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2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的特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基层科研秘书队伍的现状
1.1 不够成熟的科研评价体制
目前,国内的科研评价体制仍然存在比较普遍的以针对人的考核评价来代替应有的针对科研活动本身评价的现象,针对不同的学科,科研考核的分类还不够明确。同时,对科研成果的评价重量轻质,不够严格,重复研究的现象普遍存在。职称、福利等一切均与科研工作挂钩,导致科研工作人员浮躁、功利,只在意成果的数量而不顾质量,进而造成科研工作成果难成大器。
1.2 科研管理权限过分集中
长期以来,高校的科研管理实行由科技处对学院、系的直接、集中管理,这一管理模式导致学院等缺乏必要的管理权限与管理责任,从而使其丧失了对科研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严重制约了科研工作者跨学科大规模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积极性与可能性。过于机械化的行政管理手段,使得科研管理秘书在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仅仅发挥着“传话筒”的作用,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在工作中过于重视管理而忽略服务,以至于难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1.3 科研管理秘书队伍不稳定,素质凾待提高
高校基层科研秘书队伍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管理科学基本训练与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管理规律不甚了解,更谈不上深入研究。在实际的工作中,从管理到具体的工作,均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与制度。同时,由于基层科研管理秘书工作任务繁重,编制比较紧张,相对来说待遇又偏低,从而导致其队伍流动性较大,使得科研管理工作稳定性不好。再者,各高校对基础科研管理人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基础人员很难有外出学习与培训的机会,从而造成基层的科研管理工作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
2 基层科研秘书的工作性质与工作职责
院系基层科研秘书的工作是协助学院科研院长以及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对学院科研工作进行管理与服务,其工作的职责是在学校、学院相关领导的调控下,遵循相关的科研管理原则及管理手段,协调、组织各项科研工作,为顺利完成各项科研任务提供保障与条件。由此,其工作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协助科研院长安排、落实本院系的各项科研任务并具体从事相关管理工作,了解并掌握各项科研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给出意见及建议;完成各类项目及科研成果的收集、登记、统计、核定以及协助做好鉴定、成果奖申报等工作;做好学院各类科研管理文件、文档等材料的归档工作,负责科研统计及年度科研报表工作等。
3 院系基层科研秘书的角色与服务定位
院系基层科研秘书的角色与服务定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秘书特性与科研特性。其中,前者是首要及核心的。秘书特性的角色定位要求科研秘书要服从科研院长的安排,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起到对领导的辅助作用。科研秘书的科研特性则要求其要推动学院的科研建设,为学院教师发展其科研工作创造条件,发挥好连接院系科研人员、学院以及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纽带作用。鉴于基层科研秘书工作的两重特性,其角色与服务定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3.1 院系基层科研管理秘书是学院科研院长的辅助者、参谋者
秘书特性决定了基层科研秘书需服从分管领导的任务安排,辅助其完成对学院科研工作的管理,协调各个部门以及学院科研团队间的关系,促进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需协助科研院长做好学院科研工作的决策,贯彻并落实决策工作的执行,及时收集、反馈决策执行的情况与效果,确保决策的时效性,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提高学院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3.2 院系基层科研管理秘书是学校、学院科研信息的传播者
基层科研秘书是学校各类科研信息的直接传播者。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院系科研秘书需要及时了解、掌握多方面的科研信息以及学院的科研动态,并及时的完成对学校、学院以及从事科研教师的上传下达的信息传递任务,为学校乃至学院与基层科研工作者之间搭建畅通的信息通道,担当好信息传输纽带的作用。这是保障基础科研工作者科研工作顺利开展,保障科研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
3.3 院系基层科研管理秘书是学校、学院科研政策的执行者
为提升学校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通常高校在科研管理等方面会出台相关的激励措施与管理制度,作为基层的科研管理工作者,科研秘书在角色上就成为了学校各项科研管理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这样一来,就要求其务必理解学校的各项政策并加以贯彻执行与灵活应用,及时、高效并真实地传递相关科研政策与信息,维护学院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利益,最大程度的调动学院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4 院系基层科研管理秘书要力争成为学科科研动态的知情人
作为基层的科研管理与服务人员,院系科研秘书由于长期直接与本学科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们联系,并掌握着他们详细的科研信息与科研动态。因此,科研秘书在提高自身思想、理论及政策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面的拓展,不断充实、丰富自己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力争成为学科科研动态的知情人,辅助科研院长实现本学院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学院的科研水平与层次。
【关键词】目标管理法;科研项目;SMART原则
0.引言
项目管理在被正式定义之前,人类就已经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并执行了一些让后人叹为观止的大型项目,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古罗马的尼姆水道等。现代项目管理通常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北极星导弹计划及阿波罗登月计划等国防和军工项目推动了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建筑工程及工业生产等行业则使项目管理有了突破性的成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项目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研发等管理领域,特别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科研项目工作已经成为决定企业技术能力、市场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科研项目的特性分析
1.1 临时性
科研项目必须有明确的起止时间要求,即研究周期,当科研项目预期成果实现,或因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终止时,项目就结束了。临时性并不意味周期短,研究周期的制定应当根据立项的输入材料如合同、市场需求等进行合理制定。
1.2不确定性
在立项阶段,科研项目的工作范围、进度计划、经费预算、人力资源等内容已经初步确定,但随着项目的向前实施,前期各种模糊的信息不断明确,预算、进度计划等可能会发生变更。
1.3独特性
科研项目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产物,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等。即便有同样的目标产物,不同的研究背景、实施过程、应用对象等都使每个科研项目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2.目标管理方法简介
目标管理法(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是由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中首次提出,被认为是德鲁克最重要、传播最广的理论。
目标管理法以目标的设置与分解、过程实施及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奖惩为手段,通过成员的自我管理来实现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精髓是:明确、一致的目标;可观察且可衡量的过程结果。MBO可应用于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生产管理等领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实施MBO应遵循SMART原则,所谓SMART即是:Specific--目标必须是具体的;Measurable--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Attainable--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Relevant--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Time-based--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3.目标管理法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结合上述分析,科研项目可以理解为:在限定的时间、人力资源及经费预算完成既定任务目标的科学研究活动,其成果具有独特性。科研管理过程包括申请立项、过程管理、监督检查、成果鉴定、结题验收等方面。同时,从科研项目本身的特性可以得出,科学研究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可能出现不能完成预期目标、经费预算超支、研究周期被动延长的情况。正确识别风险、合理规避风险可以节约成本支出、减少合同纠纷等。目标管理法则为科研项目提供了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手段,采取目标层层分解的方法,应用在科研项目过程控制的各个阶段,可降低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及潜在风险。
3.1确定工作范围
工作范围的输入材料有:合同、任务下达书、客户需求等。输入材料中的重点内容是成果的特征描述。在立项之前,应当通过专家来判断这些特征描述是否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应的技术方案是否可行等,待以上问题获得通过后才能批准立项,对应的输出材料是工作范围说明书,内容包括:明确的起止时间、具体的成果形式、可量化的技术指标。
3.2制定进度计划
进度计划的输入材料有:合同、任务下达数、客户需求、工作范围说明书等。进度计划是全周期的,根据任务细化程度一般分为一、二、三级计划,必要时可以再细分为四、五级计划等等,采用WBS、PERT和GANTT图方法,可用MS PROJECT软件进行编制,计划的制定由上往下,计划修订由下往上,上层计划是下层计划的约束条件,下层计划必须支持上层计划。
制定进度计划时要结合SMART原则,按以下步骤实施:(1)分层:根据科研项目的结构设置,建议按照“课题--任务--工作单元”的模式进行分解,并分解至无法分解的最小单元,按照从上到下顺序编制。(2)10个工作日:任务分解过程中,最小分解单元的工期应控制在10个工作日。(3)责任到人:任务分解过程中,最小分解单元要能够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如存在由多个个体共同承担的分解单元,应再次细分。(4)风险分解:任务分解过程中,对已识别的风险较大的工作,应进行再次细化分解,以便及时制定风险缓解及补救措施。(5)任务关联:在使用Project软件进行计划进度编制时,必须对任务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设置,同时要标示出里程碑事件,即关键节点。
3.3监督检查
工作范围及进度计划制定后,即进入实施阶段,作为科研管理部门,最重要的工作是过程监督检查,并负责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督检查的输入材料有:工作范围说明书、进度计划。
定期检查制度。根据进度计划及工作范围说明书,定期对项目的进度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偏差,协调公司资源予以解决,同时要编制检查报告,对各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并根据相应的奖惩制度进行考核。
3.4变更控制
变更可能造成研究周期延长、成本增加等风险。在实施变更前,应由课题负责人提出申请,说明变更理由,必须经专家审议,确保预期目标能够实现方能实施变更,同时必须根据变更内容对工作范围说明书、进度计划等进行修正,并保留变更记录。
3.5课题验收
课题验收的输入材料有:工作范围说明书、进度计划、监督检查报告、变更记录等。在前面各个阶段,已明确了课题成果形式、数量、性能指标等具体内容,在验收时应由专家对这些内容进行验证,通过后即完成课题任务,在移交课题成果及资料后课题结束。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
目前我国对于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还没有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但是它具有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3E”特征,得到学界广泛认可。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Kaplan和波士顿管理咨询公司咨询师David Norton于1992年共同提出。它打破了传统绩效评估中只重视财务指标的做法,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发展四个不同的方面对组织绩效进行全面评估。
AHP方法,又称之为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记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全面考虑到高校科研管理与经费开支的特性,又要有重点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指标,纳入到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
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既要选择那些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指标,也要选择那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如果没有理论性指标,该指标体系就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持;如果没有可操作性指标,该指标体系就缺少使用价值。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虽然定量性质的指标可以更加直观的反映绩效水平,但是在他不能全面反映整个高校绩效审计的全过程,还要结合着定性性质的指标来更加全面的考核评价。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并结合绩效审计的“3E”特性,可以把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维度:内部控制、科研实力、科研水平和经费使用(如表1)。
(一)内部控制维度
内部控制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有关科研项目管理及经费使用方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以及科研项目负责人、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的情况。因此可以从健全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考虑。
1. 健全性。主要是指高校对于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科研经费的使用,能够按照国家或上级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出台的规章制度,并结合本单实际,制定的一系列用于规范科研项目立项、研究、成果认定、结题及经费使用的管理规定,并有独立设置的科研项目监督管理部门行使职责。
2. 有效性。主要是指科研项目负责人、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的情况。
(1)科研项目负责人执行内控情况,主要用来衡量项目负责人能否按照内部控制相关规定,在项目立项阶段经过充分的论证、按需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在项目实施阶段严格按照任务约定书或合同约定执行研究任务,在项目结题阶段实事求是的上报研究成果和相关科研经费使用情况。
(2)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执行内控情况,主要用来衡量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能否对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如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能够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帮助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费预算,在实施阶段能够督促项目负责人保证研究进度、协调处理项目负责人遇到的困难,在结题阶段对科研成果进行审核、复合经费开支情况。
(3)高校财务部门执行财务监督情况,主要用来衡量高校财务部门能否严格相关内控规定,着重对科研经费编制与调整、经费使用的真实性与合规性等进行财务监督。
(二)科研实力维度
科研实力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科研立项总数量和资助资金总额,由于本维度兼顾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特性,因此在衡量时还要着重考虑获得科研项目的层次。
1. 科研立项,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校厅级和横向合作等各个层次的科研项目成功立项数量。
2. 资金比率,主要是用来衡量各个层级科研经费在总体科研经费中所占比率。
(三)科研水平维度
科研水平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定时期内,高校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的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及人员建设情况,由于本维度也和科研实力维度一样具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特性,因此在衡量时也要考虑相关指标的层次。
1. 科研成果,主要用来衡量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课题发表的科研论文、学术专著,获得的科研成果奖励、发明专利等级别和数量。
2. 人员建设,主要用来衡量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课题举办的学术交流研讨会、组建的科研团队以及参加科研的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数量。
(四)经费使用维度
经费使用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量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经济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和经费开支情况。因此可以从预算阶段和开支阶段两个方面考虑。
1. 预算阶段,主要是衡量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是否准确、是否能够得到执行,课题经费是否按照编制预算如实到账。
(1)预算编制准确率=(预算金额-预算调整金额)/预算金额*100%。
(2)课题经费实现率=课题经费实际到账金额/预算金额*100%。
(3)预算执行准确率=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的总金额/预算金额*100%。
2. 开支阶段,主要是衡量科研经费开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合理性。
(1)固定资产开支率=用于购买固定资产的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2)经费开支合规率=合规开支经费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合规开支经费是指经审计核实,符合科研经费开支管理规定的支出。
(3)课题经费结余率=课题经费结余金额/实际到账金额*100%。
(4)五项费用使用率=五项费用开支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五项费用是指劳务费、差率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和燃料动力费。
三、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之后,下一步很重的工作就是确定各维度和各层级指标权重。为了确保各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借鉴AHP分析和李克特量表基本原理,并结合工作实践和相关专家的建议来设定设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2)。
(一)权重赋值原则
一级评级指标总值为100%,各维度对应的二级评价指标权重总值之和为100%,各二级评价指标对应的三级指标权重总值为100%。例如:一级指标各权重值A+B+C+D=100%;二级指标各权重值A1+A2=100%;三级指标各权重值A11+ A12=100%。
(二)对三级评价指标评分
该指标的评分将借鉴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方式,采用5分值,由相关专家结合审计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打分评价。其中:评分I=5分,表示该项指标完全符合绩效目标设定;评分5>I≥4分,表示该指标高水平地完成了绩效目标;4>I≥3分表示该指标取得了较好的绩效,但还有改进的余地;3>I≥2分表示该指标完成情况一般,在绩效方面取得一定成果;2>I≥1分表示该指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基本上达到绩效目标;1>I≥0分以下表示该指标存在很多问题,与绩效目标存在很大差距,甚至没有开展任何工作。每项评分还应结合三级评价指标中每个具体指标的权重,折算成标准分。例如:标准分=A11*IA11。
(三)全面绩效评价得分
按照下列公式依次计算,可以得出全面绩效评价得分:三级指标单项标准分=该指标评价得分*该指标权重;二级指标得分=Σ该指标对应三级指标单项标准分;一级指标得分=Σ该指标对应二级指标得分*该指标权重;全面绩效评价得分=Σ一级指标得分*该指标权重。
[摘 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本文结合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一流大学办学特点、建设要素,探讨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机遇、问题与措施,期望对我国加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要素
一、引言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科技强国和科技兴国的重要举措。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国家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并对所在国家的经济、科技、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缺乏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理念与经验。为此,本文结合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一流大学特点,探讨我国一流大学建设要素、措施与建设内容,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性分析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在办学理念和特点方面各不相同。按照牛津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点,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要素是:将教学和科研摆在重要位置,教师与学生需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充分体现国际化特征。斯坦福大学作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为了迎接21世纪的重大科技挑战,持续不断地开拓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新的研究领域,发展扩大独立研究机构,并以项目为导向,聚合多学科人才,产出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新科技成果,引领国际科学研究方向。
通过对以上两个国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特性的分析可知,世界一流大学尽管在规模、学科院系构成、地域、属性等方面差异显著,但其发展历史表明,要达到一流标准,必须具有三个共同特征:(1)能按国际标准吸引、培养和留住最优秀的师资和学生,通过内、外部评审,对师资水平和学生质量进行严格的评估;(2)以充足灵活的资源支持和鼓励最优秀的项目和人才;(3)根据明确规定的职责进行有效的管理,决策准确、及时。
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素
根据世界一流大学特性分析,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均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涉及师资、科研、研究生教育、项目评审等建设要素。具体而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素主要包括:(1)师资质量。多方位、多渠道招聘世界一流人才显得尤为重要。(2)始终保持前沿性的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应用研究。(3)重视基础性研究,提出原创性和前沿性研究课题。(4)努力向学生介绍最新研究进展。(5)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保持一流的教学水平。(6)师生互动是一流大学重要的建设要素。(7)一流的研究生教育。(8)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这些建设特性无不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所要考量的重要内容,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四、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航空项目;风险管理;模糊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由于航空项目技术复杂,产品系统庞大且结构较为紧密,这就造成了对航空项目进行分析时无法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由于各个环节的潜在风险众多且风险因素较为严重,这就增加了对航空项目风险分析的难度。因此,需要做好航空项目的风险管理,确保航空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在航空项目的风险管理中需要解决好风险因素的识别和风险对策的制定这两大难题,由于其牵涉到众多的变量和计算。使用原有的风险统计分析方法无法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而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来对航空科研项目科研中所遇到的风险进行管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下文将就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相应的介绍。
1 航空科研项目的风险分类与分析
航空科研项目的潜在风险种类繁多,而且各部分项目风险之间的关系复杂,一般的科研工程项目无法与之相媲美,同时需要根据航空科研项目风险多样性和多层性的特点,对航空科研项目进行风险的识别,同时需要根据航空科研项目所研究的项目建议书、项目的设计或者是工艺等文件,将航空科研项目中所可能遇到的潜在风险全部罗列出来。同时,在航空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其所遇到的风险可以从经济、技术以及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风险。而航空科研项目风险管理则主要是对以上所列举的各种风险进行总结、归纳以及分类,并以及其对航空项目的风险的影响不同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2 航空项目风险管理中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应用简介
航空项目风险管理中应当主要解决风险因素的识别与风险对策方案的制定这两大难题,其中,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能够通过明确问题、通过建立起结构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构造相应的矩阵以及进行层次的排序等几个步骤来对各个层次的构成要素进行相应的分析计算,并计算出其在于航空科研项目研究中所占据的风险比重,并以此为依据计算不不同的应对方案所具有的综合评价,从而为后续的航空科研项目的风险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2.1 层次分析法中的航空科研项目中的风险因素识别方法
对于航空科研项目中的风险因素识别主要是指需要辨别出那些风险因素会对所需研究的航空项目造成一定的风险,并对这些风险根据一定的特征进行整理分类。现今,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有检查表、流程图和访谈等。以上这些方法都各有特点和其所适用的范围,其中使用检查表法能够较为方便的对航空科研项目的风险进行分类和归档,而使用流程图法则能够更好对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访谈法则能够更好的找出航空科研项目中所具有的风险。同时,由于航空科研项目中的风险不是单一的,而是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这就造成单一的使用以上分析法无法对影响航空科研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良好的整理分类,而是需要将以上方法结合使用。
2.2 对于航空项目风险层次的分析与建模
航空科研项目风险层次的分析与建模主要是指在完成了对于影响航空科研项目风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好对于风险因素的整理分类,依据不同的特性将其整理分类成若干个组,从而形成不同的层次。依据其重要性,上一层次的风险因素对于下一层次的风险因素有着一定的制约支配作用,而其最高的层次被成为目标层,中间的影响因素被称为准则层,而最底层的风险因素被称为决策层。依据其不同的风险特性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其分别建立起相应的层次分析结构。
2.3 对于风险层次分析结构的建模
通过以上对影响航空科研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类,以及其特性可以通过层次分析将影响因素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决策层。其中目标层表示的是对于影响航空科研项目的关键风险因素识别的目标,而准则层则表示的是从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所会对航空科研项目所造成的损失这两方面的准则,从而对风险因素进行排序。而因素层则指的是项目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由于影响因素众多,需要将具有同一属性的风险因素归结为一类风险因素。方便后续的分析计算。
2.4 对各个风险因素进行整理排序
2.4.1 对于风险因素的层次单排序
为了得到相邻层次相关元素之间的相对权重,还必须对得到的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进行排序。
2.4.2 航空科研项目风险的层次总排序
完成了上部的层次单排序后,为了得到同一层次的所有的元素相对于最高层的重要性的比较,需要在层次单排序的基础上做出层次风险的总排序。通过层次总排序可以较为方便直观的分析出相应的影响因素。
完成了以上步骤后,需要多次重复层次单排序与层次总排序这一工序,直至将所有的影响航空科研项目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目标层的排序权重一一列出,从而实现了所有风险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
结语
航空科研项目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通过对航空科研项目进行风险分析以及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对航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一定的分析、归纳,并根据其在风险中所占据的比重进行一定的排序。航空科研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对风险分析法中所列举的相关因素进行一定的参考,从而采用合理的方法来规避或者是解决风险,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处理风险分析中所遇到的定量或者是变量问题时具有较为独特的优势,能够顺利的完成好航空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范玉青.现代飞机制造技术[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1991年,我国召开纳米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制定了发展战略对策。十多年来,我国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我国纳米材料领域的工作者们也以孜孜不倦的探索,推动着纳米材料这门学科不断地前进。这其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学者――刘飞博士。
科研,瞄准前沿
一位年仅三十几岁的学者、一连串前沿成果,刘飞博士称得起“年轻有为”。然而,与大多数年轻人不同,刘飞博士一心一意地埋首于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不沾浮躁之风。在这条道路上,他潜心向前,以“学习”的态度行于斯、研于斯,在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与物性研究的领域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首先,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PCVD)设备中,刘飞使用α―Fe2O3(0001)为基底,以N2和H2为反应气源,首次制备出垂直于基底生长的Fe3O4纳米金字塔阵列。这种新型Fm04纳米材料的阵列很可能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密度信息存储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其结果发表在高水平学术杂志AdvMater上。
其次,在单温管式炉设备中,刘飞使用热蒸发冷凝沉积技术在较低的生长温度(
与此同时,刘飞利用真空下高温碳热还原法,首次制备出了大面积垂直于si基底生长的单晶的Boron纳米线和纳米管。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研究表明所制备出的硼纳米线的长度为5um,平均直径为30nm。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TEM)和元素维度分布谱技术(ElementMapping)的研究结果都证明所获得的硼纳米材料具有完美的单晶四方结构,它们的生长方向为[001]。电子能量损失谱技术(EELS)研究结果也表明纳米线中硼元素的同时使用开尔文探针技术(KelvlnProbe)首次测试出Boron纳米材料的功函数为4.4eV。并利用改装后的SEM系统中的在位物性测试技术对单根硼纳米线的电导率和场发射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根硼纳米线的电导率为1-8×10-3(n・cm)-1,其开启电场为5.1v/μm,阈值电场为115V/μm;在保持场发射电流为1.05μA的一小时稳定性测试中,单根硼纳米线的电流波动性低于22%并且当电场强度提高到59~74V/μm,单根硼纳米线的场发射电流密度更是达到了2X105-4×105A/cm2,这完全可以满足场发射领域的需要。由于Boron一维纳米材料具有高熔点(2300℃)、高电导率,并且具有独特的“三芯键”结构以及优良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所以这种新型纳米材料的发现以及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为纳米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相关科研成果分别发表在知名科学杂志AdvancedMaterla/sc和Uitramzcroscopy上,并由世界上著名的德国的“Nanowerk”网站和国内知名的“科学网”网站分别进行了“Spotlight”报导和专题报导。
除此以外,刘飞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实现了对不同形貌AIN纳米结构(纳米棒,纳米锥和纳米火山口)垂直阵列的可控生长。为了研究其纳米结构场发射特性的影响因素,刘飞对比了不同形貌氮化铝阵列的场发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氮化铝火山口阵列具有最好的场发射特性表现,其阈值电场为7.2V/μm,场发射电流的稳定性测试表明其电流波动小于4%。同时,所有三种氮化铝纳米结构阵列都具有和其他很多具有优良冷阴极纳米材料相比拟的场发射特性,这表明其在未来的场发射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结果已发表在ChinesePhysicsB等杂志上。
未来,战机握在手中
学习和实践中,刘飞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科研方法和理念,解决了很多工程实际应用的问题,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并获得一项国家专利。他是成功的,当然,成功之人自有成功之道。
1995年9月,刘飞迈入吉林大学的校门,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四年的本科学习,刘飞以他的聪明和勤奋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连续三年获得“人民奖学金”,并于1999年获“系优秀学生”称号。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却并不满足于自己当时的所学,或许是源于心底的那一份母校情结,刘飞选择留在吉林大学进行硕士研究,在材料科学学院攻读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学习期间,刘飞在于文学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磁控溅射生长巨磁阻多层膜的研究工作,并于2002年7月完成硕士论文《Cu/Fe多层膜的表面、界面微结构研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其论文获得学校研究生论文比赛优胜奖,这位年轻的硕士研究生充分展露了他在科研领域的才华。
2002年9月,刘飞考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师从于高鸿钧研究员,攻读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05年9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并于2004年获得“所长优秀奖学金”、2006年获得中国真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学金。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捷径,正因为艰难才去登攀,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年轻的刘飞博士没有止步于一点点的成绩,在科学之路上,他选择一路向前。自2005年9月,刘飞博士在中山大学理工学院的显示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工作以来,包括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期间,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基金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一项,并且参与了多项国家“973”和“863”项目,共发表了学术论文(SCI、EI和ISTP收录)二十余篇。
自此,在外人看来,他的人生似乎已经进入康庄大道了,然而,“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国际上风起云涌的科技发展愈来愈强烈地吸引着他的目光,视线的开阔,令他在学术上有了大幅的前进。目前,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4项国家和地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他的主持下紧锣密鼓地展开着。
近日,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周欢敏独辟蹊径,带领他的科研团队研制成功了具有蜘蛛丝特性的山羊。
新品种的诞生
项目负责人周欢敏老师的科研团队有50人左右,到今年初步研制成功,他们已经努力了三年。
据周欢敏介绍,世界上约70%的羊绒产自中国,对羊绒而言,细度越小、支数越高、纺出的毛纱越细,价值就越高。但细度小的羊绒断裂强度也就小;断裂强度大了,产品柔软度和质感会变差。现在毛纺织企业在梳毛过程中由于断裂产生的损失率大概在5%到10%。事实证明,传统育种无法进一步提高绒毛的断裂强度,因此,要想在保持细度的情况下增加绒毛的机械性能,只能另寻他法。
经过调研,周欢敏决定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和转基因技术来改良物种。
这个项目从2011年10月份正式启动,而团队成员的前期准备工作早在项目启动前两年就已经开始。他们前期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仅核移植条件这一问题就摸索了几个月。周老师告诉记者:“这项研究每一步都有困难,如果发生选择错误,基因表达没效果,那么这些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最困难的是启动子的选择,为了表达蛛丝基因,周欢敏首先克隆了系列角蛋白启动子,经过长时间的调研试验,选出了最佳启动子。同时,卵母细胞成熟条件、电融合条件、体外发育率……每一项都需要摸索,需要科研人员付出大量的精力。
简单地说,这项研究就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对小羊的胚胎进行改造,之后交给母羊孕育,从而诞生具有蜘蛛丝特性羊毛的新品种羊,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说到最困难的时候,周欢敏想到了去屠宰场取母羊卵巢的过程。
那是一个冬天,呼和浩特和包头市内屠宰场的宰杀量不足以支持项目研究,无奈之下,科研团队只好去呼和浩特周边旗县的屠宰场联系购买。雇人取下后放入温盐水中,用大巴车运到汽车站,再由学生去车站取回实验室。
因为屠宰场的工作人员并不了解取样过程,在联系屠宰场和雇用人员时,还要花时间教人如何采集和保管样品。这项试验开始以后就不能停止,核移植胚胎体外发育时间很长,中途需要激活,其中多数是在半夜。因此,实验室的灯总是亮着。
呼和浩特冬天最冷时有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就是这样的环境,科研团队的老师和学生们坚持每天去车站接收邻近达茂旗,四子王旗等地的样品;整晚守在实验室里等待试验中途需要激活的那几分钟。
冬天过去,妊娠期结束时,因为克隆羊有容易难产的特点,学生们每天晚上都要留两个人值班,每小时都要去羊圈里监控羊的情况,直到小羊出生……
今年4月11日,培育出的第一只小山羊终于诞生了。
这一次共诞生了1只山羊、7只绵羊,检验结果表明,这一新品种羊的羊毛抗拉强度增了1.6倍,弹力也有所增强。
试验成功了。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领域还没有相关报道。
更广阔的前景
周欢敏说,这种羊绒羊毛有三项优势。
首先丰富了育种市场。目前市场上种羊品种繁杂,多数种羊的品质并不纯,所以蜘蛛丝羊新品种在未来育种市场中有广阔的前景。
“我们不但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蛛丝羊的数量和提高绒毛韧性。培育更加优质的蛛丝种羊,同时经选育扩大种群,解决目前存在的优质高产绒毛种羊缺乏的问题,并推向国内外市场,由于绒毛的断裂强度增加,使得材料利用率大大提高,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养殖的数目,这样就能减少羊群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高效生产与持续发展。”周欢敏对未来的工作方向已有所计划。
其次,蛛丝绒毛利用转基因技术增强了毛的韧性,克服了企业生产中纱线断裂所带来的损失。这一成果提高了羊毛的抗拉强度,大大提高了利用率,降低了纺织成本。而且纱线不易断,会直接提升所纺毛纱的质量,可用于制作高档绒毛产品。带动原材料纱线的内销外贸,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对于国内纺纱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最后,以蜘蛛丝羊绒毛为原料生产出的产品具有轻便、耐磨、不易变形等特点。相比传统羊绒毛制品,产品舒适度和美观度也将大大增加。同时蜘蛛丝绒毛产品的国际市场也将打开,将有效带动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更令人高兴的是,这项研究并没有结束。据介绍,整个科研团队目前还在继续改进,准备再一次延长基因序列,试验毛强度是否继续增加。后期将从改造载体、增加基因的长度入手,期望获得绒毛强度更高的优质品系,特别是要培育高品质的种羊。
与此同时,这项研究还将与企业联合,规模化培养,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争取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
体育教育主要是实践课形式教学,是以身体教育为载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因此,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不仅要理论角度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更要从实践课教学的特殊性角度解决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本次课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组织与教学效果的效益的关系上考虑体育教师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从而完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
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要注重继续教育本身的有效性。
继续教育本身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培训后,其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的方法是否有改变,教师人文素养是否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否提高。另外,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总是否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时刻要求自己。二是作为培训的组织者本次继续教育的目标是否实现,任务是否完成、培训者的培训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等的这些都是评定教师教育培训效果的指标。
三、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心要向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转移。
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解决现实问题,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做教科研型教师也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脱离教书匠式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做法,做既有灵活的实践能力,又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型的教师,要有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进而能新颖别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以继续教育的学习、评价为契机,推动教师提高理论水平,掌握教科研方法,激励探究总结意识,最终实现教学艺术水平的质的飞跃,做专家型教师、教科研型教师。
四、继续教育的内容要多样化,且以培训对象为导向。
以培训需求者为导向即主要是满足不同教师培训者的培训需求,最大化实现继续教育的目标。即在继续教育培训前,对培训者进行调研摸底,如从教学教学角度、科研水平角度、学生教育管理方面进行摸底,了解体育教师的不足之处以及制约瓶颈,从而科学选择授课的内容和授课形式等。在培训后对培训者调研,了解培训的满意度,从事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为下次继续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五、继续教育培训方式要不断完善
以往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其中学历教育占大部分。因此,完善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非常重要。如1)新进教师的培训。即对刚从大学毕业的新教师,主要是帮助他们加强教学常规训练和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他们的教学组织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使他们掌握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尽快适应教学工作。2)中青年教师培训。主要是帮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总结教学经验、提高科研能力,促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为学者型教师。3)骨干教师培训。对一些有一定教学经验和培养前途的教师,应提供系统性的学习深造的机会,以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导师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培养,组织他们参加研究性课题研究,帮助他们成为教学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关键词:图书馆;特色资源;资源建设
图书馆是一所学校的科研信息中心,现应根据学院人才培养建设和专业、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主动的信息资源服务。目前各大院校对开展特色服务进行探索,如何使图书馆更好的服务于学院的专业建设,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及科研,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是当今图书馆探讨服务的发展和创新模式趋势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建设的必要性
(1)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建设有利于教学、科研研究建设
图书馆首要工作就是做好馆藏资源的建设,高质量的馆藏和专业性的文献资源收集是做好特色服务的基础。图书馆根据学院的发展要求和科研项目的研究,制定出符合学院要求和馆藏特色的整体文献的建设规划,在有限资源的上加强和改善馆藏资源的质量,服务读者,为广大师生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2)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建设特点
(2.1)文献具有载体多样性和独特性。特色资源从载体上有纸质、电子、音像、缩微等等,从内容上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在一定的范围内与众不同。
(2.2)文献具有价值性。特色资源应具有高质量的利用价值,满足读者的特殊需求。
(2.3)文献具有共享性。特色资源的建设就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是为读者提供方便、独特的服务,信息的开放获取会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3)数字化建设有利于特色资源的建设
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文献的数字化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文献的类型由纸质版转变成为数字化、电子化等,方便了资源的收藏、管理、开发和利用,进而在特色资源方面大幅提高了利用率。
二、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建设
图书馆特色资源是一般图书馆经过较长时间积累文献,去其他图书馆资源不同且独立保存的馆藏资源。他在特定的学科、特定的领域有着独特性质的文献资源。大型公共图书馆适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科研机构图书馆适合特定机构和重要科研领域的建设。而高效图书馆适则适合的是院校的重点学科、教学换页、科研工作文献收集等重要资源。而建立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将会给院校师生提供了更多的有效资源。
(1)根据学科的特色建设资源馆藏
在特色资源馆藏的建设中,图书馆要根据各自高校优势学科和重点专业的特点,充分掌握重点学科及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已有资源合理分配,有计划的进行文献整理收集。主要收集相关重点专业的教学参考文献和专业性强的博硕学位论文,以及重点科研学术研究的刊物和论文集等。不仅仅是要适合高校学生的整理需求,同时提供的文献要满足教师在科研学术研究等方面。在收集资源的同时,内部交流资料和内部刊物方面也是收集的重点之一,这样确保特色文献收集的连续性、完整性,组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资源馆藏。
(2)建设特色资源数字化馆藏
在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相比下,以前的收藏、保管的特色资源显得略微局限。如今,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将特色文献资源逐步的电子化、数字化、高效化。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完成以前资源的转变,同时要更新文献资源,要丰富数字化的资源。以CNKI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NKI博硕论文数据库和一些研究机构、权威机构数据库为基础,系统的建立适合自己院校教学、科研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数字化馆藏。例如自身院校的博硕论文数据库建设,教学课程视频录播数据库建设,一些相关自身院校特长资源的数据库建立等具有自己特色的数字化资源建设。
三、图书馆特色资源开展个性化服务
随着特色资源服的建设,文献数据量的增加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读者在查询资源方面会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在此方面,图书馆可以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容,开展特色服务。
(1)针对特色资源需求读者建立档案
转变服务观念,弄清服务目的是开展读者服务的第一步,针对特色资源需求的读者建立档案室个性化服务之一。读者的档案室独一无二的,没有相同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方向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提供更系统的文献资料。
(2)特色文献资源服务前沿化
在当今信息量多样化,数量剧增化,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在查找资源方面耗费时间多,效率低。所以,图书馆可以开展服务前沿化。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读者档案了解读者的需求,在调查、收集回来的文献资源基础上,分析、整理、汇总以后,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的通讯方式主动向读者提供文献服务。同时建立专项研究动态,随时关注最新动态,了解国内外相关专题的信息资源,整合后发送给读者,建立在前沿就服务于读者的工作,这样互动交流的服务方便读者及科教人员的资源收集和利用。
建立图书馆特色馆藏是在高校里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不仅仅是在图书馆方面是一个重要的改进的过程,同样对读者也是在查询资料中一个新的体验。结合自身学院特点,建立重点学科,充分利用现今网络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建立专项数据库,重点数据库,充分体现出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特殊性和使用性,方便读者对文献使用的高校利用。
(作者单位:装甲兵工程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林泽花.湖南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 1
[2] 叶惠玲.高校特色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商界论坛.2013.2
[3] 杨秀敏.聂英. 基于博弈分析的图书馆资源共享研究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22
关键词:科研院所 外事管理工作 可持续
科研院所外事工作是科研院所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纽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研院所改革不断得到深化,对外交流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与灵活化。提倡多种渠道、多种层次的交流,有利于激活科研院所的科研与学术氛围。加强科研院所外事工作,对于提高科研院所的管理水平、综合研究实力、更新科研理念与培养科技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做好外事管理工作有助于科研院所的整体发展,使其不断扩大知名度、增强竞争力,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社会形势下,取得良好的效益。
1.外事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外事管理工作观念陈旧
目前大多数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仍局限在接待事务工作层面,未曾深入扩展工作范围。新时期下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涉及到许多复杂的事务,一些细致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管理水平。某些科研院所忽视人才培养与外事管理工作的发展战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不能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
1.2外事管理工作的体制不完善
某些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开展主要依据行政手段,一直使用陈旧的外事管理体制,没有充分认识到对外交流与合作是外事管理工作的主体。一些成功的项目是从对外交流开始的,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缺乏实质性的支持,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进展艰难。
1.3外事管理工作缺乏规划
一些科研院所对设备与技术的引入,投入了大量的成本,而对外事管理工作的规划与投资就很少,片面认为外事管理工作保持好工作形象就好,未能就科研院所的长远发展角度上对外事管理工作进行规划,未能重视外事工作的投入成本所带来的效益。
1.4外事管理人员队伍需加强
一般科研院所都缺乏专职外事管理人员队伍。外事管理人员的不足,使科研院所难以建立一个专门的外事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缺乏,容易形成松散的管理模式。一些外事管理人员的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院所没有对其进行相关的系统性业务培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院所外事工作的健康发展。
2.外事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外事管理人员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外语。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是外事人员必须掌握的语言。为了能对外进行有效的交流,外事管理人员拥有良好的听说、读写、翻译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要做好会议记录与电话记录,用英语起草相关文件。作为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人员,应当掌握一定量的科研专业英语。一般外事管理人员应了解与掌握一些办公设备的使用与技术操作,利用信息与资源,提高工作质量[1]。
3.外事管理工作特性
3.1 行政特性
外事管理工作是科研院所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具有行政工作的属性,通过管理、协调使科研院所的运行安定有序,保证政令通行与公文上传下达。外事管理人员须管理好外事档案与资源。外事管理人员通过掌握不断更新的现代化办公技术,做好外事档案与资料的收集、管理与使用,发挥这些档案与资料的价值,为外事管理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更好的服务[2]。
外事工作服务于科研院所中心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各种支持。外事管理工作在促进人才培养、提高科研院所的知名度与学科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外事工作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脱离科研院所的中心工作,因为脱离科研院所中心工作的外事管理是毫无意义的。
4.外事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策略
4.1长远规划
科研院所应根据新时期的建设要求,把握外事管理的形势,对外事管理工作作出长远的规划。科研院所应就外事管理工作的形势进行研究,将外事管理工作归入科研院所发展的重要议程,立足与国际同类科研机构接轨,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制定可行的目标与长期性发展策略,有助于科研院所扩大知名度,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4.2加强人才培养
外事管理工作的人才培养有利于提高外事工作的效率,使科研院所的对外交流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人才培养上,科研院所应给予适当的成本投入,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开拓外事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对提高外事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4.3增强工作实效
外事管理工作人员应在对外交流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取得实质性的合作。在外事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实效性,做到每一个合作与协议都有实质性的内容,各项相关工作落实到位,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外事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4.4转换工作思路
外事管理人员应做好上级领导的助手并树立为一线科研人员服务的思想,做好上下级沟通的桥梁,应创新工作思路,主动搜集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的最新动态与发展信息。科研人员往往忙于学术研究,忽视了对这些信息的关注。比如国外基金的申请以及与国内外有关机构的合作。从管理人员的角度,为本单位整体的推进主动寻求发展机会。
5.结论
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维,拓展视野,重视高素质与高水平外事管理人员的配备;加强对外的交流合作,做出长远的规划;努力开拓外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拓宽合作交流渠道,实现科研院所外事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公司始建于1983年。信守三十年诚信,组建了以中国著名生物磁学专家、土肥专家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并与中科院沈阳生态所、中国农科院新型肥料专家组等十几家科研院所,结成技术支撑,联盟合作,建立以中国工程院陈温福院士为核心的院士工作站,共同开发了新型环保节能磁化炭基肥料,开创了我国磁化炭基肥料的先河。
公司位于沈铁经济走廊铁岭县腰堡工业园区,102国道、新抚高速、京哈高速交汇处。物流极其便捷。公司注重服务和质量。产品出厂合格率全部达到100%。获得国家级“测土配方肥指定生产企业”“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辽宁省著名商标”“辽宁省名牌产品”等殊荣。
中国成立最早的化肥企业之一、东北最大的化肥企业之一
30年诚信、100万吨产能、300万忠诚的农民用户
东北地区唯一的磁化碳基肥生产基地
东北科研能力最强的企业,拥有院士工作站及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
纳米级稳定肥,超长肥效、抗旱保水、节省肥料
东北丰是中国稳定性肥料产业技术联盟企业,与中科院沈阳生态所合作开发的新一代稳定性肥料,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一代稳定性肥料含有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和磷活化素,抑制养分转换作用明显,120天超长肥效,一次性施用不会脱肥。
东北丰纳米稳定肥加入了晶粒尺寸为纳米级的活性物质纳米碳,利用其变异特性,使纳米肥料粒子带有磁效应,促进植物根系活性、吸水吸养分能力强、促进土壤生态循环、提高肥料利用率。
东北丰磁化炭基复合肥
保水、养地、节能、环保、肥效长国家专利最新型节能环保肥料
东北丰科技实力与技术支撑: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炭研发中心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辽宁东北丰肥业院士工作站
东北丰磁化炭基肥。由沈阳农大生物炭研发中心与辽宁东北丰院士工作站共同开发研制,国家发明专利产品。磁化炭基肥,含黄腐酸及生物炭基活性物质,经强磁化机磁化,与作物、土壤产生磁生物效磁化球与作物、土壤产生磁生物效应,提高土壤微生物菌群及作物根细胞酶的活性,有较强的吸水保水能力和吸肥能力,具有固氮解磷、延缓肥效、活化、疏松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达10%~20%以上,本品富含多种中微量营养元素。
东北丰系列磁化炭基肥。共有双色球磁化炭基复合肥、控释掺混肥;磁化炭基超高浓度复合肥、磁化炭基高磷肥、磁化炭基薯类果菜专用肥、磁化炭基花生肥、磁化炭基有机无机掺混肥等a品。
双色球磁化炭基复合肥黄色三型稳定球
1.黄色3型稳定球,含有腮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和磷活化素,抑制养分转换作用明显超长肥效。一次性施用不会脱肥。
2.本品加入晶粒尺寸为纳米级的活性物质纳米碳,利用其变异特性。使纳米肥料粒子带有磁效应,促进植物根系活性、吸水吸养分能力强、促进土壤生态循环、提高肥料利用率。
绿色磁化炭基球
1.绿色磁化炭基球,经强磁化机磁化后,与作物、土壤产生磁生物效应,提高菌、酶活性。提高肥料120%的利用率。
2.含有黄腐酸及生物炭基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吸水、保水、吸肥和活化、疏松土壤等能力。
3.磁化炭基球中的铵态氮、酰胺态氮。可用于作物中前期供养。
纳米级脲醛缓释复合肥
纳米级脲醛缓释肥,120天肥效,一次性不脱肥
纳米级脲醛缓释复合肥,是尿素与甲醛在高温条件下生成的甲醛树脂,与一铵、氯化钾化学合成的复合肥料,具有激活土壤中微生物能量,缓释长效、促进壮根、扩根等特点,同时本品具有改良土壤、提高肥效,增强作物抗旱、抗重茬、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本品能够满足作物全程营养需求,适合一次性施肥。本品加入晶粒尺寸为纳米级的活性物质纳米碳,利用其变异特性,使纳米肥料粒子带有磁效应,促进植物根系活性、吸水吸养分能力强、促进土壤生态循环、提高肥料利用率。
施用亚洲丰,保水养地保收成!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合著网 演化分析
分类号:G250
引用格式:邹鼎杰.计算机科学领域科研合著网演化分析[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6, 1(2): 130-135[引用日期]. http:///paperView?id=23.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科研合作已经成为科学领域的普遍现象。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科研论文的合著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合作状况。通过研究论文合著情况来了解科研合作现状,发现科研合作规律及特点,能够帮助科研管理人员加强科研管理,启发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科研合作。
国外的科学计量学专家普赖斯[1]和D. Beaver等[2]最早对科学合作和科研论文的联名发表情况进行了探究,普赖斯认为大多数高产作者提高他们的生产率是由于存在一个集体的领导而使他们能比单枪匹马时完成更多的工作量所致。国内的文献计量学专家王崇德[3]、汪冰[4]等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合著率、合著程度等指标展开研究,通过量化的方法研究科研论文合著现象。随后M.E. Newman[5]、A.L. Barabási等[6]提出用网络方法研究合著关系,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合著现象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王福生、杨洪勇[7]基于2001-2006年期间发表于《情报学报》的科学研究论文作者数据构建合著网络,探索了该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和无标度特性;李亮、朱庆华[8-9]以1998-2005年期间发表在《情报学报》上的880篇科研论文为基础构建合著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合著网展开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边缘-核心结构分析;随后刘蓓、袁毅等[10]以2000-2006年被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上“情报学”主题相关的9 806篇论文为样本建立合作网络,分析研究人员合作紧密程度等特性。
然而,现有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图情学领域且数据规模小、时间跨度窄,通常以静态方式分析,缺乏动态分析研究。本文以计算机科学领域1975-2014年发表的约300万篇论文为样本建立合著网络,以年份为单位分析该网络演化特点,对比分析期刊合著网络和会议合著网络差异,揭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1 DBLP文献库及预处理
DBLP[11]是由德国特里尔大学开发和维护的计算机科学文献库,该文献库收录了计算机科学领域主要的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为计算机科研人员提供免费的文献检索服务。由于其更新速度快,收录论文质量高,很好地反映了计算机领域学术前沿方向,在学术界有很好的声誉,给计算机科研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权威性也得到了研究界的高度认可[12]。截至2015年8月,该文献库已经收录超过140万名科研人员发表的约360万篇文献,其中期刊文献约120万篇,占46%;会议论文约160万篇,占53%。本文提取数据集中1975-2014年40年间发表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DBLP数据集以XML格式提供数据服务,每条数据记录包含论文标题、作者、发表刊物、发表日期等字段。期刊论文以节点标记,包含创建时间(mdate)和唯一标识(key)两个属性,以及作者(author)、标题(title)、刊名(journal)和发表年份(year)等子节点。一条典型的期刊论文记录属性见图1。会议论文以节点标记,所包含属性和子节点与期刊类似。由于各种原因,DBLP文献库收录时存在部分期刊或会议论文字段不齐的情况。笔者挑选出创建时间、唯一标识、作者、标题、刊名和发表时间这7个要素均齐全的所有记录,删除7个要素不齐全的记录。最终得到1975-2014年间发表的1 231 308篇期刊论文和1 607 382篇会议论文。本文运用java语言,采用sax大规模XML文档处理程序包处理所有文档。
2 合著网络构建
本文主要考察科研作者之间有无合作关系,不考察合作关系强弱,因此建立无向无权值合著网络。以姓名为作者标识,作为合著网的节点;对于任意两名作者,如果他们合著过论文,则这两名作者之间建立一条无向边。最初以1975年为基础构建合著网,然后以1975-1976年间为基础构建合著网,以此类推,最终构建1975-2014年间发表的论文合著网络,分析这40年时间内随时间推演网络规模、度分布等演化特点。针对特定论文数据集,构架步骤如下:①基于论文数据构建“作者―合著者”关联表;②根据关联表统计当前合著网络规模;③根据关联表统计节点度及该网络度分布;④基于广度优先搜索算法分析该网络连通区域,并统计最大连通区域节点占整个网络的比例。
3 合著网演化分析
3.1 整体网络属性
表1显示了以1975-2014年间完整数据为基础构建的期刊合著网和会议合著网的基本属性。期刊合著网作者人数约93万,共123万篇,平均每人3.55篇;会议合著网作者人数约107万,共160万篇,平均每人4.52篇。可以看出,计算机科研人员更倾向于以会议的形式发表科研成果,进行科研合作与交流。其原因是会议能够为计算机科研人员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更有利于科研信息的快速交换,启发科学研究。会议合著网平均合作者为7.73人,高于期刊合著网的6.90人,说明科研人员在发表会议论文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合著,这与会议论文的时效性和新颖性要求更高、同等质量论文需要更多科研人员参与才能完成有关。从连通性角度考虑,两者最大组元(组元指网络中的连通区域)节点数与网络总节点数比例均在80%以上,且第二大组元所占比例极低,说明合著网中除极个别的孤立节点外,绝大部分作者已经处于同一个连通区域,作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发现会议合著网的最大连通区域较期刊合著网大,会议论文的合著情况好于期刊论文。
本文认为产生上述特征的因素可能有以下3个:第一,科研难度增加以及科学家乐于合作共同解决难题是促进科研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一个研究领域发展早期,科研人员倾向于解决基本问题,这类问题比较直观、所需投入的人力较少;随着基本问题的解决,复杂难题需要科学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人类乐于合作的天性也促使科学家走在一起,以更为高效的方式共同解决难题。第二,2000年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市场的迫切需求刺激了该领域的发展。通过两类合作网网络规模的增长可以明显看出,2000年以后网络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科研人员参与到该领域的研究中。本文认为出现这种明显变化的原因是2000年左右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一大批人员参与到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第三,会议对论文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同等质量的科研论文需要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这样从客观上要求科研人员加强合作,提高科研效率;同时会议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面对面形式的科研信息交流,可能是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参与会议的原因之一。
基于海量数据的合著网分析能更加准确、全面地呈现一个学科合作的发展现状,但因为面临着数据处理难题,传统的个人电脑几乎无法完成一些常见指标(如网络直径等典型参数)的计算。在下一步工作中,笔者将进一步探索如何高效地进行海量数据处理和巨型合著网络的分析和计算。
参考文献:
[1] 普赖斯. 小科学, 大科学[M]. 宋剑耕, 戴振飞, 译. 北京: 世界科学社, 1982.
[2] BEAVER D, ROSEN R. Studies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part I. the professional origins of scientific co-authorship[J]. Scientometrics, 1978, 1(1): 65-84.
[3] 王崇德. 科学论文作者的研究[J]. 情报学报, 1982, 1(2): 220-225.
[4] 汪冰. 我国自然科学期刊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 情报学刊, 1990, 11(5): 335-339.
[5] NEWMAN M E.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J]. Working papers, 2000, 98(2): 404-409.
[6] BARAB?SI A L, JEONG H, N?DA Z, et al.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network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s[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2, 311(3-4): 590-614.
[7] 王福生, 杨洪勇. 《情报学报》作者科研合作网络及其分析[J]. 情报学报, 2007, 26(5): 659-663.
[8] 李亮, 朱庆华.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 情报科学, 2008(4): 549-555.
[9] 朱庆华, 李亮. 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31(2): 179-183.
[10] 刘蓓, 袁毅, BOUTIN E.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论文合作网中的应用研究[J]. 情报学报, 2008, 27(3): 407-417.
[11] [EB/OL]. [2015-11-08]. http://dblp.uni-trier.de/db/.
[12] 窦炳琳,李澍淞,张世永. 基于结构的社会网络分析[J]. 计算机学报, 2012, 35(4): 74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