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

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

时间:2023-06-08 11:2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

第1篇

会上,大家集体学习了中央和省市县委先后出台的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办法及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隐患风险作讨论交流,并对下一步工作安排提出建议。

会议要求,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进一步提高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培训和指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要结合社区实际,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规范化建设,使意识形态工作有抓手,有发挥,促成效;进一步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人才培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强化“四个自信”努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和水平。

会议明确,我局全体人员要抓紧落实相关工作,首先对风险区域和风险点进行排查和防范,加强督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及时分析、研判报告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强化追责问责,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要坚持政治引领,做好正面宣传,增进共识、凝聚力量,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

第2篇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紧紧围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大力加强校园安全综合治理,持续巩固“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创建成果,不断提升校园安全治理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具体工作如下:

1、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安全工作责任,部门主任为部门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部门安全员和其它人员做好各项安全工作。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部门领导将安全稳定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同总结、同奖惩,全力维护校园稳定、社会和谐。

2、加强安全教育,坚持把安全教育列入常规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上级安全文件和工作指示,开展多种形式安全教育,增强部门职工的安全意识。

结合部门实际,部门工作例会上及时学习传达贯彻上级安全文件和工作指示,并布置落实相关工作。近期,部门召开了全体人员会议,学习传达“学校2019年冬季安全工作会议”精神,会后,全体人员对部门的安全工作进行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

在相关会议上,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电信诈骗等方面进行提醒,不断督导的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3、落实各项具体措施,积极开展部门各项安全工作。

(1)注重防火安全。经常检查办公场所用电情况,保持电路顺畅,不超负荷,电器使用后及时关闭电源;不在办公室放置易燃易爆物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防火、灭火和火场逃生等演练。

(2)注意防盗安全。不在办公室存放现金和贵重物品;办公室工作人员离开时要及时关窗、锁门。

(3)坚持节假日值班制度和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制度。国家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举办期间和相关敏感时间节点,密切关注学校及社会安全稳定形势,及时发现、管控各类可能影响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人员及组织(团体),加强信息报送工作,保证有关安全信息的畅。

(4)加强意识形态管控和网络舆情监管。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阵地管控措施,加强督导报告会等会议报告内容的审核。加强网络舆情监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民族、宗教等政策,严禁在校园内传播宗教、发展教徒和组织宗教活动。

(5)加强安全检查,隐患排查与整改。定期组织对办公场所及周边安全进行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经常提醒、检查和督促部门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各项安全制度,认真履行安全工作职责。

第3篇

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的几个着力点

重视社会风险的形成、演变及传播,避免由风险发展和变化带来的诸多衍生性的、新的社会问题和安全问题,防止社会风险与其它风险连锁联动,对于在安全发展的背景下,更好地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内涵要求,探索社会风险治理的新路径、新举措,提高安全保障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着力把握社会风险的来源特性,做好提前应对。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弄清并把握风险的来源及特性是基本前提。相对于一般性风险,社会风险涉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来源更加多样,构成更为复杂,不确定性高。按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原则要求,对新出现的社会风险苗头的来源和特性应及早发现、及早研判,及早报告。同时,做好相应的预测、预判和预警工作,对能解决的风险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早处置、早解决,并对今后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做好预防和控制,从苗头和萌芽着手,坚持源头化治理、分级分类管理、动态模拟、应急处置相结合,对社会风险产生的重要时间、重要场所、重要问题、重要关系做好综合把握,推进重大社会风险防范与化解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精准化、深入化,既防止隐患累积叠加形成新的风险,又防止旧的风险积累积聚引发出新的隐患。

二、着力把握社会风险的形成机理,做好主动应对。

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就重大社会风险而言,现有的应对主要集中在以“控”为核心的“物防”和“技防”层面,以及加强应急处突等来更好地应对突发性风险,被动响应多于主动预防。在安全形势不断发展和风险态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特别是随着新兴风险的不断涌现,应更加需要重视风险的形成过程与生成机理,从宏观防控政策完善与微观风险点风险源头化解相结合的视野进行整体把握,积极主动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应对,以最大限度地适应风险的动态变化,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动性。

三、着力把握社会风险的发展演变,做好动态应对。

与其他风险一样,社会风险是一个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防止因风险变化和转化,产生出新的风险问题,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要求。这就需要对当前社会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全面分析,仔细判别风险演化的重点、节点与关键。同时,把传统“三基”即基层、基础、基本素质与“新三基”即风险隐患为基点、行业领域为基线、区域场域为基本面结合起来,对一些形式上已得到解决的安全稳定问题作好动态跟踪,对一些已排查而未得到处理的安全稳定问题作好充分的防范准备,对互联网金融、“民间借贷”等一些潜在的隐患加强研判,从属地与属事相结合的角度,做好动态监管,完善风险的隔离和缓冲机制,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风险动态防控架构,防止引发新的安全事故。这样,才能努力做到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四、着力把握社会风险的传导规律,做好系统应对。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把握住社会风险的传导规律是关键。这就需要强化系统思维,根据社会风险的特征和特点,及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以现有部门职责分工和网络化防控格局为基础,弄清社会风险传播的条件和环境、明晰传播的形式和路径,设计多主体、多层次、多阶段、综合性、适应性、协同式的社会风险系统应对架构。尤其要通过认真分析和仔细梳理社会风险与经济风险、文化风险、环境风险、意识形态风险、政治风险等其他风险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等风险联动的现实表现,加强风险信息采集、重点社会领域管控、重点行业安全监管、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网络舆情导控等重点环节建设。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完善防控机制和防控网络构建,确立起“要素融合、条块契合、手段综合、功能弥合、点线面结合”的社会风险系统性防范与化解的整体架构,防止社会风险蔓延、扩散和向其他领域传导,保障社会安全稳定运行。

第4篇

[关键词]银行风险 风险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32-02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银行作为居民日常生活最常用的储蓄机构,成为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由于体制不健全、人员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在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暴露出种种风险,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资金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纵观银行的发展史可以看到,银行的生死存亡与风险管理紧密相关。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银行不仅需要通过提高技术手段构建主体,也需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为科学识别和有效防范风险做支撑,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风险管理的推动力量。

一、银行风险及风险管理

(一)银行风险及几种主要风险类型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因素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划分标准,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①

其中,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或其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发生损失的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普遍存在于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银行声誉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这种信心一旦失去,银行的业务及其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都将不复存在。②

(二)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防、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安全。确切地讲,银行风险管理是通过了解自身及市场情况,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设计并实施风险管理方案,不断监测风险管理过程而使银行达到战略目标的决策与行动。③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能是监控和信息反馈,包括对营销前台的风险监控,控制经营风险的承担范围;为战略决策后台提供信息支持,经营过程风险的信息分析、整理和反馈。

(三)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银行面临信用、操作、声誉等风险的压力日益加大,通过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制定审贷分离、审计稽核、岗位轮换等内控制度,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风险管理意识层面,仍有诸多问题:

第一,风险管理意识偏差。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在实践中很多银行领导及员工过分追求经营规模、看重短期目标,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有的甚至把风险管理看成是获取利润的绊脚石,将其与业务经营对立起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人无法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违规经营,扰乱金融秩序,严重威胁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资金安全。

第二是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银行风险涉及业务经营的全部领域,例如,随着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存款、票据业务成为重要的风险源。另外,由于个别员工道德缺失,基层营业网点和柜员也已成为重要的操作风险发源地。因此,风险管理必须是全面的、立体的,对整个机构、各类风险进行通盘管理。应当通过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型、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培养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形成全面风险管理。④然而在实践中很多银行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对风险的复杂性认识不够,风险管理方法单一,在风险识别、监测方面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第三是缺少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种融合了现代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控制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⑤健康有序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能对每位员工产生深刻影响,引导员工主动发现和暴露风险隐患,使各项规章制度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在实践中,银行员工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对于什么是风险、什么是风险管理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在银行日常经营中的重要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风险管理中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政治舆论宣传和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法宝,更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全局性工作。目前银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现象,在方法上比较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银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当深入和细化。

在长期的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些新的思潮和观念对人们的思想造成巨大冲击,新型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部分银行员工缺乏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工作积极性不高,疲于应付工作,对政策、法规置之不理;在待遇、报酬方面盲目攀比,以自我为中心,心态失衡;法律意识淡薄,为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触犯法律,将发放贷款的“权力”视为对别人的恩赐,借机谋财。

防范和化解风险,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需要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提高银行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做好银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协调思想、统一行动、增强凝聚力有重要意义,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有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是识别和防范风险的客观要求,也是对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主要风险进行针对性管理的题中应有之意。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面对新形势,银行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采取扩大市场份额、增加网点布局、完善设施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投身公益活动等方法,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应当在风险管理工作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合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风险管理的推动力量,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凝聚共识、激发活力,促进银行的转型和持续发展。

(一)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防范风险是每位员工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员工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风险管理仅仅是特定部门的责任,与自己无关,不从根本上去理解和支持风险管理工作,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迫切性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危机感,甚至将风险管理与业务经营对立起来,将其视为一种影响业务经营工作开展的负担。银行应当在经营管理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其认识到风险管理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与单位发展和个人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从而在工作中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风险防范。

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全面导入符合经营管理要求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将风险管理深入到业务经营的各个方面,是对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银行在推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当建立各种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从制度上强化员工防范风险的责任意识,使这种意识贯穿到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切实增强广大员工防范金融风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全面风险管理在银行上下得到有效落实。

(二)关注员工举止,重视员工个体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银行网点多、覆盖面广,员工群体庞大,内部人员容易引发风险。在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在用人关口加强把控,严格审查员工背景。在录用新员工时,除注重学历、能力之外,还要对员工的道德品质进行了解,以防范道德风险。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应当加强对重要岗位人员的动态管理,开展员工行为排查,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对重要岗位定期不定期开展岗位轮换,以防范操作风险。

此外,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经常倾听员工心声,了解员工需求,与员工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有针对性地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对员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原因,采取适当形式,说服、教育员工正确地认识风险管理,增强员工风险管理责任意识,使其主动学习和了解风险管理的相关管理政策、法规,激发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中去。

(三)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加强风险管理教育

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有助于银行各级层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从而实现发展目标。银行应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文化层次去认识,构建和谐的风险管理文化,使全体员工充分了解风险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达成这些目标所需要的方法,自觉投身到防范风险工作中,使风险管理植根于员工脑海,落实于员工行为,引导其主动发现和披露风险隐患或问题。

在实践中,有些员工不配合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推行的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和考试存在被动应付的消极心理。对此,银行应当完善职工教育考核制度,通过教育和培训,建立一支能够运用现代工具,有效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的风险管理队伍。此外,还应当通过加强对员工的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纪观念教育,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律性、自觉性、主动性,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注释:

①巴塞尔委员会是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L倡议建立的一个由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当局为成员的委员会,被广泛视为银行监管领域的首要国际组织,其制订通过的《巴塞尔协议》建立了完整的、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表内与表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

②宋清华.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9.

③殷洪良.银行风险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3:3.

④郭保民.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3):80.

第5篇

【关键词】安全文化要素关系作用

STUDYONTHERELATIONSHIPSANDROLESOFSAFETYCULTUREWITHITSSOMEELEMENTS

WuZongzhi

NationalCenter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WS,China

ABSTRACT

Inthispapertherelationshipsbetweensafetycultureandsafetyidea,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fetyregulationsarebrieflydescribed.Therolesofsafetycultureanditssomeelementsinworksafetyarediscussed.Thesafetyideaisproposedthat“safetyisrelative,hazardiseverlasting,accidentcanbepreventive”.Thecreationandinvention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arethedrivingforceofthedevelopmentofthesafetyculture.Theeffectofsafetyregulationsisdependentonsafetyculture.Thedevelopmentofsafetycultureisaimportantpartoftheestablishmentofthelongtermeffectivemechanismforworksafetyandthewell-offsocietyinChina.

1.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安全生产和作为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安全文化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展望,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安全科技进步,安全法制健全,安全文化繁荣,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全健康的社会。

关于文化的定义众多,经典的是1871年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所作的“文化与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按照我国《辞海》的定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关于安全文化的定义和概念也有多种表述。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等机构(HSC/ACSNIHumanFactorStudyGrup)将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个人和群体的价值、态度、观念、能力和行为方式的产物,它决定了对组织的安全和健康管理的承诺,以及该组织的风格和熟练度”。我国安全文化界将安全文化归纳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1]。

无论怎样表述安全文化的定义和概念,安全观念、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规都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要素。本文简要论述安全文化与安全观念、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法规的关系及其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

2.安全观念与安全文化

思想认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安全观念是发展安全文化,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关于安全的定义众多,在一般辞典中,安全系指没有危险。由于人们主观上对安全的认识不同,判别安全或不安全有多种概念或定义,也有人认为“安全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将安全定义为“免遭不可接受的风险的伤害”。“风险”是指“特定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结合”。国际劳工组织将危险定义为“可造成人身伤害或损坏的固有的潜能”。同样地对事故也有多种概念和定义,通常情况下,事故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安全总是与危险、风险、事故伴随在一起的。

事故的能量转换理论认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超过了人体(或结构)的抵抗力,或是使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由于物质与能量的互换关系,物质的危险作用可认为是能量危险作用的一种形式。

一起事故的发生是危险源(能量源)与引发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故引起的人体伤害可解释为由于能量的转换而造成的机体破坏。机械能的转换可造成外伤,热能、电能、化学能或辐射能可造成烧伤或其他伤害。存在超过一定数量(临界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这里“一定数量”或临界量意味着超过该数量的意外释放能量,超过了人体(或结构、设备、设施)的抵抗力或抗干扰的能力,从而会导致人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海因利希(H.W.Heinrich)统计研究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1:29:300法则,又称海因利希法则,分析了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程度与事故发生起数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即严重人身伤害的事故起数总是少于轻微伤害事故起数,轻微伤害事故起数又少于无伤害事故(即未遂事故或称事件)起数。

该法则表明:尽管事故发生是小概率现象,单起事故伤害程度的大小受偶然因素支配,但从大样本量统计分析,事故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预防的。如果同类轻微伤害事故或事件多次发生,当达到一定的概率后,必然发生重大伤害事故。因此,如果要防止发生重大伤害事故,必须从防止无伤害事件和轻微伤害事故发生做起。换句话说,引发无伤害事件或轻微伤害事故的原因同样可造成严重伤害事故发生。为了预防事故,必须分析无伤害事件的原因,在发生重大伤害事故之前,采取预防对策,消除或监控产生伤害的根源[2]。

事故的根源是由于存在危险的能量或危险物质,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可归纳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里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因失误和管理上的缺陷,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生产活动中的设备、设施、场所以及环境条件的危险状态等。在我国国家标准中将“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定义为事故隐患。

理论研究和大量事故调查的实践表明,事故隐患,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隐患险于明火”。

在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上,要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正确观念,要纠正“经济发展,事故难以避免”的错误观点。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危险设备、设施、场所增加,人们的生产活动增加,隐患也会增加。但只要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念,尤其是发展先进的安全文化,采取正确的安全防范措施,有效地监控危险源,防止出现隐患,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安全文化建设实践和安全水平已是有力的证明。

3.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文化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创新成果是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与驱动力量。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作为文化的属性、特点和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和突出,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最基本和最活跃的构成因素。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每一重大发现。甚至是仅仅向前迈出一小步,都会改变唯物主义的形态,改变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趋向。当安全科学技术以安全文化的形式作用于社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就会对于人们的思想、精神与道德的升华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3]。因此,安全科技进步与创新程度决定着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同时也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安全科技创新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为安全文化建设充实新的内容和提供新方法,安全科学技术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它只有在与安全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整体效应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先进作用,因为安全科技往往只具有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客观内容和科学方法,而缺少安全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意识形态性和思想导向性。

4.安全法规与安全文化

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是国家强制执行的,法规的实施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安全法规的生命深藏于安全文化之中。对社会、企业和个人来说,安全法规的实施,不仅是惧怕国家强制力的结果,也不仅是对安全行为后果的期望的结果,而是安全法规能不能为社会接受,融入社会,是安全法规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否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一致。因此,安全法规的实施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安全文化的实现。

另一方面,安全法规仅是安全的最低要求,而不是保证安全的充分条件。此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渐进的,对危险的认识也是渐进的,安全法规往往滞后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安全法规是变化和发展的。安全法规既需要通过外部力量来强制实施,也更需要借助习俗、惯例、伦理、道德规范等安全文化要素来自觉实施,尤其在安全法规不健全或当安全法规在边际上不起作用时,安全文化的约束力就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的符合性与系统性的逻辑必然结果是规范性。文化产生的规范力量使任何与其不一致、不协调的行为或事物都被认为是不适当的,要将其纠正;如果纠正不成功,则将其排斥之[4]。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安全文化是安全系统有效性的决定因素,职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感受支配着其安全行为,安全文化决定着安全系统要素是否有效地作用。在已形成了积极的安全文化的企业中,安全系统能够有效地作用,而在消极的安全文化或没有形成安全文化氛围时,安全系统的作用难于发挥[5]。

5.结束语

在人类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安全活动就是不断地辨识危险、评价危险和控制危险的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安全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对危险的认识不断加深,危险评价和控制技术不断进步,安全水平也不断提高。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为确保安全,必须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采用动态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安全科学技术方法和防范措施,警钟长鸣,持续改进。所以说安全生产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安全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文化的核心是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这与小康社会的目标中“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一致的,以人为本要求生产发展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人的可承受程度,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形成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社会环境。

无论怎样理解安全文化的众多定义,必须认识到,安全文化的规范性、系统性及其具有的社会力量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安全文化建设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版权所有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编,安全文化论文集,第5页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2月。

2.吴宗之,经济要发展事故可预防,中国安全生产报,2003年6月19日。

3.申维辰,科技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人民日报,2003年5月13日。

第6篇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思想教育

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互联网的日趋成熟,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托的远程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了自己的巨大作用。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技术的成功运用催生了一种新型的授课与学习方式,那就是远程开放式教学。

远程开放式教学的平台是互联网。因此,远程开放式教学也就具有了互联网的相关特点。远程开放式教学打破了以往的面授教学方式,解脱了授课时间和授课地点的限制。其授课方式、授课时间和空间的灵活特性使远程开放式教学对比传统教学方式显得更加人性化,也更适合在更广大的人群中开展。

一、对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意义

远程开放式教学的灵活特点,为广大的社会在职人员提供了一条继续教育的便捷途径。同时,远程开放式教学也是全面提高国民精神文化素质的重要方式。

俗话说:“金无足赤。”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远程开放式教学也不例外。因为网络的完全开放性以及言论的相对自由性,使得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和思想形态都有可能伴随着网络教学被学生吸收和传播,也就有可能形成潜在的思想风险。我们必须仔细研究远程开放式教学的优缺利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得这种良好的教育方式更好的为提高国民精神文化素质服务。

因此,在远程开放式教育模式下探索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极具现实意义。

二、对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难以开展的原因剖析

远程开放教育招收的生源较为广泛,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思想教育不可或缺。

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之下,生源主要是来自高考统招来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学生主体多为青少年,在中学阶段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思想文化教育。这部分学生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意识方面都是有着和主流意识形态比较一致的观点和看法,学生的受教育水平相对比较平均。

远程开放式教学的生源大都是在职人员,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在校生的年龄跨度较大。这些学生是社会生活中一份子,在家庭,单位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和态度各种各样,很难取得比较一致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学生需要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工作、生活中,能投入到学习中的精力比较有限。为了通过继续教育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想学习。因此,对于学校开展的课余活动,特别是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大都不愿意参加。校方和老师也没有有效的方法来改善这类局面,这就使得远程开放式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工作难以展开。

三、对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学习时空多变,组织形式松散,思想教育难度大

一般说来,远程开放式教育方式作为社会在职人员再学习的一种途径,学生多以业余学习为主。学生根据个人的时间安排,合理选择课程进行学习,因此,远程开放式教育的组织形式就显得比较松散,组织性和纪律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通常选择不开设思想教育课程。即使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较强,选修这些课程的学生也不多。

互联网模式下的学习方式也存在思想教育隐患。部分社会阅历不深、没有形成固定人生观、世界观的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这部分学生缺乏独立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自我控制力又比较差,受到有害思想侵袭的可能性很大。

远程开放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宽松,管理体制松散。这些都不利于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工作,致使思想教育的正面能量不能有效抵制负面能量的影响。在校学习期间的直接表现为学风不正,正气不张,也为学生毕业后的不良思想或行为埋下了隐患。

2、学习专业性强,思想教育环节相对薄弱

接受远程开放式教育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某个专业领域内取得相关资历认证,从而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待遇。因此,远程开放式教育的学生凸显出来的学习目的性和专业性很强,学生关注更多的是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好专业知识获得认证,不重视甚至忽视了思想教育。

在这种情形下,一部分有着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的学生可以通过远程开放式教育这种方式再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而那部分只为“文凭”而学习的学生,如果没有进行恰当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就不能达到通过学习深造提高能力和素质的作用。这也与开放教育所提倡的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相悖。

四、对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远程开放式教育学生群体,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的特殊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采取更为机动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接受良好的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思想道德水平也随之提高,为社会提供一个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观念都合格的人才。

1、德育为先,狠抓宏观思想教育

开设远程开放式教育的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鼓励教育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巧妙的设置课程,把专业技能的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做到专业和思想双丰收。

校方还应该定期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大力弘扬主流思想文化意识,加大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工作力度,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树立符合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加强考核规范,完善组织制度

为强化远程开放式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考核规范,在全面考察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 展开思想道德方面的考核,将专业知识、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挂钩。

在组织形式方面,学校应该加强自身建设,用更为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组织管理,将责任明确到组织内各个成员,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促进良好学习氛围和思想氛围的形成。

3、创新德育形式,巩固教育成果

枯燥单一的思想教育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校方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创新德育形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达到教育效果。

远程开放式教育中的学生活动能力强,拥有的社会、经济资源丰富。校方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通过电影放映、主题讲座、游览参观、展览展示、专项活动和实践操作等形式,将德育内容和理念融汇于新颖多样的活动之中,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此外,校方还应建立思想教育反馈机制,及时总结教育成效,巩固教育成果。

五、结语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事业中的成功应用,使远程开放教育极大满足了社会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强烈愿望。远程开放教育同时肩负着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责任。我们应该正视远程开放式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完善远程开放教育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使之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瑞.浅谈对远程开放教育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教育.2010.(6).

第7篇

环境新闻的传播涵盖一定的政治属性,在全球化趋势背景下,发达国家常常将环境消耗责任嫁接于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在环境问题上遭到西方媒体的指责,而且我国将发展主义设为环境新闻传播理念。当国家利益诉求与意识形态的差异越来越大时,会使环境舆论战愈演愈恶劣。由此可见,为了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必须尽快制定与环境新闻传播相适应的指导策略,以下笔者展开论述。

一、更新环境新闻传播的指导观

我国纸质媒体受到我国政治环境的约束,过于依赖新闻传播指导理念,使新闻的环境风险监视功能与核心价值受到制约。自21世纪以来,我国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但是我国媒介系统还停留于宣传阶段,难以将核心理念融入实际的话语传播中。媒体必须结合自身发展方向,使发展观念具有指导意义。在传播新闻环境期间,必须注重可持续协调发展,通过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运用新型生产技术来提升产品的绿色程度。其次,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使我国报纸环境新闻传播日益成熟。值得注意的是,将科学发展观设置为新闻传播的发展理念并非单纯的二元对立,报纸媒体通过新闻报道能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环境事件。譬如《南方周末》绿板树立了科学发展观,以某个环境事件作为切入点,不仅加强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力度,而且能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操控着环境话语权,增加了我国改善环境形象的阻力。近年来,面对“气候政治”、“环境外交”等问题时,我国必须尽快重构良好的国际形象。《中国日报》、《人民日报》作为我国的两家主流媒体报纸,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正义提出了呼吁,指出分别承担减排责任的重要性。

二、完善环境新闻的报道体系

在我国主流报纸媒体的发展下,我国报纸环境新闻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相比于西方报纸环境新闻的专业性,我国报纸环境在专业性层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包括传播理念落后、传播质量低等,制约了环境新闻影响力的扩张。环境与气候成为当前国球关注的课题,西方主流舆论的报道领域也倾向该方面。相比于综合性报纸的环境新闻专版,我国媒体的报道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缺乏成熟的议程设置,难以反映出我国的社会效益属性。由此可见,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我国应完善环境新闻的常态化报道机制,充分把握环境新闻传播的主动权。长期以来,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环境新闻在我国纸媒中处于劣势地位,使记者的环境新闻采编能力弱,且很多采编人员缺乏系统性的环境知识培训。环境新闻的采编任务多为其他领域的记者完成,虽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丰富的实践能力,但是未具备深入剖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南方周末》绿版的报道中心为气候问题,基于国际视角来分析了我国应对气候变暖的解决策略,其报道理念与模式对同类报纸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三、创新环境新闻的报道模式

价值中立观属于社会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内容,要求参与者不应将个人、他人的价值观强加于研究过程中,而是充分遵循社会事实。社会学与新闻传播学较有交叉性特征,价值中立原则被纳入新闻传播体系中,也构成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一部分。从环境新闻传播领域的层面来考量,为了遵循价值中立原则,新闻工作者必须基于客观公众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能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影响,通过梳理事实来展现于报道中。基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南方周末》的绿版主要借助下列三种模式来体现价值中立原则,包括:客观描述环境风险事实,尽量减少判断性词语;组合归纳事实素材,由受众对事实进行总结;加入受访者的直接引语,从多个角度展示受访者的观点。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出发,价值中立属于新闻传播活动中应坚守的规范,当遇到环境突发事件的议题时,绿版会引用专家的观点,由于观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新闻价值属于新闻理论体系中的 重要内容,落脚点为受众的关注面,新闻的制定标准为事件的事实性。徐宝潢在《新闻学》中强调,新闻的价值来源于报道内容的深度性。对于报纸环境新闻而言,新闻报道的价值还体现在风险性上。当环境事实对生态的破坏越大,其风险程度越高,这也体现出了环境新闻的价值。报媒通过评判风险高低来对环境新闻素材做出取舍。纵观《南方周末》的选题内容,与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风险程度高的环境报道比例较大,譬如《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尘封旧事》、《果蔬消毒机隐患》等。我国报媒多将环境划分到社会新闻报道领域中,导致环境新闻十分被动,难以成为主流的议程设置。所以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环境新闻必须充分遵循社会新闻的采编方式,将一般性环境动态消息放在主体地位。如今报媒加强了对环境议题的重视力度,使环境新闻报道逐渐在社会新闻中分离开来,成为新闻领域中独立的报道类型。在该社会环境中,某些影响力较强的环境调查报道数量日益增加,常常出现于头版报纸中。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报纸环境的深度性补强,在题材报道、表现形式上较为单一。《南方周末》绿版能体现报纸环境新闻的方展方向,特别是在深度报道上,给予我国相关媒体借鉴意义。《南方周末》绿版从创设起就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包括通?^新闻版面来定位读者素质,用专题策划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等等,绿版的传播格局更加多元化,涵盖解释类、专题策划类、调查类等新闻,也加强了对环境风险的监管力度,也体现了《南方周末》的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报媒承担着保护社会环境的责任,也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参与者,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背景下,报媒必须掌握我国当前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整合优化环境保护资源,站在国际的高度来深入剖析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舆论监督价值,积极引导公众构建保护环境意识,从而加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

第8篇

本文以重大法律风险的识别与防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重大法律风险的分析和关键的防控手段的阐述,希望并购企业在并购方式、法律识别、国家保护措施以及劳工和环保方面对海外并购有一个系统而且全面的认识,从而为中国企业,特别是“国字号”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海外并购;法律风险;识别;防控

一、海外并购重大法律风险识别与防控的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走上了海外并购的道路。海外并购不仅可以使国内企业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也可以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特别是近几年,受到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中国企业来似乎正处于低成本“走出去”的有利时间点。海外并购,特别是向发达国家资本输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的选择。

但海外并购同样也面临着诸多的风险,特别是完全陌生的法律人文环境,给诸多的中方企业带来了许多未知的风险及障碍。如何有效地识别对外并购中的风险并加以控制,已经成为众多中方企业的重要课题。

二、海外并购重大法律风险的特点

海外并购重大法律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发生频率较高而且极易导致并购失败的较为重大的风险,例如反垄断风险、环境风险、税收风险等。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风险的高发性。所谓的高发性是指任何一个并购企业都必须面临的,比如反垄断风险,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法律体系比较健全的国家,都存在反垄断法,任何一宗并购,都必须经过相关反垄断部门的审查,所以能否通过相应的反垄断审查以及获得相应反垄断许可这将是决定并购能否成功的必须且非常关键的因素。

2、风险的高危性。高危性指的是这些重大风险中的任何一个风险都有可能导致并购的失败或者导致在以后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重大风险。并购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劳工风险、税收风险等任何一个风险足以使并购失败,或者给未来的经营活动带来重大困难。

3、风险的持续性。持续性顾名思义这些风险所造成的影响持续不断,不仅仅导致并购失败,也可能会给未来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例如环境风险,在并购过程中如果对环境风险评估不够充分的话,极有可能在未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给公司带来诸多的处罚和诉讼。

三、海外并购重大法律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一)并购方式的选择

并购方式的选择对于法律风险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并购方式主要分为两种,股权并购和资产并购。两种并购方式在内涵和外延上有诸多的区别,也导致了两种并购方式在法律风险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股权并购是指单纯购买目标企业的股权,并不对目标的生产经营进行过多干涉。股权并购风险较小,且并购的对象多为具备一定盈利能力的成熟企业,国此比较适合那些刚刚实行“走出去”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对海外并购的风险识别不是很充分,自己也往往没有清晰而又长远的国际拓展规划。

资产并购是指通过购买目标公司资产,另行成立新公司。资产并购一般并购程序较为繁琐,而且并购后的全面整合难度也较大,一般比较适合那些想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的企业或者资源型企业。该类型企业海外拓展的目标明确,并且对购买的资产所存在的潜在风险有着充分的认识,故采用资产并购的方式较为合适。

(二)对不同国家法律的识别

一般来说,对外国法律的识别包括三个方面:法律体系、法律条文以及法律环境。在并购开始之前对各国的法律进行充分的识别,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并购风险,而且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并购的效率。

对法律体系的识别是法律识别的前提与基础,主要表现为对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固有法与继受法等的识别。通常来讲,同一类型的法律体系都呈现相同或相似的特点,通过对法律体系的识别能够让并购企业更加系统地识别目标国法律,从而有效控制法律风险。例如,某公司在英国并购期间发现目标公司存在大约为2亿英镑的养老金风险,在其它国家这绝对是一个无法控制的风险,但是在英国的法律体系下,养老金法律为适用性法律而非强制性法律,这就给了并购企业相当大的自主空间,最后,通过与劳工组织、养老基金等协商,该企业顺利解决该风险,最终完成了并购。

对法律内容的识别是法律识别的核心,主要表现在对法律部门以及法律规则的识别,关注的重点通常是民法典、商法典、反垄断法、税法、劳动法等法律部门。通过对法律内容的识别,并购企业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法律风险,还可以为并购活动提供更加系统、更加可靠的法律视角,从而为并购企业打下牢固的法律基础。

对法律环境的识别是法律识别的重要内容。法律环境通常是指法律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所形成的有机整体。法律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并购的法律风险,也直接决定着并购的成功与否。比如,在欧美国家,法律一般具有连续性且较公开,通过对法律的识别基本可以预知在并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而在法律体系不太健全的国家,这种识别的难度就非常大,而且结果也往往不可靠,给并购带来了非常大的风险。

(三)对国家保护措施的识别与控制

国家保护措施一般包括国家安全措施和反垄断措施两类。

国家安全措施指国家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对某些领域或者某些企业的并购加以限制或者予以禁止的措施。例如,美国就存在海外并购的安全审查制度,其是以FINSA及其实施条例为核心,以《埃克森-弗罗里奥修正案》的审核程序为框架,实体法和程序法合二为一的法律制度,该制度意在通过对并购交易的控制从而保障国家安全,2008年,华为在收购美国3COM公司时,就因国家安全问题而被迫中止。中国企业,尤其是“国字号”企业,其在权属上、与政府的关系上都容易引起其它国家的特别关注,从而大大增加国家安全的审查风险。这就要求并购企业在并购之前充分识别相应风传,从而避免在并购过程中因国家安全因素致使并购抢购。

反垄断措施是指国家为了保护自由竞争,而采取限制企业集中的保护措施。一般来说,反垄断风险的控制先要做好反垄断相关法律的识别,在充分识别的基础上,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比如,在澳大利亚,各国国有投资企业均被视做“外国政府投资者”,这些外国政府投资者在澳大利亚进行投资并购均应该通过FIRB(澳大利亚投资审查委员会)的许可。若我国国有企业对该部分风险识别不充分,很可能导致在并购开始后难以获得相应许可,进而导致并购交易失败。再如,反垄断许可的获得一般还包括被并购企业子公司、分公司所在地和产品销售地许可的获得,若对该类风险识别不充分,极有可能导致在并购结束后无法在子公司、分公司所在地以及商品销售地开展有效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给并购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

(四)高度重视环境风险与劳工风险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特别“国字号”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主要是为了获取海外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利用海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但是大部分并购企业并没有系统性、全局性的海外并购规划,其结果就是并购企业在并购中甚至并购后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劳工及环境方面的要求,从而为遭遇劳工和环境法律风险埋下了隐患。

劳工和环境风险的成因主要有法律法规识别不充分、劳工合同及环保意识淡薄、低估工会等社会组织的力量等。要从根本上防范劳工及环境风险,并购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并购企业应当制定清晰而且长远的海外并购规划,增强劳工及环境风险防范意识。其实在尽职调查阶段劳工及环境风险都能够得到识别,但是真正要控制此类风险则需要并购企业有更长远的规划和强烈的防范意识。并购企业只有建立起了有效的劳工和环境保护的体系,才能真正将公司的发展与劳工、环保问题相结合,才能真正控制相关的风险。

2、严格遵守目标公司所在国劳工及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并购企业在并购开始之前要充分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识别和分析工作,充分预估相关风险,特别是一些强制性法律规定。以德国为例,德国法律对员工裁员、减薪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其违约的惩罚措施也较国内严厉的多,此类风险都应当引起国内企业的高度重视,以便提前做好可行性论证。

3、正确认识特定的社会团体,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劳工风险为例,国外的工会组织,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工作组织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影响力,并购企业要善于利用工会组织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劳资关系的剂,实现劳资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

现代商业银行追求的价值最大化,从来就不应是简单的最大化收益,而是在其自身风险承受范围之内的合理化收益。面对频频发生的风险事件,越来越多的银行人已经意识到,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文化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先进与否,将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把风险管理上升到文化层次,就是要超越目前的风险管理理念,把各种风险管理手段进行一次全面的整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从而追求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化的风险管理效果。

1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通过在员工中培育、灌输风险意识和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提炼、形成的集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防范的行为规范于一体的人文文化,主要由知识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所组成。风险管理文化的知识层面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具体来说,它包括商业银行对各种风险的评估能力、辨识能力、在风险一收益上的权衡艺术以及对风险管理模型开发运用的技术能力等,主要内含在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人员、风险控制人员及高级管理层的能力中。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是商业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完整的内控制度由内部组织结构控制、财务系统要避免出现只重视业务发展,不重视风险的倾向。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体成员统一于风险管理方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精神因素。作为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念形态比制度具有更长远的效应。这种观念的继承可以超越制度本身,不受时问和空间的限制。因此,风险管理不仅要寻求行为及组织上的知识和制度层面,而且要寻求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文化。

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意义

2.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渗透于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之中,其具有持久性等特征。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就是风险管理文化培育、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

2.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控制能力。国际先进银行一贯重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将风险控制和利润创造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强调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银行业务的全过程,使风险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中成熟的文化像一张无所不在的网,会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困银行业来讲,风险管理文化的成熟、升华、锤炼,对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2.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商业银行是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和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确保业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具备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实现商业商业银干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成败的主要因素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的因素众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1管理层的积极倡导与策划

没有比将风险管理的价值观深深根植于银行高级管理层的大脑中这一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了。对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银行高级管理层应该保持足够的热情、敏锐的大局观,做好风险管理文化的策划。在日常业务经营过程中,最高管理层不但要直接领导、组织、参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并且要身体力行,不做违反风险管理原则的事,从而维护风险价值观的权威性。

3.2科学合理性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内部风险与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有相当大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约束机制的先进性可以有效控制和弱化风险,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不能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割裂开来。积极的态度是不回避风险,而是积极地去经营风险。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使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业务得到有效地发展。同时,在对业务部门、人员的奖励安排上,应该尽量避免出台短期行为导向的激励措施,以免埋下风险隐患。

3.3信息获取和共享的水平

风险来自预期损失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也来自于对信息的错误理解。现代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交流的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国家政策导向、有关行业发展、市场变化以及同业竞争的研究和交流,建设中心数据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风险分析、预警、防范和处理机制。

4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着力点

4.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管理的关系。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来支撑。管理水平一旦滞后,即使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最后的结果还有可能是事半功倍。

二是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质量始终都应是发展的第一主题,应引人质量管理理念、标准、方法,切忌搞表面文章。

三是处理好企业和员工利益的关系。要实现银行的价值最大化,出发点要落在实现员工利益最大化。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是为了满足银行发展的苦婴,但细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员工的认感和参的积极性。四是处理好制度建设和风险管文化的关系度建设能有力地推进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滞后性和被动性,因此,制度在为文化发腱提供保障的时,必须随风险管理文化的发展而断创新和完善。

4.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有明确的原则

一是突出个性原则。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必须,结合普遍发展原则和监管部门要求的前提下,突Ⅲ本行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特点,塑造出具有本色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统一和差别原则。单对一家来说,其风险管理文化的理念、主旨应是统一的。但鉴于地区、业务的差别化,在实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时,应允许采取不同的险管理模式和手段。三是求实和完善原则险管义化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提理念、喊口号的阶段,婪提倡务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风险管理文化建没的成,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补充和完善。

4.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观念要强化创新

观念创新是企业文化进步的体现,没有创新的观念,就不会有创新的企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能否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首先在于观念的创新。只有确立新的观念,才会有新的思路,新的出路。在创新思想观念、完善风险管价值念体系的过程中,要自觉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脱为指,并借拾日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先进理念,吐故纳新,计现仃的风险理念及其政策、措施等进行全面的对比、检验、衡毓,凡是符合要求的,要坚定地贯彻执行;不完全符合的,妥快进行修改、完善;不符合的,要坚决加以纠正。

4.4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贵在坚持不懈

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持续动态的过,并不足·劳永逸的。它需要商业银行在保持卡埘稳定的核心险价值观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改进、提高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进行融合。尤其要因应银行临的现实环境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成为一个对各种风险进行防范的动态防护网。因此,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领导埘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认知必须具有连续性,只仃这样,才能使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观、传统和意识沉淀米,根植于楚个商业银行的运作行为之中。

4.5构建风险管理文化需要全员参与

风险存在于每一项业务和环节之中,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个员工的行为,银行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意识和自觉性,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商业银行一般部设有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不足,风险控制绝不仪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无论是高级管理还是基、工务人员,无论是风险管理部门还是业务拓展邪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保险管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而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

4.6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应与股份制改造相适应

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障和理念基础之一。对于正在或即将实施股份制改造的商业银行来说,更需要实施新的、高层次的文化战略,抓紧构建与其发展相适应的、高度吻合的风险管理文化。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应当是,积极引导广大员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自觉地将股份制改造这一关系国家经济金融命脉的大事与个人的工作和责任联系起来,将全行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真正结合起来,动员广大员工积极行动起来,争做股份制改造及深化综合改革的支持者、促进者,自觉按照上市银行的高标准来衡量、检验各项工作,坚持用新的标准、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新的策略,着力培育新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拓展新的工作思路,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国际先进银行为标准,不断丰富和创新风险管理文化内涵和功能,大力推动观念、作风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推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与突破。

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

现代商业银行追求的价值最大化,从来就不应是简单的最大化收益,而是在其自身风险承受范围之内的合理化收益。面对频频发生的风险事件,越来越多的银行人已经意识到,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文化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先进与否,将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把风险管理上升到文化层次,就是要超越目前的风险管理理念,把各种风险管理手段进行一次全面的整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从而追求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化的风险管理效果。

l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通过在员工中培育、灌输风险意识和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提炼、形成的集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防范的行为规范于一体的人文文化,主要由知识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所组成。风险管理文化的知识层面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具体来说,它包括商业银行对各种风险的评估能力、辨识能力、在风险一收益上的权衡艺术以及对风险管理模型开发运用的技术能力等,主要内含在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人员、风险控制人员及高级管理层的能力中。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是商业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完整的内控制度由内部组织结构控制、财务系统要避免出现只重视业务发展,不重视风险的倾向。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体成员统一于风险管理方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精神因素。作为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念形态比制度具有更长远的效应。这种观念的继承可以超越制度本身,不受时问和空间的限制。因此,风险管理不仅要寻求行为及组织上的知识和制度层面,而且要寻求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文化。

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意义

2.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渗透于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之中,其具有持久性等特征。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就是风险管理文化培育、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

2.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控制能力。国际先进银行一贯重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将风险控制和利润创造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强调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银行业务的全过程,使风险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中成熟的文化像一张无所不在的网,会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困银行业来讲,风险管理文化的成熟、升华、锤炼,对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2.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商业银行是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和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确保业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具备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实现商业商业银干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成败的主要因素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的因素众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1管理层的积极倡导与策划

没有比将风险管理的价值观深深根植于银行高级管理层的大脑中这一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了。对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银行高级管理层应该保持足够的热情、敏锐的大局观,做好风险管理文化的策划。在日常业务经营过程中,最高管理层不但要直接领导、组织、参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并且要身体力行,不做违反风险管理原则的事,从而维护风险价值观的权威性。

3.2科学合理性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内部风险与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有相当大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约束机制的先进性可以有效控制和弱化风险,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不能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割裂开来。积极的态度是不回避风险,而是积极地去经营风险。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使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业务得到有效地发展。同时,在对业务部门、人员的奖励安排上,应该尽量避免出台短期行为导向的激励措施,以免埋下风险隐患。

3.3信息获取和共享的水平

风险来自预期损失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也来自于对信息的错误理解。现代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交流的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国家政策导向、有关行业发展、市场变化以及同业竞争的研究和交流,建设中心数据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风险分析、预警、防范和处理机制。

4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着力点

4.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管理的关系。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来支撑。管理水平一旦滞后,即使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最后的结果还有可能是事半功倍。二是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质量始终都应是发展的第一主题,应引人质量管理理念、标准、方法,切忌搞表面文章。三是处理好企业和员工利益的关系。要实现银行的价值最大化,出发点要落在实现员工利益最大化。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是为了满足银行发展的苦婴,但细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员工的认感和参的积极性。四是处理好制度建设和风险管文化的关系度建设能有力地推进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滞后性和被动性,因此,制度在为文化发腱提供保障的时,必须随风险管理文化的发展而断创新和完善。

4.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有明确的原则

一是突出个性原则。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必须,结合普遍发展原则和监管部门要求的前提下,突Ⅲ本行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特点,塑造出具有本色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统一和差别原则。单对一家来说,其风险管理文化的理念、主旨应是统一的。但鉴于地区、业务的差别化,在实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时,应允许采取不¨的险管理模式和手段。三是求实和完善原则险管义化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提理念、喊口号的阶段,婪提倡务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风险管理文化建没的成,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补充和完善。

4.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观念要强化创新

观念创新是企业文化进步的体现,没钉创新的观念,就不会有创新的企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能否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杈,首先在于观念的创新。只有确立新的观念,才会有新的思路,新的出路。在创新思想观念、完善风险管价值念体系的过程中,要自觉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脱为指,并借拾日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先进理念,吐故纳新,计现仃的风险理念及其政策、措施等进行全面的对比、检验、衡毓,凡是符合要求的,要坚定地贯彻执行;不完全符合的,妥快进行修改、完善;不符合的,要坚决加以纠正。

4.4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贵在坚持不懈

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持续动态的过,并不足·劳永逸的。它需要商业银行在保持卡埘稳定的核心险价值观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改进、提高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进行融合。尤其要因应银行临的现实环境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成为一个对各种风险进"防范的动态防护网。因此,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领导埘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认知必须具有连续性,只仃这样,才能使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观、传统和意识沉淀米,根植于楚个商业银行的运作行为之中。

4.5构建风险管理文化需要全员参与

风险存在于每一项业务和环节之中,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个员工的行为,银行[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崽识和自觉性、为,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商业银行一般部设有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不足,风险控制绝不仪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无论是高级管理还是基、工务人员,无论是风险管理部门还是业务拓展邪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保险管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而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

4.6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应与股份制改造相适应

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障和理念基础之一。对于正在或即将实施股份制改造的商业银行来说,更需要实施新的、高层次的文化战略,抓紧构建与其发展相适应的、高度吻合的风险管理文化。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应当是,积极引导广大员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自觉地将股份制改造这一关系国家经济金融命脉的大事与个人的工作和责任联系起来,将全行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真正结合起来,动员广大员工积极行动起来,争做股份制改造及深化综合改革的支持者、促进者,自觉按照上市银行的高标准来衡量、检验各项工作,坚持用新的标准、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新的策略,着力培育新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拓展新的工作思路,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国际先进银行为标准,不断丰富和创新风险管理文化内涵和功能,大力推动观念、作风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推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与突破。

第11篇

跨境数据流动及其风险

跨境数据流动源于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之中,通常被纳入个人数据保护法范畴之内,其目的在于规范和保护个人数据的跨境传播和使用。遗憾的是,尽管互联网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影响今非昔比,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容忽视,但跨境数据流动至今仍未进入法制范畴。近来,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和实践,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工具和方法的运用,跨境数据已经超越了个人信息保护范畴,而相继以商业数据、政府数据等形式出现,因而其作用范围和外部影响也仅非限于个人信息或隐私保护层面,更是上升至商业秘密、国家安全等高度。

相较于欧盟或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来说,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层面上的数据法制缺位,关涉商业秘密或国家安全的商业数据或政府数据方面的法制也一样阙如,从而给跨境数据流动留了制度借口。

由于跨境数据流动在实践中通常呈现为两种情形:一是在日常交易或其他活动中所收集形成的数据跨越国境的传播或处理;另一是虽未跨越国境却可以为第三国经济或非经济主体访问。当然,无论哪一种情形,相关数据都可能被跨越国境而“分享”,但在缺乏法治约束机制的情况下,数据跨境流出后不能排斥被滥用的可能并造成消极甚至否定性的外部性问题,轻则侵犯个人隐私,公司企业遭受财产损失或人身损害,重则泄露国家秘密、诱发意识形态危机、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威胁政权。因此,法治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对于跨境数据流动的规范和风险防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跨境数据流动治理及其思路

法治缺位,将会使跨境数据流动失去了规范约束也同样失去相应的制度保障。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表面上的合作和共享实际并不能代替或掩盖国家间紧张与竞争的关系,其背后仍隐藏着经济利益或政治主张等有形或无形的诉求。因此,具有明显的色彩或国家利益倾向的数据并不是毫无约束、毫无保留地跨境流动,与他国实现“共享”,或者仅仅是“单向流动”。这不仅冒进,也是冒险的。本国个人信息保护、经济利益保障和国家安全保卫,要求国家必须依法采取措施对承载着不同利益层次、位阶诉求的数据流动予以规范和约束,从而达到在保护本国个体、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同时也能实现数据跨境流动与分享。

首先,加强跨境数据流动相关立法,以确立跨境数据流动治理的规范体系。法治国家精神要求跨境数据流动的规范与约束,须有法可依。科学合理的规范体系,能够为数据跨境流动提供依据和保障。质言之,经济社会和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同主体所拥有或掌握的数据关涉到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方方面面,也牵涉到作为个体的自然人、作为现代经济细胞的企业、公权力代表的国家,当然各自权重和影响力有所差异,但皆需要法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此,国家理应通过科学立法以明确可跨境流动的数据类型、范畴、处理方式、保护措施、风险防范等要素和内容,不仅为数据的跨境流动合法与否提供判断依据、增强其行为的可预见性,也为国家对数据的跨境流动监管提供审查或执法依据、确保数据分享的安全性。

但值得警惕的是,加强跨境数据流动的相关立法并非就是要求国家立法机关或相关主管部门不断制定或出台法律法规,形成极其丰富的文本依据。相反,跨境数据流动规范体系的建设,须先对既有的规范体系作相应的评估,以检验和确认诸如民法、行政法等法律法规能否通过解释等法运用技术一定程度上消解规范供给不足的缺口;并在此基础上,对诸如可跨境流动的数据类型范畴、条件要求等方面在后继的《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甚至刑法修正案等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订中予以拾遗补缺,以构建合理而完备的跨境数据流动规范体系。但这种规范体系并不是要局限于传统的民法、行政法或刑法等部门法思维,而是要以上至宪法下至部门规章、国内法国际法并举的思维方式而展开和塑造。

其次,积极参与跨境数据流动的国际规则制定,以保障跨境数据流动的可持续性。诚然,互联网无国界,但数据却有归属。因此,数据的跨境流通不仅要受内国法的约束和影响,更应在国际化背景下培养和拥有国际法意识,在积极主张或包含本国内利益的同时,也要通过谈判、商谈等方式积极组织参与、主导负责跨境数据流动的多层次合作协议或规则,以保障数据跨境流动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公平性。

目前,尽管诸如欧盟等地区或国家对跨境数据流动实施了积极监管,但就全球范围内来说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规则或条约规范,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网络空间规则的制定,多层次、多方位地推进形成跨境数据流动管理机制,从而不断提升我国互联网治理能力和跨境数据流动的管理水平。具体实践中,不妨首推双边数据流动规则或协议的谈判,但这种形式的谈判并不要求谈判双方形成相对独立的跨境数据流动协议,而是在进行双边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协议等谈判中予以提及和商定。

此外,中国还应积极利用诸如博鳌论坛、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等之便在开展跨境数据流动的区域性合作协议或规则谈判,以增强中国在此领域的话语权。当然,在恰当的时候,中国通过诸如G20峰会等国际场合或机会推进包含跨境数据流动等内容的经济类多变合作协议或机制谈判。因此,中国通过多层次国际规则的谈判或构建,树立与互联网、数据等方面优势地位相匹配的国际大国形象,不仅可以维护国内利益,也可以合理保证跨境数据流动的国际合作与可持续性。

第12篇

关键词:煤矿企业;工会组织;群众安全工作;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6-0150-02

基层工会组织在煤矿企业群众安全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会工作的独立性、群众性和结合性等方面。充分认识到群众安全工作是维护职工根本利益的需要,是实现煤矿安全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构建煤矿安全文化需要。因此,工会组织要抓住群众安全工作的关键,通过搭建安全文化平台,发挥引导示范作用,推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向纵深发展。

1 矿工会组织群众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朱仙庄煤矿现有群众安全人员197名,划分为18个小组,各基层生产单位均有群安人员分布,成立了以工会主席、安监处长为主任的群众安全领导机构,下属各基层生产单位成立群安工作小组,组长分另由各科区工会主席担任。根据群安员队伍实际情况,及时地对群安员进行调整,将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较高、热爱群安工作的职工充实到群安员队伍中。对生产中存在的隐患实行闭合整改管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安全隐患闭合处理制度。加大群众安全监督检查的力度,做到事故事前防范、提前排查,加强安全生产各方面的监督检查,维护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产中的各项权利。对于在检查过程中的隐患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令其限期整改,对上及时进行反馈,整改后进行复查确认,使群众安全监督检查形成闭合管理。

2 矿工会实施群众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举措

2.1 全方位提高群安人员素质

结合矿区实际,以群安培训为切入点,研发一般员工、群安员、管理人员等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采用菜单式教学,满足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收集现场反映的或我矿目前不能有效解决的职工安全思想、行为问题,与高等院校合作,针对煤矿职工的安全意识形态、行为等,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中,指导、帮助煤矿实现安全生产。为有效发挥“感动中国十大杰出矿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倪龙同志在群众安全方面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集团公司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朱仙庄煤矿开办了全国煤炭系统第一家群众安全工作讲堂――“倪龙群安讲堂”,利用倪龙的示范带头作用,为职工做安全方面的正面引导,也有效地提升了职工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倪龙”。

2.2 健全群众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为健全群安工作制度,朱仙庄矿制定有关群安工作的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群众安全工作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对《朱仙庄煤矿群众安全工作条例》、《朱仙庄煤矿群众安全工作实施细则》两项规定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对矿、科区、班级各级群安会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定。同时,规定每名群安网员要配带袖章、持证上岗。同时设立激励机制,矿工会每月不定期组织群安网员集中上岗检查活动,对井下采掘头面、机电硐室、运输斜巷等重要部位进行地毯式隐患排查,并将排查的隐患及时落实整改。在考评方面,每月一次考核,每季度一次评比,每半年进行一次表彰,把考评结果与群安员的经济利益挂勾,根据考评指标的完成情况对给予奖励或者处罚,以此来调动群安员查找安全隐患的积极性。

2.3 提高群安网员的隐患排查能力

提炼倪龙隐患排查法,提高群安队伍排查隐患的能力。根据倪龙多年排查隐患的实践经验,提炼总结安全隐患排查法,让安全成为一种技能,提高广大群安员在实际工作中排查隐患的能力,树立“倪龙”品牌,营造人人都是群安员的氛围。在日常工作中,朱仙庄矿群安网员坚持隐患闭合跟踪管理,对现场可以整改的隐患坚持小隐患不过班,大隐患不过天的原则,及时进行整改,落实、整改,整改率达100%。

2.4 强化安全生产宣传工作

为了给职工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朱仙庄矿工会还定期开展多种多样的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通过活动的开展造就了一批高素养的技术人才和劳动模范。并对这些优秀人才给予经济和精神的奖励,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注重人才、注重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利用矿区现有广播、内部电视网络、安全文化长廊等各种宣传平台和工具来宣传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宣传上级关于安全生产的指令、指示精神,对在安全生产中的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以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朱仙庄矿经常性开展有关的安全知识有奖问答,安全寄语和安全文化知识竞赛活动,通过进行各种生动活泼的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安全生产教育常态化,让安全真正成为职工的日常习惯,通过日常的教育职工群众不但可以学到安全生产的知识,还能有效地增强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生产的理念。

3 矿工会在群众安全工作中取得的成果

3.1 提升了职工的安全素质

截至目前,该矿通过“倪龙群安讲堂”对全矿所有群安网员进行了强化培训。职工操作行为、安全技能、风险识别能力等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倪龙群安讲堂”突出“特色”培训,以“群安培训”为切入点,以提高职工安全责任意识为核心,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安全意识、心理沟通疏导等方面开展培训,解决群安员在工作中遇到矛盾、冲突时的心理调适问题。在排查隐患、督促整改时的方式方法与工作技巧问题。在岗位风险识别能力、自救互救能力、班组建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开展培训,解决职工协调组织、团结互助不强的问题,稳步提升职工的安全素质。

3.2 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对于职在生产中的习惯性违章的现象,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安全方面教育,有效的解决了职工安全生产中的侥幸思想。对职工的安全理念进一步明确,对安全生产过程的行为进行规范,对于基层干部不想得罪人而“睁一眼,闭一只眼”的思想进行教育,也及时对一些职工存在的“违章不一定出事故”的侥幸心理进行教育。通过提升群监网员素质,加强群众安全工作以来,朱仙庄矿现场隐患逐年减少,减少率达29%。该矿已经连续3年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伤亡”,杜绝了轻伤以上事故,现场隐患显著减少。职工现场排查隐患、处理隐患的实际能力显著加强,职工安全技能,筑牢安全基础,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高素质的队伍保障,为矿井安全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3.3 构建了企业的安全文化

工会组织在构建企业文化方面,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工会组织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思维,宣扬企业的安全文化,把工会建设成传播企业安全文化的平台,创造性地构建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同时利用工会工作时时和基层打交道的便利,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基层职工的安全观念和行为,从而发挥优势,可以对广大的职工进行潜移默化的安全教育。有针对性地运用安全文化的力量,提出符合企业发展的安全理念,提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质量。

4 结 语

煤矿安全是第一号的大事,维护职工权益,抓好群众安全工作,减少事故的发生,就维护了职工的最大切身利益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工会参与安全管理,是工会建设职能的重要职责。事实证明,只要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动群众,动员的组织职工,人人关心安全生产,人人参与安全管理,实现全员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真正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从根本上维护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使工会安全网员抓安全监督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任世琴.搞好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存进企业和谐发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

[2] 唐永宁.煤矿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矿区中的作用[J].当代矿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