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2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教育大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研究的整体目标
1. 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校园体系。由于数字化校园是校园数字化的中间层次,也是校园数字化产生的关键,它既有传统校园的观念,又逐渐突破传统校园的内容,因此成为校园数字化建设的焦点。所以我校把数字化环境建设,定位在要“三有”。一要有设备,二要有网络,三要有平台。基本的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班班电子白板教学,校园WIFI的建立、校园资源库的建立都是设备与网络的基本保证。同时学校将着力进行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我们将要构建五大系统平台:一是数字化学习平台(包括电子图书馆、教师专业知识管理系统);二是数字化教学平台(包括数字化备课系统、班班通教学系统、数字视频直播系统、数字化考试及评价系统等);三是数字化研修平台(包括教学视频课例点播系统、网络教研系统等);四是职能部门政务管理平台(包括教学工作中学籍、成绩管理等系统,人事工作中教师基本系统,后勤工作中财务系统等);五是家校服务平台(包括校讯通系统、交费系统等)。借以支撑完成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实现教学模式改变,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核心任务。同时教师在数字化校园应用的同时思维观念及教学方式必定转变,也将把教师个体的隐性文化变成显性文化,工作效率必定提高,同时也将形成新的学校文化。
2. 建立相应的课堂教学体系。除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外,要突破一课一节的常规课时概念,以相应的教育信息资源为基础,强调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和对现代学习技能的培养。树立大课堂、大课型、大课业的观念,把学生学习的课堂不在只局限在课堂的四十分钟,也不只局限在在校其间。把课堂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其基本结构为“(1)透视背景或进入情境――(2)发现问题或生发主题――(3)寻求对策或设置预案――(4)探察资源或创造条件――(5)目标预设或成果预测――(6)自主动作或展开协作――(7)成果展示或效果反馈――(8)自我评价或集体评议――(9)策略构想或经验反思――(10)效果定位或成果定型”。这样的“数字化学习模式”具有自主性、探究式、协作型、信息化的特点。在此宏观模式下,各学科教师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分别创建各自学科的个性化的微观模式――主题课型。借助教师集体智慧,提升学生高阶思维。
3. 完善制度,提升改革。科学合理的制度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有力保证。我们将建立相应的学校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及教师应用机制,把这种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办公、教学模式变成教师的常态工作模式。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1. 建构数字化信息平台促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数字化校园除达到硬件及技术要求外,其核心是创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我们将根据我校教师队伍现状,设立本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同时借助市教育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外力,把我校教师信息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建立学校陆红庭名师工作室、科研工作坊等博客平台,让教师的专业智慧得到共享,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教师学习,把全体教师的智慧最大化。在教师整体素养提升的同时,提升全校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资源方面,我们将在原有的学校教师开发的资源基础上与“东师理想”合作,利用他们为教师开发的系列教学资源。同时我们还会根据我校教师自身的需求和东师合作开发电子课本等新型资源库。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
2. 构建多种教学结构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我校在教学上也将根据高阶思维发展所强调的思维的发展基点“反思―――问题生成―――探究、批判―――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结合以往研究的经验及国内外成形的案例继续开发和完善以下教学结构。
(1)利用思维导图促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我校教师把其引入小学课堂教学,让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更系统。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学生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学生大脑的无限潜能,让学生建立一种完善的思维体系。
(2)利用Webquest头脑风暴促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现代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提出的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其应用于课堂,给教学带来了新的色彩。
(3)利用数字故事促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简单的说数字故事就是运用图像声音等媒体,让简单的文字带有了色彩,同时让学生加深了对文字的感悟力。我校操场中的LED大屏幕,每天中午都会播放很多师生共同完成的数字故事。在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参与中,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摘 要] 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引入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它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并且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拓展了声乐教学的领域,具有省时省力、节约师资等特点。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是可行的,它将为声乐教学带来新局面。
[关键词] 数字化/直观化/运用/拓展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已基本上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手段,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那么在声乐教学中能否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呢?可以。
一、数字化教学手段使声乐教学直观化
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因此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科目。
声乐教学要能够象一些音乐理论课程和器乐课那样直观化就好了,很多教师和学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声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正使它逐步变为现实。
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与学的双方往往要负出巨大的体力代价与时间代价。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某字或某段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这往往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仿又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削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创造能力,而现在,一台普通的多媒体电脑再加上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能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就可以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了,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的见,从而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这种直观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身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这在下面的文章中将分制阐述。
二、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实施环境
声乐教学所需要环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条件较好的单位,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档次配置的好一些,条件一般的单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设备就可以了。总的说来,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声乐教学,在设备硬件上应选用586档次电脑,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较高档次能录音的声卡),一支麦克风和一对监听音箱,以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软件,如Cool Edie Pro、Mw3 、Cake Walk6.0以上的软件等;在外部环境上,上小课要求有一间相对独立的房间,大课可单独设立或与音乐多媒体教室共用,只要环境对录音影响不大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麦克风和监听的选择上,有条件的单位可尽量购置好一些的器材,上大课的地方对监听要求高一些,以提高声音的保真度。此外,还要求教师要有熟练的音频软件操技能及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
2.以分析波形文件为参照,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能力
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声乐教学是非常抽象的,不具备直观性,我们在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应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其做法是:有针对性地把学生演唱的段落录下来,把几次演唱的声音做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良好的声音状态,使学生感受到如何调动自己的歌唱状态才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以歌曲《松花江上》(男高音演唱)为例来谈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歌唱状态与音色的修正 在正式进入歌曲演唱的教学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练声训练。必要的练声训练,是教学生把握正确的歌唱状态的基本途径,这时我们可选择地把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前的声音和进入状态后的声音录下来,进行波形对比分析,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波形状态是,未进入状态前的声音振动不明显,声响力度弱,进入状态后的波形振动明显且规则,声响力度较强,通过对这两条直观的波形状态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感受到歌唱状态下身体的运动状态,明白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协作,从而加强歌唱状态的记忆。随着歌唱状态的进入,教师可向学生讲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区的声音特点,帮助学生找到良好的声音位置,抓住练习中出现的瞬间灵感,以获得较强的歌唱记忆。如在练习至高声区时,教师常说口腔打开,气息下沉支持等。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学生做起来就未必轻松,这时教师可将学生在高声区的练声全部录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听录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状态下的波形段落,让学生对比音色变化的细微感觉,如口腔未充分打开时的“扁”,气息不足及上浮时的“白”与“涩”,学生在对照录音后可再次练习、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较快地找到声音的正确位置,并且还不容易丢失这种正确的歌唱状态。
(2)咬字、吐字的纠正 歌曲《松花江上》的开头处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区(1=bE),“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归韵时间长的错误,从而浪费音符时值,影响乐曲的表达。这时教师可用铅笔工具修整波形时值或修改音头,标出归韵的时间点,把前后波形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取舍,这比教师说做多遍示范要便捷的多,学生的主客观感受力也都有所提高。再比如:“那里有森林煤矿”一句中的“那”字,声母发音是“L”还是“N”,通过录音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在歌曲“爹娘啊”一句中,“爹”字需要用较强烈的音头来表达,但学生在演唱时常会顾忌音高、情绪等多种因素,把强调“爹”字的归韵形成很慢,教师此时会常停下来讲情绪,“爹”字要一气呵成,可往往是说了半天,学生仍然找不准点,收效不明显。如果教师面对屏幕,用铅笔工具先做出一个音头,标出时间点供学生参考使用,这会使学生一下就找出问题所在,从而省时省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准的纠正:这里所说的音准问题是指因歌唱状态的不正确而引起的音准问题。声乐演唱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特定的音区中,演唱者常会因声音的位置、气息等原因造成音准问题,这一问题很难解决,尤其是对于歌唱技能还不能够熟练运用的学生而言,更难解决此时的音准问题,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歌唱者的内心音高是准确的,是歌唱技术的不成熟造成了音准差异,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演出者难以察觉,而听者一听就明白了。如“爹娘啊”这一句,“爹”字是乐曲的最高音,又是闭口音,很不好唱,音准容易偏低,此时,教师可将音高不准的波形裁剪下,先指出问题,然后修正音高,树立听觉上的准确,再告诉学生应将歌唱状态做细微的调整,如气息不够,咽腔打开不够,声音位置偏低等,这样可使学生在良好的歌唱状态下达到音高,而不是生硬的“够音高”。
(4)音乐感觉的培养:教师在完成声音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后,便开始强调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歌曲表达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先讲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这种方式对于还够成熟的学生来说要一次合成,难免有不到之处,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因为这不但有对作品理解上的问题,也有歌唱技术上的问题。在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教师可这样做;先向学生讲解作品的背景、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甚至可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再让学生不做停顿地演唱歌曲,这样录上一两遍,再选择较好的一遍进行演唱指导,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帮助学生改进。如在《松花江上》中,“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共有两句,分别位两个乐句的开头,这两句在演唱处理上就有着不同的区别,第二句应当比第一句要唱的稍激动些。教师可以用铅笔工具修改学生的演唱,调整两句的音响度与个别字音头,使演唱具有感染力;在感情表现丰富的“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一段中,渐强与渐弱的处理非常明显和重要,教师可用铅笔工具对波形进行处理,勾画出乐句处理轮廓,帮助学生找准渐强与渐弱点及时间、段落,从而快速把握乐曲的处理,此外,在需要有气口的位置处,教师也可在波形上做出气口,以帮助学生找出位置点。
三、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对声乐教学的拓展
把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不但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而且还可对声乐教学进行拓展。
1.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 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不具备延续性,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练习,很容易丢失上课时正确的感觉。如果把上课的录音复制给学生,这就可使课堂教学有延续性,学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以自身为参照,对比清晰,可把课堂上的感觉较长时间地保存,加强和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以及准确地把握乐曲的处理。
2.把风格音乐教学引入声乐教学中 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是钢琴自身的音准问题,二是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训练。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与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不但如此,数码音乐教学方式还可将多声音乐教育引入声乐小课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演唱同时,还能接受多声演唱训练。
3.把舞台表演引入声乐教学 在有条件的单位,可在计算机上加载数码摄像头,即可将学生的演唱过程适时地录下播放,培养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
为助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陕西省富平县根据党员干部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远教资源,积极打造远教大课堂。
搭建网络平台。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富平县精心策划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栏,在政府网站、党建网、富平时讯开设“群众路线大家谈”栏目,组织广大镇村干部、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围绕“服务群众在身边”主题,从不同角度展开热烈讨论,撰写网评文章。同时,开通网上论坛和征求意见栏,广泛征集镇村干部围绕“解难题、谋发展、优服务”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全面征集机关干部关于“学精神、促发展、做表率”的合理化建议。截至目前,共收集意见建议35条,论坛点击达5200人次。
开办电视专访。富平县委组织部与富平电视台共同创办“群众路线在行动”电视专访系列节目,全县从不同层面干部中选取15名有代表性的干部作为采访对象,围绕“如何走群众路线,如何践行群众路线指导当前和今后工作”进行深入探讨,直面群众关注热点,现场提问,现场记录,能就地解决的就地解决,需要深入了解的现场派有关责任单位办理,限时督办。截至目前,专访共滚动播出25场次,收看群众达8500人次。
设立三大课堂。设立“阵地课堂”,对于有条件的镇村,利用终端站点投影仪组织集中收看活动;对于基础条件不达标的镇村,要求通过数字电视频道自行收看红色经典、先进人物事迹专题片等,真正实现了学习全覆盖。目前,全县238个终端接收站点共组织收看420场,受教育人数达16000余人次。设立“流动课堂”,针对部分远程教育未覆盖村和党员居住分散村,依托远程教育丰富的视频资源,开展“送学下乡”活动,将红色经典刻录成光盘,直接送到群众手中点对点学习。设立“直播课堂”,依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网页资源,灵活搭建网络课堂,将《苦难辉煌》《兴村三十六策》等课件及文化展播相关资料上传至富平党建网活动专题板块,供党员群众随时随地在线浏览、下载学习,搭建了宽领域、多层次的网上学习宣传平台。 (张 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够体现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大课堂教学信息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多媒体开启了数学教学新时代。多媒体技术可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一、多媒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求知过程中的重要心理因素,多媒体教学技术能以图像、趣味图形、数字、动画相互配合的形式给学生创设形象逼真、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学习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常常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引入新课:我给学生播放了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三人分西瓜的情景,孙悟空说自己分就行,让猪八戒要,沙和尚要 ,这时,猪八戒不高兴了,说:“大师兄太偏心,为啥沙师弟要三份,不公平,不公平”。同学们被这声情并茂的动画深深吸引住了,他们情绪高涨,于是带着浓厚兴趣探索孙悟空到底分的是不是公平。
二、多媒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靠的是“一张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我们教师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板书重难点,这样就使得教师讲解知识的时间减少了,学生做练习题的时间也减少,从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可是运用多媒体能够将大量的内容很快呈现出来,只需几下简单操作,就能让大量的文字资料和教学内容清楚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节省了课堂宝贵时间,增加了课堂知识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在学习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常常运用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圆柱、圆锥和球”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圆锥的体积”等的有关知识,这些内容课前制作在幻灯片上,课上只是设置放映方式,按设计好的教学顺序放映幻灯片就行了,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加快教学的进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多媒体定会开启小学数学教学新时代,我们的数学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肖燕.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初步尝试.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3).
[2]程卓.多媒体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新思考.教育与现代化,2004(1).
十报告中,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真正优秀的学生,不仅拥有良好的成绩,更要拥有美好的品德和修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绝不是简单的“说教”,它应当是润物无声的滋养,是一种灵动的形态,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贴近生活的实践体验来“立德”。
活动润染,内化心灵
“我们共同成长”、“民族团结教育月”、“爱国主义教育月”、“青年志愿者”“模拟联合国大会”等,已成为东城教育的品牌活动。在这些结合区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特点的主题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动情效应,净化学生心灵,内化行为准则。
东城还牵手故宫、北大红楼、人民艺术剧院等聚集在东城的历史古迹、革命圣地与艺术殿堂,为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社会搭建了平台,创建展示才华的舞台。
课程引领,教化人生
除了上好德育类国家课程,东城区积极编写德育类地方教材,研发地方课程。“蓝天工程”是东城区原创性教育经验,切实为德育的有效性探索及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尝试了一条新路。在此基础上,东城区研发了《“蓝天工程”博览课》,课程体系从德育、教学两方面做了融通与衔接,突破了活动是活动、课程是课程的单一思维模式,坚持“活动即课程,课程即活动”的教育理念,把课程、校园外延定义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鼓励学生在社会的大校园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在此基础上,“蓝天工程”向纵深发展,启动教师“蓝天工程”和资源单位《学生教育计划书》课程体系延伸工作,走教育国际化之路,努力实现大教育观下与世界教育接轨。
特色创新,文化涵养
美育应当成为附着在生命底色的教育。东城区积极筹备成立“东城区美育研究会”,探究美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将青少年的自觉精神追求与健康、积极、向上的导向统一起来,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陶冶情操,养育心灵,开启心智,塑造健全人格,努力实现“让德育无痕渗透、让德育触动心灵、让德育美起来”的教育理想。
网络创新,“e”化知识
东城区利用网络将学校、家庭、社会与学生们紧密连接在一起,全区所有学生都拥有实名制的个人网络空间,在“优质课程资源”上分享精品常态同步课堂实录课程;在“学生课外活动场所”上,分享560余家课外活动资源,百余家课程资源基地,74个校外网上学习共同体,400余万人次学生在这些活动场所留下足迹。
同时,依托“东城区数字德育网”,开展数字冬令营、专题活动、网络班会,全区中小学参与率达100%,参与人数30余万人。
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说无处不在。反观我们的课堂,几十年来却变化甚微。虽然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大屏,架设了有线、无线两套网络,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较之其他领域却落后很多。以我校为例,我校自2009年开始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建设之初,教师们可谓热情高涨,上马了区级OA、网络教研三剑客、教师云盘等众多项目,但是像微信、QQ等真正受教师们欢迎且能够自觉应用的项目则几乎没有。
需求调研
为什么校园内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是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没有需求,根本用不上吗?为此,我校信息中心针对学校师生进行了需求调研,通过需求调研我们发现,现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的教师期待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学生更是迫切需要减轻学习负担,提升学习成绩。
这些内部需求,为我们解决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跟不上的问题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信息中心的教师们积极行动起来,走进北京大学,向专家教授请教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如何有效深入应用,多次走访公司考察相关产品,并邀请相关公司到学校沟通,以增进学校教师对产品、公司对教学需求的了解。我们还参加区信息中心组织的每周信息化产品见面会,参加全国教育技术装备展,参与各类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相关活动,增长见闻,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我们走入教师们中间,充分听取一线教师对信息化的需求与意见,并整理出了课堂教与学需求报告。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意识到,自数字校园实验以来,我校所做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全部是围绕管理做的。而信息化不能支持教与学,不能减轻师生负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信息化在学校的推广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信息中心的责任,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信息中心的核心任务。只有确定了责任和核心任务,信息化才能在学校持续、稳步地发展。于是,我们启动了《信息技术支撑引领课堂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的实验,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软件平台搭建
为减少实验前期的资金投入,我们借助兄弟学校的课堂学习平台开始实验。同时为了减少资源的浪费,使我校iPad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我们根据一线教师的需求报告,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及研究生帮助开发了一套自适应学习平台,实现简单上课功能。
实验教师选择与培训
我们充分考虑一线实验教师的实际情况并征得本人同意决定选择党立春、杨林、谭剑三位教师作为我们的实验教师进行教学实验,并对他们进行了培训。其中,先由兄弟学校对管理员刘征老师进行课堂学习平台的管理员培训,而后,由刘征老师对实验教师进行两个平台的培训。张云波老师则先后几次邀请北京大学教授为我校信息中心教师进行自适应学习平台的管理员培训。
课堂学习实践
下面,以党立春老师的物理课为例,对我校数字化学习实践进行说明。从中可以看到,平板电脑、自适应学习平台与多元游戏化元素相结合,实现了寓教于乐。
1. 多种提问形式交互使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在教师提问环节,教师运用平板电脑,可以通过抢答的形式给课堂营造一定的紧张气氛,也给学生一定的竞争压力,这种适当的压力让学生的大脑全程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随时提出问题,并按下教师端电子抢答键,在学生端平板电脑上就会出现相应的问题。学生抢答结束后,平板电脑上可以出现本人抢答次序的排序,最先抢到问题的学生,其平板电脑上会出现一个笑脸作为鼓励。
2. 回帖点评,大大提高互动频率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也是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教师通过智慧课堂系统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讨论的主题,让学生有释放自己想法的空间。师生间通过发帖、回帖、点评、批注回传、奖励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随时点评其他同学的回帖,互动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 检测反馈及时有效
借助于平板电脑与互操作平台的课堂反馈系统,可以瞬间完成课堂内容的检测,及时进行统计。教师可以根据统计数据观察到每一名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每一道题答错人数的详情,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提供最客观的依据。答题排名、错题统计可在瞬间完成。这是传统课堂远不能比拟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实现了课堂反馈的“高速化”。
实验结果统计
我们对学校初二二班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教学跟踪实验,学生物理学科前后成绩的对比分析见上表。通过以上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实验开始阶段,实验班与其他班级的学生区别不大,班级平均分级差在2分以内,及格率、优秀率不超过10%。经过短短一年多的数字化课堂实验,实验班与普通班平均分级差超过6分,及格率比差6%,优秀率比差接近27%。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优秀率从一年前的最后一名,跃居到第一名,由原来比最高的班级低8.57个百分点到一年后的超出最低的18.24个百分点,比差和为26.81%。
一年时间内,教学成绩这样大幅度的提升,单靠传统课堂是无论如何不能实现的,这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这一数据也证实了我们信息中心所做的《信息技术支撑引领课堂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的实验是有意义的。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与引领,能够切实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教育游戏;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25-02
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当中明确指出了“全面展现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更多样的教育环境及学习工具”,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把教育游戏应用于教学中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育游戏的基本含义及其功能
1、教育游戏的基本内涵。我们通常所说的“游戏”指的是文化娱乐的一种具体形式。一般来说,游戏都有自己的规则,对于学生智力、体质的提高具有特定作用。游戏拥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借助游戏形式能够满足儿童对于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育游戏作为游戏及教学的有机结合物,它的目的在于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研究。从宏观上讲,教育游戏作为一种竞争性质的活动,它的本质目的在于取得胜利,并且需要借助学科知识或其他相关内容获得胜利。从微观上讲,教育游戏是指可以培养游戏使用人员的专业技术、智力、情感及价值观,同时拥有一定教育作用的电脑游戏类软件。该作笔者主要针对专门性的教育游戏软件进行了论述。依照传播介质的差别,我们把教育游戏分成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两种,单机游戏无需依靠网络就能在计算机当中运行,适合个人自主学习;而网络游戏则需要借助网络来运行的多人游戏。
2、教育游戏的基本功能。国外闻名的游戏设计专家普林斯基在其书中提出,本世纪的学习改革并非课程的数字化,远程网络课程的完成,也并非无线、宽带、学习控制系统的出现,而在于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随着教育游戏的问世,把理想变为现实,在当前社会中,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新手段。教育游戏的应用范围日益加大。其秉承着寓教于乐的原则,把实际的教育课程与游戏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游戏的教育意义,并且借助更丰富的游戏方式来推动教育进程。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丰富的游戏形式可以迅速提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令其更快融入学习环境之中。教育游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几个较为普遍的教育游戏来源
1、尚学大课堂。“尚学大课堂”一般来说比较适用于所有的小学生使用,具备多种类型的互联网教育平台及英语教育游戏库。适用于语数外这三门基础学科的游戏共有五大系列,游戏内容基本上同课程内容统一,相互对应。
2、游戏课堂。这是一个迎合九年义务制教育所精心设计、融合全部学科内容的教育活动,是为十二岁及以下年龄的儿童量身定做的成绩评估平台。游戏课堂每年有将近500个互联网游戏和具体的学习单元,涵盖了教学课程、教育活动及其评价等,定期更新教育单元。
3、奥卓尔系列。这是由珠海奥卓尔软件集团研制的一款综合性的游戏学习软件,它融合了各种高端的数字化技术,并且将这些技术有机地同教育课程相结合。其中,“魔法小英雄”是专门为小学英语专门研发的一项软件课程。
4、E时代学堂。所谓E时代学堂,指的是专门为小学及初中英语的同步教学打造的教育活动之一,一切知识点都是通过智力小游戏的模式体现出来,令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提升。
三、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教育游戏应用是专门为收到更好的教育游戏效果所开发的一种程序。其在小学英语教学当中的具体应用模式如下图所示:
下面,我们对几种具体的应用形式作出阐述,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诊断式”的英语单词教学。在小学英语的学习当中,单词的学习是较为无趣、乏味的内容,因为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遗忘规律,所以在单词的学习中必须反复记忆。依照此种特点,教育游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最为适宜的方法为“诊断式”教学的应用形式,它的具体过程如下: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长较短,同时如果一味地反复记忆可能令他们产生浮躁的情绪。所以说,教育游戏在进行学习诊断的过程中,应当凭借独特的评价体系吸引他们,引发学生接触和学习新鲜事物的热情。另外,教师应对诊断环节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成效及巩固学习内容的作用。例如,老师可以借助诊断式干预的手段,为学生们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目标。
【关键词】多媒体 有效运用 教学手段 恰到好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学与教的方式发生重大的影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开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课前我出示了形象逼真的红绿灯画面,让学生感受绿、黄、红灯的变化规律。这时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再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在上新课前,先播放两段影片:一段是人们在电影院买票的情景:一段是人们在超市买东西的情景。这两个情景,是学生在生活中常常接触的,学生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播完这两段影片后,问学生:“从这两段影片你看到了什么?”“买电影票、买东西要用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你们认识人民币吗?那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人民币’。”这样就使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自然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二、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使“数学”形式更灵活
和传统媒体相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直观形象,它可以借助各种文字展示、图像、动画等手段,使原先仅仅只借助于文字描述的概念、道理等变得直观化、形象化,从而加强学生对这些东西的理解、记忆。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概念和运算定律的理解,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在运用电教媒体后,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些教学上所遇到的问题。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获取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如果车轮做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如果只进行讲解有些牵强。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无法看到可以这么比较的物体,没有感性认识,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但是用电教媒体设计的课件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课件演示:装着长方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着前进;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忽高忽低的前进着;……学生在笑声中最直接的感受到了车轮是圆的
三、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的使用无疑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无论是学生得到的知识信息,还是老师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都大大提高了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增大课堂容量不是增多练习数量,而是思维训练的高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开发思维。如“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在教学“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我们常见的一些人民币做成一段影片,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可以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又节约了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再如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的巩固新知的教学,要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5题,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一题一题地讲解的话,或者教师一题一题地讲解,这样所占用的时间就很多,教学容量就会降低,而且这样的练习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无味,学习的热情不高,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解决,教师可以把这些练习穿插到游戏情节中去,在开始练习时,设计一些摘桃子,过河,夺红旗等游戏。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每个人都积极举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五道练习。不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增加教学的容量。
四、运用现代多媒体,发展信息素养,使“数学”与时代更贴近
关键词:中职政治;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38-0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促使教师角色要不断地转变。中职教育实质是技能教育。但是,在当今的数字信息化时代下,促使我们政治教师进行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的转变,学生在技能的同时还要考兼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改变传统的中职政治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利用信息平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式下,中职政治教学已经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到一起。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为教学创设各种情境,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一味讲授的模式,给形式提供了探究合作学习的发展空间。从现行的中职政治教材来看,课本中列举的素材较多,但有很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就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营造了一种充满趣味的课堂教学氛围,使理论性强的政治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例如:在教学“体味文化”这一内容时,就制作多媒体课件,把从网络中收集到的当地文化景观制作成视频。学生们欣赏到盱眙当地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然后让学生来欣赏“盱眙原创歌曲”,进而继续探讨盱眙本土文化内涵,最后由学生自己概括出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由于这些资料都是土生土长的盱眙人非常熟悉的生活素材,因此学生们很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浓浓的乡土氛围中体验了文化这个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引导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中,教师往往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而随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各种探究问题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样,就充分的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例如:在探讨“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这一观点时,就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小偷撬锁”与“假币出现”这两个情境。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让思想思考:①如果没有小偷,今天制造锁的技术能如此先进吗?②如果市场上不出现假钞,国家能把人民币制造的如此精美吗?先进的信息技术展示出令人思考的问题情境,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跃跃欲试想知道正确的答案。这时,多媒体进行信息反馈,显示学生关心的问题:目前的防盗与防伪水平在日益的提高,其根源应该“归功”于谁呢?为什么?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最后教师总结:正是因为盗窃与防盗、制假与防伪的矛盾,让锁与人民币制作越来越精美。这样,通过问题的探究就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推动了事物发展的道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三、利用信息技术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政治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也较强,信息容量是很大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进行详细的讲解,可能会影响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甚至还可能妨碍学生对以后教学内容的学习。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浓缩教学内容中的精华,通过再现相关内容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跨越时间与空间,纵横多种学科与领域,从而有效的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大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中的“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时,这个内容需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也就是一切事物都经历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如果我们用传统的讲解法,就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漫长的人类制造与使用工具的过程表达清楚。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把从原始人制作与使用石器开始,一直到现代机器制作发明,再到现代化的智能机器的几个过程展示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后才有今天的结果。
四、利用信息构建师生交流平台,整合学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为今天的课堂教学与师生的交流搭建了平台,也为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带来的便利,从而整合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一,布置网上作业能吸引学生的作业兴趣。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学生多数在家里都上网,这就为学生网上完成作业提供的可能。传统的作业必须通过作业本才能完成,而网上作业只需要在网上就可以完成。因此,很多政治作业中文字太多的麻烦可以利用网络完成,大大的节省了实践与精力,并且学生也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完成作业的信。第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我们自己的网络平台,便于学生上交作业,并且很快就知道正确的答案,这不仅可以让及时的发现自己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的得到纠正,而且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政治这门学科的热情。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及时的在网上进行交流,或者在平台上和教师及时交流。应该说,信息技术给师生之间的交流搭建了桥梁。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事实,尤其是课后作业中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彻底的解决。
总之,中职政治教学应该顺应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发展水平,把中职政治课堂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构建政治知识体系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飞.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4).
大数据教学就是因材施教
国家信息产业部项目管理中心教授刘俊平认为:大数据技术将彻底改变教育。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使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近几年,云计算与大数据的概念出现,标志着大数据时代来临,教育信息化进入了服务化阶段。这个阶段,开始强调以人为本,科技的目光转向了学校核心内容――教学。刘俊平指出:“在信息时代,人们的活动被各种电子产品记录下来,形成庞大的数据库。商业领域已经开始高度重视这些数据,大数据引发了个性化服务的热潮。在教育领域,同样也可以利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些数据,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中学校长沈利华认为,大数据教学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教师通常面对所有人布置作业。但在大数据时代,技术能够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因材施教”的理想,有望成为现实。他表示:“我们应利用大数据将‘信息过载’的难题转变成为个性化的教育。”嘉兴市余新镇中心小学校长王慧松也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过去无法收集与分析的数据,都被新的技术手段轻松破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跟踪每一个人的数据成为可能。对于教育者来说,我们将比任何时候都能更接近真正的学生。大数据的支持,标志着个体化教育的时代到来。在缺少大数据分析之前,可能一直以为,在某个时间段同样成绩的学生的学业水平基本是一致的,也可能认为学生的某一次学业成绩的异常是因为粗心造成,一直凭经验下结论。大数据教学,使我们有能力去关注每个学生的微观表现,这些数据能清晰反映学生学业成绩背后的原因,能帮助教师确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实现个体化教育。”
大数据课堂教学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全市中小学校将出现200个未来教室,用于大数据教学模式。按照目前的建设速度,届时,未来教室的数量将超额完成。未来教室有什么优势?它对于教与学有何影响?就这些问题,苏州市电教馆馆长顾瑞华作了简略的介绍。
作为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新型教室,未来教室优势明显。顾瑞华将这种优势归结为以下特点:“首先是双轨展示。未来教室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丰富,不仅有图像、师生现场演练等各种视觉形式的呈现,有教材、荧屏和师生在白板上书写出来的语言(文字)形式的呈现,还有各种音频形式,这些都能以双画面的形式同时呈现,图文并茂,彼此意义关联,互为说明、印证和延伸。双轨展示的理论依据是双重编码理论。该理论认为,如同时以视觉(图像)形式和语言(文字)形式呈现信息,对人脑的刺激更强,能让人快速识别,记得更快、更深刻,这样的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因为有了两块屏幕,就可同时清晰地展示‘平行四边形的平行线段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的图形和文字。”
但是,未来教室的上述功能还不是大数据教学。顾瑞华表示,未来教室是大数据教学的硬件基础。在此基础上,把教与学充分数据化,把一对多变成多对多、一对一,这才是大数据教学。比如,在一次考试中,学生个人和整体在每道题上花费了多少时间,花费时间长的有多少,短的有多少,平均需要时间又是多少,哪些在这之前已经出现过的问题,学生答对或答错了,哪些问题的线索是有效的,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回答这个问题用了多少时间,使用了哪些资源,哪些步骤被学生直接跳过了。未来教室可以即时监测、收集这些信息,形成数据资源。教师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资源,可以明确掌握每个学生和群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新的多层次的甚至是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课内课外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智能的“一对一”个性化学习方案和泛在学习环境。同理,未来教室还可通过实时化和动态化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了解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知识呈现方式、组织差异化教学等方面的变化,对教师的教,进行智能化诊断,帮助教师扬长避短。
大数据教学的另一方面,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如建立事务处理、业务监管、动态监测、评估评价、决策分析等管理系统,让教育管理部门收集、整合、分析各类数据,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教室与数据池
大数据课堂教学必须依托一定的信息化技术环境。苏州市正尝试用未来教室模式,把大数据教学规范化推广。苏州目前建设的未来教室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完全模式,一种是不完全模式。在外观上,完全模式是教室中的电子屏不止两块,教室讲台前有两大块,一左一右,并排安装。教室两侧同时各有两块甚至更多的屏幕,但尺寸比讲台前的两块要小。此外,学生手中还有平板电脑、应答器等终端。不完全模式基本上只有教室前的两大块屏幕,其他的屏幕往往是可以移动的,放在课桌上,或与学生手中的终端合二为一。
在未来教室中,教师可以用资源白板混合教学。在一块屏幕上打出平行四边形的题目,另一块电子屏上,师生可手写做题。这时,师生手写的屏幕就相当于现在已经普及的电子白板。不同资源间的意义关联教学。如一边是英文题目,一边是相关的图片、漫画等,使题目更直观,也更有趣味性。课堂互动更加充分,学生个体或学习小组可通过即时应答器、各类终端等回答提问,参与讨论,呈现自己的思考等。课堂直连海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各种网络资源都可跨越时空,国内、中外课堂可随时联通,进行交流,开展讨论。学科工具空前丰富,很多实验可直接通过电脑及网络进行。
教师在这样的教室中高效讲课,光会上网可不行,必须要接受深度培训。未来教室对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出了高要求。它要求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行、分析、管理教育资源。据苏州市电教馆统计,2013年以来,苏州已培训了未来教室的325名种子教师、150名种子校长,此外还有各类有关未来教室的培训1300多人次,到目前,全市接受包含“未来教室专题”的网络在线培训人数,已超过了18000人。
在上海市闵行区,大数据教学也已开始实践。闵行中学化学教师戢军勇用了近6年时间,积累形成了“化学图书馆”。这个访问量已超过20万次的“微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包括基础化学的课程视频、化学计算题分析、食品化学的添加剂问题等,既有资源整合,又有原创教学;既有纯学科知识,又有社会现象的拓展。戢军勇说,希望将学生的“电子书包”装得更丰富些,将知识的触角伸得远一些。这个数字图书馆是闵行区开发的一个强大的数字化学习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目前有65所学校参与试点,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数字化学习实验区域。这个数字化平台延展课堂教学时空。英语课上,写作在线软件深受学生欢迎,系统自动评分纠错,学生反复修改,系统即时给老师提供统计数据,教学效率大幅提高;数学课上,学生用数码笔在平板电脑上做随堂练习题,老师可以全程观察每个学生的做题进度和问题所在,及时辅导;地理课堂尝试用地图软件,师生身临其境地探究“黄河沿岸城市的分布特点”。
教学管理准确到位
信息化时代的教育转型发展,还影响到教学管理。在闵行区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张中涛看来,学生们在校园一天天学习和生活,就是他们成长的数据:“以前评价一个学生的表现,更多地看期末考试分数和老师的学期评语,并不十分客观和科学。”闵行区收集孩子们的成长数据,把建立数据池作为突破点。两年前,闵行区开始探索依托网络平台系统,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为了搜集数据,学校为每个学生发了一张电子学生证,抓取和记录孩子日常行为数据,并能在系统内自动生成各种数据统计图表。学生去图书馆借了哪些书,参加了哪些社团活动,运动会上拿了什么名次,只需刷一下电子学生证,这些记录都能记录保存。闵行区教育局局长王浩说,对每个学生来说,这份电子成长档案就是一张全面的综合素质动态发展图。老师和家长能更直观地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潜在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引导。有了身体素质、学业成绩、社会实践、公益活动、阅读信息等数据,评价体制导向从单一分数转向多元评价。
一、抓住课文的线索,理清文字的层次
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线索,理清层次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1.理清整篇课文的层次结构
说明文的层次结构是有规律的。说明某一事物构造的文章,常常按照事物的构成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说明。教学时,指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参观线索,就理清了课文的层次结构。一般说来,说明某一事物作用的文章,常常按照先主要,后次要的顺序组织材料;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的文章,常常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说明比较复杂事物的文章,常将要说明的事物分成几个方面,再按一定顺序组织材料。掌握各类说明结构的特点,就掌握了理清说明文层次结构的方法。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结构,还可以采用抓文题的方法。
2.理清段落的说明层次
说明文中段与段之间的构成也是有规律的。说明文在结构上注重每段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总是在这一段的首句提出说明重点,然后再进行具体说明。抓住说明文的特点,也能帮助清理自然段的结构层次。
二、学习课文的语言,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简洁、周密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并体会说明文中根据被说明事物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说明的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周密性
用比较方法,训练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周密性的特点,可采用加、换、去词语的方式进行。
2.学习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把说明的事物说具体
说明文中常常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进行说明,不仅清楚、具体,同时还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作者运用这些具体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理清例子同被说明事物间的关系,学习说明的方法。
3.学习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把说明的事物说准确
运用准确、具体的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进行说明文教学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很重要。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既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又可以把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2.利用电教媒体,解决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说明文中的有些现象单凭教师的讲和学生的阅读是很难弄明白的,运用电教媒体就可以解决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态化视角;高等教育;MOOC;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7-004-04
一、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生态进化
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教育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教育主体和教育环境,前者指的是教育者或者教育资源的生产者、受教育者或教育资源的消费者、教育资源的传递者和分解者;后者指教育生态系统内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类主体、关系及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联结构成一个整体,教育资源或数字教育资源在生产者、传递者、消费者、分解者等人群之间流转。在教育生态系统内,学校到学校、群体到群体、群体到个体以及个体之间,存在竞争以及适者生存、劣者淘汰。从相互竞争到协同进化,是教育生态进化的必然趋势,协同进化是主流。
目前,在数字教育资源的生态系统里主要有电视大学、网络教育、数字资源库OCW、MOOC云课堂等形式。
1.电视大学
我国制度化的远程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自1978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广播电视大学起,我国拉开了远程教育的序幕。电视大学综合利用、整合优化或二次开发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字远程学习支持系统。
电视大学诞生、发展、成熟、衰退、消亡的生命周期曲线,凸显发展与成熟的线段。该线段特性反映共建共享数字教育资源生态链的进化。生产者、分解者的主体是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机构,因而两者基本同化;传递者的商业属性逐年增强;消费者的就业属性愈加分明。电视大学教育资源部分来源于中央电视大学,部分来源于本地区电视大学教师建设和对上级电视大学教育资源的分解和重组;地区不同,教育资源亦不同。每个地方的电视大学生存在各自的半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同“信息孤岛”,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这样的广播电视大学将逐渐被开放大学所代替。
2.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是自考、函授、夜大、电大之后成人教育学历生物群落之又一种群。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网络教育,网络教育的出现标志着远程教育已经开始进入现代化的新阶段。网络教育由于具有资源丰富、师生分离、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和节约成本等特点,发展前景广阔。
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周期性螺旋式上升的生态进化: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但是,由于各高校的网络学院依附于母体高校的学科专业和师资力量,资源建设由其自行组织和建设,因此,各个网络学院没有统一标准。生态环境高校间的差异导致教育资源内容、质量上的迥异;目前,各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网络课程,基本上是课堂教育的翻版,缺少交互性、个性化差;不同高校重复开发网络课程,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系统能力弱、规模小,目前的网络教学系统以中小规模为主,不能满足大规模学习者的要求;加之网络学院存在生源竞争性,相互间缺少交融,每个网络学院形成各自的封闭的小生态环。
3.数字资源库OCW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网络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网络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数字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关键。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公共资源、个人资源以及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开放、协作和自主学习的特点。教学资源库集资源存储、资源管理和资源评价为一体,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以面向海量资源处理、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目的。
开放课件OCW起源于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IT)open Course Ware工程项目,MIT逐步把其所开设的全部课程的教学材料和课件公布于网上,供全世界的求知者和教育者们免费无偿使用。MIT在中国建立OCW镜像网站,携手中国引人国外的优秀教育资源,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资源传播到全世界。
从教学资源库建设到开放课件OCW,比起先前的网络教学,生态系统逐渐扩大,教育资源生产者的阵容愈加强大,分解者的态度愈加包容,传递者的资本愈加雄厚,消费者的需求愈加旺盛,真正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了生产者、消费者、传递者和分解者间的交互,提高了学习者的自主性。
4.MOOC云课堂
在OCW基础上形成的MOOC数字教育资源生态链进化到更加高级的阶段。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MOOC,是一种崭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始于2008年的加拿大;2011年被称为“MOOC兴起年”;2012年被称为“MOOC元年”;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慕课元年”。MOOC是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或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目的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免费开放的一流大学教育资源聚集地、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依托网络社区的即时交互、身临其境的线上课堂组织方式是MOOC最显著的优点。云计算技术与课堂交融孕育了云课堂,云课堂是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高效、便捷、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课堂形式。云课堂的出现说明,网络课堂具有弥漫性、无所不在的分布性和社会性特征。
在MOOC的数字教育资源生态链中,生态环境是云课堂;教育资源的生产者是MOOC学习的提供者,即著名大学中的教师;消费者有两种:一种是散布世界各地的MOOC学习者,还有一种是一般大学和教育培训机构;虽然MOOC免费向全世界的学习者开放,但是MOOC的持续性发展离不开合理的商业模式,如学生推荐、证书营利、学分认证等,操作这些运营模式的平台管理和组织者或委托的第三方就是MOOC生态环境中的传递者+和分解者。在这个世界性的大MOOC生态系统中,教育资源的生产者、分解者、传递者、消费者趋于生态的和谐和平衡,他们自发萌生了美好的联盟愿景:将MOOC交互云课堂的数字教育资源纳入生态化协同建设的轨道。
二、MOOC达成数字教育资源与数字教育活动的生态平衡
MOOC的技术平台和应用平台,是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改良的教与学的生态环境。信息化教学演绎、开放式自主学习、群体互讨论、激励式自测评价、网络化服务营运养育和滋润其中。
1.信息化教学演绎平台
信息化对教学的演绎,始于视听电化教学。此后,经过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化,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逐次浸入演绎教学的环境,使教学活动深深打上信息化的烙印。
MOOC生态群落的种群信息化教学演绎平台,与课堂生态群落的种群翻转课堂交相辉映,颠覆性地改变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学微理念引导的教学微活动在利用教学微资源的过程中,碎片化分布于教育生态系统,色彩绚丽缤纷。此一缤纷色彩经由微视频的渲染,绘制成画卷般美轮美奂的微课程群,将信息化对教学的演绎推向极致。由此,历经信息化洗礼的传统教学法凤凰涅、浴火重生。
2.开放式自主学习平台
MOOC充分体现了教师设课、学生选课的开放性以及学生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的独立自主性。任何学习者,不分国界和区域,都可以享受世界最高级学府的一流课程;学习者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自由选修MOOC平台上的任何一门课程;学习者在MOOC平台内可以相互连接、协同创新、分享利益。MOOC为学习者的独立性和应变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从生态化的角度,MOOC不仅要消费知识,更重要的是生产知识。
MOOC生态群落的种群开放式自主学习平台,盘活了“开放式自主学习”的存量,形成了“开放式自主学习”的增量。正是在cMOOC和xMOOC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开放式自主学习模式如鱼得水,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3.群体互讨论平台
MOOC平台的群体互讨论有其内部和外部表征。cMOOC提倡课程内容的非结构化,是其群体互讨论的内部表征;偏好知识建构与整理创新,是其群体互讨论的外部表征。xMOOC倡导课程资源的结构框架,是其群体互讨论的内部表征;喜好知识传递与程序标准,是其群体互讨论的外部表征。
当cMOOC和xMOOC共同打造的群体互讨论平台生态种群,转换为一种全方位、多渠道深入交互的泛在教与学的生态群落,把基于联通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协同学习推向。
4.激励式自测评价平台
MOOC的学习者数以百万计,教师逐个给予学习评价不现实;对于交互性程序及其作文一类的情况,机器难以度量等级。那么,通常由标准参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种群组成的教与学的生态群落,是否在其生态进化时产生新的种群?
登录者选择性接受联通主义基因和行为主义基因的单胞胎或双胞胎,导致标准参照评价的分化,自我参照评价和同伴评价的种群由此诞生。平台和登录者以排列方式合成自我,彼此互为主我、客我。积极的主我渴求客我的欣赏,客我的包容鼓励主我的向上,主我和客我相互审视、双向选择,进化为自测评价的种群。
5.网络化服务营运平台
当网络化服务营运平台种群转换为数字教育资源生产者、分解者、传递者、消费者共建共享的教与学的生态群落时,其主要种群分别为公益性网络化服务营运平台和营利型网络化服务营运平台,昭示了教学目标价值评估、教学内容成本评估、教学手段收益评估的教育与经济融合体制呼之欲出。
三、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生态化数字教育资源MOOC建设实践
在国际、国内MOOC浪潮的推动和影响下,上海交通大学积极进行高等教育MOOC的建设和实践,大规模在线教育初具规模并形成一套独特的数字资源建设模式。
1.开放式联盟――共享共建
2013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c9高校及部分“985”高校合作建立了“中国高水平大学课程共享联盟”,共同打造我国高水平在线教育平台。上海交通大学组成攻坚团队,从2013年9月开始,启动完全独立自主的中文MOOC学习平台研发工作,由继续教育学院负责技术开发,历时四个多月,于2014年年初正式推出“好大学在线”(http://)平台,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该平台的功能模块主要由门户主页、教学模块和管理模块构成;教学模块分为学生中心、教师中心和教务中心等;而管理模块由用户组织管理、课程资源管理、考核评估管理、教学管理、系统管理和运营支撑等组成。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将“教育生态化”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早在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依托e-Learning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自主建设在线教育平台,大力发展网络教育,至今共培养本科层次毕业生37000人。
为贯彻落实中央“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战略,依托2001年中央财政专项“现代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体系天地网结合项目”中的重大课题“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示范工程”,与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宁夏大学、大学合作,创建新型的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支援西部高等教育资源建设。2002-2005年,在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方面,以“多校合作、面向西部”为模式,以“名校实时课堂”为途径,以“跨校教学支持、管理系统”为依托,以“天地合一的技术平台”为支撑,五校共建共享课程89门、271,5学分、4243学时。24791名学生共享选课41610门次,17056人次获得互认学分。从2007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和宁夏大学、大学合作开展“跨校修读第二学科学士学位”项目。开设“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课程20门、58学分、1062学时。246名学生拿到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学科学士学位。
上海交通大学除了与C9高校及部分“985”高校协同合作,还会与更多高等教育机构和相关组织结成开放式联盟。开放式联盟采取联手协作、共建共享、开放资源的形式,整合各盟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经由微视频、微课程和社交网络交互的途径,面向盟校以及全社会开放,充分发挥各学校的数字教育资源特色和优势,满足各类学习者人群的需要,推动MOOC的发展及其对全球教育的影响。
2.微课程建设――碎片化教学
微课程是MOOC的显著特征。研究表明,短视频有助于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为了适应学生的网络浏览习惯与注意力集中规律,MOOC的教学内容在时长和知识点划分上,以碎片化为特征。我们设计的每个音视频学习资源尽量短小,每个MOOC的视频为5-10分钟,在短时间内就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视频中还夹杂一两个测验。
基于建构主义或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思想,微课程平台建设主要采取两种课程模式,即引领式学习型和自主学习型,让教学团队自由选择。引领式学习型MOOC课程属于行为主义的知识复制类型,强调教师通过课程设计来引领学习过程。通过构建在线学习社区,支持学习者以正式学习的方式参与互动并达到知识建构的效果。这种模式要求在线学习系统提供学习过程评价与反馈机制,促进学习者的元认知发展。通过以课程的知识点为聚点,通过连接主义模式实现课程知识的互联;通过知识地图的方式支持学生在线学习,自助选择,通过考核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该模式针对希望进名校聆听名师课程的学生,尽可能真实地再现面授课程的情境,使在线学习达到与接受面授课程同等的学习效果。自主学习型MOOC课程属于建构主义的知识建构类型,强调学习者自主在线社交型学习,由优秀的课程设计和制作团队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并在线组织。这种模式的MOOC课程打破了教师主导下面授课程的教学活动模式,支持教学团队与学习者共建在线学习社区,学习者在线自主学习教学资源,并以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参与互动,达到知识社会化建构的学习效果。这种模式要求在线学习系统提供自反馈式的学习过程记录,用以保证课程的完成率。该模式非常适合不愿意采用面授课程或通过网络再现课堂教学情境的业余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知识。
3.移动互联――在线离线互动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从2005年就开始了移动学习的研究和探索,先后研发了PPClass(视频课堂)直播互动系统、“移动学问”移动客户端和VastCast移动流媒体直播互动平台,该平台可以通过互联网和3G移动网络实时传输音视频流媒体信息,具有支持跨终端跨平台、支持大规模并发、支持多种形式的数据流、支持多种手段的有效交互等特点,开创了新型的流媒体直播互动教学模式。从2011年至今,累计共开设移动学习课程522门;累计使用人数为7367人,其中iOS设备4096人,Android设备3271人;累计访问量:962742人次,其中Android(安卓系统)设备526612次,iOS(Apple公司的移动操作系统)设备436130次。
已经上线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平台不设选课门槛,任何感兴趣的学习者都可以参与学习。由于参与学习的学生规模大,其知识先期准备水平各有不同,因此,课程的完成程度也不同。为了促进学生持续学习,平台提供了常规化的交互活动,贯穿在知识讲解的所有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讨论活动:通过不同层次的交互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如在线论坛、知识共建工具等;通过交互活动鼓励学生持续保持学习的兴趣。
4.大数据分析――反馈与评估
MOOC的师生比例极低,教师无暇对每个学生进行传统式的学习指导。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需要不断地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大量即时的反馈,来支持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应提供自动化的教学评估方式,如自评分的测验、附有答案的考试或作业以及学习者的学习进度等。这种交互式教学评估方式主要依赖机器进行自动评分或者评级,只有这样,才能对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大规模学习者随时随地提交的在线作业、试卷等实现即时反馈。MOOC的每一个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的发生,如每一个微课程及相关教学材料、每一个交互式测验和练习等,都被MOOC系统记录下来,将数以百万计的学习者在线学习的相关数据汇集成学数据。通过计算机分析,找出学习数据中蕴藏的问题和规律,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技巧,使MOOC实现对大规模学习者的个性化教学服务。
当前,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平台已初步完成以短视频、强交互为特点的MOOC基本教学模式,全面支持In-Video Quiz、Mastery Learning和Peer Review等MOOC教学特点,采用了兼容HTML5和Flash的视频播放器;基于大数据分析,自主搭建了云视频服务平台,建立了基于云题库的练习和测试系统,支持公式可视化编辑,支持学生的作业自评与互评功能,部分实现了平台全文搜索功能、用户学习行为采集和分析功能以及针对移动智能设备的MOOC课程学习应用App等。目前,“好大学在线”平台仍在积极挖掘和开发新的功能模块,继续改善平台的用户使用体验,协助教师更方便、更快捷地维护课程和完成教学活动,追踪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断探索新型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