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采购的风险管理

采购的风险管理

时间:2023-06-08 11:20: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采购的风险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采购的风险管理

第1篇

1、工作控制:有些类型的合同(例如,不确定交付类型,时间、材料或劳动时间不确定的合同,以及费用退还合同等)支付以及授权活动一直会持续到获得收益后,在这种情况下,订货便成了合同执行后的管理事务。

不确定运输类型或时间、资源或劳动时间不确定的合同执行时,通常会遵循相同的模式。对于不确定运输类型的合同,客户会根据合同中描述的执行方式来开始一项标准的工作订单形式,会直接根据合同规定来确定商品的单位价格,用单位价格乘以期望获得的商品数量便得到了商品的总价值。这种工作订单通常会由采购方签署,并且发送给供货商、顾客,以及金融机构。

工作完成、工作检查验收、货品计价,以及货款的支付都遵循通常的流程。一个典型的订货及支付过程如图1所示。时间、原料、劳动时间合同的过程,除了关于客户的有效准备声明通常由内部评估决定外,也遵循如图l所示的相同过程。

对费用退还合同中的工作控制过程比其他任何类型合同中的控制都要复杂得多,在时间要延续几年的大型费用退还合同中,通常都会采用过程控制。

许多费用退还合同中需要对以下要素进行建立和维护:每年工作计划的处理过程、工作许可证明、辅助成本及过程控制的进程信息( Notices to Proceed,NTP)。

采购方根据获得的准备基金,通知供应商准备好预期的货物(按照随后的以及最近财政年度的财政预算),根据目前的运作规划及有关的信息来确定,这一过程可以为供应商制定年度的工作计划( Annual Work Plan,AWP)做出指导。

年度工作计划是整个工作过程的核心部分,因为它规定了整个财政年度的工作内容以及任务完成的标准。年度工作计划还在资金导向与项目需求方面起到平衡的作用,在做年度计划时,供应商将核实其资源计划,并且对将要执行的任务安排时间进度。

年度工作计划的组成要素通常包括整个财政年度的目标和计划、时间安排、人员安排、成本评估。年度工作计划会在每个财政年度的年中被更新。

工作权限通常包含多种义务,它们分别是工作任务的具体分工、工作授权期间相关信息的收集、原始成本数据的评估、工作授权滞后于AWP和NTP相关的各种数据的等。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的特定时间或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要在NTP文件中有所记录,并且要在供应商继续下一步工作之前向供应商说明,NTP文件通常包括对工作的说明、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关键性时间阶段,以及分配给任务的所有资金状况。

在接受NTP时,供应商将开始工作,同时开始计算与任务相关的成本费用并安排对任务汇报的时间。

2、遵守合同:按合同要求进行采购是采购方最基本的义务,然而真正对每日工作的监控和管理活动可以由其他的部门或是第三方组织来完成。对于极其复杂的合同、专业的采购或者技术含量很高的合同,通常会需要企业内部其他部门或第三方管理部门来协助试用产品或服务,从而确保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符合合同规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企业将会对合同中有关技术方面的问题更加关注,但是它们也可能需要接受合理的培训并且购买相关的合同。每个企业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基本的说明:

阅读合同如果管理人员要了解整个工作的状况,那么这一点是必须的;

创造互惠的基础,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了解合同的基本要求;

明确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

在通知合同管理者之前,它们可以采取的行动;

明确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明确责任和职权范围。

对于一个执行状况良好的合同来说,最终用户和第三方管理机构应该不仅要了解合同本身,而且还应该了解组织的运行政策以及过程,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管理部门是采购部门的基本义务,并建立良好的双方沟通关系,这样有助于组织或者采购部门对合同变化的管理进行控制。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类似供应商不能按要求履行合同或者采购方的需求行为发生变动等情况。

对是否按合同执行进行监控时,如果运输状况及合同的执行状况良好,将会包括几种做决定的技术和过程。对合同进行监控时为了确定合同的执行状况是否根据合同的要求进行,并且当执行过程出现问题时需要被提示。采购方实施合同监控是为了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

是否能按照预期的规定执行?

成本费用是否在预计范围之内?

资源的使用是否与最初的预计水平相当?

最终产品的质量是否与合同要求的相一致?

第2篇

关键词:物资供应 全面风险管理 必然与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61-02

引言

全面风险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油田作为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经营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为一体,其面临或者共生的各种外部与内部风险,是十分巨大的。近年来,河南油田通过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进行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管理,逐步深化了资金、资产、物资采购、成本、投资、人员操作、合同、ERP应用、销售、制度等10项业务风险管理,推进了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那么,作为油田的物资供应部门,每年经手资金几十亿元、平均占用资金几千万元,油田10项业务风险管理中一半以上与物资供应有着紧密联系,以及物资供应工作在油田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处的“承上启下”位置,都决定了在物资供应工作中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就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其基本流程包括以下主要工作:(1)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2)进行风险评估;(3)制定风险管理策略;(4)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5)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基本工作要求,就是要与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融入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建立起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

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而且以为企业能否带来盈利等又可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的可能)和机会风险(既有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又有带来盈利的可能性)。在油田整个企业中物资供应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支撑点,但从物资供应工作在油田生产经营环节、管理过程中所处的“承上启下”位置来看,其同样面临着财务、市场、运营和法律等风险。因此,物资供应工作的全面风险管理是油田发展中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必须要求。

二、物资供应工作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

1.投资计划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在油田每年勘探开发、生产建设的投资中,物资器材占比达到60%,仅物资采购一项就达到20多亿元。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重要物资资源市场往往跌宕起伏、时刻充满变数,如何保证当年油田投资规划的顺利实施与承接来年项目,物资供应工作尤显重要,其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尤为迫切。

2.装置设备运行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器材本体质量与配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装置设备的经济运行和安全运行。如何从源头上保证油田装置设备的正常运行,达到“安、满、稳、长”的要求和目的。最为重要和直接的手段,就是控制器材、配件本体质量,这样物资采购供应时控制与防范质量风险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油田庞大数量的装备要保证正常运行与运转,只有从质量上予以保障,也就是从材料、设备和配件本体及服务的购进源头上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与控制,各类各种设施设备才能安全、满负荷、稳定、长周期地操作运行,最终从“硬件”上实现油田勘探开发、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

3.资金运营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物资作为流动资产,其资金运作形式“货币物资货币”决定了采购供应工作存在着货币支付与回收的财务资金风险,油田物资供应量越大这种风险也就越大。从资金运作来看,主要集中表现在采购资金支付、预付账款、应收账款上。而且随着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增储上产措施力度加大、新区块的投产和原油产量的提高,物资工作量也随之大幅增加,采购资金的支付逐年呈几千万的递增,这种上升趋势以及大额度的预付款项、应收款项等资金的安全运营确定了对物资供应工作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物资管理风险控制的必须要求

物资供应工作由若干环节、子点相互交织组成,如果一个点风险防范与控制管理不到位都将会出现结症或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油田勘探开发的物资保障。

1.物资采购计划风险管理的必须要求。物资采购计划是物资采购工作的依据,其风险控制与防范决定着采购工作水平的高低和物资储备的合理程度。但采购计划编制基础是需求计划的提报,需求计划对控制供应风险也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采购计划风险主要来自于需求计划及时与否、准确与否。其风险应着重需求计划与供应商选择风险的管理。需求计划风险包括:物资需求不能整合,难以形成规模或批量优势;不及时、不能保证采购周期;不准确、变更频繁;指定或变相指定供货商等。同时,供应商选择风险包括:对供应商经营状况、履约能力、生产能力不掌控;供需关系不稳定,没有主力供应商群体;资信差、服务能力不强和技术水平不高等。

2.物资采购过程风险管理的必须要求。为积极防范、控制和化解市场风险,根据物资需求特点并结合资源市场形势,在具体采购活动中可采取不同的物资采购方式,采购方式风险预防直接影响到物资采办的效果和效率。目前,企业物资采购方式主要有框架协议采购、招标采购和询比价采购等。以较能体现公平竞争被广泛采用的招标采购方式来看,其风险也不少,主要有招标过程管理风险、合同风险、决策风险、道德风险、供应商风险,以招标过程管理风险为例,其中又受到投标方式选择、招标公告公开程度、资格预审、评标中不公平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任何一个细小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可能影响招标采购的效果。

可见,在具体物资采办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是采购过程控制的必须要求。

3.物资本体质量、服务质量风险管理的必须要求。物资质量的好坏是体现物资保障水平、安全供应的关键性指标,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本质要求,其风险管理绝对不容忽视。物资质量风险主要有:对重要设备、关键材料没有进行质量监造;不要求厂家提供现场质量指导或安装质量的技术服务;质检人员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质量规范和职业操守,不能做到“严、细、全、准、实”;不能很好地实施质量回访和有关质量问题的处理,造成了“小问题”酿成“大祸”等。

4.物资储备与政策规章风险管理的必须要求。合理的储备是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物资及时供应、经济供应的有效保障。实施物资储备的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有力手段,主要控制重复储备、大库存保生产或应急保险储备不足等风险。

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物资政策、法律法规和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一切物资供应工作的基本原则。物资采购供应工作必须控制、防范合规风险,避免给企业造成重大负面消极影响和经济损失。合理的储备是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物资及时供应、经济供应的有效保障。如何有效管理库存、控制储备规模、优化储备结构,进而加快周转、减少企业资金占用,实施物资储备的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有力手段。

四、结语

物资供应工作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油田企业可持续、科学发展和“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以及自身强化管理、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与充分发挥企业“第三利润源”作用的必须要求。同时,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防范、控制和化解各种风险的管理体系;努力营造企业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使各级各层管理和业务操作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岗位风险管理责任重大的意识和理念,从而全面实现油田物资保障的安全供应、及时供应和经济供应。

参考文献:

石油石化物资供应管理编委会.石油石化物资供应管理.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

第3篇

[关键词]海洋石油工程;重大设备采购;风险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7.09.170

海洋石油工程项目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具体包括工程设备的建设、组装和调试等。由于海洋石油工程项目具有大型化的特点,其项目设备的体型也比较大,而且价格相对昂贵,面临着较大的采购风险问题。风险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中国,是以大型设备为管理对象的管理策略,将其应用在海洋石油工程项目的设备采购中,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1 风险管理概述

1.1 风险管理的定义

所谓的风险,是指事件可能会造成的不利后果。风险可以被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但无论是哪种风险类型,都会对企业的生产运营造成威胁。[1]虽然无法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知,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手段对风险进行管理。

美国的社会学家认为,风险管理就是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把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英国的社会学家认为,风险管理就是对企业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测试和控制。上述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风险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管理手段之一,需要对企业面对的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由于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风险管理的方案是多种多样的。风险管理以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作为出发点,在分析风险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应对方案,从而减少企业损失,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1.2 风险管理的步骤

首先,企业应该对风险进行合理辨识。不同的企业会面临不同的风险,因此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采用情景分析等方法进行风险辨识。其次,企业应该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估计。当风险辨识结束之后,企业就应该对风险的波及范围进行估算,得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再次,企业应该对风险指数进行评价。风险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有较低风险,也有较高的风险,企业在制定风险预案之前应该计算风险指数,确定风险的伤害程度。最后,企业应该对高风险进行控制。如果在计算之后,发现企业面临着较高风险,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应对举措,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2 海洋石油工程重大设备采购设备的风险

2.1 企业内部的风险

首先,在海洋石油工程重大设备采购时,会面临预算上的风险。海洋石油工程所需的设备价格比较高昂,在进行实际采购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成本预算偏低的情况,导致采购的日期延后,阻碍工程建设。如果这些海洋石油工程的设备是由国外进口的,停滞运货会使企业的采购成本大大增加,一旦项目建设发生推迟,施工计划就要做出调整,相应的计划费用也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2]

其次,在海洋石油工程重要设备采购时,会面临质量上的风险。海洋石油工程设备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项目的水平,如果设备的质量不过关,项目工程就无法满足承包商的要求。一些供应商为了缩减成本,制造质量低劣的设备,如果质检环节监督不力,就会使这些设备流入市场,给海洋石油工程建设带来质量风险。在采购的过程中,许多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不过硬,不能对设备进行质量检查,也会使企业承担的风险指数大幅上升。

最后,在海洋石油工程重要设备采购时,会面临合同上的风险。采购人员在开展工作之前,都会签订一份采购合同。采购合同中对设备的价格、交货的时间都做了明确规定,一些采购的负责人在采购之前没有进行合同管理,也没有核查合同上面的内容,致使采购时出现合同条款遗漏的情况,造成企业的经济风险。

2.2 企业外部的风险

首先,在海洋石油工程重要设备采购时,会面临市场上的风险。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市场变化诡谲多变,如果市场价格出现剧烈的波动,就会形成损赔风险。企业在采购设备时收集到的信息具有暂时性,如果货币汇率发生变化或材料的价格出现变化,设备的价格就会产生变化,使企业面临较大的经济风险。

其次,在海洋石油工程重要设备采购时,会受到法律上的风险。企业在采购设备时一般都要以法律法规作为依据,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还有待考订。一些企业在采购设备时,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很容易在日后出现经济纠纷、司法解释不清等情况。

最后,在海洋石油工程重要设备采购时,会面临社会上的风险。社会因素是影响采购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国家政策为例,如果国家的采购政策发生变化,企业采购计划就要做出调整,而调整计划需要耗费一定成本。以社会观念为例,企业在采购设备时必然要考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果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

3 海洋石油工程重大设备采购的风险管理

3.1 对采购风险进行有效预防

企业应该对重大设备的采购风险进行有效预防。预防风险是降低风险损失的有效措施,在采购之前,企业就应该对采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预防,避免风险因素的影响。[3]比如,在施工的现场,如果发现用电量增大,电器设备增多,应该立刻采用大容量的变压器,避免电路出现问题。

为了提高项目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风险意识,企业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向他们普及安全知识和施工的标准流程,让管理人员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让施工人员遵循具体的规章制度。为了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企I应该制订风险管理的计划,并进行风险预防工作的监督检查,让工作人员遵循标准程序来开展各项工作。

3.2 对采购风险进行灵活转移

企业应该对重大设备的采购风险进行灵活转移。转移风险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把一部分经济损失平摊到第三方的身上。在进行风险转移时,企业可以采用以下的四种形式:第一,企业可以把项目工程出售给其他单位,当收益实现了共享时,风险也就实现了共同分担。第二,企业可以通过中间环节来获取资源。企业在进行采购的过程中,把采购等工作交给承包单位来做,一旦出现问题,企业承担的风险要较承包单位小得多。第三,企业可以采用合同转移风险的形式。企业在合同中可以列入风险条例,即当企业遇到采购设备的风险时,不能承担全部的责任。第四,企业可以采用保险的形式。保险形式是最常用的风险转移方法,企业在施工之前可以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的费用,当企业出现了设备采购上的风险之后,保险公司会为企业理赔。

3.3 对采购风险进行及时减轻

企业应该对重大设备的采购风险进行及时减轻。采购风险按照已知与否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已知的风险,一类是未知的风险。在减轻已知风险时,企业可以压缩项目工程的时间,避免延迟完工而造成的经济风险。在减轻未知风险时,企业要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采用项目管理的手段。比如,企业可以制定奖惩机制,对表现较好的工作人员施以奖励,调动采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 结 论

海洋石油工程具有成本投入高的特点,为了节省成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必须对重大设备的采购进行风险管理,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魏祥.大庆油田工程项目物资采购风险的评价与控制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3.

第4篇

关键词:政府;招标采购;风险分析及防范

一、政府招标采购风险管理流程分析

政府招标采购风险管理是指对政府招标采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意外进行识别、分析、评价,并据此做好后期防范工作,实现控制或减少意外经济损失,最终实现政府招标采购预期的目标[1]。在政府招标采购过程中,需要深入的分析政府招标采购过程中的风险问题,严格按照政府招标采购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进行分析,包括政府招标采购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价、计划以及应对等等。通过对政府招标采购风险的识别、分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之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提升风险实施的有效监控与妥善处理,期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

二、政府招标采购风险识别与评价

政府招标采购风险识别与评价包括政府招标采购风险识别和政府招标采购风险分析与评价两个方面的内容[2]。其中,政府招标采购风险识别是首要步骤,是整个政府招标采购风险管理系统的基础。缺少风险识别,政府招标采购风险管理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政府招标采购风险识别主要包括对未来可能风险事件来源以及结果的调查、识别风险的持续性以及严格分类风险等级程度等等方面。政府招标采购风险是指在政府采购的过程中,由于种种以外情况的发生,违背了政府采购制度及原则的行为,从而造成政府招标采购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偏离的可能性。政府招标采购风险识别首先需要通过对可能性的风险进行分类,加强对风险的了解[3]。另外,在对风险归类的基础之上,辨清风险的属性,从而制定政府招标采购风险管理的目标。最后,按照政府招标采购的目标,将目标风险划分为内部风险及外部风险。内部风险是政府招标采购实施行为中本身所带来的风险,而外部风险是政府招标采购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风险。并且将内外部潜在风险因素进行仔细的甄别,从而针对性的制定防范风险发生的紧急应对措施[4]。

政府招标采购风险分析与评价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将政府招标采购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得出系统发生风险的程度及可能性。政府招标采购风险分析与评价需要运用科学的方式,包括活动网络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影像图及控制区间及记忆模型方法等等[5]。考虑到政府招标采购风险具有层次性、因素多的特点,可以通过建立政府招标采购风险综合评价体系,然后基于模糊理论,结合层次分析方法以及综合评价FAHP模型对政府招标采购风险进行分析。基本实现途径包括建立政府招标采购风险综合指标体系、应用基于FAHP的政府招标采购风险评价模型。后者又可以细分为建立政府招标采购风险因素集合、风险因素权重集合、风险因素评价集合、最末层风险因素概率分布确定、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下的各级风险因素概率分布计算以及基于各级风险因素权重下的政府招标采购总风险概率分布实现。

三、加强政府招标采购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基本策略

加强政府招标采购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基本策略主要包括政府招标采购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分离、风险转移以及风险自留几种方式。具体而言,政府招标采购风险回避是中断风险源,从而使其不再发生或者遏制其发生的有效手段。采取风险回避手段有时候不得不做出一些不必要的牺牲,但是与承担的可能性风险损失而言,这些牺牲在很多时候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有时候是异常巨大的。为此,对于是否采取风险回避的手段来实现对政府招标采购风险防范与控制,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决策。

政府招标采购风险损失控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减少损失发生的概率,也就是将损失预防。二是降低损失的严重程度,也就是遏制损失的加剧,设法促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预防损失是采取各种各样的防范措施杜绝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减少损失是在风险损失已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措施限制和降低损失扩展的范围,从而减轻后期损失的程度问题。

风险分离、风险转移以及风险自留也是政府招标采购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有效手段。风险分离是将各种风险单位分离间隔,从而避免发生连锁反应、相互牵连。风险转移是通过寻求外援及补偿的方式降低风险损失,包括了保险转移以及非保险转移两种方式。风险自留是指将风险给自己承担,不予转移。风险自留在许多时候是一种必要的、最好的选择,也是政府招标采购主体承担风险的必要选择。

四、结语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在加强支出管理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是采取的方法大都具有临时性与局部性,根本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并且不符合经济市场运行要求的制度,从而导致政府招标采购在实际落实中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风险。作为一种优化财政支出、调控国家经济的重要方法,政府招标采购不仅成为了当前必须要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为此,本文从政府招标采购风险管理流程分析出发,然后就政府招标采购风险识别与评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对实现加强政府招标采购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基本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今后加强政府招标采购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实践工作奠定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基础。(作者单位:陕西省采购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缪昊轩.浅析政府招标采购中的风险分析及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81-83.

[2] 赵春.招标采购中的风险分析与控制――以高校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3,36:13-14.

[3] 谢哲明.招标采购中的风险与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7:141-143.

第5篇

[关键词] 企业集团 外汇风险 全流程

中图分类号F830.7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企业集团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海外业务营业收入占集团整体业务收入比重持续上升。由于业务所在国家的汇率政策的差异,加之部分海外项目收款周期较长,汇率风险敞口较大,建立一套全流程汇率风险管理体制成为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需要,即在海外项目投议标、合同签约、项目执行管理和工程结算四个阶段中均考虑汇率风险管理。

二、外汇风险管理的表现形式

集团外汇风险主要包括五大类,一是外汇交易风险,即未了结的债权债务在汇率变动后,进行外汇交割清算时出现的风险,主要包括采购或出售商品时以外币计价的交易、以外币计价的借款或贷款、尚未履约的远期外汇合约、其他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权益等;二是外汇结算风险,即在海外项目建设中用外汇进行结算时因汇率变化造成的风险,由于项目周期较长、汇率变动等影响,对于业主与承包方来说都存在外汇结算风险;三是外币折算风险,即企业集团财务报表中的外汇项目因计价货币不同,在汇率变动时,折算成本币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四是经济性风险,指由于外汇汇率变动使集团在将来特定时期的收益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即企业集团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的损失程度,包括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建立全流程外汇风险管理的建议

由于大多数海外项目(工程总承包类、资源类等)投资回收期较长,从招标开始到项目结束,一般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各种难以预测及不可控制的因素,提高了集团外汇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建立一套全流程汇率风险管理体制成为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需要,即在海外项目投议标、合同签约、项目执行管理和工程结算四个阶段中均考虑汇率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一)项目投议标阶段,预估汇兑损失。即在投标报价时,结合项目所在国汇率政策及对未来汇率走势分析,预估汇总损失,如能接受,通过远期结售汇锁定成本;如不能接受,上报集团决策层,从而为工程投标报价提供支持。

(二)合同签约时,尽量锁定外汇收入与人民币的汇率或直接以人民币为签约币种,若不能锁定汇率,则要求业主在汇率变动幅度达到约定幅度以上时,需按签约时在汇率调整合同价格;同时向银行进行询价,进行远期结汇。

(三)项目执行管理阶段,采取加快合同进度、总包合同与分包、材料设备供应合同币种相一致等措施。一是执行阶段,做好项目进展结点安排,加快合同进度,减少项目投入资金与回收款的时间差,及时结汇,规避汇率风险。二是对于总分包合同币种不同,分别处理,如总包合同以人民币计价,建议总包合同与分包合同均以人民币计价;如总包合同以外币计价,建议分包合同尽量以同币种结算,减少汇率风险敞口;如果合同以当地币和外币计价,建议分包合同币种的当地币和外币的比例与总包合同相一致。三是材料、设备采购基地的选择时,应比较境内以外币的采购成本与境外以外币的采购成本的大小,若境外用外币的采购成本小于境内的采购成本,则选择境外采购,反之亦然。

(四)在工程结算方面,采取加大预付款比例、进行信用证贴现和应收款保理等贸易融资手段等措施,降低海外工程项目的汇率风险敞口。一是信用证(远期和即期)贴现。如果信用证项下的合同收入贴现成本小于合同收入预估的汇兑损失,则考虑进行信用证贴现。二是保理或福费廷,考虑到融资需要和规避外汇风险,对于非信用证项下的合同收入,可以采用保理或福费廷的方式卖断应收账款,以规避应收账款期间内的汇兑风险。保理主要针对的是短期应收款(90-180天);福费廷主要针对的是中长期应收款(180天-7年)。三是出口发票融资。即在赊销(O/A)、承兑交单(D/A)等信用方式下,将现在或将来的基于海外收入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规避外汇风险。

参考文献:

[1]谢非、陈学梅、胡大江. 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第3期

[2]唐新雨.浅谈如何有效规避海外石油钻井工程项目的外汇风险[J].中国市场,2011年第15期

第6篇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遵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对高校自身不同层面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并结合风险分析方法,针对性地建设高校内部控制是全文主要框架。文章利用风险矩阵分析方法对高校单位及业务层面进行了风险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矩阵;风险管理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1992年,COSO委员会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对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操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继而,在2004年,COSO在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形成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对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同内部控制间的关系带来新的观点与提升。COSO认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融为一体。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均经历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创新及实务操作发展,内部控制由传统的内部牵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风险管理也由分散的财务、经营、战略风险管理逐步发展为整合风险管理。两者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倾向一致性,内部控制实施有赖于风险管理技术方法,风险管理离开内部控制这一手段支撑也将流于形式。由此,基于风险管理理念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无论是从战略目标实现的目标导向,还是从过程控制的技术支撑,乃至内部控制机制的管理理念都较脱离风险观念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更具优势。

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代表了风险,产生正面影响的事件能抵消不利影响或为单位带来机会。风险管理就是对上述风险和机会的管理。基于风险管理理念的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主要内容就是分析经济业务活动的风险,识别风险点,然后综合运用风险控制方法。良好的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往往以完善的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建设为起点,按风险评估四步骤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风险应对展开,进而构建更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对风险识别采用了头脑风暴、SWOT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并结合风险发生可能性及严重程度,利用敏感性分析法、行业标杆比较法、VAR法、风险矩阵法等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风险分析,给出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四种风险应对策略。风险矩阵分析法将企业面临的风险划分为:高风险高几率的“红灯区”,高风险低几率以及低风险高几率的“黄灯区”,低风险低几率的“绿灯区”。针对不同类别,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了红灯区风险规避、黄灯区风险降低或风险分担、绿灯区风险承受的应对策略。

三、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相对企业而言,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由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构成,自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来,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已了18个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等。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可遵循的纲领性文件仅有2012年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因此,从制度建设上,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还相对不够成熟。从内部控制建设范畴来看,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建设还不够全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将控制客体界定为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诸如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等;非经济活动的风险暂时还未纳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范围。从实践应用方面来看,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也不够完善。首先,高校战略管理思维贯彻不够,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还不到位;内部的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监督机制不能为内控建设提供有效运行的体系。其次,控制方法相对单一,高校内部控制控制方法主要以岗位设置、权限控制、预算控制等以“内部牵制”理念为基础的传统方法,诸如绩效考核控制、分权控制、现代信息控制等方法的运用还不够成熟。最后,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风险管理理念及风险分析的意识还不够,作为内部控制未来发展方向基于战略目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建设还没有有效体现。正是由于高校存在诸如上述的战略目标弱化、风险管理意识淡化、控制方法单一等种种不足之处,笔者基于企业内控风险管理理念对高校内容建设提出建议。

四、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在高校内部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一)风险评估工作机制的建设

高校应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小组由高校主要负责人、主管财务的校级领导担任组长。风险评估小组的日常工作机制应强调多部门间的协作,可以单独设置内控部门,也可以成立跨部门的工作小组。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合作联系。动态工作机制,高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管理要求一般相对稳定,但为更及时发现各类风险,高校也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学校自身的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风险评估动态机制可结合“五年规划”展开全面性评估和局部评估。

(二)风险评估及管理建议

1.建立与学校发展战略目标一致的风险管理目标

在明确单位发展战略和内部控制目标的前提下,识别自身潜在的风险是内控建设的基础和起点。因此高校内控建设首先明确战略目标,并在内控建设过程中坚持围绕战略目标。高校作为提供公益的事业单位,充分利用掌握资源,高效率的输送人才和社会服务是其主要职责,也是其战略目标。在履行职责中,因软硬件、历史发展等导致资源差异也会产生诸如国际一流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个性化战略目标,这也是基于自身资源而提出的差异性合理战略目标。这些均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一致。因此,无论从制度建设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而言,内控建设目标服务于高校自身战略目标均必须的。

2.不同层面的风险识别、分析及应对

高校可以从单位层面及业务层面两个层次上对自身的内部控制风险进行识别,并利用风险矩阵进行分析。

(1)建设高效完整的内部控制架构

高校内部控制在制度建设、组织支撑、控制范围、以及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高校可以借助业已成熟的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新型的高校内部控制架构,制度层面上充分参照企业风险管理理念下的内部控制制度。组织层面则需要突破想法,高校管理的顶层设计理念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此,内部控制建设不单单是高校行政部门的事情,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设置、机构设置等均由党委进行顶层设计。在控制范围角度,高校沿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所关注的经济活动,为提升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率,高校也应关注影响学校发展战略实现的其他非经济活动,如学科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建设等。在工作机制方面,高校内部控制应该在时间上强调全过程控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过程动态监管,坚持以风险管理为主线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组织支撑、控制范围及工作机制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其中尤以组织支撑更为重要,因为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设置、机构设置均对内控有效实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当前高校实际情况来判断,当前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制度建设、控制范围、工作机制属于低风险低几率的绿灯区,属于可承受范围;而组织支撑则属于高风险低几率的黄灯区,应采取风险降低的策略,重点通过建立相互牵制的岗位设置、监督组织体系来降低风险。。

(2)建立针对性强的业务层面风险控制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设得到长足发展,高校、医院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中业务复杂的代表,会计及内部控制改革均走在前列。同时,高校作为人才相对密集的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制度建设相对比较完善。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高校内部控制业务层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经济活动方面,非经济活动方面也应投入关注。当前,高校经济活动风险比较突出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采购招投标业务层面。采购招投标业务即涉及了体量较大的基本建设工程,也涉及到日常大额的资产、服务采购支付。因为涉及的资金较大,寻租空间大,容易滋生腐败,给高校带来的损失也往往比较巨大。因此采购招投标业务建设应作为高校内部控制的重点建设内容。从重要性和实际发生几率来看,采购招投标业务控制属于高风险高几率的红灯区范围,应对策略采用风险规避策略。具体将应严格按照管办分离(采购审批和采购实施分离)、重点岗位轮岗制度、招标业务外包等方式,降低风险进而规避一些实际操作中的风险。高校经济业务比较复杂,既有财政拨款收支,也有带有公益性质的自筹运营收支,因此预算及收支管理业务也是内部控制重点管控对象。高校预算工作主要问题存在于预算执行方面,诸如预算执行进度难以达到预期,项目经费不能做到专款专用,预算超范围开支,预算列支真实性欠缺等。在收支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资金结算不符合规定、收入不及时或存在小金库现象、票据开具不规范、存在虚假列支问题等等。在上述收支业务中,对于单位整体而言,上述收支业务给单位带来的损失及几率属于低风险高几率黄灯区范围,应采取风险降低的策略,做好日常规范化管理工作以降低风险。资产管理是高校内部控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有的高校还未理顺资产管理组织框架,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有的高校虽已理顺管理框架,但日常管理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资产盘点、出入库管理、标准化管理等。高校资产融合教学、科研、对外服务等多方面职能,教师等个体对资产存放有较大的掌控权,因此资产分布情况复杂。很多高校资产盘点受限于传统手段,盘点多以自查结合抽查的方式展开,现场盘点有时流于形式,存在较大的资产流失风险隐患。出入库管理方面,高校库存管理较企业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对存货管理从经济效益角度及安全角度均建立了较完善的制度,而我国很多高校的存货管理基本缺失,存货采购忽视效益,无统一的存货管理仓库,出入库流程流于形式。资产标准化管理则主要体现资源效益问题,高校预算管理多采用项目制,项目经费开支由负责人掌控,由此导致资产采购标准差异较大,经费多的采购标准较高,从而造成资源浪费。资产管理业务属低风险高几率业务,应采取加强资产管理措施以降低风险。非经济业务风险主要为决策不能同自身战略目标相结合。高校应结合自身资源及所处宏微观环境,凸显自身优势特点确定符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不应盲目地按照专科-教学型本科-研究型本科的传统思路发展,发展战略一定要体现出高校自身发展特色,经过充分论证确定。经论证后,发展战略不应轻易改变,尤其是不受到高校领导层的变更而轻易发生改变,高校的人才发展战略、学科建设方向、专业设置等均应服务于实现战略目标而开展。

综上,风险管理理念侧重发现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重点关注对象和薄弱点,将该理念应用于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过程更多是一种理念上的更新,改变传统内部牵制设置的设计理念。正式基于风险管理理念,高校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战略管理、采购和招标管理等重点建设内容,同时针对预算收支、资产管理等建立一个动态的风险评估理念,适时调整控制力度,以更好地建设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作者:郭长安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沈烈.论高校内部控制的转型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第7篇

关键词:化学品制造企业;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一、引言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投资、筹资、收益以及资金回收风险四种。由于整体行业环境、经济体系、监管制度等外部环境以及管理理念、组织架构等内部环境都在不断变化,财务风险也随之变化。化学品制造企业虽然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已经得到较好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着诸如财务风险意识不强、评估专业性不足、缺少预警与防控等问题。化学品制造企业应借鉴全面风险审计的理念,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的企业财务风险体系,充分识别并评估风险,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做好风险应对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组织和流程进行优化,增强自身实力,实现财务全面风险管理,保证财务安全、稳定。本文针对化学品制造企业现有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实现财务部门服务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功能。

二、化学品制造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风险控制意识有待提高

化学品制造企业已经普遍建立了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例如成立风险管理部门、编制风险清单等,但距离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对财务风险认知深度不足,简单地认为财务风险管理就是财务部门的职责,或简化为个别财务主管人员的职责,未能将财务风险管理理念普及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化学品制造企业的采购量、生产量、库存量都较巨大,财务风险中的资金运营风险意识尤为关键,需要全员树立财务风险意识,例如,采购部门对财务风险认知不足,过多的采购量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形成资金积压风险,另一方面化学品制造企业的原料多为有毒有害物料,储存成本较高,而过高的库存量势必需要增加大量的储存费用,导致企业物流成本上升,直接造成利润下降风险。此外,由于化学品市场价格波动较频繁,受国际油价、国内市场行情等影响,积压存货的市价变动较大,存货跌价风险较大;销售部门普遍只注重销售业绩,忽视应收账款风险,过长时间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严重影响企业现金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造成企业资金风险,造成财务困境

(二)风险评估方法有待完善与创新

风险评估是识别风险后采取相应措施的前提,是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只有经过科学的定性与定量风险分析后,才能深入了解风险并评估风险,并以此作为风险应对措施的基础。由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共享应用不足,现行财务风险依赖于ERP系统的会计数据反馈,从财务报表层面来评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与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缺少参与及时、完整、双向的信息沟通,同时尽管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制定相应的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但未能与财务风险评估融会贯通,难以全面、综合地评估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财务风险并予以评估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三)财务风险管理以事后处理为主,缺少预警与防控

化学制造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经常会成为事后事项,未能建立企业风险预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主要就是通过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经营实绩报表等敏感性财务指标实时变化而实施的经营运行监测,进而提前预测财务风险、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化学品制造企业,生产是最重要的环节,其生产连续性非常复杂,且生产中间过程或最后阶段的产出具有多样性,而产品结构又可分为在产品、联产品和副产品,有些在产品又可单独作为成品出售,所以成本核算风险较大,如不具备完善的成本风险预警系统,会导致在产品或中间产品的产销决策失误,造成中间产品产销名盈实亏或最终产品成本与收入倒挂等损失。因此化学制造企业成本风险更应从事前进行管控,以满足化学制造企业的生产复杂性特点。

三、完善企业财务风险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体系模式

会计部门应协助企业各部门树立全面财务风险意识,借鉴以风险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在财务风险管理领域推广并实施三道防线,促进企业各相关方自主参与全面企业财务风险体系建设。三道防线的建立与有效运行,一是重点依赖于管理层,只有管理层对财务风险有明确的认知并深入理解财务风险管理重要性,才能够为全员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创造环境,才能在企业内部普及财务风险管理,从制度、环境、本质上提高重视财务风险管理,才能够制定有针对性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二是依赖于会计人员协调各职能部门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辨识,从化学品制造企业的资金运行、成本核算等方面风险的识别,避免出现财务风险而导致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等问题;三是全员树立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在管理层与会计人员对财务风险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有效实行全员财务风险管理才是最佳的风险应对手段,所有部门都能意识到本部门及其关联部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评估、提出应对措施,提高防范意识,才能全面实现以风险为导向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在财务风险管理中位居第一道防线,因此,要做好识别财务风险及评估,加强审核与风险应对,在实际操作必须遵循“会计凭证,严格审核”、“重要业务,授权控制”、“不相容职责严格分离”等操作原则,从会计职能方面实现第一道防线的关卡作用。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是第二道防线,应建立财务风险信息系统的预警机制,协调和加强会计人员以及各职能部门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和能力提高,促进会计人员和各岗位作业人员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通过系统的方法评价和改进工作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对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流程、效能进行适时评估,从而降低风险损失,提升企业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定期进行风险识别,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连续性

风险管理是一种持续行为,而不是一种定期的流程作业,随企业经营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财务风险也随之变化。因此,定期或有针对性的及时组织财务风险识别才能防止风险管理滞后。化学制造企业的会计部门应组织企业经营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外部审计机构、风险管理咨询机构等专业机构,以座谈讨论、对标企业分析、案例分析、咨询专业机构意见等方法识别相关的风险因素。特别应注意总结、吸取企业过去的经验教训,分析对标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优劣,识别高危、多发的财务风险或偶见、新见风险,包括客户应收款项逾期风险、工程预付款项的毁约风险以及新设项目的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等资金风险,对高危多发财务风险要及时跟踪实施全过程风险管理,对偶见、新见风险要事前做到全流程节点梳理分析,做好全流程风险评估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准备。在企业经营过程的事前及事中,及时披露潜在或将要发生的风险以便管理层及时应对。

(三)建立风险防范措施,提升会计作业的前瞻性

为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化学品制造企业的会计部门应拓展会计作业的前瞻性,将会计工作前延至财务风险可能发生之前。财务风险管理不应是事后的审核与报告,更需要在事前进行充分的财务风险识别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化学品制造企业的新建项目、技改项目大多投资高、周期长,因此需要在项目初期,从可行性研究、预算、成本预测等作业前端进行详细的风险梳理,进行详细的事前风险评估,识别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编制财务风险清单、与对标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比较等手段,从中找出控制风险和剩余风险,提出事前防范建议供管理层考虑并决策,发挥会计部门在财务风险中的主导作用。

(四)加强作业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提高时效性

化学品制造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贯穿整个运营过程,工程项目从筹资事前到建设投入至造价决算的项目建设过程,日常运营从采购到生产至销售回款的运营流程,费用结算自预算到执行至结算的费用控制流程等。在上述全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应与全流程融合,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事后总结,一旦发现风险隐患,就要及时对总体风险和剩余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提出应对措施,保证财务风险得到及时处理,确保企业财务安全。化学品制造企业工程项目建设有单价计价、定额计价等不同的模式,会计人员应配合工程造价,完善费用从预算、结算的整体流程风险识别,编制费用结算风险清单,防止失误或者舞弊风险,做好费用发生过程中的管理,实施监督、签单等风险控制措施,减少结算中的工作量不清等风险,从而第一时间察觉工程量计价风险发生并提出风险应对措施,梳理建设项目全流程资金风险,采用系统控制与人工控制的手段,防止超结算或超付损失。经营环节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或损失风险,产生企业价值减少的可能性;采购环节财务风险包括了由于信用条件与付款方式的变动而导致实际付款期限与平均付款期的偏离风险、预付账款的逾期或坏账风险、采购品质价格与质量偏离的货值损失风险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是指由于赊销量过多导致应收账款管理成本、资金成本增大,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改变导致实际回收期与预期回收的账期风险、客户呆坏账风险以及伴生的票据兑付风险等。会计人员应针对化学品制造企业资金需求量比较大这一特点,组织各个业务部门梳理资金收支风险,从上下游两端获取资金信息,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健全企业的客户、厂商信用等级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信用政策。编制资金运营风险清单,实施资金风险防范措施,避免资金占用、积压、损失风险,在此基础上要检查落实应收账款还款情况、预付账款的货物匹配情况,匹配实物流与资金流,提升企业资金利用率。

第8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施工项目;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项目的风险种类与特征

工程项目的风险主要是指整个项目寿命周期内可能导致项目损失的不确定因素。工程项目风险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决策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存货风险、流动性风险、政治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项目的组织和实施风险等。主要有以下特征:

1、普遍性与客观性

工程项目的风险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任何风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风险普遍存在于整个项目中,具有很强的普遍性特性。

2、偶然性与规律性

每个风险的形成都是由一个或多个要素一起致使的成果,具有很强的偶然性。但是,为了尽可能的做到风险的躲避,能够经过对很多风险事故的总结和剖析,找出风险的规律性,为防范措施的拟定打好基础。

3、多变性

在工程项目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各种风险往往会不断改变。在项目的建造过程中,一些风险能够被有效的操控,可是,在工程施行的其他阶段又可能有新的风险的发生。

4、多样性

电力工程项目一般建造周期长、建造规模大,广泛涉及到各个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风险要素数量。这些风险要素不只数量多,并且品种冗杂,使工程项目面对多元化的风险。并且不一样的风险要素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促使了更多风险要素的发生。

二、我国电力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通过对我国电力施工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国内许多电力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对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风险的能力都比较薄弱,缺少规范的、科学的管理和防范体系,导致难以实现对风险的成功规避。国内电力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主要体先在以下方面:

1、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薄弱

国内的一些电力施工企业的经营者和项目管理者的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缺乏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足够重视。部分供电施工企业虽然在工作中也涉及了风险的管理措施,但是主要局限在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施工安全等方面,没有全面和明确的风险管理制度。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通常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业务量上面,忽略了风险的管理。

2、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系统

国内大多数电力施工企业没有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系统。同时,缺乏对投标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准备不足,很难在出现风险时及时作出反应。缺乏专业的分析管理系统,也导致管理成效的低下,制定决策时只能通过以往的经验,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

3、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大部分电力施工公司对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注重,并未在公司设置应对风险管理的部门,缺少专职人员实行风险管理责任。并且,电力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公司对风险的抵挡才能力,增加了公司的运转风险。

三、电力施工企业存在的主要风险

1、资金风险

在电力施工企业的各类风险中,资金风险是最为突出、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主要集中在无法及时收回工程款和各类保证金。具体表现为:

工程开工后,后续资金供应不上,电力施工企业被迫垫资,产生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由于业主的不讲诚信,各种保证金无法及时回收,影响了资金的保障和流通:一些工程在电力施工企业支付大额保证金后迟迟不具备开工条件,拖延工程决算,加大了质量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的回收风险。

2、环境与技术风险

(1)地质资料及地基技术无法达到施工要求,留下了事故隐患;(2)设计图纸的变化影响施工安排,延误施工进度;(3)施工期间出现特殊天气,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工期的延误;(4)施工前期准备不足,施工地区周围存在影响施工进度的障碍,影响正常的施工进程;(5)由于缺乏及时沟通和协调,导致工程在竣工后的结算工作无法按时进行;(6)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工程技术问题,因发包方管理工程的技术水平不足,使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

3、合同风险

承包合同是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高行为准则,包含了了工程的安全、进度、质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众多方面,因此在合同中会存在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很多方面都会造成电力施工企业在履行合同时的困难,例如:施工方案与组织措施存在缺陷,资金运转不畅以及一些不确定因素,都使电力施工企业难以顺利履行合同,增加了履行合同的风险。

4、工程施工的管理风险

在具体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缺乏正确、有效的管理,也会给电力施工企业带来风险。主要表现为:首先,一些项目经理经营管理素质不够,对施工质量、安全以及成本的协调控制能力较差,给项目施工带来亏损风险。其次,由于一些工程的规模大、难度大、分工复杂,在管理上容易忽略工程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问题,一旦发生事故,就会给企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再次,由于业内大部分电建单位都是管理型企业,大量使用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参差不齐的队伍使管理存在管理风险。

四、电力施工企业对风险的防范措施与策略

1、树立风险意识,慎重参与工程招投标

工程招投标是企业各项工作中的重点,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因此,必须认真对待电力施工企业的工程招投标工作。

(1)工程建设单位应尽可能提供完整的施工设计图纸、详实的招标文件以及合法的合同条款,还要具备适合工程实际的建设资格。(2)电力施工企业,要认真分析招标文件,及时提出招标文件的不足之处,尤其是一些相对模糊的风险问题。例如:招标文件之间出现矛盾、合同条款不明确等方面。针对具体项目也可采用不平衡的报价方式。在保证总价不变情况下,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单价进行调整。同时,在投标报价时,要认真调查人工、材料、机械的价格趋向,针对不同的工程采取不同的策略,争取在招投标过程中赢得主动。

2、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

工程合同进行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并且也是管理项目风险重要依据,因而,有必要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中国的电力施工公司的管理者一般注意施工合同的造价方面,而疏忽了一些存在争议的条款,尤其是涉及违约补偿方面的内容。假如发作合同纠纷,电力施工公司通常因为缺少合同的风险管理而陷入被动。项目的管理者有必要具有足够的风险意识,懂得从风险管理的视点对合同中的条款进行细心研讨。并且,电力施工公司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色和本身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合同方式,进一步下降工程的合同风险。

3、加强信息化管理

风险在贯存在于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应该采用动态的管理方式,落实到施工企业的每个环节。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将工作过程和相关问题以书面形式进行规定,避免口头的承诺和保证,建立起全面的、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进行项目投标前,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实施性进行仔细研究,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突发状况做出预案,保证电力施工企业在进行工程建

设中能及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状况。

4、明确采购标准,降低采购风险

对建筑材料的采购工作是电力企业各项工作中的关键部分,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和建设成本。因此,电力施工企业要明确采购标准,建立合格供应商的名单,依法签订采购合同。同时,进行采购工作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对不同厂家的产品进行对比,既保证材料的质量,又能有效降低材料的采购成本,从而达到降低采购风险的效果。

5,加强分包管理,转移外合同安全、进度、质量风险

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定期评审。选择合格的分包队伍,将管理风险减低,并在内合同的签订过程中,转移外合同已存在的各项风险。加强现场专业、劳务分包队伍的教育,组织和参与对重要工序交底,从而降低管理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施工企业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并且不断总结和思考,制定出适合我国电力施工企业的风险规避策略,促进电力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彭旭武.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识别与防范[J].中国总会计师.2014,9.

第9篇

【关键词】供应链 采购合同 规避风险

当今的市场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条供应链与另一条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全球化、技术发展、信息爆炸以及新经济体的出现使得企业之间必须要更密切地合作和信息资源共享以便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这使得采购活动将在企业间更多、更广泛的竞争。特别那些对采购价格依赖程度较高、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有时其产品还没有出厂,就由于原料采购价格的大幅变动,使得企业蒙受巨大损失。通过采购合同的形式对于企业采购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是当今采购合同的主要发展方向。

1 采购合同基本特性

采购合同是采购方与供应方双方谈判协商一致同意而签订的调整供需关系的协议。采购合同是双方解决纠纷的依据,也是法律上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证据,双方当事人都应遵守和履行采购合同。采购合同的特征:(1)当事人双方订立的采购合同,是以转移财产所有权为目的。(2)采购人取得合同约定的标的物,必须支付相应的价款.(3)采购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双方互有义务,供货人应当保质、保量、按期交付合同订购的标的物,采购人应当按合同约定的条件接收标的物并及时支付货款.(4)买卖合同是诺成合同。除了法律有特殊规定的情况外,当事人在合同上签字盖章合同即成立,并不以实物的交付为合同成立的条件。

2 采购在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高效的采购对于企业优化运作、控制成本、提高质量以及持续性盈利等方面至关重要。专业生产能够更加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企业越来越关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从而增加了企业采购的比重,使得采购及其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1 采购在供应链供应关系中的作用

任何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并获得最大的利润,企业要获取较大的利润需要采取很多措施,如降低管理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物料和信息的流动,提高生产效率、缩减交货周期等,因此,企业可选择恰当的供应商,同时将供应商纳入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将采购及供应商的活动看作是自身供应链的一个有机组成,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实现信息共享策略。

2.2 采购在供应链成本中的作用

由于信息发达和世界经济高度自由化的结果,过去企业借助技术领先,市场垄断等所塑造的超额制造或销售利润正快速消失,加上消费者主义风起云涌,偏高的产品售价,将在保护弱者的呼声下逐步退让,终于导致企业必须以降低采购成本,来代替提高售价,达到提升利润的目的。

3 供应链风险是当今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中的生产和物流要素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包括采购、库存、分销、配送等风险源。供应链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对企业的业绩和竞争力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面临的供应链风险有供应风险、价格风险、库存风险、需求风险、运输风险以及金融产品风险等等。现代企业必须具有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能力。

在全球化竞争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创新日新月异,顾客需求的及时性不断提高,这些原因使得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各种新型经济体的不断涌现,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难度都将同时增加。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效率等问题已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过供应链成员的多重博弈,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大环境之下,如何快速地搜索、挖掘、配置所有可利用的资源,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关键要素。

4 供应链采购合同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新方向

供应链采购合同是指应用各种管理思想、理论方法,设计组合、执行和管理一批不同采购合同(如定量合同、期权合同、柔性合同或现货市场采购等)中合同的参数,以使采购企业实现降低供应链风险、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服务水平的目标。

4.1 研究供应链采购合同的重要意义

企业的战略、商业运作过程和项目的开发通过同采购合同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企业能够根据合同需要分配企业的资源;供应链采购合同使得企业能根据已有合同基础,评价增加一个新合同对公司总体利益和风险的影响;供应链采购合同使得整个风险分析能够同企业目标和风险管理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4.2 供应链采购合同可以降低供应链风险

基于产品组合管理的采购合同战略管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供应商组合,可以使得采购商有效配置企业资源、有效控制供应链存在的一些战略风险,如供应风险、库存风险等。

4.3 供应链采购合同管理决策

供应链采购合同管理决策是一门崭新的决策技术。传统的采购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采购管理。对采购人员不仅要求有运营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具备金融领域的知识,因为采购合同组合管理已经成为采购管理和金融管理相结合的产物。为更有效地指导企业提升采购合同管理决策的能力,必须明确供应链采购合同管理决策的主要功能和决策方法。该功能架主要包括数据管理和编辑、优化和决策支持等3部分功能。在决策中,绩效目标主要指财务目标、运营目标、顾客关系目标和风险忍受度等;资源可用性主要指企业产能、库存水平、资源限制等;现有合同指当前存在合同的合同义务和重要事件等;单个合同的影响指收益预测和收益概率分布等;组合合同的影响指对其它合同的影响、风险指示等;最优合同策略指合同期限、价格、服务水平分析、期权、惩罚条款、再谈判条件等。决策方法主要有,第一、期权合同和长期合同采购组合管理决策。主要指采购商通过期权合同和长期合同组合向同一供应商采购物品,综合控制价格风险、库存风险和顾客服务风险等的决策策略。第二、期权合同与现货市场采购组合管理决策。采购商对非战略采购物品选择现货市场采购,将面临成本风险和需求风险,所以采购商可能选择应用期权合同与现场市场采购的组合进行采购。第三、多个期权合同采购组合管理决策。在非战略采购问题中,采购商会面对多个供应商提供多个期权合同的采购问题,并且不同供应商会提供不同期权价格和不同执行价格。

总之,现代企业为提高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不断精瘦供应链的库存,这使得供应链自身的风险不断增加。因此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决策技术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而企业的采购风险包涵了绝大部分的供应链风险,因而科学采购管理决策可以有效降低供应链风险、提高供应链效率。本文提出的基于供应链采购合同研究,使得企业可以同时考察不同来源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以期达到使用供应链采购合同来控制企业的总体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德礼,何勇等.供需链契约研究进展[j],管理学报,2006,3(1),117-125.

第10篇

【关键词】 风险管理;药品管理;应用

1 医院药品风险管理概念及现状

1. 1 药品风险管理的概念 药品风险管理指的是在医院内通过各种有效措施, 发现、评估、预防和控制药品风险, 以实现患者风险最小化, 效益最大化的动态管理过程。医院药品风险潜伏于药品在医院的整个周期, 全程管理涉及的因素也较为复杂, 如药品的采购、储存、用药决策、药品调配、发药或护士对医嘱的执行以至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等环节中, 医院必须制订各种规章制度, 对涉及药品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防范、监控, 医、药、护人员都要加强药品风险管理意识。

1. 2 医院药品风险管理的现状 随着药品管理的深入和对药品风险属性认识的增强, 药品风险管理已成为与药品有效性同等重要的问题, 尤其近几年来, 药品安全问题在我国陆续, 出现如:“泗县甲肝疫苗”、“齐二药”、“欣弗”、“佰易”、“刺五加注射液”等药害事件, 一次次以大量无辜的生命为代价, 已敲响我们必须重视医院药品风险管理的警钟, 安全用药已经成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重点, 因此, 加强药品质量管理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临床用药安全工作, 提高公众安全用药意识, 降低医院药品风险的发生率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学习药品风险管理知识, 探索药品风险防范对策, 强化医院药品风险管理, 确保医院药品全过程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达到最大化的药品收益, 最小化的药品风险。

2 药品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

2. 1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职 建立药品风险管理组织及药品安全工作制度:广西藤县人民医院组建了医院药品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药品风险识别与评价及药品遴选、采购小组, 承担药品风险管理的职能, 由院领导、医学、药学、护理、管理等多学科、富有经验的专家组成;药剂科负责具体工作;医院内所有涉药科室主任、护士长和指定的风险管理员组成药品风险管理小组, 构架出可行的意见或建议;指导用药策略;评价药品管理制度和制定措施;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处理用药差错;药品风险信息等;负责医院内药品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工作的汇总;负责对新申请的品种进行安全性评估;对高危药品品种的替换, 根据临床价值遴选品种等。医院结合实际制定风险预警制度、风险控制制度、药品资质认证制度、临床药师制度、风险事件报告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会引起医疗纠纷, 导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存在质量差和漏报现象, 无法正常发挥药品预警作用, 不利于合理用药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 加强对医院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1]。质量管理制度是医、药、护人员工作的基本规章制度, 完善这些岗位制度不仅可以明确医院各级的分工, 还可以提高医、药、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使医、药、护人员的日常工作合理化、规范化、条例化。完善岗位制度, 实现对药品采购、验收入库、贮存、保管、处方、发药等方面的严格监督检查, 确保药品的质量及用药安全。对医院的硬件设施进行监控, 实现各级各司其职, 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 降低药品的风险。

2. 2 加强药品各环节的管理

2. 2. 1 医院药品的准入 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 通过对药品经营企业资格的审核, 切实验明《药品经营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及法人的授权委托书、身份证等证件的合法性及有效性, 并签定药品质量保证协议书。必须在经自治区药品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平台上采购药品, 另外, 要定期或不定期考察药品经营企业场所是否合格。建立供应商资质档案, 定期检查证件有效期, 以防万一药品风险发生时有据可查。

2. 2. 2 药品的采购、验收 药品研发、生产和流通的风险伴随药品一起进入医院, 医院没有能力, 也没有资质对进院药品的内在质量和安全性进行检测。目前药品市场流通环节过多, 存在着不按要求贮存、运输等情况, 也增加了药品的安全隐患, 要告知医药供应商做好药品的安全贮存运输。保证每个环节药品的质量是医院安全用药的前提, 必须严格执行药品的采购验收制度。每批药品采购后不仅要核对注册商标、药准字号、厂家、数量、批号、生产日期、效期、包装合格证等, 而且要从外观上做好药品质量的初步判断, 如发现有包装破损或质量可疑的药品, 要做好验收记录, 申请质量检验或与供货商协商退货, 严禁不合格的药品验收入库;进口药品的验收要索取加盖供货公司红印章的《进口药品注册证》和《进口药品检验合格证》;生物制品的验收要索取加盖供货公司红印章的《生物制品批签发证》;需要冷藏的药品要检查药品运输的冷藏措施。所有药品的购进都要索取合法票据并留存, 清单上必须载明供货单位名称、药品通用名称、厂家、批号、生产日期、效期、数量、规格、价格等, 票据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1年, 并不得少于3年。

2. 2. 3 药品的保管、调拨 药品仓库保管也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环节。要严格执行《药库的管理制度》, 建立有效的药品质量监控体系, 仓库内设有冷藏库(2-10℃)、阴凉库(0-20℃)、常温库(0-30℃)、特殊药品、高危药品管理库(区), 药库与药房的相对湿度应当保持在45%-75%。药品管理人员定期对库存药品进行检查与养护, 维护储存设备, 监测和记录各储存区域的温度、湿度, 每日必须做好仓库内温度、湿度的监控调节, 且于上午、下午各记录一次, 并建立相应的养护档案。验收后的各种药品要根据其药理作用、剂型、保管要求归类, 置于适当的区域上架存放并标识, 药品与地面及墙面距离不得小于10 cm, 以防药品受潮变质。仓库内划清合格区、待验区、不合格区、发药区并有明确的标志, 以防止因合格品与非合格品混淆造成药品风险。对毒、麻、限剧药品要严格执行其特殊管理办法, 采用“五专”保管, 确保账物相符;对放射性药品及易制毒化学品、高危药品按规定贮存在特殊存放区域, 并做好“警示标识”。对急救药品、包装相似、看似、听似、一品多规或多剂型、易混淆的药品做到全院统一“标识”, 外用药品要另设区域保管。同时要根据药监部门抽验药品的质检报告、包装、说明书等评价药品质量及供应情况, 并建立药品质量问题登记本, 一旦发现有质量可疑的药品, 必须真实记录, 及时报告主管领导并与供货商联系, 并及时反馈及处理可疑药品。建立效期药品管理制度, 发放药品应遵循 “先进先出”、“近期先出”的原则, 凡过期失效、霉变及质量可疑的药品严禁发出使用。医院应在各药房及临床科室配备符合药品储存条件的设备如冰箱、保险柜、药柜, 以便切实做好冷藏药品、特殊药品、高危药品、急救药品的保管和标识。每月由药剂科组织人员检查仓库、各药房、临床科室药品的质量及保管情况, 并作必要的药学指导, 同时, 回收并及时处理过期、变质、失效的药品。

2. 2. 4 药品信息的维护 本院使用计算机对药品各方面信息的管理已有十多年历史。药品验收入库后, 及时做好药品信息如供货公司的名称、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等准确无误地录入数据库, 以便日常工作中能快速查询在库药品的各方面信息, 尤其对有缺药、积压或过期的药品能及时报警。如万一有药品安全问题时可及时查验, 迅速召回, 以降低药品风险的发生率, 同时提高了医院对药品的管理水平。

2. 3 处方医嘱的开具及调剂

2. 3. 1 处方医嘱的开具 医师开具处方要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和《处方管理办法》, 按照国家药典、说明书和用药指南选择药物及其剂量, 避免滥用药物。本院经常开展药品安全教育, 实行处方点评制度, 采用药品动态监测, 以规范临床用药为重点, 推进安全合理用药。尤其是对品、、医疗用毒性药、高危药品及抗生素使用, 更应严格按照其特殊(规定)的管理办法。处方的书写必须规范完整, 采用电子处方及医嘱。既要注重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又要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消除风险隐患, 从而防止药物不良事件发生, 降低医院药品风险, 尽可能避免发生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

2. 3. 2 处方、医嘱的调剂和执行 药师也应按照《处方管理办法》,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认真审核处方, 发现处方有用药不当或超剂量用药、配伍禁忌等, 应与医师协商解决后, 方可选择适当的方法调配药品。调配差错是药品调剂中的主要风险, 如药品过期、变质、包装错误、发药错误等, 原最小包装的药品拆零调配的, 应当做好拆零记录, 拆零药品的包装袋必须标明药品通用名称、规格、用法、用量、批号、医院名称等内容, 有其他特殊要求的, 做书面说明。发药前必须要有第二个人核对, 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 防止发生调剂、发药差错现象。发给某些病人如残疾人、老年人、聋、哑、盲人等患者的用药应作特殊的交待。在医疗实践中, 要治好病, 既取决于医师、药师正确的用药指导, 也取决于患者是否依从医嘱用药。若不按医嘱用药, 甚至不用药或中途停药、滥用、多用药等, 均可能导致药物的治疗失败或风险。因此, 医务人员应多向患者宣传药品知识, 提高其用药的依从性。护士给药过程中的药物溶媒、药物浓度、给药途径、给药速度等是否合理, 药品外观性状检查、消毒剂的应用、静脉穿刺水平、核对医嘱等环节均会直接影响到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故护士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降低药物使用风险的危害。

3 建立药品风险评价的方法

通过定期对药品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制定药品风险的控制措施, 达到减少药品危害, 降低风险的目的。一般每年进行一次药品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药品风险评价需关注两方面的内容:药品对患者的危害程度和风险出现的频率, 使用矩阵法评价药品风险, 对药品风险承受的选择可有几种结果:可承受风险, 0-4级(低度);需关注风险, 5-6级(中度);不可承受风险, 7-9级(高度)。风险的评价标准则包括:①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的, 由此产生的潜在药品风险为重大风险;②历史上发生过药品事故和重大未遂药品事故和险情, 但目前防范措施仍未到位, 由此产生的潜在风险为重大风险;③ 使用矩阵法评价风险值达5以上(包括5)的为本院重大风险;④使用矩阵法评价风险值达6以上(包括6)的为本地区重大风险;⑤其余的为一般风险。风险评价小组成员利用风险评价矩阵法对识别出的每个危害事件, 从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两方面综合考虑, 评价其风险等级。同时, 针对每一个危害事件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备案并上报上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4 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 加强药学和临床医学的密切配合, 是医院强化药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 药品种类、规格日益增多, 药品更新换代加快。虽然新药经过了检测和临床试用, 但是很容易出现其他罕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因此,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药品监控体系和药品不良反应预案, 加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力度, 通过各级人员的层层监控, 降低药品的风险。全面把握药品的信息, 切实保证用药者的安全[2]。临床药师指导全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临床科室设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员, 负责组织本科室医护人员参与监测工作, 对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 要及时进行分析判断, 严重的必须停药或换药, 有生命危险的应采取就地立即抢救等可行措施, 并及时报告相关科室和医院。药剂科设立专职监测员, 负责全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日常工作, 并及时向县市级、省级药监部门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

5 建立药品召回制度

建立药品召回制度与处置流程。当发现假药、劣药或高度怀疑药品出现质量问题, 如药品来源不明, 药品疗效不明显, 药品中含有违禁成分等, 亦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 应按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并按既定的原则、程序迅速召回药品, 由专人妥善保管, 及时处理相关的问题。实现药品风险的管理, 减少医院的经济损失[3, 4]。

6 完善药品质量报告

对医院中出现的药品安全事故进行汇报, 将医院的药品质量进行记录, 完善质量报告。医院对药品中存在质量问题, 且出现安全事故的, 处理实行“三不放过”原则, 即事故原因不明不放过, 事故责任者不受教育不放过, 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平时, 加强对医、药、护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 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同时也采取奖罚分明, 注重总结经验教训, 提出改进措施, 杜绝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7 总结

药品风险管理概念已经渗透到了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医院各级领导应提高对药品风险管理的重视水平, 指导医、药、护人员进行药品风险管理, 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 降低药品风险。医、药、护人员在增强对药品风险管理的认识后, 能保证公众安全用药, 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覃冠武,梁慧锦.医院药品的风险管理探讨.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 (8):54-55.

[2] 赵宁志,高茗,茅建华, 等.药品风险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 22(3):148-149.

第11篇

[关键词]管理 合同风险 电力物资采购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093-01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物力、人力以及财务方面的管理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关键,这就需要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好电力企业的各项物资管理工作,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物资采购风险进行控制。物资采购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采购目标的实现需要经历许多环节,每一环节的都对最终采购目标的实现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由于采购过程中需要面对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因而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风险,这种采购风险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为合同风险,合同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主是对造成合同风险的各项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引起有关谷的充分重视。电力企业的电力物资采购对于合同的法律适应性与合同的建构十分重视,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电力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沟通与交流存在问题,造成采购内容往往不具有充足的合理性,增加了合同管理中风险控制的难度。

一、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识别概述

(一)电力物资采购风险的定义

电力企业的电力物资采购工作在内容上主要包含交货、租赁、购买能让借贷等,物资采购作为一种典型的有形采购,采购内容主工包含各种工具、设备和备件、电力营销所需原料、辅助材料等,无形的采购通常包含科技项目、电力生产以及技改方案等。电力物资采购部门的主要职能包括运输与配送、物资验收、仓库管理、招标管理、合同管理、项目设计、需求计划等。电力物资采购风险即采购工作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出现不符的概率。物资采购工作所需要面临的风险会体现于各个采购环节,而合同风险与采购风险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合同管理过程同时也是分析风险,判断风险以及预防风险的过程,重视风险管理工作,深入调查造成各种风险的各种因素,采购人员与管理人员需要加强重视。

(二)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的分类

合同是电力物资采购的重要凭据,降低采购风险需要从根本上对全责风险进行控制,合同风险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品质风险

所采购物资的品质是影响采购目标是否达到的主要评判内容之一,其评判内容包含所采购物资的数量与质量,而在采购过程中影响所采购物资的质量的各种基因出现的概率即是品质风险,控制品质风险是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2)服务风险

保证服务质量也是物资采购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服务风险通常是由于各项无形服务缺失以及物资供应商没有及时提供优质的服务而造成的。

(3)交其风险

采购合同对于具体的物资交付时间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以及详细的记录,交其风险指的是各种造成所采购物资无法按时交付的各项因素的发生概率,交期风险控制也是提升产品品质以及促进产品按时交付的重要工作,将运送损害以及缺货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减少运输成本。

(4)弹性风险

为确保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开始生产前一定要对各项不确定因素的发生概率进行有效的预测,电力企业依照预测数据对订单量以及产品供应量进行适当的调整,由于电力企业往往会受到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插单现象。另外,供应商也有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照供应货物,也存在一定的弹性风险。采购方所进行的产品修正以及价格调整都是造成弹性风险的因素。

(5)存货风险

由于电力企业可能存在支援调度、预测失真、排程问题以及供货系统问题等,导致供应链受阻,引发存货风险。

二、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合同管理,优化物流协同合作

连续性的电力物资供应是保证电力企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充分说明了采购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采购合同管理作为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环节,也是采购管理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采购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建立起供应商与电力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也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重要保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采购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电力企业一定要深入了解企业采购管理系统的不足之处,对管理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认识并了解一切形成风险的主要原因,对物资供应商进行合理有效的选择,有效控制守调整各项采购制度,对各项采购风采进行管理与防范。

(二)制定弹性化较强的物资采购合同,保持结构化转机

物资供应商与电力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通常老板娘面对来自电力市场与物资市场的各项不确定性因素,采购管理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到需求与供应之间存在的矛盾,给电力企业与物资供应商之间预留出充足的弹性,将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影响纳入到风险管理的综合性考虑中。通过JIT法来对重要供应链进行加强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减轻库存压力,当物资需求受到突发状况的影响或存在较大波动时,电力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应变能力,不仅要保证电力企业的效益与效率达到要求,也要充分利用各种高弹性手段,提高管理工作对各项风险的适应性以及项目调整的主动性。

电力企业自身也要加强风险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高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确保电力企业能够顺利、可靠地运行。加强程序化建设,综合利用各项风险控制手段,对管理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物资供应商与电力企业之间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增进双方之间的理解,对于部分关键问题可以共同决策,实现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长期关系的建立,需要电力企业对物资采购合同进行制度性、规范性的管理,有效运行双方共同定制的各项合作体制,在双方利益分享以及风险分担两方面实现合作与统一。

(三)强化监督体制,使双方认真履行物资采购合同,避免企业利益受损

双赢是双方进行合作的主要条件之一,建立合同后,就需要双方根据合同中的有关条款,比如合同中所规定的保密、通知、协助、交易快习惯、交易性质以及交易目的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严格的执行。电力企业强化对合同履行情况及履行效果的验收、检查及分析,进行有效的监控,确保合同全面有效履行。电力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对合同做出及时的更新与补充,必要时还应该及时解除合同。此外,还应该强化合同纠纷的管理工作,电力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时,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双方纠纷,将风险降至最低。

结束语:

物资采购过程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物资采购预期目标无法实现,在物资采购活动中隐含着多种风险,企业双方应该加强物资合同的管理工作,以此来规避风险,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东红.强化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J].广东科技,2014,04(19):23-24+22.

[2] 董付梅.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流程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03(16):118-119.

第12篇

关键词:EPC模式;建筑工程;投资风险;风险管理

1EPC模式概述

建筑工程EPC模式是指将工程的设计工作、物资采购工作及施工工作进行一体化管理的工程模式,如今已经被我国大部分建筑工程项目所采用。EPC模式下的投资风险管理最初起源于美国,EPC模式相比于传统的承包模式具有三大优势,①EPC模式重在发挥设计的主导优势来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方案进行优化。②EPC模式能够实现设计、施工、采购一体化,有效避免了这三个环节的脱节问题,使其能够通过各阶段工作的有效衔接来对建筑工程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保障了建筑工程具备良好的投资效益。③EPC模式的责任主体划分清晰,利于建筑工程责任的确定与追究。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由业主将建筑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与竣工调整等相关工作全部移交给一个承包单位来执行,并由该承包单位将工程任务分包给其他建筑单位来进行施工,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建筑工程投资风险分担机制。

2建筑工程

EPC模式投资风险的基本特征建筑工程EPC模式投资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三个。①由业主将建筑工程的设计任务、施工任务、采购任务及竣工调整任务全部移交给同一个承包单位,使承包单位对建筑工程负总责,并承担工程从设计到竣工的所有监管责任。②通过EPC模式的应用,能够使业主实现对部分建设风险的转移,并由承包单位将这些建筑风险分散给各个分包单位,从而实现了建设风险的分散承担,降低了投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③EPC模式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能够确保收益与风险的均衡化,承包单位要想获得收益,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从而使其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为业主规避了较高的投资风险,进一步提升了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3基于EPC模式的建筑工程投资风险管理

对投资风险的管理工作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即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应对监控工作的重点管理,以此达到预期的投资风险管理效果。

3.1风险识别

在EPC模式的建筑工程投资风险管理中,在风险识别的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德尔菲法、核查表法、敏感性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盈亏平衡法与故障树分析法,但这些方法会在某些情况下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投资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出入。因此,在EPC模式的投资风险管理中,应充分对EPC模式的工程程包特点及内容进行分析,并将EPC模式按照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区分,例如,在工程设计、采购、施工阶段都存在或可能存在哪些潜在风险,设计变更、施工图纸不合理、发生安全事故、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质量不合格等,这些潜在风险一旦发生,会给工程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通过对建筑工程环境中的复杂性因子进行充分考虑,通过利用情景分析法来对这些复杂性因子分别进行假设,以此分析这些因子对工程投资带来的影响,并根据这些复杂性因子的未来变化趋势来建立相应的应对措施,能够更好地对建筑工程的投资风险进行控制,因此采用情景分析法来对建筑工程进行风险识别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3.2风险评价

在EPC模式下,建筑工程投资风险管理的风险评价工作主要是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种方法来进行。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层次分析法来对建筑工程EPC模式各个阶段的投资风险进行层次划分,如设计阶段的设计变更风险、设计不合理风险,采购阶段的材料质量风险、设备故障风险等,并对这些风险按照其危害性及发生几率来进行优先级排列,然后根据其他建筑工程的建设经验来对工程中的单项投资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价。此外,定性评价还能够和其他投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结合,从而提高了建筑工程对投资风险的管控能力。但这种定性方法的缺陷在于不能对具体的投资风险进行量化,缺乏对风险的动态管理。而定量评价能够利用图表的形式将具体的投资风险进行直观的表达,从而对建筑工程的各个变量关系进行清晰呈现,并依据定量评价中的概率分析法来对这些投资风险的分布情况、发生概率、后果及未来风险进行计算与量化,因此比较适用于短期的建筑工程。

3.3风险的应对与监控

EPC模式建筑工程投资风险的应对与监控工作中,偏差分析法、审查检查法与关键路线法最为常见,其中偏差分析法是定量评价法中的一种分析方法,它能够对工程的实际费用与进度进行直观反映,它是根据工程的进度及费用来建立图表,并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费用与预期的进度与费用进行对比,以此直观地观察到工程的费用是超支了还是节省,进度是提前了还是延后了。审查检查法则是定性评价法中的一种,它能够对建筑工程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并为投资风险的应对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因此在投资风险应对与监控工作中应充分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来进行选用,以此确保对建筑工程的投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