进行初中知识的复习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编排上,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起来。具体方法:

一是抓住典型,随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知识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可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的内容;历史课程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知识提供的必要的学习资料。

二是开展活动,鼓励交流。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然后组织开展“知识寻宝”与“知识探究”等活动,或是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抄报、出黑板报、讲解历史故事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初高中知识中有相互关联的历史典故、战争故事、人物关系等,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探究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二、学会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

一是善于设疑。

“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特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便于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激发兴趣。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所以我在教学秦汉官僚机构中秦朝的“朝议制度”时做了一次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组织一次“朝议”,学生反应十分踊跃。

三是贴近生活。如在“伟大的”这一内容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937年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王浩作为一名在北京大学就读的爱国学生,他将如何重新面对他的人生?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他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依靠自我不断求新探索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具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能拓展思路,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着眼长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9篇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当今高中历史教育大环境下,由于应试教育还普遍存在,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高中历史课程不像语数外主科那么受重视。面临激烈的高考竞争和压力,教师、学生、家长的重点都放在主科学习上,使高中历史课程总是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其次,教学方法的陈旧与单一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大多教师以应试为目的,对于事件的发生背景、历史影响较为重视,而对事件的经过关注不足,存在轻史实、重结论的现象,使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和深刻意义了解不多,完全达不到历史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应不断提高有效性,并强化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分析事实、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首先应更新教学理念,要以史为例,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要按照新课改要求进行教学,强调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打破以分数定好差的思维模式,综合考虑作业与思维开发,实际能力与考试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不能一味照本宣科,要注重张弛有度,适当扩展话题,引发探究性思考,提出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应加强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注意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差异教学。

2.增强课堂活力

要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趣味和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使其积极参与历史课的学习。教师首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课堂讲授水平。可以采用更为宽松、平和的授课方式,加入历史人物故事,用诙谐睿智的语言评判历史,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展开开放性的讨论等,吸引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同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自身加强历史文化修养,才能言传身教,在课堂中讲述丰富的历史故事,提出新的见解,引发开放性的讨论思考。可以充分利用关于历史的影像、文字、图画等史料,通过多媒体等方式表现出来,既能传递更广阔的知识信息,更能带给学生历史的真实感、沧桑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能有效地降低教学的难度,增加课堂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启发学生更活跃地思维。

3.优化作业结构

教师首先要明确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会用历史发展观思考问题。所以作业的训练不仅是为了巩固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应用历史发展观念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和现今的社会问题。可以针对作业的内容分为基础性、提高性、探究性三种类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一定的比例数量。基础性和提高性作业要求必须完成,而探究性作业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开放性探究。基础性作业侧重于巩固重要的历史知识,提高性作业聚焦于对一些历史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探究性作业则是涉及课外知识,需要学生花费时间自主去学习探究。同时,对作业的质量和评讲要及时,对所做练习讲得简要、明白、精彩。要举一反三,由一道典型的题引出类似的问题,总结归纳相似的思考方式和解答技巧。并且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新的情境、材料、问题,可以新颖创新,可以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自主研究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从而切实巩固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4.转变评价方式

第10篇

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学研究;应用方法

史学研究和高中历史教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前者以历史研究为对象,重在探索和发现;后者是对高中生的历史教育,重在知识的普及性,提倡教育和培育人才。但是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都离不开历史,史学研究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教学活动其实是一个史学研究的推广平台,两者相互联系。高中历史教学需要不断吸收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下面以人教版的《中国近代史》为例,来分析高中历史教学和史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一、史学研究的发展和高中历史教材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

历史教科书作为基础教育的普及读物,应该保持内容上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所以教科书的稳定性要求它必须谨慎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同时,史学研究也影响着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师应该认识到,只有先出现普遍认同的史学研究新成果,才能被历史教科书应用,而不是历史教科书超前于史学研究。这就会导致史学研究和历史教科书内容的不对称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历史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善于吸收先进的史学观念,提高专业素养。

二、高中历史教材引用史学研究的几个原则

1.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

在历史教科书中引入史学研究成果时,应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引入一些通俗易懂的知识。如果在高中生的认识范围外,则会增加学生理解、学习知识的困难。所以历史教师要把握好史学研究成果的知识层次,进行适当地引用。

2.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并没有详细讲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引进一些新研究的详细史料,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可以为教材中涉及的观点提供依据,从而说明历史教科书的权威性,其历史观点的准确性。

3.坚持与教材观点一致

在历史研究中,经常会出现和历史教科书观点不一致的研究成果,所以,在引进这些研究成果时,应仔细查其观点和历史教科书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要进行判断和验证。如果引进和课本不一致的历史观点,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混乱,影响历史教学。

三、高中历史教学吸纳史学研究新成果的方法

1.史学研究新成果可以纠正教材中落后的观点

因为受到教材篇幅的限制,高中历史教材虽然经常修订,但还是存在许多落后、片面的观点,无法跟上历史研究的步伐。如,中,教材并没有涉及的影响,而是重点论述了清政府的“乘胜即收”的政策,和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谴责清政府“虽胜尤败”的结局。但是有史学研究者指出,清政府是从维护领土的大局出发,才提出这一政策,其实是明智的决策。如果能把学者的研究成果引进教科书中,就能端正学生对的

认识。

2.史学研究新成果可以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认识历史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史学研究者注重从近现代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历史,甚至成立了专门研究近现代历史的“显学”。但是,在当今的高中课堂中,并没有运用到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仍然遵循“革命史范式”的教学模式,落后于高等学校的历史教育。比如,在评价李鸿章时,按照“革命史范式”,他是签订《》的卖国贼,是镇压运动的主要人物,他参与了多个丧权辱国的政治、外交活动。但是按照现代化范式来评价他,他又是的主要力量,在中国现代化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需要引进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从新的视角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

人物。

3.史学研究新成果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史学讨论

高中生在接触历史教学活动时,往往不满足于课堂的教学知识。喜欢自己查阅一些资料,观看相关的历史事件的电影、电视剧。并且喜欢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质疑历史人物的行为,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比如,在学习时,教材上是这样给定义的: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如果在教材中加入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史学研究和高中历史教学密不可分,虽然他们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其重要性:史学研究新成果可以纠正教材中落后的观点,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认识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史学讨论。

参考文献:

[1]李克军.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学研究成果的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2(26):54-56.

第11篇

关键词:问题法教学; 历史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12-001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从内容看,要完成五本书的复习,涉及的知识点庞杂,头绪万端,记忆量大,遗忘率高,任务重;从学生看,水平参差不齐。基于上述现状,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该如何有效的进行一轮复习呢?经过我校几年的高中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普通高中生源不太好的情况下采用“问题教学法”能提高历史一轮复习的效率。

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通过创设情境,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法教学设置的必要性

在历史一轮复习中把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分解教学目标,使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活动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集中精力解决具体问题。这样可以减少或避免教学活动中因偏离教学目标所做的“无用功”,从而提高历史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问题法教学具体实践

1.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以问题为引导,指导学生做好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的预习。对于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中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这是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中的难点,在高中一轮复习的预习中,教师应该依据课标、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以一个或几个重点问题为中心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预习,并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以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知识漏洞、思维缺陷或亮点,从而为教师在课堂上提高高中复习课的效率打下基础。

2.讨论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问题讨论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并引导学生讨论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

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一轮复习课的课堂效率。一轮复习时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全面系统复习,扎扎实实的抓好基础知识。所以复习时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有些材料,要靠多次反复强化记忆。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好的问题情境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好语言、设备、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境。

以“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如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用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原则、方法等的良好历史思维习惯,在评价中坚持用两点论、重点论等思维方式全面分析评价;另外在对历史事件、历史文件等的比较的问题中,帮助学生在复习中形成较为固定的历史比较方法与习惯,同时从中得出一定的历史启示,以挖掘历史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在对历史事件、政权组织、政治运动等性质分析提问中,培养学生分析性质的一般思维角度和方法;在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等因素的提问时,则可以从中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历史的思维习惯。

以“问题教学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现今高考更为注重于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问题本身的综合性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历史复习中,以某一阶段、专题、社会热点作为问题设计的中心,它既可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内部的综合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学科间综合的能力。

三、“问题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设计问题要科学

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历史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并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2.注重问题的启发性

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问题提出来以后,诱导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跟着老师,跟着问题的思路,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3.注重问题的开放性

开放式教学,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每一个历史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4.提问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多,头绪杂,因此,设问时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既要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也要注意单元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中外历史的联系。对同类历史问题,可以打破章节的界限,放在一起进行设问,使问题式教学法在帮助学生形成纵横交错的历史知识体系方面发挥其独到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今天,广大高中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必须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课堂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作用;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不仅成为今天学习的主人,还将成为明日生活的主人,成为一个个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1998年、1999年

[2]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山东教育出版社

[4]吴杰.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第12篇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应用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中“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调查、思考、讨论”的教学观念已经得到广大教育研究学者、一线教师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讨论环节,其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不断上升,尤以“问题”较多的历史课堂教学为代表,讨论式教学方法更是得到普遍应用,有效提升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我们也看到,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由于应用方法、策略的不够科学还没有真正发挥讨论式教学方法应有的作用,取得的教学效果还不甚理想。笔者欲针对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并探索性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应用问题

(一)对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内涵存在着严重误解

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中应用的讨论式教学方法,部分还没有真正理解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内涵,有诸多的误解;如:有的教师认为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就是所谓的“讨论”,不管哪怕学生“鹦鹉学舌”或者“照抄照搬”念课本上的答案,或者重复教师之前讲过的答案或者回答,都被认为是“讨论”。

(二)停留在问题设计、提出上,忽视讨论组织

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引入讨论环节,并且讨论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目的是引导学生可以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但是部分教师在讨论实施过程中,过于重视对问题的设计、提出,主要以“提问题”方式进行,学生迫于教师压力只是在表面上、形式上“参与”,讨论的也都是一些表层、粗浅的内容;简言之,就是学生并不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中,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组织。

(三)教师过分追求唯一、统一的问题讨论答案

新课程标准之所以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讨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多元观点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多元、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过程中过于强调问题答案的“唯一性”,习惯于讨论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

(四)教师的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指导经验不足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应用讨论式方法开展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对一些较为简单“问题”的讨论能够做到较好的组织和指导较好;但是当遇到一个较难“问题”时,如大的历史性问题,教师就会在指导学生讨论步骤、应用的讨论方法、引导学生价值观方面表现得难以把握,最终导致讨论失败,甚至中途放弃讨论活动。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应用问题对策

(一)教师深刻理解讨论式教学方法内涵

既然称之为“讨论式教学方法”,就离不开“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要求个别学生、少数学生发表看法,或者引导学生发表某一看法,这些形式上看像是讨论,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必须是大家的共同参与,发表的看法必须是发自学生内心的、真实的想法,并且讨论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互动的,如小组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同交流、对话。

(二)精心设计讨论问题,科学组织讨论

讨论式教学方法讨论的是“问题”,讨论能否成功“问题”的影响很大;要求教师设计、提出的论题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并且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社会,这样的问题论题才是有意义的,不能随便找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就让学生讨论。对于讨论的组织,建议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首先在小组成员内部之间进行讨论,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适应指导、帮助,最后由小组推选代表共享讨论观点,老师做总结发言。

(三)精心准备,引发学生问题多元观点

为了保证讨论的成功,需要教师、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师事先查找相关问题资料,做到对问题的充分理解与认识,学生则要相对历史问题、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教师、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变成泛泛而谈。讨论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提炼与理解学生言语表达中的新观点或者隐含的新观点,及时引导、鼓励学生表达新观点,并对学生表达的新观点在进行必要的值判断后给予鼓励或纠正;以及在不同小组、学生共享自己的观点后,形成关于某一问题的多元看法;是应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之一。

(四)丰富教师讨论式教学方法指导经验

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作用,是保证讨论最终成功的关键,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指导经验、方法。如: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将讨论引向深入,当学生觉得讨论无法进行下去或者没有什么意义、进展时,教师要能够巧妙点拨打开“尴尬”。在指导讨论过程中,针对学生表达的不同观点、看法应尽量启发学生说出理由,不能因为观点错误就否定学生观点,或者轻易的表明自己的看法,这样做只能会“凝固”、扼杀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多元观点的形成,也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针对学生观点错误的情况,教师可以先表示“怀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最终对看法、答案做出调整。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形成的正确观点,要引导学生说出理由、提供证据,不能任性的认为某一观点正确;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不同观点进行权衡、评估、比较或者争辩,目的是让学生确定价值更大的观点,明白其观点价值大的哪里,为什么自己的观点需要改进、哪里需要改进,从而形成主动认知、思考、改进的习惯。最后就是讨论过程中不免会发生观点之间的“冲突”,要让学生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来理解“冲突”,保证讨论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石怀周.课堂讨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教师,2014,(27).

[2]李晓梅.初中历史课堂讨论教学法浅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4,(19).

[3]程蓓蓓.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