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2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考察总结与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的化学问题普遍难度大,学生解决此类复杂问题有困难。而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思维过程。所以,本文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学优生与中等生在复杂问题解决的问题表征、解答过程、反思等过程中思维的差异,从而对两类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有个初步了解。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观察学优生与中等生在思维习惯和思维水平上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同时进一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为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依据。
二、研究测试卷的编制
本测试卷共有20题道测试题,题型均为选择题,只统计,不计分。
三、被试者
(一)学优生与中等生的界定
我们将具有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高效率的化学学习过程、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取得较突出化学成绩(考试成绩排名的前10%以内)的学生称为化学学优生。将化学学习兴趣一般、化学学习效率不高、化学成绩(考试成绩排名的前45%-55%内)的学生称为化学中等生。
(二)样本选择
本样本从同一学校选出。高一和高二各选出19个学优生,20个中等生,共78人。发放试卷78份,回收78份,回收率100%。
四、复杂问题解决中各阶段的思维差异调查比较与分析
(一)调查学生在复杂问题解决困难所在
1。调查数据
学优生和中等生在第一题和第二题中选择情况统计见下表1和表2:
表1第一题选择情况统计1A1B1C1D1E1F学优生1010112。50%152。50%152。50%10中等生187。50%12。65%180。00%127。50%131。60%10表2第二题选择情况统计1A1B1C1D1E1F学优生197。40%131。60%10101010中等生186。80%173。70%10101015。30%2。分析
两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处不一样。学优生集中在“不能全面地思考和解题”、容易忽视“隐含条件”上,这说明学优生的问题在于思维广阔性不够;而中等生主要是审题困难和不能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审题是解题的开始,也是解题的关键。中等生审题能力较弱当然使得他们不容易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
(二)考察学生复杂问题解决中的问题表征
1.调查数据
学优生与中等生在“问题表征”这项调查中各题选项统计情况见图1和图2。
图1图22.分析
在问题表征上,学优生比中等生有明显优势。尤其体现在“清晰判断试题考查知识点”、“寻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上”和“关键词做特殊标记”三项上。正因为学优生擅长发现和抽象出这些信息的共同要素,从而指引他们迅速寻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
(三)考察学生复杂问题解决中的思维策略
1.调查数据
学优生与中等生在“思维策略”这项调查中各题选项统计情况见图3和图4。
图3图42.分析
学优生的思维策略丰富,学优生在解题中善于联想问题的“原型”进行模式识别,同时更倾向于采用逆向思维,这是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在第8题思维方式的考察中,大部分的优等生选择了A和B,其中23。7%的学优生选择了A,57。9%的学优生选择了B,只有18。4%的选择了C。由8、9、10题的测试可发现中等生思维比较单一,多半为僵化的定向思维,中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定势的消极影响常表现在其习惯于单向思维和顺向思维,不善于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
(四)考察学生复杂问题解决中的解答过程
1.调查数据
学优生和中等生在“解答过程”这项调查中各题选项统计情况见图5和图6。
图5图62.讨论
从14题的选项可以看出,在解题速度上学优生比中等生要迅速得多,这除了和他们有较高的计算能力外,解题时也具备思维的整体性,不容易“丢三落四”。中等生解题速度慢除了上面两个原因外,还可能是因为他们化学知识网络化程度不高,信息提取困难又容易出错,所以他们在问题解决中不能快捷地找到合适的方法,解题速度自然就就慢了。
(五)考察学生复杂问题解决中的反思
1.调查数据
学优生和中等生在“反思”这项调查中各题选项统计情况见图7和图8。
图7图82.讨论
学优生与中等生对于问题的反思都不太重视,即使学优生也只有2。6%的认为自己解答完试题后会反思自己的收获。这个可能与“填鸭式”的教学现状有关,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六)考察学生复杂问题解决中的总结
1.调查数据
学优生和中等生在“总结”这项的调查中各题选项统计情况见图9和图10。
图9图102.讨论
84。2%的学优生经常对试题进行分类总结,只有7。5%的中等生也会经常总结。因为化学知识零散杂乱,所以对试题或者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很有必要,不仅能帮助我们理顺知识点,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而且还能理清解题的思路,归纳出一些经典题型的解题套路。
四、结论
关键词:食品工程专业;考核方式;知识网络
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应该更加面向社会需求,尤其是对于工科专业,更应偏向于实用性知识的需求。食品工程是国家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食品工业的工业化程度还不高,当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缺少食品工程的技术人才。
一、食品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人才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人才的培养要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才能使其具有较高的社会竞争力[1]。
(一)重知识识记,轻技能应用
无论是课堂的教学过程,还是考试的内容,目前教学的重点还是集中在书本知识的重复、讲解和考察。但是这种教学及考核方式无法促进学生的知识形成内化的技能。在简单粗暴的考试模式下,为了方便公平的评分,学校主要针对知识点来进行设分,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点识记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不会也没有时间去思考知识点背后的逻辑。即便是对技能要求较高的实验课程,在教学中也是按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课上学生对于实验原理与操作技能的认识不够深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技能不能得到锻炼。
(二)多纵向知识总结,缺横向知识梳理
由于不同科目是由不同教师进行执教,因此教师的教学总结往往是以自己的教学科目为单位进行总结和深化的,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知识网络联系,缺少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其实所有的知识应该是一张完整的大网,在某一学科中以结论出现的一个知识点可能在另一个学科中的原理,如食品营养学中有一个知识点:碳水化合物的存在有助于避免酮症的发生。而实际其背后的原理蕴藏在生物化学中三羧酸循环的部分。
(三)考试内容过于基础,缺乏思考能力考核
根据教学评估的要求,考试的评分标准需要具体而准确,这其实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而设置的,但实际上这种评估标准却限制了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2]。创造力的结果一定是百花齐放的,很难用一个准确而具体的评分标准来评定,如结课论文、学科设计等考核方式,教师很难预估出种种可能并做出具体详细的评分标准,因此许多高校都要求必须要以考试的方法结课,根据考试课程的重点知识点掌握情况给分,那么学生在备考过程只能着眼于知识点的记忆,不会更多的关注对于知识的思考及应用[3-4]。
二、食品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策略
知识不应该简单的储存,而应该去运用[5]。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点,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一)弱化知识识记,引导学生思考
授课方法要从传授知识的授课方式向引导思考的授课方式来转变,课堂中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授课方式。如食品营养学这门课程,进行营养配餐的计算是这门课的难点和重点,一般的授课方式按照教材安排顺序讲授,如果使用问题引导式的授课可以在一开始引入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学生思考后给出答案“为了获得能量和微量元素”,再引入第二个问题“什么食物可以提供能量”,这时学生会回答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教师引入第三个问题“哪些食物含有碳水化合物”,在学生进行回答后,教学然后以“摄入的米饭、馒头可以百分百转化为能量吗”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以碳水化合物的计算为例,学生就可以依次推导出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而关于蛋白质效价等知识性的内容不用特意地记忆,多计算几次完全可以掌握。
(二)变革考核方式,重视能力培养
传统的考试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识记,但大学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在基础知识点之上的总结、运用和拔高。现在有些高校采用“一纸开卷”的考试模式,即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带入考场一张A4纸记载的内容,并且这张纸上的内容必须是手写,而不能是打印的。这样的考试形式目的就是将学生从繁重的知识记忆中解脱出来,有时间有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拔高,这种考核方式更着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的考察,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注意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学科之间是融会贯通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探索更多的“为什么”,更有利于学科的拓展和延伸。如食品营养学课程中有一个知识点“碳水化合物有助于减少酮症的发生”,实际上这个知识点是一个很好的与生物化学学科建立知识网的知识点,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应该指明酮症的发生是由于脂肪酸不完全氧化而产生的代谢疾病,而避免酮症的发生,脂肪酸必须完全氧化,脂肪酸完全氧化的唯一途径就是生物化学课程中学到的三羧酸循环,没有了碳水化合物三羧酸循环就不能进行,故而没有碳水化合物,脂肪酸不能完全氧化,就会产生酮症。这样不仅学生容易理解这个知识点,并且将营养学与生物化学建立了联系,如果学生在之后遇到关于代谢的问题,会有意识地去生物化学等代谢相关的学科去寻找答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促进知识内化,培养学生技能
俗话讲“知识就是力量”,其实还少说了一个中间阶段———应用知识。知识本身的力量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而应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技能。高等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应用这些知识。如在食品感官评定这门课程中,有两个知识:第一,各感官相互作用,视觉会影响味觉的形成;第二,中性灯光可以减少对食品颜色的影响,而红色灯光可以掩蔽食品颜色的差异。在教授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介绍这两个关于感官评定的知识点,更要注意的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应用这两个知识点,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我们品评薯条,不希望看到的油炸色泽影响薯条脆性的评价,这时候评价台上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灯光?”,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来选择教授的方式,如果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教师可以让学生讲出理由,如果学生没有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可以递进式地提出问题,如“不想颜色影响口感应该怎么做?”“怎么可以掩蔽样品的颜色?”等,通过提问,不断向答案铺出台阶,这样学生才会消除逻辑断层,学会使用知识,最终形成专业技能。另外,对于实验课,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按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确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实验目的为导向,引导学生一步步制定出实验方案,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专业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林业和草原局学习贯彻在福建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情况总结
按照省、市、区委关于扎实做好学习宣传贯彻**在福建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林草局党支部高度重视,紧密结合当前工作,及时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开展了学习贯彻,现将学习贯彻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及时学习传达。4月20日下午16:时,林草局党支部召党员专题会议,会议由党支部书记**领学了**在福建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
二是注重学习实效。林草局党支部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把学习**在福建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纳入党史学习计划,利用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研讨交流等形式,引导干部结合业务学、带着思考学,确保学深学透、融会贯通。
三是坚持统筹谋划。将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与做好各项中心工作相结合,与推进新时代党建工作相结合,与林草局当前重点工作相结合,坚持以围绕中心、建强队伍、服务发展为核心,扎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庆祝建党100 周年党史知识答题、庆祝建党100 周年系列活动。着力突出思想政治引领,不断提升干部能力素质,提升领导力、执行力,扎实推进林草局工作上水平、提层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要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在福建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适时开展“回头看”,把学习成效真正体现在实际工作当中,为实现“两个百年” 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金林区林业和草原局
2021年2月20日
关键词:实验 高三复习课 作用 要求 准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64-01
实验是打开化学之门的钥匙,然而在如今紧张又激烈的高三复习课中,有些老师奉行题海战术,只追求“多讲多练”却忽略了这把钥匙的神奇功能,导致复习课枯燥、乏味、低效。然而在一些研讨会上部分老师尝试了在复习课中巧妙地融入实验,效果显著、精彩纷呈,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实验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 实验在高三复习课中的作用
1.1 创设情境,提升复习课的趣味性
在传统的高三复习课中,往往不注重情景氛围的营造,留给学生的印象就是“练”“做”,再练再做,缺乏激情和新鲜感,然而实验的融入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比如在化学反应速率中引入了H2C2O4与KMnO4溶液的反应,让学生在对照试验中见证了“奇迹发生的时刻”,既拉近了学生与抽象的化学反应速率的距离,也自然而然的引发了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思考,学生拥有了热情主动积极饱满的情绪,为一节课成功出色地完成写下了扎实的一笔。
同样,在铁及其化合物专题复习课中也可以引入了还原铁粉与水蒸汽反应的生动实验(如图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教学情境。
1.2 结合实验事实,解决实际探究中遇到的问题,符合高考对实验能力的考察方向
有了实验的探究,就必然会在探究中遇到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最能考察出学生试验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符合高考对实验能力的考察方向。比如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探究中就可以以实验探究为依托提出许多精彩的问题:“如何设计试验证明H2C2O4与KMnO4溶液的反应产物Mn2+具有催化作用”,利用上图中的实验提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铁与水蒸汽反应的产物”等问题,这些都是这几年高考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实验方案的设计更能体现学生的能力,在实验探究中产生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1.3 实验的灵活性有效的应对了复习课的高效性
复习课相对于新课在内容和方式具有更大的高效性,课堂实验的灵活选择与设计为此提供了更好的载体与依托,在高三复习课的课堂设计中越来越多的专家都会在实验设计下足了功夫,追求实验的新颖,有效,灵活多变,比如:《含硫化合物及其应用》的复习课中就可以通过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实验贯穿整个课堂,生动新颖,能圆满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取微量Na2SO3固体于100mm表面皿内取一片pH试纸和3片滤纸分别用蒸馏水,酸性KMnO4 溶液、品红溶液,饱和Na2S溶液浸润。粘附于80mm表面皿内侧,向Na2SO3固体中加入半滴管硫酸,迅速盖好,观察现象。用少量NaOH水溶液对容器盖进行液封,避免SO2气体泄漏(如图2)。
通过该实验达成了掌握二氧化硫,亚硫酸,亚硫酸盐的化学性质等教学目标,引出了SO2与KMnO4、NaOH溶液溶液,SO2与Cl2漂白性对比等重要的环节,成为整堂课的一大亮点。
1.4 实验为复习课中的难点的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不仅是在“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课堂中可以融入实验,在分析一些抽象的化学原理时也需要实验的参与。有些难点的突破只靠单纯的分析讲解显得单薄无力,而实验的加入使得难点大大降低。比如在讲解“2MnO4-+5H2C2O4+6H+= 2Mn2++10CO2+8H2O”中Mn2+抽象的催化作用时,就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后期的速率比开始快,引导学生得出Mn2+的催化作用,再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Mn2+的催化作用,并通过实验的演示让学生充分领会控制唯一变量法的重要性。类似的疑难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在分析硝酸的氧化性与浓度的关系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要求准备好实验的材料和试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总结归纳出实验结论。
2 高三复习课中对实验的几点要求
2.1 创新性
高三复习课上实验的创新既可以表现在实验装置、仪器上,也表现在实验的设计意图上,实验的操作方法中。创新是高考实验考察的方向之一,比如对分水器,移液管等新型仪器的原理与操作的考核就是最新的热点之一。
2.2 综合性
高三复习课的实验不是高一高二新课实验简单重复,它应该依据考纲,贴近高考对实验考察的方向,难度要求要恰当。比如综合性较强实验设计类是高考的热点,这类实验能较好的考察出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和化学素养。
2.3 落实基础,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在高三复习课的实验中落实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易错仪器的使用需要落实到位。比如:圆形分液漏斗与梨形分液漏斗的区别与操作要领就很容易混淆,有必要再次演示。
2.4 结合实验,注重表达的准确性
许多学生在做问答题时常常出现“懂”但“不得分”的情况,这就要求学生要注重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比如沉淀是否洗涤干净要强调“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液”,沉淀是否完全则强调“取少量上层清液”。因此,在实验的分析和讲解时要注重细节,规范准确,并结合实验让学生深入体会。
3 如何准备高三复习课中实验
3.1 收集最新的实验题型
许多模拟卷、高考真题第28题、省赛的竞赛题都非常新颖,有很好的参考研究价值,给复习课的实验设计带来灵感。
3.2 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设计实验内容
多去实验室操作,善于思考总结,多留意学生的易错点,有机地巧妙地融入到课堂实验中来。
3.3 高一高二可以开展课外探究性学习,积累经验
课外探究性学习是实验教学的延续,在高一高二学习强度相对宽松时进行探究实践,不仅教师可以从中积累丰富的实验经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劲辉.高考化学实验题的测试要求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2] 何双安.运用化学实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学,2003(Z2).
[3]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2普通高考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S].2012.
关键词:高考;英语;单项填空
英语单项填空,也可以称为单项选择题或多项选择题,这种题型一直都是高考英语中的经典题型,是全面考验莘莘学子的重要渠道。蜗钐羁仗庵锌疾斓挠⒂镏识点涉及面广、出题陷阱多,常常会迷惑考生,这是笔者在做真题试卷时的第一感受。对此,我们在备战高考时,一定要全面的解读高考英语单项填空题型考察核心,根据自身不足之处复习相应的英语知识点。
一、高考英语单向填空题型的考点
1.动词时态与语态
笔者查询了最近5年的高考英语真题试卷,发现动词时态与语态是高考重点考察对象,平均出题高达2~3道,因此这是我们平时学习和做题时关注的重点之一。英语时态种类较多,不过常考察的时态包括过去完成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进行时、一般将来时等。我们在复习动词时态时可以以这些常考的时态为主,但是对其他的时态类型题也要稍作练习。时态和语态的变化是非常灵活的,因此在做题时要考虑题目给出的语境,现阶段高考英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时态考点是过去完成时,因此与过去完成时相关的时态等都是考察重点。
2.从句类型
从句是英语单项填空题中必考的题型,从句分为很多种,包括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等等。定语从句围绕三个考点:其一是由whose/where/when/that引导的从句类型,其二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其三是考察定语从句中的关系副词或者代词。状语从句主要考察的方面是由介词连接的时间状语从句,尤其是带有as/when/since/until等连接的状语从句。
3.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主要考察的是围绕着情态动词展开的时态方面的句子,情态动词主要有should/may/must/could等,每一种情态动词都会分成不同的时态形式,当看到情态动词发生时态改变,或者题目中句子时态有变化,相应的选项也要做出变化。
4.倒装句、主谓一致、结构变化
除上述三种常考类型题外,倒装句式、主谓一致、句子结构变化等也是高考英语中的常见题型,对此,同学们需要自己多做真题试卷,感受高考英语单项填空题的出题意向,根据考察核心内容备战高考。
二、有助于解答单向填空题的方法
1.排除法
排除法是在做选择题型时的重要方法,无论哪一学科都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排除法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错误的选项,留下不确定或者直接选出正确选项。排除法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一定的判断基础之上,例如同学们根据考题的语境、语义、语法、句子结构等,将明显不对的选项去掉,只留下剩下的不好辨别的选项,这样就可以大大缩减选择范围。如以下这道题:
We`re going to the bookstore in John`s car. You can come with us___you can meet us there later.
A. but B.and C.or D.then
在做单项填空题时,需要将题目句子连续读几遍,自行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这样结合答案选项,再排除明显的干扰项。例1中的几个选项都是连接词,因此可以根据题干大意进行判断,题中说道“我们坐约翰的车去书店,你可以和我们一起___你可以一会在那见”。句子中不存在转折关系,A可以排除,两种方法不能同时使用也不能陆续使用,因此B和C排除,故选择C.
2.语感法
语感法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这种方法是笔者经常用到的做题方法,阅读题目后,笔者会联系以往做过的题目或者阅读过的相似句型,再从题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来选择答案。语感法需要大家平时多积累,多练习,可以选择题海战术,在规定时间里进行固定数量的题目练习。
3.条件法
条件法是利用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比如通过题目的语法结构、观察题目中的固定搭配等,提取有效的线索,顺着线索将选项带入题中,顺藤摸瓜得到确定的答案。条件法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选择的错误率,这种方法适合基础好、能够将英语知识点融会贯通的同学,利用条件法确定选项,能够减少做题的盲目性,得出合理解答,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4.简化法
有的英语句子结构复杂,打眼一看可能会摸不到头绪,但是这样的句子往往就是迷惑作用的,简化法就是应对这类题型的方法。我们在看到长句子类型题时,可以迅速思考是否是能够简化的句子,如果能首先将句子进行简化,然后再选择正确答案。
5.词语辨析法
高考英语考察的要点比较广泛,在平时做题时笔者常常遇到一些相似词意的选项,因此总结出词语辨析法,这种解题方法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词汇量,只有掌握词汇的解释,才能更好的运用这种方法。
三、结论
综上,笔者总结了自己对高考英语单项填空的认知,希望能够帮助和我一样正在备战高考的同学,大家要多做练习题,总结做题方法,提升做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邓文娟. 浅谈高考英语单项填空题的解题技巧[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10:22.
一、复习课要制定全面,系统准确的目标
从复习课课堂目标来讲,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综合性地对学生提出目标,不能厚此薄彼.首先,三维目标各方面都要求准确,具体,其次,三维目标相互之间也要区分开来.复习一个点就是一个点,培养一种情感就是一种情感.明确学习责任.细分评价方法.最后,目标要具体.
例如,在对二面角一内容的专题复习课上,笔者就提出了这样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正确理解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过程与方法:通过概念教学,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渗透等价转化思想;通过图形结构分析,掌握作图方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由水坝、卫星运行轨道平面到二面角,体现由具体到抽象思想.
在针对教学目标开展教学的时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采取逐步深入的方法.提出了三个问题:(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有哪几种方法?各种方法应具备条件是什么?(2)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有哪些?(3)如何利用性质解决问题?让学生根据目标逐步进行自主探究.
在课堂的结尾,再提出了两个思考,考察目标的达成度.(1)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你是怎么理解的;(2)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能复述给老师跟同学听吗?
在这样的整体目标框架下,学生在这节复习课中,明确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知识,培养哪方面能力,增强哪方面意识.学生主体性体现明确.课堂效果很好.
二、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反思
反思,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反思在课堂上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反思过程中,学生完全是独立思考的,而中学数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在中学数学课堂上,反思这一环节一定要十分重视.当然应为学生学龄的不同,可以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比如,高一的学生,可以在参考书或教材的帮助下进行反思并对他们提出陈述的要求;而比如,高三的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反思了.当然,教师对反思过程的辅导和启发是必不可少的.但学生一旦进入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就不要轻易地打断,而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跟空间,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的反思交流.这一过程的目标其实是明确的:就是通过反思把已有知识合理的整理出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不等式关系复习课上,为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以及复习不等式关系解题步骤,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WTBX]
比较大小:
(1)(a+3)(a-5)与(a+2)(a-4);(2)
a+mb+m
与ab(其中b>a>0,
m>0)
这道题属于两代数式比较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可以作差,然后展开,合并同类项之后,判断差值正负,并根据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来得出两个代数式的大小.但这道题相对复杂.在做题之前按笔者的要求学生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在要求学生反思不等关系和不等式,不等式的性质等内容之后再研究了不等式的解题的一般步骤.再从记忆深处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迁移到这个内容的解决上来.经过学生的反思,讨论以及交流.这道看似较困难的题目在课堂中迎刃而解.学生也在反思和交流中不断擦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使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断扩大.
三、复习之后要进行强化练习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素质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科研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虽然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还是偏向于知识积累型,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旅游事业的需要。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考察实习是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其本身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综合考察实习能够获得大量有助于后期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东西也非常丰富,学得的东西既真实又具体,是把教材理论知识与行业实际结合的很好机会。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旅游教育界同仁的重视。马骏(2005)认为考察实习教学方法传统化,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董志文等(2005)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指出:以认知性为主,缺少求知性内容,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内容较缺少细化目标,并提出了野外实习成绩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王昕(2007)结合自己长期指导旅游野外实习的经验指出目前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着:目标简单化,任务缺乏针对性和思考性;实习主体游客化,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目的地单一化与高档化,缺乏正确行业引导性;教师保姆化,学生缺乏行业社会体验性等问题。为了充分利用综合考察实习的宝贵教学资源,使综合考察实习价值最大化,克服综合考察实习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识到综合考察实习中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提高“野外实习”质量的切入口,更是检验“野外实习”效果的重要标准。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经过后天训练和环境的影响在人身上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科研素质是素质结构中较高层面的综合性素质,它是建筑在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基础之上的高层素质。培养科研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是一位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关于怎样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一直是旅游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但从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就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并不多见。谷冠鹏等从科学研究过程的角度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结构问题作了探讨。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的环节出发,就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旅游专业综合考察实习,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最有价值的教学环节,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科研意识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是一种人脑机能,是高级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表现,是人的心理对现实生活的自觉反映。科研意识通常是指人在科研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它能将科学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提高到“自觉”的程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科研意识就是对旅游管理活动的规律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旅游管理的科学理论指导旅游活动的自觉,是对本科学生未来所从事的旅游管理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旅游管理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其未来工作环境的积极影响。在本科生中培养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是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既有助于巩固和补充课内基础知识,深化专业知识;又将为本科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大大缩短了学生适应社会的探索期。
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最缺乏的是科研意识,学生在考察实习过程中若不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则会缺乏发现,只能是一个单纯的、普通的“旅游者”。因此,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即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又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的最佳教学时机。科研意识的培养是学生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二)科研态度的培养
一个有成就的科研工作者,其成功的要素是正确的科研态度。对于本科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既是其人生阶段的好时机,也将会对其未来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考察实习,一般设置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三学期,是其大学阶段第一次大型的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是学生第一次体验离开教室到旅游目的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他们处于兴奋与高度好奇的心里状态,这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态度的不可多得的良机。
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言,培养其科研态度的基本内容是:“实事求是,乐于探索,敢于否定,崇尚质疑,严肃认真,谦虚踏实”
(三)科研知识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学习、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知识,是保证学生在今后的旅游管理活动中,进行规范、有效、科学的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旅游管理科研作为具体的科学实践,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必须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理论和知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掌握科研知识方面,既有教育者意识淡漠,也有困于教学环境的影响的问题。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自然就成为学生四年难得的获取旅游管理科研知识的机会。
(四)科研基本方法的掌握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要掌握旅游管理科研方法论,运用经验总结、调查分析、实验研究、个案分析、行动研究等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发现、总结规律。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而言,学生起码应该掌握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基本的旅游科学研究方法。长期的考察实习证明,这些旅游科研方法,在考察实习过程中,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学生欢迎。
(五)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即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本领。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学习、搜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运用已知理论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分析、推导、设计方案,并动手得出结论等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能力的培养,除了在发现问题、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外,还必须注重以下科研能力的培养:
1、选题论证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时间长,景点类型多样,实习内容复杂。论文选题是每个学生考察实习前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选取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开展研究,学生必须在老师特别是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在具体的实习中可以进一步确认或修正自己的选题。
2、方案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在科研研究方案中阐明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课题的假设,研究方法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等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总体谋划,必须精心设计,以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
3、研究操作能力
学生在实习前必须对自己的选题进行文献查阅,对选题目前研究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研究对象的第一手材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并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和研究时的管理工作,从而确保选题研究的质量。
4、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能力
对于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学生要勤于分类整理,善于分析,不断思考,从而使研究结论真正符合客观实际,并根据研究结论,完成科研报告。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管理者必须强化综合野外考察实习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意识
“教学是主体,科研是龙头”更多地是基于学校与教师层面,几乎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这不利于提升院校的整体水平,不利于培养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人才。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竞争激励,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思想观念,认清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大科研教学内容和时间,强化通过野外实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兴趣,激发科研潜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院校管理者要积极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通过综合野外考察实习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学到在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开阔知识视野,强化能力素质。
(二)建立针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管理机构
在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机构建立上,应根据院校实际情况,成立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活动领导小组,使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领导小组可由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院)长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任组员,科研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工作;院(系)成立科研活动指导小组,由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参加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管理上,应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课题申报、组织管理、指导检查和实施奖励等制度,指导和激励学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促使学生严格按照计划认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学研究,确保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健康开展。在科研基金设立上,应拨专项经费用作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通过规定的程序申报科研课题并申请基金资助。改变过去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成果展仅仅是旅游相片、旅游纪念品等现象,要把学生基于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完成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作为实习的重要成果进行展示。
(三)完善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培养机制
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目标约束机制上,应构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创新评价体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把学生根据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以较大权重作为学生的科研学分、并将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的情况及成绩作为评选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入党、推荐免试研究生和推荐就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科研指导机制上,不仅要加强领导和机关的指导力度,而且要充分发挥教师对科研活动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按照旅游科研特点开展科研工作,传授自己的研究经验,使学生树立信心,少走弯路、尽快上路,并将指导科研活动折算为教学量,记入教师工作量,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大学生城市生存训练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途径。它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选择一个陌生的城市,在老师“若即若离”的保护下,以小组为单位,考验学生的生存、求职能力,或自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考察活动,或进行集思想教育、耐挫训练、研究性学习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陌生城市中迅速适应环境、独立生活并完成一项调研课题的综合素质。它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因此成为近年越来越多大学进行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
但这一活动具体应如何组织?在整个活动中应抓好哪些方面问题?在总结近年来全国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城市生存训练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若要使这一活动收到实效,以下五方面问题必须抓好。
确定组织、人员安排及相应职责
高校要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学工部领导、教师、就业处、相关系领导及辅导员,统筹安排,抓好落实。以系或班级为单位,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可分活动策划部、宣传外联部、权益保障部、纪律仲裁部等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领导小组和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负责拟订活动总方案,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过程、要求、训练项目、考察项目、评价标准,制定安全保障措施和安全预案,确定相关教师、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责。划分活动小组(小组的人数以6人左右为宜,男女同学合理搭配),确定小组长,分组制定并讨论确定小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的制定包括:自写设计背景、自定达成目标、自拟可行性方案、自制活动章程、自分成员职责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设计、自我约束能力,为学生创设个性发展空间,搭建自我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拟定训练项目
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城市生存训练项目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适应社会,训练“基本生存”能力。要求学生在训练规定的时间内,不依靠亲朋好友,而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赚取生存金,自行解决吃、住、行问题。消费合理适度,记录全部消费金额,记入考察日记,提倡节俭。非特殊情况下,不乘出租车。学会判断、识别,增长社会经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尝试靠才智生存,学会合理的自我定位。大学生不能只靠体力活生存,要运用所学知识及特长寻找工作,从中检验自己在校的学习,发现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要了解自己、有自信,同时又不能好高骛远,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在找工作时放下大学生的架子,并能做很平常的事,同时积极主动与别人交流沟通、增进了解,获得认同,赢得别人的信任。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在高兴、失意时能够做到宠辱不惊,当单位给你一个起点时,自己要能把它发展起来,同时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认识社会,升华自我。在实地考察、调查访谈、资料搜集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会有更深层的认识;在触摸历史、感受文化、走近名人的过程中,让外部世界和学生自我生命的存在状态相通,实施自我教育和道德内化,完成精神的自主升华和道德的自然发展;在集体中,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帮助他人;在社会上,遵守公德,自律行为规范,学习社会交往,在一切公共场合做精神文明的模范。
制定活动要求
如学生所带生活费金额,通过什么方式求得生存,在什么情况下将被淘汰,是否允许中途退出,评选优胜小组的标准等。如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与沈阳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暑期都市生存训练营活动,竞赛的主要规则是:每名队员只能拿20元钱作为基本生活费,在陌生的城市里生存10天;如果连续3天未找到工作且剩余资金不足以维持今后几天的生活,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发现私带钱物者,给予警告一次,在综合评定中扣除相应的分数,再有违反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此外,为鼓励队员投资经营,组委会还制定了存款和贷款细则。比赛的最后阶段,两支小分队在长春会合,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根据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向冠军队颁发“素质拓展杯”,向优胜队员颁发“都市生存金卡”,“都市生存银卡”等奖项。
而华东理工大学2006年的生存训练提高了“含金量”,规定不允许学生只干体力活,要求参赛同学可根据城市及自己团队特点事先策划可行性方案,但不允许在出发前私自与当地企业或公司联系,更不允许通过私人关系在当地寻找工作,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比赛资格。学生事先的策划方案的实践完成情况及社会影响力最终也会加入评分标准。
确定研究课题、列出考察项目
可以统一确定研究课题,也可由活动小组自拟研究课题。小组要自定研究计划、自聘指导教师,事先搜集资料并设计好调研考察的具体方案,然后在陌生城市边“吃苦”边调研,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
在生存训练的同时可组织考察,列出必修考察项目和选修项目。可以和“红色之旅”等学习参观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可到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参观考察,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感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激发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学习参观要突出教育主题,增强教育效果,力戒形式主义。
总结、评价、展示、交流
总结。返校后,每位学生撰写训练、考察的情况报告及小结并完成调研课题,组长做出小组总结,在班级内交流、展示。
评价。对本次活动进行学生自评。自我评价可分三个层面展开: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我评价;以班级为单位,完成小组互评;由学生自选产生的班级评价委员最后确认,给予学分。要把学生参与城市生存训练活动的情况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记录的重要内容之一,并纳入到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之中。这些活动是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教育、自我思考的过程,它使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体、思维的主体和成长的主体。
【关键词】政治 课堂教学 问题设置 技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92
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基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但是,问题不是教师随意的问几个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针对教材的特点和需要巧妙的设置问题,使问题成为联系教材上下知识点的良好纽带,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求解的助推器。
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设置问题的一点体会,并结合同行的一些理论观点来谈谈怎样设置政治课课堂问题。
一、首先要对教材的知识结构成竹于胸
问题是为完成教学目的而设,那在设置问题前,首先就要了解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注重的是识记理解还是运用或者主要就是提高思想觉悟,只有搞清楚了这一点才能有的放矢。
下面我就对不同的教学要求分别简要的说明一下:
1.识记水平的问题设置。
它考察的是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是否达到了有效记忆,即对学生的识记的考察。一般放在课前的复习提问或是一堂课后的总结回顾。具体表现为提问学生能否记忆具体的原理、方法论等。其提问的表现形式为:是什么、为什么、举例说明等。
2.理解水平的问题设置。
它考察的是学生是否把握了所学材料的意义,此时的提问已超越了记忆,具体表现为提问学生能否概述和说明所学的知识;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已学的内容。具体表现为一些方法或原理的推导等,其提问的表现形式:为什么、怎么样等。理解水平的提问能促进学生去组织所学的知识并弄清其含义,这就较识记水平的提问前进了一步。
3.运用水平的问题设置。
它考察的是学生能否将学习所得运用于新的情境,此时的提问已达到了较高水平的理解。具体表现为:考察学生能够应用概念、方法、规则、原理等,其提问的表现形式为:分析、概括说明、如何理解等,进行相关题目的训练。运用水平的提问能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能够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二、要围绕中心设置问题
每节课都有一个中心内容(本课的重、难点),提问一般要围绕这一中心,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提问,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地乱问。教材的重点可以发问,教材的难点可以设问,关键的地方可以多问,但这一切都不能离开教学中心任务。所以问题的数量也要适中,原则就是要抓住教材的中心。
三、设置问题要有启发性
教师所设问题,要精心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启发式提问,不仅要求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而且要使学生知道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使学生经历一次获得结论的过程,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懂得提问艺术的教师常常这样提出问题:“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这都是启发学生讲出思维过程,从思维过程中引出结论的好方法。
四、提问要有一定难度
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做出回答。当然,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适宜。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而难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智力范围太远,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减低学习兴趣。学习难度主要体现在思维力度上。教师所提问题要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之上,即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心理学所谓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既非“伸手可及”,而是“跳一跳刚够着”。
五、问题设置要贴近生活、注重时事的运用和趣味性
很多同学往往把政治看成是一门枯燥的课程,提不起兴趣。那么教师就要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手段让学生了解政治这门功课的特点和实际价值。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例的分析运用来展示政治课的魅力。课堂提问自然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这就要求在问题的设置上下工夫,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
一、考察采油厂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南泥湾采油厂做法及经验
1、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
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生产工作同时计划、同时安排、同时部署、同时实施,做到学习与实践完全结合、达到学习与生产的完全融合,使得学习与生产相互促进。
将搜集整理的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各种学习材料与采油厂领导工作报告、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安排步骤等同册汇编,下发到单位的各个部门及采油队站,使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有方向、学习有目的、学习有步骤、学习有重点、学习有依据。
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领导班子成员调研报告集中汇编,造册下发,提供了和职工充分交流的平台,使职工对采油厂的发展有了全面的了解,对领导的思路有了新的认识,对工作中存在的盲区有了新的突破,而且成了职工手中又一份切合实际的学习资料和操作手册。
2、在采油厂生产工作中
一是能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生产工作有机结合。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贯穿生产工作始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产工作全局,用生产工作实践检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程度,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达到了同时进步,共同提高的效果。
二是各种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考核办法比较健全。将职工工资奖金全部与工作绩效挂钩,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工作问题,大大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细化工资奖金管理办法,执行材料、成本定额制度,规定车辆维护、保养、维修更换标准及采油大队车辆油料上限,达到了节资降耗的目的,收到了将节资降耗的效果。执行维修工工时计件制,提高了车辆维修效率,确保了车辆维修质量,减少了申报环节,降低了维修成本。
三是制度执行力度比较大。在单位制定的各种制度规定中,处罚力度比较大,从领导到职工无一例外,且执行效力同等,消除了职工的心理不平衡因素。
四是建设采油大队女子班站。建设规范标准的采油大队女子班站,增强了企业活力,提升了单位整体形象。
(二)七里村采油厂做法及经验
1、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
学习资料丰富,相关制度健全,被学习借鉴东西多;能够将学习各个阶段的实施方案、资料、报告统一汇编,既方便学习、又利于管理。
宣传力度大,各种标语口号明显,精神主题突出,有计划、有过程、有安排、有总结,并且以图文并貌形式全部显示,使整体氛围良好、整体效果显着。
建立意见建议奖励机制,提高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便于及时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存在问题有更好的解决途径,便于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
2、在采油厂生产工作中
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将工作落实、工作考核纳入工作重点,明确奖励机制,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效率。
二、对当前发展形式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统一管理模式。
2、总结工作经验,将采油厂工作运行汇总成册、显示成章。
3、落实各种制度,完善考核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4、加强各项工作制度的执行力度,扩大制度局限于生产一线的执行范围。
三、寨子河采油大队工作思考
1、借鉴考察学习的先进工作方法,贯彻落实单位工作方针,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采油大队综合管理水平。
2、完善采油大队内业资料,结合采油大队工作实际,总结工作得失,制定出适合于本大队实际的管理办法,并将其运行到实际工作中。
最近几年,随着我省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有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走出校门,到省内外名校参观学习。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现象。并且我们相信,以后将会有更多的教师,走上外出“取经”之路。因此,对这一现象,进行细致的梳理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困难时期,到外地考察学习往往是教育管理者的事,普通老师很难获得机会。就此角度而言,普通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活动的增加,显示了当前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趋势,说明教师正在真正成为学校育人活动的主体。再联想到考察学习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学习名校的教育教学经验,来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外出考察学习活动的增加,也显示了教育管理层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
教师专业发展有多种途径,在种种途径中,外出考察学习活动是具有现代、科学气息的一种。这与几方面有关:首先,外出考察学习活动,往往是选择教育发达地区的名校,这些学校的教育一般代表了当前国内教育发展的高端形态,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成效显著,教师在这些学校学习,可以有效打开专业视野;其次,外出考察学习活动,迥异于书本的学习,以往教师要想学习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往往只能借助于书本,无法获得直接的体验与认知,而外出考察学习活动则将教师直接放入名校的现实环境当中,在现场去体验他人的优秀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其感悟也最为深刻;第三,外出考察学习活动,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先进的教学经验、优质的教育文化,需要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与欣赏,才能体会当中的教育真理与教育美学,如果教师没有善于观察的眼睛,没有触类旁通的专业悟性,那么再美的东西摆放在面前都将置若罔闻,因此外出考察学习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考验。
以上三个方面,可以总结为外出考察学习活动的三种特性:经验的先进性、活动的现场性与学习的感悟性。
在这三种特性当中,学习的感悟性最为重要。因为作为学习对象的名校只是一种带有独特教育文化标志的客体,它的精气神能否有效传达给参观者,主要还是取决于参观者自身的领悟力。聪明的“取经”者,他将带着问题远行,在探访的过程中发现答案。而问题,包括理论的困惑与实践的难题,都将成为教师专业领悟力的根源。因此,外出考察学习活动,对于有准备的教师而言,既是异域教育文化风景的游历之旅,又是崭新教育思想的开启之旅。在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将享受思想的盛宴。
对外出考察学习活动在突显教师民主地位、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价值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教师考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本期,我刊以特别策划的方式推出了六位教师的外省考察学习心得式文章。这些文章以优美而富有活力的文字,向我们描绘了外省教育的幅幅画卷,让我们看到了江浙教育的厚实、山东教育的精进、川渝教育的灵性和京城教育的高雅。这六位老师大多是所在学校的教学骨干或当地的名师,专业根底扎实,在他们的笔下,既有面对高端教育形态的艳羡,又有关于教育教学问题的哲性思考,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专业领悟力。而且特别重要的是,透过他们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外省教育的繁华,更多的是我们自身教育发展的后劲与希望。因为,我们有这样一批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年轻教师。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把外出考察学习,视为教育的旅行,那么教师在远行当中展现的才思与学识,就如花开的声音,需要我们用心去欣赏、聆听。来吧,让我们跟随这些老师的步伐,来一趟教育的江浙行、山东行、川渝行、京城行……
合理预测,提高备考的针对性
中考数学命题“狠抓基础,注重过程,渗透思想,突出能力,注重创新”的指导思想不会改变体现新的课程标准,注重试题的基础性,注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考查和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际运用,加强学生运用能力,增强创新精神,废除偏、难的人为编造的试题,注重考察核心内容和基本能力,注重考察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突出数学方法,理解和运用关注获取数学信息、认识数学对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中考命题一般来说保持主体稳定,稳中求变,稳中求新中考命题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通过对以往中考命题的把握,可以“纵横”结合看考题,反复对比寻规律。所谓“纵”就是研究潍坊市连续几年的命题情况,看特点,看变化,看方向。所谓“横”就是寻求每年的全国各地市的试卷的命题走向。做往年的中考题,进行总结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中考数学复习课中的几点新举措
教师引导,学生整合知识网络在以前的教学中,在上单元复习课时,笔者总习惯于按教材的顺序把本章的概念、规律、公式进行梳理来复习。这样虽然形式上是在系统复习,实质上是把复习课上成了“堆积式”的新授课,教师在台上泛泛地讲,学生听起来毫无兴趣,容易疲劳走神,而且占用时间较长,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相应减少,复习效率极低。实施新课改后,数学课堂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单元复习时,让学生交流讨论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化零为整,系统化、网络化地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前后知识的联系进行了重新整合。
挖掘生活常识,整合数学知识数学来自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社会。在历届数学中考试卷中,对一些社会中的热点问题、重大发现和高科技的应用都会有较多的体现,与过去是数学课程相比有一点重要区别,那就是新教材中大大加强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在复习别注意用正确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帮助学生分析解决一些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在选择例题、编制练习题时,减少传统题的分量,增加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进行思维引导,方法指导。
正确对待做题题不在多而在精,要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多题归一”上下功夫。练习中要通过“一题多解”达到熟练;通过“多题归一”发掘形式上不同的解法间必然存在的共同本质;通过“多题一解”总结出一批题的共同本质,形成普遍性的思考规律。
强化自我反思对于中考数学的复习,在很短的时间内再从头到尾详细系统复习是不现实的,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查缺补漏,高效地方法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解题后反思、总结,才能进一步看透问题的本质,体会命题意图,探索规律,领悟其中的思想方法,并通过不断积累,逐步归入自己已有的解题经验,提高解题能力。解题后要求学生考虑一下几个问题。1)思考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了那类问题?2)思考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数学思想?这些方法是如何分析出来的?有规律可循?还有没有别的方法?3)思考这道题的难点在哪里?是如何突破的?能否用其它方法推导出这个结果?并比较哪种方法是本质的、最好的、简单的?
注重错题纠正初三复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纠错的过程。如果做题的题目不注意,不下狠劲扭转自己的思维,考场上一旦遇到类似的题目还是会出错的。所以,在平时练习和考试后,笔者都要求学生格外注意做错的题,建立一个错题本。认真总结自己做错题目的类型和方法,重在分析出错的原因,属于只是没掌握的,要及时补救,夯实基础;属于考试技能技巧的,要吸取教训,防止下一次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