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内部监管

企业内部监管

时间:2023-06-08 11:20: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内部监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内部监管

第1篇

【关键词】政府监管; 内部控制; 标准; 实施

2006年7月15日,由财政部牵头联合发起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公开选聘86名咨询专家,组织开展一系列内部控制科研课题,为构建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支持。截至2007年末,财政部已完成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的起草工作。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是市场化的迫切要求,但一切标准的核心在于执行,再完备的标准如果离开了执行,就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随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正式成立,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建设也驶入了快车道。然而,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并非我们的最终目标,内部控制标准的有效实施才是内控标准建立与完善的目标所在。

奥尔森认为,经济成功要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对所有人都要有稳定、界定清晰的财产权利和公正的契约执行权利,另外一个必要条件是没有掠夺行为。他注意到,这些条件以及由之而来的最好的经济效果,在那些制度能够使权威性的决策服从全局而不是狭隘利益,以及权利得到完全尊重的民主国家中,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奥尔森同时指出,这些制度安排揭示了政府经济增长的类型。在小集团或者孤立的市场中,可能有契约的强制执行以及财产体制,而需要增长的复杂市场的发展不能没有政府。没有民主政治制度的约束,就很难发展可信的财产或者契约执行机制。可以看出,奥尔森认为国家强制是经济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可信的契约执行的保障。

从实施机制的实质来看,可分为内在激励和外在约束,内在激励指的是公司管理层有主观动机去严格地执行相关内部控制标准;外部约束则包括立法和监管的要求,以及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权力机关的监督和审批、法定审计、公众和舆论监督等。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以政府主导的监管机制是保障内部控制标准实施的有力手段。

一、政府监管的几种主要经济理论

“公共利益论”是最早出现也是发展最为成熟的关于监管的理论。它从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出发,论述了监管存在的理由、可能的监管范围和监管的总体目标,认为市场失灵自然而然产生监管的需求,通过监管可以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不足。但是,公共利益论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即是否可以通过政府行为来纠正市场机制的无效率或者低效率。

“管制俘虏论”从监管机构本身的行为出发,比较完整地论述了其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说明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对监管的需求、监管机构行为的变异、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存在交易和相互依赖的现象。该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管机构会越来越为监管对象所支配,越来越迁就被监管者的利益而不是保护大众的“公共利益”。

“监管经济学”论述监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哪些人可以通过监管获得好处,哪些人将承担监管的成本,监管将以什么形式实施以及监管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该理论认为,监管也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既然市场机制会失灵,监管失灵也不可避免,其中主要的失灵就是监管所带来的高额成本和对竞争条件的破坏,这种失灵被称为政府失灵。

政府监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所有市场参与者均有自己的利益,政府的公共利益无法完全包容这些利益,况且政府追求公共利益是通过政府的执法机构来实施的,也同样存在问题。官僚机构的运转成本、信息的不完全、利益的驱动导致的低效率决策以及腐败浪费的资源,代价由社会承担。对于市场来说,接受政府全面管制的一个严重代价就是削弱了信誉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等市场自律机制发展的可能。因此,经济学对借助于政府规范来获得某种更具效率的解决方案的分析,通常是假定规范机构拥有完整的信息。

二、国家强制在契约治理中的规模经济优势

国家逐渐成为首要的契约治理的第三方是与市场交换的扩张同时发展的,市场交换的扩张使得社会交易面扩大、人员的流动性增强,国家作为第三方治理契约的交易成本优势就能凸现出来。一个法治国家首先对交易者的“准入”有严格的规范,大大减少了经济人的逆选择;其次,国家对于交易过程有严格的规范,因为其拥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劳动执法部门、劳动保护部门、财务审计部门等等,能对契约履行情况进行有力监督,从而大大降低了道德风险;国家拥有军队、警察、法庭等暴力机器,与任何其他性质的交易主体相比,都处于强势地位,有足够的能力对毁约者进行事后的惩罚,正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变迁方式使得现代社会更多选择国家作为契约执行机制;最后,虽然人们可以以拒绝购买未来服务的方式约束私人第三方实施者的欺骗行为,但统一的中央政府拥有疆域内的排他性和强制性管辖权,除非移民,否则居民无法退出管辖,即便逃离本国,别国政府也没有义务接受,所以,尽管人们不是总是必须要选择国家来执行契约,但是人们的契约行为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影响。

由国家统一行使执行契约和监督契约的职能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如果契约的第三方执行完全由非国家的第三方力量来承担,比如私人或行业协会等,那么每一契约的各方都需要为此投入资源,从社会总量来看,这些分散投资的总规模可能远远大于由国家集中投资的规模。就各个契约当事人而言,采用购买国家提供的保护,可能更为经济。特别是当契约需要强制执行时,国家拥有的暴力手段能有效保障契约执行。

三、安然事件前后美国对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

安然事件发生后,包括注册会计师在内的会计监管问题引起了美国各方面的空前关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以下简称《法案》。该《法案》提出了很多加强监管方面的要求,本文只关注与公司内部控制有关的监管内容。在《法案》的条款内部控制的管理评估中,要求上市公司在报告年度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关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报告,同时必须附有管理当局声明,说明管理层负有建立和维护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结构和程序充分有效的责任,并提供管理当局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上市公司的审计师必须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评估报告进行测试和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和签证。《法案》条款的这些要求实际上给以往的争论划上了一个句号,对美国现有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配合《法案》规定的上市公司提交关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报告以及审计师必须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评估报告进行审计的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规则中,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内部控制报告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包括:1.管理当局建立和维护适当企业财务呈报内部控制的责任报告;2.管理当局用于评价企业财务呈报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方法框架的报告;3.管理当局对到最近财政年末为止的企业财务呈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评价;4.一个声明,即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对管理当局的财务呈报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意见的签证报告。2005年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也了第2号审计准则,以满足404条款的要求。在第2号审计准则中,就有关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审计的程序、方法和具体步骤,审计证据的搜集,审计判断,审计意见的发表和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等,均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四、在内部控制实施中加强我国政府监管的对策

(一)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内部控制无效导致的利益相关者受损事件的的处罚力度

通常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置企业内部控制不顾,粉饰经营者业绩、再融资、抬高股价等具有造假的内在动机,为防止和减少上市公司造假,政府的各级监管机构应该加大对违规公司的惩罚力度。而且,惩罚越严厉就越有“威慑作用”。

(二)政府部门应制订或完善有关监管制度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监管法规,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严肃性,做到有法可依,并加大执法力度

这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博弈论角度看,制度安排就是博弈的规则,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当事人就有相应的对策行为,就产生相应的均衡结果。制度安排既能对当事人起到激励作用,又能对当事人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同时,制度安排又是博弈的结果,不合理的或不完善的制度安排会在不断进行的“动态博弈中”不断演进、完善,最后达到一种新的均衡。也就是说,制度设计者和制度执行者之间进行的是一个动态博弈,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应该不断完善。

(三)政府立法强制转换目前的审计模式

目前,我国企业的审计模式是企业管理层寻找会计师事务所,并委托事务所进行审计,这是形成审计不独立的本质原因。审计不独立进而影响到审计质量,客观上为企业财务造假制造了条件。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转变审计委托模式,笔者建议建立一种全新的审计委托模式――“政府代为委托审计模式”。所谓的“政府代为委托审计模式”,即为:企业每年上交一定的审计费用给政府相关部门,再由政府相关部门寻找会计师事务所,委托事务所给对应的企业进行审计的一种审计委托模式。政府代为委托审计模式引入了利益相关者的政府部门,由这些政府相关者委托事务所进行审计并支付审计费用,通过审计委托主体的转换而增加事务所审计的相对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从外部给企业内部控制监管起到威慑作用,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由外部审计人员(CPA)提供的内部控制评估报告。

(四)成立一个独立于注册会计师协会之外、专门负责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和处罚的机构

这样,可以形成“社会监管的政府监管”,政府要求在披露财务报告时需披露有注册会计师签字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竹泉.利益相关者会计行为的分析[J].会计研究,2003,(10).

[2] 高一斌.对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5,(2).

第2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 内部控制 优化对策

一、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作用与意义

(1)有利于实现国家对企业的宏观调控作用:为了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财务和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国家对企业的宏观调控作用,需要通过企业的内部控制得以实现。通过企业内部进行的一系列经济监督和管理工作,来约束企业的经济活动,确保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

(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在企业内部,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让企业的各部门分工明确,在各自履行工作职责的同时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确保企业运行的流畅,提高经营效率。

(3)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决策的科学性: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工,将职权进行分离,最终的经济决策等活动由不同的职权组织部门共同商议决定,起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保证了企业资料的完整与准确。而完整准确的企业资料,是领导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第一手材料中都存在着错误或偏差,那就很难保证经济决策的正确性了。

二、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内部控制作用重视不够:要想企业的内部控制发挥应有的效应,首先就必须对其给与足够的重视。但是,有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不实施或者是虽然实施了,但是仅仅流于形式,这样势必会严重影响其效果,出现财务混乱、费用支出超标等现象,最终导致企业铤而走险做出逃税、漏税等违法的行为。

(2)缺乏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监管制度: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主要来自于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监管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是不够完善,需要不断地加强。而最主要的监管应当是来自于企业自身。企业自身主要通过内部审计来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检查。但是,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为企业的退休人员或者是接近退休的人员,使得内部审计应有的监管作用难以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在缺乏监管的条件下,容易失控,财务账目容易出现错误,甚至是造假的行为。

(3)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与更新滞后,无法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在日新月异,这就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与更新滞后,无法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尤其是,在新的会计准则的形势下,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系统还存在控制内容死角,对新增业务的控制没有相应的制度,这就给错误虚假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实施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对策

(1)增强对企业内部控制作用的重视程度:从企业的最高领导层,到企业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当树立企业内控意识,自主学习,积极参加企业组织的培训,提高内控专业素养,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作用的正常有序的进行,发挥预期的效力。同时,才会自觉地不断完善和更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将其纳入企业内部日常管理工作中来,提高其可执行性,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为企业依法经营保驾护航。

(2)对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在企业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将企业现有的管理体制理顺等等,这些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能够使企业达成更好的制衡及监督功能,也能使企业内部控制得以优化。就比如独立董事制度,现在我国企业独立董事的来源主要有律师、注册会计师、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等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知名人士,独立董事的存在对优化企业决策及战略规划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促进内部审计进一步发挥作用:首先应使内部审计有其独立性和一定的权力,应使内部审计相关部门的地位比企业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地位更高。其次应切切实实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得以转变,现代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断升高,外部监督也日趋增强,因此传统的查错防弊的内部审计职能必须被切实转变,现代内部审计职能应强调服务及监控、评价职能,应在真实完整的财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财务审计来展开经济效益审计。另外还应积极改善内部审计方式,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主要是以事后审计为主,现代企业应从传统的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全过程审计转变,从而全方位、全过程地对企业生产经营及企业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以及评价。

(4)结合运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监管制度:原来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需要,因此要在原来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运用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层层审批,分级管理,相互制约,互相监督。首先,应当强化监管系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约束作用,国家和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力度,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其次,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来监管企业内部控制,例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提供审计服务,将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高效结合。会计师事务所独立于企业,不会受到企业内部各种人际关系的制约,这样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公正的审核评判,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财务偏差。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具有高素质的会计工作人员,这样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进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作用的高效发挥。另外应通过明确各方当事人的责任以及权力来建立多层次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确实实现内部控制的作用,使之避免流于形式,就必须使每个相关责任人都处于他人的监督之中,使得各相关责任人有着相互制衡监督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才能使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姜玉梅.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启示[J]. 企业经营管理,2010,(1).

第3篇

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评价及审计过程中可以发现我国的上市公司内控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对我国内部控制实施的背景进行研究,然后基于客观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最后提出几点关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构建的措施。

【关键词】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措施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背景

自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家单位联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开始我国上市公司逐步拉开了一场内部控制构建的序幕。自此之后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又继续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成。2011年1月1日,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首先在61家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正式实施。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至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开始实施,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择机施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2012年5月7日,财政部、国资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总体要求是:各中央企业应当自2013年起,于每年5月31日前向国资委报送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同时抄送派驻本企业监事会。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已经不仅仅是理论上探讨、理念上的更新,更重要是如何进行实务操作。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依然参差不齐,在建设与评价、审计中都遇到了许多突出的问题,我国的内部控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2014年7月10日“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14)会”在北京正式召开,这是该公司第四次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从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上市公司内控水平大部分处于合格状态,内控评级为A以上的公司也是凤毛菱角,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次“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14)会”将上市公司内控水平划分为四级八档,分别为AAA、AA、A、BBB、BB、B、C和D级。其中,A级以上为内控优秀,BBB级和BB级为内控良好,B级为内控合格,C级为内控不合格,D级为内控无效。

内控指数(2014)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A股上市公司共2463家,其中评级为AA的公司共11家,占比0.45%;评级为A的公司36家,占比1.46%;评级为BBB的公司103家,占比4.18%;评级为BB的公司548家,占比22.25%;评级为B的公司1295家,占比52.58%;评级为C的公司412家,占比16.73%;评级为D的公司58家,占比2.35%。

总之,从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上市公司内控水平大部分处于合格状态,内控评级为A以上的公司也是凤毛菱角,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

(一)树立诚信的内部控制文化

诚信的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环境的核心要素,其机制的建立健全过程本身也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控制活动,发挥着行为约束和原则导向的重要作用。金融危机环境下,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控制文化不仅可以从理念上形成无形的监督机制,更可以以此为契机,培育良性上升的企业文化核心体系。

1.管理者层面,这首先要求企业管理者自身做出道德表率,强化诚信行为,同时要通过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合理激励和奖罚员工、组织培训等最终在企业形成诚信的核心自价值观。

2.董事会层面

在董事会层面,应该恰当行使自身的选聘权力为企业挑选具备诚信品质的管理团队,并通过自身文化塑造,对管理层形成内部控制之外的道德软约束,同时董事会还应承担诚信文化的反馈和评价职能,通过设定和实施相应的评价标准,围绕内部控制,对管理层的诚信予以考核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措施,并以此为契机,将诚信的内部控制文化演化为员工行为的观念守则,进而打造企业的诚信形象。

(二)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风险指数评级机制

内部控制是为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服务的工具,需要外部与内部的共同监督和制约。但是,纵观国内外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性指导意见及操作建议居多,而监督力度不足,这一方面使本己处于“企业黑箱”中的内部控制监管既无经验数据,也无管理标准,管理起来非常困难,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将内部风险控制常态化,从整体上提高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水平。内部控制的监管机构有责任搜集整理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风险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当的评价指数模型,按照风险的传导路径,对从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直至宏观经济部门的演化风险和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与预警。在利用模型准确描述风险指标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接近风险的是指并对未来做出准确的预测才是内部控制风险指数评级的功能所在。

(三)优化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协调配合机制

在历次的金融危机中,包括雷曼兄弟、贝尔斯登、房地美、花旗银行等集团公司都被审计师出具了标准意见的报告,而这些公司也声称在各方面都达到了《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可见,外部监管者难以锐的体察到其内部控制存在的相关风险,加之多头监管很容易存在监管重叠和盲区,大程度上降低了监管效率。所以,单纯依靠强硬的外部监管其结果有时并不尽如人意,企业只有主动提高自身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才是明智之举。

1.外部监管层面,未来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管应当注重为企业提供相关业务和区域内的所有主要的风险领域和核心假设,并向董事会、管理层等提供相关信息,甚至可以为政府监管预估潜在的风险和应收取的合理监管费用。

2.优化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应从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等全面综合的加以考虑,并且制定政策时还需考虑内部控制的顺周期性和风险传导效应,适当引入内部控制保险制度,通过企业缴费的形式,对内部控制个别风险形成保障,进一步减轻政府的潜在担保责任,宏观政策的制定应引导企业降低内部控制的相关风险,而不是促使企业想方设法规避监管。引入高素质,富有经验的内部控制管理团队,建设企业诚信的内部控制文化、进一步厘清监管责任是未来内部控制的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

谢艳丽.探析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国际商务财会,2011(02)

第4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控制策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059-02

现如今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往往是指代企业为了实现有效运营,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对企业内部控制采取的一种约束、监督、管理的方式方法。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保障企业生产资料的完整,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当今时代企业管理的产物,是当今企业现代制度建立的内在要求。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策略是当下我国大部分企业面临的一个重点难题。本文中笔者就企业内部控制内容作为入手点,剖析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1 企业内部控制内容

11 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所谓企业内部概述,往往是指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制约手段和自我调节方式,是保证企业各项运行活动有序进行的程序,是保障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核心控制体系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从出现到完善大约经过了“内部牵制的采用”“制约机制建立”“控制体系形成”三个阶段。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功能是确保企业生产运营资料的安全和完整以及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不失真,同时还能够保障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

12 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综合发展和会计管理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保障会计信息准确。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直接影响了企业日常的运营活动,而且阻碍了企业宏观上的发展。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切实保护会计准确,让企业将会计改革的重点放在会计失真问题上,保障企业日常运营的顺利。

(2)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当下我国大部分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运行和企业经营管理质量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企业建立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统一企业整体。新时代下的企业的成功必须依靠着企业生产部门、物资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营销部门等的合作。企业内各个部门的业务虽然具有独立性,但是却也和其他部门有着一定的业务往来关系,受到其他部门的监管和牵制。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就可以将以上部门联系起来,让这些部门通力合作,实现企业统一与控制的双重目标。

(4)防范财务危机。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加强企业在项目投资和投资处理等核心环节的会计控制,防范企业投资风险,进而让企业财务危机因素大幅下降。

2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虽然我国大部分企业早就开始执行企业内部控制了,但是由于执行过程中的不彻底和不全面,而且大部分企业的各个部门业务流程完全没有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造成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现状。

22 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度不够

在当前企业内部控制中,主导者大多数都是企业的管理者。但是我国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自身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视就相当不够。大部分企业管理者缺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专业知识学习,没有过硬的内部控制素养,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个人一意孤行的主观臆断,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体制建立和发展遭遇困境。尤其突出在我国一些民营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很多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企业管理培训,管理素质不高,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已经手忙脚乱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企业管理者重视度不高就直接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

23 企业内部控制机构不健全

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不重视,进一步就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机构的不健全,由此就造成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尚需时间。而且企业内部控制机构不健全也造成了企业机构职能的划分不能明确,根本无法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24 企业内部控制缺乏监管

在我国一些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当中,大多数却又出现了企业内部控制监管不力的情况。很多企业都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内部控制制度监管部门,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被架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流于表面,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最终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总体呈现出滞后性和懈怠性。

3 企业内部控制的策略

31 提高认识

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视是发挥出企业内部控制独特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及时提高认识,清醒地明白企业内部控制不单单是对于会计管理部门的要求,同时也是降低企业风险、规范企业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保障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建立“会计控制领导责任制”,将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果与管理者的绩效考核挂钩,将责任和职能划分出来,让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顺利进行。

32 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企业内部容易出现的失误和舞弊状况能够有效预防,同时也能对企业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必须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将涵盖因素都考虑到内部控制制度当中去,加强控制监管,确认控制是否达到目标。

33 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应该是以道德标准为基础,加强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情感交流,防止二者之间产生矛盾或者出现隔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强调企业内部每个人的积极性,同时要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只有将企业的文化氛围、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员工广泛认可的道德标准行为方式融合起来才能为企业内部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明确目标,发挥出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34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养

企业会计人员的素养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企业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养,通过科学有效的培训机制、竞争上岗、业务考核、聘用流程、晋升机制、淘汰办法、业绩奖励等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首先,在企业会计人员的聘用流程上,企业一定要有一套完整严格的聘用体系,不单单是要选择会计业务强的人,更要注意会计人员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等。其次,在会计人员的工作安排上一定要实行竞争上岗和岗位轮换等手段,及时发现会计人员的弊端,防止会计管理出现问题。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的业务考核机制、业务建立机制、晋升机制和淘汰办法等。长期性、经常性地对会计人员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会计工作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会计能力的同时,切实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观念。

35 严格内部监督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顺利执行,且执行成效好,那么就一定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企业应该设置内部控制监督机构,加强对于自身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及时纠正企业中出现的隐患,防止企业漏洞出现。同时,针对企业内部控制中的新情况及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企业应当积极进行改进,做到违章必究和违规必罚。

36 强化外部监督

针对企业管理者自身缺乏内部控制观念的情况下,强化外部监督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在企业会计控制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可以凭借其权威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管和规范,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针对企业中没有实行和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坚决予以责任追究。

37 实行会计电算化

企业要通过内部控制进行风险预防就必须实行并逐步加强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积极利用计算机对各项财务管理项目进行查验,形成一套企业内部控制的会计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的会计电算化手段对企业内部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最终通过会计电算化提升会计业务,切实防范企业在发展中会遇到的经济风险。

4 结 论

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是符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也是符合当前企业发展步伐的。企业内部控制能够确保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稳健中发展。最后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石桥内部控制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崔海霞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J]现代经济,2007(8)

[3]王根生,王咏梅完善内部评价与控制测试[J]中国会计报,2009(7)

[4]梁爽成本效益分析在企业内控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2(4)

第5篇

接轨国际惯例,提高竞争能力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经济交往频繁,化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特别是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提高自身在国际化的经济环境中的竞争优势,是当前化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加强企业会计监管是加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提升的迫切要求,接轨国际惯例,才能在确保在竞争中不被市场淘汰。

完善监督职能,提高企业内控化工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其管理形式存在着行政特色,企业内部机构臃肿,管理者独揽大权,财会信息完全由领导者把控,这为会计信息造假提供了便利,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完善会计监管体系的目的就是更正这一错误,完善监督职能,确保财会信息的独立性和准确性,确保化工企业的资金链安全,进而强加企业内部控制,使企业管理制度得以更好地实施。

化工企业会计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与会计监管体系相配套的法律还不健全,特别是有关惩处制度没有及时出台,限制了会计监管体系的推进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企业会计信息造假。纵观目前被披露的企业会计信息造假案件的处理,主要是以行政处罚为主,追究主要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并没收违法所得,惩罚力度不够,对财务会计违法犯罪不能构成足够的威慑,且缺乏对投资者的民事赔偿。另外,会计监管相关制度的出台存在着盲目性,没有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制定,且政策的实施存在着实施在先考虑在后的问题,无法与我国资本市场相容,忽略了政策有效实施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实施成本。

(二)会计监管意识淡薄大多数化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于企业内控的理论知识储备不够,对企业会计监管的理解不够透彻,在认识上无法与会计监管体系接轨。从而只是在国家有关规定下,盲目地建设会计监管体系,对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制定的相关制度仅仅只是会计部门的工作制度,而与企业的业务脱节,违背了会计监管的原则。及时建立了会计监管制度,其内容上也存在大量问题:不科学、不系统、片面、零散。

(三)监管实施存在漏洞

会计监管的实施是靠企业内部来进行的,主要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为主。在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的时候,审计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化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审计部门机构设置不健全,或者形同虚设,人员不足或者审计人员的素质不够,缺乏权威性,审计过程中缺乏工作严谨性,敷衍了事,甚至于有些企业的审查部门发现问题而不敢处理,为保住自己的工作而牺牲企业利益,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审计部门对企业其他部门来说不具备任何独立性,审计部门的岗位多由各部门的领导担任,无法与各部门之间完全脱离干系。

(四)缺乏会计监管人才

缺乏专业的监管人才,由于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晚,我国现阶段缺乏相应的人才储备,化工企业的会计监管人员都是由会计师来担任,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低下。这就导致会计监管人员素养整体不高。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如果对于相关的法律认识不足,缺乏法制观念,必然会在多方面影响到会计监管的执行。在权大于法的思想影响下,授权于企业管理者的意志,从而缺乏职业道德,在会计监管的过程中主观性、随意性较大,没有职业风险意识,缺乏职业判断能力,从而会计监管也就形同虚设。如果会计管理人员是专业人才,其职业素养高,这些问题也就能够迎刃而解。

(五)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化工企业的内部激励承袭国有企业的模式,偏重非经济激励且激励机制不健全。通常对于财会岗位工作人员的激励多以传统的官位激励方式,通过提升业绩优秀的人员成为高级管理人员来进行。而经济利益上面的激励大多与企业利润挂钩,这就促使了经营管理者只是注重企业短期的利润,而不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在激励方式上比较单一,相比较国外的成熟的激励机制,则多采用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来进行激励,例如年薪制、奖励、股权等等,我们化工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完善化工企业会计监管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企业会计监管制度建设

在国家出台制度滞后,与企业本身发展不能很好契合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加强建设适合本身发展的会计监管制度,以促进会计监管体系的搭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参考化工龙头企业的会计监管制度建设,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强而有力的会计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层应与企业内部会计监管机构联合建立和维护内部控制机构和财务报告程序,并对财务报告程序的有效性做出评价。企业内部应该将会计监管提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并且强制执行会计监管。积极与政府合作,配合和督促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制定和出台会计监管相关政策,并坚决贯彻落实相关政策。

(二)强化企业会计监管理念宣传推进会计监管体系的建设,对于其理念宣传是必要的。首先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会计监管理论教育,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教育,为涉及到会计监管体系的所有人员进行培训,打好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管体系的基础。同时,为企业会计监管制度的建立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无论是舆论上,人才培养上,还是组织机构的建设上。另外,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为保证会计监管提供足够的从业人员,并保证从业人员的能力足够胜任监管工作。对于会计管理的理念要深化到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财会监管体系的完美搭建。

(三)强化内部审查机制和加大审查力度

会计监管工作的主要核心是内部审查,强化内部审查机制和加大审查力度是完善会计监管体系的必经之路,笔者认为,企业必须强制建立内部审查机构或设置专职内部审查人员,审查机构内的人员必须是专业的会计监管人才,且在业内有一定的威信,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审查机构必须由审查委员会来直接领导,不隶属于任何部门,不直属于某一个领导管理,必须由多人进行决策。内部审查机构应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做实时评估,并针对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及时提出修正建议及方案。内部审查的过程必须是严肃而且认真的,不能搞形式主义,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切实做好会计监管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任何个人和部门不能够给内部审查制造阻力,不能隐藏虚假会计信息,以正确的会计工作理念来支撑日常工作。

(四)提高会计监管人员的职业素养

当前,我国会计监管专业人才匮乏,而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会计人员加入到了会计监管的队伍中来,其中素质不一,良莠不齐,这就需要企业着力提高会计监管人员的职业素养,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唯才是用为原则。因为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前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不断涌现,会计管理的理论也在不断更新,所以企业有必要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也要使会计监管人员克服陈旧的思想观念,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遵守法纪,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起点,在会计监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五、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只有科学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才能确保人才的稳定,保证会计监管体系的稳步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企业人事管理体制,在人才的选拔、培训、任用的过程中群招出路。企业内部会计监管制度的有效执行要以合理的人才选用为基础,企业的择人、选人、用人政策直接关系着企业内部各个结构的人员配备,最为直接影响是能否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人员来执行会计监管制度。即使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若没有优秀的会计监管专业人才来进行实际运作,制度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要充分发挥会计监管制度的职能作用就必须重视对会计监管制度执行人员的培训与再教育,定期对其进行工作考评,对工作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对工作懈怠的员工进行处罚。提升会计监管在企业的地位,提高会计监管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和知名度,使其能够安心工作,正确的行使其所拥有的权利,执行其应尽的义务,为保障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顺利进行夯实基础。

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评价信息披露; 内控规范; 披露方式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公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的征求意见稿,对于此次基本规范的制定和若干配套指引的公开征求意见,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指出,这是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审计准则正式颁布和顺利实施之后,财政、审计、证券监管、银行监管、保险监管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和资本市场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然而,内部控制评价规范还有待于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贯彻与实施。其中,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披露问题理应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一、我国政府关于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现行规定

中国证监会于2000年12月文件要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在其年报中披露内控自评报告及CPA的审核报告①,2007年12月对非金融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做出了规定②,但完全未提及可参照执行的内控披露和自评的依据。随后,上交所、深交所分别于2006年6月、9月颁布并分别于当年7月和次年7月实施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内控指引均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年度报告时,披露董事会内控自评报告及CPA的评价意见,并结合中国企业的特殊情况分别提供需重点关注的控制活动,为我国上市公司全面正确理解内部控制提供新的理念。为了进一步考虑对信息系统有效性的评价,2008年6月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应用信息系统加强内部控制的企业,应当对信息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包括信息系统一般控制评价和信息系统应用控制评价”。同时,在《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考虑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及拟评估风险的影响”。为了考虑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披露,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企业应将针对内部控制缺陷提出的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并要求企业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企业结合年末控制缺陷的整改结果,编制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中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内部控制鉴证后,单独对内部控制出具鉴证报告。

二、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现状及主要问题剖析

杨有红等(2008)通过描述性统计对2006年沪市年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强制规定未得到有效执行、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性披露动机不足、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评价缺少统一的标准。在对沪市800多家上市公司的调查中,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以及内部控制审核报告的公司很少,两者均不到5%;已经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中,只有6家公布了评估依据,披露大多依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而大部分公司都未披露。笔者以A股市场的67家公司③2006年年报为例,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披露情况。67家上市公司中,深市28家,沪市39家,按照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项目以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详略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情况反映在表1和表2中:

通过对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A股年报中有关内部控制的信息并没有集中地反映内部控制评价信息,而是分散在几个部分中。第二,在67家上市公司中,只有20家明确指出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占30%;只有5家上市公司明确指出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不足,占7%。

总体来看,沪市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要优于深市上市公司。笔者认为,这除了因为各上市公司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同外,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存在差别也不无关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上市公司仅仅说明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基本建立健全,并得到有效实施,但却没有具体说明哪些方面存在着不足,应该如何改进等。尽管对内部控制信息予以详细披露的上市公司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但是绝大多数公司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是为满足证券交易所的要求,而且由于内部控制相关规范的制订刚刚起步或正在建设之中,所以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信息披露仍在摸索中,也没有转化为公司的主动意识和行为。

概括而言,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看,大多数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评价没有遵循严格的程序,仅仅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不具有实用性;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审核限定在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而且,出于规避审计风险的考虑,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审核报告仅供财务报表审计等专门目的使用,对于外部投资者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二是从信息需求者的角度看,现阶段投资者尚没有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信息对于投资决策的意义;同时,企业内的各级员工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信息对于其改进工作流程、降低风险的意义,因此,缺乏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需求动力。另外,相关政府监管部门也没有对所需要的内部控制信息做出具体的规定。

三是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规范。除了管理层主观意识、投资者对此类信息需求意愿不强之外,还缺乏权威的、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规范。也就是说,只对自我评估报告的内容做原则性规定,却未规定自我评估的程序、方法和标准,并且也缺乏相应的处罚约束机制。大多数企业所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评价之后的结果,而仅仅是因为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规章,从而在假设企业有效地建立和执行了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前提下所得出的结论,通过这种方式披露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

四是缺乏规范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方式。大多数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散见于年度报告的相关部分中,信息分散使投资者利用起来比较困难;虽然只有少部分企业开始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由注册会计师出具审核报告,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的信息含量仍然较低,因而分析和利用价值也偏低。

三、完善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若干建议

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一方面要在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提供者方面加以规范;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信息需求者的要求。同时,要保证披露的信息有效且能及时为信息需求方所用,必须制定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规范并明确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披露方式。

(一)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提供者的规范

信息提供者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是表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进而提升自身的价值,其结果通过披露为信息需求者获得。价值趋向促使信息提供者披露内部控制评价信息。

1.企业管理层。企业管理层对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负有根本责任,其责任履行的结果如何,通过企业管理层向企业外部提供内部控制有效性信息,而且内部控制信息表明企业内部控制是“整体有效”或者“基本有效”,从而使投资者有信心向该企业投资,可以引导优势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入企业,同时也可调动企业全员一起更好地健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2.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评价是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如果能提供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企业就有动力聘用这种注册会计师。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一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鉴证;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同时,注册会计师的业务也可得到拓展。

3.相关政府监管部门。相关政府监管部门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和抽查提供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信息,可以对全社会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有一个总括的了解,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健全进行规范,并在今后对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应该给予的指导做出判断。

(二)满足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信息需求者的要求

信息需求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为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提供了外部驱动力。利益趋向驱使信息需求者关注内部控制信息,同样驱使信息提供者自愿提供内部控制信息。

1.投资者。潘秀丽(2001)认为,“内部控制信息不一定是投资者需要的信息”。因为“现阶段投资者更关心的是企业运营的结果,即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非关心其过程”。但是随着内部控制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作用的逐渐显现,内部控制信息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内部控制信息,特别是评价后的内部控制信息不但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且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有效性结果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好坏的结果。在相关研究中也逐渐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企业质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因此,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越来越规范以及全世界对内部控制越来越重视,投资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需要内部控制信息辅助进行投资决策。投资者是企业的资金源泉,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影响着企业的价值,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以利益驱动企业提供内部控制信息。

2.企业内部各层级人员。企业内部的各层级人员也是内部控制信息的主要需求者。其中,高级管理层利用内部控制评价信息可以了解企业现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的方向;中层管理者可根据内部控制信息了解自己在内部控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根据内部控制信息中提供的建议改进自己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同时也可了解下级员工和其他部门在内部控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今后监控和评价的重点;下级员工和其他部门根据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一方面了解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企业内部的环境是否有利于内部控制的开展;另一方面明确自己职责范围内承担的风险,应该采取哪些控制活动,如何进行信息的沟通。通过分析、利用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能够保证企业内部各层级人员更好地履行职责。

3.相关政府监管部门。相关政府监管部门既是内部控制信息的提供者,同时也是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者。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利用企业或注册会计师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或者通过审计或大检查所获得的内部控制信息判断整个社会企业内部控制的状况,明确今后监管的方向,从而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流动和配置。

(三)制定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规范

要保证披露的信息有效且能及时为信息需求方所用,必须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规范。要求企业从防范风险入手提供相关、客观和适度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同时,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生成,应遵循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信息披露应采取分类规定:对已具备条件的企业,由管理层出具符合框架要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予以披露;对尚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应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以及披露健全内部控制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方案,以及目前已建立的单项或多项内部控制子系统的运行情况,以防制度被束之高阁或流于形式,引导公司将内部控制构建作为自律要求,而非应付监管的措施。

(四)规范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披露方式

笔者认为,按照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用途不同,一般分为公开披露(对外披露)和仅向企业披露(对内披露)。内部控制的评价结论,对内可以内部管理报告的形式提供内部管理层,供其改善经营管理和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改进,不需要专门的制度予以规范。对外披露则需要专门的制度予以规范,应该明确内部控制评价信息应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由谁披露,利益相关者利用披露信息产生不良后果应由谁承担,如何判定责任归属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制定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制度,企业据此制定自身的披露规范。

【参考文献】

[1] 栗立华.内部控制评价问题初探.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4,(4).

[2] 美国Treadway委员会之赞助机构所组成之委员会,著.马秀如,译.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财团法人中华民国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民国八十七年六月.

[3]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7、8号.2000,(12).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4] 周勤业,王啸.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会计研究,2005,(2):24~31.

[5] 朱荣恩,应唯,袁敏.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会计研究,2003,(8).

[6] 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会计研究,2008,(3).

[7]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mof.省略,2008,(5):12.

[8]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财办会[2008]7号.mof.省略,2008,(6):12.

[9]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财办会[2008]7号.mof.省略,2008,(6):12.

第7篇

一、现有的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的不足

对于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现有的运作模式,现有三种看法。第一,以问题为向导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被审单位所显示的突出问题为依据,实行追踪性分析,探讨出问题的起因,找到被审单位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上相对薄弱的地方,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法的审计模式。第二,以项目为向导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被审单位关于内部环境问题的重大项目为依据,结合项目的实施工程与实施结果进行探讨,以此来评定项目能否正常地实现预期效果,找出造成项目方向发生偏离的原因,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法的审计模式。第三,以财务为向导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被审单位的环境财务报告所体现的结果为依据,探寻整个经济活动过程,找出导致结果的成因,以此评定内部环境保护的合格性与绩效性的一种模式。这三种模式虽然能够明确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出发点,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是没有详细地分析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的组合要素。企业环境财务内审的运作模式要探究并处理环境审计以何处入手、何时入手、如何入手等方面的问题。而现有的向导型运作模式只指示了环境审计要从哪个地方入手的问题,对于其他问题并未做出相关指示,对于到底该怎样实行环境审计没有明确的说明。

二是内部环境财务审计领域不够明确。对企业实行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有多种审计领域,而不同的审计领域要适用不一样的审计模式,现有的向导型运作模式并没有明确区分出审计领域。

三是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未能得到统一与完善。一个完善的运作模式包括许多要素,主要有目标、依据、内容与方法等。只有明确各个要素的定义与界限,确定好各自的职能,才能构建一个统一、有效与完善的运作模式系统。

四是缺乏强有力的实践指导作用。构建一个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的目的是有力地指导环境审计的实际工作。而现有的运作模式没有明确分析各要素,也缺少一个完善的运作模式系统,因此对于环境审计实际工作的指导力薄弱。现有的三 种模式还 存 在 一 定 的 不足,需进一步分析构成要素与详细内容,创新并完善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

构建的创新与完善为了保证企业内部环境的财务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就得进行合适的定性探讨,从而让企业能有效对内部环境进行管理与建设,致使企业能够符合时展的需要。企业需要增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调控与创新,积极探索出多方位、各领域、高标准的运作模式。

(一)提高财务审计的职能

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分由多个部门监管,没有形成独立存在的部门。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中财务审计的职能,强化对其调控和监管,致使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向现代化迈进,完善企业各管理职能,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于企业综合性能的优化,需要在提高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职能的基础下进行,这样能促进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各职能复原,通过整合全面调控的方式显示出来。财务审计具体实操不只完成大部分测评方案,还需调节好各种治理结构和管理隐患。可以通过聚合大部分财务审查力量,保证企业内部全体职员的携手前进与发展,让内部财务审计工作者的角色进行彻底的改变。

(二)扩充财务审计的方法

要想提高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职能,就必须抓住企业内部管理的主体,注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方法的创新与扩充。这是有效保障企业财务审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自身的经济监管能力的方法,以此为企业内部调节与优化提供重要意义。

实际方法包括,优化财务审计的工作模式,更新传统老旧的方法,要把事前预算审计同事中与事后审计相整合,进行综合考虑,既能够审计大型财务项目,又不会忽略细小繁琐项目的审计,以此实现全面详细地审计所有财务工作,做到各项财务资源最合理化最优化地配置。

同时它还能保证分配方式的合理性,让审计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解决,从而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法。扩充财务审计的方法能够让企业对自身监管做出具体的分析,促进企业相关财务审计制度的制定与健全,有效解决企业在经济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阻碍,及时遏制一切不利因素。

(三)稳固财务审计工作者的地位

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者同其余部门一样,拥有平等地位与相关工作职责。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注重优先发展财务审计人员,以此保障财务审计工作的核心位置。

这样可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和谐共处的工作氛围,构建良好的监督体系,这些对于企业获取最佳经济利润有重要作用。企业要全力调动各方面要素,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效能,注重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利用科学与先进的方法定位和管理好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完成企业进行整体监管的目标。尤其要注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发挥服务的功能,不断开阔财务审计工作的方式,使其获得长远发展。

(四)提升财务审计工 作者的专 业素养

现当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少不了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要想获得进步,得到长期发展,调节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办法。企业要定期增加对财务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让财务审计人员获得更好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工作人员不但要精通

财务管理各方面的知识,还要熟练操作现代化的办公软件,比如“word、office”软件等,要企业能够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财务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去各个领域做好市场调查,让企业的发展不断向多元化进军。 对于企业财务审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企业可以特聘经验丰富的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尽可能地组建一个高水准、高技能的财务审计团队。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 存在问题 ;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1-0067-04

信息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对于缓解信息不对称、维护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保护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起着重要作用。本世纪初,频频发生的公司财务舞弊事件导致美国国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萨班斯法案(简称SOX法案),其目的就是建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和报告体系,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为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及其信息披露质量,我国先后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简称《配套指引》)等若干个规范性文件,其中《配套指引》,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了规定。如今,《配套指引》的实施已有两年,那么,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及信息披露质量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完善?基于此,本文对沪深上市公司2012年年报中披露的有关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整理,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及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研究。

一、2012年沪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及信息披露现状

按照公司网站、巨潮咨询网、沪深交易所网站等披露的公开信息,截至2011年4月,中国境内共有2 328家上市公司。我们采用手工整理方法对沪深上市公司2012年年报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进行统计整理,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2 328家中国上市公司中,2 29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约占全部上市公司的98.63%;2 167家上市公司聘请了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状况进行了审计,占比约为93.08%。在2 296家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2 277家上市公司自认为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占比约为99.17%;未对自身的内部控制系统做出结论及内部控制系统没有得到合理实施的公司为19家,占比不到1%。在2 167家聘请了注册会计师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公司中,2 161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被注册会计师鉴证为有效,占比为99.72%;6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被注册会计师分别出具了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

从上述数据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及信息披露情况是相当不错的,但关键问题是上市公司披露的这些内容不但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而且与社会各界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按照张先治、戴文涛(2011)的研究,美国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比例为13.8%[1],而我国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比例还不到1%,这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另外,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多数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依据内部控制五要素泛泛而谈,仅有报告形式,缺少实质性内容和对关键问题的分析;二是评价报告格式五花八门、少则两三页,多则几十页,上百页,过于肯定企业自身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对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较少,更缺乏深入的分析;三是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鉴证意见类型过于单一,表达形式不规范,在内部控制审核标准、判断准则等方面存在着不一致现象。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及信息披露问题成因

1. 《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过于原则和抽象,不能有效指导企业内控实践。相比于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将内部控制作为从企业管理中抽象出来的一个为审计服务的工具而言,COSO整合导向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或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强调了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达到目的的工具;内部控制是嵌入式的、不是附加式的;内部控制通过调整来达到一个或多个独立但又有交叉的目标等理念。因此,COSO报告获得了注册会计师、管理者及监管者的普遍认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推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实践上也是如此。萨班斯法案实施后两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曾就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否可以作为实施SOX404条款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COSO内部控制框架能够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具体指南的比例不到10%[2]。中国的《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与会计准则相比,更多的是理念、要素、框架,它既没有为管理层提供诸如如何建立控制文档、如何进行内部控制测试等方面的指南,也没有为管理层提供如何识别出控制缺陷方面的指南[3]。内部控制客观评价标准及量化评分技术和方法的缺乏,使得上市公司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无据可依,只能依据内部控制五要素对内部控制状况笼统地做出定性评价结论。

2. 内部控制规范及配套指引缺乏强制力,违规成本较低。在我国,涉及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按照强制性、权威性由高到低的顺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会计法》、《公司法》、《证劵法》中的相关规定,如《会计法》中要求企业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公司法》中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和主要职责作出的相关规定等;第二层次是国家权威经济监管部门制定的内部控制法规,如财政部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以及审计署颁布的《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等;第三层次是行业协会制定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如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等。我国专门制定的内部控制法规如证监会的《证劵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五部门的《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基本上都处在第二层次,在强制力方面不但明显低于《会计法》、《公司法》、《证劵法》中的相关条款,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执行力不强的问题。我国证监会从2001年起就对上市公司提出了内部控制评价和披露评价报告的要求,但时至今日,却没有出现一起因未遵循其要求或遵循不到位而受到任何形式处罚的案件。由于不追究法律责任或者法律法规的违规成本较低,导致大多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都是依据内控五要素泛泛而谈,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及信息披露质量较差。反观美国,其内部控制评价和鉴证制度不但以法律的形式来保证实施,而且处罚的力度很大。按照美国萨班斯法案的规定,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一旦给SEC报送了虚假和违法的财务报告,将被处以5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或判处5年监禁。

3. 内部控制内部评价主体独立性不强,外部评价主体缺失。从《配套指引》的规定看,董事会(或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是我国上市公司法定的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但从目前的实施情况和实施结果看,这两者都不是最合适或合格的评价主体。董事会(或管理层)评价主体为了经济利益有可能过多披露对企业有利的内控信息,不利的内控信息少披露。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要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承担着公共服务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关系的社会里,其业务收入的多少不但取决于审计质量、公司声誉,而且还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和企业的关系。注册会计师和企业的关系越亲密,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就难以完全保持独立性和公允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及信息披露质量就会越差。按照谢志华(2009)的观点,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制衡和监督[4]。由于企业董事会和注册会计师都是企业的利益主体,注册会计师和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关系,因此,由他们来担任内部控制评价主体违背了内部控制的制衡和监督原则。内部控制五要素及其范围主要是基于企业管理者的自我评估模型需要而归纳得出[5]。企业董事会和审计师按照内控五要素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审计,从评价的过程和目的看,他们都是内部控制内部评价主体,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活动完全由他们承担明显存在一定弊端。因此,应在规定企业董事会及注册会计师为内部控制内部评价主体的同时,规定政府监管部门或外部非营利性机构作为内部控制外部评价主体。

三、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及信息披露质量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SOX法案颁布后,围绕SOX法案内部控制条款的实施成本和相关问题的激烈争论使美国的监管机构开始关注小型公众公司执行SOX法案内部控制条款所面临的特殊挑战。应监管机构的要求,COSO研究和制定了旨在帮助小型公众公司应对这些特殊挑战的指南——《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较小型公众公司指南》(2006)。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虽然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内容、评价程序、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等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总的来说是原则导向,可操作性不强。政府监管部门应借鉴美国监管机构的做法,尽快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各要素的评价标准,包括控制环境评价标准、风险评估评价标准、控制活动评价标准等内容;二是内部控制业务活动和作业活动方面的评价标准,包括企业投融资评价标准、收付款业务评价标准、成本费用控制评价标准等。就控制环境要素来看,其评价标准要从最高管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董事会的有效运作等七个方面制定评价标准;就内部控制业务活动来看,其评价标准要根据业务流程选择风险控制点,然后再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此外,政府监管部门还应为上市公司提供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和风险评估方面的技术和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法、风险评估矩阵等。

(二)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督和监管

近年来,随着公司财务舞弊事件的不断发生,世界各国都强化了对公司财务报告起保证作用的内部控制评价及信息披露的监管。萨班斯法案颁布后,美国成立了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PCAOB)负责监管执行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增加对SEC(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的拨款,用于加强风险管理、市场监管和欺诈防范。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不高一方面与缺乏明确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内部控制法律法规惩罚不严、执行不力有关。对于管理层不履行内部控制评价及信息披露责任、内部控制不实评价、内部控制信息虚假披露,以及审计师提供的不符合事实的内部控制鉴证意见等做法,我国缺少明确的法律条文来规定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由于不遵循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不受到处罚或者是违规成本较低,导致大多数上市公司少披露或披露不实的内部控制信息。为此,我国应借鉴美国做法,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更强有力的内部控制法律规范,通过加大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的形式来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及信息披露。同时,政府监管部门还应加强监管,对于不按规定披露有关内部控制情况(包括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不按规定的时间、内容披露以及虚假披露或者隐瞒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上市公司予以严惩,在处罚标准上可按同等性质的财务信息违法披露行为进行处理[6]。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

1. 明确规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目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较好的国家都规定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如美国规定了管理层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英国规定企业董事会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虽然规定了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可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结论,但并没有这真正明确谁是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是董事会?管理层?还是监事会、审计委员会?权力机构指的是谁?这需要尽快加以明确。考虑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会的权力较大,最有能力进行内部控制评估,因此,我国应当明确规定企业董事会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

2. 规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格式。为保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国家制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具体内容应当包括:(1)企业董事会责任声明。包括对企业建立健全和实施有效内部控制负总责;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负有指导和监督责任;对企业内部控制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及资产安全性。(2)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声明。企业已经按照有关的标准和程序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自我评估。(3)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涉及范围及内容的简要描述。(4)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中采用的评价程序和方法。(5)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保证本企业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的声明(如果存在重大缺陷,应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及其影响,详细说明采取的控制措施和方法)。(6)除了已披露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外,保证不存在其他重大缺陷的声明。(7)报告期内的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发生重大变化,发生重大变化的内容及其影响程度的说明。(8)内部控制及其评价固有缺陷声明。

3. 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式。按照美国的萨班斯法案,管理层在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评价后应提供两种报告:一种是提供给董事会、监事会的内部控制内部报告,另一种是提供给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内部控制外部报告。由于美国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和市场的有效性,因此其监管部门要求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要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即公司只进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为了保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美国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进行审核,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然后提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查报告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为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增信和信息甄别功能,笔者认为,中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式也应借鉴美国经验,即在上市公司董事会提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后,注册会计师对董事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发表鉴证意见,在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意见。

4. 发挥政府监管部门、非盈利性机构等外部评价主体的作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目的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应对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或水平进行评价[1]。按照我国提出的内部控制内外部监督评价体系目标,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主体除了董事会或管理层及注册会计师之外,还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和外部非盈利性机构[7],即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由企业董事会和注册会计师依据内部控制要素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定性评价,还应当由政府监管部门、非盈利性机构等独立的第三者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角度进行定量、综合评价。我国正处于新兴加转轨经济时期,相关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此种背景下更需要加强政府监管。由政府监管部门或外部非盈利性机构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状况、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可以保证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及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公允性和权威性,有利于维护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也保证了我国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目标的完全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0,(1):38-41.

[2]朱荣恩,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案例[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3]戴文涛.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数及其应用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4]谢志华.内部控制:本质与结构[J].会计研究,2009,(12):70-75.

[5]Kelly T P. The COSO Report:Challenge and Counterchallenge[J].Journal of Accountancy,1993,176(2):10-18.

第9篇

关键词:财会内控监督机制;面临现状;解决措施

一、引言

合理的企业财会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的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企业内部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信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是否能够得到更好的协调和控制。合理规范企业内部各部门合理分工,强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严密、完整的企业内部财会监控体系。企业应积极完善内部财会监督机制,妥善的保全企业资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近几年,我国加强了对企业内部财会监督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在大型企业财控内控监督机制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矛盾,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我国大型企业内部存在的财会监督机制问题

1.大型企业制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意识淡薄

我国现阶段大型企业发展历程中,企业内部对制定合理的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意识十分淡薄,众多企业并不清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概念,导致企业员工对制定企业财会控制监督机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合理完善的企业财会内部监控监督机制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2.大型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完善

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没有设立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即使少数企业设立的财会内部控制监督体制却没有发挥其作用。这些企业内部设立的财会内部控制监督体制缺乏完整的科学依据,很少得到切实的落实。大多数企业对内部的财会审查只通过简单的审计,且审计审查的内容多数紧紧为对会计账目的简单审核,忽视的内部监督的过程,降低了企业财会内部监督的效率。

3.企业内部从事财会审计人员资历较浅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财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的内控监督知识,同时,缺乏强烈的职业精神。企业内部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原则规范性较差,体系落后,甚至存在于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抵触的部分,恶意篡改企业内部财会信息,降低了企业财会内部监督的效率。

4.企业内部工作机制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众多企业中缺乏完善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内部员工缺乏履行义务的意识,员工并没有意识到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与员工个人自身发展的关系,中众多大型企业

在财政亏损时会接受国家的政策支持与援救,因此,降低了企业内部领导与员工对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设立的意识。

5.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内部董事会以及监事会并未在市井工作经营中发挥真正的监督治理作用,无法尽职尽责。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才能提高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6.企业内部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缺失对企业的发展存在致命的一击,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企业内部的文化能够时刻激励企业人员,形成坚定的凝聚力,有助于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三、大型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探究

1.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外部监督作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同时,应加强企业内部财务部、审计部以及税务部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企业财会的监督与控制,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部申报,不断完善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2.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在我国现阶段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内部的审计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即使少数企业内部设立了内部审计制度,但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非必要联系,导致各部门间存在大量包庇现象。因此,为健全我国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应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完善企业内部财会控制监督机制,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合法性。与此同时,应加强企业内部事前监督机制的制定,避免企业财务出现问题后再进行事后审计监督,防患于未然,增强企业遇见风险的能力,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3.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财会监督机制的水平,应切实提高企业内部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素质,实行集中的人员核算制度,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提高企业内部财政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防治的现象发生。

4.加强财务管理的纳入体系

实际过程的监管需要产生监管成本,若监管力度不到位,则会导致企业财会整理数据的失真。企业可积极将员工的财务计划和核算工作编制到企业集体内部,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因实施财会监控产生的成本。相关部门将员工的财务计划统一到企业机体内部的管理体系中,时刻督促企业员工履行职责,统一企业员工的工作目标,有效的实现企业集体利益的实现。

四、结束语

只有切实提高企业内部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完善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企业内部的先行发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因此,我国应加强促进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形成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淑珍:重新构建事业单位财务理念体系【J】,广西会计,2011,(7):10-11

第10篇

一、完善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决定企业的经营成果

随着我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逐步确立,企业也逐步转型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进行自我经营和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面向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不得不加强自身管理,尤其是企业内部管理。企业管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效益和利润。所谓科学合理是指将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进行科学的分配,使得产出的产品经济效益最大化,并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管。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果,不仅包括一定时期内该企业拥有的各种劳动资料的总量以及各资料之间的配比,还在于企业能否将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并在企业员工的执行下转变为企业的价值。企业的科学管理要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前提,没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没有科学的管理,而企业财务内控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因此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应保证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的科学合理,并贯彻执行到位,防治内部出现假乱错账,这样才能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作出科学合理的判定和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企业信息真实度的提高,也有利于国家对当前济发展水平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制定出正确有效的措施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内控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及时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扩大企业经营成果。

二、我国企业财务内控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完成,企业逐步变为自负盈亏的自主经营者,按照国家的财政政策进行独立核算。但是由于当前多种经济形式的共存和不断发展,使得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工作也越来越复杂化,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不健全,细节不明确

目前,许多企业都制定了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大部分都是照搬其他企业的现成框架,并未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修改,这就导致在实际实施中,一些细节问题没有可以参照的解决措施。有些虽然按照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但他们当中却有很多规章制度已经超出其权利范围,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虽然有的搞活了自身经济,却大大损害了国家利益。更有甚者,企业的内控制度,只有一个简单的架子,没有任何内容,更不用提执行的事了,常常是随便记账随便花,投资借款都不经过论证分析,凭直觉办事。平时的收据也得不到很好的保存,账目记载混乱,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二)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贯彻执行不到位

良好的企业内控制度,必须要有严格的执行才行,没有了执行,再好的制度都形同虚设。很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的企业发生很多人情账目,有的企业在账目发生后不入账,有的甚至是为了满足一些领导的政治需要而纵容企业的财务人员作假账,造成企业账目的不实。

(三)财务内控缺乏独立性,没有健全的财务内控组织

由于企业的迅速发展,常常发生企业内部改革进展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情况,有的企业财务内控的出纳人员兼管报销,严重违反会计法,为企业的内部犯罪打开了方便之门。还有的则是企业内部人员串通作弊,领导,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粗心大意造成的。

三、完善企业内控措施,提高企业经营成果

要改善企业内部管理,转变当前我国的企业财务内控的状态,必须转变当前落后的企业内控观念,公司的管理人员应认识到企业财务内控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配合企业财务人员,制定出符合本企业实际的财务内控制度,搭建一个职责明确的内控核算和监管体系。并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贯彻执行。

(一)转变观念,增强企业内部控制意识

在企业内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明确财务内部控制的主要责任人,让其领导构建企业其他人员的财务内控意识,尤其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财务内控的重要性,树立起内部控制意识,认真履行财务内控制度,并能够主动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做好带头模范。只有财务内控工作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财务内控工作才能得到顺利的开展。

(二)提高企业领导及员工素质

任何制度的执行都是要人去完成的,即使现有的制度再完美,没有人去执行也是形同虚设,因此,企业在招聘时必须把好人员素质这一关,在平时的员工培训中也要注重员工素质培训。统计显示,企业财务内控出现问题大部分是因为领导的越权出现的。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导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加强自身教育,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在对财务内控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后,要大力配合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将制定财务内控制度落到实处。尤其是企业的领导者要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当财务状况出现问题时,能根据自身经验和直觉快速判断出问题之所在,并能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有关会计的新知识,完成自身知识更替,总结实践经验,提高自身职业水平。

(三)加强企业财务监管,落实企业财务监管责任制

加强企业财务监管是落实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管工作,财务监管要以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为前提,做到企业内部重要的财务数据和重要的权利实行双人负责制,其内控组织的建立和职权的划分要符合企业本身的业务流程,落实人员权限,以使其有利于不同人员岗位的分工以及权限的划分,层层之间,彼此之间能够做到互相监督,防治舞弊现象的发生。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细化监管措施,落实监管内容

提升企业的财务内控水平,加强企业财务的内部监管必不可少,会计核算和审计监督是两种最基本的监督手段,因此要保证这两种手段的执行到位。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内控的主要工作,它的正确有效是企业做好财务内控工作的前提,审计监督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会计信息的失真。另外,企业还应不断完善企业的核算和审计监督体系,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审计监督,以保证企业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证。

(五)将财务内控建设和执行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为了提高财务人员的责任心,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有效性,有必要将财务内控建设和执行情况纳入企业财务人员的年度考核指标中,将工作表现直接与他们的个人收入挂钩,出现问题者要给予严厉处罚,为企业堵塞漏洞的员工要及时奖励。这样,财务人员才能主动去遵守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并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企业建设不遗余力。

四、结语

加强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的信息质量,是企业获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前提,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正常运营,如果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企业其他工作的执行,使得企业无法有效运转。当前,我国企业财务内控工作还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日常的运营管理中很有必要首先完善企业财务内控工作,理顺内部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其他方面的管理,这样就容易使企业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 唐春华.企业内控制度设计缺陷及对策现代经济信息[J].2008(12).

[2] 赵强.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建立[J].工业会计,2011(3).

[3] 梁武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构造及其分层设计[J].会计之友,2011(10).

[4] 高峰.防微杜渐为企业经济发展护航: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辽宁经济,2009(12).

[5] 李延霞.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构造及其分层设计的探讨[J].辽宁丝绸,2008(2).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进行内控,实现自我检查、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企业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一样,都是实现企业有效监管、稳定经营的关键。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促进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良性互动,成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市场经济完善中的重要任务。

一、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作用

1.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风险存在,企业风险具有客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风险管理的不到位,会对企业造成直接的损害。但是企业风险是具有可控性的,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随着人们风险意识的逐渐提高,风险管理如今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的管理科学。企业内部审计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有效、客观的管理风险。通过内部审计对其有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做出预警,从而实现有效的预防和规避风险,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企业内部监督作用

监督作用是企业内部审计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状况监督的基本环节。对于企业的决策层来说,内部审计是了解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能够使企业经济运行保持协调,实现企业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保护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

3.在企业组织运营中的作用

企业内部设计就是为企业管理优化提供参考的依据,促进和帮助企业管理层有效的履行管理责任,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包括协助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促进和帮助最高层管理层有效履行其受托管理责任,协助最高层管理者促进和帮助亚管理层管理者有效履行受托管理责任。

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要有效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使其充分的发挥职能作用,就必须保持内部审计具有足够的独立性。在很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人员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缺乏独立性,没有足够的自主性和权威性,这就使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必要的独立性保障,相应的审计的工作质量也就缺乏有效的保障,不能有效的规避审计风险。这样一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的发挥得不到保障,很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就成了表面形式。在我国很多企业内部审计多采用的领导直接负责制,受企业的单位负责人或者部门负责人的制约,内部设计结果要向负责人汇报。企业的审计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二者相比较而言,外部审计的独立性更佳。内部审计相对于外部审计来说,内部审计的机构缺乏独立性,很多企业直接在财务部门内部设置审计机构,甚至有的企业的领导既是财会部门的负责人又是审计部门的负责人,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加大了虚假审计报告的可能性,对财务状况评价的客观性受到质疑。其次是经济方面缺乏独立性。企业从事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的福利和直接经济利益不是归单位领导直接控制,在利益面前,很难保证审计工作充分的发挥监督作用。

2.企业内部审计范围相对狭隘

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监管、评价、服务的职能。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内部审计领域来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范围还相对狭隘。由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内部审计的范围也相对有限。举例来说,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心在财务审计,无论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把财务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监管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来说,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在于校对和审核公司数据、对公司各类生产规定和履行情况进行核对,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对象是各类财务、会计报表,各类审核凭证及相关数据和资料,内部审计还没有涉及到关涉公司运行和管理的关键层面。因此,内部审计所关注的重点仅仅是对现有资料的收集和审查,而并没有涉及到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3.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效率的关键在于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审计的成败。作为现代企业的核心部门之一,内部审计机构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无论从知识构成还是从职业素养的角度,内部审计人员都要符合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在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主要为会计从业者。他们在会计、财务等相关领域驾轻就熟,一般可以胜任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需求。然而他们普遍缺乏管理知识,因此也难以开展诸如“专项审计”、“公司治理审计”、“管理审计”、“专项审计”等现代企业核心审计内容,另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通常将内审工作的重点在财政收支方面,对审计职能中的监督职能忽略,对企业宏观方面的经济管理不够重视,这就造成审计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我国企业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益的重要因素。

三、改进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措施

1.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正如前文指出,独立性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最大化发挥其作用的关键。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各核心机构、核心职能的审查和监管,因此必须独立于企业中的其他部门。换言之,在现代企业中,审计机构的地位越高,越容易充分发挥其监管能力,审计效益也会越高。“我国的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可以效仿国外的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企业的最高管理当局,有的直属于董事会,有的直属于监事会,有的从属于总经理领导,有的从属于副总经理领导。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或审计长,直接向管理高层负责。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较高的地位,由企业高层的直接管辖,不受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的干涉,能够独立地履行其职责,自然增强了其独立性,提高了其组织地位。”这种机构设置能够充分、有效地行使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职权,保证审计权力的顺利实现。

2.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目前我国从内部审计的价值导向上来看,依然停留在“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上,还没有形成“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价值取向。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强调内部审计是为企业自身提供服务的这一根本属性,而服务的根本目标在于帮助组织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内部审计的服务应当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能局限于财务方面的自我监督。现阶段内部审计的转型是适应我国经济运行发展新格局的客观要求,是内部审计自我完善、向更高层次提升的需要。因此,现阶段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建设,应着重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将工作领域逐步延伸到经济效益审计、绩效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以及环境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为改善企业经济效益、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迫切需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以帮助企业找出症结。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促使实现企业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发挥监督作用只能控制企业的成本,进行事后审计,并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只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才能预期未来的事项的不利影响,并将其控制在最低限度,使内部审计增值目标得以实现。”

3.加强内部审计人才培养的力度

企业应该选择适合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进行指导和引领,使这些人才能够获得快速成长。不同级别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和指导模式,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进修和再教育计划,使得审计人员的整体结构得到优化和提升。企业应该针对内部审计工作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客观、准则的激励能够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内部审计的人员的潜力。内部审计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能够使得企业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客观、准确的认识,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最终能够获得质的提升。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于培养具有竞争力、专业性过强的审计团队,只有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达到了和内部审计工作相适应的要求,企业才能够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效率进行审查,也才能够实现企业增值。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提高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20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持续蔓延,全球经济一直在低增长中徘徊。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笔者所在的玻璃行业,其技术门槛低、耗能多,因此近年来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大。企业不得不在提高自身实力、降低成本消耗方面下工夫,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的总称,对于改善企业经济管理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当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国际化交流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在我国企业之中得到了应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内部控制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企业中,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多的暴露在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上,造成了企业内控制度的效果往往与预期有着不小的差距。

2.1 企业管理结构不合理

企业管理结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一些企业中,由于在公司管理结构方面存在缺陷,妨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一是管理层结构不合理。不少公司虽然也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发挥不明显,对经理层的监管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有的企业的总经理往往兼任董事长,导致企业内部控制难以发挥。二是业务部门职责不清晰。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意识不够,对财务部门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内部控制方面,往往将其看做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在信息上报、共享,数据采集等方面给予的配合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益。

2.2 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

企业内控制度是实施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导致其管理缺乏依据和标准。一是制度实用性不强。不少企业的内控制度采取拿来主义,照搬照抄他人的经验,而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内控制度的实用性不强,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二是制度操作性不强。一些的制度还停留在墙面上、纸面上,用以应对监察部门的监察,而在实际操作中却缺乏有效的方法,导致其无法保证内部控制的效果。三是制度内容不全面。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多个方面,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但由于企业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内控制度在内容上还有所不足。

2.3 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

其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部门配合不得力。业务部门之间对各自职责认识不清,或是在主观上对内控制度存在抵触情绪,给财务部门工作带来极大地不便,造成了内控制度执行存在问题。二是财务执行不严格。财务部门作为内控制度的主要负责机构,在执行过程中受到人员数量、自身素质等方面问题的影响,制度执行不严格,应当发挥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三是员工执行有弹性。由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到位,普通员工缺乏具体的工作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对尺度的把握不准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控制度落实的质量。

2.4 企业监管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不少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管机构,由于企业在自身实力和编制体制方面的影响,往往将监管部门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一些人员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在工作中难以发挥监督、管控的作用,同时也由于其在人事、编制方面的影响,其工作的独立性难以得到保证。另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向企业管理层进行汇报,而不能够向审计委员进行汇报,这种汇报模式导致了内审部门在执开展审计业务时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

3 企业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对企业的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确保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对此,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3.1 整体性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涉及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从时间上看,既要能够符合企业长期的发展规划,也要注重企业当前的发展实际,实现时间上的连贯性;从内容上说,既要包含财务会计内容,也要包括企业管理方面;从职能上看,既要能够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也要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形成整体的合力。

3.2 实用性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落实、执行,都要以企业的实际状况为依据,提高制度执行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特别是在风险管理、预算管理、监督审计等方面工作,主要制度与企业一线工作的关联性,同时应根据企业变化了的情况及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及时补充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

3.3 一致性原则

一方面,是指企业制度必须要与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财务工作制度相一致,以法律为准绳,从而提供工作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则是要求相关管理制度能够与企业的实际要求相一致,遵循企业的发展,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能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3.4 可靠性原则

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要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内部控制,一方面要注重人的可靠性,提升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加深对相关工作的理解,自觉履行相应职责。另一方面,要确保相关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提高控制措施的可靠性,特别是在预算管理、风险管理方面,只有相关数据的准确,才能够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4 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意见建议

针对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益,必须要从企业整体出发,发挥企业整体效能,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4.1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一是建立规范的权责分离制度。企业要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决策机制,建立董事会、理事会、总经理三者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良性关系,特别是要提高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能发挥。二是注重理顺企业部门的关系。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明确部门的职责和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工作的协同性。三是增强财务部门的独立性。企业在人事编制、培养晋升等方面要给予内控部门一定的独立性,确保其能够客观的履行义务,减低外在因素的影响。

4.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在内部控制制体系建设中,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内容。特别是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的严肃性,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二是风险管理。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加强风险管理,特别是投资风险的管理,注重决策的科学性,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全面、准确、详实的信息系统,增加数据库建设力度,实现动态管理,提高内控管理的时效性。

4.3 注重内控制度执行力度

一是加强监管机制建设。建立内部监督与自我评估相结合的机制,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实现监管的全要素、全过程。二是加强奖惩力度。注重加强奖励措施的落实,特别是对于一些好的做法和个人,要积极及时给予奖励,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三是明确职责分工。尽快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监管机构,改变以往监督与财务不分的尴尬局面,提高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发挥监管机构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要加强对监管机构的建设力度,突出监管职能的发挥,从人力物力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

4.4 提高相关人员综合素质

相关工作人员是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执行者,内部控制制度的成败取决于会计人员的水平和素质的高低,因此,一是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其业务技能和工作的能力,减少由于技术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错误,提升人员整体的素质。二是要加强人员职业道德的培训,对反腐倡廉,违法违纪等方面的教育。实行轮岗制,可以有效地消除一些蓄谋侵占盗用的念头。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综合考评,奖罚合理,调动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三是注重人员的个人发展,统筹协调工作人员的成长进步,协调人员的职务晋升等相关工作,激发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干劲。

参考文献

[1]郑秀苗.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J].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