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时间:2023-06-08 11:20: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问题解决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第1篇

    1、对课程标准与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知识内容的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涉及的环境问题已由课程标准规定,不同版本差异不大,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教科书为例,把主要的环境问题内容列表总结于表1中,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工作。

    2、分析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及编写顺序,进行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分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各种环境问题的教学内容及要求进行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使教学有序地拓展和深化。按照由浅到深、重视学生的经验基础和尊重教材的原则,本文对6种环境问题在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进行系统设计,见表2。

    下面以“空气污染”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空气污染”内容首先出现在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中,教材通过一幅漫画及一段文字简单介绍了空气污染相关知识。此时学生对空气污染只有较为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课堂上应呈现空气污染(最好是本地)的图片、视频及相关数据,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归纳小结得出相关结论。这一阶段只需学生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危害及一些防治措施,不必深究其原因,侧重学生对“空气污染”这一环境问题的感知,让他们头脑中留下诸多疑问,为以后理解其中的原理埋下伏笔。

    “空气污染”内容第二次出现是在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中,教材具体地分析了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燃烧及化石燃料的组成等相关知识,应该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交流,自主探究出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过程见图1。

    通过以上探究,学生真正理解了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从而产生如何更好地利用化石燃料的想法及主动寻求清洁能源的欲望,初步树立了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空气污染”内容第三次出现在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和第十二单元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中,教材分别介绍了“使用化肥和‘白色污染’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这一知识。对施用化肥可能排放出N2O、NH3、H2S及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HCl等有害气体,它们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这一内容本身学生很容易理解,但这一内容的价值还在于让学生体会到空气污染成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

    总之,应根据学生的经验及教材编排的顺序,一步步深化拓展,达成相关环境问题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全面达成课程目标。

    3、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观念的建立,统筹兼顾真实性与简单性

    为了搞好环保内容的教学,除了要系统设计、整体安排外,还要注意采用适宜的方法统筹兼顾真实性与简单性,增强教学有效性。为此,除了采用查阅资料、参观展览、教师讲解等常用手段外,还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辩论、撰写小论文、角色扮演、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中的环境问题,促使学生关注、探究、思考和讨论环境保护问题,有效地促进新、旧知识经验的融合,使学生及时地、合理地生成新意义,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观念的建立。

    例如,在学完酸雨的相关知识后,可设计如下真实性问题:某小组发现南京有些六朝石刻的表面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导致石刻腐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为了减缓石刻腐蚀,请你提一条建议:________。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去查阅资料(石刻的成分、南京酸雨的发生率、强度等)、实地调查(石刻腐蚀的程度等)、请教专家(腐蚀的原理、防护的措施等)、做实验验证(大理石喷防护材料前后模拟酸雨腐蚀实验等)等,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解决。把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起来,可有效地促进诸如酸雨的成分、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CaCO3与酸的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等知识的理解。

    类似的问题还有:“为了今后南京的天更蓝,水更绿,你有哪些好的想法和措施?”等。

    再如学习了化肥以后,可让学生分别扮演环保宣传员与滥施肥料者进行辩论,解决“使用化肥对人类是利多还是弊多?”的问题。下面是一位教师在上这节课时学生在辩论中的一段陈词:

    正方: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人工合成了尿素,1909年哈勃又发明了合成氨技术,到19世纪40年代,享有“德国化学之父”之称的化学家李比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化肥工业,对当时西欧的农业生产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化肥的大规模使用使粮食产量成倍地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使得世界上出现人口大规模增长,我国也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的这一奇迹。如果没有化肥,我们将饥寒交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因此,我方观点是化肥的使用利大于弊。

第2篇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修复;超量积累

作为人类发展的基础,土壤资源往往在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发展之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以及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土壤容易受到重金属的污染而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国内外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以及相关研究的发展。

1 土壤重金属污染预防的发展历程

1.1 预防体制

基于世界各国城市化以及工业化发展程度的日益加深,各国家普遍存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各类问题的解决,世界各国加强了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预防。关于土壤重金属污染预防的发展历程,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日本为了进一步促进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颁布了《土壤环境标准》《土壤污染对策法》等法律法规,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加强了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并于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开始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处理,随后中国在该法律的基础之上进行修订工作,从而实现了对于污染物排放的限制与处理。

1.2 预防技术

为了进一步实现按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各国逐步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欧共体于1979年宣布推行工业清洁生产的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该区域的农业生产部门加强了对于各类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从而实现了农业的清洁生产,规避了农业化学产品的超量使用对土壤污染。

事实上,这种从源头上降低污染源的措施,能够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引入,从而实现了土壤资源的保护。

2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也较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我国的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于该类问题的解决。关于常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2.1 工程治理法

所谓的工程治理法,指的是相关单位借助物理原理以及方法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在传统的工程治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多借助换土、翻土等方法进行作业,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更,我国有关部门逐步采用淋洗法、电解法、热处理等办法进行作业。

一般而言,工程治理方法在运行的过程中具有效果显著等特点,但是其因为工程复杂、工程量等问题进而导致工程成本的进一步增加。此外,该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维护措施不到位而导致部分土壤中的金属元素被迁移到其他地区,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的扩大,难以真正改善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现状。

以日本富士县神通川流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为例,为了降低土壤中的镉元素,相关单位加强了对于工程治理法的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工程单位去除污染区域15cm的表土,并压实心土,并采用淋洗法对污染土壤进行清洗。

2.2 农业治理

所谓的农业治理,指的是通过优化、完善传统的耕作管理制度,实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降低。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依据重金属污染的实际状况而选择相应的植物种植,从而实现了对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消除。此外,在农业治理的过程中,作业人员还需要合理选择花费,从而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

学者林汲等人就通过实验分析发现了硅藻土有机肥能够实现对于Cd、Zn重金属离子的吸收,从而降低了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一般而言,该方法在运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操作简便、费用低的特点,但是由于其仍旧未能够从根本上消除重金属污染,进而导致其只能够作为辅助手段进行处理。

在进行广西壮族自治^环江县废矿土壤污染治理的过程中,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中心陈同斌率团队,借助蜈蚣草等植物开展了土壤重金属处理工作,并成功修复1280亩重金属污染农田。

2.3 生物治理

生物治理方法在运行的过程中主要借助生物生命代谢活动的开展,从而降低了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浓度。从而确保部分受到污染的土壤能够恢复到初始状态。一般而言,生物治理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因为参与治理的主角不同,故而分为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以及植物修复。

所谓的动物修复技术,指的是有关部门以及人员利用土壤中的低等动物进行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从而实现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进一步降低。相关的研究表明,蚯蚓的出现能够实现对于硒、铜元素的吸收。事实上,该方法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问题:诸如低等动物往往会将吸收的金属元素再次释放到土壤中,从而造成了二次污染。

微生物修复技术则是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各类金属元素的吸收。目前,最为常用的微生物就是――真菌。真菌在生存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分泌一定量的氨基酸、有机酸等物质,从而实现了对于重金属的溶解。目前,从相关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微生物修复技术在运行的过程中具有较为光明的前景,且能够较好的实现我国土壤重金属问题的解决。

植物修复技术的运行原理主要是在污染的区域种植特定植物,从而借助植物的生长过程实现对于重金属的吸收以及化解。目前,植物提取技术获得了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并由此促进了土壤重金属问题的解决。现阶段,最为常用的植物有遏蓝菜、高山甘薯等。

仍旧以日本富士县神通川流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为例,土壤重金属处理单位在含镉100mg/kg土壤上进行苎麻的种植,从而由此实现对于土壤中镉元素含量的降低。该地区在采取生物法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过程中,实现了镉元素含量降低27.6%。

3 发展论述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我国的有关部门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出手,加强对于各类土壤重金属污染法律法规的制定。此外,我国还需要加强对于清洁生产的发展,并大力运用清洁能源。而在已经发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作业人员需要加强植物修复技术的运用。

4 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土地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我国的有关部门以及人员需要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土壤重金属污染预防的发展历程(预防体制、预防技术),并就常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进行分析,最后论述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解决的措施。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的环境问题必将得到显著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录久,许圣君,李光雄,张祥明,王允青,刘英,况晶.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

农业科学,2014(1):156-158.

[2] 董文洪,杨海,令狐文生.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化学试剂,2016(12):1170-1174.

[3] 廖健.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化学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

(24):30+28.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推进环境突出问题解决为主线,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原则,加快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重点环境问题防治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区域联防、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环境污染防控体系。

二、基本原则和目标

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的原则,促进县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坚持属地管理与区域联动并重的原则,不断提升区域环境污染防治水平;坚持源头预防与过程控制统一的原则,积极推进环境突出问题的解决。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实施重点区域和重点污染源综合防治工程

以整治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褒城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标,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推进企业清洁生产。认真落实优先扶持、重点支持、改造升级、限制发展、强制关停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培育新型产业,推进县域经济转型。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建设项目管理,严格项目准入,加强冶炼、化工、建材、食品等重点行业的监管,从源头上杜绝“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性项目。健全和完善重点污染源环境监管制度,强化环境执法。以整治重点区域特征污染物为重点,积极开展重点区域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有效节约和利用能源资源。

(二)实施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持续开展县城区“洁净工程”,建立和完善大气环境污染治理联动机制。一是加强城区周边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是加强城区交通运输管理和整治,依法查处违法渣土运输车辆,减少运输车辆抛撒、扬尘,以及交通噪声污染;三是加强和规范建筑施工工地管理,严格落实工地扬尘防治措施,严防施工扬尘污染;四是加快划定城区烟尘控制区,进一步加强县城区锅炉、茶浴炉管理,减少烟尘排放量。五是加强和规范县城区小餐饮企业环境管理,积极开展城区规模以上餐饮企业油烟治理,减轻餐饮油烟污染,积极推广无烟烧烤,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六是认真实施县城区“安静工程”,及时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污染问题,从源头上控制噪声污染,积极为群众创造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

认真贯彻中省市关于对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工作部署,严格落实县政府《关于加强涉重金属行业环境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把涉重金属行业准入关。大力扶持和鼓励涉重金属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积极推广污染治理新技术、新工艺,有效控制和减轻重金属污染。组织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按照分区控制、分类监管的要求,认真抓好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化工、矿产等重点区域的整治,积极落实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四)实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程

1、扎实开展生态镇村创建。以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县为抓手,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实施城区周边农家乐餐厨垃圾、油烟和废水污染治理试点,促进农家乐的健康发展。

2、切实抓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科学划定规模化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严格畜禽养殖项目准入,减少畜禽养殖污染。大力推行“一沼一果(水稻、蔬菜、苗木、花卉、药材、鱼)”生态养殖模式,不断提高畜禽养殖废物的综合利用率。

3、深入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农村畜禽养殖、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切实抓好政策引导,加快建立农村面源污染趋势预测预警机制、农业环境安全评估体系、农村污染防控等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积极推广新型农业新技术,切实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4、下力气抓好夏秋秸秆禁烧工作。加大夏秋两季秸秆禁烧执法力度,严查随意焚烧秸秆行为。大力扶持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广秸秆还田、青贮沤肥等综合利用新技术,并积极做好秸秆禁烧宣传工作,不断增强群众环境保护意识。

(五)实施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工程

加强县城区饮用水源保护。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划定县城中远期水源地保护区,编制水源地保护方案。认真抓好县城区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合理配置和优化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力开展水源地保护执法检查,严查影响水质安全的违法行为,确保县城区水质安全。

重视解决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问题。积极开展农村饮用水源调查工作,编制并实施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规划。以“人饮工程”为抓手,加快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开展水源保护区环境专项整治,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六)实施环境安全防控工程

认真落实中省市环境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进一步完善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经常性的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和应急演练,不断提高环境安全防范水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核与辐射、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和尾矿库监管制度,严查违法行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及时妥善地处置环境突发事件,确保环境安全。

四、加强组织协调

1、建立重点环境问题联防联控协调制度。在重点环境问题联席会议制度下,不定期召开由有关部门和相关镇参加的专题会议,协调解决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4篇

[关键词]涂装问题;红外热像仪;应用价值;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U671.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086-01

红外热像仪作为一种在工业生产中经常用到的设备,其能够有效改善涂装车间的环境问题。并通过环境优化、工艺优化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为工人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但红外热像仪作为一种设备,其在涂装问题中的应用同样需要面临一些技术难点,如何突破技术难点,最大化的发挥红外热像仪在涂装问题中的应用效果,则成为人们重点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一、红外热像仪系统介绍

由于黑体辐射的存在,任何物体都依据温度的不同对外进行电磁波辐射。波长为2.0~1000微米的部分称为热红外线。热红外成像通过对热红外敏感CCD对物体进行成像,能反映出物体表面的温度场。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医学、军事、生产等各个领域应用广泛。由于红外热成像能够获得更为准确的温度变化动态数据,其在涂装车间中更是有着比较好的应用价值。

二、面漆喷房红外热成像仪应用优势

洁净室温度高的问题在室外温度27℃时,喷房洁净室(机器人控制设备安装和喷漆员工休息区域)温度高达30℃,员工在喷房作业结束后会进入洁净室区域进行休息,洁净室如此高的室内温度会造成员工大量出汗。同时喷房是比较凉快的,一进一出,一冷一热,会严重影响手工喷涂员工的施工状态或造成身体不适甚至感冒。同时员工在高温环境中产生大量的汗液,在再次进入喷房施工作业过程中,滴落的汗液对油漆喷涂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比如水泡、湿印等,而且员工强烈的抱怨情绪会影响到标准化操作。本车间的洁净室和输漆间在设计时就选择了共用同一台空调,按道理洁净室和输漆间应该与设计的要求是一致的,即2个区域应该保持一致的温度控制。但实际情况是输漆间控制温度可以稳定在26℃,而洁净室温度却提高了4℃,达到30℃。为什么同一台空调送风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还是其他原因?不同的设备管理人员各自都有自己的观点,因此很难分析得到结果并找到问题的根源,在多次盲目的设备调整过程中基本没有效果。

所以在生产线投产至今一直存在这个问题,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存在问题,夏天的问题因涉及到人员比较突出,到了冬天只是输漆间温度控制要更低,可以通过调整油漆参数进行缓解,所以本文在此仅讨论夏天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在夏天时都是将输漆间温度往下调整,使洁净室达到相对喷房空调的28℃,那么一方面因为与输漆间的温度差异有4℃,意味着输漆间环境温度要调整到24℃,这样温度调整后会使输漆间内循环的油漆温度降到24℃,那么油漆输送到喷房后,喷房空调温度又是28℃,喷房环境温度和施工油漆温度差异太大,会带来一系列质量问题。另一方面空调冷冻机又要调整到比输漆间更低的温度,要浪费更多的电能去降低冷冻水的温度,造成生产成本升高。

三、涂装工艺中红外热成像仪运用案例分析

1、基本资料

某涂装车间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改善车间工人生产环境,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分析,将红外热成像系统应用到涂装车间的工艺流程中。使用红外热像仪系统在洁净室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拍摄和记录的图片参数可以分析出,洁净室中安装的机器人系统设备和日光灯散出的热量对环境温度影响极大,散热设备表面竟然达到了50~60℃(如图1所示,红黄色区域是高温区域,旁边是温度参照条),这些热量不仅吸收了洁净室内的冷气,而且将整个洁净室的环境温度提高了4℃,对比输漆间基本上没有散热设备,也就是为什么输漆间可以与空调的设置温度保持一致的原因。

因此洁净室中的设备散热是造成洁净室环境温度升高的主因,但是如何通过设备调整使这种差异减少到最小,利用这些图片和分析数据

2、原理分析

顺着洁净室和输漆间共用空调的送风管道进行排查分析,在主送风管道上是设计了支管分配到各个区域,通过风速测量,送往输漆间的风速达到4m/s,环境温度25℃,因此空调的功率和温度效果是非常有效的。而洁净室送风口的风速只有0.9m/s,这样只有0.5m2的送风口虽然有8个,但这么小的面积和这么低的送风量去改善如此大的洁净室空间温度,很明显换气量和制冷量都是不够的,并且设备散发的热量在低速换气过程中会使环境温度进一步升高。通过后续的设备调查分析,洁净室地面的排风口没有抽风设备,是通过静压方式将室内空气排走也就是靠空调送风口的风压排气,而输漆间的抽风系统功率很大,这样空调主管道分配到各区域的冷空气更容易往负压方向流通,也就是洁净室的送风量为什么这么小的原因。

3、问题解决

找到主要原因后,因洁净室内所设计的散热设备都是重要的关键设备,无法进行转移或改造,通过团队的头脑风暴想到了很多改善的原理和方法,并制定了以下措施:

1)将空调通往输漆间的通风管道风阀开度从75°调小到30°,通过风阀的阻力作用,加大通往洁净室通风管道的风压和冷风量。

2)洁净室地面的抽风口有8个,共2.8m2,措施是将洁净室1个通行门敞开,可以增加排风口面积1.4m2,测量洁净室门口出风量可以达到1.6m/s,对比地面排风口风速0.5m/s,排风效果大大加强,有利于空调主管道往洁净室分配更多的风量。同时所敞开门口的风速属于非常大的正压状态,也有利于室内空气的流动,不像原来的状态,送风口下冷风后直接从正对的地面排风口排走了。同时因为大的正压使得外界的颗粒灰尘无法飘进来,对喷涂质量不会造成影响。

3)输漆间排风机安装变频器,通过输漆间抽风机变频系统降低抽风机的排风量,使输漆间环境达到微正压即可,同时检测输漆间的溶剂挥发含量满足安全值。输漆间排风量的降低必然会增加分配到洁净室的送风量。通过上述措施,洁净室环境温度在一样的空调参数下降低到了28℃,这样员工感觉比较凉爽,空调又不用进一步降温,既改善了员工施工和休息环境,也降低了生产运行成本。

综上所述,红外热像仪在涂装车间中的应用,不仅有效改善了涂装车间的工作环境安全性和环境质量,通过实现对室内空气环境和温度环境的智能控制,还极大的降低了涂装车间空气循环系统和空调系统的能耗,帮助企业实现了节约能源,提高利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相关问题;解决对策

新农村建设步伐日益加快但快速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生态平衡为基础的,新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矛盾。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此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指导要求,来指导新农村建设走向正确方向,当然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新农村建设也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效,但引发的环境保护问题不容忽视,诸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村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下文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的探讨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1当前农村建设污染现状

1.1农业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随着城镇范围大肆向农村延伸,原先属于农村的耕地、林地、水体被大量不合理占用,除了被开发为建设用地等状况外,农村的土地和水体有的被闲置,有的更是被随意放置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其他污染物。1.2生活垃圾堆积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生活垃圾成分复杂,包含农用地膜、农药空瓶、化肥包装袋、废旧电池、玻璃瓶等垃圾,垃圾种类繁多,更夹杂牲畜粪便等。我国农村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和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缺失,加上农村环保宣传不足,使大量垃圾被直接堆放在农村周边空地,不仅挤占了土地资源,影响村容村貌,更造成环境问题。1.3农业种植污染不容忽视种植业以化学肥料化学农药为主要污染源,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对土壤酸度有较大影响而且化学肥料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甚至造成污染地下水的综合污染。就延吉市为例,2015年种植业总氮流失量为41.6950t,总磷流失量为5.5630t,氨氮流失量为6.037t。流失的氮、磷通过不同途径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庄稼,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1.4畜禽养殖污染影响农村水环境畜禽养殖粪便和污水直接排入农村河床及河沟污染水体现象日趋严重。畜禽粪便和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氨氮等污染物,排入水体后,使水生生物过度繁殖、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发生富营养化。1.5城郊结合部乡镇企业工业污染部分乡镇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建厂时不经论证考察,健在交通道路两侧,或健在村落之内;生产时环保设施不齐全,没有执行“三同时”环保验收制度,“三废”超标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近年来延吉市城郊结合部工业废水污染导致菜地减产事件屡有发生,一些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小企业把厂子建设在城郊结合部,给农村环境提出了挑战。虽然加大了巡查力度,但是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并有不断恶化的趋势。1.6农民不良习惯影响环境保护部分农村冬季取暖仍用木柴,砍伐木材不仅破坏了林地,而且燃烧产生的烟雾更污染了农村空气和生活环境;有些村庄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有些农村村民习惯于河边、溪边浣洗衣物,使用的洗衣粉都是较为廉价的含鳞洗衣服,而洗衣污水都直接排入河道之中,污染水源;农村利用有山有水的地理环境经营农家园,餐饮废水直接排入河水污染水体;近年来,“禁烧令”的执行与督查越发严格,但是农村还是采用焚烧秸秆,污染空气。

2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2.1农民环保意识不足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同时过于关注当前利益,深受“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思想的影响,错误的认为,经济发展了再治理污染、恢复生态,无长远考虑。为了追求农作物大小、重量、外形等,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正是因为农民环保观念不足的一些错误的行为才导致新农村建设出现环境问题。这样的环境保护意识的缺失是导致当前农村环境问题产生并严重化的问题之一。2.2农村基础环保设施不足农村相对于城镇来说,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和缺乏,农村环保问题不是单单两三个方面引起了的,而是由农业、林业、水体、养殖等各个环节引起的,而这些环节对应的监管部门和环保基础措施也都不健全。例如,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大量堆放,正是由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制和基础措施不完善而无法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产生的。因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部分村庄和边疆村、屯出现“空巢化”,无法建设基础设施,也无法集中处置居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等。2.3农村监督管理不到位目前,在污染治理上,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城区、工业园区及重点污染源治理上,而忽视了对乡镇企业和乡镇第三产业的管理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形成了一手硬一手软,导致乡镇企业“三废”无组织排放;在环境综合整治上,注重城市的市容市貌改变,而忽视了对农村生活环境的综合整治。2.4缺乏统筹规划缺乏总体性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以及专门的统筹协调机构,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存在各行其是,难以在统一监督管理上形成协调一致的局面。

3改善农村建设环保问题的一些建议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应当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树立法制意识,从根本上规范农民环保意识,让农民充分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养成健康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摒弃不良习惯;其次,提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倡合理使用、减少使用化肥,推广采用作物病虫害防治,通过科技来减少病虫害,提升作物产量和质量,创富丰收,增加收入;再次,让农民自发保护自己家园,限制高污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积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推行无污染,绿色产业的发展,建设生态农业。3.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倡农民使用清洁能源,自制有机肥;其次,增加建设生活垃圾集中中转站引导农民将生活垃圾有秩序,合理堆放和处理,增加铲车等设备,收集生活垃圾运至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再次,完善好农村自来水管道和排污管道建设3.3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国家下发的“以奖促治”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农村环境保护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上也应给与资金的支持,重源头上解决农村环保问题。其次,应每个村庄设立专门的环境监管部门,下拨资金,设置职能。3.4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强化执法手段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把审批关,进一步价钱对乡镇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大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的监督检查,防止落后设备及工艺转移至农村。3.5发展生态农业,防止农业面源污染要科学推进农业生产的生态化,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优化农业结构。种植业要植技术,大力推广农家肥和有机肥。规模化畜禽养殖和畜禽粪污制作有机肥、生产沼气等技术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让畜禽粪便“变废为宝”,减少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4结语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它关乎我国是否能顺利完成两个目标。新农村建设顺应城市化潮流,对提升城市化率和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但目前却因为诸多原因而出现困难,其中环境保护问题就是其中最为棘手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之。然而,新农村建设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单纯由一个原因蔓延产生,我国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体制缺失,专业人才不足,资金预算不到位,农村人口环保观念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而反观我们现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更需要周全的考虑,对症下药,多管齐下,理清问题产生原因,才能对农村建设环保问题做出相对合理有效的治理,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欧阳文杰.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探析[J].才智,2013(22).

[2]王玲兰.对新农村建设中环保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1).

第6篇

关键词:培训 绩效 改进

1 相关理论介绍

纵观国内外研究绩效改进的相关理论,约瑟夫·哈里斯(Joseph H.Harless)认为绩效改进是一种对方案进行选择、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它的目的在于以最经济的成本效益影响人类的行为与成就。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经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分析,归纳出绩效改进是发现和分析重大的绩效差距,规划绩效改进计划,设计和开发缩小(或消除)差距、符合成本——效益、并且遵循伦理道德规范的问题解决方案,实施方案,并对方案的经济及非经济效果进行评价的系统化过程。国内学者近年来也开始涉及这方面的研究,张祖忻认为绩效改进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梁林梅更为全面的概括其是一种整体性、系统化问题解决的工具、手段、程序、方法。它以组织的总体目标位导向,在分析绩效差距的基础上,制定最佳成本-效益的综合性问题解决方案,以此指导和推动组织的变革与发展,并对变革的结果进行评价,以便最大限度地改进个体、团体和组织的绩效。综上所述,绩效改进并不是拘泥于一种办法或一种技术,通过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变革管理)和评价等系统化的程序和流程,形成解决组织问题、迎接组织挑战的具体策略方案。

国际绩效改进协会(ISPI)在1992年正式提出绩效改进的操作性过程模型,之后经过许多专业人员的不断应用、修改和完善,该协会形成了自己的绩效技术模型,但是该模型较为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五个阶段:绩效分析(指需求评估),原因分析,干预措施的选择,实施变革管理,对整个绩效改进的评价。

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绩效改进方面的案例,发现几乎所有的绩效改进大致都是按照上述步骤实施,具体见图1。

2 原因分析

需要进行绩效改进的前提一定是组织内部出现了问题,产生绩效差距,笔者也把这些问题归称为原因。例如,某公司新成立的两个部门计划控制中心与研发中心,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不佳,很多业务无法开展,但是新成立的两个部门却是核心所在,那么如何建立这两个核心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就是通过绩效改进技术可以予以解决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状况,绩效分析人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有关“关系不佳”的系列问题:

这两个部门作为核心部门,但是其人员并未匹配到位,能力也有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让其他部门信服,如果不能信服,那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帮助提高?

新成立的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能否及时获得相关支持?

新的工作流程与原有模式有所区别,部门间的衔接可能不畅?

团队间的合作意识还没有形成?

新部门与其他部门沟通和交流上可能会存在困难?

新部门成员能力能否与其他中心、部门的要求相匹配?

以上的这些问题只是一个初步的挖掘,一般而言,导致组织绩效差距的根本原因大概分为三类:缺乏知识和技能、缺乏动机和缺乏良好的组织环境。

2.1 缺乏知识、技能

员工是否缺乏知识、技能可以从其日常的绩效考核中判断,除此以外,目前很多组织都已经建立了员工的能力素质模型,可以以此为标准,利用这个模型,判断岗位人员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以此找到差距。知识技能决定了人们能否完成工作任务,即便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倘若没有知识技能,也无法实现绩效目标。

2.2 缺乏动机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倘若员工某个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也有可能导致绩效差距,比如:不遵守上班规定,迟到早退;不能及时完成任务,应付了事;上班时精神不集中……

2.3 缺乏良好的组织环境

组织环境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因素,其并不直接影响员工的绩效,但是会通过作用于员工个体或团队,从而影响绩效。比如外部的工作环境,内部的资源、辅导、反馈等等,还有诸如工作流程、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3 干预措施

在完成原因分析后,就需要开始选择、设计与开发能够针对缩短绩效差距,改善绩效水平的方案。同样,针对上述三方面原因,笔者一一予以阐述相关的干预措施。

3.1 知识与技能类干预措施

对于知识与技能欠缺的员工,最好的方式就是开展培训,从员工的实际需求着手,对其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短板问题予以记录,由此展开针对性的培训。就企业培训实践效果来看,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培训也已经不能满足知识、技能欠缺的员工,尤其是对于日益增长的80、90后员工而言,该种方式很明显落后于实际需求。为此,在培训的过程中,企业也在不断摸索如何更有效的开展培训,就目前培训市场调查研究发现,混合式培训已经逐渐开始渗透在企业培训领域,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员工在培训开始前通过网络视频教学等方式先开始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学员通常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再开始正式的培训效果将有所提升,此外,混合式培训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培训的空间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一线员工的工作场所就变成现成的培训场所,应运而生的是一系列相应的制度,比如导师制,师徒制等等。

3.2 动机类干预措施

对于动机缺乏的员工主要是采取激励的方式,有外部激励,也有内部激励。外部激励包括薪酬福利、改善工作环境等等;内部激励则包括员工参与、绩效反馈、职业生涯规划、精神激励等一系列措施。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需要相应的分析员工的文化背景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定对员工有价值的目标,提供员工认为有效的资源,尽力排除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帮助其树立信心,以实现良好的绩效。以帮助员工树立信心为例,组织可以采取的策略包括:向下属传达工作目标时应尽可能做到明确;当员工取得业绩或进步时,及时表扬;当员工在工作中出现差错时,要从帮助的角度出发,从方法上引导并给与鼓励。

3.3 组织环境干预措施

第7篇

1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社会问题

1.1 社会公平问题

社会公平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水利工程建设公平问题,其实质是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问题,进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水利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它具有公益性的基本特征,因此,对于出现的各种公平性问题,例如社会利益与团体利益的冲突,团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都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进行协调。但是,无论是水利工程决策施工还是到水利工程竣工验收,政府很难实现水利工程公平的最大平衡,有时失去公平获得效率,有时失去效率获得公平,使得一些社会问题无法得到最完美解决。举例来讲,三峡工程移民问题,尽管政府给与了合理的经济补偿,但是却无法弥补移民的心理创伤以及移民气候、环境、社会的适应性。

1.2 失地农民利益保护问题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土地的需求数量是极大的,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政府需要大量的征收土地,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一些农民失去土地,没有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接受政府的重新安置,但是没有土地的农民,失去了最大的利益,产生的社会问题也就越来越多。首先,水利工程占地补偿标准低,无论是重新安置土地还是给予经济补偿,都无法弥补农民失去土地的创伤,造成区域性社会不稳定。其次,土地制度缺陷无法保证失去土地农民利益。当前我国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对于土地占用和直接经济补偿,农民只有被动的接受。最后,对于弱势群体的照顾力度不够。对于农村的那些老弱病残以及孤寡老人,他们几乎完全依靠土地过活,土地是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如果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直接导致其生活水平的直线下降,甚至直接影响其生存。

1.3 社会稳定以及社会安全问题

保证地区性社会稳定以及社会安全,这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违背社会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事,使得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没有起到社会稳定以及社会安全的效果,反而事与愿违。第一,团体利益失衡。边界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边界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如果边界利益群体利益分割不平衡,就会直接导致社会团体冲突,影响边界稳定。第二,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三峡水利工程建设问题,三峡水库移民85年时,由于移民对于补偿与安置不满意,直接导致大规模的集体上访,使得三峡水库移民问题越来越棘手。第三,后发社会问题。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大原因是防洪和治涝,水利工程建设之后,就会直接促进周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周围会出现县镇。一旦水利工程建设出现质量问题,例如出现洪水灾害,便会直接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1.4 水环境问题

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周围地区性的经济发展便会迅速起来,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地区性的水区域污染和破坏,举例来讲,水利工程建设之中的圩区建设,便会直接导致水体流动变慢,如果圩区建设内的人口过度集中,也会直接导致水质的恶化,对于地区性经济发展与人民身体健康极为不利。例如: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大量的圩区建设起来,圩区建设之后,使得太湖流域出现条块分割,使得太湖流域的水质受到严重影响,水质出现极端恶化。圩区建设后人口过度集中,直接导致太湖流域的水流动性变差,加上人们环保意识差,污染行为多,导致太湖流域出现水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

2 预防水利工程社会问题的对策

2.1 水利工程社会问题解决综合措施

前几年,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发展,尽管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总体上来看,水利工程建设也是社会的区域性发展,因此,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仍然还是主流。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解决,而不是无视或者是避开。因此,分析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研究水利工程建设问题解决策略,这是消除或者是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弊端的关键。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只有从前期决策、中期评价以及后期养护与检测等多个环节入手,才可以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笔者经过研究参考,对于水利工程建设问题解决策略提出了几条意见: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评价体系,积极引导群众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参与;二是要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移民政策,实现移民的最妥善安置;三是强化水利工程建设与其他社会关系的研究,建立经济补偿以及其他补偿性举措;四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与技术,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2.2 建立水利工程社会影响评价体系

建立水利工程社会影响评价体系,是预防水利工程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举措。对于水利工程社会影响评价体系的建设,除了要有前瞻性研究之外,还必须要有事后研究。前瞻性研究主要指的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所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推测,诊断出影响原因,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从而提前提出解决性的对策。事后研究指的是在一段的时间期内,水利工程建设完工之后,需要根据实际水利工程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包括问题以及解决性对策,从而更好的将问题范围缩小,更好的处理水利工程问题。对水利工程进行社会评价,必须充分考虑其建设和运营的特性,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本身就有社会性。水利工程除害特性是其社会性的体现,兴利特性是其经济性的体现。在进行水利工程社会评价之前,必须对工程的社会、经济需求进行分析论证,求证工程建设是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然后再对水利工程进行社会评价,求证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8篇

【论文摘要】我国的江苏省 经济 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江苏省作为一个经济强省却是能源资源缺乏的省份,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地区,因此,能源供需问题解决的不好会直接影响着该省经济的发展。

1江苏省能源消费现状

我国地域广阔,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一般而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则相对落后,在能源资源条件方面却是东部沿海能源相对短缺,中西部能源相对丰富。我国的江苏省经济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江苏省作为一个经济强省却是能源资源缺乏的省份,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地区,因此,能源供需问题解决的不好会直接影响着该省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江苏经济迅猛发展,同时,全省私家车 市场 持续扩大,从而导致了石油需求量的迅速增长。

2世界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江苏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江苏 工业 经济增长明显加快,一些能源消耗行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使能源总体需求明显扩大,出现了煤、油、电供应全面紧张。随着我省实施沿江开发战略,重化工业与 交通 运输 业得到迅速发展,这种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与高能耗特征,使得我们必须面对难以避免的两个情况,就是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和受石油资源的约束需要大量进口石油以满足省内石化企业生产的需求。目前江苏的经济建设仍未完全摆脱“高投入、高消费、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如果仍然靠大量消耗能源来维持经济的增长,不仅资源无法满足需要,对 环境 产生巨大压力,而且也影响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削弱经济的整体优势。

3应对能源紧缺,石油价格上涨我们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江苏实施能源可持续 发展战略 ,应从“开源”、“节流”和“环保”三个层面入手,以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突破口,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为目标。

3.1做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工作首先,我省应当积极向国家申报筹建石油储备基地。这样做,可以拉动石油产业链。同时改善石油储备基地的 投资 环境。另外,增强石油输送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铺设输油管道,促成管道连网;②加强铁路运输 管理 ;③改造内河港口;④支持江苏省船舶工业的发展。其次,倡导政企合建江苏省成品油储备体系。储备模式应采用政府与企业合作方式,政府制定政策、宏观调控和提供资金补贴,企业投资兴建油库和码头,政府租用油库储油,在油价异常波动影响经济稳定时抛售油品平抑价格。企业储备是石油储备的体系的有力补充,为鼓励企业参与进来,省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如支持石油经营企业建设成品油储备库,建议采取减免储备库征地费用,增加低息贷款、调节税等措施。对成品油储备系统内收储的成品油暂缓收缴税费,当收储的成品油投放市场时再收缴。储备资金的筹集可以由国家拨款、向 金融 机构 申请 贷款、江苏省 财政 自行支出、发行地方债券等方式取得。

3.2资源多样化是能源战略的出发点从世界能源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将是多种多样的,以形成多种能源互补、初级能源与一次能源共用、新能源技术加速发展的新格局,21世纪将是“复合能源时代”。国外的实践也证明,靠少数能源产品支撑经济发展是十分脆弱的,世界各国尽管资源状况不同,但都在采取“多元化”的能源政策。江苏能源资源贫乏,更应顺应世界能源发展趋势,以资源的多样化为能源战略的出发点。为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江苏省需加快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我省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寻找本地资源丰富,易开发、低消耗、低污染的能源来替代石油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电能以及生物质能等非常规清洁能源,逐步降低石油消耗。目前我省最常见的电动车正在逐渐替代原先以油为发动原料的摩托车,减少了石油消费的压力。

3.3保护资源与 环境 是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 经济 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资源的开发强度将越来越大,对环境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要真正实现能源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把能源发展纳入到与资源相适应、与环境相协调的轨道,把保护资源与环境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是经济发达且能源短缺地区。必须在保证经济 社会 发展战略 目标实现的前提下,不断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人均污染物排放量,实现社会经济、能源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4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消费方式是能源战略的目标江苏目前的经济建设仍未完全摆脱“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性模式,能源不足和浪费能源状况并存,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双重压力。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不仅要注重增加能源供应渠道,还要高度重视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消费方式,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消耗的需求,而且能有效地限制co2的排放量,是解决环境问题最重要、最根木的途径之一。

3.5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是能源战略的核心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对江苏能源供需平衡、能源 运输 及环境保护都产生巨大压力。江苏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体上,应实行开源与节流并举,自产、进口与替代并举的方针,走能源供应和能源消费多元化的道路,力争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从以初级能源供应为主的格局逐步过渡到以持久的、多样化的、以及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型能源格局系统。总之,江苏作为经济发达,且能源短缺省份。必须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前提下,不断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和人均污染物排放量,实现社会经济、能源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且要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寻求能源的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也应该充分重视石油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缓解石油问题对我国及各省的影响,防范石油风险,节能,优能,开发新能源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9篇

通过反复研读课程标准、教科书,再加上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人对教材中的案例及案例教学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和体会。在结合当地乡土地理环境特征和本校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尝试,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导和帮助。

一 高中地理必修3是案例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也应以案例教学为导向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在地理必修3部分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取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在现行的教材中,共选取了5个中国案例、3个外国案例作为主案例,与每一个主案例相对应,至少有1个拓展案例。现将必修3中每一主题下的案例归类如下:

主题 主要分析区域/事件 延伸地区/事件

荒漠化的防治 我国西北地区 非洲撒赫勒地区、前苏联垦荒区

森林保护和开发 亚马孙热带雨林 我国西双版纳雨林生态农业

能源资源开发 我国山西省 我国内蒙古东部地区

流域的综合开发 美国田纳西河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俄罗斯伏尔加河

区域农业发展 我国东北地区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美国玉米带

区域工业与城市化 我国珠江三角洲 我国长三角、全国其他地区的城市化模式

资源的跨区调配 我国西气东输工程 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南水北调

产业转移 东亚地区

上表中,每一主题后主要分析区域或事件为主案例,延伸地区或事件为拓展案例。主案例是分析的基础,教材以主案例的展开来实现每一个主题的教学,地理原理、规律、方法等蕴藏在案例中。而拓展案例则为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提供平台,同时还可避免单一具体案例的局限性。高中地理必修3是案例导向的课程,当然教学方法也应以案例教学为导向。新课程标准中,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标准”有:第5条: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第8条“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第6条“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第7条“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第9条“标准”: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第4条: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以上“内容标准” 教学目标行为化的表达: “结合/运用实例,分析/了解……” “举例说明……”“以……为例,说明/分析……”等。这些都表明新课程极力倡导案例教学。

二 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与尝试

什么是案例教学呢?李晴老师在《试论地理案例教学》一文中指出:“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即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而培养学习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到个别的教学过程。从思维的逻辑顺序看,其实质首先是运用归纳法从案例中获取同一类事件的地理原理、规律与分析方法,这是对案例提炼的过程;然后,再用演绎法将已获得的原理、规律和方法,拓展运用于其他个案的研究中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切忌“教案例、学案例、背案例”。要充分引导学生对主案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在沟通与合作中探求结论或解决问题,挖掘出案例所体现的地理原理、规律,并将习得的方法运用到其他类似的案例(如:教材中的拓展案例)研究中去。从而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的学习减负增效,事半功倍。例如:通过对我国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这一主案例的学习,总结、提炼出分析某区域某种资源开发问题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第一:分析区域资源开发的背景条件(资源结构、地理区位、地理环境状况),找出其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第二:针对优点确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根据缺点探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第三:探寻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战略和具体策略。

再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课标的相关要求是“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明了影响是核心问题。这种影响要从“调入地、调出地与沿线地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这两组不同角度去探讨,体现一分为二的观点。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尝试按照课标的活动建议要求,开展“学生模拟对话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利用资料、数据讨论、辩论“西气东输”对“输入地、输出地与沿线地区”影响,从而培养学生举例说明的能力,运用、分析资料、图表的能力。最后总结、归纳出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第一步:探究调配的背景原因,即为什么要调?

第二步:论证调配的可行性,即能不能调?

第三步:设计调配的方案,即如何调?

第10篇

关键词:基层;环保执法;新时期;工作重点;工作难点

作为环保执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基层环保执法的重要性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随着新时期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各种积极措施,环保执法工作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环保执法工作的开展也更为顺利。但是从整体上看,环保执法工作的开展仍然有一些问题十分突出,这对基层环保执法工作的顺利推进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一、新时期基层环保执法工作的重点

(一)加大基层环保执法力度

针对基层环保执法力度欠缺的问题,新时期加大执法力度成为基层环保执法的重点。当前基层环保执法力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执法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完善,尤其是在环境违法的处罚设置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低成本”的违法处罚让很多企业仍然不注重污染治理,宁愿承担环境污染的“低惩罚”,也不愿进行排污改造和建设的“高投入”,这对基层环保执法工作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由于环保问题是一个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问题,有些环保执法的执行处罚权力在相关的职能部门,这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基层环保执法的力度。

(二)落实环保实绩考核制度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发展仍然以经济发展为主,针对环保问题没有明确的改进推进,很多地区所谓的环保实绩考核制度只是一句空话,没有具体的落实,也没有明确的落实和开展规定,这些都对基层环保执法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要积极的推进基层环保实绩考核制度,对污染减排、环保实绩考核等具体内容进行明确,并且真正的将环保执法工作为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工作来看待。同时,积极转变只关注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让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作为基层环保执法的带领者和发动者,从而有效推动基层环保执法工作的开展。

(三)加大基层环保执法的投入

很多基层环保执法部门在环保执法方面的手段和技术方法比较落后,使用的设备和仪器也比较陈旧,缺乏足够的执法投入,就没有办法通过准确、科学的手段对污染源的来源、环境污染问题取证等执法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支持,这就导致了在基层环保执法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明知道是哪一家企业排放的废弃污染,但是由于设备落后和技术落后无法取得有效证据,导致执法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因此新的时期,加大基层环保执法投入是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加大投入来改进执法技术,让基层环保执法工作的效用真正的发挥出来。

二、新时期基层环保执法工作的难点

(一)基层环保执法的意识支撑不够

意识支撑不够主要指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很多地区发展仍然以经济发展为主,在这种发展主线下,相对的重视经济轻视环保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为了更好地促进地区发展,为当地百姓提供就业机会,政府在进行招商引资项目的时候,往往会将环保问题忽略掉,或者是走过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两者之间看似不能兼顾的问题困扰着很多地区发展决策和项目的决定。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兼顾地区发展和环境保护,就必须从宏观层面彻底改变“唯GDP论”,将环保指标同样纳入到地区考核和领导考核的体系当中。

(二)基层环保执法仍然受到一定的行政干预

在我国,由于体制问题,基层环保部门基本上呈现受上级环保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双重领导的局面,基层环保部门的人事任免权、财务权力等都在地方政府,这种体制下就导致在基层环保执法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一定的行政干预。例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地区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常常因为环保问题出现行政干预产生的“特事特办”,基层环保执法工作就是走走过场,而这种做法又违背了环保部提出的“四个决不能”的新要求,基层环保执法部门往往会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陷入到两难的境遇,影响基层环保执法的有效开展。但是当环保问题出现的时候,当地政府又会督促环保部门想办法进行协调解决,这些都为基层环保执法工作带来了难度。

(三)基层环保执法队伍建设有待优化

新时期基层环保执法在专业知识要求、执法业务能力和相P思想理念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中仍然有很大部分的基层环保执法人员的能力不能适应新时期环保执法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人员综合素质能力不高、环保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面对问题没有解决的能力和魄力、缺乏责任感等,这就直接导致了基层环保执法缺位问题的出现。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要结合环保执法的新要求,对基层环保执法队伍进行优化和提升,定期对基层环保执法人员的能力进行培训和考核,组织学习相关的规范、掌握先进的技术,为基层环保执法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三、结语

基层环保执法是环境保护的“一线”,是关系到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解决的关键工作。在环境问题日渐激烈和环保要求日渐提高的新时期,必须要对基层环保执法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和难点工作进行明确,从大局出发,从宏观出发,落实实际,不断为基层环保执法工作开展提供可靠的条件和支撑,从而切实改进基层环保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惠园.基层环境行政执法困境研究[D].云南大学,2016.

第1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环境问题 解决对策

1、莘县新农村建设现状

1.1、莘县基本情况介绍

莘县,是山东省聊城市的下属县,在2009年是被列为山东省财政直管县,曾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塑编之城”、“中国蔬菜第一县”等称号。莘县的建设得到快速的发展,值得称道的是莘县的发展是一种良性的、均衡的发展。莘县的优良企业主要有:山东雁宾酒厂以及东方特种钢铸造厂,产品经销山东各地,有的优良产品可以出口到国外,为莘县的发展提供经济动力。

1.2、新农村建设情况

为相应党的号召,自十以后,莘县的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有了明显的加快。根据政府的报告显示,结构体现新设计、建设采用新技术、有干净整洁的厨房、有适合的其他淋浴设施、有卫生型厕所是新农村建设最终要达到的标准。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在莘县的某些地方已经实现了通自来水、通宽带,莘县也正在大力搞绿化建设,便捷的公交车也出现在了大街上。

可是,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村庄的环境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和管理。虽然有的部分进行了经济增长模式的优化,进行了绿化的建设以及公路的修筑,但是在莘县的各个农村中,大部分的农民是通过养殖或者种农作物,做个体生意来维持生活的,可以说生活水平是参差不齐,同样文化程度以及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2、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聊城市莘县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很多村落都相继进行了新农村建设,但是环境问题是每个村庄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时间和各种条件的限制,仅仅通过对莘县县城周边六个村庄的走访,得到相应的一些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到一些相关的图表,最后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得到相应的结论,主要的内容如下所示:

如图1所示,在莘县县城周边的村庄中,生活垃圾、污水排放以及牲畜粪便的影响污染程度比较大。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生活垃圾随处倾倒、养殖业废水随处排放等现象较为严重。垃圾的过度排放,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有的甚至堆在了路边上,使得柏油马路也变得脏乱不堪,有的甚至影响到了公路的使用,增加了公路的维护、修理费用。在农村存在很多的养殖场,由于缺乏对畜禽养殖及其粪便排放的有效管理,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从环保角度来说,1头家畜就是一个污染源,一个畜禽养殖场就是一个环境污染物的生产场所,不得不说由其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环境问题。

3、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1、村民的环保意识较低

在农村的80%村民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有的甚至是从来没有上过学,没有接受过教育,在他们看来,最重要的就是维持生活,对于环境,他们没有明确的概念,同样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对农业污染问题存在意识不强、知识缺乏、严重认识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莘县农村的环境污染变得更加恶劣。

3.2、县政府的管理措施实施不当

环境的管理是一项持续时间长,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但是又不能够向经济指标一样显示在财务报表上的一项工作。因此,在每届县政府任职时,管理的着重点基本是放在真个县城的经济增长上,而对于这些“风光的”经济增长背后的代价是什么却不做任何的管理和询问。他们一心关注的、想要做大的只是业绩,业绩,还是业绩。有的政府人员能够意识到积极为农民创造途径,促使他们进行环保,比如:在每个村安置统一的垃圾箱,以便提醒村民按照规定倾倒垃圾,但是对于垃圾箱的清理工作往往是不能够做到位,经常是垃圾溢出了垃圾箱,而且好几天不见工作人员进行清理。

3.3、乡镇企业环保法制观念较弱

在莘县,存在不少的乡镇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环保义务履行的主动性不够,是导致农村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的另一重要原因。在这些企业中,即使有些企业能够意识到环境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程度,但是大部分由于自身的基础设施较差,往往是对环境污染进行防治的速度跟不上环境破坏的速度。然而,农村的环境又较为脆弱,企业的经济发展便对农村的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

3.4、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受到资金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在莘县,绝大多数的农村没有建设专门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或者是污水处理厂。排水设施只分布在少数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村的污水在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的情况下就直接排放出来,在污染了环境的同时还会对农村饮水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4、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

4.1、对村民的影响

人是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之密切不言而喻,因此一旦环境受到破坏,那么人类便是首要的受害者,不论是水质的污染还是大气的污染,对于人的危害的灾难性的。倘若村民的健康受到威胁,那么不仅农村的发展会受到阻碍,而且我们的子孙后代的都将受到威胁,因此,环境问题必须引起所有人的关注。

4.2、对土地的影响

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大量的化肥的使用,使得土壤板结,营养失衡,土壤的有机质被破坏,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同时使得土壤肥力结构发生改变,降低了土壤的生产能力。同时化肥的使用会使得土壤的酸度增加,土地贫瘠化加强,因此在这样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农作物往往是不符合“绿色”标准的。

4.3、对社会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单位是新农村建设,整个社会的环境水平与农村的环境的好与坏紧密联系。在农村环境受到如此破坏的情况下,空气的质量指数日益升高,雾霾的出现频率也是越来越高,人民出行往往是在能见度很低的时候出现事故,对社会的稳定带来威胁。一方面在农产品生产和食用过程中,中毒事件屡次发生,中毒的人数也在逐年的增加。另一方面,环境的破坏导致农产品出口因残留超标而频遭红灯,因此每年农产品由于出口被退回而造成经济损失多达几十亿元。

5、新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5.1、农村厕所问题的解决方案

农村的厕所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1)针对于生活水平偏低,发展较为缓慢的农村偏远地区:粪尿分集式便器是比较适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人所排除的粪便和尿液分开来储存,一方面干燥的粪便不似原先的粪便含有很多的有害物质,会散发出污染大气的味道,反而没有臭味很适合作为庄稼的肥料,另一方面粪尿分集式便器可以避免对地下水的污染,注重对资源的再利用,还有就是这种马桶不需要用水冲,节约了水资源,最适合缺水的地区。可供农村家庭选择的还有“三格化粪池厕所”。寄生虫卵的比例大于粪尿混合液比例时而产生的沉淀作用以及粪便密闭厌氧发酵、液化等是其基本原理,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可以杀灭寄生虫卵,达到粪便无害化的目的。3 个相互连通的粪池是“三格化粪池”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格化化粪池厕所”的基本构造如图2所示:

三格化粪池厕所建立比较简单,而且有助于粪便的发酵和储存,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用来做农作物的肥料。

(2)针对生活水平较高,接近县城的农村地区:抽水马桶是很好的一种选择,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农村城乡家庭,没有明确规定,以推广卫生厕所为主要目标,目前国家爱卫办倡议推广的是卫生厕所是以普及使用冲水式蹲便器为主,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建设-地面冲水蹲便器,地下为双瓮式污物回收方式的卫生厕所,目前这个方案在全国推广中。农民将来都能够住在楼房中,抽水马桶便很适合这样的情况。比较适合的还有直冲式连体座便器,这种座便器的主要特点是节水功能比较好,而且存水的面积小,这样的结构能够集中水力,外观来说因为整体的包边设计,使得座便器比较容易进行清洁。

5.2、农村生活废水的处理方案

农村的生活废水量很大,而且不容易进行统一的处理,同样针对不同的发展情况,所处的不同的新农村建设阶段,我将处理方法划分为两类:

(1)针对农村地区还没有建设新农村小区的地方,蚯蚓生态滤池污水处理技术是很好的一种选择,由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辉等人提出的这样技术,适用范围很广,而且所要求的条件很低。像我们莘县的农村一般都在100-300户之间,因此这种方法显得既方便又实惠。而且在现实的应用中该技术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果。

(2)针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区,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既经济又高效。这种设备可以存放在地下不会占用地表面积,地上的土地完全可以用来做绿化,常规高空排气式一般的污水处理设备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不同的是此种设备还具有土壤脱臭的措施。全自动的电气控制系统和设备故障的报警系统可以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而需要人做的就是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就可以了,十分节省人力和物力。

5.3、村庄或内存居民周边环境绿化问题解决方法

农村的大多数村民受教育水平较低,而且对农村的绿化关心程度很低,因此大部分的农村总是建设水平很低,而且绿化建设较为落后,在日常生生活中的管理秩序较乱。因此,对于农村来说最重要的是体现村庄特色,根据村庄现有的状况准确进行定位,遵循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思想,根据村庄的现实情况,将农村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另外还应做到统筹规划,利用调整树种结构的方式做到协调发展。

在农村绿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长期管护的原则,新农村的绿化建设时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目前有些群众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而进行伐木,再加上养护管理跟不上,造成植物被严重破坏的情况,因此要加强村民的绿化意识。农村绿化尽量要符合当地的乡土,绿化植物的日常维护费用占据农村日常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吧,因此重要的是利用植物本身的特性减少这一支出,做到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够做到节约。

5.4、主张要求全员参与建设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因此,农民的支持与配合是建设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但是现实中的情况是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严重缺乏村民百姓的参与,并且很少采纳村名的意见。号召村民参与进来可以增加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程度,可以集思广益,也可以共同探讨环境治理的问题,毕竟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性因素是每一个村民。

因此,针对于不同发展阶段或者建设阶段的新农村来说,所适合的处理方法也都是不一样的,只有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才能够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的厕所问题是直接关乎村民健康问题的重要因此,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问题则是最为普遍,最难治理、最需要全体参与治理的问题,绿化建设则是为了建设生态文明不可少的措施。

6、结语

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与村民的生活与幸福息息相关,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联系紧密,同样关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境是当今社会全球都在关注的焦点问题,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环境遭受到破坏,人类必然要遭受到自然的报复,因此,保护环境不受破坏是大家义不容辞的事情。于是,当新农村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讨论时,就足以能够看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哲.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调查分析―以云南省宜良县九乡彝族回族乡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15(9):35-37.

[2]范家霖,胡默言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9(6):25-28.

[3]陈润羊.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初探[J].生态保护,2008,33(05):16-19.

第12篇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能源结构的变化,化学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危害人类的健康,阻碍了工业及科技的发展。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我们初中化学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而合理地将化学教学和环保知识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现行教材为载体,充分利用其中的环境教育因素,融环保知识教育于化学教学过程之中。中小学的环保知识教育有多种方法,如渗透法、活动法、考察法、实验法、问题解决法、专题法、模拟法、游戏法等。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渗透法,即结合学科教育渗透环保知识,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目前最广泛、最有效、最可行的主要方法,是中小学阶段进行环保知识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应对化学教学中环保知识教育的因素和结合点做到心中有数,把环保知识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结合化学教学内容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内容的备课、讲课和考查。

一、结合化学教学,渗透环保知识教育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包含相当多的与环境有关内容,重点有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及防治、温室效应、酸雨,白色污染、臭氧层空洞、室内装修污染等内容。在教学中,要介绍各物质的性质、危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紧紧地扣住污染和防止污染这一关系。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知识教育

我们要配合环保知识教育的实验,多以环境样品为分析对象,如测定雨水的ph值、检测水中的某些离子、净化水的实验等。这些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认识。在教学时,应对某些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实验进行改进。例如:对某些有有毒气体(如so2、co等)放出的实验,应采取一定措施,或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害气体排放。这样做,一方面是减少了有毒、有害气体对实验室空气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而应倒入废液缸中或放到指定地点。这样做既保护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密切联系实际,开展环保知识教育

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每天都有大量的环境题材,教师应及时搜集与化学和环境有关的资料,结合到日常教学中去,比如每天的空气质量日报、水泥厂和石灰厂排放的烟尘、造纸厂和化工厂排放的废水、汽车排放的尾气等。不过,联系实际进行环保知识教育,最好是组织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等。这样做,可使学生真正感到化学与环境的关系,真正

转贴于

感到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学生的直接参与必定使其获益匪浅。

四、环境保护要落实在行动上

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能只停留在宣传教育上,而应落实在行动中。在日常生活中有相当多的与化学和环境相关的问题,如充分利用能源、节水、节电、节约用纸、少用一次性用品、减少废弃物污染、防止旧电池的污染、防止室内空气污染、不用破坏臭氧层的喷发胶、分类处理垃圾等等。如果每一位学生都能自觉地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我们的环境状况就会逐渐得到改善。

五、开展多种活动,进行环保知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