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2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核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3)02-
引言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两者的有机结合,伴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形式,为传统的移动通信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实现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产业链结构。随着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互联网势必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趋势之所在。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形成机制、终端的普及方式、产业链整合模式等方面区别于传统互联网,所以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并不能照搬传统的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对于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只有把握好产业链整合创新的发展趋势,谋求自身发展,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一、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分析
1、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随着市场的驱动及技术的进步,移动互联网在我国开始呈爆棚式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的参与主体间博弈竞争,都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尽先机,占据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核心主导地位。我国电信运营商大力发展3G业务时代,提前布局4G业务,不断提升网络基础设置与技术支持,扩大市场容量。移动终端制造商的实力也不容小觑,他们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环境起到了开拓与巩固的作用。在著名移动终端制造商苹果公司的引领下,移动终端制造商之间如火如荼的竞争,极大地丰富了技术的种类和移动终端产品的提供。传统互联网巨头不出所料的进入移动互联网产业,利用技术背景与网络影响力推出自己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产品。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的活跃程度,使得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应用变得丰富异常而贴近生活。因此,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正处在如日中天的发展阶段,相关国家政策的扶植、相关参与主体的大力开发和推广,以及诸多外来高新科技力量的竞争与我国自主研发的助力,都在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发展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毫无疑问,我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潜在移动互联网市场。据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最新的《2012-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预测》数据显示,预计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个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5亿。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我国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市场空间以及市场规模已经大大超出传统的电脑网络使用设备,移动终端的使用正逐步替代传统互联网使用设备,然而在这样的高速发展之下,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之路。
2000年是我国移动互联网萌芽时期。以“移动梦网”为代表的官方移动互联网门户网站成为我国最早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是仿照日本移动互联网产品模式的开始。而后随着3G门户网的陆续开启,使得在2006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增长至69亿。2007年的终端制造商苹果公司iphone的推出,使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参与主体开始在产业链上下游渗透,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开始思考全新的商业模式,然而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并不十足,而且由于文化等原因,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有着自身较为特殊的需求,生硬地照搬国外产品并没有在国内有较好的反响,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商业模式其盈利性可行性较低。实际上,如果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参与主体能针对国内需求开发产品,借鉴国外经验加以调整,而不是一拥而上的“拿来主义”,其商业模式反而能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3、移动互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2010年,摩根士丹利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相关数据表明,全球正处于“第五个技术周期”——移动互联网之中。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将会超过桌面互联网,并终将会超出人们想象”。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也将在这个大趋势之下。我国的互联网产业从1999年开始,已经创造了一个行业的深化,在国内已经拥有了规模庞大的使用群体,电脑已经作为一个普通的生活用具,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生活,各大商业机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等的业务运作与工作流程,也无不与互联网的工作紧密相连,标志着互联网已经在国内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然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使用,让人们获得信息或者进行工作的模式,也不再单一依靠电脑设备。移动终端的及时性及便利性,成为人们获取移动网络信息及服务的主流途径。未来随着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关条件的产生及成熟,移动互联网产业在国内将更加趋向服务化、融合化及便利化。根据我国发展环境与发展态势分析,我国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概括为以下五大方面的内容:第一,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整合创新势必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第二,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深度融合,彼此互补;第三,“终端+产品”的商业模式成为产业链主体竞争的主要手段;第四,移动支付的广泛使用推动移动商务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盈利模式。第五、移动互联网与医疗保健结合将会成为新兴热点。
二、产业链整合创新是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1、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演进
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参与主体众多。包括电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互联网巨头、用户、通信设备制造商等等。2000年到2003年期间,是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萌芽时期,电信运营商占有绝对的话语权,一直担任着产业链上核心领导地位。从“移动梦网”开启,到GPRS服务的启动,逐步形成了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产业链形态,如图1所示。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电信运营商的地位也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2004年开始允许WAP独立网站的发展,到2007年移动终端制造商开发的iphone,再到无线接入移动终端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移动终端厂商开始进入产业链内部,电信运营商的核心地位被打破,形成以电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为主的四大核心参与主体的产业链。如图2所示。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演进过程,早期体现在相关的彩信、网络铃声、图片、歌曲、游戏等活动上,以其娱乐性和媒体化为主。其后随着技术发展与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演进开始走向涵盖付款、通信、网络沟通、网络购物等日常活动,以其服务性和功能化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到目前为止,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逐渐演进成为一种合作竞争的关系,产业链的复杂化与多元化,要求明确产业链专业化分工,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整合创新势在必行。
2、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探索发现
根据现阶段的研究与探索,我国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商业模式的研究难以统一。目前,对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并不少见,然而对其商业模式的研究方法众多,根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层次的不同,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呈现多样化。总结前人对于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产业链上的参与主体为研究对象。如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商业模式研究,由于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电信运营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商业模式的研究从产品服务、市场细分、盈利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第二类,以移动互联网核心业务为主要研究内容,从移动商务、移动广告、移动支付、移动搜索等方面对其商业模式进行研究。第三类,以产业联盟为核心进行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以“终端+服务”为一体的商业模式、“软件+服务”商业模式、广告盈利商业模式、“双网”(广电网与移动网)运营模式、传统移动增值业务商业模式等。
第二,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不能照搬互联网商业模式。作为移动网与互联网的交集,移动互联网业务融合了移动通信业务与互联网业务。移动互联网业务在客观的走向上,也一直是遵循这传统互联网业务的发展途径。从门户、即时通讯、搜索拓展一直到社交服务。然而,根据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的态势分析,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复杂程度,传统互联网的盈利方式及渠道并不能完全在移动互联网上得到体现,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也更趋复杂与多样。
第三,商业模式的发展需要产业链创新整合作为推动力。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起步较晚,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复杂多样,商业模式的构建与发展并不十分顺畅,盈利性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都要求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合作,有意识的进行专业化分工,对产业链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之间良性沟通,能够实现跨越操作系统,解决安全兼容问题,避免过度竞争,寻求双赢。
三、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整合创新的条件、现状及模式研究
1、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整合创新的条件
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整合,一方面需要强大的技术力量作为基础,以此提高互联网产品的性能与科技含量,通过各种各样的功能开发,提高其对个人乃至企业消费者的吸引力,从而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的市场空间,客观上得到普及与发展;另一方面需要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的扶植。国家应当加大相关产业的扶植力度,在资金上、政策上提供更多的帮助与便利,提高我国目前主要的移动设备普及单位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整合能力、开发实力以及技术力量,从而为国内完整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形成,提供环环紧扣的抓力及扭力。同时,国内市场各经营单元也要广泛吸收外来科技力量的参与和帮助。在这方面,三大移动终端制造商苹果、三星以及诺基亚的功勋是不言而喻的,通过提升技术含量及产品综合优势,从而为移动互联网设备如手机产品及平板电脑产品等等注入了更多的使用功能及竞争亮点,他们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开发及普及所做出功勋也将是首屈一指的。随着市场的发展以及竞争的进一步白热化,中国的网民以及移动互联网终端用户将享受到更多高科技的成果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工作上的无穷便利。除去技术与政策因素,相关经济因素也在起着关键的作用。移动互联网设备往往使用成本较高,其分为以及关键设备、软件设备以及网络产品等三个方面,各方面的成本都是相当昂贵的。此外,移动互联网服务的使用所产生的流量费以及相关软件下载所需要交付的费用,都在挑战用户的综合经济实力。所以从侧面上,它需要国家经济的持续繁荣、进步与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才能鼓励相关消费人群更加勇敢地消费及使用,并产生更多的消费需求以及消费欲望。
2、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整合创新现状分析
我国移动互联网是具备强大的生命力的新经济增长点。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投资热度不减,成为互联网行业仅次于电子商务的第二大“吸金”领域。充分体现了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根据世界银行最近对128个国家的经济调查分析,宽带服务每增长10个百分点,就会带来1.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毫无疑问,根据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对周边产业的影响来说,移动互联网产业就会成为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势必引发产业链结构的变革,最终驱动通信产业链全面升级。然而目前我国针对于产业链整合创新的研究并不多见,研究与探索也并未形成完整而合理的整合思路与模式。但是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参与主体因势而动,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认识到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整合创新的重要性,目前初步形成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产业链整合创新的态势。
3、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整合创新的模式
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整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创新力度不足,创新之路还很漫长。根据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目前适合我国的产业链整合创新模式有以下两种。第一种,纵向结盟产业链整合模式。就是通过与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主体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以实现优势互补。具体例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信运营商与终端制造商纵向结盟。如三星、苹果、诺基亚等公司与国内的电信运营商的双赢合作。电信运营商通过与终端制造商的合作,提供不同价格以及内容的话费合约套餐,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实惠与便利的使用条件,从而促进移动互联网络的伸展与普及。二是互联网巨头与终端制造厂商纵向结盟。我国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百度、腾讯都已经制造出各自公司与终端制造商合作的移动终端,试图提前占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先机。第二种,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整合模式。就是通过核心参与主体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完全控制控制产业链的部分关键环节。如电信运营商开始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由于移动通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电信运营商在业务提供、渠道营销、品牌强化、价格拉动等方面重视空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开始转变传统移动通信业务,从用户需求出发,成为专业的服务提供商才是产业链整合创新的大势所趋。
四、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移动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我国拥有着不可小觑的用户市场和移动终端产能,这些将会为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国应依托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整合创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延伸产业链上下游,保持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实现产业链整体突破,使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拥有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从而大力推进我国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芮明杰,刘明宇.网络状产业链的知识整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
[2]摩根斯坦利.移动互联网报告[R].2010.
[3]易观国际http://.
[4]赵慧玲,移动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索,[J].移动通信,2009.
[5]王欣. 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探讨.[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9.
[6] 王军武.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简析.[J].中国经营网,2012.
[7]滕颖,楚燕梅,赵丽娜.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通信产业链纵向整合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1.
【关键词】物联网 商业模式 多运营主体 免费使用 示范产业 终端融合
1 引言
物联网将互联互通的网络概念进一步延伸到现实生活各个物质实体,把在互联网和电信领域取得成功的新一代IT技术运用到各行各业,并通过智能感知识别、通信网络以及智能运算平台的技术设备,形成对每一个网络节点进行识别、定位、监测、管理和操控的网络系统。基于此,物联网除了扩大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最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和应用,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形成规模化的应用,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发展物联网除了加快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还要加快产业社会化进程,形成规模化商业应用。由于物联网产业链较为复杂,涉及商用主体类型较多,因此必须根据其自身商业特点、不同行业市场需求以及个体关系特点,设计相应的商业模式。
2 物联网商业模式研究现状
作为互联网业和电信业衍伸的新形态,物联网需要从这两个领域获取商业模式经验。互联网发展已由传统盈利模式研究转向价值网络体系和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着重于挖掘、掌握、导向乃至创造市场需求,同时分析商业模式系统中个体的竞合关系以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表现,使系统动态发展,与外界互动协同发展,同时研究政府等个体在商业模式中的作用,将盈利为主的商业模式概念转成改革生活方式、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向。
目前的物联网商业模式研究,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是分析商业模式运营核心平台的搭建以及市场运营过程运营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等主要个体的相互关系、服务提供方式和收入分配方式。
中国电子商务中心提出了物联网发展五大类商业模式,包括:
(1)系统集成商主导,运营商检验运行情况;
(2)运营商提供网络连接,收取服务费用,系统集成商在网络上运行业务;
(3)运营商自行为客户提供数据流量;
(4)运营商自行为客户开发相关服务;
(5)运营商为客户定制服务。其主要的区分点在于服务提供主体和方式上。
参考文献将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分为通道型、合作型、自营型和定制型四类,强调不同模式中运营商地位和作用的差异,并介绍物联网在国外医疗、物流、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从运营商主体性出发,提出了合作开发、独立开发和定制服务的物联网商业模式类型,强调不同合作方式的结构和实际应用案例。
参考文献根据中国移动已有业务结构,分析7种物联网商业模式,包括:
(1)企业投资自建型;
(2)企业自建运营型;
(3)定位平台免费开放型;
(4)全租赁佣金型;
(5)运营商系统集成型;
(6)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型;
(7)运营商产品库型。
还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3种新模式:平台租赁运营型、平台广告运营型和项目型。同时认为,当前物联网主要盈利来源还是以用户购买和支付服务费为主,广告收入为辅,并对其在移动支付、智能电网、GPS导航、环保监控等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和展望。
由是可知,当前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体现为系统集成商和运营商的运营主体竞争以及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扩展,强调的盈利方式仍然是用户单次设备购买、日常通信服务以及网络运营商的佣金收入。关于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市场运作、盈利模式以及个体关系类型的研究取得较多成果,其中对于广告平台建设的思维也符合网络产业商业模式中低资费、规模平台、广告支撑的发展趋势。但由于缺乏对用户需求的综合挖掘和行业拓展,研究的群体和行业范围偏窄,忽视了物联网公共特性以及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商业拓展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较大欠缺,导致相关业务市场渗透能力差,用户接受程度低,周期长,不利于产业发展。同时,对电信领域的创新商业模式借鉴不够,忽视了物联网潜在的多价值主体特性,对运营商、系统集成商之外的价值创造研究不够。
3 未来物联网商业模式预测
作为新兴产业,物联网未来发展核心应该是通过对用户需求的覆盖,以及日常应用领域的全面渗透,进而培养用户的物联网消费习惯,甚而创造出新的用户应用需求和模式。因此,应该从公共事业和常规消费领域着手,采取低价甚至免费的方式,尽可能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在具体模式应用上,可以设计如下商业模式:
3.1公共事业应用型
此类商业模式一般由政府等公共事业部门搭建公共平台,客户租用或者购买平台以及相关软硬件产品,并支付通信费用。向用户提供免费产品。比较典型的应用方式是各类企业的视频监控、面向用户的楼宇监控和家居监控、GPS导航定位、公共事业信息查询、公共安全、公共物流体系等。
该类商业模式是物联网民生化应用的体现,贯穿于各个发展阶段,此间,政府对技术、市场的把握非常重要:初期,通过行政手段迅速普及产业应用,投入资金搭建设备体系;与商业机构合作,以赞助或者成立股份制公司的形式运营和维护物联网公共事业;在特殊领域如公共物流体系等,则需要迅速完成平台体系搭建,通过政府独资、土地出让、合资经营、业务外包的方式转移成本和吸引资金,保障物联网应用的维持和扩展。此类模式来物联网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主要政策推广模式。在主要公共事业平台采用此类模式,可以让用户免费体验物联网应用,培养使用习惯,为其他类型的业务推广打下基础,同时政府等公共事业部门由此推广普及物联网,带来社会效应,增加财政收入。
3.2广告平台型
物联网中的网络广告模式是传统媒体广告模式的延伸,一般是由运营商、互联网企业搭建公共平台,集成物联网感知和传递的软硬件设备,租给广告商进行运营,广告商通过广告收入来支付物联网平台运营费用。由于物联网行业覆盖广泛,潜在客户源多,这一模式越来越被广告商看好,出租车、公交车、地铁移动电视,楼宇电视、营业厅的移动广告屏幕,都可以作为该模式的覆盖范围。而物联网的作用是给这些信息平台赋予移动性和地理标签的附加信息,并逐渐开放用户交互界面。
该模式的本质是公共信息平台的物联网化升级,在传统公共信息平台的覆盖特性基础上,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体现移动性和地理坐标性,更可以根据政府和信息提供者的需求,实现平台信息的移动化、区域化、群体化和行业化。该模式可以使上述信息点在其各自不断扩大的用户群覆盖的基础上发展成综合类信息的平台,通过对用户群体的公有和专有覆盖,探入、获取乃至引导总体和专有用户的信息关注行为和趋势,从而吸引广告商的加盟,形成第三方获利的生态体系,让用户零成本使用的同时,以广告效应获取盈利收入。
3.3软硬件集成商主导型
以上两种方式是公共领域可以应用的商业模式,而 对企业和个人用户端,发展趋势之一是价值流多源化和集中化,体现在商业应用中即为终端融合以及物联网相关应用的无限开发和拓展,对此可以预测软硬件集成商主导型的商业发展模式。
该模式主要来源于苹果“iPhone”模式,核心软硬件集成商通过与运营商合作,在获取用户终端一次购买费用的同时,通过一定比例分配用户日常应用消费,同时大量应用开发者为终端系统促进广大应用开发者为系统开发各类应用模式,以免费和低价模式为主(苹果大部分应用费用在0~0.99美元),在硬件销售的同时,开拓应用下载这一新盈利点,并通过习惯和文化渗透的方式促进硬件终端和软件的普及。此类模式可用于与个人用户市场相关的便利类和控制类领域,例如位置服务、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数字城市和智能校园等,通过在已有智能手机终端系统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专有物联网终端上开发相关行业应用下载,使用户可以免费或者很低代价选择和使用物联网软件平台和应用。
3.4“云聚合”型
在物联网商业模式的高端发展阶段中,还可以结合云计算的思路提出云聚合概念。云聚合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云计算基础上,以用户服务为中心,根据已有运营平台和业务能力,针对目标市场整合内外部资源,形成用户、商家、其他市场参与者共同创造价值的网络商业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在一定的安全机制下形成信息全面自由流通,通过大量快速的信息传送实现价值的高速增值。各个主体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接收者。而从盈利模式上看,各个运营主体向云聚合平台,一般是政府或者其他部门交纳租金费用,而由于应用的方式多样化和生活化,用户最终可以免费的方式使用平台内一切资源。
上述分主要商业模式类型通过表1体现出来。
4 商业模式发展建议
在物联网发展被一致看好的情况下,上述商业模式的市场推广未如想象顺利,主要原因是各行为主体对商业模式的内涵以及市场适用性挖掘不够,使用门槛高,缺乏以用户低成本使用推进的商业应用。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推进:
(1)政府支持和技术标准化。在商业模式推广中,政府最直接的作用体现为方向引导、资金投入和平台建立,行业应用初期,政府应该通过行政手段,为物联网进入重点行业提供基础通道,形成先天进入优势。此外,产业标准化是克服发展障碍以及降低成本的关键,物联网时代,各国起跑线差距不大,所以更应加快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并试点和应用,抢占技术制高点。
(2)增加商业模式价值主体。可在现有运营商、系统集成商等主体的基础上,引入软件、硬件制造商、集成商,服务提供商、广告商、内容提供商、应用开发者等主体,在产品体系上可以扩大市场需求覆盖,通过多个主体的价值创造,分摊运营成本,提升用户规模,增强平台效应,创新盈利模式。
(3)促进个体间合作和共赢。政府可以通过与其他运营个体的合作,打造完善应用体系,调动各方力量,把盈利模式中以单次购买和用户从量使用为主,逐渐过渡到用户低价或者免费使用为主。而在第三方投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方式上,应在保证用户利益的同时,通过集中关注的方式促进其他消费需求增长,实现各方共赢。
(4)推进示范产业应用。选择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产业化进程快、附加值高、环保的重点领域开展物联网先导应用示范,通过成功范例提升社会认知度,这些产业应用包括智能电网、数字城市、智能物流、环境检测、公共信息平台、数字医疗、智能家居等。同时加大公共事业服务的物联网化,在个人客户端将物联网作为公益服务的升级方式。
(5)促进终端融合。未来物联网终端必将是多种功能融合的载体,需要重点加强软件扩展性。免费使用物联网软件是大趋势,软件开发者应争取从其应用的广告平台以及可能引发的消费需求发掘盈利方式。
(6)建立各类运营支撑平台。平台可以是运营商建立,也可以是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客户、政府建立。其作用主要包括接入、信息采集、传输转发、通信关联、开放接口、维护、安全、计费、管理等。平台建设者应该具备足够的资金投入、系统集成和维护能力。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用户模式;盈利模式
1 传统电信业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必要性
随着智能手机的大规模应用,我国传统电信业务的资费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但电信行业的增长速度却出现了不小的反弹,尤其是移动数据业务收入以及宽带接入成为了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多数产品和应用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APP化的趋势,这一新型的APP业务创新模式对传统电信业的基本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和资源发展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该模式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云和端的直接对接,而且对智能终端和即时通信类客户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自即时通信类软件在2011年一经推出,软件的客户规模一再出现井喷,预计在2016年能够达到12亿人次。一个客户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多个即时通信软件,采用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微信、米聊、飞聊等短信聊天软件,通过无线网络实现短信功能。此类应用使得传统的点对点短信和彩信的业务量和收入不断下降,而即时通信类业务量和VoIP类业务量将不断增大。根据摩根士丹利统计的移动数据流量发展总体趋势可以看出,移动视频将会对2014年移动流量的总量起到最为重要的作用,估计占总量的66%。此外,其它移动互联网应用(如移动游戏、音乐、图片、QQ农场等)也将带来数量流量的大爆发。根据Ericsson最新的报告[1]可以预测,在2016年之前,全球的移动数据流量将会以每年60%的速率快速增长,移动数量流量将会达到传统语音业务流量的30倍。因此,实现从传统电信业到移动互联网的转型是市场所需,势在必行。
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移动互联网,是指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PDA等)为接入手段,以无线接入方式,通过各种网络接入互联网。移动互联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从技术到业务的融合。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建设自己的移动互联网。各个国家由于政策法规、市场竞争条件、技术发展水平以及运营策略的不同,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上也不尽相同。一些电信运营商采取了较好的商业模式,成功地整合了价值链环节,取得了一定的用户市场规模。特别是在日本和韩国,移动互联网应用成效显著,凭借着出色的业务吸引力和资费吸引力,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在国内,三大运营巨头均已将移动互联网业务作为今后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应用和IPV6的实施,国内的移动互联网正逐步进入快速增长期,并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但任何一个新兴产业在给大家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在其发展初期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难题,如手机上网资费高、速率低,计费方式相对单一等。在诸多难题中,运营商数据业务普遍存在增量不增收的现象已经成为制约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2008到2013年的五年时间里,全球移动数据业务的数据流量增长达17倍,但同期的数据业务收入增长仅有1.8倍。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和便携式移动宽带上网的快速普及,数量流量也出现了空前的增长速度,在整个网络中的比例升至83.5%,而盈利价值则降到0.01美元/兆[3]。这意味着,数据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流量的增长速度,全球的电信业面临着增量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增量不增收问题的关键在于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选择。如果采用的商业模式不符合实际,那么所有的运营商和企业将不会盈利,移动互联网作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新兴产业即使再美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怎样建立可盈利、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商业模式,找到自己的位置与营收方式已成为大家目前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3 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未来发展趋势
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关键在于能否建立成功的商业模式。目前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尚无统一的标准定义。但多数学者普遍认为,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其用户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选择是否正确。其中,用户模式主要为了创造客户价值,盈利模式则是使得企业获利[4]。如何进一步丰富和改进用户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内容,将是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3.1 协调好用户规模、用户活跃度和用户时间之间的关系,改进用户模式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用户模式往往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传统的电信业务多数是从盈利模式开始考虑的,一定是有利可图、想清楚了盈利模式才会去做这个生意。但在移动互联网行业,企业必须首先要将重点放在集中精力考虑用户模式。首先考虑如何扩大用户规模,然后再考虑占领用户的时间份额,即注意力经济。全球的互联网业务都是存在竞争关系的。谁能够把握足够多的用户,谁就占领了时间份额,谁就会是通信市场未来的巨无霸。由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上网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业务之间竞争的核心就是用户时间。在未来的用户模式中,我们可以在扩大用户规模、提升用户活跃度和占领用户时间三者之间进行有效协调,使其达到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用户模式的优化改革。具体如下:
⑴调查客户的实际需求并开发相关产品,迅速扩大用户规模。这个过程所获得的用户对企业来说往往是匿名的,企业并不知道用户是谁,具有什么特征,而只是通过相关业务形成了一定的信息流量规模。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一般只卖流量。
⑵通过内容丰富、功能优化来提升用户活跃度。企业可以建立用户的真实档案信息,真正了解和掌握用户的特征并切实的拥有用户。一般来说,抓住客户的,都会带来信息流量。
⑶通过用户规模和用户活跃度来占领用户在线时间份额,最终创造客户价值。
3.2 采用衍生收费的盈利模式,占领客户的钱包份额
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子模式。目前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往往只局限于 前向模式和后向模式。前向模式是向使用了相关服务和内容的客户收钱(开通-保障-计费),如各大运营商向用户收取的移动网络流量费用等;与前向模式恰好相反的是后向模式,是向内容和服务的提供商收费,即向企业收钱(吸引客户,客户使用,有人付费),如通过各种衍生的广告模式来进行广告分账,包括CPC、CPR、包月收费等各种流量分账方式。企业如果采用单一的盈利模式并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盈利。为了更好地占领客户的钱包份额,企业可以将前向模式和后向模式黏合起来,形成“衍生收费”的双模模型。即服务提供者通过用户模式所形成的用户黏度,吸引用户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向新产品服务提供商收费的模式[5]。
4 结束语
传统电信业的商业模式要求电信业务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该业务获取盈利。而新兴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在业务实体和时间上不再高度耦合,可以实现分离,即为客户创造价值和为企业获得收入的业务可以不是同一业务。企业可以先提供业务,创造客户价值,再利用客户规模创造盈利,最终实现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成卓,贺石昊.移动互联网迈入2.0时代 加速与传统行业跨界融合[J].通信世界,2014,1(2):41-42.
[2]庚志成.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移动通信,2008,32(9):20-21.
[3]刘伟.四网协同发展研究及移动互联网转型思考[J].广东通信技术,2012,25(4):53-54.
2014年,中国通航市场仍然没有突破性发展,相比之下,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以下统称“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取得世界领先地位,笔者有幸从事IT行业二十几年,见证了互联网在中国从成长到飞速发展的各个重要节点,结合当前通航的市场特点,笔者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碰出点儿火花来。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互联网的灵魂。是时髦的“大数据”、“O2O”吗?恐怕不是。这些只是表,不是里。笔者认为互联网的灵魂很朴素,就是“自由市场竞争”,而且是“无休止的自由市场竞争”。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印证:其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是垄断的产物,那些试图依据特权资源建立起封闭围墙花园的努力,最后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其二,所有获得巨大成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都是通过颠覆原有的垄断格局,在打碎重生中,获得了新的商业聚合。无论是雅虎/AOL颠覆传统的广告商业模式,还是Google颠覆雅虎,苹果和安卓颠覆Nokia,阿里颠覆传统分销零售,微信颠覆短信,都透出一个真理:垄断无法持续,固步自封必将被取代,自由市场竞争才是“新常态”。
事实上,很多人都知道上述道理,但很多人并不以为然。在通航领域,大多数人认为,“发展通航是市长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换句话说,很多人试图以“通用航空”为幌子换取其他行业的特权来变现获利。他们一直在向上忽悠,甚至将中国通用飞机的年产能吹到世界年需求量的20倍以上。几年前,忽悠在中国曾风靡一时,但现如今,国内资产估值处于下行通道中,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大大收缩,忽悠行不通了。因此,那些仍然抱着“特权崇拜”思维,指望“靠大单子翻本儿”的人,恐怕他们的打算多半要落空。未来,“自由市场竞争”在通航领域必将逐步抬头。
以下,笔者想与相信“自由市场竞争”的通航人谈谈如何做好通航市场。
自由市场竞争的成功秘诀永远是“创新”,互联网作为永不休止的自由市场竞争平台,创新的作用更加显性。通航这些年的发展之所以难以突破,不仅仅归咎于空域和法规的种种限制,其根本原因更在于缺乏创新。想想1996年互联网在中国刚落地的时候,网络带宽只有9.6kbps,每秒只能传送1.2K字节;求伯君和雷军搞金山汉卡的时候,打印机还要宣传部和公安局的批文才能买到,那时候全国能上网的电脑恐怕不比今天的通用飞机多。而如今那些当年看起来不可突破的桎梏全都突破了,靠的是什么7靠的是创新,靠的是创新带来的市场良性发展。只有良性发展,才有逐步膨胀的市场规模,才有可预见的巨大商业价值和国家战略利益,才会有相关部门不再犹豫的政策支持。
当前互联网热炒的各种概念,什么互联网1.0、2.0等等说法,无非是各种创新思维和模式的总结而已,各种概念之间并不是完全替代的关系,它们只是互联网创新思维的不断衍生。笔者以为,互联网思维可以归结为三类:“眼球经济”、”WEB2.0”和”走入线下”,这里面有很多值得中国通航企业借鉴的东西。
最初的互联网创新围绕着“眼球经济”展开,“眼球”就是“注意力”的代名词,哪儿有好的内容,哪儿就能聚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起步时代的“网络沙皇”是一个专门负责统计各网站访问流量的网站“Alexa”。有了眼球,就能够导入IP,就能催生后续一系列商业模式――“内容门户”、“垂直门户”、“交易平台”等,其主要盈利模式是后向的,也就是广告。很多人认为是“免费服务”带来了互联网繁荣,其实这是个错觉,前向免费的目的是为了给获得后向优势的时间和机会成本买单。那么,“眼球经济”的互联网时代,其核心思想是什么?2004年,我跟电信运营商讲――“电信和互联网都是传媒”,受到了他们的讥讽,他们说“我们不是广告公司”。我说,电信和互联网的基础网络就像血管,流动在血管中的红细胞是关键,它能携带氧气,保证机体健康,而健康的机体又能反作用于红细胞,构成良性发展的闭环。电信和互联网的红细胞就是传媒,传媒携带信息,保证电信和互联网业务的正常发展,同时又受业务的反作用而优化和发展。也就是说,互联网和电信的市场发展都是围绕传媒的思维展开的,不懂得运用传媒的思维和经营手段的人无法获得电信和互联网的成功。
今天我们来看看中国通航最缺乏什么?是飞行小时。只要有飞行小时,就能传递飞行文化、飞行产品,就能吸引消费者、投资人的注意力,建立“飞行眼球中心”,进而产生后续的价值模型。今天我说“飞行就是传媒”,还会不会有人认为我是疯子?有人会问,能不能别这么抽象,具体点儿可以吗?我可以这么建议:假设机场和航空公司达成这样的协议,首先驻场的几家通航公司可以按照第一年飞行小时数加权平均,作为日后分享机场运营收益的份额,达成分润协议,鼓励通航公司和机场先亏损再分享整体运营收益,是否就能把大家的利益和谐统一起来呢?此外,如果飞机销售公司给予最初的几个购机客户按照购机架数加权平均的利润分成,达成飞机销售分润协议,鼓励通航公司先飞起来,然后从其他客户购买飞机的利润中获得后向收入,是否也是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
“眼球经济”的互联网时代后来被一个叫做“谷歌”的网站颠覆,于是就有了WEB2.0。其实WEB2.0是个大杂烩,如“SNS社会化网络服务”,“UGC用户自生内容”等等,其核心思想就是“不劳而获”。搜索引擎掌握了大多数人上网的基本动机――“找信息”,因此获得了超过90%的互联网入口流量,但搜索引擎并不直接产生内容,因此在省却内容投资的前提下垄断了眼球而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谷歌的核心思维是“快进快出”,因此界面非常简洁、流量非常大,互联网广告模式也从原来的“CPM卖印象”过渡到谷歌主导的“CPC卖点击”。所有人都意识到无法挑战谷歌的时候,就开始研究新模式下的创新,跟着谷歌做“不劳而获”的事情,比如让用户自己写博客,让用户的内容吸引更多人来看;还有通过一些小恩小惠收集用户偏好,然后来精准投放广告,总之就是利用用户的劳动赚用户的钱。而“眼球经济”也从“单纯看导入IP数“过渡到”页面停留时间、跳转率、回头率”等等,有人甚至把CPC发展成为“CPA卖成交”。
WEB2.0对于通航企业的借鉴意义在于,消费者从“对你有印象”到“参与你的活动”,这是实质性的一步。他们未必在认识到飞机后会直接来乘坐你的飞机,他们很可能只是来看航展,玩模拟机或者拥有一个模型。这时,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敢于和善于做这些跳板性质的生意,把从“印象”到“消费”纵向链接起来,还要善于将与航空相关的汽车,户外,救援这些行业横向链接起来,利用合作伙伴的劳力和资源达成销售目标,这才是WEB 2.0商业模式的精髓,我们可称之为“通航2.0”。做“通航2.0”的人不要想从航空运营中获利,但航空运营价值链各方需要给从事“通航2.0”的人输送利益,养好他们。
WEB2.0后,随着电商的快速盈利,本来甘于做后向的企业都纷纷坐不住了,跳到前台来做前向盈利,并换了个好听的名字叫O2O。O2O的核心思想是“熟人间网络的发展和交易变现”。这一点在微信的发展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微信之所以能很快取代微博成为主流,就是发挥了熟人间网络的粘性和变现能力。从通航营销的角度看,企业不是要“走入线下”,而是“走入线上”。而O2O的现成渠道,如微信、二维码、NFC、P2P等对通航企业走入线上都很有效,线上的资源也正需要跟我们对接,如果这个时候还要纠结于“是否做个网站、做平台还是做服务、从哪儿导入流量、是否用免费服务留住用户”的话,那你就固步自封了。
【关键词】物联网;发展瓶颈;应对策略;产业链;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36X(2012)03-0064-03
物联网(Intemet ofThings)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长距离/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营运等模式,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物联网有两层含义: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人与人:Human ToHuman;人与物:Human To Things;物与物:Things To Things)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姚晓霞,2010)。
一、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分析
(一)标准统一和技术瓶颈
1.标准统一瓶颈。物联网其实就是利用物体上的传感器和嵌入式芯片,将物质的信息传递出去或接收进来,通过传感网络实现本地处理,并联入到互联网中去。由于涉及到不同的传感网络之间的信息解读,所以必需有一套统一的技术协议与标准,而且主要是集中在互联上,而不是传感器本身的技术协议。现在很多所谓的物联网标准,实际上还是将物联网作为一种独立的工业网络来看待的具体技术标准,而应对互联需要的技术协议才是真正实现物联网的关键。我国从事物联网终端生产的企业众多,行业需求多样化导致物联网终端模块接口和传输标准难以统一;同时,由于物联网潜在的安全问题,国内学者在要不要与国际统一标准和如何统一标准的问题上存有分歧。没有统一的标准,物联网广域化全程全网的应用难以实现。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标准是:(1)超高端口的WI-FI(无线互联技术:Wireless Fidelity)接口的应用标准;(2)职能传感器的标准;(3)M2M(实物对实物:Machine To Machine)的标准;(4)传感器主网和协同处理的标准(李志清、李璇,2009)。
2.技术瓶颈。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智慧地球”与欧盟“E-Europe”和“12010”、日本“U-Japan”、韩国“U-Korea”等计划,其核心都是基于传感的物联网络和云计算,通过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上大量设立传感器,捕捉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然后通过传感网,进入互联网,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发出智慧指令,再反馈到基础设施和制造环节,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然而,在这核心中的传感器领域,基本上都是国外巨头垄断,国内少数几家厂商也大多是在国外的芯片基础上加工,在操作系统、中间件、云存储、云计算等各个环节,中国厂商都居下风,现在的应用很多都是用外资的产品。据CSIP报告,中国的信息产业目前非常缺乏核心专利。半导体专利国外企业占85%,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和器材专利国外企业占70%,无线电传输国外企业所占比例高达93%,移动通信和传输设备国外企业也占到了91%和89%(甘志祥,2010)。
(二)基础设施瓶颈
在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领域,虽然不是所有云计算产业都可纳入物联网产业范畴,但云计算是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也将大大推动云计算服务发展。国内云计算商业服务尚在起步,SaaS已形成一定规模,而真正具有云计算意义的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和P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as-a-Service)商业服务还未开展。目前,我国在云计算服务的基础设施(IDC中心)建设、云计算软硬件产业支持和超大规模云计算服务的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宋凯,2010)。
(三)产业链瓶颈
我国物联网产业链(如图-1)的雏形基本形成,由于涉及多个行业,行业间壁垒、标准、安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产业链成员间的参与程度和协作程度不高,各环节的发展也存在不均衡性特点。
我国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现阶段的特征有以下三个。(1)物联网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衡。我国物联网产业基本形成了由芯片设计制造、应用设备制造、软件及应用开发、系统集成、网络运营等环节组成的产业链。但是,在芯片设计制造、软件应用及开发等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环节相对薄弱,而且高端产品仍旧以国外产品为主导,相关技术研发水平和标准制定工作进展缓慢。(2)我国物联网产业链各环节收益先后及未来发展成长空间差异明显。应用设备制造环节(具体包括RFID和传感器厂商)是首先受益的企业,因为现阶段RFID和传感器等终端产品需求最为广泛,需求相对成熟,且可以大批量生产和应用,市场竞争格局最为激烈。(3)我国的物联网产业链在系统集成环节尚不完善,尤其缺少龙头企业。虽然通信运营商正在试图扮演这一角色,但由于企业自身的限制(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在通信领域)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摆脱对国外厂商的依赖,如IBM),要求有专门的厂商能够扮演好这一角色。这一环节将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木桶”最短的一板,这一环节的发展将极大影响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汤一平、陈宗年,2010)。
(四)商业模式瓶颈
本文综合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将我国现有的物联网商业模式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
1.自营模式。即拥有较强经济和技术实力者自行搭建物
联网运作所需的一整套系统直接提供给用户。该模式较适合对私密性要求高、个性化需求明显以及跨行业拓展难度较大的行业应用,如电力远程监控、水文监控、污染源监控等。但其缺点是企业由于受到经济和技术的限制较难发展,同时,前期投入成本较大,短期无法获得理想收益,致使企业对此种模式望而却步。
2.合作模式。即由终端设备商、通讯运营商以及系统集成商构成其主体。其中,终端设备商负责传感设备、标志等的制造,通讯运营商提供平台,系统集成商负责开发和运营业务;或者是系统集成商仅开发业务,由电信运营商在平台上代表其实施应用控制。此种模式往往存在种种合作方式、利润分配、服务衔接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致使此种合作方式发展缓慢(袁国智,2011)。
3.广告模式。即广告商以租赁方式使用平台运营商所搭建的传感器终端、网络及开发的应用等,取得广告收入后向平台运营商支付相关费用。此种模式的物联网应用由于受到用户需支付大额使用费用和应用平台的单调性(个性化服务难以提供)等限制,发展也较缓漫。
4.通道模式。即只提供网络连接通道,如中国移动、韩国SK电讯、Verizon等。此种模式是被动的等待模式,建立在前端感知和后台数据处理及应用迅速发展的基础上,致使此模式在促进物联网的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张云霞,2010)。
在中国,产业链上的各厂商都各自为战,而且数量众多,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未来必定要实现全盘贯通,需要将视野拓展,而不仅限于原有的小格局。在大背景发生骤扩的同时,必将呼唤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
(五)复合型人才瓶颈
要快速发展物联网,人才是不可或缺的。物联网产业链可以分为标志、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横跨RFID技术、芯片技术、电子技术、光电技术、无线测控、精密测量、遥感遥测、导航定位、信息通信等方面,还有计算机图像处理采集、模式识别、结合各个应用行业领域的智能决策等领域。同时,掌握扎实的物联网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的产品开发研制以及工程应用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物联网领域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对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我国高校从2011年才开始进行招生,而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少之又少。即使开设了物联网专业的高校,师资培养又面临严峻的问题。同时,由于物联网跨越的领域较广,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存在困难,难以同时开设物联网所需的所有技术型课程,且有可能长期存在培养出分散型特长的物联网人才的格局,短时间内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应对策略分析
(一)着力发展物联网技术
瞄准国际发展前沿,攻克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积极引进国际物联网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强共性技术研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和专利池,提升物联网产业发展自主可控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本文从物联网的框架结构(感知层、传输层、云端数据分析处理层、物联网应用层)出发,认为重点研发内容应聚集在五个方面:(1)新型传感器及传感节点研发技术;(2)传感节点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3)物联网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4)物联网应用抽象及标准化技术;(5)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适用于物联网的可编程技术、测试技术和环境建模技术等共性技术)。
(二)努力搭建物联网平台
采取引进、合作、培育等方式,快速集聚一批国家、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物联网领域高层次科研力量和研发机构,按照统一规划、市场运作、鼓励企业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物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服务平台,协调发展各平台的优势。
建设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和中介服务平台。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建设集研发、中试、小批量生产和测试于一体,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以及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投融资、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信息共享、政策咨询、市场推介、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综合配套等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平台(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
面向重点领域,先期在工业、农业、物流、电力、交通、环保、水利、医疗、安保、家居、园区等领域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为物联网的应用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市场环境,培育完整的市场应用服务体系。
(三)大力培育物联网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物联网产业爆发力强、关联度大、应用范围广的特点,以应用为突破和带动,强化商业模式,按照产业关联度大小,重点培育和发展物联网核心产业、支撑产业和带动产业三大重点产业领域。
1.物联网核心产业。在“共性平台+应用子集”架构下,重点发展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相关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运营与服务四大核心领域,着力打造各类传感器、新型传感网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软件/中间件、系统集成、网络服务、内容服务、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产业,加快形成物联网核心产品及高端服务的产业集群。
2.物联网支撑产业。积极培育、扶持和引进微纳器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微能源、新材料、计算机、软件等物联网产业发展所必需的支撑产业。
3.物联网带动产业。利用物联网大规模产业化和应用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带来的根本变革,重点推进带动效应大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消费电子、交通运输及其它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
(四)尽力创新物联网商业模式
结合我国国情,根据当地实际经济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政府牵引、统筹规划协调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探索新的物联网商业模式,逐步形成在原有商业模式基础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联网商业模式。
本文认为以下两种商业模式值得借鉴。
1.政府BOT模式。由运营商搭建公共平台,项目运营商自行建设物联网识读器和物联网识读标识,同时支付给运营商相关通信费用,通过项目的运营收入来支付相关费用。比较典型的例子就像公共停车位的收费管理,通信运营商搭建停车场管理的平台并制定相关规范,项目运营商通过BOT模式建设相关公共停车场的收费系统,通过公共停车位的收费来补贴相关设备及通信费用。
2.移动支付模式。由客户进行相关平台的建设,并自行搭建相关设备,租赁通信运营商的网络,通过佣金进行相关费用的贴补(袁国智,2011)。
(五)全力建设物联网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物联网产业横跨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i大产业,集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计算、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微电子等多个技术领域。这是一个横跨多个专业的领域,需要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以我国高校现有的专业设置格局,培养出的相关方面人才对物联网整体的框架很难有全方面的认识,因此,增设物联网信息技术专业势在必行,有利于对本科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物联网相关技术培养,同时建设物联网大学科技园,促进优势学科资源汇聚。开展物联网各类相关技术人才培训,加快培养物联网学科带头人和产业人才。全面整合各级各类人才引进计划,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等招才引智和人才培养计划在物联网方面的实施力度,大力引进物联网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加快集聚国内外物联网高端人才资源(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
互联网;商业模式;产业链;消费者赢利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9-0028-03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这个概念始见于20个世纪50年代,1990年以后开始流行。它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它通过提品和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赢利目标。简单的说就是企业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赚钱。
一、商业模式的本质
商业模式从全新的角度考察企业,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的理论和操作体系,涵盖了企业从资源获取、生产组织、产品营销、售后服务到研究开发、合作伙伴、客户关系、收入方式等几乎一切活动。《中国商业评论》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经营的环境、企业需要实现的财务目标,以及在给定环境中实现既定的财务目标所需要的内部活动和能力。它是一种系统的设计,用于衡量和打造一个企业的健康状况和赢利方法。是一个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其价值不仅包含创造的利润价值,还包括为客户、员工、合作伙伴、股东提供的价值。虽然商业模式已经受到商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是目前商业模式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商业模式是企业的经营模式,它的本质就是让企业能够获得利润的方式,与之关联的要素有收入来源、定价标准、成本和产量等等。它是一个包含多个方面的复合概念。从管理过程来看,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详细的经营战略,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优化实施的企业经营策略。而从企业的经营活动看,商业模式则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商业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和联系方式,利益关联方的均衡状态。
二、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商业模式就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和用户的信息主动权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经济下,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企业手中,企业生产什么,用户将必须被动接受什么。而在互联网时代,主动权移位到了用户手里,用户不再被动地接受企业的产品,而是有选择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企业必须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企业不能适应时代,就只能被抛弃。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有自己的适应于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
1.产品的生产从制造到定制的转变
互联网时代的制造不是传统意义上得制造,而是有订单的制造,从过去大规模的制造到大规模定制。曾经一度,世界对中国企业的评价就是大规模制造,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就体现在靠廉价的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的制造。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大规模的制造已经逐渐地失去市场,企业与用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掌握在了消费者的手中,这个时代,不是以企业为中心的时代,而是变成了以用户、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这是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企业不能改变,还抱着低成本、大规模制造的旧模式来运营和营销,那就一定会被市场淘汰。
2.产品的营销从广告到体验的转变
传统的营销方式是用“价格+广告”来卖产品,而互联网时代则开始靠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卖服。传统模式的优势就是价格适中,铺天盖地的广告围攻消费者。互联网时代给用户带来的非常重大的两个变化:一个是移动服务,一个是社交网络。移动服务可以移动交费,可以移动通话,所有的都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这就需要企业动态的服务用户的需求。这种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卖服务将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变成了信息对称。也就是说,企业必须做到信息对称才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中国企业的低成本时代已经彻底终结,中国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没钱不是失败,没有商业模式才是真正的失败。唐骏在研究了比尔・盖茨的商业模式后才发现自己与盖茨的差距。李彦宏认为百度早期的商业模式不切实际,当他在推出了自己独立的搜索网站并改进商业模式之后,才成就了现在的辉煌。马化腾要把所有互联网商业模式都纳入腾讯,可口可乐的经久不衰,NBA的锐不可当,都源于它们找到了最有价值的商业模式。
三、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
1.海尔集团的专注服务
海尔集团的市场占有率在国有品牌中居于首位,而这主要归功于海尔的商业模式。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可以归结为三个“一”,即一种商业模式、一套机制、一张表,而这三个“一”的核心就是创新商业模式,专注服务。
一个商业模式,就是“人单合一”的商业模式创新。人是海尔员工,单是用户需求。员工的创新和用户的需求合而为一,紧密相连。在实施这个商业模式的过程中,海尔首先进行了组织机构的创新――员工在最上面,领导在最下面,这种组织机构使领导从过去对员工的指挥者和监控者变成了员工创造用户资源的支持者和提供者。
一个机制就是大公司做小,把小公司做大。把大公司做小的概念是大公司要小到可以直接和用户接触,直接满足用户需求。把小公司做大,就是给小公司充分授权,再小的公司也可以自主创造满足用户需求,而不需要一级一级的请示和汇报等待审批,可以在第一时间满足用户的要求。
一张表就是战略损益表,这张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并且把这些表转换到每个人身上去。这张表的显著特点就是事后才能知道的利润让它提前知道。传统的损益表逻辑非常清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关系非常清楚,但这个关系是事后的,传统损益表只是财务上的结果,而战略损益表涉及到用户和员工,把利润和损失提前,让每一名员工心里清楚自己创造的价值和实现的利润,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利润和服务。
2.超级女声客户价值链的和谐与共振
超级女声是湖南卫视2004年开始举办的针对女性的大众歌手选秀赛,赛事接受任何喜欢唱歌的女性个人或组合的报名。其颠覆传统的一些规则,使它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商业价值巨大。比赛结束中和比赛后,超级女声品牌产业链不断延伸,短信、广告、冠名、代言、演出、销售、通告、影视、唱片、图书、服装、食品、玩具等产业形成一个巨大的、长长的娱乐产业价值链,保守估计,它每年带动的产值将超过4亿元。随着超级女声的成功,也带动了国内大批量的选秀节目产生,如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快乐男声等等。超级女声所带来的辐射效应所创造的商业价值每年远不止4亿元。其商业模式的亮点就在于其客户价值链的和谐和共振。
从产业链角度看,超级女声的运营商、赞助商和湖南卫视形成了一个针对同一目标消费群体,即喜爱音乐希望通过选秀实现自己愿望的少女和喜爱明星的广大青少年进行服务的产业链,并且获取利润,实现价值。运营商、赞助商和湖南卫视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优势互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运营商、赞助商和湖南卫视的共同作用下,超级女声形成了独特而强大的竞争力。
3.海尔模式与“超女”模式的比较分析
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与价格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不管是海尔的专注服务还是“超女”的超级客户价值链,都体现出中国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以消费者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客户就是上帝,他们购买产品,企业的一切利润都来自客户,来自消费者。科学合理的商业模式需要对客户的需求和偏好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客户群和忠诚度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好的商业模式首先必须把握客户的需求,海尔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卖得时精致的服务;超级女声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和偏好,超级女声的成功说明真正引人注目的节目是那些观众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节目。准确的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设计的商业模式才有成功的可能。
第二,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获取利润,赢得顾客的关键所在。它要求商业模式不仅要为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更重要是还要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和利益,保证客户价值的最大化,并且稳定和不断地发展客户。海尔和“超女”的成功就在于它的商业模式能够统筹企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之间的结构关系,在产业价值链角度进行价值的最大整合,形成了高效率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找到了适应市场发展和消费者利益的赢利模式。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
第三,以创造最大利润为终极目的并保证利润来源的稳定。任何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都需要遵循五步法则:第一步,找到未被满足的需求;第二步,战略定位,确定价值主张;第三步,建立赢利模型;第四步,价值链整合,形成核心竞争力;第五步,正确的实现形式。中国企业与跨国企业的根本差别也是致命的差别就在于: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对利润提升的研究与思考,在经营过程中过多关注过程、过多追求规模,过于重视销售量,重视市场份额,重视显性成本,而忽略隐性成本。海尔和“超女”的成功在于他们采取的了合理的商业模式。首先是确认结构性客户,发掘并进入利润区,全力对准最有价值的顾客,全面开展客户体验,抓住客户偏好,持续与客户沟通;然后是在生产经营中最大化降低成本,控制价值链和供应链;并且和客户建立起情感的纽带,利用品牌、专利、版权、速度优势、成本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持续占有市场。
四、结语
商业模式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企业的兴衰。商业模式的实现手段有产品经营、品牌经营、资本经营、人才经营;实现途径包括虚拟的和实体的;实现渠道有直供式、总式、联销体式、仓储式、专卖式和分公司制等;实现载体有产品(包括服务)、品牌、标准、理念等多个方面。失败的企业大体相似,成功的企业各有千秋。企业的失败原因无外乎资金、人才、战略、执行等等。而企业的成功之路却各不相同,百度的竞价排名、蒙牛的事件营销、国美的多成分系统模式、海尔的专注服务、联想的多元经营、李宁的运动员品牌经营、娃哈哈的渠道联营等等……每个成功的企业,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都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独特的经营思路和商业模式,并不断随着经营环境、竞争因素以及消费者变化来调整和升级自己的商业模式,始终以客户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以创造最大利润为终极目的。在市场千变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发展壮大,必须不走寻常路,设计适合自己的、富有竞争力的、与众不同的成功商业模式。
[1]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
[2]胡保亮.商业模式创新关键成功因素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30.
【关键词】保险 互联网保险 创新商业模式
一、引言
互联网保险作为普惠保险的新兴业态,从传统保险公司的电商化,到借助第三方平台拓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再到专业的互联网保险公司成立,正在掀起新的行业浪潮。2015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高达2234亿元,比2011年增长近69倍,在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已经上升到2015年的9.2%,增速十分迅猛。?q?因此,为规范互联网保险市场、防范风险、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互联网保险应注重产品创新、注重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开展大数据分析,以及注重创新商业模式。
二、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
2015年,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互联网人身险累计保费1465.60亿元,同比增长3.15倍;互联网财产险累计保费收入768.36亿元,同比增长51.94%。截止到2016年3月底,互联网保险服务的用户超过了3.3亿,互联网保民人数已是股民人数的三倍,互联网保险促进了保险的普及。在互联网保民中,80后人群占47%、90后人群占33%,成为互联网保险的主力,新生代积极参与互联网保险,是互联网保险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r?
三、互联网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保险产品不多
互联网保险销售仍以传统保险产品为主,创新的保险产品仍然不多。[1]-[2]同时,互联网保险销售仍然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地区经济发达与否,直接影响保险从业人员能否深度发掘消费者所面临的风险并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进而影响从传统推销保险到精准识别客户到服务客户。
(二)线上线下结合较弱
目前,互联网保险仅限于简单的保险品种,例如退货运费保险、航班延误险等。多数复杂的长期产品例如人寿保险、护理保险等还需销售人员推销、讲解和说明,金额较大、原因复杂的理赔案还需现场查勘定损。因此,互联网不能完全代替人工服务。而国内保险行业产品、组织架构都围绕渠道而建立,导致传统的保险公司很难从组织架构层面真正做好互联网保险。
(三)大数据分析较滞后
“大数据”是互联网经济或“互联网+”经济的本质特征。[3]但从“渠道观”来看,仅将互联网保险看作业务渠道;从“流程观”来看,仍停留在技术和成本范畴来理解互联网保险;从“定价观”来看,仍未深入分析标的物风险,实现精准定价。这样仅仅局限在保险的框架中,并没有打造“保险+数据”共享生态圈。同时,保险行业也未实现真正意义的信息共享。
(四)创新商业模式缺乏
目前保险业主要将互联网作为一种销售渠道,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改变保险业的运作模式,从而改变整个行业所遵从的价值体系;[4]保险参与者没有实现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交流、沟通、互动的保险活动;各家保险公司没有深挖互联网碎片化和场景化的优势,通过经营化、服务化、客户化来进行互联网+保险的融合。
四、互联网保险创新商业模式发展策略
(一)创新互联网保险产品
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更多产品创新,开发嵌入互联网保险技术产品,如UBI汽车保险、移动健康管理保险产品等;采用场景化、碎片化、细分策略、服务整合的技术路径,实现互联网保险产品轻内核、强渗透、快响应、广传播的特点。因此,做“人人能看懂”的标准化产品,做“玩着买保险”的互动产品,做“与服务一起销售”的服务保险。
(二)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
互联网保险要注重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以寿险为核心,整合保险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以增值服务,附加服务和大服务赢得客户,让传统服务与互联网创新互为补充,线上服务及时便捷,线下服务真实周到,实现成本低,效率高,途径广,内容多,体验好的转变。同时,有助于改善保险服务品质,塑造良好的行业形象。
(三)加强大数据分析
通过大数据分析,保险公司可发现不同群体的保险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保险产品,并进行精准推销、精准定价。同时,建立行业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契合行业互联网化发展需要,而且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数据服务和信息技术支持,如:平善的信息安全策略和措施,能解决保险发展中面临的信息化和安全问题;可以推动保险监管信息化的水平提升,有助于快速精准地识别互联网保险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防止风险的大量集聚和跨界蔓延。
(四)创新互联网商业模式
一是实现“传统渠道+互联网”模式,将互联网保险与门店、坐席、人、业务员等传统的渠道进行结合;二是实现一站式客户体验的平台运营模式,如中国人寿搭建了类淘宝官网平台,成员单位均可在平台上进行销售和综合经营服务;三是采用互助保险组织,通过互联网快速汇集客户需求,实现风险共担;四是选择“互联网+”自身营销特点,将非核心业务外部化,实现差异化的风险管理,并向医疗、健康、养老、投资等延伸。
注释
?q?2016蚂蚁金服研究报告。
?r?互联网保险发展要注重创新商业模式.魏迎宁.中国保险报.2016。
参考文献
[1]王燕,杨晓明,徐兴泰.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
[2]陈碧豪,赵志明,付泽华.互联网保险产品营销模式及创新探析[J].商.2014.
[3]曹云波,姜家祥.大数据时代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的机遇与挑战[J].财会月刊.2015.
中国部分互联网企业的“虚拟先行,业务落地”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互联网业界的一些思考,引发了赞同与反对两种观点。美国互联网业是最为成熟和领先的,“落地”是否也是美国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模式?
美国互联网企业开发出众多在国际上领先并被广为模仿的商业模式,如网上零售、网上拍卖、在线旅游、在线金融服务、虚拟世界、博客、视频分享、社区SNS等。美国互联网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商务应用为核心,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得。
美国电子商务已成为一种主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通过互联网购物,而且购买数量越来越多。2006年美国人在互联网购物上的开支超过了1000亿美元, 据Forrester预计,2008年美国网络零售销售额将突破2000亿美元,2011年将突破3000亿美元。
快速增长的市场与不断迸发出创新力的互联网业界相互驱动,美国各类互联网商业服务方兴未艾。与中国部分互联网企业热衷的“虚拟先行,线下落地”的模式相比,美国在线服务企业更注重树立强大的在线业务竞争优势。
落地还是不落地?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异。
美国互联网产业的概况
美国是全球互联网产业的中心。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92年~1995年,是美国互联网市场化、商业化的阶段,热点主要是一些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代表公司是美国在线(AOL)、互联网软件,浏览器的主要代表公司有网景,1995年~1999年,是美国互联网产业化和大众化的阶段,1996年互联网开始进入门户和搜索引擎阶段,1997年以后,网上零售如亚马逊等引人注目;从2000年开始,美国的互联网发展开始全面步入全球化的新阶段。
在2000年之前,美国诞生了世界著名的互联网企业。1993年,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学位的杨致远创建雅虎搜索网站,1998年总收入达到2.03亿美元,利润总额2500万美元。进入1999年后,Yahoo的股票市值接近380亿美元,超过波音公司。1994年,3l岁的贝索斯决定在互联网上销售产品,亚马逊网站诞生。到1999年,亚马逊网上书店成为全球第三大图书销售商,拥有450万长期顾客。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互联网新概念和新形态层出不穷,如web2.0,SNS社区,六度分割,博客,维基,威客,众包,digg,视频等。
由于美国政府对互联网行业积极扶持,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国会陆续对互联网及互联网商务的一些具体问题制定了法律和法案。如1997年网络免税法案,本法案旨在制定统一的联邦政策,反对州和地方政府干预电子商务和计算机互联服务,由国会统一管辖电子商务。1997年7月美国政府正式公布“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电子商务的热潮。
截至2007年底,美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为2.16亿,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也就是说,美国71.8%的人使用互联网。美国民调机构皮尤(Pew)中心“皮尤互联网和美国人生活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现在近四分之三的成年人是网民。
美国的教育、电子商务、政府等跟生活、经济有关的互联网应用更多。根据Forrester研究公司公布的数据,不计入旅游服务,2007年美国网络零售销售额为175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1%。2008年美国电子商务消费总额达到了2144亿美元,比上年度增加7个百分点,其中,旅游电子商务消费增加了9个百分点,达到了843亿美元。2011年将突破3000亿美元。在美国,互联网已经被看做美国经济的发动机。
2007年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网民关注的网站前十名依次为Google、雅虎、Myspace、Youtube、Facebook、微软、Ebay、Wikipedia、Msn、Craigslist。美国前十名网站中以社区为主,美国用户更偏向于参与性、自主性,喜欢自己上传东西,比如Wiki和Youtube等,其主流模式更接近于后web2.0时代。
美国在线商业分为两种模式:一类企业来自于传统行业向互联网商业的延伸,比如BestBuy、玩具反斗城、迪斯尼、DELL等企业;另一类则诞生于互联网界而毫无传统商业的历史渊源。互联网业界出身的在线商业巨头为Amazon、Ebay。Amazon是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企业,Ebay是最大的物品拍卖平台。
2000年~2001年是美国互联网界最为萧条之时,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股市的崩盘和“网络泡沫”的破灭,使得整个全球互联网产业进入严冬,这个寒冬中很多红火的互联网企业消失。
2008年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全球金融危机之中,网络泡沫时美联储用降息来刺激房地产经济的政策被认为是危机产生的根源之一。分析次贷危机的爆发,其核心原因在于美国华尔街金融机构的贪婪和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松懈。网络泡沫的爆发在于当时互联网产业尚未形成良好的收入模式、投资回报、产业价值链条以及过于投机性的投资。泡沫破裂之后,美国政府为了挽救下滑的经济局面采取降息,意在促进产业投资和重组,原本是一个正确的决策。但随后美国在一系列政治、军事、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的错误政策之下使得美国金融机构陷入了一场异常狂躁的金融衍生产品投机潮,这才导致了次贷危机的产生。网络泡沫与今日仍未走出的金融危机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正是身处在网络泡沫之中的部分优秀互联网企业成就了美国今日互联网产业的繁盛,推动了美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大浪淘沙,一些企业虽然在泡沫中消亡,但该产业却日益兴旺。
美国互联网“不落地”
从eMarketer的研究数据整理发现,2006年~2011年美国网络购物用户数量占全体网民的比重将保持连续增长趋势,预计到2010年美国网络购物用户数量将超过1.5亿人,占美国全体网民数量的比重将达到80%。
据了解,美国互联网在线商业企业从传统渠道而来的,大多数为多渠道销售或服务型企业,将自身的产品和竞争优势从传统市场中延伸到互联网之中。对于在互联网业内诞生的企业,则基本采取在在线商务上强化竞争优势,基本不涉足线下的传统市场竞争。
美国互联网企业在业务发展战略上,采取的是一条创新技术加兼并收购的道路。
以提高消费者体验感受和增加消费者网络乐趣为核心的高新技术
的研发和应用是美国互联网行业不断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美国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实现均有赖于高新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而绝非单一的理念的创新。从美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来看,几乎每一家重要的企业都致力于通过技术的压法和应用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最终实现销售额的增长。无论是搜索技术的不断深化,还是商品虚拟展示技术的发展,或者电子支付技术、数据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美国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美国互联网企业往往聚焦在一种商业模式之上,然后采取横向兼并收购的方式扩张,或者纵向收购兼并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资源,从而树立起竞争壁垒。
美国众多互联网企业的成功和在业界地位的最终确立,无一例外来自于不断地收购兼并。可以说,收购兼并既是保证企业商业模式得以实施的必要保证,又是企业面对竞争的必要手段。Amazon、Google、Ebay、美国在线、Yahoo等互联网巨头都是在收购兼并之中发展壮大的,而更多聚焦于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的互联网企业要么通过不断收购强化在其领域或行业的竞争优势,要么就“转嫁”给互联网巨头。
在美国,一些从传统走向互联网的企业拥有除互联网之外的销售渠道,而以互联网立足的企业则专注在互联网上开拓。即使美国的互联网业务远较中国互联网业务成熟,但在互联网上开发和应用新的创新、拓展互联网业务的疆域仍然是美国互联网企业的不8则。从线上向地面延伸,在美国互联网界难以想象。
美国互联网企业业务不落地来自于三个方面:
首先,美国人推崇时尚,追求效率,这是美国网上购物市场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法制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在线购物感到放心。同时,美国人讲究实惠,而越来越多的网上商店千方百计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使网上购物成为一种乐趣。所以,在线业务增长空间巨大,而且价值远远超过传统的现实市场,企业分出精力开拓线下业务得不偿失。
其次,美国商业异常成熟发达,传统市场的竞争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市场高度饱和,新进入市场的企业成功率很低。
最后,美国传统市场竞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互联网企业的战略模式受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从虚拟业务向现实业务的延伸很难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同。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落地
研究发现,一些中国互联网企业采取的落地发展策略与美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战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部分中国互联网企业经过初期的快速模式探索和规模扩张,在拥有了一定的忠诚消费群体和稳定的市场地位后,尝试着从虚拟走向现实,不仅仅满足于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获得收益,并将自己的业务从网上延伸到网下,将网络业务在现实市场中复制。比如携程在一些城市做地面旅游业务、淘宝网在一些城市开设了其品牌的商城、网络社区西祠胡同在南京开办了现实版的西祠胡同、网盛科技举办现实中的展会,一些专业网络零售企业或服务企业开设实体店等。
落地潮的形成来自于几个方面:
首先是中国网民结构性。据摩根斯坦利的调查显示,中国70%的网民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部分有经济实力的消费者对网络的了解程度和兴趣程度都不高。
其次,中国消费者尚未建立起对网络消费的成熟消费观,目前只有部分比较前卫的消费者喜欢。现实与虚拟购物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在中国现实购物是一种时尚与享受,特别是中国的女性对逛街有一种特殊的爱好,这种爱好包含了炫耀、猎奇、浪漫等因素,而网上购物扼杀了所有这些美好的感觉。另外,图片与实物往往存在差异,在网络上看很漂亮的商品可能实际上并不是消费者想要的,因为图片的处理存在技术成分,同时图片只能看却不能像实物一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验证产品的好坏。这些都导致消费者更愿意到商场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产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互联网企业的内生因素则是希望谋求在现实市场中建立渠道和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消除消费者对网络消费的疑虑,增加消费者的信心,寄希望于将品牌移植到线下增加销售收入和利润。
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偏差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落地是冒着很大风险的,这种风险主要是现实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品牌风险和人才风险等。除一些以在线服务可以延伸到线下与线上业务互动外,网络零售业是很难移植到线下的。
首先,虚拟经营与现实经营要素存在巨大差异。
在线交易与现实经营在经营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线上业务的经营特点和要素与线下业务难以相符,线下业务的竞争往往有着更为复杂的因素,而面对这样的竞争并非互联网企业的专长。同时,在线业务的推广模式与线下业务营销模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虚拟经营与现实经营在成本支出上存在巨大差异,企业的成本控制无法有效实施。在线交易的优势在于省去地面店租金和雇员等费用,但是,落地的店面费、市场管理费、卫生费等投入巨大,店面成本将直线上升。从在线销售到落地经营,增加了卖家的开店和管理成本。在虚拟与现实并存的情况下,企业难以开展有效的成本控制,很可能会侵蚀原有的虚拟经营利润。
其次,虚拟品牌在现实中将面临价值弱化。
谋求落地的互联网企业意愿是将网络中的虚拟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移植到线下,使虚拟品牌所建立起来的消费群体在现实中消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但虚拟线上品牌移植到线下时,其品牌影响力、号召力、吸引力是要大打折扣的。线上品牌只能代表在虚拟市场中消费者建立的好感、信任、忠诚、喜爱和消费意愿,是建立在虚拟业务之间的竞争。而现实市场中品牌林立,竞争激烈,消费者往往有着对现实品牌成熟的认知和选择偏好。虚拟品牌落地,一定会遇到与现实品牌强度竞争的问题,在强大的惯性认知下,虚拟品牌在现实中的价值必将极度弱化。
互联网企业的落地,意味着要面对与互联网行业完全不同的业务形态和管理模式,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之间的巨大差异很难在同一家企业和谐并存,业务之间、部门之间、人员之间难以有效地协同作战,将有可能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从某种角度而言,互联网企业成功的核心在于技术和对网民网络习惯的准确把握,并不具备传统市场中存活的竞争能力。比较而言,美国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技术、改善消费者网络体验、兼并收购线下领域和地理空间的扩张等策略很值得中国互联网企业思考和借鉴。
一、纯网络银行产生的原因
(一)“互联网+”的推动“互联网+”是利用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其他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挥互联网对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作用,促进传统产业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再造“。互联网+”一方面加速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而形成互联网金融,促成银行经营模式的全面创新;另一方面促进互联网广泛渗透、新型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数据资源开发,为纯网络银行提供了用户基础、技术要素和大数据资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末我国网民数量达6.49亿,网民渗透率47.9%;云计算、互联网和物联网、智能终端构成的“云、网、端”新型信息技术体系逐渐成熟;互联网金融的电商金融已成功实现大数据挖掘并运用于网络贷款的风险管理领域。
(二)普惠金融的需求我国传统银行在贷款业务中恪守“二八定律”,服务偏向大型企业等高端客户,忽略小微企业需求,致使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小微企业融资难。国家工商总局2014年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占我国企业总数76.57%的小微企业创造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但中国人民银行的《2014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末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却仅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0.4%;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CHFS)2014年的《中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小微企业的银行信贷可得性仅为46.2%。以互联网金融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已成为共识。但在普惠金融服务中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如P2P网贷,自有资金规模偏小,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渠道有限,无法吸收公众存款,保持流动性和资金低成本十分困难,业务规模增长陷入瓶颈。根据网贷之家数据,截至2014年末我国P2P网贷平台1575家,贷款余额仅1036亿元,迫切需要兼具互联网金融和银行金融机构性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纯网络银行对普惠金融加以补充。
(三)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现有《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构成对纯网络银行基本的监管法规体系,并为其设立和经营管理提供必要法律依据和指引。2014年以来相继的《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个人人民币电子账户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银行电子账户管理和远程开户提出框架性指导意见,肯定了远程开户的地位和作用,反映出监管部门对纯网络银行的积极态度,亦为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倒逼监管法规完善的结果。对开户、理财产品首售须面签的监管约束逐步取消势在必行,将给予纯网络银行业务更大操作空间。
二、纯网络银行的经营模式
我们以浙江网商银行为例说明纯网络银行的经营模式。网商银行从股权结构看,完全属于由民间资本发起的设立的民营银行,注册资本40亿元,持股30%并拥有控制权的第一大股东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其股东是合伙人为马云、谢世煌的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和合伙人为彭蕾等阿里集团高管的杭州君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旗下拥有支付宝、余额宝、蚂蚁微贷等子公司),因此网商银行将纳入阿里巴巴的金融体系,充分获取阿里巴巴商业生态系统的电子商务平台、用户、数据和技术等资源,其经营模式将围绕线上运作、挖掘大数据、定位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进行布局。
(一)完全网络化运营网商银行完全网络化运营,不设立实体分支机构,业务往来完全依托互联网渠道展开,业务处理主要通过银行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并将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用于业务创新。延续阿里巴巴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特点,减少不必要的组织层级,信息直达服务前台,使后台工作人员和服务系统通过互联网直接连接客户终端,服务更贴近客户。相比传统实体银行网商银行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业务覆盖面广,服务可覆盖现有的主流互联网终端PC端、移动端,未来甚至可借助物联网延伸至线下物理世界,没有物理网点营业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二是业务可塑性强,网络化业务流程和产品设计极为灵活,可大量嵌入新型现代信息技术,能依据客户需求弹性调整以提供针对性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流程高效便捷,通过互联网缩短与客户距离,去除繁琐手续,业务处理自动化程度高、系统响应迅速。四是运营成本低,不依赖大型固定资产和大量人工操作,降低固定资产购置、维护和人员薪酬支出,可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优惠,形成成本领先优势。
(二)注重大数据应用网商银行对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充分挖掘平台内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积累的大数据资源。平台内用户因频繁的电子商务活动沉淀的海量大数据来源于平台交易记录、物流公司信息反馈等实时性的数据源,与四流合一的商品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联动。对动态大数据深入挖掘能多维度揭示数据所关联的实时性的有效信息,精确反映用户各对应层面的特征,据以判断其现状及未来趋势,可降低信息的搜集成本,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性,提高信息使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相比传统银行仅掌握静态的征信记录、孤立的现金流水账等有限信息而难以真正挖掘大数据,对大数据挖掘的应用成为网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网商银行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对阿里平台、物流企业等第三方机构的数据进行获取、集成、分析、解释,将大数据挖掘应用于三方面:一是精准营销,准确识别客户收入、偏好、需求等特征,据以对客户细分,以恰当方式营销针对性产品和服务,实现金融资源供需有效匹配;二是产品和服务创新,判断、预测客户需求和行业趋势,相应创新产品和服务并合理定价;三是贷款风险管理,用于贷前调查的信息采集,贷中审核的信用评级,贷后监督的实时监控,通过销售记录、客户评价、缴费清单等数据判断用户信用状况,通过订单物流信息、现金流水账等动态数据追踪其偿债能力和履约意愿,合理授信、量化风险、风险预警,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降低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
(三)深入开发长尾市场依据长尾理论,深入挖掘需求曲线长尾部分的市场能获得不亚于需求曲线前部主流市场的效益,即向传统金融所忽视的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能产生巨大的总体收益,颠覆“二八定律”,是普惠金融的有效实践。开发长尾市场需要化解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性原因:一是小微企业信用记录缺失、抵押质押物匮乏、单笔业务交易成本高而收入低,传统银行因向其贷款面临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高、收益与成本不匹配的问题而惜贷;二是向传统银行借款的申请程序复杂、门槛高、审批慢,难以满足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资金需求,部分小微企业无法或不愿向银行借款。网商银行网络化运营和大数据应用结合,一方面减少对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弥补抵押物约束的不足,降低信用风险,大幅减少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避免传统银行的贷款困境;另一方面降低业务门槛,优化业务流程,快速、批量化放贷,提高金融资源供需的匹配效率,满足小微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使网商银行具备开发长尾市场的条件。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是潜力巨大的长尾市场,据阿里巴巴集团数据,B2B平台阿里中国站企业会员达800万家,B2C平台天猫店铺13万家,C2C平台淘宝商户900万家,可提供基础性客户和数据资源。网商银行定位为零售银行,目标客户为阿里平台的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向其提供20万元以下的存款产品和500万元以下的贷款服务,即小存小贷,避开传统商业银行垄断的批发银行业务,挖掘长尾市场。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应用分析平台内小微企业和个人需求,吸纳潜在客户,延展需求长尾;另一方面依据小微企业和个人的差异化需求,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增加用户粘性,将重点解决长尾市场的资金需求问题,提供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消费者金融服务,如小微企业短期小额信用贷款、供应链金融和消费者信用支付、分期网购等服务。
三、纯网络银行面临的业务层面问题
截至2015年8月末,已经宣布正式开业逾2个月的网商银行仍然没有实现对公众开放营业。域名为的网商银行官方网站作为线上运营平台,仅一个链接至展示其企业愿景和高管团队的宣传网页的二维码供用户扫描,没有提供任何金融产品和服务,用户尚无法办理远程开户、存贷款等业务。而目前采用线上、线下运营相结合的微众银行早已成功对外营业,提供了网络小额贷款“微粒贷”等多款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由此可见,纯网络银行尽管基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商业模式进行颠覆性的创新,突破性地采用完全网络化运营、大数据应用、深入开发长尾市场的经营模式,但要在现阶段的市场条件下顺利投入运营,在实际运营中发挥其功能,还需要突破诸多业务层次的障碍,主要为如何落实远程开户、吸收公众存款、保障系统安全的问题。
(一)如何实现远程开户纯网络银行没有物理营业网点,客户无法像传统银行一样以面签的方式完成实名认证实现银行账户开设。若按照直销银行的远程开户方式,即客户自助填写注册信息并提供由传统银行签发的实体银行卡,通过信息核查后将实体银行卡与虚拟银行账户绑定,最后结合账户小额划款验证等交叉验证方式完成间接实名认证,实现虚拟账户的开设,纯网络银行仅能从传统银行存量用户中吸纳客户,必然受其牵制。若委托合作银行,通过其物理柜成开户,该方式可靠却违背完全网络化运营追求服务高效、便捷的初衷,并且合作银行能率先识别客户进而抢夺客户资源。
(二)如何吸收公众存款纯网络银行相对于实体银行和电子银行,大规模吸收公众存款较为困难,导致其无法获得持续性、低成本资金来源,制约贷款规模,无法满足未来开发长尾市场的资金需求。纯网络银行难以大规模吸收公众存款的自身原因:一是客户自有资金转为存款的方式复杂,只能通过银行间转账汇款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备付金转入这两种渠道,需缴纳手续费和通过繁琐的程序,造成较大的用户转化成本;二是无法办理现金业务,不能满足存取现金的需求,不符合客户传统支付结算的习惯。替代品层面的原因:电子银行和互联网货币基金对其替代程度高。电子银行的业务体系较为全面,涵盖大部分银行业务,可在线销售各类存款和理财产品,且电子银行账户大多与实体银行账户绑定,因此在银行存量用户中覆盖面广。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2014年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银行个人客户中电子银行用户比例43.1%,企业用户中电子银行用户比例达71%,由于用户粘性的存在,纯网络银行难以吸引电子银行用户的存款向其转移。互联网货币基金的认购门槛低,采用T+0赎回机制,收益率高于同期活期存款利率,对利率敏感的客户更具吸引力,纯网络银行在存款利率管制尚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无法发挥存款的价格竞争机制,面临存款流失风险。
(三)如何保障系统安全纯网络银行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由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网站服务器和客户端组成。由于业务完全基于网络渠道,业务处理大多依靠系统自动完成,交易记录、客户信息等数据电子化储存,相比传统银行更倚重系统安全,但与各类外部系统对接,网站服务器作为公共站点,使整个系统对互联网敞开,面临比传统银行更严重的系统安全风险。系统安全风险来自计算机系统故障、黑客入侵系统、计算机病毒破坏三个方面,将导致系统无法运转、客户资金被盗、存储数据丢失等问题,造成经济损失并影响声誉。另外,“双十一”等购物活动中密集的网购交易产生大量支付结算业务亦将给银行系统运作造成巨大压力。纯网络银行系统的安全形势严峻。据网络安全公司卡巴斯基实验室追踪统计,2013年至2015年2月名为“carbank”的跨国黑客组织通过鱼叉式钓鱼攻击入侵中国等30多个国家100余家银行的计算机系统,盗取银行账户资金达10亿美元。2012年和2013年“双十一”网购活动中都曾出现多家银行的网银系统操作延迟,网络支付异常的问题。《2013年度中国电子银行报告》显示,不使用网上银行的受访者中47.89%的是出于安全考虑这一点,对系统安全风险的担忧将影响潜在用户选择纯网络银行。
四、对策建议
(一)拓展多层次开户体系,降低开户门槛1.借鉴现有开户方式。第一,开设客户自助开户程序。由客户自助填写注册信息,上传身份证扫描件或其他有效证件,通过与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联网比对、手机短信确认等交叉验证方式实现远程开户,无须事先开设其他银行账户。第二,利用互联网金融的现有用户和数据资源。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实名用户达3亿,其账户经过实名认证,已经绑定现有银行账户,记录着用户各类真实信息,可有效验证客户身份的真实性。依托大数据技术重点挖掘该类用户,开户时将有效信息映射至网商银行开户系统,可减免填写信息、客户自证等开户手续,将阿里巴巴的用户流量转为网商银行的现实客户。2.借助物联网远程开户。物联网将互联网延伸至物理世界,运用物联网感知层技术验证开户人身份信息可替代传统的实地面签。例如以人脸识别技术获取人脸生物特征,再比对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中的身份信息能准确识别个人身份,结合其他交叉验证方式,无须到物理柜台面签即可直接完成远程开户,同时保证用户良好的使用体验。2015年1月4日前海微众银行首笔贷款业务即在人脸识别技术帮助下完成,同年3月马云在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展中展示使用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SmiletoPay支付认证技术完成网购支付,充分说明该技术运用的可行性。
(二)开展存款业务创新,吸引存款流入第一,服务价格优惠。将运营成本的降低以减免转账手续费、账户管理费的方式回馈客户,降低客户交易成本。第二,提供增值服务。如网商银行可依据存款额度等指标增加贷款授信额度,或联合阿里平台向用户发放购物红包,增加用户效用和用户粘性。第三,推广移动支付。开发手机应用程序,以移动电子钱包弥补无现金业务的缺陷,支持二维码支付(二维码反扫)、指纹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用于实体商店消费,替代现金支付。第四,创新存款产品。开发特色存款增值产品,兼顾高收益和流动性,类似民生直销银行的“随心存”,可将活期存款自动转存通知存款或定期存款并根据存款期限最大化结转利息,同时满足闲散资金理财和便捷消费需求。
(三)自建P2P网贷平台,弥补存贷款业务缺口纯网络银行在难以持续、大规模吸收公众存款以支撑贷款业务扩张的情形下,应主动摆脱对存贷利差盈利模式的依赖,突破作为间接融资的金融中介身份,自建直接融资渠道P2P网贷平台,对接资金供需双方,作为投资者投资和小微企业融资的补充,获取中介费用,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充分利用自身数据、客户资源和技术的积累,实现多元化经营的范围经济。纯网络银行的P2P网贷平台应由其子公司或内部机构经营管理,面向不满足于传统存款理财、追逐更高收益、能承担相应风险的投资者和长尾市场中存在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由各方自行交易信息并自主成交,纯网络银行仅作为交易撮合平台,基于大数据进行资质审核、风险控制和提供相应信息服务、不提供担保赔付,不承担借贷业务的风险。
打破“达尔文噩梦”
有句广告语名曰“移动改变未来”,毋庸置疑,移动互联网已成为未来几年最具投资价值的无线应用,智能手机则是各项杀手级应用的竞技主战场。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市场的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领域逐步形成了运营商、平台商、终端商和移动应用服务商共同发力的无线应用产业链,未来十年可谓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年11月的测算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总数已达到5.05亿,普及率达到37.7%,手机网民数量达到了3.4亿,网民中手机用户普及率达到65.5%,显示了移动互联应用在2011年的爆发式增长。
专家指出,当前移动互联的主要趋势已十分明显,整个行业重心正在转移――企业业务重心和收入重心都在从语音业务向数据业务转移、从电信业务向互联网业务转移。
一部名为《达尔文的噩梦》的纪录片曾对达尔文进化论提出质疑,其观点非常适合当前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即生态链条上的“弱者”是“强者”存在的土壤,当所谓的弱者被消灭时,也正是所谓强者即将被消灭的倒计时开始。《达尔文的噩梦》一片中称,如果没有草就不会有羊,如果没有了羊也就没有了狼……以此类推,虽然大家互相竞争甚至是吞并,但仍然相依相生。
反观中国移动互联市场,产业链形态虽已初显,但仍暴露出诸多“短板”,如流量、资费、终端普及率、电池续航时间、终端和APP商业模式水土不服、手机安全、平台竞争等问题,产业链各生态圈的企业即使“心有多远”,也“走不了多远”。
机构预计到2012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将突破6亿人、超过互联网用户数量,曾经的互联网和现实世界在2012年相互融合且无处不在,因此如何打破“达尔文的噩梦”,让产业链中的“强者”和“弱者”合理共生,成为改进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关键,也成为了打通互联网和移动等概念、构建真正“无线生活”的通道。
智能手机促行为模式变革
调查机构Gartner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前,全球已卖出超过50亿部智能手机,到2015年该数字将达到67亿部,如此庞大且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生意,将为商业模式变革带来巨大的机遇。
因此,移动互联网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做一个客户端应用,也不仅是将之前的、基于个人电脑的桌面应用程序“无线终端化”,而是需要充分发挥无线移动设备灵活、移动、随身、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特性,同时充分利用无线终端设备的摄像功能、触摸屏幕、多媒体、实时通讯等功能,实现与消费者的深度结合互动,在惠及消费者同时实现商业创新。
在2011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上,谷歌公开了一份针对移动互联网的独家调查。调查显示,在美国互联网市场,从未有哪个业态能够在一年中实现400%的爆发式增长,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前无线设备搜索量已超过个人电脑搜索量――谷歌将这一变化称为“爆发式”,并认为如果企业还没有移动互联网战略,还没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无疑会面临致命问题。
一个有趣的现象可以佐证谷歌的观点:集中2011年全球搜索数据,可以发现24小时内,12时~13时PC使用量明显下降,而手机上网使用量大幅增长;同样,晚间20时~23时亦是手机上网高峰。此外,仅统计“愤怒的小鸟”这一款游戏的无线终端使用量――全球用户一天的游戏时间合计可达125年。
同样,与颠覆上网模式相类似的还有人们的行为模式。根据谷歌调查报告: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做决定时,其距离决定执行时间往往小于24小时,譬如超过82%的手机用户选择在24小时之内预订酒店房间,而以往,这一时间间隔通常是几个月或几个星期。
这样的行为模式之变还影响到预订其他时间和空间类的商品。由于有了一个几乎随时陪伴身边的手机,消费者完全可及时掌握各类商业信息并实时作出决定。
移动互联终端的位置概念也使个人决策趋向本地化。调查发现,在美国发达市场,三分之一移动搜索是关于实时的本地信息搜索。同时,智能手机不仅扮演一个支付工具,更像一个购物伙伴,可以帮消费者进行很多决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认为,现在的采购已离不开智能手机。
在中国,无线应用引起的行为模式之变也在进行之中。中国互联网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的《2011年网民行为研究报告》详实地反映了中国移动互联的网民变化。近年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很多革命性的新理念替代了传统思维,移动互联网的意义已不再是吸引眼球,而是真正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新兴电子商务使移动互联网真正成了实实在在的盈利工具,促销、选购、支付等行为逐渐依赖无线终端。无线支付模式消除了中间环节、并打破了地域限制,从而使零售行为成为真正低成本和环保生态行为,大大地降低了营销成本,从而使商家和消费者都得到了实惠,
内忧外患困扰发展
回顾上世纪全球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其前期发展轨迹非常简单,首先是开发应用,然后投入广告,随后制造热点并赢得关注,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用户,最终藉此获得广告商追捧。归根结底,互联网初期发展走的是一条相对粗放的运营道路,充满各类不定因素。
当前,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无线移动终端的性能提升,使移动互联应用呈现了爆炸性增长,但内忧外患仍然困扰着各类无线应用的发展。
首先是“产品同质化”问题,长期以来其一直困扰着开发者和用户。在各大无线应用市场中跟风现象络绎不绝,直接导致了开发者生存环境低劣,也让消费者倍受困扰。因此,如何进行应用创新是每个想在移动互联盛宴中分一杯羹的创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其次缺乏成熟商业模式,尽管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的移动互联网企业,产生了大量的无线应用创新,但这些产品多实施免费政策,还未形成成熟商业模式,本身难以盈利,这导致投资者态度变得日益保守。
较之投资商的谨慎,传统互联网巨头对移动互联网的热情却丝毫不减,纷纷用自己在传统互联网上积累的用户基础和已获得成功的产品,融合无线应用的特性,力争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占领一席之地。
目前,国内传统的互联网“大佬”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盛大、新浪等在移动终端硬件和软件上都有布局,且都推出了不止一个“用户量级和影响力都较好”的应用软件。其中,腾讯的手机QQ、微信,百度的手机搜索、手机地图,阿里巴巴的手机淘宝、手机支付宝,盛大的Bambook、切客,新浪的手机微博等,均依靠应用创新赢得了无线终端用户的喜爱。
业内人士指出,从2011年末至今,移动互联网的平均投资额度已出现了缩减,资本困境加上巨头夹击,使很多中小型厂商生存空间日渐狭小、发展前景堪忧。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众多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而言,盈利模式是各类无线应用的核心问题,只有实现持续盈利才能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摸索盈利模式成为众多移动互联网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衍生收费”另辟蹊径
在当前常见的无线应用商业模式基础上,移动互联网的盈利已不再局限于“前向收费”和“后向收费”。
前向收费,顾名思义是向服务和内容的使用方收费,即向直接用户收费,如运营商向移动互联网用户收取移动网络流量费;后向收费,则是向内容和服务提供方收费,如移动互联网门户根据用户浏览量,向在门户投放广告的广告商收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衍生收费”模式应运而生,在结合了“前向收费”和“后向收费”两者特长基础上另辟出一条蹊径。
“衍生收费”是服务提供者通过其提供的软件应用形成用户黏度,并吸引用户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向新产品服务提供商收费的模式。
不妨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衍生收费”的应用:如iPhone上有一款优秀的汽车操作游戏App应用,该应用依靠游戏的娱乐性聚集了足够的人气和用户黏度后,引入一家汽车玩具制造商进行品牌植入,于是该款App应用的爱好者不仅可在虚拟世界里驾驶汽车,还可以在现实世界里通过iPhone蓝牙连接来遥控汽车玩具,实现App游戏中各种虚拟场景在现实生活中的再现。
由于iPhone终端保证了用户良好的操作体验,因此App应用的用户在虚拟世界里已完全熟悉了汽车的操作,因而在现实世界中操作汽车玩具对用户而言毫无困难,且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游戏体验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进一步达到提升用户黏度的效果,从而推动了汽车玩具销售。
于是此款App游戏的开发者不仅可以从App应用爱好者在苹果App Store的下载中收取费用,还可以从汽车玩具厂商的广告植入和销售中收取一定比例提成,即实现了“衍生收费”。
事实上,“衍生收费”模式并非移动互联网所独有,但相对传统互联网而言,基于无线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对终端和服务的黏度更强,因而在推动用户“衍生消费”行为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移动互联与时俱进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兴未艾,将来还会随着技术变革产生更多的盈利模式,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即以无线应用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将主宰全球经济的未来。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移动互联网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生活细胞,每一个用户的身体、服装、家电,乃至思想都可能通过无线方式直接与网络对接。移动互联网将全面拓展人类思维,让以前很多生活、商业甚至人际交往模式发生革命性创新。每个人的人生也因为无线应用、移动互联而变得更加精彩。
利率持续下降:传统企业线下趋势
2014年是品牌电商化的重要一年。传统企业受政策、产业供应链、物价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很多品牌、行业出现了毛利率从50%降到30%的情况。随之而来的是产业劳动力效率下降,上游工厂代工的形式走不通了。
未来,传统产业的毛利率都会下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以下,趋势不可避免。无论企业经营哪类产品,处于哪种领域,都会有互联网企业挑战你。传统企业不仅利率下降、产品压缩,而且价值链正接受挑战。
消费者已经从线上线下走到场景化,传统企业还能抓住消费者吗?是做电商、做O2O,还是做线下,你真的清楚吗?
第一步:内外兼修——树立互联网意识
传统企业转型首先需要树立互联网意识,包括重塑思维理念、重塑商业模式和找到利基市场。传统企业要从内部和外部同步塑造,对内塑造内部环境,对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如果内部流程效率低,那么就需要用体系去完善它。如果有不同领域的很多事情需要做,那么建立各领域合作伙伴关系。
本文给出2点建议:
第一,不要贪大求全。创业团队会习惯性地搭建大平台,这是最容易走进的转型误区。即使是大平台也不是从房顶盖起,而是从地基做起来,创业团队最长犯的错误是从房顶改期做大平台。在今天,专注于做一件事的企业,才可以胜利。
第二,抓住产业痛点。尤其是对传统企业来讲,要找到产业的痛点,并且深刻理解很重要。
第二步:核心定位——走向B2B
传统企业不断在向B2C转型,而未来互联网生态的构建风口在B2B。平台B2C的格局已经结束了,B2B成为企业青睐的商业模式是有原因的:
第一,产业中存在流通效率低下的企业,产业上下游分散;第二,有明显的渠道层级;第三,产业价值链宽度很长,比如个汽车零部件销售,要走很多环节;第四,利润率高,存在交易信息不对称。
而谁会参与B2B模式的竞争呢?一是互联网企业、二是上游企业、三是流通性企业。互联网企业思维创新、团队年轻化、更贴近消费者。但缺乏产业内资源,很难完成产业资源的整合。本人不太主张上游品牌企业自己去做B2B模式,因为阻力很大,并要面临经销商的压力,也不具备专业人才。传统的流通性企业是有优势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大的批发商,但是也面临服务创新的问题。
传统企业是从生产制造和价值流通开始的运转,如今面对互联网,要清楚是平台的服务者还是参与者?除非一个企业对B2B理解到位,否则无法真正看清核心定位。B2B生态模式首先获取终端、用户数、会员粘性,当达到规模后,反向整合订单,形成商业闭环。其中存在提供金融、物流等其他增值服务的供应商,一个是B2B,一个是B2C,达到一定体量以后价值会非常大。
第三步:产业资源——价值链重塑
结合我们瑞云智锐服务的项目实践来看,构建互联网生态,除了构建平台以外,还有拥有产业资源。通过产业资源进行价值链重塑:
第一,延展核心能力进入新的市场领域,通常称为跨界。
要想全面理解跨界的要点,举个生动的例子:想想农民有什么需求?农民要种地、吃饭、要贷款,农民还要卖粮食,这就是农民的核心四大需求。满足了这些需求,把生产资料卖给他,其他粮食收回来帮他卖掉,这种称为跨界多元化。只有传统企业真正建立起对客户全方位,长期的黏性,你这样的企业才会有价值。
第二,产业去利润化,也称为免费。
比如:硬件零利润,从而建立数据会员和流量入口。
第三,渠道去层级化。
通过减少渠道层级。增强终端控制力和盈利。
第四,强占产业高成本或低成本体验的阵地。
比如,顺风、京东的自建物流基地和配送能力等。京东和天猫的B2C竞争中,京东间隔物流,但是在超大一线建设体验区之后,超出了原有的B2C的电商服务区,所以这种配单在产业服务领域有了很大的提升。
第四步:不惧时间——B2B大战役
传统企业都在克服自身弱点并且挑战新的机会,当用了很多时间进行产业研究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貌似时间成为传统企业最大的挑战。而要做好B2B平台模式,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抢夺重要关卡,拥有第一批用户。第二阶段:转化流量,创造利润池。让用户在不同需求点上获得更多,核心是把流量留在体量里面。第三阶段:建立平台,寻找开发团队上线系统。
其实做系统、做平台是构建互联网商业生态的最后一部分。比如,整个农业生鲜行业的价值有多大?几万亿。前两年阿里巴巴一开始做了批发市场,从批发市场去做这个行业。该行业从分散走向聚合,形成小的生态物种。这里面有专门服务中小餐饮的O2O企业,集中采购、集中下单,这意味着下游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沃尔玛。这也意味着一个产业在演变过程中,是存在很多机会的。
第五步:服务创新——定制化设置
创新服务战略中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全渠道的O2O服务体系。
第二,大数据的产品创新。这是传统企业创新服务战略的核心。
第三,产品化营销。
传统企业能颠覆淘宝吗?不能。所以,对传统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全渠道的平台,营销的要点是不一样的。B2C的核心就是交易,传统企业能做的是场景化的服务。传统企业在不同的营销点上起到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此外,大数据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传统企业做商业的时候不要拍脑门,一定要看数据、要看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消费者对产品细节的关键词,这是一定要关注的。消费者会因为产品细节很重要才去购买。
回顾:福特制及大生产分工体系
参考福特制在美国诞生的环境,我们认为,对中国这样一个巨型经济体而言,立足本国资源禀赋和消费需求、基于“互联网+内需”的大市场,才有可能生长出中国企业在信息经济下的全新商业模式,而这也将意味着社会分工在全新层次上的一次深化与升级。
每一轮大的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技术-经济范式”的巨变。作为工业经济“技术―经济范式”的重要支柱、也是最具美国经济模式特色的福特制,诞生于20世纪初。它的出现,是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给美国经济带来的“技术-经济范式转移”这一进程中的重要部分:
从核心投入要素与新兴主导产业来看,正如以晶体管为表征的IT是信息经济的核心投入要素,工业经济下的核心投入要素则是钢铁和石油。1899年美国的钢铁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3%。这一时期,机械、电气、冶金等新兴产业在美国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意思的是,美国钢铁产量的最高纪录是1973年的13680万吨,其后就不断下滑――而20世纪70年代正是以Intel微芯片为表征的信息产业开始快速发展的时期。
从商业基础设施来看,美国的交通网络、流通网络、通信网络等在当时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在交通领域,继公路和运河的大规模建设之后,铁路建设迎来了:1880年时美国铁路约9万多英里,到1890年达到了约15万英里。通信领域,1878年电话实验成功,20世纪初美国电话就达到了700多万部。流通领域,以邮购商店为代表,美国的连锁商业体系由此开始快速发展。
从“使能”因素看,电力在当时得到了广泛应用。20世纪初,美国已有3600座中央电厂,到1917年发电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公用电厂在美国供电格局中的比重也飞速上升:1907年,40%;1920年,70%;1930年,80%。电力作为廉价、稳定、广泛适用、均质化的能源,是工业经济最主要的“使能”因素。作为代表性的基础设施(公用电厂和电网),它支撑起了流水线式的大生产;作为“使能者”,它改变了生产、消费的结构与过程。
此外,宏观政策在当时也实现了深刻变革以容纳“大生产”的分工体系。大生产给当时的美国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极大的扰动。为释放和接纳大生产的巨大能量,让流水线上源源而来的商品找到它的消费者,宏观的社会经济制度框架也需要作出相应变革。按照Carlota Perez的分析,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体制、社会保险体制以及信用贷款等――实际上都是通过收入再分配等政策和制度的创新,把一般劳动者转变为有一定消费力、乃至超前消费的消费者(所谓中产阶级)――显然,这些政策调整都极大地扩展了市场的规模,也推动了大生产分工体系的展开。
上述一连串事件的核心在于:福特制以及它所内含的一整套大生产分工体系的全面展开,或小生产分工体系向大生产分工体系的跃变,只有在一个广度和深度足够充分的大市场上才能诞生。当时的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殖民地时期对欧洲出口的过度依赖,国内消费市场得到了快速成长。铁路、流通网络、现代媒体(杂志、报纸、电台等)的发展,以及西部的开拓,特别是“考虑到相对高的收入水平,1860到1910年美国三倍的人口增长使美国市场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市场。这种市场规模使美国企业在这一时期发展的每一种技术水平都可能实现内在的规模经济。”
回顾世界经济史,从规模、影响力、产业结构等很多方面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与今天的中国经济都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当时的美国经济环境,特别是当时的美国国内大市场,对于大生产(福特)、大流通(邮购商店、百货商店等)、大物流这样一整套全新分工体系的产生,具有着直接的催化作用。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内需”也正在加速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发育,借助互联网,中国企业在这样一个大市场上,能否探索出信息时代中国企业的“福特制”?
C2B商业模式在全球快速演化
信息经济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其核心特征是什么?我们认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模式,将是未来商业模式的主要代表。
C2B模式的支撑体系主要是三个方面:个性化营销、柔性化生产、社会化供应链。
在前端的营销环节,互联网对商业的巨大改变,最先发生在这一环节。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精准互动的大平台,从Banner(旗帜)广告到搜索引擎的P4P(为效果付费)广告,再到SNS(社会网络)营销,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个性化营销的效率。
在流通环节,今天的eBay、亚马逊和淘宝网等巨型网络零售平台,在信息时代扮演的角色,无异于工业时代的沃德或西尔斯,它们正在快速成为今天的零售基础设施。而且,它们也已经显示出了支撑起“多品种、小批量”的范围经济的巨大潜力。展望未来,迟早都将发生的三网融合,将支撑起更为完善的在线零售格局。同时,线上渠道也将与线下渠道实现深度融合
在生产环节,互联网上“多品种、小批量、快翻新”的消费需求越来越走向主流化,大量分散的个性化需求,正在以倒逼之势,推动各家企业在生产方式上具备更强的柔性化能力,并将进一步推动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产业,使之在响应效率、行动逻辑和思考方式上逐步适应于快速多变的需求。
随着上述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让供应链各环节渐次实现了“互联网化”,C2B模式由此具有了越来越坚实的支撑,其主要特征也已经显现出来:
消费者驱动: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是广义上的B2C模式――以厂商为中心,而信息时代的商业模式则是C2B――以消费者为中心。
我们认为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支撑大规模、社会化、实时化的分工与协作。它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企业以及企业之间的协作效率,原来的金字塔结构或链状结构,正在被压缩在一个扁平化的平面上。这使得个性化需求,能够越来越直接地触发各家企业协同组成的高效价值网。当线性供应链被互联网改造成信息驱动的网状协同的价值网之时,也将意味着全新高度上的一种分工与协作体系。
除了C2B商业模式及其分工协作体系这一观察角度,另一个更显见的观察角度是“云+端”或“平台+应用”的分工/协作结构的显着崛起。具体地说:以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基础设施“云”为创新平台,去支撑和推动“端”的多元化创新,比如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或电子商务平台之上的海量网店、各类服务商等,正在成为今天全球商业领域最活跃的基本创新形态。比如在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上,围绕数亿消费者的需求,在数百万淘宝卖家之外,IT、营销、物流、设计等形形的电子商务服务商,作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新物种,在近年来得到了大量涌现。还在2011年初,淘宝网商的注册合作伙伴(即服务商和开发者等)就达到了约11万家。在这里,市场广度与深度的扩大,交易费用的下降,交易技术的跃升,共享平台对前端的支撑,都是推动分工不断深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商业流程将被数据所驱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高度分工的经济体系,也将逐渐在各个物种的涌现与自组织中得以持续演化。
创新主场域:从“WTO+外需”到“互联网+内需”
入世10多年来,WTO让中国企业拥有了国内外两大市场。中国在此期间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20%。而在微观企业层面,尽管存在着“作为世界工厂被锁定在产业链低端”、“市场换技术效果有限”、“难以敲开发达国家市场大门”等争议,但客观而言,WTO为中国企业提供的不只是一个广阔的全球市场让“中国制造”行销全球,它更是一整套制度安排,扮演了一个制度环境和制度平台的角色,中国企业在此平台上较好地参与到了不断深化的全球产业分工之中。因此WTO也是推动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的重要催化剂,涌现出了海尔、华为等一定数量的、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尽管2008年以来部分发达国家出现了金融危机,影响到了中国外贸,但2011年中国进出口外贸依存度仍为50.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26.1%,进口依存度为24%。不过,长期来看,在出口之外,国内消费的拉动力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2005年8月,中国的消费增长率连续16个月增长速度超过了12%。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正由此逐步转入消费驱动型的经济架构,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也将逐步提升。2007年,国家统计局核算表明,消费对GDP的贡献七年来首次超过了投资。
在拉动内需发展的各个因素中,互联网开始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它既提供了诸如云计算等代表性的商业基础设施,也发挥出了促进企业全方位创新的赋能作用。由于电子商务同时涉及到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与企业的营销、销售、设计乃至于研发和生产等供应链各环节都有较强的关联,因此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子商务,为我们观察从“WTO+外需”向“互联网+内需”的创新场域转变所带来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角度。成立不足10年,淘宝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咨询机构IDC更预计,到2015年,中国网购交易额将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约7%。为此,如何感知和挖掘市场需求,不断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