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

时间:2023-06-08 11:20: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

第1篇

关键词:中职;食品类;职业道德

一、中职食品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现状

近年来,中职学校面对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源结构较普通高中要复杂很多,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共同的问题是自信心不足,不求进取,自控能力差,基础文化素质低。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对湖北省武汉市及鄂州市共7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的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中职学生道德素质的调查和分析。在关于“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你是否可以自觉遵守道德规则”的问题的调查显示,有17.9%的学生表示不能自觉遵守,有36.9%的学生表示可能不会自觉遵守,有31.5%的学生表示会自觉遵守,还有13.6%的学生表示肯定会自觉遵守。这说明,有54.8%的中职学生的道德自律承诺偏低,需要加强。例如,某大型食品零售企业的一名中职学校食品专业实习生,利用处理过期变质食品的机会,偷偷地把过期、变质、变坏的货品低价出售给小贩,谋取私利,后来被同事揭发。这种行为对消费者的权益和身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个错误严重违反了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同时也与职业道德相违背。我校于2011年4月对长期接受我校毕业生的32家企业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关于“贵公司觉得从事食品专业工作的中职学生哪些方面存在不足”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8.1%的企业认为中职学校食品专业学生到达工作岗位后普遍表现缺乏工作的责任心、企业忠诚度与职业道德。这说明,中职食品类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令人堪忧,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自律性不够,道德行为能力偏低。

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导致中职食品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等。其中,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以下缺陷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 教学课程内容不合理。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必修课为《经济政治与社会》和《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常识教育,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提供了重要保证。《职业道德与法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课程都是中职教育体系中普遍适用的课程,对食品专业当中一些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职业道德并没有涉及到。在绝大多数学校里,全校无论是贸易、财会还是食品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德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是一样,授课的思政教师也是一样的,当然,授课内容也是一样的,因此缺乏合理性、针对性,从而严重影响了职业道德的培训效果。虽然部分中职学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针对学生未来可能的就业方向融入职业道德知识,但是由于专业课程课时较少,加上没有配备必要的教材,所以教师在讲授中只是泛泛而谈,对食品专业来说并不适用。

(二) 教学方式、 评价标准单一。

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对应的思想政治观点与道德标准。有些教师将这门课程看作普通的理论知识课程,仅为学生讲解概念,有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紧张、师资有限,思政课程是实行大班教学,有些甚至是网络教学、远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令学生了解各种思想道德标准。可是说理性教育使学生丧失了中心地位,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传统思政教育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上课出勤与上课表现为辅,分数达到要求就可以通过考核了。这就导致学生上岗后只能讲大堆的道理,却不能将这些道理运用到实际当中。

(三) 德育工作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食品专业知识不足。

近年,我国中职院校不断扩招,作为必修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供不应求,大批非专业出身的教师加入了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体系当中,有些教师一边学习理论一边教授课程,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忙于理论的灌输,由于对食品行业的相关要求缺乏充分的了解,只能向学生传授一些大道理,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与帮助。就食品专业的教师而言,他们是工科毕业,专业素养较高但是在德育课程中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他们在上专业课的过程中一个是时间不够,不能够有效地讲授德育内容,另一个是素养不高,无法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所以在中职学校中专业教师不会涉及职业道德教育,就算有所涉及也是泛泛而谈,那些诚信和道德都是大话和空话。

三、加强和提高中职学校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职学校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对食品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期望,作为中职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设计合理的职业道德课程内容, 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德育教材。

首先,应当加强教材的建设。在选用、编写教材的过程当中要坚持自己编写与引进优秀教材相互结合,按照食品类职业道德具备的特征,鼓励思政教师与食品类教师合作编写或者商议选择教学使用的教材。教材中应当加入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案例选择的要求应当具备真实性,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其是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就是说这些案例必须是实际生活中或者是今后的工作中极有可能会发生的道德问题。利用教学教材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食品类职业道德要求标准,为学生今后参加实践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课程内容中要注意食品相关法律法规问题。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是将来走向基层食品操作的工人,从事的都是食品的生产和检查的基础工作,为保证人们吃到健康安全的食品,要加强其对国家法律法规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了解力度,熟练的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知道以后的工作中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对违反食品行业职业道德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

(二) 开展多样化教学, 评价标准多元化。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不能引发学习兴趣,教学工作也不能获得理想效果。在课堂上,应当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重点表现学生与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教师应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以便能够加强教学的最终效果。教师需根据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社会实际存在的问题,紧密联系课本内容,科学设计一些讨论题目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展开分析。教师并不为学生提供正确答案,而是根据职业道德标准正确引导学生的观点,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分析来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另外还可以采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对大型企业的操作车间进行参观实习,进行社会调查,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质量意识。

由于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考评中只是依靠试卷考评是不够的。应该将试卷考评与道德考评内容相互结合。例如,我校制定了《学生德育标准评价体系》,并率先在食品专业中试行,评价的内容除了包括传统的德育评价要素思想政治、社会公德、诚信守纪、团队精神等,还加入了食品行业特有的要素安全意识、卫生习惯、行业法律等,评价人包括学生本人、班干部、班主任,在学生实习期间,还加入企业作为评价人。通过德育标准的评价,使学生明白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并把职业道德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并把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堂。

首先,把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的学习列入全体教师的年度继续教育计划,通过各级各类的培训,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个人修养,特别是理论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的水平。

其次,把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渗入到食品专业课堂里面。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不仅仅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更是食品专业教师的责任。食品专业教师在专业课堂中渗透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既可使食品科学理论与实际具体、有机地结合,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有血有肉,效果更好。例如,在学习《食品营养卫生》时,使学生理解“民以食为天”“责任重于泰山”,结合食品安全事故实例,分析在食品生产、加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食品营养与安全的因素;在学习《食品添加剂》时,使学生清楚为什么必须合理使用添加剂和添加剂法规管理知识。

四、结束语

目前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属于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发达国家依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发展中国家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甚至更加的严重,只不过具有比较小的影响范围。我国同样面临着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中职学校食品类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食品安全问题发挥了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郭冰清.中职学校如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 2009,(6).

[2]李书国.我国食品安全教育体系亟待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5).

第2篇

摘要: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在办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是从事会计职业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要达到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品德,能熟悉相关法规、依法办事,并且具备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即应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必要性;具体措施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是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应当加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能使会计人员有效地贯彻会计法规;能促进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财经制度,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有效地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提高防腐败能力,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能促使会计人员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为社会提供服务,解除会计诚信危机,提高会计的公信力,重塑会计职业形象;能促进会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曾指出:“道德的力量十分重要,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种调节力量,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有其局限性,两种调节都有其局限,两种调节之后仍会留下一部分空白,这个空白只能依靠道德调节来发挥作用。”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加强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抓好综合教育,构建操作性强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职业道德素质是思想觉悟、科学文化素质、纪律和法律概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同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政策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通过多种内容的综合教育,全面推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敬畏法度、遵守纪律的教育,使会计人员在道德教育中,深刻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本质及其在职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顾全大局、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目前,我国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规定主要有中注协颁布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及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这些规定的内容都比较宽泛、操作性不强,远远不能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重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已成为会计界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构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美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由注册会计师职业品行规则、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标准、财务经理道德规则、内部审计师道德规范等构成,甚至会计学界、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在研究之列。其中,注册会计师职业品行规则分为职业道德概念、行为守则和职业道德细则三个部分,具体说明行为守则在特定情况下的运用。

其次,应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净化会计工作环境。当前,要转变重法规、知识讲解,轻道德品质培养的教育观念。各类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并且重视会计教师的师德建设;在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应理所当然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加大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容量。会计人员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其道德品质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特别是单位负责人的影响。因此,应加大对单位负责人法制观念、道德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为会计人员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再次,应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法规标准,对会计人员及职业团体的职业行为作出的善或恶、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形式有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种,具体可采用考核评定的办法,由会计学会或注册会计师学会设立的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组织进行。考核办法一般分为个人鉴定、集体鉴定、社会鉴定和综合鉴定四部分。其中,个人鉴定是由会计人员对照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评价;集体鉴定是由单位负责人或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对会计人员的日常表现、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审定;社会鉴定是由当地会计师事务所或证券主管部门组织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评价;综合鉴定是由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在上述评定的基础上总结评比,并运用奖惩手段、示范榜样和大众传媒等方式表扬先进、鞭策落后,显现“法德法庭”的威力。

最后,应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具有很强的自律性。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要转化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行为,是一个内外结合、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伦理学研究表明,现代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一般经历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他律时期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以会计职责和义务为核心,是社会对会计的防范、理想对欲望的束缚阶段。自律时期的职业道德则是以职业良心为核心,即会计人员履行义务时已把应有的职业责任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形成自己的职业良心。在职业道德发展过程中,他律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以下几点内容:他律必须转化为自律,而这种转化主要依靠外界约束和他律来实现;每个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准并不一样,这就需要一定的他律作为维护社会关系的一种保障;他律唯有转化为自律后,职业道德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可以说,没有自律就没有他律,但自律以他律为基础,同时也是他律的高级阶段,是加强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目标。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会计人员才会主动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才能从灵魂深处对自己“立法”。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还应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只唯上与只唯实的关系。会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不能按领导的授意、指使、强迫来编造、篡改会计数据,弄虚作假。会计人员既要尊重领导,更要尊重事实,把唯上与唯实较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要追求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为党和国家理财。二是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在科学的业务技能之上。这就要求广大会计人员在履行会计职责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不计较个人得失,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三是停滞不前与磨练发展的关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需要长期的磨炼,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新技术、新技能、新手段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会计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对会计人员职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人员如只满足现状、停滞不前,不加强学习、不注重知识修养,就会被时代淘汰。因此,每一位会计人员都要正确处理好安于现状与发展的关系,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培养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才能把会计工作不断地推向新阶段。

(作者单位:辽宁金刚石有限责任公司)

第3篇

中职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实用型人才的重任,是为社会的岗位需求服务。俗话说"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是。"可以体现出做人的道理。作为学校,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1],其次才是学会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做人是个体安身立本、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可见教会学生做人才是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即体现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规定,中职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工作,而中职教育必须先抓道德教育,可见德育的重要性。中职学校是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其道德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未来的发展,说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我校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培养的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卫生行业技能型人才,在整个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道德教育,尤其是医学道德教育。

二、 医学道德的实践性

(一) 医学道德概述

"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德"表示人的品行和行为。"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道德是一种内取消性规范(即良心),又可外化为一定的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需要的不仅仅是"晓之以理",更主要的是"动之以性",最后后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2]

中职卫校培育合格的医疗卫生职业人才时,必需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强化医学道德教育。医学道德是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是有关医疗卫生工作的特殊道德信念和特殊道德行为;是以医学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转化为医务工作人员的实际行动为根本目的,体现出医学道德的实践性特点。

(二)医学道德实践性要求

医学道德实践的目的是把所学的医学伦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外化为正确的行为。实践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贴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所处社会环境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多元化实践形式,使学生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不断地体会,并将医学道德内化成品质外化成行为。

三、 医学道德实践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在医学道德实践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1、学生知行脱节严重

哲学家笛卡尔认为,为了要判明人们的真正见解是怎样的,与其听其言,不如观其行。在医道德实践中学生常出现言行不一致、知行脱节现象。相当部分学生对医学道德理论知识能侃侃而谈,但常现说得好听,行为做得难看或说做相反,甚至出现"学优品劣"现象。归根到底就是学生对医学道德不能内化为己用,不能外化为良好品行行为。以至于出现利益至上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成风、缺乏诚信、无责任感,自私自利、团队意识不强、协作能力差、纪律性差等思想与行为。

2、学生缺乏积极性,实践参与度低

这与学生自身因素有关外,亦受外界因素影响,如实践内容陈旧而空泛、无吸引力,活动形式老土呆板、无活力,实践无刚性要求,评价体制不完善、不科学合理,学校重智轻德等。

3、医学道德实践教育工作者素质不高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进行普通常规的道德教育外,还应根据不同专业强化不同的医学道德教育实践。部分中职学校重专业轻德育,常随意指派某一老师或某一部门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被指派常是一些能力不强,形象不好,素质不高的教师。致使德育实践结果不理想。医药行业的医学道德教育,渗及到医学伦理、医药法律、职业道德等,并不是每位老师都能胜任的。

4、学校、家庭重智轻德、重理论轻实践[3]

部分中职卫校存在着教书不育人,对医学道德实践认识不清,如实践目的不切实际,内容缺乏时代性,方法过于单一化,评价体系不科学合理、不规范等。误认为中要懂理论,就必定会做出相应行为。常听说"某高校高材生轻生","高智商犯罪分子","某医生收红包"等报道,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反击事例。中职卫校培养的是与人的生命相关的医务一线技能人才,在教育中决不能忽视、轻视医学道德的教育,更不能对其实践性掉以轻心。学子们中有通过真实的实践过程,才能具备名副其实的良好医学道德。

5、医学道德实践时间、经费、场所不足

某些学校奖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硬件建设,花大量时间于专业课学习上,在有限的条件下,使得医学道德实践时间安排不足,经费不够,活动场所难寻。

6、社会不正之风影响医学道德实践

通过理论学习与在校实训、实训基地见习、实习的实践,学生的医学道德都表现较好,但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抵制不了利益诱惑,会做出违背医学道德的不良行为。

7、医学道德实践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中职卫校对德育实践的评价体系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如"以智论德"、"数字量化"、"重结果轻过程"等片面化、简单化,以至于把医学道德实践搞成短期培训、纯学科型简单活动,只重量化、搞形式化"作秀"行为出现。

四、 应对策略探讨

当代医疗卫生体系中,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专业都需实行不同的医学道德,好比"一把钥匙配一把锁",体现出医学道德实践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医学道德应从生活中实践,从社会中实践。现归纳了一些强化实践的应对策略,以供共同探讨。

1、医学道德教育目的要更新

道德教育知性化教育固然重要,躬行实践更不可没。因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概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改善。实践性是医学道德教育的根本特性。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医学道德,深化医学道德行为,避免知行脱节,为我国卫生行业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第4篇

关键词:传统医德;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211-01

职业道德教育是中国各行业在传授基础知识达到其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且至关重要的教育内容。本文就传统医德纳入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模式进行论述。

一、传统医德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1.传统医德思想的内涵

仁心、仁人、仁术是中医传统医德内涵的三大要素。仁心,医者仁心。作为一个医者其特殊的职业特征要求每一位医生除了要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外,更要有一颗救死扶伤、仁爱之心。在对待病患的态度上要做到普同一等、待患如亲。仁人,作为医者要兼济天下,心怀百姓。从古至今,医者也因为其救死扶伤的高贵品格而广受人们的爱戴,在利益面前坚定立场,拒绝一切有违医者道德的行为,将生命的利益放在最高点。仁术,所谓医者必仁,术,指的是医生的技术。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崇高的职业,其次就是要做到精益求精、精博医理。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救人的“仁术”。

2.传统医德与职业道德并轨的人才培育模式的作用

职业道德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衍生而来的,它是规范人类各行业的准则和人类走向文明的体现。医学道德是医务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的,在相对有效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医者和病患、医者和医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准则。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所以在校的医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在完善自我医术的基础上,更要充分体会和实践良好医德的品行,将其准确地应用于实践当中去。

二、传统医德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中缺失的现状

1.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不够

现在的医学院教育普遍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不够,这需要引起医学教育界的重视。医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首先从临床实习开始,这个阶段暴露出来的医学生职业道德薄弱,心理抗压能力低下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2.医学生的医德学习氛围不浓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还存在着医德不浓的问题。在校医学生们将其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当中,而忽视了身为医者拥有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3.医学生吃苦精神薄弱

新一代的医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困难来临之前,首先选择退缩,这也是我们素质教育中的失败之处。医学生面对患者没有耐心,缺乏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发挥传统医德在医学生职业道德中的路径

1.强化医学生教育重点

目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学医目的不明确,医患关系认识不正确,缺乏职业意识。怎样针对性地增强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强化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学医动机。再次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医患关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上引用实际的教学案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造环境体验,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认识。最后在明确和正确动机的基础上要强调临床实习环节,从而强化医德意识并确立医德信念。

2.强化职业道德

道德的培养和形成要化被动为主动,行之有效的自我要求和心理机制再配以长期的情感认同和内化,将道德情感融为自然而然的流露。我国传统的医德思想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是我国医学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现在医学反思其发展追溯其医疗目的构建医德模式的历史参照,是今天医德建设和医德修养的重要支撑”[1],对加强医者的职业素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3.调整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工作的认真度、责任度、努力程度等。医生的工作态度不仅反映了医生的职业形象,而且良好的工作态度对诊疗对象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使治疗和康复达到最佳效果。[2]良好的心情对病人的疾病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能缓解当下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

4.弘扬职业精神

“医学职业精神是指从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主观思想,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创立和发展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以及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3]弘扬和发展医学职业精神是每个在校医学生的必修课。

四、结语

传统医德与职业道德并轨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古代的优秀传统医德思想又有现代的良好教育模式。这样紧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能将二者优势结合达到功能最大化,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与社会人文素质脱节的问题。最终培育出德艺双馨的医学生,并推动祖国社会科学事业迈向更广阔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杨晶.良好的职业态度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竞争力[J].企业导报,2013,19.

第5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互补教育;教育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章勤芳(1963-),女,江西南昌人,海宁技师学院(筹)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度嘉兴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重点课题“中职学校职业化进程‘四纬递进’改革研究”(编号:JB14016),主持人:章勤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6-0034-04

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很大程度体现在科技水平上,而科技的发展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其关键点在于教育[1]。教育不仅应重视个人学业的发展,更应将德育作为当代教育的关注重点,注重“立德树人”,以培养符合当前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多方位素质人才[2]。

技工院校应为社会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操作技能精湛、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然而,目前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素质仍存在组织纪律性不强、社会道德认知感与约束能力缺失等现象,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也还存在“教育滞后性”、“教学灌输性”、“管理单向性”等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3]。为使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更加完善和合理,给学生全方位的思想道德引领与培育,使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道德观、劳动观和职业观,健康的心理品质,能积极抵御落后与腐朽的思潮影响,笔者尝试进行“学校―企业―社区”三位一体互补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研究,以期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

一、“学校-企业-社区”互补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办学社会化、社区化的导向要求

职业教育办学社会化、社区化是世界为数众多的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日前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应秉承职业教育社会化、社区化的理念。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社区化要求社会和社区通过多种形式,采用各种方式,使受教育者学习并掌握知识、技能和规范,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社会所需的职业人和社会人。构建“学校-企业-社区”互补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平台,符合职业教育社会化、社区化的导向要求。

(二)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的现实需要

技工院校面向的教育对象多为初中毕业生,虽然他们当中的多数是因为成绩不够理想而未能考上高中的学生,且具有弱势群体家庭背景的学生也不少,但同时他们还处在生长期、青春期,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观的形成期,可塑性大,因此,在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操作技能,能够满足实际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能力的同时,整合并有效利用一切教育资源,采用全方位的教育模式至始至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人所需的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作为社会人必备的政治态度、社会公德、法律意识、公民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使学生更好地实现其自我价值,贡献和服务于职业岗位和社会的现实需要。

(三)技工院校特色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需要

技工教育由于其教育主体、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同,其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与普通学校相比,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具有独特性。技工院校的教育主体是准职业人,教育内容应符合职业人员发展,教育方式必须与社会环境相结合,以实现学生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同时,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社会公民意识。技工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完整,直接反映技工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状况,其不论是对学生是否能以更加职业化的态度步入岗位胜任工作,勇于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我国社会从业人员及公民整体道德水准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构建以“学校-企业-社区”三位一体的互补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整合学校、企业、社区等多种资源,使学生置身于良好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并得以熏陶,促进学生与社会融合及全面发展,同时也使学校形成独具特色和品牌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二、“学校-企业-社区”互补思想道德教育平台

如图1所示,为“学校―企业―社区”三位一体互补思想道德教育平台,图中A,B,C分别代表了思想教育的人格品行、人生目标与人际交往等思想素质,平面ABC代表了当前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CM、S、CO分别表示参与思想教育的社区、学习主体和企业。A,B,C在CM,S,CO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下维系着思想教育的培养和建设过程,构建出一个三位一体互补的涵盖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教育平台。

在此“学校―企业―社区”三位一体互补思想道德教育平台中,其以学校教育为基石,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以企业教育为支撑,使学生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在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我,提高自我;以社区教育为延伸,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乐于奉献社会。由此,学校、企业、社区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培养,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升。

三、基于“学校―企业―社区”互补教育平台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一)以学校教育为基石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如图2所示,显示了以学校教育为基石的思想道德培养模式。技工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确保课堂教学理念及模式的专业化,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重心,使学生通过课堂理论学习获得思想教育、人格品行、职业心理等相关知识和信息,通过课内外实践活动建构思想道德心境,实现行为自我净化;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全过程渗透思想教育内容,构建符合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适合每一个学生个体健康成才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

1.以教学为主渠道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以开放式教育的理念对不同的职业教育观与目的性进行剖析,技工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相结合,注重课程教学与时事政治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加之以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完善思想教育内容;以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与个人未来发展为导向,将狭隘的针对职业岗位就业扩展到着眼于职业生涯发展,单纯的职业技能训练升华到综合素质提升,按照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理念,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建立融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在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审美、文化、道德、心理、劳动和社会等素质的提高。

2.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职业活动的角度审视,技工院校在培养学生三个层次的能力:岗位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及就业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应将思想素质培养融入职业技能训练,对学生进行劳动纪律、职业习惯、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与考核;要从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终身从业和持续发展的机会出发,创设着力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核心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提高革新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3.学生品行“三维对接”考核评价理念的确立。技工院校应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为目标,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革新传统的学生品行评价理念,依据学生所拥有的三种不同身份―学习者、职业人、社会人所一一对应的三种评价维度―学业成绩、道德品质、身心素质;生产研发技能、职业素养;社会公德、政治态度、法律意识、公民能力,构建起“三维对接”的多元新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现代企业培养契合实际生产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社会培养遵德守法的优良公民。

(二)以企业教育为支撑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如图3所示,显示了以企业教育为支撑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其企业文化、企业素质和道德水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深刻影响;企业员工的道德行为、敬业奉献精神等职业化素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起潜移默化的辐射作用;企业先进集体及典型人物可以引领学生融入到企业的学习与工作氛围之中,积极投身于企业的生产、建设与发展。

1.企业文化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根据所开设的专业,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组织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对其企业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加以提炼,在各专业中构建具有企业特点的“专业文化”,在校园中创设富有职教特色的“品牌文化”;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训练时,聘请或邀请企业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到校承担教学工作或开设讲座,将企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质量观、经营理念、管理制度和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等寓于教学之中;学生在企业调研、企业见习、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让学生充分感受富有个性的企业精神,认知企业的营销伦理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人际交往方式,由此提高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学生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培养学生优秀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2.企业素质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作用。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素质状况、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装备素质、企业道德行为对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重要的辐射影响作用,良好企业素质所创设出的优质思想道德教育氛围和工作环境,使企业员工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在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参与到企业实践和生产的技工院校学生,能在环境的熏陶下、在员工的带动下、在亲身的体验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待工作,成为一名更具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创新力与奉献精神的技能人才。

3.校企联动学生思想道德考核评价机制的革新。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根据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协作能力、出勤率等方面定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专业水平进行评价,学校则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实结、技能掌握程度给予考核,两者各占据一定比例计入,最终形成学生顶岗实成绩;企业让实习生参与内部组织的先进评比活动并给予表彰,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个人和集体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予以引导和规范,使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

(三)以社区教育为延伸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如图4所示,显示了以社区教育为延伸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小集合体,对置身于该环境中的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力补充。社区以正确的公众舆论导向、合理的组织行为规范对学生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理念的确立及道德行为的规范施以影响;通过科技实验基地及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科技素养与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提升,安全、环境意识得以增强;通过法制教育活动、正面榜样示范、反面人物警示等,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提高未成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通过社区文化交往活动,使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准则融入社会环境中,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

1.社区德育教育网络的构建。学校与社区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共同研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构建社区德育教育网络,成立由学校、社区相关人员及家长组成的教育委员会、家长学校,组建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社区德育队伍,建立一批德育活动、传统教育、公益劳动、技能服务等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

2.社区思想教育讲堂的开设。社区通过定期开设思想教育讲堂,依靠社区德育队伍成员,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远大理想、法制纪律、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热爱劳动、奉献社会等教育,并对参与讲堂学习的学生信息进行登记,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将结果反馈给学校,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优化和改进的信息,并由此创建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管理模式[4]。

3.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与社区积极营造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氛围,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拥军优属、公益劳动、慰问孤老、法制宣传、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珍爱生命、文艺体育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高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环境适应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等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能力和境界,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最终得以健全发展。

四、结语

个体道德态度养成后,既可以促进个体自身的道德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个体对道德生活的社会适应,道德态度养成是个体道德养成的重要环节,对个体道德发展和道德实践的顺利开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5]。近期,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对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要求。作为一名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应深刻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新理念、新动态,创新德育教育工作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有效提升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作积极的尝试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蒋晓凤.做人与信念-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层次和重心[J].当代青年研究,2010(5):112-118.

[2]张翠玲,张连绪.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7.

[3]张立华.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7-120.

第6篇

一、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办法,应该做到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

在干部考察中,要将干部德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要相互印证,不应过多的偏向哪一方面,这样的评价和考察,才能做到科学化、合理化。定性考核就是对干部的德进行鉴别和确认,用描述性的语言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概括和评价。定量考核,就是对干部的德进行量化,根据对德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科学分析,采取百分制的方式,对其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分解,形成若干要素,再将各个要素划分为若干个子项,制订相应的权重计分标准,形成一个规范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体系形成后,在今后的民主测评和考察中,就可以将其运用,干部对照标准打分,实现对干部德评价的量化。

二、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办法,应该突出干部“四德”考察。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这“四看”,紧紧围绕党的根本宗旨和中心任务,从理想信念、政治品德、工作作风、道德品行等方面,对新时期干部的德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考察干部德的重点内容和评价标准。按照“四看”的要求,在干部考察中,应该注重“四德”。一是注重政治品德。主要看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是否讲党性、讲原则,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顾全大局,公道正派,讲团结,不搞个人主义、拉帮结派、团团伙伙;作风是否务实正派。二是注重职业道德。主要看干部宗旨意识强不强,是不是一心为公,忠于职守,不计名利;是不是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是不是勤奋敬业,甘于吃苦,乐于奉献;是不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是不是大胆创新、敢于负责;是不是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勤政廉政。三是注重家庭美德。主要看干部家庭责任感是否强,是否尊老爱幼,孝敬老人,注重子女教育,家庭和睦,与人为善,邻里关系和谐、相处融洽;是否情趣健康,勤俭节约。四是注重社会公德。主要看干部是否遵纪守法,带头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是否诚实守信,热心公益事业,充满爱心;是否爱憎分明,扶贫济困,乐于助人。

三、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办法,应该多角度、全方位考察干部的德。

从范围上,拓宽考察渠道,建立多角度、全方位、多方法考察。对干部德的考察,不能图简单、走捷径,而要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的进行综合考评,考察重点应是单位内部考察,着重考察干部平时日常工作和行为,同时还要注重关键时刻和八小时以外时间的考察等,实现考察范围从内部向外部、由平面向立体、从工作时间向业余时间延伸。特别要注重关键时刻的表现和“八小时之外”情况的了解。关键时刻的表现,要注意考察干部在突发事件、急难险重任务、抵御自然灾害等关键时刻,看干部是不是敢于担当、敢于负责、顾全大局、无私无畏。“八小时之外”的表现,要把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与工作圈进行对照,延伸考察范围,采取干部考察进社区、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随时掌握干部的道德品质、邻里关系和日常行为等情况,从不同侧面和层次检验干部的德,从而真正实现对干部德的全面、细致、准确和深入的考察。

四、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办法,应该细化德行标准。

要把德行标准细化到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的基本内容中,在以往干部选拔条件的基础上,设置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如可以把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列入综合素质优先条件;把在艰苦地方、特殊岗位、基层困难环境长期工作的列入阅历经历优先条件。要全面掌握干部孝敬老人、教育子女、邻里关系、与外界交往等情况,深入分析干部的家庭美德情况。

五、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办法,应该开展正向测评和反向调查。

为切实考准考实干部的德,在对干部进行德的专项考察中,可采取正向测评与反向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对干部的德进行评价印证,从而在制度设计层面有效破解“考不准、考不实”的难题。一是正向测评。结合干部季度考核、年度考核,在干部述德的基础上,对干部的德进行专项民主测评,对干部德的表现作全面综合评价。二是反向调查。向熟悉考察对象情况的人员调查了解其是否具有某些负面反映,以全面、准确、真实地掌握干部的德行表现。在选取反向调查内容时,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干部岗位实际,选择当前群众意见最集中、社会反响最强烈的负面现象作为评价指标,做到什么问题突出就考核什么。调查结束后,要将反向调查结果与正向测评结果逐一比对、相互印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进一步考准考实干部的德行。

第7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不仅是国际高职教育的趋势,也是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导航灯”。新阶段民办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应以就业为导向,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的就业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一、现行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脱离大学生的利益关切和发展需求

当前课程内容过多停留在对教材理论的挖掘和阐释上,在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发展大局及对自身的影响,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怎样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就业后怎样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方面,帮助甚少。马克思曾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思政课“空谈论”、“无用论”在学生中很有市场。

2.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环节缺少实践养成,影响了教学效果

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会出现个别老师用“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使枯燥的理论讲授变得更加枯燥,缺少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忽视了校园文化、家庭、社会环境在道德养成中的作用,结果是知行分离,优良的道德行为和习惯难以养成。

3.单纯用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品德,成绩考核上以考代评,与课程的性质不符

从性质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更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成长成才方面的引导和教育,而对学生的这些方面的考核应通过各方面标新的综合评定才能获得较合理的结论。然而在实际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经常以考代评,单单用学生考试分数来评定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重分数、轻实际,不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以就业就导向,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

1.从教学内容上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主要开设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课。这些课程教学内容应与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求相联系,应该更加具体化与个性化。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爱岗敬业、勤俭自强的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高职教育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直接的表现。适当地增加简历设计、面试技巧、劳工合同的订立、解除等知识,增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课时最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基本理论的教学中,一定要将理论与学生最焦虑的就业实际相结合。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通过对专题的系统讲解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整体知识和意义,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当今国内外形势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考虑问题不至于太狭隘、片面,客观看待国内外的问题。

2.探索教学形式改革,完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中,围绕学生就业,可以开展企业面试情景模拟教学,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生活情景,学生自己设计面试问题,轮流担任主考官和应试人员,换位思考,使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变得具体、生动、引人入胜,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可以使教学获得较好的效果。围绕“企业最看重的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还是职业道德素质?”“企业注重个人进取精神还是集体协作精神?等热点问题展开辩论,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讨论、辩论。提高学生对各种行为的分辨能力。另外,可以聘请青年创业成功人士来校讲座,讲授其成功经验、创业艰辛等,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敬业教育。

在课外实践教学方面,利用假期社会实践的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信息,或者到企业安排参观调查、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就业的压力,树立择业的可行性目标。

3.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模式

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时,往往简单的以期末成绩以及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为依据,这种评价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改革评价方式,就应当改变过去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即把教师评价、班级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把成绩评定和个人品行表现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课内、课外学习和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综合学习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

总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理应承担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任。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素质不强。目前,少有高校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专门的独立学科来开展教学,专门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很少,多数教师都是在现有体制下从“两课”教师中抽调的。教师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解更多的是局限于表层,对于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培养目标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这些都会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2.职业道德教育与实际工作脱节。在高校教育中,学校一般认为,只要学生知识掌握得好,成绩高,自然就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殊不知用人企业的需求不在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如何,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道德素养。在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要求、时代要求不相符的时候,毕业的大学生也无法胜任企业的工作,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3.职业道德教育考评机制不健全。现阶段高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考核还是停留在理论知识上。但从职业道德教育本身的性质来看,这种教育是在实践中才得以体现的,单就知识掌握层面来考核,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此外,职业道德教育教师不能和其他任课教师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目前这种评价方式欠缺科学性和公平性,难以对学生的真实道德水准做出正确的评价,是存在严重缺陷的。4.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国家从政策的高度对高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展开指导,但是却没有相关条款对学校的实际教学成果进行检验。学校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或者其他因素,使得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仅仅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对于最终的考评,缺少监督和检验机制,仅凭一纸成绩作为检验标准。

二、以“三严”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素质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不仅是对领导干部自身的要求,更可作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教育行动的标杆——以党性的原则作为自身行动的准则,以身作则,提高职业道德教师自身的品行和修养,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1.严以修身。作为职业道德教育教师,更需要以踏实的工作作风、崇高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精神来引导自身的教学行为。正衣冠、做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认识,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引导形象,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让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真正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爱读书、常思考。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用新的知识和坚定的道德信念武装自己,更新观念,提高能力,培养学生坚定的、与时俱进的职业道德信念。严治学、善自省。要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坚持真理,更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虚心接受领导和同事以及来自学生的意见建议,自我剖析、自我评价,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2.严以用权。要自始至终做到自警、自励、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坚守一份责任与担当。权力就意味着责任,有责任就要有所担当,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有机统一体。这是高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其神圣的使命。高校的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责任、心中有警戒,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脚踏实地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以自己所学、自身所知来教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3.严以律己。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作为高校教师,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为师清廉。“其身正不令而行,身教重于言教。”高校德育教师能否严以律己,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小事,更是关乎学生未来发展的大事。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能课上侃侃而谈、诲人不倦,课下有悖师德,败坏个人形象的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声誉,说一套、做一套的作风要不得。以规范为准绳,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反省自己。己身正,才能正人,用生动形象的表现做学生的楷模。榜样的力量远胜于说教。严以修身是严以用权的保障,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把修身做好了,在行使权力时才能遵规守矩;严以修身的目的在于能做到严以律己,只有修为好了,德行到达一定境界时,才能谈及严格自律;严以用权是严以律己的一种表现,只有能做到时刻律己的人才能合理释放手中的权力。三者有机结合,共同对当前的德育教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以“三严”理念来要求自己,努力从内在提升作为一名德育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进而能以平和认真负责的心态来教导学生。

三、以“三实”为基准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成效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三点是对做人、做事方面所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作风上提出的标准和要求。只有实干,才能干出成绩,才能真正做到让党和人民放心,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于高校的德育教育来说,“三实”重要思想仍然具有指导意义。1.谋事要实。高校德育教师既要将自己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有效的方法使学生领会,又需要抓住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并注重教学效果,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强调过程。德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目的不是如何“教人”,而是如何“育人”,要考虑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发展,要考虑到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同角度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好坏的辨别区分能力。“育人”不是个简单的说教过程,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思想的渗透。文化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国梦”的传承人,还需要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因此“谋事要实”这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2.创业要实。对于高校教育工作来说,各个方面的工作都离不开一个“实”字。学校的教育工作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入手,着眼于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去干,一事一事去做、去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把学生视为服务的对象,重视培育学生的内涵发展,因此就要求有一支结构合理、规模适中、素质优秀、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能承担起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合作意识、操作能力和求知欲望的重担。3.做人要实。《礼记•中庸》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君子诚之为贵,诚实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只有自己做到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对事业、对学生忠诚老实,才能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挥长处、施展才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导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做人要实,根本在于“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高校教师要牢牢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可以经得起时代推敲和价值检验的道理,既要在课堂上守规矩,又要跟住改革创新的步伐,勇于尝试,有担当,面对不良风气要坚持原则,及时对学生进行教导。要保持学习的视野和能力,运用理性思维思考,讲原则、讲风格,肯干实干、会干善干,在不断的创新中体现自身价值。把事情做好,落到实处,就需要迈出第一步,但做事之前必须先做好人。只有把本职工作做好,才能去谋事,才能谈创业。创业的本身其实就是谋事的过程,只不过所谋之事是关乎未来长远发展之事。高校教师创业之事成功与否,取决于前期阶段的每一件准备工作做得好不好。拿课堂教学来说,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撰写每节教案、组织课堂教学还有课后学生的实践活动等,都需要教师做出具体的规划设计。这种设计如果能独出心裁,则成为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创业的一种形式。谋事与创业都是建立在做人的基础上,三者的“务实”精神和理念会指引具体的实践活动走向成功。

作者:那贵玲 刘美艳 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纪检委、哈尔滨金融学院管理系

第9篇

1我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不足的表现

职业道德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具有的修养,唯有我们身处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明确自身所要具备的职业情感、职业觉悟、职业操守,才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主动积极地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相反,若一个人缺乏职业道德修养,就会在工作岗位上凭自我感觉行事,以至于出现与岗位要求与单位和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背道而驰的问题。从我国职业院校在校生和走向岗位的毕业生看,确实出现了缺乏职业道德的诸多问题,如:在校期间的一些学生对职业道德缺乏了解,对职业道德养成缺乏自我约束,以满足自我需求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对于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集体意识、风险意识、荣誉意识、诚信意识、进取意识都持不屑一顾的态度,甚至于可以随口说脏话,动辄打群架,考试舞弊,蒙骗助学金。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学校毕业的一些学生爱岗敬业精神薄弱,好高骛远却眼高手低;奉献精神不足,既害怕吃苦受累又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工作中见硬就回;文明诚信不足,粗话脏话随口可出,对不在乎;不愿意受规章制度的约束,工作纪律松散,迟到早退旷工时有发生,甚至有个别人表现出一切都无所谓的痞子像。

2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表现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以亚健康状态来评价是比较恰当的。所谓亚健康即处于健康和不健康的临界点,其主要特征如:心理水平呈渐进式退化状态,情感困惑、失控和焦虑,行为反常,以至于会在通常情况下出现神经质反应;体质健康指数明显下滑,体能逐渐下降;睡眠质量不好甚至出现失眠症,体态过于肥胖和消瘦;一些阴暗和灰色的心理因素在增多等。心理不够健康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首先是身体和精神状态难以适应工作需要,接续而来的则是人格水准问题不适应工作需要。人格是一个人相对稳定、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医学研究认为,许多生理心理疾病都有相应的人格特征模式,这种人格特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生成、促进、催化的作用。例如,神经衰弱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过度而持久紧张所致,但是在同样的外因影响下,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不发病,这与个人的人格特征有关。据专家临床所见,多数神经衰弱患者不是胆怯、自卑、敏感、多疑,就是偏于主观、任性、急躁、自制力差等。无疑,心理健康水平不足的职业院校学生是难能胜任做好岗位工作需要的。

3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乏力的表现

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乏力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将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淆。一般说来,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重视,但是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淆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泛化心理健康教育,把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出现的问题一律归为心理问题,比如:理想信念缺失、爱国主义意识淡化、不遵守社会公德、盲目攀比、好高骛远等;另一种倾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等同化,以思想政治教育取代职业道德教育。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等同化和取代化的结果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缺位,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泛。

二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生才能和人格的共同成长

1积极提升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

教育的认识,将这两方面的教育视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强有力抓手学生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专业技能教育的开展,学生只有在心正、气顺、守规矩的基础上进入技能学习状态,才会取得更扎实的学习效果,避免学生们厌学、任性、志弱、倦怠等不良品行的存在和发展,使学习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动。必须看到,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对社会发展负责任的正确态度。职业院校的培育目标是面向社会需求的,通过职业院校所输送出去的学生必须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成品”,而绝不能是“次品”或“半成品”,否则,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就业会受到影响,职业院校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将不复存在,因此,在传授学生们应有的科学技能的基础上,更应当对学生们认真开展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们成为“有德行、懂技术、心灵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一定要被这两项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并有效开展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工作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2彻底转变混淆化、等同化、取代化问题,寻求职业道德

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开展与合力作用要迅速彻底地转变职业院校对开展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混淆化、等同化、取代化问题,坚决摒除在思想上把二者割裂开来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用孤立、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来看待问题,不能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不仅影响了良好教学效果的获取,而且对教学的科学发展形成了不利的障碍。所以,树立正确的认识是做好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组合教育”的关键所在。比如,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消除心理教育就是走过场的错误认识,转变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在工作岗位上开展的落后观念的束缚,确实做到职业道德教育贴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跟着职业道德教育走的良性互动。由于受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现阶段招收的学生主体为独生子女,这些“时代骄子”“家庭宠儿”在父母面前和家庭生活中都是被娇惯的,养成了他们唯我、任性、娇气的个性品质,导致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三观上还需要“淬火”,在职业道德规范上还需要灌输和引导,在心理健康上需要呵护和疏导。所以,职业院校要在积极提高对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既能够懂得在校期间他们必须在学业上和人格品质上同步受到老师的教诲和学校的培养,又能够切身感受到学校对他们在学业上和人格品质上同样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以确保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在学校的规制下“修能养德”,在毕业时既能成长为职业技能的行家里手,又能具有优良的人格品质和心理品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师德和教化能量作用的高频释放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直接承担着教诲和引导学生的责任,那么,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必须要满足身为人师的需要。而且,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不能固守在现有的基点,毕竟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任何事物保持于现状就会落后于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本身的师德建设就必须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教育方法同样需要传承过去的经验与摸索和积累更切合现实教育活动需要的新鲜经验。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学生们在家崇拜家长,在学校就是以老师“马首是瞻”,因此,老师的榜样作用一定要发挥好,这就要求学校要在“师德”“师尊”的培养上狠下功夫,使每一名教师都能真正成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真正成为学生们心目中为人处世的“楷模”。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化能力必须不断地提升,以寻求对于学生教化能力的高频释放。就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专业性强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理念,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技术,而且还要经过系统和规范的专业培训,获得国家认可的心理咨询师资格。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不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不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对心理咨询的目的、方法和技巧知之甚少,仅仅凭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去解决大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不但收不到实效,还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心理负担,有的问题学生鼓足勇气敞开心扉后,遭遇了庸医,结果不再相信心理治疗,回避问题,拒绝帮助,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4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激励和鞭策同学们向榜样学习,实现教育效果扩大化

第10篇

一、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师德建设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教师既是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随着我国的文化服务性行业将逐步开放,西方文化、价值观将随西方的影视、音像、书刊进入我国,这既为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有益的科学文化成果提供了方便,也必然会使教师的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可能使教师在理想、信念和追求上产生动摇、困惑、彷徨,引起思想与行为上的失衡,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师德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2、师德建设是建立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不仅表现在高学历和高职称,也表现在高尚的道德素养。近年来,虽然也很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如:职业理想和信念动摇,职业情感淡漠,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工作利益的关系”,“精力投入”与“利益回报”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出现了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有的对教学缺乏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有的重科研,轻教学;也有的只顾业务,不问政治。尽管这些情况只是在少数教师中存在,但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师德建设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有了高尚的师德,教师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行为十不准》以及下发的.关于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文件。在坚持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平时个人学习,学习有关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端正态度,积极投入,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提高自身师德修养。

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

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一个教师当已失去对学生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其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情感才会真实地显露出来,对其师德师风的评价才最可信。就这一点而言,在三百六十行中,只有教师职业才可以用“蜡烛”来加以形容,道理就在于此。这也正是这个职业的崇高之处。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道德、情操、品行、作风等方面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否则,在学生面前是没有力量的。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不正之风的情况下,教师更应该把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作为自觉的行动,用执著追求真理,敢于抵制歪风邪气的实际行动来教育、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告诫教师:一是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既然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二是当学生有了成绩或成了气候,不要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学生的“光”。三是当学生犯了错,应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做到了这三条,才是理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正的含义,也才算具有师德。

第11篇

20xx师德师风学习计划书(一)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和十一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好《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以更新师德观念、规范师德行为、提升师德水平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优争先为统领,以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继续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在教职工中继续开展以塑党性,铸师魂,创造人民满意学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创新,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要求

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中心,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核心,以规范教师从业行为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强化师德教育,力行师德规范,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全力打造理念先进,素质一流的教师团队。

三、活动内容及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师德建设观念。

1、学校把师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活动效率。

2、做到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集中学习与平时学习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每学期保证安排集中学习不少于八次主要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

3、注重师德建设工作的分层管理,抓两头带中间,确保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对于工作热情高,爱岗敬业、爱校胜家、爱生如子的教师要适时给予表扬鼓励;对于性情急躁、工作尚缺乏经验的教师,经常过问、指导、提醒,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4、注重师德建设工作的过程性管理。

(二)加强学习,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1、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教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领会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全面实质和根本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着力形成科学发展的共识,共谋学校的发展。学习十一届五中全会文件。

2、认真组织学习xx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面准确理解《规范》的基本内容。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同时还学习我区法规科规定的法律文件。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习内容,每学期每位教师要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3、引导全体教师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活到老学到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教师除掌握好专业知识外,还要积极参加进修深造,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4、认真开展读教育名篇,学习先进理念活动。

5、结合支部创先争优活动,在教师中认真开展好岗位争先活动,强化师德教育培养,要树立师德典型,大力宣传校内先进,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感动和影响身边的人,大力弘扬正气,让师德优秀的教师扬眉吐气,是全体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大力培养我校重师德和强师德的浓厚氛围。评选XX年教师区先进,评选校区优秀党员。召开师德总结表彰大会。

6、开展问卷调查,根据教师的工作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写出学生的反馈意见。 7,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主要通过家长开放日要求家长对教师进行评价。写好反馈意见。

四、学习纪律

1、实行校长负责制。

2、认真学习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自觉遵守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五、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考核小组名单

六,时间安排:

3月19日教学开放日

学习人大报告

4月;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

5月;学习法规科规定的法律条文。

20xx师德师风学习计划书(二)教师为人师表,其道德品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下一代道德素养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使其成长为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为了切实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特制定如下学习计划:

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教师必须在自己的道德、情操、品行、作风等方面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否则,在学生面前是没有力量的。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不正之风的情况下,教师更应该把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作为自觉的行动,用执著追求真理,敢于抵制歪风邪气的实际行动来教育、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工作中,我要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各项工作。在课外积极学习各种师德理论,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我还利用各种案例来警醒自己,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已,以身作责。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师德修养。

积极参加社会时间活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在此过程中,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辩别善与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沧桑,才能真正锤炼师德。

三、积极进行自我反思。

如果一个人要想进步,就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深刻地了解自己,然后才能思考应该如何改进。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常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人。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活到老,学到老。

四、注重德育培养,构建和谐课堂。

第12篇

初中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心得一:

为了切实提高教职工师德修养,特制定如下学习计划:

一、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师德建设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教师既是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随着我国的文化服务性行业将逐步开放,西方文化、价值观将随西方的影视、音像、书刊进入我国,这既为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有益的科学文化成果提供了方便,也必然会使教师的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可能使教师在理想、信念和追求上产生动摇、困惑、彷徨,引起思想与行为上的失衡,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师德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2、师德建设是建立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不仅表现在高学历和高职称,也表现在高尚的道德素养。近年来,虽然也很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如:职业理想和信念动摇,职业情感淡漠,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工作利益的关系”,“精力投入”与“利益回报”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出现了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有的对教学缺乏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有的重科研,轻教学;也有的只顾业务,不问政治。尽管这些情况只是在少数教师中存在,但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师德建设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有了高尚的师德,教师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二、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行为十不准》以及下发的关于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文件。在坚持两周一次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平时个人学习,学习有关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端正态度,积极投入,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提高自身师德修养。

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

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一个教师当已失去对学生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其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情感才会真实地显露出来,对其师德师风的评价才最可信。就这一点而言,在三百六十行中,只有教师职业才可以用“蜡烛”来加以形容,道理就在于此。这也正是这个职业的崇高之处。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道德、情操、品行、作风等方面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否则,在学生面前是没有力量的。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不正之风的情况下,教师更应该把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作为自觉的行动,用执著追求真理,敢于抵制歪风邪气的实际行动来教育、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告诫教师:一是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既然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二是当学生有了成绩或成了气候,不要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学生的“光”。三是当学生犯了错,应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做到了这三条,才是理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正的含义,也才算具有师德。

四、坚定信念,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各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但也有很多共性的方面。其中一个共性的要求就是,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在单位里、家庭中或是社会上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不能把这种事所造成的不良情绪转移到你服务的对象上。你的钱包在上班的路上被人偷了,你昨晚同家人吵架了,或者你的职称职务没有顺利提升,由此产生了气愤、懊恼、悲伤和烦躁,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当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时,你的角色就要转移到教师这里来,而不能停留在马路、家庭和领导者那里。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应是师德和职业道德中比较高的要求,是一种境界。达到了这一境界,其师德二字之后才配得上加“高尚”二字。

初中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心得二:

指导思想: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说。面向21世纪,我将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准绳,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塑造教师良好形象为方向,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在不断充实、完善自我的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具体措施:

一、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1.加强政治思想的学习。认真学习党的xx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明确目标,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德育教育的学习。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东宝区十条禁令、《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并以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3.注重廉洁从教的学习与教育,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教师职业道德和师德规范作为标准,“不搞有偿补习”等活动。树立提高抵制唯心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自觉性。

4.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丰厚自己的积淀,使自己在业务上、思想上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做创新型、科研型教师。

二、教书育人,恪尽职守

1.工作中,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各项工作。

2.关爱学生,不歧视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对后进生更应该特别关心爱护,积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尊重家长,做到和气、平等友善,形成和谐共进的教育网,达到教育的目的

3.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注意自己形象,衣着、举止、行为都做到为人师表,与同事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有事与大家商量体现团结协作精神。

4.积极进行自我反思。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常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人。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做到老,学到老。

总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自身师德修养,不断创新和开拓,扎实开展工作,以谱写师德师风新篇章。

初中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心得三:

一、指导思想

以《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为指导,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立足于“学高为师、品正为范”的总体要求,以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为依据,坚持德育教育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本着“以德修己,以德育人”的原则,以达到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的目的,塑造自己为拥有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

二、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三、学习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学习,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学习和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规范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使命感。培养师德典型,树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辉形象。坚决遏制以教谋私、有偿家教现象。

四、学习措施

1、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普定县中小学教师行为“六禁五不准”》以及下发的关于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文件。在坚持两周一次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平时个人学习,学习有关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端正态度,积极投入,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提高自身师德修养。

3、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

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一个教师当已失去对学生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其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情感才会真实地显露出来,对其师德师风的评价才最可信。就这一点而言,在三百六十行中,只有教师职业才可以用“蜡烛”来加以形容,道理就在于此。这也正是这个职业的崇高之处。

4、坚定信念,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更应该具有这样的道德风尚,为献身教育事业而感到自豪,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热爱自己职业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兢兢业业搞好教学,努力承担和认真完成工作任务,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和科研攻关,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