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2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研究调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内涵
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方案中,更为重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走出校园即能很好的适应相应的工作,因此,学院在专业课的培养上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每门课程通过任务的学习,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更能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任务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1]。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2]。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3],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操作流程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一般的操作流程如下:第一,设计任务。由教研室主任和任课老师共同参与制定本课程的所有任务,并交由系里审核,最后审核通过的任务将详细写入高职高专的教学大纲中,任课老师按照大纲的规定执行。第二,创设任务情境,引出任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挑战任务的兴趣。第三,分析任务,提出解决问题。在每一次任务执行之前,教师将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完成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成任务的思路和计划,为任务的执行做好充好的准备。第四,展开探索,完成任务。该阶段是任务执行的阶段,这个阶段将分小组进行,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展开自主学习和探索,完成任务,并记录下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第五,编写任务报告。该阶段主要将任务执行的结果进行一个总结,系里已经制定出任务报告编写的具体格式,学生按照格式的要求,填写关于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工作,让学生学习如何编写报告。第六,上台展示交流,评价任务。该阶段主要在课堂完成,学生将任务完成情况制作成ppt,到讲台上来展示,与台下同学交流互动,最后教师进行评价,让学生学会如何将任务用口头的方式表达出来,也锻炼学生制作ppt的能力。第七,汇总归纳。该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汇总,完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4]。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以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任务设计在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调查与预测》共设计以下8个任务:编写市场调查企划方案书、实地调查法训练、编写市场调查问卷、单一项目市场调查过程管理、绘制数据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定性分析市场调查资料、模拟专家会议法、编写市场调查报告,这8个任务也与所选用的教材紧密联系在一起。(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任务实现
1、调查项目设计及任务小组成立首先,由于《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性质,结合学校的现有资源,教师安排了具体调查的项目,主要如下:项目一: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项目二: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月消费情况调查;项目三: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课余生活情况调查;项目四: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课堂纪律情况调查;项目五: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大学生涯的规划调查。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提供一些他们想调查的项目。当然,学校也可以邀请在校的商店一起完成,如中国移动、电信和联通,还有一些理发店、饮料店等。其次,成立任务小组,小组人数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在7—10人之间。为了锻炼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和任务的顺利完成,组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选择,分组完成后,为了不出现组员“搭便车”现象,安排每个学生轮流担任任务组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和学生一起制定好任务完成过程所要遵守的相关规则。最后,让每个小组自行选择项目题目,确定他们这个学期所要进行的项目内容。
2、任务的实施对于《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我们选取的教材是赵轶编著的《市场调查与分析》,该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整本书在结构的安排上涵盖了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整个过程,具体过程如下。
(1)调查前期的准备工作。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于课堂上让学生完成市场调查企划书、市场调查问卷的编写。市场调查企划书即市场调查方案是整个市场调查的基础,涉及项目调查的目的意义、调查的具体内容、调查对象和范围、市场调查和资料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时间进度和预算安排等,这些内容都是后续市场调查实施的指引,要求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然后制作成word打印出来,在课堂上进行陈述,由其他学生提问,教师点评,总共需要3个学时,讨论完后,让学生当场完成实训报告的编写。当每个小组确定好调查方案之后,就可以着手准备调查方法的设计。根据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实地访问和观察法(因实验法不太容易操作),同样,留一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自行设计观察表,留4个课时的时间进行问卷的编写。问卷编写关系到实地访问的效果,因此,必须学会编写一份合适的调查问卷。学生设计的观察表和问卷必须交由任课老师阅读批改,再发给学生修改备份。该阶段还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就是,单一项目市场调查过程管理,即让学生掌握市场调查组织实施过程中的人员安排、访谈技巧培训和运用、问卷的填写,这个实训,任课老师的理论课教学可以引入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学习,留2个课时让学生当场组织一场模拟,先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如何进行市场调查的人员安排、访谈技巧、问卷填写,然后推选一名成员扮演“培训主管”,在班级进行市场调查前期准备工作培训的模拟,最后形成实训报告。
(2)市场调查实施过程。该过程是市场调查的实施环节,主要完成“实地调查法训练”,在任课老师的带领下,各个小组成员分别打印出问卷,根据事先设计的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由于条件的限制,此次调查安排在校园的食堂、宿舍楼、超市门口、图书馆、操场等学生比较集中的地方,任课教师主要监督和指导学生进行问卷访问,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每个学生必须完成20份问卷的调查,最后统一汇总给组长,组长收齐后保管,之后各个小组形成一份“实地调查法训练”的实训报告。
关键词:会计模拟实践 调查问卷 教学效果
会计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实用性专业,为适应未来财务工作,学生不仅要掌握会计基本理论,更需要掌握各项会计专业技能,只有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为了提高会计教学质量,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基于调查问卷探查模拟实践课程教学的效果,探索利于改进高校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高校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教学效果调查
( 一 )调查说明 某高校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是在会计学专业完成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税法、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这些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共90课时,所有实践内容均在校内进行。2006级上机操作安排4课时,手工操作会计业务为84课时,上机考试2课时;2007级上机操作安排18课时,手工操作会计业务为70课时,上机考试2课时。通过模拟实践课程,学生掌握填制凭证、登记明细账、制作账册等会计基本技能。本次调查采用抽样及访谈的方法,以某校会计学专业2006级、2007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9份。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对该校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教学满意度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对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效果以及学生对模拟实践课程教学期望值的调查。
( 二 )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学生对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教学所涉及的行业问题的满意度最低,只达到43.2%,对模拟实践课程安排的课时的满意度达到66.6%,即该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对模拟实践课程教学满意度不高。显示,大部分别调查者认为完成模拟实践后只学会了填制凭证、登记明细账、制作报表这几项最基本的技能操作,而对于报表分析、报税、合理避税等方面的技能几乎没有涉及到,且没有一个学生认为通过模拟实践能够全方面掌握会计操作技能。显示,独立完成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的学生只有12.12%,借鉴别人的学生为3.03%,而84.85%的学生是部分自己完成、部分借鉴别人。此外82.8%的学生认为模拟实践课程应该增设财务管理、审计、税务办理、成本核算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另97.9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由调查结果可得,该校的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教学满意度不高,实验强度不够,致使实践教学的效果不明显。为了尽快提高该校的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有必要对该校的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调查结果折射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找出解决对策。
二、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调查结果分析
( 一 )模拟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可知该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很好的按照课程体系综合全面的考虑实践能力的阶段性培养,仍然重视会计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该校只针对会计开设实践课程,而忽视了对本专业其他相关知识和基本经济知识的了解,如有关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以及税法等这些方面的知识在实践性教学中很少涉及到;并且实践的内容是以填制凭证、登账、做账为主,对于税务办理、成本核算、预算、审计以及报税方面的知识几乎没有涉及到。由此可见,该校的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教学对企业管理的整体运作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不是很到位,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相应能力的需求没有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由表(2)、表(3)可知大部分学生很难独立地完成实训实习任务,就算完成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能掌握的也只是如何登账,做账等最基本的几种技能,而对于如何合理避税,分析财务报表以及如何查错账等相关方面的技能还是得不到提高。(1)模拟实践课程教学的课时偏少。由表(1)可知,被调查学生对该校安排的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课时的满意度只有66.7%,大部分学生反映实践的时间相对过短。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比较重视理论教学,而对于实践教学方面相对轻视,在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设置的课程偏少。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然而目前该校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上仍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所占总课时的比例在20%以下,而国外高校一般为35%左右。实践性课时比例偏低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学生不能够灵活的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种教学计划下的人才培养,达不到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而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2)模拟实践课程教学设备、设施基础薄弱。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校内的课堂模拟教学、实训操作以及校外的实习等形式,模拟财务会计工作流程,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业务规范和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满足日后企业的实际应用。由表(2)可知该校学生对实践性教学设施、设备的满意度才52.9%。目前,虽然该校配有会计模拟实验室,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会计实验和实习需要。但是,就实验室的配置来看并未达到仿真的要求,并且该校并没有专门的会计实践、实训基地,学生大部分的实践工作只能在教室和寝室完成。如固定资产卡片,实践过程中并没有接触到固定资产卡片,只有在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解,因此,虽然完成了实践内容,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如何使用固定资产卡片。而且不能够真正了解实际会计工作需要注意的细节,达不到实践的真正目的,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脱节。(3)模拟实践课程教学操作仿真性较差。由表(1)可知该校的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教学的仿真性较差。该校只是购买一些印有“原始凭证”的书籍作为学生的实践性教学资料,学生只需要将这些资料撕剪下来,再进行分类整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种原始凭证的来源途径是不同的,有自制的和外来的凭证,应该如何去正确的填制自制的原始凭证?如何正确的审核各种外来的原始凭证?这些知识在现行的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教学中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在这种实践教学方式下,造成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不知如何填写各类银行支票,银行汇票。又如对于外来原始凭证,大多数学生由于不能及时地分辨出虚假的原始凭证,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对模拟企业进行实践性操作时并没有涉及到会计政策的问题,而新的会计准则和不断出台的新税收政策给了会计人员更多的选择空间,这样造成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会计政策,无法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
( 二 )模拟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不科学 可知,该校的会计学模拟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不够科学,并不是根据现实经济活动中多个行业的会计业务进行模拟,而是以某个行业的会计为主干,按着教学进度的计划,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然后在基础理论全部学完之后,利用一段时间在教室和模拟实验室完成实践技能训练。在模拟实践过程中虽然有进行分工,但是并没有严格的按照分工岗位执行,并且是否有分工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造成分工岗位有名无实,学生在完成了会计实训之后对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仍然很模糊。在模拟实践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可知,学生对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满意度是不高的,只达到64.8%。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如何办好会计专业,是摆在会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良好的沟通是老师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向学生教授的基础。
( 三 )模拟实践操作技能的考评体系不规范 该校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教学的考核是通过上机考试和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以会计凭证、账册、表格的填写为最终结果。由表(3)可知该校对于考核的执行并不到位。由于实行大班教学,而且所有学生的规范都是统一的,上机模拟的时候对学生采用比较自由的方式,监督不到位,致使有的学生利用上机期间做其他不相关的事情。虽然系统里有关会计业务流程所需要涉及到的知识,造成有的学生并不会认真的去完成这些内容的学习。且上机考试就只抽取其中几部分内容进行考核,实行大班式的考核,造成同学间互相抄袭,并不能真正考察出每个学生的真正水平。此外,对于账册,凭证等的填制以及在模拟实践课程结束之后编制的实习报告只是作为一份作业由学生完成,这种作法真实性不强。
( 四 )学生态度不积极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有的学生对模拟实践课程的态度并不是很端正。他们只是将实践课程当做学校安排的一份作业来执行,纯粹只是抱着完成一份任务的心态,他们认为并不能从实践中学到什么技能,也没想过要学技能。他们觉得大学只要能安安稳稳的度过,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就可以了,至于那些专业知识技能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就能学得到。
三、高校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教学对策建议
( 一 )加强学校内、外实践的实训基地建设 会计模拟室、实训基地是会计专业模拟实践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生近距离接触社会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不能模拟出实际工作真实的经济活动。且校外实习属于综合性实习,实习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会计业务。这能让学生更好的将相关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学生只有在实务中才能够充分感受到工作中应该如何处理各种关系,体会到工作中的各种压力,而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或上岗操作,亲身体验会计工作的过程,才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清楚会计业务工作的流程。因此,学校应当加强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的密切合作,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或者聘请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注册会计师等人定期到学校进行实习指导,跟学生交流工作经验,并且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实习基地参观、了解、调研单位财务问题、进行上岗实习,使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全过程,在管理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才干,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 二 )增加模拟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学校应该根据教学需要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设置模拟实践教学活动,模拟实践课程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做账、查账等方面的能力,我们认为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模拟实践课程分成多阶段进行实习,在不同阶段安排不同实践内容。如:在学习“基础会计”阶段,可以让学生看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实物,学会如何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现金、银行日记账等。在填写凭证和账簿的时候要求学生读懂主要业务的凭证和账簿内容。在讲到会计核算时,要求学生弄懂核算程序,从现有的账证体系中找出记账凭证汇总的方法和总账登记依据;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阶段,让学生了解各种账务处理方法,对有关业务的账证进行剖析,剖析至少一套账证以后做账就比较轻松,这样教师也减少了很多底层次的辅导工作;在学习“财务管理”阶段,对账证表的经济活动和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写出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所提及的有关会计报表的合并,所得税的计算方面的知识在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中也应该体现;在学习“审计”阶段,应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供学生查,从中找问题,让学生写出相应的审计报告;在这种以直接审查账证为主学习查账的方式下,当老师讲到顺查法时就可以让学生先对原始凭证进行审阅;讲到逆查法时,就可以让学生先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
( 三 )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 一位既通晓财务会计理论又能掌握会计实务的具体操作的专业教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担负着培养会计人员的教师,既要有强硬的理论知识结构,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需要会计专业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方式建立起公司与学校联系的平台,鼓励教师深入到实践中去学习,加强职业经验训练,鼓励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到财务咨询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兼职,为教学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或者学校可以对外承揽记账业务,使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实务发展情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使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会计知识的同时,能够及时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并且学校可以借助记账企业的实际会计业务,开展全真会计职业化训练,在校内建立“学习工场”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课堂实践应主要在实训室进行,实训室的建设应依照真实的生产经营过程、仿照实际的工作环境、根据真实的工作过程需要来设计,要配备足够的设备及实践材料。会计实训室应具备手工做账及电算化会计应具备的软硬件环境,以及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其他物资环境。在实践过程中还应注重师生合作与交流。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为主”,在实践的整个过程中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碰到问题,应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找老师帮忙。老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帮学生解答问题。在实践教学中,老师不应提供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会计知识,通过查阅书籍等方式,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 四 )在会计学模拟实践过程中加强岗位轮换制度 在会计实践过程中应加强岗位轮换制度,设置会计、出纳、记账、审核、审计、成本核算等岗位;全部会计业务应该由学生单独来完成,并且亲自体验出纳员、材料核算员、成本核算员、财务主管等不同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各个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其操作方法, 以及工作过程中对从事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要求, 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就基本能顶岗工作。如在会计岗位上能进行经济业务上的各种会计处理;能解决实际核算问题;能运用实际资料进行成本核算;能完成会计报表的编制;能利用会计报表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等。
( 五 )完善会计实践教学评价 运用科学的方式考评, 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一环。学校应严格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 加强监控与管理,规范考核考评。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教学的考评应侧重操作技能的考核;此外,还必须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纪律状况。对于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学生能力的作业应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避免造成学生舞弊,抄袭,达不到实践的目的。在模拟实践课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学校开展模拟实践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业务规范和各项会计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毕业后就基本能顶岗工作。如果在实践教学中连学生本人都没摆正心态,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就算学校模拟实践教学的条件再好,师资水平再高也无济于事。因此,学生应该端正心态,对模拟实践教学有个正确的认知,积极参与到模拟实践教学中,有效利用学校的资源以使自己达到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
四、结论
会计学模拟实践课程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更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扩大知识的科技含量,突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必须对模拟实践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改进会计专业设置,完善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等措施。但是实践教学的问题单靠某一环节的加强或某一方面的管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需要各个环节同步提高和各方面齐抓共管。教师必须切实更新观念,改进专业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本文系江西省教改项目“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模拟实验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XJG-10-5-2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婕、张钟彦、牛骁:《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年第27期。
[2]黄大明、秦刚年、文冰等:《专业实验独立设课的研究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年第26期。
[3]潘云标:《多角度改革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构想》,《第八届全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关键词:思想品德 研究问题 分析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师职业发展 科研素质
[作者简介]任维平(1962- ),女,河北承德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丁晓蔚(1974- ),女,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改重点项目“循证方法在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GZD0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99-03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其中科研是教学的重要支撑,有助于促进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队伍质量①,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转化科研成果还可以服务社会,提高大学声誉和社会地位②。因此,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教师的科研素质,将其列为教师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教师考核、职称聘任、评优等,成为制约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不但师德崇高、教学理论和技能扎实,且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和端正的学术道德。然而,当前文献对教师科研素质构成与现状、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③多为特定地区或高校的描述性分析和理论探讨,鲜有全国范围大样本调查和实证研究;对策建议多侧重宏观的师资培养和管理机制、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缺乏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具体理论和方法指导;研究者和管理者发声多,一线教师发声少。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进行大样本调查,分析其科研素质现状和原因,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管理与教学相配合的角度,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提供对策。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问卷方式。通过参阅相关文献,编制《中国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调查问卷》,涵盖教师科研意识(特别是问题意识)、文献检索能力、证据评价能力和科研方法与能力等方面。问卷由教师基本情况、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Likert五级量表)、开放题四部分构成;后三部分内容互有覆盖,结果互验互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问卷共发放671份,回收有效问卷624份,有效回收率93%。样本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43所大学。其中,综合大学9所、专业院校(如外语学院、服装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商学院)15所、师范院校7所、理工科院校12所。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使用“主题一致”分析法处理开放题文本数据。
三、研究结果
(一)教师基本情况
1.职称分布。高级职称者220人(35%),其中教授44人(7%),副教授176人(28%);具有中级职称者332人(53%);具有初级职称者72人(12%)。具有中级职称的大学英语教师占半数以上。
2.年龄分布。21~30岁的教师58名(9.3 %);31~40岁346名(55.3%);41~50岁196名(31.5%);51~60岁24名(3.9%)。绝大多数参与调查者为中青年教师。
3.性别比例。男性仅102名(16.4%),女性则有522名(83.6%)。这与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⑤中女教师占80%的数据基本一致,是由大学英语师资主体为女教师的现状决定的。
4.学历情况。本科学历38名(6.1%);硕士学历(含正在攻读学位的)510名(81.7%);博士学历(含正在攻读学位的)76名(12.2%)。
调查发现,与十年前文献⑥的调查结果相比,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在学历水平和职称分布等方面有显著提高,为教师科研素质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多项选择题
1.您通常是怎样发现教学问题的。主要调查教师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比例最高的为课堂上(71.8%)、批改作业(47.1%)和观察同行授课(42.3%);比例最低的为阅读教学理论书籍和文献(25.3%)、教研活动(20.2%)和进修(14.4%)。可见,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具有行动研究者的基本科研素质,即在教学实践中保持对疑难、困惑和问题的敏感性,具有进行教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但很多教师不善于利用教学理论、教学科研和教师发展机会提升问题意识。
2.您一般采取怎样的解决方式。主要调查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意识。教师主要采用听取学生建议和意见(54.8%)、向有经验的教师求助(53.2%)、与同事商讨(45.2%)等经验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在外语教学文献数据库中寻找相似问题的解决办法(37.8%)、阅读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书籍(33.7%)、进修提高(21.8%)等研究方式的教师仅占约1/3。可见很多教师愿意与学生、专家教师或同行教师沟通,了解问题症结和根源,但仍习惯于经验总结,缺乏理性的科研意识。
3.您了解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有哪些。主要调查教师的科研方法。教师最熟悉的科研方法是问卷调查法(72.4%)和课堂观察法(66.7%),其次是实验法(59.9%)和访谈法(56.7%),但对叙事研究(13.1%)等新方法则缺乏了解。可见,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方法知识仍以描述性量化研究为主,明显落后于当前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教师先天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存在欠缺,且在职教育中科研方法专项培训不足。了解和运用恰当的科研方法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亟待强化的方面。
(三)单项选择题(Likert五级量表)
调查内容包括问题意识(1~4题)、文献检索能力(5~10题)、证据评价能力(11~16题)、科研方法与能力(17~22题)。问题意识主要包括问题的来源(学生困难、教学的最新发展、文献、学术会议和研修活动等),发现问题的能力。调查表明,大学英语教师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总均值(3.922)明显高于其他项目,其中从教学的最新发展中发现问题的均值最高(4.042)。总均值第二位的能力也与教学情境高相关:对教学及其研究效果等原始研究证据的评价能力(3.76)。其中,教师通过自主反思和自我评价(4.147)进行评价的能力最强,这一结果与教师问题意识的高均值相互佐证,即大学英语教师善于从教学情境中反思和发现问题,其科研优势在教学领域。
文献检索能力主要是对国内外多元学术数据库的了解程度,利用文献检索平台获取文献的水平。大学英语教师在文献研究方面的科研素质不容乐观。教师虽较熟悉国内重要语言教学期刊(3.673)和国内语言教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方法(3.66),但对国外重要语言教学期刊(2.949)和国外全文电子期刊检索平台(3.09)却不够了解。
证据评价能力包括原始证据评价(即评价教学后效与教研效果,对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和文献证据评价(即评价文献资料质量和可信度,对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总均值(2.44)甚至低于2.5的预期底限。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多长于经验总结和感性研究,尊重文献证据的理性研究意识薄弱,导致忽视文献资料的重要性,文献检索和评价能力较差。教师亟待拓展科研的国际视野,借鉴国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先进理论和研究结果,避免重复和无效研究,启发适合国情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增加比较研究,提升科研意义。
科研方法与能力是指对研究方法(包括统计方法)的了解与运用。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方法与能力(2.91)也不如人意。虽然教师对科研方法表示出自信(3.436),但使用SPSS等统计软件(2.401)和推断性统计方法(2.776)的能力明显不足。可见,大学英语教师对研究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意义挖掘的能力比较薄弱,这势必制约其归纳提炼科学的研究结论、规范表述研究成果的能力。
(四)开放题
调查内容为教师评价文献证据的能力和标准。问题为“对于英语教学研究文献质量的高低,您是如何辨别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85%以上)根据期刊级别、作者或所在学校知名度评价文献质量,其首要判断标准是教学角度,如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启发意义或适用性。这与文献证据评价的结果一致,即多数教师仅靠教学经验和直觉来估摸文献价值和真实性,缺乏指导性理论和有据可依的证据评价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虽善于从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但收集、评价和应用文献证据的能力不容乐观,科研方法比较单一,数据分析能力较弱,理论视野和国际视野不够开阔。
四、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提升对策
(一)教师层面
1.重视文献,提升多元理论素养。没有实践意义的研究如同无本之木,缺乏理论支撑的研究如同无舵之舟。一线教师尤其要重视后者。大学英语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善于发现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但仅靠经验解决问题往往耗时低效。应重视文献阅读,从文献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交际学、文化研究等跨学科理论,启发科研新思路;重视文献分析,扩展国际化研究视野,了解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发展态势和前沿热点,以便依据学科发展规划,超越教学经验层面,从理论高度确定科研方向,增强有针对性的科研意识。
2.结合教学,应用循证教研方法。针对大学英语教师善于从教学中发现科研问题、便于收集教学及其研究的原始证据等特点,应扬其所长,鼓励教师进行源于教学、服务教学的科研,实现教研相长,激发其科研动机与兴趣;补其所短,培养教师积极理性的科研意识,实践严谨审慎的科研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既紧密结合英语教学,又强调科研方法应用的理论是大学英语循证教学研究方法,即教师结合专业技能、教学经验、学生的价值和愿望,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教学研究依据⑦进行教学和研究。其基本过程包括⑧:第一,提出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疑难困惑,若遇到无法用传统理论和个人经验解决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需及时提出具体问题、干预措施、对照干预措施及结局指标,以便有的放矢地检索证据、作出决策。问题的解决除有利于学生学习外,还有利于教师本人专业水平和科研素质的提高。第二,收集证据。对于原始证据而言,首先根据问题特点确定恰当的定量或质性教学研究设计,再根据现有教学和研究条件确定研究工具和方法,收集教学研究过程的一手证据,作为研究证据供分析评价之用。对于文献证据而言,首先根据问题特点确定恰当的研究类型,再根据所需文献的分级,选择恰当的数据库,制订检索策略进行检索;最后从这些文献中找出与拟弄清的教学问题关系密切的资料,作为研究证据供分析评价之用。第三,评价证据。对原始和文献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与问题的相关性进行评价。其中文献证据分为三级:A级证据来自多项随机试验或多项汇总分析,B级证据来自单项随机试验或非随机研究,C级证据为专家共识或来自小型研究。第四,应用证据。教师对证据进行严格分级和评价,否定评判为无效甚至有害的证据,确定真实可靠、适用于英语教学的最佳证据,用于指导教学决策、服务教学实践。至于尚难定论但有潜在教育价值的证据,则可作为进一步循证研究的问题。应用证据时要考虑教学环境及学生特点。第五,总结评估。教师根据教学环境、学生特点和需求,评估循证教学和研究的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素质。
大学英语循证教学研究方法有助于教师转变角色,成为英语教学的设计师、参与者和研究者,促使教师从熟悉的教学情境中敏锐、及时地发现问题,发展教师严谨理性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遵循并应用最新研究的科学论据,形成有针对性的最佳教学手段,有效引导学生成长,实现教研相长。具备这样的教学与科研高素质的大学英语教师才能成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⑨。
3.术业专攻,建设循证科研团队。以循证教学研究为基础,按照英语课程体系分类,建设英语文学、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科研团队。在循证教学研究过程中,研究问题相似的教师应围绕共同的科研目标和循证任务,建设术业有专攻的科研团队。一方面,教师个人充分利用团队现有成果,尝试更高水平的科研新思路;另一方面,团队成员技能互补、资源共享,便于实现团队的积聚效应和倍增效应。
(二)学校层面
1.教师评价向教学研究倾斜。高校师资和科研管理部门应改变教师评价制度中科研与教学二元对立的不合理规定,认可和重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成果,合理配置向教学研究倾斜的教师评价指标,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科研意识、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科研态度,为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2.搭建阶梯式科研平台。大学英语教师在高级别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的科研立项中属于弱势群体,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为其搭建阶梯式科研平台,如为大学英语教师设立专门研究基地或实验室、提供科研启动基金、设置专项教学科研项目,使具备不同科研素质的教师都能获得科研资助,通过低级别、小规模的研究积累,逐步提升科研素质。
3.提供均衡充足的科研资源。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科研信息,保持科研项目申报、审批、管理和监督渠道畅通;师资部门应定期与教师沟通,提供所需的科研软硬件资源及其培训;在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学校图书馆也应重视其循证科研中收集文献证据的需求,为其提供充足的纸质和数字科研资源。
[注释]
①耿艾莉,王岩松.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18):71.
②徐元俊.论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J].中国高教研究,2006(9):82.
③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199.
④雷小生,刘淑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5):66.
⑤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
⑥戴曼纯,张希纯.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42.
从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成长角度看,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政治科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政治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1、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2、教学法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摘录;3、明确思想政治科研究论文的方法;4、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5、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下面就这几个方面论述如下:
一、思想政治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要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的要求。注重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是指研究成果的解决对中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的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为:对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对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如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如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思想政治课题分析研究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来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时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以及课题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学研结合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政治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即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已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之一。
四、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思想品德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形式是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论文的一般格式为:(1)题目名称;(2)内容摘要;(3)关键词;(4)引言:(5)正文;(6)结论;(7)注释与参考文献。思想品德课研究报告形式:教育调查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教育调查报告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描述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改进问题的对策,也称咨询报告。实验报告的核心是实验,通过实验设计和用实验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教师专业知识的扩展和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研究。教师成长为具有自己独特教育风格的教育艺术家,必须通过教育研究这一关。通过教育研究,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树立现代的教育发展观点、人才质量观、教育教学观,构建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先导和动力。国家提出“科研兴校”,我们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为实现科研兴校、提高教学质量作贡献。
摘要:本文从现代高等院校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入手,结合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具体论述了国内外在项目化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研究和成就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分析了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实施前提和改革发展目标,同时解读了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具体的研究内容,以及可行有效的研究思路和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此研究以有效地提高和促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商务翻译实践能力为目标,服务于高职项目化创新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深化和发展以及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建设,致力于培养社会亟需的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
随着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商务英语翻译作为沟通世界贸易的有效桥梁,在国际贸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无论从功能对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到诠释学派、操纵学派、文艺学派、符号学派等,都是针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研究。但从国际贸易的具体客观实际出发,任何商务翻译理论都必须随着国际商务贸易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大量的商务理论和实践,语言的专业性极强也是商务英语翻译的另一显著特征。而高校商务英语翻译普遍的 “重记忆,轻实践”的被动接受式学习遏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散以及动手翻译技能的提高。因此,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τ诟咧霸盒I涛裼⒂镒ㄒ档难生而言,扎实的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是未来就业的优势和特长,因此无论是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应该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着力解决知识能力短板问题,从而拓宽他们的未来就业渠道,为社会输送一批亟需的商务英语翻译应用型人才。
一、国内外对于项目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国内商务英语翻译课教学研究以纯定性研究为主(91%), 如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对课堂教学的设置等,定量研究所占的比例相当低(9%),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可以实现不同的研究目的。但是, 实证性研究在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所以,对于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研究,以系统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的实证性研究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运用,项目化教学就能实现这一特征。近些年国内很多高职类院校多年来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和教学改革,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立很多诸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模式。各个学校的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的建立,这些都为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国外对于语言的项目化教学研究已久,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英语教学界(ELT)就认同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强调协作学习和通过实施任务而学习,并认识到具体项目任务对于促进有意义的语言互动具有巨大的潜力。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而言,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就尤为必要。
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实施前提和预期目标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实施对象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参与指导人员应该是具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商务英语专业或翻译方向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任务式项目化教学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为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要能积极听取来自具有代表性的外贸企业相关业内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并且让业内人员参与到具体项目指导和实施,这些都能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客观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持。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研究目标就是科学合理地构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平台,找到不断提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和技巧,让具体的项目化教学实践为学生未来就业服务,从而让学生不断积累项目实际操作经验,不断拓宽他们的未来就业渠道,进一步达到培养社会亟需的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的目的。同时不断丰富发展诸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等相关理论。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用格式塔心理美学相关理论进行尝试性指导。
三、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指引下,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内容应该着眼于具体研究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的实际培养和操作模式,找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技巧。另外借助校企合作的有效平台,在具体项目化任务实践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问题,积累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实际操作经验,并且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各项机制,在具体实践中去检验和丰富相关指导理论。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具体的研究思路应该是首先深入调查研究,发现现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制定项目具体实施计划;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存在问题,确定项目具体实施计划;通过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对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化实施方案进行不断修正;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实证研究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进行问卷、访谈等方式,整理分析搜集的数据和研究结果,进一步得出结论,从而找到有效培养途径。在此过程中应当把传统教学和项目化教学的优势有效结合,积极做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具体的研究方法
融合了经济贸易常识、心理学和哲学思想的格式塔整体性原理可以对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有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格式塔心理美学观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是个认知的动态的过程,在整个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需注意突出整体性、培养学生翻译的情感因素、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等因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商务英语翻译水平的目的。在格式塔心理美学的角度来解读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方式,如企业参观与实习、具体商务翻译项目实训操作、外贸企业人士参与讲座与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以及商务翻译实训平台的建立等来探索研究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途径。从作为商务英语翻译主体的学生角度研究。格式塔心理美学提倡把直接经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自然观察。这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就是加强实践学习。例如专门安排课时,让学生去相关的外贸企业或机构去实习,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商务运行基本流程,掌握更多的商业术语,并且了解其确切的使用语境。同时,应该不断地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并将格式塔心里美学的整体原则应用到实际的实践教学研究之中。商务英语翻译教师应该用自己不断完善的经验和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翻译行为,而学生的翻译行为是基于自身对于商务实务的实践认知过程。应该安排该课程教师进行实地调研,用不断更新的商务英语发展的实际情况来丰富理论和指导教学改革。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中遵循一定的格式塔心理美学指导原则,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对于培养商务英语翻译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具体的研究方法应该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总的来说,首先应采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运用当前国内外在项目化教学发面所取得的成果和最新研究,并且对国内外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归纳总结,进行分析研究;其次采用比较研究法,对比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前后差异,从而根据客观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具体项目任务实施方案;继而采用行动研究法,项目研究者均应为多年从事一线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老师和具有丰富外贸工作经验的外贸企业业内人士,在此项目研究中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经验,对所总结和检验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科学性地改进修正,并探讨其落实于具体项目工作的相关策略方法;再次采用实证分析法,针对具体的项目实例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其合理之处。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这为后期不断调整项目实施方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最后采用问卷调查法,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出的许多检验指标与项目参与者的自身体验紧密相关,因此需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予以验证,避免出现经验性错误或总结性失误。
五、结语
奈达曾经说过优秀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由于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本身所具备的特性,更能体现创造性这一特征,而创造性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才能被理解和挖掘出来。因此应该通过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找到服务于深化高职项目化创新型教学改革与实践、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建设、以及培养社会亟需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让新时期的商务英语教育改革紧跟经济和时展步伐,为高职学生未来就业起到强大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丁艳.项目课程模式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2]段梦敏.现代商务英语翻译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2005(3).
[3]蒋阳建.商务翻译项目化教学设计[J].上海翻译,2005(3).
1 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设计模型
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前,需要先确定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泰勒认为[1],要对课程目标作出正确的选择,必须有来自3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对学生的研究;二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三是学科专家的建议。有学者认为[2]:社会、学生和知识是课程的3个基点,从总体上说,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直接依据是课程目标,具体地说,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生因素和学科因素。基于此观点,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同时考虑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化学专业师范生成长的需要和化学实验的发展。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的过程中,该如何处理这3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处理的既不是一个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理论问题,也不是一个精确的量的配比问题,而是一个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兼容并包的平衡关系。依据上述分析,笔者构建了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设计模型(图1)。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应满足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即所选实验内容要有时代性、探究性、应用性和环保性,并且与核心化学知识有紧密的关联性;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中学化学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实验教学技能,这些技能包括基础实验操作技能、演示实验教学技能、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技能、新型实验技术应用技能、实验设计和改进能力以及开展研究性实验课题的能力。要满足师范生成长的需要,即所选课程内容能够培养师范生的各种实验教学技能;考虑化学实验的发展,即所选的实验要微型化、定量化、综合性强,体现绿色化学思想,实验手段要现代化。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师范生成长的需要、化学实验发展是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内容选择必须要考虑的3个方面,3者是一个相互竞争又相互妥协的平衡关系,需要统筹兼顾。依据课程内容设计模型选择课程内容,越是能够满足3个方面下多个要素的要求,越是需要选择的内容。
2 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体系构建
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之后,需要对所选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地组织才能进行实施。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开设已经有一定的历史,所有的高师院校都给化学专业的师范生设置了该门课程。依据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设计模型,对高师院校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已有内容进行分析,其分析结果可以为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体系构建提供借鉴;通过对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目前中学化学实验内容的重点和改革趋势;通过对化学专业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可以具体了解师范生自身发展的需求。通过这3方面的分析研究来进行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2.1 高师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分析
根据高师院校的特点以及该门课程的特色,笔者选择的教材有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3]、南京师范大学的《化学教学论实验》[4]和华南师范大学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5],依据本研究构建的课程内容设计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了如下的结果:依据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定位来看,《化学教学论实验》的内容强调基础性,较简单,大都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实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的内容强调探究性,与社会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具有一定的难度;《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的内容基础性和探究性并重,既有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实验,也有探究性较强和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内容。3本教材中体现环保性的实验内容都比较少。从师范生成长需要方面分析,3本教材内容的编排都是按照师范生所需的实验教学技能由低到高进行编排,构成层级化的整体训练体系。《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中关于基础实验操作技能的内容比较全面和系统,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分析,《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中的实验与生产生活和中学化学新课程联系紧密,体现出了较强的时代性、探究性、应用性,及与核心化学知识的关联性。3本教材中的演示实验的数量较多,与中学化学新课程联系比较紧密;3本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都较丰富。相比之下,《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中的探究性实验更新颖,与生产生活联系更紧密,综合性更强;关于新型实验技术应用的内容,《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中比较丰富和全面,实验数量较多;《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中关于实验设计和研究性实验的内容较多;从化学实验发展方面分析,已有的实验内容很好地体现了绿色化、微型化、综合性及实验手段的现代化,但其中的定量实验较少。分析发现:《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中约30%的实验内容同时符合图1中3个视角的要求,已有内容主要侧重于满足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及师范生成长的需要;《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中3视角均符合的实验内容较少,在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和师范生成长需要2个视角下出现的实验内容较多;《化学教学论实验》中3个视角均符合的实验内容很少,主要有:氯气的制取与性质、氯化氢的制取与性质、氨氧化法制硝酸、色谱法提取和分离天然物质、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食醋中乙酸含量的测定。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
2.2 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实验内容分析
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是为培养具有实验教学技能的中学化学教师而开设的,其课程内容必然与中学化学密切相关。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实验内容相对集中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的“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模块中,虽然各模块对化学实验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同,但总的趋势是:从必修到选修逐渐增强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选修课程中,实验朝着专门化方向发展。对课程标准和中学化学教材中具体的实验内容分析发现:课标和教材均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目标维度选择实验内容,所选实验内容力图同时反映出科学素养的3个维度,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实验内容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力求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引入了红外、核磁共振等先进的化学分析技术。此外,中学化学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体现了较强的探究性。课标“内容标准”中明确要求通过探究来完成的实验有7个,占“内容标准”中实验总数的14%;“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明确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的实验有18个,占“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实验总数的27%。针对课标、3个版本(人教版、鲁科版、苏教版)高中教材与《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中的实验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课标和3个版本的中学教材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实验共有50个,其中《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涉及的实验共有25个,未涉及的实验有25个,分别为: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铝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焰色反应、铵盐的性质、探究碱金属、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中和反应与中和热的测定、铜-锌原电池、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甲烷的化学性质、乙烯的化学性质、乙炔的化学性质、苯的化学性质、肥皂的制备、淀粉的水解及水解产物的检验、溴代烃的水解和消去反应、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食用色素的提取和层析分离、探究促进或抑制FeCl3水解的条件、探究不同盐溶液的酸碱性、沉淀的转化、蓝瓶子实验、食醋中醋酸含量的测定及硫酸亚铁铵的制备等。
2.3 师范生对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需求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师范生对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需求情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对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07级和2008级的免费师范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64%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内容的量适中、难度适中;65%的被调查者认为内容与中学化学新课程中的实验内容联系密切;59%的被调查者认为该教材内容能够或者基本能够满足师范生的实习需要和工作需要。对《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的内容的建议有:增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加探究性实验内容;增加关于新型实验技术应用的实验内容;增加定量实验的内容;增强实验内容的趣味性。有5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某实验内容十分重要或者重要时,本研究认为是师范生高度认同的实验内容,这样的实验内容包括: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几种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氨气的制备及氨喷泉实验、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铜-锌原电池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性质实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铁及其化合物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实验探究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二氧化硫的制取与性质的微型实验、利用传感技术探究化学平衡的移动以及测定平衡常数、香烟中部分有害物质的分离与鉴定、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绿色实验、中学化学实验中反常实验现象的研究及操作顺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38个实验。
2.4 构建的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体系
依据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设计模型,结合对已有的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分析以及对中学化学新课程中的实验内容的分析,根据对化学专业师范生的调查结果,构建了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体系,体系分为中学化学实验基础、中学化学演示实验及教学研究、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及教学研究、中学化学新型实验技术、中学化学实验设计及中学化学研究性实验课题研究,各专题下又包含若干具体的实验内容,所选实验内容力图满足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设计模型中3个方面多个要素的要求(表2)。
3 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实施研究
构建的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内容体系,可以说是一个课程内容库,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和教学条件等的影响,只能选择部分课程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选择最有价值的课程内容,以期在特定的教学时间里使教学内容发挥最大的教学功能,即能够最大程度地使师范生各方面的实验教学能力得到锻炼。对于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内容的实施,根据学生自主选择性的大小,可以有4种实施方案:
(1)学生自主选择实验专题和实验专题的开展顺序。该方案的开放性比较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择相关的实验专题。对于学生没有选择的实验专题,进行达标测试,如果检测达标,就可以不开展该专题的实验;如果未达标,则必须进行本专题的实验训练。对于学生自主选择的专题,也进行达标测试,达标后即可不再进行该专题的实验,直接给予相关成绩。该方案切实考虑师范生的成长需要,给予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2)实验专题分为必选和任选。这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的开放度要小,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实验教学能力,比如实验演示和讲解的能力。同时,又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性,让学生在完成必选的内容后,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验专题内容和顺序确定,学生自主选择具体的实验内容。在每个实验专题内,虽然实验内容不同,但每个实验在培养师范生实验教学技能上的功能是相同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开展实验。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制订英语教学计划能力
即学习和深入理解英语课程标 准,把握读、写、听、说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学要求,理清读、写、听、说训练的具体内容,弄清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把要求和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分解到 各个年级,既循序渐进,又适当重复,增强训练效果。
2.钻研教材的能力
对英语教材的编写意图或改编意图、体例安排、知识结构,范文特色,要研究得一清二楚,并在 教学过程中创造性使用教材。
3.设计教学的能力
教师要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的,确 定教学重点,然后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年龄和心理安排教学程序,确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搭起实现教学目的的桥梁。
4.驾驭课堂的能力
驾驭课堂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英语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规范,能对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目标语起榜样的作用,而且所用的语言要有激情, 要新鲜、优美、风趣。
5.处理作业的能力
学生的英语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与学的质量,它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正因为如此,处理 学生作业不能停留在只判断正误,应重视作业的反馈作用,并认真写评语鼓励、引导并帮助学生。
除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也是教学改革的必要。
二、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应包括如下方面
1.选题的能力
选题是教学研究活动的开端。课题一旦选定,研究的目标与方向、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步骤等也随之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英语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英语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 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 对象和范围清晰。选题就是寻找研究英语教学问题的突破口,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突破, 逐步扩展,逐步深入,以便对英语教学规律有越来越深的认识。选好题以后要定一个简明的标题。
2.收集资料的能力
围绕课题收集资料,力求范围广一点,内容实在一点 。一是检索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做摘记、笔记、卡片;二是开展调查。既可以做问卷调查,也可以开座谈会或者访谈。抓住典型,作较细致的了解。资料是研究的依据,越 具体,越典型,越有研究的价值。资料收集后将其排列梳理归类,分清主次。
3.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
英语教学研究论文是英语教学研究的结晶,撰写时应做到:论证以事实为依据。内容的阐述有逻辑性,结构完整并有层次。语言准确、明白,不含糊其辞并表达流畅。引用文献资料应注明出处。教学研究论文有论述性的、描述性的以及实验性的研究报告,即指开展教改实验以后形成的报告。
高素质教师应该具有研究能力。教师要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科研经验感染和带动他所教的高校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是未来的中学教师,非常有必要强化这些学生的科研意识,经常做些论文写作、教法及学法研究、调查报告等,为今后搞科研打好基础,并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由于近年来英语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有些硕士没有参加足够的专业培训就开始任教。还有很多从没系统学习过教学理论课程、不懂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没接受过职前教学技能培训,更没经过教育实习的非师范本科学生也进入了高校英语教师队伍。这部分人如果得不到有效指导,他们就不能成为合格的教育实践者,也不可能成为研究者。在师范英语教育中,英语教学法课是“师范”二字的具体体现,应该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为它承担着培养学生从教能力的重要任务。
高质量的职前教育和专业培训对于培养未来的高素质的教师是极其必要的。课堂是一个小型的教学共同体,它应当成为师生交流思想的场所。师范院校的课堂尤其应该如此。通过交流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 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比如交流做家教的体会,谈谈多数同学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等。通过经常安排学生能够参与的话题讨论和各种课堂活动,对学生提出要求并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和个性心理等分别检查和指导,营造探求、反思和交流的气氛,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反思和推理,逐渐达到理流的习惯和层次,以此培养科研意识和能力。
英语教学研究是英语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不少教师还担任班主任或毕业班教学等,几乎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升学考试中,搞研究力不从心。他们往往把具体的业务工作当作研究活动,他们的科研多数还停留在总结业务工作、工作汇报、综合别人经验、从别人的研究成果中 找些自己所需的材料等。加上有些学校经费短缺等因素,教师进修的机会很少,因而知识老化,教法陈旧。所以,他们很需要在这方面接受培训。这就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 和教研部门从实际出发,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实施继续教育和培训。组织并鼓励他 们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科研活动和评比活动,如:观摩课,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制订英语教学计划,改编教材,设计教学,处理作业等。我们应当鼓励并教会他们以 教学为突破口,将教学经验变成成果促进教学。
一、立足教学搞教研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教育教学是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也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和源泉活水。作为小学教师,它的优势也在于我们的手中有大量的教育教学第一手材料,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应该是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因为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不能脱离我们教育教学的实际,我们教师的目标就是立足教学,抓好教研。
二、结合实际选课题
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就是我们教师自身的实际。把在课程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由此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行为的变化、教育评价的改革、个性化教学管理等作为我们选题的重点,把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使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得到解决,教育教学研究有源源不断的课题所呈现。另外,教师的教研工作根据我们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情况、教育教学实践、个人的爱好、思维特性等来作为我们自己的教研课题及我们的研究方向。
三、细致探索寻依据
课题的研究既要具有指导性的理论,又要有研究实践的基础与依据。我们要在研究的材料中提炼和形成自己的观点,筛选证明材料,以此达到研究有根有据、有理有论。此时,我们教师应知道,我们的教研成果既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还要去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
四、认真钻研证结论
教研课题研究完成后,还需我们返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验证和提炼。因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验有的还要经过反复、认真的对比,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进一步论证它的正确性。所以,我们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的成果都要经过教育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真正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五、潜心推敲,写成文
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表现主要有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及专著等形式。可根据自己实际,确定自己研究成果的表现方式。
总之,教育教学研究是提高我们小学教师的师资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协助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知识信息材料,教材建设是酒店管理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保证,教材的质量与水平基本反映一个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教材建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笔者对华中区域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现状进行摸底,通过调研华中区域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材质量建设情况,找到了酒店管理专业教材建设中突出矛盾,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和办法。
一、调查背景
(一)调研队伍
此次评价队伍和调研人员除了在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外,还邀请酒店专家和出版行业专家参与,建立“教材抽查评价专家”队伍。负责华中区域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材质量抽查的牵头院校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笔者担任为酒店管理项目组负责人,还选取了一批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生产一线人员参与本次抽查工作。参与教材质量抽查评价小组的成员共13名,由来自职业院校、酒店的人员组成,其中,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共7名,教材研究与管理人员共3名,酒店企业专家3名。
(二)调研范围及对象
本调查主要面向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教师、教材研究及管理人员。重点抽查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其中,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前厅运行与管理(服务与管理)、客房运行与管理(服务与管理)、餐饮运行与管理(服务与管理)、饭店营销管理、饭店财务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六门。同时,各样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每个专业加上3到4门创新课程。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旅游院校专业教师调查结果
参与问卷调查的样本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按老、中、青以一定比例选取,教授、副教授及讲师等职称均有涉及。高职组调查共向6所旅游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发放《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教材质量抽查调查问卷(专业教师)》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约为100%。
1.教师对教材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查结果。教材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占11%,基本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占25%,完全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占64%
2.教师对教材符合高职教材应用型特点的调查结果。教材不符合高职教材应用型特点占4%,基本符合高职教材应用型特点占62%,完全符合高职教材应用型特点占34%。
3.教师对教材框架清晰,层次分明,适合学生学习要求的调查结果。教材不适合学生学习要求占13%,基本适合学生学习要求47%,适合学生学习要求40%。
4.教师对教材吻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调查结果。教材不吻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为19%,基本吻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占56%,吻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5%。
5.教师对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重构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结果。基本根据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重构本课程教学内容25%,没有根据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重构本课程教学内容45%,根据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重构本课程教学内容30%。
6.教师对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比例合理的调查结果。教师对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比例不合理43%,教师对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比例基本合理占36%,教师对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比例合理占21%
7.教师对教材以项目化、任务式体例拓展教材内容的调查结果。教材以项目化、任务式体例拓展教材内容20%,教材基本以项目化、任务式体例拓展教材内容43%,教材不以项目化、任务式体例拓展教材内容37%。
8.教师对教材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拓展阅读、思考练习、教学资源包的调查结果。齐全20%,不齐全占45%,基本齐全35%。
9.教师对教材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实现技能阶梯式提升的调查结果。教材不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实现技能阶梯式提升占34%,教材基本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实现技能阶梯式提升占42%,教材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实现技能阶梯式提升占24%。
10.教师对教材编写团队有无的企业背景和经验的调查结果。教材编写团队无的企业背景和经验占82%,教材编写团队有的企业背景和经验占18%。
11.教师对教材编著者有无高职教育教学经验的调查结果。教材编著者有高职教育教学经验占79%;教材编著者无高职教育教学经验占21%。
12.教师对教材编著者有无地域代表性的调查结果。少教材编著者地域代表性多的占34%,教材编著者有地域代表性少的占66%。
13.教师对教材文字流畅、图文并茂的调查结果。教材文字流畅、图文并茂多32%;教材文字流畅、图文并茂少占68%。
14.教师对教材配套有教学资源包、电子课件的调查结果。教学资源包、电子课件很少占74%,教学资源包、电子课件少占12%,教学资源包、电子课件多占14%。
15.教师对教材有配套资源建设的调查结果。教材配套资源建设少82%,教材配套资源建设很少14%,教材有配套资源建设多4%。
(二)高职旅游院校学生调查结果
参与问卷调查的样本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按所在年级和男女的一定比例选取。每所旅游高职院校发放50份《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教材质量抽查调查问卷(学生)》,6所旅游高职院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
1.学生对教材框架清晰,层次分明,适合学习要求的调查结果。不适合学习要求占7%,基本适合学习要求11%,适合学习要求82%。
2.学生对吻合认知规律的调查结果。不吻合认知规律占16%,基本吻合认知规律62%,吻合认知规律22%。
3.学生对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比例合理的调查结果。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比例不合理占84%,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比例基本合理9%,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比例合理7%。
4.学生对教材文字流畅、图文并茂的调查结果。教材文字流畅、图文并茂少占80%,教材文字流畅、图文并茂多占20%。
5.学生对教材配套有教学资源包、电子课件的调查结果。教材配套有教学资源包、电子课件少的占92%,教材配套有教学资源包、电子课件多占8%。
(三)高职旅游院校实训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结果
高职组调查共向6所旅游高职院校教材研究及管理人员发放《高职旅游院校实训教材使用情况》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约为100%。参与调查的120位教材研究及管理人员中,54人为教研机构工作人员,66人为教材管理工作人员。他们中间,有34位老师负责公共基础课,有86位老师负责专业技能课。
1.教师、学生、员工对实训教材在具体操作的参考性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在具体操作的参考性强占8%,实训教材在具体操作的参考性弱占92%。
2.教师、学生、员工对实训教材学习领悟时间的调查结果。学习领悟时间不足占78%,学习领悟时间充分占22%。
3.教师、学生、员工对实训教材角色定位的调查结果。对实训教材角色定位不清楚占82%,对实训教材角色定位清楚占18%。
4.教师、学生、员工对实训教材资料统筹规划性的调查结果。对实训教材资料统筹规划性强占28%,对实训教材资料统筹规划性弱占72%。
5.教师、学生、员工对实训教材设计每个学生学习的部门轮换性的调查结果。对实训教材设计每个学生学习的部门轮换性弱占78%,对实训教材设计每个学生学习的部门轮换性强占22%。
6.教师、学生、员工对实训教材服务与管理比例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服务与管理比例都很少的占8%,实训教材服务少、管理多占12%,实训教材服务多、管理少占80%。
7.教师、学生、员工对根据场地和教材结合的调查结果。场地和教材能够结合的占6%,场地和教材不能够结合94%。
8.教师、学生、员工对实训教材职业理念和职业情感实践渗透性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职业理念和职业情感实践不能够渗透的占28%,实训教材职业理念和职业情感实践能够渗透占28%。
9.教师、学生、员工对实训教材涉及旅游行业最新动向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涉及旅游行业最新动向少的占69%,实训教材涉及旅游行业最新动向多的占31%。
(四)高职旅游院校实训教材开发与设计调查结果
1.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专项基金资助机制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开发设计没有专项基金资助机制占35%,实训教材开发设计有专项基金资助机制43%,实训教材开发设计有完备专项基金资助机制占22%。
2.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与“双师”培养联动机制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与“双师”培养联动机制不充足的占92%,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与“双师”培养联动机制充足的占8%。
3.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对实训教材充分考虑工作岗位特点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充分考虑工作岗位特点56%,实训教材没有完全考虑工作岗位特点44%。
4.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业务关系不虚构,定位设计真实性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业务关系不虚构、定位设计真实性占22%,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业务关系基本不虚构、定位设计基本真实43%,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业务关系虚构,定位设计不真实占35%。
5.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知识与现实零距离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开发设计知识与现实零距离占48%,实训教材开发设计知识与现实有距离52%。
6.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确保基础与综合教材顺序与比重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开发设计确保基础与综合教材顺序与比重中基础多占59%、基础少占23%、综合多占10%、综合少占8%。
7.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打破学科体系限制――以工作导向设计教材的模块化内容设置的调查结果。以工作导向设计教材的模块化内容设置占42%,不以工作导向设计教材的模块化内容设置58%。
8.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计划、步骤、方法及问题,具有可操作性的调查结果。可操作性弱的占75%,可操作性强的占25%。
9.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保持系统性和连续性――由基础到专业,由单一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的调查结果。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保持系统性和连续性强的占21%,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保持系统性和连续性一般的占20%,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保持系统性和连续性弱的占59%。
三、调查结论与改进措施
(一)进步
(1)酒店类核心课程教材建设基本遵循这样一种思路,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突出高职教材的“应用性”。(2)在教材内容上,酒店管理专业类教材主要集中在管理理论知识、业务操作与管理(前厅、客房、餐饮等)、专业英语等方面,基本满足学生对知识获取的需求和企业用人基本素质要求。(3)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类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基本合理,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情境中的重要性和难易度的排序上基本合适,现有教材基本结合了学生认知规律和实践能力训练规律。(4)部分核心课程教材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方式编排,根据酒店业务流程为单位,将教材内容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或项目。该过程突出表现为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地探求知识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部分优秀教材根据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层次,准确定位和把握教材的内容体系、以岗位教学、工学结合的思想构建教材体例,以项目化、任务式体例拓展教材内容,增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拓展阅读、思考练习及教学资源包,以满足教学要求。
(二)有待完善的方面
但课题组也发现,虽然酒店类职业教育教材能较好地满足教学要求,所选用的教材均能符合课程的教学要求,但还需要提高和完善的有以下几方面。
(1)教材编写团队成员缺乏深厚的企业背景和经验,难以形成由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和酒店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编写团队,导致现有的实训教材缺乏创新性、实效性。(2)目前教材素材缺乏多样化,难以突破传统教科书的限制。还可以添加与纸质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动画资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鉴于现代媒体技术的便捷性和时效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博客、微博、微信、E-mail、聊天工具等网络交流工具来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答疑解惑。(3)创新的教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酒店行业对接不足。酒店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行业发展新特点、新趋势层出不穷。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材在建设过程中,难以适应酒店行业市场的变化,难以适应行业变化、及时调整教材体系以及教材内容的更新,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教与学的方向。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教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2-0041-05
一、引言
2015年,教育部印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教学研究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对近十年中职英语教学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和梳理,为今后中职英语教学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范围是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10年间发表的文章,采用了篇名检索、主题检索和摘要检索以及手工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并剔除了重复的文章,收集到与中职英语教育教学相关的核心期刊文章共127篇。在本研究中,“中职”包括中等专业学校(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
二、研究主题分析
(一)专业建设
主要指中职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类研究:一是中职英语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分析了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名称、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等方面存在衔接问题[1][2],建议加强中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改进专业设置与招生、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的衔接;二是中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探索了构建适应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符合工作岗位对人才职业能力要求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3][4][5],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开展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等。以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为主,如宁波、广东,但缺乏中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研究。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包括研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下简称《大纲》)中规定的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的课程与教材开发建设的论文,以及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商务英语、国际商务、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教材建设研究论文[6][7][8][9]。这些研究展现了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建设以学生为本,基于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认知发展规律,以岗位群能力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将来工作,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但总体而言,近10年来缺乏对中职英语课程评价的相关研究。
(三)教学模式改革
1.整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研究
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方法、学生个体差异、情感兴趣、学习方式、信息化手段应用等。
教学理念和方法研究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论的应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前五年与后五年的研究主题并无显著的差别,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并没有在中职英语教学上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其中生本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研究居多,主张针对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困难,根据中职学生的不同智能类型和需要,转变学习观和教学观,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研究在这10年中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从语言习得的角度开展研究,与普通中学的英语教学研究相类似。在后期出现了以“项目教学”为代表的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特有模式[10],但数量少。教学方法研究以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和课型研究为主,通过创设英语学习的生活情境、工作情境和任务驱动等方法,使英语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今后的工作需求。
学生个体差异研究集中在前五年,以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为主。从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评价分层以及分层教学取得的成效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梳理。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主要局限在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水平差异,研究中职学生这一群体学习者特有的智力类型差异、多元智能、认知风格。
情感和兴趣是影响中职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因,近10年引起了较多的关注。如何激发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是提高中职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突破口之一。主要的研究角度是如何消除英语学习的焦虑、激发兴趣的策略方法,包括创设情境、表扬激励、和谐师生关系、采用游戏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等等。其中对于中职学生学习困难的表述多,从形式上解决英语学习问题的研究较多,缺乏充分利用中职学生特点和优点的正面因素,通过设计实用、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热爱英语学习的研究。
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聚焦于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针对中职大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中职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进行了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形式等方面研究。大部分研究将合作学习简单理解为分组学习,局限于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分配不同难度的任务,而“合作”的必要性和意义鲜有体现。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有研究通过调查中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包括制定目标、计划,通过评价引导促进等,而如何设计自主学习的任务以及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和条件,以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研究,目前还十分缺乏。
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英语教学的研究既有整体上分析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研究[11][12][13][14],也有具体到信息化手段用于提高某一种语言技能的研究[15]。这些研究显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手段的主要作用是创设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兴趣,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虽然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革中职课堂教学的要求已经提出多年,并且随着科技突飞猛进,信息化手段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但在近10年的研究中,仅限于影视资源的应用、互联网搜索、教学课件(PPT)等形式。而利用目前大众化的、便利的交流手段和技术促进英语教学的研究还十分缺乏。
2.教学内容的方法与模式研究
该类研究首先提出了中职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语言知识基础薄弱的主要共同原因是: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当,缺乏自信心;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英语语言实践的环境。
在这一类研究当中,词汇语法教学的研究数量最多,显示出中职学生语言知识基础薄弱问题受到较多的关注。词汇教学关注词汇的音、义、用学习以及构词法和记忆策略[16][17],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词汇[18][19],增强词汇学习的趣味性[20]。语法教学主要研究如何在交际情境中讲解和练习语法知识,讲练结合,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21]。
研究口语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文章提出提高中职学生口语水平首先要营造宽松友善的课堂气氛,消除中职学生由于基础薄弱而造成的心理焦虑,同时夯实英语语音基础,树立自信心,激发兴趣,创造英语学习环境,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建议教师须加强口语策略的理论应用,改进教学方法,组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式的活动,结合其他技能相互促进培养。
关于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阅读教学的阅读前、中、后三个环节的教学方法提出建议[22][23],指出要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的题材、体裁、难度的阅读材料[24][25],主张在阅读前先做好语言准备,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阅读材料背景知识,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关于听力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提出了提高听力的若干对策或途径:一是从内容和手段[26][27]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多样性、层次性的听力材料,注重职场针对性和实用性,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语言环境;二是加强听力策略和技巧的训练,抓住听前、听时、听后三个环节;三是注意与读、写等其他技能的互相促进培养;四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五是构建多元评价方法。
关于写作教学的研究,有论文探讨关于利用微博来提高技校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利用微博移动化、微型化、生活化和协作化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项准试验研究未能验证微博对于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28]。
(四)考核与评价改革
主要是针对《大纲》中对于中职学生的终结性和形成性考核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研究:一是开展了区域或学校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改革研究[29][30],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表现性、真实性评价。二是开发适应中职学生需求的英语等级证书,依托行业企业、出版社开发商务英语等级考试[31],以明确中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并为企业录用员工提供参考。三是高考研究,考虑到了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升学要求,根据本省、区域的高考政策,研究中职学生参加高考的备考策略[32][33]。总体而言,评价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0年以前,近年来缺乏对于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探索。而且研究中介绍“做法”为多,缺乏适应社会和中职学生需求的评价内容和方法的深入研究。
(五)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较有深度,且集中在近3年间。研究的角度主要是中职英语教师专业结构的特点、专业发展状况和教师培训现状。对于专业结构特别提出将ESP(专门用途英语)作为中职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性[34],以及企业实践促进英语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性。专业发展状况分别以四川省和广东省中职英语教师为样本的研究,指出了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以及知识技能有待提高,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教科研意识和能力薄弱、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等问题[35][36]。教师对培训的要求主要包括提高自身英语口语水平、课堂教学法和对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等。提出了促进中职英语教师发展的最重要方面是加强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三、研究特点
(一)发文数量
图2所示的是各年份文章发表数量及趋势。总体而言,2005年至2014年,在国内核心期刊共刊登了关于中职英语教学研究的文章127篇,平均每年发表12.7篇。文献数量每年动态变化,2010年发表最多,共22篇,可能是由于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引起广大中职英语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从整体研究趋势看,2010年还是十年研究的一个分水岭,2005年至2010年中职英语研究一直处于攀升的趋势,在2011至2013年急剧下降。在2011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然而研究者却未能抓住中职英语教学研究的契机,出现了中职英语教学研究落后于我国职业教育整体研究水平的被动局面。直至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职英语教学研究才又呈上升趋势。
(二)研究主题
近10年受到最多关注的研究主题是整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类研究,共有67篇,占总量的53%。显然,近10年中职英语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应用研究,重视对影响语言学习的教学理论等外因和个体差异、情感兴趣等内因的研究。这与我国其他教育类型的英语教学研究以对语言技能教学研究为主有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国中职英语教学面临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困难,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借鉴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符合中职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模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中职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
对于中职英语专业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远远不足,英语教师缺乏专业建设研究的意识,尚未形成职业教育的英语专业观和课程观。教学内容的方法与模式研究远远少于整体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研究,显示出中职英语教学研究尚未深入到语言能力培养的微观层面,而较多地停留在中观的理念转变的层面。
(三)研究方法
10年间中职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所占的比例悬殊,以非实证研究为主,占八成左右。而在仅占两成的实证研究当中,90%左右发生在后五年,当中大多数是对于整体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大部分实证研究用于检验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的效果,主要用实验法和调查法,采用测试、问卷和访谈等研究工具,对教学方法或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检验。有个别研究调查了社会、行业、企业对中职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实际需求。研究对象的数量在30人到1200人不等,研究周期从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间到两个学期不等。整体而言,中职英语教学研究的研究方法单一,以经验总结式的主观思辨为主,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及规范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
四、问题与思考
一是研究者缺乏对我国语言教育和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近10年研究中对于中职英语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对于中职英语学习困难的分析和所采取的对策和方法等,并无显著的职业教育特色。中职英语教学研究必须放置于我国各项宏观教育政策的大背景中考虑,因此,研究者须有一定的政策敏感度,以开阔的视野,将中职英语教学研究的工作与不同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动向紧密结合起来,使英语课程与教学真正发挥促进人才培养的作用。
二是对于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缺乏研究。现有研究鲜有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正面因素的研究。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间的学习差异相对于普通教育学生而言更为显著,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较差,缺乏自信心,给英语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但另一方面,中职学生也有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特点或优势,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学习内容,较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是研究内容失衡。关于整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多,教学内容的方法与模式的研究少。说明学界受到职业教育研究发展大方向的影响,重视对于各种教学理念和理论,特别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理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但是,将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中职英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中职英语教学发展的效果并未体现出来。研究内容数量的差异,如课程与教材研究、评价研究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四是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实证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都不完善,定性研究占多数,且多为总结性的思辨文章,缺乏开展多方验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
从整体上看,近10年广大中职英语教师和研究者对于中职英语教学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达成了对中职英语教学困难的共同认识,并对突破瓶颈、提高教学水平进行了思考与实践。今后的研究,建议在中观层面加强职业教育理论与英语教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充分认识和研究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形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结合的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特色。在微观层面,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研究水平,加强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数据处理等技术的学习,丰富研究手段。
参考文献
[1]代唯良,钟永发.关于中、高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J].职教论坛,2010(11):54-56.
[2]程宇.天津职业大学中高职“三・二”对接合作办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1.
[3]叶卫军.中职外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46-48.
[4]蔡勤.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导向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导刊,2011(3):69-71.
[5]罗运金.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导刊,2013(1):64-65.
[6]蔡少芬.锤炼专业技能形成适岗能力提升就业优势――中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的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1(12):116-117.
[7]董智馨.基于实践导向构建中职旅游英语教材[J].商场现代化,2010(21):189-190.
[8]吴曼华.以就业为导向开发中职烹饪英语校本课程――以广州市某职业学校为例[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4):120-124.
[9]赵子伟.中职酒店管理专业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教改[J].职业时空.2011(7):109-110.
[10]薛辉.中职英语课程改革的本质生活化回归[J].教育与职业,2011(23):135-136.
[11]郑丽娟.网络环境下中职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J].职教论坛,2005(11):32-33.
[12]王际平.浅谈运用多媒体创新英语课堂教学――基于中职学校的视角[J].消费导刊,2009(16):184.
[13]李悦.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307-308.
[14]文怡.英文影视资源引入中职英语教学初探[J].教育导刊,2014(2):69-71.
[15]王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中职生英语口语能力[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4):40-41.
[16]陈祖斌.谈谈中职生学英语[J].成才与就业,2006(7):72-73.
[17]袁晓文.中职专业英语教学浅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105-107.
[18]曹华.中职英语词汇快乐教学法初探[J].职教论坛,2013(32):72-74.
[19]马利娟.中职英语核心词汇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18-21.
[20]蒋鸿雁,卢红梅,田毅.中职英语“快乐英链教学法”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68-69,72.
[21]郭军花.中职英语句型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应用能力[J].中外企业家,2014(6):166.
[22]杜鹦.中职英语综合教学法初探[J].职教论坛,2005(32):27-28.
[23]李晓琴.运用任务型研究性学习进行中职英语阅读课教学初探[J].教育导刊,2006(5):58-60.
[24]李萌.中专英语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浅见[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151-152.
[25]丁晓青.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中阅读教学方式的作用[J].职业时空,2014(5):78-80.
[26]王建斌.改进中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对策[J].职业时空,2011(3):97-98.
[27]林少娟.提高中职学校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途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8):155-156.
[28]常承阳,杨芳.基于微博的技校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4):104-106,120.
[29]林海燕.构建开放的中职英语口语评价体系――杭州市中职英语口语评价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9-51.
[30]王笃勤,梁明晖,李仁平,等.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评价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24-28.
[31]刘玉丹.中职院校职业化标准考试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0(36):164-165.
[32]乔丽华.高校报考资格的放宽对中职英语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5(17):62-63.
[33]李铭.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升学考试成绩[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4.
[34]李欣蔚.新形势下中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外研社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说起[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2):116-121.
[35]尹毅,刘顺佳,黄建华,等.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探析[J].中国培训,2014(5):40-42.
[36]张艳,许竹君.中职英语教师发展与培训现状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155-158.
Abstract This review provides a general analysis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core journals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past ten years. It is found that much focus has been laid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with rich content and distinct theme. Overall, the researches neglected the view of English curriculum and English teaching from the domai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Few research pays attention to the study integra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ory with English teach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blems lie in imbalanced research content and methodology, and the lack of empirical research.
关键词 中小学 教育科研 定位 转知成智
近年来随着“科研强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中小学教育科研逐步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关注的焦点。各地中小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也如火如荼。但在理论上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却不甚明确。定位问题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特性,关涉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关涉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及评价等,是深入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必须首先清楚的重要理论问题。
目前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的主要观点有: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反思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些界定从不同角度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进行了阐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际特点,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开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研究活动。这种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断式理解,没有放在概念系统中去理解,从而也就不能和与之相关的概念区别开来,也就无法在相互比较中真正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
按照亚里士多德对概念的“属+种差”的定义方法,对一个概念要从它的“邻近的属”概念、同一层次的“种”概念间的差别上去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概念的上位“邻近的属”概念为“研究”,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种”概念有: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学研究。“研究”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活动。那么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呢?
一、在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比较中,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探索实践智慧
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科研,虽然都属于“研究”,但在研究主体及其角色、选题来源、提出假设、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在研究主体及其角色方面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主体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研究主体是大学教师或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他们在从事科研活动时,分别承担着“当事人”和“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角色。中小学一线教师在中小学教育科研“当事人”的角色,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直接的参与者,因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处理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全程是在中小学教师参与、主导下进行的。而专业研究者在进行教育研究时,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他们的这种“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角色,主要是指他们不是直接去解决中小学教育科研中要研究的问题,而是在旁边以一个“智者”的身份去观察、评说教育,或者指导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教育问题。
2.在选题来源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选题是从已有的理论出发,探索已有理论的正确性,并发展和完善已有理论。如有学者指出,学科建设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不仅要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批判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1]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来源主要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因此,科研的内容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有其鲜明的应用性。[2]
3.在提出研究假设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最典型的研究假设是和自然科学研究假设一样,研究假设要以叙述的方式说明两个或更多量之间可期待的关系。概念要简单,表述要清晰、简明、准确,条理分明,结构完美,假设命题的本身在逻辑上是没有矛盾的。[1]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假设很多时候是不明确的,是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有时甚至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假设。在研究假设的提出方式上,很多时候是藏在研究方案中的,是研究方案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4.在研究方法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多是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是采用自然科学实验(或近似)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或改变研究对象,验证研究假设、探讨研究现象关系,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方法。比较研究法是对某些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表现进行比较,并结合其他方法,揭示出该类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而认识教育的规律与趋势的研究模式。[3]历史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1]
中小学教育科研使用的主要方法有行动研究、校本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4]校本研究,基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解决学校现实的问题,以教师群体为研究主体,采用观察、访谈、案例、行动等研究方式为主。叙事研究是通过描述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揭示内隐于日常工作、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发现教育问题,探索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动规律。[5]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是具有很大差异的。归根结底,这些差异主要源自于二者的研究目的不同。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以求知为研究目的,教育科研专业研究者也是想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去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和规律,即教育知识。这种教育知识就是要追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经过证实的教育观念,体现为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教育理论。中小学教育科研是解决中小学教育问题的,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机智,形成研究者教育风格。
二、在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比较中,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以知识探索实践智慧
目前基础教育界,由于还没有把“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区别开来,还是从“探究教育规律”来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所以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关系,还是从“探索规律”与“遵循规律”的视角去理解。教研、科研都强调一个“研”字,都是对学校工作进行探索和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研同属于一种研究,即探索教育实践智慧的研究。下面从研究范围、研究方式、指导人员的素养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不同。
1.从研究范围及问题特点上来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范围很广泛,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有可能是一个“难题”,是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需要中小学教育科研给出新经验、新智慧。
中小学教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教师教学工作,表现为某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学校教研活动的重点是要求教师钻研教材、吃透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研内容多以分析教材为主,内容相对固定、封闭。在这种教研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创造性难以被激发。”[6]这些问题是相对固定、封闭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身边有经验的教师或教研员(教研组长)都已经遇到过,并经过实践探索,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2.从研究方式上来看
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方式主要是开展课题研究,基本流程是中小学教师按照相关课题管理部门的课题规划指南,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选择并申报课题,经过课题管理部门审核后立项,立项以后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主要是要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其中包含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假设、研究目标、内容等),在实践中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按照研究计划,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及机智等。
中小学教学研究,主要形式有“集体备课”、“师徒帮带”以及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说课、评课等开展的活动。实际操作的基本组织方式有:先讲后研、先研后讲、互动对话。“先讲后研”,是先由组织者(教研员或教研组长)对要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阐述讲解,再由参研教师进行探讨、反思、体悟的研究方式。“先研后讲”,是先由组织者(教研员或教研组长)提出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让参加教学研究的教师去思考,然后再召开教学教研讨论会,会上参研教师可以各抒己见,最后组织者根据教师研讨中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进行总结发言,提炼出共识性东西。“互动对话”,是对话式教研,它是指在教研活动过程中,组织者和参研教师都围绕着他们共同感兴趣的教学问题,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相互交流,共同研究,最后达成共识。[7]
3.从指导人员的素养来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导人员,一般来说是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具有比较丰富的与教育、教学、管理相关的客观知识,并且在实践中也按照他们的学识去指导、评价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强调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假设、研究的严谨性等。
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指导人员主要是教研员或教研组长,他们一般都具有长期的从教经历,取得过较好的教育教学业绩,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但是有关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不如教育学专家学者。从现实调研状况来看,有研究者对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的教研组长调查显示,三成多的调查对象认为学科教学能力是教研组长的首要基本功(占34.6%),认为组织协调能力较为重要的占29.9%,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教研组长认为教学理论功底很重要(占24%)。[8]
综上所述,从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研究范围及问题特点、研究方式、研究指导人员素养的这些差异来看,主要基于两种不同的研究思维方式。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思维方式是,研究要有可靠的研究依据,即研究以“教育知识或理论”为基础,即“以系统知识探索教育智慧”,凭借的是经过验证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研究思维方式是,研究主要依据的是“教育经验”,即“以日常经验探索教育智慧”,这种经验主要是个体以往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偶然性,客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的内涵
1.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知”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被证明了的对世界的系统认识。按照人类认识成果的可证实程度和可靠性,可把知识分为思辨哲学知识、实证科学知识以及实地调查知识。
(1)思辨哲学知识。哲学是以概念为对象的“形上之思”。概念作为人类文明史的积淀和“文化的水库”,构成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阶梯”和“支撑点”;对概念的批判性反思,就是以理论方式表征人的否定现实和追求理想的“形上”本性,是对人类文明的反省和引导。[9]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思辨哲学知识主要是指在哲学或教育哲学中对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如,对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的理解。
(2)实证科学知识。实证主义认为,只有严格忠实于观察和经验的陈述,所得到的知识,才是正确的科学知识。这类知识首先是数学,它由于不依赖于任何其他预设而成为最基础的学科,然后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社会学。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知识主要是以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或类似方法,获得的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社会学知识等。
(3)实地调查知识。洪业利用实地研究方法,把实地调查的知识划分为:事之测量、时之测量和地之测量。[10]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实地调查知识,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利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问卷法、访谈法等,对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得出的关于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的知识。
2.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智”
根据靖国平博士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有两重意义――“德性”以及“大知”(与“闻见之知”的“小知”相对应)。在现代西方文化中,对“智慧”意涵的理解逐渐融入学科而被赋予了新意。如在信息科学上,智慧是“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一由低到高的金字塔的塔尖;心理学上,智慧是指人才智聪明,才思敏捷,思维有独创性,能够机智地解决认识上的难题;在社会学上,智慧是指某人在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中是敏感的、机智的和通情达理的,其思想和行为等是切合实际的,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是有效和实用的。[11]
综合以上中西文明对智慧内涵的理解,智慧是指懂得巧妙、机智地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追求真理,去创造生活和提高生活的质量,去提升生命的意义,能够运用知识去拓展观察力、理解力、创造力、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去丰富心理、理解他人和完善自我人格,去追求人生的美善和崇高。具体到中小学教育科研,对智慧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智慧是指对原有知识的接纳、认同和内化,以及在实践运用中,对原有知识的新认知、新体悟、新发展等。即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领悟,实现概念(知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
其次,智慧是指把对原有知识的新认知、新感悟、新发展运用到情境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对教育实践具体情境的驾驭,灵活机智地处理实践问题,从而产生教育教学智慧、专业发展的智慧,即教育机智。
最后,智慧是指在以上对知识的领悟以及对教育教学实践领悟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教学、学生、教师等教育中基本概念有自己的理解和体悟,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并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个人的教育风格。
从“知识”与“智慧”相比较而言,前者是作为外在的事实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实然的、已知的认识成果;后者是作为人以内在的价值世界和心理世界为尺度,去主动地、合情合理地运用知识,获取理想性的人生幸福的能力和本领。
3.转知成智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转知成智是指人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之中达成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高度的“交汇”或主体间性,尤其是指将客观、外在的知识转化为个体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
中小学教育科研实现转知成智,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运用多种知识,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管理情境,灵活机智地应对教育生活世界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经过反思、体悟、灵感等方式丰富和发展已有知识,从而生成教育教学实践的智慧、专业发展的智慧,并最终形成个体相对稳定的教育风格。
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教育实践智慧。这是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容易达到的,也是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最直接意义的成果。而以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以专业研究者为标准,以学术论文为最重要的标准,而撰写学术论文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对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来说,也不是最直接有效的。
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思路――以系统知识探索教育智慧,从而把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区别开来,并具有可操作性,使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再一味地依靠教育经验、日常习惯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利用坚实的理论,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 王志坚.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和意义[J].教育研究,1997(2).
[3] 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 李松.我国中小学教研60年:反思与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2014(17).
[7] 王富英,朱远平.中小学教研要素与有效教研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
[8] 徐汇区“中小学教研组长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项目组.中小学教研组长的工作现状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9] 孙正聿.哲学的形而上学历险[J].天津社会科学,2011(5).
[10] 陈洪澜.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J].科学学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