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院医疗风险应急预案

医院医疗风险应急预案

时间:2023-06-08 11:2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院医疗风险应急预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院医疗风险应急预案

第1篇

一、风险分析和预案的培训

洪水专项应急预案的制定是建立在企业面临的洪水风险之上的。所以,企业在制定洪水应急专项预案之前,应该对自身洪水风险进行辨识分析,在认清楚这些风险之后,再来制定洪水专项应急预案。

在预案完成之后,应该向所有员工进行公布,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只有这样,洪水专项应急预案才能有效的运转起来。

二、良好的应急组织

企业的预案应急组织一般由应急指挥部、抢险组、医疗组和通讯保障组等几个部分组成,应急指挥部要有企业的重要领导组成,负责全盘指挥;抢险组负责抢救员工和企业财产,医疗组负责对受伤员工进行紧急医疗和运输至医院治疗;通讯组需要保障信息的畅通,警报,对外联系等工作。

三、充分的应急物质准备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雨季来临之前,就将应急物质准备充分。如,抽水机、沙袋、木板、应急照明设备等物质。应急物质的准备应该考虑到洪水灾害的特点,如,洪水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电力中断,所以应该配备应急照明设备,抽水机最好使用柴油动力或汽油动力的抽水机。

四、预案的演练

应急预案的演练对企业而言是非常必要的。预案的演练不但可以让员工了解应该做什么,还可以在演练中发现应急预案的缺陷,并在演练之后对预案进行改善。演练的时间最好安排在雨季来临之前,员工不但可以感觉到此项预案的重要性,而且在真正的预案行动中更加熟练。

五、预案的交流沟通能力

洪水专项应急预案中,应该设立专人接受政府部门的预警,并根据预警的等级决定是否启动预案。预案启动之后,还应该设立专人向上级部门及时报告灾情。若企业已经购买了保险,应该及时向保险公司报损,以便保险公司快速的开展理赔工作,企业也可以尽快的拿到保险公司的赔付款。

第2篇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应急预案;实施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91-01

消毒供应中心是现代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医院的心脏⑴,是向全院提供各种无菌器械、敷料和其他无菌物品的保障科室,又是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科室,其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是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制定应急预案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后勤保障部门,与锅炉房、总务科、电工房紧密相关。在制定应急预案过程中,以确保医院消毒灭菌工作的顺利进行的同时,全员参与,每季度不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以不变应万变,对各种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到早预防,按照演练的程序及时排除故障,解决问题,避免了风险,保障了消毒供应工作的正常进行。

2 应急预案的实施

2.1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定期组织学习、考核应急预案,包括:停电应急预案、停水应急预案、消毒锅遇到冷气团应急预案、泛水应急预案等。通过应急预案的演练,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应急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做到预防为主,人人参与,降低消毒供应工作中的风险,是保障消毒灭菌供应工作质量的一个有效方法。

2.2 学习和掌握各类电器设备的运作,严禁违章操作,做好交接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为防患于未然及更好的使用各种设备,了解其基本构造、使用范围、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要求操作者在各类设备使用前均要认真检查电源插头有无破损,各种连线位置是否正确严禁盲目操作。在水池旁等张贴“温馨提示”,提醒准备下一班的工作人员关闭电源、气源、水源,拔掉插头,强化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

2.3 科室拥有脉动真空灭菌器2台、全自动清洗消毒器2台、超声清洗机、高压水枪、高压汽枪、干燥柜。脉动真空灭菌器是压力容器,需要水、电、汽,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灭菌器将无法工作。消毒员除了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外,更要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建立完善的设备异常现象紧急处理措施和报告程序。为加强压力容器安全管理,消毒员持证上岗,同时加强操作者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岗位职责要求,强化现场管理。

从2007年至今,在护士长的带领下,熟悉并掌握各种应急预案的内容,对发生的各种问题,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同时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熟悉各种设备的性能特点,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才能保证全院消毒灭菌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3篇

1国内外护理风险的研究现状

1.1国外进展

风险管理源于银行业,是指对经济损失风险予以发现、评估并寻求其对策的管理科学,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法律诉讼为目的[4]。美国是实施医院风险管理最早的国家之一,199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作了一份关于美国医院医疗差错的报告[5],报告指出:估计美国每年有4.4万~9.8万人死于可预防的医疗差错,远超过美国死于工伤、交通事故和艾滋病的人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伤残和医疗护理的总费用每年高达290亿美元。这份报告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投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医疗风险监管机制。目前美国医院风险管理较为完善,有严格的制度和管理程序。

1.2国内进展

国内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较远。近几年,国内的医院管理者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纷纷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考察医院风险管理方法和经验,进行科学研究,正在为建立国内医院护理风险管理规程而努力。

2相关因素

2.1客观存在的危险因素

肝胆外科常遇到一些复杂的病例和手术,如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重症胰腺炎、门脉高压症、消化道大出血、肝癌切除术等。这些病情都较重、变化快,有些病情还会反复,且手术患者常带有多种管道如引流管、鼻饲管等,会出现由于标识不清楚导致接错管道的现象发生,也可能出现管道脱出、受压、堵塞等护理风险。再加上,近年来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造成心、肺等多个重要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加重了病情的复杂程度,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危险因素[6]。

2.2护理人员因素

2.2.1未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7]:护理人员必须按照护理核心制度进行护理操作。在临床中,由于未遵从核心制度而导致的护理差错屡见不鲜。例如:肝胆外科患者术后输液量大,用药品种多,如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就可能导致给患者多用、少用、错用药或输错液体的危险;如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可能造成对大手术后或重症患者评估不充分而未采取相应的措施,出现压疮、烫伤、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等护理并发症的危险;如不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可能会发生伤口感染。

2.2.2护患沟通不良:由于目前医护人员工作量太大或对解释病情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会出现一些误会。在临床护理中,医护人员应尽可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履行好告知义务,让患者及家属理解医护人员的诊疗方案是减少医疗纠纷、保护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如手术前让患者及家属清楚手术的目的、风险等,同时要做好健康教育,讲解注意事项、饮食情况等;术后置管讲解其目的、注意事项、拔管时间等,请患者配合。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往往是做的多解释的少,使患者及家属缺乏信任感,造成了患者不愿配合的情况,影响手术的效果及患者健康的恢复。实践表明,能很好解释病情的医护人员很少有纠纷发生,相反不重视沟通工作的医护人员则常发生纠纷。

2.2.3护理记录不规范: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依据,也是获取纠纷证据的主要来源。记录要求及时、准确、完整、简要、清晰。但在实际临床中,护理记录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新入院的患者,入院诊断、护理级别、饮食和处理要点在护理记录单上不准确记录,内容过于简单,字迹潦草、涂改。

2.2.3.1记录不及时、漏记和补记[8]:如大手术危重患者医嘱行预防压疮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口腔护理、吸痰护理和引流管的护理等,但护理记录不能反映措施落实与否,更无皮肤、口腔和吸痰的观察与评估记录。

2.2.3.2护理记录缺乏专业判断:有些护士写护理记录是在抄医师的病历记录,缺乏主观判断及护理专业描述。甚至由于未及时提供患者病情变化的信息,导致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

2.2.4心理因素: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导致部分护士缺乏积极性,思想落后,不愿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技术,服务态度较差。目前,年轻护士在医院中占很大比例,大多为独生子女,不愿吃苦,部分护士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同事间相处不融洽,加上待遇不满意,工作不热情,不虚心学习,服务态度冷漠。

3应对措施

3.1加强管理,建立护理风险应急预案

根据肝胆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成立护理抢救小组、消毒隔离质控小组、护理安全质控管理小组、护理书写质控小组等,每组4~5个人,由1名有经验的护士负责。另外,根据外科护理风险特点制定了多种应急预案,如:预防特殊药物静脉外渗应急预案;预防导管脱出、堵塞应急预案;预防压疮应急预案;预防烫伤、跌倒、坠床应急预案;预防交叉感染应急预案[9]。

3.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当今社会医学领域发展迅速,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提高,因此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水平。科室每月有计划地组织业务讲课、护理查房,制订相关的专科培训计划;同时加强与其他临床科室间的联系和合作,聘请外科室专业人员进行小讲座,如:心电图知识、化验结果的分析、急救药品的使用等。护士长每季度组织1次护理理论考试和技术考核,以提高全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定期将工作业绩突出的护理人员送到高一级的医院进行进修学习,重视新进护理人员及实习人员的业务学习。

3.3重视护理记录的书写

护理记录作为医疗文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护理工作的客观记录。护士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记录,书写应客观、准确、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所有处置、用药全部记录在案;如在抢救过程中无时间进行护理记录,应及时补记,同时还应注明补记时间。针对护理文件书写常出现的缺陷如字迹不清、随意涂改、缺项漏填、护理措施及过程记录不全等,通过培训学习正确的书写方式[10]。同时成立护理记录检查小组,由科室成员轮流加入组成,定期考核护理记录的书写情况,如不合格进行警告、下岗学习,最大限度地防止风险的发生。

3.4提高护患沟通水平,履行告知义务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及时与患者或家属交流沟通,解决患者的疑问及不适,疏导不良心理反应,满足患者合理要求,不可态度粗暴。把患者服务放到首位,强凋主动服务意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11]。因人而异地进行健康教育,对小儿应采取直观形象带有故事性的教育方法,有些内容应让家长了解并掌握;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可采取书面教材讲解及征求意见的形式;文化层次低的患者多用通俗易懂的讲解和行为示范教育形式[12]。

3.5健全人身保险制度[13]

第4篇

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风险性强。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病死率高,加之患者家属对突发事件难以接受,对病情变化难以理解,易发生各种纠纷。因此,培养急诊科护士必要的应急能力、熟练的抢救技术、敏捷的处事方法、良好的沟通素质,对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纠纷、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保障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急诊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分析

1.1 社会因素所致的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意识也明显增强。患者要求有良好的医疗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质的服务态度;对抢救和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护理的高风险和不稳定性缺乏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细化程度不够,卫生资源的分布和匹配的合理性存在某些不足,导致患者家属心理不平衡;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卫生系统的形象,致使部分患者在看病时持怀疑态度,不信任医护人员。故意制造纠纷。

1.2 医院条件欠缺所致的风险急诊科患者多,护士缺编,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工作效率下降;医疗条件差,抢救仪器设备不全,急救物品、药品准备不充分;抢救和留观患者不能及时收住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急诊护理队伍的年轻化,技术力量薄弱,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这些都是导致纠纷的隐患。

1.3 科室管理因素所致的风险

1.3.1 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抢救工作制度、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的管理制度、急救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等等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医疗行为有章不循,对危重患者抢救不及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3.2 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抢救仪器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提高了急救护理水平,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抢救仪器无专人管理、摆放凌乱、违反操作规程、设备故障等都是导致护理纠纷的隐患。

1.3.3 抢救记录不规范,缺少自我保护意识主要表现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只注重抢救措施、速度、效果,忽视了抢救记录,有的抢救记录不全面、过于简单、时间有错误、病情变化时未及时记录甚至涂改,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抢救记录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1.4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

1.4.1 急救经验不足引发的风险近年来急诊科护士趋于年轻化,素质参差不齐,低年资的护士急救经验不足、病情观察不细致、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者病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有的护士对患者的提问不能耐心解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

1.4.2 违反操作规程引发的风险在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操作是由护士独立操作来完成的,如:急诊护士的分诊、护送危重患者外出检查、输液、输血、给药、使用抢救仪器等等,这些都是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会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

1.4.3 护理职业损害引发的风险急诊患者病情危重,需要马上救护.不能确定患者是否有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等,在急救过程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

1.4.4 护士心理损伤引发的风险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面对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素质的人群,护士是暴力发生的最危险人群。这些会对护士的心理、身体、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1.5 患者因素所致的风险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且普通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由于患者基础健康水平和机体免疫力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时间短,无法全面了解病情,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都会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患者有冒险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作的态度和消极的求生欲望,都会使护理风险上升。

2.对策

2.1 医院各部门要支持急诊工作急诊科设一线、二线值班人员,24 h待命,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当大批患者来诊时,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医务处(院总值班),迅速启动医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就各位进行抢救治疗。急诊科制定了突发大批车祸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传染病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集体中毒的应急预案等,在抢救患者时整个科室工作协调、人员互助,可大大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2.2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士要增强法律意识,谨言慎行,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士有关的法律知识有所掌握,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强化法制观念和证据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

2.3 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3.1 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的必要条件,是正常护理操作的保障。护士必须纪律严明,坚守岗位,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具有团队精神,在护理操作中循章守制做好抢救工作。

2.3.2 及时总结经验护士长和护理业务骨干总结工作经验,针对急诊科的工作特点,我们总结出了科室存在的2O余种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供护士学习和借鉴。如:危重患者外出检查、住院途中发生窒息、心跳骤停;医疗护理文书丢失或记录失误;分诊漏诊;各种抢救操作的损伤;给药错误;抢救仪器不到位;医务人员损伤及感染;医疗护理纠纷;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低下;服毒患者的再自杀等等,这些都汇编成册以便参考使用。

2.3.3 制定可行措施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具体措施,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对于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如吸痰、洗胃等要履行告知义务;要将进行的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家属以达到配合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知情的需要,最终目的是降低纠纷和投诉的发生 。护送危重患者到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后,急诊护士要与接诊护士详细交接并签字。

2.4 强化科室管理意识

2.4.1 抢救仪器的管理急诊科抢救仪器多,全部由护士使用操作,每台仪器要有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包括各部件的完整、运转情况以及清洁消毒和保养,发现故障立即通知护士长和设备科。要求全科护士都能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掌握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洗胃机、头部降温仪的性能及操作规程,并将这些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供给护士学习。

2.5 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第5篇

【关键词】

风险管理;急救;护理安全

医疗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其过程主要包括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衡量与评价、医疗风险处理、医疗风险管理效果评价[1]。急诊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都是急、危重患者,面对群体伤害事件,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诊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以后的康复。为了保障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过程中的救护安全,我科自2009年以来利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科组织抢救突发事件29起,收治群体伤员238例,男137例,女101例;年龄7~76岁; 食物中毒106例,交通事故98例,爆炸伤21例,重物压伤13例;院前死亡9例,在急诊室抢救无效死亡27例,其余经抢救转住院或留院观察治疗。

2 实施院前风险管理的方法

2.1 风险识别

经充分调查分析,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风险隐患主要为急救流程欠完善,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等几个方面。

2.2 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的风险评价

2.2.1 急救流程欠完善 应急体系不够完善,对人力、物质等资源未能合理的协调和统筹,各种风险的应急预案、防范措施未健全。

2.2.2 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 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 突发事件中危重伤病谱广,病情危重凶险,急救经验不足,协作性技术技能下降,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熟练使用抢救仪器,救护技术不熟练,法律意识淡漠,没有风险观念。

2.2.3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 群体伤员因突然发生意外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加上创伤的剧烈疼痛,使患者情绪不稳定,患者与家属很容易产生激惹情绪,如解释沟通不到位,易发生医患冲突。

2.2.4 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 转运前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患者可能发生意外的原因未进行分析,患者的转运承受能力未评估或评估不全面。

2.3 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3.1 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 科室成立安全管理监控小组,对急救安全管理进行监控。主要职责是:制定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预案,培养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潜在的风险信息,分析急救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2.3.2 建立急救领导小组,制定院内急救预案 院内急救预案:①急诊科接到抢救通知时,立即通报科主任、护士长,启动应急预案,立即成立检伤分类组、抢救治疗组、病情观察组、护送患者组。②畅通急救绿色通道,按群体伤员病情轻重快速分类编号,把编号标牌套在患者的手腕上或贴于胸前,并根据病情轻重做出紧急相应处理,一切诊疗操作检查,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③护送组负责送伤员检查、住院、手术,护送前先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对危重伤员应有专人护送,携带简易呼吸气囊等抢救物品,并注意观察病情,保持各种管道通畅。④一般患者或经急诊处理后的患者,由病情观察组人员专人分工负责治疗护理,加强巡视,高度警惕沉默不语、表情淡漠的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避免忙乱遗漏患者。

2.3.3 持续专业教育和急救技能培训 急诊护士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2],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应急能力、观察能力、娴熟的抢救护理技术。科室人员有计划地安排外出进修、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安排护士去心电图室轮流学习,定期进行呼吸机的使用和管理、气管插管、心电除颤、心肺复苏等训练,掌握各项急救流程。科室实行“三定三不定”[3]质量控制方法,对急救技术进行检查,每季度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演习,通过模拟训练,建立一支快速的应急抢救护理队伍。

2.3.4 加强心理素质稳定性的培训 急救重在“急”字,医护人员必须对病情做出判断,做到眼、耳、手并进。实施稳、准、快的抢救。只有在具备扎实的基本急救技能的基础上遇到意外情况,才能不惊慌失措,才能灵活应用现场条件和设备,相互默契配合。除了平日加强急救技能及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外,每周业务学习时,安排模拟情景训练,以锻炼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反应速度。

2.3.5 护理记录要全面、真实,急救护理文书涉及法律、赔偿等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4],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到达时间、生命体征、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抢救患者或紧急情况下用药,完成每项操作后及时补写医嘱,避免护理记录与医嘱单不符。

2.3.6 加强护患沟通,及时实行告知 由于存在着医疗技术专业与患者认知水平的矛盾和患者就医的高期望值与医疗发展阶段性的矛盾[5],群体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性有时难以预料,护理人员应突出“急”字,妥善合理安排患者,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预后,不能轻易下“没问题”、“不要紧”等结论,以免病情突变,家属无思想准备,出现误解和纠纷,在使用急救器械时如心脏起搏器、侵入性操作等,应告知家属其目的、配合的注意事项、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3 效果评价

在29起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避免了以往的盲目混乱现象,抢救工作分工明确,医护人员密切协作,对高风险环节,能及时控制缩短了救治时间,使全部患者得到妥善处理,无医疗护理纠纷发生。

4 讨论

4.1 风险防范规范了过程的管理 风险管理是把发生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成不安全事件前的积极预防,处理更全面、更科学[6]。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急救预案,成立急救小组,对高风险环节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建立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应急管理体系,使急救人员各尽其责,进入应急状态,有条不紊地展开救护工作,保持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4.2 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有计划的专科培训,执行急救任务后,有组织地对救治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提高急救人员的风险意识,能迅速发挥人员调配、物质供应、信息报导等职能作用,有预见性地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好人力、物力上的准备,做到忙而不乱,准确执行抢救方案,使每一个患者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处置。

4.3 促进急诊救护质量的持续改进 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时,涉及部门科室广、人员多,在组织管理的同时进行质量检查,加强风险管理,每次抢救患者后总结讨论,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从中吸取教训,同时狠抓薄弱环节:如节假日的排班、新调入人员的培训等,全员树立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浅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9(7):398.

[2] 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8.

[3]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2.

[4] 张颖,高秀芬,史忠岗.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354.

第6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神经外科;护理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现象,是指由于人类无法把握和不能确定事故所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也可理解为实际情况与预期结果的偏离。医疗风险是在医疗活动中,医务工作人员或医疗机构对他人身体发生的医疗侵权行为所承担的法律与经济赔偿责任的风险[1]。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有组织、有系统地减少或消除医疗风险的危害及经济损失,通过对医疗风险的分析,寻求医疗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2]。风险管理通常是指在医疗机构日常工作中对患者、探访者以及医务工作人员可能产生的伤害的潜在风险,并对此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的过程。神经外科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及意外事件,因而存在较多的护理不安全因素,稍有不慎或疏忽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是风险高发区域。要有效地避开护理风险,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的护理服务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如何加强神经外科的护理风险管理以确保护理安全,防范护理纠纷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1 临床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本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份收治的200例神经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102例, 女性患者有98例。年龄为6~86岁,平均年龄为55岁。其中脑外伤患者有55例,脑出血患者45例, 脑挫裂伤患者有5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41例,其他有9例。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 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10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1护理风险识别

1.1.1患者疾病的危险性和复杂性 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是造成医疗风险的重要因素[3]。神经外科主要是研究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一门科学。由于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全身的动作功能,一旦受损,常危及生命;表现复杂多样:颅脑损伤患者常常是神志不清,甚至处于休克状态,生命体征不易测到,生命垂危,特别是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更是难于观察。因此,病情急、变化快、病情观察难度大是神经外科患者的一大特点;死亡率、致残率高,治疗难度大,恢复效果差,患者家属期望大,一旦面对亲人死亡,经常因心理承受力不足而极易引发纠纷。

1.1.2关键环节的风险 ①患者搬运。搬运患者时出血未能得到控制或有再次出血可能;颅内压突然增高引发脑疝;重型颅脑损伤,搬运不当压迫中枢神经系统致呼吸停止;②误吸、窒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患有呼吸中枢功能不全的症状,丧失排痰功能,容易导致误吸[4]。当改变时,患者因呼吸功能及咳嗽反射减弱,胃内食物反流,异物极易吸入气道内引起呛咳、窒息;昏迷患者、气管插管患者及气管切开患者湿化不够、痰痂堵塞、吸痰不及时、呕吐物误吸等都及有可能引起窒息;③各种引流管道。神经外科患者大都施行各种管道引流,且多有意识障碍,加之急性期意识变化快,治疗上不支持过多的使用镇静剂约束肢体活动,有暴力倾向的患者易发生强行拔管等行为,管道护理风险明显增加。而且气管脱落至体外或自动拔除的风险性最大[5]。气管导管滑出后,再次插管难度大大增加,及易造成气道损伤,若伤到较大血管引起出血,这对患者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再次插管引发的并发症的增加、医疗费用的增加等将会给患者带来不便[6];④患者的识别和交接。神经外科患者大多神志不清或存在认知、语言障碍,不能对医务人员的语言及行为做出正确判断,难以进行双向交流;患者交接过程中不能对危重患者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⑤执行口头医嘱。神经外科抢救患者多,有时医师无暇开书面医嘱,这就导致患者理解偏差,造成严重后果。⑥特殊用药。某些药物如果未严格按要求用药,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高浓度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血管药)渗漏可致局部皮肤组织坏死。

1.1.3重点时段与重点人员的风险 如夜班、节假日等,医院人力匮乏或思想松懈;轮转护士及新入职护士等缺乏工作经验、应变能力、专业理论及基础知识,对病危患者的评估能力不足,观察病情经验不足,对危险隐患警惕性低,缺少对突发事情的应变能力,如脑挫伤的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冷汗淋漓、嗜睡等症状,应考虑是否为脑疝的早期症状,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观察并尽早手术治疗。

1.1.4院内感染风险 危重患者免疫力低下,细菌病毒容易入侵,消毒隔离设施不达标或医务工作人员无菌操作观念不强等,极易造成院内感染;移动或翻转身体过程中,造成各种引流管道液体反流,引起逆行感染,如泌尿系感染、颅内感染等。

1.1.5护理记录风险 护理记录不及时、不确切、内容不连贯、不能突出重点、体现动态病情变化等。

1.1.6未及时履行风险告知义务 操作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告知较少或未尽告知义务,造成患者的人身损害及未尽告知义务未造成人身损害但造成患者知情同意权损害的行为。

1.2方法 在护理方法上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通过对本院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2.1针对患者的风险管理 医务工作人员需要对神经外科急诊、老年患者以及危重症患者加强管理,对行动不便的患者要安装护床栏,防止患者发生坠床伤害。此外,对地面、卫生间也要严格要求,在潮湿区域要给与患者警示提醒,对病床的轮子、刹车以及护床栏等定期检查。护士的班次交接需要对患者病情要进行有效核查。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要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

1.2.2针对护士的风险管理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和风险管理意识,有效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操作的熟练度,同时还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药物使用方法等,有效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2.3针对管道的风险管理 为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会给患者留置较多导管。为了避免二次伤害,需要对导管固定,保持畅通,防止导管出现扭曲、牵拉的情况。同时,还需要定时对管道进行灭菌处理,防止患者出现感染情况。

1.2.4针对应急处理的风险管理 对特殊药物静脉外渗应急预案、堵塞应急预案、预防压疮跌倒应急预案、交叉感染应急预案、停电停水应急预案等需要进行有效合理的处理。加强医护人员对应急处理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应急处理的熟练程度。

2 结果

对资料的总结结果显示,自风险管理模式在我院开始实施以来,实验组患者风险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护理风险通常是指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一切不安全因素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经济赔偿责任的风险。而护理风险管理则是通过对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所带来的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过程[7]。通过对我科院施行险管理以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显示,自施行风险管理以来,我院取得了一定的相对明显的成果,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较之以前有了显著的降低。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执行不到位 医患纠纷大多是因为患者缺少疾病相关方面的知识、对治疗和护理方法以及对病情的变化缺乏了解而造成的。另外,神经外科主要是研究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一门科学。由于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全身的动作功能,一旦受损,常危及生命;并发症表现复杂多样:如颅脑损伤患者常常是神志不清,甚至处于休克状态,生命体征不易测到,生命垂危,特别是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更是难于观察。从而导致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较高,治疗和护理的难度较大。因此,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仍需进一步的加强,尽量避免和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

3.2护理人员对于术前访视细节执行不够到位 由于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的工作任务繁重,因而常常忽略对患者的术前访视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及时性。因此,对患者的术前访视工作细节要进一步加强。医护人员可通过阅读患者的病历,了解患者病情,以及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对其术前的情况进行评估,介绍术中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对手术相关情况进行认真的核对检查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3.3对患者术后的日常观察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变化通常较快,如果对各种医疗设备日常的维护监测不到位、急救物品储备不足,或者医护人员对仪器的操作不够熟练,应对突发的紧急情况的能力弱,很容易造成患者致残和死亡等后果,引发纠纷。因此,对患者术后的观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还应加强对专科医护人员的知识培训,要求医护人员不断地充实自己,掌握新技能。

参考文献:

[1]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9(7): 405-406.

[2]程红群,陈国良,蔡忠军,等.医疗风险管理的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0(1): 94-95.

[3]朱衍馨,钱 峥,丁益强,等.加强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6, 19(1): 76-78.

[4]张爱琴,王汉东.弥漫性轴突损伤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6): 578.

[5]钱淑清. 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护理防范[J].护理研究, 2005, 19(3): 69-70.

第7篇

【关键词】自然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

党的十八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决定,宪法规定国家对于人民负有基本保护的义务,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应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生态环境,保护老百姓的国计民生安全。而目前全人类正处于随时可能因为气候极端异常而爆发大灾难的风险社会当中,气候极端已经不再只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已经成为人民日常性及公共性议题。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江南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大平原的接壤处,山地众多的地理位置、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全球环境异常等原因的综合作用导致自然灾害活动日益频繁,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风、暴雨、洪涝干旱、山体崩塌滑坡和地面沉降等是浙江抗灾的重点。面对灾害,拯救生命是第一位,浙江省政府本着一贯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建设平安浙江、和谐浙江为目标,高度重视浙江的救灾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如《全省救灾防病预案》、《浙江省卫生系统防台风专项应急预案》、《浙江省地震应急预案》等,对灾害医疗救援给予全面性的法律规范的指导,以实现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自然灾害医疗救援域外法律制度介绍

抗击灾害,拯救生命,不仅是浙江省、甚至是中国政府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就全球范围而言,也是每个国家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其中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设置了比较先进的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建立一套系统的灾害医疗救援体系,其中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所了解及借鉴。

(一)美国

1.法律法规。美国《国家应急预案》是有关处置灾害的综合性法法律,将国土安全、紧急事件管理、法律实施、消防、公共工程、公共卫生、应急救助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应急医疗服务以及私人部门等统一为一个整体结构,对联邦政府、州长、地方行政首脑和民族行政首脑在应急事件时期的职责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地方政府和民族政府在紧急事件期间互相协调的基础。《美国突发公共卫生实际应急反应指南―针对州、地方及民族自治地区的公共卫生管理者》旨在帮助州、地方及民族自治地区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突发事件或灾难发生后24小时内,迅速有效地采取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行动。这是针对灾害医疗应急救援的专项立法。此外,还有《减灾和紧急救助法》、《联邦紧急相应计划》、《联邦紧急事态应对预案》、《国家地震灾害减轻地震灾害法》等。

2.确立包括灾害医疗救援在内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体系。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三级应对体系,自上而下包括:CDC(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一HRSA(地区/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一MMRS(地方城市医疗应急系统)二个子系统胡。当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指挥系统由CDC提升到联邦应急计划,总统有权根据危机事态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启动联邦应急计划;HRSA主要通过提高医院、门诊中心和其它卫生保健合作部门的应急能力,来发展区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主要负责药物获得、急救、运输、信息传递、隔离检疫、医务人员培训以及医院系统协调;MMRS通过地方的各个执行部门,如:消防、自然灾害处理部门、医院等部门,现场救援人员协作,确保城市在一起公共卫生危机中最初48小时的有效应对。

3.非政府机构依法成为灾害医疗救援的法律主体。美国十分重视自愿者和自愿组织在灾害医疗救援的作用。1970年成立全国抗灾志愿者组织,该组织的主席是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顾问委员会的委员,在《联邦紧急事态应对预案》中被要求固定承担紧急救援和为灾民提供后勤服务方面,被公认为是第一应对者和有效救援者。此外,还有1881年成立的美国红十字会,履行包括国内和国际灾难救援在内的某些美国政府的责任,具有“联邦工具”的合法地位,今天,美国红十字会的日常工作,几乎完全纳入了美国紧急事态管理的工作体系,承担着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的部分工作。

4.设立专门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美国在联邦 C D C 中专门设有负责与媒体沟通的通讯办公室,负责向公众和医疗救援人员及时告之灾害事态信息,帮助相关人员正确判断灾害发展状态。此外,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主持全球应急管理系统,以灾害信息服务、灾害应急事务处理为目标,主要业务包括同国际系统连接,进行灾害管理、减灾、风险管理、救助搜索、灾害科研等。

美国对灾害医疗救援制度有相关的法律进行规范,体现在基本行政法律、各项专门的减灾法之中,并且还有针对灾害医疗应急救援的专项立法;依法分配了各行政职能部门在灾害医疗救援中的职责,并且该职责是其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非灾害发生后的“临危受命”;把卫生系统与其他系统串联起来,使得公共卫生、灾害事件管理、执法、医疗服务等领域内的人员可以综合有效的协作;重视非政府组织的灾害医疗救援力量,并将其纳入政府的管理体系,发挥其优势作用;依法确立了灾害医疗救援的日常应对体系及具体程序和专门的服务与灾害医疗救援信息管理系统。

(二)日本

1.法律法规。 1 9 6 1 年颁布实施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是日本预防灾害、对应灾害和灾后重建等事业方面的根本大法,对其他相关法律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也是其他相关法律的立法依据。该法就防灾救灾中政府的责任、地方团体的责任以及市町村的责任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公布于1 9 4 7 年的《灾害救助法》是关于灾害应急救助问题的最早的法律。其宗旨是:在发生灾害时,国家要在地方公共团体、日本红十字会、其他团体及国民的协助下,进行应急的必要的救助,以此来保护受灾者和维护社会秩序。此外,针对多发行地震灾害,还制定了详尽的地震灾害对策性法律,如《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等。

2. 确立包括灾害医疗救援在内的三级政府负责管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即中央一都( 道、府、县) 一市( 町、村 )三级,由主管卫生和福利的厚生劳动省负责建立,并以之为中心,纳入整个国家危机管理体系。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日本政府会向国民及有关机构发出紧急通报,通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同召开了干事会,研讨对策。中央主管机构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最主要职责是收集信息并制定和实施应急对策。在日本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系统中,消防(急救):警察、医师会、医疗机构协会、通信、铁道、电力、煤气、供水等部门,也按照各自的危机管理实施要领和平时的约定相互配合。平时,在灾害疾病的预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全国各都道府县的地方保健所和市盯村的保健中心。

3.非政府机构依法成为灾害医疗救援的法律主体。2007年修订的《灾害基本对策法》把红十字会在内的61个非政府机构制定为全国性公共事业,要求其无条件配合灾害救援工作。

4.快速反应的灾害救援机制。建立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的医疗救援程序,并根据不同时间段设立了应急措施:灾后6小时内,主要救援工作是派遣医疗队救助伤病;灾后12-24小时内,主要救援工作是转移伤病。

5.建立应急信息管理网络,可服务与灾害医疗救援工作。日本建立了完善的灾害通讯网络体系,包括:以政府各职能部门为主的“中央防灾无线网”;以全国消防机构为主的“消防防灾无线网”;以自治体防灾机构和当地居民为主的都道县府、市町村的“防灾行政无线网”;以及在应急过程中实现互联互通的防灾相互通讯用无线网等。此外,还建立了包括紧急联络通讯网在内的各种专业类型的通讯网。另外,还正式设立内阁信息中心,以24小时全天候编制,负责迅速搜集与传达灾害相关的信息,并把有关灾害通讯网络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日本同样也制定了详尽的灾害应对法律法规,使灾害医疗救援工作可以有法可依;依法分配了各行政职能部门在灾害医疗救援中的职责,同样的该各行政部门是承担该职责的常设机构;把非政府部门规定为灾害医疗救援的法定主体,调动了政府和民间的各方面积极力量,并要求其互相协作;依法确立了灾害医疗救援的政府负责日常应急体系及具体24小时应急救援程序,并重视对灾害医疗救援的日常预防工作;将来完善的专门的服务与灾害医疗救援信息管理系统。

综上所述,一项切实有效地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

1.灾害医疗救援法律渊源多元。灾害医疗救援属于突发公共事件,在突发公共事件、灾害防治等领域的行政法律法规、卫生法规等不同的部门法中都应重视设置灾害医疗救援的内容,也可制定单项灾害医疗救援法律,使其有法可依;

2.依法建立灾害医疗救援日常应急体系,有备无患。在该系统中,应依法确立非卫生行政机构与公共卫生部门的各自职责和工作程序,部门之间要做好有效的配合,使灾害医疗救援体系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3.依法确认非政府组织的灾害医疗救援主体地位,将其工作与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给予有效地配合和协调,发挥非政府组织分布广泛,在后反应快速,医疗救援力量专业化的优势;

4. 设立专门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服务与灾害医疗救援工作,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

二、浙江省自然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现状介绍

自然灾害具有的突发性及危害性特点,使其被定义为突发事件的范畴[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因此相关的突发事件处置的法律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卫生法规都包括对灾害医疗救援的适用,主要的法律性文件如下:⑴国家性的法律法规以及卫生部门继而制定的预案与办法等主要是,《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卫生援助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防震减灾法》、《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尸体解剖检查规定》、《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地震灾区重点传染病疫情霍乱等应急预案》、《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职责》、《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生部《2006-2010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医疗卫生机构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指导意见》、《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等。⑵浙江省法律性质的规范文件主要是,《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办法》、《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浙江省重特大突发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理预案》、《浙江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浙江省救灾防病预案》、《浙江省干旱卫生应急专项预案》、《浙江省防台风应急预案》、《浙江省卫生系统防台风专项应急预案》、《浙江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浙江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浙江省地震应急预案》、《浙江省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和《浙江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等。

虽然浙江的灾害救援已经具备了预防和抵抗灾害的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并在以往的抗灾救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关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其缘由如下:

(1)完善社会立法,构建成熟的灾害医疗救援制度,为浙江省抗灾救险工作贡献微薄之力,促建和谐社会。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凡是法律制度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对如地震、风灾等灾害事件的防治和应对就较为得力。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的《应急法服务法》,它规定州长可以根据《健康和安全法》对灾害事故中的救助问题给予豁免;日本有比较完善的国民健康计划。与之对比的是,《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助有明确的规定之外,有关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是零散的分布在其他地方性法规之中,且对于医疗救援方面的规定也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即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卫生、医药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相应的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缺乏针对灾害医疗救援的系统性的完善立法,这会导致灾害医疗救援不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具体权利,导致社会矛盾出现,不利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2)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汶川地震不仅给我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而且对中国现有的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进行了有力的冲击。在抗险救灾中出现了许多有关灾害医疗救援方面新的法律问题需去研究,如在灾害救援中的医生为拯救生命对遇险者进行截肢的紧急处置的权利与遇险者知情同意权的对抗;灾害国际救援队伍和民间救援组织的法律地位问题;在灾害医疗救援中遇害者的尸体应急处置的法与情的冲突;灾害医疗救援中出现的专业救援人员缺乏和药物等重要救援物资调配等救援中的依法管理等问题。汶川地震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会是偶然现象,今后也必然会不同程度的在其他省市的灾害医疗救援中有所表现。《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我们应以汶川地震的灾害医疗救援行动为研究的对象,结合浙江省的现状,对浙江省的灾害医疗救援给予深层次、防范性法律研究和完善,使我省的灾害医疗救援制度更加的法治化,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害降到最少程度。

(3)填补浙江省灾害医疗救援制度法学研究的空白领域。如前所述,灾害医疗救援制度涉及到诸多的法律问题特别是医事法律问题,法学界对医事法律研究的相对陌生和不重视,导致该研究领域出现研究的空白点,而本课题组成员立足于温州医学院,具有法学研究背景,长期从事医事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相信可以从法学特别是医事法学的角度,对我省灾害医疗救援制度的完善有所建树。

三、浙江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缺陷分析

(一)灾害医疗救援有法可依,但是法律效力不一。

调整灾害医疗救援的法律规范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如《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二是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的相关国家和省级的预案或者办法等,如《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前者是实施灾害医疗救援的工作所依据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并有追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而后者是落实灾害医疗救援工作所依据的具体操作性政府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内部指导性文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要参考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因此其法律效力明显低于前者法律法规,导致其执行力度和效果因此受到的一定限制。

(二)综合性规范或者专类性规范有关灾害医疗救援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针对自然灾害医疗救援的单独规范。

综合性规范主要指的是针对所有的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的等的一部综合性法律规范,如《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专类性规范是对具体某一类型的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的等的一部单独性法律规范,如《防震减灾法》、《浙江省卫生系统防台风专项应急预案》等。在综合性和专类性规范中,灾害医疗救援只是其中的一项内容而已,相关法律规定内容简单和过于原则性,不利于实际的操作执行。虽然后面制定的医疗应急救援预案有具体救援措施的落实,但是也是针对整体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救援预案,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卫生援助应急预案》和《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所有的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规定简单统一,对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实施缺乏针对性,对于自然灾害而言,拯救生命和控制疫情是首要任务,但如果是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现场事态控制比医疗救援而言更为重要,因此虽二者同属突发事件,对医疗救援的要求也是各有不同的。此外,当今社会地球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特别重视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的法律规范也是形势所逼。

(三)灾害医疗救援中的卫生防疫环节的法律建设优于灾害疾病急救环节的法律建设,立法层次上存在漏洞环节。

国家经过非典事件以后,卫生防疫方面的法律法律已经比较完善,主要有《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尸体解剖检查规定》,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疫情的预防、应急处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就政府和社会该如何行动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对灾害疾病急救仅是简单片语而已,如《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疾病急救方面的规定简单的一笔带过,即人民政府可以实施医疗救助、卫生防疫以及其他的法律措施,《防震减灾法》里面也只有一条,地震灾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卫生、医药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相应的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灾害医疗救援立法体系中上位法的“厚此薄彼”规定必然影响浙江省在制定灾害医疗救援的下位法法律法规时,重疾病防疫,轻疾病急救。

(四)忽略非政府医疗救援组织的法律地位。

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灾害医疗救援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对于上述主体的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都在法律法规中有详尽的规定。但对于非政府的医疗救援组织,如红十字会组织、自愿者等仅是简单规定了其可以负责组织群众开展现场自救和互救,协助做好相关工作,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但对其开展医疗救援工作的职责、权利范围及政府医疗救援机构的配合和冲突协调等实际会发生的问题都没有涉及。事实上汶川地震的救援经验告诉我们的,非政府的医疗救援力量对实施灾害医疗救援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而且在医疗救援工作上的专业性也是得到认同的。随着非政府的医疗救援力量日益参加到各类灾害医疗的救援工作中,重视其医疗救援法律主体地位,依法规范其医疗救援工作是势在必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熊文美、陈进、李幼平、陈燕玲、郑会贤、周丽萍.美日俄中四国地震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比较[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 ( 8 )。

[2]熊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研究[D].中国知网,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唐承沛.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方法[D].中国知网,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4]俞慰刚.日本灾害处置的应急机制与常态管理[DB/OL].维普资讯。

[5]熊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研究[D].中国知网,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6]《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7]《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条规定,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一条规定,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8篇

【关键词】 成组护理模式; 基层医院; 公共安全事件; 急救应急预案; 应用价值

doi:10.14033/ki.cfmr.2017.8.0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8-0108-03

突发性的公共安全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安全严重损害、群众健康严重损伤的危险事件,其中以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气象灾害(台风、海啸等)、大型车祸等是最为常见的公共安全性事件,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特点在于突发性、局部性以及危害性[1],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伤员面对的医疗救助必然是就近的基层医院,如何有序、高效、安全的救治成批量的伤员一直是各级医院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因而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基层医院急救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关系伤员的生命健康安全[2-3]。本组研究通过护理学角度分析,探讨成组护理模式在基层医院面对公共安全事件急救应急预案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重庆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伤员264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45例,女119例,年龄1~85岁,平均(48.5±10.7)岁,致伤因素为地震114例,泥石流灾害52例,重大车祸98例;受伤部位为脊柱89例,腹部创伤84例,颅脑损伤76例,四肢损伤98例,可合并有多重创伤。根据笔者所在医院急救护理预案中制定的标准结合伤员实际损伤情况,将患者分为病情稳定192例,病情严重38例,病情危重伤员34例。

1.2 方法

首先应实施成组分诊模式:大量伤员在短时间内先后达到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秩序混乱,因此需要在短时间内将伤员进行迅速的分检,成立应急救护理分诊小组,由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1名副主任医师、1名护士长带领5名具有5年工作经验的急诊护士组成,1名急诊护士负责在大厅接诊伤员并引导、转运;1名分诊护士负责与医师沟通并参考国际通用分诊标准进行伤情判断分级,快速了解伤员致伤因素、自我感觉、主诉等,着重观察伤员的意识、呼吸状态、体征等生命指征;2名护士与转运人员负责将不同分级的伤员送入急诊抢救室或清创室、诊室等,同时应严谨填写伤员的基础资料并悬挂分级标识,协助安排不同级别伤员进行下一步检查或治疗,并与其他区域护士进行沟通、衔接;1名o士负责与医师进行登记以及离院评估,并负责对伤员复诊的指导。5名护士统一听从护士长调度、管理。

病房规范化管理:成立个体伤员护理小组,根据分诊的不同级别伤员的情况,由相应科室的护士长及专科护士组成的护理小组进行即时会诊,并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将护理方案悬吊于病床尾部,责任护士负责执行个体化护理方案,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并做好护理记录工作,责任护士应注意与专科护士长、专科护士进行及时、积极的沟通,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予以针对性修改方案;心理疏导伤员经历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打击经常会出现严重恐惧、焦虑情绪,若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等干预可能对伤员以后整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因而对伤员进行急救护理的同时应注意疏导伤员不良情绪,加强对伤员的心理管控服务,积极与伤员进行沟通交流,鼓励伤员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伤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耐心、热情的为伤员做好每项护理服务,同时可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护理服务,重视健康教育地实施与推广,全方面地维护并提升伤员整体的健康水平。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所有伤员的临床转归情况,同时采用调查问卷统计所有伤员对应急预案及成组护理模式的满意度,分值为0~100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非常满意(85~100分)、比较满意(75~84分)、一般(60~74分)、不满意(0~59分),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率与比较满意率之和;另基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护士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及工作满意度,VAS评分规则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效果越良好,具体分级标准如下:优(8.0~10.0分)、良(6.0~7.9分)、中(4.0~5.9分)、差(0~3.9分)。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转归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264例伤员就诊后的临床转归情况可知,264例伤员中有192例伤员病情稳定,当日即出院,72例危重伤员经急诊救治后生命体征稳定,送入专科科室、手术室、ICU内接受进一步治疗,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无死亡、严重并发症等风险事件发生。

264例伤员护理满意度评估结果显示:非常满意156例,比较满意85例,一般19例,不满意4例,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护理干预满意度为91.29%(241/264)。

2.2 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工作满意度比较

5名护士自评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工作满意度结果显示,工作压力自评中优3例,良1例,中1例,差0例;工作强度自评中优1例,良3例,中1例,差0例;工作满意度自评结果为优4例,良1例,中0例,差0例。

3 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基层医院往往较三级综合大型医院更靠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地,因此基层医院直接面对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伤员,负责对伤员的急救、分流、处理等措施,根据目前大型灾难救援的黄金时限性原则[4],基层医院急救能力是灾害死亡率、致残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急救应急预案的有效性与完整性是基层医院面对公共安全事件解决能力的核心,因此有效、全面、综合的急救应急预案一直是基层医院研究的热点与难题[5]。本组研究采用的基于成组护理模式的基层医院应急预案,结果表明264例伤员中有192例伤员病情稳定,当日即出院,72例危重伤员经急诊救治后生命体征稳定,送入专科科室、手术室、ICU内接受进一步治疗,所有患者均康统鲈海无死亡、严重并发症等风险事件发生。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护理干预满意度为91.29%(241/264),护理人员对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工作满意度自评结果表现良好。

通过回顾分析可知,目前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常规护士结构并不能适应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伤员急诊工作的需要,护士普遍低年资,这与急诊护理人力资源缺乏有关,同时在正常工作中基层医院急诊科无需特殊的预检分诊工作程序,当面对突发事件大量伤员涌入急诊科时,势必会导致秩序混乱,急救效率降低,护理人员工作量、工作强度骤然加大会导致其工作效率降低,影响救治效果[6]。而基于成组护理模式的应急预案与常规急诊科护理模式不同,其可在遇到突发安全事件、大型地质灾害等时紧急启动,急诊科护士按照成组护理模式指导的应急预案进行规范、迅速的分诊、救治工作[7],有效提升伤员的急诊救治效率,对提高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伤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成组护理模式能够保证护士工作井然有序,避免慌乱、措手不及等情形发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护理人员工作强度,最大化发挥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效能,使护理人员的每一项措施均对急诊救治有意义[8]。

综上所述,在基层医院面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大量成批次伤员患者时,基于成组护理模式制定的急救应急预案能够使患者护理管理流程更为规范,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及护理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Baker M S.Creating order from chaos:part I:triage,initial care, and tactical considerations in mass casualty and disaster response[J].Military Medicine,2007,172(3):232-236.

[2]黄萍,沈红,陈雁,等.成组化分诊模式在应对突发大批伤员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26-327.

[3]梁晓燕,李娟,陆皓,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批伤员院内救护的组织与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4,29(2):4-6.

[4]张小莉,孙爱玲.医院内护理应急管理系统的组建与运作[J].护理学杂志,2012,27(20):13-15.

[5]杨鼎君,付乐章,杨晓燕.基层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院前急救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120-121.

[6]曾丹,刘纪宁,王英,等.地震区医院急救护理能力灾后重建现状及对策[J].西部医学,2015,27(12):1886-1891.

[7]于宝国,白松,张永忠,等.雅安地震医疗救援实践对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的启示[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3):141-143.

第9篇

关键词:护理风险;普外科;护理管理

普外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门,随着医疗水平的显著提高,医院普外科在护理管理方面面临着新的问题。在护理过程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能够对潜在风险与事故进行有效地预防,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1]。笔者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8例普外科患者,分别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与风险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意外发生率进行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所有普外科患者,抽取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5例,女43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5.5±3.8)岁。病症:结肠癌5例,肠梗阻16例,消化道出血13例,急性胃穿孔7例,胆囊炎15例,急性阑尾炎10例,胰腺炎15例,腹膜炎17例。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这9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比较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后的护理满意度与意外发生率。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具体操作如下:根据本院规定对普外科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定期对病室进行消毒、清洁,定时巡视病室情况,观察患者的护理情况。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行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操作如下:①按照普外科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对危重患者采取重点看护措施,按照患者病情进行巡视;定期检查医疗设施,一旦发现问题就需及时报修;在使用医疗设备前,有关护理人员要认真进行检查。护理人员要按照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舒缓患者的不安与恐惧心理。②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确保护理人员能够对本院的所有制度和规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充分掌握所有的护理技能,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行为。③改善住院环境,不断提高患者的整体舒适度。防止患者和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定期清理床单被褥等,保证病室的干净整洁。④医院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进行护理应急预案演练,保证护理应急预案的操作性。

1.3观察指标 患者护理满意度以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为根据,满分为100分,满意:80分以上,一般:61~79分,不满意:60分以下。

1.4统计学意义 所有数据采取SPP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利用t检验,利用?字2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意外发生率比较 经护理后,对照组有10例发生意外,意外发生率为20.41%;观察组有2例发生意外,意外发生率为4.08%;观察组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护理后,观察组有47例护理满意,护理总满意度为95.92%;对照组有39例护理满意,护理总满意度为79.59%,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发生风险前,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风险的发生,即为护理风险管理。尤其是在普外科中进行风险管理尤为重要。有关医学调查发现,普外科护理中,患者意外发生率较高的事故为管道滑落、坠床、管道不畅、滑到。同时普外科患者也会发生感染、深静脉血栓以及压疮等。风险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易发生事故的环节进行有效的防范[2]。

在实际的风险护理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了要做好以下护理工作:在护理交接环节中,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交接流程进行操作,以此防止重要事项的疏漏[3]。定期检查病床,避免轮子、护栏以及刹车等关键部位发生障碍,避免患者坠床;确保病室地面的干燥,护理人员要全程陪伴高龄患者和行动不便患者,避免患者滑到;定期给患者按摩,协助患者翻身,防止关节突出部位的长期受压,避免患者产生压疮[4]。此外,医院可利用考核方式,培养护理人员的良好护理习惯。医院要家里一个有效的探视制度,从而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充足的休息[5]。同时对于医院普外科病室发生的停水、停电等意外事件,医院要制定详细的预案;结合普外科的特征,把控重要环节,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定期巡查使用导管的患者,检查管道是否发生错位或位移等情况;护理人员要对风险高发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好交接工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5.59%,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5.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普外科护理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能够减少患者意外的发生,增强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包彩华.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06(10):103-104

[2]王荣蛟.老年普外科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16(04):1114-1115

[3]彭爱荣.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患者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08):1187-1188

[4]余凌.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04):638-639

第10篇

【关键词】 产房护理; 安全因素; 风险管理; 管理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健康观念的强化,生育安全以及医疗保健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产房护理安全作为衡量护理效果的标准之一,是孕产妇选择医疗机构的重要指标之一[1-2]。由于产房工作具有其特殊性,患者病情急、变化快、风险高,尤其是初产妇心情焦躁,极易发生风险,导致医疗纠纷。如何提高产房护理安全是目前医院管理的研究热点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01年2月-2011年3月影响产房护理中的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其中护理纠纷共250例,病房安全237例。

1.2 研究方法 由科室主任以及护士长为领导,全部产房护理人员以及院中层领导共同参与,对产房安全事件进行系统总结,分析产房管理的安全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护理安全因素分析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合理,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服务态度以及专业操作水平缺乏规范,在护理过程中经常发生护理安全,经分析护理安全因素中,管理制度不合理所占的比例最高为27.2%,明显高于其他因素。详见表1。

2.2 病房安全因素分析 用电、防火以及防盗是病房安全的三大重要问题,2001-2011年的10年间共发生病房安全问题237例,经分析,擅自使用电器、房间内抽烟以及出入不锁门等。病房安全因素中,房间内抽烟所占的比例为48.9%,明显高于其他因素,详见表2。

针对以上安全隐患,本院自2011年4月起逐步在产房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模式,极大降低了产房的安全隐患,提高了产房护理的安全性。

3 管理对策

3.1 改善管理体制

3.1.1 建立特色的风险管理制度 产科属于高风险科室之一,并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据产科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特色风险管理方案是提高产房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产房缺乏特色有效的管理制度,已有制度不完善,缺乏执行力度,缺少护理人员定期业务培训、科室设备物资无明确管理,缺乏针对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应急预案,对待突发事件缺乏心理准备,消极应对制订详细可靠的应急预案,明确产房人员的护理职责,合理化排班,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3.1.2 定期进行护理人员培训以及考核 通过定期的培训考核改善护理人员对自身职责的完成质量,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1.3 加强护理文件的记录和管理 要求产房中专人(通常为助产士)及时准确详细地记录整个产程,并在病历中保存产后和术后一般护理记录。同时创建新生儿护理记录,详细准确记录新生儿喂养、排便、睡眠、体温等情况。

3.1.4 加强护理人员沟通能力 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文明用语,对待患者的疑问耐心解答,态度诚恳,注意维护医护合作关系,加强主动沟通意识,运用语言沟通方法以及技巧,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友好沟通。

3.1.5 加强心理疏导 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护理人员对于心理护理重要性以及技巧的认识,在护理工作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消除消极心理,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心理疏导的学习有利于环节护理人员自身的心理压力,改善工作心态。

3.1.6 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 及时发现新的风险因素,并制定详细的应急方案,在工作中段更新完善管理制度。

3.2 完善病房管理

3.2.1 加强安全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思,在入院时详细告知注意事项,在患者要离开病房时及时提醒锁门,携带贵重物品。

3.2.2 张贴病房安全管理条例 在病房内贴示安全管理条例,禁止使用家用电器,禁止在房间内抽烟,通过教育、罚款等方式加强执行力度。

3.2.3 护理人员加强巡视 护理人员加强日常巡视工作,对违规现象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对房间内无人且没有锁门的病房及时上锁。

4 讨论

随着人们对护理要求的不断升高以及现代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风险逐渐受到临床的重视[3-4]。产房是迎接新生命的主要场所,由于孕产妇特殊的生理状态,并且直接影响母子二人的生命安全,产房已成为医院安全风险中风险性最高的科室之一,目前关于产房风险以及防范措施的研究已经成为临床护理以及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5-7]。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通过对常见风险事件制定应急预案,积极预防应对护理风险事件的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能够识别潜在的风险,并且通过评估制定针对性应急方案,从而有效提高护理安全性,减少安全隐患,提高产房的护理质量。有研究发现,护理风险管理具有以几个下优点:(1)改变传统应对突发事件的消极处理方式,面对护理不安全事件有较为完善的应对措施来应对;(2)明显改善了临床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了护理操作以及护理流程,明确护理职责以及范围;(3)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凝聚力以及工作积极性,促使护理工作得到了更加的完善;(4)护理风险管理通过不断总结更新安全隐患,有效提高了医护工作的安全性[8-10]。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方案能够明显降低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提高护理安全性,是较为科学安全的产房护理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郑雪吟,厉跃红,张锦玉.产房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杂志,2009,26(11):7-9.

[2] 尹慧贞.临床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7,1(1):88-89.

[3] 陈雪霞.风险管理在产房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海南医学,2010,21(14):155-156.

[4]林淑燕.风险管理在产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46-47.

[5] 龚静亚.房护理安全与防范对策[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8):4025-4026.

[6] 何利琴.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6):55-56.

[7] 杨丽平,王芳.产科安全穗患因素与防范措施[J].家庭护士,2008,6(80):2330-2331.

[8] 孙英.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的应用[J].家庭护士,2007,5(9):57-58.

[9] 陈慧,周倩.产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隐患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6):106-107.

第11篇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

1.1.1分析神经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

疾病特点。从患病人群疾病组成看,这是一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高的群体。从病人病种统计数字看脑血管病占绝大多数。全国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的统计,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75%左右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40%重度致残。神经内科病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卧床病人多,病情变化快,不同程度地存在肢体、吞咽、言语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甚至智能障碍等特点,是护理风险的高危人群。病人年龄特点。根据资料评估,神经内科病区的病人年龄偏大,平均年龄67.2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度的加快,年龄也在逐年提升。老年人除了自身疾病因素,更有老龄化的特点。缺少家人的细微照顾,脏器功能的衰退,加上疾病本身的因素。使这个病区的风险护理显得更加突出。护理人员特点。近些年来,医院发展较快,护理人员的大量引人,人员梯队无法在短时间形成。从人员构成上看年龄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从文化素质上看本科学历太少,绝大多数是专科毕业。从床护比1:0.4:1看,护理人员编制不足。这样一支年轻的护理队伍缺少足够的护理经验,必然缺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学科特点。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是非常繁杂、琐碎的,特别是基础护理任务繁重,分级护理制度在目前给护理人员带来的雄她的矛盾冲突中,风险的系数必然大幅增加。

1.1.2神经内科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建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组员由年资髙的主管护师、护师组成。主要负责护理风险的收集、制定风险管理的方案、定期培训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时时监督护理人员落实护理风险管理方案的情况。以及出现风险时的积极应对、组织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改进方案,从而使风险管理方案得以持续改进,更加适应神经内科护理学科和谐、稳定、安全的发展需要。制定适合神经内科护理的应急预案及组织体系。结合神经内科病区特点,制定了15项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并成立应急预案管理小组,护士长任组长,具有抢救应急能力的髙素质护士担任组员,小组成员每月定期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演练,并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方案。从而提高了全体护理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设立科室的质量检查小组。护理文书书写质控小组、健康宣教小组、病房感染管理小组、三级培训小组。各小组成员由科内2年以上的护理人员承担,使整个科室呈现出人人负责、齐抓共管的局面。护士长每月召开一次科务会,各小组成员积极汇报本月质控中成绩与不足,针对不足,大家共同探讨进一步改进措施,使科室的护理质量呈阶梯上升的良性发展趋势。培训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能产生伤害的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我科特制定了适合本病区护理安全的高危人群及危险物品安全防范措施10项,并进行逐项培训,如跌倒、出走、坠床、误吸、压疮等病人的防范措施进行讲解和督察指导。护士长每天早査房中深入病房直接指导,使护理人员耳濡目染,逐日提髙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尊重患者知情权。实现风险双方共担是在目前的医疗纠纷中,大多数纠纷不属于医疗过失,而是部分民众对医疗风险不认识、不承担的反映M。建立告知签字制度,是医务人员从法律的角度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使患者及家属有思想准备,利于建立医患互助、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从而减少纠纷发生。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全病区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罚条例》、《护士职业道德规范》,分析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制定护理安全用药规范,抢救及特殊事件报告制度,护理缺陷上报制度。规范节假日、8h外管理的关键环节,使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神经内科的护理队伍很年轻,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护理管理者就要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进行合理的安排和使用,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潜能。首先,合理搭配知识结构,老中青相结合搭配年龄结构,实行按职称上岗制和科室人员相对固定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其次,施行弹性排班,加强夜班、节假日、交接班时间的力量,使这些高风险的时间段有了一定的安全保障。开展人性化服务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职业道德建设是人性化永恒的主题。如果医护人员医德髙尚、具有一颗慈悲同情之心,就不会搞不好医患关系。因此我科推行文明用语、微笑脤务、亲情服务,以诚心换放心,拉近了医患距离。同时精心设计就医流程、工作环节、医疗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使患者充分体验到神经内科就医的人性化服务。在开展人性化服务的过程中,特制定出服务标准及要求,如接诊时间掌握好两个5min,5min内准备好床单位、医嘱下达5min内给病人做上治疗。两个8h内,即责任护士8h内与病人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新入院病人日间护士长8h内到床前问候等等,使人性化服务从“纸上谈兵”落到实处。2结果通过对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持续的质量改进,提髙了护士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增强了护士依法施护、防范风险的自律行为。

2讨论

2.1护理风险评估是前提通过对神经内科护理风险特点的评估,使护理管理者正确判断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注重了风险管理的前瞻性。

2.2完善制度加孩管理是关键完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基础。有了健全的制度,护士有章可循,护理管理者的监督和指导落到实处,护理工作才能更加井然有序。

2.3抓人员培训抓制度落实各项制度的落实要靠管理者的督导、检査、培训,并培养护士从被动学习到自觉落实制度,熟练攀握技术的过程,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也就加强了,因此提高了护理管理的安全性。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与患者接触多,发生错误概率高,护理管理者在工作中要积极管理、勤于管理,更要抓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积极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从而提髙管理效率。

作者:王玉花单位: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第12篇

    1 急诊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分析

    1.1 社会因素所致的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意识也明显增强。患者要求有良好的医疗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质的服务态度;对抢救和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护理的高风险和不稳定性缺乏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细化程度不够,卫生资源的分布和匹配的合理性存在某些不足,导致患者家属心理不平衡;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卫生系统的形象,致使部分患者在看病时持怀疑态度,不信任医护人员。故意制造纠纷。

    1.2 医院条件欠缺所致的风险急诊科患者多,护士缺编,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工作效率下降;医疗条件差,抢救仪器设备不全,急救物品、药品准备不充分;抢救和留观患者不能及时收住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急诊护理队伍的年轻化,技术力量薄弱,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这些都是导致纠纷的隐患。

    1.3 科室管理因素所致的风险1.3.1 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抢救工作制度、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的管理制度、急救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等等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医疗行为有章不循,对危重患者抢救不及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3.2 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抢救仪器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提高了急救护理水平,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抢救仪器无专人管理、摆放凌乱、违反操作规程、设备故障等都是导致护理纠纷的隐患。

    1.3.3 抢救记录不规范,缺少自我保护意识主要表现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只注重抢救措施、速度、效果,忽视了抢救记录,有的抢救记录不全面、过于简单、时间有错误、病情变化时未及时记录甚至涂改,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抢救记录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1.4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1.4.1 急救经验不足引发的风险近年来急诊科护士趋于年轻化,素质参差不齐,低年资的护士急救经验不足、病情观察不细致、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者病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有的护士对患者的提问不能耐心解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

    1.4.2 违反操作规程引发的风险在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操作是由护士独立操作来完成的,如:急诊护士的分诊、护送危重患者外出检查、输液、输血、给药、使用抢救仪器等等,这些都是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会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

    1.4.3 护理职业损害引发的风险急诊患者病情危重,需要马上救护。不能确定患者是否有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等,在急救过程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

    1.4.4 护士心理损伤引发的风险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面对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素质的人群,护士是暴力发生的最危险人群。这些会对护士的心理、身体、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1.5 患者因素所致的风险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且普通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由于患者基础健康水平和机体免疫力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时间短,无法全面了解病情,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都会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患者有冒险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作的态度和消极的求生欲望,都会使护理风险上升。

    2 对 策

    2.1 医院各部门要支持急诊工作急诊科设一线、二线值班人员,24 h待命,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当大批患者来诊时,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医务处(院总值班),迅速启动医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就各位进行抢救治疗。急诊科制定了突发大批车祸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传染病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集体中毒的应急预案等,在抢救患者时整个科室工作协调、人员互助,可大大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医学|教育网搜集。

    2.2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士要增强法律意识,谨言慎行,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士有关的法律知识有所掌握,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强化法制观念和证据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

    2.3 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2.3.1 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的必要条件,是正常护理操作的保障。护士必须纪律严明,坚守岗位,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具有团队精神,在护理操作中循章守制做好抢救工作。

    2.3.2 及时总结经验护士长和护理业务骨干总结工作经验,针对急诊科的工作特点,我们总结出了科室存在的2O余种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供护士学习和借鉴。如:危重患者外出检查、住院途中发生窒息、心跳骤停;医疗护理文书丢失或记录失误;分诊漏诊;各种抢救操作的损伤;给药错误;抢救仪器不到位;医务人员损伤及感染;医疗护理纠纷;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低下;服毒患者的再自杀等等,这些都汇编成册以便参考使用。

    2.3.3 制定可行措施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具体措施,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对于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如吸痰、洗胃等要履行告知义务;要将进行的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家属以达到配合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知情的需要,最终目的是降低纠纷和投诉的发生 .护送危重患者到手术室、重症监测室、病房后,急诊护士要与接诊护士详细交接并签字。

    2.4 强化科室管理意识2.4.1 抢救仪器的管理急诊科抢救仪器多,全部由护士使用操作,每台仪器要有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包括各部件的完整、运转情况以及清洁消毒和保养,发现故障立即通知护士长和设备科。要求全科护士都能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掌握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洗胃机、头部降温仪的性能及操作规程,并将这些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供给护士学习。

    2.4.2 护理文书的管理急诊护理文书是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及病情动态变化的记录,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治疗的主要依据。护士在记录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及时、客观、清楚、准确、完整,不得涂改。内容包括:患者就诊的时间、病情,采取的急救措施及效果、病情的转归等等,这些文书要妥善保管,漏记、错记等都会造成日后争议的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