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

时间:2023-06-08 11:20:11

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道德素质 体系建构 体系运行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233-01

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体系是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和尝试,能在体系的构建与运行上有所突破和发展,有利于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深度挖掘和开发。

1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1.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

优良的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对研究数据和结果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设计与引导。

(1)开展思想学术类活动,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深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可以开展“论坛”、榜样示范、表彰会、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

(2)开展文化艺术类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可以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广大学习的进取心与竞赛意识,同时还能增进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也通过举办迎新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3)推动社团文化,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跃学术氛围、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开展创新创业培养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发展持久性,提早为创业就业做好准备。也可以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更多的机会,为繁荣校园文化做出贡献。

(4)进行体育竞技比赛,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体育文化节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推动了学生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1.2 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发挥新媒体传播育人正能量

如今计算机网络繁荣着教育市场,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个新平台,加强校园网建设,优化网络环境;弘扬先进文化,抵御文化侵袭;组建网络德育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加强网上网下联动。

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调动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积极性。

1.3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社会实践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安排学生走访调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思考生活;安排学生参与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1.4 加大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发挥着尤其重要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制定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聘用专兼职教师队伍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2 构建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体系

2.1 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训练课程纳入正式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重要阶段。在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岗位任职要求引进课堂教学,设立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训练课程,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增强沟通意识,加强双向交流,实现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2.2 建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机制

自我教育通过外在引导逐渐改变大学生的态度、动机和思想等,有利于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良性发展。激励大学生自我教育,就要给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榜样进行榜样引导;并且端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与方向,促使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积极统一;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促进他们自我选择的正确性和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

2.3 构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

通过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办学理念上,要改变以往的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而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重视人文精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教育环境;增强隐性文化力度,充实人文素养培养实施者的底蕴;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养评估标准。

2.4 按照知行统一原则,在评价方式采用四个结合,有效地保证思想道德评价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促进高校德育目标的

(1)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相结合,就是引导学生把认知与实践统一起来。高职学生的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指标是总体评价指标,二级指标分为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两个方面。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下设立三级指标,理论考查有理论课出勤、平时作业、最终考试成绩;操行考核有政治表现、遵章守纪状况、集体观念、勤俭节约、劳动观念等,主要检验学生在课堂以外的道德修养践行情况。四级指标考核的重点就是对三级指标进行评定,并赋予各类指标不同的权重。最终,根据两部分的成绩,按照所给定的权重,折合成一个综合评价分值。

(2)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是指社会、学校、老师、同学等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的一种评价方式。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就是按照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权重,给出综合评价成绩。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是指在评价中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解释和说明品德行为,定量是把品德行为的具体指标用数值量化,它通过统计分析,对大学生品德做出量化说明。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公正、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品德课 教学改革

思想品德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高校思想品德课是教育部规定的我国所有高校共有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塑造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等学校担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思想品德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同等重要,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必修课,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豆芽课”课程。明确了思想品德课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学改革就更显得迫切。

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学生方面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中有应届高中毕业生也有职高、中专毕业生,总体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有的学生受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意识,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又因为是专科文凭,面对“难就业”的问题,自卑心理严重,空虚、胸无大志。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无所适从,缺乏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开拓的精神,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等。很多高职生有一种危机感,认识到大专文凭已经没有优越性,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单纯的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就好了,思想品德课学不学无所谓。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产生轻视甚至排斥思想品德课的情绪。

教师方面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学的主持者、组织者和责任人。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由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存在一些脱钩的现象,教学手段单一、学习的内容局限在教材,学习方法仍以老师讲授为主,造成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少兴趣,教学效果较差。另外,部分教师本身上课照本宣科、教学缺乏吸引力、与学生交流互动较少,不能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问题等等因素也都是造成学生不喜欢上思想品德课的原因。

教材方面 课本部分内容与中小学德育课程重复,教学内容不够“新”,吸引力相对较低,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与专业关联不大,认为与专业学习无关,不是生身立命之本;理论性太强,显得较为空洞,教师难得教好,学生难得好好学。高职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明显的应试嫌疑,以为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只是为了考试。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投入相对较少,教学设备的配置滞后,导致教学手段单一,主要采取“灌输式”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而专业培训跟不上,导致科研素质较低,不能把理论和现实进行较好的结合,对课本的依赖性较强。没有科学的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措施

把握好教材 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这三门课都具有与现实结合非常紧密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精心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做好资料准备,努力结合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内容方面还应努力突出职业院校的特色,要注意与院校、专业的特点结合,让学生感觉到学了有用才能真正学好。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手段 废止传统教学中的“填鸭”模式,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的多形式取而代之,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教师简要强调知识点,主要注意问题的解决。

“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想品德课教学手段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将传统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教材,用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的形象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迫大脑去思考,从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改变考试评价方式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恰当的考试方式不仅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因此,单纯的一元化、唯分数化的考核方式并不适合思想品德课。应该变单一的“卷面成绩”的考核方式为多元化的动态考核方式,使考核过程不仅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还要贯彻于生活的全过程,灵活多样、注重平时表现的考核方式,这样不仅有助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程度,更有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而这才是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所在。

第3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青年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比例逐渐扩大,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当前社会环境、高校体制、成长环境等因素,部分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不够,奉献意识不浓,业务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转型期大环境的冲击。近二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正是社会转型加快引发的矛盾冲突,为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今年来出现了多起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教育和学术腐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知识分子因发现真理、传授真理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也基于这种尊敬而获得雄厚的心理支持。作为世俗化的商业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金钱主义等人生观对中国社会影响日渐突出,教师职业道德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2.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高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管理中引入了一系列竞争机制,这对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有的高校在考核中,过分强调了科研经费、研究项目、获奖成果、的数量,将这些量化为硬指标,而将个体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育人状况视作软任务,没有衡量和考核的可操作性标准,因而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常常被忽略。这样的政策杠杆让一些教师只注重硬指标的实现,教师关注较多的是职称晋升、学历提高,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的投入。而将师德修养视作可有可无,将不计量的工作或公益活动视作额外负担而不愿意承担。

3.教师自身因素。部分教师对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不足,不能从自己所担负的特殊历史责任的角度认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当前的教师主体大都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多数人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的磨炼,优越的成长环境使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缺少吃苦耐劳的品格,意志力薄弱。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按照社会道德的普遍原则与教师职业规范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陶冶的道德活动,同时也是一个接受他律并经过内在良心调整达到自律的过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带有教育工作职业特点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有其渐进性和相对稳定性。教育工作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要从高校整体建设的特殊性出发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要求,从履行教书育人的角度研究高校教师品德形成的方法和途径。

1.努力学习道德理论,树立高校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道德认知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这就启示我们,要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必须加强道德认知教育,努力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让他们接受现代社会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并使之与自己的观点、信念融合,从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然后外化为个体的行为以作用于社会。教师学习职业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与教育部门组织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但由于受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组织学习,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教师的道德理想。一个人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道德中凝聚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常以祟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的目标,正确处理好理想信念与行为选择的关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道德修养的高校教师。

2.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以条文的形式,对学校成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做出的规定。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体现;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也是广大师生员工进行自我规范的依据;是学校持续发展和创办一流学校的制度保障。学校规章制度对形成个人的自律习惯,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若没有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就无从谈起。然而,规章制度不是摆设,要重在实施和落实。高校职能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工作纪律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如明确无故迟到、早退、缺旷如何处罚;挖苦辱骂学生,体罚学生,以不适当的方法处理学生而影响上课如何处罚等等。而后组织全校教师学习,让他们都清楚哪些行为是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哪些是与之相悖的,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深化高校教育改革,营造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一个时期以来,教师队伍中的少数人之所以职业道德水平下滑,行为失范,除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个人放松了对自己的修养和要求以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高校内部承袭多年的人事、分配、考核评价制度,缺乏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客观上提供了不良现象继续存在的土壤。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当选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健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中国高校教育实际的人事、分配、考核、奖惩制度上,真正做到在用人制度上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实现优秀分子进得来、留得住,不适合从教或者师德缺乏者出得去;在分配制度上改变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都一个样的做法,实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考核评价制度上,通过务实、公正、公开的考核评价,营造“恪守师德光荣,不讲师德可耻”的舆论氛围,从而形成对教师行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是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4.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合理完善的教师道德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它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又是纠正缺点、发扬优势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师德修养的重要保证。而最直接的道德评价标准就是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应当成为最直接的道德评价标准。其次,学校的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也应成为评价依据。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及时获得教师师德修养的有关信息,可以使我们客观、准确地把握教师工作的状况,也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这样便于教师经常调整工作的目标与进程,及时调节、及时强化、及时矫正,使教师的道德修养不断得到完善、得到改进,从而达到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目的。对教师师德修养的评价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师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动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师评价制度。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高校现有的自我评价仅限于一年一度年终考核时的工作总结,且多侧重于教学总结。在这类评价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我评价都是偏高的,甚至少数人的自我评价有虚高的倾向。要想教师的自我评价尽可能客观、真实,可以采用一些手段,如制定比较客观、详细的自我评价表。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为自己准确地定位,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从而获得成功。(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评价教师,教师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学生不能胜任对师德的评定。但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学校管理者或教师本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学生评价教师的座谈会,或者在校内设立学生评价教师专题信箱,还可以设计师德修养调查问卷,让学生通过答卷的形式,完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3)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与教师间彼此都比较了解,因此,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评价总结的最重要的参考内容之一。所以,在教师评价中,对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全面的、细化的和量化的,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依据这一特点,每学期进行教师对教师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在一张评定表上记分或作书面的描述等等。(4)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在操作评价中,首先要参与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个人单独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肯定教师的优势,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提高发展的建议。其次,学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平衡和总结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活动。再次,学校管理者要把平时的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分解性评价、稳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灵活性评价等,在一个学期中,进行积累整合,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实在的总结性评价的成果。领导、教师、学生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学校和评价者的道德水平和评价水平,保证评价结果的系统性、可靠性和公正性。

第4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师德建设 行为规范 师德评价

高等院校作为系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导,要搞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没有一支思想道德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效能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教育教师正确处理“德”与“能”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教师法明确规定: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教育教学能力的人,才可成为合格教师。做为一名合格教师,就必须是德能兼备。有能无德不行,无能无德就更不行。

目前很多学校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过于笼统抽象,具体考核评价起来很难操作,只要不出大事,每个教师的道德水平都难分伯仲,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与评价在事实上成了有名无实。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是:有很多教师觉得业务精、成果多才是硬道理,对业务学习重视有加,而对思想道德修养重视不够。也有人认为每个人的道德素质是自然形成的,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刻意的修养,甚至有些人认为自己已经不错了,道德修养是其他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事实上,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的思想也会不断受到各种外来因素的侵蚀,因此只有进行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造,经过长期实践自觉刻苦的磨练,才能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自己的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教师的“能”,也就是教学科研的能力与水平。那些有“能”的教师在教学科研业务上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勇于钻研、乐于奉献精神,不仅影响着学生现在和将来的治学态度,也必然会同时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相反,一个不求上进、疏于业务学习与钻研的教师,不仅不能很好地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不可能给他的学生在道德方面带来积极影响。所以,“能”也事关“德”,我们不仅应该看到“能”在教师教书上的作用,也应该看到“能”在教师育人上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低能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德高的教师,所以,进行师德建设决不能离开对教师“能”的要求,片面以“德”论“德”。强调教师的能力,是当今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不是要否定以德为首。学校在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广大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切实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引导、鼓励、督促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德”与“能”的关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与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

二、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受教育者主动地接受正确、健康的思想。教师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难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时期,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分配与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形成等变化,对社会成员原有的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产生着重大冲击和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变革对教师价值观、道德观的冲击和影响,要比对学生的冲击和影响大得多。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矛盾,在某些观念上,教师本身也迷茫不清。比如说国家和社会都强调尊师重教,但有些贫苦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条件还非常艰苦,有的教师的经济收入还不如刚刚毕业的学生等等。面对各种困惑,少数教师的道德观念出现了倾斜,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不认真备课,不尽心尽力讲课,对学生不负责任;有的教师疏于学习钻研、不求进取,教学上马马乎乎,科研上剽窃抄袭;有的教师不注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方法简单,对犯错误的学生讥讽、挖苦,甚至体罚学生等等。虽然上述现象仅是少数教师所为,但消极影响非常大,不仅玷污了教师的形象,更在学校德育工作上起了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高尚的。但是,高尚的只是教师这个职业,而不是具体的教师,因为人从来不会因其职业而高尚,可以让一个人高尚的只能是他的高尚行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为一名教师,要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得起自身所从事的高尚的职业,首先就要净化自己的灵魂,成为有道德、讲文明的人,如此才能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在进行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时,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思想观念中的种种疑惑,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提高每一位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使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道德行为规范,使师德建设有章可循

教育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抓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制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体现层次性,把握规律性,具有可操作性。制定明确的教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广大教师有章可循,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前提。要保证师德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首先,师德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体现层次性。一是基本的人格目标。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要具备一个公民应有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水准;二是教师的职业标准目标。教师应有高于一般公民的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三是先进性目标。教师应该追求大家风范、世人楷模的境界,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师德规范要体现高校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教师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即以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师德建设的方向;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师德建设的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师德建设的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师德建设的重点。只有把师德规范做细做实,师德建设才能具有可操作性,学校才能通过规范来评判优劣、奖优罚劣,主动引导、鼓励、督促广大教师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师德建设环境,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

四、教育教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论语》中曾讲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搞精神文明,关键是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只有教师的率先垂范,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所以,有了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之后,就必须具体落实。

在落实工作中要标本兼治。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先进教师的模范事迹,使广大教师不仅从内心认识到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必要性,也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刻领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德”的内涵。使每一名教师都能自觉遵守教师道德行为规范,做到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规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影响和培养学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遵循教育规律,具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

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建立师德评价、制约、激励机制,确保师德建设的真正落实

师德评价是师德建设评估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约束和促进作用。如何做好师德评价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系统完备的师德评价体系,形成师德目标的导向机制。师德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内容的具体化。师德评价体系主要由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四个方面内容分若干项指标组成。根据具体指标分别进行考评。

2.全过程实施民主评价,形成师德建设的制约机制。一是实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教师根据师德要求进行认真总结自评;学生、同事、教研室和院系领导等分别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最后将各方面的测评情况综合,确定每位教师的师德结论。师德评价应结合学期总结和年终考核同步进行。二是师德评价的结果在教师晋级、评奖等事项中实施一票否决制。对在教学环节中严重失职的,违反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违反教书育人规定、有失教师身份并在学生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师德总体评价连续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在晋升职称、提职升级、评选先进等事项中,给予一票否决。

3.师德评价与师德教育结合,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师德评价为师德建设提供外部动力,师德教育为师德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在精神激励方面,通过用学校事业的发展前景来鼓舞人,通过加快学科建设和学校事业发展为教师实现个人价值提供环境保证;同时要为教师个人进步和职业需求创造条件。通过大力宣传和弘扬师德典型,形成师德优秀者受人尊敬的舆论氛围;在物质激励方面,学校对评选出的师德标兵给予重奖。

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必将使高校德育工作有一个大的改观,可树立正气,制止邪气,使教师在良好的环境下,钻研业务,教书育人;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培养教育和影响下,自觉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Z].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

第5篇

关键词:技校教师; 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56-001

技工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重任,对于一所优秀的技工院校,没有一批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是无法想像的。因此,技工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获得的。一个人能否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重视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因此,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和方法,对于教师增强自我修养会有很好的帮助。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修养”是一个涵义十分广泛的概念。“修”的原意是“切磋琢磨”,“养”的本意是指涵养性情或陶冶情操。“修”与“养”结合起来是指,通过学习、磨练、涵育和陶冶情性,养成良好品德的功夫。综合起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修身养性”之道;二是指接人待物的良好态度;三是指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技艺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素质和才能;四是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的过程和功夫。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肩负着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担,更是连接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处事,如何对待生活,如何被社会所认可,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人格修养等,教师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技校的教师而言,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道德文化素养;二是精通所教专业的知识并能够领悟该专业知识的文化素养;三是具备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能力。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不仅可以让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得到加强,而且可以增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讲究道德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特别重视道德修养。对每一个教师来讲,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其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客观要求和必要途径。教师不仅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掌握业务技能,而且必须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样才能具备与实际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社会越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就越高,要求教师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愿望就越强烈,技工教育也不例外。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校学生,才能较好地实现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然而,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单靠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靠教师自觉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就是将外在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从业者的内在信念,并进而将这种内在信念转化为实际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劳动者完善道德品质陶冶道德情操的能动力量源泉。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知识,更要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能够沉着面对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让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成人”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给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师的个人素养对学生都将产生影响,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使学生难忘的老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第一,坚持知行统一。理论是行动的向导,缺乏理论指导的行动必然是盲目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理智的、自觉的活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也需要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道德理论作基础。只有掌握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真正懂得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的实际要求,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选择和评价能力,并形成科学的职业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技工学校的老师不能满足现有的某些道德知识,而必须在总结新的职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职业道德认识,增强职业道德情感。更重要的是凭借较高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度的责任感、踏实的工作作风、崇高的敬业精神,将学生培养成才。

第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同其他事物存在和发展一样,都是在外部与内部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实现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高,既要依赖包括批评在内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评价,又要依赖包括自我评价在内的自我道德审视和自我道德评价。认真地、经常地进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只有勇敢地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严于和善于剖析,反省自己,才能消除错误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第三,学习先进人物。由于先进人物总是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我们的职业道德理想,为我们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所以向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学习,特别是向本行的先进人物学习,也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第6篇

师德建设应该贯穿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开展铸师魂、塑名师等活动来培育德才兼备的教师;开展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等活动来激励教职工爱岗敬业、团结奉献;积极开展“上好每一堂课”活动,以提升教师师德师风水准;开展以名师带新师,以老教师帮扶新教师等岗位成长活动;组织开展“岗位赛师德”活动;开展“名师讲堂”“班主任班级管理交流”“青年教师风采大赛”等多项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学校可以通过校报、论坛、校园广播、专题讲座、校园网络等多种方式,建立自己的师德教育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和教育的覆盖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并不只是针对任课教师来抓的一项孤立工作,学校的后勤、行政以及服务人员都应该成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重要对象。也就是说,在职业院校工作的所有人员都应该在师德师风方面有所侧重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师德师风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评选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道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并举办模范典型人物的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在学校积极营造崇尚良好师德师风的舆论和环境。

二、构建有效管理机制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则是教育之魂。必须建章立制,完善体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工程的长效管理机制。

(一)政治理论学习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先导作用,通过学习一些政治理论、道德修养以及管理等知识,加强对教师以及教辅人员的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工作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理论学习,使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二)考核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针对师德师风进行考核测评的评价体系,制订考评教师师德师风工作的实施方案,把学校工作人员的师德师风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按照师德表现以及工作业务相结合的原则,全面综合地进行考核评价工作,并与教师签订责任状,全面实行师德师风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教师个人自测自评、教师之间相互评价、学生和家长客观评价以及各相关组织评价的师德考评机制,在教师和工作人员的职称资格认定、职务评聘、选拔提升、工资奖金发放等多方面进行结合和体现。此外,还要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表彰评比活动,在评先评优方面按照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关规定实行“一票否决”制,推动和形成教职员工比风尚、赛师德的良好风气。通过系列的制度建设,促进良好师德师风建设环境和氛围的形成。

(三)监督机制建立由家长、学生、周边社会人士为代表组成的师德建设监督体系,共同参与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通过校园网络、意见箱、学校领导接待日、听课评课、教学督导以及学生评教等途径,广泛听取广大师生群众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各类意见,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良性互动循环。此外还可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立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提供投诉平台,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三、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提高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

(一)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作为一名教师的一身正气的人生价值观。教师的品德修养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只有每位教师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操守纯洁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培养出思想品德良好、职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教师的传道授业是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再通过言传身教等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所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鼓励教师“自育”,提高其人文素养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师德建设;师德评价;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作为生产力已经不再局限在某些新兴领域,而是更多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其基础性与先导性的特质变得更加突出。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与知识创新的双重重任,自身的道德修养直接决定了其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水平制约着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是教师全面发展的根本,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师德,是职业道德在教师职业领域的反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指高校教师在本职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以及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爱岗敬业

这是师德建设的基础,是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政治素质。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党和人民的高等教育事业。同时,应该具有较高的责任意识,真正融入学生群体,走进学生生活,体会学生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真对待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在生活上提供帮助,在学业上大力支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人为本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教育“以人为本”就成为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方针。对于教育的“以人为本”,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以学生为本”,虽然在教育管理学角度,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处于实际教学管理活动的终端,但教育的“以人为本”并不仅仅单纯确立了学生的完全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就要从个体出发,理解自身的感受,进而体会他人的情感与想法,通过自我认知,达到对他人的认知,进而达到对社会的认知,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因此,教育的“以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二一六年第三期人为本”允许在合理的范围内由教育的主客体根据其自身的特殊性进行调整;打破统一的培养与发展模式,坚持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根据自身的特点有特色地发展,取长补短,才能找出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从而取得成功。

3.为人师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若想尽职尽责履行教师职责,成为能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必须要为人师表,做到言传身教。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坚持自身的道德底线,自觉抵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要自觉遵守《教师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做遵纪守法的模范;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践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要树立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积极工作,安于平凡,一心一意致力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

4.严谨治学

高校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理论与实践水平,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补充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努力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养出基本理论深厚,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学生。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高校教师的师德主流都比较好,但由于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师德体系,少数高校教师在师德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到高校教师的整体师德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治思想淡薄,价值观念失衡

受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逐渐放松了自己的思想道德教育,他们只重视业务工作,根本不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不学习、不关心,也不了解。造成一些高校教师集体观念淡薄、利己主义思想滋长,个别教师常常找借口逃避集体政治学习、缺席例会、推托集体活动,这种价值观念的失衡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2.重教书轻育人,缺乏师表形象

一些高校教师身在其位,无心施教,不精心备课,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缺少创新精神,授课内容更新不及时。有的教师虽然能完成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教书的职责,但并不能达到育人的高层次境界。有的教师只顾完成授课任务,与学生沟通交流极少,以“自扫门前雪”的态度对待育人工作,这样的工作方法很难使自身融入学生当中,也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向,造成了不能在问题发生的第一时间抓住要害解决问题。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注重自身修养,缺乏师表形象。有的言行不一,不能严肃执教;有的个人仪表不整,举止粗俗;有的不严格执行考纪考风;有的与同事之间缺乏相互尊重。种种与教师身份不符的行为都必将影响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

3.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行为不端

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学术责任。但是,近些年出现了一些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一些教师严重缺乏正确的科研动机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造成学术功利化的后果。少数教师为了评奖、晋升职称或者申报学位点,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不踏踏实实地搞科研,而是把心思花在弄虚作假上,要么伪造篡改数据,要么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这种学术功利化、不诚信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进而制约人才培养机制。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外在客观原因和内在主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社会层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入,导致一些教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沉迷于金钱、物质享受。社会多元化的冲击已经使部分教师的道德与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混淆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过分满足物欲的区别。有些教师将社会不良风气带入校园,甚至带进课堂,对学生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种功利主义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削弱了主流价值观中的奉献精神。

2.高校管理层面

长期以来,高校对师德建设缺乏政策导向,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措施,导致一些高校出现了“重业务、轻道德”“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高校在引进教师后,把教学和科研当成评价教师的标准,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培养,这种“重才轻德”的政策导向,直接导致教师忽视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另外,高校缺少一套系统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现行的评价标准缺乏理性指标,导致在师德考核时,流于形式,未把师德作为与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同等重要的指标纳入到师德评价体系中。同时,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师德评价体系,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因此,未能对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作用。

3.教师层面

少数高校教师不同程度存在缺乏培养师德修养自觉性的问题,平时不重视对职业道德的修养培育,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价值,仅仅将教师当作一种谋生手段,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于学生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上产生的影响,对其师德的追求被对一些物质利益的追求所替代。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自己学历高,自然就受人尊重、受到重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少数教师片面强调学历,强调科研,却忽视师德。部分教师在工作之前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道德培训,仅靠内容有限的岗前培训不能够将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于心,也很难使他们职业道德外化于形。

四、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也是一项立体的工程,需要社会、国家、政府、高校从多方面出发,多层面地开展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工作。同时,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教师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是不能忽视的部分,还需要教师个人主动、积极地加强对自身师德修养的培育,从而实现师德与专业技能的双提高。

1.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法律规范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师德法律规范体系,是从制度层面上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师德建设自身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针对性。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措施加以保障,比如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学术规范》等法律与规范,作为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保障。同时,要将师德建设纳入高校规划中,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以及具体的师德规范,使高校的师德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2.健全师德评价体系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环节,同时也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考评体系提供一定的支撑和参考作用。建立健全高校师德评价体系是高校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有效的师德评价体系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起着示范和导向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衡量指标,既要体现出教师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标准,又能使教师的个人价值和利益得到实现;既可以把师德评价充分体现出来,又要与教师晋升职称、评聘岗位等利益机制相结合,使教师从主观上重视对自身职业道德的提升与完善,实现师德评价体系的实效性。

3.加强师德教育培训严格高校教师的入职培训,增强培训的务实性,可以采用讨论会等形式进行师德培训交流,使师德深深植根于教师心中。加强监督师德教育的实施效果,可以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将师德实践引入到考查环节当中,使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有关部门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规范教师行为和育人观念的培训和辅导,设立相应的时间段,集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教书育人。

4.加强自身师德修养要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是重中之重。这不仅需要专业技能的提升,更需要职业道德的成长与提升;要将师德教育融入知识教育当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反思教学过程,激发工作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反思、体验、慎独、领悟;在个人言行方面,要尊重师德与社会主流价值导向,形成具有高度自律和道德标准的职业道德与个人品格;在日常工作中,要能够自我要求、自我约束,做到自尊自省自警自励,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和提高,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追求与师德成长的完美结合。

作者:金雪莹 金守强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工会干校

参考文献:

〔1〕刘宇.当前我国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4,(6):45-47.

〔2〕陆岩.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3〕裴跃进.教师品质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8篇

关键词:职业素质 评价体系构建 评价体系应用 高等职业

一、食品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适应能力、坚实的知识基础、独立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构成食品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素质。对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进行调研,企业关注的职业素质包括专业技能、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实验实训、课程改革、素质平台课程建设、创建文化校园活动等方法,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食品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食品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体现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主观相结合

对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果,学生自身、同学、教师、家长、社会相关人士

都有权进行评价。首先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测评是主观评价,其他评价成员包括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家长意见及用人单位的评价共同构成客观评价。客观、主观评价相结合,打破传统的终结式评价,从细节、过程、不同角度进行评价,保证全过程全方位的职业素质教育评价的客观、准确性。

2.评价与培养相结合

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评价培养效果,所以说评价指标同时也是培养指标。

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评价,让学生对其起到正确认识的作用,使学生清楚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学生主观评价自己,以及评价其他同学时引起的反思,能更好的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食品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职业素质评价,是以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的一种判断,如若客观、准确地进行判断,测评体系对学生的素质提高具有指导作用、激励作用。评价的结果教师认可、学生认可的同时也获得社会的认可。测评体系应该符合教育学原理,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各个要素评价,评价的结果要能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1.评价体系的基本结构

根据现有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评价资料,通过调研分析,结合专业特点,将评价体系分为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行为素质和社交素质五个大的测评方向。

思想道德素质又可辐射出思想品行、职业道德、集体观念等;身心素质包括身体健康、自信心、意毅力、竞争意识等;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考取证书、参加技能大赛、创新意识等;行为素质指敬业精神、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认真严谨的态度;社交素质包括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参加文体活动等。

四、职业素质评价的应用

构建职业院校的职业素质评价是一项复杂艰难的工作,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虽然已经得到认可,但职业院校中对职业素质进行系统评价的还极少。由任课教师或者是学管教师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带有个人主观判断,或因获得信息不全出现误评,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职业素质的真实情况。并且,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于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评价方式方法的准确应用。

在具体应用中,一定要牢记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评价,都不是某个人、某门课程独立完成的工作,需要众人的通力合作实现培养目标。在评价中,要遵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方式实行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并引入第三方即企业和公司相关人员参与评价活动,最终得出评价结果。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可靠、较为准确地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状态,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为初步判断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肖润花,王春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3.17

[2] 魏春艳.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探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1.7

第9篇

目前学术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黄雪梅认为“综合素质培养的具体目标应围绕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李海林认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几个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点为指导,同时结合学者们的观点,我认为高职生综合素质应该是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高职生专业素质

(一)尝试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生的公共必修课,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本身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治教育的功能的同时,适度体现“就业导向、素质本位、对接专业”的设计理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以提升高职生的专业素质。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是指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并进而将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内化,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能较出色地从事专业工作的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法制观等知识点为高职生学习专业理论提供一般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是要建立一支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其次,思政课教师设计与专业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例如结合各专业的职业道德,以具体的专业职业道德配合相应的专业案例展开教学,结合各专业讲解相关的专业法律案例,如《会计法》《物权法》《广告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建筑法》等。最后,在高职生实习实训期间,开展同步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例如结合“职业道德”这一学习内容,让高职生在实习实训期间,调查实习实训单位员工的职业道德、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和分配方式、企业文化建设情况,通过调查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通过与专业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不仅能够让学生端正专业学习的态度,同时有利于深化对一些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高职生的专业素质。

(二)引入“主题演讲”“新闻讲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以培养高职生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人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是人类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人文精神,就其核心来说,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所有高职生的公共必修课,主要对高职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改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十分有必要。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高职的两门主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主题演讲”“新闻讲评”活动,学生以宿舍为单位组成6~8人小组,班长和学习委员统筹安排各小组演讲或讲评的时间,各小组自行选择演讲或讲评主题,每次课再由教师随机抽取6位同学担任评委,其中一位评委负责课堂上对小组的演讲或讲评进行点评,评委则根据教师预先制定的评分标准表对小组进行评价,并评出小组的成绩。学生在“主题演讲”和“新闻讲评”的过程中,例如“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和“小女孩公交车上让座遭索赔”“地铁抢座事件”等,学生们的评价各不相同,有时甚至引起学生之间的激烈争论,在争论中学生的表现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外化,这时候教师针对学生的评价并结合学科中的相关知识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社会公德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以培养高职生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科学素养的范畴包括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坚实严谨、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采用任务驱动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高职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或协作领会知识和技能,并形成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能力。例如结合“社会公德”这一学习内容,让学生组成小组对校园的文明状况进行调查,学生们自行设计调查方案,自行分配调查任务并完成调查报告。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自己纠正了不文明的言和行,还提出了一些倡导全院高职生文明言行的宝贵建议。任务驱动法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要求。通过学生的身体力行,锻炼了他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品质,从而实现培养高职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比赛活动

第10篇

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干部品德评价体系,是引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盘。全面、客观、公正地了解干部德的实际表现,必须注重同事口碑、群众口碑、亲友口碑。要健全激励机制,使品德好的干部在精神、物质、职务上不吃亏。当前,如何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落到实处,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需要在评价体系、考察途径、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功夫,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

一、完善评价体系,把握干部德的基本内容

干部德的评价体系,是引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盘。它不能抽象笼统,必须具体可行;不能单一片面,必须科学全面。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四条考察干部德的标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政治标准,是衡量干部德的首要标准,也是共产党人的立德之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领导干部远大理想抱负的主要内容,是领导干部的修德之本。“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领导干部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是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和为人的基本品质。这四条标准从坚持党的性质和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出发,着眼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把对干部政治、思想、作风、品德等方面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为确立科学的干部德的评价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拓宽考察途径,把握干部德的实际表现

干部德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表现为职业道德,也表现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而且和能、勤、绩、廉等方面交织在一起。要全面、客观、公正地了解干部德的实际表现,必须拓宽渠道,多方位、多途径进行考察。一应从干部当前工作和曾经工作过的单位考察了解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的表现,注重同事口碑。二应从干部的社会生活层面考察了解干部的德,注重群众口碑。由于社会生活领域广泛、情况复杂,考察了解干部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表现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抓住关键部门和环节进行考察了解。三应从干部的家庭、主要亲戚、朋友等关系中进行考察,了解干部在养育子女、孝敬老人、夫妻相处以及处理主要社会关系上的表现,注重亲友口碑。同时,还应注意在干部的年度考核、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等环节和集中培训、脱产学习、外出交流等重要活动中了解干部德的表现,把集中考察与平时了解结合起来。

三、健全激励机制,把握正确的用人导向

用什么样的干部,不用什么样的干部,具有重大导向作用。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必须健全激励机制,使品德好的干部在精神、物质、职务上不吃亏。一应健全精神激励机制。把干部德的表现纳入经常性的表扬与批评、评选先进、树立典型等渠道之中,通过多种形式弘扬好的、鞭策差的,形成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良好氛围。二应健全物质激励机制。通过政府、组织和民间等多种渠道,对品德优秀的干部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和困难帮助,使好人有好报。三应健全职务激励机制。真正把干部德的表现作为选拔任用和调整处置的重要依据,使品德优秀的干部得到重用,使道德败坏的干部受到处罚。

汇报人:***

时间:**年**月**日

第11篇

1.1事业心低下

身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面对充斥不断的物质诱惑,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他们以个人利益为最高追求,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最终目标,淡化甚至忽视了职业价值与社会贡献,满足于“教书匠”的角色,把教师职业当成营生手段[5].少数体育教师不安心工作,将精力主要集中在社会活动或经商,将教学工作视为副业,上课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或随意找人调课[6],敬业精神低下.

1.2忽视育人工作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仅将精力倾注于“教书”,而忽视“育人”环节.导致部分体育教师仅仅注重对学生体能的锻炼,技能的传授和提升,却漠视对学生进行集体感、拼搏意识、团队精神、克服困难、遵守组织纪律性等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没有做好育人工作.

1.3对学生情感冷淡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核,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但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冷漠,对学生关爱阙如.他们对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做好的“了解学情”这一工作环节完全忽视,将学生当成机器,打心眼里瞧不起学生,不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心理状况,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挖苦讽刺学生,极端的甚至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5](如2012年11月,现代快报就报道了苏州某职业学校老师体罚学生的案例)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部分体育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厚此薄彼,或对学生有人情分,或故意为难学生,这些行为极大地损害了自身的威信.

1.4行为举止不雅

实践中,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不注意师表形象,自身修养不好.或不整仪表,着装不合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身份,谈吐粗俗,举止市井.部分教师不能和同事友好相处,面和心不合,相互之间互相排斥[5];部分体育教师向考生或在校学生收取甚至索要钱物,或者利用职务之便,在工作中向有求于自己的人员收取贿赂.震惊全国的某省高校体育专业职称评委开房收钱的丑剧即为典型,此外,北京某高校体育教师利用招体育特长生的机会,收受学生家长贿赂的案例[7]也能说明这一现象并非个案.这些行为造成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负面形象,损害了整个体育教师队伍的纯洁性.

1.5学风不正

少数体育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为了评职称的需要,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肆意践踏学术道德规范,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或抄袭剽窃,或弄虚作假,或找,严重地损害了整个体育学术生态环境.如某大学体育教研室1名主任、1名副教授和2名讲师,几乎全文抄袭他人发表过的论文并发表[8],某大学体育教学部部长和副部长同陷“抄袭门”[9]等案例,都反映出了这一现实.

2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析因

2.1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师价值标准造成消极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任何事物要以“一分为二”的态度.在此观点的关照下,我国正处于其中的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更新与变化,但是也不可避免地给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形成影响,使其价值标准和道德意识更加多元和复杂.某些不良思想和消极意识,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功利主义”[2]等侵入体育教师的思想和灵魂.或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个人主义严重,集体主义阙如;或采取不当的手段追名逐利,如乱开班、乱收费;更有甚者,急功近利,舍弃严谨的治学态度,弄虚作假,剽窃抄袭.这些不良现象对高校的学术生态造成了负面影响.

2.2促进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不健全

目前,虽然较多的高校逐渐重视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如引入师德评价指标来全面考核教师,经常性地评选师德建设模范、设立师德建设专项研究课题等,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2],主要是:在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上,除了各体育学院(系、部)的书记(更多的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没有其他专门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评价机制上,缺乏全面合理、可操作性强的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在其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中,存在者重业务、轻思想,重能力、轻品德的现状,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看作是软指标而流于形式.虽然很多高校对体育教师的考评都有德、能、勤、绩四维标准,但具体执行时难免有差异,往往是科研业绩为主,教学业绩其次,而师德师风则只起“装饰点缀”作用[6].在此种环境下,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主要靠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难以得到外部机制的维持和促进.建立和完善合理的高校体育教师评价制度,事关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诸多高校制定的教师评价制度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没有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对体育教师教学业绩的评价,只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最终结果,而忽视不同教师在教授不同专业和班级、不同体质健康基础的学生时是否付出努力以及付出努力的不同程度;在评价教师的科研业绩时,只考核教师拿课题的级别和数量,只重视教师的级别和篇数,而不管其课题或论文是否来路正当,是否有抄袭剽窃、是否有一稿多投,是否有雇人.这种制度使得一些体育教师心存侥幸,也使得一些体育教师争相效仿,长期以往,形成难以挽回的败局.

2.3高校体育教师忽视自我提升

当前,虽然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报酬有所改善,但客观地看,相对于其对社会的贡献,体育教师这一职业还远未获得应受的社会回报,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其事业进取心[2].加之众多体育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重,学历提高和职称晋升压力大、家务琐事缠身等,极易诱发职业倦怠,难以产生加强自身职业道德提升的自觉性.部分体育教师没有站在体育教育事业所肩负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强国强种培养身体合格优秀人才这一历史重任的高度去认识和加强职业道德提升的意义;部分年轻体育教师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意志薄弱[4].这些问题使体育教师停滞不前,难以产生自我提升职业道德的意识,更难以付出自我提升的行为.

3减少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对策

3.1谨遵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含职业信仰、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和职业荣誉等因素[6],具体内容应当依照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11年12月联合颁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规定,即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6个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应当严格奉行规范,严守情操,不断约束和鞭策自己,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3.2强化教师意识,提高道德认知能力

教师意识是教师对教师职业工作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职业身份的认知和掌握.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意识,才能发挥出工作的积极性,获得最大的工作效能感.要做到这一点,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深入学习和认真领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理论知识(如思想教育原则、行为规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正确把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与时俱进,把握新时代对高校职业道德的新标准和新要求[2].

3.3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由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两方面共同构成,是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曾经过分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个体的正当需求.而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又导致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过分地以个人利益为重,个别甚至不惜牺牲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来满足一己之私欲.在此种情况下,构建共同的崇高理想,树立具有时代特色求的价值观,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各高校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构建理想教育的平台,合理引导高校体育教师认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制度及其伟大成果;通过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激励广大高校体育教师以振兴中华、强国强种、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身体强健、素质优良的人才为己任;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激励广大高校体育教师敬业爱岗,积极向上,认真干好本职工作,切实践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爱国”的理念.激励教师树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实现个人利益与维护国家民族整体利益、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实现权利与义务的有机统一[10].

3.4构建科学的师德考评体系

“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要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道德教育工作,必须构建以德育为核心的师德建设评价体系.要加大师德考核在教师业绩考核中的地位和比重,引入教师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职务提升等过程中师德“一票否决制”,通过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价等形式,对体育教师的师德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先进,鞭挞落后,提高教师提高师德水平的自觉性[11].

4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法制化

[作者简介]龙雪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8―0190―03

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当前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师德建设之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前,各高校普遍重视师德建设,采取了一些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体而言,我们教师的师德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多年来,广大教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品行良好。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师德建设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部分教师价值观异化,缺乏敬业精神

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错综复杂的态势,部分教师把教师工作仅仅当成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承担“传道、授业”重任的事业。有的教师缺乏敬业精神,无心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授课敷衍塞责;有的教师唯经济利益是瞻,不安心教学工作;有的教师随意缺课或让人代课,经常迟到、早退;有的教师对科研急功近利,甚至学术道德、学术良知丧失,等等。

(二)部分教师修为不足,垂范不力

教师为人师表是中华民族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然而,有的教师对学生语言粗俗;有的仪表不整,举止不文明;有的接受学生的物质利益后泄露考试内容,或送“感情分”、“礼品分”等,缺乏师表意识。

(三)部分教师的内心处境堪忧,身心健康问题日渐凸显

许多教师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加大,工作时间常常不是以8小时来计算的,除了正常的上班外,各种检查、考评、验收等也使教师疲于应付。但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却“不尽人意”,与机关单位、经商的同龄人相比,待遇差别很大。面对这种反差,部分教师忽视了教育的社会人文价值,忽视了为人师表的真谛,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的观点,正在腐蚀着这些教师的心灵,使他们失去了对环境的适应和自控能力。此外,评职、评优、提拔、晋级等激烈竞争和常常出现的不公平性,更使教师的内心常感压抑、焦燥或苦闷,削弱了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心理时常处于不平衡状态。

二、产生师德滑坡问题原因分析及师德建设法制化的必要性

(一)师德原动力不足,外在压力不够

长期以来,我们在师德建设方面主要是试图通过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化育、自我教育等方式,使优良的师德内化于广大教师思想意识之中。但是,当前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许多教师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改变,教师“为人师表”的内在道德原动力已经不足,片面地寄希望于通过政治思想教育达到引导教师自觉自愿地做到“为人师表”已经不太现实。市场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一些教师形成了错误的“金钱观”,唯利是图,淡漠了“教书育人”的职责,敬业精神丧失,多元化信息和西方错误思潮也改变了一些教师的人生观,言行表里不一,师德失范;此外,由于对师德建设的认识片面,不少高校把教学、科研作为中心工作,师德建设成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再加上整个社会对个人成功标准“唯金钱是论”的价值观念作怪,依靠单一的道德教化方法已经不再奏效。当前,教师主动做到“为人师表”的内在动力不足,而促使教师被动做到“为人师表”的外在压力也不够,要实现师德建设的目标,我们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引导教师按照“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去履行其职责的外部力量。这种力量只能是法制的力量。

(二)对师德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道德、舆论对师德的评价进入了一种模糊状态

受市场经济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做一个合格教师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教师只要教好书就行了,在培养教师上往往只重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培养,而不重视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教师的任用上往往只考虑学历、职称、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在对教师的考核上,往往只考核教学、科研成果,而不注重思想道德的考察。受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对于教师极力追求经济利益抱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对部分教师各种不正当的经济行为采取了放任或认可的态度,这使得道德、舆论对教师师德原有的约束、评价、制裁功能发生异化。

(三)教师不是神

说到师德,我们会想起许多富含文化隐喻的诗意语言,如春蚕、蜡烛、孺子牛等等。但实际上,教师是人不是神,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人去从事的职业,从理性上说,我们要求从事教师职业的每一个成员的实际道德水平都能成为社会的表率是不现实的,要求用理想化的社会道德期望作为每一名教师的日常生活行为尺度,是有失公允的。“期待越高,师德在现实世界中越不堪一击”,我们合理的要求应该是,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做到依照法定的行为准则从事教师职业。因为法律是国家的意志,是最低的道德要求,是每一个主体都应该做到的。

4.我国目前的师德规范、制度远未完善,还不足以做到让教师按照预定的规范目标进行教书、育人的工作

我国已颁布《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大多数省、市、区也制定了本地区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性文件已经初步构成了师德建设的法制体系,为师德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基本保障,在规范师德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些规定,总体上看,存在概括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从教育部到各省市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表述为:依法从教、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等,大多是口号式、概念性的内容,过于空泛和理想化,实践中往往无法操作,特别是对违背师德行为的处罚更是难以操作,结果是没有起到提高师德的作用。我们还需要增强师德建设法制化的操作性。

三、师德建设法制化的可行性分析

思想教育工作是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通过行之有效的师德规范制度来调整好教师的行为,则是师德建设抓在实处、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

这是我们师德建设的重要核心。

(一)师德建设法制化的法律依据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已经有许多关于师德建设方面的规定,如《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法》规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法》还规定了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规定了教师违反教师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教师应“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并规定高校教师应“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规定“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实际,由学校进行考核并将此结果作为聘任或解聘、晋升、奖励或处分的依据”。

《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的这些规定为我国师德建设供了法律依据,标志着我国师德建设法制化已经没有立法障碍。

(二)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依法治校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师德建设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纳入依法治校的范畴。师德建设法制化有利于实现师德评价从无序到有序、从随意到标准的法制化转变,从而促进教师正确对待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义务,正视学生的个体存在和权利存在,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从而使教师正确认识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能认识到良好的师德是法律赋予教师的基本要求,懂得自己职业的法律特征,自觉履行教师的职责。

(三)法律所规定的师德规范可以内化为教师内心的道德规范

法的指引作用和评价作用可以将法律确认、保护的道德标准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自发的行为准则,并自觉遵守,有利于师德的重建。而法的强制作用是规范人们行为,实现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证。

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对人的行为有导向、引路的作用,它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高效率的优势,是建立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手段。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标准所起的作用,其作用对象是他人的行为,法律规范的法的评价不同于道德评价、政治评价等一般社会评价,它是用法的规范性、统一性、普遍性、强制性和综合性的标准来评判人们的行为,是国家对社会道德的一种最低要求。通过法律规范对师德的确认、保护,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评价和对违反规范的处罚,可以形成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持续性指引,养成教师职业行为习惯,并最终养成良好师德。

四、完善师德规范,真正实现师德建设法制化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规范

通过制定具体的法律规则,在法律的框架下提出师德的要求,对教师的行为基本是对公民层次上的要求,没有特殊的高的理想主义的东西,表述上偏重于外显的、具体的行为规则,可操作性强。例如,可具体规定:“教师应记住学生姓名;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热爱学生,真诚相待;富于幽默感,办事公道;认真备课,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讲课时力求思路清晰、明了,突出教学重点;教室内应有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应衣着整洁;上课前应在门口迎候学生;制止他们喧哗嘻闹……”等等。

(二)高校应建立师德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核,开展教师师德质量评估工作

要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和教师的考核体系,把师德质量评估的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评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实行教师择优上岗制度。进一步完善评选表彰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集体的工作制度;对师德表现优异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出国进修和学术梯队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对师德表现突出者给予特殊津贴。大力宣传和推广师德先进典型,严格规范师德行为,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