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

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

时间:2023-06-08 11:20: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

第1篇

一、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及现实情况 

 1.语言类技能。语言类技能是指幼儿教师能够规范化、 童化地运用语言、文字与幼儿进行交流及引导幼儿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主要包括书写、普通话、讲故事等能力。   

 2.艺术类技能。艺术类技能是指幼儿教师具备的艺术表现及审美方而的基本技能,其主要内容有弹唱及儿歌欣赏、舞蹈表演与创编、绘画与美术鉴赏等。  

 3.教学类技能。教学类技能是指幼儿教师为了顺利实现幼儿教育目标所具备的适合幼儿特点的基本的设计、组织、制作、创编等能力。主要包括游戏组织与创编、幼儿活动设计、玩教具制作等技能。通过对幼儿园一线教师和我校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受测教师对教育与教学活动指导技能中的艺术表现能力关注程度不是很高,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表示认同艺术表现技能,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对幼儿教师而言,教育教学不仅需要学前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一些与日常工作相关的能力艺术技能。部分教师之所以不关注艺术技能的发展,主要与幼儿教师个人天赋及知识接受能力有差异等因素有关,教师的技能掌握情况参差不齐,落后的教师会产生极强的消极倦怠情绪,加之小部分教师入园之前学前艺术技能水平不高,可见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低是不争的事实。  

 二、我校历史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历史课是我校公共文化基础课,然而纵观我校近年的现状,该课程的情况很不乐观,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普遍存在着学生重视专业课而轻视历史课的现象。其次,所有院校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这就不可能充分考虑到各个学校专业的特殊性,因而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实际相脱离的状况时有出现,使得历史课授课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苍白无力。   

三、历史课教学改革思路  

 1.历史课也要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导向。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第一,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也让历史课成为提升幼师学生专业技能的主战场。虽然说历史课的枯燥乏味是大家公认的,但幼教学生的动手动脑意识强,善于表现的一而也是大家公认的。因此,我决定改变策略,给学生几把“钥匙”,和学生共同把历史课堂搞活。话题以历史人物为主,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我在授课的班级做了如下安排:第一,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对象,然后将全班进行分组,每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人物。第二,让学生按照安排好的顺序进行准备,小组成员分工负责,集中展示。最后,在每节课开课时依次进行展示。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既缺乏经验也缺乏技巧,展示的内容简单枯燥,更为糟糕的是展示时状况百出,有的笑场,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忘词,整个展示变得紧张又忙乱,观众自然索然无味。因此,这个活动几乎流于形式,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也深受打击。接下来,我而临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放弃?坚持?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次在看央视《星光大道》时,看到大腕主持手里拿着卡片主持时,突受启发,我决定利用幼教学生专业基础和动手意识强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卡片,然后仿照电视台主持人拿手卡上台,尽量避免上台紧张混乱的局而。随后,我又做了如下调整:先锁定初次展示的群体,让班里认真负责,口才好的同学先准备上台展示。然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培养主持人形象。我充分利用幼教学生动手意识强的特点,让学生模仿自制电视台主持人手里拿着的具有提示性语言的小卡片,同学们的卡片制作的既认真又可爱,卡片不局限形式,可以制作成大家喜欢的任意图案,卡片的制作也由最初最简单的一色变成后来的多色乃至立体的卡通人物,可爱的小动物、天使的双翼、立体的人物等,越来越富有创意。一般卡片的正而画着自己喜欢的图案和色彩,反而记录下有用的资料。同学们手持这样的卡片一上台,首先就吸引了台下学生的眼球,获得了同伴的认可,同时也增强了展示的自信心,展示的效果自然慢慢就好了。因为这一次师生双方的重视加上同学们充足的准备,一经展示效果果然不错,下而观看的同学深受感染,跃跃欲试。另一方而,为了配合报告的展示,我还指导当天展示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主题及需要的内容,同样可以在黑板上而绘画修饰,为了不占用课上的有限时间,同学们会在上课之前就自觉分工负责,有专门写美术字的,有专门绘画修饰的等,偌大的黑板一会儿就变戏法似的给大家呈现出精美丰盛的精神大餐,光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 

  2.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历史课评价标准的适当多元化,历史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也应当适当多元化,要使教学内容、方式、选材进一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课堂展示、讨论、分析、课后作业等多元表现纳入过程考核范围,以科学合理权重综合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给学生历史课学习效果一个有效的评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注意到这个年龄段尤其女孩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度,故每次活动展示结束后利用很短的时间进行点评,最后和大家商量给每组同学一个合适的分数,学期末把这一分数纳入学科总评成绩,这下学生准备的更积极主动了。对于学生点评,我深有体会,每个班总有一两个特别会点评的同学,因为点评到位,大家送给她们一个称号—点评姐。她们总能全而、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让做活动的同学清楚地知道自己亮点、优点以及问题所在,之后再做修改总结。  

 综上所述,点评也是一门学问,因为点评也要从各个方而讲述,并且点评者要有活跃的思维,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要胆量超人,不怕同学事后算账。学生们反应这样的点评也是相当锻炼自己!另外,在考核评价过程中,还有一个元素,那就是学生的作业,这也是历史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方而:改变作业形式,调动学生做作业的意识和兴趣。幼师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但静心写政治作业的意识弱,耐心差,要想让学生按时如数上交作业就更难了。我结合历史课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首先搞活作业形式。我的作业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散文、名言警句、美文,还有手抄报等。这样给予学生自主作业的自由,同时还允许学生在作业本上设计、涂鸦(幼教专业的学生有美术基本功,这点可以完全放心),以自己喜欢的任何行式来展现自己的作业。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做作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上交作业的数量增加了,而且学生的作业态度、书写、呈现形式都让我非常满意,有效提高了作业质量。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学生不是不爱写作业,他们是喜欢不受限制,可以让他们灵活、自由发挥的作业,喜欢能够写出他们个性的创新作业,喜欢能够体现他们生活情趣和提升生命价值的作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上仅是我在历史课教学与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结合方而的一点探索,愿以后的教学实践,大大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为社会培养一流的幼儿师范人才。

第2篇

一、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1,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2,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34-01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历史高效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实现?下面谈谈自我的几点认识: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悟新课程理念,钻研教材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历史新课程标准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领路者,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课程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思路,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历史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历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历史教师更应有渊博的专业历史知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础。这离不开我们历史老师的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史学理论,不断汲取知识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2.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会探究其中的奥秘,主动、积极地去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2.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由于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决定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显得更为重要。我在教学中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录像、电影、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既有对学生的感官强烈刺激,又有对学生的强烈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创设游戏氛围,提高学习兴趣。游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如《繁盛一时的隋朝》中"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把学生分为五队,分别代表大运河沟通的五大水系,用三张桌子代表大运河的起止点和中心,然后让学生说出桌子和学生分别代表的城市河水系及五队学生之间的四段运河的名称,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积极思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短小的历史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如学习"三国鼎立"时,引用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先后三次去请诸葛亮下山,他的诚挚让人感动;学习科举制时,引用小说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小小故事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和探索历史的兴趣。

2.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历史是一门时空穿梭性很强的学科,根据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参观历史博物馆、走访历史名胜古迹。如参观清照祠,走进这位女词人,感受它的内心起伏;举办历史辩论会,秦始皇的是是非非,辨清他的功与过;开创历史小典故、历史乐园等板报专栏。力求把教材内容寓于各种活动中,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培养。这样,历史课就会有声有色,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

3.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可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高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不仅有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度,也要有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4.创造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高效的氛围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桥梁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个双边活动中,包含师生的交流。当师生相互了解,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亲密融洽的关系时,学生就会把你当作朋友,把你传授的知识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及时予以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课下也要多和学生接触和交流,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无话不谈的朋友,爱屋及乌,历史老师的课不再刻板,而是有滋有味,有利于高效课堂的达成。亲其师,信其道,是有道理的。

教师还要经常听取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建议,也要尽可能尊重学生意愿选取合适地学习方式。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挖苦讽刺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以真诚的眼光关注学生,亲切的语气教导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营造融洽、和谐、高效的氛围。

5.调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主导情绪。如果教师缺乏激情,情绪平淡、低落,无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学内容中原有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得不到良好的展现。因此,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的快乐情绪, 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更高效地接受信息输入。

教师也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这些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活力及效果的催化剂。

6.及时评价,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体现

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是历史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及时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学完一课及时评价,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的关注,更是对学生本节课的关注。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58-1

一、解读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即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遵循教学规律,以最少的精力、时间、物力投入,而获得较高的教学效果,从而满足个人与社会教育的价值需要。这要求教师把握有效教学理念,掌握科学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积极的情感态度。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有效教学的主旨是关注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利用教育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与进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即将学生培育成拥有完美人格的优秀人才,让学生有较高的心理、身体、政治与文化素质。

第二、有效教学注重课堂教学效益,这需要教师有效益与时间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考虑到教学效益,不可因追求形式而放弃追求教学效益。

第三、有效教学要注重教学策略。即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或目标而运用的解决问题的各种行为方式。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把握相关的策略知识,从而在具体教学情景中做出有效决策。总之,有效教学不仅是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还是引导老师教学、评价他们教学效果的一种标准。

二、高中历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建议

(一)活用情境与问题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创设或投入一定的具有感彩的、生动形象的具体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验态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识记。同时,唤醒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发展。

例如:教学“”时,对生活于民主社会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对这一时期中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专制的内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巴金所创作的《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如觉新结婚、觉明离家出走、瑞珏之死等故事展开教学情境的铺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民族危难之际,为何倡导科学、民主、新文化、新道德,在后期时,又转为对的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样,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可以营造出情感气氛,教师再适时地提出问题或思考任务,制造出知识的矛盾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2.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提出各种问题与任务,诱导学生进行主动发现、主动探究,进行实践体验,从而帮助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实现由能力至人格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创新思维,有创造力的人才。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所设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有一定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次性高的问题具有的真实性与开放性就越大,就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

如评价性问题则要求学生可以根据相关标准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制度与思想等展开有价值性的判断与决定。如:西方民主政治有何优越性与局限性?中国是否可以照搬美国的民主呢?等,这些问题开放度较大,同时和世界之间的联系较强,有助于学生提高抽象思维与历史认知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问题的适度性,问题的难度不能过低或者过高,也不可总是对学生进行提问,应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发展与需求。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即利用电、光、声等媒介物将知识信息传输与接受变得更直观、更美化、更生动、更形象,通过各类教学媒体的合理配置、选择与组合,进行展开跨时空的课堂优化教学,有多重的感官刺激,速度快、信息量大、应用范围广等优势。例如教学 “美国的霸权政策”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设计:1.全方位的教学设计,如对象、内容、目标、策略与评价;2.信息采编与材料处理,如文字、图片与音像等;3.脚本撰写,制作课件,其要求为:画面清晰而简明,视觉、文字、音像结合,符合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讲究质疑、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等。课件的形式则可为CAI课件,也可为网页。在这一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贯穿于历史知识、历史线索的问题中,通过资料查阅与思考而获得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后,学生则可了解二战后美国借助其军事、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实施各种霸权政策,致使世界政局长期出现不稳定,同时,理解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与影响,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此外,课件还可转为交互型的过渡,加上交互设计、交互图标,利用问答对话、图形化界面、菜单交互等。

四、注重图文史料的有效利用

第5篇

(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二)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教师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当然,对历史理论的学习,更是必须重视的,其目的正在于帮助学生“会”学。不过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一学生毕竟不是高三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高效课堂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13-01

1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不足之处

1.1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教师的教学仅局限于单纯的课本知识介绍,导致学生缺乏历史学习的热情。历史课程内容本身具有历史性,反映的是过去的事,这导致部分初中历史教师的讲解仅限于教材,缺少历史与实际的联系,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容易让学生产生“历史无价值”等错误认识,认为学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没有加入积极主动的思考,也不会用历史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1.2教学形式的单一性

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是灌输,教学过程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史料和活动课的作用没有足够的重视。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单纯的理论讲解没有办法体现历史的生命。另外,缺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是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3学生参与的盲目性

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老师就相当于“导演”,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也就是说,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

2 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与建议

2.1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每节课前15分钟左右是学生自学与展示环节。这一环节包含学生自主学习、质疑与讨论、展示学习成果三个方面。这里的自学,即预习,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调查统计,会预习的学生不到15%,即使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不一定是会预习的学生。通过预习,使学生会听课,当堂掌握。预习可以分三个层次:读、写、练。读,即阅读全课内容。写,即把不明白的写下来,老师讲课时,将预习不明白的记下来,并且弄明白。练,即练习。据统计,不预习的学生,上课只能掌握50%~60%,会预习的学生,上课能掌握80%~90%,可见预习的重要性。

2.2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学中遇到问题怎么办?这就要提倡“小组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掌握一个基本原则:只要学生能够自学的先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相互帮助来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通过全班讨论来解决。在小组的划分上要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方便小组之间的竞争、互助、检查。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的优势进行合作学习,通过网络与老师和全班同学交流;也可在课堂上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小组捆绑式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小组互助要注重组织教学问题,“三分教学,七分管理”。什么先进的教学方法也离不开管理的艺术。

2.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历史情景剧表演或是采用谜语、对联、故事等引出史实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逼真、感人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尽快产生学习欲望,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4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改的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之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

2.5充分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材不再是惟一的,诸如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等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课程资源。应该说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利用。课程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应遵循以下基本方法和原则:首先,尽可能地从各种渠道收集与课程有关的各类资源,并注意积累和保存;第二,资源的使用必须符合课程理念和“内容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第三,课程资源的使用必须有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第四,课程资源的使用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包括硬件和软件条件,如教学设备、课时安排、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等等。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改革浪潮已经涌向高中阶段了, 这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 面对新一轮的历史改革, 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学习评价方式,与广大同行探讨。

1 对新教材的分析

新课改中,高中历史教材就变动得非常大,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这样教材具有以下特点:新教材主题突出,有一定的条理性,注重各单元内容间的逻辑联系,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广大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教材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体现了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精华,将人类文明中最灿烂的部分呈现给学生。与传统教材相比,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这部教材所编写的内容跨度非常大,研究的范围、空间更加广阔。

2. “标”“本”兼顾, 全面准确领会新课标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 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 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价值观念。新课程提倡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助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学生探究还是教师讲授, 传统教法还是新的教法。都需要教师在真正领会新课标、新教材各项要求的基础上, 认真备课、综合把握、灵活运用。凸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协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研究课程标准, 再分析课本, 再由课本回到课标。一般来说, 新课程所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变革, 往往会和教师的传统固有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发生矛盾, 短期内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出现不适应情况, 这是经常出现的现象。但是从教育的前瞻性考虑, 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考虑, 我们的教师必须在认识上,在行动上落实新课标理念。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 也应该想办法去克服。

3.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 所以着眼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 要以学生为本, 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 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1)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 也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 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如“”对旧教材中评价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 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 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 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 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新理念。《历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鉴于此, 历史教师要鼓励进行思维创新活动, 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 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往教学的最大特点, 在于教师基本上包办或者代替了学生的学习, 没有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因此, 在新一轮课改中, 应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以改革历史课堂为教学突破口, 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氛围,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 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尽可能使教学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 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 比如课堂讨论、辩论, 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编演小历史剧, 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人文学科,囊括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文化等方方面面,因此单靠教材和教师讲解,难以尽现其原貌。现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师提供了方便。既增加了历史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也增加了历史教学的容量。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多媒体。如《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等,用多媒体授课比传统授课效果要好得多,这些课件可以从网上下载,也可自己做。历史学科资料丰富,课件做起来并不困难。另外还可采用多媒体放映历史知识讲座和历史剧。如CCTV―10百家讲坛的“清十二帝”,学生就很感兴趣。电影《大决战》、《甲午风云》、《开国大典》;电视剧《走向共和》、《康熙王朝》、《成吉思汗》等,也可作为教学的辅助资料,但一定要向学生讲清,历史剧可以“戏说”、“正说”,甚至可以歪曲,但历史知识却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

(5)充分重视讨论课。高中新编历史教材,增设了讨论课,这是国家教材编委会在历史教学改革上的一个新举措。一线历史教师应积极配合,勇于实践,切不可忽略不上。讨论课是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主要问题(如基本概念,重要人物的评价,重大事件等)进行探讨,辨明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有裨益。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清楚地了解讨论内容,打有准备之仗;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使讨论向纵深发展,但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最后还要做好小结,澄清错误模糊的历史观念。

4. 更新学习评价方式

第8篇

1.从课程目标层面上看,学法就是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首先是学习历史事物的方法,即了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及基本线索的方法。其次是发展情感和健全人格的方法,具体包括:(1)增强历史责任感的方法;(2)形成正确国际意识的方法,如看待国际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方法;(3)形成健全人格的方法。最后是提高能力的方法,具体包括:(1)掌握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如掌握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法;(2)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3)掌握表述历史、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从教学内容的层面上看,学法就是使用教材的方法。根据初中历史教材的构成要素,使用教材首先是使用目录,利用目录揭示课题间的联系,形成每册教材宏观的知识体系;其次是掌握正文的方法,即阅读教材的方法:(1)利用图表、文献等直观材料掌握正文内容的方法;(2)概括核心内容,以点带面掌握正文的方法,如学生可以把某课的内容概括为“一、二、三”等要点;(3)列大事年表的方法;最后是使用习题的方法。

3.从教学环节层面上看,学法内容就是预习、上课、复习的方法。预习是教学中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超前性自主学习,浓缩了学习的全过程,学生预习实质是学法的自作。课堂是学生掌握学法的主阵地,而课后的复习巩固,是学生自己利用课堂掌握的学法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

二、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和观念,与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相结合

1.教师由“传授型”向“导向型”转变。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像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由“专业型”向“综合型”转变。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和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各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的内容,有计划地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四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在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和观念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该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新的课改要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分组或集体讨论;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布置的作业是诸如观察、制作、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在活动课上放手发动学生,从组织、主持到课程的实施都交给学生,老师在旁边协助;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当中等。

第9篇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它包括:①使学生在识记、理解、应用等方面达到高中阶段的目标要求;②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开发持续发展的潜能,为使学生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③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活动中有所创造,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构建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在特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实践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心理的体验过程。要求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学活动成为共同探究、共享成功喜悦的活动。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实现教学相长的宗旨。

4.注重探究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形成促进学习的动力。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采用优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实现低消耗、高收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性原则

历史教学目标是历史课程的根本所在,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历史课堂教与学的共同指向,使师生心理、思维活动同步进行。是教师调控课堂教学过程的依据,决定着教学行为是否有序、教学内容是否适度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等。同时它还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判定的重要根据。

2.主体性原则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动精神,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认识自我的学习主人翁地位,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究,大胆质疑,还学生以心灵自由,拓展思维时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

3.开放性原则

注重历史教学形式的开放性,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构建开放的、联系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生活实际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班级与小组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并加强各学科的联系和相互沟通,努力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历史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历史教学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

4.客观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历史知识的客观性,以保持历史原貌。对历史知识的讲授原则上只做客观描述,不要求过多的主观评论,让历史说话。这样做既符合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公允性和超然性,又可提高它的适应性,同时更能真实地反映历史情况,也符合国家现行法律的精神。

5.面向全体的原则

面向各类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教,分层推进,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6.知情并重原则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要注意学生的情意发展(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等)。知情结合,知情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根据历史教学总体目标、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条件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适度的教学起点和教学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组合,形成具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媒体设计等。

1.课堂教学目标的构建

课堂教学要根据《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高考《考试说明》以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生理心理特征构建教学目标,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教学目标要体现科学性、全面性和前瞻性。既要全面、完整,又要突出重点,强调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利于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此外,对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需用学生外显的行为结果来表述,以增强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测试性。

(1)知识与技能。根据现代教育的理念,知识的价值在于能力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超越和创新,知识与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学理论,把学习能力从低到高分为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其关系参见表1。

表1能力目标要求简表

层次水平表现特征行为动词

记忆再认再现列举、了解、观察、描述、简述、复述

理解归纳和整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

应用解释和判断分析、评价、比较、探讨、推论、讨论

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思维训练,逐步形成五个方面的能力。即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熟练运用图表的能力、理性思维的能力(判断、归纳、推理)和综合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学习过程,并且注意它的时序性,即从感知历史开始,经过一定历史知识的积累,达到初步理解历史的目的。在这里要注意体验、认识和理解三个阶段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勤于独立思考、乐于同他人探讨与交流、善于用历史的眼光剖析

现实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组织和实施学习的全过程(见表2)。

表2学习过程阶段目标要求简表

学习阶段目标要求

感性体验激发求知欲

知识积累理性认识

基本技能与思维训练科学态度与思辨能力

学习、理解和认识历史发展过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上述四个阶段并不完全具有时序上的差别,而是或同时、或交叉、或重叠和反复进行的。教师应在设计课型、把握重点、发掘课程中的教育价值、启发和引导学生体验历史中蕴含的思想精华,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史识与运用三个层面学习方法指导时,在确定其科学性、适用性以及针对性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第二,课堂教学应做到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良好的合作氛围;第三,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具有挑战性与独创性);第四,•注意学生的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感的动态;第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对后继的学习更具信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教学要运用历史教育独有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健康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引导和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能够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动机和意志、学习习惯和性格以及美感等产生积极的影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包括:

1)祖国历史与文化认同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国主义情感,人生理想;

2)健全人格和健康审美情趣,积极进取、坚强意志、团结合作,承受挫折和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3)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4)民主与法制意识;

5)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国际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并使其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资源。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的隐性因素,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这种心理与情感体现的差异性,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引导、提示、升华与启发的作用,使学生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中的精神力量,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2.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以及生理心理特征;必须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要求相适应;既要保持历史知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1)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体现历史教学的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实施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和历史发展线索的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终身发展,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减轻学习负担,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留有空间。

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对不同的历史知识做出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历史学科知识内容为载体,减少抽象的历史理论和历史概念,以体现学科的基础性。理论联系实际是历史教学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教学中要以人类所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侧重于能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关系,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的时政热点和焦点,以科学的体现人文性。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综合性,强调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综合运用,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上,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从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对知识和事物的整体把握能力,确立“情景•知识•探究”的学习思维形式。

(2)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学生实际,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将教师自身的知识和情感融入教材的讲授。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抓好关键知识的联系,构建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应多样化,可以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建构,但必须注意到历史发展的时序和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注意学科知识的连续性。要抓好能力的训练点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点,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充分体现时代性特色,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历史具有过去性特点,同时又在不断发展之中,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发展。选择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并有利于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知识,可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切实感受历史知识的现实意义,也可使学生在面对现实社会和实际生活题时能够以史为鉴,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感。教学中要及时补充史学研究、文物考古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在处理教学内容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上,如人文主义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问题、民族问题、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问题等,既要注意历史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反映历史知识的科学性,又要为现实社会服务。

(4)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具有综合性特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以及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思想教育、文字艺术等各个领域,与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知识综合:第一,历史知识之间的综合,如古今综合、中外综合等;第二,相关学科之间的综合,如政史综合、史地综合、文史综合等。通过上述综合方面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提高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对比、归纳诸方面的综合能力。

3.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

教学策略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教学设计工作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及相互关系,并巧妙地做出合理的安排,尤其需要从实际出发,按照低耗高效的原则,创造性的开展这项设计工作。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地解决“如何教”和“如何学”的关键。只有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

目标。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研究教学顺序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的选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一些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1)教学策略的特点。

1)指向性。教学策略是指向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为完成特定目标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灵活性。不同的教学目标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存在对所有情况都适用的教学策略。

3)多样性。为了满足教学上的需要,应提供多样的教学策略,以完成不同教学目标的教学。

(2)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教学策略的编制要依据:①从教学目标出发;②依据学习和教学理论;③符合学习内容;④符合学习者的特点;⑤适合教师的基本素质条件。

(3)教学策略的内容。

1)教学顺序的确定。教学顺序是指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是对“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做出合理的安排。

2)教学活动的安排。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顺序及各教学部分的组成。通常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等。

3)教学组织形式的选用。目前对教学组织形式分为: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复式教学(课堂教学的特殊形式)。每个教学组织形式各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加以选用。

4)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简洁的说明了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以及学生心理生理特征等实际条件。

4.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1)完整、准确地把握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和内容。以现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根据《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完成历史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总体目标。特别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思想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

(2)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应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以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和培养目标。

1)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善于启发或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2)善于创设历史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善于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出发提出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鼓励学生在思想和学习方式上大胆创新。

3)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学习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注重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勤于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的能力,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灵活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体验学习过程,使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形成和发展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5)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并通过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6)改革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科学适用的课程教学形式。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科学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第二,改革传统的单向交流,实现师生多向交流,建立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教学关系,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3)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反馈与调控,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馈和课堂流程调控,对历史教学目标的正确实施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整体水平,进行反馈和调整教学的节奏和效度,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形成良好、有序的循环。另一方面,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情况,反馈和调整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学生学习方法适度性的进行相应指导。使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全程调控下,达到目标要求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的优化要运用科学方法论作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一般可设计为:①问题的提出;②资料收集与整理;③理性概括与抽象;④分析、归纳基本结论、原理和基本规律;⑤运用、解决问题。上述程式可根据课的类型、教学方法等过程要素,进行调整(见图1)。

5.教学媒体的选择

历史教学媒体是指用于传递历史教学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包括历史图片、图表,历史地图、历史遗物、仿真模型,以及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来存储、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在选择教学媒体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主题以及教学形式、课程的类型、学生特点等相关因素的要求进行设计。

(1)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媒体选择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考虑其可接受程度;注意历史学科特点和时间、容量及其表现形式、交互效果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媒体。

2)实效性原则。准确清晰的表现和传递教学信息,可操作性强,便于准备和调控。经济适用,切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承受能力。

3)直观性原则。历史教学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实验性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适度增强学生间接体验过程,是历史教学进行感性体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之一。

4)兼容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时空性,且涉及范围广,要求媒体能够同时反映多方面的教学信息,包括音像、图表等。(2)体现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精神。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恰当的媒体选择可加

大教学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丰富教学内容的展示,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关心现实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周围的实际问题,在交互学习中养成科学的精神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呈现社会时政热点及文化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历史知识中蕴含的精神财富,感受祖国历史上伟大人物的人格力量和民族气节。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形式也势在必行,是探索现代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新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当今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4)教学媒体的选择程序。选择教学媒体的程序可以分为四步:

1)确定必须由媒体来表现的教学内容;

2)甄别可供选择的媒体类型;

3)选定高效低耗的媒体;

4)设计媒体出示的时机、方式、步骤和次数。

可参照图2。

注:施拉姆公式:媒体选择的几率

图2教学媒体选择示意图

(5)教学媒体的应用。

1)找准最佳作用点。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是指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最适合发挥教学媒体优势的地方。最佳作用点找到了,教学媒体的作用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可能事倍功半,难以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的最佳作用点主要有几个方面:①突出、

强化教学重点;②突破、解决教学难点;③创设情境、引发动机;④提供事实、建立经验;⑤显示过程、形成表象;⑥举例验证、建立概念;⑦提供示范、正确操作;⑧解释原理、启发思维;⑨设置问题、引起思辨。

2)找准最佳作用时机。①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转换;②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的转化;③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的转化;④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⑤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⑥满足合理的表现欲望。

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是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确定发挥现代教学媒体优势的地方,而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时机,则是从学习者学习心理的角度,确定发挥现代教学媒体作用的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和作用时机是密不可分的,两者都应考虑到。如果解决了两者的配合问题,就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教学媒体。

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历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调控历史教学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发挥其激励与发展的功能,同时对影响历史教学的各种因素也应进行分析评价。评价不但要注重教学总体目标,还要注重过程和结果;不但要注重学生今天的现实,也要注重学生未来发展的结果,以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评价的基本原则

(1)以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对历史教学进行评价,应以基础教育教学目标为根本依据,反映历史《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确保评价的效度。

(2)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历史教学评价应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师生的活动表现进行评价。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使他们在不同的背景下能充分展示自己已经拥有的历史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正确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协作。应该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讨论学习任务,积极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并选择能反映自己成就和进步的评价方式。

(4)及时提供反馈。教学评价应注意时效性,应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建设性的反馈,对下一步的历史教学提供指导。教师应该仔细安排评价的时间、可控性及最大的运用价值。

(5)充分尊重学生。评价不但要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提供诚实的建设性的建议。价值观和态度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知识、技能具有明显的差异,应该在评价过程中给予重视。

2.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第10篇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区别于学校整体教学的特殊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缺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能力。重视微课在高职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对微课在高职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并在此过程中对教学效果不断进行反思,使微课能更好的帮助和提升教学效果。本文从微课在高职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入手进行阐述,希望微课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微课;高职历史教学;应用;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迎来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全民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近几年逐渐延伸至教育领域,学习也进入“微时代”,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这就是“微课”。这种新型教学资源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广泛的认同,同时也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得到了重大的突破。但是,自2011年兴起以来,微课的应用还在探索与发展当中,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本文着重对微课在高职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并对当今微课教学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好的应用与发展微课。

1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微课以时间短、内容少、情景化、主题突出、趣味性、针对性的特点吸引了大批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应学习者高效学习、快速学习的目的。以高职历史课本《中国旅游史》(上册)“问奇于名山大川”为例,探讨高职历史微课的应用。

1.1课程设计

在微课的起始阶段,应抓住学习者注意力,提升其学习兴趣。在开始阶段,可以采用提问和视频相结合方式,支持“当代徐霞客————雷殿生”十余年徒步穿越全国各省、市和港澳台地区的动力是什么?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一环节,可提升学生自主探索的求知欲,将现代人物与古代人物作对比,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言衔接和内容间过渡。微课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核心,以讲解清楚1~2个知识点为主要目标。所以在讲解徐霞客各阶段的游历范围和目的时,应简明扼要,衔接自然。在内容间的过渡上,应删繁就简,删除与教学内容无关或关系较小的语言和文字,突出主题和重点。在中间教学环节(7~8分钟)的处理上,应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性。在微课的结束阶段,应归纳重点、突出难点、深化主题。微课受制于时间,无法获得宽松的时间面面俱到、娓娓道来,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在收尾阶段归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深化主题。教师通过情境化的语言和视、音频的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思考徐霞客游历背后的精神力量和爱国情感,体会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肩负的使命。这一环节体现出文化基础课为专业教学服务的现代职教理念。

1.2微课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是徐霞客游历名山大川的历史意义和现实贡献。确立依据:第一,从人文角度出发,徐霞客游历对我国的人文旅游、地理记录、科学发现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从专业角度出发,徐霞客一生的游历,为旅游行业准从业人员做出了表率,成为学习的典范。教学难点是徐霞客身上蕴藏的精神力量和爱国情感。确立依据:第一,从职业角度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是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第二,从行业要求出发,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1.3微课教学辅资源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1)微课教学中PPT的设计。微课教学以短小精悍、易学易懂的教学视频为核心资源,而PPT在微课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小觑。首先,PPT设计应遵从有用、实用的原则;其次应与背景图像形成一定对比度,使学习者一目了然;再次,应删繁就简,摒弃大段文字资料。(2)微课教学中学案的设计。学案是微课教学辅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首先,学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兴趣,适应教学内容,建议考虑分层学案,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其次,学案应遵从简单、实用、针对性强的原则。(3)微课教学中教案的设计。教案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和学习者的双向交流至关重要。在微课平台上,微课教案不仅要适应教师间的学习、评价、交流,也要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有助于师生对学习内容的学习、评价和反馈。(4)微课教学中作业的设计。微课作为完整的应布置作业,有利于学习效果的评价和诊断。首先,作业必须考虑更广大范围内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层次,分层作业应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其次,作业应考虑理论基础之上的能力要求,强化情感、价值观、能力的提升。最后,作业应具备一定的生成性,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2微课应用存在的问题

2.1选题不当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作为一种辅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取知识,答疑解惑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选题方面应当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但目前微课选题过大或者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的问题突出,没有从教学本身和以学生为本的角度思考微课教学,学生在学习当中找不到重点。从而不利于微课教学帮助广大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功能的发挥。另外,近几年流行的微课设计大赛使一些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从自身专业发展角度衡量微课教学的成功与否,而学生则无法充分利用这部分课程,造成资源的浪费,无法持续发挥微课教学的作用。

2.2过分追求形式化

近年来,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逐步上升,微课制作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多数微课课程画面绚丽,在字幕呈现、角度切换和互动方面的高水平设计令人眼花缭乱。但随着课程制作水平的提高,一些教师在设计微课教学方案时,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技术的表现上。这一方面导致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内容上转移到呈现形式上,不仅偏离了学习目标,而且容易养成思维惰性、满足于短暂视觉和心理愉悦的不良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制作者对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选取的忽视也违背了微课教学的初衷,使微课教学流于形式。

2.3教学应用中评价机制匮乏

如今,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微课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使用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由于微课在实际应用中以学生线下自主学习为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教师不能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学生对教师微课的质量也不能及时反馈,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上的隔阂,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对微课的学习失去兴趣,而教师也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微课课程。另外,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微课资源效用的发挥。微课应用于教学当中的初衷是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课堂上的疑难问题。但目前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的微课评价标准,使教师在微课制作中形式五花八门,在教学应用中十分混乱,所讲内容泛泛而与微课的初衷相差甚远。因此,设立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是很有必要的。

3微课应用的反思

当下是微课高速发展的时期,其区别于传统课堂的优势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有着引导和激发的作用。在高职历史教学中微课的应用还不甚成熟,还应不断反思,提高微课的应用水平。

3.1以学生为本,做好微课选题

微课在学校课堂当中的应用以课前预习、引导以及课后复习为主。因此,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需求,将课程当中的疑难点、重点作为微课设计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能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同时,对于一些课上未掌握的知识点在课下能够及时、反复的复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

3.2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生高效的完成一次学习过程,只有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微课同传统课堂一样,都是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要内容。但传统课堂相对枯燥又冗长的讲授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变得乏味。而微课教学恰恰在这一方面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之上融入更多趣味性的教学元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变得生动,学习不再枯燥,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习能力。

3.3视频简短,语言简练

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五分钟经历一次学习,300秒完成一次思考”,所以微课视频时长应当控制在5~10分钟之内,且语言要简练高效。微课以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为主要任务,因此在课程设计时,既要突出主题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同时,微课展示的内容不能照搬教材,而应该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将重点内容展现,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

4结论

作为信息化时代知识多元化发展的产物,微课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空缺,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接受知识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网络的交流与互动,可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因此,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从而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此外,教师在利用微课时应当认真分析学生特点并不断反思微课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第11篇

1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正确的运用史料教学首先要正视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改变对于史料教学的传统的看法,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如下:

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自己具备学习历史的兴趣,真正的爱上历史这门学科才能真正爱上学历史。史料教学中有许多有趣的环环相扣的知识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时,可引用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所对的一幅对联导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伊藤博文),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李鸿章),由此设问:(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又问:为什么在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这幅对联可谓是妙趣横生,用历史史实中的对联引入课堂教学,又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激起学生探究史实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历史学习当中去,起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1.2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相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更加具体化,但是历史学科由于其自身的历史性使学生难以窥得历史事件发生的全貌,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于是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选择死记硬背,机械的记忆课本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历史思维的发展[1]。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史料,就能够重现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使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养成,更好的理解历史、掌握历史。例如,讲到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时,就可引用殖民主义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上的一句话作为史料:“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通过克莱武的这段话,学生可以得出殖民主义无理与残酷,完整的再现了英国对殖民地的剥削与压榨。

1.3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探究能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史料教学则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救出来,学生可以根据史料自己归纳总结史论,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权威”的解释。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自我编制新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

2关于合理运用史料教学的相关建议

史料教学能够更好的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开展,那么如何更好的运用史料教学呢?现针对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如下建议:

2.1合理选取史料:合理选取史料不仅要做到合理选取教材中的史料,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的补充相关的史料,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历史知识。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编写引用了大量史料,这些历史文献资料都是从各类史书中精心筛选出来的精华,基本上体现了教材中的各种史学观点。合理运用这些文字史料,有利于教师解决材料的重点、难点[2]。教师自行补充的史料要做到精挑细选,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够很好的甄别史料的价值,多积累与教学相关的史料,同时一名合格的教师要能够综合运用各类教学设备,史料的展现不局限于讲授,可以采用音像资料等多种方式展现给学生。

2.2针对不同史料,精心设问:选取合适的史料之后,还要根据史料进行设问。通过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提问将学生吸引到历史学习当中去,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管是课本上的史料,还是补充的史料,教师都应围绕教学要求,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用好用足史料,激发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问题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的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2.3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史料:课前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史料,以便课前预习知识。课堂上可以请同学交流搜集的史料,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充分的了解。新课教授完毕后仍可以让学生继续搜集史料,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例如,讲完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胜利了”,也有人说“失败了”,你怎样评价?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材料,得出结论,在这个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历史知识,同时养成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自主的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史料教学百利而无一害。恰当的应用史料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历史课堂以外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更好的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对史料教学的合理应用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更好开展,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杨艳红 单位:河北省曹妃甸区第三完全中学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教师角色的改变

1、从居高临下知识的权威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传统教学中,在历史课堂中出现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现象,把学生看成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在历史课堂中满堂灌现象普遍存在。新课程特别关注和强调要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通过教与学要求学生逐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且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根本变化。教师将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要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历史教师不仅仅要“用教科书教”,而且要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学生正在经验到的一切”,互教互学,平等对话,人人参与,教学相长。

2、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转变

在新课改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转变。传统历史教学多为知识单向传递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由单向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多元交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等。使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教师转变为要学生注重过程方法,教给学生方法,因为“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生除了从教师这条传播知识的途径获取知识外,还可以从网络、书籍、社会和其它方面多条途径获取信息。

二、教师实现角色转变的策略

1.解读《课程标准》活用教材

《课程标准》是是教材编写和审定、教学评价和考试的依据,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工具,但教材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对教材合理的分析和解读已成了每位教师的基本功。在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必须以开阔的眼界、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审视教材,在立足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活用教材资源。与之相适应的是新编的历史教材也打破以往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个版本。都是根据《历史标准》编写的,虽然选取的主要史实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各个版本的侧重点便有较大差别。在备课时,应先研究课标要求,然后再阅读并比较各个版本教材,这样对全面、深入理解课标,把握核心内容有较大帮助。同时,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善加利用,以博取众家之长。

2.提高施教能力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和学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教师自身的不断发展。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历史教学及研究的动态和发展方向,吸取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特别是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社会学、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和交叉知识,不断拓宽知识范围,改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不但精而且博,成为“一专多能”的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教师。

但是在课改实验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及困惑。作为一线高中历史教师,既感振奋,又深感压力。

如:目前教师面临知识老化、知识面太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又明显滞后。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注重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现在是信息网络化时代,这也要求历史教师本身要认真学习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掌握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推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历史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教材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了突出的矛盾。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精心取舍。通过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整体性。通过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把握核心,以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